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7 15:12:39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篇(1)

关键字: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改革 健康教育

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内容

(一)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在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知识的同时,将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相融合。新时期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健康作为根本原则,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身体锻炼的方法和本领,并逐渐形成一种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形成健康的体魄,在接受体育教学的同时,能够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欢乐,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二)以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高校进行体育教育改革,要迎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特点进行,将传统体育项目与近年来新兴的体育项目相融合,将学生们感兴趣、受欢迎的各类新兴小型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如搏击操、街舞、瑜伽等新兴体育项目。

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体育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健康的发展

我国高校一直将体育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科目之一,使学生在繁重的可以负担的同时也能够及时的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而学校进行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更健康的发展。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人才不能只有丰富的学识和科学技术知识,而忽略了人才的身体素质,激烈的竞争就会使学生有更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就会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报道告诫我们,如果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即便有再丰富的学识,没有了良好的身体,一样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败。为了迎合21世纪对人才更大的要求,高校在原有的体育教育基础上加大了对体育教育改革的力度,将体育教育改革与高校学生健康教育相结合,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更适合拥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也具备健康体魄的新一代综合性人才,让学生能够更健康的发展。

(二)将体育教育改革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推崇将应试教育转变为更合理的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光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兼具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成为人才的基础,健康是体育教育的重点,也是关键,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还是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所推崇的健康教育的素质教育是全体性、全面性和主动性相结合的教育。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将健康教育与之相融合起来更是目前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只有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才能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计划,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三)体育教育改革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师生的共同需要

我国高校传统的体育教育基本上的形式都是与其他理论科目相似的,都是以教师传授运动技术,学生学习接受教学内容为基础,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的形式,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过程中丰富的内在价值。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互动,教师没有教学的激情,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只是简单的应付课堂教学,根本不能达到健康教学的目的。在体育教育改革基础上的健康教育的方法是要将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有更广泛的参与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更能够激发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热情,使得体育教育能够更好的进行,这样也就能加强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建议

(一)改变体育教学的观念,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要想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更好的贯彻落实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教学的观念,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教学基础进行适度的改革,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作为体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要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认识,将体育教学中枯燥的技能教学转变为丰富的身体素质提升教学,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既锻炼了身体,也增强了身体素质,不断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形成自主锻炼的好习惯,从而培养成为全面的新时期人才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潜力

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的,任何一种体育项目价值的实现都是基于学生某种需要满足而言的。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从重视技能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上来,要在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生的教学方法,将健身与开发学生潜力融合在一起,由单一的教学方法转向到个性化的个别教学中去,由教师的理论性灌输教学方法转变到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并运用体育知识的形式上来。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现代化的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利用探索型教学方式从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科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原本枯燥的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使得健康教育的目标能够实现。

(三)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设施相对落后,由于地区经济和发展的限制,高校之间的体育设施实力也存在巨大差异,许多教学要求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能够在现有的体育设施基础上完成,这也就对高校的体育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因此,为了更好的完成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新时期教育目标,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更努力的改善高校的体育设施水平,提升高校体育设施总体实力,使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能够没有限制的完成,在进行大搞体育教育改革的同时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而在改善学校体育设施的基础上,也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将现代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与日常教学相融合,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培养更合格的21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 贡娟、李小红著.《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育创新体系》,《体育科学》2000(09)

[2] 王林、潘绍伟、徐元玉著.《高校自组织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几个问题》《安徽体育科技》2008(3)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体育教育;渗透;心理教育

“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败、永不停息,养成坚忍不拔的品质;理想的体育,应该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1]以往体育课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比如体育课上课前先进行热身运动或围着操场跑圈,锻炼强健的体魄,而学生的心理健康被更多的高校忽视,大部分学校未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以及应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改革,积极渗透心理教育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调控情感情绪

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2]高校体育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国内外文献表明,体育运动能够很好地减轻人们的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通过在体育运动中不同学生的反应和情绪变化,体育教师能够判断出他们的问题所在,经过教师的帮助学生的情绪能够得到很好的调控。

