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校企合作研究

校企合作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6 21:26:54

校企合作研究

校企合作研究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378-01

校企合作是一个关系到多方面利益因素协调的系统工程,加之经济转轨过程中教育、企业、行业所面临的重重机遇与挑战,使得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校企合作长效性的瓶颈问题,是企业主动参与教育的积极性问题。要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应建立怎样的制度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如何结合自身情况寻求最佳的合作方式,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利益的共同分享?这些问题的解决已成为目前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

一、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的研究

1、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

目前研究,多从分析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为出发点,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合作层次低。有研究者指出大多数合作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点,就是仍然归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这正反映了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问题。其合作大都处于浅层次阶段或中层次的起步阶段。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研究者分析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观念问题。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往往是企业要么停留在单纯选择人才的合作层面,要么就是被动地进行捐资助学,不参与或很少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别是目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支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或者企业的支出远远大于其预期收益。主要表现为:第一,合作层次低。第二,企业对校企合作存在多方面的顾虑、疑虑和难处。第三,校企合作双方利益未达契合。

(3)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对造成目前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与稳固程度不足的原因,许多研究者做了更为深刻地剖析,普遍指出政策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是主要问题。由于政府政策管理机制不健全,使得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得不到保障;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2、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因素

(1)企业因成本战略而对校企合作冷淡。占国内企业总数95%以上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遵循成本战略,即通过增加要素投入(如廉价劳动力)而不是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的方式,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为低廉的利润。许多企业对工人的技能与知识要求不高,工人只需要一般的文化知识,经由简单的培训就能基本胜任岗位工作。单一遵循成本战略的企业对技术与技术人才的追求并不那么迫切,所以才会出现企业对校企合作冷淡的状况。

(2)政府政策缺位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管理体制等作出了法律规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法规和政策针对校企合作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这些规定都比较宏观和笼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导致校企合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难以落实,尤其是在多元办学格局中承担主导作用的政府部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作用不明显,规范与推动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够大。

(3)教育模式僵化给校企合作带来困难。院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式与企业需求不相符尽管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很高,但由于过分注重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很少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很多学校仍然沿袭传统学科的教育模式,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强调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循序渐进和相互衔接,加上升学率的推动,造成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向文化基础课倾斜,对于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不太重视,缺少教育特色。在专业设置上脱离行业、企业实际,在培养方式上过于大众化和学科化,学生到企业实习缺乏针对性,实际能力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无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使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是额外的负担,不愿意投入较大的精力和财力参与合作教育,增加了校企合作的难度。

3、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与长效机制构建

(1)政府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作用。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其有效发展关系到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素质提高,国家竞争力提升。作为一种社会准公共产品,政府对其有效产出与发展肩负着主导作用。有研究者认为,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倡导之下,职业教育的环境得到很大程度地改善,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校企合作教育的目标步骤、框架体系、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还有待建立或完善。”为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政府要充分发挥倡导推动、组织协调、投入保障、信息服务、管理监督、评估验收等行政功能和主导作用。”

(2)校企合作的政策建议。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应是多层面的,不仅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倡导,也要从地方政府层面有具体政策予以推行和实施。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多数地方这项制度还没有建立,相关鼓励措施还没有得到落实,校企合作的推行还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使得一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并且同时由于缺乏政策的保护和支持,使得校企之间合作关系很脆弱,很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

(3)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有研究者认为,在现在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学校与企业有效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必须构建以下四个方面的长效机制。利益机制:驱动校企通力合作;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全面合作;约束机制:规范校企健康合作;情感机制:奠基校企长期合作。

二、校企合作教育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1、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应当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服务求支持,靠贡献求发展。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实施“校企合作”。专业设置首先必须充分体现本地区和周边区域产业、企业的特点,把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培养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技术应用性和现场管理型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目的。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也是专业创新的抓手,有利于学校特色专业的建立与发展。

2、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可以为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良好条件。企业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强大后盾,高职院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企业可提供设备、技术支持甚至直接提供场地,学校提供管理、组织教学培训等各种形式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实训基地则可为企业提供各种类型的科技服务,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具有良好教育环境的培训场所,实现教育与企业的对接,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使得校企合作顺利进行,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利益双赢。实训基地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技术骨干、技术能手作为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

