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工智能在小学教学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小学教学的应用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7 16:06:14

人工智能在小学教学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小学教学的应用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图形编程;创新实践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成为一个高频词,各种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智能语音、图像识别等新技术,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也逐步改变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方式。许多国家已经开始积极尝试,大力推进小学人工智能教学。2017年,国务院正式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如今,计算思维培养又成为热点。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学校和教师有责任和义务组织、引导学生去接触、了解、学习、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适应未来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变化。人工智能涉及的学科内容较为广泛复杂,小学生相对年龄较小,储备的相关知识较少,学校应如何在小学阶段有效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推进人工智能教学真正落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巧”借活动、“巧”设场景、“巧”编程序、“巧”创项目等方面,积极探索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的推进路径。

一、“巧”设场景体验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与之前信息技术课上所教的内容相比,难度及复杂性更高。在日常人工智能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教学要求,改变教学方式,把体验搬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体验活动逐步理解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把重难点从对概念、原理、技术的学习转换到了解相关概念、技术实现的过程、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上。丰富有趣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从不同的思维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理解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些人工智能概念,如机器学习、大数据、神经网络等,体验人工智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人脸识别》一课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了解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影响、实现过程和原理,其中人脸识别的原理和过程较为复杂,如果教学中只进行简单说教,无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本课设计了一个“人脸大比对”体验活动,活动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通过百度AI开放平台里的人脸检测与属性分析功能,体验人脸检测中具体检测哪些属性;第二部分就是通过人脸对比功能,完成教师提供的三组人像照片的对比分析。在第一部分的实例体验中,学生通过自己上传照片进行检测,主要是通过对人脸的面部、肤色、毛发、眼睛、嘴、鼻和轮廓等150个特征的精准定位来准确地识别和计算出一张人脸的特征和属性信息,包括年龄、性别、颜值、情绪、是否戴眼镜等。这样的体验让学生非常感兴趣,也能很好地理解特征提取的过程。第二部分的体验是人脸对比,教师提供给学生三组照片,第一组是一对相似度很高的双胞胎;第二组是同一个人戴口罩和不戴口罩的照片;第三组是同一个人的两种表情。学生先自己观察,记录三组照片的结果,再上传照片到百度AI体验人脸对比过程,并查看对比结果。经过体验,学生认识到在现有的技术下,人脸识别的准确度还是非常高的,对人脸识别的过程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巧”编程序理解人工智能

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分析来看,主要应用领域为大数据及机器学习,这些功能的实现得益于算法的不断完善。可见,算法学习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关键,而对算法的学习又是计算机编程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推进小学编程教学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小学生相对抽象思维偏弱,采用图形化的编程教学,更加有利于他们接受,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编程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抽象与建模、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脚本,在验证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并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并过渡到对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其他知识的学习上。例如在五年级的《创编游戏》教学中,情境任务是设计制作一个猫捉老鼠的小游戏,目标是让学生认识“碰到颜色”“如果……那么……”等指令,能够用它们的组合来编写判断角色是否碰到边缘和老鼠的脚本。人工智能的概念主要体现在“碰到颜色”和“如果……那么……”语句的应用上,“碰到颜色”是侦测识别,“如果……那么……”则是逻辑判断的处理。在教学中,首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完成游戏需要考虑哪几个要素,从问题和答案中帮助学生提炼出“舞台”“角色”“动作”三个要素,进而帮助学生厘清实现游戏功能的基本思路。在程序编写中,让学生具体体验侦测模块的编写与判断语句的应用。简单的编程实践,能让学生逐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实现流程。

三、“巧”创项目实现人工智能

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果学生在掌握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后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是真实有效的。学生通过设计创作具体作品,可以大大增强分析和处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这也是人工智能教育的方向和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教师将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案例巧妙引入课程中,引导他们科学地确定项目内容;通过对项目的梳理分析,建立逻辑关系和模型;用编程语言描述逻辑关系;采用硬件设备实现人工智能的具体功能,这种基于真实任务的学习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解。例如四年级实践小组的“智能垃圾桶”作品,便是以垃圾桶为课题进行探究,先让学生对现有垃圾桶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思考怎样改造垃圾桶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化。通过教师的引领和自身观察,学生很快认识到智能垃圾桶应该具有的功能:一是能检测什么时候有人投放垃圾;二是垃圾桶盖能自动开启和关闭。确定了目标之后,就是思考达成上述目标需要哪些条件。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确定可以用超声波检测是否需要打开垃圾桶盖子,打开和关闭动作可以通过舵机和连杆来实现。通过探究后,学生根据设计的方案自主完成了智能垃圾桶的作品搭建,接下来就是通过编写程序和不断调试验证来实现预期的功能。作品完成后,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功能的增加与修改,如增加桶内垃圾超过一定高度时能自动提醒的装置等,让智能垃圾桶更加智能。本次作品的创作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编程思维和计算思维,更重要的是体验了自己创作人工智能作品的乐趣和成就感。在人工智能应用日益普及的今天,人工智能课程进入小学课堂是大势所趋。在小学阶段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知识,体验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创新意识、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但人工智能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如何有效推进人工智能教学,还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创设更好的人工智能教学环境,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对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丁华.人工智能教学中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J].华夏教师,2020(13):42-43.

