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

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13 12:46:05

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

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载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032 ― 02

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对于促进教学深化、巩固教学效果、推动知行合一具有重要作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依托。长期以来,载体建设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面临有利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创新势在必行。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势在必行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是推动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题中之义。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解决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认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巩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把握,在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学生头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知行不一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在大学生群体中客观存在,一些大学生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无法转化了他们的现实行为,甚至产生其现实行为背离于理论知识的现象,如何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转化为他们的现实具体行为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实践证明,开发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成为推动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核心所在。只有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大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活生命力和理论魅力,更好地体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更好地体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是端正大学生思想认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时代需求。大学生人生经历比较简单,他们多数时间都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社会体验不足,生活经验不够,在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上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端正大学生思想认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运用对于澄清大学生思想认识,端正他们观念态度,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新形势下,一些大学生对当代中国国情认识不够,体验不足,感受不深,对纷繁复杂国际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深,容易存在一些思想困惑,陷入认识误区。单纯理论性的知识学习在回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时显得略微苍白乏力,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让大学生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真正深化他们的理论认识,坚定他们的个人信念,才能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既真心喜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对大学生比较具有吸引力的课程,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大学生终生受益,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帮助的课程。依托于载体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推动教学目标实现。

二、科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基本遵循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的开发、运用和建设,只有遵循科学的原则,契合内在的规律,才能充分发挥载体的作用。作为载体,一方面必须承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旨趣,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又要兼具沟通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依托于这一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得以与大学生展开良好互动并形成和谐向上的师生关系。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立足静态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具有承载性,传导性和关联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和价值目标,传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人生导引,同时关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社会生活,使三者发生交流互动,在三方互动中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接班人的需要。立足动态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又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能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被发现、认识和检验,能不断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而向前发展。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过程性与目标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把过程与目标结合起来,以目标为统率指引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过程发展,为过程发展指明方向;又充分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过程性,体现载体建设的层次性感和循序渐进的历程。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要体现为一种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断深化的强化过程,体现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长的发展过程;同时又要兼具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远大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归宿,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和脱离于这上终极目标。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手段性与功能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有效工具,是一种手段性存在,同时又肩负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功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就是既要把载体建设作为一种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化、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的手段,同时,又要明晰载体建设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价值定位和功能归宿的责任担当,明确载体建设所蕴涵的兼具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功能。

三、与时俱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创新发展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载体建设应坚持批判继承。文化载体历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载体建设既要立足中国,回顾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放眼世界,纵观大类世界文明发展的优秀文化资源,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把继承传统与借鉴国外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不盲目继承,不搞不加区别的全盘接收,而要批判继承5000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今视古,古为今用,把传统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中去考量;另一方面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成果,而是要批判借鉴,既充分吸收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共同成果的西方文化资源,又明辨西方文化中潜藏的政治元素和阶级立场,不能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中迷失自我,失去了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立场,而是要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建设应坚持有机渗透。活动载体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把理论回归现实生活的重要方式。在活动载体建设中,由于灌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原则,然而正是因为这一原则的存在导致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开发和运用活动载体过程中易于形成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强制属性要求。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生活经验不足却情感丰富、敏感,活动载体中的强烈政治色彩和鲜明强制属性易于引起大学生的反感,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引起他们对活动载体的排斥和抗拒,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功能实现。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要有机渗透教育目标于活动之中,具有非常显著的潜藏性,在活动中育人,在过程中育人,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重点在于解决大学生的“真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重点在于解决大学生的“真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建设,就是要推动大学生实现“真知”到“真信”的转变,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

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篇(2)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社会生产 途径

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生产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实践中也探索出了一些主要的途径,本文将从两者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文中所提思政治理论课教学既包括理论教学也包括实践教学,所指社会生产既包括校园外的社会生产,也包括校园内的社会生产,如仿真实习、模拟市场和社团活动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结合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理论观点

