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3 16:07:10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篇(1)

摘 要: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我们所从事的地理教育是以教授学生地理知识为最直观目的,但深层次的目的也有通过传授他们地理知识,让一代又一代人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从而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本文通过对地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梳理,进而阐述地理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理教育;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重要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发展观。它是以生态持续为基础,经济增长为条件,社会发展为目的,一言以蔽之: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社会的发展。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社会这一发展系统的推动者。社会的发展进步实质上是人们追求幸福和全面发展的结果,离开了人的发展,社会也就无从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地理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功能有着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地理学是了解关于自然界对人类供应能力和限制性的最佳课程”,并“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的公民所必需”。

二、地理学的概念和内涵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是调节人和自然环境在区域上矛盾的重要科学。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的载体而成为人类活动的舞台和社会发展的土壤,不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消极衬托物。一方面,地理环境提供强大的物质与能量,维系人类社会这个庞大开放系统的运行与发展;另一方面,地理环境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并参与社会生产力作用于人类社会,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社会发展的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人这一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干预和调节。人类社会同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人地关系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然而现阶段我们常常看到人们忽视自然的客观规律,使人类不自量力地向大自然宣战,大规模改造山河,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了不堪回首的一系列灾难.特别是人口的过渡膨胀和经济的畸形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的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地球环境的可居住性和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矛盾空前突出,地理学正是以研究这些现实问题为目的,为人类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环境而服务的。

三、地理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在我们的社会高速发展,日星月异。但与此同时,伴随着人口的剧增、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污染等诸多问题也凸显出来,社会将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成为摆在世界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地理教育肩负着历史使命,以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为己任,能使受教育者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应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以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能帮助受教育者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

1、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进动力,而经济的发展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技术条件等又密切相关。地理教材中有关农业、工业、交通、运输、贸易、旅游、环境等内容,讲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技术条件的相互关系,着重强调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及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一些贫困地区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相当突出,若不大力加强地理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就不能进行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农业资源配置,扼制环境问题的发生;若不大力发展经济,使更多的人脱贫致富,那么砍伐森林、毁坏土地、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现象会不断加剧,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

2、促进生态持续发展

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人的盲目行为造成的。在人与环境关系发生的两个层面上,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后果,一是上游层面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削弱,如森林、水、矿物、物种和肥沃土地的耗竭和灭绝;一是下游层面处理或吸收废物、污染的功能削弱,如燃料废气排放造成全球温室效应。近几年来,一些科学家指出: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态系统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压状态下,它已接近或已经超过自身的承载能力,因此,改善生态系统,使之良性循环,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首先得帮助人们提高认识,继而将正确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地理教育注重使受教育者普遍认清外在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增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责任感、知识和技能;注重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改革教育观念、目标、内容和手段,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渗透结合到教学之中。呼吁人们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实施清洁生产、文明消费和提高生产效率,以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倡导“稳定生态系统”、“保持生命之网”、“建立绿色长城”,以建立生态文明。可见,只有加强地理教育,人类群体才能自觉地把自身置于整个生物圈的相互依存网络中,并在自身的发展活动中积极而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促进社会持续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而地理教育可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以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一致的文化思想形态;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以适应可持续发展强烈而深刻的伦理要求;提高人类自身的生产水平,以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促进人口持续发展。当前人们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在意识上仍然相当缺乏,还没有形成以加强环境无害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动的浓郁氛围。地理教育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球观念,用正确的地理思想观念去更准确地认识这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地理教育是传播科学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主阵地,是提高人自身素质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过去文明过程进行的深刻反思,是人类历史上对人地关系认识的一种飞跃,它蕴涵着强烈而深刻的伦理要求。地理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进行着道德教育,向人们传播和灌输一定的地理观念,使人们能够用现代地理学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思维来对待世界、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并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如鼓励和引导人们欣赏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引导人们珍惜自然资源,节约自然资源,完善资源的使用方式和开发方式;激起人们对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热爱和珍重;倡导健康、文明、简朴的生活方式,改变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观,树立全球意识和未来意识;克服狭隘的地方主义、民族主义,倡导代内平等与代际平等,认识全人类利益和命运的相关性,珍惜世界各民族赖以生存的地球,维护世界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进步.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近几十年来,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社会消费量和消费需求提高,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并且增大了对环境的压力,扩大了对环境的索取和破坏,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的发生。人口教育是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加强地理教育,能使学生认清人口发展趋势和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压力,树立科学的生育观,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深化对我国人口国情和计划生育国策的认识,更好地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结语