3、课程设置与开发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最终以课程的形式实施,因此其课程设置与开发必然要体现校企合作的特点与要求。课程的设置,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要从专业的需要、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出发;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采用“因专业施教,因知识层次施教”的教学模式;学校一方面要结合本学校、本专业、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编写可教、适用的校本教材,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企业共同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还有研究者认为,针对课程结构的双体系并行互动运行,工学结合教育体系中的教学内容最好采用双教材编写模式。理论课教材在保持知识系统性与基础性的前提下,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要采用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达到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实践课教材要结合实践岗位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因为每一个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选择实践课教材时最好以自编为主。工学结合教育体系中,实践性教材可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以案例教材和企业岗位训练教材为主要形式。

4、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必要保障。校企合作为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条件,使职业院校教师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能力,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与行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相关研究者对校企合作中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总结。

(1)教师培训基地。有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专门的教师培训基地,联合本行业有代表性若干企业,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在职业课程开发、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工程开发能力方面进行培训。

(2)互派师资,夯实师资队伍素质。还有一些职业院校,一方面“请进来”,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到校任教,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另一方面“送出去”,通过统筹安排,送教师到企业参加职业技能实践,接受“社会教育”,增长知识,提高技能。

(3)强化专业教师实践训练。还有论者提及,通过与企业合作,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定期参与企业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提高教学质量。

6、教育评价机制研究

教育评价是引导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引导社会充分利用教育成果和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有研究者认为,这个评价机制主要包括评价的组织形态、评价项目、评价标准等主要内容。

(1)评价的组织形态。因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组织性质不同,双方的利益关注点有较大差异,但校企合作是建立在双方利益的契合基础上的。因而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评价,就不能延用单一行政方式,而需采取内外有别的“双轨制”评价模式。包括具有柔性协商特点的内部评价体系,和具有社会引导特点的外部评价体系。

(2)评价项目。评价项目不仅包括结果评价,也包括过程评价。具体包括:第一,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第二,专业建设评价;第三,“服务社会”状况评价;第四,以学生为价值主体的评价。

(3)评价标准。校企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合作教育水平高低是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标杆。就目前我国合作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衡量,评价合作教育发展水平标准主要有:A――浅层次,B――一般层次,C――高层次,三个合作层次。

目前国内有关校企合作评价研究还不多,这也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留下来空间。随着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与持续发展,新问题将不断出现,需要从合理评价的视角予以剖析。因此,对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评价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刘建龙.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现状分析[J].经济师,2008(9).

[2] 徐丽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职业教育,2008(1).

[3] 邱远.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新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 胡丹桂.校企合作长久运行机制的分析与探讨[J].教育与社会,2008(11).

[5] 庞连义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教育,2008(11).

[6] 何万一、李强.企业对产学合作缘何冷淡[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7] 严楠.产业界怠于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因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8] 严楠.产业界怠于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因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9] 邹群峰.浅论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作用[J].成人教育,2008(3).

[10] 金薇.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模式、问题与对策[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9).

[11] 方光罗.高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N].光明日报,2008-1-9.

[12] 韩志刚、金长义.关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8(6).

[13] 宋恩泉.高职院校专业创新的三个维度[J].职教论坛,2008(8).

[14] 牛永鑫、高金文.依托校企合作优势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新途径[J].青年科学,2008(2).

[15] 夏丽英.校企合作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8(11).

[16] 冯俊华.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机械职业教育,2008(10).

[17] 王立升.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

[18] 张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19] 武马群、徐民鹰.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基地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20] 王社宁、赵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培训,2008(9).

