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好科学的技巧和方法

学好科学的技巧和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3 16:07:10

学好科学的技巧和方法

学好科学的技巧和方法篇(1)

论文关键词:崇智求真;技术功利主义;道技合一

“墨子是公元5世纪末中国具有独创精神的伟大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爱科学,求真理,利天下,尚法仪特别是有关科技伦理方面成果闪耀着其他学派难以企及的光彩。

一崇智求真的价值追求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法诸家均视科学技术为末道或不屑为之,或持明确的排斥态度。儒家虽然没有公开反对科学技术,但是认为君子应当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科学技术为“小道”而不为:“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所不为。”(《论语》)道家以崇尚自然为宗旨,主张小国寡民,安贫乐道,对科学技术持漠不关心,甚至抵触的态度。老子就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技)术,奇物滋起”,只有“绝圣弃智”、“绝巧弃利”,才能回心归真,保持道德的纯洁性。法家基于农战的要求,看到了科技对于富民强国的重要作用,但是法家并不特别推崇科技。

唯独墨家表现出对科技的一种与众不同的价值追求《庄子·天下篇》说墨家创始人墨子“好学而博”,《韩非子·八说》说墨子“博习辩智”,这应当是十分确定的事实。就“好读书”(《小取》)而论,墨子本人提倡“学而能”(《尚贤下》)即学而知,主张“精其思虑,索天下之隐理遗利”(《尚贤中》),信奉“务为智”(《修身》)。《贵义》载:“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也表明墨子好学。就广博而言,墨子应当通晓数学力学、光学、声学,在机械、土木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能制木鸢、大车,精通木工技巧。墨子开创墨家崇智求真的优良传统,后期墨家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小取》说:“摹略万物之然”,即是要探求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经上》进一步提出:“巧传则求其故”。“巧传”是世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求”即求取、探究。《孟子·告子上》说:“求则得之”。“故”是原因、规律,“求其故”,是对世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询问“为什么”,揭示其原因本质和规律。“巧传则求其故”,道出了《墨经》建构科学,形成理论的过程、方法和机制,说明墨家有高度自觉的理论意识。崇智求真的价值追求使墨家取得了突出的科技成就。正因为如此,李约瑟博士评价说:墨家“和同时期的古希腊一样,达到了非常高的科学理论水准。有一种想法是很诱人的:如果墨家的逻辑和道家的自然主义相融合,中国可能早已越过了科学的门槛。”

在诸子百家中,墨家为何一枝独秀,崇智求真呢?首先,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普及和铁器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铁器的明显优势直接推动了手工业各个不同行业和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业、水利、交通、建筑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给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实践的沃土;另一方面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是墨家崇智求真的历史背景。其次,这是由墨家身世决定的。墨者大多是工匠加学者身份,他们与大自然关系最为密切,在平日劳动实践中积累并总结科学规律。再者,从根本上说,墨家崇智求真精神是与他们的政治理想是一致的。墨家的核心主张是“兼爱”,目标是“尚同”,即大同世界。他们希望通过总结劳动中经验或制作生产工具,以指导和便利人民大众的生产劳动。他们对机械和工艺制造也投入了格外多的关注,想借此来保卫和平,建立一个大同世界。

墨家崇智求真的价值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重政治伦理实践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主流意识大相径庭,而与古希腊哲学家重视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酷似。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率先表达了贯穿于西方文明的科学精神,他说:“宁愿找到一个因果的说明,而不愿获得波斯的王位。”墨家对真理采取一种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与西方科学技术文化接轨的自然基础。

二义利统一的技术功利主义

墨子技术功利主义是以墨子的义利观为其理论基础的。义利观在墨子的思想中首先是个何为至善的问题,也就是道德价值问题。不过对于问题的回答却与儒家有着原则的分歧。在儒家那里,义与利是对立的,主张“仁者安仁”、“何必日利”,走向了道义论。墨子既贵义又尚利,主张“义”以“利”为内容、目的和标准;而所尚之“利”主要是指“天下之利”,认为“利人”、“利天下”是仁者从事的最高目的,达到了义利统一。

墨子认为,凡是符合于“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义”;而“亏人自利”、“害天下”的行为就是“不义”。一切善恶之名的区别也都以是否利人为标准。“若是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三利而无所不利,是谓天德。故凡从此事者,圣知也,仁义也,惠忠也,慈孝也。是故聚天下之善名而加之。”(《天志下》)这里所谓“三利”,实即“一利”;“利天”、“利鬼”不过是对利人的神圣化或对象化罢了。这就是说,有利于天下人的现实利益的,就是至善的标准;世间一切“善名”都须以此作为价值标准。反之,凡是有害于人的,就是恶。“若事上不利天,中不利鬼,下不利人,三利而无所利,是谓天贼,故凡从此事者,寇乱也,盗贼也,不仁不义,不忠不惠,不慈不孝。是故聚天下之恶名而加之。”(《天志下》)可见“利人”还是“害人”,“利天下”还是“害天下”,是墨子用以区别义与不义(善与恶)的标准。一切行为之或善或恶的道德价值,就在于行为本身对于他人和天下所产生的是利还是害的功效,据此,墨子提出了一条可以“法乎天下”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路线——“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非乐》),充分体现了墨子在回答什么是至善的问题,即道德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的特点。

