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1 20:41:08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篇(1)

关键词: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模式创新

我国有关文件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要以当前的经济条件为基础,贯彻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方针,从而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这是高等院校教育的价值所在,是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经济的重要渠道,因此社会更加重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一、阐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目标:着重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促进产业界和高等院校友好合作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完善高素质人才教学体制。[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

①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②不断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③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④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⑤学校在安阳及周边地区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⑥企业在技术培训、解决技术难题等方面有所成效

二、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

国际化和集团化是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特点,人才的竞争和科技的竞争越来越明显化,这也是竞争的实质。这样看来,把科技开发、科学研究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紧密结合,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的关键。高校面向企业,加强与企业合作,有利于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职能的多样性是当代大学生的显著特点,发展科技和文化的职能,就必须直接开展为社会服务的多种活动,如此一来高等院校要充分的运用企业的技术、设备、资金、经验为高等院校服务。加强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一线工程管理人才的培训。创新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最主要的方式是不断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走学校企业合作型道路。

创新型模式下的全面素质人才应包括以下特点:

①在研发新产品、新程序、新系统的团体中发挥个人特有技能。

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知识。[2]

③有灵活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符合新模式下的复合型人才。

三、对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介绍

1.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负责任、认真的搞好课程体系和专业建设

学院所属的专业都与哪些行业有密切的联系,进行什么样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着重讲哪方面的知识,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怎样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学院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听从专业人士的讲解,经常进行会议的召开,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对学院的具体教学进行指导,学院也派相关人员到企业内部进行调查、学习。在不同时期,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院对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不断完善,重新制定和规划,对各门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使学院与企业在合作中不断的各自完善,共同进步。

2.实习、实训基地要长期稳定

设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并建立长期有效合作的协议书,每年每季相关专业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在实习基地进行长达4周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去企业学习、参观,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在校获得丰富理论在企业亲身实践,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强学生遇到问题很好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急中生智,遇到事情不慌不忙,冷静处理。

3.利于学校的丰富教学资源积极

在学校与企业长期有效的合作过程中,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学校作为知识的大仓库,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中,学校为企业的管理提供大量的参考文献,丰富的数据。使企业的管理与运营有坚实的知识做后盾,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优越的地位,不仅拥有技术、人才还有高校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教学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是一笔无穷的财富。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遇到的一些

1.在校企合作中政府推行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相关规定上,我国的政策规定有所缺失、滞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校企合作不能够深入,不稳定。现在看来,政府出面筹划校企合作方案、制定人才规划的职位人数不够,也没有出台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法规政策,这样就不能真正的建立起有机制有体制有创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没有针对性,只能是瞎子摸象的样子。所以我们呼应国家在这样面加大制定法规政策的力度。

2.职业院校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职业院校由于自身的一些问题致使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专业设置等方面与企业要求不符。职业院校自身的能力有限,产品研发的技术、能力、人才是相对较弱的,缺乏企业与之合作的吸引力。而且一些职业院校现在还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灌输,没有实践性、针对性,还不具有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匹配的教学体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现代企业需求的还有很大的差距。[3]

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显著成效

1.使高校的办学机制得到了有效的改革,使人才培养的模式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学校和企业通过协商签订了具有法律效率的创办学校的有关协议,这样就使得学校与企业互利互赢,共同发展,密切友好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型模式,它是符石时代要求,具有超强实力的模式。通过新型模式建立了本科专业的教学机制,即本科学业共四年,前三年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听老师讲授,第四年在学校合作的实习基地,参加实习,这就是所谓的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下,更好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多样型复合型的人才,并为社会做贡献。

2.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资源丰富的实习、实训基地,学院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条件培养学生。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出的优质人才是社会需求的,受社会的欢迎。校企合作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突出,理论知识丰富,有关度有深度,能应对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能虚心向老人求教学习,品质高尚。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是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在求职中是占有很大优势的,一些企业需要的寻找的正是校企合作培养出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光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年17期

[2] 霍连明;高技能型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王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及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篇(2)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而企业较之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面对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实际,这种优势一旦补充到职业学校,就会形成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校企合作”既是一种办学模式,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变革。构筑校企的紧密合作,能产生互动共荣的“双赢”格局。