(二)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高低在面临困境的状况下可以判定,但困境同时也在成就意志品质。捉摸不透的天气状况、动作难度的高低等外在因素决定体育锻炼的意志力,在克服外在环境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客服自身心理障碍。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在身体体魄方面得到锻炼,意志品质方面也得到了提升。体育运动将身体的的锻炼与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幼儿园开始到高校,体育采用的教学方式除去特殊情况基本都是室外,只要学生身体健康就必须参加体育运动。要想体育教学成效显著,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很重要。有些体育教师不负责任,一上体育课就先让学生跑圈,这样做根本达不到课标要求。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增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骤增,最好的状态就是学生和教师在情感和心理方面产生共鸣,这样体育教堂才能达到一举两得的局面,即教师的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l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需要,教师的任务不再单单是完成教学目标,更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重点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若学生的性格比较急躁,这时教师应该组织他们进行五子棋、围棋、太极拳等活动,多多磨炼他们的耐心以及提高自控能力;若学生反应比较迟钝、遇事踌躇不前,教师应该组织这批学生进行乒乓球、羽毛球这些灵活性比较高的项目,提高他们的反应速度,克服他们犹豫不决的心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些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能给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三)体育教师用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中的引路人,他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人格魅力决定课堂效果的好与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抗压能力超群。这样教师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理去引导学生,才能被学生尊重和信任。当学生评价一个教师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时候注重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不然就算教师教学成绩如何优秀,不被学生认可也无济于事。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刻的影响着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做法是明智的,被学生及教师所认可的。体育教师应该多多研究灵活的教学方式,将心理教育更好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培育出优秀的身心健康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戴杰.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教学探索,2012(8):66-67.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健康促进;价值;措施

前言

大学生活做为高校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阶段,是掌握和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塑造个人品格的重要时期[1]。此时的高校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如能在此阶段掌握科学体育运动锻炼和保持健康的正确方法,获得良好的体质体能基础,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并形成良好的运动锻炼行为习惯,则不仅能对其大学时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坚强的身体支柱,而且也有利于其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继续进行体育运动获得较高的保健水平[2]。

1.健康促进策略的定义

健康促进策略被定义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该教育活动以教育规律和原理为依据,将体育教育、健康教育中内含的若干要素进行合理而科学的组织和转化,使其具体化为类型各异的体育教育活动,其目的为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信念、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提高身心发展水平。

2.高校体育教育中健康促进策略的应用价值

2.1将健康促进策略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中,可以促使高校体育执教者树立起科学、正确、全面的教育目标,将帮助高校生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做为体育教育目标之根本所在,并促使教师主动自觉地将上述目标落实贯彻于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致力于对教育对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对其健康习惯的塑造。2.2将健康促进策略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中,有利于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执教者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促使教师将高校生明确定位为体育教育的主体,帮助高校学生获得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意识,激发其自觉性和积极性,为高校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积淀知识、信念以及行为基础。

3.健康促进策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得以有效应用的保障措施

3.1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并重在落实,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提高实施力度。为了保障健康促进策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得以有效的实施和应用,国家应制定完善一系列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对高校管理层、高校体育执教者、高校学生的体育行为予以监督和规范,以便保证体育教育的落实和人才培育的质量。在法规与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应有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的介入,当发现执行力度不足时,甚至可以采取强制性措施来进行干预。举例来说,国家体育教育的标准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获得1小时的锻炼时间”,如果这条规定未能获得切实的落实,就有必要由法律手段来强制执行,否则这一规定的贯彻落实难以获得根本保证。此外,高校体育教育执教者在激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满足大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学习需求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导高校生自觉地接受各种纪律和制度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将自已塑造成一个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3.2将体质体能的健康要求纳入我国国家就业准入标准。当前,我国制定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是我国择业就业的评价指导性标准,其中对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岗位所需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岗位相关知识水平等均做了较为具体的要求,但对劳动者体质体能方面的要求则多未涉及。

3.3各级相关部门应着力加强相关的行政干预,以政府行为做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保障。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发展和体育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行政干预,以加强执行力度。有必要成立高校体育卫生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由教育、体育以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为了理顺高校体育卫生管理工作的关系,甚至可以考虑配备专职的管理干部组织相关工作的落实。

3.4对常规项目的体育活动进行易化,引导更多的人投入体育健康运动。

将常规体育活动向简单易行的方向易化,引进时尚化、新颖化的健身运动路径,拓展体育运动的各类设施、器械和内容,采取多种措施提供支持和保障,为高校生们营造出一个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良好环境,引导更多的人投入体育健康运动。选择适合进行易化处理的运动项目,如排球运动、篮球运动等项目,通过对其实施的易化处置,降低了上述运动项目对参赛人数、场地、难度等的标准,使其与高校生的生活更为贴近进而提高其接受度和实施力度。

