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校长学校管理论文

校长学校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31 03:33:45

校长学校管理论文

校长学校管理论文篇(1)

一农村校长教育管理职能的内容

(一)校长管理的选人用人职能

这是校长管理职能的核心。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来实现目标。要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把他放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因此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人的作用的发挥,决定着管理的效果。

(二)校长管理的组织职能

这是校长管理的职能中能动性最大的部分。组织就是系统的合理结构,系统的合理结构能使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获得新的质,能放大子系统功效,使整体功效大于各子系统功效之和。校长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充分发挥组织的职能作用,使各个组织的功效成倍地增长。

(三)校长管理的控制职能

学校管理是一个过程。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不稳定、不平衡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为了保持过程的稳定、随时纠正不平衡、保证管理过程按计划进行,必须进行控制。控制是校长必不可少的职能。

(四)校长管理的领导职能

校长要做好管理工作,实现管理的高效率,除了要行使好前述四个职能外,还必须行使好领导职能。领导职能就是把上述四种职能统一起来有效发挥作用的职能。

二农村校长管理创新的对策

农村学校大都处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里没有很好的教学设施,孩子们很渴望受到教育,他们非常淳朴,对于物质条件没有过多的追求,精神食粮自然就成为了孩子们的最佳选择。因此农村校长特别要注重精神条件的构建,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

(一)善于运用精神鼓励

1学会赞美。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玫琳凯·艾施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更为人所需,那就是认可与赞美。”赞美能给人带来信心,能强化人们的行为,也能增强一个人的价值感。如果某种行为受到积极肯定和热情赞赏的信息刺激,那么人们就想把这种行为再做一次,多做几次,直到做得更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农村校长对于教师的教学成果要多加鼓励,哪怕短短的几句话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激励,会促使他积极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对学生的优秀表现也要关爱有加,适时地提出表扬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思维的产生。

2对教师的创造性合理利用的气魄。每个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都会产生很多新奇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观点和看法,作为农村教学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农村校长不应该专断,扼杀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要善于发现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对于教师提出的教育观念要大胆地尝试,只有尝试后才会了解它的功效,促进其创造性地教学。

(二)加强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保证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面对新课程,面对新要求,教师需要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因此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农村教师的存在现状有以下几点:一是数量相对不足;二是地域分布不合理;三是教师的结构不合理;四是教师的质量不高。同时农村学校的管理重视教师的日常工作,却忽视了教师的生活与发展;重视教师的使用,却忽视教师素质的培养;重视教师骨干精英的培养,却忽视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与进步,这些都加剧了农村教师发展的两级分化。因此农村校长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管理观念,利用学校的现实条件,努力建构教师的培训机制以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扩大学校的教师资源,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方面成都市的青洋区草堂小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草堂小学原本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学校,2004年自蓝继红校长任职后,经过2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把草堂小学打造成了一所优质的品牌学校,蓝校长认为学校管理的成功关键在于对教师的管理,她曾说过“老师还是那一群老师,学校还是那一所学校,但师德建设和队伍建设改变了老师的面貌,并最终成就了今天的学校”。

从蓝校长的成功经验中可以发现农村校长在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这样几个对策:一是深切的人文关怀。农村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他们很在意被关注、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感觉,这就要求农村校长对于农村的教师要有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二是在农村教师之间开展四课展示活动,即学年走课、一人说课、一人上课、全体评课四个环节;三是用一定的制度来规范农村教师的发展。

(三)深入研究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其创造性的思维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问题学生逐渐增多是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探索新形式下适合农村学生发展的创新教育模式,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作为农村校长必须全面深入研究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以往的只重视教师的教学方式研究,却忽视学生的创新性研究的管理倾向。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农村校长要站在历史的前沿,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价值取向,正确引领好学生的前进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常州市湖塘桥中心小学奚亚英校长在对待学生的创新性发展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自1998年任职后,不断致力于学生的创新发展,并提出了1年打基础、3年争创实验学校、5年创特色学校的规划。2000年,学校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列入了政府的工作日程,通过不懈地努力终于在2007年实现了湖塘桥中心小学从普通学校到省特色学校的跨越。当提及自己的成功管理经验时,奚亚英校长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了自己的管理理念。她把对学生的创新性管理比喻成“大雁的飞行”。

学校管理要达到最优的效率,必须重视被管理的对象,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农村校长要像大雁中的领头雁一样起好带头作用,只有这样雁群才能找到最佳的飞行线路、最佳的飞行气流以及最安全的飞行高度。同时农村校长要把自己融合在学生之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切身体验农村学生的一切活动,才可以引领教育的大方向。朴素的人本主义管理的思想把管理定义为“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使管理活动焕发出生命力,领导者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农村校长的作用就是要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地维持、调适不同的队形,而每一个学生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来适应组织不断变化的要求,以确保永远不落队。

(四)提升教育研究的管理创新能力,促进农村学校的科学发展

随着校本研究制度的发展,教育研究已成为农村校长谋求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教育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研究课题的能力。农村校长要能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选择、分析、讨论,确定适合本校研究的课题;二是研究的实施能力。农村校长要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合理地设计研究方案、全面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正确地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积极实行行动研究、正确地组织好学校各项研究活动;三是研究成果的表达能力。农村校长要会用教学论文、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经验总结等来表达研究结果;四是研究成果的转化能力。农村校长要能营造环境,将学校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学校的日常工作常规和行为规范、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准则等。

