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术后护理要点

术后护理要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29 15:17:00

术后护理要点

术后护理要点篇(1)

【关键词】ERCP术后;并发症;护理要点;观察要点

【中图分类号】R7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31-02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指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由活检管道内插入造影导管至开口部,注入造影剂后X线摄片,以显示胰胆管的技术[1],是目前较为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在ERCP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鼻胆汁引流术(ENBD)、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ERBD)、内镜下取石术等介入治疗,由于不用开刀、创伤小,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深受患者欢迎。但作为一种侵入性的诊疗技术,不可避免的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感染、出血、损伤、胰胆管破裂及穿孔等,如何通过加强护理工作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提高ERCP术的成功率和减轻患者的痛苦,现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住院行ERCP检查及相关治疗的患者108例。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23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46岁。术前经辅助检查并结合临床病史明确诊断的为95例,胆道原发肿瘤23例,转移瘤17例,胆道结石42例,胰腺炎13例;术前诊断不清13例,术后诊断分别为胆道泥沙样结石8例,硬化性胆管炎2例,肿瘤2例,慢性胰腺炎1例。

1.2方法 根据患者所患疾病及镜下表现行ERCP检查及相应的治疗,胆道结石患者行机械碎石,网篮取石,如水肿明显,行切开并鼻胆管胆汁引流术;急性感染性胆道梗阻者,先行非X线监视下ENBD,再择期行ERCP及相应的治疗,预防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发生。

2 结果

95例患者经ERCP术后症状减轻,3例患者出现急性胰腺炎症状,经内科治疗后淀粉酶恢复正常,腹痛患者2例,给予解痉止痛处理后好转。发热并白细胞升高1例,给予抗感染治疗后体温及白细胞降至正常。1例出现应激性溃疡并消化道出血,给与抑酸、止血等治疗后稳定。

3护理要点

3.1一般护理 禁食期间,持续胃肠减压,应妥善固定引流装置,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挤压和脱落,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及量,如发现胃管内引流出咖啡色液体时应高度怀疑发生应激性溃疡,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3.2急性穿孔的观察和护理 ERCP术后穿孔的发生率为0.35%~1.80%,穿孔后的主要症状是上腹疼痛,后背部放射痛并逐渐加剧。因此,术后密切询问患者有无腹痛并观察腹部体征变化,并观察ENBD管引流量,色性质变化。若造影剂外渗则提示穿孔很大且仍在进展或患者的临床状态恶化,应立即行外科手术或经皮穿刺引流术。

3.3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通常情况下,一旦发生出血,无论是括约肌切开术中的即时出血抑或迟发出血,均可通过内镜下注射稀释的去甲肾上腺素得到控制。对于即时出血,可用标准封堵球囊进行气囊压迫,暂时控制出血并使出血处的视野清晰。避免对有凝血机制障碍患者行括约肌切开术,从而预防术中出血。或对有凝血障碍患者在括约肌切开的位置预先注射去甲肾上腺素甚至硬化剂也可降低出血的危险[2]。术后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变化,观察结膜颜色变化,观察患者大便的颜色、性状及量,询问病人有无头晕、心慌等急慢性失血表现,检测血红蛋白。

3.4胆管炎和胆囊炎的观察与护理 ERCP括约肌切开术可并发胆管炎或胆囊炎,ERCP并发胆道或胆囊感染的主要因素是胆汁引流失败或不完全,因此对于胆囊或胆道感染的治疗最主要的还是成功、充分的胆汁引流,因此保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引流装置,准确记录引流液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应该观察患者有无发热等症状,如发现异常随时报告医生。

3.5急性胰腺炎的观察与护理 ERCP术后发生胰腺炎可能与如下因素相关:术中插管困难、注入过量造影剂、造影剂渗透压高、Oddi括约肌功能不良等。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腹痛情况,有无腹膜刺激征,有无血尿淀粉酶升高,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稳定患者情绪,嘱患者半卧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遵医嘱给予药物,并记录24小时尿量[3]。

出院指导

3.6加强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出院后一个月以清淡饮食为宜,避免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忌烟酒,注意劳逸结合。

参考文献:

[1] ,冀明,张澍田, 中国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操作指南(讨论稿).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8. 28(2): p. 102-103.