3.5引入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及效果评价机制。

要实现对高校生健康促进活动的有效管理,达到高校生体育教育既定目标,有必要研究探索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及效果评价机制,提高对高校生体育计划实施过程的监控和评价,以便实现对高校学生体育健身运动的科学化管理,促进健康促进策略的实施进程。

结语

健康促进策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因而高校管理层必须充分发挥各种类媒体和宣传途径的宣传优势,广泛传播健康促进知识,加强健康环境的构建工作,丰富高校生的保健知识,强化教育对象的健康意识,深入地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践活动,帮助高校生主动自觉地采取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永智,倪仲贤.普通高校体育保健生体质健康促进方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科技信息,2013,(36):189-195.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篇(4)

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对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和20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实习生在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方向.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滞后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导致实习生满足不了基础教育需求,并提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需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末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扎实有效地向深层次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与健康课程脱节的问题日趋严重.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需要.近年来,淮阳一高以其突出的课程改革业绩和影响,先后被周口市教育局、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基础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本文以淮阳一高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20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为研究对象,从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情况和实习生在实习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找出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不足,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供借鉴.

1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概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新课改理念下进行的,新课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学案导学、教案教学、巩固案巩固教学效果”这一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1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模式

淮阳一高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采用“三案五环”课堂模式,“三案”指“学案”“教案”“巩固案(练案或考案)”.“学案”是利用每天大课间30分钟时间,教师根据课前授课内容,提前设计辅助练习方案,在大课间组织实施练习.学案的设计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教案”是在学案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教案的设计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线.“巩固案”是在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掌握的基础上,针对性布置练习内容进行巩固,进一步提高运动技能,达到学生主动锻炼的效果.巩固案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身体练习积极性为主线.复习“五环”是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提升,五个环节.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反思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能够将技术动作与学生的积极探索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提高了体育教学效率,并且课内和课外互动、相互促进,促进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一体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来增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1.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

淮阳一高是民办公质的私立学校,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学校扎实的课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走在了周口课改的前沿,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1.2.1学生积极、自信,体育成绩达标率明显提升

淮阳一高的学生多来自城市周边乡镇,他们当中留守少年又占了很大一部分.与城市中学的学生相比,学生心理上自卑、敏感、脆弱,营养不均衡、身体素质差、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学和管理难度非常大.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依据该校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成绩提升快.2013年、2014年中招考试的体育成绩达标率已连续2年跻身于全县首位.

1.2.2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兴趣爱好广泛,体育课外生活丰富多彩

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挑选专业体育教师,成立了武术特长班、篮球特长班、乒乓球特长班、跆拳道特长班.每周为特长班的学生培训、指导两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学生主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体育锻炼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同样带动了学校的课外文化生活,学生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每年自编自导组织元旦晚会、师生联谊会和形式多样的各类体育比赛,丰富了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锻炼意识.

1.2.3教师的职业素养显著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促使了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的提升.课改实施后,任课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传统的体育教学素养外,还应当具备更丰富的知识、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新课改实施以来,该校每年举办“体育教师课堂基本功大赛”,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体育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自2012年以来,该校已完成“花样跳绳”“九式太极拳”“军体操”等12项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学校先后被周口市教育局、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城镇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示范单位”“基础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2实习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淮阳一高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实习期间,认真实习,学习新课改,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工作积极主动,极大地锻炼了体育教学工作能力,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和广大学生认可和爱戴,但是在实习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学校20名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集体座谈,收集、整理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基础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认识不足;第二,教学理念跟不上基础教育改革;第三,知识结构不完善,无法满足课改需要;第四,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

2.1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是实习一个多月里,指导教师反映最普遍的问题.实习生主要表现有:不愿意深入基层从事基础教学,嫌弃中学教学条件差、压力大,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考研和考公务员之中;对待中学生没有耐心.究其原因,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新专业的不断扩充,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才选择报考了师范专业,而自己对专业不了解、不热爱,大学学习期间更是充满了困惑、茫然,学校也忽视了对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2.2体育教学理念落后

近年来,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日渐成熟,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力度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学生对新课改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文字上,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和实施过程知之甚少.在实习阶段的表现有:实习的听、评课阶段,找不到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不会去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在试讲阶段,普遍习惯旧的教学理念,往往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与中学现行的教学模式格格不入.在正式实习任课阶段,讲课生疏,课堂设计方案凌乱,面对复杂的教学过程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应付,容易遗忘知识点.经过一个多月的基础教育实习,学生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有了一定认识、课堂教学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经验不足,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普遍感觉独立教学比较吃力.

