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慧城市的特点

智慧城市的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7 15:12:39

智慧城市的特点

智慧城市的特点篇(1)

一、基本概念

1、何谓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对城市进行数字网络化管理,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管理服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同时“城市病”日趋显凸显,城市管理者们热切希望在保持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有效缓解“城市病”,并做了种种有益的尝试,构建“智慧城市”便是其中的主流思想。

人们对智慧城市的认识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总之,智慧不仅仅是智能。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的另一种说法,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综合这一理念的发展源流,以及对世界范围内区域信息化实践的总结,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

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综合集成法、网动全媒体融合通信终端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伴随网络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2、智慧城市特征

在IBM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智慧城市基本特征的界定是:全面物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等四方面。即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对接融合,政府、企业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城市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

《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强调智慧城市不仅强调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强调以人为本、协同、开放、用户参与的创新2.0,将智慧城市定义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生态,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塑造城市公共价值并为生活其间的每一位市民创造独特价值,实现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因此,智慧城市的四大特征被总结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亦有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应该体现在维也纳大学评价欧洲大中城市的六个指标,即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六个方面。

智慧城市包含着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应用)项目、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智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手段和驱动力,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项目是载体,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是目标。具体说来,智慧(应用)项目体现在: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食品系统、智慧药品系统、智慧环保、智慧水资源管理、智慧气象、智慧企业、智慧银行、智慧政府、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建筑、智慧楼宇、智慧油田、智慧农业等诸多方面。

二、探索与实践

1、国际方面探索

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 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欧盟于2006年发起了欧洲Living Lab组织,它采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调动方方面面的“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机会。该组织还发起了欧洲智慧城市网络。Living Lab完全是以用户为中心,借助开放创新空间的打造帮助居民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服务提升生活质量,使人的需求在其间得到最大的尊重和满足。

瑞典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交通系统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交通拥挤非常严重,于是,瑞典当局在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税”。在IBM公司的助力下,斯德哥尔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控制站,通过使用RFID技术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机和先进的自由车流路边系统,自动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自动向在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6:30到18:30之间进出市中心的注册车辆收税。通过收取“道路堵塞税”减少了车流,交通拥堵降低了25%,交通排队所需的时间下降50%,道路交通废气排放量减少了8%~14%,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

日本2009年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旨在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目前将目标聚焦在电子政务治理、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与人才培养三大公共事业领域。

韩国以网络为基础,打造绿色、数字化、无缝移动连接的生态、智慧型城市。通过整合公共通讯平台,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消费者可以方便的开展远程教育、医疗、办理税务,还能实现家庭建筑能耗的智能化监控等。

新加坡2006年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通过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将新加坡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际化城市。在电子政务、服务民生及泛在互联方面,新加坡成绩引人注目。其中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各种传感数据、运营信息及丰富的用户交互体验,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Fab Lab(微观装配实验室)基于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应用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使人们即使在自己的家中也可随心所欲的设计和制造他们想象中的产品。

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的服务市民。

2、中国建设实践

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2013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度公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又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此前公布的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已达193个。

2013年1月29日,由住建部组织召开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城镇化战略部署的具体任务,也是扩大内需、启动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新要求,各省和试点城市要按照住建部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文件要求,切实、高效推进试点工作,在创建过程中,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监督和考核。

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并根据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扎扎实实稳步推进项目遴选、调查、放款等工作;试点城市所在省代表和试点城市代表表示,将按照国家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和规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有计划、按步骤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住建部是承担着城镇化推进任务的重要部门之一,在响应中央战略部署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创新手段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服务民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智慧城市(区、镇)应运而生,为此,住建部在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入手,提出并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其重要内容是从方法论高度重新认识城镇化发展和规划,智慧的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的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实现市民幸福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住建部表示,将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高标准构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规格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机制,高效率推进智慧城市的示范作用,通过试点探索、总结、提炼创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为进一步推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决定开展2013年试点申报工作。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下发通知, 要求各地做好试点城市申报的组织和推荐工作。

通知要求,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试点城市申报的组织和推荐工作。每个省限推荐两个试点(市、县、区、镇)。申报城市应在明确当地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分析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做好试点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工作,并编写申报书、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等申报材料。