校企合作研究篇(2)

制度建设方面

1955年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就成立了“中央建教合作委员会”负责规划与推动建教合作,1969年在台湾地区行政部门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人力发展小组下专门成立了“建教合作推动小组”。台湾地区为结合岛内技术与研发人力之资源,有效整合教育部门、“科技部门”与经济部门等相关门产学合作资源,以协助各部门扩大产学合作相关计划之资源投入,2007年7月经济部下设“整合型产学合作推动办公室”。此办公室成立主要宗旨为整合相关部门产学合作资源,扮演强化跨部门资源联结,以有效推动大专院校进行研发、技转、孵化组织整合,成功激发产学合作能量的智库角色,协助规划现行各部门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作法,将培育、研发、产业发展不同面向加以整合,以促成资源运用效益最大化。在这样大的环境下,每个学院结合自身的条件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校企合作。

学校管理方面

校企管理部是负责运作校企合作的一个专门机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指导学校开发符合企业用工要求贴近市场的专业,对学校现有课程提出改革意见,核心课程有企业或行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其教学效果由校企管理部进行评价。结合企业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计划或企业骨干到学校授课、专业指导、讲座等计划,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培养更贴近企业人才。

项目来源方面

一般项目来源可以通过企业竞标、校企合作、协会联系、个人项目。艺术设计学院每个系在不同的时间聘请一些社会有影响力的名人到学校举办讲座,邀请一些企业到学校参观他们的教学成果,积极的宣传学院取得的成果等方式吸引一些项目。很多项目都是通过行业协会的来组织协商的,因此通过协会获得项目也是重要的途径。

课程设置方面

台湾大学要求每位学生四年共修128学分。每门课程2学分,18周36课时。由于醒吾科技大学的学生生源多为中专毕业生,在课程设置上,从大一到大三上专业课,大四一年到公司实习,并在这段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可以是实体项目也可以是虚拟项目。一年级多为专业必修课较多,专业选修课较少,二三年级课程多为专业选修课。一般参与项目的同学多为大二和大三的同学,有一定理论与实践基础。由于所修的学分不是很高,充足的业余时间确保可以参与到项目中来。

人员选拔方面

学校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得到锻炼,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在项目参与人员的选拔上,先在三年级选拔一分部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经过一段的时间确立一些能力好、态度好的同学为项目核心成员,同时也照顾家庭困难和有残疾的同学,一个学期后再到二年级中选拔一批优秀的同学加入到项目中,在大三同学的带动下大二同学进步很快。一般在项目中待到三年级第二学期结束,大二的同学进入到三年级开始带大二的新成员,总之重点培养大三同学,通过大三带动大二同学。

学生待遇方面

学生参与工作室实际项目中,在以锻炼能力为主同时下也得到一些生活补贴。一是,主要用于生活开支,如提供工作餐,通话费用,来回路费的费用等。二是,项目完成后的补贴,在项目费用中提取5%-10%作为学生的补助,然后根据每位同学在工作中完成分任务量的多少再进行分配。

教师报酬方面

教师个体或者教师团体加入到项目中获得的报酬的计算方法。教师报酬等于项目总体金额减去学校管理费用、项目平时开支与学生的补贴。学校的管理费用5000元以内是5%超过5000元的免除管理费用,项目的平时开支包括;购买资料费用,调研差旅费用,各种会议费用等,学生补贴占5%-10%。由于项目是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的因此并不影响正常的课时酬金。

项目奖励方面

为鼓励积极教师从事学术研究与产学合作以提振研究风气及有效争取校外计划,特订定本奖励办法。也就是说横向项目也能得到学校额外的奖金补助,奖励金额依资助机构补助经费额度订定如下:

学校的奖励制度促使教师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来,2013年校企合作项目奖励资金到达25元。另外他们每年都有考证认定奖金补贴,根据证书的不同级别、不同层次补贴1000到5000元不等。

设备管理方面

醒吾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在硬件配备上提供了较好的支持,大部分科研项目涉及使用的硬件设备学校基本配备齐全,如摄影室,苹果机房,印刷室等硬件设备,一些特殊设备在科研项目经费中出资购买。

产学合作的成效

校企合作研究篇(3)

校企合作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革除职业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至今,较突出的问题正是在校企合作方面。究其原因。是校企之间缺少深度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一、构建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的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来,职业教育战线积极落实该文件精神,积极探讨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企业用人和学校安置学生实习、就业;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缺乏约束性和稳定性;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校热企冷”现象等。如何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在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切实体会到:构建和完善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是突破校企合作瓶颈的关键所在,对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层面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创设了良好的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目前,我国虽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开展了大规模的试验,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政策层面还缺少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具体的、可操作的有关规定。

