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6 13:55:38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概论课 教育教学实效性 对策选择

[作者简介]郭红艳(1974- ),女,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开封 475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虚拟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德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2-GH-18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43-02

高职院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课程开设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人文素质;使大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信仰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实效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一、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特性分析

1.教育类型的实践性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涵养为核心的教育类型,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围绕教育目的,高职院校应注重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注重实践教育模式,注重校企合作,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目的来设计教学方案,选取教育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途径。在“概论”课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兼顾国家的培养要求和高职生个体成长的要求。在“概论”课教育教学途径选择方面要兼顾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高职院校“概论”课的实践性要求很明确,这是由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性特征和“概论”课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要求决定的。

2.教育过程的主体性要求。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性要求强调高职生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包括性格、素质、能力、成长经历、思想实际等方面。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造就或者说是塑造高职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实然层面达到国家、社会应然层面的要求。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我国社会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等不断增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差异性凸显,独立性增强,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高等职业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只有适应这一教育过程的主体性要求,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社会市场实际,才能提高“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3.教育效果的整体性要求。教育效果是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高等职业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整体性要求强调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我们经常说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合格和可靠就是对学生的整体性要求,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不可能只有某一方面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如果是这样,这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合格和可靠是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要把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结合起来,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

二、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理念思考

为了适应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实践性、主体性、整体性的要求,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笔者提出“概论”课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该体系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的组织安排三个方面着手,将高等职业院校“概论”课教材的十五章内容整合为四个项目化教学模块,同时将四个模块分解为九个具体教学专题,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

1.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须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次设定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目标。通过对四个项目化教学模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概论”课的性质、作用和地位,学习的方法和原则;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精髓;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过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其次是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分析判断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最后是素质目标。高职院校“概论”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指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学生通过对科学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个人、社会、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人文素质是指学生要有“国”、有“家”的观念,爱国守法、诚实守信等。只有将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经得起社会和市场的检验和考验。

2.教学内容的选取。“概论”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的。为了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的,我们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理论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重点,共分为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即第一次课,主要讲述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主要内容、意义和方法。第二个模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和理论精髓,整合了书上第一、二章的内容,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模块是思想,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理论,整合了书上第三、四章内容,中心是思想。第四个模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项目五――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与改革开放 ;项目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发展战略;项目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项目八――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和外交政策;项目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为了保证理论教学的效果,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根据理论教学内容来设计。例如讲第一次课即绪论专题时,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概论”课的目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围绕为什么学习“概论”课这一主题,以3~5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发言人将本组的讨论意见进行反馈、梳理、总结。整个过程一方面引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使学生的价值观得以凸显;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交流、协作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在校内校外的德育实训基地实习,在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做德育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

“理论+实践”这种教学内容的选取使单纯的理论教学走向学生生活、走向社会实际,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3.教学的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教学的组织安排。在教学组织安排上我们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讲授互动交流实践体验”五步来进行。在“任务驱动”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详尽的课时授课计划和学期授课计划。课时授课计划明确规定每节课的基本内容、课时安排、重点难点等,学期授课计划是针对每一学期授课内容的详细规划。“项目导向”环节是针对不同教学模块认真领会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理论周数的不同,合理调整讲授内容的详略。“课堂讲授”环节是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根据讲授内容不同可以采用不同教学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演讲法、讨论法等。“互动交流”环节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和学生的交流,采取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师生座谈等,教师总结提升。我们不仅注重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课下从周一到周六系部会安排专门教师、固定时间和固定场所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辅导,答疑解惑。“实践体验”环节是指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到知行统一。

三、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方法论选择

方法问题对于增强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至关重要。同样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方法不同,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同。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方法论选择上,应注重“两个结合”“三个贴近”。

1.“两个结合”。“两个结合”首先是指先进性标准和广泛性标准的结合。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坚持先进性标准和广泛性标准的结合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统一的要求,即要求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达到统治阶级所要求的目标,这就是先进性的标准。但实际情况是,不可能每一个受教育者思想都达到先进性标准的要求,毕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生活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人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差异性、独立性和多变性,这就是广泛性标准。因此,“概论”课在制定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时要坚持先进性标准和广泛性标准相结合,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不能因为坚持先进性标准而忽视学生的个性,也不能因为坚持广泛性标准而忽视学生的共性。

“两个结合”其次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和职业等多方面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和职业对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有其各自的局限性。

家庭教育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所受的教育、性格、能力等都是对孩子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等产生重要作用的核心素材。如果父母的这些素材不具备优势或者处在劣势,就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学校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机构,采用有组织、有纪律的育方式,保证了教育目的的实现。但是这种模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如果主体性作用没有很好体现,反而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人生活的环境和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跟人的素质形成要求相符合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跟人的素质形成要求相背离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消极的。我们要积极创造具备正能量的社会环境,进而促进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职业教育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形成和发展的灵魂。职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为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水平的提高。