术后护理要点篇(2)

一.引言

骨盆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常常并发极为严重的并发症,伤情复杂而严重,常伴有失血性休克、腹膜后血肿、多发性骨折、腹盆腔脏器损伤,病情变化迅速。致残率、病死率较高。原则上应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病情稳定后进行手术治疗。我院2014年08月-2015年6月护理38例骨盆骨折患者,注重加强分期护理,疗效满意,现作如下分析。

二.临床资料

本组男38例,其中女8例,年龄45~78岁,平均住院30d。多合并内脏损伤及其他部位骨折、尿道损伤、神经损伤9例,内脏损伤4例,肱骨骨折2例。移位骨盆骨折均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愈合较好。

三.护理体会

(一)早期护理要点

在伤后1周内为早期。此期重点在于观察病情,早期发现合并性损伤,特别是危及生命的内脏损伤,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及时处理。为了便于观察,患者应当充分暴露,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护理观察。

(1)全身情况:对神志、生命体征、尿量、皮肤黏膜贫血征象、皮肤弹性等必须密切监测,以发现失血性休克,及时输血、补液;发现患者意识改变、瞳孔大小改变,提示出现颅内压增高,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治疗。

(2)腹部情况: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呕吐、排尿障碍,测量腹围并注意其变化,观察肠鸣音的变化和腹膜刺激征,必要时可做诊断性腹腔穿刺以明确诊断。本组患者有2例虽生命体征平稳,但腹膜刺激征明显,经腹腔穿刺,1例抽出血性尿液、1例抽出肠液,经剖腹探查术后,证实分别是膀胱破裂、肠破裂。

(3)排尿情况:观察有元血尿、尿道口滴血、排尿困难或无尿,以判断膀胱、尿道损伤情况。

(二)中期护理要点

在伤后或急症手术后2~4周为中期。此期患者病情趋于平稳、生命体征正常,护理重点在于骨折或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维持骨折的良好对位,为骨折的良好愈合创造条件。(1)对于无移位或稳定的骨折,需卧气垫床。骨突部位,尤其是骶尾部、股骨粗隆部、足根和内外踝等处,可用厚软的垫子或气圈保护,并注意2~3h给予翻身1次,以防褥疮发生。(2)行股骨髁上牵引和骨盆兜固定的患者,应认真观察肢体的位置是否合乎生物、力学要求,测量双下肢的长度。了解骨折的复位情况,定期对牵引针眼消毒,并注意牵引两端有无松动。

(3)防治泌尿系感染:鼓励患者大量饮水,维持每日尿量在1500

~2500ml以上。留置尿管期间,应注意严格无菌,定时排空膀胱,每天做膀胱冲洗,以便于将膀胱内积存的沉渣冲出,避免形成栓塞和感染。(4)防治呼吸道并发症:患者长期卧床,呼吸功能练习少,呼吸肌肉尤力,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痰液黏稠且不易咯出,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应鼓励患者通过吹气球方式,做深呼吸练习,做扩胸动作,定时雾化吸入,并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必要时用器械吸出痰液。

(三)后期护理要点

在伤后或术后4周至患者康复出院为后期。此期患者的护理重点在于促进骨折愈合,在医师的指导下,帮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直至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1)促进骨折的营养护理。骨折后期,骨折端血肿已吸收,软骨细胞经过增生变性、钙化变成骨质,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高热量、高钙、高锌,高铜的食物,以利骨折修复和机体消耗的补充。同时,口服补肝、肾、壮筋骨之中药,促进骨折愈合。(2)采取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医师的指导下,帮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首先,手法按摩双下肢。使关节囊、韧带、肌肉得到放松;然后让患者在病床上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活动,练习起坐和双手支撑身体并能掌握平衡,逐渐过渡到立位训练,配合使用轮椅或其他辅助练习器械。前者为被动活动,后者为主动活动,由于每个患者年龄、体质不同、损伤的程度不同,在训练内容和强度应有区别。每日训练总量应在2h左右,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心肺功能的变化,一般在伤后或术后6~8周,指导患者扶拐行走;12周后,X线检查显示骨折愈合后方能负重行走。

(四)心理o理

骨盆损伤患者,因意外刨伤,出现紧张、焦虑、恐惧、多疑等心理变化,为疾病预后担忧,缺乏信心。护士应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主动参与各种功能锻炼及职业康复,重新实现自我价值。