《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今天的世界已经陷入了深刻的全球性环境之中,要使地球上人类生存繁衍下去,必须解决保护环境和生产持续发展的矛盾。”可以预言,未来人类社会将面临着一个比目前质量低得多的生态环境。因此,加强地理教育,注重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深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努力“走出困境,拯救地球,实现保护环境,谋求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地理教育的教育功能所在。

参考文献

[1] 钟孔述.《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2] 李祖超.《发展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4期第97页

[3] 刘美政.《关于人文地理教学的两个问题》,《地理教育论文集》,《地理教育》杂志社,1998年版第68页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高中化学

一、引言

现代环境下,教育需要承载起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责任。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开始提出,并很快成为得到广泛认可和大量实施的教育理念。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系紧密的学科,中学阶段作为人生中重要的教育阶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不但能够促进中学化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对于培养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基本论述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同机构和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认识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需求的发展,但不损害后代需求的能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有学者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不超过支持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等等。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目前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一般更多地停留在道德上的约束,强调的是人们对社会和环境进行充分的预防和风险控制,进而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最早是于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其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开始被广泛接受。2005年3月,联合国大会正式颁布了《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这十年的时间中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中,环境保持与保护和持续生产与消费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主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人们的环境保持与保护观念,使人们充分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相互联系。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主要方法

实际上,作为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科领域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也使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能够广泛应用于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方法。

1.在化学教学内容中充分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中大量存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内容,将环境保护、科学发展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相联系进行教学,将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与现实社会综合起来,从中渗透环境、人口与化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教育,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能力。例如在进行化石燃料知识点的教学中,除了讲授石油的特点、组成以外,还注意要求学生掌握石油的加工过程,包括石油的分馏、催化裂化以及裂解。在此过程中。针对当前能源短缺与化石燃料产生污染的问题,在教学中重点强调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通过列举身边事例,使学生了解利用石油裂解产物乙烯制取重要的化工产品,在其中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组织讨论如何进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并尽可能形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例如将“白色污染”的问题作为例子,“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是国际环境和化学领域面临的重要难题。在如何处理方面,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从高分子键的断裂方面人手,提出当前受到广泛重视的生物降解材料就是一种有很多键的高分子材料,废弃后,可以通过相应物质的加入产生化学反应,使高分子键断裂,从而完成降解过程。这样,通过化学的力量形成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导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认为,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例如可以列举当前给人类带来巨大影响的各种环境问题,组织学生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例如城市中广泛存在的大气污染,要求列举通常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人类应该采取何种手段和措施进行治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提示和引导。鼓励学生多查阅资料、深化认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大的提高,同时从思想的更深层次上也培育了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通过这些类似的活动,建构学生在环境、社会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多方面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探究精神与能力。

3.在情感导人和价值观层面灌输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培育可持续发展意识,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道德、资源道德等等。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不断引入当前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等,将唤醒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情感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主动性。

四、结束语

人类的发展需要教育,要实现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教育。化学学科与环境、能源、资源等紧密相连。中学阶段又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选取中学化学教学为切入点。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于促进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群,环境、化学与可持续发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250-02

1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匮乏。如何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成为困扰全球发展的严峻问题。2002年联合国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强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发达国家这几年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证明了,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可持续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教育对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起到促进作用。

我国在1998年就引入循环经济概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并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2009年1月1日起已经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正在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观。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工业化初期未曾出现的诸如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大面积疾病传播等严重问题。人们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只会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严重后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迫切要求改变“增长即发展”及与此相关的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观,而代之以新的科学发展观。

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各个组成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和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前列,但现代化建设正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趋向极限、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的双重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科学发展观应当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既表现在这一新的发展观对教育自身发展的指导作用上,还表现在教育面向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服务功能上。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变革、提高人们将社会理想转变成现实的能力的主要力量。教育不仅提供科学与技术技能,还为追求和应用这些技能提供动力、证明和社会支持。现在国际社会强烈相信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可持续未来所需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开始被视为一个学习如何在考虑到经济、生态和所有社会平等的前提下作出决策的过程。培养这种以未来为导向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一个关键任务。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分为四个主要领域,反应了不同的目标和对象:基础教育的促进和改善、在各个层次上重新定位现有教育来强调可持续发展、培养公众对可持续性的理解和意识以及培训。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中小学校只能把主要精力用于学科教学与提高学习成绩,难以顾及思考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至于把学习与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崭新教育理念看做一般性科研课题,甚至看做额外负担。可持续发展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师资的缺乏,概念认识不清,口号性的呼吁较多,理论与实践脱节,监测与评估机制不健全等。