(五)加强校长自身的个性化管理创新

校长的个性化管理是指一个校长在用自己独特、积极、健康的职业个性来成功地管理学校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管理风格。农村校长既要有独特的创新管理能力还要有独特的人格管理魅力。校长的创新管理能力是校长个性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成功的关键;校长的独特人格管理魅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于无形之中影响着学校的师生。在实践办学中,农村校长必须充分展现自己在性格、品质、气质、修养等方面的个性特征,从而引起全校师生共同进取的意向和行为,促进学校教育创新性管理的成功。

校长学校管理论文篇(2)

(1)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不到位,学生党支部与企业党组织未形成合作培育机制,造成党员管理相对薄弱,教育难度大。由于2+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使大三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流动性增加。

(2)部分学生党员自身组织观念淡薄,民主生活会参与热情不高,思想汇报流于形式。学生入党集中于大学二年级,在校期间接受教育时间较短,使其教育效果受到限制。

(3)教育队伍力量薄弱,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伴随着生源数量的增长,学生党员队伍也不断壮大,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量大幅增加,给党员教育队伍带来新的挑战。

(4)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流动性大,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漏空现象。由于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就业范围广、毕业生离职率相对较高、暂时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等因素,党员在政治理论学习、实践教育活动和参与民主生活会等存在有效参与不足的问题,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漏空现象。

2构建高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2.1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

第一,要做好顶层设计,确定党员教育管理的根本目标,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第二,明确党员教育管理内容。伴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学生党建也有长足发展,决定学生党员教育效果的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人文综合素质教育三大内容。第三,完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测评体系。测评体系建设是以制度做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量化指标考核与评价体系,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测评体系是一个选拔、培养与评价的系统工程。

2.2转变观念,方法上统筹兼顾,提高学生党员的学习能力

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员的教育管理,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把做好前期组织发展与党员后期管理有機衔接起来,使党员教育管理能持续进行。

2.3创新学生党支部设置,拓宽党支部教育管理的延伸范围

(1)加强组织制度载体创新,合理设置党支部,健全组织结构。健全党支部组织结构是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保障。学生党组织机构应由支部书记1人、副书记1人、组织委员2人、宣传委员1人和党务辅导员1人组成。(2)完善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升党组织教育管理的覆盖面。顶岗实习生党员外出在企业实习时间较长,他们参与校内党支部教育培训、组织生活受到限制,影响了党员教育有效管理的持续性。

2.4加强学生党务工作队伍建设

提升党务工作者素质和业务能力可通过上级党政部门或校内组织学生管理与党建业务培训、专题研讨、讲座、案例分析或校内外各级党委、党校进修学习和经验交流等途径。

校长学校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教育管理;人文主义;实践价值;中小学人文管理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是在针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论尤其是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提出强烈批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尽管国内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理论文献但为数不多,而从实践角度探讨其价值的文献则更为少见,这与人文教育管理论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学派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把握其主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其实践价值联系实际进行剖析,并对我国中小学校人文管理问题进行反思。

一、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主要观点

持有人文主义立场的教育管理思想家以T·B·格林菲尔德(T.B.Greenfield)、C·霍金森(C.Hodgkinson)、W·英格里西(W.English)、S·J·麦克西(S.J.Maxcy)等为代表,其中格林菲尔德是领袖人物,其理论观点集中反映在《格林菲尔德论教育管理——走向一门人文科学》一书中。总体而言,这批人是在对过去的教育管理理论,尤其是行为科学影响下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提出猛烈批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旗帜鲜明的一派理论观点:组织不是自然实体,而是人为适应社会而自行创造的产物;组织的目标其实是人的意志、权力、价值的体现;组织的结构也不是实在的和预先建构好的,而是组织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既然组织是人为的产物,因此也不存在统一、客观、普适性的组织理论;教育管理面对的问题不仅是事实问题,更重要的是价值问题,撇开价值问题就无法认清教育管理的现象和本质;教育管理活动中事实与价值不能割裂,如果管理者只看重管理中的结构、形式、工具意义,就会把更重要的教育目的置于脑后,这样教育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就会被大大削弱。[1]

不得不特别指出的是,国内有些研究者由于已经习惯于将西方人际关系理论看作是一种所谓的“人本管理”理论而有可能将人际关系理论混同为或认为至少部分属于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需要澄清的是,人际关系理论因其只是在常规视角下对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主导下的古典和现代组织理论进行反思而在根本上持有科学主义立场,如将其与人文主义管理论相混淆,难怪有学者会说这是“滑天下之大稽,可能要贻笑大方”[2]。

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实践价值探析

尽管说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在批判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同时所持有的许多观点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事实上它除了有理论贡献外在实践上也不无裨益,尤其是它对个体及其价值重要性的强调。在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中片面、极端的观点保持足够警惕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行为、系统环境等方面来考察其实践价值。

