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生辅导教育

中学生辅导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2 14:52:46

中学生辅导教育

中学生辅导教育篇(1)

一、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学生辅导观

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辅导,就是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作业、考试,应付挫折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与困扰提供全面综合的帮助与引导,以促使学生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克服各种障碍,全面发展。一般情况下,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辅导可分为心理辅导与学习辅导两种形式,这是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辅导不同于对学生的行政管理与数学教学,虽然学生辅导渗透在行政管理与数学教学等活动过程中,但学生辅导侧重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是保证行政管理有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学生辅导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辅导观,从“学生辅导就是帮助学生解答疑难,改正错误”等狭隘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辅导与学习方法的辅导。

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拜金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盛行,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泛滥的趋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何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防止“差生”的出现,以及更好地治理“差生”是数学教育界值得研究的问题,正确地进行学生辅导,也是“防差”“治差”的一条有效措施。

二、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就是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排除学生心理上的各种困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一般情况下,学生心理上的困扰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心理上出现困扰;二是学校教育因素,特别是数学教育系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扰。从心理辅导的作用看,一般具有三项功能:①发展性功能;②预防性功能;③补救性功能。其中心理辅导的形式可以是个别辅导、小组辅导或集体辅导。发展性功能是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预防性功能就是使学生在心理上对困难、挫折有准备,力图通过实施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学生对自我成长的认识,以避免由于愚昧无知而造成的失落感与不必要的焦虑,并懂得主动寻求帮助,不惧怕困难,充满信心地迎接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有信心克服遇到的困难。补救性功能就是对出现的问题或者失误进行更正、弥补,达到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现阶段我国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辅导仅停留在弥补性辅导方面,忽视发展性与预防性辅导。这种弥补性辅导体现在对考试、作业、回答问题等环节出现错误的更正上,只是教师想方设法使学生认识错误出现在何处,如何改正,而较少从深层次上追索出现错误的原因,因此,补救性辅导有它的片面性。而发展性与预防性辅导就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数学深层次的问题,强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从多方面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从学生内心深入挖掘学习数学的潜力,细心观察分析学生学习数学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认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从错误中悟出如何更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要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大胆创新,不断修正错误,那么经验就不断积累,也就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补救的目的是预防再犯,而预防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就是提高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可见,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要以补救性辅导为辅,以发展性、预防性辅导为主,三者要密切配合,从根本上根治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不健康因素,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三、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学习辅导

学习辅导,就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辅导。我国数学教育界对这方面比较重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一点是把学习辅导仅仅局限在辅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界面上,忽视对学习方法特别是自学能力与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方面的辅导,造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软骨症”,离开了书本教师就无能为力,这种状况亟待解决。

中学生辅导教育篇(2)

摘要: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与能力提升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团体辅导作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加强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优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简要地就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这基础上就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团体辅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用探讨

当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水平降低,同时还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心理与心智发育都不成熟。在面对复杂的技能学习与社会就业环境时,心理往往更容易受到影响,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影响较大。虽然当前中职院校已经针对性地创设了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但依旧难以切实就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遏制。而团体辅导方式的出现,则为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1团体辅导的特点

团体辅导是以团体为载体,运用心理辅导的策略和方法,适当的给对方,让会员交流,相互启发、引导、支持和鼓励,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并最终形成小组的共识和目标,在成长的互动经验,让成员学习和改变自己思想、态度和行为。团体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它具有预防、治疗、发展和教育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团体活动,团体咨询,心理障碍和消除心理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有意识地组织专项活动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心理学和教育领导者具有一定的理论、群体动力学等,建立与会员的良好的互动关系。

2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要更好地就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与教育,就应当明确造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其一,在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学生和社会人士都对中职院校存在着理解误区,认为该类型院校相比其他普通教育院校水平较低,所培养的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1]。这样的误解将对中职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扰,极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二,中职院校作为输出社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平台,其教育本身就决定了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是以技能学习为主。但是中职学生大都年龄较小,在未成年的情况下就面临着社会就业压力,极易出现生存的无力感,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比其他普通院校的发生率更高,只有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源头进行思考,才能切实体现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具体措施探讨

