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信息素养论文

信息素养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6 09:35:43

信息素养论文

信息素养论文篇(1)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部主席PaulZurkowski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段,2010:182;吴,2012:694)。198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信息委员会重新定义信息素养:一个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应该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和有效评估及利用信息(段,2010:182)。这些研究为信息素养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信息素养的研究一般包含以下内容:信息意识;对信息素养的了解和态度;获取、处理和开发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和安全意识这四个主要维度。在此框架下,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这一框架目前仍然是研究学习者和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参考,而且此框架与信息技术更为紧密。不可否认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对教育会产生直接影响。持续的研究和实践使人们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认识更加深刻和透彻。随着信息资源和课程的整合和优化,我们发现即使教师满足了这一参考框架的要求还是不能达到一个预想效果。更多的因素应该被包含在信息素养内,例如,将信息资源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创造和管理学习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等。我们不能不承认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8年提供的教师信息技术与通讯能力框架更为综合,与教学更为相关。这一框架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后的信息通讯素养分为三个层次:技术素养、知识应用深化和知识创新。每个层次都包含6个维度:信息通讯政策的了解、对课程和课程评估的认识、信息通讯技术的使用、学校组织和管理,及教师的职业发展(UNESCO,2008:5)。本文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考察以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信息通讯素养为主要理论参考框架,并相应融合了我国的一些研究成果。本文以黑龙江省民办院校大学外语教师为调查对象,致力于描述和分析研究对象的信息技术素养现状,并为研究对象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策略支持。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黑龙江省4所民办院校的全职大学外语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率大于50%。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3份。本研究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包括:课堂观察、问卷和访谈。问卷包含了教师信息资源利用渠道的分析、教师信息资源利用率的分析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分析。本文剖析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大学外语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真实现状,为民办高校外语信息资源优化利用提供参考建议。

3、研究结果分析

对教师信息素养部分的调查问卷采用了Likert五级分类法。1=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2=通常不符合我的情况;3=有时符合我的情况;4=通常符合我的情况;5=完全符合我的情况。我们的分析从两个层面进行:信息素养6个维度具体均值比较;信息素养基本能力、信息素养应用深化能力和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的比较。

3.1教师信息素养6个维度的均值比较。

本文对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考察以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信息通讯素养为主要理论参考框架,并相应融合了我国的一些研究成果。研究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划分为: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组织和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共六个维度。我们对以上六个维度的均值做了对比。我们的结果分析显示:以上六个维度中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最为突出的素养是教学方法(均值为4.3333)和课程设置(均值为4.0432);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基本具备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能力(3.725);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对规章制度(3.0625)、组织管理(3.0833)和教师专业发展(3.0417)的素养有待加强。

3.2基本能力、应用深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

在以上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六个维度里,我们的研究根据2008年的框架将每个维度里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描述分为三个等级:基本能力、应用深化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对以上三个等级的均值做了比较。我们的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能力良好(均值为:4.0625);黑龙江省民办大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深化应用能力(2.9839)和创新能力(2.5417)有待加强。

4、基于本研究结果的讨论

我们总结发现,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具有良好的外语教学专业素养、良好的外语信息技术能力,但我们还需要在教学中继续应用、深化和创新,已到达更加的优化的外语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对外语信息技术和素养的规章制度了解不够;教学和管理相脱节,教师并未充分参加到关于外语信息技术和资源的组织和管理中去;我们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并未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来深化和拓展自己的专业发展。我们针对我们对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梳理外语教学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化建设的研究成果,对全国民办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以下策略支持。

4.1民办高校应为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提供多样的外语信息资源和便捷的利用渠道。

我们的调查发现,相对于公立高校,民办高校外语信息资源的建设相对不足。我们调查的五所民办高校中只有两所高校购买和使用与教材配套的学习者自主学习平台,而且利用效果也不令人满意;其次,五所民办高校中只有一所民办高校有自建的外语学习数据库,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在线学习。我们调查结束时没有任何一所院校和其他国内外院校有信息共建和共享的举措。此外,五所民办高校都只为师生提供部分的中国知网论文阅读和下载的渠道,不能满足师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在教材立体化,学习网络化的当今,任何类型的院校都不得不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丰富和优化教学信息资源,提供灵活便捷的利用渠道,使学习者成为教学的主体,已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4.2加强民办高校教师对于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政策和方针的了解和应用。

我们的调查发现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教师对“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政策和方针的了解和应用”部分调查的总体均值为:3.0625,即“有时符合我的情况”并未达到“通常符合我”的程度。我们的教师应该在对于自己教授的科目有深刻的认识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国家信息通讯技术政策方针的内涵,能参与相关教改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并致力于实施这些方针政策。更高层次上,我们还应该依据学习者的实际状况整合信息通信技术在课程中使用。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相关政策规章信息及培训学习,使教师更好的了解最新成果和动态,将其尝试应用于课内外教学之中。

4.3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仍需加强,并鼓励将其能力转化为行为。

我们的调查发现我们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总体均值为:3.325。仍然未达到“通常符合我”的程度。调查显示我们能操作基本的软件和硬件,也能使用应用软件、网页浏览器、社交软件、展示软件和管理软件等(4.6250);也能根据问题和活动的实际状况灵活使用(4.1250)。但是未能用网络资源帮助学习者协作学习和获取信息、并与外部的专家分析和解决他们的问题。也未能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创建和监控个体学习者和群体学习者的活动(2.8750),更未能设计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社区,来培养知识创造能力、帮助学习者进行继续教育和反思学习(1.8750)。以上结果显示我们的教师还是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经历集中在课堂教学中,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和资源时代教学的延伸。高校应该重视和鼓励教师延伸课堂教学,完善教学环节中的预习和课后应用深化环节:提倡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习者协作学习和获取信息、并与外部的专家分析和解决他们的问题;设计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社区,来培养知识创造能力、帮助学习者进行继续教育和反思学习。