二、我国目前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及毕业生就业情况

国际劳工组织亚太局局长黄玉斌指出:“中国有世界一流的科技人员,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的,但中国的技术工人,在有些方面甚至还不如某些东南亚国家,这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桎梏。”这句话指明了当前中国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紧急性。现代企业需要的是观念转变快、角色转变快、德才素养好的技能型人才,这儿的“德”是指上进心、敬业精神、责任感、胸怀宽广、眼界开阔、有团队合作观、有自知之明、能超越自我、谦逊文明;这儿的“才”是指敏锐的洞察力、富有创新精神、善于总结提高、强烈的务实精神、有较强的操作实践能力。简言之,作为企业,它最希望得到招来即用的技能型人才。许多企业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达到“求之若渴”的地步,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而另一方则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培养的学生大多比较重视对教育理论的培养,但实践能力强,技术型人才不是很多。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面对着眼前的实物,空有理论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操作。目前,社会正急需大批能够将科技理论成果转化为物质产品和实现生产、服务型的技术型人才。

三、“校企合作”为培养适合企业的人才提供重要条件

1.校企合作加强了“双师型”队伍建设。

所谓“双师型”就是要求无论是教专业理论课的教师,还是教实习课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的两个任职条件,一要成为专业理论课的讲师,二要成为实训、生产的技师,以胜任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表明学校只有切实与企业合作,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教师,纸上谈兵的教师是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的,也是必然被淘汰的,学校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最好的培训阵地是企业,企业应成为双师型教师培训的主阵地。在企业里,教师应深入调查研究,收集大量信息,如人才需求、企业员工素质状况、职校毕业生在企业的适应情况等,这些对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职工培训及其他教学改革提供了直接依据。

2.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学校的课改是以了解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很难想象,如果职业学校关起门来进行课改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校只有根据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来制定,校企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学校在教学计划设置中,除了要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以外,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特定的实践技能培训,使人才培养更具有岗位针对性,等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工作。此外,学校还可以以专业需要为根据调整课程的内容结构,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增加一些新的专业课程,对已设置的专业课程中一些旧的知识进行修改;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积极开发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培育特色专业;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实施针对性、应用性的项目化教学,编写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校本教材等,保证为企业培养适用型人才。

3.弥补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上的落后与不足。

目前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和设备一般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想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能,必须加大对实验室和实习设备的投资力度,为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操作技能奠定物质基础。而要跟上现代企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设备方面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是不可能的,校企合作可以弥补学校设备上的不足,让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地,或者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实训和“双师”培训的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装备培养与企业员工一样规范的学生,也可以缩短学生从单项技能到多项技能、从技术能力到职业综合能力的成才过程。通过精心建设和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通过现代化技术装备、工作流程及规范操作在基地的体现及企业文化的渗透,特别是实训中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必将缩小与用人单位的距离,学生能力必将与岗位能力实现真正接轨,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4.更好地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就业。

从目前用工企业对我们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的要求来看,他们希望学生进入单位以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直接顶岗,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换。而目前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有诸多不适应。如首先觉得纪律太严格,再也不能有丝毫懈怠,准时准点上下班对他们来说很不适应,在校实习的时候,老师和师傅们还把他们当成学生来爱护,偶尔的懈怠也是可以原谅的,但在企业里,再也没有那样的优待了。其次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任何一个比较大的任务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各种人才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因此,现代企业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员工的沟通协作能力。因此,作为为企业培养一线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就应在校企文化互动中大力倡导团队合作精神,营造合作、互助的文化氛围,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协作的机会。此外,还可培养学生具有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职业学校应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正确认识社会上客观存在的职业差异现象,不同职业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不管自己的具体职业是什么,只要能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作出相应贡献,就会受到社会的尊重。通过实习、见习,学生会多感受企业文化中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正确态度,成为企业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5.推行“双证书”制,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

在人才培养上,学院贴紧行业,校企互动、产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三个“对接”,即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技能及素质要求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对接,基本技能训练与企业一线岗位技术对接。要支持、鼓励学生参加技术比赛,职业鉴定等社会化评价体系,取得技术等级证书。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掌握最新知识、具有创造和应用知识能力的人才将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定位依据的,即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一种与社会发展最紧密的教育,职业教育也面临着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四、校企合作的模式种类

首先,根据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的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企业配合”模式。顾名思义,这种模式中,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它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例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中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这与我国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中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现状直接相关。(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这种模式中,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份内之事,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在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如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职业学校;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分享办学效益。

总之,职业学校要生存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只有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坚持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借鉴企业优势,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龚索霞.从校企合作的视角探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质量的培养[R].省略/wen.asp,2010.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依据

