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30 15:45:50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篇(1)

一、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内涵

家校协同教育与以往所提到的“家校合作”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意义上的家校合作强调的是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家长只是一个配合者。家校协同式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协同效应”,

认为在现代社会,个体生活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发展。系统中每个要素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因此,在家校协同式教育中,两者力量的动态补充与及时有效是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效果的基础,其中家校之间的双向沟通是关键。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中国大学之前的教育主要是以高考为目标,主要重视学生的智育培养,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大学生大学时已在生理上成年,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人数短缺、学生管理工作量大,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需要破解更多的育人难题。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优势

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崭新而特殊的阶段,开展大学生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虽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渐趋成熟,希望通过民主平等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解决自己所要面临的职业选择、社会交往、爱情婚恋、人生发展等重大问题,但由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在经济上和情感上对家庭依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仍然是他们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和家长的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德性”素质

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内容可分为德性、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每一种素质又可以从知识、能力层面去分解。在德性、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中,“德性”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家长认识到“德性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主动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进行感化教育,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教育模式、提高办学效益、赢得社会声誉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新时期,高校不但承担着传播知识和培养专业人才的职责,而且还担负着服务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等社会职能。通过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工作,高校在协同指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和完善高校向家庭渗透先进教育理念的社会职能。同时,高校通过和学生家庭之间不断的联系与沟通,也能广泛地获取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对更新高校的办学思想、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效益、服务社会、赢得社会声誉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高校自身的长足发展。

(四)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家长对学生入校前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是最了解的,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各种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就要求家长及时向学校反映子女的有关情况,以便于学校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同时,学校也要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便于家长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要想大力推进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新途径,仍然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

由于受传统办学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实行封闭式办学、封闭式管理,缺乏与学生家庭之间联系和沟通。新时期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才逐渐增多,但仍有许多高校没有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许多家长认为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就进了“保险箱”,以后有关学生的成长、成才就都是学校的事情,因此就放松了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二)高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

家校协同式教育强调的是家长主动对高校教育管理等的了解,高校要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家校协同式培养的目标。然而,由于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家长一般很少主动和学校联系,在家校协同式教育中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很少有机会与高校的教师和管理部门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因此,高校与家庭之间也就难以达到协同互动、共同育人的目标。

(三)协同式教育活动的阶段性强,缺乏连续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家校协同式教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工作主要集中在新生报到和毕业生就业、考研这段时间,其他时间则无动于衷,呈现出“重两头,轻中间”的特点。不少高校缺乏家校协同式教育的整体思路,没有对家校协同式教育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在时间上没有持续性,在内容上缺乏创新性。另外,对于同样担负着教育重担的家长来说,他们所获得的有关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等知识和技能也是简单的、零碎的,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协同式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体系。

(四)家长参与高校育人体系的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家校协同式教育制度不够完善,机构组成缺乏科学性,工作效率低。家长参与层面比较浅,很少涉及高校事务的参与与评价,更是无缘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高校对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甚少。家校协同式教育是家长与学校两者互动的过程,既有学校对家长的教育和沟通,也应该包括家长对学校事务的主动了解与参与。高校如果没有建立有关的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主动参与学校事务,家长协同教育的积极性就不会得到真正发挥。

四、对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重视家庭教育

高校应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优势和价值,努力树立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学校要积极引导辅导员、班主任、导师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确立“大学生仍需要家庭教育”的观念,认识到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家长提供和学校沟通交流的专用场地,开通家长热线电话,购置专用办公设备等,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更好结合,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传统的“两级结构”向“三级结构”转变,更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引导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随着“90后”大学生的出现,社会上出现的“月光”、“啃老”、“陪读”等现象也越来越多,同时在子女的就业过程中,家长的传统观念往往影响学生的择业,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新时期家长在子女的教育观念上必须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形成与时代特征、与子女未来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方法。

(三)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家庭教育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遵循“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在传统家访、书信、电话、家长会、毕业典礼等渠道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渠道。如建立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网络视频、QQ、博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各种不同方式与家长沟通。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家校协同;德育;正能量

2011年,湖南省怀化市锦溪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申报了“利用协同教育平台,研究学生个性心理差异”的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德育研究课题。立项后,我们按计划开展研究,在研究的后期阶段,我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做好家校协同,凝聚德育的正能量?以下,我想把自己的浅显认识整理成文,以供交流。

通常,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被认为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渠道,是构成当今教育的三部曲,是协同教育的一个整体。尤其是学校与家庭之间,承担着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责任,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所以,在广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构建起家庭、学校协同教育的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家校协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某些误区

记得“生命树成长训练”课程体系的创始人曹廷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父母总是苦恼,我们创造了生命却难以让生命更精彩;我们付出了爱,却收获不到爱的果实……” 确实,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在家长培训中,我们发现,目前有80%左右的家庭还没有走出(或很好地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而且很多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这些误区的后果。对此,我们进行了简单梳理,认为家庭教育的误区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全权制”,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有些家长缺少家庭教育观念,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总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就得由学校把他教育好,培养成材,孩子的成长,学校得负全责。