[2]徐欣彦.引入体验活动创新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9):62-64.

人工智能在小学教学的应用篇(2)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教育教学。2020年2月26日,教育部在印发的《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第24条“培养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中明确提出:完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加强信息科技教育。建设普通高中人工智能样板实验室,保障中小学校具备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环境条件。开展人工智能相关教学与师资培训,搭建区域间人工智能教学成果交流平台。继续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建设、应用与推广工作。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包(初中版和高中版)和支持服务系统并推广应用。

我校是青岛市人工智能实验学校。在工作中我们借助教研、教学平台,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课程开展和教师教研、集备工作,根据兴趣导向、应用驱动,学用结合,强化实践的原则,组建了实验班,按照上级对于高中段开课部署每两周开设1课时,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工作。

在课堂上组织实验班的学生观看了人工智能的《开学第一课》,主要是“什么是人工智能”、“如何制造人工智能?、“New Google AI Can Have Real Life Conversations With Strangers”等内容,很有收获。但是在观看过程中发现很多的人工智能相关联的知识,比如JAVA、大数据、Python、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分析、H5/WEB前端、嵌入式、Linux、C语言、单片机、C++等解根本看不懂,发现自己的很多方面都需要补课,不然每次培训老师讲解的专业东西还是理解不了,这对于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难点。也断断续续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同仁们交流起来总体感觉是没有系统化,特别是参加了祁荣斌博士组织的磨课,和同事们讨论起来感觉层次太高,有些内容也是理解不了!学生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较起来也存在地域差异性导致了学生接受人工智能相关教育程度深浅不一,而且面向高中生的课本难度很大,很希望能有个机会从零基础开始系统化学习人工智能,这样才能更好的教好学生,这一点线下交流的时候是很多老师的心声,期望能在领导和专家的引领下实现。

通过断断续续的学习,比如Python基础知识,由于实战少,只能阅读别人的文章里附带的相关算法的实现代码,这样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很多算法的实现,难以从代码级去理解其设计思路;对于很多算法比如随机森林,决策树,SVM等常见算法,虽然看了相关文章很多遍但是还是一知半解的。

人工智能在小学教学的应用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积淀;教育机智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国语的前言,是打开少年思想的一把金钥匙,足见小学语文的重要性。教育机智是一种能力,是教师综合教育水平的体现。所以,教育者要提高教育机智,就需要不断地积累、学习经验。

一、对学生诚挚深厚的爱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爱自己的工作对象,那么他的教育工作肯定是做不好的。从古今中外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那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教师确实有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他们能将教育机智发挥到极致。所以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口吻一味地去批评学生。而是应该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去教育引导。让学生真正地信服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些无不要求语文教师对小学生有一股诚挚深厚的爱。

二、认真积累教育实践经验,刻苦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教育机智既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偶然地、无缘无故地突然发生,更不是随心所欲地“灵机一动”,教育机智是教师深思熟虑和果断相结合的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具有教育机智,只有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工作,联系班级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习教育理论。教师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教育科学理论的掌握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才可能具备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既不会光顾那些对教育科学理论一知半解却又自以为是的人们;也不会青睐那些在实践工作中“埋头苦干”,但不知教育科学为何物的庸庸碌碌地教了一辈子书的“教书匠”的。

三、必须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观察是有一定的目的、有组织、主动的知觉,观察力则是一种看出对象的本质的能力,观察力是教师的智力构成因素之一,它是由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心理素养所决定的。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几十个随时变化的天性活泼的小学生,教师要随时随地地根据学生的细微变化作出反应,其反馈调节既需机敏又要准确。所以,语文教师教育机智的发挥离不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教师发挥教育机智的智力基础。那些在工作中成功发挥教育机智的教师一般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们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姿态及一些细微表现中洞察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察觉出即将发生的“偶发事件”,能防患于未然;他们能利用敏锐的观察力,经过点拨、启迪、诱导,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按照教师希望的去做。

四、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机智来处理偶发事件,实际上也是一种应激,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况,这种应激需要教师在短时间内面对突发的偶然事件,迅速判断情况,在一瞬间作出决定,这就要求教师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和敏捷性的特点。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能从不同的层次、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教育机智总是与特定的教学情境相连,面对复杂而微妙的教育问题和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师不能一味地照搬教育理论,更不能经验主义,依照过往经验。而是要懂得应变,具体分析不同的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培养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是小学语文教师发挥教育机智的思维基础,在教学中把教育机智发挥到极致的教育者无不具有灵活性和敏捷性的特点。

五、做到积极反思

成功者往往善于总结失败。过往的经验与教训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过去工作中的失误与不足。我们要善于在过去处理突发事件中的不足中汲取营养,积极地去回顾与反思。对处理得不够完美的或者不足的地方要积极分析原因,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把经验转化为处理事件的能力,为在语文教师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自己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不是固定的一门课程,通过老师的指点就可以学会的。而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是要靠教师自身在工作中总结,在总结中体会、感悟出来的。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灵活地运用教育机智,这也给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让教育机智之花在小语课堂绽放!