四.讨论

(一)骨盆骨折护理工作中存在不安全因素

(1)护士对骨盆骨折评估风险能力缺陷:骨盆骨折的处理是严重创伤中并不少见却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文献报道此类患者的病死率达到18%~40%,最初24h的死因通常是失血性休克,也是容易引发医疗纠纷事件的原因,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护士对疾病的风险评估能力一定要强,患者生存在瞬间发生改变时,迅速对患者的伤情作出风险评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伤情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需要不断地锻炼和培养,不能因为没有估计到风险而丢失患者生命。

(2)护士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医护人员在各种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责任心不强,常造成病情观察不细致和病情记录不详细,对骨盆骨折造成有些症状如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加重活动性出血、腹膜后血肿引起胃肠道的反应以及患者出现的剧烈疼痛、足趾活动受限等不能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

(3)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缺陷:由于护理人员在工作年限、工作经历上的差别以及工作经验、护患沟通技巧、业务水、应急能力参差不齐,有时候无法迅速准确判断和处理突发状况,特别容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和不信任,从而出现护理不安全因素。

参考文献

[1] 张明.300例骨盆骨折并发症的处理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3,(7)

[2] 袁福禄,许俊岭,石国君.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J].河北医药,2010,(6)

[3] 王玮琦.跟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J].天津护理,2014,(1)

术后护理要点篇(3)

关键词:  胆道外科手术 引流管 护理要点

    随着胆道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与技术的复杂化,越来越显示引流管在胆道手术中的重要价值。胆道疾病的外科手术,常常需要在胆管内置管,做内或外引流胆汁。引流管的应用,不仅可以作为临时或短期的胆道引流,防止和减少胆漏的发生,还可以作为胆管内置管,成为胆管的支撑,防止胆管扩张和矫治狭窄,如医源性胆道损伤、胆总管端端吻合、肝门胆管癌处放置的U型管等。术后经胆道引流管做胆道造影,了解胆道有无残留结石或胆管狭窄,以协助诊断评估治疗效果。引流管可作为胆道镜的入路,经T管或U管的瘘管,插入纤维胆道镜进一步诊断或夹取肝内、外胆道结石。现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400例胆道外科手术后胆道引流管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行胆道外科手术400例,男190例,女210例,年龄19~75岁,平均48岁,300例胆道探查与引流术,45例胆肠内引流术,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0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20例肝叶切除术。手术后并发8例切口感染,2例胆瘘,2例胆道出血。以上并发症均经非手术疗法治愈,恢复良好。

    2 临床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对引流管要标明导管的部位 如胆总管T管,胆肠吻合内支撑管。妥善固定,防止脱出,要充分认识脱出的严重性,并告诉家属陪护。不正常的脱出,就意味着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胆汁性腹膜炎且丧失了手术后的后续治疗通道,为以后的治疗造成困难,对胆道引流者除术中皮肤缝线结扎固定外,还要用胶布加强固定,腹带绷扎。尤其是U管的固定十分重要,术后脱管是最常见的问题。

     2.1.2引流物的观察 注意胆道引流管引流物的色、量、质、气味等。(1)量:一般地说,胆总管探查,引流术后T管引流的胆汁约300 ml/d,肝胆管结石,胆肠内引流术后胆汁约250~300 ml/d。如胆汁量减少,可能的原因有:胆管远端通畅,肠蠕动恢复良好,胆管被结石堵塞或导管脱出,胆汁漏入腹腔或胆管损伤,造成胆汁漏。导管扭曲、折叠。随着肠蠕动的恢复,胆汁量减少,而无胆漏是良好的征兆。严密观察引流量的变化,很有临床价值,引流量突然减少,应及时报告医生,查明原因。如果腹腔引流管胆汁增多或有腹痛发热,提示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的存在。(2)色:正常的胆汁为黑绿色,红色或血样的胆汁示胆道出血,白色胆汁示胆道梗阻,肝功能不良的尿样胆汁转为墨绿色示肝功能逐渐恢复。(3)味:正常的胆汁无臭味,有腥味。如有粪臭味,高度警惕厌氧菌感染。(4)质:正常的胆汁,黏稠,清亮。胆汁稀薄,无黏液丝示肝功能不全,黏液性质恢复是肝功能恢复的征兆,胆汁内有泥沙或结石示肝胆管残留结石的存在,胆汁内有脓液或胆汁浑浊示胆道感染,胆汁中有菜汁、牛奶示胆肠瘘的存在或胆肠反流。