(2)“家长”家庭教育。有些家长因为忙事业、忙工作,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人”,因而出现了很多“家长”。像我校这样的市直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有15%~20%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家长长期不在身边,家庭教育十分欠缺,“家长”家庭教育现象比较明显。

(3)过于注重智力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有些家长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愿意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愿意和学校老师交流,但是其中的大多数家长首先关注的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已经陷入某种“病态”,每次测试后,第一句话就是:“你考多少分?班上90分以上的有多少?谁最高啊?你们班有考100分的吗?”等。而当孩子有一天终于考了100分的时候,父母往往又会问:“你们班有几个人考了100分?”关注的总是孩子的科目成绩,很少会去比较孩子的身体、能力、习惯、品行等。

(4)缺乏对孩子的尊重。有的家长过度彰显家长的权威,对孩子缺少尊重,孩子犯了错误,不由分说,把打骂当作是教育,从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更有甚者,一个不顺心就对孩子又骂又打。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表扬,以此肯定自己努力的价值,而不少父母却习惯了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而绝不会去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去比别的孩子的缺点,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也就悄然发生变化了。对孩子的不尊重,会让孩子对于家长的各种教育更为逆反。

2.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不协调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学校教育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但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家校教育必须协调统一。有些家长在品德培养上能与学校、老师交流,这本是件好事,但是这种交流大多停留在孩子守纪方面,如孩子上课是否听讲、做小动作,孩子听话不听话、调不调皮等,其实这种所谓的品德方面的交流仍是为孩子学习上的情况寻找原因,并不是作为独立的品德培养来进行的。学校的教育是全面的教育,而家长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无形之中,会慢慢地形成与学校教育的对立关系。家校双方沟通、交流的缺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种种差异已经造成了现有家校合作关系严重的不协调、不统一,甚至容易使家校教育的作用力相互抵消,以至于产生冲突。

二、如何促进家庭、学校协同教育

1.学校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

(1)举办家长学校,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一是以机制为依托,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管理。二是依托各方力量,办好家长学校。三是要丰富家长学校的教育活动,保证教育质量。四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丰富教育资源。

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这块教育主阵地的建设。首先成立家长学校领导机构――家长委员会,做到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通报学校工作计划及取得的成绩、听取家长委员会成员的合理化建议等。依托家长委员会,组织专题研讨,为家校沟通、亲子沟通提供平台。同时从家庭教育的视角,与家长一起思考如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家长学校活动要有详细的教育计划,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家庭教育的需要开展不同的活动。为了更好更全面地让家长了解孩子,学校应为家长创造一切机会,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近学生,亲身感受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成长的快乐,聆听学生的心声。

(2)做好家访工作。家访是家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家访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也是学校、家庭协同教育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校的家访制度,并通过专项家访对特定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主动取得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共同制定教育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家校协同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访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通过家访,沟通了家校间的联系,建立了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家校合作的伙伴关系;满足了家长的自身需求,帮助家长消除了“教也不是,不教也不是”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家校双方都在关注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加深了学生对学校和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吸收了家庭教育的信息,积累了教育经验,对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起着促进作用;通过宣传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果,扩大学校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开好家长会。家长会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重要家教活动,是学校和班主任同家长联系沟通的主要形式之一。家长会不在多,贵在精。我校每期召开两次家长会议,期初一次,向家长通报学校学期工作计划,征求意见;期中一次,总结半期工作,提出后半期工作改进意见。

(4)与家长建立便捷可行的沟通联系方式。虽然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尽可能多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但是对于家长来说这些形式还是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所以,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就为促进家校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是我们要思考的新问题,QQ群、微信、微博、电子信箱等网络渠道,都应成为家校沟通的便捷方式。

(5)做好模范家长评选和交流工作。我校从3年前,就一直开展“学习型家庭”的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家庭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正蔚然成风。通过优秀家长的成功教子经验交流,畅谈家教体会,从具体的实例中引申出具有实效性的家教方法,使更多的家长受益。

2.学校要促进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

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利用一切机会和途径,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一是让家长加强对家庭教育方法的学习,营造协调的家校协同教育环境。为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继续巩固学校的教育效果,对孩子进行持续教育,家长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录等,家长有意识地向学校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二是要让家长改变家庭教育的被动局面,增强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性。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老师的事;而有些老师则认为,学生就要听老师的,有的家长教育不好反而起反作用。其实两者都有片面性,应该充分发挥家长和老师的主观能动性,而作为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来。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家校协同,凝聚德育正能量,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应重视并积极付诸实践的工作。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所有家长都应行动起来,群策群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各类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程鸿勋.生命发展阶梯――阶梯式学习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卜 卫.媒介与儿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孙蒲远.美丽的教育[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

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3.