3大学理工科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紧迫性

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教育贯穿于人类整个一生,是终身学习的概念。就我们国家的现状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无论政府、企业、社会,还是个人都缺少自觉行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培训的机构缺失,没有长期的计划,所以,大多数可持续发展概念只停留在口号上,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规划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教育,因为面临升学压力的应试教育而不能真正落实。特别是文理分科使缺少地理和历史课程的理科学生很少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进入大学后因为大多数理工类专业的专业面较窄,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缺失的。这与我们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是不适应的,将直接影响我们国家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完全有必要在大学理工科专业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观念和价值观,这对于现在和将来的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构建和谐社会更是十分紧迫的。

4大学理工科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与作用

大学是传播先进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和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思想。大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按照不同学科专业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相互配合。

4.1可持续发展公共课

面向所有专业全体学生,从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多角度讨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所以,可持续发展就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不是孤立的部门行业的发展,而是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珍惜自然资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应该让全体学生都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来自觉地贯彻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4.2可持续发展专业课

与资源、环境、经济相关的专业,深入讨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诸多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经济学、生态学、人口承载力、人地系统等理论,可持续发展必须遵从一些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和谐性、需求性、阶段性等。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是有限制的,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4.3可持续发展世界观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适应正在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的需要形成的新的发展价值观,是认识世界、做出选择与规范行为的指导思想、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使命。可持续发展教育最主要就是价值观教育,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主要内涵是尊重所有人、尊重后代人、尊重地球生态系统、尊重文化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正是德育教育的根本,所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成为大学德育教育的一个载体。高等院校有必要进一步扩展素质教育内涵,最大限度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纳入素质教育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把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理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促进整个社会逐步迈入和谐发展的更高阶段。

4.4可持续发展实践课

可持续发展贯穿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可持续发展问题,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大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知识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商场、交通工具、旅游场所、大众媒体、民间社会团体等场所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教育,直接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在促进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4.5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帮助大学生做好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参与解决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准备,有必要在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和经济领域开展一系列专题性活动,以促进大学生及早学习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所需要的专门性知识并掌握相关的能力,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习惯。具体来说,在社会文化领域,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平等,建立民族和谐,爱惜生命,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等;在环境领域,要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循环利用,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等;在经济领域,要重视循环经济,认识可持续生产方式,建立可持续消费方式,努力消除贫困,理解企业与团体责任等。

参考文献:

[1]卢越,赵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发展导论.[J].理论观察,2009,(1):12-13.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篇(4)

一、会议概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主席查尔斯・霍普金斯(Charles Hopkins)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辞,他简要回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双年会的历史进程,展望了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发展大势及教师培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瑞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麦斯・尤尔贝里(Mats Djurberg)到会祝贺,并就会议期望达成的目标进行了介绍与阐述。查尔斯与麦斯都强调,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国要积极开展ESD 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ESD的最新形势与需求,争取更多的政府支持,顺利达成各项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总监本亚伦博士(Aaron Benavot)作了“连接优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目标”(Connecting Quality Education,ESD and the SDGs)专题报告,重点阐述了全球教育监测报告的背景、国际上对于优质教育与学习的争论、SDG4及其10个子目标的关系,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芬兰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梅利・哈利宁(Irmlie Halinen)作了关于芬兰优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Quality Education in Finland and ESD)的专题报告,重点介绍了芬兰教育的发展概况以及芬兰课程改革与优质教育的发展,分享了芬兰2016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具体包括:增强快乐与有意义的学习及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为深度学习创造更好的机会,提高学习能力以取得高质量的学业成绩;增强每位学生的自我认同及幸福感;促进学校内外及与周边社区的交流合作;增强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以上目标,芬兰采取了四项主要措施:一是支持各有关行政机构与学校开展学习化社区建设;二是强调探究式与深度学习,以及跨学科方式,以促进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利用多学科的学习模式开展创新式教学与学习;三是对学校所有科目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更新;四是开发并强化有关探究式与深度学习的评估,以及评估作为一部分学习内容的研究。

海报会议单元主要是通过全球40多个国家的海报展示各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国展出的四幅海报内容包括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图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的5个支柱等内容,多国代表共计100多人次参观。

鉴于准备材料的主题突出、内容详实,大会特别开辟了中国ESD经验专场,请中国ESD团队作全面报告。首先,史根东博士作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的5个支柱”(Five Pillars of ESD Training)专题报告。之后,笔者作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介绍”(ESD Cases in China)报告,从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等角度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的进展与收获。最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朱北鸿教授分享了《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手册介绍》(An Introduction of the Asia-Pacific Educator Training Manual on ESD)的编写情况与主要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案例,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的相关信息在该手册中得以充分体现。

各国代表纷纷表示,这是一次效果非常好的国际大会,会议架起了一座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交流的桥梁。霍普金斯对各位同仁在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所做出的努力表示了衷心感谢,并对今后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了希望,各国代表阐述了2018年以前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二、会议成果

