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精准农业的发展

精准农业的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3 09:07:38

精准农业的发展

精准农业的发展篇(1)

1、精准农业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形态或农业生产形式由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生产关系)所决定。影响农业生产形式的主要外界因素有农业自然资源保障系统、农业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农业自然条件和农村经济条件及社会生产力水平4个方面。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上。通过大量高能耗工业产品(机械、化肥、农药、燃油、电力等)的投入来维持系统的产出。机械化农业的主要优势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土地压实、水土流失、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农药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品种基因单一化的危害、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水土资源及能源制约等。这种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促使科学家和农民努力寻求一种在继续维持并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又能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新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并进行了多种探索,提出了多种解决途径,如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等。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应用电子技术和作物栽培有关模拟模型以及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DS)技术研究的发展,"精准农业"已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

2、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精准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是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重要途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构成见表1。  

2.1 现代信息技术  

精准农业从9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兴起,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英美法德等国家纷纷采用先进的生物、化工乃至航天技术使精准农业更加"精准"。美国把曾在海湾战争中运用过的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于农业,这项技术被称为"精准种植",即通过装有卫星定位系统的装置,在农户地里采集土壤样品,取得的资料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不同地块的养分含量,精准度可达1-3m2。技术人员据此制定配方,并输入施肥播种机械的电脑中。这种机械同样装有定位系统,操作人员进行施肥和播种可以完全做到定位、定量。还可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并配置相连的电子传感器和计算机,收割机工作时可自动记录每平方米农作物产量、土壤湿度和养分等的精数据。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土壤和作物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制成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田间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根据空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通过调整资源投入量,达到增加产量、减少投入、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质量的目的。同时在农田经营管理决策的环节上,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单纯获取高产","以适量投入,获取较好经营利润"或"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不同优化目标。这项技术的构成包括空间定位的农作物产量信息采集技术和土壤信息定时采集技术、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定时更新技术及空间定位的农业投入控制系统等。  

2.2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等,最富有生命力的核心技术是基因工程。现代生物技术最显着的特点是打破了远缘物种不能杂交的禁区,即用新的生物技术方法开辟一个世界性的新基因库源泉,用新方法把需要的基因组合起来,培育出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营养更丰富,且生产成本更低的新作物、新品种;另外还具有节约能源、连续生产、简化生产步骤、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功效。如美国把血红蛋白转移到玉米中,不仅保持了玉米的高产性能,而且提高了它的蛋白含量。抗转基因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和南瓜等已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数百万公顷土地上试种。1998年,全世界利用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已成功地开发了100多种再生植物,转基因牛、羊、猪和鱼也培育成功。美国是采用转基因技术最多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2050万hm2,是1997年的2.5倍;目前其转基因种子播种面积已占大豆播种面积的36%,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5%。阿根廷是继美国之后大量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550万hm2,是1997年的4倍,其中75%的大豆播种面积采用经过改变基因的豆种。加拿大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从1997年的130万hm2,增加到1998年的280万hm2;50%的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采用了经过基因处理的种子。  

微生物农业是以微生物为主体的农业。微生物在合成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各种酶方面的能力比动物、植物高上百倍;微生物还可利用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有益微生物,不仅可获得大量生物量,用于制作食用蛋白质以及脂肪、糖类等专门食品,而且在生物防治、土壤改良方面也有突出表现。日本研制的EM(含80余种微生物的生物制剂),被称为可以挽救地球的有效微生物群。施用EM可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药物,净化环境。  

2.3工程装备技术  

现代工程装备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硬件",其核心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精准农业中,应用于农作物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等各个环节。  

精准播种。将精准种子工程与精准播种技术有机结合,要求精准播种机播种均匀、精量播种、播深一致。精准播种技术既可节约大量优质种子,又可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为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最佳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作物对营养和太阳能的利用率。  

精准施肥。要求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以及土壤中各种养分的盈亏情况,作物类别和产量水平,将N、P、K和多种可促进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与有机肥加以科学配方,从而做到有目的地肥,既可减少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又可降低成本。要求有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和具有自动控制的精准施肥机械。  

精准灌溉。在自动监测控制条件下的精准灌溉工程技术,如喷灌、滴灌、微灌和渗灌等,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量,实施实时精量灌溉,可大大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精准收获。利用精准收获机械做到颗粒归仓,同时可根据一定标准确分级。

3、我国精准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明显,农业生产水平差距较大,农业集约化总体水平较低。表2示出1994年中印日美4国农业集约化程度及世界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低于印度、日本,同美国相差甚远。2)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每万公顷拖拉机拥有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7%,甚至低于印度的水平。3)化肥投入水平高。每公顷化肥投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7倍,高于美国,但低于日本。  