郑和钧主编.协同教学与素质发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 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 “校讯通” “QQ” “微信” “博客”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协同教育,只有多方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才能促进学生既全面又个性化的发展。一般依据家长参与度从低到高将家校协同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单向联系,家长只是被动地获取孩子在校学习状况的信息;二是双向联系,家长获得校方信息,并提供一些支援性参与;三是双方深度协作联系,家长主动介入教育与管理,家长与教师(包括学科教师、班主任、学校管理人员)(下文同),家庭与学校形成一种协同教育关系[1]。显然,第三个层次的家校协同程度最高,效果也是最理想的。传统的“家长会”、“家访”,以及近年来的“校讯通”通常都属于前两个层次的协同方式,协同程度较低,取得很好协同教育效果难度较大。因此,探索新型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属于第三个层次)十分必要。笔者所在团队在原有“校讯通”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网络与通讯技术,建立以协同教育网站为枢纽,融合使用“校讯通”、“QQ”、“博客”、“微信”等社会性软件的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为学生、家长、教师搭建立体协同环境。

一、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的建立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近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达83.4%。移动上网日趋常态化,对社会生活服务渗透进一步加大[2]。可见,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与网络技术为家校网络协同提供了条件保障,特别是在较发达的城镇。诸多社会性软件为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新途径,如博客、QQ、微信、飞信、E-mail、BBS、MSN等等。它们在协同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及时沟通、交流的工具,2.作为资源积累与共享的平台,3.作为协同教学的工具。此外,“校讯通”因其所具有的一定优势仍然被普遍使用,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基础上,我们设计出一种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其构成如图1所示。

该模式以家校协同网站为枢纽,以“博客”、“QQ”、“微信”、“校讯通”为手段,汇聚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同教学、协同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家校协同教育体系。

二、家校协同教育网站功能设计

在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中,协同网站是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为了使网站能符合学校开展家校协同教育的实际需要,我们一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另一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文献研习,最终划定出“家长助力”“教师之家”“班级博客”“德育空间”“心理健康”“协同论坛”“资源共享”等为网站主要功能模块,具体说明见表1。

须要说明的是,上表所述只是家校协同网站中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功能模块。实践中,我们还可结合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殊要求,与学校合作定制个性化的、富有特色的家校协同网站。

三、家校网络协同教育实践探索

为了推动家校协同教育的发展,也为了验证我们设计的家校网络协同模式实际应用效果,近年来,我们分别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小学、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学校合作,从拟定协同教育方案到建立协同网站,从对协同活动的监控到收集反馈信息、进行总结与提高,我们尽可能全程参与到家校网络协同教育实践活动之中。下面简要介绍两个典型的家校网络协同实例。

1.协同学科教学的实践活动

对象: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二(9)班。参与人员:全体同学、家长、数学老师、班主任。

时间:2013年11月~2014年1月。

活动主题:让我们做得更好,变得更棒。

活动目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正处在习惯养成初期,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自控力都较弱,十分需要家长与老师协同监督与帮助,使之养成良好的品行与习惯。通过开展家校网络协同,让数学老师与家长建立联系,共同帮助学生抓住学习要点,找出学习薄弱点、易错点,给予针对性辅导,让每个孩子力争在期末考试中做得更好,变得更棒。

活动准备:数学老师事先整理出各单元知识要点、学生较普遍存在的薄弱点和易错点,用尽可能简洁的语句分别写成word文稿。家长事先均已加入班级“QQ”群和“校讯通”。

工具:班级“QQ”群、“校讯通”。

活动过程:(1)教师将上述两个word文稿上传至班级“QQ”群,对那些学习上明显存在卷面不整洁、字迹不工整、粗心、马虎、遗漏等问题的学生,老师通过“QQ”给他们家长以个别化的提醒。(2)班主任通过“校讯通”通知每位家长,及时上“QQ”下载文稿,查看信息。(3)家长参与监督和辅导孩子复习,使之养成良好习惯。(4)教师与家长定期利用“QQ”流感想与心得。

活动效果:首先,活动的认同度与参与度高。据我们观察和对数学老师访谈得知,本次活动不仅校方十分重视,所有家长也都很支持,参与度高。在协同教育活动中,有的家长除了利用现有教学材料外,还针对孩子学习薄弱点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帮助孩子复习和巩固。家长直接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商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学习。其次,部分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有了一定改善。期末评卷工作结束后,老师仔细查看了部分(10名)平时学习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试卷,发现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有了初步改变,学习薄弱点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如,马同学平时乘法口诀背诵不熟练,这次在家长、老师协同帮助下,掌握了乘法表中的所有运算,在乘法口算题的解答中拿到了满分。再次,家长和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家教心得,取长补短,分享成功喜悦。活动中,有的家长主动通过“QQ”向那些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家长“讨教”经验;有的家长将自己的困惑在群中出来,向大家求助;经过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孩子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家长也是最开心的,“晒”出成绩与大家分享是家长最乐意做的事情。

2.协同德育的实践活动

对象: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小学四(3)班、四(4)班、五(1)班(各班是分别开展的)。