(一)组织目标

一般而言,管理是围绕着一定组织目标展开的各种具体活动,因而组织目标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在组织目标上,人文主义学派强调的是个体的目标而不是组织整体或其所属各个部门机构的目标,甚至否认有组织目标的存在。格林菲尔德曾经说过:“许多人并不相信组织的目标,他们只有‘在组织中做什么和怎样做才正确’的认识。”[3]152这种观点从现实看来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组织成员对其所在组织的目标还是会有所认同或共识,就如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有其理解和共识一样。对于这一点,格林菲尔德最后不得不指出,所谓组织的目标实际上是有权力的组织成员的目标:“组织目标是当前最有势力的组织联盟的当务之急和意旨。”[3]152显而易见,校长的职位和权力足以使其意志转化为学校的目标。对此,笔者曾经在做一个中学校长负责制的调研中,发现教职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确持有此种态度,认为“那都是领导们的意思”“校长说了算的”。这样的学校发展目标对教职工中的认同感及其产生的导向作用可想而知。因此,人文主义学派比较极端的强调个人目标的观点事实上从一个反向的角度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学校组织目标如发展规划的确立必须倾听教工的意见、反映个体的心声、调动群众的参与,从而充分代表利益相关个体的意志;退一步讲,即使是校长有好的规划与设想也应当在充分征求意见、获取教职员工支持与共识的前提下予以合法化。

(二)管理制度

制度对组织的正常运转具有工具理性的规范性意义。但在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那里,连组织的存在都予以否认,当然也就无组织制度可言。不过,人文主义学派并不否认个体的存在也需要一定的规则,只是认为这种规则不是从外部强行赋予和设定的,而是由个体成员共同认可和建构的,强调规则的人文化。事实上,这种个体间的规则类似于组织中的制度。进而可以认为,人文主义学派对制度的形成要求所有组织成员的参与、要充分融入组织成员的意志、愿望、价值和主张。一般而言,组织的制度有3个来源,即源于组织文化的内生制度、组织创始人或管理者设计的制度,以及社会权威规定的制度。[4]其中组织文化的内生制度可能与人文主义学派的规则观有更多的相似。由于学校的主要成员都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尊严、情感层面的需要比一般群体要高得多,因此学校的制度建设应当在把握这个特点的前提下有效地实现制度的人文化。具体而言,学校制度建设一方面要重视源于组织成员共同信念和多数成员偏好行为方式的内生制度的形成,另一方面在新的制度设计过程中应当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并体现大家的价值和利益,此外即使是社会权威规定的制度也应该在“使命”说服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取他们的真正认同和服从。

(三)领导行为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充分说明校长领导能力和领导行为的重要意义。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认为,和其他组织成员一样,领导也是个体,也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目标,也追求他们的自己的利益,只是组织的领导会以自己的职位和权威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强加给其他成员。但他们认为这种强加是不对且无效的,应该强调的是个人素质在管理中的作用而非正式职位所享有的法定权威,认为“在某种情况下,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恰当行为和最适合于做这项工作的人,而不需要去考虑这些人在组织里的正式职务或身份。”[3]158其实这就是强调教职工个人的特点与能力,反映到校长身上就是认为:校长对一个学校的领导作用是其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产物而不是校长这个职位权威或职务权力的必然结果。这对于我们校长的领导行为是有其启发意义的。其实,在一般管理学原理中谈到领导权威时,经常提及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其中非权力性影响力可能与人文主义学派对领导的看法是相通的。因此,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意识到非权力性影响力对自己威信树立和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在领导过程中要更多的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领导艺术、民主作风,从而营造能够激发和强化每个组织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文化氛围,使大家在团结、和谐、温暖、愉快的人际关系中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自身价值。总而言之,校长的领导行为中应体现人文精神和饱含人文意蕴。(四)系统环境

时至今日,人们对学校组织性质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封闭科层组织阶段,而对开放社会系统或松散结合系统有更多的认同,意即强调学校与社会外部环境之间信息与资源的交换及其相互影响。但是,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对环境有其独特的认识:所谓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学校内个体成员与组织外部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整个学校与外界的联系;教师的行为产生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对环境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人文主义学派认为更应该关心个体教师所受环境的影响及其内心感受与行为反应。在对人文主义学派否认组织作为实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联系的极端观点不敢苟同的同时,还应该看到——这种充分肯定教师作为个体可能受外界环境影响的观点对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尤其是教师管理还是有其启发意义。考察我们的教师管理现状,校长或管理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主要是校方或组织,借助的手段或方法主要是政策规章、激励机制、考核评比,动人的说法则是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尽管这些管理方式方法不失科学和必要,但对教师个体所受外界环境影响及其内心体验并不太关切也不够深究,事实上如果能重视从教师个体的角度开展教师管理工作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教师管理工作既需要管理者站在学校的立场上通过正式途径开展,也需要注重从教师个体所受外界环境影响及其心理效能的视角去关心和理解他们,如此效果才会更理想。

三、我国学校人文管理的误区与改进

尽管上文我们从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行为、系统环境等4个方面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所蕴含的实践价值作了粗略梳理。但我们难以就此住笔,因为在我国学校人文管理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操作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误区甚至曲解,极有必要借这个议题进一步予以讨论和澄清,这样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发挥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实践价值。

(一)学校人文管理的认识误区与澄清

就人文管理这个提法而言,常听见的说法有“人性管理”“非理性管理”“文化管理”“人本管理”“人文管理”,等等。说法的不统一说明认识的不统一和不深刻。当然,要搞清何为人文管理,不可避免的需要谈到科学管理,因为现实中很多不当说法正是由于对科学管理的理解失当造成的。学校管理现实中,人们对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之间关系的认识误区集中表现为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下面我们就循着科学与人文这对范畴的发展轨迹试着来澄清误区。