2.“三个贴近”。“三个贴近”强调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增强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个贴近”首先要求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要围绕高职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高职院校“概论”课的教材内容应该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设计,高职院校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因此教材设计也应该突出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个贴近”其次要求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要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避免空讲理论。比如,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问题时,一方面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中国化、实事求是的内涵等;另一方面将这一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基本原则,注重实事求是这一原则,教育学生生活中要注重个人实际,不能生搬硬套理论,首先要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自我认识,不能盲目、盲从。“概论”课教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在学生关心的问题上提供原则性的指导。“三个贴近”最后要求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要和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重大问题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相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比如,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社会核心价值观问题,以及中国梦等问题在“概论”课教育教学中都不容回避,为学生的基本价值判断提供保障。

目前,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在“两个结合”“三个贴近”的要求上做得很不够,并且家庭、学校和社会并没有实现有机联系,因此,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涉及个人、国家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贲国栋.科学认识网络媒体在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2]黄发友.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篇(2)

在美丽的南淝河畔有一所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学校——合肥市三十八中,她遵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安徽省教育系统家长学校工作试行条例》为依据,确定了“规范加特色、合格加特长”的办学之路,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全面发展和环境育人”的办学特色,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种形式,沿着“开展实践——理论探索——指导实践”的工作思路,力图将三十八中的家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此,20xx年9月,确立了“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的省级立项课题,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探索,现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教经验。

一、课题的提出

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为雕刻大理石:“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行动得象一个组织很好的交响乐队,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我国现代家庭主要是由父母、祖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人口少,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活动逐步由开放式(庭院型)走向封闭式(单元型),加上电视节目的泛滥、电脑的普及,几乎淹没了孩子与双亲交流、与亲友交往、与邻居相伴的机会。另外,离婚率升高带来的单亲家庭问题、人口流动带来的隔代抚养问题等等,都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才能相互交流教育信息,使家长的血缘、经济与教师的学术、榜样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动听的乐章,从而雕塑学生高尚的人格,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需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由于家长的修养、学识、教育水平的高低不等,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①过分溺爱,重养轻教——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袒护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放肆,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而又刁蛮、任性的性格;②望子成龙、重智轻德——只盼孩子将来成“龙”,忽视孩子的眼下成人,造成有的学生成绩优秀而品德较差,难以管教;③期望过高、暴力相加——家长自身没有建树,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由于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没达到目标,就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④忙于事业、托付他人——现代生活高效率、快节奏,很多事业型的家长(主要是经商者)苦于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老师,自己放心地去干事业,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别人,结果是得不偿失;⑤自以为是、轻视老师——有些家长自恃有一套安生立命的方法,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不认同,甚至有对立情绪,并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这种情绪,导致孩子对老师、学校的教育和各项措施持抵触情绪等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极不合拍,严重制约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向家长推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宣传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1、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整体实验要达到的目标是:(1)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探索学校与家庭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模式并进行推广。(2)切实转变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培养一批转化后进生的优秀教师,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2、理论基础: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是只关注“精英”,而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联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研究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探寻恰当的方法,努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切合点,以求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全面性原则:将教育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体会成功的喜悦,用“教育之爱”滋润所有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综合性原则:运用多种手段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限度的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4、针对性原则: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和采用不同的措施,找到家教工作的突破口。

四、研究的方法、措施与过程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调查研究法、实验法。

2、研究措施

一是抓教学计划:要求课题研究教师制定家庭教育授课计划,由教务处、政教处核查,报校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教学计划包括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

二是抓教材配备:20xx年以前,我校家长学校配用经教育部关工委审定,安徽省关工委、省妇联、省教委组织编写的家长学校系列教材《初中生家长教材》;20xx年以来,我校以《成功家教启示录》、《失败家教警示录》为主要教材;20xx年,我们又将实验教师和有体会的家长撰写的家庭教育论文汇编成册,作为新阶段家长学校教材。