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

建设部、工信部、科技部都有全国性的试点计划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除了建设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国家测绘局等部门也在研究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特色。

上海借助世博会之机,将全球“智慧城市”最新信息科技率先应用于世博园的安防、管理、服务、交通等各个环节,使世博园成为智慧城市“样板”。2009年12月,北京携手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正式签订“感知北京”合作协议,启动“感知北京”的示范工程建设。

“生态沈阳”。沈阳市人民政府与IBM公司及东北大学联合宣布成立的沈阳生态城市联合研究院,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态城市和谐规划、城乡水污染监管及饮水安全等重大课题,旨在为解决中国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难题开创一个新的思路和模式。“数字广东”。广东省希望通过打造“数字广东”,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经济变得更有效率”。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与IBM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将在智慧医疗、人才培养、电子商务、物流、水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智慧南京”。南京市提出了“智慧南京”构想,希望从交通、医疗和电力三方面入手,建设服务型政府。

台湾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台湾地区在2008年将“智慧台湾”作为发展政策主轴的重点,专门制定《i-236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以智慧小镇和智慧经贸园区为两个推动主轴,在安全防灾、医疗照护、节能永续、智慧便捷、舒适便利、农业休闲等六大领域开展智慧生活科技创新应用的服务示范。

台湾几个推动智慧城市重点,包括新北市、桃园县、新竹市,还有台北市等,都有相关的组织单位颁发的创新成果的奖项。台湾从北到南,到东部,选择十个重要的城市作为推动的重点。

新竹市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希望将新竹市打造成一个兼具科技创新、文化艺术、低碳绿能、生态休闲等特色的智慧联网科技城,因为新竹市有全球知名的科学园区。台湾的科技创新的成果,在新竹的科学园区在过去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像大家熟悉的台积电,都是从那边出来的。

新竹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现况及其规划,是希望结合各方的资源,聚焦共同场域、发展多元整合应用,规划明年加入全球十五大科技城联盟,它几个特点,包含智慧观光、智能交通、安全监控、节能与安全等等,是推的重点项目,预计会有好的成果,获选15大科技联盟之一。

在全球信息产业大会上,台北市智慧城市上的一些应用得到了首奖,台北市不管是市民还是访客都可以享受智慧城市的应用。比如带台湾公共汽车站等车可以知道什么时候下一班车来,也知道哪一班车什么时候可以到哪一站?智慧观光,从你在的地方可以知道这个附近有哪些重要的观光景点。看医生的时候也不需要排很长的队,我们可以做移动挂号,也可以告诉你什么时候去医院看医生。台湾最近在招标一个提案,建大型云端园区,除了促成一个比较大型的云端产业群聚以外,也包括在人才方面都是提案的重点。

台湾在智慧城市方面有很多进展,也有很多智慧城市方面的解决方案跟大家分享。智慧城市是大数据最好的应用,也是大数据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应用,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活的更好,进到下一个阶段的智慧生活。

大数据最重要的是借助大数据的分析带来更深一层的价值。难度越高价值越高。

三、瓶颈与展望

1、问题瓶颈

缺乏顶层设计。

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中,国内各城市必须清晰、冷静地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的利益尤其是智慧城市类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布局进行的各种宣传和公关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为了避免后期大量问题的爆发,政府需要在此事上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强大的免疫力。

但是,期望值过大,导致了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以至于希望用几年时间就能够改变一个城市,甚至期望一个基础薄弱甚至连数字城市基础都不完全具备的城市也能迅速成为一个他们心目中的智慧城市,巨大的建设压力和投资风险潜藏在规划文件和口号的洪流中,尚未浮出水面。

缺乏有效数据和IT基础成瓶颈。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数据或没有准确的数据,这就使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缺少最基本的前提;中国城市的IT基础建设还不完善。虽然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刚刚起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智慧城市离我们并不遥远。智慧城市需要通过广泛使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而缺乏有效数据和IT基础将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两大制约因素。