时间:2014年5月~6月。

活动主题: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活动目的:学会感恩,学会理解,学会沟通。

活动准备:《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PPT、《北京小学生对父母说的心里话》视频、公益广告《感恩父母》视频。家长事先均已加入“校讯通”和班级“QQ”群,知晓班级博客网址。

工具:“校讯通”、“QQ”群、“微信”、班级博客。

活动过程:(1)召开主题班会,通过让学生观看上述视频,结合PPT讲解,引导学生结合主题,将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出来。(2)我们协助班主任将学生写在纸上的心里话拍成图片(此前在其他班,也让学生直接写在班级博客中),通过“QQ”分别发给各自家长。并将一些共性的“心里话”匿名上传到“QQ”群相册中。(3)班主任通过“校讯通”通知每位家长,及时上“QQ”查看信息。(4)家长、教师通过“QQ”群、微信交流感想与心得,商讨德育策略。此外,还约定一个时间在群上召开“在线家长会”。

效果分析:首先,感恩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绝大多数学生表达了“爱父母”、“生活在我这样家庭中感到幸福”的情感。在主题班会上,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特别是结合PPT讲解,用“你有心里话想跟爸爸妈妈说吗?”、“说过吗?”、“你有过哪些尊敬父母、感恩父母的言行?”、“你乐意与父母、老师交朋友吗?”等问题引导学生,学生反应很热烈,纷纷将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爸爸妈妈我爱您”、“爸爸妈妈,您辛苦了”、“谢谢您”、“今后一定好好报答您”等等。当然也有不少同学写道,“爸爸妈妈,能不能让我少上一个辅导班”、“爸爸妈妈能否多陪陪我”、“能否多给我点支配时间的自由”。其次,加深了沟通与了解,特别是有的家长经过这次活动后,不再以“高压姿态”对待孩子,学会了尊重孩子,沟通自然逐渐容易起来。最后,对课外辅导班、零花钱、看电视、上网、做作业拖拉等较普遍的问题进行了热议,为家长找到适合自家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办法提供了有意义启示。

四、反思与展望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模式的应用受到各参与主体的普遍认同,协同效果良好,为学校提高教学与管理质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我们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工作。

首先,是主观因素问题。实践中我们也遇到有少数学校对协同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的现象。特别是面对网络协同,初期工作量较大、难度也较高,往往就会让那些缺乏挑战精神的学校望而却步。家校协同活动中,家长、教师参与协同的热情也有差异。其次,是客观条件问题。网络协同需要学校所在地有较高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上网条件、家长的信息技术素养,对开展网络协同有直接影响。最后,是费用问题。在网络协同活动中,家长和教师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上网都会产生一定费用,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鉴于上述家校网络协同的成功探索,我们拟进一步扩大实践范围,在更多有条件的学校推行这种模式。并且积极尝试手机APP应用,寻求更新的技术支持。此外,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基于网络的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教育。

开展家校协同教育,促进家校形成育人合力,形成相互参与、合作机制,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3]。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的创立与应用,是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学校管理之中的有益尝试,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玉柱,刘孟海.家长教师协会:探索协同教育新机制[J]. 中小学管理,2008(3).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DB/OL].(2014-8-26)[2014-12-12].http://.cn/hlwfzyj/hlwxzbg/ydhlwbg/ 201408/t20140826_47880.htm.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协同创新;迫切性;人才培养;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61-02

一、“协同创新”及“2011计划”提出的背景

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他首次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概念,着重阐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及其重要性,强调“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为了落实同志的指示,教育部、财政部高度重视,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为“2011计划”。并在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二、协同创新的内涵及“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这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可简要地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和推进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1148”的具体内容是: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动高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包括组织管理体系、人事管理制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等。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三、实施“2011计划”的迫切性

1.实施“2011计划”对国家发展的迫切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成为经济大国、制造大国,进入到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创新能力不足仍是我国教育、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严重障碍。这就迫切需要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所以,实施“2011计划”对国家发展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2.实施“2011计划”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性。“2011计划”是落实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推动创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是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战略行动。高校协同创新是党和国家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高校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和挑战。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功能”,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高校只有协同创新,才能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推进地区性及全球性的资源共享,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人才创新精神,提升学科创造能力,提升科研成果创新水平,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实施“2011计划”对高等教育发展同样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四、高等院校在“2011计划”中的地位及作用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还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并实现“五个转型”中责任重大、地位重要且作用独特。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多功能特性,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没有高校与企业、用户、科研院所、政府等的合作,就难以在全社会形成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难以构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高校必须肩负起协同创新的时代重任,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这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国内外诸多协同创新实践所证明的。高校应当也必须在协同创新中有所作为,也大有可为。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生一流创新成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本科中的“211”、“985”院校适宜建立第一种和第二种即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其他普通本科院校适宜建立第三种和第四种即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创新体制建设输送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加快科学生产力的转化,也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适宜建立或参与第四种即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高职院校参与协同创新中心的着力点应该是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机统一起来。