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集约化水平较低,要实现现代化,是继续走农业发达国家已走过的以牺牲土质、环境及使用对人类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大量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发展道路,还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应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发展之路,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1)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据测算,我国全年降水量约为6.19万亿m3,其中约55%消耗于陆面蒸发,只有45%转径流和地下水,实际利用率不到10%(约5000亿m3)。  

当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灌溉农区面积约5000hm2,其中渠灌面积较大,多属粗放型灌溉模式。在华北井灌区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自从将"两年三熟制"改为"一年两熟制"后,水分亏缺部分全靠超采地下水来弥补,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给北方灌溉农业造成严重威胁。  

同时我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我国渠灌面积约3900hm2,井灌面积1100多万hm2,合计约5000万hm2。渠水灌溉的利用率约为0.3,井水灌溉利用率约为0.5,两者加权平均值为0.35左右,与发达国家0.7-0.9的利用率相比,差距巨大。有关部门测算,如将农业用水(按4000亿m3计算)的利用率提高0.2,即达到0.55,则可节水800亿m3。  

山东海阳引进以色列技术,建成约33hm2(约500亩)果园自动化控制微喷工程,采用微机控制。根据土壤吸水能力、苹果生产阶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定时、定量、定位给果树供水。据有关专家测算,粮田自动化喷灌可节水30%-40%;省地1.5%-2.0%;果园和菜园的微灌可节水50%-60%;防渗渠道与土渠相比可节水约50%。  

有研究认为,北京市耕地面积与以色列耕地面积基本相同,但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和农业用水量都约为以色列的2.4倍,如采用精准农业战略,以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和渗灌等方式取代大水漫灌,在产量上达到以色列现水平,可节水约2/3,即约18亿m3。  

2)实施精准施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化肥对粮食的贡献率约占40%。我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应该说化肥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发现,从1980-1995年的十几年间,化肥施用总量增加了183.1%,年均递增率达7.2%。1995年化肥总施用量约达3600万t,而同期粮食总产只增加了46.6%,年均递增率仅为2.7%。期间化肥投入所生产的粮食由31.5kg.kg-1下降至17.70kg.kg-1。我国化肥施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据大量试验资料统计,平均单产6500kg.hm-2的谷物,1季产量从土壤中带走N100.5-169.5kg,P2O549.5-75.0kg,K2O120.0-175.5kg,N,P,K比例为1:0.45:1。我国许多省区都存在过量施用氮磷化肥,钾肥施用不足的问题。1995年我国N,P,K实际施用比例为1:0.43:0.17。由于农田复种指数和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有机肥施用量下降,化学钾肥投入不足,我国土壤缺钾面积日益扩大。  

国外文献报道,氮肥平均利用率可达50%-60%,当季利用率磷一般为10%-30%,钾为20%-60%。据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我国N,P,K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5.0%,19.5%和47.5%,可见我国氮素化肥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浪费了资源、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向大气挥发、向水体淋溶,形成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我国农田微量元素缺乏面积不断扩大,而目前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面积仅约1600万hm2,为缺乏微量元素面积的11.3%。  

在我国通过实施精准施肥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作物产量。  

3.2发展精细设施农业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应用某些特制的设施来改变动植物生产发育的小气候,达到人为控制其生产效果的农业生产形式。设施农业主要有:1)设施种植业,如温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无土栽培;2)设施畜牧业,如畜禽舍、养殖场及草场建设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进行设施农业生产,即为精细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在欧洲,多数国家以温室生产为主,其中荷兰和英国的温室主要是玻璃温室,用来生产蔬菜和花卉。荷兰生产的蔬菜80%用于出口,花卉出口达世界出口量的71%(1987)。日本温室栽培蔬菜和果树的技术十分发达,几乎所有品种的蔬菜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温室生产。  

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世界塑料大棚和温室面积约36.576万hm2,其中我国面积最大,达15.67万hm2,占42.8%。设施农业同普通农业相比,产业化程度高,效益好,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强。  

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推广、应用精准设施农业可以达到增加农产品产出、提高农产品品质,节约水、肥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1)精准农业是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理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2)在我国建立现代精准农业系统应从开始就将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各方面的专家有机组合在一起,协同攻关,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3)我国农业仍属于高耗、低效型农业,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发达国家已达50%-70%),化肥当年利用率仅30%,因此,近期应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的发展篇(2)

摘要:精准农业旅游是在精准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项目,是农业旅游与精准农业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农业旅游的深度开发的新模式。本文在分析廊坊市发展精准农业旅游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廊坊市发展精准农业旅游的策略,为廊坊市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精准农业;旅游;策略;廊坊