2.3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基础教育的需要

实习中普遍存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中学教材内容、教材体系不熟悉的问题.主要表现有:第一,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场地小、器材少、人数多的情况不适应;第二,对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不清楚,课堂上遗漏知识点,教学重点不突出;第三,不能主动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即使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动作,不知道如何纠错.第四,实习生遇到体差生,难以把握教学尺度,教学效果不佳.

2.4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

实习中,较普遍存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的教学基本技能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转换教师角色所花费时间较长.主要表现有:第一,教学示范能力差.动作示范不规范,示范次数、时机不恰当.第二,教师的教态拘谨、不大方,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缺少师生互动.第三,教师口令缺少抑扬顿挫;教学术语表述不清、语言条理性差、缺乏层次性;讲解语速过快导致学生理解动作要领困难.

3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方向

应用型人才指能将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于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基础教育的实习反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1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单单的几门课程就能完成的,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基础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情况,应该制定一个连续的、立体的培养体系.在入学初,各个院系组织新生进行专业教育,除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要求等内容外,还要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对教师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的理解.在后续教学中和日常管理中,也要注重既教书又育人,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和渗透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教书育人经验交流会,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持续的、立体的氛围熏陶和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认识,树立起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

3.2更新教育观念,深入了解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

高等院校应该是先进教学理念传播场所,但是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教学理念滞后于基础教育,这也反映出了高等教育改革落后于基础教育的改革.高校教师不但要积极学习新课改理念,还要更好地深入基础教育教学的前沿,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的紧密对接.比如,组织高校师生观摩学习中小学教学改革.深入中小学课堂,听取平时授课,关注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了解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进展.参加中小学教学研讨会.选派高校教师到中学顶岗锻炼.邀请基础教育专家、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定期举办基础教育学术讲座等.实现与基础教育教学的前沿、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紧密接轨.

3.3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基础,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授课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反映出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学习培训,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对中学教学改革了解,对中学教学内容的分析,对中学教材体系、教法的研究,让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基础教育的要求,能够胜任新课程标准下的基础教育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授课前,任课教师必须对中小学所开设的本专业内容进行调查,并写出教材分析报告,确立授课内容,然后才能实施授课.这样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实施,与基础教育一一对接,实现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基础教育相吻合,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问题.

3.4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顶岗实习和分期实习相结合,提高教育实习效率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实习中表现出来的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这一情况,也反映出学生实习机会少、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设置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和训练,如,口令哨音、教师动作示范、教师口语、教师基本教态,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规范教学基本功.让师范生考取适当的教师基本技能证书,定期举行教师基本功比赛,帮助学生提高教学基本技能.坚持在每学期、每学年定期开展学习、巩固、提高和考核,对于这些技能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实习.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主要集中在第七学期,学生在这学期面临着考研、考公务员和就业问题,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尽管在实习后发现自身教学能力不足,但是临近毕业,就业压力大、提供给学生自我完善的时间较少,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再提高,导致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教育实习可以分期进行,可以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两个时间段来实施,这样不但可以缓解学生第七学期的压力,而且学生也有时间再次“回炉”提高教学技能.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学实习过程中,可以采用顶岗实习和分期实习相结合,根据不同需求的学生,灵活安排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实习任务.

作者:安宏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正民.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许艳,刘隆华.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措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9):47-49.

[3]饶玮,夏泽胜.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反思与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8):53-55.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1]”.我国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面向全体学生,加强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进而整体提升我国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学校体育仍然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与学校体育一直不受重视有着密切关系,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学生综合素质中始终处于短板的位置.在高校中,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而对于健康弱势的大学生群体(身心发展上与普通人有较大差异、在正常范围之外的学生,或者说,是指与教育密切相关的身心某些指标异常或在常态以外的学生[2])来说,他们的体育受教育程度往往逊于身体正常状态的大学生甚至被严重忽略,其身体素质的发展着实令人堪忧,并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种严峻的现象还将日益加剧,并且逐步得到放大.高校作为大学生脱离校园教育正式踏入社会的最后一站,高校体育教育对于健康弱势的大学生在今后的就业、工作、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的融入度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研究显得非常紧迫,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公平地获得适合其身心特点与需要的自我健康管理与适应性体育知识,提高他们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2]”.基于此,本研究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与调查,对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路径进行探讨,期望为我国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提供实践性参考.

