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23 00:57:35

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订单;校企合一

高职坚持“以就业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方针,不断寻找和探索有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就目前实践情况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要有“订单+联合”型、“借船行海”型、“校企合一”型三种模式。

一、“订单+联合”型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办有“订单”班,并且订单班由最初的“纯就业型”,慢慢发展到“订单+联合”型。

纯就业型订单班是指用人单位提前到学校挑选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组成以企业名称冠名的订单班,到学校规定的学生离校顶岗实习时间,该班学生就直接到企业进行上岗培训和就业。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并不介入学校的教学,也不参与培养方案制定。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订单企业与学校进入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合作模式也就变成了“订单+联合”型。双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互授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牌。合作成果是一般实行了校企“四联合”:一是校企联合,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甚至将订单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联合,共同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解构原学科式课程体系,重构与岗位能力、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融合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三是校企联合,共同实施顶岗实习,就业与顶岗联动,订单学生在预分配岗位上顶岗实习,毕业生直接在该岗位方向上就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与指导,根据校企双方考核结果,共同确定顶岗实习成绩和发放企业上岗证书;四是校企联合,搭建人才共享、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校企员工互聘互兼,除顶岗实习外,企业还在学校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实训方面提供便利,共同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重要的合作企业还加入学院董事会、理事会,参与学院发展和专业建设。

二、“借船行海”型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生技能培养,所以实习实训是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可以“仿真”,但毕竟无法比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所以在尽量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寻求校外实习实训场所。“借船行海”,借企业生产车间为专业课程实训场所和专业技能比赛训练场地,借企业技术人员为课程实习主讲教师和专业技能比赛指导教师。直接将相关课程的实习实训、技能比赛的学生赛前训练放在企业进行,借企业先进的实训设施和业务熟练的工作人员,提高实习实训质量。“借船行海”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合作成果具体体现在专业建设上。一是课程教学进企业,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开发专业精品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对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二是建立生产性实训平台,直接将专业实训课程放在企业进行,将校内“仿真”生产性实训和校外“全真”生产实训相结合。三是搭建技能竞赛训练平台,将学生实习中的工作任务竞赛与校内专业技能比赛、省赛国赛内容接轨,推动校内专业技能竞赛改革,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三、“校企合一”型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一”型校企合作模式,实质指学校与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企业在学校设立分公司,或在学校设培训学院,将本企业职工入职、晋升培训放在学校进行。在该模式下,校企实现“四合一”:一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全真职业氛围,实现“教室”与“生产车间”合一。企业可自办培训学校,对去顶岗实习的学生先进行入职培训,践行“企中校”,并在学校开设分公司,学生实训即为生产,实现“校中企”,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以真实的身份,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培养。二是专业和企业共同为学生提供“脚手架”,实现“教、学、做”合一。企业和学校共同编写岗前培训教材,专业教师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将入职考核融入到课程技能考核中。三是在“校企合一”条件下,最容易实施“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一。四是学生就是员工,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合一,学生实训课程即为上岗工作,有完成课程学习的任务,也需按企业工作安排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

“校企合一”型校企合作模式,由于企业直接设在学校,建立“校中厂”、“校中校”、“厂中校”,企业在办公场所、员工聘用上受益,学校在实训设备、实训指导、教师下企业锻炼上受益,真正达到“校企互利共赢”的效果,企业从招生到就业、从课程教学到管理模式全方位参与专业建设与管理。是目前高职院校积极推崇的深层次校企合作模式,也是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人力资源管理[J].2011(4)

校企合作模式篇(2)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相同的属性。承担着培养人的一般任务。通过对被教育者实 施充分、公平的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

2.职业教育又有着与其他类型教育不同的特殊属性。承担着直接为经济服务的责任。在 我国,职业教育为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为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 移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与市场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

3.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北美的“cbe”模式,还是德国的 “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都通过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奠定 国民教育基础。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

1.“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由用人单位确定人才标准,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 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根据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 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会议参与学校的培养方 案的制订,通过讲课等形式把企业的用人要求传达给学生。