3.1积极优化辅导团体: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与交流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建设,所以中职院校有必要积极实现辅导团体的优化。这对于团体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和谐稳定的团体交流环境构建等,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在开展团体活动时,相关教师可将团体成员进行合理划分,并建立小组竞争模式,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帮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地进行观点表达[2]。其次,学校还应当加强对团体行为的规范,这里所指的行为规范内容包含了避免学生在团体活动过程中出现不文明行为,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团体活动时积极参与到活动与话题当中,彻底进行自我解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团体辅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确实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

3.2科学合理地制定团体活动内容:高职院校在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注重团体合作内容的科学选择,使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切实地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辅助。内容选择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都有着直接影响。首先,相关教师不仅应当站在中职学生基本特点的角度上进行内容选择,还应当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分阶段式的内容选择,正确把控各个阶段的团体内容侧重点。例如,入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状况大都呈现为紧张、敏感状态,教师在进行团体内容选择时,应当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负担的解放,更加快速的融入到集体当中。其次,还可要求团体成员在该团体内根据个人形象进行个性化名片设置,大胆地进行自我介绍,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还能有效地促进团体氛围的融洽。同时,教师还应当根据团体建立的具体时间与阶段,来展开相对应程度的辅导工作,保证团体辅导价值的切实体现。

3.3根据团体运行阶段进行针对式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在建立的全过程中,都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团体运行的不同阶段,教师可在以下阶段内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保证团体辅导的切实有效性[3]。首先,在该团体的成立初期阶段,教师首先应当进行优化的心理环境创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团体活动积极性,为之后进一步的团体辅导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在该阶段,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团体活动当中,创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其次,在团体的发展阶段,其已初步建立了团体成员的互动关系。教师应当从最初阶段的引导者转变为旁听者,督促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大胆的进行自我压力阐述,并在学生交流后积极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问题处理。最后,在团体结束阶段,教师则应当积极就团体辅导经验进行总结。

结束语:

团体辅导作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指导方式,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其能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格形成,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加强团体辅导方式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这需要相关教师积极对当前造成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基础,制定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措施与方案,切实保证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徐岩.浅议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化建设,2016,06:13.

[2]廖桂兰.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234+89.

中学生辅导教育篇(3)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感恩教育;角色

感恩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为了解决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 作为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辅导员,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点,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当中。那么,辅导员在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应承担哪些角色呢?下面拟从辅导员承担示范者、引导者、示范者和监督者四个方面角色进行探讨。

一、感恩教育与辅导员工作的关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自古便有“衔环结草,以恩报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道德警句。“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所给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给他人”。推而广之,感恩应该是个体感受到自然、社会、他人对自身的恩惠,并在内心对恩惠产生认同感,从情感上产生感激,从行为上体现出真诚回报的过程。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手段,让使受教育者学会怎样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正如陶志琼先生说的“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当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感恩观,高尚的感恩情,并以实际行动来感恩,重塑我们时代的精神,使道德教育更具魅力和活力。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主流依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责任感匮乏、理想信念模糊、感恩意识薄弱等令人担忧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不懂养育之恩;对老师缺乏教诲之恩,不懂回报之恩;对同学、朋友缺乏关爱之谊,自私、冷漠,只知索取,不懂奉献;对集体、母校缺乏感恩之情,集体意识的淡漠,不知母校培育之恩;对国家社会缺乏感恩之责,不能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对人类自然缺乏大爱,不懂得感恩自然,过度浪费,不懂节约;对自我生命缺乏珍惜之态,轻视生命、不懂欣赏生命、感恩生命。这些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及问题,都充分说明了,及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辅导员作为德育工作者在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三、辅导员在感恩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一)示范者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辅导员自身不仅做感恩教育中的垂范者也积极做德育的实践者。辅导员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应将感恩教育纳入到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当中。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去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会感恩,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因此,辅导员在感恩教育中要率先垂范,不但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学校、感谢家人、感谢学生对其的每一点帮助和支持而且要树立“感恩”的工作理念,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为学生提供心里健康、成长成才、就业指导和服务等各种帮助,积极做好感恩教育示范者。

(二)引导者

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通过教育发现生活中潜藏的各种恩惠,从而懂得知恩、感恩、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甚至主动施恩。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导者,应充分发挥感恩教育的引导作用。首先,辅导员可以合理利用各种思政课的开设,确定感恩教育相关主题,将感恩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对感恩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辅导员可以召开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通过影像播放、图片展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再次,辅导员可以开展一系列感恩专题活动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将感恩教育融入各种感恩活动开展和社会实践中,让大学生从实际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