1.精准农业

1.1 精准农业的概念

精准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主要由全球定位子系统、农田信息采集子系统、农田遥感监测子系统、农田地理信息子系统、农业专家子系统、智能化农机具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子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子系统和培训子系统等十个子系统组成[1]。精准农业的目标是利用最先进的农业技术,用最少、最节省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收入,有效的利用农业资源,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1.2精准农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早提出了精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并最早运用于农业生产,其试验示范基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精准农业技术和设备最为成熟,但因为不够系统,总体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此外、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很重视精准农业技术,巴西、马来西亚、以色列等国广泛开始了试验示范应用。精准农业已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各国纷纷采用先进的生物、化工乃至航天技术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阶发展阶段[2]。

2.精准农业旅游

2.1精准农业旅游概念的提出

精准农业旅游可定义为:将精准农业发展和农业旅游开发相结合的,以精准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现代化农事管理方法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精准农业中的全球定位子系统、农田信息采集子系统、农田遥感监测子系统、农田地理信息子系统、农业专家子系统、智能化农机具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子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子系统和培训子系统等现代化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项目的一种新型科技型农业旅游模式[2]。

2.2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

精准农业旅游可以说是在精准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项目,是农业旅游与精准农业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农业旅游的深度开发的新模式。目前,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精准农业旅游发展都处于初始阶段,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更是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如精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较少;市场还未形成;开展精准农业旅游的基地较少等。

3.廊坊市发展精准农业旅游的可行性

3.1宏观策略

廊坊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发展一直有着精准的定位:2007年,提出“再造一个廊坊农业”,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2009年,廊坊明确了农业发展的两个坐标系,即“菜篮子+休闲观光”的城郊都市型农业和节水节地、高产高效的生态集约型农业;2012年,廊坊市农业发展精准定位为:全面对接京津,走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之路[3]。《廊坊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农业旅游,重点推进永清乡村旅游开发项目集群。这为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支持。

3.2资源条件

为发展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廊坊将北京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成果引入园区,使之成为孵化器和产品研发基地。中国农科院在廊坊市广阳区万庄镇建起了被当地农民称为住满了“大专家”的科技园区、廊坊市金丰农业科技园、永清县绿野仙庄、永清县的恒都美业集团的蔬菜种植基地、固安县的顺斋瓜菜种植基地,这些基地或农业科技园园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精准农业,但都是高科技与农业生产的良性结合。

3.3交通条件

交通区位条件是旅游发展的保障条件,可进入性差制约是旅游项发展的关键因素。独特的地理区位为廊坊工业旅游的开发创造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廊坊距北京40公里,距天津60公里,与京津两个机场相隔70公里,随着京廊交通同城对接的深入,无障碍的交通网络正在全面建设,交通极为便利。

3.4客源市场条件

精准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旅游的升级,是农业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精准农业旅游除具有精准种植、观赏、采摘等功能外,还具有科普意义,对农民、学生、市民都有较强的吸引力,其细分客源市场比较广泛。除廊坊本地客源,因为区位优势,势必会吸引京津两地的客源。

4.廊坊市精准农业旅游发展的策略

4.1加大政策及资金的扶持力度

精准农业是涉及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复杂系统[4],建立一个示范点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廊坊已有金丰农业科技园、绿野仙庄等几处基本具备精准农业特征的示范点,这几处示范点还需不断完善和规范,政府应在资金上加大投资,政策上重点扶持。

4.2 蔬果供应与旅游结合发展

精准农业旅游本质上属于科技型农业旅游,因而可以考虑以“城内小区”或“郊区生产基地”形式,集“精准农业试点”、“无公害农产品供应”、“从田间道餐桌” [3]和“科技型农业观光”为一身,多功能结合发展。

4.3加强精准农业旅游配套和基础设施的建造

加强精准农业旅游点的配套基础设施的建造。建造相应的基础设施和保护设施,增强旅游点的可进入性和安全性,才有可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进而增加旅游收入。

4.4 注重营销

精准农业旅游对游客而言是一个新的旅游项目,首先在宣传的角度上,注重突出“精准”的含义。其次提高品牌意识,培育几个精准农业旅游品牌。再次注重市场调查,选择合理的定位策略。最后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制定网络营销策略。

廊坊要抓住契机,循序渐进的开发精准农业旅游,开辟出一条精准农业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的新途径。(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34。课题组成员:胡玲玲、张议元、单福斌、陈立娟、赵根、李兵、王兵

参考文献

[1]吕烈武,郭彬明. 精准农业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方向[J]. 现代农业科技,2008,(21)

[2]胡玲玲. 我国城乡精准农业旅游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

[3]唐园结,王会,庞博. 京津走廊明珠 绽放“三农”华彩——河北省廊坊市“三农”发展纪实[N].农民日报,2013-9-11(001).