智慧城市仍然挑战重重。

智慧城市理念为未来城市发展展现了一幅美好蓝图,我国众多城市纷纷展开智慧城市的研究规划,部分城市已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当前的发展规划,然而作为一种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战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然面临着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应用模式、信息安全、体制机制等诸多困难和障碍。

到目前为止,在智慧城市的框架内还没有探索出一套统一的理论和标准体系,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高端芯片和传感器新技术。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还很低,各种应用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底层层面。我国应该充分利用智慧城市技术优势和先发机遇,尽快出台智慧城市的总体标准,为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整体性和基础性的指导意见与规范标准。

在全球智慧城市产业方兴未艾,尚未形成被广泛接受的统一产业技术规范的形势下,抢占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自主的产业技术标准和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是打造我国的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充分动员产学研用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建立智慧城市产业联盟。

近日,神州数码、方正国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45家机构在京联合成立了中国首个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希望通过对智慧城市共性核心基础技术的研究与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标准、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带动重大应用示范,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

2、趋势展望

随着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也将规范和推动国内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一些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当作数字城市的新包装,一些城市被企业营销牵着鼻子走,国内智慧城市虚火过旺和盲目贴标签的行为也广为诟病。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将在探索和指标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诸多误区和认识进行矫正和澄清。必须认识到,智慧城市引领的新型城市化是对传统城市发展的扬弃,它是低碳、智慧、幸福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是以人为本、质量提升和智慧发展的城市化。

智慧城市的特点篇(2)

2015年10月24日―25日,由经济日报社指导、《经济》杂志社主办的全球智慧城市(北京)高峰论坛暨百城百企经济技术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该论坛以“城市的新未来,寻找和释放新的发展动力”为主题,采用“政府参与、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模式,旨在加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企业、项目与金融的结合,创新智慧城市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互联网+城市”氛围,破解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落地和融资难困境,同时也向读者呈现一份《经济》杂志精心酝酿了3年的智慧城市答卷。

回顾

2008年IBM率先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2012年11月22日,住建部办公厅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附文印发《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正式开启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审批工作。同年12月,《经济》特刊《绿色中国》以“智慧城市如何‘致惠’”为题进行了封面报道,为读者提前揭开智慧城市的神秘面纱。

2013年1月29日,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公布,随后,《经济》记者就相关问题对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进行了专访,并独家报道了其4月10日的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编制培训会。

2013年5月,《经济》杂志特别策划了“智慧城市深度观察”系列报道,并以“什么是智慧城市”、“为什么要建设智慧城市”、“怎样建设智慧城市”为题,进行了《智慧城市如何打造》的封面报道。

2013年6月4日―5日,由湖南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省住建厅及湖南行政学院联合主办的“全省提升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力专题培训班”在长沙举行,《经济》杂志作为特邀媒体进行独家报道。

2013年7月,《经济》杂志对湖南省株洲云龙示范区进行一线调研,就其智慧城市建设和“两型”社会发展情况,对株洲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蔡典维进行了专访。

2013年10月,《经济》杂志受邀参加在海南万宁举行的“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论坛筹备会”,并就万宁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对万宁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东屿进行了采访。

2014年初,在前期报道的基础上,《经济》杂志社开始筹备《智慧城市》专刊的制作,经过3个月的努力,2014年4月,《智慧城市》专刊第1期顺利出版,得到业界的高度认可。

2014年6月16日,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创新日在四川崇州启动,作为联合实验室媒体成员,《经济》杂志全程参与报道,与崇州市时任书记赵浩宇、时任副市长刘荣华进行座谈,并对崇州市市长助理叶志俊进行了采访。

同月,2014第二届智慧城市高端沙龙在北京举办,《经济》杂志作为唯一报道媒体在会议上发言,介绍了媒体对智慧城市的关注重点和建设建议。

2014年9月3日,作为第三届信息化创新克拉玛依国际学术论坛暨首届智慧社区高峰论坛会刊合作媒体,《经济》杂志受邀参会并对会议进行了全面报道。

2014年9月底,《经济》杂志联合《经济日报》内参编辑部对吉林辽源市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采访,深入了解其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难,并对辽源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金育辉进行了专访。