(一)理论依据

1.需求决定论

指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顾客需求,进而生产相应品,体现“市场调查”架构的“顾客―产品”的双向需求思维。根据需求决定论,可以根据产业需求、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来决定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理念、功能、体制、评价和测量等。

2.利益相关者理论

由弗里曼于1984年提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根据相关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主体是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分析各利益相关主体在校企合作之中的影响力及定位需求,明晰校企合作的功能。

(二)政策依据

1.国家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鼓励公民接受职业教育,《劳动法(2016)》指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就业,《职业教育法》中强调了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为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2.国家政策

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首次提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的可行性,2006年颁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2006107号文),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 年)》等,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度和创新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3.其他政策

《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2009年)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的职业教育法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指导原则和目标方向。

(三)现实依据

1.创新校企合作击碎校企合作三分化

部分校企合作仅局限于课程实习、教学补充、基地建设等比较浅层的初级合作阶段,存在“逐利化”,学校培养人才的长期性、延时性、艰巨性与企业追求效益的“短、平、快”存在价值上的差异,造成校企合作 “难产化”现象。

2.创新校企合作聚焦人才培养的发展性

校企合作必须确立以育人为目的的指导原则,架构师生在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循环促进体系中的桥梁,促进师生在价值理念、知识结构、创新思维的磨合与碰撞,便于形成师生良性循环教育氛围。

3.创新校企合作定位社会发展的需求性

成人高等教育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致使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应以融合成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解决教育、创新及市场分离的问题。

二、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瓶颈

(一)学校层面

部分学校缺乏寻求合作机会的主动性,对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认识误区,难以准_把握学校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岗位需求的一致性,更加不能提出规避校企合作带来的风险预警机制,激活不了双方的合作动力。

2.成人高等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治理能力不强

部分学校的发展方式落后、办学思维较为固化。一是学校对内的治理能力。学校复杂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专业能力、实践经验等无法做好与企业的对接工作。二是学校对外的治理能力。学校对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定位、市场的需求方面缺乏敏锐的利益思维,不能赢得企业真正的信任。

3.成人高等学校对校企合作的监管力度不够

部分学校对企业运作的模式和实习实训流程不甚了解,找不准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企业和学生监管的方向,导致对进入企业或者基地进行实习实训学生的监督管理、后勤保障方面存在漏洞。

(二)企业层面

1.企业“逐利化”现象导致参与热情不高

企业作为以经济效益为指标的实体,亟待看到利益成果。同时,存在因学生知识结构不强、技术能力不够、劳动效率低下所造成的资源和物质浪费,甚至会出现实训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所以企业出现“望而却步”的现象。

2.企业“战略性”眼光的缺乏阻碍合作发展

许多企业存在短期的经济利益,不能准确认识到自身长远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是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同时,缺乏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3.企业“教育化”意识的不强导致合作的不深入

许多企业缺乏利用教育革新企业、行业发展的前瞻思维,缺乏利用科学知识武装企业发展的意识。企业未能清晰的认识到将盘活人力资源市场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教育挂钩,认识不到教育可以为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的提升。

(三)师生层面

1.师资队伍建设的不“鲜活性”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

部分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思维的捕捉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和行业前沿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认识。成人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和理念受到高等院校学术性的制约和影响,影响人才培养的特色性。

2.学生队伍的不“踏实性”影响校企合作的实效性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上的不自信,缺乏争取成才的决心和毅力,存在想要坚持到底却又中途放弃的想法,进而造成责任心不强、半途而废,甚至好大喜功的表现,影响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3.交往关系缺乏“情感化”导致校企合作的浅层性

学校倾向学校本位,遵循人才培养需要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企业倾向市场发展,坚持人才培养需要符合企业持续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教师存在将学生送去企业就撒手不管的错误思想,企业存在将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象,影响人才培养的深度性。

三、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建设

(一)协同联盟:发展双型人才

1.树立协同发展意识,发展研究型人才

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在成人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具有共同科研技术合作需求的基础之上,双方在共同研究、资源互补、科学技术共享的情况下取得合作成果。如美国的科技园模式、英国的沃里克模式、法国的精英教育模式等,借鉴这类模式的教育理念、培养方法和考评机制,结合成教学生的特色,完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帮助成教学生树立自信,引导他们端正态度,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之间的桥梁,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区的合作通道,提高他们的认知和研发能力。其次,帮助成教学生培养从“探索自身--探索专业―探索行业―探索企业―探索市场―探索自身”的动态创新意识。最后,引导成教学生参与人才培养考核机制的过程,从中发现自身不足,进而优化自我管理能力。