三是抓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1)成立家长委员会。它代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反映家长的愿望,听取家长的意见,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的畅通渠道,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协调的纽带。(2)家长开放日:开放日活动一般包括评教评学、分级部对家长开放课堂、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使家长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和学生在校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并以开放日为契机开展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3)请专家给家长授课:家长学校开班期间,聘请从事教育教学研究、青少年心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对学生家长集中授课,教给家长有关家教的理论和实践经验。(4)学生、家长、教师恳谈会: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组织三方代表座谈,各抒己见,增进理解,达成共识。(5)召开家长会、家访:我校规定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各班必须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还可根据本班实际自行组织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学校领导或班主任向家长汇报工作,并就学校取得的成绩、改革的重大举措及学校面临的问题向家长宣传、介绍,征求家长意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还可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学校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家访要常抓不懈,走进学生家庭,就能走入学生心灵。(6)以课题研究为前提的跟踪实验:选定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和家庭,开展不同形式的指导,进行不同个案之间的横向比较和不同阶段的纵向比较,并对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及时总结和推广。(7)评选优秀家长,进行经验交流:在各班推荐的基础上,认真评选出学校优秀学生家长,召开专门会议,为其颁发证书,进行表彰。并让优秀学生家长做经验介绍,对广大学生家长改进家教方法,提高家教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8)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从学生的角度谈他们所期盼的家庭教育,启发家长们易地而思,具有生动的感染力。

3、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我们共经过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编写课题实验方案,对研究成员进行理论培训,作好研究前的物质准备和理论准备。

(2)研究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月,依据方案落实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对老师的培训、家教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各种素质的训练,总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有效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效益,促使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3)总结推广阶段:20xx年2月——20xx年2月,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老师、家长、学生撰写的有关家教论文进行汇编,整理成书出版,将成功经验在全校进行推广。

五、研究成果

开展现代家庭教育实验的三年中,我校家长学校共开办9期,直接培训家长1800多人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的成果如下:

1、建立了家教理论资源库。为便于家长随时请教,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难题,我们将有关家庭教育的优秀文章和其他资料都输入网站,形成资源库,使家长在家也能通过网络接受学习。资源库网址为:.

2、通过家长学校的锤炼,一批经验丰富、育人有方的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并先后于20xx年3月、20xx年5月和20xx年3月成功举行了三次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力图把他们的宝贵经验由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

3、中考成绩连年捷报频传,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20xx年中考一中、六中达线人数为58人、20xx年为68人、20xx年为77人、20xx年省示范高中达线人数为236人;学生在文艺、体育、读书、演讲比赛、科技创新等竞赛中屡获大奖,20xx年5月,我校初三(8)班的学生姚跃在科技发明获得全国一等奖并获国家专利后,又作为中国的残疾人代表参加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儿童论坛,阐述了他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20xx年我校学生在省级作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更是成果辉煌,在瑶海区各学校中是遥遥。

4、20xx年8月,三十八中被评为“安徽省家教名校”,唐平生校长代表安徽省在全国家教工作会议上作了《顺应时展走特色家教之路》的发言。随后,我校又先后获得全国百所示范青少年法律学校、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合肥市德育先进单位、合肥市科普示范学校、合肥市保护未成年人示范学校标兵等一系列荣誉。

5、经过三年的研究,老师、家长都积累了大量的家教经验,20xx年5月,我们征集了实验教师、家长和学生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优秀论文四十多篇,将其汇编成册;召开优秀家长表彰会;制作了“家教现代化工作短片”。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有困惑与反思。

1、结果分析

(1)转变了家长的教育思想,使很多家长走出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经过多种形式理论培训和与教师的直接交流,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教育行为趋向合理,很多家长还常常主动将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的矛盾和自己的困惑带到学校与老师讨论,向老师求教,寻求老师的帮助与配合。

(2)打造了一批优秀班主任,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效能。家长走进课堂,贴近教育,既是家长学习的机会,也是对老师的鞭策和激励,在改变家长的同时也教育了老师。所以,每一次家教活动的开展,对班主任都是一次极大的锻炼。由于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的效能有了显著提高,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培养了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有素质的优秀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形势下,家庭合理、温馨的教育氛围,是学生成才的沃土;学校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培养,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学校家庭对学生施教的合力,较好地实现了教育模式向社会化、系统化、现代化的转变。

(4)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家庭教育研究的成功,使学校的办学思路更明晰、办学理念更先进、办学模式更成熟。现在,三十八中已是瑶海区窗口学校、合肥市示范学校,成了南淝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我们的思考

在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1)课题研究必须有校领导的真正重视,要有人力、物力、经费、场地诸方面的保障,家教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2)家教工作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思路统一不悖,并行发展,才能将家教工作与学校其他育人行为有机结合,限度地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3)家教工作必须从学校的校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家长的群体特征与素质层次,因材施教,不可无的放失。

(4)要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措施,是家教工作深入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篇(3)