2.“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是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办班的一种办学形式。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企业与学校成了办学的伙伴,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建设 。学校得到了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的同时,企业则得到了符合自身人才规格需求的未来 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3.“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在长期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逐步形 成 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校的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 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就牵手订立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 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更高一些的技能培养由企业来承担。

4.“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是由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 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进入学校,企业怎么进入学校,企业进 入学校后应履行什么样的义务,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学校获得企 业资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师生可以通过观摩和师傅的指导,学到了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 技能。对于专业技术优秀的学生企业可以出一部分费用,资助其继续深造。从而最大限度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校企互动式”培养模式。是企业主动为学校培训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参与企业的 项目实际。这种形式解决了“学院派”教学的局限性,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教师通过企业 培训,了解了市场前沿技术,再回到学校教学显得得心应手。

三、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手段

1.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第一,深刻认识校企合作的意义。职业学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在培养 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 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 少的要素之一,要把企业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 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第二,大力拓展校企合作的工作思路。校企合作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职业学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 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 层次,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

第三,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合作功能。职业学校要放下架子,努力寻找合作伙伴。要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在 自身功能定位上为企业发展,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 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2.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配套

第一,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邀请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顾问,共同商议专业设置,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 人才培养方案等。在校企合作中努力探索多样化实现形式。一些有条件、有特色的专业可以 和行业企业共建,企业从学生一进校就全程介入教学过程。

第二,企业参与教学管理和决策。动态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 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 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

校企合作模式篇(3)

文/刘毅关君

2014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大力推广校企合作,提出了“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理念。秉承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理念,学校在专业开发、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实战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定向班,持续深化并多元化发展合作模式,双方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文化渗透,共同有效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人才,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和就业。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物流专业起步于2000年,物流概念刚引入国内之初,学校与广州市交通委员会相关业务部门、知名物流企业合作开发了该专业。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学校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或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目前,学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在校企合作的推进过程中,存在着管理、实施等方面的问题。为保证校企合作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章程,在此基础上,各专业进一步起草、制定实施细则。如《物流与工商管理系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就对物流类专业的校企合怍准入、导师聘用准则等作出了规定。系下设校企合作工作部、实习就业部,设部长、干事若干名,分顷目管理、运营。 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育教学改革,明确了以校企合作引领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方向的思路。

学校与多家大型知名企业建立了定向培养人才的协议。根据合作企业的需要,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选拔一定数量的学生为合作企业定向培养、输送人才,同时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发展状况、生产经营规模、市场状况或投资领域的变化等情况,适时商讨调整定向培养专业、规模和合作方式。

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通过 “订单班”或“冠名班”等定向班合作项目,不仅使企业业务精髓到达教学层面,更有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等广泛浸润、渗透到校园,对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学校物流专业技师班旨在培养具备一线物流营业部管理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学校尝试实施“导师包干制下校企工学交替项目式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物流技师班教学模式采用“2+1+1”模式,即:前2年执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主要在学校学习,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主。第3年采取“校企交替、导师包干、项目式教学”模式,学校导师全程辅导,企业导师分段介入,校企导师共同制定每个学习项目任务的着眼点和具体方案。每个学生都要经过开题、收集资料、编写初步方案、下企业调研、导师点评方案、修改方案等学习过程,以方案或论文作为项目成果进行学习评价,以期达到技师班学生具备与之定位相匹配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及总结反思能力。第4年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该模式历经前期的细致调研和科学论证,中期的实践验证,后期的总结反思,结合职业教育内在规律不断修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自2012年9月以来,已有四批技师班学生接受该模式教学,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水平显著提升,企业争相录用。

“T&L超市”、“校园阿里巴巴服务站一 快递快运物流营业部”、 “电商创业平台”均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各业务流程,自主开展超市日常经营活动、物流快递校园配送活动、淘宝网店在线实战经营等业务。阿里巴巴(浙江天猫)、圆通速递、浙江真爱网商等企业为学生提供强大的支持。