2.树立联合培养意识,发展应用型人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在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企业实践技能的培训结合的基础上,培养适合企业、行业、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如美国的辛辛提那大学的培养模式、英国高校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等。首先,提倡成人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执行,行业协会全程参与,将实践技能所需知识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培养适合企业行业发展、市场创新的应用人才。其次,破解成教学生“闭门造车”心理,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将理论外化于实操,将实践内化为理论;禁止专任教师“固步自封”,加强教师与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开发专任教师的前沿思维和行业发展的敏锐度,实现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学校与市场的资源共享,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二)供需搭建:完善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是在需求关系、利益关系推动之下形成的育人机制,政府的政策保障、高校的科技资源、市场的经济效益,是校企合作双方在利益诉求方面的动力支撑。但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创新性发展,最关键的是加强课程教学,完善课程设置。

1.设置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

设置校企合作视角下的课程体系,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企业专家渗透到课程体系建设之中,防止课程体系过分追求学科性、系统性,阻碍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实行校企联合制订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由学校教务处、成教研究所、专任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计划,行业协会、学生代表参与,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强化实践技能为重点,选定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方案。培养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综合的知识技能体系;促使他们了解本专业、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了解相关行业领域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培养他们的行业思维、创新意识和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在对比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差值中,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真正让课程设置“满意”人才培养目标。

2.设置卓越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卓越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依据专业技术标准和行业发展要求,与市场需求接轨。加强课程体系建立的实际教学性,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灵活施教,突出重点。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是人才培养在专业上的理论基础,应该由学校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学科建设体系、学生发展规律等为核心来设计,企业参与制定,确保理论课程在其自身学科系统性前提下,保持与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实践课程设置则主要以企业设计为主,学校参与为辅的形式,企业根据岗位能力标准、企业发展需求、市场经济诉求为核心,强化教学实践性,通过实习实训模拟教学,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注重挖掘可参与课程设置的高科技技术人才、行业协会专家、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者等重要人力资源,与时俱进的优化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三)畅通体验:强化评价监控

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同时,校企合作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导致双方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必须畅通情感沟通与协调机制。

1.加强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过程监控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行业发展需求为核心的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首先考察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体系、行业所需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其次,评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成才效果的契合度,评估企业所需岗位人才与学生成才效果的契合度。最后,做好学生就业跟踪调查,健全学生自我评价、单位用人评价、社会需求反馈的机制,重视行业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同时,将家长对学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满意程度与意见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之中,注重多方位的评价结果。

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体系

以校企合作过程中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与回报为基准,确立以学校、企业、政府、学生为主体的分析结构,综合评价各利益主体的实施与结果。实施是指各利益主体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是怎样就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实际合作的。结果是指针对四个主体而言分别帮助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取得了哪些实际效果。比如,就学校而言,是否培养了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人才,是否给学生创造了适应其全面发展的学习条件,是否樯缁崤嘌了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企业而言,有没有解决企业在员工培养、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问题,是否实现了企业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是否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与技术保障。就政府而言,在落实政策制度、培养合格公民、提高就业率以及协同创新,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是否做到尽职态度。而就学生本身而言有无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以及为学校、企业、社会创造价值,都是综合评价人才培养效果的核心。

校企合作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主线,也是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分析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结构、行业市场的需求与定位,建立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突破学校教育的“围墙”、以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为核心,联合各界力量改革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白逸仙.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

[3]吕荣杰,祁乐乐,高记,杨占昌.国内外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5(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Research on training applied creative person with practical and training through the college-corporation cooperation

Zhang Cuizhen, Liu Minghui, Chen Lingl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7, China

Abstract: Training applied creative person is not onl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lleges, but also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rporation. The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raining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strong innovative capacity and strong construction practice capacity. In this paper, the practical training and the the integration of campus culture with corporate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talents through the college-corporation cooperation were explored.