    2.1.3注意引流管的通畅  防止导管扭曲、折叠时重换引流管,并注意无菌操作。观察导管内有无蛔虫,结石渣堵塞,如有怀疑,应及时了解情况,并报告医生予以纠正,导管不太通畅时,根据情况可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压力不能太大,以免导致胆管炎,并注意有无寒战、发热、腹胀、腹痛的征象。

    2.1.4导管的置管时间  置管时间长短,应根据置管的目的及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一般引流2~4周,如为后续治疗肝胆管残余结石需6~8周,扩张胆管狭窄则导管需扩张胆管时间6~12个月,否则效果不好。以支撑为目的的导管,持续1年左右;单纯引流的患者,一般不能短于2周。如为年老体弱、慢性贫血、糖尿病、有腹水的患者应延长置管时间,否则窦道尚未形成或形成不完整,易发生胆汁性腹膜炎。肿瘤不能切除者,应长期保留,对于长期置管者,置管4周后间断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防止胆泥或残余结石堵塞导管,致使导管引流不畅。

2.1.5导管放置

[1] [2] 

时间 导管的长期放置会导致胆汁的大量丢失,影响消化功能和对内毒素的消除。为了减少胆汁丢失,术后周,若胆道感染已控制,可用抬高架把引流袋抬高,增加胆汁回流。导管的夹管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间断夹管和持续夹管。间断夹管又称试夹管,是持续夹管前的过渡。一般术后天开始,方法:夹管 min松开~ min,连续次,若无胆漏,心窝部疼痛,松开后胆汁回流。

    ..导管的拔除 胆道导管拔出前,先行导管造影,下端通畅,无结石、梗阻,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无胆漏等条件下才能拔除。如果梗阻性黄疸持续存在,肝内结石有坠落的可能,导管造影胆总管下段不通,胆总管内有结石,应延长拔管时间,需进一步处理。拔除导管时操作轻柔,防止窦道断裂,引流管伤口用敷料包扎。

    . 并发症的护理

    ..导管脱出 导管脱出的表现及危险性,主要与术后时间、胆道是否通畅、导管种类有关。()胆汁漏入腹腔,迅速表现为腹痛,原导管放置处最明显,腹腔穿刺获混浊胆汁。()胆汁从皮肤瘘口溢出,敷料被胆汁浸染。()亦可局限于胆道瘘口周围,表现为上腹痛、寒战、高热、局限性胆汁性腹膜炎。处理:只要胆道通畅,导管脱出,就算是并发胆汁性腹膜炎,大多数经消炎、引流等治愈。严密观察腹痛、生命体征、黄疸、腹膜炎范围的变化。协助医生从原导管口插入导尿管,脱出~ h内,导尿管可顺利进入原胆道,脱出时间较长,不能进入者,通过处理腹病加重,腹膜炎严重,或有胆石、癌栓梗阻者,术后早期脱出,均应考虑手术置管。

    ..导管败血症 导管败血症发生的原因有:导管壁为泥沙、血、胆泥等黏附,管腔变小、引流不畅或梗阻,胆汁淤滞、胆道感染,多见于肝门胆管癌,U型管或长期佩戴T型者。表现为右上腹胀痛不适,伴寒战、高热、黄疸加深、引流液混浊、脓液、絮状物、胆泥而无其他感染病灶。应配合医生行胆道冲洗,加强抗生素的应用,及时更换引流袋。

    ..胆道出血 导管引起的胆道出血即导管所引起的胆道壁肉芽出血,常是胆汁中夹带血丝,量很少,可用肾上腺素盐水冲洗,并调整导管的位置。T管横臂压迫胆管壁和胆管壁静脉曲张所致的出血十分凶猛,表现为引流管内溢血,患者面色苍白,脉搏加快,甚至导致出血性休克。可能伴寒战、发热。应立即给予输血、输液、止血、抗休克处理。根据医嘱按时经导管内注入凝血等止血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手术。本组发生例,通过相应处理均得到控制。

    ..导管堵塞 明确诊断后,应协助医生做出处理:用盐水冲洗或钳夹取出堵塞物,若为蛔虫堵塞且导管放置周以上者,可直接带蛔虫拔出导管,再重新置入导管。

    ..胆总管反流及化脓性胆管炎 部分患者术后经导管肠胆反流,并且引起患者寒战、发热等现象。应保持患者胃肠道通畅,必要时用胃动力药。嘱患者饭后 h内不要平卧,适当抬高导管位置,并保证充分引流通畅。并发胆管炎者,应嘱患者暂禁食,根据医嘱予消炎、补液等对症处理。