各创业项目组织架构健全,运作规范,管理上层次,百分百按企业实战运作,力求体现小企业,大气魄,强化实战对学生的业务及企业文化熏陶。教师为学生开展对口业务指导。实战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提供了又一极佳的机会。

面对在互联网中成长的一代新人,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人才培养,打造面向明天的今日课堂,是职业教育发展最新趋势。学校物流专业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强大的第三方合作企业,分三步骤开展该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步骤是校企合作共建“物流沙龙式学习工作站——广东物流学习平台南方社区”;第二个步骤是与企业共同开发物流专业数字化资源互动课程,将企业“长风网”作为云平台引入教学;第三个步骤是构建“未来课堂”。 “未来课堂”的引入,让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更乐学,让教师从日常繁琐的教学准备、评价阅卷中解放出来,使教师在整合资源、组织课堂、效果分析、教学能力提升方面更聚焦,使学校物流专业在理念、方法、教学手段上走到改革的最前沿。

GLM项目是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与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合作并引进的项目。为促进学校物流专业师资培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通过考察与评审,2012年2月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与学校签署了关于“GLM国际物流师资格认证培训教学点”的合作协议。

学校充分依托行业背景,参与“物流教育运营联盟”、校协企职教集团,与省市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共同举办人才招聘、技能比武、技术交流服务等活动。并根据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学校物流教育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承担企业委托项目。

目前,学校物流类专业与珠三角五十多家企业建立顶岗实习合作,其中深度合作20余家。包括中国外运、南方航空、德邦物流、天地华宇物流、顺丰快递、圆通速递、吉宝物流、城市之星、新邦物流、凯骋物流等公司与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近期更与物流界大鳄一一宝供物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共同打造“SA级物流实训运营培训中心”。学校根据物流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指定年级、专业的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结论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通过八种模式不断探索实践。在推动企业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学校深入企业调研,及时更新工作页与教学案例。促使学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同时,企业以“定向班”的方式参与合作,不仅培养了先进人才,而且将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注入教学中。校企合作中另一项重点则是“工学交替”,学校在技师班所推广的“2+ 1+1”模式,不仅让学生在两年学校学习中获取专业知识,而且通过一年的项目方案研究和一年的顶岗实习,获得反思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企业支持下开设的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实战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学校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未来课堂”中,以数字化资源和智能终端为载体,实现交互授课、移动授课、即时测评、教学资源共享等功能,有效试点微课教学、翻转课堂。先进教学方式引进的同时,GLM项目的引进也为实现国际接轨提供契机,使人才培养标准达到国际认证标准。

校企合作模式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员培养

2009年经济危机过后,中国经济又“热”了起来,中国汽车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从2009年就业难到2010、2011年的“用工荒”,从招聘市场上就能看出各大汽车企业都是在上新项目,扩大产能,招兵买马。在企业内部,也可以看到一种现象,人员储备不足,培养不够,员工发展跟不上公司发展的速度等。这些挑战是摆在公司高层和人力资源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如何能在人才市场上占尽先机,在人才储备和培养方面取得主动权?校企合作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各种模式综合并用,可以大大解决我们的用人难问题。此以上汽通用五菱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及意义

外部环境: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大量需求汽车专业人员;我国汽车行业目前正集体面临着人才严重匮乏的困境;在高校对口专业人才的招聘争夺十分激烈。

内部环境:公司快速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公司人员的知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需要补充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做后备。

通过校企合作,广泛宣传公司形象,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促进公司与学校的合作,加强公司与学校的密切关系,与学校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可以早期发现优秀的学生,降低招聘、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企业参与高校教学活动,将公司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高校的教学大纲相结合,设置适合企业发展的课程,缩短员工融入公司的时间,可以缓解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及招聘、培养周期长的现状。充分利用高校专业及师资优势,可以向公司输入更多先进的理念、技术及工具,为公司培养更多的人才。

二、企业人才培养现状简析

1、上汽通用五菱所处地域位置的限制,对招聘到高素质的员工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车辆工程、发动机等专业技术人才招聘难、培养周期长。

