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3 09:07:38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影响

我国教育事业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各学校都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壮的体格是学生进行学习创作活动的基础。在职业院校中,独生子女的数量占有多数,体育教育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院校首先应该树立以学生身体健康为主的教学理念,从实际活动抓起,切实的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一般都从小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在家里有家人呵护,但是进入职业院校后,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他们之前享受到的优越待遇将不存在,在心理会有极大的落差。而体育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接受体育知识教育,提高自己的毅力。因此,职业院校中体育教育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职业院校中体育教育如何深入到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这2个名词的内涵,其中体育教育就是指在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专业体育训练技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使学生的心理和社会客观统一,有个健全的人格、愉快的心情。心理健康一般表现为情绪稳定、心态良好、意志坚定、人际交往和谐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三观”还没有完全定型,道德还可以塑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年龄的学生渴望自主、好奇心强,在这阶段对他们进行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将他们培养成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体育教育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体育学习,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劳逸结合,学习效果才会更佳。职业学校中的独生子女这一群体,他们受到家长极高的期望、受到同龄人的竞争,压力特别大,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通过体育教育深入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当今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加大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相合作,共同促进职业学校的独生子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那么,如何在职业学校体育教育中实现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下面将从4个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1.1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体育教学氛围

传统的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多是老师单一方法传授知识,而且仅涉及到表层理论知识面,没有认真对每一个姿势动作进行教学,可能导致体育教育枯燥无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当今新的社会形势之下,这种教学方法已经逐渐被淘汰,职业学校的老师应该想办法营造出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轻松的教学氛围不仅需要老师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更需要老师尊重学生。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将学生们适当地进行分组,使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及各同学之间都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老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但是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我国职业学校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学生心理健康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学过程、团结小组其他同学。

1.2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

职业学校的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丰富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对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教学,培养学生的毅力。老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质量受到环境、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师生两方,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彼此配合,共同完成体育教育的目标,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1.3创新体育教学的教育理念

由于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的教学理念也应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职业学校体育教育应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职业学校中的独生子女,只有有了强壮的体魄,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更好地完成一个家庭的理想。

1.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不应该仅仅涉及到学生的体育运动,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种素质的培养。职业学校的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练习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通过一些体育比赛的设立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提前了解到社会的竞争压力等。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多种素质,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2职业学校体育教育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

在当今人们生活水平如此之高的社会形势下,人们对养生问题越来越重视,职业学校也应该对体育教育重视起来。体育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拥有强壮的体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职业学校中的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受体育教育工作的影响,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未来的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是职业学校学生休闲娱乐的主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合作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可以促进职业学校的独生子女提高运动能力、陶冶情操以及提高毅力,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可以很好地完善他们的人格。职业学校的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才能在步入社会之后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应该不断加大,教育理念应该围绕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展开。深入调查我国职业学校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从他们心理存在的问题展开,这是我国社会重视的一项课题,各职业学校都应该以身作则。总体说来,职业学校应该充分宣传体育教育理念,创新体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这对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金晓曾.浅议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32-34.

[2]范松仁.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思想品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67-69.

[3]李建荣.现代独生子女体育观念和体质健康因素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00-102.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工科女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工科女大学生由于专业特点以及自身发展等因素,虽然她们的付出较其他学生往往更多,但是在客观上面临着发展诉求得不到满足、求职机会不均等等现实状况,导致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焦虑,甚至自卑、依赖等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工科女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成为摆在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1 高校工科女生心理健康问题

近两年我们借助调查问卷、测评等手段,对我校工科女生的心理状况从自信心、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情绪控制力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她们的学习能力、意志力较强,情绪相对稳定,在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我主动调整和控制,但自信心略有不足,与人交往的意愿不是很强烈。也就是说,工科女生在“自信心”、“社交能力”这两个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心理困扰,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1.1 自信心 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造成不少女生对自身性别的自卑;再则,课业难度、就业等方面给工科女生带来的压力远大于其他专业,她们中认为可以轻松掌握所学课程的人数不足4%,而且工科女生并不享有同男生同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几乎没人认为可以轻松地与相同专业的男生在就业方面竞争。因此,她们往往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自觉或是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性格、行为来适应各方面的要求,常常表现出自我冲突,自我矛盾;甚至自轻自贱,妄自菲薄。