2014年10月,中国(上海)国际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博览会举行,作为博览会官方媒体,《经济》杂志全程参与报道,并对与会城市代表进行了采访,聆听他们对智慧城市的独特见解。

2015年1月,《经济》杂志协助经济日报社内参编辑部共同完成《智慧城市建设要更多体现安全应急管理》一稿,并刊登于2015年《经济内参》,后以《用“智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为题公开发表于《经济日报》。

2015年1月31日,由《经济》杂志主办、中经互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智慧城市智库沙龙2015宏观走势分析交流会在经济日报社召开,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原副主任杨京英、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鄂尔多斯数智办副主任武玉平、IBM(中国)智慧城市首席顾问文金言、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唐斯斯等参加会议并发表观点。

2015年2月初,智慧城市2014年度试点现场答辩会于北京召开,作为唯一受邀媒体,《经济》杂志对会议进行了跟踪报道,并通过采访数位申报试点城市的代表以及评审专家,为读者全景展现了答辩会现场。

2015年4月开始,《经济》记者对安徽阜阳太和县、山东威海市、山西大同市等智慧城市试点进行了密集调研采访,结合前期对吉林辽源市,安徽合肥高新区、霍山县,陕西杨凌示范区,湖南株洲云龙示范区等50多个地方的调研结果,完成稿件《进展缓慢,智慧城市哪里受阻?》,并得到新浪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网、腾讯网、搜狐、网易等多家媒体转载。

智慧城市的特点篇(3)

着智慧城市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日益丰富,社会各界对智慧城市的理解逐渐深入。就此,《经济》记者采访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

万碧玉表示,他注意到近期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出现了新的调整,可以概括为四点:

一是新概念。“近期,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业界对于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调整和变化。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从早期的数字城市,发展到后来的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目前,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超智能社会’这一概念。”同时,万碧玉向记者强调:“不管怎么变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还是要聚焦在城市上。”

二是新研究。智慧城市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重视并加以实践,相关领域在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日益紧密。在综合借鉴了各国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很多国际组织在智慧城市的研究方法上有了突破。“当前,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内,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提出了‘智慧城市公共品’的概念。什么是公共品呢?”万碧玉向记者解释,“这里的公共品指的是针对不同城市共有问题的标准制订。比如交通拥堵,不论是北京还是西雅图、伦敦,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的城市,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这就是公共品。研究如何解决国际不同城市的公共问题,是智慧城市国际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且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是新范围。智慧城市的概念不仅仅是一线城市的建设目标,对二三线城市来说也是如此,甚至包括城市和农村间的过度地带。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智慧城市与特色小镇两个概念彼此呼应、相辅相成。“论及特色小镇与智慧城市的关系,业界普遍认为,互联网+、大数据、新型智慧城市等成已为新风口,对已完成初期建设的智慧城市,特色小镇将有望成为智慧城市升级的重要抓手。”万碧玉对记者表示。

四是新指标。新型智慧城市怎么建?什么样的城市才算是合格的新型智慧城市?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对此,2016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联合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对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给予指导。万碧玉肯定了这些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他表示:“尽管有些专家对于新型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有不同的观点,但绝不能否认这些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根据国家要求,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以点带面,以评促建,这次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推出,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智慧城市的特点篇(4)

规划应因地制宜

一般来说,智慧城市就是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组成部分整合起来,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极股份)智慧城市创新中心总经理李存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城市的智慧化建设中,城市运营管理、民生服务和产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需求是共通的,但不同城市对这三个方面的侧重点和深入度的有所差别,这决定了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李存国认为,智慧城市整体规划者在前期设计阶段需要相应地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工作必不可少。因为这与城市战略紧密关联,所以城市管理的一把手必须亲自参与和推动。

其次,规划者需要理清城市的基础条件,包括城市整体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城市现阶段的信息化成果和资源概况,以及城市在国民经济和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规划。

最后,规划者可以结合每个城市的特色和燃眉之急,如旅游、交通或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差异化地围绕这些城市的特点和特色去推动项目。

两横N纵三综合

李存国认为,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中国的城市化由政策主导,主要体现在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力量来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如果不从城市治理模式和政府管理体系的角度上来研究和改善,只是从IT角度进行设计并推动,那结果只能是IT项目的堆砌。