精准农业的发展篇(3)

关键词:精准扶贫政策;创新农业科技促销;实践;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了大规模开发扶贫战略,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家诸多会议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等政策,旨在促进共同繁荣,推动我国的贫困地区发展。精准扶贫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目前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在中西部地区的“角落里”,扶贫脱困的难度比以往都大;二是贫困人口诉求已从“以解决温饱为主”向“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转变。因此,如何创新农业科技促销,加强贫困地区繁荣程度是当即社会各个阶层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在精准扶贫环境下农业科技促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体制弊端与精英俘获显现

由于农业科技扶贫通常与政府绩效相挂钩,这也导致“运动式”扶贫模式出现,即政府基于自身绩效考虑,通常扶持见效快的技术或以当地龙头企业为基准,使得真正需求扶贫的家庭与个人得不到相应的扶贫政策,农业科技促销工作侧重点严重。同时,在精英俘获现象的影响下,使得扶贫对象出现偏移,普通农户扶贫边缘化严重,而真正受益的是村干部、农业大户、龙头企业等。这种精准扶贫政策没有实现全面性扶贫,而是重点扶持“非贫”用户,使得农业科技促销工作边的过于表面,无法实现共同发展。

(二)开发对象缺乏资源

农村地区的科学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当地政府支持政策不够完善是阻碍农业科技精准扶贫的主要因素。在农业科技发展所政策环境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想要推行精准扶贫政策是难上加难,贫困家庭本身就缺乏生产资本与社会资本,即开发对象缺乏资源,例如缺乏市场信息、缺乏启动资金、缺乏专业技术等。与此同时,很多贫困家庭与个人自身缺乏积极上进的精神,使得产业精准扶贫动力不足。农业科技促销主要能够让贫困农民获得更加高效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如果扶贫政策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农业科技促销无法进入到贫困家庭中,势必无法实现精准扶贫,导致很多家庭苦难的农户无法活动农业科技优惠。

二、精准扶贫环境下创新农业科技促销的意义

(一)推动农业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促销,让先进的农业技术进入到贫困农户家庭中,能够不断提高农户产量,从而积少成多,推动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科技扶贫政策,不仅是党中央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各项政策部署的重要措施,更是推动的贫困地区农业发展与农业转型的必然需求,因此,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单位的积极作用,创新农业科技促销工作是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再者,想要让我国从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必须要首先基层农业的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农业产量实现良性循环。

(二)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贫困地区通常都集中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劣、资源承载能力有限,特别是水土落实、土壤贫瘠、土地沙化严重,再加上过度砍伐、过度种养等,导致贫困地区生活环境与农业发展受到严峻考验。基于此,加强农业科技促销工作,能够让贫困地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收益,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环节我国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状态。推动农业科技扶贫,需要贯彻“绿色、创新、协调、共享”的理念,从而不断转变贫困地区的发展模式,这也是推动农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推动贫困地区结构调整、产业强化、推动改革、取长补短、保障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精准扶贫环境下,创新农业科技促销的实践举措

(一)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实施联合创新开发

为了能够让农业促销工作走入贫困家庭中,需要联合企业共同开发、创新促销模式,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问题,让促销人员和企业人员能够进入到农家,实现基层农业科技促销推广工作,从而找出精准扶贫下的切入点,提高农民的积极性。通过科技人员联系农业企业以及国家相关部门,从而构建农业科技促销合作组织人,实现联合农业科技促销模式,对农业科技促销工作提出操作标准与质量标准。实现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中,也能够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提高农业科技覆盖范围,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

(二)种苗产业农业科技促销创新

充分发挥档期龙头企业的优势,实现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相结合,鼓励农业厅、林业厅等单位共同参加农业科技促销工作,并且制定长期的实施计划。通过实现种苗相关产业的创新与优化,并在种植繁育基地进行技术示范工作,让贫困农民看到新技术的作用,从而加强贫困农民的积极性。再者,需要充分发挥周边企业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与市区农科所和农业所合作,大量引进扶贫地区的农产品。同时需要构建良种引进体系,从而开展对当地农业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并编制一批农业生物资源相关信息数据库,为后续农业科研发奠定基础,推动贫困地区农业科技促销创新。

精准农业的发展篇(4)

本文从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入手,着重分析了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探索了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精准扶贫视角;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尤其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教育是脱贫的最重要措施。因此,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政府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能够帮助农村地区脱贫,而且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地方政府积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帮助农村地区脱贫。研究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仅对我国农村地区人才储备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而且对农村地区的脱贫有着深刻意义。