Key words: college-corporation cooperation; combined training; applied creative person

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企业未来的员工,因此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1]。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仍然沿用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接受理论教育,学校也比较侧重于理论教学,使工程实践训练处于边缘地位。工程师的成长需要工程经验,但毕业生到企业后要从头学起,需要经历几年的实际工作才能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大多数企业都希望工科大学生一毕业就具备工程师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招聘的大学毕业生缺乏相关工程实践经验,企业就需要花费相当大的成本使其适应工作岗位。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李立新提出:“工程人才培养绝不应当仅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应主动参与、积极参与。”[2]以下对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进行了探索。

1 校企合作联教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

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实习实训为例,主要实习实训有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检修实习、仿真运行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

1.1 金工实习

我校校办工厂建有自己的金工实习基地,学生通过两周在实习基地的车、铣、焊、铸、钳5个工种的实际操作,了解机械生产制造的基本操作技术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磨炼学生的细心、谨慎与耐心,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打下基础。

1.2 专业认识实习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是在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与概论课的基础上,到电厂进行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期准备,这部分工作主要由校内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与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承担这项工作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习纪律、集体意识,并将电厂的锅炉、汽轮机结构、热力系统等知识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简要讲授与讲解,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第二部分为生产现场实习,这个环节一般安排参观3~4家企业,由指导教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带队深入现场,参观发电企业的发电设备、各热力系统的相关生产流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机组容量、不同发电方式的异同,让学生对本专业的设备、工作生产流程有一个感性认识。第三部分为专题讲座,邀请电力行业工程技术人员举行相关主题讲座2~3场,对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邀请本校本专业毕业的优秀工程师结合自身职场成长经历作专题报告,与学生在学业、工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第四部分为总结,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对实习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总结,例如对现场的观察、认识、体会以及对生产形式与生产流程的认识;听专题讲座应写出讲座的主要议题、重点核心问题以及从讲座内容和与相关技术人员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感悟、所思所想,并写出相应的实习报告。

1.3 检修实习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检修实习是通过专业设备检修实习实训,使学生掌握热力设备检修的基本工艺、基本方法、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使学生熟悉火电厂相关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检修实习主要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电厂大修时由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到电厂进行实习,学生向电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师傅学习拆装检修的生产知识,熟悉常用工具、专业机具、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熟悉阀门、风机、水泵、转子等火电厂常用设备的结构、各部件作用、工作原理及检修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进入检修实习的第二个环节,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利用电厂替换下来的设备,建立了校内检修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电厂检修实习的基础上回到学校进行检修实习实训,把跟电厂工程师和师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自己动手对实习基地的设备进行检修、拆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1.4 生产运行实习

生产运行实习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前进行专业生产运行实习的方式是:几十个学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先由企业工程师进行生产安全教育,然后结合本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学生跟班现场运行人员进行运行实习。由于现场生产环境的限制,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被动地听和看,缺少动手机会,实习只限于参观和旁观,实习结束后,学生对许多问题仍然似懂非懂,达不到生产实习的教学目标。现在采用仿真实习与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仿真实习为主、现场实习为辅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先现场实习,后仿真实习”的分阶段实习,先到电厂参观学习,再回到校内仿真运行实训中心,学生在实训中心对电厂设备和系统的启停操作、正常运行调整、事故处理过程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参加生产实习的积极性。通过这种生产实习模式,学生对电厂的系统和设备结构、流程、工作原理、运行特性、操作特性、机组启停以及事故处理等的认识显著增强,加强了学生的工程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接受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火电厂这一本专业主要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5 专业课程设计实训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实训主要包括锅炉、汽轮机与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以前的课程设计是在每门课学完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单独课程设计的实训;现在采用的模式是在三门课理论教学课程全部完成的基础上进行集中课程设计,三门课的课程设计集中在一起,使学生对火电厂的系统、设备有了全局的认识与了解。在设计过程中,增加了带领学生到选用的课程设计电厂机组学习的环节,学生查看电厂的图纸与设备,学习实际工程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内三门课的课程设计。

1.6 毕业设计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进行了学生到签约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实践,采用双导师制,企业安排工程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校也派指导教师到企业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双向指导。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学校培养计划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学生所做课题为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利用专业理论优势协助解决一些现实工程问题, 参与企业的项目攻关,同时培养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企业,节约了培养刚毕业大学生成长为合格工程师的时间,实现双赢。

2 实习实训过程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不仅要改善教学实践环

境条件,还要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文化,比较侧重于一个人的资历、资格、人际;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文化,要能够与生产管理实践相结合,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是一种责任文化。在企业里,每个人的责任是清晰的。在考查高校毕业生能否适应企业的发展时,毕业生对企业文化能否适应是极其重要的[3]。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用企业的组织纪律、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生产质量去要求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践中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学生的实习实训采用分组合作、协作完成的方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认真负责等企业文化理念,增强学生对实习实训单位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这种企业文化氛围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为顺利实现由毕业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打下坚实基础。

3 结束语

校企合作实习实训联合培养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途径,重视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与导向。

参考文献

[1] 李桂霞,钟建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0:4-6.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篇(5)

>>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饭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独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加盟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CDIO下油气储运工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制药专业的探索和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咨询中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前瞻研究[Z].新研究,2010,(2).