(一)UNESCO研究新进展

本亚伦博士在他的专题报告中阐述了三项新的研究进展。

第一,重点论述了SDG4与前期教育议程的区别。SDG4旨在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这与前期的教育议程存在以下方面的区别:一是适用范围更广泛,适用于所有国家而不仅是那些发展比较落后和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二是以更强大的力量寻求新的方式,变革教育体系(全球中小学教育);三是目标更加全面,包括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四是以输出为导向(output-oriented),包括中小学教育有效的学习成果、更高的成年人识字率等目标;五是注重学校教育内容(contents),不仅关注就学率的提高,更关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六是注重公平。

第二,对目标SDG4.7进行深层阐述。本亚伦对SDG4.7进行了详细说明,指出该子目标包涵教育的社会、人文、道德目标,明确地将教育与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联系起来。这一目标涉及所有学习者、各级教育层次,是一种更为广泛的终身学习视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专家对于这个目标提出了全球指标和专题指标。全球指标包括全球公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性别平等和人权在各个层级从国家教育政策、课程与学习、教师教育、学生评估四个方面进入主流的程度。专题指标包括:按年龄组或者教育层级来看,对于全球公民意识和可持续性相关问题展示出足够理解能力的学生比例;拥有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知识的15岁学生的比例;提供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性教育的学校比例;“世界人权教育计划框架”在各国实施的程度。本亚伦在报告的“结束语与建议”中谈到,无论SDG4.7的历史由来如何,或监测方面存在多少挑战,这一目标都具有很大的价值,因为它谈及了教育更广泛的目的,并且与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愿景联系起来。SDG4.7不仅注重学习者对可持续发展知识和学习能力的获取,而且重视可持续发展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为它们对于学习者的行为和实践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层面除了要关注在政策文件和课程中有没有将ESD主流化,还需要注重班级学习氛围的营造、课外活动(包括青年活动、博物馆教育、夏令营、艺术和音乐课)的开展,很多研究表明这些方面对青年学习者有很大影响。

第三,提出了四点挑战:一是需要一种更加严密的方法来监测教育内容和课堂所教授的知识;二是收集、交流关于各国、区域课程内容的信息;三是研发出一套有效的工具来对比、评估学习者在校园(大学)内外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实践;四是尽管存在很多评估模型(如PISA,IEA,SLT),但还有更多、更为细致的工作要做。

(二)中国ESD新成果

中国参会团队在会议期间较为全面地汇报了中国近两年落实GAP等文件过程中的新结论和新成果。史根东博士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国际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全面理解与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两年的5份有关ESD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文件,并且开展与本国实践相结合的一系列教师培训。接着,他对ESD培训的5个支柱作了深入解读。在对国际尤其是中国ESD培训经验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他指出,对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者、管理者与培训者开展高质量的培训需要具体做好5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即需要5个支柱的支撑,包括解读理念(文献)、编写教材、指导科研、荐评案例、搭建交流平台。他强调,在落实GAP等计划的过程中,中国团队正是由于连续开展以上5个方面的工作,而不是只召开一两次具体的培训会议,才取得了推动政策创新、课程与学习创新、学校建设创新和地区教育发展创新的显著成效。

笔者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研究的报告中,首先阐述了案例研究在整个教育者培训过程中验证理论、做出操作示范以及引导青年教育者尽快进入ESD实践的三项功能,接着从区域、学校、教师、学生四个层面详细介绍了体现GAP要求的石景山、禅城、麻峪、东鄱等地的优秀学校案例,展示了中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取得的崭新成果。朱北鸿教授对于《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手册介绍》的推介,展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和国际专家合作建立的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的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该书包括全球ESD会议文件重要结论、ESD面临的挑战和未来方向、学校ESD课程的开发、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ESD特色校园建设、亚太地区国家ESD优秀案例评述等方面的内容。

与会专家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了高度评价。霍普金斯说:“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国际上是走在前列的,从对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文件的学习、理解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三)中瑞ESD合作新平台的续建

从2003年开始,瑞典教育科学部前副部长卡尔・林德伯格(Carl Lindberg)先生先后5次参加中国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与中瑞可持续发展教育合作研讨会。在本次会议期间,为表彰卡尔・林德伯格先生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向他授予了“中瑞ESD合作交流终身成就奖”。