五、积极探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高校“四大功能”的中,人才培养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这是高等教育永恒的话题。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仅是“211”、“985”院校的任务,各类各级学校都必须在自己的层面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培养出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不同层次高质量人才,不论培养硕士、博士生还是高职、中职生都应该保证是所在层面的高质量人才,这样才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

1.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努力探索及实践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办学以人为本,教师是主体;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必须紧紧依靠并牢牢抓住这两个“主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调动起来,形成思想行动上的共识,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有效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出我国各行各业急需的创新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好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一重大问题。

2.应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个系统工程,除了高校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也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创新主体手中,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不能够有效掌握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必须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需要突破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机制障碍,建立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协同创新机制。

3.应当注意重高校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高校校内协同创新能为学生提供跨系(院)、跨专业的教育培养,奠定创新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校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跨系(院)、跨专业教育平台,开设全校性的公共跨专业课程,以整体组合的课程替代严格的专业分类课程,同时大力推进全校范围内的选课制,尤其是跨系(院)、跨专业的选课制度,按专业群开设大量的跨专业选修课,鼓励学生跨系(院)、跨专业选课,为学生带来不同的专业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高校校外协同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等形式,建立基于产学研用结合的教育平台,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国内教学资源与国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要方面。可依托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与国外(境外)先进高校和机构开展合作,在跨国企业实习、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师资、国际交换生、短期游学项目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N].人民日报,2012-04-19.

[2]协同融合?摇致力创新?摇利国兴校——关于协同创新的初步认识和探讨[N].工学周报,2012-03-02.

[3]李素矿.高校协同创新要把握好四个维度[N].光明日报,2012-08-30日.

[4]王迎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2-04-24.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协同;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一、引言

在着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有开创性的人。通过推进创业教育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高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建构起符合国情,具有地方和本校特色的创业教育理念、模式和实践途径,是提高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一项根本保证。本文以协同视角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拓展及实践为研究主题,对于深化地方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协同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涌现创业浪潮,并形成了百森商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典型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到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标志性事件包括:1998年清华大学首届创业大赛举办、1999年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举行、2002年初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院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入自主探索与政府引导并重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据中国知网资源总库,有关“创业教育”的文献达15万条之多,其中篇名中含有“创业教育”的期刊文献自1989年至今有7000余条。围绕创业教育的研究视角包括:教育体系、教育政策、教育模式、对策与现状、内外部环境分析等,研究思路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国外先行国家的经验介绍分析,如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创业教育政策的分析借鉴;二是理论分析的深入与融合,创业教育的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教育学的领域,与其它学科尤其是管理学理论融合趋势显著,如自我领导理论、胜任力视角、隐性知识学习、目标管理、创业绩效、企业成长、嵌入式、动态能力等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引入丰富了创业教育的分析视野。

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典型经验的个案分析;二是理论分析的深入和深层次的探索。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协同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协同视角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拓展分析

(一)创业教育体系的一般性分析

国内外不同情境下形成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既有个性差异,又有共性特征。如典型的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包括课程教育、非课程教育、研究支持、国际交流等,其特点包括: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为大学的使命和目标、多层面创业教育的具体相关项目、多方开放互动式的网络式层次结构。

从系统论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是指构成与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相关的系统的管理要素构成的整体,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分析。从实施主体看,以学校为基本主体,校内参与主体包括,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务、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教师、学生,校外延伸至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从教育体系的一般构成看,包括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目标、课程、制度、保障等。从教育要素看,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育载体等。

(二)创业教育体系的协同分析

协同学的创立者赫尔曼・哈肯多次强调协同学就是一门研究各个学科领域中关于合作、协作或协同的学说。创业教育体系具有系统整体性、相关性,协同论为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变革提供了一种分析视角,分析角度包括协同需求、协同基础、协同机制和协同绩效,协同组织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类型协同的思路和具体操作细节保障机制,分层实施、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柔性化协同式管理模式。

协同视角下创业教育体系拓展的分析框架包括:以“多元、融合、动态、持续”为原则,建立知识协同、组织协同、战略协同机制,并纳入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中(2011计划)。分析内容包括:直接主体与间接主体协同、大学科与专业协同、教育方式与职能协同、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协同、产学合作与校地协同、多元化的管理协同等。

(三)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拓展

1. 目标定位协同。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学校层面看,学校类型与定位、发展理念、学科类型与布局等是影响创业教育模式形成的内部因素。截至2015年5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2553所,形成了多层次的办学体系,其中由各级地方政府所属的高校是主体部分,包括省属 “211工程”院校、省部共建高校、省属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等多种类型。从学科构成看,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等院校。同时各地方高校所在城市、省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需求也不同。不同层次、类型、区域的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有别、服务面向各异,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和体系构建也不同,因此要构建面向区域发展的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2. 主体协同拓展。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功能的实现是由多个子系统协同的结果。在创业教育中,涉及的协同主体,从校内看,包括学生、教师、管理者等个体,教务、招生就业、学生工作、团委、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及各教学单位;从校外看,包括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其他高校、社会组织等。