(三)沟通者

辅导员要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家长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完全移交给了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监护者、教育者和服务者。家长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业、衣食住行等,更应该关注孩子的人格成长,关注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辅导员应该成为家长与学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发挥教师教育的主动性,尊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感恩教育当中,辅导员可以通过座谈会或电话、QQ、博客等网络手段,寻求一条“零距离”沟通之路,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实践相结合,争取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四)监督者

首先,辅导员创新班级的考评制度,将感恩实践量化为考核指标,以此作为选拔班干部、发展党员,评定奖、优、助学金等工作的参考依据,以便更好地约束学生、监督学生。其次,有效发挥班干和党员的监督作用。班干和党员其他同学同吃同住,不但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在感恩实践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协助发挥监督作用。最后,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监督。为了有效地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监督,辅导员可以为每位学生建立“感恩成长档案袋”。记录各自身边感恩教育的典型事迹或人物和参加每次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等。这样,辅导员可以让学生在自我监督中看到自身在感恩教育中的成长轨迹,从而达到学生自我监督的理想效果。

高校辅导员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感恩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他们就能学会知恩、感恩、报恩从而施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艰难而持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辅导员需要有足够的细心、耐心、爱心、信心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之心,使中华民族的美德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2]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8)11-14.

[3]徐燕婷.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分析及辅导员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5)90-91

[4]付春明.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114

作者简介:

中学生辅导教育篇(4)

(扬州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摘  要: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课,目的是帮助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高校辅导员作为新生入学所接触到的第一位老师,承担着组织和实施各项入学教育工作的具体性的任务,在入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必须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在新生入学教育的五个方面加强对新生的引导。

关键词 :新生入学教育;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225-03

收稿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金声怡(1987-),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助教,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

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学生们从高中向大学过渡转型的重要环节,为新生们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提供重要指导,以帮助新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大学、融入新集体。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立以来,辅导员一直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作为大学新生们首先接触到的老师,在入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入学教育的许多具体工作需要辅导员来组织、引导和实施。

一、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要正确而有效的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作用,首先要分析和确立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通过工作实践,高校辅导员这支特殊队伍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管理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1]。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接触与交流最为密切。他们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学生们的日常思想教育主要是由他们来具体实施和操作。因此,辅导员作为高校的一位老师,首先要做好一位管理者,承担管理者的责任,发挥管理者的作用。辅导员应该密切关注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学生团体和班级,负责各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对于刚进校的大学生,辅导员全权负责他们的入学教育各项工作的管理和实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帮助新生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2、指导者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不同,是大学生的特殊老师,是大学生心智成长和思想发展进步的指导者。作为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指导者,就是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感悟辅导学生,做好专业课程教育以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社会实践、自我认识和发展等方面存在的思想问题都需要辅导员来引导和帮助。为了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要求高校辅导员具有较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工作水平,这也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努力方向。大学生的辅导需求具有多样性,辅导员除了提高自身能力来满足各种学生的需求外,还需要善于利用各种外部资源。对于某些专业性强的理论问题,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挥该领域专家的优势,借助专家的力量来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多方面的需求。

3、知心朋友

高校辅导员还应该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好友。他们长时间与学生相处,应该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年轻的辅导员大都是刚从学校毕业或者毕业不久走入工作岗位,与大学生有着相仿的年龄,有着相似的学习生活经历。这就让辅导员与大学生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从而方便了解学生、帮助学生。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辅导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成为好的“观察者”和“关怀者”,并且利用自身和其他资源及时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起到好的引导和管理作用。因此,成为知心朋友,辅导员才能深刻了解青年学生,才能正确引导青年学生,才能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和管理者。

二、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新生入学教育是指新生入学后,高校依据培养目标和大学教育的特点,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和要求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与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新生能否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关系到新生在大学期间能否顺利成长,以及将来能否顺利毕业走向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需要对新生们进行适应性教育,引导大学新生深刻认识变化了的环境并能尽快适应。入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引导大学生认识并适应心理、生活、人际、学习、管理等五方面发生的变化。根据这五方面的变化,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应该在以下五方面加强引导。