2、企业技术力量有限,获取先进科研、技术有一定的困难,对企业长期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培养后劲不足。

3、高校有强大的师资与科研力量做后盾,走在国内、外先进知识与技术研究的前沿。

4、公司与高校具有过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汽车碰撞试验、规模经济研究等项目,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与武汉理工、南京理工大学合作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工商管理研究生班等,在公司内都得到了良好的反应。

三、校企合作方式尝试及实施

1、助学金

操作方式:资助成绩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大三、大四两年学费或读研究生,并于资助时签订就业意向/劳动合同,根据资助的实际金额决定为公司服务的期限,一般可为5-10年。

目的:提前挑选优秀学生,参与课程设置,让学生深入了解公司,加快大学毕业生融入

流程:公司通过学校发出助学通知——学生报名——公司与学校共同挑选学生——公司与学生签订协议——公司与学校商讨学生大三、大四课程设计/研究方向——大三暑期到公司实习/在公司进行研究——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校和公司决定——在公司进行毕业实习——学校和公司共同进行毕业答辩——毕业进入公司。

2、奖学金

操作方式:设立奖学金,奖励达到公司设定目标的学生,奖励对象覆盖1-4年级的学生,负责提供大三暑期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在技术中心承担简单工作,设立实习课题,如就某个课题进行调研。学生在实习结束前要向公司/学校提供调研报告,或就某个问题提交解决方案。

目的:在学生中宣传企业,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的文化,并参与企业的持续改进,吸引潜在员工加盟公司。

流程:定期在学校内宣讲公司奖学金制度——每学年初评奖信息——学生报名——评估——颁奖——暑期社会实践。

建立奖学金制度,以企业名字命名奖学金名称,奖学金每学年评奖一次。每年10月份,由校方对上一学年的优秀生进行提名,并将拟奖励学生的资料交公司进行商议,公司在11月份内确定获奖学生名单,并于12月份学校放寒假前到学校颁奖,同时公司当年“双向选择”的人才需求信息。具体资助金额可根据企业经济实力量力而行。要求获奖学生在暑假到公司做7-14天的社会实践实习。

奖学金经过几年在高校的顺利运作,扩大了公司在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了设奖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公司掌握了优秀学生的信息,对高校的招聘选择更具有了针对性,使近几年的校园招聘有了新的突破。

3、在职研究生班

操作方式: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研究生培养的专业领域,选择适合企业的院校进行合作,采用不脱产的方式,学校定期派教师来公司进行授课,以公司资助和员工自己承担费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公司高端人才

目的:培养企业高素质人员,为公司快速发展储备人才。

流程:研究生专业调研——校企合作谈判——签订合作合同——公司内培养对象选拔——参加考试——授课——验收。

为了满足公司快速发展对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要,帮助员工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可根据公司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大学合作,联合开办在职的研究生班,如车辆工程硕士班、工业工程硕士班和mba班等。公司可提供资助并与员工签订培训协议,设定服务期限,具体时间和金额可双方约定。

4、项目研究

操作方式: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所需的专业领域,引进在职研究生、博士来公司做课题研究,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毕业前公司与学校、个人签订就业协议,学生毕业后可留在公司工作,如不在公司工作,研究课题成果属公司所有。

目的:定向或提供研究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基地,留住人才。

流程:所需专业调研——与学校/个人沟通——签订合作合同、就业意向——公司内课题研究——毕业留公司工作或另择业。

5、短期培训班

操作方式:每年根据公司的需要,挑选出一定数量的课题,请高校专家来公司进行讲座;公司员工参与学校的学术研讨;派遣公司高资质员工赴学校讲学,与高校师生进行研讨。

目的:培养企业高素质人员,了解当前先进的知识、技术。

流程:公司内讲座可按培训流程,参与学术研讨可按外培或出差流程,赴高校讲学可按出差流程。

6、博士后工作站

操作方式: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所需的专业领域,引进博士进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工作,来公司做课题研究,出站后可在公司内担任管理或技术职务,可以更快融入公司,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的:引进高端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校企合作模式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校地合作;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50-02