墨子“尚利”,视“利人”、“利天下”为“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反过来,墨子又把“义”看成是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所以又提倡“贵义”,这是墨子义利观的又一层含义。墨子认为:“义”是天下之可贵的“良宝”,而“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可以利人,利天下。他说: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但不能“富国家,美人民,治刑政,安社稷”,即“不可以利人”,因此,“非天下之良宝也”。只有可以“利民”者,才是天下之“良宝”;而义可以利人,故日义天下良宝也。”(《耕柱》)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墨子提出了“天下莫贵于义”(《贵义》)的命题。这个“义”,就其具体形式而言,即指“圣王之法”的兼爱原则,当然也包括“忠”、“惠”、“孝”、“慈”等道德规范。

墨子把义利统一观贯彻到技术领域,提出的技术功利主义的主张。

墨子的技术功利主义主要体现在下述两段话:

《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日: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刈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日: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日:不如为车鞔之巧也,用咫长之,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惠子闻之日:墨子大巧,巧为鞔,拙为鸢。”

从上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墨子的技术功利主义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从质上看,“利人”是衡量技术“巧”与“拙”的标准。即合乎民利的技术就是善的,不合乎人民利益的技术就是恶的。第二,从量上看,“利人”的多少和“利人”的久暂是衡量技术“大巧”还是大“拙”的标准。“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的技术是“大巧”,而“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的技术是大“拙”。第三,凡是“利人…‘利天下”的技术就是“义”,凡是不“利人”、不“利天下”的技术就是不“义”。这里我们可以从墨子的科技实践中得到验证。墨子及其后学的科技实践是围绕‘义’这一核心来进行的。其努力的趋向就是实现‘义’这一功利性的目标。墨子科学研究和实践是他的‘义’的思想在科技领域的投射和外化。

墨子提出以“利”作为技术的价值标准,同时又对技术以“义”的价值规定,这在理论上具有较大的合理性。一方面,墨子虽然承认技术的功利性,但是没有把技术的价值标准归于个人利益的满足,而是给了“利人”、“利天下”的目的和功效。这种价值观,与西方技术功利主义往往把利己视为技术目的,而利人只是达此目的的手段的观点大相异趣。另一方面,墨子在肯定技术功利的同时,并没有否定道德原则的作用,而是充分肯定了道德原则对技术的规范作用。墨子的技术功利主义既“尚利”,又“贵义”,达到了技术上的义与利的统一,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技术功利主义,具有十分宝贵的理论意义。

墨子技术功利主义的片面性在于偏爱实用技术而排斥高超技术,将“不费一朝之事”而成的普通技术视为“大巧”,而将“三年而成”的高超技术视为小巧,不是从技术内在的标准即技术本身的难度来衡量,而是从技术的外在标准即眼前的功利用途来褒贬,可以说是缺乏远大目光的技术实用主义。幸运的是,墨子的这一致命的弱点在后期墨家身上得到了克服,在《墨经》诸篇中,后期墨家扬弃了墨子的技术实用主义,“在中国科技文化史上第一次将纯粹理性的科学主义价值观与注重实用的工具主义价值观融为一体。这种融合虽然缺乏高度自觉性而只是自发的融合,但它毕竟为中国科学文化史开辟了一个最有生命力的科技价值方向——科学主义与工具主义相结合的系统科技价值观方向。”

三道技合一的科技共同体规范

科学共同体是从事科学认识活动的主体,是生产科学知识的集团。在科技哲学史上,库恩较早地提出了“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他认为“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他们由他们所受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综合在一起,他们自认为也被人认为专门探索一些共同目标,也包括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这种共同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看法也比较一致。同一共同体成员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样的文献,引出类似的教训”。用库恩的上述理论来考量,基本上可以把墨家学派视为中国古代的科技共同体的雏形。首先,在众多的学术团体中,墨家学派最具有科学修养。墨家的成员尽管不是今天意义的科学家,却是当时具有较高科学技术水平和素养的能工巧匠和工匠理论家。例如,墨子会做木鸢、大车,精通木工技巧,及谙熟其他各种工匠技艺。其次,墨家学派在条件异常艰苦的环境下,自发自愿地研墨家,行墨道,学墨术,拥有共同的科学“范式”,这就是《墨经》中的“科学范式”。再次,墨家学派注重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广招门徒,施教四方。据《淮南子·要略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第四,墨家学派组织管理严密,科学思想的传承畅通,使得墨家取得了可与古希腊相媲美的科技成就。这不能不说是依赖墨家科技共同体合力之功。

墨家作为古代技术共同体,具有哪些特征呢?朱亚宗先生认为,墨家集团成功地实现了人类社会早期难以具备的两个结合,一是学者与工匠的结合,二是辩术与技术的结合。这大致可以看作是墨家学派的特点。所谓“学者与工匠的结合,其奥秘在于将学者在空闲的读书与思索中发展起来的想象力与理解力用于提炼工匠积累的技术经验,由此而创造出新的科学知识。在这种结合中,学者的有闲与工匠的实践都是缺一不可的条件。”而“这两方面的条件恰好在墨家学者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因此,“墨家集团是实现学者与工匠相结合的理想组织”。就辩术与技术的结合而言,“实现这一结合的奥秘在于,他们找到了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的结合点:辩术中的类、故与技术中的法……正是在‘同异交得’、‘法’、‘类’相求的过程中,墨家学者创立了许多科学技术的理论知识。”除了上述两个特征之外,笔者认为,墨家科技共同体还具有第三个特征,这就是墨家科技共同体实现了另外一个结合:道技合一。所谓道技合一,是说墨家学派既重道,又重术,要求门徒“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从而实现了“德行”与“道术”的结合。为了实现“道技合一”,墨家学派创设了技术规范和技术伦理。