3. 协同层次提升。创业教育体系的拓展,要优化协同层次结构,实现由未协同、低水平协同到高水平协同的跃升。实现教育功能集成,要求地方和高校高度重视、先进教育理念引导,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与实践环环相扣,促进组织职能的适应性转变;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整合教育资源,弥补实践平台短板,指导帮扶到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4. 保障协同拓展。创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开发系统,系统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外部保障包括:组织领导、培训体系、创业孵化示范园建设、资金投入、社会创业氛围等。需要具体分析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方面存在的问题、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寻求协同的突破点,提出推进保障协同的着力点。

四、案例分析――以Y大学为例

Y大学是河北省省属重点骨干大学,由河北省、工信部和教育部共建,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立足河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以工为主、以重型机械及装备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该校在构建富有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以“海燕计划”为引领,总体谋划

在2009年金融危机背景下,为着眼解决就业难问题,Y大学开始全面实施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海燕计划”。“海燕计划”是Y大学服务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的平台,其核心理念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工作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围绕计划实施,不断丰富保障措施包括:推进小学期制的教学改革,推行“项目式教学”的 CDIO(“构想―设计―实现―运行”)人才培养模式,并在组织保障、制度建设、平台构建等方面推进服务工作。

(二)以学校层面主导,统筹协调

为进一步强化“海燕计划”,促进学校各部门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开展,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和自主创业,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成果转化,加强项目一条龙服务、指导,达到成果落地实效,2014年Y校成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任会长、相关部门主管校领导为副会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会,成员单位包括国家大学科技园、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团委、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及各个学院。统筹协调,组织保障,大力加强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

(三)校内外多组织参与,协同推进

在协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多组织参与,协同推进。校内教务部门在“项目式教学”改革、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大学科技园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校团委在“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竞赛工作中,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各学院根据学科特点,重点组建、扶持一批有特色的学生创新创业品牌团队。学校各部门坚持内引外联,大力举办“企业家进校园”大型创业系列讲座,邀请不同行业、媒体组织,通过面对面的与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四)以创业为导向,搭建多层次平台

Y大学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形成了以创新创业政策计划为导向,以特色科技活动为基础,以多维创新实践为平台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学校各管理服务机构、教学单位密切合作,现已建成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8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设立22个学生实体创业公司。积极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实验室开放。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基础上,2015年6月,Y校成立了创客学院,进一步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搭建全方位为创客服务的支撑平台。

(五)制度保障,调动主体积极性

Y校开辟了多个政策支持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动力和保障,形成了学校高度重视,教师大力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的局面。①相继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创新与特长教育学分认定办法》、《本科生学科竞赛组织与管理办法》等文件,在学分奖励、综合测评加分、奖学金评定、保送研究生等方面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倾斜。②在教师职务聘任工作中将“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指导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作品比照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核算教师工作量,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③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以支持开展各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各学院对本学院品牌特色活动给予经费保障,大学生科技园提供项目孵化基地,给予优秀项目“一元注册”的扶持,帮助大学生创建实体企业。④启动科研立项基金和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重点资助在校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课题研究、学术报告、、申请专利等课外科技活动,以项目形式支持本科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04).

[2]张帏,高建.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特点的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09).

[3]宣勇.理念、路径与制度:创业教育视域下的高等教育变革――评黄兆信等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家长教师协会;特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63-02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影响中小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对象。近年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美国作为世界的教育大国,其基础教育中家校合作历史悠久,经验宝贵。而家长教师协会(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简称PTA)作为美国最早的和最大的只为儿童与青少年的利益服务的、非营利的、广大志愿者组成的正式组织,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家校合作的最重要的组织机构。至此,家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得到有效改善。家长由单向被动接受学校培训和家教指导转为主动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从而达到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育人的目的。其经验特色之处,对我国的家校合作尤其是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有重要的启示。

一、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特色

(一)政府积极调控,法律保障日趋完善

由于家庭和学校在儿童教育中的合作关系受到了美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因素的破坏,刚建立不久的美国家长教师协会任务执行之初并不顺利。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美国国内民权运动的蓬勃,美国政府开始介入教育领域,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教育的改革方案,其中对于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法案有:1964年的《经济机会法案》明确指出,只有为儿童的家长提供参与儿童教育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机会,才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同时该法案还提出了家长参与的四项具体标准。1970年的《初等与中等教育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凡是有联邦政府资助项目的学区应成立家长咨询委员会(Parent Advisory Council),以帮助学校设计和实施关心贫困家庭的儿童发展的各种项目,家长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应从学生家长中由选举产生。”随后,《家庭教育权和隐私法》、《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中小学改善修正案》、《儿童保育与发展法案》等相继出台。1994年的《美国学校教育提高法案》在鼓励与支持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同时,又要求学校与家庭和社区建立伙伴关系,三方共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200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中规定:各个学校的家长须参与儿童政策、计划、活动的制定,该法案还要求各学区必须对家长参与教育的效果进行评定等。

这些法案法律的出台,为美国各个阶层的家长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学校教育与事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除此之外,美国联邦政府还为家校合作提供严密的组织保障,为家校合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上的保证。