[关键词]创业教育 评价方法 意义 建议

[作者简介]卢洁(1970- ),女,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江苏 镇江 212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视角的高等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a/2011/01/012)和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高等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KT201118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90-02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被众多高校认同,但目前对于创业教育概念的界定还不明确,呈现出众说纷纭的现状,有学者在综合整理后作出如下定义:“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创业教育是在大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具有独特功能和体系的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上,增强自我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其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确立创业意识,形成创业初步能力,掌握基本技能。”从该定义不难看出,高校创业教育就是要强化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我国的创业教育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十多年,成效究竟如何呢?有少数学者将综合评价体系应用于高校创业教育成果评价,但所采用的方法利弊兼有,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成果的现状。如何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成果进行评价,至今仍没有统一。

一、高校创业教育成果评价的意义

(一)有利于了解各高校创业教育实力现状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大学生及其家庭所承担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胜任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选择高校的标准也必定会发生变化,高校创业教育的成果将会成为学生和家长择校的重要因素。高校创业教育成果的综合评价将直观地展现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为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大学的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

(二)有利于增强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水平现状的认识

“创业教育”的概念源于西方,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与高校持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速相伴而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尚处于萌芽状态,政府、社会、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首先就是相关研究无法形成完整、统一、严谨的体系,尤其缺乏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价方法。将评价方法应用于高校创业教育成果的评价,有利于直观而全面地了解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三)有利于改进和完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

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对高校创业教育成果进行评价,了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找出薄弱环节,对症下药,深入开展专题研究,推动创业教育的理论创新,同时为制定创业教育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在评价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途径,相关部门及时调整政策法规,加强宣传,扩大创业教育的影响,全社会共同关心大学生创业教育,形成政府、社会、高校共同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合力,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现阶段创业教育成果评价的主要方法对比

(一)结构方程模型在创业教育成果评价中的应用

目前,结构方程模型已经比较成熟地应用于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它能根据具体需要,同时处理多个原因、多个结果的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能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均含有测量误差,能同时考虑因子与题目、因子与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结构方程模型打破了传统上只能允许每一题目从属于单一因子的规律,容许更大弹性、更加复杂的测量模型,从而计算不同模型对同一个样本数据的整体拟合程度。中山大学学者李明章在《我国大学创业教育效果评价——基于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的实证研究》中,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指出仅仅以创业率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存在严重缺陷。李明章首先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得出创业意向以及创业胜任力能够有效衡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的结论。结果显示,创业教育中的系统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的影响弱于相关教育产生的影响。

(二)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创业教育成果评价中的应用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天津大学董晓红在《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一文中,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选取S省有代表性的四所院校为例,以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校园环境、学生个体特质等作为影响创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选择相应指标,建立S省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糊数学模型,对四所大学分别打分,进行排名,从而也对整个S省的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

(三)数据包络分析在创业教育成果评价中的应用

数据包络分析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查恩斯、库伯、罗兹等,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效率评价方法,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单位部门进行的一种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天津大学秦敬民在《基于QFD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一文中,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山东省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将山东省10所高校的创业教育质量按评价结果进行排名,根据指标及各项数据进行原因分析,从对于创业、创新的态度、跨学科课程的开出率、校园内研究机构数量、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创业课程的学生参与率等因素,指出了名次较低院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不足之处。

(四)层次分析法在创业教育成果评价中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一种以专家的主观评判确定权重的方法,在创业教育成果评价中很常见。不少学者在构建指标体系后,多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合肥工业大学宋之帅等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研究》一文中,对创业教育绩效进行评价时,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层级的指标的权重,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根据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内容,建立递阶分布式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打分后“分别构造各层级指标的判断矩阵”;求解特征向量以及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权重后,该学者以安徽某高校为实证案例,通过灰色模糊理论,对该校2007年至2011年五年间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成果进行评价,得出该校自2007年以来创业教育不断发展进步的结论。

(五)上述评价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倾向。创业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是其必不可少的两部分。理论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实施显得相对更容易一些,通过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步骤即能实现,在评价过程中,理论教学的教学成果考核也更容易量化和规范化。实践环节,受重视程度低、资金投入高、操作难度高,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同样更困难,不易确定准确客观的指标,不利于考核的量化以及标准化、规范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实际教育过程中,普遍比较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活动,这与“重理论,轻实践”的评价方法有必然关联。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同样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际运用评价方法的过程中,未能充分做到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以单一方法为主,没有处理好创业教育的两个方面,教学成果评价和实践成果评价存在明显不对称性;考核评价权重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调整。

2.指标权重设置偏向主观化。不少学者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后,应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时,主要使用层次分析法,权重的设置多依赖专家打分,由于评价高校创业教育成果的专家可能来自政府部门,也可能是社会,亦或是高校,得出的权重就可能偏向主观化。以《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一文对S省四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为例,该学者设置的权重,是由若干专家对各评价指标作出的判断作为权重,这样的权重即为主观权重。对主观权重的过分依赖使最终评价结果有失客观。