学好科学的技巧和方法篇(2)

关键词:舞蹈训练;技术技巧;训练方法;艺术形式

舞蹈是一种能够给人们带来美感的艺术,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训练则是舞蹈的发展与传承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无数舞者走向艺术巅峰过程中不可越过的过程。舞蹈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训练模式与训练方法已经相当完善,与传统的训练方法相比,现代的舞蹈方法中融入了更多的生物学、神经学、心理学的知识,变得更加系统,更具有针对性,而且配合现代训练设备,可以很好的完成舞蹈技术技巧中所有的训练项目。

一、舞蹈技术动作能力训练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是对舞蹈技术所需要的肌肉能力进行训练。其实舞蹈也算是运动的一种,是一种需要多肌肉群和对关节公共参与的全身性运动,舞蹈技术能力是舞者进入高端层次的标志之一。这一训练环节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解析主要肌肉的力源点,然后是单项能力提高训练,最后会说肌肉力量不同质地的训练。例如舞蹈中非常常见的翻身、旋转等动作,其发力点是在人体的中心位置,也是就盆骨、腰椎和髋关节为主题,包括这些部位上附着的腹部、骨盆部肌肉群、北部、其他肌肉。在舞蹈学上,这被成为核心能力,主要指附着在核心区域的所有肌肉群及韧带在神经支配下收缩所产生的控制能力。与四肢上的肌肉不同,躯干肌肉并不能够直接完成人体动作,但是其收缩也能够为人体运动提供力量来源,还可以为四肢肌肉的收缩建立支点,协调不同部位肌肉之间的关系加快力量的传递速度。核心能力作为舞蹈动作的中间环节,在整个运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基本上所有的优秀舞者都能够很好的控制核心能力,使得自身的稳定性、平衡能力还有速度都高于普通人。在舞蹈训练中,训练核心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腹背肌、吸腿团身跳、侧腰肌等等。在训练中,可以使用动滑轮系统等体育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仪器进行辅助,从而提高训练质量。

力量质地训练,其训练总之来源于舞蹈技术技巧本身的力量质感。例如旋转动作,其力量质感为内部紧固、外部流动,呈陀螺式做平圆运动。根据这一特点,单一的辅助训练要求进行提升。例如可以对地面单一起落腹肌动作进行调整:保持起落都在中间状态,也就是胡搜起至45度,保持上身敞平,落至45度,身体不和底板紧贴,通过对这个动作的反复练习,可以调整身体的外部整合力,内部松弛自由转换的力量质感。再比如背肌,当身体起至45度的时候,可以进行左右横拧外抛训练,从而使背肌在半空中的转换能力加强,为复杂的舞蹈动作打下基础。还可进行含身连续滚地动作训练,体会卷轴画式的连续内卷力量,为旋转的持续动力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环节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核心能力在技术技巧中的控制和运用,为舞蹈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舞蹈技术单一完形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是对舞蹈中的各项技术技巧动作样式进行推进,关键是学会练习的方法。此此阶段的训练中,应当从把规格、精致度、美观和动力导向等方面入手,不应该太多的追求训练的速度和数量。教学正应当避免“快点”“使劲”等一些对于动作表层现象的提升,要加深更深层的感觉提示,在技术技巧的起势训练上多下功夫。在舞蹈训练中,对于起势的训练不仅是体现在技巧动作中之前,还是技巧开始的信号。例如在旋转动作中,就应当引导学习者身体在一开始就形成下搅上钻的强大的扭转力,然后再带动整个身体进行惯性旋转,而不是仅仅摆出能够呈现出技巧动作的造型。在舞蹈的训练中,起势是关键,预备动作一笔带过就可以了。

另外,在舞蹈训练中还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一些技巧动作还没有开始,舞者的重心已经不稳,技巧本身的质量和表现力受到影响,这种情况是隆重感现象和习惯导致的。在完形训练阶段,教学者应当舞者让舞蹈技巧灵活的出现,在舞蹈中自然。灵活的完成动作的转换,将技术的美观发挥到极致。

三、舞蹈技术技巧综合运用阶段

这一阶段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将舞蹈技巧技术与舞蹈意境融合在一起,将所有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都综合起来。从内容的角度上讲,这是一种动作现象和形式的体现,从方法的角度上将,这需要要进行气息和力量流动的转换训练、阻力训练和技巧性格刻画训练。

对于气息的训练和力量控制的驯良就是将训练者的身体从内到外完全调动起来,通过气息的流动与转换将所有的动作与技巧完美的结合起来,保证美感。在大量的动作连接中避免技术技巧成为流动的照片,要力求静止中内在流动。阻力的训练是一种发掘舞者自身潜能的极限训练,在阻力训练之中,并不要求动作的形态和规格,只强调力量的连贯性和扩张性,以此提高学习者身体肌肉能力的拓展与整合。通过阻力训练,使学生的技术技巧能力得到加强。