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现代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个人的需求;不仅要为社会培养有生产能力的人,同时也要发展人的个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不仅重视了教育与生产的结合,更在现代教育环境下重视发展人的个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有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任何理论,归根到底源于实践,任何理论必须回到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脱离现实世界,脱离实践,其教育功能就会显得软弱无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过去与生产实习、生产劳动脱节的现象,主动下“基层”,接“地气”。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两张皮”的现象。如何通过社会生产的平台,把理论教学与专业教育、专业实习以及生产劳动等社会需求相结合,解决学生在社会生产中的思想道德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面对的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可以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状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真正体现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实践报国的需要。大学生通过服务社会生产,贴近群众生活,不仅能够深入的了解世情、国情、民情,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同时在社会生产中可以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同时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能够挖掘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将来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工作在生产第一线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有利于高校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我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更多这种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在“2+1”人才模式基础上着手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为主动适应新时期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我院系统地引进国际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有效地借鉴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CDIO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构建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与驱动力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为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更好地服务和支撑。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结合的新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结合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在实践中主要从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依托“3+1”实习平台、仿真生产实习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相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团活动密切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暑假社会实践和“三下乡”活动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依托“3+1”实习平台、仿真生产实习平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我校为了推动 “3 +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一大批学生在 “1” 阶段进行专业实习的基地,这些实习基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社会生产结合的良好平台。思政部在学校整体统筹下,加强与各院系、实习单位的联系,定期组织一些学生搭乘学生实习专用车到实习企业参观学习或将某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学生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的改革开放内容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职业道德内容就可以进行教学,由此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平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于专业实习过程,既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又开辟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二)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2005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v中青联发z2005{5号w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社团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由此看出,社团活动作为校园内的社会生产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从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根据社团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进行结合。依托学术理论型社团,深化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注重提升学术理论研究型社团的理论水平,确保社团活动的正确方向,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使同学们从中汲取力量,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如思政部指导的学术交流协会根据国际国内的热点、焦点问题和重大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开展板报宣传,时事论坛、知识竞赛等活动。依托公益类社团,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结合公益类社团开展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亲身实践,使大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劳动意识、环保意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如赛扶协会、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勤工助学协会等。利用娱乐性社团,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结合文艺类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起到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倡导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的作用。如舞蹈协会、吉他协会、大学生合唱团等[1]。

(三)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三下乡”,即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2] “三下乡”活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一直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我院思政部和学生处、团委曾多次联手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活动时间由之前每年的暑假拓展到每年的寒、暑假,活动形式是结合我院所在地区的优势与特点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爱党爱国宣传活动

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等方式,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成就和经验相结合的角度,充分学习、了解感受新中国多年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到农村、城镇社区、乡镇企业等地方举办报告会、图片展、座谈会、宣传板报展等活动,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

2.义务教育活动

我院地处广州市郊区,周边有两所小学和一所中学,这里的农民子弟非常渴望得到学习上的指导和思想的交流,这为义教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资源和市场。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我们都会组织热心的同学到周边的农村对中小学生进行学业辅导,给孩子们开展一些体育、舞蹈、美术、百科知识方面的课程,,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推广普通话,指导中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等经典作品,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应用,从而拓宽农村学生的视野。

3.文化宣传活动

组织暑期文艺演出队,精心编排一批农村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现实生活实际的文艺节目到周边农村演出,丰富农村老百姓的业余生活。联系社会有关方面捐赠贴近农民生活的各类图书,丰富乡村图书站、室的藏书,帮助建成一批新的“农家书屋”,在此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和精神文明新风宣传活动,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4.法律援助活动

农村群众法律知识较少,法律意识淡薄,一些合法权益没能得到维护,我们组织学生到农村举办过多次法律援助活动,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帮助农民群众保护自己的权利,提高维权意识。

5.义务维修活动

这一活动主要面向理工科的学生,组织他们到周边的农村开展义务维修活动,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村民们修理电视机、电脑和电风扇等各种家用电器,帮农民家庭排扰解难。

还有其它一些有益的活动形式,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去乡镇企进行调研,了解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针对农村凌乱的住宅道路布局,帮他们设计合理规划的图纸,另外对农村污染问题,开展一些环保宣传,并提出一些治污策略等等。

“三下乡”活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上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两者的结合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课堂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农业和农村,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克服轻视劳动的偏见;有利于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大学生贴近群众,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途径,我们主要是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人建议还可以与学生的创业实践和CDIO教学相结合,这将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林岳新.谈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及形式[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0(4).

[2]罗美红.“三下乡”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咨询导报,2007(24).

[3]张清华.“三下乡”活动对大学生“三观“ 的指导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1(8).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途径研究---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课题编号: 2011CY05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查方法;职业技能

社会调查方法是检验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工学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十分显著,不仅使学生认知社会秩序而且厘清人心秩序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促使学生反思自我成才遇到的困境。

一、工学结合思政课社会调查方法的作用

社会调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用于社会实践,检测思政课理论的科学性,促使学生认知“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1],减少社会转型时期所遇到的社会困惑与迷茫。

1、加强人际交往。思政课的内容让学生更加自信、科学看待自我所学专业的潜在发展,与校企合作交流方面访谈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减少人际情感沟通距离。

2、提升职业素养。大学生应注重职业技能角色定位,内化职业素养养成,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要求学生从理论素养、人文修养、实践技能三方面塑造学生,明确职业素养是人文修养与实践技能的前提条件,人文修养是职业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内在品质,实践技能则是工具和手段,

3、认知社会。社会调查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现象的实质,构建群众路线的平台,通过企业访谈能够科学合理的认知自我职业规划,检测所学知识的使用性。