参考文献:

[1]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9.

[2]苏玉秋.教师,不可缺少教育机智[J].师道,2004(8).

人工智能在小学教学的应用篇(4)

关键词:社会网络理论;智障儿童;社会化智力

残疾者较多丧失了基本的认知能力、行动能力以及言语能力,基本生存只能依赖外界的帮助。学界对于智力残疾做出明确界定,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智力残疾又分为重度、中度以及轻度三级。[1]笔者在哈尔滨市残疾人托养中心进行专业实习期间对智障儿童问题的研究,哈尔滨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又称温馨家园,温馨家园学员多为智力残疾儿童,本文将遵守社会工作专业保密原则,文中不会透露任何温馨家园学员个人信息。

一、智障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教化过程即社会化。[2]社会化的过程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自我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以保证社会基本生存之条件。智障儿童由于身体因素的限制,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制约。智障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化过程中缺乏有利环境

智障儿童通常会被社会标签化,认为智障儿童无法学习生存技能、生活不能自理,社会将智障儿童边缘化,外界不愿与智障儿童接触,甚至认为其具有危害性,这是不利于智障儿童社会化的环境,会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但事实上,智障儿童可以学习生存技能,生活可以自理且不具有危害性,温馨家园的智障儿童经过训练后可以自己制作简单手工艺品,可以进行销售服务中的收银工作,同时很多智障儿童都会跳舞和打乒乓球。智障儿童作为弱势群体,社会应对其给予帮助,而不是嘲笑和不理睬,人际交往是社会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智障儿童渴望与社会上的陌生人沟通,这样会有助于智障儿童的自身发展,同时会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完成社会化。

(二)社会化过程中缺乏监管与照顾

智障儿童的监管和照顾的主体是家庭成员、学校、社区三者。根据对温馨家园智障儿童的观察发现,家庭成员主要是其父母对其进行监管和照顾,但是智障儿童的父母照顾和监管智障儿童时间较少,智障儿童多数时间在温馨家园度过,生活上的照顾均由温馨家园的老师和护理人员负责。学校即残疾人服务组织,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学员数量增加,老师的压力也会增大,智障儿童自身特点决定其监管和照顾的难度极大。社区环境包括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志愿者组织等几大类,社区是智障儿童出入较多的地方,中国社区的现状导致其无法帮助监管和照顾智障儿童,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数量有限,不能提供过多的照顾,社区居民之间沟通较少且鲜有能够提供智障儿童照顾的成员,社区中的志愿者组织不健全,志愿服务具有选择性,志愿服务时间无规律性,所以社区内的志愿者组织也不会为智障儿童提供过多的照顾和监管。智障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周围人群对其进行引导和照顾,正确的引导和监管会加快智障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二、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分析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的原因

社会网络是指一群人之间存在的特定联系,而这些联系的整体特点可以用作解释这群人的社会行为。社会网络理论通常被应用于残疾人社会工作领域,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是残疾人社会化发展的需要,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就残疾人人际层面的社会支持而言,主要来自家庭内外的社会关系网络,即包括家人、亲属、邻里、朋友在内的非正式支持系统;在组织层面,则主要包含了社区、社会组织等组成的正式支持网络。[3]智障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将会有助于其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本文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原因。

(一)智障儿童自身条件阻碍社会化进程

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原因是智障儿童身体条件的限制,智障儿童较多丧失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温馨家园中有三分之二的智障儿童不能说话只会喊叫,程度稍好学员可以说几个字,当然这些是中度智障儿童的表现,中度智障儿童还伴随性出现肢体不灵活、认知能力丧失等表现,智障儿童自身条件是阻碍其社会化最主要的原因。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停留在正常儿童3-5岁之间,根据智力残疾分级即儿童智力量表所分析的数据可知,重度智力残疾智商范围在0-34之间,中度智力残疾智商范围在35-49之间,轻度智力残疾智商范围则在50-69之间。智力残疾儿童语言识别功能较差,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则相对较弱,所以智障儿童自身条件是阻碍其社会化的首要原因。

(二)家庭忽视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以及家长学历层次普遍偏低

智障儿童社会化过程受到阻碍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家庭因素,家长忽视对智障儿童的教育。首先,传统观念下智障儿童家长只会专注智障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不会关注智障儿童生活技能的培训和教育,同时不能创造智障儿童社会化所需要的有利条件,智障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更容易被忽视,智障儿童家长不会将智障儿童带到陌生人面前,残疾人家庭充满自卑感和孤独感且敏感、自尊心极强,自然智障儿童家长不会将智障儿童带到亲戚、朋友、邻居等外人的面前,人际交往缺失会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其次,少数家长过度溺爱儿童,存在“零批评”与“护犊”情结,严重束缚和禁锢特殊儿童,忽略心理潜伏期教育,影响其成长和发展。还有的家长把孩子完全依托给教师和专业人员,忽视家庭教育作用,不与他人合作。[4]第三,智障儿童家长学历层次偏低,不能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智障儿童。据温馨家园登记调查可知,智障儿童父母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学历水平多为中学、高中等,智障儿童家长不能够很好的配合学校的老师完成家庭训练以及课后知识的巩固练习,一味的依赖专业的教师和残疾人服务组织等专业机构。

