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9 09:42:56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篇(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定位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及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于化学工业的相关领域极为广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也就非常多样化,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亦不尽相同。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趋势,兄弟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专业优势,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社会反馈积极.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和业务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较宽的化工应用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从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除外)应由基础化学课、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基础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基础课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具体方向选择专业化学课,如电化学工程方向可选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解工程和电镀工程等。精细化工方向可选择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另外实践性环节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提高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

就专业方向而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是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该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及宽广的化学工程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中要体现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重视实验、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合理利用广西及学校的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注重社会需求基础上。据此,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设定为:电化学工程与精细化工。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篇(2)

1.1 完全学分制对高校就业工作带来的挑战

人才培养效果的风险及就业指导模式的变化为就业工作带来了挑战。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的自主权利扩大,对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敏感度较低,对自我培养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弱,学生作为培养的批量“产品”的质量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衡量的难度加大。同时原来统一集中的就业指导方式、单一被动的就业服务、较窄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难以再适应个性化的就业需求,为就业工作带来了挑战。

1.2 完全学分制对就业工作带来的机遇

完全学分制有利于高校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提升就业工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调整择业观念和就业需求,提升就业工作活力。高校教育理念和育人观由竭力弥合学生的个性差异逐步向承认并发展个性差异转变,主动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学生有较大的空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因而对就业的主动性更加强烈,对职业规划的意愿度也将会更高。

2 完全学分制度下的高校就业工作的创新思路

在完全学分制的背景下,高校在实现就业教育、管理、服务、指导的职能过程中,应实现就业工作理念的创新、就业工作机制的创新、就业方法的创新等。

2.1创新就业工作理念

如同学生适应完全学分制下个性化的“课程套餐定制”,高校就业工作应顺势实现“就业方案定制”,高校就业工作的就业理念当中应当摒弃原有传统的统一集中的就业工作观念,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意愿和需求,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方案。

2.2创新就业工作机制

就业工作机制的建立能够直接应对完全学分制下的就业工作的推进,因此高校在就业职能下要积极进行机制的调整及创新。

2.2.1 通过就业指导的“四化”,实现就业指导机制创新

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作用在“出口”环节,而应该充分地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面化、全员化、分类化。

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就业指导重心前移,从学生从大一入学就开始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在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上,将就业指导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紧密融合在一起,贯穿在学生在校学习的学制时间里;在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上,实现目标化管理,进行分年级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化。扩充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将就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充分结合,充分与产学合作预就业工程相结合,充分贯彻到教学、管理和日常教育中去,进行全面辐射。

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完全学分制需要扩充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要求专业教师、就业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可以与导师制、与教学团队制充分结合。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提供“课程产品”供学生选择;导师在开展学习指导及带教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就业需求,按照就业方向选择“课程产品”;就业专职教师主动衔接学生与企业的需求,深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就业指导工作的分类化。积极进行“人才产品”的储备,按照社会需求及社会行业,对不同类别的“人才产品”进行分类管理,提升专业化水平。

2.2.2通过积累就业服务资源,创新就业服务机制

高校的就业部门应有意识地在有限的资源中获取就业服务资源,才能实现就业服务的创新。例如实现就业指导服务队伍的储备,加强承担“人才产品”的营销工作的就业指导工作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

2.2.3通过深化职业能力塑造职能,创新就业培训机制

高校可根据职业类别进行相关专门的职业素质训练及培训,让学生了解各职业类别的就业前景、所需的就业素质、学生自身素质与就业岗位素质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职业素质培养计划,促使学生更加明确就业方向和“课程产品”。同时高校还要通过创业教育、孵化基地培养等方式来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满足“人才产品”不同的就业需求。

2.3创新就业工作方法

充分利用网路营销与信息化产品,创新就业工作方法,改变传统的单向的就业方法,实现就业工作方法的专业化、信息化及个性化。

专业化体现在对学生的就业工作的全程指导、服务、管理等方面。高校应通过专业的就业团队及就业计划来运营就业工作,通过积极的就业指导和良好就业氛围的营造,来保障就业工作的质量。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篇(3)