1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在第十条中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3]”.可以看出,教育部已于2002年对全国高校关于特殊群体学生开展相关类型体育课程提供了政策指引.那么我国高校关于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情况如何呢?吴燕丹[2]对国内40余所高校调查显示,各高校依然沿用的是“体育保健课”的名称,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水中康复、球类康复、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交谊舞、素质类练习(如实心球、中长跑)以及相关理论,对健康弱势群体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汪流[4]对安徽省25所普通高校调查发现,高校普遍对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重视不够,其中只有16所高校仅仅制定了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课及其考核的规章制度,而对于课外体育活动则无涉及,而开设有“保健班”的21所高校,其课程内容多为自主设定且较为单一,在康复、运动技能形成及提升方面均难以满足此类学生的需求,另外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对校园组织的各类竞赛和文娱活动参与度极低,并且高校体育职能部门及校医院对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也没有开展相关保健、康复、运动诊断方面的咨询与服务.由此可知,全国高校对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已实行特殊体育教育的情况亦不容乐观,吴燕丹[2]对此指出存在课程名称与课程定位、教材内容普适性与特殊性、课程设计和实施中“事实”与“价值”、成绩评价中“刚性”与“柔性”,以及教师的从教条件与课程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刘彩锦[5]基于生命关怀的角度认为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在课程理念设置与实践教学安排上不平等、教材的应用未能考虑到科学的系统性与个体的实用性、评价体系的“刚性标准”与健康目标的“柔性指标”不协同、缺乏教学经验“硬实力”与生命关怀“软实力”的双优师资,以及广大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在心理上的“自我肯定”与社会中“平等看待”存在距离.本研究对安徽省内、外23所高校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发现,学校对于健康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要么采取跟班上课(运动量自我把握),要么让学生申请体育免修,在期末考核的时候给予通过;在没有制度、资金、保险、医疗、教材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对于这部分学生甚至视为“烫手山芋”,为防控教学风险,多采取“放羊”的管理方式,实乃有悖于“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更谈不上生命质量的关怀.这与宫华[6]对辽宁省部分高校作出的调研结果大同小异,可见我国高校整体上对于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处于严重缺失的境地.

2重视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进入大学伊始,其享有的体育教育程度应与健康水平正常的大学生是等同的,不应因其存在千差万别的疾患情况,而疏忽甚至剥夺他们接受体育教育应有的权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7]”.从中不难理解,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健康状况下的学生应区别对待,合理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法保障每位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需要.由于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在参加体育健身锻炼时不仅需要克服正常人无法体会的心理与生理的障碍,还要时时防控自身疾患的恶化,以及预防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高校一般正常状态下的体育教育工作已不适应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对特殊性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势必要改进体育教育工作的供给结构,有担当地承担起对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进行科学的特殊体育教育的责任:一方面,是党的教育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素质全面均衡发展,以及提高生命质量,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创新路径

3.1创建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

体育教学俱乐部体育教学俱乐部是体育教学模式的延伸和补充,它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体制框架下实现的教学创新举措[8].高校体育俱乐部具有延伸体育课堂教学、补充课外体育活动、规范校内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骨干及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作用[9].然而,从现有文献看来,没有发现关于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学俱乐部的产生、发展情况方面的研究,又因为高校体育课堂一般性体育教学对健康状况正常下的大学生具有普适性,而对于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则格格不入,故此基于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对体育活动内容、方式的特殊性需求,以及一般性体育课堂的局限性,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成立,将是全国各高校对于特殊性体育教学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首选路径.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学俱乐部将一般性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教学活动、校内体育竞赛、校园文娱活动,以及与其他类体育社团互联互通有机结合起来,并实行学分制,规定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通过系列体育课上、课下的体育活动形成一至两项的体育健身、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技能,进而获取相应的学分,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对自身缺乏自信而“自愿”疏于体育活动;另一方贯彻执行了国家体育教育确立的“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四项基本原则[1].