[3]赵启峰,王玉怀,田多,郭敬中.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5]张道文.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篇(6)

关键词:校会合作;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孙诚(1955-),男,山西人,天津职业大学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20-03

“校会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提升内涵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校会合作”,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教育资源集约化办学,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共赢;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同时企业可降低劳动力成本,实现员工技术技能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会合作、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更加有利于专业教师了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规格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其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作相应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育人的质量。

天津职业大学印刷工程系通过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投入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用于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以及专业群的实验实训建设,与社会共建20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同时不断与中国包装联合会、天津市包装技术协会、天津印刷协会以及众多包装印刷类企业合作,瞄准滨海新区对包装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有机整合和充分利用了产学研各方的优势资源,制订了注重产学研合作的“工学结合”的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打造了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印刷包装实训基地,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保障。

一、行业协会深度参与和指导,实现行业内优质资源整合

印刷工程系坚持与行业协会的合作,让行业协会深度参与和指导职业教育,开展与行业内相关企业群的资源协作和深度合作,实现行业内优质资源的整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与中国包装联合会共建“中国包装联合会天津市培训基地”,与天津包装技术协会共建“天津包装工业产学研基地”,协同行业企业以及其他高职院校一起组建天津印刷包装职业教育集团,达到资源共享,多方合作共赢目的,并构建“校会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长效合作机制,建立了“校会合作”战略协作关系。

(一)通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沟通协调、信息交流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宽与包装印刷行业联系,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员工培训、学校师资培训、实现学生顶岗到就业零距离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确立突出高职特色与坚持培养质量并举、形成辐射功能与发挥带动作用并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二)协会组织行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修订等教学改革工作,也根据教学计划开展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到我系进行专业讲授和指导等互动形式的教学工作。

(三)在协会的帮助下,我校与天津市长荣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天津滨海新区赛闻纸制品包装有限公司、天津好彩数码印刷有限公司、天津中荣印刷有限公司、天津新华一印刷有限公司、琳得科(天津)实业有限公司、北京雅昌彩色印刷公司、天津市豪迈印务有限公司、天津磁卡等二十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我校学生培养、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等方面提供保障。

(四)协会组织学校和天津市部分不具备自行投入科研实力而又急需能为其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第三方的中小企业对接,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型”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协会协调对接,我系与天津大桥焊条厂合作研发HBZ20半自动焊条包装生产线和HBZ20全自动焊条包装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在国内目前尚属首创,可应用于焊条、五金、金属线材等生产行业。此项目设计为全封闭包装,确保产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品质不变,用高性能PLC电气控制实现可变技术预置可调整功能,彻底解决了用户原料比重变化后准确计量的难题,满足我国大中小型企业实际生产的需求;与天津市亨达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新型包装印刷材料项目等,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创了全新的领域,实现产业升级、科研规模、企业发展三方面协同进步。

二、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为适应示范校建设及就业市场发展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包装印刷专业学生操作技能,达到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培训、资源共享、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目的,我们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包装印刷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还根据专业自身特色和已具备的条件,走引企入校,校企联合共建校中厂的职教改革之路。

我系与校外实习基地天津市长荣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天津滨海新区赛闻纸制品包装有限公司、天津好彩数码印刷有限公司、天津中容印刷有限公司、天津新华一印刷有限公司、琳得科(天津)实业有限公司、北京雅昌彩色印刷公司、天津市豪迈印务有限公司、天津磁卡等二十多家企业共同合作,建立稳定、共赢的校外实训基地,制订了《天津职业大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条例》和《天津职业大学“订单式”人才培养管理条例》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学生占学生就业人数100%,为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为学生找到适合工作,达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目的。