1.2 社交能力 在调查中多数学生认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渴望交往但又惧怕交往的现象。工科女生受所学专业影响,往往疏于社会学科的学习,致使她们的人文素养较低。她们善于抽象思维,讲求规律和逻辑,做事较为严谨,而且大都较为质朴,对于服饰和妆束不如文科女生注重,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较为内向沉稳、不善言谈的个性特点,在沟通和交际方面略显直率和生硬。

2 工科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

2.1 社会环境制约因素 一方面受“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等传统偏见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消极观点的影响,它们直接或间接的对工科女生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加之工科类单位工作性质对女生而言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建筑行业工作地点流动性大,工作强度大等性质,决定了更合适男生。因此,在接受用人单位的选择上,工科女生多受冷落,屡屡碰壁,她们的心理成就动机自然受到制约。

2.2 工科院校无差别教育影响 工科院校中的女生人数一般比较少,也比较遵守纪律,尽管在学校管理中会强调一些关于女生的生活管理以及安全工作等,但是通常的情况下,女生还是属于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尤其是男女生心理发育成长的过程的差异性很容易被学校忽视,而进行无差别的教育。这种无差别教育,使得女生在学校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和有效性大大的降低,时间一长她们会甘愿作为辅助的工作人员,造成他们自我认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难以在学校得到提升。

2.3 工科女生自身生理原因 大部分工科女生都是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依赖心理较重,虽然工科女生认真细致的特点可以使她们取得较好的专业学习成绩,但她们缺乏主动竞争意识,缺少磨练意志品格、拓展综合素质的动力,不能充分主动地锻炼和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甘当助手和配角,她们良好的学习能力也就不能很好地转换为专业能力。

3 开展工科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开展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的工科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1 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体系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项工程需要全民的参与,让社会上更多的人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未雨绸缪,定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发生问题要及时解决。另外,要积极的建立起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并形成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及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要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的专业培训,逐步使班干部发挥应有的心理辅导、引导作用,使心理障碍、疑难得到及时地宣泄、疏导。

3.2 加强工科女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功课院校要重视对工科女生的思想教育,针对她们在这一时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在教育中培养她们良好的意志,让她们更加自信。要在思想教育中,不断的锻炼她们的自强心,并提升她们的参与意识和成才意识,消除影响她们的心理障碍。在思想教育中,提高工科女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但是,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要注意区分开思想教育和心理治疗的不同,心理疾病切记不能使用思想教育的方法治疗。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高工科女生的人文素养 社会实践、学术讲座、演讲比赛、文艺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多种功能,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工科女生可以加强实践能力,提高自信心,增进与同学之间的交往,获得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篇(3)

作者简介:胡玲莉,女,江苏盐城人,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学生处心理工作室教师,中级,学士,研究方向: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柳杨,男,江苏盐城人,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学生处心理工作室主任,副高级,本科,研究方向: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断乳期”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是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青少年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一重大的变化。家长、老师都要珍视孩子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技校学生特别是中等技工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经历了中考失利的挫折。我们在与以女生为主的班级频繁接触和交流后发现:她们在进入技校这个新环境后出现的一系列如:早恋、抑郁、精神分裂、同性恋、自杀等心理问题,和她们人生中这一挫折有着很大的关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文本中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的教育搭起了一座平台。如果语文教师利用好教学中的资源,把握语文学科和学生心理需要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并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疏导,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促进的作用。这点,在讲解课文《项链》时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疏导心理,以自信构架学生心灵的彩虹

职业院校的很多女生在学校生活中,自认为智力、相貌、家庭都不出众,自然得不到他人的关注,她们相较于男生,更容易呈现出对自己明显偏低的评价,她们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没有兴趣、没有信心去参加,更极端时,有些人甚至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讲话,表现极为胆怯,这都是自卑心理在作祟。

自卑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过度否认自我。夸大他人是自卑常见的心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挖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使女生们既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又要发现自身的长处,不要妄自菲薄。