(二)协会成员的多元化,协会结构的多层性

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会员来自全美的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其主要是由教师、家长代表和社区代表组成。在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好比是一个三级的金字塔,自上而下分别是全国家长教师协会,州家长教师协会以及地方家长教师协会。其中,不同级别的家长教师协会又有着不同的职责与功能。

其协会成员的多元化和协会结构的多层性,一方面能够集结更多的力量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另一方面可以群策群力,在参与学校教育管理中,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员可以各抒己见,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三)谨记使命,坚守价值标准

美国家长教师协会作为家校合作的领头羊已经存在一百余年,其意义正如前主席雪莉・依果女士所言:“任何时候,只要儿童的教育、安全、幸福与健康受到威胁,家长教师协会的成员就会冲到最前线去迎接这些挑战。”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在不断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一直谨记其使命,坚守其价值标准。

概括来讲,其使命主要是提高儿童、青少年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福利待遇,为其争取法律保障,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准,切实做到关心、保护儿童和青少年,促进家庭和学校更有效的合作以及更紧密的联系。

协会的组织者在开展活动时,一直坚守着协会的价值标准即合作、奉献、责任、尊重、包容和诚实。

(四)分工明确,履行职责

在日常的工作与活动中,三级家长教师协会职责各有不同。全国协会与各州级协会一般是起宏观调控或是指导地方协会的作用,只有涉及全国或是州一级的对儿童利益产生影响、比较宏观的事件,全国与州一级的协会才会直接参与。全国与州级协会的工作都是为了鼓励和支持全美的家校合作以提高儿童的教育与健康水平。

地方、学校协会的主要工作包括:组织学校为家长、家庭提供各种有助于儿童成长的教育服务;组织家长、家庭通过各种活动与形式支持学校教育;维护儿童权益,如为学生选择课程、保障儿童上网的网络安全等。同时,协会还组织学校、家庭与社区合作,筹措经费,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总之,美国的各级家长教师协会通过自己的工作与努力,忠实的维护着儿童的权益,履行着协会的使命。

二、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特色对我国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启示

(一)我国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曾说过:“家长委员会,释放了所有家长对教育的爱、对教育的关注和对教育的支持。对于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他们有着更高的期待,不仅撬动学校教育样式的变革,更能带动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可在现实中,许多家长委员会与其预设的功能相脱离,或沦为孩子的替代者,或变异为“收费委员会”、“家长联谊会”,有的也仅仅是摆设而已。山东省某家委会成员(幼儿家长)说:“作为家委员的成员,我平时也没有什么具体的任务和工作,就是当学校举行一些活动或上级领导来检查时,我们这些家委会成员就需要到学校帮助维持会场秩序,或者代替自己的孩子打扫教室卫生等。”2012年1月19日《湖南日报》报道,湖南慈利县某中学要每个学生交360元购买多媒体设备,家委会又被拿来做挡箭牌。北京一学生家长说:“作为‘家委会’的一员,我似乎成了孩子班里的义工。老师经常会在班里说,某某同学的家长为班里做了什么事情,让我们大家感谢他。为此,女儿回到家就督促我也为班里做点事情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我就‘主动承担起为女儿班级打印各种材料的任务。’”对于此类问题,我们不胜枚举。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认为:不解决家长委员会的法律地位问题,不进行审批和登记,不制定家长委员会章程,就无法对这种组织进行规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小学家长委员建立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委会已经慢慢脱离了其最初的设想轨迹,各种问题不断出现,也亟待更多的人去关注,不断完善。

(二)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特色对我国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启示

1.逐步健全与完善支持家长委员会的相关法律与政策

从法律法规层面来讲,我国的家长委员会通常只是停留于规章制度层面,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而很多相关的规定通常又都是宏观倡导性的,缺乏强制性、具体性及可操作性。因此,政府或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逐渐出台保障家长委员会的法律、法规,保障各方人员参与儿童教育的权利。这样不仅可以使家长委员会的存在和发展有了完善的法律保障,成员进行的各项活动也有了法律依据,同时可以使教育行政部门有依据督导各校的家校合作情况以及家长委员会的发展。

2.逐步建立从全国到各地区、各学校的家长委员会体系

美国的家长教师协会不仅形成了全国三级体系,而且吸纳了全国社会各阶层人员,行动统一、力量巨大。而我国的家长委员会一般都是由学校自发组织,或者是为了应对上级政策而设立的空有其名的组织,没有严谨的组织系统,内部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为此,政府应当进行积极的宏观调控,由某些国家或省市级的保障儿童利益的机构作为带头人,吸纳更多成员的加入,组成从国家到学校的网状的家长委员会体系。

3.进一步明确家长委员会的职责,不断丰富完善其职能

当前的家长委员会虽然作为家校合作、沟通的重要平台,但在实际操作中,其职能往往比较单一,甚至是名存实亡。为此家长委员会,首先,明确其主要的职责即是时刻与学校保持畅通的联系,与学校一起共同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家长委员会不应该仅仅是家长的参与,学校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为家长提供更多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地有关教育部门或者学校可以定期对家委会成员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拓展家委会成员的交流空间及内容,以吸引更多的家长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家委会的创建与发展中来。

4.家长委员会的任何变革与活动需符合儿童的需求

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充分尊重儿童,各种活动坚持符合儿童的需求,在其各级协会里面都有儿童代表,有的协会名字就是家长教师儿童协会。我们的家长委员会无论是在吸纳成员还是组织活动时,都应当有孩子的参与,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将家长委员会的落脚点回归到孩子身上。只有反映儿童心声、满足儿童需要的才是最成功、最有效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曹丽.二战后美国家校合作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4.