4.4加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组织和管理教学的能力。

我们调查发现我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来组织和管理教学的能力部分的总体均值仅为:3.0833。我们能使用信息通讯技术面向整个班级、小组或个体学习者创建活动,并确保公平的机会(3.6250)。但是我们不善于:创造灵活的课堂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应用信息通讯技术融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实现协作学习(3.0000)。我们也不能:在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创新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在培训同事、创建和实现以学校为学习社区的愿景中起到了领导者的角色(2.6250)。所以,我们民办高校的外语教师在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的同时,还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资源实现学习者的协作学习;同时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创建学习社区,和同时分享和共建信息资源;并信息资源优化建设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5民办高校教师更应该关注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

我们的调查显示我们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拓展自己的拓展自己职业发展方面的均值为:3.0417。其中我们能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资源扩展课程教学(4.2500)。但是我们不善于: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创建管理复杂的项目、与他人合作,也能使用网络获取信息、联系同事和外部专家(2.7500)。我们还不能:倾向于尝试和继续学习,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创建专业知识社区(2.1250)。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我们民办高校的教师更要关注自己职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资源赋予我们的优势: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创建管理复杂的项目、与他人合作;能使用网络获取信息、联系同事和外部专家;倾向于尝试和继续学习,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创建专业知识社区。

5、结语

信息素养论文篇(2)

1.1可提高护理人员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护理人员不仅需要获取护理知识,还要了解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社会知识及各种护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信息,这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才能明确护理诊断,全面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切实促进临床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1.2是开展循证护理实践的前提循证护理,就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循证护理在我国是一个新的护理发展方向。面对新的挑战与要求,护理人员应会运用身边各种资源寻找证据,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法。

2提高护理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2.1护理人员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是信息行为的先导,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信息需求和获得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信息的效应[3]。对信息意识的培养应从学校课堂开始,由文献检索的教师讲解有关信息、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利用现实社会中围绕情报、信息发生的生动事例,强调获取情报和信息的重要性,使学生们初步树立信息意识,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渴求和自觉性,并可由此产生对文献检索课的兴趣,也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充分发挥医院图书馆电子文献检索知识培训的功能

2.2.1加强医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1)自建数据库,馆藏资源数字化。我院是集医疗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院图书馆是医院的文献信息中心,馆藏中外文肿瘤专科资料极具价值和特色,因此我们使用北京清大新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设计的图书馆自动管理软件(GLIS7.0),通过套录、录入等方式自建了极具本馆特色的馆藏数据库。同时,读者可通过IE浏览器利用查询系统实现对书目数据库的访问。在查询系统上可了解图书馆概况、管理制度、借阅规则、开放时间、查看最新公告,进行馆藏书目查询等。(2)引进数据库,实现网络资源馆藏化。我院的数字图书馆,引进有清华同方的《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CHKD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江苏省科技情报所万方、维普镜像数据库,外文数据库医知网,以及大医医学搜索、中外文电子书库等网络数据资料,使医院图书馆以较小的空间存储了无限的信息。

2.2.2加强医院数字图书馆教育、培训功能。医院图书馆是医院信息文化中心,深入研究如何改变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和内容,开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创新,是当前各医学图书馆探索的重要课题。(1)图书馆在完成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争取院领导的重视,完善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电子阅览培训室等硬件设施建设,保障信息服务水平。(2)在护理人员新入院时就对他们开设岗前培训课,讲授如何利用图书馆,介绍馆藏特色及中外文数据库及书刊,初步树立信息意识。与护理部合作,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分批、分次,举办定期、不定期的医学文献数据库的培训班,馆员自己制作数据库的PPT,不仅向参训人员介绍本馆引进的医学电子数据库的概况、特点、收录范围、检索途径、文献下载及处理等一些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训护理人员根据需要完成从查找线索、索取原始文献,到综合加工、评述、利用等的一个连续过程[4]。(3)建议医院并争取将文献信息检索课纳入护士继续教育的内容。将文献信息检索能力与竞争上岗、评聘职务、考核晋升等挂钩,并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3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信息素养论文篇(3)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信息素养也成为一个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概念。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指出 "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设备到人员、从内容到方法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我校工作,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充分利用已有设备,上好信息课,搞好兴趣小组活动,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

    我校从85年12台苹果机起家有了第一个计算机房,在此后七、八年的时间里,也只是增加十几台中华学习机。然而,我们始终让这个简陋的机房满负荷的工作,为同学们开设计算机课,还十分重视搞好兴趣小组。一至六年级均开有小组,有的组长年活动,有的组则是进行短期培训。从各个层面、各角度提高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从86年以来,使每一个走出北大附小校门的学生具有计算机初步的知识和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并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校为重点中学输送了一批批计算机爱好者和优秀生。目前已有不少学生成长为国家计算机方面的优秀人才。这十几年来学校有千余名学生在区、市、全国的各类计算机比赛中获奖。学校12次获北京市团体第一,6次获全国全体一等奖。在今年首届北京市机器人编程设计比赛中,我校又获团体第一,将派代北京表参加全国选拔赛。学生的动画作品也获得北京市第二届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一等奖,并被选送到全国参加决赛。