    ..拔出导管所致胆汁性腹膜炎 本组发生例。患者导管拔出后,立即出现右上腹剧痛,并迅速从右上腹蔓延至右下腹及全腹,伴腹胀发热。嘱患者禁食,协助医生从原引流管口插入导尿管引流胆汁,并给予解痉、消炎等对症处理,严密观察腹部体征。经以上处理腹膜炎得到控制。

      小结

术后护理要点篇(4)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症;科学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术后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预后往往不尽如人意。早期病死率可高达49.4%,仅不足半数患者可生活自理。因此积极预防治疗术后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运用科学护理的观念和方法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1]。现参考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的重点核心问题对资料进行分析、筛选、评价,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症科学护理的要点综述如下。

1 肺部感染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由于年龄偏大,部分患者意识障碍,卧床时间过长等原因,加上血肿清除时常需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故易并发肺部感染。文献报道院内肺部感染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室发生率为10%~25%[2]。分析原因:①与患者的GCS评分有关[3]。GCS分值低的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排痰能力下降易导致误吸或不能有效排痰易引起肺部感染;②肺部感染与气管插管的时间有关,长时间的气管插管损害了呼吸系统正常的防御功能,使空气中的细菌直接进入肺部造成感染,也易将口咽部的细菌带入肺部引起感染。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使肺炎的发生率增加4~12倍,且发生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4]。预防及护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免影响肺内气体交换,导致恶性肺-脑循环,加重脑缺氧、脑水肿。护士应每2 h给患者翻身、拍背1次,对清醒患者指导并鼓励其咳痰,对咳痰无力及昏迷患者要及时吸痰,并行口腔护理2次/d,选择合适的漱口液,防止病原体下移引起呼吸道感染;③如已合并肺部感染者尽早气管切开可减少插管中多种病原菌繁殖,有利于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气管切开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并注意观察痰液的量、色味和黏度。

2 发热的护理

发热是脑出血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高热可导致机体代谢增高,增加脑的耗氧量造成乳酸堆积,加重脑水肿[5]。有文献报道高热时机体呈典型的应激反应过程,脑组织生物氧化功能发生异常,大量生成自由基,血清中血清皮质醇(CORT)、脂质过氧化物(LOP)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和活性均降低[6]。SOD是体内清除自由基的一种重要的酶。当体温≥40 ℃时SOD灭活的速度大于产生的速度,所以SOD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降低,使血清中CORT、LOP的含量升高;同时CORT、LOP的升高也使SOD含量降低,进而CORT、LOP在体内逐渐堆积形成恶性循环。CORT、LOP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参与神经细胞的凋亡,如果CORT、LOP含量持续增加,长时间作用于神经细胞,可导致神经细胞不可逆的损害。所以发热会使预后恶化,体温越高预后生活质量越差[7],可见控制体温尤为重要。预防及护理:①中枢性高热主要是由丘脑下部及中脑病变引起,发热时不伴有寒战,没有感染体征,躯干温度高,四肢温度不高,一般药物降温效果差,物理降温效果好;②吸收热发生在术后两周内,体温不会太高,波动在37.5 ℃上下,可不予以处理;③感染性高热有感染体征,发热时有寒战。护理人员应全面分析,在控制感染的同时予以物理降温:在大血管位置放置冰袋、头戴冰帽;温水擦浴;电冰毯。早期开始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后脑组织形态等方面的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脑血管痉挛和脑水肿都有较好疗效,且有一定预防作用[8]。一般使温度保持在33 ℃~35 ℃为宜,持续5~10 d。在降温过程中要警惕体温骤降、寒战反应、冻伤。老年、幼儿或血压下降者不宜用冬眠药物[9]。