3.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局限性,无法全面客观评价。随着评价主体的改变,评价指标体系也随之改变,《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一文中,在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时,为了得到合理可行的指标体系,遵循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将创业教育评价的内容划分为类,共四十项评价指标。看似全面合理,但是由于评价主体的局限性,该评价指标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评价主体包括政府、社会、高校等不同主体对象,目前尚没有一个全面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适合综合评价主体的应用,无法全面客观地从不同评价主体的角度对高校创业教育成果进行评价。

三、对于完善高校创业教育成果评价体系的建议

对高校创业教育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直观展现当代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有利于了解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为相关工作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及时调整政策法规,切实促进和完善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笔者尝试从制度和方法两个角度,对完善高校创业教育成果评价体系提出建议。

(一)制度上:统一评价机制的制定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成果评价体系缺乏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对高校创业教育成果进行评价,使得结果缺乏说服力,教育部门应该统一高校创业教育的成果评价机制,实现创业教育成果评价全国高校联网,建立统一上报平台,使得对创业教育的评价统一化、标准化。

(二)方法上:确定权重的使用

评价方法方面,由于综合评价方法多源于层次分析法的专家打分确定权重,使得评价结果较为依赖主观判断,使用确定权重是一种趋势。李冉在《自主创新与江苏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一文中,提出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就是在计算模糊评价矩阵R以后,直接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判断矩阵B,然后得出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数,为高校创业教育成果评价确定权重的使用,提供一种可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董晓红.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D/OL].http://.cn/Article/CDMD-10056-2010090581.htm,2009-05-01.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篇(4)

纵观21世纪初的整个人类社会,大多数国家都是口头上宣称文化多样性教育,但实际上执行的却是一体化教育。这种以工具理性为中心的政策模式已经造成了很多问题。当我们以工具理性思维模式诉求的时候,社会经济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可能会被破坏,社会发展不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我在借鉴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和国外“文化多元一体”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也可称为“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内容,除了主体民族文化外,还要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一方面,少数民族不但要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学习主体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数民族年轻一代适应主流文化社会的能力,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主体民族成员除了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还要适当地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大家庭的意识。

在中国,要实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一般而言,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国家教育目标是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因此每个区域、每所学校都应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课程,以保证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地方课程则主要是根据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实际情况与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它是国家课程的补充。校本课程必须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地方课程方案为依据来加以设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的关系及其比例不同,宏观课程结构的状况就有差别。在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条件下,国家课程在宏观课程结构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国家课程规定的是国家教育最高标准而不是起码标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没有应有的地位。而在地方分权课程管理体制下,国家课程门类较少,且它仅仅规定着中小学教育应达到的起码标准,而非最高标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居于主导地位,其中,地方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基本依据。

长期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强调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为培养统一的国民素质和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质量标准。可以说;建国60年来,中国大约有三十多年是“一纲一本”的时代,这个阶段中国的课程结构实行的是“过度的”国家普世主义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高度统一的课程结构开始松动,出现“一纲多本”的现象,但这个阶段的课程结构仍然贯彻的是国家普世主义教育理念,只是将国家权力下放到了省级地方政府,县市以及基层学校课程开发的权力较小。一直到21世纪初期,我国才正式确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文件的出台为地方性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促进了我国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但很遗憾,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理念至今仍未充分进入教育领域,也未引起课程专家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普遍缺少跨学科专家的参与。这导致到目前为止,我国开发的大部分地方性教材和校本课程质量不高、理论意识不够。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应重新制订乡土教材开发的政策,尤其在乡土教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专家学者给予理念上的指导和培训。

为了加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推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五年来,我带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学术团队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该项目得到国家“985”工程项目和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它以文化人类学的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的个案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的一般范式,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经验支持和参考范例。该项目选取了两所分别代表西北高原牧业和西南丘陵稻作经济文化类型的学校开展实验。我们首先对当地社区进行经济文化类型调查,根据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观点确定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最有用、最有价值的知识,然后选择哪些内容进^乡土教材,怎样进入,进入多少,同时考虑文化变迁因素。该项目已实施将近四年,历经“经济文化类型田野调查”“制定校本课程标准”“开发校本课程教材”“教师培训与实验教学”四个阶段。

另一方面,在香港乐施会、国家“985工程”的资助下,我们还开展了“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项目,抢救性地搜集、整理从清末以来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乡土教材。这些乡土教材记录并承载了当时当地的乡土文化知识,既是有形的资产,也是无形的遗产。通过官方与民间的协同努力,我们形成了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搜集、研究队伍。经过三四年的努力,我们收藏了3000多册乡土教材,其中既包括清末、中华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乡土教材,也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字乡土教材以及台湾地区的乡土教材。搜集乡土教材是保留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个项目意义重大,希望所有有识之士支持我们的收藏工作。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应关注乡土知识,保证乡土文化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样,既贯彻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国家意志,也充分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篇(5)