二、工学结的思政课社会调查方法的内涵建设

社会调查方法运用于工学结合思政课教学,可以补充完善思政课在校企合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学生直观感性方面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应用前景,通过社会现实的第一手资料丰富思政课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内容。

1、专业案例的运用。在讲解思政课时注意贯穿专业案例的解读与分析,让学生通过案例蕴含的思想较好的了解社会现实,使得社会调查方法有专业基础知识的文化因子,凸显社会调查方法在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2、校企合作资源的知识迁移。通过与专业教师、企业相关人员的合作,把校企合作的模式推广、企业文化的发展理念、优秀教师与企业员工的科研成果等引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激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自信心。

3、专业社会调查案例的整理,把往届或应届优秀大学生校企合作社会调查改编成案例进行归类,让学生讨论、思考注意社会调查遇到的一些事情,减少社会调查时遇到的一些相关障碍。

4、优秀大学生做报告,选择毕业生、实习生或参与专业社会调查的学生作报告,在真实的情景生活中探讨实践调研的心得体会,鼓励大学生勇于社会实践,进行专业调研。

5、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教师亲身参与社会调研,把具有典型性合作企业的访谈感想与学生一起分享,完善思政课教师自我专业基础的人文素养。

三、工学结合思政课社会调查方法的生活回归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是一个整体性工程,需要专业教师、企业员工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体现专业技能的工具理性和思政教育的情感价值理性的融合汇通,实践、理论、再实践,循环往复。

1、实践验证真理。通过社会调查使师生在社会中明确企业发展的前景、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差距,搭建心里与社会缩距的良好平台。

2、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的团队形成。师生参与社会调研可以“行止之间于内有自觉(不糊涂),于外非有所为而为” [2],加强教师与企业人员的情感沟通,提升团队工作聚合力。

3、教学机制动态化。社会调研有助于推动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机制创新,形成课堂情感共鸣与课外冷静观察的时空环境,实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

四、工学结合思政课社会调查方法面临的挑战

工学结合思政课社会调研初步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是因为工学结合的客观情况致使部分校企合作没有深入实质性进行,停留在专业顶岗实习层面上,因而思政课社会调研方法的成功实践还需进一步探索。

1、思政课教师没有专业基础文化底蕴,限于企业文化的传播。

2、校企合作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充分保证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3、校企合作部分思政课教师边缘化。

【参考文献】

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篇(4)

[论文摘要]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课程本身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课程开发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的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因其开发主体、价值取向和文化基础而表现出与普通教育课程开发不同的文化特性。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指创制一个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整个过程①。课程开发是在一定教育目标和课程观指导下进行的,无论是教育的目标,还是课程观,其实都体现的是制定者关于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所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还是一个文化选择的问题,即课程开发必然存在着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它必须要回答由谁来开发,开发什么,为什么要开发等问题。

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体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有三个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主体自然是国家课程。在现有的关于课程开发的研究文献中,人们谈论课程开发似乎都只是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两个层面进行,尤其是学校课程。因为国家课程的权威不容挑战,其开发权在国家相关部门或机构,对于学校来讲,课程是按照规定的目标预先编制好的,教师和学生只是按照规定的目标来接受和完成课程,他们只是被动的执行者,而不是主动的制定者、实施者,他们是被排斥在课程开发过程之外的,是缺乏课程主体性的。即使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也会受制于国家政策和教育目标而表现为有限的自主性,而且,这种“有限的自主性”也只是掌握在教师那里,由教师所控制。Www.133229.coM伯恩斯坦对课程知识的选择及编码方式与社会权力分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一个社会怎样选择、分类、分配、传递和评价它所认定的公共知识,反映了权力分配和社会控制的原则。迈克·扬也认为知识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建构,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与社会的权力结构之间存在关系。布迪厄则把课程作为文化再生产活动,侧重研究了课程知识作为文化资本的分配活动与社会不平等的阶级结构的关系。阿普尔认为,课程政策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政治权力和利益的分配过程,主要受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②。

课程开发问题实际上是一种课程政策改革问题,但由于中国长期在中央集权的课程决策体制下进行课程改革,关于课程决策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因此,关于课程决策的科学、民主与公正的问题并未被人们所关注,相反,更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甚至认为这是合理、合法的中国特色课程政策,并不存在科学、民主和公正的问题。但是,近年来,随着课程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课程文化主体地位的逐渐回归,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