3 术后再出血的护理

术后再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致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10]。脑出血患者血压的升高被认为是颅内压升高后的代偿性反应,对保证脑组织的血液供应起着重要作用,但过高的血压常使病情恶化。高血压性脑出血并非稳定型出血,发病后24 h可继续扩大30%[11],过高的血压可使血肿增大和再出血,血压越高病死率和病残率就越高。有报道提出发生再出血的患者死亡率为10%,再出血重度致残率明显高于首次出血病例,预后差[12]。因此,脑出血急性期需高度关注血压明显升高的患者,维持血压的稳定,减少血压的波动,可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13]。在脑出血的最初3 h内控制收缩压在160 mm Hg以下;平均血压在100~120 mm Hg可以防止再出血的发生,而血压下降20%并不会相应的减少脑血流量[14]。所以在给予降压治疗时应注意患者发病前的血压水平,降压不应低于此水平,并密切注意神经缺损程度有无加重,一旦加重应调高调控水平;如并发再出血应调低血压调控水平。由此可见对血压的监测与治疗同样重要。预防及护理: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术后24~48 h内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意识、瞳孔及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以防再出血或脑疝的发生;②术后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尤其是术后48 h内严密注意血压的动态变化;③引流管的护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头部引流管一般放置3~5 d拔管,在引流期间应防止引流管打结、扭转、拔脱,严密观察其是否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性状,颜色鲜红提示有继续出血的可能;④血压稳定的患者可抬高头部15°以利于头部静脉回流,减轻颅内静脉淤血及脑水肿的发生;⑤稳定患者情绪,告诉患者情绪与高血压的关系,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引起血压升高诱发再出血。安静的病房环境也利于血压的稳定治疗。烦躁者遵医嘱给予镇静处理[15];⑥勿用力排便,保持大便通畅;⑦限制食盐摄入量3~4 g/d。

4 高血糖的护理

脑损伤期间高血糖反应可加重脑继发性损伤,影响中枢神经的恢复,故血糖可作为重型脑出血预后判断的独立指标[16]。患者在重度脑出血后血糖越高预后越差,血糖增高持续时间越长继发性脑损伤加重越明显[17]。所以控制血糖至关重要。对于高血糖可采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是必要的,可以减少各器官的进一步损伤,降低危重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胰岛素治疗不仅可以控制血糖还可以相应地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改善预后[18]。预防及护理: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糖避免发生低血糖和高渗性昏迷的发生。①低血糖:脑出血术后发生低血糖超过6 h会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脑水肿的恶性循环进程,可导致不可逆的脑组织损害。因此,在应用胰岛素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心慌出汗、呼吸浅快、血压下降、脉搏细数,提示有低血糖征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应用胰岛素,纠正低血糖;②高渗性昏迷:由于高血糖引起的高渗性脱水和进行性意识障碍的临床综合征。特点是高血糖、没有明显的酮症酸中毒。临床表现为脱水及神经系统症状,如舌干唇裂、皮肤弹性减低、眼球凹陷、震颤、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样抽搐,有别于颅脑损伤所致的昏迷[19]。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如出现原发病不能解释的意识障碍加重同时伴有上述症状应高度警惕高渗性昏迷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以护理问题为出发点,实施护理时,要求护士在制定护理措施时对患者的愿望、权利和实际情况进行周到的考虑,制定的护理措施与患者的愿望相结合,患者则可对护士提出的各种护理措施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对护士综合考虑患者实际情况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护理服务更加个体化。科学的护理,能促进护士自觉、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寻求问题,及时汲取现代化的医学护理信息,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实证依据,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地提出护理措施,改变了护士以往以经验和感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提高了护士的观察力、判断力、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护士综合能力的提高,使护理实践更科学,为患者提供的服务更人性化,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服务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罗盈,徐敏宁,吴玉燕,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护理杂志,2008,25(8):47-48.

[2] 许骁玮,金莉莉,徐水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院内感染的分析及对策.护理与康复,2007,6(3):153-155.

[3] 徐军,张天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监测及护理.护理与康复,2004,3(1):18-19.

[4] 周娅,张雪芹,董凤仙.85例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02-503.

[5] 黄海能,赵邦,符黄德.高血压脑出血围手术期治疗.右江医学,2007,35(6):685-686.

[6] 荆晓蕾,冯继贞,郭夏阳,等.高血压性脑出血高热患者血清CORT、LOP、SOD水平变化及意义.实用医药杂志,2007,24(4):388-391.

[7] 张翠红.11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后的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07,5(12):694-695.

[8] 魏少伟,安胜军.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应用冬眠疗法的体会.临床和实践医学杂志,2008,7(9):139.

[9] 史丽霞.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4(2):123-124.

[10] 郭成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50例临床分析.航空航天医药,2008,19(2):95.

[11] 李明,蔡杰,黄嘉瑜.精细降压于传统降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照研究.中外健康文摘,2008,3:79-81.