考察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史,可以发现人文与科学之间关系的一条粗略线索: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文与科学混沌而统一地存在于百科全书式哲学家的思想中;宗教统治下的黑暗中世纪时期,神性代替人性,既无人文也无科学可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人文携手反对宗教神学以张扬人性;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科学与人文依然结盟战斗且产生人道主义,但开始孕育唯科学与反科学的因素;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近现代以来,科学与人文开始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后现代以来,随着科学哲学的反思发展和人文精神的觉醒而在当代表现出科学与人文的再趋融合与统一。由此看来,有着内在联系的科学与人文在历史长河中历经了混沌统一、携手战斗、针锋相对、又趋融合的发展过程。相应地,它们反映到整个20世纪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就表现为管理上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价值观的争论。如此看来,我们今天要提倡的既不是科学主义管理、也不是人文主义管理或人本主义管理,而应是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鉴于历史上“人本”含义中的非理性色彩太浓,笔者不主张使用“人本管理”的说法)。那么,我们所提倡的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又当如何理解呢?笔者以为:在内涵上,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是指分别强调体现科学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求真、求实、求证之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包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承认人格平等,等等)的管理;在关系上,科学和人文作为管理的二维,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贯彻始终的一对基本价值关系,他们同时作用和影响管理发展并反映在具体的管理实践活动中,现实中既不存在纯粹的科学管理、也不存在纯粹的人文管理,尽管有时候可能表现出来的是科学多一点或者人文多一点。如此看来,现实中关于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根本无法剥离开来加以讨论。

(二)学校人文管理的实践曲解与纠偏

无论是与中小学管理者接触和交流,还是阅读期刊杂志上校长们写的文章,可以发现,他们理解和践行的人文管理主要表现为诸如校长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尊重师生、宽而有度,谦虚谨慎、团结协作”[5]“细节关怀”[6]“在信任中产生力量、在理解中换取真情、在宽容中凝聚人心”[7]等等,甚至还可以听到不少把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的言论。应当说,校长们站在领导者的立场已经认识到,实施人文管理就意味着自己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并且尊重人、信任人、关怀人,这是对的但也是片面的;而将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就有失偏颇甚至是一种曲解。这种片面和曲解的背后,不仅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水平有待提高,更是反映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盲点或欠缺。那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何在呢?

要厘清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首先要弄清楚管理的逻辑框架。在较为深入研读丹尼尔·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变》、克劳德·小乔治的《管理思想史》、孙耀君的《管理思想发展史》等国内外数部经典管理思想著作的基础上,笔者勾勒出了一个初步的管理逻辑框架:人性是主线,目标是导向,组织是平台,科学与人文是两个维度,理论、研究、实践是3种形态,技术、制度、行为、文化是4个层面。其中科学与人文作为两种有着内在统一性的价值维度,它们不仅反映在人性、目标、组织上,而且在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等3种管理形态上有其体现,但最为直接体现的是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和文化层面上。就4个层面而言,从整个西方管理的发展史来看,基本上历经了一个重技术、重制度、重行为、重文化的演变过程。那么科学与人文的价值影响到底如何体现呢?事实上,科学与人文两维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4个层面上都有体现,而不是我们习惯中把技术与制度管理当作科学管理,而把行为和文化管理当作人文管理。就管理技术与制度而言,其科学色彩不言而喻,但它们同样需要体现人文精神而具有人文属性,如管理技术的研发必须考虑管理对象的需求,应用首先取决于员工能否接受,推广必须注意其适用的人文环境等;管理制度的设立必须符合人的发展的原则,体现对人格的尊敬和保护,制度的执行应当有其人文基础,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就行为和文化而言,我们一般认为这是比较容易体现人文管理的方面,如实践中校长们对人文管理的认识正是从领导艺术或管理行为这层面出发,但领导行为同样需要讲科学,西方管理思想中就有一个重要的行为科学学派;文化管理可以认为是一个偏重人文的管理方式或层面,反映到我国学校管理实践中就是现在“流行”的学校文化建设和知识管理,其实文化建设也需要制度的作用,因为制度可以制约传统文化负作用的发挥、制度可以使文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制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如此看来,学校的人文管理并不像校长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体现在其自身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艺术上,而在技术、制度、行为、文化等方面均有其用武之地,而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的看法则完全是一种曲解。同理,学校科学管理也是如此。此外,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目标制定、组织设计也同样需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要求。因此,整个管理的逻辑框架都是学校实施人文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着力点。(三)我国学校管理模式的应然选择——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

我国学校管理应当采取何种模式呢?科学管理模式?人文管理模式?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这也许是校长们最最关心的问题。所谓科学管理模式,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运用。反观实践,我国中小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科学管理的异化和科学管理的不足。如教师管理制度上,一方面过分地依赖量化指标的评比考核而压抑个性和影响积极性,另一方面培训进修制度因落不到实处而成为摆设;又如很多校长热衷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特色学校的创建而对作为学校技术核心的教学并不真正关心,尽管近些年来“校本教研”比较红火但实效不佳,这与泰罗当年在车间里通过管理技术来实现技术管理的做法相差甚远,新课程改革中的种种问题[8]与学校管理者对发生在课堂里的技术细节缺乏兴趣不无关系。由此看来,我们的学校管理在整体上并未达到科学管理模式的要求,但在异化方面却是不容乐观。所谓人文管理模式,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行为的人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在对校长们的人文管理之狭隘理解深表忧虑的同时,考虑到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负面影响而不主张在学校管理中单独提倡人文管理模式。因为,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整体上表现为以德性主义和人治主义为调控机制,这在根本上就是一种人治的管理文化。今天不少校长简单地把人文管理仅仅理解为个人魅力的发挥甚至曲解为人情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传统人治文化的深层影响。如此看来,单独的科学管理模式或人文管理模式可能都不适合我国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