2.观念层面的问题

校企双方在合作中有各自的利益,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普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着眼点更多集中在眼前的短期利益。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把校企合作当做解决教育资源短缺和安置学生就业的手段,在校企合作中只是寻求企业在资金、场地、设备方面的帮助,把企业当做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的场所。一些职业学校一谈到校企合作,就是讲企业为学校提供多少实习场地,赠送多少设备,赞助多少资金,而较少考虑学校如何通过企业员工培训、产品与技术研发等给企业提供真正的实惠,在校企合作中“取多予少”。

三、建立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的策略

1.建立和完善校企深度合作的动力机制

校企合作是在学校和企业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的合作,既是自愿合作,就应该有持续不断的推动力。建立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政府是关键,政府应在校企合作中起主导作用。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公共管理优势,统筹规划当地的校企合作,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制订有关法律,明确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职业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保护和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建立和完善校企深度合作的双赢机制

我国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建立和维系大多是靠“关系和信誉”,这种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最初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所以,必须注重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双赢机制,校企双方实现信息、人才、物质等资源的有效共享。通过校企合作促使学校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使企业提高职工素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

3.建立和完善校企深度合作的保障机制

要确保校企合作的高效良胜运作,一是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二是制订相关基础文件和规程。三是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订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

4.建立和完善校企深度合作的调控机制

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调控机制。为能真正全方位、全过程地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必须有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督导检查的桥梁和纽带,建立推动校企合作双方长期合作共赢的调控机制。

四、建立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的方法和途径

1.课程体系与企业深度对接

由企业提供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标准,并提供相关专业的最新信息。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毕业生标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创设教学环境和条件,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与权利。

2.教学过程与企业深度对接

“做中学、做中教”,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感知认同、模仿、练习、熟练协调、反馈校正和创新创造几个阶段,要在实践性教学环境中通过反复训练才得以形成;技能型人才的观念、态度、行为和技能必须在生产一线实践中进行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从注重专业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过渡,教学内容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更新;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岗位技能训练。

3.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深度对接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可靠保障。学校应每年选送一批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学习,提高实践能力。教师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树立市场观念,理解企业文化,提高专业技能,从而促进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结合。

共建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是校企合作最普遍的行为。根据学生培养与企业职工培训的共同需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实习实训基地成为师生共同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市场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导的重要阵地,成为人才培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

校企合作研究篇(4)

Abstract: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reform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makes an overview on the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related literature before 2013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way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关键词: 校企合作;合作办学;内涵

Key word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connotatio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236-02

0 引言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方向。迄今为止,也引起了职业教育学术界及高等教育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截止到2013年,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已有近5000余篇文献对其进行了论述。从研究方法上看,这些文献呈现出较为多元的研究方法,涵盖了较多的学科。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已从开始时单一的文献研究进入到了实践研究、理论研究、文献研究、实证研究等多中研究方法综合化的时期,校企合作的研究业已受到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共同关注,发展到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轨道中来。为此,笔者力图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和梳理,对2013年以前的有关于校企合作的有关文献论述加以综述,以方便及服务于校企合作的更好研究。

1 校企合作的定义与内涵

校企合作又称之为合作教育,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对学生加以教育之意。合作教育是由英语“cooperative education”翻译而来,是国际上普遍认同及采用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一般方式。这一模式首先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联系到一块,将理论知识同有指导的、有计划地、有收入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其次,将学生的学习教育经历同未来工作就业结合起来。合作教学不但对职业教育的实践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学生的就业步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压压力,对企业和学校以及学生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合作教育兴起之后,学术界内对合作教育的内涵有着很多不同的理解。

笔者认为,所谓校企合作、合作办学是指:形式上以高职高专学校理论教育与企业、政府、非盈利社会组织等社会机构的实习实践综合教学为主;以培养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应企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的;在教学、科研、教师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等多方面有着密切及深度的合作教学的一种教育教学与实践形式。