一、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工作是贫困的农村地区,如果贫困的农村地区无法脱贫,我国的小康社会也就无法全面建成。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是对农村地区的智力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丰富农村地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使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促进农村地区的脱贫工作朝着集约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加快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因此,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2.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是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精准扶贫工作不仅要帮助贫困农村地区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经济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因此,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但是,在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很多产业都在向欠发达地区专业,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的人才学历水平较低,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缺乏职业技能,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实效性强、教学周期短的职业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实质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是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

3.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是贫困人口的精神需求。传统的扶贫工作主要从经济角度入手,以保证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但是,在精准扶贫视角下,扶贫工作不再局限于经济手段,而是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的社会环境建设,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职业能力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在优化贫困地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精准扶贫着重强调精神文化建设,十分重视贫困人口的精神需求。尤其在贫困农村地区,开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加强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教育,丰富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生活,进而使农村贫困人就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实现就业能力的提升。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精准扶贫不仅使农村贫困人口从生活上脱离贫困,而且还要使农村贫困人口从精神上摆脱贫困状态。

二、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1.培养学生的脱贫能力。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脱贫能力为核心。这是因为贫困农村地区的脱贫工作需要农村人口具有脱贫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职业教育要围绕学生的脱贫能力制定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加强对贫困农村地区人口的思想教育,提高贫困农村人口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另外,农村职业教育赢积极拓宽贫困人口的视野,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智力教育和能力教育,使贫困农村人口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带动贫困农村地区的发展。

2.采用多样性教学方式。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要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和贫困人口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特征,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为此,农村职业教育要积极了解贫困人群的需求,根据贫困人群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求开展职业教育,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育,由于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例如,在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贫困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设立乡镇教学集中点,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向贫困人口传授职业理论知识和共性较强的实践技能。而集中教学的地点既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田地、聚居点、企业等场所。并且,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农村职业教育应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视频教学、网络课程等,使农村贫困人口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另外,农村职业教育应积极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农村贫困人口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又要符合农村贫困人口的接受能力,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效率。

三、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坚持政府的指导作用,依据政府的相关政策开展。因此,政府应加强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树立精准扶贫理念,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明确规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并且,政府应积极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统筹机制,引导社会资源流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正常开展。另外,政府部分应制定农村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发展规划,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地位,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2.多渠道投入。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政府财政支持和扶贫资源的支持。首先,政府赢积极支持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地区脱贫特色产业的发展,使脱贫特色产业与农村职业教育相对接;其次,政府应积极投入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水平;再次,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农村职业教育资金,用于建设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引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等,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环境,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最后,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入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资金和其他教育资源,采用合作发展机制,帮助农村职业教育解决管理问题和经费问题,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

3.构建区域协同机制。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应积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构建区域协同机制。这是因为,构建区域协同机制能够使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相衔接,让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并且,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教育资源,进而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为此,我国政府应以行政区为单位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注重区域之间教育资源的平衡和互补。并且,政府应根据区域特色产业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开设特色专业和课程,使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符合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

4.建设优质师资队伍。

作者:丁怡舟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华.老区教育扶贫星火工程——中国职业教育的别样版本[J].中国职工教育.2014(19).

精准农业的发展篇(5)

一、“互联网+”为农村精准扶贫提供的机遇

“互联网+”战略在农村的落地能够切实帮助农村解决问题,继而为农村精准扶贫提供机遇。因为“互联网+”具有创新驱动以及连接一切等特征,因此极易改善行业或地区的发展环境。也就是说,“互联网+”战略在农村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的发展环境,优化农村精准扶贫的基础条件。

首先,凭借互联网技术、实施“互联网+”战略,能够促进农村发展信息的流通,进而打破束缚农村发展的时空限制和“信息鸿沟”,切实有效地推进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对农民来说,更多、更畅通的信息,不仅能够帮助农民选择更加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而且能够帮助农民打通、扩大销售渠道,实现务农收益的增加。甚至,部分农民可以直接利用成熟的电商平台来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产业化经营,提升务农收益,进而实现脱贫。此外,通过互联网技术,也能够促动农村用工信息的流通,帮助农民在本地区寻找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务工收入,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农民的“离土离乡”,便于其照顾家庭的老弱病残成员,而这一点也是推动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对于政府和社会组织来说,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贫困地区的发展需要,然后投入相应的发展资源,实现精准帮扶,继而帮助农民精准脱贫。