这里要回答的是在课程实施以前谁参与了课程开发的过程。泰勒(ralphw.tyler)认为,学生和专家的建议是课程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开发课程必须首先了解学生想要什么,因为学生是课程的被实施者,课程的目标最终是由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来体现的,所以学生是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塔巴的研究认为,教师的参与很重要,但教师不要过早加入,而是在教育过程中以创设特定的教—学单元为开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外来的刺激,而是会主动参与,所以过程模式也十分赞同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参与。斯滕豪斯则明确提出教师就是研究者,所以在他看来,教师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参与者。劳顿在研究中虽不赞成课程开发完全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依据,但他仍然解释说,应将课程开发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结构中,还要使其与社会生活和儿童心理发展相关联,这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教师,劳顿认为“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课程开发中也需要关注哲学中提到的永久性问题和社会学中提到的我国社会现实情况之间的关系③。上述分析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这样一个理念:教师和学生应该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课程开发产品的实际用户,他们的需求状况和“消费能力”及“消费特点”,是课程开发中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尚未具有课程开发、决策的权力,因而只能是一种潜在的主体。

除此之外,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施瓦布(schwab)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审议”,审议就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反复权衡而作出的行动决策。他并且建议,成立以学校为基础包括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组成的课程集体来审议课程问题。课程审议的重点应放在教师、学生、学科内容、环境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平衡。课程审议的实质就是课程参与者不断对话与交流,在课程决策和课程行动方面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对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除了发挥教师和学生等的作用外,还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企业与行业组织的意见。课程开发的最终获益者除学生外,就是企业和行业组织,他们的建议将更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无缝对接”,真正体现课程的价值。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实质性成果,但具体实践已有大量的尝试,主要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师资培训、人才培养规格的设定以及专业调整,在课程的开发方面也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实际上反映了课程开发者对课程制约因素及其关系的认识,是课程开发者所持有的课程文化观的体现。“课程开发者的教育哲学思想和课程理论素养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课程发展的水平。”④

在历史上,围绕着对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这些都体现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者在内容选择上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中,“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活动产生实际的影响,造成教师工作的迷惘”⑤,开发者应担负起价值整合与理想重建的使命。

现代课程是在现代价值导向下建构的课程,其基本的价值是政治民主、经济质量和效率及人的自由发展,其核心价值在于教育的世俗化、个人化和理性化。在现代课程开发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就是课程开发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价值观的争论。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和人性的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社会本位价值观以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需要作为学校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单纯以社会的需要来要求教育、开发和设计相关课程。这两种课程开发的价值观都有其理论上的贡献,也有其局限性。个人本位的局限性在于忽视个体需要的多样性,忽视需要本身的合理与不合理性,也缺乏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支持。而且,个人本位的极度张扬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也不合乎当今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主题。而社会本位的局限性在于忽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不适应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需要。所以,有学者提出,在这些价值之间进行选择时,“我们应超越个人本位、学生本位和社会本位,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本位。”⑥并认为,主体性发展与课程改革的主旨是一致的,社会、课程与人的协调发展,最终要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导向。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当然要考虑社会、课程与人的协调发展问题,要突出人的价值实现,突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但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冲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职教的运行是以学校为中心还是以课程为中心;(2)职教课程的重点是在教育还是培训;(3)职教课程开发模式应取学科本位还是能力本位或是人格本位⑦。从世界范围看,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首先是“学科系统化”,在经历了“职业分析导向”和“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后,目前正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也体现了这一规律。

学科本位课程是普通教育“改良型”的模式,职业教育学科课程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在理论与实践课程并列,重视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课单独设课自成系统等方面,其优点是逻辑性、(学科)系统性强。其不足在于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地培养能力;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其梯形课程排列方式增加了基础理论学习的难度,也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学科本位课程反映了开发者对知识与社会及其关系的一种认识。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学科知识进行选择、排列。“职教课程开发的关键不是弄清课程的宏观结构,而是在课程开发工作中如何使学习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⑧《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传统的科学教育很少致力于把课堂知识和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在教学中不是传授假设而是检验假设,不是学习主体而是寻找主体。这种旧的课程计划很难启发科学活动中的创造性、直观、想象、激动与怀疑的态度,而观察、搜集证据归类以及证明结论的能力都不应看成只是科学家的任务。”⑨这种关于课程实施的评价,实际上也反映出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设计对教师课程知识观的影响。

职业分析导向课程开发是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础之上的课程开发模式。在我国常见的有能力本位(cbe)模式。cbe课程开发模式的核心是能力,课程设计采用模块式方案,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cbe课程把能力看做是一系列孤立的行为,忽视了真实的职业世界中人们的操作行为的复杂性以及智力性操作中判断力所担当的重要角色。在职业学校中的实证研究都证实,由于没有理清能力组合方式与工作过程间的关系,在工作分析后的“教学分析”过程中,各校又重新回到了学科系统化的老路上。

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是按照学习理论确定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方法,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学生认识能力、一般行为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把有效的学习过程作为主导思想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主要有“宽基础活模块”和“多元整合”课程开发模式。