经过与学习型教师网络(LTN)、乌普萨拉大学、蒂布尔高中(Tibble Senior School)等机构交流,中瑞双方初步达成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教育常态化交流合作的意向。根据双方的共识,中瑞拟建立以乌普萨拉大学为主要合作伙伴的“中瑞ESD合作中心”,主要工作是合作开展ESD课题研究,包括ESD促进优质教育品牌学校建设策略与评价研究、中小学ESD课程设计与学习创新研究、中学生参与绿色社会建设途径和优秀案例研究;实施ESD实验学校经验共享与交流计划;建立中瑞ESD信息收集交流网络。

三、启示

(一)进一步强化理论与文献研究

将会上国际专家与中国团队提交的文本加以对照可以看出,中国关于落实GAP等文件的理论认识不落后于前者,甚至具有一定的引领性。鉴于此,中国ESD有自信承担起国家责任和国际责任,进一步加大ESD文献与理论研究力度,将ESD本土化研究提升到新的水平。

(二)进一步强化案例培植与传播

中国团队在会议结束时提出的一条重要建议是本次会议未能广泛展示落实GAP等文件的国别优秀案例,今后应当加以改进。中国经验受到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团队提交的文本材料的新观点、系列性和实操性受到会议组织者的高度重视,又在专场发言和展板中生动展示了中国案例,包括中国思路、中国方案、中国做法,尤其是地区、学校、教师、学生层面的有效案例。由此,不断积累促进优质教育的优秀案例是检验ESD实践效果的关键标志之一。中国团队应继续发现、培植、总结与传播成功案例,以彰显自身的影响力。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学研究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新形势下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遵循的思想,积极贯彻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助于解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根本矛盾,高中地理主要教授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坚持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至关重要。本文所探讨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主要是:针对高中地理学科,主要包括高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引言

我国拥有十几亿人口,是一个人口大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进而更好的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良性循环。高中地理教材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教育的主体内容,并且,高中生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能够较为深入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原则。因此,对高中生进行教学时,把可持续发展观思想融入高中地理教育过程中,有重大意义。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高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

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在地理课程中体现,而高中地理教材作为高中地理课程主要组成部分,顺其自然的成为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主要传播者和承担者。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包括:文字资料、图表漫画资料、读图思考与活动等部分。

1.文字资料

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内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文字资料,主要以文字形式出现在教材中,对高中地理教材内的相关知识进行大量文字叙述,这些文字资料为高中地理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最新颁布施行的《普通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材必须包含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并且两大模块中涵盖的知识点,绝大多数都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密切联系,紧密相关。

2.图表漫画资料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图表漫画资料作为文字资料最好的补充,同样承担了传播和讲授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的职责,图表漫画与文字既互相联系在一起,又分别担负不同的责任,它能够发挥出文字和地图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图表漫画资料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能够最大限度提高高中生学习地理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可持续发展思想。

3.读图思考与活动

结合文字资料与图表漫画资料的学习,高中学生还可以通过读图思考与活动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学习研究。课文中的“读图思考”栏目,以及单元后的“活动”栏目构成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本环节教学过程时,主要是让学生间形成互动交流,自主的去研究和认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讨论并在课外进行研究与调查。通过系统学习不但让学生掌握了高中地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同时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目标

地理学科公认的特性有二:一是综合性,二是区域性。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质系统,这个物质系统是综合的、多种多样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地理学就是研究这个物质系统的全部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功能也是综合的,例如,一个资源丰富的流域,对人们生产、生活来说,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旅游、水利、矿产、气候、水产养殖等等)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目标,因此,教育活动都必须设定明确的教育目标,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也有其自身的教育目标。

1.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目标主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目标细化进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中,主要由智育目标,技能目标和德育目标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智育目标是帮助学生完成对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认知;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德育目标合理建立学生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

2.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目标要点按照最新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总结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目标要点:

第一,要求学生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环境观,培养忧患意识和未来意识,维护我们的地球,维护自然环境和大气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第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城市观、农业观、资源观和经济观,积极养成可持续发展个人消费观,努力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协调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协调城乡之间的发展。

第三,帮助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各区域协调与合作,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效缓解和改善并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第四,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和正确的海洋开发与利用观,合理的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避免海洋灾害的形成,减少海洋污染,让每一位同学都珍惜旅游资源,欣赏并关爱大自然。

保质保量地完成上述目标是高中地理教师份内的责任,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也能够极大的促进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具体落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结束语

总之,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和地理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为高中地理学科实施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中地理教师通过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教育手段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以及科学的发展观,使其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玮琪.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叶民强.双赢策略与制度激励―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博弈分析[M],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

[3]王伟中主编,郭日生,黄品副主编.《地方可持续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2009.5.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篇(6)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用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要适http://应和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对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近些年来虽然有些研究,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定位还认识不足,在教育教学计划和课程构建上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文章就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做些总结和探讨。