自1994年我校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来,十多年间,我校化工专业蓬勃发展,培养了千余名合格的毕业生。我校化工专业分两个专业方向培养,分别是煤化工专业方向和高分子化工方向,大三第二学期由同学们自愿选报专业方向。据统计,报高分子化工专业方向的学生不足11%,为了了解同学们的想法,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选择专业方向的主要依据是考虑到就业的便利。近年来我国,尤其是西部,陕西、山西、宁夏等地煤化工行业较热,结合我院生学来源,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考虑就业时倾向回原籍工作,于是参照往届同学的经验,大多选择了煤化工方向,无暇顾及到自身的兴趣。不少同学对这两个方向都不甚了解,对我国化工行业了解甚少,选报哪个方向都无所谓。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对专业的培养计划不了解,培养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尽合理,课程安排有前松后紧的现象。这些不解和困惑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上亟待解决一些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我校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化工专业人才应该从下面几点来开展工作。

1 调整培养计划,进行培养规范的整体设计

专业规范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高等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为基础,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对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专业规范对专业人才设定培养规格,拟定培养目标。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规范进行整体设计,是开展专业建设与深化改革的重要入手点[1]。

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化工专业的专业规范非常有必要。自1999年以来,高校外延发展迅速,新增高校、新增专业多了,人才培养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呈多元化,亟需制定专业规范,一般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2 加速进行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认证工作 3 灵活设定培养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方向,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个问题关系到一个专业的前途命运。在充分利用我校资源的同时,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体现差异,强化特色,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开设专业方向的问题上,要避免与周围同区域、同等水平的院校趋同,以减少资源的浪费,避免在人才培养上出现重复和过度竞争,充分体现差异[3]。

4 优化各级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当前,大学生毕业后难就业已经成为社会主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每所高校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宏观上的一些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外,高校还应该根据市场所需人才,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质量。提高培养质量,既要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结构,明确学校、院系和学科的定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另外,要从微观上、从学校本身把握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理顺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与理论结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相一致[4]。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篇(4)

学科研究是对科学知识的累积、生产和探索,对教师个人而言称之谓学术成长,就是教师要建立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并专注于这一方向的科学知识积累、探求。工业设计学科涉及工学、美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教师在其中的某一领域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探索,就是学科研究;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而成为社会人才的一种教育手段。主要是对学科知识的选择与传授。在我国,由于对专业的划分是按照行业领域来设立的,导致很多人对工业设计专业的不解。比如说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车辆工程专业、会计专业、文秘专业、城市规划专业等,直接从专业名称就可以知道其面向的某个特定的行业领域,可“工业设计”恰恰看不出面向的什么行业,那是因为这个“专业”本来就不是直接面向某一个行业的。在组织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开设艺术、机械、计算机、管理等学科知识,每一类知识都学得不深,导致在学术交流时一旦与机械对话就短路,与艺术对话也退缩,那是因为工业设计这个学科发展得晚,还年轻,没有机械、艺术那么老,那么强大,还没有自己成熟的语言,迫不得已要用“别人的”语言去对话,怎能不难堪呢?工业设计自己的语言是什么?那就是创意方法,是一种把其他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融汇到一起的“黏合剂”,是在人与物之间创造合适事物的一系列创意方法。用这一系列的方法去和机械、艺术对话时,工业设计才有自己的话语权。既然工业设计是方法,那就应该也可以去面向很多的行业,这也正是工业设计的魅力。

二、行业导向下的工业设计学科研究

学科研究有赖于学科方向的确立,工业设计学科方向必须依靠某个行业吗?也许机械需要、材料需要、会计需要、法律需要、建筑需要,然而工业设计很难以某个行业为背景。为什么呢?因为工业设计学科研究的本色是对设计方法的探索,如感性工学设计、人因互动设计、系统设计、通用设计、橘色设计、绿色设计、使用者行为设计等,都是设计方法,都可以成为学科方向,可能会在某一行业领域去运用相关的设计方法,但并不是只能依靠某个行业领域才能开展学科研究。就教师个人学术方向而言,是以兴趣出发,主张学术自由,如对工业设计历史与文化、工业设计思维与方法、工业设计工程与技术、工业设计经济与管理等领域都可以涉足,这些领域涵盖物理学、化学、力学、材料学、工程学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以及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等各种人文学科。所以,纯粹的工业设计学科研究是以工业设计所涉及的学科知识领域为范畴,整合创新知识于设计方法的研究。