一、“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1.“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高职院校的服务定位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区域性特点。地方性高职院校,一般都围绕地方或区域特有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产业特色兴办。“校地、校企合作”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与院校所在地或周边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或行业企业的合作。它既是一种办学理念,又是一种办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地方、区域经济、行业企业以及学校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为学校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定位:人才培养要建立适合地方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建设要围绕地方行业企业应用性、紧缺性专业人才进行建设;产学研合作应该对地方行业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服务,特别强调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第三产业提供直接的科技和文化服务。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为地方行业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校地、校企合作”的基础。高职院校一般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其前身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升格后,与老牌本科院校比,不但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浅等先天条件不足,而且生源层次、办学传统、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多局限,难以与本科院校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的理论型人才相比。因此,地方性高等职业院校应从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走“校地、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培养地方行业企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现实意义。“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最大的特色在于突破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内部管理、专业建设等方面长期形成的封闭性特征,学校主动出击走向市场,了解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校地、校企合作”模式的另一现实意义是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通过与学校的互动真正认识到依靠科技发展当地经济,依靠人才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本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布局与发展规划的制定,配合高等职业院校对其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专业建设、校园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因此,“校地、校企合作”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牢固树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有利于面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培育特色专业;有利于校地、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定位的探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具体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是将思想理念、科学技术、工程设计转化为一线生产力。如第一产业的农业重点培养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重点培养工艺员、技术员、施工员等,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级智能工人如程序设计员、操作员等;第三产业服务业重点培养服务人才、业务人才、管理人才等。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促进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校地、校企合作的核心基础。在人才培养上,要求培养职业素养好、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强、团队精神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胜任某一岗位(或岗位群)、面向行业企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培养规格上,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实行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首先,在知识结构上,要求每个毕业生都具有一定的自然与人文社科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其次,在能力结构上,要求每个毕业生都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掌握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创业就业能力。再次,在素质结构上,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等。同时学校应将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全面实行“双证书”制度。

三、“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1.“校地、校企合作”模式的办学思路:依托地方、行业企业加强应用型、紧缺型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校地、校企等合作适应、服务、支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人才需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整体之中,为学校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⑴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坚持专业设置紧紧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当地急需的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⑵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从行业企业引进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依托行业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相互融通,根据职业岗位强化课程体系改革,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1)“产业—职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业发展决定职业需求,职业需求决定专业命运。“产业—职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按需办学、按岗育人的具体体现。按照“与产业对接、与职场一体、岗证互通”的思路,形成以服务区域产业为核心,以专业为载体,以职业(项目和任务)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2)“校企合作,有效对接”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地方行业企业培养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以服务地方行业企业为主要方向。校企合作要求学校做到专业设置与地方的行业企业需求相对接,技能训练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对接。可成立由地方政府分管领导、校领导及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地方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动向,引导学校拓展新专业,改造老专业,打造特色专业,为地方、行业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搭建人才支撑平台。(3)“岗位—证书—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即瞄准岗位,盯住证书,订单培养。具体而言就是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广泛联系,紧密合作,瞄准他们所需要的岗位,适应岗位要求大力实施内涵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扩大学生取得证书的途径,建立订单培养平台,保证学生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何根海,刘国庆.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04).

校企合作模式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校企合作指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利用院校和企业不同的环境与资源,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形式,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常用的一种有效途径。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使企业和学校充分运用各自的优势所在,共创“产学双赢”局面,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教育,日渐形成颇具本国特色的合作模式,如美国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等。近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也十分重视校企合作这一办学形式,在不同层次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教育,逐步形成多样的合作模式。大量事实表明,我国的校企合作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育出大批高质量的合格技术人才。但其中不乏现实困境和局限性的存在。某种意义上说,校企合作模式决定着合作成效,因此本文着重对当前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述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校企合作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办学形式,已经引起了各个层次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在办学实践中。各院校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及其资源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总体上说,我国职业院校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基于目标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是为了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求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是为了实现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而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一种模式。