不过,虽然能力训练在整个舞蹈训练中非常重要,还是需要把握一定的尺度的。在实际的训练中,需要特别强调身体所有部位的协调,避免出现明明具有很好的技术技巧,但是没有美感存在的现象出现。另外,在舞蹈训练中还有些学院会出现舞蹈中断的情况,造成这种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学习者的基本功不够扎实,还有就是没有深入到艺术的氛围之中细细体会,没有感受到艺术的情感和生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舞蹈训练中加入技术技巧形象刻画的环节,引导学生深入艺术之中,深入的体会艺术的情感,再通过技术技巧表达出来,从而提升舞蹈表现力。拥有高超技术技巧的人不一定是一名优秀的舞者,但是一名舞者必须具有高超的技术技巧,并且能够实现艺术与情感的完美融合。这无论是在中国古典舞、芭蕾舞还是民间舞中,都是不可必备的因素。技术技巧是舞蹈训练中必要内容,在舞蹈艺术中合理运用技术技巧能够给艺术增添生机,两者相辅相成。

结束语:

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者、艺术家并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许多的努力。舞蹈的训练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在舞蹈教学中,教学这应当结合现代先进的理论知识,制定柱适宜的训练方法,为我国的舞蹈行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孙艺萌.舞蹈教学中平衡能力的科学训练[J].科技信息,2008,16(28):88——92.

[2]杨鸥.论舞蹈训练学的理论与体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32(01):132——135.

[3]冯百跃.舞蹈训练科学与科学训练的认识观[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18(04):73——75.

[4]赵志伟.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在舞蹈基础训练中的运用——以腰功的训练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20(08):25——28.

学好科学的技巧和方法篇(3)

【关键词】英语翻译 探析 英译汉 技巧

1. 前言

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同国外交往的增多,特别是WTO实质化阶段的到来以及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和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筹办,中国翻译产业正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近年来,翻译已经从原来的政府和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工作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翻译服务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产业,正成为文化经济中仅次于教育行业的又一新兴产业。我们以英译汉来进行探讨。

2. 英译汉技巧

(1)主语分句汉译技巧。

A man spending twelve days on the moon would find ,on returning to the earth ,that a year had passed by already.

一个人如果在月亮上度过了十二天,回到地球以后就会发现一年已经过去了。

(2)谓语分句汉译技巧。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oxygen is the most active element in the atmosphere.

不言而喻,氧气是大气中最活泼的元素。 

(3)定语分句汉译技巧

He managed to raise a crop of 200 miracle tomatoes that wEighed up to two pounds each.

他居然种出了二百个奇迹般的西红柿,每个重达两磅。

(4)状语分句汉译技巧

Sunrays filtered in wherever they could ,driving out darkness and choking the shadows.

阳光射入了它所能透过的地方,赶走了黑暗,驱散了幽影。

(5)同位语分句汉译技巧。

Mary normally a timid girl ,argued heated with them about it.

玛丽平常是个腼腆的姑娘,现在也热烈地和他们辩论起来。

3. 英语翻译带来的思考

英语翻译可看作一门科学,它有着自己的内在科学规律;英语翻译也可视为一门艺术,因为英语翻译好比作画,先抓住客观人物的形态和神态,然后用画笔把它惟妙惟肖地表现在画面上;英语翻译还可认作一门技能,因为就其具体操作过程而言总是离不开方法和技巧的。但是总的看来,英语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为它集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信息理论等学科之特点于一身,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已经拥有了它自己的—套抽象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形成了它自己独立的体系,而且在相当—部分的语言材料中这些方法正在逐渐模式化。可以肯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英语翻译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必将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变得更加完善。

英语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是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内容交流的重要手段。外语教学少不了英语翻译,比较文学离不开英语翻译,比较语言学也需要英语翻译。英语翻译不应仅仅看作是一套规则和方法的集合体,而应看作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规律,它们是前人翻译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掌握它们有助于我们进行翻译实践时少走或不走弯路,而翻译实践反过来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翻译理论和客观规律的领会。因此任何轻视翻译理论学习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同样,任何空谈理论而忽略必要的翻译实践的做法也是应该予以反对的。理论和实践不可割裂开来,只有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是学好英语翻译的正确态度。

英语翻译是“把—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既要忠实又要通顺,决非易事。因为语言是最难掌握、最难精通的东西。一个作者只需熟悉一种语言,译者则受精通两种语言,并要善于克服两种语言巨大的差异所造成的困难。茅盾说道:“精通本国语文和被翻译的话文,这是从事英语翻译工作的起码条件……”。鲁迅曾经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客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得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模一个急于打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严又陵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是他的经验之谈,的的确确的。鲁迅和许多翻译大师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英语翻译工作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英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差异,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很不容易;而译作到了外国编辑那里,还有一个他们是否理解和认可的问题。因此,做好英语翻译工作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吴丽君.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06,(09) :115-117

尹祥凤, 罗凌云. 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的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 2009,(01) :45-48

秦君婵.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探讨[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4):123-125

学好科学的技巧和方法篇(4)