(三)智障儿童服务机构教育水平有限

目前针对智障儿童服务的社会机构主要有残疾人托养中心、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中心等,由于智障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智障儿童服务组织的教育资源有限,从而导致智障儿童服务机构出现教育水平下降,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等困境。智障儿童服务机构是民政局下设事业单位,机构内部教师均为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虑到教师薪酬福利待遇问题以及国家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所以教师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紧缺,面对这一现状,智障儿童服务机构会采取聘任制形式招聘管理智障儿童的工作人员,管理智障儿童的工作人员学历层次较低或是下岗员工,工作人员每天与智障儿童在一起时间较多,智障儿童无课时间均由工作人员监管和照顾,由于聘任制工作人员缺乏教授智障儿童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所以会间接阻碍智障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四)社会人群用问题视角对待智障儿童

社会支持网络中亲戚、朋友、邻居以及社区居民都是社会人群的组成部分,社会人群面对智障儿童只是看到其存在的问题,总是用问题视角去关注智障儿童,所以说智障儿童社会化进程中产生阻碍的因素还包括社会人群。中国多数社区表现为居民之间关系冷漠,交往较少的现状,社区无法为社区内的智障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化环境,智障儿童人际交往问题无法得到改善。社会人群是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组成部分,社会人群对智障儿童的关爱极其重要。爱心慈善组织对智障儿童的关注只停留在物质方面的资助,而智障儿童真正需要的是心灵的关怀,只有精神慰藉才能更好地帮助智障儿童社会化。

三、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智障儿童社会化有效途径探析

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改善智障儿童社会化环境,帮助其学习生活技能和进行人际交往。探析智障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即帮助智障儿童完成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社会工作者介入智障儿童社会化

智障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在帮助智障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方法和技巧,为智障儿童链接资源,满足智障儿童社会化的需要。考虑到智障儿童自身的特殊条件,社会工作者会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介入,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接案与建立关系。社会工作者接案主要有两种形式,深入智障儿童服务机构或介入智障儿童家庭,前者较多。社会工作者与智障儿童建立关系过程中要以朋友的身份介入,智障儿童对人极其友善,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与其相处玩耍的过程中建立关系。其次是收集资料与问题判断,收集资料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收集服务对象个人基本资料以及家庭资料,必要时还要收集服务对象周围环境资料,社会工作者应该对案主的资料进行保密。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确定案主的问题,判断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的主要问题。然后是针对智障儿童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制定计划过程中要明确开展几次个案服务,以及每次个案服务的任务。第三,实施服务计划,智障儿童个案服务一般采取行为修正模式进行,实施服务计划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服务对象解决自身阻碍社会化的问题,改善自身条件,使其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过程。最后,结案与评估,结案时要避免移情和反移情现象,评估个案服务目标是否实现。后期社工要进行跟进和定期回访,以保证服务对象更好地完成社会化。

(二)改善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针对智障儿童家庭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严重忽视,教育方法不科学导致智障儿童社会化进程受阻问题,社会工作者组建智障儿童家长互助小组,在小组中分享教育智障儿童的经验,社会工作者以及智障儿童教师对其传授专业教育智障儿童的方法和知识。智障儿童家长互助小组的建立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小组前期准备。包括小组组员的招募,从智障儿童服务机构进行招募,招募组员的同质性应该较强,组员人数控制在5-9人之间,确定小组目标为改善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然后制定小组计划,确定小组活动次数、时间、地点以及预算等细节。(2)小组初期。智障儿童家长互相熟悉,进行破冰活动,寻找相似性,社会工作者此时应该为小组成员消除顾虑,与小组成员讲明小组规则,组内成员会做到保密,运用同理、真诚和接纳的原则对待小组成员。(3)小组中期。组员之间关系有所改善,社会工作者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继续互相了解,智障儿童专业教师教授家长教育智障儿童的专业方法,小组中期主要以教育引导为主。小组中期社会工作者应该倡导家长积极关注智障儿童社会化和自身发展,避免其忽视智障儿童成长。(4)小组成熟时期。社会工作者鼓励组员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的教育经验以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组成员互相讨论,社会工作者更多充当协调者角色。(5)小组后期。开始后期的离组准备,告知小组成员何时结束小组活动,帮助组员回顾在组中的收获并检验小组目标达成的效果,并且处理离别情绪,最后进行小组评估,评估该小组是否完成改善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任务,是否让小组成员学习到如何教育智障儿童的专业方法。