一、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解析

(一)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定义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内涵,是指一个人在完成高职教育阶段进入社会后,既能即时就业,又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其职业生涯不断提升,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理解其内涵应抓住三点:(1)强调个体在一定生命周期内与经济社会平衡发展,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不断耦合;(2)强调在职业岗位保持和不断提高专业素质;(3)强调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其需求层次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上升的过程。

(二)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及其外延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经过高职教育阶段培养所达到的,既满足当前就业,又能满足今后继续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等综合能力。强调的是在未来工作中具有潜在的发展后劲,能够满足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人生轨迹和目标的能力。理解其内涵应抓住四点:(1)社会性。一个人在一定生命周期内与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能力;(2)全面性。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都能够得到不断的充实、提升的能力;(3)持续性。不断地采纳、吸收、消化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掌握新技术和提升自我的能力;(4)潜在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种潜质,是一种内在的基础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外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不断地学习、吸纳、消化新理论、新知识,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2.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身心、观念等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在一定生命周期内与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包括接收新观念、新思想的自觉性;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对新的生活方式、社会管理模式的适应性;对未来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性。

3.实践动手能力。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专业创新能力。具有技术革新的精神和能力,对专业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敏锐观察、思考、推理、归纳和实验能力。

5.生存发展竞争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人要想不断地发展自我,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包括人与自然界的抗争,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能力;人与自身身体机体内部竞争能力等。

(三)人的可持续发展阶段论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生命周期,亦即职业发展生命周期,指个人职业从就业进入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职业活动所经历的时间。职业生命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六个发展阶段,即进入期(16-25)、成长期(25-30)、成熟期(30-40)、高峰期(40-50)、稳定期(50-60)、退出期(60)。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呈现出这六个阶段,人的能力是由低级向高级递次发展的,一个人如果缺乏可持续发展潜质,就会在低级阶段处于停滞不前,就不会有高一级的出现,在“进入期”和“成长期”一直稳定在某一个低层次水平上,直到进入“退出期”,甚至提前进入“退出期”。

二、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对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具有强烈的持续发展愿望,吸收、接纳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自觉意识。

(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质,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得到不断更新和提高的能力;职业生涯由低级向高级发

转贴于 http://

展,具体说是专业职级能够得到不断提升的能力;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

(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环境是影响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能力,如家庭状况。强调可持续发展环境,不是被动消极处事,而是要教育学生审时度势,自动调节以适应现有的环境,甚至是改变现有的环境,营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三、高职教育阶段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计划设计和教学过程实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一)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条件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提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课程构建应紧紧围绕高职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构建专业技能突出、理论基础合理,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的课程体系。

1.要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关系。既要突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又要突出专业基础能力。可持续发展是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与重视基础课程并不矛盾。一方面,尽管在众多技术领域知识与技能的更新速度在加快,但其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方面,理论知识课程服务专业教学,是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的前导。专业技能教学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理论基础之上的,这既是知识构建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的客观要求。

2.构建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素质模型。能力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国际上公认的能力素质模型方法的创始人大卫.麦克里兰(david mcclelland)博士把能力素质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知识和技能属于浅层次的部分,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属于深层次的部分,研究表明,真正能够把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的是深层次的部http://分。从高职教育角度来讲,为满足即时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是表层表现,而支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则是深层次的部分。要按照两个层面设计出体现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素,根据能力要素构建课程体系。

3.注重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突破高职教育学制所限的重要方法,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避免总是在门数的多少、课时的多少上兜圈子,要根据专业技能所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各门课程以及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合并、重组,根据“必需够用”组织内容。由于高职教育年限较短,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教学时数,为了做到既满足专业教学与实训,又能够实现基础理论知识达到“必需够用”,在课程安排上还应采用选修和讲座方式加以调节。转贴于 http://

(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

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能力。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综合运用开放式、探究式、引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一是具有自我发展的内在意识和动力;二是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主动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意识。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是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二是吸收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包括对新知识的认识、吸收、归纳总结能力;三是新知识运用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创新。一是养成善于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二是勤于思考,不断发现新问题,能动地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能力;三是大胆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升能力。

5.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突出技能型、应用型,不能简单理解为教会学生某一种谋生技能,如掌握汽车修理技术,这固然是基本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把书本知识能动地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

(三)强化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评价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保证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停留在学生在校阶段的课程合格层面上,主要采取的是卷面考试。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评价应重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知识运用能力,在工作实践中的知识转化能力。

1.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评价原则。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既表现在学校教育过程,更表现在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考核评价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要做到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1)动态与静态评价。静态考评一是对学生在校阶段的学习成绩评价,一是对工作中的职业现状的客观描述,主要从做什么、怎么样、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动态考评是将静态描述与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相比较,应用量化工具进行比对,根据职业发展达到的状态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2)主观与客观评价。主观判定主要表现为对个体工作状态的定性描述;客观评价是以分值或系数等数量形式表示,通过量化判定,精确定义一个人是否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而判定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性。