西方学校管理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了一个科学管理的阶段。就拿美国来讲,该国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探索和实践学校的科学管理,如作为学校效率研究前奏的教育测验运动、学校调查运动的兴起、斯波尔丁和鲍比特的学校效率论、应用科学管理之典范的葛雷制学校、斯特雷耶的学校成本分析等等,[9]但在同时及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该国的学校管理开始发生由重科学向重人文的转向,如杜威的民主管理哲学、约契的学校人际关系改善论、直至当代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等等,但科学管理从未受到消弱和忽视。如果说美国学校管理追求实现的是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的话,那么我国学校管理应当选择的模式是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主要基于4点考虑:其一,既然单独的科学管理模式或人文管理模式不适合于我国学校管理,那么只有从科学与人文二者有机融合的角度去寻求合适的管理模式,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正好体现了这种融合。其二,由于受传统影响我国学校管理中人治与人情因素的明显存在,当务之急的是要实现科学管理而非人文管理,因此该模式的落脚点应该在科学管理上;同时鉴于管理现实中非人的、异化的手段与方法同样存在,因此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同时必须注意体现人文精神,进而我们提倡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其三,笔者以为,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追求的更高境界,目前我国学校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实现科学管理也即陈玉琨教授所提出的学校管理3个阶段中的规范阶段,[10]当然在科学管理目标追求过程中必须注意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属性。其四,对该模式的明确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在学校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中有取舍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合理主张,从而更好的实现学校的人文化科学管理。当然,该模式的倡导是针对我国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而言的,但就具体的每一个学校及其每一个管理领域而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GREENFIELDTB,PETERRIBBINS.GreenfieldonEducationAdministration:towardaHumaneScience[M].Routledge:London,1993:2-10.

[2]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03.

[3]布什托尼.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强海燕,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冯周卓.管理的人文之维[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261.

[5]余穗玉.人文管理:学校发展的动力[J].福建论坛,2006(10):51-52.

[6]余小刚,王定华.人文管理的魅力在于细节关怀[J].四川教育,2006(10):8.

[7]朱正贵.对人文管理的感悟[J].中小学管理,2006(10):35.

[8]文新华.新课改评析一、二、三、四[EB/OL].[2006-07-29]./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23.

校长学校管理论文篇(4)

一、教育管理基础理论

作为一门兼具实践性与学术性的学科,教育管理学从诞生起就展示了自身与其他教育学科的差异。关于教育管理的研究边界和研究方法问题引起了与会学者们的热烈讨论。首先,面向实践的教育管理研究,其研究对象究竟包括哪些内涵?对于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反思可以推动一个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彭虹斌副教授通过对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反思,提出教育管理的研究对象不一定全是教育管理现象。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教育管理现象(作为科学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作为解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象),还包括教育管理的议题与问题(作为哲学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作为实践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其次,要改善当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方法论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面向实践的教育管理研究怎样体现其规范性?综观目前国内教育管理学研究,大多是思辨性、描述性的论文。那么如何进行规范的教育管理学研究呢?现代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一般有三类:描述性的、解释性的和探索式的。描述性的研究在国内较为普遍,但价值有限;而探索型的文章一般适用于不太成熟的问题,而当某一问题已经有了大量文献支撑时,就需要进行解释型研究,实证型的研究就属于此类。

北京教育学院的季苹教授在这方面向同行们展示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季苹教授认为,任何一种知识,只有当它能够应用于实践,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时,这种知识才会有价值。学者们开始身体力行,从纯理论思辨中走出来,寻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道路。她以两项以行为分析为起点的工作为例(一项是“学校管理自我诊断”,另一项是“新课程理论转化为优质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总结了近年来自己深入实践研究的心得:以行为分析为“起点”,以多主体发展为“通行证”,以真实的学习为“加油站”,以终极关怀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实证研究方面,面对我国当前教育管理实证研究方法单一的问题,与会学者开始把视线投向了作为实证研究方法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是指通过可控的、可重复的实验得到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来精确地把握与分析被研究对象的特征,有效地验证各种假设,客观地评价与预测政策与制度的绩效,从而更好地发现被研究对象的各种变量间的关系及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在国内较为鲜见。并提出教育管理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实验方法可能给教育管理研究带来新气象。

二、教育行政

中国的教育行政研究是教育管理研究中相对成熟的一块,很多专家学者已开始尝试从思辨性的讨论转向现实的行政土壤中来。

首先,关于某一区域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案例研究。宁波大学孙玉丽教授以案例分析法来研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与条件。孙教授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个案,对其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政策进行了内容和条件分析。研究发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六大政策:经费保障、资源共享、师资交流、生源调配、扶贫济弱和监督评估。研究还进一步挖掘了这些政策的环境条件支撑。

其次,教育行政执法是当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实践和教育法制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有学者对北京市教育网站和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网站2006年公布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北京、上海教育行政执法主体、职能、依据的梳理结果为切入点,对北京、上海教育行政执法状况与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我国教育行政执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职能权限亟待明确、主体的执法能力亟待提高、依据和职权范围亟待扩展等。