一、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我校把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并把廉政文化建设容入课堂,以思想政治课为载体,向学生进行廉政教育,并且年初我们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倡议,并多次在国旗下的讲话中进行了廉政建设进校园的宣传教育。我们在学校中开举办 “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作文竞赛、校报专刊,同时各班级在黑板报上举办了以廉政文化内容为主题的板报,很好地营造了学习宣传氛围。我们还利用网络等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反腐倡廉教育新平台,扩大廉洁教育覆盖面,把思想道德教育与遵法制、守纪律、重操守、讲诚信的教育结合起来,把廉洁教育作为师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适合中学生兴趣的报告、讲座广泛宣传廉政文化,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精神,培育廉政意识。特别是拓展廉政文化建设的空间和渠道,构建网络廉政文化宣教平台,推动廉政文化在校园的传播。把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做到教师办公室和学生班级,培养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

二、加强学习教育提高认识,构筑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我校大力开展廉洁从教的学习,围绕“四个学习系列”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系列学习活动;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系列;“师德规范”的学习系列;法律法规的学习系列。采取校务会、党员大会、教师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各级会议精神,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大力宣传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成果,深入开展了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三生教育》、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教育系统八条禁令等,党支部定期学习与开展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的活动,参学率达100%。结合学习提倡“三种精神”即自觉学习,提倡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教书育人,提倡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关心学生,提倡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

二是对于党员干部,加大了廉政建设职责教育,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按有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规范了教师廉洁从教行为,坚持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

三是把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贯穿到对党员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的各个环节,完善了教育制度,将党风廉政教育与教师管理紧密结合,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深入开展了十七大精神、《》、《邓小平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三、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夯实廉政文化建设工作

1、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荣辱观教育”相结合。

我校“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听报告、讲座、座谈、讨论等途径,组织党员教师学习有关资料书籍,对师生进行了以诚信、责任、正直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品质教育;以清廉、节俭、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以公正、民主、守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意识教育等,使师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有效提升。

2、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我校寓“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梳理整合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渗透廉政文化,增加廉政教育内容,通过感受、交流、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清正廉洁品质的感受与体验。把“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的有关内容与学校德育教育、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培养学生诚信做人、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道德意识。

3、与师德教育相结合

师德教育是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我们把师德教育作为我们廉政教育进校园的一项主要任务来抓。一年来针对师德师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从实际出发,开展“四评”活动:一是自评,以年级组为单位,人人根据《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若干规定,针对自己的工作态度、思想作风、言谈举止进行自我评价。二是学生评,从教师是否及时批改作业,是否公正对待学生,是否体罚学生,从语言到行为等诸方面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三是家长与社会评,对学生家长及师德师风监督小组成员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教师是否收受礼品,是否吃请,是否利用职责之便 谋取私利;是否搞有偿补课、搞托管,是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四是教师互评,检查教师是否尽职尽责,是否团结协作,是否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通过“四评”活动了解我校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并针对问题进行教育,使廉政教育落到实处。在四评活动中,评出了行业的良好风范,评出廉政建设的新风貌,评出了良好的师德师风,使教师们更加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出现了“五多”“五少”的现象即:尊重学生的人格多了,训斥学生的现象少了;注重讲究教育方法的人多了,体罚和变相体罚的人少了;爱岗敬业的教师多了,不负责的现象少了;严格按照课表上课的教师多了,挤占、挪用技能科的现象少了;家长表扬教师的次数多了,投诉教师和学校的现象少了,有力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地顺利开展和廉政建设的不断深化。

4、与教代会、校务公开工作相结合

教代会、校务公开工作的开展,是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教代会在推行校务公开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教代会历次换届大会和每次教代会年会上,校长都要就学校发展规划、改革方案等重大事项及教职工关注的一些问题如学校经费收支向教代会报告,提请教代会代表讨论和审议。近几年来,我校教代会讨论通过了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年度工作计划、重要规章制度、奖励方案 、基建项目立项 、大宗校产购买、重大校产处理等问题,不断完善的教代会制度在校务公开中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让广大教师参与决策,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学校每一项重大决策的制订,校务行政会议提出初步方案后,在公开栏上公示或书面发放讨论稿,让群众议论,由教职工代表负责收集各种意见和建议,最后召开教代会讨论通过。如各种奖励方案、教职工考勤制度、后备力量培养、各种责任追究制等都是经教代会多次讨论修改才最后定下来的。或是通过发文件、通知、简报,召开座谈会、情况通报会校务等会议,建立公开栏以及公开信等一系列形式组成校务公开渠道网络,保证广大师生及时了解有关情况。通过教代会代表与广大教职工的接触交流,既使教职工了解决策的过程,又能集思广益,使决策真正体现了群众的意志,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也为决策的顺利执行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自重自警 , 健全监督机制