课文《项链》中的女主角玛蒂尔德对职校女生来说是一面可以借鉴的镜子。通过认识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让成长中的职校女生引以为戒。玛蒂尔德虽然家境不算富裕,但她有疼爱她的丈夫和温饱的生活,自身又是一名漂亮纯真的姑娘。可是她似乎没有感觉到自己拥有这一切。当她戴着闪亮的项链出现在舞会上并赢得所有人的目光时,她全部归功于她所佩戴的钻石项链。其实,舞会上她之所以成为最受瞩目的女性,是因为她出众的舞姿、自信的神采以及独一无二的气质。她不明白,当一个人拥有自信、自立、自强的特质时,本身会散发出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而受到他人的关注,与外在的东西无关。也就是说,“项链”戴与不戴并不是关键。可见,对于一名女性而言,培养独立与自信的精神品质才是最重要的,这种内在散发的魅力与外加的妆容或饰品并没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认识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趁机引导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职校女生们,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努力而建立起来的自信,才能真正使人散发无穷的光芒。自信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来源于积极专注的学习。

二、健全人格,以理想放飞学生心灵的梦想

相较于中学,职校学生有较多的业余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上网、结交朋友、参加聚会……思想单纯的女孩们也容易被他人光鲜的一面所吸引:明星们在舞台上熠熠闪光,富豪们在商场中一掷千金……而她们却没有去探索他人光鲜背后所付出的代价,于是不少职校女生开始一味地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生活中形成了互相攀比、爱慕虚荣的不良风气。虚荣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一种追求虚荣的性格缺陷,是被扭曲了的自尊心,它的产生及强弱,与个人的心灵品质、思想修养以及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都大有关系。

玛蒂尔德生活在贫富差距巨大的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小资产阶级一员,她身陷其中,难免深受影响。向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并不是一种错,也不可耻,而是人的本能,尤其对于一名年轻女人而言。她的错误在于,过度沉溺在这种向往当中,而不想靠自己的双手去实现。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女生们明白年轻女性想要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就必须多看到、多感恩自己所拥有的美好,对尚未有的并不能靠做梦或依附于他人来实现,而要经历踏实的打拼才能最终心安理得地享受。

三、锤炼心境,以积极心态强健学生心灵的翅膀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篇(4)

一、讲座内容:女生青春期健康知识---生理篇

“认识青春期”、“胸前凸起的“小花蕾”、“每月那几天,善待“好朋友”的造访”、“面子”问题多,让青春多点靓丽”以及“母女沟通小技巧”5个部分

二、讲座目的:

1、通过生理健康教育,了解自身正常的生理变化,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困难,提高思想认识,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坚实基础。

3、行为健康教育目的在于教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处理男女关系,提高两性交往礼仪,为步入社会做坚实的铺垫。

4、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健康标准的尺度,衡量自己健康生活的方式。

三、时间地点:

时间:2021年12月10日星期三

地点:地下一层会议室

四、形式:现场讲座和三校互通结合

五、参加人员: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舞蹈艺术;傣族舞蹈;心理健康;女大学生;艺术教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高校招生人数剧增,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情感、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2009―2010年度,国内因各种原因自杀死亡的大学生人数可达百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女大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总人数是男性大学生的2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中心,并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但是,目前针对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辅导在形式上还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采用单纯的言语交谈辅导的方式。诚然,交谈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疏导方式,但由于许多女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与交往,仅凭对面交谈往往很难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而且,根据近几年心理辅导档案统计,许多女大学生的问题触及个人隐私,很多女大学生出于种种顾虑不愿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而是选择了自己默默地承受,结果有的造成出现早期精神疾病的症状。