    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们十分重视增添现代化设施,用有限的经费建立了双向摇控闭路电视系统、配置100多台奔Ⅲ550到奔Ⅲ700两个局域网多媒体电子教室,而且光纤进校实现互联网,做到每个教研组每个教室都有计算机,均可全天候上网。这些硬件设施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了物质基础。近两年来,我校重视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学习。中国少年雏鹰网在我校发展了二百多名会员,我们为低年级会员讲解如何上网,如何收集资料,给高年级会员讲解如何制作个人主页。百家网站的技术人员为学生办班,介绍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寒假和署假里请美籍华人田三文教授为高年级同学介绍他潜心研究30年的"因特网中文"。目前大队部正请大华风采网对各班网络管理员进行培训。

二.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从小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社会还是音乐、美术等课,我校教师常常运用电脑,使用课件,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图、文、声、像、乐等形式结合起来,实现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尤其可喜的是我校各科教师普遍重视教给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我校学生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1)上网查寻;(2)到图书馆查阅;(3)在家庭藏书中寻找;(4)到书店查阅;(5)从报刊杂志上了解;(6)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7)向他人咨询;(8)参观展览;(9)参观博物馆、科技馆;(10)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同学们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学习资源成了学生的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学习手段。这既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各层楼道张贴的经常更换的学生"手抄报"是我校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一个展示。

三.客观评价、正确引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老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上让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同学的赞扬、老师及时的肯定会使其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更有兴趣。学校、年级、班里,少先队各级组织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同学们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信息素养论文篇(4)

据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普遍偏低,这主要是存在四个方面的原因[7]: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

1.社会对信息素养培养的忽视

(1)国家尚未制定全国范围的信息素养标准现阶段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主要集中于教育、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文章中,学者根据自身对信息素养教育的不同理解,在各自专业领域制定了不同类型的信息素养标准。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暂没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权威机构,也没有制定出适应于全国范围的信息素养标准体系,从而确立教育目标,规范教育活动和内容。

(2)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但缺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经统计,1994-2014年,文献的关键词中包含有“信息素养”方面的文章,在中国知网共获得记录8687条,在万方数据库共获得记录5518条。大量统计结果表明,信息素养已获得教育界的重视,可在实际操作中,除《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得到当地实施以外,再无深入、具体的信息素养标准。

(3)应试教育,忽视了信息素养培养由于中国教育环境,学生围绕着中考、高考等展开学习,而学校也只看重数理化、文史哲等与升学考试直接相关的学科,因此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另外,家庭中,多数父母衡量子女优秀的标准主要看中学生成绩,对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排在成绩之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素养家庭教育的开展。

2.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基础薄弱

(1)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意识淡薄虽然,学校已感受到社会、基础教育的压力,但在具体教育措施上却力度不够,体现在:没有把学生的信息素养纳入到学校的评估体系中,使之流于表面形式,并且认为培养信息素养能力就是开展文献检索课、计算机基础课程等,忽视了其它活动的开展,使信息素养教育简单化等。

(2)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单一现在大多数民办高校对于信息素养的教育提留在传统的信息技术和文献检索等基础课程上,甚至有些高校连信息基础课程也没有开设。有些高校文献检索课开设多年,但课程流于形式,如:教学内容陈旧、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缺少、信息课程理论多实践少等。

(3)图书馆未能发挥应有职能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学生信息素养学习的场所;但是,部分高校图书馆过分注重外表的建设却忽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且信息平台服务落后、水平低下。刚入校的学生一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可对图书馆的馆藏状态、收藏书目、藏馆地点、图书目录、检索方等不甚了解,面对大量数据也无法获取重要信息。另外,很多高校图书馆主页也长时间不更新状态,教学资源库建设进展缓慢等。

3.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水平滞后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与学生直接接触,他们的信息知识、信息情感以及信息技能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目前,部分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己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具体表现:

(1)教学理念未变化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习惯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无法适应信息化教学。体现在:不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上网了解最新科研动态、不传授前沿的教学资源等,这都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2)教师角色未转换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学生获得知识信息主要通过电脑、网络资源、课本等学习平台,讲课只是作为一种助学形式。这就使得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完全主导型的,而是指导型的,学生的角色不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积极参与的。那么,教师还作为评判者的角色起重要的作用,即时给学生考核。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讲课的阶段。

(3)教学模式未更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很少,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课堂没有个性化特点。其实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灌输理论、传授信息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发展自身才能。

4.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缺失

民办院校中学生交流少,且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水平低,这都导致学生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参差不齐、信息免疫能力差、信息伦理意识低。

(1)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新进学生对信息需求缺乏渴望,高年级学生缺乏对信息知识和技术的主动性,且对信息需求存在应急心理,获取信息只为了适应某一目的,应付了事,无法构建自身知识结构。

(2)学生信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在高校学生中,多数学生只知道在书堆中寻找信息资源,学生在运用信息素养能力上存在诸多问题。如:不懂得检索语言;不懂得如何使用图书分类方法简捷、快速地获取知识;英语能力差,无法获取最前沿的信息等。另外,有些学生筛选、鉴别、利用信息的能力偏弱,不知从何下手,造成盲目复制的局面。

(3)学生信息自律能力差在“知识爆炸”和“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又缺少实践锻炼,对信息的理解、鉴别处于混沌状态,缺乏信息筛选能力,容易被污染信息侵蚀。如: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传播谣言,发表虚假信息等。有的学生不清楚或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规则,以致网络成瘾、网络欺诈等。

二、大数据时代下民办高校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

1.注重社会信息素养良好环境的营造

(1)发挥家庭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最初的教育环境,人的启蒙教育到终身教育都与家庭分不开,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子女的行为影响深远,因此可以通过父母特定的信息素养去感染下一代青年。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已进入个人家庭,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信息观、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教育活动。