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提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和谐、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要求,是我国技术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应当建立在整体的、过程导向的职业分析基础之上,并符合职业发展的心理规律,是将职业分析、工作分析、行为结构分析、企业生产(或经营)过程分析、职业资格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和教学分析等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过程。”⑧对德国“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发现,课程模式的发展不仅是一种课程组织方式的变革,而且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更深的课程价值观的变革。

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文化基础

课程是教育传承文化、发展和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式,课程开发如果得不到文化传统的支持,则表明这种课程不适合当下的社会发展,不能满足学习者对知识、信念、能力等的需要。简单地讲,可能无法实现学习者全面发展的目标。所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否体现了学习者的诉求,是否照顾到了学习者的个性、价值观、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等,是课程开发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基础。

职业院校学生在年龄特征方面或许与普通院校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受职业学校文化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会在个性发展、价值观,尤其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以及生活经验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比如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引领下,形成了职业教育开放办学、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的价值观中已普遍形成了“能力本位、就业第一”的倾向,而这又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以及对课程知识价值的判断,职业教育被视为是“实用的”教育,任何不具实用性质的知识、观念,甚至技术,都会遭到学生的拒绝。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方法自然会体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以及“合作教育”的思想。从国外合作教育的实践来看,这种教育模式是用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一种方式,在帮助提高就业竞争力方面是卓有成效的;从国内的实践来看,产学合作教育不仅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是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的重大实践和实现就业目标的最有效措施。这些都会对职业院校文化的形成产生影响,尤其是对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特性的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另一个文化基础表现是教师在课程选择方面所拥有的权力与自主。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们对知识价值的判断越来越受制于自身工作的领域和实际的工作经验。因此,教师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发展观、教学观、课程观等,都会影响到其对课程的选择和利用。同时,随着教育民主化思想的不断深入和课程开发市场的不断完善,教师拥有了更大的选择课程的权力,教师的自主性充分实现又会不断强化其本来的价值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等,这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必须考虑的又一文化基础。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能否体现社会文化的时代性是其第三个方面的文化基础。“不同的时代,基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课程目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这就是课程文化选择的时代性。”⑩这种时代性主要表现为:课程必须体现社会文化的发展性,体现对“先进生产力”的关怀,对科学技术的关怀,体现对多元文化的理性选择,体现对世界文化选择的开放性。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来讲,重点是对社会文化发展性和对科学技术的关怀的体现是否突出,是否回应了多元文化下的社会要求,是否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价值观进行了有效整合。

[注释]

①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2.

②⑥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3-24,

158.

③郜岭.试析课程开发理论关注的基本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115-117.

④吴刚平.课程开发中的矛盾运动与钟摆现象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0(2):12-18.

⑤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85.

⑦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j].职教通讯,1999(7):8-11.

⑧赵志群,等.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回顾[j].教育发展研究,2005(8):66-70.

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篇(5)

关键词: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和提升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载体。中央颁发的有关思政课相关文件均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了整体部署和要求,而且近年来,各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如此,目前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一些中医院校与综合性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上存在同质化的现象,部分中医院校存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色不明显甚至特色尚未形成的情况。因此,中医院校亟需在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规律的前提下,构建突出自身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一、搭建多元实践平台