[2]陈峥,王建梁.家校合作的纽带―美国家长教师联合会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5).

[3]姜志坚.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105-02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高校尚未完全实现其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科学、服务于地方、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效率不高。因此,亟须加强协同创新。校企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运行机制,是在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的相关资源,在生产、研究、产品开发、学生创新设计、教学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构建一个以学校为中心,学校、企业、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通道,在这个通道中,各主体在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共享自身拥有的资源,并在人才培养通道的良性运转中创造价值和分享利益。

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协同创新培养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机制不是很成熟,在与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联合的过程中,仍面临很多问题。(1)现阶段很多高校自身体制不利于协同创新的发展。在高校过去的教育体制当中,只注重教育的过程而忽视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只注重对教学的过程进行管理而忽视高校系统化的管理。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很多高校的管理体制还不是很完善,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很难融合,从而使协同创新培养不能很好地开展。(2)我国的高校与各个单位之间各有所长,协同意愿不强,不能很好地平衡高校与单位之间的利益,造成他们不想协同。现阶段的利益分配不均,很容易使得高校和单位的协同创新出现分歧与矛盾。高校与单位之间利益最难平衡的一点就是科研成果和企业产品的利益分割,这是目前制约高校与单位之间协同创新的关键性问题。如果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能有效地调动起高校与单位之间协同创新的积极性。(3)高校的本科教学管理体制严重减少了教师深入企业的时间。教师不能深入企业,不能与企业高度融合,就不能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发现不了深层次问题,这就使得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浮在表面,只注重形式而不能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教师自身也难以得到发展。(4)高校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教师在与企业合作的实际工作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行业不同技术问题也不同。很多问题是很多高校课程体系下所没有涉及的,不在实践中学习、操作、思考,会导致学生或者老师都很难解决。(5)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视教学但不重视人才培养、重视课堂但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情况。教师只关注自己的课时,并不太关注教学的实际运用和效果。而且实施校企合作与教师的教学成绩并不挂钩,可能会导致教师面对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企业合作并不关心。(6)高校缺少“双师型”教师,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高学历人才,这些人才往往只擅长闭门做科研和写论文,但是在与企业合作经验和渠道方面非常缺乏。他们锢于一些传统思想的束缚,一时很难跨出合作的步子和找出合作的路径。

二、推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1)高校的协同创新要通过多方的联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首先要保证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完善,以保障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以及质量监控工作的开展。这些政策不仅仅局限于高校和企业方面的,政府层面也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使得校企协作教育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国少数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出台校企合作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今后,国家应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协作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这既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校企协作长远发展的需要。(2)在高校和地方企业和单位的合作过程当中,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促成高校和地方企业紧密合作;要完善组织体系,建立一个比较稳定而长期的合作体,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协作教育以及其他校企协作项目的有关问题。高校要不断地提高行政管理团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只有高素质的高校行政管理团队,才能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好地协调各项工作,提高高校的协同创新培养效率。(3)高校要确定正确的人才培养策略和观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协同创新培养需要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一项严密而系统的工程,各个环节必须环环相扣。如果在协同创新过程当中忽视了某一个环节,就会产生各种问题。高校应适当地确定协同创新培养的方针和策略,定位于地方的实际需求,旨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培养有用的人才,注重对学生开展实践性教育,确定正确的人才培养策略,为社会输送有素质的高水平人才。(4)要注重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高校老师在人才协同创新培养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高校的教师不仅要能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学生做表率,要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当中,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为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5)高校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当中,要建立起共享的研究资源和平台,为协同创新打下基础。只有校企双方对于在协同创新合作中能获得的利益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激发合作的动力。(6)要促进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发挥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加强与其他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国家最为关注的、人民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上。对待这些问题时,高校需要与其他企事业单位进行共同商讨,共同解决问题,力争能够以最小的成本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7)要制订激励机制。通过在教学考核中提供与校企协同创新直接挂钩的激励机制,促使广大教师走出学校。鼓励教师承接企业的横向课题,对于横向课题经费的使用给予充分的灵活性。

三、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校协同创新实现的必然路径。高校在未来的校企合作过程中,须坚持人才、学科和科研三大方面,与企业协同发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向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红,陈伟珍.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大众科技,2015,(12).

[2]宋彩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10.

[3]仲敏.科技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