2 校企合作的主要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合作办学业已成为当今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办学的一种主流办学模式,这一点已是毋庸置疑的。从历史上看,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有着多个源头,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化进程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各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锤炼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比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等。但由于中国现实国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勃然兴起之初便是充分对各国校企合作的相关经验有着一定程度的研究和学习的。所以,我国的校企合作、合作办学模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我国的校企合作、合作办学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第一,以校企合作的程度划分。例如“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企业配合模式”、“校企实体合作模式”[1]等。比如校企实体合作模式,马成荣(2007)认为: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链条,把学校、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结,动态地加以组合,形成综合优势",实现资源优化和功能整合",促进专门人才、技术和设备的社会化、产业化以及教育效益、经济利益、人才效益的最优化,形成“共建、共享、共赢、共长”的新机制。

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深度合作模式”、“中度合作模式”、“低度合作模式”。[2]比如汤大莎在2006年提出的“蝴蝶模式”就是一种低度的合作模式。所谓“蝴蝶模式”是指通过对人才市场、产品市场的调研,依靠政府、行业、企业和学院四股力量,构建组织保障体系、课程与教学体系和运行保障体系三个体系来保障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顺利进行。[3]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合作办学基本上处于“企业配合模式”为主体的时期,基本上尚处于较低程度的合作层次,亟待于向全面的合作模式前进。

第二,以校企合作、合作办学的培养方式划分。如“整合—互动”模式。赵浩兴、刘晓明(2006)认为:“整合—互动”模式是指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加强与现代性企业的多重联系,例如在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优化整合,以及在研发、学习机企业理念等多方面的互动的基础上,实现培养具有创新力、实践力、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还有,于桉、韩大伟在2007年提出的“2+1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将正常的三年教学时长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学生在学校利用两年的时间完成相关的理论课。第三年,学生深入企业参加实习。由于在具体实践中面临具体问题,各个高职院校在以上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彼此的实际情况又开发出不同的子系统模式,例如张跃西、杨林等人在2006年提出的“五位一体”模式。所谓五位一体,是指就业、招生、教学、基地与科研一体化,同时强调课堂内、课堂外与假期实践一体化,产学研教学过程一体化。还有韩鹏在2006年提出的“六位一体”模式。六位一体模式在五位一体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管理这一步骤,系指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工作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负担。还有像秦建华、曹雨平在2007年提出的“三位一体”模式。同上面不同的是,三位一体模式是指以企业项目为桥梁,实现学生、企业代表和学校教师的三位一体式教学与实践。

国内关于校企合作、合作办学的第三种划分主要是以办学体制进行分类。例如有学者将校企合作、合作办学划分为校办企业模式、企业办学模式和校企股份合作模式。也有学者将其分为产学研合作模式、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及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分类方式只是从办学主体上做出了简单的分类,诸如上述的分类在学术界还有一些,在此,笔者就不一一赘述。

除了上述三种分类以外,也有从校企合作、合作办学的过程、内容、范围、原则等方面对校企合作、合作教学培养模式进行分类的。由此可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多样的,有学者曾指出“校企合作无定式”,但笔者认为在这种纷繁复杂的无定式背后其实是有一定的共性的。笔者认为校企合作与合作办学的共性主要围绕两个原则,第一是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的的教学实践培养方针。第二以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共赢为目标。

综上所述,笔者对2013年以前的有关校企合作、合作办学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着重侧重于校企合作、合作办学的内涵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两点。通过上述的梳理笔者认为,校企合作、合作办学在改革开放后从无到有,从兴起到蓬勃经历了一个高速的发展时期。在对其高度肯定的基础上也要认识到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合作办学的不足。笔者认为,在现有的研究上,理论界更加重视校企合作合作的教学与培养环节,对学生的就业与职业生涯的发展的重视程度略有不够。十以后,我国进入到一个更为高速的发展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一定会继续加速,成为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但与此同时,愈来愈深的就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对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提出更大的挑战。所以加强校企合作在学生就业及职业生涯规划上的研究就显得甚为亟待。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内涵的丰富发展不仅仅是对社会发展潮流的顺应,也是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胡常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2-24.