国外专家在对抑郁与焦虑的研究中发现,有氧运动练习能有效降低焦虑,对长期性的轻到中度的抑郁也有治疗效果。事实上,国内的研究也显示,身体锻炼作为一种提高和维持心理健康的手段是对传统抑郁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李璞民先生在《心理学与艺术》中讲:舞蹈艺术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具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具有强身健康之功效,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性格内向的女大学生,舞蹈疗法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一、傣族舞蹈纳入心理健康辅导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淮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尝试以舞蹈为主要干预手段,针对有抑郁和焦躁症等心理问题的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并取得了一些效果。鉴于目前舞蹈在心理辅导中的运用在国内大学还较少,形式也没有固定规范的模式。学校首先以心理健康中心为龙头,整合音乐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等相关部门的师资,培训数名舞蹈心理辅导教师,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目前,通过舞蹈心理辅导的女大学生人数已过百余人。效果证明,这种新颖特殊的心理辅导方式很受女大学生欢迎,对于有焦虑症和人际关系敏感的来访女大学生,此种方式效果显著,她们反映自己身心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与宁静。

在诸多用于舞蹈疗法的中外舞蹈种类中,心理健康中心尝试使用的既有传统严谨的国际标准舞,也有自由奔放的爵士舞与韩舞。实践证明,女大学生通过这些舞蹈的练习,身体机能有所提高,但心理调试效果不甚明显。鉴此,心理健康中心尝试用民族传统艺术的路子进行调整。目前来看,云南傣族舞蹈是比较受女大学生欢迎的少数民族类舞种,其对焦躁抑郁心理治疗效果明显。笔者剖析其中原因有如下方面:

1.傣舞的动律特点更适合调节女性大学生体内的能量流动

舞蹈治疗家认为,个人内心的烦躁与不安可以借助舞蹈的肢体动作去宣泄。在所有生命体的内部都存在着能量的自然流动。能量流动一旦混乱,便会影响正常的生活。而通过学习舞蹈,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可以使内心的冲突和矛盾由混乱慢慢转为有序和平稳,使悲伤、焦虑、愤怒和抑郁等情绪得到缓解与释放。

云南如诗似画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孕育了清新优雅,独具艺术特色的傣族舞蹈。千百年来,在傣家人不断的发展创新下,其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地,成为我国民族舞蹈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舞种。傣族舞蹈姿态阿娜、节奏舒展、情感含蓄。舞步时而轻盈委婉时而骄健活泼,其中的踏跺动作,看似着力向下,实是重起轻落,脚掌平稳着地。动作形态上,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的颤动和轻摆。舞蹈整体动作平稳,仪态安祥,规律性的重复较多,而跳跃性动作很少。这些特点较适合没有舞蹈基础的女大学生学习。而在这种柔美舞姿的动律中,无论是身体屈伸形成“三道弯”还是独具特色“一边顺”,都充分体现了傣家人传统的审美情趣以及对自身“水”文化的理解与诠释。水是傣舞中重要的表现元素,而舞蹈风格本身也带有温柔舒缓、至纯至净的水的特质。而这种来源于水的艺术形式和女性大学生的身心气质有着天然的吻合。

2.傣族舞蹈的意境美可以重新激发抑郁女性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抑郁症的最主要特征是忧愁伤感,对生活不感兴趣甚至厌倦。研究证明:舞蹈不仅可以宣泄情感,还可以唤醒情感,以改变情感中的某些方面,从而改造生活经验。引导女大学生多接触或感受充满美好、善良、积极的优秀艺术佳作,可有效激发女大学生重新融入生活的动力。正如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所说:“人的审美教育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

出于激发女大学生生活热情的目的,心理健康中心使用的一些经典傣族舞蹈,多是意蕴深厚,含意隽永的艺术佳作。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使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讴歌了生命的尊严、价值和伟大的人类精神。作品能够激励人们的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如作品《彩云之南》中,一群活力四射的女孩绽放出青春的美丽。作品《雨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傣族姑娘的率真可爱、活泼奔放,任长发飘洒,欢跃山林,展示着勃动的青春。再如著名作品《雀之灵》,美丽动人的舞蹈形象、丰富多采的肢体语言,尤其是手臂各关节有节奏,有层次的节节律动,更是创造了高洁、纯真和富有生命激情的艺术形象和达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3.傣舞音乐的情感张力可有效调节低落消沉情绪

在心理健康中心来访的女大学生中,情绪低落消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高校生活环境中,情感经历、人际交往、学习就业等诸多问题都有可能使大学生的情绪受到负面影响而引起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心理健康中心始终把与来访者的情感交流放在首位,设法以各种方式给予她们心灵抚慰,提出了“以舞传情,以乐带情”的工作方针,指导来访女性大学生欣赏充满希望和洋溢幸福感的经典傣族音乐。