1、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生活、学习、交往和发展的的基本保障,也是他们将来融入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帮助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新生,摆脱心理困扰并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高校提升育人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21世纪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生入学教育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中学的应试教育与高考的压力,进入高校后压力过度释放,学习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一定的心理心理不适应或心理障碍。高校辅导员在组织和开展学生工作的同时,要尽力了解和掌握新生的思想状况,尤其是心理状况,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帮助作为重中之重,科学地去组织和实施,做到有针对性地及时疏导和沟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渠道以及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还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来组织和协助所在学院(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又需要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实施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既要有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又要有课堂知识,还需要与科普宣传等活动相结合。

2、人身安全教育

校园安全稳定是学校其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广大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大学新生们刚从中学进入大学校园,离开父母的呵护,自身的安全意识淡薄。他们涉世未深,但对学校周围和外界环境又充满好奇,急于去了解和探索。但是,在新的环境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疏于防范就会发生安全问题。对于安全问题,“与其补救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必须进行人身安全教育。新生安全教育,无论对于学生的个人人身财产安全,还是对于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身安全教育中,辅导员要树立“说了不听也要说”的观念,不能因为学生不愿意听或者态度冷淡而放弃说服教育,而是要创新教育方法,提高说教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比如针对校园防火教育,邀请消防队的官兵现身说法,以具体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道德教育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0)》的精神和要求,在未来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将会有更大发展。高等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自觉履行公民的道德规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应有之义,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父母的孝顺;二是与他人的相处。“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尽的义务。新生们步入大学校园,离开父母,开始了相对独立的生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让学生们也逐渐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通过道德教育,使大学新生更能体恤父母的艰辛,从而尊敬父母、感恩父母,并由此而勇于承担家庭以及社会责任。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对父母的孝顺是其履行其他各项公民道德的基础,也是做人之本。另外,大学生进入大学需要面临人际交往的改变。与中学时期不同,在大学期间学生们的交往范围、交往方式和交往需求都变得更加成人化、多样化、复杂化。比如宿舍成员的相处关系问题,大学宿舍一般是8人间、6人间或4人间,宿舍成员也是随机安排,来自于全国各地,因此同宿舍成员在性格、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宿舍成员在大学四年期间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朝夕相处容易产生一些矛盾纠纷。通过德育教育,教育新生以宽容友爱之心与宿舍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相互之间建立起团结互助的关系,学会换位思考,正确处理自我和他人、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学会做人,学会共处。这样才能保证新生们在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并形成深厚的同窗之情。待到毕业时,不仅收获知识的文凭,而且收获同学的友情。高校辅导员应该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对新生开展道德教育,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最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专业学习教育

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以学为本,但不只是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大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大学不只是传授理论知识的场所,更要为学生们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新生们选择自己在大学中的专业时,往往因志愿填报和调剂等原因,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甚至不太满意。这些会导致学生们对大学所学的专业存在情绪问题,进而导致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影响他们今后在大学的学习和发展。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在新生入学期间帮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所学的专业,产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巩固专业思想。专业学习教育首先要进行知校爱校教育,只有了解了所在大学的校史校情,才能以学校为荣,信任学校能够将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外,要对所学专业有初步的了解,比如需要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体系结构、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和今后的工作前景等,这对新生们激发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也有很大的作用。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后,可以邀请专业系主任对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介绍,也可以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和高年级学生与新生座谈,介绍学习经验和方法。工科专业还可以邀请企业家和企业技术骨干作讲座,安排走进企业看一看等活动,让新生切实了解专业的实用价值和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当然,作为已经完成学业的辅导员,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可以针对一些学习吃力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通过专业学习教育,不仅有助于新生树立专业思想,而且有助于新生养成勤奋的学习态度、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

5、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成长是高校辅导员的根本职责。作为学生管理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需要对新生进行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为今后的四年管理打好基础。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行为规范文明,是成为合格的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校纪校规则是大学生在校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制度保障。新生步入大学殿堂伊始,乃是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们刚从中学时代的家长和老师监管之下,进入大学校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在很多方面需要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就制度而言,各高校都制定了关于大学生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学籍管理等方面的校纪校规。对新生开展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的教育,一般做法是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学生手册》,使新生们尽快掌握和了解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规章制度,比如学籍管理、学位授予、考试纪律、评奖评优、宿舍管理、违纪处理等等。通过学习《学生手册》可以帮助学生们明确学校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让他们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熟悉相关的校纪校规。规章制度的学习与熟知固然重要,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辅导员应着重引导新生崇尚文明,认识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强化自律意识,产生正确的行为态度和行为评价能力,从而形成自觉、自制、自理、自立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自觉地以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从根本上预防某些突发事件的产生。