关键词:英语翻译;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10-01

在现今国际化的背景下,英语翻译不但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加强,更有利于加强对英美文化、民族、民情、民俗的了解。翻译,是一个辨证统一的过程,视达到信、达、雅的完美统一为最高境界,因此,需要大量的翻译实践来完成。为此,要对原准确的理解,对信息要从各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语法、语义、上下文含义、文化社会背景等进行分析及完整叙述,才能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达到翻译的目的。在翻译之前,必须先进行必要的语法和语义分析,了解该句中每个单词、每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正确含义。对语法关系要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主要成分,及定语从句、状语丛句、补语丛句等其他成分,并按适当的逻辑关系重新组织,增补省略部分,最后再完整、通顺地用合乎汉语的结构和顺序翻译原文的意思。尤其结构复杂的句子,翻译必须谨慎。在翻译时,为了做到忠实于原文,准确翻译内容含义、语言习惯等,译文必须既保持外国风味,又要使汉语表达忠实原文,符合汉字的含义和表达要求。

在翻译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我们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和理解,力求做到翻译的准确与完美。在平时的翻译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翻译问题及难题,都会涉及到对于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和翻译及学习。例如,英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当多,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动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翻译成汉语。如:“the type of machine is made in China”,很多学生将它译成“这种机器在中国被制造。”而正确的译文应是“这个品牌的机器是中国产的。”学生在理解原文时,因不熟悉英译汉翻译技巧而造成的译文不通顺、失误的理解,则是得不偿失的。这种失误的原因在于缺乏翻译技巧,在被动句的翻译中,一项很重要的翻译技巧就是翻译成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主动式。为了有助于读者和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和理解,我们需要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对于掌握英语翻译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有以下一些翻译方法与技巧可以用于借鉴与学习。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顾名思义,就是直接翻译,是最简单直接的翻译方法,可以做到翻译既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又要保持原文的形式。就语言而言,英汉两种语言存在许多共同之处。许多英语句子的翻译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这样可以保持原文的结构,又可以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和内容。用简单的方法达到准确到位翻译的目的,这种原汁原味的翻译可以再现原文的意境。

例1: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例2: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二、增译法

增译法,由于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在翻译时需要增添一些词、短语或句子,以便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思。在这里,增加的意思与成份要合适而适当,要有助于意思的准确理解与翻译,不能偏离句意太远或画蛇添足,那就得不偿失了。通过增译法,达到既可以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又能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与完整。要注意的是,在翻译时需要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的词语和成份,包括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与通顺。

例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While the magistrates were free to burn downhouse,the common people were forbidden to light lamps.(增译连词)

例4:All bonus shall be subject to income tax.所有红利都要缴纳所得税。(增加动词)

三、词类转换法

在英语中有很多由动词转化成名词、动名词、非谓语动词等,译成汉语时可将它们转换成动词。词类转换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述方式和说话习惯,需要对译文中的词类、语态和句型等进行转换,以取得最佳翻译效果。

众所周知,翻译既是一门技巧,也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涉及到翻译者对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和翻译水平,是语言综合技能的体现,是多方合力的结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学科、新领域、新知识应运而生,新兴词汇大量涌现,大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掌握翻译技巧,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汉语水平,多管齐下,做到外文好、中文好、专业知识丰富,这样才能使译文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以上本文对英语翻译方法和技巧的分析和阐述,有助于翻译者掌握英语词汇、英语句型等翻译方法和技巧,逐步提高综合英语水平,培养翻译者的英语翻译能力,使译文自然流畅,达到信、达、雅的状态,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翻译得别有新意。

学好科学的技巧和方法篇(5)

在文科高校林林总总的专科课程中,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实效性很强的学科。覃可霖教授长期从事写作教学工作,不辞劳苦,敢于担当,从本学科特点出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探索写作思维技巧,著书立说,取得显著成果。新近发表的《写作思维技巧探秘》系列论文(载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4期,2013年第1、2期),就是这方面的新成果之一。它对当今时代“改文风”的需求会产生导向性的影响,也有助于启迪青年学子提高从平常看到不平常的能力,从复杂看到简单的观察力、分析力和亲和力。

覃教授系列论文(下简称覃文)强调了写作技巧的重要意义。写作要掌握一定的技法: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完善表现、锤炼语言、润饰修改,一般经过师传即可领会,但技巧则“可悟而不可传”。仅懂得规则并不等于掌握了“巧”的策略。覃文举例说,工匠从师傅那里很快就学会了木工的规矩,但并不等于学到了“巧”。心灵手巧,思维敏捷,才有可能登至“巧”的高度。这就是写作创新性思维的发挥运用。覃文引用艺术家石涛“手法无法,乃为至法”的体会来证明技巧的高妙和魅力,细析了作家巴金《随想录》所言的“有法之时求其化”的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并从苏轼、鲁迅、茅盾的写作经验中告诫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人生观,关注现实,潜心学习,以求达到“熟能生巧”的高度。

覃文认为,好文章立意要“深”,选材要“巧”,并要有层次地表达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巧构情节、画龙点睛等多侧面的有机配合,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魅力,感染大众的精品来。无疑,覃文的论述从容不迫,深入浅出,启发性大,说服力强。覃文还就文章(作品)的剪裁、线索、呼应、悬念的构建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写作技法,详尽阐明了具体写作路径,辩证体现了当今写作操作性极强的写作思维原理。由于这些原理融入了著者几十年教学实践的宝贵经验,为当今高校写作学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马悦评说莫言是“善于讲故事”的作家。依我理解,“善”就是“巧”,经过作家大脑消化之后用智慧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作品,就有新颖的独创性。探究写作技巧是大学写作学的基本课题,是时代创新之所需。覃文结合自己长期进行写作教学实践的经验,提纲挈领,深化了写作思维规则,归纳提升为写作思维技巧。系列论文理论结合实践,把许多操作案例巧妙地穿插于理论探讨之中,所举的案例可操作性很强,用覃文中的话来说,读者在写作时,可以“依样画葫芦”,借鸡生蛋。时代在前进,高校的写作使命更加艰苦,愿今后能读到更多更好更新的写作学著作!