[12] 耿荔蓉.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12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222.

[13] 许峰,朱遂强,唐洲平,等.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临床调查.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5,3(3):161-162.

[14] 杨友松.国内外脑出血基础研究及治疗现状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临床内科杂志,2007,24(6):435-442.

[15] 艳玲,胡玉兰,杜晓霞.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宁夏医学院学报,2007,12(6):675-676.

[16] 杨海贵,张维涛,杜宏瑞,等.胰岛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高血糖反应观察.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5,4(1):37.

[17] 贺彼芬,何卫娥.血糖值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3,18(2):93-94.

术后护理要点篇(5)

关键词:重度脊柱侧凸前后路联合矫形术;常规护理;围手术期护理

重度脊柱侧凸因为畸形较为僵硬与严重,缺少标准手术治疗方法,并且伴有较高的并发症[1]。为此,在手术治疗中,必须加强护理措施的落实,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保障,实现手术治疗的预期目标。本文主要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10例重度脊柱侧凸前后路联合矫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阐述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10例重度脊柱侧凸前后路联合矫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5例。110例患者中,女患者60例,男患者50例;年龄在15-3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1±2.6)岁。入院时,患者肺功能状态、通气功能轻度下降30例,中度下降55例,重度下降25例。患者住院时间在25-90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40.3±3.1)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心理疏导。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前,均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波动,从而出现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此时,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疏导,消除或者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手术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2]。②饮食指导。向患者说明营养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健康饮食,并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纤维、蛋白的食物[3]。③病房护理。在患者手术之后,需要及时转移到病房予以观察。此时,需要保证病房清洁、温度与湿度适宜,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主要内容有:①肺功能锻炼。患者胸廓畸形情况比较严重,肺功能较差,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为此,在手术前1周,为患者制定一个肺功能锻炼计划,一般就是爬楼梯,每天2次,每次20分钟,同时予以综合呼吸锻炼[4]。②脊柱弹性被动与主动锻炼。因为患者的畸形情况比较严重,并且非常僵硬,需要制定脊柱弹性训练方案,帮助患者矫正身姿。在患者入院之后,展开枕颌吊带牵引,每天2次,每次30分钟,坚持7-20天。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脊柱伸屈练习,每天3次,每次30分钟[5]。③观察脊柱神经功能。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脊髓诱发电位进行密切监测,并且展开唤醒试验,随时关注患者的中枢神经受损情况。④呼吸护理。手术采用全麻方式,因为插管刺激,非常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上呼吸道炎性水肿,在术后可以给予患者雾化吸入治疗,帮助患者呼吸,每天2-4次。同时,帮助患者无痛排痰,双手轻压患者两肋,指导患者深呼吸,在吸气2/3的时候咳嗽。⑤疼痛护理。患者手术创伤较大,在术后麻醉效果减退之后必然会出现疼痛。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止痛剂、电子止痛泵等,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分析

运用SPSS18.0软件对研究数据予以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x±s),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进行卡方检验,对比差异明显(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2%,明显高于观察组的0.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注:X2=10.1767,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1.8%,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8.2%,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注:X2=8.1247,P

3.讨论

重度脊柱侧凸的结构比较复杂,外观畸形新情况比较严重,在进行治疗的时候难度较大,为此,必须加强护理措施的落实,配合治疗过程,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本组研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可以说明,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在护理干预中,必须认真分析患者的病情,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案,保证患者可以快速康复。在临床护理中,因为患者外观畸形严重,具有僵硬化的特点,导致患者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并且性格较为孤僻,为此,要想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就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开导,只有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治疗,才可以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所以,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主动的和患者进行沟通,细致、耐心的回答患者的每一个问题,并且向患者讲解一些有关疾病的知识,列举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重度脊柱侧凸前后路联合矫形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一种值得应用推广的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德霞,岳彦顺,文娟,等.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围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4):1279-1281.

[2] 秦柳花,彭虹菊,贺建华,等.1200例脊柱畸形住院期间的全程量化护理管理[A].第21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2:192.

[3] 王谊,吴娇臻,吕畅,等.12例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前头颅-骨盆环牵引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01):21-23.