(2)动员全社会参与信息素养培育活动首先,确立信息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即通过舆论导向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氛围,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其次,采取措施加强网上信息管理,如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控制信息源头,防止有害信息。最后,加大网络立法力度,健全网络法规。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

2.加强高校信息素养的管理和建设

(1)开设信息专业课程,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专业的信息技能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方法之一,高校信息教育将从了解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转变为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不需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就能够简单使用计算机,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将逐步替代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和应用能力为目标,学生可借助信息系统完成学习。

(2)发挥图书馆作用,为信息教育提供坚实平台高校的图书馆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馆藏人员应该向学生介绍信息的生产、存储和应用的相关知识,使其能自主检索各类书目、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集中地、信息传播的中介,提供了虚拟与实体并存的信息平台、全方位开放的服务,如:建立学科导航、举办专题讲座、引入个性化咨询服务、开设远程教育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3.优化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1)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当今时代信息知识的获取已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这对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已难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因此,很多教师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了一种协作的、互动的、参与性的、富有创造性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发现和学习,便于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正确判断的能力。

(2)以终身学习为目标,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如今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化社会,教师只有针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状况,适时修正自身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促成教师专业技能最大限度发挥,才能整体提高我国科研学术水平。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才能进步。在大数据面前,老师如果将知识不假思索的灌输给学生,会造成学业的负担,所以教师需学会主动学习,把握正确的信息来源、信息利用的有效性,把加工后的信息转化为学生吸收的知识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索

(1)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激发全面的信息能力信息观念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学生应该注重:第一,激发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学生就会积极、有目的地去查询、整合和分析信息。第二,尊重文化知识。树立准确的信息观念即尊重文化知识,充分意识到文化知识在大数据时代的重要性。第三,建构价值观念。在大数据时代,只有尽早收集和利用有关信息,才能发挥信息的价值,才能利用信息使其具有竞争性。

(2)磨砺坚定的信息意志,培养高尚的信息品格求学是一个艰苦并充满乐趣的过程。若无坚定的信息意志,社会不良信息就易浸入,占据学生的心灵,耗费他们的时光,埋葬他们的理想和抱负。因此,信息意志是学生成功的关键。须做到:第一,从点滴小事做起;第二,提升自身约束力;第三,勇于同困境、挫折作斗争。大数据时代,信息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资源开辟了学生增加知识的新渠道;另一方面,信息垃圾、信息污染给高校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和消极影响。学生除了提高其信息观念与能力,还应培养自身高尚信息品格,加强自身修养,当利用信息时养成良好的信息行为和规范,从而逐渐强化信息品格。

三、总结

信息素养论文篇(5)

我国学者对于健康信息素养研究起步较晚,在健康信息素养评估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集中在信息素养理论研究与教育两大类,面向公众和病人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几乎空白。卫生部2008年公布了《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调查发现,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仅为6.48%,但是,此份调查基本上是关于健康的基本知识,而对于如何获得、理解和使用健康信息,即健康信息能力则没有涉及,因而很难认为可用于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测评工具。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虽有了一定程度提高,2008年以来平均每年增加约0.5个百分点,到2013年达9.48%,其中,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为18.46%,但是,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仍处于偏低状态。我国10所医学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能力和42所承担医学文献检索课的院校授课情况调查显示,对医学生的健康素养教育只局限于基本知识的介绍,忽视了获取健康知识技能的培养[9]。近2/3的高校BBS用户受访者不知道在哪里可以获得有用的网络健康信息,只有4成被访者能够准确评价网络健康资源质量高低及是否有用。80%的医患纠纷源于医生和患者沟通不够,其中,信息交流不畅、不告知患者健康相关信息等是主要原因,提示医务人员的健康信息素养有待提高。我国现行医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集中于健康信息的检索教育,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辅以入馆教育与专题讲座等形式展开,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一,较少涉及健康信息的加工处理、评估及其实践应用,与专业学科教育相分离,健康信息素养低下,普遍存在着健康信息意识淡薄、甑别理解与评估能力低下、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律意识欠缺等问题,不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健康信息资源作出合理的健康决策,甚至因缺少常见疾病防治知识、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低下而出现高住院率、高医疗费用与高卫生支出等问题[11],无法满足全面培养学生健康信息需求,不能有效提升专业岗位胜任力。反思以上问题,主要是与我们对于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教学内容与方式认识误区、缺少评价激励体系等有关。在当前慕课、电子健康档案等大数据浪潮下,使我们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观念、体制、机制面临着严峻挑战,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迫在眉睫。

2积极实践,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学生健康

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医学生是健康信息素养的先行者、未来健康信息教育者和传播者,加强医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其辐射作用面大,对于促进公众健康、降低健康风险和提高健康可及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要结合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要求,积极整合和优化健康信息素养与专业教育课程,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的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2.1借鉴21世纪医学生培养目标与要求世界卫生组织一直积极倡导医学教育改革,最为突出的是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倡导“五星级医生”理念。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能够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自学、获取信息、治疗管理患者并开展卫生保健工作。这些要求表明,21世纪的医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教育要着重强调医生的职业价值、群体保健和预防观念、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统一,能够有效识别健康信息需求、获取信息资源、分析评价信息质量、利用信息与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在具体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要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文化传统、文化层次、年龄与专业等类别,建立健全分层次、差异化的健康信息素养培养培训机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工作。