3.2培养特殊体育教学师资队伍

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对特殊体育教育的需求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风险防控,以及身体机能指标检测的特殊上.这些元素的特殊性需求迥异于健康状况下的大学生,已远远超出了我国高校体育的教育供给水平,且与目前高校的体育教育现状极不相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特殊教育方面明确指出“应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7]”等.全国高校广泛存在的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应着眼于特殊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且定位在“特殊教学经验‘硬实力’及生命关怀‘软实力’的双优师资[5]”上.只有根据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对特殊体育教育的动态性、发展性的需求,逐渐改善现有体育师资的知能结构、补充及完备特殊体育教学师资队伍,方能适应当前我国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

.3.3构建医教结合长效机制

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身心状况千差万别,其特殊体育教学面临两大突出难点:一是教材内容如何设定?二是反映学生身心的各级各类健康指标如何筛选以及如何监控?对于此两点,仅凭高校现有的体育师资力量难以解决.因此,高校体育职能部门应与当地联系紧密的医院形成“医教联盟”,在获取学生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加上新生入学的医学体测,将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予以定性并进行分类、分级建立资料库,并根据学生专业技术特点,共同拟定体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及考评办法等.随着学生的更替,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每年各异,则上述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高校的特殊体育教育亦应建立起医教结合的长效机制.

3.4建立特殊体育教学保险机制

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多处于“放羊”状态,这与体育教师忌惮随时可能发生的教学伤害事故有关.保险具有分担危险和补偿损失等功能,高校特殊体育教学应针对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与保障,构建其特殊的体育教学保险机制,这样对于“转移学校风险,走出学校所面临的学生体育意外伤害事故之困境,消除体育教师的教学后顾之忧[10]”,都具有现实性的重要意义.参照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体育保险制度,我国高校在此方面十分欠缺,为应对当前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引入保险机制,势在必行.4结语我国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目前处于严重缺失的境地,在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普遍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职能部门应根据本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的实际状况及本身办学条件,及时采取各项措施改革特殊体育教育的实施路径,强化他们对体育教育的受众程度,切实贯彻执行我国教育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特殊教育的教育方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

[2]吴燕丹,白永正.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4):85-87.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EB/OL].

[4]汪流,陈海燕.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659-1661.

[5]刘彩锦.生命关怀视野下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102-106.

[6]宫华.辽宁省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1):56-58.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8]陈宏,徐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综述:辨析与启示[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8-71.

[9]张钦.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4(12):1105-1107.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协同发展;体育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现在的媒体传播快,方式广,使学生很容易接受一些心理上的负面消息。家庭是否和睦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就目前的数据表明,家庭和睦指数不断降低。在学校里,人际关系不再和初高中那样简单、大学里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导致学生心理压抑,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强大,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高校教育亟须注重的一个环节。大学时期是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的一个阶段。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各大新闻有关大学生轻生的案件不断,这些案件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正警示了家长和高校,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迫切要求。

二、大学生体育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健康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缺少身体活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在经济发达国家是国民疾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学生体育教育主要的一方面就是体现对学生健康的重视。对于大学生来说,时间相对是比较自由的,也很容易让学生变得越来越懒惰,这种惰性循环是非常可怕的。体育教学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点,坚持督促学生锻炼能培养学生的毅力,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魄,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健康指数。这也满足了大学生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学生只有在校期间有个好的身心,才会有足够的精力去做更多他们想要做的事。

三、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路径

心理和身体是同一生命体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现象不可分开的整体。身心发展是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中不断得以实现的。体育从本质的角度来分析,是作用在人体生理结构的,使其机能有个很好的变化,我们再来看心理,心理是生理的一种功能形态,所以,对生理方面做一个调整肯定会促成心理的良好发展。也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身体的改造协同发展才可以让大学生身心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这非常符合身心共同发展的规律。

1.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路径的构思

学生体育有体育课、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是高校教师直接参与的,可以有效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课堂体育协同起来。授予学生心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调整自身的心理问题。平时教师也要做好指导工作。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搞一些体育知识抢答类似的项目,项目里穿插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体育竞技就是学生正式运用心理健康知识的时候,在体育竞技时学生要学会心理暗示,自我调整。比如,高校的运动会,学校应当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哪怕只是参加学校的一个月训练也是有必要的。在训练以及参赛过程中是会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与对手的合作与竞争、和团队的团结、自我突破等等各种问题。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把心理健康与体育活动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体育素质和自我修养上都有个好的突破。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学生可以在主动锻炼中不断提高自我调控、自我鼓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2.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的实际操作

根据某高校大一学生体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取任意一个班为例做出三个阶段操作。第一个阶段:大一学生在军训期间,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告诉学生,心理问题要勇于面对,切勿害羞而忽视,只要关乎心理健康问题都可找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学生提供便捷、有效的心理教育渠道。第二阶段:给每位学生做心理测试,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合理建议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以及体育项目,学生和老师一起共同摆脱心理问题。第三阶段:有了前面的第一、第二阶段,可以保证学生有个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勇敢地去面对,在体育教育等方面找到合理而有效的解决方法。学校还要定期抽取部分学生到心理健康教育处对学生做个跟进式的了解。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是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有效地把两者结合才可以培养出更加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作为教育者应当把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份责任,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智育、体育中去。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但把两者协同起来,可以相互影响,起到正面的作用。学校应当加强引导,把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互相配合,形成有层次、有重点、高效率、高水平的协同式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1]曲光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才智,2011.