我校加大监督力度,把廉政建设和权力运行自觉置于社会家长各界的监督之下,学校组建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监督网络,聘请家长组成家委会成员为学校行风义务监督员。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向全体学生家长发放行风评议征求意见表。一年来收到老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17余条,并抓住学生、家长、教工反映强烈的问题,提交行政会议研究讨论整改方案,及时落实实施。受到了家长的好评,也大大调动了教工的积极性,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五、成效

一是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有力地推动了良好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形成。提高了教师的服务思想。

二是廉政教育与教代会、校务公开结合开展,大大减少干群之间的摩擦和工作的内耗,较好地解决学校中一些热点、难点和教职工关心的问题,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教职工对领导由误解到理解,由怀疑到信任,大大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法规意识、参政议政意识,提高教职工参与管理的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三是通过有计划地将廉洁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中,作为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了学生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价值观念,奠定了廉洁做人的品德基础。

四是规范了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学校财务制度,增强了学校经费收支的透明度,规范了学校经费的使用。

六、不足与改进措施: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篇(6)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60-02

2004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强调,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1]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育部于2011年1月19日又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其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要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来组织教学。[2]然而,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经过多年建设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未能跟上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步伐,其课程规范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基于此,拟以《通知》和《标准》为依据,来讨论“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化

合理化的教学内容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科学编选适宜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才能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目的。

目前,教育部已经加强了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和教学资料的建设。每年制定两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并于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前将教学要点印发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与此同时,教育部在每年两期“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聘请国内专家就相关专题作报告,从而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素材。此外,教育部还组织编写制作了及时反映国内外形势最新动态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含VCD)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可以说,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教育部已经有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各高等学校应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合理取舍。

笔者认为,就具体内容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该涉及:国内外时事政治、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国内外形势与发展趋势、始业教育、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行业形势教育、就业指导等。就理论形态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二是国际与国内形势教育;三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等政策教育。

二、师资队伍的多元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是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为主体,以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兼职。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及方法论来分析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主要由学校相关领导、行政党群职能部门领导、院系党总支书记及学校辅导员教师组成。最后,“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多学科性、宽领域性、广范围性的特点要求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兼职队伍,根据形势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生做形势与政策讲座,不断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安排的常态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教学安排常态化,即教学任务有计划、教学活动有场所、教学时间有保障。首先,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公布教学计划进程表,并纳入学籍管理。“形势与政策”课应该合理规划学分和学时,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进程表来规范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4]其次,教学活动有场所。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实践教学环境、多功能报告厅等。应该依托学校和教师资源,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在学校大礼堂、专门教室集中观看专题影视,组织学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参观考察,引导学生到企业或社区进行专题调查,加强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最后,教学时间有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应该保障实践教学的时间。建立定期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提前安排好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时间,使教学时间得以保障。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一是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宏观性等特点,要从宏观上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系统讲授。针对社会形势的热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还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来校举行专题讲座,并且建立定期形势报告会制度,与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互补。

二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请进来”就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先进集体领导干部等到学校给大学生做形势政策的报告和讲座。“走出去”就是授课教师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和要求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本地的经济社会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实践考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基础理论内容,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系统的学习,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课外讨论、交流,特别是数字化互动交流对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观有重大影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

四是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要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时,通过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收看电视、读书看报、座谈和网络学习等,引导学生自主关注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补充作用。

五、教学考查的科学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必要环节是采取科学的考核方式,即将传统的综合性试题考查与撰写专题论文、报告会心得、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形式相结合。

第一,传统的综合性试题考查。将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作业考核和命题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及理解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考查学生宏观把握“形势与政策”课基础理论的情况。

第二,专题论文考核。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基础理论内容给出选题范围,鼓励并指导学生把课堂教学内容作为论文撰写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撰写论文。

第三,报告会心得体会考核。在学生听取报告会前,教师指导学生重点记录“形势与政策”报告会的主题、思路、报告方法、切入点、解决的实际问题等。报告心得体会考核,可以综合了解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

第四,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考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并设计合理的问卷调查,用实证的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对调研考察过程进行总结,最后形成调研报告。

六、教学管理的制度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即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对整个“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管理。一是建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讲课质量评估制度,规范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建立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对教学环节进行监督。通过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反馈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加强教学保障管理。包括: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建立教材建设的质量制度;建立教育经费的投入制度;建立形势报告会制度;建立实践教学制度等等。

第三,加强考试环节管理,即构建完整的“形势与政策”课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细化考试环节,避免考试考核的随意化。这就要求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原则、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考核结果,建立试卷考核、论文考核、实践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察制度。

七、教学研究的专业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驱动力量是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化,有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时效性。

教育教学研究是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既有利于教师把科研成果直接转变为教学内容,又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不仅能够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而且能够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应该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通过学术研究活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素质,以达到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目的。学校应该鼓励和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必要保障,如把“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学科建设体系规划中,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的科研项目等等。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构建一套成熟稳定的综合性机制与结构性范型。[5]只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合理化、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教学安排的常态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考查的科学化和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才能说“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真正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N].人民日报,2004-12-1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EB/OL].[1998-08-16]..