2.2开发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的健康信息素养项目化课程要以培养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加强培养健康信息素养与专业学科教育融合为切入点,探索医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改革,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文献检索课程模式,开发由医学图书馆员介入、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做一体化”项目任务驱动的健康信息素养教材,编写相对应的特色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在课程内容涵盖和组成形式上反映学科整合化趋势,融合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沟通能力,实现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和职业岗位胜任力的有机融合。

2.3建立健全健康信息素养教学特色资源库要结合发达国家健康信息素养发展及其标准化评估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研制符合国情的健康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与评估工具,为制定相对应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策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将各种分散的网络医疗、公共卫生、保健康复等健康信息资源、医疗卫生行业资源以及国内外健康信息素养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构建健康信息素养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和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特色教学资源库模块,建立大容量、开放式、交互性强、适应大数据网络发展的信息化教学服务系统,建立完善权威的类似于美国“MedlinePlus”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门户网站,提供政府、专业学会、医院和研究所等高效、稳定和权威的官方网站,建立健康信息网络导航平台,开展网络健康信息资源分类导航服务,不断丰富健康信息教育资源,开发专业的在线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系统,实现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和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共享,实现校际共建共享,实时获取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最需要的一线资料,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的变革,不断提升健康信息素养水平。

2.4建立健全校内职场化与校外教学化相结合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强化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为切入点,探索建立全真模拟医院信息系统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职场化健康信息素养实训室,开设综合性实训实践课程,拓宽以社区实践基地为中心的教学场所,强化社会实训实践基地的教学功能,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教学基地及其保障体制与机制,逐步建设形成一个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健康信息素养技能与职业岗位服务能力有机结合、可操作性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

2.5积极应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要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加强健康信息化教学支撑体系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根据“三网合一”推进步骤,充分发挥手机、IPAD、数字杂志、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各类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全新健康信息素养教育途径作用,开发基于移动应用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软件与硬件产品,为高职医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创新服务平台。要积极创新建设健康信息素养教学网络课堂,加强课堂教学创新研究,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运用情景教学方法,运用网上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化立体教学手段,积极探索运用以问题为中心(PBL)、启发式、讨论式、情景案例讨论分析等现代化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型教学方法,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的学生个体,选择灵活多变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推广分层教学,开展人性化服务、个性化教育,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充分利用新生入馆教育、选修课、第二课堂、专题讲座等形式,倡导“大课程观”,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氛围环境,开展文献传递、健康信息咨询、信息处方等服务,培养学生健康信息检索、分析、评估与利用技能,加强健康信息意识和健康信息道德教育,重点加强沟通能力培养,提升医学生获取健康信息资源和整合专业学科知识与卫生服务实践能力,提高为患者健康信息素养服务水平。

信息素养论文篇(6)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是以传承知识为中心的教育,知识越多越好。而实际上,知识的数量在创新中不一定起决定作用。我国的研究生往往知识功底扎实,但创新能力不容乐观。协作学习的推行为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清新强劲之风,为了顺应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倡导研究生协作学习,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笔者在此提出构建支持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培养模式———学习共享空间(LC)。

1.1根据研究生学习特点辅以LC的协同学习环境,达到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

为增强研究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及科研的协作能力,将终身学习固化为自身特质,提出分阶段培养研究生信息素养、实践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的新型协同学习的LC模式。LC的无缝式互动环境有利于研究生开展协同学习,增强研究生的交流、协作能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自主性氛围,对提高研究生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1.1基于LC的协同学习,能促进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性与积极性。由于研究生学多以自学或导师单独指导的形式为主,学习和研究活动呈现出分散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而学习共享空间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以导师为中心”向“以导师与学生协同合作”转变。通过利用LC平台,研究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首先表现为学习共享空间的学习者是主动参与学习,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施教者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理解教育内容,把教育内容整合到自已的知识体系中,并能付诸于实践;其次,学习共享空间的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善于自我引导和自我加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学习者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施教者质疑、请教,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学习共享空间里,研究生与研究生、研究生与导师在协作中,自主积极学习表现得尤为突出。

1.1.2基于LC协同学习中,能实现研究生教育方式的个性化与即时性。由于研究生生源多样性和年龄跨度大,因而研究生信息素养存在个体差异性,使得信息素养教育开展要有针对性并支持个性化教育。而学习共享空间所提供的平台,使信息素养教育能实现个性化与即时性。大部分研究生已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只是在信息获取的深度、广度以及信息道德意识方面尚有欠缺。基于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的学习者,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行为与传统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者不同,单个学习者的网络行为表现得更为自我和个性化,群体学习者的行为则表现出动态更新变化,其共同的特点是追求网络的平等参与和个性选择,这非常符合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特质。而且学习共享空间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获取共享空间服务或搜索获取而不是依赖记忆和知识储备。通过学习共享空间的应用从而推动研究生教育方式的变革,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与研究生需求直接契合,最终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1.1.3基于LC的协同学习,能实现研究生教育方式的互动性与协作性。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存在着注重知识传授及个别培养,轻视知识的革新和合作交流等倾向。学习共享空间使互联网应用模式从传统的“人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与人对话”,这种学习共享空间环境大大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共享空间服务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不用考虑学科背景、身份地位,都能进行一对多或是一对一的相互交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同时利用网络,借助网络的实时互动,促进相互了解,提升研究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研究生积极参与虚拟学习共享空间互动学习,自由选择受教育内容,组织并积极参与知识贡献和经验分享。学习共享空间作为一个自由、开放、协作的学习环境,正好提供了有利于研究生群体之间相互协作学习的环境,能更好地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灵活掌握应用;能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素养,同时间接提升其信息素养。只要进入共享空间,研究生就能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实时或非实时交流,极大地扩展了交流与协作的深度和广度。共享空间所有成员在协作学习中,个人学习的成功是以他人成功为基础的,学习者之间关系融洽,相互合作,这非常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群体科研协作的品质。3.1.4基于LC协同学习,能体现研究生教育内容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仍然实行导师指导的体制,导师的素质对研究生的成长影响深远。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遴选标准下降,再加上导师的知识面及精力都是有限的,出现了有的导师无暇顾及学生、学生也缺乏主动性的“导学失衡”现象,于是一些研究生难以得到充分的科研训练,科研能力不强,导致就业后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是采用导师启发式、提纲式的精讲与研究生在自学、研究基础上的协同式的学术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而学习共享空间开放、自由协作等特点,为研究生教育内容的开放、学术主题的自由探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导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借助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的平台,上传施教内容或可供探讨的研究热点主题,让研究生参与空间热点主题研讨,展开头脑风暴,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激发创造性思维,形成共享的协作知识;导师再根据研究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解答及引导。而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馆员可协同导师,对空间的学术热点主题信息的捕获技巧与信息的再生分析利用进行适时的引导帮助。学习共享空间适应用户共享式学习环境的需求,参与空间的研究生既是学习者,又是知识的贡献者。学习共享空间正是为隐性知识共享、挖掘和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互相交流与合作学习过程中让隐性知识显性化。空间成员处于协作学习与教育内容自成长的环境下,图书馆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者则更多的是营造学习社区、引导教育方向、组织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让空间成员的信息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也得到发展。