学好科学的技巧和方法篇(6)

【关键词】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心灵手巧;智育

中图分类号:G40-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36-02

怀特海认为国家教育系统中的课程包括文科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其中每一种课程都应包括其它两种课程的内容。学生在这三方面的每一方面所受的训练,“都应该有其他两方面的训练补充而相得益彰”。这实际上提出了智育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理想的智育是培养心灵手巧的人。“心灵”指文科课程侧重的艺术教育和科学课程侧重的知识教育,“手巧”侧重技术课程的教育。强调“侧重”意在表明“心灵”和“手巧”其实是水融的。我们应该防止三者只执其一的偏执教育。

一、心灵手巧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

就文科课程而言,“学习研究语言”艺术是文科课程的教育途径。怀特海认为“学习研究语言”艺术要同时借助与之交融的技能和科学:技能是“言语表达的技能”,科学是“研究言语的结构”及“语言与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之间的关系”。以语文学科来说,“学习研究语言”艺术主要是“是什么”的层面,“研究言语的结构”及“语言与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为什么”的层面。除了以上两个层面,我们还需要从“技能”的层面,进入到“怎么样”的层面。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忽略了“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层面,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只能停留在死记硬背有关名家名篇的欣赏结论,而不能给出自己的鉴赏和表达,因为给出自己的鉴赏和表达须借助语文学科的“科学知识”和“言语表达技能”。这样的语文学习既没有“心灵”,也没有“手巧”,不可能熏陶出属于学生的真切艺术感悟和鉴赏的“灵心”;学生只能是越学越痛苦,越学越远离聪明。这样的语文学习,也不可能使学生获得执笔鉴赏的“巧手”,学生也只能是越学越笨拙。例如,在学习《雷雨》一课时,与其让学生通过背诵掌握《雷雨》中精彩绝妙的台词艺术特点,不如让学生在课本剧的表演中自然地掌握。

以上那种只偏执于自己一面而忽视另外两面的学习,是一种常见的偏执学习状态。有意思的是,有时又莫名其妙地表现出另外一种相反的偏执学习状态,这就是重视了本应作为补充的另两面,却忽视了自己这一面;这是种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还以语文教育而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人文与科学的争论,闹囔囔好长一段时间。章熊一度被作为纯工具性语文即只关注“言语技能训练”的代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一度被作为纯人文性语文即只关注人文艺术熏陶的代表。语文教材一度回避语文知识学习的行为,是对纯工具性语文学习的矫枉过正。而现在又反过来了,语文教学研究把重点放在应该教哪些知识的讨论上。我们还必得回到怀特海的告诫:“教育要关注的问题是保持主要的侧重点,无论是侧重文学、科学还是技术;同时在不损失协调的情况下,在每一种教育中融入其它两种教育的内容。”这是在语文学习推而广之,在文科学习中培养心灵手巧之人的不二法门。

下面,我们由对文科课程中语文学习的讨论,转而讨论科学课程的学习。

二、心灵手巧在科学学习中的表现

关于科学教育,怀特海强调“在传授科学时,应该传授思维的艺术”,“缺乏丰富的思维,不能很快领悟完全不同的思想概念的含义。他将无所发现,在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时也将反应迟钝”。我们科学课程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课程的学习。对照怀特海以上的强调,可以发现我们基础阶段的科学教育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校正的地方。

其一是我们过多地关注科学知识的精确学习,而忽略了其中艺术的融入和技能的操练。在这种精确的科学知识学习中,怀特海强调“科学教育的独特价值应该是,它将思维建立在直接的观察上”的理念成了一种奢望。出于应试教育的目的,我们过度要求学生记忆应试所需的知识和结论。至于这个知识和结论,是否通过富于艺术性的引导启发得来,已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了。甚至,需要动手实验获得验证的科学知识,需要在技能性训练中加深理解的科学知识,也是通过背诵结论完成所谓学习的。这时的科学学习,当然是无关心灵手巧的。

其二是我们科学教育中的技能教育,在当今的基础教育中,有时竟异化为毫无发现快乐的“高度专门化的手工技艺”。比如高难度数学竞赛题,可以异化为一种解题技巧;比如原本需要动手设置的物理实验,可以异化为可以记忆的程序。这样的技巧和程序,没有怀特海所说的“思维的艺术”,没有“灵心”的融入。这样的技巧和程序,也并非巧手的用心所为,只是熟手的“机械操作”。

三、心灵手巧在技术学习中的表现

技术课程在小学叫“手工”,初中叫“劳技”,高中叫“通用技术”。由小学到高中,技术课程中的文科课程和科学课程的因素逐渐得到强化。小学单纯叫手工,到了高中,更突出了 “通用”的带有原理性质的技术和带有工艺成分的艺术,这个“通用”中更多地交融了科学和艺术的成分。