实践平台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中医院校须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多元实践育人平台,使学生及时将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之中,疏解学生对现实社会的一些困惑与迷茫,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一)课堂实践平台。课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平台之一,既无安全隐忧,又可全员参与,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利用好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课可以通过对《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经典文献的研读,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及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通过对中医四诊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思主义哲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通过观看《百年中国》《辉煌中国》等历史记录片,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人民“四个选择”正确性的理解,使其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结合近代中国“中医存废之争”,理解近代中国出路的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可借助一些医患关系等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及时回应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并引导学生在思索之中探求真理,进而提高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可以通过学生讲思政课的模式展开,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更深刻,从而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并为之而奋斗。当然,上述几种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门思政课之中,而且可以相互采用。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也不只局限于以上几种,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演讲比赛、情景剧等形式展开。(二)校园实践平台。校园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一窗口展开。中医院校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现大学文化,如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缤纷多彩的学术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活动等。思政课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作用,用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将五彩缤纷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不同校园文化活动之间的联动并相互影响,最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之能将抽象的基本理论和价值观念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在参与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精神洗礼。当然,要想取得理想的实践教育效果,思政课教师需要在前期进行周密设计与安排,并与各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协调,以保障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形成独具特色、内涵深刻的校园文化品牌。(三)社会实践平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社会大课堂”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意义重大,必须利用好高校所在地的资源,搭建好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大学生到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使学生深刻了解党史、国史并领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英勇奋斗史和艰苦探索史,培育并深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组织大学生到社区、街道、村社等地进行义务诊疗、医学科普、中医药文化宣传、公益劳动、环境保护等志愿者服务,使学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的优秀品质;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义务支教、西部服务计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等活动,使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并“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四)网络实践平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实践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可能性。思政课实践教学可在微信、微博和QQ等互动平台上设置专属账号,或在网络上开通实践教学网站,使仅局限于线下的实践教学突破时空限制,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实践教学、实践任务,学生亦可随时随地上传实践素材,并针对社会热点展开讨论,学生还可将自己的实践作品投放到平台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又可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构筑协同实践机制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育人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欲使其真正落到实处,并非思政课教师或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己之力就可办到的,它需要方方面面力量之间相互配合、协作推进。(一)课程之间的协同。一是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协同。为推进和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央和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强调高等学校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所有思政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并通过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实现实践育人。理论教学固然相当重要,但是单纯的理论教学缺乏社会实践的生动性与真实性,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并学以致用,达到知行和一,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和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因此,理论课必须与实践课相协同。二是思政课实践与专业课实践相协同。指出“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中医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学人才的摇篮,责任重大,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但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全过程之中,还要加强思政课实践与专业课实践之间的协同。陕西中医药大学制定了《陕西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导意见》系列文件,使“课程思政”贯穿于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同时加强思政课与专业之间的协同性。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性,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时需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注重价值导向,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上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同向同行,达成协同育人之目标。(二)部门之间的协同。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际上是将学生所学理论转化为其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也就是提升学生思想素质的过程。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真正落地、落实还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一是校内各部门之间相协同。学校教务处、人事处、马克思主义学院通力合作,针对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方面的短板制定实践教学培训体系,尤其是中医药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结合的着力点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深化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并将实践教学成效与思政课教师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宣传部、团委、学生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需要密切沟通与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经常举办许多学生活动,如暑期“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等,而这些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和某些重合性,因此,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同时为避免学生重复活动,防止他们为完成任务而出现实践走过场的情况,这几个部门之间应当协同配合,制定实践教学考评体系,以提高其实践活动与实践教学的效果。二是学校、家庭、社会相协同。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广阔的校外实践空间,因此,除需要校内各部门间的协同外,还需要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企业事业单位相协同,为实践教学提供宽松的实践环境。然而,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3]。学校应当加强与家庭及社会各单位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社会也应尽全力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实践基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真切地感知社会、深入地了解社会,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使高校不断为社会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素质过强、家国情怀深厚的优秀人才。

三、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同于单纯的理论教学,具有环节较多、程序繁琐、形式多样、内容复杂等特点。而思政课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总设计师”,担负着整个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过程的沟通、组织及指导、实践教学后期的考评与总结等工作,因此,为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及达到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实践能力。但当前思政课教师大多存在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的现象,所以,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势在必行。(一)加强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教学专题培训是非常必要的。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考察调研,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国外调研,拓宽国际视野,在比较分析中坚定‘四个自信’。完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三级培训体系”[3]。强调思政课教师在广泛的实践中坚定信仰,注重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而目前思政课教师培训多以理论为主,为满足教师的实践需要,从供给侧入手,加强对教师实践教学相关专题培训无疑相当重要。国家、省区及学校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培训,通过实践教学培训,深化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使之能真正地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从而达成实践育人之目标。实践教学培训可以采用“云”工具,如雨课堂、智慧树、蓝墨云等,有助于加强研修教师与培训专家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解决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困惑,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更好地达到培训目标。(二)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广阔的实践锻炼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发挥其功用。为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高校需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思政课教师可到校内外相关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参加边远地区支持活动、参与地方扶贫工作、组织思政课教师赴国内外考察调研、加入公益活动及志愿服务队伍等。使广大思政课教师从实践中汲取养分,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坚定理想信念,并将实践之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的能力。当然,要想使广大思政课教师能够切实地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高校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还是十分必要的,如通过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将实践锻炼与业绩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挂钩,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以此激励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个人实践教学能力。(三)思政课教师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思政课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政课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递价值、传播真理,同时还要担负着塑造灵魂、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十八般武艺”。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有扎实渊博的知识储备。思政课教师仅仅依靠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无法完成重任的,必须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储备,并不断充实提升自己,处处学、时时学,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关注现实,把握最新的理论成果,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及鲜活的真实案例针对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问题和思想困惑及时答疑解惑。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走出“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需要教师有序地组织好学生,控制好教学环境,维护好教学秩序,处理好突发事件,做好方方面面的协调沟通工作,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再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媒体技术。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记录片、情景剧、微电影、微视频等,这就涉及到剧本和拍摄器材的准备,制作过程中的布景、取景、拍摄,制作后期的视频剪辑、配音、配字幕等工作,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如果思政课教师媒体技术相当匮乏,就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媒体技术。最后,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储备一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思政课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中医院校专业的特殊性,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之中,同时指导学生从人文视角调研考察专业实践与校园医学活动实践,提升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使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之目标。