术后护理要点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8例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0-88岁,平均年龄(52.53±4.33)岁。

1.2方法

患者术前接受常规健康教育,术后接受常规外科术后护理干预;在围术期期间患者同时接受系统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术前护理

腹股沟疝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同时患者对疾病的基础知识并不知晓,患者担忧麻醉意外、是否出现生命危险及术后生活质量如何等,患者可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在术前医护人员要将疾病的具体知识告知患者,详尽的回答其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其了解新型手术的优势及价格等,尽量详尽的告知患者手术的优势,使其能够做好心理应对,积极配合手术治疗。术前各科室要合作使患者能够接受全面完善的术前检查;对于患者存在的各类原发病要积极治疗,同时对于可能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疾病,医护人员要积极治疗,如前列腺增生、长期咳嗽、便秘等,指导患者通过体位变换、床上排便及咳嗽、深呼吸等方法积极预防,告知患者戒烟;术前1天常规备皮,术前8小时禁食,术前1天晚上对于失眠患者可给予舒乐安定治疗,调整室内环境至人体舒适温度及湿度,从而促进患者良好休息;手术之前护士与医生要积极配合做好手术使用的药物及器械的准备。

1.2.2术后护理

手术后患者取平卧体位,待患者血压平稳6h后取侧卧体位;患者屈膝右侧翻身,之后取平卧体位,屈膝左侧翻身,反复3-5次后休息。屈膝后侧卧,从而缓解疼痛,体质较差患者可将床头抬高30o-45o,促进创面充分引流;加强对切口的观察,一旦出现渗血及出血现象,立即采用沙袋压迫12-24h,切口保持干燥,叮嘱患者减少打喷嚏、过力排便等,避免切口裂开;术后患者可出现疼痛,医院为患者提供安静环境,避免外界加重患者的焦躁情绪引起的疼痛,支持患者采用自控镇痛泵,缓解术后不适感,减少紧张、焦虑等情绪,对于疼痛严重患者,可给予患者镇痛药物,然而要严格控制药物使用剂量;术后1-2天后缓解疼痛后拔管;给予抗渗素药物,避免患者出现的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等,患者术后下肢肌肉松弛,常出现深静脉血栓等症状,因此患者血压稳定后要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加强对患者肢体的按摩,预防肺部并发症等;加强患者饮食护理干预,以易消化高蛋白为主。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等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方法,并记录患者出院时间。

2.结果

38例患者住院时间为5-10天,平均住院时间为(6.89±2.41)天,患者术后5例患者出现疼痛,其中轻微疼痛2例,中度疼痛3例,发生率为13.2%。

术后护理要点篇(7)

1.1评价指标①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室信息调查问卷,在手术点评实施前(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和实施后(2012年3月至8月),随机选取两个时间段数量均等的手术采集相关信息并进行比较,调查表内容包括手术护理配合质量及手术医生对护士满意度。

1.2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手术护理配合质量由点评前的84.6%提高为99.4%,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由点评前的88.0%提高为99.9%,P<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护理配合质量及医生满意度明显提高。

3讨论

手术护理点评明显提高了手术的配合质量。随着外科手术设备的现代化、精细化,手术方式不断更新,部分手术室护理人员缺乏统一的专科培训,使其配合工作不熟练,手术配合步骤不熟悉,不能主动进行配合,影响手术配合的质量。对每日手术的总结点评,使每名护士知晓手术护理配合工作中的缺陷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医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能及时做相应调整。提高了手术配合预见性、主动性,手术配合质量明显提高。

手术护理点评提高了手术医生的满意度。手术护士在手术配合中存在“通而不精”的现象;对复杂精密的专科设备难以熟练操作,出现故障不能及时查找原因,快速解决;不了解手术医生的性格及手术习惯,难以默契配合手术,因此手术要求与手术护理配合上存在差距。通过手术点评能及时了解和熟悉每位手术医生的个人习惯和手术特点,满足手术医生对专科手术的实际需求,医护配合默契,手术医生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手术点评使新进科护士手术配合能力得到提高。现在手术室护士年轻化,造成手术室人员经验不足和技能不高。手术点评是他人的典型经验总结,不断丰富年轻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其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手术护理点评是有效且值得推广的手术室护理管理方法。手术室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手术护理的风险管理,作为外科手术的重要场所,其风险无处不在,且后果严重。随着外科手术的迅猛发展,手术室护士愈加专业化,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各科日手术量不均衡,手术护士是哪需要就到哪里,到非专科工作时,配合知识掌握滞后,易出现手术护理质量缺陷,给手术治疗造成不安全隐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