[2]张廖通.英国高等教育“能力教育宣言”与“基于行动的学习”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0.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篇(7)

摘要: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体育科目作为引导学生运动、锻炼的主要学科,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体育课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大家都深刻认识到了健康对于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祖国的建设者,更需要我们能够给学生灌输“健康体育”理念,使他们能够在思想观念上、体育运动中、体育锻炼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采取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健康的体魄,使体育课程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正确引导者。

关键词:高校 体育 健康理念 运动 生活 锻炼 教学 经验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这就给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作息时间与中小学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生活习惯也逐渐不规律,这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就需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负责,从学生的体育健康理念、体育健康运动、体育锻炼方式、体育健康与生活入手,多角度、立体化的实现“健康体育”理念的渗透。

一、首先教师要做好健康体育观念的灌输

健康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人人追求的目标。伟大的社会主义导师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想要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有效的进行,良好的体魄是前提保证。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某个区域甚至整个国家建设的进行,需要我们的高度重视。进入大学之后,学生摆脱了高中时期的高压学习,大部分人都“松垮”了下来,没课的时候甚至会睡一整天,对于体育课程以及体育锻炼也较为回避,导致他们的身体素质严重下降,这也就影响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体育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够有效的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理念,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无与伦比的积极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做好健康体育观念的灌输,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意义,让他们能够重视身体健康,重视体育课程,进而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其次教师要做好健康运动课程的教育

体育课堂作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课堂上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效率对于学生的健康体育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学生的体育课堂健康教学,使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健康知识与体育技巧,在提升他们体育综合技能的同时也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很多学生感觉体育课没意思,大部分都是基本的体能测试,很少能学到新的东西。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不断的扩充课堂容量,多给学生准备一些体育器材与运动器材,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使他们能够个性化发展,避免出现“一刀切”的状况。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另外教师也要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使用方法以及运动技巧,使他们在课堂间隙时间也能够进行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动起来”,使学能够自觉运动、健康成长。

大学校园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学术空间,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风采。为了能够更好的就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参与热情,通过竞争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篮球运球基本操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随机将学生分为几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最快,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实现学生健康体育运动的高效进行。

三、再次教师要做好健康锻炼方式的教学

体育锻炼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采用各种体育运动手段进行的体育活动,是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美体”或者“减肥”,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择手段”,高强度、高难度的给自己制定所谓的“至上秘笈”,造成身体机能的损害,比如有的学生为了减肥高强度长跑,有的学生为了健体将肌肉拉坏,这与“健康体育”的初衷是相悖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健康锻炼方式的教学,以便学生能够采取正确的锻炼方法,科学合理的进行健康的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踏板,而不是成为他们的“负担”。比如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腰腹部锻炼的时候,采用体前屈、体侧屈、转体等方法;锻炼胸部肌肉可以采用简单的俯卧撑、仰卧飞鸟、双杠屈伸、倒立支撑等……当然在锻炼之前也要做好身体各个关节部位的简单活动,以免突然的运动造成身体的损害。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传输这一理念,以便他们能够在锻炼的时候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健康的锻炼。

四、最后教师要做好健康生活习惯的引导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大学时期正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样才能够养成健康的体格,实现他们学习生活的有序进行。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做好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的引导,以便能够使学生将体育与生活相结合,更好的进行体育活动。比如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例如早睡早起,不熬夜,制定晨练习惯;另外也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比如在有雾霾的早上就不适合长跑,在饭后也不适合做剧烈运动;此外运动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身体状况,比如在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也不要进行大幅度的运动,以免加重病情……总之,良好的生活习惯中不能缺少健康的体育运动,同时在运动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能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运动与生活的有效结合,实现健康体育理念的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

[1]樊勇.用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理念构建21 世纪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模式的思考.四川体育科学,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