三、行业导向下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

在国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少高校定位“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下,任何“专业”都被要求贴近某一个行业开办。如果工业设计专业教育面对某个行业的话,那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束缚工业设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从而限定了工业设计毕业生只能选择某个行业或就近行业的工作;否则就是“转行”,就被认为是专业教育的失败,这种观念是有偏颇的。再者,以区域行业(产业)为基点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百多年前德国包豪斯时期的教育观念,如今产业转型加快,传统工业经济走向衰退,任何地区很难保证区域周边的产业几十年不变。纵使周边的产业蓬勃发展,可每个学生的兴趣不是僵固的,未必会选择区域周边的产业工作。如此培养学生的风险很大,显得急功近利。在当下办学实践中,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往往被导向为面向某个行业,这样才能被认可。又由于专业教育依赖学科知识的构建与传播,因而教师也只能围绕某个行业来进行学术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科学、更丰富地将某行业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削弱了工业设计方法论的学科本质。从工业设计学科规律来看,面向某个行业背景的学科研究是不自由的,面向某个行业背景的专业教育是局限的,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工业设计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

四、能力导向下的工业设计学科专业建设思路

首先,学科研究要围绕人才培养来进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创作性的操作体验,能通过对人文、社会与科技工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领会工业设计的多层次内涵与多面向的价值诉求,从而发展其具有独特性的创作理念、方法与能力,养成朝向专业学习、国际视野、实务导向三大目标努力。在工业设计学科团队中,由于教师的学科背景各有不同,对工业设计的理解也各有侧重,所具有的教学科研经历、经验也各有长处,学术兴趣是多样的,不应该被限制在某个行业背景来开展个人的学术研究,而是以形成学生上述能力的知识系统来开展学科研究,如设计文化、设计方法、设计工程、设计表现等。其次,专业教育应淡化行业界限,强调交互融合的大设计理念,确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可从三个能力方向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一是工业产品设计能力:以机械、电子、自动化技术为支撑,具有系统解决工业产品的结构、机构、尺度、造型、材料工艺、界面操作、快速原型、产品试验与评测等方面的能力;二是数字互动设计能力:基于大数据时代创意产业发展的智能化服务理念,以网络互联、数据处理、云端计算等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具有用户体验、认知行为、界面交互、智慧空间等产品及非物质化的生活服务设计能力;三是文化创意设计能力: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战略及当代美学经济思潮下的文化生态环境,以传统文化、在地文化资源为核心,着力于田野调查、文化元素提取、传统工艺文化继承、设计文化意涵生成等方面的物质与非物质整合设计能力。

五、结语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篇(5)

关键词:专业方向;认知;基础平台;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42-03

收稿日期:2015-01-23

作者简介:冯小劳(1968-),女,广东湛江机电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广东 湛江/524094)

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有涉及面广、就业岗位群多、技术更新快等特点。在这种大背景下,需要对中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进行科学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功效,因此我校的机电专业建设项目组探索在专业培养中实施“机电产品维修”方向和“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方向培养。

一、对机电专业分方向教学的认知

分方向培养教学是一种针对本专业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方向不同情况,施行有针对性训练的培养手段。我校机电专业建设项目组成员对粤西本地和珠三角进行的机电人才需求调研和本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中可知,中职机电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从事机电产品加工、维修电工和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等职业岗位工作,而且不同的岗位群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不同。目前我校实施的是2+1培养模式,期望学生在校二年时间内掌握机电的全部技能和岗位能力不太现实,而且课程设置过多,针对性不强,反而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但如果能结合本地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方向,明确教学培养目标,具体知识技能要求,可使学生在具备机电专业通用能力的同时也具备某些专项能力,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对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意义重大。