第三,作为教育行政微观主体的学校教师,他们在这一场变革中的态度如何?我国学校的变革常常是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进行的,面对来自政府越来越多的主导学校变革行为,作为变革实施者的学校教师抱持什么态度?有学者以浙江省的公立高中、初中小学的教师为样本作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22份进行分析。从调查中得出,教师对政府主导学校变革的态度是矛盾的,对政府变革方案的认知度较低,认为政府主导学校变革的过程不到位。因此,政府主导学校变革时,要考虑学校老师权益,加强沟通和宣传,提供充足的变革资源。

三、学校管理

我国传统的学校管理研究大都是以业务活动(即做什么)的专业管理视角来展开研究,比如教学工作管理、德育工作管理、健康工作管理、后勤管理等。而近年来的研究逐渐跟国际接轨,按管理职能(即怎样做)的一般管理视角来展开研究了,比如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扩展。

首先,学校作为一个与外界交互共生的开放式组织,学校营销问题已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北京教育学院方中雄教授介绍了课题组进行的“品牌塑造与学校改进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经验。课题针对5所学校校长自身发展基础与其学校发展现状进行为期3年的行动研究,从而促使校长发展与学校品牌建立。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是:建立固定联系人制度;组建动态专家团队,校长是专家团队中核心一员;把课题研究作为学校的重大课题与重要工作来对待;建立定期研讨制度。基于实践并跨越较长时间段的行动研究在我国教育管理研究中开展得还不太普遍,方教授总结了自己课题研究的感悟:校长是学校改进行动研究成功的关键性人物;内外结合式学校改进行动研究的关键是研究共同体的建立;理论与技术是行动研究取得成效的重要支撑;学校改进不是革命,而是在其实践基础上的提升。

其次,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其存在的边界和效率问题从学校诞生那一刻开始就是人们探索的古老命题。中国人民大学杨海燕博士关注了我国超大规模高中的现实困境与规模选择。近年来,超大规模学校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一现象存在并引发了一些突出问题:加重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使学生享有的教育关照度低;使教师队伍重心下降,教育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增加了校园安全隐患。杨老师通过考察国外学校适度规模的研究和实践操作,结合我国至201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的发展趋势,提出在保持示范性高中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础上保持现有的规模应该是超大规模学校办学规模的上限。

第三,近年来,关于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学校的跨国管理问题也成为研讨的热点。天津师范大学李素敏教授以实地调查访谈的三所学校为案例,详细介绍了中加(BC省)合办高中在发展过程中,从校长、教师、学生到设施设备、经费管理等方面的独特性,讨论了学校认证、组织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学校管理问题,以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

四、学校领导

学校管理研究的存在本身就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即掌握管理技能的校长能够创造出价值。在中国这个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国家,转型时期校长的行为规律探索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概括来说,这方面的研究大致是从两条路径展开的:第一,从国外当代的领导研究入手,吸收国外先进的学校领导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冯大鸣教授引入了“学校文化领导”这一教育管理领域的研究新主题。作者借助“处境-文化说”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学校文化领导的核心机理,并阐释了四个促成机理实现的中介性条件。南京师范大学张新平教育研究了领导学开创者伯恩斯的变革型领导理论,并以该理论透视校长工作及其领导行为,发现我国中小学校长以交易型领导为主,“官迷”校长、“考迷”校长、“商迷”校长等角色错位现象在学校时有发生,进而提出我国校长角色转型,可从实施平衡领导、通过高层次需求开展领导、推行分布式领导以及践行道德领导等方面展开。第二,通过实证、经验研究等方法,对我国学校领导行为进行描述性的考量。如有些学者实证研究了公立中学校长的领导行为。学者通过江西省391名中学教师,对公立中学校长的建立结构和关心体谅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校长的建立结构行为显著高于关心体谅行为;不同性别、年龄、学校所在地、学校类型、学校规模的校长的建立结构行为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的教师所估计的校长领导行为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大专及以下学历层次中学校长与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层次中学校长的领导水平有显著差异。

五、学校改进

组织理论是学校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范畴之一,学校改进就是一个以学校组织为观察基点而展开的研究主题。学校改进活动可以说是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前沿阵地之一。首先,理论和实践结合过程中,作为以理论思考和研究为专长的学者们,在走上与实践者共同成长的道路中究竟需要哪些素质?教育管理学学科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高鸿源教授根据自身介入北京16所基础薄弱学校的改进工作的经验,研究了学者参与薄弱学校改进工作中自身的知识管理问题。高教授提出,在学者所具备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所需要的之间必须实现一个有效地转化,参与学校改进的学者需要从知识思维方式、知识存储内容结构和知识积累的组织方式等几个方面入手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学者们一直在不断寻找更有效的学校改进和效能提升的方法和途径。有学者介绍了被称为美国“第三波”教育改革的代表性运动———学校组织再造,分析了其概念与内涵、学校组织发展形式、学校组织再造中的权力分配、学校组织再造的具体对象和学校组织再造的理论依托等问题,为这一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深圳大学张兆芹教授对近3000位深圳的中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365份,运用因素分析法初步发展了一个测量学习型学校组织学习力的七个纬度量表,分别是注重适应变化的学习策略、发展分享愿景和目标、分享忠诚和合作文化、鼓励自主性和创新、知识掌握运用和发展、行动反思以及组织学习障碍。与此同时,学校改进的绩效最终反映在教育质量的提升上。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非常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国教育界一直都在创造机会进行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北京师范大学蔡永红教授介绍了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学习者质量与互动式教学”项目进展状况:这一项目旨在提高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质量。项目组抽取了西部8个省爱生学校中的1862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三门学科测试卷(语文、数学、科学与生活技能)和四种调查问卷(学生、家长、教师及校长)为资料来源,进行为期5年(2006-2010)的持续干预,以期建立可持续的、互动的、支持有效教学的学业质量监测系统。