其次,“互联网+”的实施能够帮助农民享有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同时帮助农村培育发展人才,进而改进农村开展精准扶贫的基础条件。一方面,我国农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因为众多公共服务资源往往聚集在城市。这一现状不仅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而且也导致农村脱贫事业进展缓慢。以每千人口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为例,就可以看出农民享有公共服务的稀缺。2005年,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为5.82人,农村仅为2.69人,比城市少3.13人;而到2014年时,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为9.7人,农村仅为3.77人,比城市少5.93人。由于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农民数量众多,单纯依靠增加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总量来改善农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情况是不现实的,不仅实施难度较大,而且也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借助“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型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和总量需求困境,实现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精准化,进而相应地帮助农民享有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此外,伴随打工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加速离开农村,农村各方面事业都陷入了空心化的状态,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恶化,同时也陷入了人力资本空心化的局面。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的持续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通过实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培训”等发展战略,能够为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帮助农村储备充足的持续发展动力。同时,也能为农村培育更多的脱贫发展主体和脱贫人才,而依赖这一群体,能够卓有成效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在农村的承接、落实。

二、“互联网+”下开展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

如前所述,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战略在农村的实施,能够为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机遇。具体说来,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主要有:一是依托互联网,制定“互联网+农村”的整体发展战略;二是实施“互联网+发展信息”战略,帮助农村实现信息畅通和资源集聚;三是加速开展“互联网+农业”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四是利用“互联网+教育”等培养方式,帮助农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人才,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为开展农村精准扶贫提供智力支撑。

(一)以“互联网+农村”促发展、谋脱贫

随着农村网民数量的增加和农村互联网硬件条件的改善,农村已经能够较为顺利地连入互联网世界。在此背景下,农村已经面临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环境,在此背景下,急需帮助农村完成“互联网+农村”的顶层设计,进而有效促进农村发展和脱贫工作的开展。就当前现状而言,在农村开展电子商务,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而且也能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事实上,农村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迅速,已经出现了众多的“淘宝村”、“电子商务村”,初步实现了某些产业或产品的地域集聚,不仅已经帮助很多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还能够充分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二)以“互联网+发展信息”实现信息畅通、资源集聚

信息不畅通和发展资源稀缺严重阻碍着农村发展和脱贫目标的实现。而当前,通过实施“互联网+发展信息”战略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说来,一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帮助农村建立信息集散平台。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劳动用工等信息的科学归类和有效传播。而农村发展信息的聚集传播,不仅有助于农民掌握充足的农业生产信息,而且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收集、农村发展的资源需求。政府和社会组织能够根据农村的发展需求,实现扶贫资源的精准投放。而这一点往往关系到农村精准扶贫的成功与否。

(三)以“互联网+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推动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开展农村精准扶贫的基础工作,而借助于“互联网+农业”战略的落实,能够有效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首先,建立“互联网+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帮助农民实现科学种植养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务农收益。具体说来,应该用互联网技术来完善增强当前农村较为薄弱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其次,“互联网+农业”的兴起也为订单式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互联网,实现农民与客户需求的精准对接,进而快速发展订单式农业,有效改变农产品市场供应不足和供应过量的局面。

(四)以“互联网+教育”培育农村发展人才

发展人才匮乏,是农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一大难题。结合农村实际,应该积极开展“互联网+教育”来培育农村发展人才。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推动远程教育以及在线课堂等教育形式在农村的使用和推V,有效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农业生产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的远程教学和示范演示,不仅能够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农民更加直观形象地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教育”,农民不仅能够接受在线讲授,而且能够与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便于更加有效地解决农民的疑难困惑。总之,发展“互联网+教育”,能够为农村培养充足的新型农民和发展人才,继而为农村精准扶贫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精准农业的发展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农业机械自动化主要是指农业装置以及农业机械在工作状态之下或者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需要依赖手工而进行的自动化操作。最早的牵引性控制装置是借助油压升降来实现耕深变化的,进而确保牵引力被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目前,专业化的牵引控制装置被广泛应用到大中型拖拉机农业机械中。此外,随着微处理机和传感器等先进装置的自身较快发展,我国已研制出大量输出或者是输入自动化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水平。

一、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分析

(一)精准化农业发展水平低下

目前,因我国的农业水平较低,相应的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机械操作方面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此外,计算机GPS监控系统以及GLS系统等,特别是传感器与动态化控制系统等一些能够适合精准农业快速发展的硬件化设备在实际发展水平方面显著较低,从而使得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水平不够成熟。

(二)农机制造业发展不成熟

实质上,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相比较,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水平较低,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也不例外,总体来说水平不高。诸多农业机械仅仅是对国外农业机械产品的仿造,而且在一些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当中,只是对农业机械的一部分做了改进或者是增添了部分设备零件来有效提升整个农业机械的实际工作效率与整体操作性能,但是这种做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机械在构造方面的复杂程度,还将会因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而使农业机械的购买价格更昂贵,从根本上促进维护成本的增加,阻碍其广泛应用与推广。所以,大力研发能够符合生产需要,而且价钱合理的自主化品牌农业机械设备属于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二、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途径