多年来,天津长荣包装印刷设备有限公司与我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并成立了“长荣班”,吸纳了我校应届毕业生作为准员工,进行边培训、边实习的培养。自2008年,公司对“长荣班”的学生加大了培养力度,特别是针对毕业环节,他们派出十几位生产一线专家能手与学校教师组成毕业环节指导小组,进行一对一辅导。最终“长荣班”多名优秀毕业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走向就业岗位。另外,长荣为培养和鼓励我校包装印刷学子,努力学习包装印刷专业理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弘扬创新精神,特设“长荣”企业奖学金以表彰和激励印刷专业优秀学员,推动我校包装示范专业的发展。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资企业赛闻(天津)包装有限公司于我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并成立了“赛闻班”拓展毕业生订单培养的新渠道,走出了一条产教研结合、院系企合作的订单式教育模式,使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00%。很多知名企业把我校作为企业的用人基地,每年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比例都在1:5以上。

三、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作用,全过程参与教学改革

印刷工程系聘请一些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关心教育工作,愿意为高校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企业高能人员到教学队伍中来,全方位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一)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我校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包装企业行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业顾问委员会,直接参与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训工作的研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论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从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了以培养包装企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以及技能拓展课程。

(二)参与课程改革。印刷工程系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为课程改革建言献策,取得了良好效果。企业人员一般从实际案例出发,形象具体,真实,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科技,设备,管理,有效弥补自身师资的不足,极大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原先《包装结构设计》课程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根据包装设计师、包装绘图打样工和包装模切版设计与制造操作工的职业岗位要求,将原《包装结构设计》、《包装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模切版制造实训》课程整合为《包装结构与模切版设计》一门新课。根据实际调研纸包装设计、打样模切工段的工作岗位及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确定包装结构设计方案、计算机绘制包装结构图、制作包装结构模切版为具有教育价值的典型工作岗位。

(三)参与毕业生论文指导。在学生毕业设计环节中,企业兼职教师负责毕业生在企业进行论文撰写的安排和指导工作,兼职教师根据每个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制订毕业设计题目,参加企业的真题真做项目,学生可边工作边实践边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实际深入,由企业兼职教师亲自指导,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四)指导学生顶岗实训。兼职教师来自行业、企业专家以及企业一线工人,不仅承担有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时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工作,根据企业需求,安排调整实习时间及人选,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安排,协助调整教学实训工作。

(五)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点,是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重要物质基础。实训基地建设在购进仪器设备、追踪技术发展、创设真实环境、营造企业氛围、满足实训教学、培养职业能力等方面多次与兼职教师及行业专家进行研讨论证,得到了兼职教师很多宝贵意见。我系先已建立国内一流的印刷包装实训基地,该基地投资1000余万元,校内实训基地面积达3000平米。包括包装印刷生产实习车间、包装技术与工艺实训室、包装印刷检测实训室、包装设计与模切制版实习车间。包装实训基地的建成,满足了对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的教学实训,同时服务包装印刷行业员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同时,实训中心还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接轨,与企业紧密联手,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建设,形成了规范化、生产型、开放性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六)参加高职特色教材编写。教材采用“双师型”教师主编和兼职教师合作编写的模式,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同兼职教师一起详细探究包装印刷企业各个岗位的职业要求,在教材中精选知识内容,根据“理论够用,加强实践”的原则,基于岗位工作流程,以包装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载体为框架,以行业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适当的基础知识,满足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并使学生有一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多年来,通过校会合作、校企合作的形式,我校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进行教学建设和改革,2门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1项教改项目获得天津市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2个课件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2个获得二等奖,共出版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2本,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四、结束语

综上,天津职业大学印刷工程系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把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因素,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校会合作、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行业协会深度参与和指导,实现行业内优质资源整合,推进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与此同时注重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作用,实现了全过程参与教学改革。通过对“校会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企业人才培训、提升企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形成了学校、行业企业、社会互助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何向荣,黄专途.“科技创新服务型”的高职产学研合作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2).

[2]乐长高,谢宗波.产学研联合培养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1(3).

[3]刘连妹,蒋鼎国,等.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

[4]方强.高职校会合作筹资策略的分析[J].师道・教研,2009(11).