二、机电专业分方向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明确机电专业的培养方向

按照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宗旨,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机电待业的岗位需求,本专业定位于培养机电技术相关岗位的“技术蓝领”,即培养学生具有机械加工、维修电工和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等职业岗位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由于中职学生入学时年龄偏小,尚未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目标,我们提出“基础平台+方向化发展”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经过一年半的专业基础平台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基础能力,考核选择“机电产品维修”方向发展或是“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方向发展。以便学生逐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主动性,提高就业的对口率,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确定职业方向能力培养要求

在企业和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共同讨论,确定“机电产品维修”方向的主要岗位群是机电产品生产操作工、机电设备维保与维修技术工人;“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方向的主要岗位群是机电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和检测技术工人。接着召开由在企业工作的一线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通过对两个方向的主要就业岗位群的工作情境、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将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提炼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从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岗位中提炼“机电产品维修”与“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典型工作任务,从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得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明确了机电专门化方向的岗位能力需求,并把它们融合进各课程的教学任务中(见表1、表2)。

(三)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机电专业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如果设置的课程过多,将会影响到学习的针对性。应当以机电专业的就业岗位、工作任务标准以及从业能力为依据,坚持必需和够用原则,确定 “基础平台+方向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基础平台”包括了本专业的通用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保证专业的共性要求;“方向化发展” 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项工作能力为重点。为了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我校机电专业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编制、审定工作,确定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见表3),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群对接、专业课程内容

与职业活动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凸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四)做好学生的宣传解释工作,合理安排专门化方向课程的教学

学生刚入学时,尚未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目标,我们在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一年半专业课程学习中,不断地介绍宣传各专业方向岗位所需的技能和职业要求,帮助其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定下个人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经过一年半的专业基础平台学习,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差异和兴趣基本已能体现出来;在第三学期结束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基础能力,通过一定的能力测试,选择“机电产品维修”方向发展或是“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方向发展。并在第四学期的教学中,平行开班,小班化教学,有针对性地学习训练,从“统一规格”转向“个性化教学”,避免大而不当。 采用这种分流细化的教育教学及实践管理方法,不仅使学生具有一技之长,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学习基础间的矛盾,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有效地发挥其自身优势,激发学习潜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表3 机电专业“基础平台”+“方向化发展”课程体系

三、分方向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目前我校机电专业方向化培养模式已实施了11、12级中试行,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和肯定,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发挥自己成才的主动性、自觉性,整体学风明显提升;其次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增强了就业的适应性,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同时,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也推进了专业的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由于按照方向重新分班管理,对原班级的管理的一定的困难。

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实行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既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也便于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发展;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针,加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和从业能力。

参考文献: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篇(6)

学科研究有赖于学科方向的确立,工业设计学科方向必须依靠某个行业吗?也许机械需要、材料需要、会计需要、法律需要、建筑需要,然而工业设计很难以某个行业为背景。为什么呢?因为工业设计学科研究的本色是对设计方法的探索,如感性工学设计、人因互动设计、系统设计、通用设计、橘色设计、绿色设计、使用者行为设计等,都是设计方法,都可以成为学科方向,可能会在某一行业领域去运用相关的设计方法,但并不是只能依靠某个行业领域才能开展学科研究。就教师个人学术方向而言,是以兴趣出发,主张学术自由,如对工业设计历史与文化、工业设计思维与方法、工业设计工程与技术、工业设计经济与管理等领域都可以涉足,这些领域涵盖物理学、化学、力学、材料学、工程学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以及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等各种人文学科。所以,纯粹的工业设计学科研究是以工业设计所涉及的学科知识领域为范畴,整合创新知识于设计方法的研究。