2.建立科学的http://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一是要有科学的评价依据,二是完整的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篇(7)

一、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背景

1、国际背景对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 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举行69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千年”,这进一步表明了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即教育和学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方式。2003年4月,在可持续发展峰会以及欧盟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基础上,瑞典政府颁布了《瑞典可持续发展策略》,在“知识社会中的就业和学习”中提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经整合到各级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项目中,并且瑞典政府还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调查和评估各级教育系统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努力。

瑞典于1995年加入欧盟,其可持续发展教育还受到欧盟国家环境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影响。欧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地区为单位协同发展环境教育的地区,也是世界上展早倡导并实施“欧洲生态学校计划”的地区。瑞典自加入欧盟后,—直沿袭欧洲的环境政策,每年向国会递交可持续发展报告。1996年,瑞典非政府组织“保持瑞典清洁基金”将“生态学校计划”引进瑞典。瑞典许多中小学参加了这一计划,通过生态学校的创建,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整合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2、国内背景对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促进

瑞典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建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环境教育政策的基础上。瑞典学校教育中首先出现“环境”一词是在1969年版的国家课程中,与交通、性问题作为社会训练的一部分。1980年版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强调儿童在社会情境中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去行动,并提出建设性的批评。1985年修订的《瑞典教育法》,在价值观目标中提出“学校活动要与基本的民主价值观相一致”,“学校工作人员鼓励对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尊重和对我们共享的环境的尊重。” 为了使所有学校参加到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1998年瑞典政府颁布法案提出,在环境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将获得绿色学校奖,从而掀起了“绿色学校奖计划”。2004年在瑞典举行的“学习改变我们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咨询大会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教育是所有人处理从幼儿园到大学各级教育的重要任务,并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好的学校对儿童来说十分重要。在瑞典即便是量小的孩子也知道不能乱扔铝罐,可以通过对它们进行回收节约资源。这种对环境的意识和它们必须受到保护的事实,是从儿童时代就培养起来的,并且传给了下一代。

二、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的特征

1、战略性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瑞典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中,由此,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实现瑞典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 2、合作性

可持续发展根植于生态、经济、社会和政治四个系统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四者之间的关系。瑞典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受到来自教育界和非教育界有关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影响,因此也就决定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合作伙伴对于项目的设计和执行非常重要。瑞典的生态学校计划是由民间环保组织保持瑞典清洁基金会推动的,而绿色学校奖计划则是由瑞典国家教育局发起的项目,由此可见瑞典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共同致力于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除了与非政府机构合作外,瑞典政府与公共当局以及教育、环境组织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瑞典政府在颁布绿色学校奖条例时,与国家环保局以及隆德大学" 的环境专家举行了一系列的会议,讨论绿色学校奖计划的标准,这种合作性还反映在后来标准的修订上。2004年,瑞典国家教育局与哈姆斯坦德(Halmstad)学校的教师、校长、市政府以及瑞典环保局、国家安全福利委员会、瑞典工作环境当局进行对话后对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通过合作,学校发展了与政府权威、专家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商业,公民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关系,从而能够获得财政、技术和国家的支持,保证了学校与当地的需要和活动的相关性,避免了资源、活动和人力的重复,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外的情境中分享观点和作出决策。

3、灵活性

《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政府应当努力在今后三年内更新或制定战略,将环境与发展作为各级教育中的一个跨学科问题。瑞典政府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在本国七十年代以来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上,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渗透进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灵活性还表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的实6S上,虽然瑞典国家教育局颁布了绿色学校奖条例,对绿色学校的申请和创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每所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地选择主题,组织活动。瑞典国家教育局在国家课程文件中规定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方针、指导原则,但并未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做出具体的规定,教师可以结合本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地选择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法,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活动。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的灵活性使学校能够一直保持与当地社区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球思考,地区行动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以计划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生态学校计划和绿色学校奖计划

生态学校计划和绿色学校奖计划是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生态或绿色学校的创建,使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贯穿在学校各方面的一种整体性的工作方法。在生态或绿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实质影响,能利用知识和经验支持自己的观点,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对环境问题持批判性思考的态度。以环境问题为基础,把当地的环境作为一个“工作间”,学生通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1)学科渗透

生态或绿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的第一步是重新分析国家教育局颁布的课程文件,思考如何在现行的课程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瑞典学校中,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存在,而是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