[5]魏红梅.校会合作培养职业人才前景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篇(7)

摘要: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连电子学校位于以软件与信息服务为重要支柱产业的辽宁省大连市,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上,结合地区经济特色,不断完善、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形式和内涵,形成了一套“引企入校”、“校企合一”、“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了社会需求,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对接。

关键词:引企入校;校企合一;共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43-02

一、实施背景

作为部级首批服务外包城市,大连市的BPO(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市场规模及业务范围增长迅猛,使其对BPO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由于众所周知的地理和历史因素,大连BPO业务以日本市场为主。据不完全统计,该产业每年需要初中级人才至少2-3万人,人才需求特点比较明显,需求量也较为稳定,人力资源相对短缺。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围绕BPO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方向进行了调整,设置了日文数据处理、日标计算机绘图、日文桌面排版技术、动漫与游戏制作四个专门化方向,但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课程体系仍沿袭原先的学科教学体系;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模式单一,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低,职业素养也有待提高。因此,现有的人才模式亟待改革与发展,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

二、主要目标

1.通过“引企入校”,引进生产任务和项目管理模式,搭建工作和教学平台,使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有效融合,提高在校生专业技能和日语能力,缩短毕业生岗前培训期。

2.通过“引企入校”,引进企业文化和员工管理制度,使教学氛围和生产情境合一,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3.通过引入日本行业,引进国际认证,建立企业、行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培养质量的提升。

4.通过“引企入校”,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

三、实施过程

围绕“引、合、育”,以“引企入校”为基础、“校企合一”为内容、“共同育人”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质量BPO人才。

1.建立孵化中心,引企入校。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孵化中心,通过“筑巢引凤”,零租金提供设备和场地“引企入校”。由于从事信息服务外包且需要场地、设备以及人才资源的中小型企业较多,经过遴选,在众多企业中,挑选5~6家分别从事BPO业务不同工作范围(日文数据处理、日本标准计算机绘图、日文桌面排版、动漫与游戏制作外包业务)的企业入驻孵化中心,开展校企一体人才培养,使校企双方达到人才和利润双赢。

2.“校企合一”,创新教学环境。通过“引企入校”,使人才培养过程既在校园内,又在企业中,实现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融合、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统一、教学氛围和生产情境合一、“行、企、校”评价一体、工程师和教师相结合,创新教学环境。

3.共同育人,实施“312”分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按照“312”分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校企结合力度,增加项目实践的课时,让学生在校内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312”分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三年六个学期按照授课内容和实施形式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企业为主体完成教学任务,学校负责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管理。如图1所示。

“312”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二阶段是实施重点,是校企环境的交融,是学生到员工角色转变的过渡。第二阶段集中体现了“校企合一,共同育人”的内涵:这个阶段,学校和企业共同“定方向、定课程、定计划、定时间地点、定考核标准”;在校内孵化中心,企业派遣的工程师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捆绑式”授课,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拔考核优秀的学生参加第三阶段的顶岗实习。

四、保障措施

1.场地设备保障。学校坚持筑巢引凤,“引企入校”,将场地和设备零租金提供给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入驻,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造条件。

2.M织保障。为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科室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小组,以便对校企合作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场地使用、设备采购和使用等实行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分工负责、动态检查。

3.制度保障。学校建立了适合校情的制度保障体系,确立了有效的责任机制和工作机制、科学的工作规范和严格的管理办法,成立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例会,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一体化教学提供全面科学的制度保障。

五、建设成效

1.通过“引企入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项目,实现了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进入学校的企业覆盖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四个方向(日文数据处理、日本标准计算机绘图、日文桌面排版、动漫与游戏制作外包业务),合作范围包括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教材、教师企业实践、教师与工程师“捆绑式”教学、共建课程资源、订单培养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引入国际行业认证等内容,已将校企深度融合。

2.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实现了生产和教学的“合一”,完成了从教学到生产的过渡。构建了“312”分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第四学期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实现共同育人,使得学生在校内就完成了从教学到生产的过渡,有效缩短或取消了学生在企业的岗前培训期。日文录入方向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正式岗位;从事日标CAD制图的毕业生培训期从半年减少到3个月。

3.与国际接轨,引入日本行业认证。由于地区产业的“对日”特点,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跨出国门,与日本印刷技术协会、日本建筑CAD联盟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日本培训认证体系,在我校建立了“大连市DTP桌面排版人才培养基地”、“(日本)建筑CAD培训认证机构”。有了行业参与我校的办学,指引了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4.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适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由过去的70%上升到90%。树立了一批自主创业或在公司中担当技术主力的优秀毕业生典型,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提升了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六、体验与思考

由于大连地区绝大部分BPO业务来自日本,从事这类业务的公司均有行业保密的要求。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信息、资料的交流与共享均要遵守企业和客户的保密规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编教材的编写、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引进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这些问题应该随着学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做大、做强”的办学方针指导下,通过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得到逐步解决,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合理,专业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更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