总而言之,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中医院校在推进此项工作时,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充分发挥中医文化优势,搭建多元实践平台,构筑实践协同机制,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以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4).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篇(6)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样要与学生社团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相结合的必要性

(1)高校学生社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高校学生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同样需要学生社团这个重要平台。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多、影响大、活动多且实践性强,顺应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求。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的社会调查、科技创新、组织比赛、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一系列活动结合起来,在学生社团活动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增加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要根据各门课程相关内容选定,形式多样,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与其有着许多契合之处。例如,理论研究型社团开展读马列原著、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进行爱国主义知识竞赛等活动,科技文化艺术型社团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英语晚会、模拟法庭、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和“迎新杯”篮球比赛等活动,社会公益型社团开展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和环保行等活动,这些活动中融入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渗透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不谋而合。

(3)与高校学生社团相结合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感性知识,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的领悟和理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理念,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外化为现实行动,同时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高校学生社团多样化的活动可以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而顺畅地内化于学生心中,在理论与现实的互动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学会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与自身成才结合起来,把自我与人民、民族、国家、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爱岗敬业、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精神,从而使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提高教学实效。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相结合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的结合,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需解决,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结合可以为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提供保障。

(1)从思想上看,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结构松散,思想观念多样,缺乏精神支柱。学生思想随意性、自发性较强,容易出现思想浮躁的不良现象,进而对社团成员产生消极影响。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对高校学生社团产生不良影响,有的社团缺乏主导价值观念追求,不能引导大学生健康向上,忽视了教育和导向功能,庸俗、享乐和功利等思想在校园内不断蔓延,严重腐蚀学生的意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的结合可以有效防止社团活动偏离正确的方向,容易将校园中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抛弃,使校园文化和学生思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2)从管理上看,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尚需完善,制度建设还需加强。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众性组织,提倡学生自主管理,但学生社会经验、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都相对欠缺,思维不具广度和长远性,不具备长期从事社团建设的条件。另外,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社团成员投入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搞社团工作和参与社团活动,大大地挤占了教学时间。学生反映没有时间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基于上面提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与社团活动有着诸多契合之处,把二者相结合可以实现双赢,节省时间之余又可以防止重复开展活动。

(3)从师资上看,高校学生社团指导师资力量缺乏,活动品质难以提高。学生社团一般由校团委等机构统一对社团的发展方向和建设原则进行规范和指导,社团的具体组织者通常由学生担任,社团活动方案与制度一般由社团成员自行讨论制订,没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在理论和方向的把握上存在不足。虽然有的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教师,但要么只是挂名的,要么是兼职的,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积极性不高,作用也有限,使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功能被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的结合可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对学生社团进行监督、管理、评价、扶持和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的具体活动相结合。

3 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通常就是各行其道的“两张皮”,这种现象不利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也限制了社团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引导和管理,并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1)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和师资指导,在制度上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的结合。

规范管理,加强领导,是保证社团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当制定可行的管理办法,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以避免出现对学生社团“不管”或者“死管”的极端,做到既对学生社团加以有效管理,又能保证学生社团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为了在制度上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的结合,需要选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参与对社团的监督、管理、评价、扶持和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的具体活动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统一的实践教学计划,结合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并要求学生在活动后提交心得体会和调查报告等书面材料,评定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成绩,这样也加强了学生社团成员的考核。

(2)重视社团的多样化发展,充分发挥各种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各种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就要重视社团的多样化发展,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社团的特点和优势,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渗透到学生社团的活动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社团的教育与管理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进活动、进学生的头脑,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在社团建设中,应以理论研究型社团为灵魂,以专业知识学习社团为基础,以科技研究社团和兴趣爱好社团为外延,以社会公益型社团为突破,使社团的建设形成科学的体系,为社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理论学习型社团是灵魂,要注重吸纳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尤其是入党积极分子,紧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紧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发展脚步,通过丰富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使社团成为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课堂和舞台,把社团打造成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红色社团,以其示范作用带动其他社团的发展。此外,虽然高校学生社团百家争鸣,社团活动多姿多彩,但是应该紧紧围绕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这一中心,弘扬主旋律,传播优秀文化,倡导高尚情操,改善校风学风。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高校学生社团结合需要学校多部门参与和支持。

以高校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相关院系、团委、学工处等多部门的支持,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各行其道的“两张皮”的现象,积极倡导教学与实践两个环节互通,畅通全员育人渠道,努力形成“大思政”的格局。只要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编制统一的实践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学生社团资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形成合力。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资源,而且可以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资金和时间安排上的困难,还可以解决组织和指导社团活动的力量不足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斌.基于高校学生社团特点和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略论[J].教育与职业,2010(8).