(三)倡导以优势视角关注智障儿童

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亲戚、朋友、邻居以及社区居民总是以问题视角去看待智障儿童,这种行为会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的进程。所以社会工作者倡导社会大众用优势视角去看待智障儿童,帮助其完成社会化。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5]优势视角强调关注智障儿童的优势,强调对智障儿童的尊重,优势视角更加有助于智障儿童学习生活技能和生存技能,更好地帮助其完成社会化。温馨家园每一位学员都有自己擅长的技能,智力障碍儿童也是有潜力、有优点的,只是暂时没有被开发,所以要以优势视角关注残疾人群体。对于倡导社会人群用优势视角去关注智障儿童这一目标的完成需要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内积极动员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社区居民、社区内爱心人士和积极分子帮助宣传,倡导社会人群关爱智障儿童,帮助智障儿童成长,可以采取发放传单和张贴宣传海报的方式,也可以选择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进行宣传,给智障儿童一点关爱,让人间变得更美好。

(四)改善智障儿童服务机构教学水平

目前智障儿童服务机构资源有限、老师数量有限,面对这一现状可以采取以下两点措施:第一,政府加大对残疾人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和专业支持,配备完善的教学设施,聘请专业的智障儿童教师和护理人员,并对其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护理人员学习科学的照顾方式和方法,使智障儿童免费入学,智障儿童服务机构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智障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早日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第二,智障儿童服务机构可以引进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帮助智障儿童进行社会化,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和方法来帮助智障儿童学习生活技能,使其早日完成社会化,回归正常生活。志愿服务团体需要经过社会工作者和智障儿童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需要了解专业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温馨家园招募了大批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团体,对智障儿童进行帮教活动,温馨家园大学生帮教中心帮助智障儿童学习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生活技能,并且有利于智障儿童人际交往的锻炼,给予更多的关怀来帮助智障儿童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周沛,曲绍旭,张春娟.残疾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刘启云,张建新.社会学概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3]章程,董才生.论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之构建[J].学术交流,2015,(4):160-164

[4]周丹,胡玉君.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学习与发展影响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6,(4):145-147

人工智能在小学教学的应用篇(5)

关键词: 蓝牙 智能小车 主干课程

一、概述

1.信息化对课程设置改革需求

中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历经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课改方案并取得相当成效;如今在“互联网+”、“工业4.0”等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再次对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1]。

在此轮社会洪流的核心技术当中,少不了蓝牙技术、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安装系统、APK等技术,而“智能手机蓝牙控制小车”虽然是个玩具小车,但其中包括上述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智能手机蓝牙控制小车”是当前信息时代核心技术的微缩版。

2.实训项目到项目课程的转变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以“智能手机蓝牙控制小车”制作为“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课程的一个实训项目,项目的开展是购买小车散装套件进行装配与调试,在一个实训周内完成。在2013至2014学年将“智能手机蓝牙控制小车”实训项目,转化为一门综合性项目课程――《蓝牙智能小车项目课程》;转化后课程内容包含四个模块26项目,120课时,涵盖电子线路、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蓝牙技术、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安卓系统、APK软件制作等课程内容,是一门综合性的项目课程,内容属于当今的技术前沿。

针对2014届年和2015届学生,笔者所在校首先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与教学过程中,以《蓝牙智能小车项目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实施项目教学两学年效果显著;而后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施1学年,效果同样明显。学生完成课程项目后,可以用自己的小车作品和手机进行循迹、壁障、竞速等赛车游戏。经定性综合评价这两专业的教学效果,认为本课程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等各方面有显著成效。

二、课程实践

将《蓝牙智能小车项目课程》作为主干课程的实践过程,是经过对企业单位、学生、家长、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调查后,制定出课程教学大纲,然后编制校本教材和组织教学资源与实施教学同步进行,笔者略去过程,重点讲述课程大纲中部分内容和教学实施效果,以阐明为什么本课程在中职电类专业中有不可或缺的主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全国示范性设置化资源建设共建共享计划(二期)”同时进行,按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指导性文件,采用“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课程教学大纲标准进行编写,并报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备案。课程教学大纲共分为“课程适用专业及层次”、“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课程学时安排”、“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实验实训安排”、“考核评价方式”、“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大纲编写依据与说明”、“参与编写人员”11个部分[3][4]。

(1)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目标设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职业素养目标、安全目标四项。主线是由蓝牙技术入手,熟悉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蓝牙传输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智能处理技术、Android操作系统、APK制作等基本概念,通过项目制作实例,以蓝牙智能小车的设计、制作、安装、编程为具体内容,讲解蓝牙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制作智能控制小车的操作实训,回顾并加深PCB制作、单片机技术应用、电子产品装配工艺等前面课程应用技能,从而奠定必要的综合性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后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2)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

本课程项目前导知识有电子线路基础、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计算机基础、Protel电路设计基础、单片机基础等。