一方水土一方人,气候环境、民俗传统、等因素促成了傣族温婉善良、乐于助人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映射到傣族音乐中,使音乐总体特征表现为柔和而抒情。例如有“天籁之音”美誉的葫芦丝音乐,音色圆润柔和,略带鼻音,演奏时常用指法和气息控制来奏出极具特色的缠绵滑音,整体上表现出吟诵性的抒情气质。笔者认为,葫芦丝演奏出的悠扬如诗般的曲调,充满幻想与激情,是抒发抑郁女大学生内心表白的最佳乐器之一。再如,在傣族代表性乐曲中,悲伤指数相对低少,这与受到小乘佛教出世态度的价值观的影响有内在关系。汉族音乐心理重“尚悲”倾向,而傣族音乐的审美心理以“尚慈”为主要基调,即美好多于苦难、平和多于动荡、欢乐多于悲哀。傣族多以男女婚恋、赞美自然景观和幸福生活为主题,音乐里充满洋溢着的多是幸福与安详、慈善与纯洁。傣族的音乐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音乐海洋里,堪称是最具温婉、安详、幸福的音乐。

4.集体舞蹈的过程就是提高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它是人的一种本质性的存在形式,反映着个人或团体的心理状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冷漠症”开始悄悄走进校园,制约着高校的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并使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陷入了孤独、焦虑、和非理望之中,这种现象有损于正常的心理发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扫除心理“冷漠症”。傣族舞蹈的运动方式,以一种积极健康的面对面的直接形式,在自觉与不自觉的含蓄情感中化解着冷漠化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健康中心开展的傣族舞蹈心理辅导,多数是采用群舞的方式进行的。因为,傣族舞蹈源于古代的社会生活,集体舞蹈既是增添节日气氛而进行的自娱性活动,也是他们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合。所以,舞蹈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能够培养女大学生协助支持、团体合作与共同奋斗的过程。群舞要求要有大通力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这对女大学生的心理有很大影响,在合作情境中的她们表现得比较有责任感,而且还能体验到一种被她人愉悦地接纳的情感,同时也能体验到共同奋斗,达到成功的喜悦。这个过程这对女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协调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5.练习舞蹈可以帮助女性大学生克服怯懦与自卑

女大学生随着生理的日趋成熟,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但抗挫和心理适应能力还不够成熟。生活和学习的压力,给部分女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抽样调查表明,女大学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自卑与怯懦心理,而对自身外在形象的不满意是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舞蹈具有丰富多样的优美动作,在训练的过程中能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全面发展。正如前苏联革命家加里宁所说:人要是学会了跳舞,连走路都可以美观和文雅些。练习傣族舞蹈是女性大学生改善体态的绝佳途径,因为傣族舞蹈是以生理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创编的,其动作和形式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对塑造形体、改善体态有良好的功效。女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是塑造形体美的最佳阶段,而塑造形体美对女大学生最富吸引力。因为这可以提高周围环境对自己的认可,从而提高自信心。另外,通过舞蹈练习,促使女大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展现自我,在众多目光的关注下,女大学生无形中了锻炼胆量和勇气。

二、傣族舞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方式

心理健康中心的傣族舞蹈辅导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校园舞蹈培训,更有别于专业舞蹈的训练。通过几年探索,心理健康中心在心理辅导中以传统傣族舞蹈教学为蓝本,积极进行改革创新,使其更加适合心理健康辅导的需要。大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寓乐于教,愉悦身心

成功的舞蹈教学可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与心理压力,抑郁症的表现特征之一为情绪低落、郁闷消沉,无法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所以,在舞蹈心理辅导中,心理健康中心特别强调对女大学生的主观心理状态的及时把握与调节。

美国著名的斯德维尔学校校长其著作《在学校学习并快乐着》中提出了“寓乐于教”的理念。“寓乐于教”与传统的“寓教于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要通过教育让学生长大后成为一个自己快乐、同时能够给予他人快乐的人;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中能真实感知快乐,感受生命的价值;从而为学生一生快乐成长埋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心理健康中心老师尝试将“寓乐于教”这一理念运用到舞蹈心理辅导中。落实到实践,具体做法是:

第一,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积极情感会激发人们的潜能,产生机体的推动力。第二,对女大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在舞蹈心理辅导进行中,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不失时机地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2.化繁为简,增强自信

对于毫无基础的非舞蹈专业的女大学生来讲,要想在短时间内掌握难度较大、动作花哨、节奏复杂的民族舞蹈动作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舞蹈心理辅导的目的不在于舞蹈技巧本身。常规的舞蹈基础训教法肯定不能照搬套用。比如在技巧上,训练空间是比较有限的。同时,过多的基础训练也会使学习过程变得枯燥而乏味。所以,舞蹈心理教师将民族舞蹈的动作尽量简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在辅导中,注意基础训练所占的比例不宜过大,达到热身目的即可。平时编排一些适合她们的小而简单的舞蹈组合进行训练,目的主要是对舞蹈风格和其动律特点的把握。逐步掌握后,就可以编排一些成品节目。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在条件成熟时,要参与一些小型的校内演出。演出活动可以使她们获得别人的赞许,这种成就感会能使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发现自身的聪明才智与潜能,提高自我认可度,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3.共同参与,强调合作

心理健康中心注重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让心理健康中心成为为他人服务的基地。一个舞蹈的顺利完成依赖于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来访的女大学生来自各个学院,成员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她们更多的习惯是他人为自己服务。舞蹈心理辅导老师,不仅限于专业上的指导,还需要在管理上将简单的“聚”在一起转化为“团队精神的凝聚力”。在舞蹈心理辅导中编排的多是集体舞,排练中要求女大学生注意队形整齐,动作一致,这就是变相的个体之间合作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中心引导学生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强调舞蹈的过程不是女大学生的个体话动,而是通过个体参与的集体活动,是相互协调的过程。

三、傣族舞蹈纳入心理健康辅导的实验分析

淮北师范大学以55名女大学生为实验组进行傣族舞蹈团体心理辅导训练,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参加训练的女大学生实验后发放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育龄妇女;多样化;合理有效的方法

进入新世纪,育龄妇女对健康和日常保健的关注度逐渐增多,健康资讯,健康教育,健康护理,围绕健康所开展的相关项目越来越成为女性群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脱胎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能够真正读懂它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古代医者“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至今仍然为我们所推崇和践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数千年前的医学誓言和预防思想流传至今依然为人们所熟知,彰显健康教育的恒久力量和价值。

一、 为育龄妇女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意识到一个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即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伴随着经济持续飞速发展,加快了世界人口结构变革的步伐,人口发展的趋势已经趋向于人口老龄化。根据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记要数据公报(第1号),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 87%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上升了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 91个百分点[1]。我们的总人口数虽然在上升,但是新增人口却逐年减少,而作为育龄妇女承担着新增人口的重任。可以想见,育龄妇女健康状况将会是日益凸显的生活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社会问题。在健康促进的理念下,通过育龄妇女健康教育,强化女性健康行为和健康意识,在降低妇女疾病的患病率方面以及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实际效应。所以,积极开展育龄妇女健康教育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是适应时展所需。不仅可以增强女性的保健意识,提高健康保健知识,积极防控慢性病,提高女性整体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医疗质量的改善,更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针对育龄妇女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一) 开办女性专栏与电视讲座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健康类大众宣传在市场化的浪潮下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平面媒介为先锋的健康类大众期刊、报纸、专栏、专版数量快速增长。据统计,1995年全国卫生专业报纸24家(交邮局发行);1998年达到28家,多数报纸扩版至8版或16版;2000年达30家,不少报纸彩色印刷;2001年达34家,尚有几十家内部发行的地方卫生报,总发行量达500万份/期。其针对育龄妇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类的专栏和版面由原来的0增加到百分之30至40[2]。这表明,上个世纪末中国就逐渐加大力度强调女性健康保健的宣传。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家各户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通过收看电视节目这一健康教育的媒介正在悄然兴起。女性选择电视作为接受健康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首要原因是简单方便,足不出户便可接收电视中传播的健康信息,比较符合孕期妇女或家庭主妇有时出行不便、在室内活动时间长的特点。以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为例,它以“提供治病防病知识、开拓健康视野、更新健康理念”作为栏目宗旨,每期一个健康话题,邀请医学专家在电视荧屏上为观众解疑释惑、普及健康知识并与观众进行现场即时互动。被老百姓亲切的称为“互动式专家电视课堂”。而《健康之路》这档电视节目也是中国健康教育中最具威信和影响力的栏目之一。这种涉及女性日常保健,预防治疗疾病问题为话题的健康教育类节目深受喜爱。