结语

与会者经过了两天的热烈研讨和交流,就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几个基本问题统一了认识,主要结论如下:

1、与会者就“教育管理研究必须关注现实问题,脱离现实的教育管理研究不会有生命力”达成了共识。通过这次交流,研究者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教育管理学科性质地理解,大家一致认为,能提出教育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开始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教育管理研究进步的标志,教育管理研究的可辨识性和可重复性提高了。

校长学校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 基础教育 中小学校长 职业素质 职业修养 教育家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什么样的校长才是好校长呢?好校长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与素质?

简单地说,好校长应该德才兼备,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人格魅力和全面的专业素质。校长要履行自己的天职,领导和管理好一所学校,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的涵义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才能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人际交往频繁,工作压力大等特点的要求。

中小学校长的职业素质

中小学校长素质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政治思想素质

政治思想素质是灵魂。它包括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几方面。校长的政治思想素质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校长只有树立鲜明的科学世界观,自觉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端正办学思想,才能带领教职员工走教育改革之路,使学校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跟好的人才。

其次,校长的政治思想素质是推动自身成长的精神支柱和工作动力。一个校长有没有事业心、奉献精神,是衡量他是否称职的重要条件。

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知识,是指作为校长应该熟悉一门专门的学科,比如物理、化学,还要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等,应该有一个比较宽阔的知识面。

校长的政治思想素质固然是重要的,但不能替代专业知识素质,二者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之间是德与才的关系。因此,校长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仅是提高岗位工作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的需要。作为校长,必须掌握与领导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成为既懂教育教学又会管理的教育专家。

尤其是做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领导和管理现代教育的校长,必须具备教育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心理科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理论,这样一些最基本的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校长的知识结构的必备部分,或者是基本框架。在这个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再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分支学科,如可专攻教育哲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法学、教育史、管理史等基础理论;也可在网络与软件现代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等技术性领域内有所发展;也可在边缘学科,如教育社会学、管理心理学、教育文化学等方面有所建树。在基本理论的框架之上,有自己独到的知识生长点,有所专攻,形成理论特色,升华自己的实践经验,做一个专家型的校长。

业务能力素质

业务能力素质是本领。校长所具有的能力是带有综合性特点的,这是由校长工作的多重性决定的。

校长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学校管理能力、指导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等等。

校长管理学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校长管理学校的能力的大小。校长管理能力,就是校长驾驭一所学校,不断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带领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达到学校预期的发展目标的本领。

校长管理能力主要有:

决策能力

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职能。目前,我国目标自主办学的权限扩大,以校长负责制的教育制度改革正在推行,所以需要由校长来进行决策的问题会更多。决策是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

协调能力

简单地说,协调就是同心合力,相互配合,它是现代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指处理、调节好组织中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工作之间的关系,使组织和谐、工作同步、环节 衔接。

教学指导与检查能力

校长的定位:办学、行政、育人三大职责。校长的决策能力、协调能力主要体现在前俩个职责中,而在育人的职责中主要体现出校长对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的指导与检查,这应该是校长日常工作最大量、最繁忙、最具体的工作。

教育科研能力

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的。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科研建立一个活水之源;科研中不断去解决问题、创造成果,去丰富、更新教学,这是相互依赖的。

组织会议的能力

作为领导者,管理者,常常在决策之前,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希望了解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观点,希望不同的思想观点在相互碰撞中产生新见解,新思路、新方案。

演讲能力

一个日本学校管理学专家曾说:校长演讲的成败决定了学校管理的成败。

校长在管理学校中有很多的会议要他去讲话,校长讲话总要阐明他的主张,表达他的教育思想和鲜明的态度。但是,如果讲话没有号召力,说服力,感染力,那不就意味着管理的失败吗?就是在一定的公共场合下,校长的演讲要有真实的基础,鲜明的态度,思想的深度三结合,要有驾驭语言的能力。体现在演讲者的思想、材料、语言、技巧、情感、仪表、姿态等综合因素上。这样才能收到只见教育的作用、示范教育的作用、激励人心的作用和树立威信的作用。

中小学校长的职业修养

校长意味着是一种责任,一种风险,但更多的是一种奉献。校长在成长过程中,提高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方面的。

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加强自我要求

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始终坚持领导工作的精神优势。

强化道德意识,陶冶思想情操,自觉塑造自己的形象。

加强自我锻炼

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顽强的自制力。只有做到目标明确,自觉约束,才能使道德修养不断深化,成为强有力的人。

要坚持不懈,精雕细刻。敢于解剖自己,正视自己的弱点,勇于同自己的不良行为做斗争,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

要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才能不断鼓舞和鞭策自己前进。

加强自我评价

进行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后果、个性表现,通过反馈信息,进行一分为二的判断。校长的自我评价是道德修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一是:经常进行自省、反思。二是:重视上级领导部门的考核评价,主动征求群众的评价意见。修正错误,克服不足,有利于发扬成绩。

如何进行自我修养

提高自我负责和角色意识

校长时刻要有基于职业良知的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自己的言行举止首先要对自我负责,而在它的背后是对社会负责,从而将较低的自我向较高的自我提升,并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校长的责任感,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负责精神的提升和角色意识的强化。