(一)促进精准化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精准农业在发展方面还不成熟,与部分发达国家农机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大力推进精准化农业的实际发展进程,不但有助于促进农业机械在自动化技术发展上的日益完善,还是我国有效展示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与争取话语权的重要条件。现阶段,国际方面在社会化精准农业上的具体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到节水技术体系以及节肥技术体系控制管理方面,要求以上技术都实现自动化操作,节水以及节肥都能够借助精准化灌溉以及施肥来完成,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以及提升农业化肥利用率的效果,与此同时,这也是有效建立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集约型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对外国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集中增强科技研发力量,攻关科技难题,突破精准灌溉技术以及精准施肥技术,促进精准化农业的进步发展[1]。除此之外,随着先进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方面的人工智能发展将会成为新时期农机自动化的具体发展重点。部分农业机器人以及智能化系统在发达国家农业方面的大力推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国农业发展诸多借鉴,由于我国在农业智能化上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国农业机械的相关研究人员必须要认识到差距,然后奋起直追,紧抓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以及自主研发,大力促进我国的农业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提升农业机械利用率。

(二)科学选择农业机械自动化模式

为实现农业机械在自动化模式上的科学化,相关人员必须按照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条件与技术化水平,以工作效率的高效化、作业精度的精细化、安全性能的合理化以及节约能源等为发展标准,准确评价自动化模式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效果,之后再按照顺序对相应的自动化模式进行合理选定,进而阶段式推进农业机械的自动化进程[2]。

(三)推动认识上的转换

针对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在操纵性能以及作业性能方面的提升问题,之前大部分都是借助改善机械结构或者是增加装置来实现所要获得的效果,这种操作方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机械构造复杂化以及价格上升,农业机械的维护修理也会更加困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自动化进程的推进,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到机械改造上,而应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农作物以及土壤等因素,积极开发能够适合生产条件,且价格便宜的机械,例如应充分考虑到小规模生产模式,从普及大型机械逐渐转化为价格相对较低的小型自动化机械。

(四)强化政府引导,落实扶持政策

为加大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政府可以借助农机购买补贴政策以及其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民购买响应的自动化农业机械,从而使农机得到广泛应用,扩大农业机械的实际推广范围。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减税等政策来扶持相应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设置科技创新奖来鼓励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科研创新,切忌一刀切政策的制定,国家政府以及主管部门需综合考虑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包括自然条件、作物种类与劳作方式等,出台适宜农业经济进步发展的优惠政策,从根本上推进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和社会化服务的大力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强化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监督管理。此外,农业机械的相关生产企业也应加大科研力度,确保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

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推广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以及复杂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自动化推广过程中,相关人员应针对自动化发展中常见的精细农机水平低下等问题,通过促进精准化农业发展、科学选择农业机械自动化模式以及强化政府引导等手段,促进农业机械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

精准农业的发展篇(7)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自我改造能力比较弱,因此,加快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用互联网技术深度改造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模式的根本变革。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薄弱环节,互联网改造农业主要包括利用智能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精准干预、精确记录,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开展网上销售。

关键词:

“互联网+”改造农业精准生产互联网营销

“互联网+”代表先进的生产水平,因其无限的创造力和与其他产业天然的融合性,迅速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与互联网融合的空间巨大。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农业,使农业产业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一、实施“互联网+农业”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仍处在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含量、生产经营模式比较落后,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传统农业因生产要素“世代使用”而发展十分缓慢,必须用工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几千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没有实质性的变革,汉明的犁耙在明清两代仍大量使用,期间生产工具虽也不断改良,但一直停留在农耕时代水平,导致“虽然中国农业在制度和技术上经过多次变革,迄今仍未突破传统的农业范畴”[1]。随着代表工业文明的机械、化肥农药等广泛使用,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在农业中逐渐推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质的变革,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大幅度提升,农业现代化进入了快车道。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同时又缺乏自我变革的能力,因此,必须借助代表更高级产业文明的生产要素进行改造,才能真正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催生人们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沟通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对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相对于工业文明来说,由互联网带来的智能化、信息化是更高形态的产业文明,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对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改造,必将创造更加高级的农业产业模式。我国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不高、交易效率低下、产品追溯难度大的状况,极大影响农业的竞争力,严重制约着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进程。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就是瞄准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全产业链深度改造,实现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其中,在生产和管理环节上,主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设备实现精准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在流通环节上,依托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改变农业传统营销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总之,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通过农业互联网系统研发、农业智能设备使用、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强化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革命性变革,创造新型农业产业模式的必由之路。