1.2支持研究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学习共享空间框架

综合多个因素考量,大学图书馆作为校园内的知识中心、文化中心和学术的交融区,是构建协同和交互式学习环境最合适的主阵地。学习共享空间主要包括实体空间(物理学习空间)构建与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

1.2.1物理学习空间构建。为了便于研究生开展协同学习,提升其信息素养,实体学习空间构建应遵循以读者为中心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核心要素的特征,强调对小组协作学习中交流、协作与指导的支持。针对研究生群体高素质、数量少且多为自主学习的特点,我们可借鉴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做法,把实体学习空间设置于图书馆内的一个局部区域或一个楼层,地点要相对安静。实体学习空间内应配备的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投影机、照相机、无线电子接口、馆藏资源等,以支持研究生的各种学习和开展科研与社会活动的空间。同时互联网接入点和无线网络应覆盖整个服务区,空间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要充分考虑满足研究生群体的科研需求,且便于研究生随时获取。借鉴世界各国在学习共享空间方面的成功实践,加上综合考量研究生群体的规模及需求,对实体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大体设置五大区块:①小组协作学习讨论间:可容纳5至8人的小组进行专题研讨,配备研究生项目研究所需的设备;②综合参考咨询柜台:它是学习共享空间的一个综合服务点;③视听多媒体播放工作室:由于研究生人数相对较少,因此考虑大约可容纳40多人配备功能完备的投影机、电脑及视听设备,并可支持无障碍上网;④论文写作辅导及研究技能指导室: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学位论文选题、学科研究方向选择、学位论文开题等进行指导,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技能辅导;⑤社交娱乐休闲区:这是供研究生学习之余休息和开展社交活动的自由空间。

1.2.2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模式有多种,可以是整合学校分散的资源,单独建立学习共享空间门户网站;也可以是图书馆与学校其他服务部门的功能融合在一起建立的网站。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首先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借助Web2.0技术及社会交流软件,包括以博客、播客、维基、即时通讯、新闻聚合(RSS)、网摘、即时通讯(IM)、网络社区(SNS)、异步通信、标签等为代表的工具,来支持建立各种学习社区、写作社区、兴趣社区、社会网络服务社区等,为研究生创造一个充分体现协同作用、全员参与社会交流的网络平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其次,作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虚拟空间,网络教学资源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特别适合研究生群体开展“课题研究式”的学习和“协作式”的学习。在虚拟空间内可考虑设置主题学术交流和创造社区,可根据本校研究生学科专业分主题来进行针对性设置。该社区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生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对一些主题进行自主参与讨论和协作。除此之外,该社区还可由图书馆学科馆员定期本校重点学科前沿专题,此专题内容是图书馆学科馆员对各自负责的学科长期跟踪搜索的国内外的前沿热点专题;也可借助高校教师及科研工作者申报的科技查新课题作为相关专题,吸引来自不同学习领域的研究生,允许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参与跨课程的专题研习交流,以此来培养其协同学习能力,进而落实信息素养架构。除此之外,建议虚拟学习共享空间设置自助式信息素养教育社区。研究生在学期间大部分精力都用于专业学术领域的课题研究,而掌握学术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技能则是其完成学业的重要条件。因此可在虚拟学习区里设计配合提升信息素养的学习资源,此学习资源可考虑结合专业课程项目驱动的引导方式,由图书馆负责信息素养教育馆员设计小组协同课题任务,让研究生参与共同的课题项目。通过设置本校不同专业学术热点问题,驱使研究生产生兴趣,参与课题项目的协同合作。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研究生将所掌握的知识技巧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且可以很好地融入到各专业课程学习中。通过学习实践环节的互动协作,使其学会积累学术信息和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归纳、吸收运用,从而逐步掌握必要的专业学术信息处理能力。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要关注研究生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潜在和现实的信息需求,针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学科、项目、课题等个性化需求来及时调整服务方向。为了提供实时、个性化的学科服务,可考虑采用非实时的异步式与实时交互(如实时咨询、ICQ、QQ、MSN等)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与研究生互动沟通,对于本馆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考虑网络化合作的联合式学科服务。学科馆员要注重与研究生导师密切合作进行互动,可以鼓励能解决问题的任一研究生或是导师来协作完成。实际上,学习共享空间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图书馆、课程资源开放与集成、学习协助、教学帮助和科研协同等大学多个服务体系的整合,注重的是培养研究生团队的协作精神,体验在学习、科研中相互协作的快乐,共享空间成员的社会性资源,同时又能完成个人知识的建构。虚拟学习共享空间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询问是准则,解决问题是焦点,批判性思维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研究生在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扩展知识、回答提问、增强自我指导性学习的思维能力的同时,逐渐获得信息素养所需的技能并为拓展学习创造条件。