三、结语

新生入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是高校辅导员在大学阶段有效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为了更好的发挥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作用,帮助新生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辅导员首先要确认自己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其次要在入学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利用自身和外部资源,帮助新生们适应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尽快融入大学环境,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思想,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探索和总结学习方法,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为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中学生辅导教育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048-01

辅导员是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以及将来成功走向社会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教育正在不断深入,辅导员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一 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形成原因

1.自身因素

在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就将其在高中的所有的压抑状态全部都释放出来了,在精神上就显得比较放松,但正是由于这种放松使得他们产生了心理空白,在学习和生活上渐渐失去了目标。这种现象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偏差,所以,心理问题就产生了。如很多高校学生上学期间谈恋爱,由于爱情观不正确,心理产生了严重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一些高校学生对某种事情比较迷恋时,没有把握和控制好时间和分寸。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当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事情时,就容易产生极端的心理,甚至做出一些永远都无法挽回的事情。这就折射出一个问题,高校的大学生所接受的挫折教育较少,当遇到困难时就会一蹶不振。

2.学校因素

大学的生活相对比较宽松,而大学时期也是学生由学校进入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是学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当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管理模式发生矛盾时,学生的心理就会处于一种非常迷茫的状态。还有一点就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这也是导致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大部分都是理论、学术性的,缺少一定的心理教育,这种在学校教育方向上的偏差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3.社会因素

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重要的社会问题就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又包括能否找到工作,能否找到好的、理想的工作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需要考虑的,甚至有很多学生在大学刚一入学就开始考虑。学校的高就业率不实,社会竞争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都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4.家庭因素

独生子女家庭也是造成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重要因素,作为独生子女,在这一方面的心理压力也较大。父母的婚姻问题也是造成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社会原因,还有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都是高校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 辅导员应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与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相比,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较轻。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都不是很稳定,所以在出现问题时还是较易改正的。

对于社会问题所引发的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求辅导员多为学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就业方面的指导,可以适当采取模拟就业的方式,开展一些职场教育的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帮助他们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规划,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要确立他们正确的交友观。对于父母离异的学生,要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对于学校问题所引发的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帮助他们通过其他途径进行知识学习,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的思想动向进一步重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个人原因所引发的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跟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爱情观,要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安排时间,把学生课余时间充分分配好。

三 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要注重实效,将心比心。要将学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开展工作时要更加注重工作的细致化,使高校学生在迈入社会时可以勇敢承担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卓婧、邱向英.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发挥[J].中国电力教育,2010(7)

[2]杨通宇、杨通琴.心理健康: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8)

[3]李桂兰.浅谈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0)

[4]朱珍葶、包生耿.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析[J].教育导刊,2009(25)

中学生辅导教育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堂;团队辅导;应用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心理压力增大。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是让教育工作为学生服务的重要举措。利用团体辅导原理实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解决个人问题的有效方法,丰富大学生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

一、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趣味化

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际需求设计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有一定的体验。精心设计的心理健康活动,具有活泼有趣的特点,更加关注大学生本身的心理感受,有利于和谐氛围的形成。团体辅导形式的应用,给教师提供了组织多样化活动的机会,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趣味化。

(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互动

团体辅导,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明显增多。教师作为心理健康课堂的组织者,可以与更多的学生互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素材,促进课堂氛围的热闹化。团体辅导,有利于教师从多个角度给予学生鼓励,引导学生就共同的主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会让课堂变得开放起来,也会让学生找到更多解决个人问题的方法。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要让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应当从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在有关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内容中融入团体辅导模式。让团体辅导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利用团体辅导,加强自我意识教育

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探索,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意识,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建立健康的个人形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心理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我是谁”的活动,让学生说出15个“我是……”的句子,对自己进行由浅入深地认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价值拍卖”游戏,假设给每位学生一定数量的金钱,向学生展示“健康”、“诚信”、“大房子”等拍卖品,让同学们竞拍,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追求进行思考,反思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

(二)利用团体辅导,促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主题活动的实施,重在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观念,促进大学生成为成功的交际者。教师可以利用“信任背摔”的游戏,让一人站在高处,背对其他人向下躺,其他人要做的就是响应前者的信任,用手一起接住他。信任,是人际交流过程中必备的品质,也是一项技巧。用团体活动帮助大学生改变自己的人际交往策略,提高个人魅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利用团体辅导,做好情绪调控