(二) 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指导

社区女性健康教育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以服务为中心,以社区为主要活动场所,为了改善社区全体女性居民的健康相关行为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活动,最终达到预防疾病和降低发病率、死亡率的目的[3]。组织专家到社区举办专题健康知识讲座,将科普知识讲座在各个社区传播开来。组织党、团员、青年医护人员深入社区进行日常科学保健指导活动,为女性进行健康体检,宣传保健知识。因此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对促进女性健康,充实社区卫生服务内涵,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 透过新媒体时代下的育龄妇女健康资讯

女性可以浏览官方健康网站,医疗机构与医学研究网站,社会组织与民间组织健康网站等。2000年9月,上海公众健康教育信息网“健康在线”开通,标志着健康教育向互联网时代迈进。电子通讯的飞速发展,人们能够熟练利用移动终端来获取健康信息,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让育龄妇女在轻松上网的同时,获取大量及时的健康教育信息。使原来单一乏味的教育形式变得寓教于乐,广泛深入。网络医生,网络健康微博等是更是悄然兴起,为女性解答日常关于健康疾病方面的问题,实现健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健康知识的易得性。并采取有选择的互动式健康管理。

三、总结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求分成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层层递进。在这里我们说的女性健康管理可以理解为是育龄妇女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对自身的管理已经上升到自我实现的层次,这首先需要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女性才会有足够的意识来进行科学高品质的保健。如果经济方面不能得到保证、女性的基本医疗保险没有保障。那一切健康教育都无从谈起。这便从另外一个角度强调,育龄妇女健康教育的真正大换血,是需要经济投入和政府配合的,而且社会上关于健康服务的风气还停留在原始的检查治疗层面,要想使全社会对健康教育有全新的理解和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国家经济水平与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在社会生活当中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如何在平衡家庭生活与工作当中做好自身保健,享受健康生活对于育龄妇女来说不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可以达到的生活方式。育龄妇女健康教育的途径在更新,健康理念也在不断进步,相信未来的育龄妇女健康教育将谱写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篇章。(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大学;2. 沈阳市第十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 中国卫生年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 民族; 女大学生; 生殖健康; 教育模式

人口与发展国际会议提出“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全球策略 ,但是我国近年来大学生非意愿性妊娠,人工流产、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越来越多\[1,2\]。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缺乏,可使大学生在两往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保护意识,增加不必要的伤害\[3\]。女大学生是不安全的直接受害者,导致成人期严重或永久性的损害,给下一代造成隐患。通过此次研究,对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促进大学生的生殖健康相关态度和行为的正向转变,培养女大学生的生殖健康自我维护能力,逐步建立适合少数民族综合性大学生殖健康教育有效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某少数民族大学选修《现代女性生理保健》课的在校本科女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调查了450名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440份,有效应答率为97.8%。

1.2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匿名自填方式进行调查。在课前发放问卷,课后再发放相同问卷,在发放问卷前讲解问卷的填写说明及调查意义。

1.3调查内容

课前、课后调查均包括女大学生的年龄、所学专业、所在年级、生源、、家庭一般状况、性生理知识、对婚前的态度、状况、性病艾滋病、教学体系评价等。

1.4数据录入与分析

Excel2007录入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一般统计描述,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女大学生440人,学生来源于中国20余省、市、自治区。其中汉族学生198人,占45%,其余为回、藏、维吾尔、朝鲜、满、蒙古、苗、壮、彝、瑶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55%。,穆斯林102人,占23.2%;无占76.8%。来自农村284人,占64.5%;来自城市156人,占35.5%。二年级学生336人,占76.4%;三年级学生104人,占23.6%。文史科学生147人,占33.4%;理工科学生108人,占24.5%;其他专业185人,占42%。女大学生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1±1.126)岁。