2构建学习共享空间需要注意的原则及建议

2.1把握开放自

所谓学习共享空间“开放”,是指物理共享空间上的不受拘束和资源获取方面的平等便利。研究生可随意选择安静的个人学习区或热闹小组讨论区,无处不在的无线上网设施也为研究生提供了随处学习的合适场所。共享空间的“自助”,是指共享空间里的电脑、软硬件、生产性设施均提供自作机会。

2.2导向学术性

由于共享空间平台的主要用户对象是广大的研究生和校内外专家学者,它和其他网络平台的最大区别就是要坚持它的学术性。构建学习共享空间必须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在这个学术为主的交流平台运行中,要倡导积极、诚信、自由、开放、创新的氛围,保证研究生可从空间成员那里学习、吸收学术性知识,借鉴他人优秀的实践做法。

2.3鼓励互动性

研究生的学习任务是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共享空间这个集科研、学习和社交于一体的平台上,倡导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图书馆员与学生互动的讨论交流,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在每个环节,大大拓展了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信息素养教育园地。在网络平台建设中,营造学术自由氛围,鼓励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包括虚拟平台成员互动与实体空间成员互动,提供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相互交流空间,促进个人或组织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个体间思想交流、碰撞,为促进科研能力创新提供条件。

2.4坚持联合协作性

学习共享空间是将大学里多机构的服务集成在一起,因此必须充分发动全校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全校教职员工的智慧,来共同创建和运作学习共享空间。要注意调动研究生、教授导师等所有人的积极性,特别是设计专业课程、整合信息素质教育内容时,必须加强研究生导师与图书馆之间的紧密协作,由双方协同进行课程、作业、活动等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信息素质培养效果。

2.5建立以图书馆为主线的融洽协作方式

学习共享空间是需要学校多个部门协同合作的动态服务,因此需要校职能部门配合,把学校的各种面向研究生教学科研的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在一起,建立协作关系,实现组织整合。建议成立—个学习共享空间委员会,在图书馆统一领导下形成管理和维护的有机整体,通过图书馆与各部门的沟通协作,确定具体的协作方式、各自职责、人员安排与培训方案等。

2.6聘请教师导师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服务

邀请重点学科教师担任学科馆员或参考咨询馆员,采取物质与精神并行的激励措施,确保服务的持续有效。通过聚集能解决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和写作等过程中困难的专业技能人才,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传播。为了应对学习共享空间的用户高层次的需求,图书馆要建立长效的馆员培训机制,不断地更新馆员的知识结构,注重引进训练有素、知识结构合理的学科馆员,以解决图书馆人才短缺问题。

3结语

信息素养论文篇(7)

关键词:语文教师;信息素养;途径对策

收稿日期:2007―11―25

作者简介:吴百含(1956―),男,满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副研究员,从事课程改革及评价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渐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语文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非常注重,“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由义务阶段向高中阶段的进一步推进,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语文教师应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以满足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一、新课程对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一般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道德、信息科学知识与信息能力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前提,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这就要求个体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意识到信息的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信息意识主要包括敢用与想用两方面。而信息情感则表现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兴趣等方面。

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把握个体信息素养的方向,在信息活动中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3.信息科学知识

信息科学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指的是对信息学的了解和对信息源工具方面和知识的掌握。

4.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从狭义上来说,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从广义上来讲,除了上述能力外,还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等间接能力。广义上讲的间接能力是在对信息的收集、加工、评价、创造和传递信息的全过程中间接的表现出来,并起着必不可少的支持作用。

(二)语文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一位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一般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部分组成。信息素养有助于提高人们进行有效的决策、交流、问题求解和研究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包括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情感、信息理论和信息操作技术以及信息能力的素养,并具有高效地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的能力。信息素养是当前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敏锐的信息意识

良好的信息意识能使教师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广泛捕捉、获取有关信息,经过甄别,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促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产生变化。

语文教师的信息意识包括语文学科信息意识和教育教学信息意识。语文教师的学科信息意识是指语文教师应能自觉地意识到哪些信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信息,哪些信息是对语文教学有重要作用的,能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教育教学信息是指语文教师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语文新课程教学;知道准确、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新课程教学策略的基础,能迅速有效的发现并把握对自己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具有把这些有效信息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的意识。

2.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技能

信息处理能力能帮助教师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换、重组、综合并创造性地生成新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运用经整合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知识,提高教学的质量,并在运用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增长点。信息技能是教师信息素养结构中核心的因素。语文教师的信息处理技能是指能熟练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媒体资源信息;会使用、设计、开发教学媒体的应用软件;能把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信息形式的转换;会利用搜索引擎在校园网、局域网、Internet上查找本学科的学习资源;能从网络上下载学科教学中需要的信息资源。

3.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知识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对于语文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这种整合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双主”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4.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

语文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语文老师自身,更应具有信息选择判断、搜集、处理以及信息的传递能力。语文老师要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必要的教学信息,将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保存,并且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传递信息。