大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对其日常行为与生活快乐程度有重要影响。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成为情绪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有趣的活动,像“番外篇”。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自己被朋友误会、看到两位同学在一起悄悄说话,并看了自己一眼、大家出去聚会没有叫我”等,当学生说出具有负面情绪的观点时,鼓励学生一起来讨论这种想法的正常性。当学生有焦虑等负面情绪时,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放松训练,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的活动,能够让一些心理的小秘密变得公开化,促进课堂活动轻松化。

(四)利用团体辅导,调整恋爱心理

恋爱,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项很正常的活动。利用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恋爱观念,形成恋爱能力,有利于校园氛围的和谐化。教师可以利用“情侣间的小矛盾”活动,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恋爱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大家一起去思考解决的方法。用课堂讨论帮助大学生解决恋爱中的困惑,解开心结,有利于大学生更加自然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感情,能够在一段情绪中付出与宽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正常,能够减少许多校园矛盾与暴力事件。重视恋爱教育,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完整化的实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团体辅导方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有利于学生全体参与到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去,拓展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利用趣味性的课堂活动,给大学生传递更多有效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更能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中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作者:周媛媛 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中学生辅导教育篇(7)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 学生教育管理 素质拓展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医学院校也随之改变办学模式,从原来单科性向多科性发展,招收医学相关专业或非医学专业学生[1]。我们学校也先后招收了法学、英语、公共事业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学生。由于大部分学生是非第一志愿入学,再加上非医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使得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心理问题隐患多、就业压力大等诸多问题,从而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和挑战。如果不根据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只按照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和管理学生,那必然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所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不断地探索积累,开拓创新,要坚持“以生为本,全员育人,全面成才”的教育理念,找准突破口,创建特色有效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从而打造平稳和谐的学生工作格局。

一、统一思想,树立全员育人理念,实行人人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学生的成长成才需全体教职工统一思想,共同参与,要将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深化以“以生为本,全员育人,全面成才”的理念,实现人人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人人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1. 党政系室联动,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需全体教师统一思想,高度重视[2]。党政领导、各系、教研室及专业教师要担负教育学生的职责,尤其在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要予以悉心关注;总支委员与各专业骨干教师、党员应定期走访学生寝室,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对学生普遍关注的考研考证、课程设置、就业指导、毕业实习等问题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引导。

2. 专职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互动,创建项目式管理模式

一方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行“统一指导、纵横交错、有统有分”的工作方式,即由学工办、团委统一指导工作,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日常管理等工作,此外,如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素质拓展、文体活动等一些重要的模块性工作,则根据辅导员特点和优势实行专人专项负责制。另一方面,聘用专业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负责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专业科研以及就业指导工作,将专业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3]。这种纵横交错的项目式管理模式既有利于各项学生工作的平稳化,也有利于辅导员向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发展,同时还加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二、找准突破口,采用“渗透式”教育方式,实施专业思想教育工程

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是做好一切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专业思想稳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自然会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心理障碍也相对会减少。专业思想教育应从新生入校到毕业一直贯穿始终,多层面多角度渗透性地进行教育。

1. 专业教师正面引导

专业教师一直是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角色。专业教师通过座谈、谈心、会议、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学生系统介绍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前景,并就如何学好本专业进行悉心指导,使学生能及时解除专业方面的疑惑,了解最新的专业动态,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和兴趣性,真正做到学有所成。

2. 辅导员耐心指导

辅导员除了抓住专业教育、课堂学习、实习进点、毕业离校等不同环节常规教育引导外,更应随时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业动态和学习情绪,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心等形式了解情况,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开导。同时辅导员在指导开展团学活动时,应积极寻求专业思想与文化活动的结合点,如开展英语文化节、英语集训营、法律文化节、管理知识月、日语文化角、电脑网络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能在快乐中轻松地学习,在学习中体会乐趣,并从中领会专业的魅力,稳固专业思想。