内容主要由射频技术、蓝牙智能小车制作、Android系统应用与开发和AppInventor应用开发等四个模块26个项目组成。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射频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掌握蓝牙智能控制小车的电源模块、驱动模块、测速模块、主控模块、循迹模块、壁障模块、蓝牙模块的电路设计及PCB板开发,初步掌握蓝牙智能控制小车各模块的程序编写与控制方法,初步掌握蓝牙智能控制小车机械控制的设计与安装,初步掌握蓝牙智能控制小车的整车设计、程序编写与控制;初步掌握Android系统的原理与开发方法,初步实现基于AppInventor开发环境的蓝牙智能控制小车的APK软件的开发。

主要特点是课程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而教师只是发挥指导作用,学生小车作品完成后,可以用自己的小车作品进行循迹、壁障、竞速等赛车游戏。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技术类、电子制造类专业的专业实训项目,其中融合物联网基础、通讯与传输技术、传感技术、电路设计与装配工艺、软件编程技术等知识内容,均为当前“工业4.0”之中的关键技术与技能。

(3)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互联网+”、“工业4.0”已经全面渗透到生产、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其中以智能控制为主要终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对提高生产力、改进生产技术工艺、服务经济产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2]。本课程项目以当前无线通讯技术发展为出发点,介绍射频技术在电子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功能,利用安卓智能手机通过智能化控制的蓝牙小车设计与制作为具体项目,全面分析基于单片机环境下的智能控制产品的设计、制作与实现,从具体实例剖析入手,深入浅出阐述智能控制产品的设计思路、研发过程和智能控制方法,对于电子专业的智能化和融入物联网应用提供较好的实例支撑,为电子专业的高新技术教学和智能化产品设计及研发提供了较好的实例,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2.实施效果定性研究

(1)定性研究之必要性

笔者所在学校采用2+1模式,学生经过本课程项目和其他几门同时授课的课程及岗位技能考证后便参加职业体验。对项目课程的实施效果采用定性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其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专业技能的提高、社会的评价等较难定量统计;其二,本项目课程实施前,相关课程如电子线路基础、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计算机基础、Protel电路设计基础、单片机技术应用等课程已经结束,学生即便有了重新认识和掌握,但原各科成绩已不可改变;其三,本课程为新课程,考核成绩与其他的项目课程虽然有一定的可比性,但因其本身是综合性课程的特点,拿来与其他特定课程对比也不尽合理;其四,若以“无线电装接工”岗位技能考证做比对也无太多意义,因为以往考证通过率都是比较高。

所以,为了考察该课程实施效果,笔者采用对往届学生能力的回顾分析、走访家长和用人单位、观察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和技能的提升等方法,用非量化的手段定性地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此获得实施效果总结。

(2)实施效果总结

笔者以两届数十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提升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收集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总结出以下两点。

第一,学生兴趣与家长支持。项目式的教学,相对普通课程本身就较具优势,加上本课程能够开展赛车活动,学习主动性明显上升,不少学生能够提早完成全部课程内容,而后自发组织竞速、壁障、循迹等各式各样的比赛,再从竞赛中改进工艺、优化程序、增加APK功能等;也常有学生为了达到让自己的小车作品胜人一筹,翻找出以前单片机、Protel等教材自发补课。而且家长见到孩子行为上的变化,无不感到欣慰和大力支持。

第二,岗位实践能力提升,企业用人单位肯定。2014届的学生,通过本项目课程的磨炼,下到电子或信息企业后,获得关键技术岗位的人数明显较往年增加,更有甚者在工资待遇方面比多年的老员工还高;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学生的团队精神、工作主动性与实践技能等各方面都获得肯定。

三、结语

经过两个学年度的教学实践,《蓝牙智能小车项目课程》作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主干课程,有效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且在制定大纲之时,依据教育部相关标准进行建设,不仅高标准严要求,而且兼顾考虑不同的学习类型和学历层次,本项目课程同样适用于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

由于中职专业教学的特点,电子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都能在这智能小车中找到缩影,因此《蓝牙智能小车项目课程》完全适合作为中职电类专业主干课程。

笔者认为,作为一门项目课程,《蓝牙智能小车项目课程》从电子线路到蓝牙技术、从装配与调试工艺到Protel电路设计、从单片机C语言编程到安卓系统的APK软件制作、从传感技术到物联网知识,涵盖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融合软件和硬件的设计与制作,践行了项目教学和寓教于乐的赛车游戏,这是电类专业一门课程不可或缺的主干课程,值得广大职业学校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2]刘宏杰.统一认识扎实推进共建共享建设教育部职成司,2014.