因此,为了避免“智慧城市”不智慧的情况发生,由政府主导进行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在此基础上,许多新技术才能真正发挥效用,如云计算的兴起就推进了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形成了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买服务,政府出资源企业投资建设服务等多种建设模式。

2012年,太极股份正式组建智慧城市创新中心,中心将重点围绕智慧城市、云计算和高端咨询开展创新性研究与服务。基于公司发展战略布局,以顶层牵总、公共支撑、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为主线,积极支撑公司拓展智慧城市市场。

创新中心以高端咨询为牵引,打造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能力;突出智慧政务、公共安全(平安城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社会保障等6大重点应用领域解决方案提供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空间和数据中心)建设服务;基于物联网支撑平台、云平台及面向决策、公众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发展运营服务;基于太极股份在智慧城市已有的成功实践经验提炼具有共性的解决方案,并整合公司内部资源,协同推进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研发、市场推广及方案交付,依托中国电科集团优势,推动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

智慧城市的特点篇(5)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建设思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居民就业、产业发展、环境资源等方面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创新模式和必然趋势。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是开辟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新动力。

一、智慧城市背景介绍

1.1 智慧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智慧城市是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宽带泛在互联网络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知识社会的创新和智能融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顾名思义,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是“智慧”。围绕这一核心,有研究提出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四大主要特征:

(1)全面透彻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能够采集不同属性、不同形式的信息,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运行。

(2)宽带泛在互联。智慧城市的全面感知是以多种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如固定电话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传感网、工业以太网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3)智能融合应用。智慧城市拥有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的信息体系,这是其决策和控制的基础,而要真正实现“智慧”,城市还需要表现出对所拥有的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能力。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智慧城市将处理后的各类信息通过网络发送给信息的需求者,使个体间能通过智慧城市的系统进行信息交互,从而完成信息的增值应用,推动了“云”与“端”的结合,进一步彰显了智慧城市的整体价值。

(4)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智慧城市的信息应用并不仅仅停留在政府对信息的统一掌控和分配上,而是搭建开放式的信息应用平台,使个人、企业等个体能为系统贡献信息。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2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区别

数字城市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数字城市为人文、社会以及环境提供了数字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智慧城市是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沿革的产物。它除了具有数字城市的相关特征外,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等内涵,是数字城市向更深入、更广泛、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可以看做是数字城市的高级发展阶段。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在初期建设上基本一致,在后续发展上则更强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协同实现城市公共价值塑造和独特价值创造。

二、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进展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末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各主要城市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

(1)北京。北京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的中上等水平。“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围绕城市智能运转、企业智能运营、生活智能便捷、政府智能服务等方面,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为进一步明确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行动计划和关键举措,2012年3月北京市《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市民数字生活、企业网络运营、政府整合服务等八项行动计划,希望在2015年实现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全面跃升。

(2)上海。按照2011年9月上海市政府公布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未来三年内,上海将基本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宽带城市、无线城市,推动智能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快三网融合。2012年上海浦东率先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经验。

(3)广州。近年来,广州市高度重视“智慧广州”建设,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已开通第一个由政府主导、牵手运营商的无线城市官方门户网站,推动市民、企业及社会各界高效便捷的无线宽带网络服务。“智慧广州战略与实践”荣获2012年巴塞罗那世界智慧城市奖。

(4)深圳。深圳市在2010年2月首次提出“智慧深圳”理念。作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之一,深圳市着力完善智慧基础设施、发展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进智能交通、培育智慧产业基地。依托于领先的信息化进程,深圳正从科技、人文、生态三个方面打造新时期的“智慧城市”。

(5)重庆。重庆在2009年12月启动了物联网工程建设,于2010年12月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重庆提出要以生态环境、卫生服务、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为重点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打造“健康重庆”。

(6)沈阳。沈阳是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近年来致力于创新从老工业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转型。为此,沈阳市政府与IBM合作,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创新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为基础,努力实现打造“生态沈阳”的战略目标。

三、智慧城市建设思路

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我国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然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该领域仍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相应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受制于技术和资金瓶颈、缺乏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充分的人才支持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可以遵循如下思路:

(1)明确自身定位、统一协调、分步实施。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各地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也有诸多不同。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应认清城市自身的发展现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找出与智慧城市概念的主要差距。这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审慎地确定智慧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从容易实现的、效果明显的项目起步,选准有迫切需求的项目作为突破点。之后在已取得的经验和效益的基础上逐步扩张。智慧城市建设的涉及面非常广泛。任何一个行政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跨部门的,能够综合协调各方需要,统筹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等问题的建设机制,避免陷入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困境。

(2)破除信息孤岛、构建一体化的信息资源体系。信息是城市智慧化的基础。现今的城市信息,由于行政管理的条块分割,信息共享的程度较低,信息孤岛大量存在。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实现了信息间的交互共享和整合提升,信息资源所带来的效益才是最大化的。建议加快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进程;制定和完善信息共享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制度规范,明确统一的数据共享格式,明确共享信息资源的责任与义务;研究和探索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供给,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的有序利用。以信息的集约采集、有序共享、安全保障为目标,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资源体系,提高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3)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政策法规建设。智慧城市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大力提升上述网络的基础设施能力。要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的建设,新建住宅小区和楼宇按光纤到户标准进行建设,已建住宅小区和楼宇加快光纤到户改造;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广播网的建设;完善移动通信网络,提升无线宽带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提高网络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海量数据收集、利用和处理等能力。与此同时,要加紧制定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根据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依法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的良好政策环境。

(4)政府主导、打造开放合作的发展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除了要有全面、整体的规划,还要有良好的运作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政府、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终端供应商、内容提供商等,仅凭产业环节中的某一方,是难以系统而健康地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和管理者,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做好产业规划与投资引导,以多元化投资替代单一财政投资,打造公平有序、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建设环境。通信运营商作为智慧城市运营和应用提供者,是产业链中的主体力量。运营商应本着集约化建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下,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分工合作、互补互利,充分整合到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环节,实现智慧产业的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

四、结束语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城市级别的复杂系统,没有可供照搬的现成模板。每个城市都应从实际出发,注重针对自身发展需求和城市特色,创造性地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因地制宜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王震国. 智慧城市建设的全球共识与我国的提振策略[J]. 宏观视野,2011

智慧城市的特点篇(6)

关键词:物联网 智慧城市 策略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于城市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的内涵悄然发生着变化。因此,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产物—“智慧城市”应运而生,并成为各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热点与趋势。作为“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为基础,以精准、高效的多网融合技术为手段,以云计算、智能识别等为中枢,以智慧经济、智慧生活、智慧管理等为主要内容,以高度集成的智慧技术、高端发展的智慧产业、高效便民的智慧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1]。

1物联网与智慧城市

1.1物联网的概念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越来越受到关注。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在研究射频识别时,最早提出物联网的概念。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这个概念蕴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它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二是其摆脱了人的局限,将信息交换延伸到了任何物与物之间。因此,物联网被定义为是采用传感器、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的有用信息,与互联网相结合使得所有独立的物理对象实现联通的一个新型网络[2]。物联网的实现,可以完成对系统中各事物的控制和管理,在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校园、智能家居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物联网具有四个特征:①感知全面;②传递可靠;③处理智能;④管理服务以人为本。

1.2智慧城市的内涵

在2009年奥巴马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的会议上,“智慧地球”的概念首次被提出。而后,这一概念被迅速传入国内,并出现了“智慧城市”一词。《维基百科》将智慧城市定义为: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具有更强的集中智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具有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3]。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城市、数字城市之后的城市化建设发展的新产物,它的出现使得人与自然更和谐的发展。传感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技术的应用为智慧城市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4]。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物联网未来发展的热点应用领域。

智慧城市具有四个特征:①是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城市;②面向应用和服务。③与物理城市融为一体。④能实现自组网与自维护[5]。

1.3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的关键作用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物联网的应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最新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和技术手段被应用于智慧城市的设计、建造和运营当中。