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篇(7)

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象、目标、内容及功能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契合性。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必须做好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整体设计,大胆整合教学内容,大力推进案例教学法、访谈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的改革。

关键词:

企业文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育部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教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与相关企业、行业的需要接轨。另外,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也强调,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优秀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能够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思想,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也有利于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及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是企业所有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基本价值观、道德标准、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高职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象、目标、内容及功能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契合性。

(一)对象相同。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通过塑造企业文化,用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推动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对象为高职大学生,强调高职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必须注重对高职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见,两者都是围绕“人”这个对象开展工作,都强调以人为本,都是以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出发点。

(二)目标具有一致性。从目标上看,两者都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企业通过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能力,激励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奋斗,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提升其整体素质,以企业员工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来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其内在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为社会服务,这和相关行业、企业的特定人才要求一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三)内容的相通性。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必须建立和坚持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维护企业信誉,树立产品质量意识,重视服务质量,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效益的统一。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在员工方面,通过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员工,引导员工把个人奋斗目标融于企业整体目标之中,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持旺盛的劳动热情与献身精神,强调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央1 6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让高职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见,企业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道德教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通的。(四)从功能上讲,两者都具有导向、教育和凝聚功能。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教育,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共同价值观,并把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推动企业的发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具有导向、教育和凝聚功能,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方式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增强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基本原则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同样也要遵循三贴近原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对不同专业开展调研,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入不同的企业文化,引导学生学习领悟和践行企业文化精神。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学校、社会、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主动地按照企业的能力要求和作风品德来约束自己、调适自己,强化他们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企业人、职业人”的意识。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要根据三门课程的特点和不同要求,结合三贴近原则,做好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整体设计,做到统筹谋划,突出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得各门课程的开发利用相互衔接、相互呼应、相互支撑。

(二)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整合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注重实效,推动教学内容充实调整。要从整体上熟悉教材内容,找准企业文化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的侧重点与切入点,在确保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针对教学难点重点,大胆整合教学内容,有机融入相关企业文化的内容。《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关于“经济”的内容中,通过引入校企合作的相关案例,把企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政策融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熟悉市场经济的特性和运行规律,提高对企业经营理念中的质量意识、竞争意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的竞争和合作精神。结合第十章有关“文化”的内容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渗透其中,帮助高职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关于“理想信念”的内容中,将企业文化核心精神与理想信念的内容进行相互融合,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满足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当中。在第二章“中国精神”的内容中,要将企业文化的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等与中国精神的内容相融合,通过运用忠诚、奉献等优秀企业价值观去引导大学生认清使命,帮助其把成才之路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过程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激发他们在实际的岗位工作中为国家和为人民谋福利的社会责任感。在第三章“人生价值”的内容中,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运用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奋发努力,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积极为企业、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在第四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中,要与企业文化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还要结合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坚持诚信的实例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学生明白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品质,也是进入职业殿堂的通行证,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学结合中诚心做事、诚实做人,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在第五章“职业道德”的内容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将职业道德教育融通于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不同职业岗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标准相衔接,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正确的价值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追求卓越、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等良好的职业品格,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形势与政策》要与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现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必须加强择业、就业与创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第一,在择业指导方面,通过广泛引入各种企业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择业视野和择业范围,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发展需求做好必要的择业准备,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和企业,提升他们择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在就业指导方面,从企业文化中分析出各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引导高职大学生紧密结合个人实际,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以适应将来的职业要求。还要利用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法制意识,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三,要融入企业文化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因此,要通过引入企业创业成功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企业在实现辉煌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企业的成员曾经付出的艰苦努力,提高学生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关政策,让高职大学生提前做好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具备敢于创业的勇气,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锻炼自己的能力,努力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大力推进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要大力推进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革,利用案例教学法、访谈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就是要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校企合作的相关行业企业的真实案例,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案例化、具体化,使抽象的理论融于具体的案例中,把枯燥的理论讲授转变为生动的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引起学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案例设计把企业文化带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企业的精神文化,了解和认识企业的规范、制度,使学生提前了解并熟悉企业理念、制度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访谈式教学法通过将校企合作单位、用人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请进校园宣讲企业文化、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预测等情况,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树立职业理想;将企业的技术骨干、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请进校园,通过开展座谈会、报告会、劳模大讲堂等形式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奉献社会的崇高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荣誉感,养成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的精神;将本校毕业的企业优秀员工请回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用身边真实的成功学生案例激励和鼓舞学生,让学生真实感受成功就在自己身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他们将来能快速融入企业、立足岗位成才。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要融入企业文化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情景再现,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真实的或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去学习和思考,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真实或者仿真的职业环境,聘请相关企业的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企业创新型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来学校亲身授课,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和最新的职场理念。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深入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体会工作中的合作及竞争精神。引导学生学习企业文化,在工作过程中注意交往礼仪、职业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了解企业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此外,还可以组织高职大学生开展以“企业文化”为主题的企业参观、市场调研、有奖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对企业及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