二、高中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

当前,语文教师在信息素养上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意识不强,操作技能低下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还有相当多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深,对当前信息社会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认识不够,信息意识不强,习惯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对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也缺乏应有的认识,使得语文教学脱离时代的要求,还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字词句的繁琐分析,缺乏一种开放的视角去审视语文教学,这势必使得语文教学停滞不前。

(二)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缺乏整合

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分离、缺乏整合是当前语文教学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当前语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相对较为低下,缺乏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能力,而一些懂信息技术的教师又缺乏相应的语文课程知识能力,同样做不到将两者有效的整合;其二是语文教师缺乏整合的意识,相当多的语文教师主观上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一个语文课堂的调剂品,缺乏通过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的观念。

(三)高师语文教育专业缺乏相关课程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力度显得不够。首先,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所占比重较少,学生难以熟练掌握信息操作技能;其次,很少有学校开设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课程,致使学生将所学有限的信息技术难以应用到语文教学中。高师的学生就是未来的教师,目前的这种师资培养方式还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三、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具有的信息素养的特点

高中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特点应当从思维和技能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从思维这个层面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特点在这个层面上应当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信息的基础认知的层次,这个层次要求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从繁杂的信息中注意、发现有用和有效的信息资源,对信息具有敏感度和注意习惯。思维层面的较高层次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综合信息,存储信息、表达信息和再用信息的能力。这个层次要求教师懂得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以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模式、手段、方法,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

(二)从技术层面分析,教师应当了解不同的信息技术工具的功能、用途,掌握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的使用技能。例如,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网络资源的上传下载技能、计算机相关应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基本使用方式等等。

四、高中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和途径

高中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信息技术的掌握。从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教师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包括以计算机软件应用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和以网络为中心的网络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应当包括 Windows操作系统的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电子表格的制作、演示文稿的设计,简单的图像处理,打印机与扫描仪的使用,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删除。网络应用技术包括电子邮箱的申请,电子邮件的接收与发送,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所需的文字、图片与视频、音频资源,网络传呼软件的安装使用,课程资源的上传与下载,网络论坛的使用方法等。高中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的另一方面是信息思维素养的培养,即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综合信息、存储信息、表达信息和再用信息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理论与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的目的是要让教师获得信息处理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必要知识,能够将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互融合,获得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应当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师作为高中基础教育、教学主体,特别应当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信息化正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新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迫切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在教育过程中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方法。

其次,应当对高中语文新教师进行有效的岗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岗前培训,大多流于形式,走过场,并没有达到使青年教师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意义,所以,参加培训后仍然不能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不懂得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我们需要的岗前培训应当是在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使教师能够以信息化的视野观察和审视当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以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

再次,应当采用校本培训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培训资源,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可以采用多层次、多批次的方式进行。多层次是指,对于在职教师的不同水平层次,设计由低到高的培训课程;多批次是指,将各学科教师中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前期的培训目标,通过他们的进步,带动中老年教师。这种培训还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培训内容不仅应当包括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更应当将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和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有机地融于学科教学当中,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目标。培训的方式可以不限于课堂讲授、上机与上网实践,还可以开发一系列的网络课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亲身感受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方式。

最后,高中学校应当建立良好的硬件设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良好的信息环境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对于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信息素养的养成,不仅需要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以致用。现代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是听课听会的,而是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反思的结果。另外,良好校园信息环境的作用还在于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例如,教师到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库查阅资料,学校通过校园网站进行信息,各系将教师的学科资源建立资源库等等,教师在这个环境中会逐步养成信息意识。

五、提高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一)更新语文教师信息观念,树立科学信息素养观

首先教师应树立起现代教育的信息观,具有危机意识,主动、自觉、敏感地捕获新的信息,加强信息技能,增强学习能力,不断充实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

其次,学校应提供现代化设备,加强图书馆建设,丰富信息资源。可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等活动以促进教师更新知识与观念。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获得更多、更新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极大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能熟练地使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并能从大量的信息中归纳、概括、分析、总结、运用有价值的信息。

教师的教育行为总是要受到一定观念的支配,只有符合适应时展的新型的信息观才能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科学信息素养观主要是指能全面认识信息素养的涵义,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的提高与改进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二)对语文教师进行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信息素养的继续教育,提高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应具有获取信息、获取知识、接受新技术、掌握新方法的能力以及学科整合能力、应用能力等。而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语文教师普遍信息素养较差,针对提高语文教师信息素养所进行的各种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如某市的一份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中有50%的教师认为目前的培训方式“课程时间太紧,自己没有时间消化”,45%的教师认为目前“培训的技能和理论过多,与自身教学实践联系太少”,30%的教师反映“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出来参加全程学习” 。

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当前的语文教师进行培训:第一,短期研修。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由高师负责,对语文教师进行集中短期的有效培训,分期分批,逐渐解决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相对低下的现状。第二,进行校本培训,由各学校自己组织对本校语文教师进行培训。校本培训是当前培训成本低、效果好的一种有效的培训方式。第三,语文教师自行研修。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绝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参阅一些期刊杂志、学科论文、网络信息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三)改革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前在校的语文教师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相当多的人信息素养偏低,这只有采取补救的措施来提高,为此,高师中文系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以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对语文教师高信息素养的要求。我们也看到,事实上也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正在进行着相关的改革,以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充分意识到当前语文教师信息素养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和途径以及对策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使广大语文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及创新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 2001.2.

[2]王玉明. 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电化教育研究, 2004.2.

[3]李爱武,柳晓春 .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2.4.

[4]《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0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