智慧城市构架的底层为物联网设备层,该层作为系统的神经末梢,包括RFID信息编码标签、传感器节点、监控设备、用户终端等等,主要用来感知物体的固有信息、位置、变化轨迹等;基础网络传输层通过融合各种网络信息传输技术,实现信息的互通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应用层是分散在校园、家居、交通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实现。

物联网扩大了信息系统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从单纯的信息娱乐扩展到广泛的生产和生活,产业发展摆脱了人口数量的制约,人与人交互的规模大大拓展到物与物互连的规模。智慧城市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平衡了社会和自然的需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应用。在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需要通过发展物联网产业,更广泛地关注智能化的应用范围,以实现无处不在的感知和交叉应用,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状况。

2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2.1国外智慧城市现状

目前,全球的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但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本着“安全、便捷、智慧、生态”的长远发展目标,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将智慧城市发展蓝图提上日程,全球约有2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在实施中。

2006年,新加坡政府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2009年,韩国仁川市宣布打造生态型和智慧型城市;2009年9月,以绿色环保为建设初衷的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在爱荷华州的迪比克市宣告开建;2000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启动智能城市建设计划;2010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获得了首个欧洲绿色首都称号;2010年10月,澳大利亚政府开发“Smart Grid,Smart City”示范工程,建成了智慧城市布里斯班。此外,还有葡萄牙的智慧普兰尼古特、阿联酋的零碳城市马斯达尔、新加坡智慧园等等。

2.2我国智慧城市现状

目前,IBM公司的智慧地球战略在我国有条不紊地推进,广州、深圳、上海、南京、沈阳等城市的重大建设和重点项目已被当地政府纳入“十二五”规划当中。国内已有北京、武汉、合肥、山东等16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初具规模,无线射频识别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超过100亿元;传感器产业的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全国约有1600余家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发、生产;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国际上竞争力较强。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网络、通信、物联网等方面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取得了重要地位。物联网技术已经以日趋成熟的模式应用到安防、交通、电力等领域,并在建筑节能、环境监测等领域逐步拓展。

3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策略

3.1主要问题

虽然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热点和方向,但目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一些问题。

⑴全国各地智慧城市计划多由政府推动,大方向既定但缺乏前瞻可实施目标设定,且建设重点多集中在交通、安防、医疗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领域,而对于市政、民生等重要领域的关注程度较低,建设准备也不够充分。

⑵国家尚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缺乏智慧城市建设评估体系,使得项目实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⑶国内企业技术研发水平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企业,缺乏自己的领军企业和产品。

⑷国内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相关行业的科研创新能力,致使产业领先发展基础不稳、后劲不足。

3.2应对策路

针对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改善现状、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⑴加强政府对智慧城市的全局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根据城市规模、经济、文化及定位的不同,智慧项目与各城市特点相结合,体现各自个性。

⑵制定国家标准及评估体系,使项目实施各阶段有据可依,项目效果可供评价,推动一批重点领域的指挥系统建设,真正做到有序有效,以人为本,达到预期目标。

⑶扶持一批行业带头企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树立自主品牌,摆脱长久以来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依赖,提高国际影响力。

⑷加强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力度,特别重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吸收,为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输送动力。

4结语

随着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高涨,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已提上日程。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智慧城市的内涵和特点,以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以及泛在化为发展动力,充分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合适的道路。本文针对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议,以期抛砖引玉。相信在全球共同关注之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项目必将迎来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2).

[2]封松林,叶甜春.物联网/传感网发展之路初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25(01):50-54.

智慧城市的特点篇(7)

《经济》:我国城镇化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您认为建设智慧城市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有何作用?

辜胜阻:当前,我们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正进入城市时代。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城市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2.5―3倍的发展红利,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引领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

具体而言,第一,发展智慧城市是治理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达到国际普遍认为的大城市病高发期,当前大多数超级城市、特大城市饱受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诸多困扰,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手段难以应付。智慧城市从技术上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提高城市容纳人口密度的能力,从而抑制城市面积的扩张,缓解当前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第二,发展智慧城市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城镇化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智慧城市建设以物联网、3S(GIS、GPS、RS)和云计算为重要核心技术,它们的应用将不断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动创意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智能、生物、纳米等新技术群体集聚,有利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发展智慧城市是发展方式的“转换器”。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社会节能减排,促进我国由粗放型高物耗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绿色低碳生产方式转变,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如智慧城市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智慧物流,通过把物流企业、物流信息(货、车、线路、仓储)汇总到一个平台上管理可降低物流成本,有助于降低当前高物耗。智慧城市建设还有利于推进生活方式创新,提高生活方式的智能化水平,构建“便捷、舒适、高效、安全”的生活方式。

《经济》: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二者的关系?