人工智能在小学教学的应用篇(6)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项目教学 分组学习 因材施教 多元评价

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能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多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我国教育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本文拟就这一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工科理论与实践一体课程项目教学分组学习进行探讨。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种(后来增加至九种),即语言智能(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逻辑-数学智能(逻辑推理、数学运算以及科学分析方面的能力)、音乐智能(感觉、欣赏、演奏、歌唱、创作音乐的能力)、身体-动觉智能(运用全身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包括嘴和手,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空间智能(指针对所观察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模型或图像从而加以运用的能力)、人际智能(了解他人,与人合作的能力)、自我认知智能(深入并理解自己内心世界并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能力)、自然观察智能(1995年补充,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是一种在自然世界里辨别差异的能力)、存在智能(1999年补充,对生命、死亡和终极现实提出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的能力)。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类存在许多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每个人的智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人类在所有智能中都有创造的可能,但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在一两种智能上表现出优越的能力;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

所以加德纳认为,将智能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调动起来,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就是教育的工作之一。

二、项目教学的定义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意味着“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当教学单元是一个个项目,通常也称为“项目课程”。

Project-based learning一词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最初出现在美国。1918年9月,著名教育家屈伯克发表了《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的应用》一文,首次提出了项目学习(或译为项目教学)的概念。

在国内职业教育界,项目教学基本被定义为:是以来自社会生产实践或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最后完成项目任务的教学方法。

因而项目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所有项目都是真实的,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二是每个项目都是独立的,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三是每个项目可以由多个任务组成,可以由多人共同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四是项目实施活动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将来做事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可能就是学生们将来所要做的事情本身;五是项目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与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相匹配的。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分组学习的启示

过去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实践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因为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应该由小做起,进而慢慢推广至其他层面。有别于基础教育的对象,高职教育的对象在智能水平和性格上都已基本定型,专业方向也渐趋明朗。因此教育的目的在教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多元智能,包括如何评估、强化以及主动利用自身具有的多元智能于学习与生活之中。

作为适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项目教学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分组学习的意义在于可以给学生选择的空间,根据自身智能结构和智能优势,选择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并以适合自己的角色(岗位)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1.组内异质,实现智能组合

分组学习,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学生的分组原则,应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是分组学习能取得成功的前提。

分组时以不同智能优势搭配组合为基本要求,每个组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对应一个岗位,要做到因事设职、分工合理,职责明确,适者上岗。如一个优秀的团队中,组织决策(言语-语言智能和交往-交流智能优势)、规划设计(视觉-空间智能优势)、生产制作(身体-动觉智能优势)和检验评估(逻辑-数理智能优势)四种角色的人缺一不可。

上述分组方式的难点是怎么来认定学生的智能结构或智能优势的?可用以下两种方法判断。

(1)学习状况调查。通过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状态、行为方式和兴趣爱好等的调查,综合认定学生的智能结构和优势。

这种方式较为客观,但调查的详细程度直接影响结果,而且如果观察时间短,信息不够充分,容易造成认定偏差。

(2)个人选择调查。教师提供课程项目的相关信息,包括小组岗位组合、岗位智能优势要求、岗位工作任务和成果要求等。学生可自行选择一个或多个岗位,表明优先意愿,并说明理由。经综合分析和评价认定学生的智能结构和优势。

这种方法调查的是学生对自身智能特点的一种主观认识,缺点是学生有时会把兴趣爱好和智能优势混为一谈造成认知错误。

操作时上述两种方法可配合使用,尽量让结果更接近实际,减少偏差。考虑到从初步合作到默契配合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在分组学习初期基本保持分组稳定是必要的。而在课程后续的学习中再针对一直无法达到最佳配合状态的小组做出调整。建议由教师主导做组间微调,由学生自主做组内调整,最终让学生找到最适合的角色。

2.因材施教,突出智能优势

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不同于其他智能的独特思考模式,然而它们却非独立运作,而是同时并存、相互补充、统合运作的。高职工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涉及多个智能领域。按照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活动是多元智能理论对“因材施教”的诠释。

(1)实行教学内容岗位化、教学目标层次化。把项目的理论和技能两方面的教学内容都分成基本(应知应会)、一般(能做)和拓展(做好)三个层次。基本教学内容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内容。按照各岗位工作任务和成果的不同进一步设计一般和拓展两个层次学习内容和目标,学生不仅可以对应岗位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程度选择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

(2)开展差异化的教学。教师可以从学生最喜欢或最擅长的学习方式中找到切入点, 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策略和方法,向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利用其最擅长的智能学习,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领域。

(3)鼓励组内互助。小组成员智能的互补能够互助学习,成员在各自岗位创造的学习成果可成为队友的学习内容。小组成员分享多元化学习成果有助于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全方位地建构知识,多元化地发展智能。

(4)创建学习共同体。相同岗位的人员有基本相同的智能优势,共同学习,可借鉴他人优秀的思维过程来促进自己相应智能的发展,同时参考他人的学习成果促进自己对知识、技能的深入理解,共同提高。

3.评价多元,对应智能分类

所有的智能都有同等价值,所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评价原则是“赏识每一位学生”。

(1)评价内容多元化。承认学生的个体智能差异,扩展评价内容。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考察,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体现的考察。

小组成员分工的不同,意味着各人能力体现的表象、学习方式以及成果是有较大区别的。针对不同岗位的智能要求分别确立评价内容、建立评价标准是一项复杂而必需的任务。

评价的内容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评价的标准要立足于突出优势智能,兼顾智能弱项。