提到技术,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它与科学的关联,事实上,“从智力方面f,技术教育并不一定仅仅与科学有关,它也可能是属于艺术家或学习艺术性技能的工匠们的教育。在后一种情况下,就需要培养这种与教育有关的审美鉴赏力。”

融入科学和艺术成分的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又由教育的综合阶段,螺旋上升到新的浪漫阶段。教育阶段由浪漫而精确而综合,再螺旋上升到浪漫阶段,忽视这样的规律,必将导致技术教育的失败。怀特海认为“如果我们把技术教育看成是向孩子们传授一门高度专门化的手工技艺,那么技术教育注定失败”。富士康的跳楼就是单纯手工技艺反复重复的结果。

让我们高兴的是,北京市丰台二中的若干手工技艺课,如编织、布画、烹饪以及中药与日常生活的技术课,已在很大程度上交融了艺术、科学和技术。这样的手工技艺课,正能培养出心灵手巧的学生。

至此,我们的讨论仍然停留在单纯的学习这个智育的层面。其实,我们最终当然更应该关注理想智育对于工作、生活的积极意义。

四、在“学习、娱乐、生命”交融之境中培养心灵手巧之人

艺术、科学、技艺三位一体的学校教育,最终是为了培养出心灵手巧的人。这样的人,将来才能有怀特海所崇尚的“工作就是娱乐,娱乐就是生活”幸福人生。为了培养这样的社会人,我们必须坚持艺术、科学、技艺三位一体的学校教育。坚持这样的学校教育,我们有如下的途径。

第一是为学生过一种“学习、娱乐、生命”融而为一的学校生活创造条件。笔者改“生活”为“生命”,意在强调关注鲜活、年轻的生命存在状态,更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崇高使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还仅仅停留于掌握知识的层面,无论这种知识是文科知识还是科学知识,还是技术知识。而加入“好”“乐”,就使“学习和生命”进入一种愉悦的境界。不仅如此,我们还得追求更高的境界,即“知之者即如好之者,好之者即如乐之者,乐之者即如学之者”境界。有了这样的境界,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回归理想的教育生活。回归这样的理想教育生活,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关注生命。我们给这样美妙的教育生活创造条件的方法其实很简单,这就是给学生能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要用大量的高考练习题挤兑这样的时间;这就是给学生能充分发挥的空间,不要用“一条鞭法”把学生驱赶到同一个队列中,应宽容学生出列,并为他们的出列提供富于启发性的参考意见。

第二是遵循“浪漫、精确、综合”的教育节奏。正像学习的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呈现相互交融和螺旋上升的态势,文科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也呈现出与之对应的相互交融、三位一体的状态。为此,我们在文科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也应遵循“浪漫、精确、综合”的教育节奏。遵循这样的教育节奏,不仅存在于学校课程的学习中,而且应该延伸到将来走入社会后的工作生活中。这样的延伸,才能造就心灵手巧的人,才能创造幸福人生。

学好科学的技巧和方法篇(7)

既然语音教学如此重要,那么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灵活运用语音教学的技巧,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语音关,跨过汉语学习的第一道门槛。

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教授留学生汉语语音时的经验,总结出以下9种语音教学技巧:

一、模仿法

模仿法是第二语言语音教学中最基本、最传统的教学技巧。其基本教学步骤为:教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发音。

传统的不一定是不好的。虽然模仿法单调、死板且有时效果不佳,但这种技巧也有它的优点:它极易操作,而且使用范围广泛,所有的音都可以用这种技巧来教。因此,这一教学技巧至今仍广泛地运用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是最基本的教学技巧。

我们认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简单的音可以使用这一技巧教学。然而,对一些难发的音,尤其是学生模仿多遍仍然存在问题的音,就应该考虑使用其他的教学技巧了。

二、图示法

图示法是一种借助图画、图表、图示等手段讲解某个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的教学技巧。

例如:我们可以用舌位唇形图来演示汉语每个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早在1963年,周殿福、吴宗济编著了《普通话发音图谱》。该书较为精确地绘制出了汉语各个辅音、元音的舌位唇形图,并且第一次把普通话全部辅音和元音的发音状况用X光照相和颚位照相的方法加以科学展示。这部著作对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有非凡的指导意义。直观性是图示法的突出特点,这种对口腔的直观图解有利于留学生掌握汉语各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另外,在声调教学中,五度标记法也是图示法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范例。用板书的形式展现五度竖标,并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调值“55、35、214、51”分别在五度竖标上标示出来。学生便一目了然,轻松理解了汉语声调的起伏变化,而且印象深刻。

三、手势法

手势法就是教师用双手演示汉语语音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的教学技巧。运用手势法进行语音教学能够将复杂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简单化、直观化,使学生易于接受,事半功倍。

例如,大多数韩国留学生掌握不好汉语声母“r、l”的发音区别,我们便常常采用手势法教学:首先,把手伸平,手心向上,告诉学生把手看成舌头;然后将手指第二个关节向上翘起,这一过程显示的舌位变化是“r”的发音;再将翘起的手指重新伸平,这一过程显示的舌位变化是“l”的发音。

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用来讲解“z”和“zh”,“c”和“ch”,“s”和“sh”三组音发音时舌位的区别:手伸平,表示“z、c、s”三个音发音时的舌位;手指第二个关节翘起则是“zh、ch、sh”三个音发音时的舌位。