辜胜阻: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等多方面内容,需要处理好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之间的关系,如果仅靠市场“无形之手”会造成市场失灵,同时也要防止政府成为“闲不住的手”,过度干预把“好经念歪”。要建立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动力机制:一方面,要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供求、价格、竞争和风险等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用最大化,用利益诱导和市场约束、资源环境约束的“倒逼”机制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制定相对完善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智慧城市相关产业流动。

《经济》: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应从何而来?政府如何吸引民间资本对智慧城市项目进行投资?

辜胜阻:智慧城市建设将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有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容量达到108亿美元,同比增长18.5%,未来10年,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拉动国内经济产值达2万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将在“十二五”的后3年内,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支持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光靠政府投资难以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为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参与,从而解决智慧城市建设的融资难问题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要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一般基础设施而言,信息基础设施如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更多属于经营性和准经营性性质,因此要有效打破当前国有资本市场垄断的局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民间资本有更多机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二要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参与智慧城市社会管理。智慧城市的社会管理需要依靠大量的信息应用平台。为此,要促进政府与民间资本的合作,通过转包、出租、许可经营等方式,将城市可开放性信息平台运营业务交予民间资本运营,以提高资源效率;部分信息平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民间资本日常维护。三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智慧产业,推动企业和产业智慧发展,进而带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产业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风险相对较高,您认为应如何化解在研发和产业发展方面的高投入、高风险问题?

辜胜阻:智慧技术发展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征,迫切需要具有风险偏好的金融资本来推动。为此,建设智慧城市需构建起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促进智慧技术、智慧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分散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高风险。

第一,要积极构建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为主体的多层次股权投资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股权投资,让更多“闲钱”和“游资”进入智慧城市技术创新领域。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股权投资具有要素集成、筛选发现、企业培育、风险分散等功能,通过完善股权投资链体系能够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促进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与产业培育的顺利进行。第二,要通过做强主板,壮大创业板,大力推动新三板和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构建多层次“金字塔”形的资本市场,拓宽智慧项目的融资渠道。第三,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民间金融“阳光化”、“正规化”,构建与科技型企业规模结构和资金需求特征相适应的“门当户对”的多层次商业融资体系,发挥银行在企业融资中的主渠道作用,促进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互动互补。第四,构建多层次金融担保体系,建立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推进政府金融公共服务发展,对智慧项目进行合理评估与融资担保,有效解决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五,完善多层次的财政扶持和政策金融体系。要对智慧技术创新与企业的金融业务给予税收优惠,同时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运营机制和业务模式创新,对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经济》:有人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有一套技术标准和法律制度来规范并约束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避免盲目性;也有人认为,由于各地方具体情况不同,统一的标准将束缚智慧城市建设。对此,您的观点是什么?

辜胜阻:当前,我国各地区正掀起一股智慧项目建设浪潮,住建部先后两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为193个,工信部公布的试点名单也超过140个。但是,纵览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一个完整雏形,多数国家只侧重于城市建设的某一方面,缺少统一技术标准与完善法规。智慧城市建设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兼容性技术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也加大了市场失灵的可能性,迫切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调节。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信息资源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应用标准、管理标准等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也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关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智慧城市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同时,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也应根据本区域发展优势,突出城市特色,避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千城一面”现象。应根据城市的性质、特点、功能和历史事先做出顶层设计,建立长远发展的制度保障,包括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以便在建设中有章可循、循序推进;完善建设内容,构建各个领域完整的应用体系;规划落实城市各部门负责的业务范畴,以便建设中的分工和协调;优先规划基础性或示范性智慧项目的建设,以其代表性和特殊性突出城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