瑞典《义务教育学校大纲》的16门课程中有9门谈到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如在社会学中提出,学校应努力做到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对地方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问题采取行动;学生们应该具备社会经济、家庭财政和个人理财方面的知识,能够参与讨论实现本地及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方式.生物学让学生在利用自然时,培养他们关心自然并为自然负责的态度;根据相关的生态知识和个人经验,培养他们参与健康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和平共处问题的讨论的能力。物理学要培养学生从环境、能源以及资源的角度考虑人类的各种活动以及各种人工建筑所带来的后果,并对之进行定量定性的以及伦理道德角度的评价;学生应该具备各种能源、能源保护,环境、资源以及安全方面的技术应用的知识。地理要让学生掌握短期和长期地塑造和改变自然景观的自然过程的知识,认识到人类对这些过程的影响作用,评估影响结果,培养学生以生态学的方法为基础,对人们利用资源的不同方法进行反思井坚持理性态度和立场。

(2)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

除了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外,瑞典学校还通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瑞典隆德的拉德哥斯麻肯小学开展了一个与水有关的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生动的水泵,演示水的运动和蒸发;用水对象及用水目的;怎样解决用水者之间的冲突;水资源的浪费。每个活动都针对不同年级的举生,通过讨论、游戏、绘画,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学习与水有关的知识,提高了节水意识,在解决用水者冲突的过程中,发展了他们批判性思考环境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些正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所要培养的。

在挪拉·里尔(Norra Real)中学开展了食物与环境的主题实践活动。学校在第一阶段召开全体师生会议,对农业问题以及经济和政治对农业的影响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一阶段采用传统的讲座形式,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最后进行一次讨论、测验或者其他展示学生知识的形式。第二阶段,向学生提供两袋食品,让学生选择—种作为工作对象,调查这种食品在当地商店的销售情况、运输等问题。然后他们距销售商联系,调查食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以及其他处理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这一阶段,学生要每隔三周提交一次报告,教师及时作出评价。与此同时,学校还提供适合这一项目的其他讲座,如生物多样性和农业、运输等。第三阶段,带领学生去农场,和农民共同工作两三天,参加农场的其他工作。最后总结工作,学生以录像、报告、讲座等形式呈现他们的成果。

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在瑞典学校里很普遍,一般与—个主题有关,这也是创建生态或绿色学校所必须的,不论是生态学校还是绿色学校的创建,都要求学校在规定的几个领域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然后制定本领域的发展目标,并及时向生态或绿色学校项目的负责部门提交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方向。虽然这些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形式各异,但都非常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采用学生中心的方式,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灵活的活动形式,教师和学生—起讨论、试验、记录并作出结论。通过活动,学生了解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活动与决策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发展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与研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3)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作为隐性课程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瑞典的许多学校都追求高质量的校园环境。绿色学校奖手册中把自然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领域,提出为了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逐步减少人造物质和对人体健康与环境有害的物质;提高能源与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节约资源;在资源的供应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基本上使用可再生的资源。

瑞典的隆德(Lund)学校是一所非常典型的生态学校,室内设施选用健康材料。为了避免严寒气候下热量的散失,建筑物墙体加厚至45公分,并用气密窗来加强保温效果;室内通风采用对流原理,将室外空气自地下风道引进,并在此先加以预热成预冷。此外充分利用太阳能取得热水,减少燃油的消耗;在生态循环系统的设计上,则有上、中水的循环利用,污水与排泄物生态处理模式,废物堆制肥料等。在这个学校里,所有使用的资源和排出的废弃物,经过处理后都可以由学校完全吸收,不会增加环境—丝一毫的负担。这是一个典型的可循环的、自给自足的零排放生态学校。

阿尔斯布拉(Alsterbro)学校,坐落在瑞典南部绿树环绕之中,是一所拥有九个年级,一百二十名学生的小学校。这个学校是瑞典国家教育周第一批授予的十五个绿色学校中学—所。为达到绿色学校的标准,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校园建设活动。建造水坝是其中的" 一项重点工程,这个工程由九年级的学生独自进行,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来建设.首先打好坝基,在水流和坝基之间安装水管,然后浇铸台阶。以便能够形成瀑布。水从附近的湖里抽上来,通过一个回水管,使水流到瀑布的最高点,然后再流入坝中。这项工程并不是简单的校园环境建设,而是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好主题。建成后的水坝。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活生生的生态循环的实例,而且通过水坝的建设,形成丁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并发展了学生的计算技能、交流技能、学习技能和问题解决技能。

良好的校园环境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自己亲手创造校园环境,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因为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灵才会受到震撼,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才能确立。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就—本无形的教材,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自觉地提高了可持续发展意识,激发了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并最终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2.网络可持续发展教育计划——波罗的海21世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