校企合作研究篇(5)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机制 研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唯一途径,目前许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较多的探索和尝试,但往往仅停留在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而进行,没有形成一种可持续良性运作的合作机制。随着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成了当下必须尽快解决好的核心课题。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吉林省西北部的一所建校时间较短的高职院校,我们在办学初期,就和当地多家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尝试,多年来学院在开展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很多校企合作都局限于浅层次合作,没能开展深入的合作;在合作中普遍缺乏有效的机制,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模糊等,因而这种合作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目前看,校企合作机制主要有以下问题:

1.缺少政策法规规范

目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缺少专项法律法规,对高职院校约束力较强,对行业企业约束力较弱,对地方政府的约束力更弱。

2.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企业与高职院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驱动力。校企合作的形式仅限于校外基地的设立、横向课题合作、实习参观、讲座等。校企之间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机制。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从自身的办学需要出发,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3.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自身优势不足是制约校企合作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在办学条件还有待完善、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加快、科研服务能力有待加强等,特别是人才培养水平还不高,较难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企业需要。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

1.构建外部保障机制

外部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民间状态,尽管国家已经制定相关法律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法律保障措施不够,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外部保障机制,制定一系列政策,支持、激励企业热心于高职教育,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等优惠条件,调动其参与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保证职业教育顺利、稳定地发展。

2.构建内部管理机制

有了外部机制的保障,还要有合理的内部管理机制,校企合作才能顺利的开展。要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建立面向社会和市场、面向行业和企业灵活的管理机制。如我院在合作中就建立了由学院领导和合作企业领导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下设立了人才培养委员会、基金委员会、科技合作委员会及各系工作委员会,从制度层面规范了校企双方责权关系。董事会从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到办学经费投入,进行实质性地指导和监督,形成了校企合作领导决策机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构建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根据当前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了有效的利益驱动。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都是利益的主体,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要盈利。所以,只要是能够有助于企业合法盈利的行为都会受到企业的欢迎。我院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适应企业需求、争取给企业带来利益作为出发点与企业进行合作。首先是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了实践教学计划;其次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和中层干部,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轮训与鉴定,接受企业委托的项目研究与开发,和企业一起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等。如我院的机电工程系,近几年与白城市工业滤材厂、新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企业共同开展省、市级研发项目三项,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的同时,也提升了我院的科研服务水平;再有是提供优秀毕业生,学院毕业生优先让合作企业选择,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学生根据企业需要和毕业生意愿,直接签订就业协议。如上所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得了利益,必然会对以后的长期合作起到驱动的作用。

4.构建有效的约束机制

只有建立了有效的约束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健康的发展。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的约束。法律约束是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没有符合法律要求的协议约束,就没有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如我院制定了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等制度规范,通过完善制度,规范了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

5.构建长期合作的情感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长期办学宗旨,要靠情感机制来维系,我们要增加情感投入,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校企合作过程始终贯穿着人际交往和感情沟通,情感投入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情感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情感机制,要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当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调整等信息要及时向企业,使企业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校企开展联谊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重大节日相互走访等。随着校企双方人员感情的逐步稳固,校企合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础,长期合作也就有了保障。

在情感投入上我院各系部都做到了定期召开合作企业座谈会和联谊会,通过座谈和联谊,拉近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培养了感情,增进了友谊,为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应把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和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会逐步建立和完善,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社会资源共享、提高办学质量将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 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09.

校企合作研究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机会进行生产一线和具体工作任务的实际操练,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以提高,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二、我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国家对技能人才培养高度重视,校企合作这种成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愈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这种模式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合作双方无力解决又不可回避的问题。

1.不对等性

目前,一部分企业对于技能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不大,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获得技能人才,有

相当一部分企业将参与职业学校合作视为直接的损失。

2.风险性

一方面,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和保障,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严重损失。

在现有体制和制度的框架下,合作的风险性贯穿于合作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增大了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难度,增加了安全隐患,易发生工伤事故和纠纷。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谈到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时强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划制订和专业课程设置

企业应主动向合作学校提供专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向,按照产业标准和要求,及时向合作学校提供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工艺流程、操作规划、成功案例等内容;合作学校既要服务于当前企业发展与企业人才需求,又要着眼于专业的长远建设,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发展的长期性、前瞻性,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2.制定和完善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

根据管理流程、作业文件、结合企业生产与安全管理要求,建立由专业导师、生活导师(辅导员)、企业导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全程指导的“三导师”制。