在声调教学中也可以使用手势法进行教学。可以请全体同学和老师一起抬起手臂,用手指画一条又高又平的线,代表55调值,练习阴平调;以45度角由低到高画一条线,代表35调值,练习阳平调;画一条类似“对勾”的折线,代表214调值,练习上声调;画一条由高到低的线,代表51调值,练习去声调。

四、带音法

带音法就是用学生母语中的音素,或一个已经学习过的音素,或一个容易发出的音素带出汉语中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与之相关的音素的教学技巧。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发出一个符合上述三个条件之一的音素,将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稍作调整,就可以把要学习的音素带出来。反复操练就可以较好地发出这个新学的音素。

例如:学习单韵母“e”时,可以先发已经学习过且较为简单的单韵母“o”,然后拖长“o”的音程,将嘴角咧开呈微笑状,便可发出“e”的音。

学习单韵母“ü”时,可以先发已经学习过且较为简单的单韵母“i”,拖长“i”的音程,将唇形拢圆,便可发出“ü”的音。

日本留学生容易将汉语单韵母“u”发成日语的“う”,我们在教授日本学生“u”音时,可以先发日语的“う”,拖长音程,将唇形拢圆,便可发出“u”的音。

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容易把汉语声母“sh”发成英语中的[?],我们在教授他们汉语声母“sh”时,便可以先发[?],拖长音程,并把舌尖翘起靠近硬腭前部,便可以发出“sh”的音。

五、夸张法

夸张法指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发音、做发音示范时,为了加深学生印象,用适当的方法突出汉语某些音发音特点的教学技巧。

在语音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夸张法的教学技巧,扩大音与音、调与调之间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模仿汉语发音。

例如:在示范单韵母“a”的发音时,汉语正音教师可以把嘴张得大一些,用这样夸张的口型帮助学生掌握单韵母“a”的开口度。

轻声的教学也可以使用夸张法教学,我们可以将轻声前的音节适当拉长,同时提高音高,并将轻声音节短而轻的特点适当放大,便可使学生更加明确轻声的特点,以便更好地模仿。

在儿化教学中,“ng”之后加儿化的音留学生往往不易掌握,如:“肩膀儿(jiānbǎngr)、花瓶儿(huāpíngr)、蛋黄儿(dànhuángr)”等。他们普遍觉得“ng”后的儿化加与不加区别不明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教师在作语音示范时,可以将“ng”后儿化的卷舌适当夸张,学生便容易模仿和掌握。

在运用夸张法时,我们应该注意这种技巧是在学生初次学习某个音时使用的,在学生掌握了这个音的发音方法以后,就不应再夸大这些音的某些特点,而应该读出正确的、标准的读音。

六、描述法

描述法是教师通过对某个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的描述来教授语音的教学技巧。我们把描述法分成两种:科学描述法和形象描述法。

科学描述法就是对汉语语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科学的描述,例如:在讲声母“b”时,教师告诉学生这个音是一个双唇不送气的清塞音。这种教学技巧虽然注意了科学性,但是术语过多,留学生很难理解。在使用时,我们应该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进行科学描述,并应配合图示法,描述的同时展示所描述音的舌位唇形图。

相比于科学描述法,我们更提倡使用形象描述法。所谓形象描述法,就是教师将所要练习的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用比喻或比拟的方式进行描述的教学技巧。例如:在教单韵母“e”时,可以告诉学生,先做出微笑的表情,再发这个音,这个音便容易多了。这就是运用形象描述法将发音的唇形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情联系在了一起。再如:在教声母“c”的发音时,可以将“c”的发音比喻成漏气气球的声音,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这个音的发音特点。

七、对比法

对比法指的是用对比的方法找出两个近似音之间的差别,从而发好这两个音的教学技巧。

我们通常所说的对比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1.汉语中近似音的对比

例如:声母“r”和“l”的对比;声母“z、c、s”和“zh、ch、sh”的对比;汉语中几组送气音和不送气音“b、p,d、t,g、k,j、q,z、c,zh、ch”的对比;韵母“i、u、ü”的对比;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的对比等。

2.汉语和学生母语中近似音的对比。

例如:汉语声母[t?]和英语的[d?]的对比;汉语声母[?]和英语的[?]的对比;汉语声母[s]和英语的[θ]的对比;汉语韵母[a]和英语[?]、[a:]的对比;汉语韵母[u]和日语[?]、英语的[u]、[u:]的对比等等。

在使用对比法时,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难点和偏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练。

八、符号法

符号法就是利用一些符号辅助语音教学的一种教学技巧。

在对外汉语初级教学中,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一般都比较低,不宜用过多的语言尤其是术语进行解释。因此,符号法这一简洁明了的方法在很早以前就被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了。但是大多局限于词汇和语法教学中,语音教学中却很少使用,这是十分可惜的。我们应该努力将这种技巧运用到语音教学中来。

在此试举两例:在音变教学中,“一”和“不”变调的规则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使用符号法进行教学,板书:一+第一、二、三声时,一(yīyì);一+第四声时,一(yīyí)。不+第一、二、三声时,不(bù);不+第四声时,不(bùbú)。

在汉语语调教学中,使用符号法能很形象地表现出汉语四种语调的实际读法: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九、音节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