(2)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评价应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进行。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每一阶段鼓励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反省自身的学习策略。

项目完成后,各小组展示作品,互相观摩,比较、评定作品的等级。

最后,组内成员总结分析,评价本组表现在班级中的优劣和改进方向,评价组内各成员的作用和表现,确定智能组合是否合理、岗位分配是否合理以及调整的可能。

教师观察和记录全过程,对学生在整个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步程度以及最终成果给予一个综合评价。

让评价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评价过程成为开发、培养学生的自知-自省智能的过程。

(3)评价方法多元化。质性与量化评价、过程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能力体现的评价贯穿整个项目学习过程,不仅要考查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和技能,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水平、进步程度等各种特质来质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

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考察,传统的量化性终结评价还是比较直观有效的。量化评价可以采取分层评价。将理论和技能试卷分别分成3个等级:基础A卷、综合B卷、提升C卷三种,设定相应的难度系数是0.8、1.0、1.2。考试等级由学生自行选择,最终得分是试卷得分乘上相应的难度系数,以此平衡个体智能的差异对量化评价结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赵兵.多元智能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3]夏正江.试论隐性化的因材施教[J].课程.教材.教法,2008(11).

[4]何函燕.合作学习分组模式的研究简述[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4).

人工智能在小学教学的应用篇(7)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英语;教学;应用

我国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于新时代学生英语的教学应该首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对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予充分的尊重。以理解为首要原则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侧重培养学生的智能,帮助学生切实的将所学的知识充分吸收,采取此类理论指导小学英语教学,可以实现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步提升。因此,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多元智能理论,以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概述

1983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Howard Gardner)出版了《智力的结构》一书,多元智能理论就是最先在这本书中予以提出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呢?霍华德博士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基本上包括九种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以及自知自省智能。例如运动员的运动智能相对于其他智能就比较强,音乐家的音乐智能则比一般人要强很多等。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不同人的智能强项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指导,并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以此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长处,这样智能强项才会被有效开发出来,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这是多元智能理论所大力提倡的。

二、在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观

(1)学生观。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到,每个人即便是均有这九种智能,但真正表现出来的却是不同的,因而才会使得每个人拥有不尽相同的学习类型和智能类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把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称之为差等生,这是不正确也是不客观的。按多元智能理论来说,这些差等生仅仅是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未能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并不妨碍其他智能的发展和表现。从这种观点来看,所有的学生均可以成为优等生,他们并非存在智力方面的差异,只是一些多元智能的表现有差别而已。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学生,积极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并给予正确的指引,帮助他们尽快树立乐观的学生观,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彻底解放出来,而不再是看学生的智商是多高,真正将学生的智能类型重视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以及智能强项,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教学观。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强硬性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们被动地予以接受。这样的滞后方式往往会忽略学生智能方面的培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的是主体地位,学生则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而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虽然我国近年来积极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相当多的学校中,此类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普遍存在,不管他们采取什么样的知识表现形式,其本质还是一样的。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各方面的智能均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显然原有教学模式并未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归根到底是因为教师过于看重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智能的开发。我国提出的新课改中明确了教育教学中的重心是学生智能的开发,而多元智能理论恰恰符合这一要求,为教师教学观的更新换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提问的问题要有价值性,让学生的智能有发展空间。教师把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课堂上时,应当严格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以提问,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思维和语言的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等,对于问题的设置要切合实际,在他们能够思考的范围之内,提问的问题最好由简入难、逐层进入,这样会给学生提供出一个思考与接受的过渡空间,同时在时间上也要充分掌握好。对于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的提问中来,从根本上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切勿在课堂上只突显学习好的学生。

(2)实行多元智能课堂管理策略。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是课堂管理。虽然多元智能理论中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关于课堂管理的策略,但是其还是间接地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诸多维持课堂纪律的方法。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主要讲的是学生的语言智能,但它并非是唯一的,英语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智能理论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及交流。如教师如果想让嘈杂的课堂安静下来,可以弹奏一首钢琴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逐渐地安静下来,这是音乐智能的体现;可以用粉笔在黑板上写“请安静”的字样,这是语言智能的体现;可以把手指放在嘴唇上,这是运动智能的体现;可以记录学生从吵闹到安静下来的时间,并且和他们计算浪费了多少时间,这是逻辑数理智能的体现……总之,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更加科学有序地管理课堂。

(3)实施多元化评价,对学生的智能强项给予关心。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不断地刺激他们进步和发展。对于具备不同智能强项的学生,需要正确引导这些学生全面地看待自己,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要让他们知道每个人均有着自身的特点以及优点,人与人之间并非存在智力的差别,只是发挥出来的智能强项不同而已。这样的方式才称得上是尊重学生,有助于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心,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动力及兴趣,以此促进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九种智能相辅相成,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每种智能都有其自身特有的表现形式与作用。每个人对这九种智能的掌握度不同,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便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智能强项给予恰当的鼓励及正确的指导,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促进他们不断成才。

参考文献:

[1]郭志斌.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

2012(22).

[2]孙菲雨.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