[3]文军.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篇(7)

一、目标明确组织健全

我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及人员名单,如“家长委员会组织名单”、“家长学校组织名单”等,由校长、教导处、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居委会和派出所代表等构建成家庭教育的网络结构。由每班选出一个家长代表组建了家长委员会。每学期都举行“家长会”,商量、讨论学校有关事宜,由专人负责记录。家长学校由校长主持日常工作,教导处负责教学业务,负责建档、归档工作。学校积极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1、定期进行“家长学校”授课。在开学的工作计划中定好讲授内容,授课人及时间,家长学校不断改变形式,开展各类活动,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2、学校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的形式,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把家长会和家访作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有记录、有检查,并要求家访率每学期达到80%。3、聘请公安分局xxx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法律讲座,加强学生法制观念,认真组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教育活动。

二、合理安排制度扎实

在家长委员会领导下,家长学校任课教师授课做到“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听取意见、认真考核、年终认真评选好“优秀家长”并收集优秀的家教经验论文。学校高度重视资料积累,“家长学校学期工作计划”、“学期工作总结”、“家长会签到名单”、“家长会活动记录”等资料齐全。以校、年级、班级举行家长学校讲座、座谈、共同交流家教经验,积极向家长宣传“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教教孩子花钱五法”、“美国人的家教观”、“成功教育点滴”等中外先进的科学育儿经验论文。

我们还根据家长类型、不同教育对象或教育者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分别培训,我们的校长还随时接待来访家长,虚心听取家长意见,及时了解家长的心理倾向,为家长工作的有关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也加强了校方与家长的亲合力,使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和管理。

三、教学活动灵活多样

家长学校的活动方式有大型的全校性的活动,有小型的座谈,有班级授课活动。每学期活动不少于3次,出席对象稳定,出勤率达90%以上,受到家长的普遍重视。家长学校教学活动灵活多样,受到一致好评:1、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通过讲座帮助家长确立新的理念,确立新的质量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观。2、根据不同情况召开小型座谈会,召开部分学生家长会,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综合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3、平时及时与家长联系:一方面鼓励家长校访,一方面将学生在校情况通过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及时与家长取得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4、通过“家长与孩子共编健康童谣”、“家教知识竞赛”、“家教经验交流座谈”、“家访回访录”、“评选优秀家长”等活动或形式吸引家长自觉参与,使家长在理、情、趣相结合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科学教育知识,形成教育合力。5、实施了对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全方位展示课堂教学,家长们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加孩子的活动、与孩子共同听课,了解老师的教育方法,还向家长展示老师的备课笔记和学生的优秀作业,进一步增进了老师与家长的理解。从而使家长正确认识学校教育,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长、兴趣等,同时对家庭教育如何与学校教育配合也有清楚的认识,家长们反响很好,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6、邀请家长来校参加活动,举办“亲子”活动,促进两代人的沟通。少先队大队聘请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直接参与并指导少先队的雏鹰行动、假日社会实践活动等。每逢盛大节日,我们组织大型活动时,都请家长出席观摩。如“艺木节”、“体育节”、“六一”庆祝活动、“元旦”庆祝活动等,让家长来校和孩子们一起同庆同乐。还举办家庭技能展示、家务劳动竞赛、家庭趣味运动会,父母子女同台展示特长,参加竞技,心灵的沟通增进了亲情。家长通过参加学校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看到了自己的孩子的特长,又欣赏到别的孩子的擅长,倍受鼓舞,调动了其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受到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7、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辅导员,针对独生子女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及时进行疏导,使其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并且做好家长育儿咨询。8、学校在校园网特设“家长学校”栏目,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与综合治理工作结合起来,使家长学校的工作有声有色,受到良好的效果。

四、教人育人硕果累累

1、我校一直以来重视家教工作,认真落实《xx市教育系统家长学校工作试行条例》,扎扎实实地办好家长学校,200*年、20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xx省“先进家长学校教学点”;200*年校长xxx被评为xx省“家长学校先进工作者”;200*年被评为xx市“先进家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