二、行业导向下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

在国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少高校定位“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下,任何“专业”都被要求贴近某一个行业开办。如果工业设计专业教育面对某个行业的话,那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束缚工业设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从而限定了工业设计毕业生只能选择某个行业或就近行业的工作;否则就是“转行”,就被认为是专业教育的失败,这种观念是有偏颇的。再者,以区域行业(产业)为基点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百多年前德国包豪斯时期的教育观念,如今产业转型加快,传统工业经济走向衰退,任何地区很难保证区域周边的产业几十年不变。纵使周边的产业蓬勃发展,可每个学生的兴趣不是僵固的,未必会选择区域周边的产业工作。如此培养学生的风险很大,显得急功近利。在当下办学实践中,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往往被导向为面向某个行业,这样才能被认可。又由于专业教育依赖学科知识的构建与传播,因而教师也只能围绕某个行业来进行学术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科学、更丰富地将某行业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削弱了工业设计方法论的学科本质。从工业设计学科规律来看,面向某个行业背景的学科研究是不自由的,面向某个行业背景的专业教育是局限的,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工业设计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

三、能力导向下的工业设计学科专业建设思路

首先,学科研究要围绕人才培养来进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创作性的操作体验,能通过对人文、社会与科技工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领会工业设计的多层次内涵与多面向的价值诉求,从而发展其具有独特性的创作理念、方法与能力,养成朝向专业学习、国际视野、实务导向三大目标努力。在工业设计学科团队中,由于教师的学科背景各有不同,对工业设计的理解也各有侧重,所具有的教学科研经历、经验也各有长处,学术兴趣是多样的,不应该被限制在某个行业背景来开展个人的学术研究,而是以形成学生上述能力的知识系统来开展学科研究,如设计文化、设计方法、设计工程、设计表现等。其次,专业教育应淡化行业界限,强调交互融合的大设计理念,确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可从三个能力方向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一是工业产品设计能力:以机械、电子、自动化技术为支撑,具有系统解决工业产品的结构、机构、尺度、造型、材料工艺、界面操作、快速原型、产品试验与评测等方面的能力;二是数字互动设计能力:基于大数据时代创意产业发展的智能化服务理念,以网络互联、数据处理、云端计算等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具有用户体验、认知行为、界面交互、智慧空间等产品及非物质化的生活服务设计能力;三是文化创意设计能力: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战略及当代美学经济思潮下的文化生态环境,以传统文化、在地文化资源为核心,着力于田野调查、文化元素提取、传统工艺文化继承、设计文化意涵生成等方面的物质与非物质整合设计能力。

四、结语

化学工程就业方向篇(7)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我校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化工专业人才应该从下面几点来开展工作。

1 调整培养计划,进行培养规范的整体设计

专业规范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高等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为基础,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对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专业规范对专业人才设定培养规格,拟定培养目标。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规范进行整体设计,是开展专业建设与深化改革的重要入手点[1]。

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化工专业的专业规范非常有必要。自1999年以来,高校外延发展迅速,新增高校、新增专业多了,人才培养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呈多元化,亟需制定专业规范,一般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2 加速进行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认证工作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为了让高校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高等院校为化工行业提供主要人力资源,教育部自2006年启动了化工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目前已有6个专业点进行了试点工作[2]。化工行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本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现出较好的人文素养。(2)数学、自然科学基础较好,工程基础知识扎实,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3)具备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有工程实践经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接受过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4)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流利,人际交往能力突出,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5)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与以上标准相对照,我校在培养化工人才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结合行业要求分析,我校化工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教师队伍中普遍经历单一,缺乏工程师经历。(2)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学校与工业界联系不够紧密。(3)缺乏对学生的团队精神的系统训练。(4)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机制不够完善等。除此之外,缺乏科学的学生考评机制,缺乏毕业生跟踪与反馈体系。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有目的的开展工作。

3 灵活设定培养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方向,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个问题关系到一个专业的前途命运。在充分利用我校资源的同时,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体现差异,强化特色,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开设专业方向的问题上,要避免与周围同区域、同等水平的院校趋同,以减少资源的浪费,避免在人才培养上出现重复和过度竞争,充分体现差异[3]。

4 优化各级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当前, 大学生毕业后难就业已经成为社会主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每所高校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宏观上的一些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外,高校还应该根据市场所需人才,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质量。提高培养质量,既要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结构,明确学校、院系和学科的定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另外,要从微观上、从学校本身把握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理顺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与理论结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相一致[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