(一)以校企合作层次为标准的分类

第一,浅层合作。学校按照企业的需要来确定专业方向,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同时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学校要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由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组成,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第二。中层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第三,深层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

(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为标准的分类

第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2+1”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第三。“学工交替”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第四,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从学生的输入输出而言是完整的“订单”式教育服务,从教育本身而言是双向输入优质“资产”,……从国家社会而言是强调联手、优势互补,双向提供发展后劲。第五。“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其特点是合作面向高新技术企业、合资独资企业、国营私营企业等,采用校企合作、院企合作等各种形式的合作。进行合作办学、技术开发、联合培养、人员交流、基地共建、课程开发等。第六,定向生模式。其特点是“招生即能就业”,完全“以销定产”,“培养需要结合”,“出口”决定“进口”。“实行人性管理”。第七,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把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第八。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该模式紧紧把住了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这条线。第九,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在办学中资金投入和资质整合投入的积极性,办学过程中能够从社会需要、市场需要、群众需要的出发点考虑。

(三)以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方式为标准的分类

第一,“企业配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它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例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第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第三,“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这种模式中,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份内之事,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如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职业院校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对学校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分享办学效益。

(四)以办学主体为标准的分类

第一。校办产业(企业)式,即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的成果转化;或者建立前店后厂式的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第二,行业(企业)办学式,即行业(企业)自主办学或政府将原有学校划归行业(企业)来管理的形式。第三,校企股份合作式,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进行校企合作。让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或校企双方以股份制形式重组学校,或共建某一专业,共同投资。共同管理招生、教学和毕业生就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第四,校企互动式。即实现“五个合一”:学校与工厂合一、课堂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五)以校企合作内容为标准的分类

第一,技术合作式。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科研成果,学校的科研成果也需要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学校需要跟踪企业的先进技术,企业需要学校的科研信息。学校和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合

作,能够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第二,人力资源合作式。学校的毕业生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生力军、后备力量,职校学生在校期间已通过了各种技能培训,既懂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技能。毕业即能上岗。免去企业再培训之累。学校教师可以为企业培训职工,学校的科技人才可以为企业搞新产品开发,企业的专家可以作为学校实训教学的师资,学校的师资可在企业顶岗锻炼等。第三,资本合作式。学校要发展,基建要投入,科研、人才培养、教学设施设备等要投入。同样,企业要发展,基建要投入,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要投入,机器设备要投入。开展合作,学校可利用企业的多余设备设施进行教学,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企业可利用学校的设备设施加工产品,学校使用科研经费给企业搞产品开发。企业提供资金给学校搞科研。第四,教学内容合作式。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设置专业课程、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等。

二、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

从校企合作层次来看,尽管有浅层、中层、深层三个合作层次,但就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现状来讲,合作层次多停留于浅层合作或中层合作的初级阶段,其合作深度和广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还甚远。浅层的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升学生素质,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就校企合作的内涵而言。浅层的校企合作远远无法触及产学结合的最高目的。因此,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级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应主动思考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如何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如何真正做到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也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等。

从产学研合作模式看,几种形式并没有全面地应用于当前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中,比如“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等在办学实践中应用甚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办学动力没有得到充分调动。这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个难点。

从企业参与方式、办学主体、合作内容来看。多数企业仍然游离于校企合作之外,而所谓的合作犹如蜻蜓点水,其作用可见一斑。反思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职业院校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直接动因。因为这些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需要。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动手能力。因此,职业院校只有定位准确,措施得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才使自己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参与办学合作的积极性。

总体而言,在当前的校企合作实践中。企业界对校企合作态度比较冷淡,缺乏参与办学的动力和积极性,校企合作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造成企业如此“冷漠”和“消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未能提供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注重经济利益。短期行为严重;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等。因此,如何调动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何提升自身的办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得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上升到深层合作层面。使合作模式切实、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是职业院校当下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的有效路径

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和动力,有效吸纳企业资源为我所用。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深化校企合作层次,职业院校应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及时归结出用之可行、行之有效的相应对策。在此,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可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一)更新理念――明确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