2.2生殖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2.4教学体系情况

3讨论

3.1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问卷调查发现,生殖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书籍杂志、网络、朋友交流,生殖健康知识缺乏。在课前调查发现认为需要生殖健康知识的占47.3%,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来源良莠不齐,有些书籍杂志、网络知识诱导大学生的。对生殖和避孕知识一知半解;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均可导致意外怀孕,进而造成未婚青少年人工流产比例的增加。教育前92%的女大学生认为需要接受性与生殖健康教育,95%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性生理知识、怀孕、避孕、流产知识对大学生来说很重要。

教育后对生理的认识从21.6%上升到61.4%,对避孕知识的认识从18%上升到62.5%,怀孕流产知识从8.2%上升到59.8%,性病艾滋病知识从15.9%上升到65.2%,教学有一定效果。在教育前女大学生性知识的知晓率远远低于武汉大学的调查\[4\]。教育前38%和50%女大学生对大学生同居、婚前持赞成和默许态度,8.6%的女大学生认为发生时没必要使用。女大学生观念对怀孕流产知识缺乏,防护意识差,使得近几年来女大学生未婚先孕、人工流产、妇科炎症的发生率增加。因此,生殖健康教育的开展刻不容缓,要通过开选修课的方式给女大学生传播关于性生理、避孕、防护、性病的防治、流产危害等方面系统全面的知识。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讲授和咨询相结合的方式传授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后女大学生对大学生同居、婚前持反对态度分别为70.5%,61.4%;79.5%的女大学生认为,在时要使用。通过选修课教育促进大学生的生殖健康相关态度和行为的正向转变,培养大学生的生殖健康自我维护能力。

性观念开放是发展趋势,但性知识贫乏却可能严重危害个人健康和社会发展\[5\],无保护性可产生严重的后果。在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可以传授相关知识,减少意外怀孕、AIDS及其它性传播疾病的发生,可以让她们在大学及以后的人生中学会保护自己,促进生殖健康。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接受教育前后生理生殖知识和态度有很大变化,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6\]。通过生殖健康教育可正确认识和指导,从而防止高风险与意外妊娠;从长远来看,降低生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比单纯研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有效\[7\]。

3.2探讨女大学生生殖健康有效的教育模式

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教育,要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几个环节来完成。由于上的成熟且当下政策允许在校大学生恋爱、结婚以及社会的网络化,女大学生的观念更趋开放,对婚前持宽容的态度。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边缘落后地区,这些地区经济、文化落后,教育资源馈乏\[8\], 加之家庭教育也是薄弱环节,所以她们在性面前更无知。大部分大学生中学时期生殖健康教育知识缺乏,许多家长和他们的孩子谈论性话题时感到尴尬,或是由于家长本身没有受过良好的性教育,无法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性知识\[9\]。其它国家也同样面临家长跟孩子谈论性时尴尬的场景\[10\] 。

目前现代女性生理保健在我校已开展了四年,在教育中重视与女大学生迫切需要的问题相结合,在讲授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不断充实的课程内容,涵盖的内容有生理解剖、怀孕、流产、避孕,性病艾滋病的防治,女性一生各个时期的保健、妇科病的防治。本课程教学内容很贴近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现状,经过几年的教学,这门课程更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女大学生对教学目标与及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手段的赞同率分别占79.9%,85.6%、76.6%、75.8%,总体教学效果良好。汉族组与少数民族组在教学体系的评价上无统计学差异。在课程结束后有些同学认为对男性健康知识设计的比较少,因此在2012年的教学中将增加男性生理解剖及相关保健知识。

本研究表明在生殖健康教育模式中采取讲授+咨询是被同学们所赞同的,同时也表明这种有针对性的生殖健康教育能给女学生带来性知识的丰富、性态度的改变,从而使她们受益\[11\]。参考文献

\[1\]徐芾,吴盛辉,徐苹.南京市某高校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