3.完善职业学校和企业“双向挂职”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顶岗,企业专家到职业学校兼教的“双向挂职”制度。企业要主动接纳职业学校老师参加岗位实践,并派遣技术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合作企业兼教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4.积极开展技能和技术培训

职业学校与企业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合作建立技术应用中心、建立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建立在职员工长期培训合作关系,不断提高现有员工的技能素质,以适应和促进产品更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综上所述,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新时期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提高企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推动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资源向产业集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引导职业学校面向产业、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促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2]钱明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任务引领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校企合作研究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育人机制

一、前言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日益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的进一步深化,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大量流入,整体的国内管理水平和设备操控技术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对人力的要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变化,目前,各类企业,不仅仅是跨国企业,包过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私有企业,都表露出了对研究性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及动手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搞品质的技能型的人才的缺少,已经成为企业壮大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虽然在技能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距离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培育真正的社会适应性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校企合作的与人模式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本文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探讨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育人机制的创新模式。

二、构建校企合作所面临的问题

(1)思想意识问题。基于旧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校企合作的形式流于表面,企业和学校都以盈利为目的,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和为高校、企业长久发展所带来的正面效应。企业从本质上以使用廉价劳动力为目的,高校以派遣实习生进行创收为目的,将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商品交易的机会,企业和学校以眼前的收益为目标,没有真正为培育高技能、高素质一线人才创造条件。

(2)学校和企业间在校企合作中产生的矛盾。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发挥学校党群组织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在企业进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思想净化过程,导致学生在企业,只是将学分和毕业所需的过程作为唯一的目的,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自身的技能。同时,企业只是将学生作为临时的廉价劳动力,没有让学生真正掌握实践技能。另外,企业在学生进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压低学生的补贴,使学生感受到廉价与低下,以至于很多学生中途从企业的技能实习中退出。

(3)政策瓶颈。国家对高校学生的技能实习没有明确的管理政策,在技能实习中的同工同酬政策没有得到政策上的体现,实习中的补贴在各行业中的标准没有指导线。另外,国家没有将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化,没有通过制度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

三、校企合作的核心要素

(1)高职院校要解放思想。学校要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不要将教学商业化,不将学生进入企业技能学习的机会作为高职院校创收的机会,与企业同谋进取,建成战略同盟。学校一方面要主动向知名企业寻求合作,将知名的有影响的企业作为教学培训基地,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在技能实习后留厂工作,并为其留厂工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这样,企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同时没有留厂的学生的技能也在企业得到了提高,为将来就业打下了好的基础,学生的将来就业也就变得容易,学校的知名度也会得到提升,知名度的提升也是学校品牌的提升。使企业和高职院校双生共赢,使企业投入的回报率与教育的公益性有机结合,能够确保双方利益主体在合作育人中资源共建、风险共担、过程共管、成果共享。

(2)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政策的支持,在校企合作中健全学校的管理制度。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大多靠双方签订的非实质性合作的协议来进行管理,很少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的流程标准和专门的组织机构,合作管理比较粗放,合作形式大于内容,很难适应校企合作育人标准化、精细化、程序化的管理要求。

(3)高职院校要学会走出去。所谓走出去,就是让高校教师走出去,让教师能够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掌握最前沿的最新的技术和技能,高校教师本来就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如果让他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他们会不断创新,同时也会引导学生创新,学生掌握了各项创新技能,将会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线人才。

(4)高校要学会引进来。引进来就是邀请企业技能性人才来学校不定时地进行技能教育,将企业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技能引入高校,将高校课堂变成实践的前沿。

(5)发挥高校党群工作的作用,搞好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党委应主动在思想政治领域教育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主动承当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搞好高校全年的政治思想教育计划,至少每周要在学校内部进行一次思想教育学习,让学生成为又红又专的敢于吃苦的时代骄子。同时,学校党政机构要积极搞好与企业党政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使学生成为愿听话爱听话的时代新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突出的专业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6)搞好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要从根本上提高育人质量就要充分发挥企业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应着力研究企业精神与校园精神对接的策略,在管理层面上着力研究企业管理与学生管理对接策略,积极探索人本管理的新机制。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是当前高职院校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肩负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来说,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育人新模式,努力实现校企资源对接、校企文化的对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群祥.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