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坚持办学形式的开放性、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师资队伍的复合型等,因此,职业教育应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职业院校应从培养适用人才的高度、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认识合作的深刻意义: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合作思路,强化服务企业和社会的意识,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需求的吻合。

(二)完善机制――建立推进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大潮中,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只有建立一套长效、良性的运行机制,才能引导校企合作健康、规范地发展。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人力资源,学生需要成才和就业。学校需要发展。三者在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过程中也为其他主体提供服务。三大主体利益不同。但只要依靠一套良性运行机制,充分尊重三者利益,就可以做到互利互惠、互补互促。因此,职业院校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建立社会动力机制,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合作便利等;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健全合作保障机制。如建立校企双方参与的管理协调机构,签署相关基础文件: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使企业充分感受到“投资职教,必有回报”。

(三)企业导向――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符合社会标准、满足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合格技术人才。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紧密贴近企业的需求导向。以企业为导向设置专业是职业院校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加快自身发展、满足企业需求、实现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因此,职业院校应定期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做出企业急需人才的预测。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调动企业专业人员积极参与专业设置合理开发,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填补学校“输出”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沟壑。

(四)开发课程――以岗位变化为着眼点动态开发课程

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决定着学生未来的能力结构。职业院校应充分重视课程设置这个重要环节,动态开发课程以适应岗位变化的需求。首先,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职业岗位的多变性以及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加强课程的整合。其次,处理好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关系。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孰轻孰重不能一概而论,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第三。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

(五)多样化实训――利用企业资源,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加强学生实训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较强的运用技术能力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技术人才,必须借助多样化实训这一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方能实现。职业院校可以充分挖掘当地企业资源,与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天地,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同时。实行课堂学习与企业实习交替进行的“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方式,工读结合。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实训方式,如参观实训(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生产线、工厂车间,邀请行业专家做专题讲座)、跟“线”实训(组织学生到生产、营销第一线参观实训。辅之以专家讲座、研讨等)、顶岗实训(实训学生直接进入企业,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进行实战演练)等。

校企合作模式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选择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

校企合作创新,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之间的合作开发创新的行为。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为了使高新技术的开发迅速实现产业化并减少风险,许多大型企业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普遍采用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结合,与高校知识资源优势互补性合作等多种研究开发形式。在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期,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虽然历史短,但经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有关行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与大量的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

二、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把校企合作模式按合作的深度进行层次划分,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一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目前,我国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伙伴,而较少有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体现“双赢”的合作形式。特别是从企业方面分析,多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的思考和实践的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校企合作陷于有“合”无“作”的状态。

三、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鉴

世界发达国家很早就致力于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方式,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还促进了高校与企业之间人力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发展起到了现实可行的借鉴作用。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为“企业眼中的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手中的教育”。

四、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

创新主体的多元化。校企合作创新模式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即创新活动是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共同进行的,这些主体可能是在不同的企业与高校,也可能是企业与科研机构等的结合。创新一般都是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创新的各个主体一般都是在该创新领域居于较强优势的地位,在领域的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的专长或资金、物质等方面的优势。合作的各个主体往往是相互利用对方的优势,以使创新更容易成功,取得良好的效益。校企合作创新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校企合作创新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资金与技术的合作,也有人员交流及财富的流动。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合同创新式、项目合伙创新式、基地创新式、基金合作式及研究公司合作式等。这些不同的合作形式决定了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适用性。在校企合作创新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各种创新形式的优劣势,选择那些成本最低、但效果最好的合作形式。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对创新的预期效益和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必要时还应该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评估。要处理好校企合作创新的管理,它包括创新前的决策计划、创新过程中的控制以及创新成果实施的使用管理等几个方面。创新前的决策和计划主要是选择合适的创新项目、时机和伙伴,做好成本和费用的估算;创新过程的管理主要是对创新的进度及创新成果与创新目标的契合度进行控制,确保创新按照创新合作双方的要求进行;创新成果形成后的管理则是对成果的商业化过程进行的管理,一项创新是否成功,最终还要看其商业化应用是否取得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方德英.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演化与对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