二、运用智能技术发展农业精准化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决定着一个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水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专业化程度不高,农户从事播种、灌溉、施肥等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个人经验,缺乏科学依据和精细操作。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化、粗放式,不但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还造成水、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必须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利用智能技术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精准化生产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使用,如以色列详细记录农作物所需的光照、水分、养分、温度以及预期产量等数据,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这些数据对灌溉、施肥、温度等进行精准控制,极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为我国农业精准化生产提供了借鉴。

首先,要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准干预。精准干预即以物联网、智能设备、监测系统为基础,通过传感器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进行监测,将相关数据实时传入后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在科学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决策,并通过智能设备进行精准操作。以农作物为例,在田间配置一定数量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对土壤湿度和肥力、光照、温度以及杂草、病虫害等情况进行监测,将这些信息不断向后台控制中心传输,控制中心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传感器提供的信息进行精确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在最佳时间开启智能设备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精准干预,实现农作物生长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精准对接。可以这样说,“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打破了粗放式的传统生产模式转而迈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农业因此获得了类工业的产业属性”。[2]

实施精准干预,需要配套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一方面要打造农业生产智能设备。在农作物行业,构建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物联网测控体系;在畜禽鱼等行业,建设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智能设备。另一方面,要建立精确的农产品专业化数据库。通过开展精准农业资料搜集、信息格式标准化建设,完善卫星遥感资料、病虫害资料、区域气象资料、自然禀赋资料,将农作物不同阶段的体征参数、生产资料需求参数、生长干预参数具体化、标准化,建立详细的数据库,提高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3]其次,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确记录。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建立农产品生长过程追溯体系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课题。实现生长过程可追溯,需要对农业生产过程精确记录,给每个农产品建立“成长档案”。如双汇集团为每一头生猪配备档案卡,记录了生猪从出生到出栏的日期、配种时间、进水进食情况、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等信息。智能设备的运用,为农业生产精准记录提供了方便。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后台控制中心将农产品生长环境、生长周期、干预手段等信息完整记录下来,通过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储并与农产品绑定。消费者和监督部门可以使用信息识别工具详细了解农产品的生长过程,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和追踪溯源提供了条件。

三、依托互联网平台创新农业营销模式

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农产品具有“一长一短”明显特征。“一长”即农产品生长周期长,在投入生产到产品上市的周期内,生产决策依据的市场情况可能已发生很大变化,农产品就会因不符合市场需求而滞销。“一短”是指农产品保质期短。超出保质期,农产品就会失去使用价值而无法销售。农产品“一长一短”的特点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破解这个难题,必须“加快打造‘互联网+农业’电商产业发展平台,建立健全现代农业营销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推动农产品高效流通、价格稳定”。[4]首先,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农产品“一短”的特点凸显其符合市场需求的重要性,“一长”的特点又使这种符合的难度很大。对这一悖论,发展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订单农业是最佳解决办法。订单农业是一种新型营销模式,主要做法是农户与企业、超市、个人等签订农产品订单,并根据订单要求进行生产和交易。其实质是根据潜在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优势是实现产销无缝对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由于信息平台不健全,一开始订单农业的应用并不广泛。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B2B、B2C、C2B等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同地方的买卖双方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洽谈业务,订单农业得以大规模应用。

其次运用电子商务模式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与传统销售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逐渐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2014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对于农产品网上销售,我们提供三种参考模式。第一种是利用淘宝等综合性电商和一亩田等农业电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销售业务。其中,农业电商能够集中精力研判农产品市场、提供市场信息、开展一对一服务,较综合类电商的潜力和作用更大。这种模式借力第三方成熟的管理平台和较高的知名度,既降低了融入成本,又使农产品能够迅速走进消费者的视野。第二种是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开发自有互联网平台。农业企业可以借鉴小米公司的成功经验,利用自身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与消费者进行广泛互动。可采用O2O模式实行线上线下融合,邀请网上消费者到企业进行实地产品体验,形成集网购、体验、休闲为一体的农产品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以自有平台为基础,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直接,有利于深入挖掘产品价值,打造品牌农业。第三种是个体农户利用移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农户可以用微信、微博等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随时随地产品信息、完成订单。这种模式门槛低、程序简便、操作简单,十分适合我国农业目前分散经营的状况。

四、小结

在我国的三次产业中,农业发展最薄弱,基础设施、生产方式、销售方式最落后,依靠常规方法,农业很难赶上二、三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各个领域和产业利用互联网加快发展的机会均等。因此,在由互联网引发的新一轮产业融合和调整中,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具体的农企和农户,都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形成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促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民、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快速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差距,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心合.论传统农业及其改造[J].农业经济问题,1996(4):39-44.

[2]杨彩莲.论“互联网+农业”的新经营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5(19):63-65.

[3]王永峰.我国农村建立精准农业经营模式的探索J].农业经济.2015(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