3. 优秀学长真诚指引

新老生专业交流会和“老生感言”讲座是激发新生专业兴趣的好形式。交流会上,老生们可以就本专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谈各自的观点与看法,并且向新生讲解大学生能力培养、大学生活与学习的关系等问题。“老生感言”讲座可采用新颖贴切的形式,邀请不同专业的优秀老生和毕业生从自己切身经验出发,向新生讲述学习计算机网络、自身能力培养锻炼、课外学习、英语学习、考试等方面的体会,如开展“我与网络结良缘”,“成长在大学之舞台”,“走进课外学堂”,“天籁之英考级心情”,“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同行”讲座等。通过优秀学长的真诚指引,不但可以使新生产生成功求学求知的欲望,树立较好的专业思想,而且也为新生迅速融入大学生活、适应大学本专业学习等方面搭建了有利平台。

三、围绕核心,创新素质教育工作思路,开展“五大营”素质拓展活动

学生成才就业是所有工作的“牛鼻子”。围绕这一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思想素质营、心理素质营、职业导航营、科技文化营、实践拓展营五大营的创新素质拓展活动,在依托专业实现专业品牌化同时,全力打造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1. 思想素质营

思想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学生思想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以党建工作为核心。除开展党课学习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班外,还可进行支部创新建设,把支部建在班上,由学生党员担任支委。班级党支部的建立,在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学建、党建带动班级文化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次,班级团支部建设是全面建设团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开展“明星班团”和优秀团小组评比活动,可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思想教育功能,为广大团员的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起了推助作用。

2. 心理素质营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根据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一新生,采用“心晴园地”。即每位新生在“心晴园地”笔记本上记录自己的心事交给辅导员批阅,辅导员将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反馈并加以引导。大二、大三学生,采用“心理气象员+心理邮递员”。“心理气象员”(心理委员)定期召开寝室长会议,了解同学心理动态,将有心理危机迹象的同学及时告知“心理邮递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由“心理邮递员”进行个案排查及心理辅导,并将情况报给辅导员。大四学生,采用“就业心理风向标”。搜集毕业生感兴趣的有关就业心态及心理调适等方面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做成动态信息宣传板,进行宣传教育,引导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这种潜移默化、因人施教的心理素质教育形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3. 职业导航营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职业素质教育对于非医学专业学生来讲意义更加重大,需要大家不断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一方面,师生互动,成立学生就业推助工作室。以学工办辅导员为主,协同能力突出的学生志愿者共同组成学生就业推助工作室,开展在校学生个人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就业信息网维护以及就业疑难问题咨询等工作,给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窗口。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启动“大学生就业推助工程”。内容包括模拟招聘会、面试技巧分析讲座、职业素养培训以及成功学长访谈会等。尤其是模拟招聘会活动的开展,在引导毕业生尽快适应激烈的就业市场,提高竞争力方面起到了明显效果。活动邀请卫生局单位、软件公司、学校、医院、外贸公司、电脑网络公司和三星级宾馆总经理/CEO等各类招聘单位,将正式招聘与模拟仿真招聘相结合,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同时也给非毕业班学生提供预就业机会。模拟招聘会让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与校园的不同气息,充分认识自己长处和不足,积累职场经验,为下一阶段实战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4. 科技文化营

借助非医学专业特色和专业力量来打造精品化、专业化、长效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计算机专业可推出“电脑网络文化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举办“文管讲坛”和管理知识月活动,英语专业可开展“英语天堂”和英语集训营,法学专业可举办“法律文化节”,日语专业则可成立日语文化角等。此外,在学生社团建设中,也可利用专业优势成立电脑协会、同创管理协会、英语俱乐部、轩辕法学社、樱花日语社等。这种“依托专业,打出品牌”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既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又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专业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同时在组织和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协调、管理、沟通、统筹、策划的能力。

5. 实践拓展营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经风雨、见世面、受教育、长才干”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应实行与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勤工俭学、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模式[4]。其一,可以组建具有专业特色、专业教师参与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让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质进行指导培养,让他们能从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从实践中领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其二,通过专业实验室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进行实践。学生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进行勤工俭学,这样可以让他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实践深化。

总之,善于创新工作思路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管理专业性的直接体现[5]。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唯有在合理继承以前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的思路,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效性,才能培养出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光成,刘吉成.本科医学院校开办非医学专业的现状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31-32.

[2]王金凤,谢鑫建.高校学生管理“一主两翼”模式探究[J].科学教育探索,2006,(6):26-28.

[3]李旭东,唐斌.浅析高校兼职辅导员制[J].教育论坛,2006,(1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