敢于承担责任,不诿过于人

校长要具有敢于承担责任,不诿过于人的责任感,体现出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

从小事做起,有始有终

高度的责任感是一种人格操守和教育良心,它是建立在对生活的勇气和热情基础之上的。生活是美好的,而创造美好生活的正是那些富有责任感的人。

勤奋学习

根据校长岗位知识要求规定,学习内容主要是:政治理论、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管理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和有关专业学科知识等。要学好这些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素养,提升文化底蕴,才能在工作中付出巨大努力和进行科学的安排。

勇于实践

校长的岗位能力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能力,它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要增强岗位能力,除了抓理论学习之外,还要在长期的反复的教育实践中锻炼提高。

如何进行心理修养

校长的智慧、情感心理的健康与人格修炼是非常重要的个人品质,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领导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决定着学校的文化品位与声望,好校长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魅力。我们要把视野从关注学生、教师心灵的成长,进而拓展到校长的心灵世界,提高我们对教育本质更深层次的理解。

提升审美修养

美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校长具有了健康、深刻的审美能力,有助于自己形成高尚的情操、雅致的情趣、能愉悦精神,美化心灵,启迪智慧,使自己的人生能达到更高的境界,从而引领教师、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品位得到更高的提升。

提高期望心理

每个校长都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使学校有所成就,有长足的发展。这种期望心理成为激励校长自身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强大动力。应该说,校长高期望心理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校长高度责任心的一种表现。

影响校长对学校发展期望的因素很多,由于文化程度、心理素质和社会价值观等而产生的校长个体自我期望值,是决定校长对学校发展期望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校长的自我期望值较高,那么他对学校发展的期望值也会高些。

把握价值取向

教育是校长的事业,这个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师劳动之所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更要严于律己,成为师生效仿的榜样,这对于造就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水平,显得特别重要。尤其在商品经济大潮里,各种诱惑很多,校长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正确对待代价与酬赏,塑造一个精神文明传播者应有的良好形象。

掌握人际吸引技巧

一个校长如果有人际吸引力,与教职员工能和谐融洽地相处,则容易对教职员工进行管理引导,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提高教育管理效能。因此,校长掌握人际吸引的心理技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校长要以自己的人格特质吸引教职员工。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真、善、美的良好品格。使自己具有高尚的心灵、高超才干和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对教职员工充满激情的令人崇拜的品质,对于教职员工所产生的人格魅力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

调节心理承受力

现在的校长心理负担很沉重,源于各种压力,如:期望目标带来的压力;中考、高考升学率的压力;学校安全带来的压力;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压力;教师待遇增长带来的压力;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

校长要怎样自我调节心理承受能力呢?首先要:

淡泊名利。 尽自己所能,努力工作,把名利视作过眼烟云,其胸襟一定宽阔。

集思广益,责任分摊。 作为校长应将可以公开的压力公开,然后集思广义,责任分摊,从中看到化解压力的办法与希望,压力就可能变成前进的动力。

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要努力营造一个相互信任,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要有几个心理相通的知音。当校长受到压力,心里极度苦恼时,应适时、适当、主动地向他人宣泄、倾诉,这样心里压力就可以得到缓解。

升华的境界

升华是有效的心理引导的方法。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人格,提升人性。是升华对于校长人格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校长的地位决定了需要时时、事事、处处为师生的利益着想,有时为了学校、教师、学生还需要牺牲一些个人利益,因此,校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机层次,以正确的价值取向、高尚的人格和思想境界严格要求自己,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中小学校长应该成为教育管理的专家

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发表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一文中,提出殷切希望:哪一天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军事家、外交家就好了。同时,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邓小平文选》三卷179页)

中小学校长的定位

校长的定位就是一个教育家。校长应以这个定位来确定自己的责任感和发展。那么,校长这个教育家的职责、内涵、定位和发展等问题是我们要探讨的。

定位

教育家中包括了学术方面的专家、理论方面的专家、教学方面的专家,还有管理方面的专家。教育家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中小学校长就属于基础教育管理的专家。它是中小学校长的社会地位,也是全体中小学校长的职业目标,努力的方向。

内涵

学校教育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重点突出,全面带动,保证有序高效的运转;在学校中,教育与管理浑然一体;把管理的方方面面,从决策到操作,从整体到局部,将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就是教育与管理的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教育与管理应该是二者的综合。

职责

中小学校长应该是优秀的教育者和有效的管理者的结合,是一个复合型人才。校长要在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理论和能力上都精通,尤其要在二者的结合上有所研究,有所造就,有所创造。

校长职业的专业化

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曾说:我们强调校长专业化,实际上就是强调校长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的,是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的。还提出专业化是对校长职业的基本要求。

所谓专业化是在理解专业意义的基础上,提升专业精神,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专业道德、专业伦理,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现代校长的专业精神,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是一种立足教育,以自身工作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使命追求,就是要成为能引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教育家。

校长职业培训的制度化

校长培训要以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宗旨。目前,课程改革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校长培训能不能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一个长久的事业去发展,值得研究和探讨。校长培训是个大市场,我们要改革培训模式,内容,找出经验和差距,扩大国际视野,学习培训国际化的经验,加强国际竞争力,造就一批国际化的基础教育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卢元锴著 《校长学》,华文出版社,1999年

校长学校管理论文篇(6)

“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管理”是一种确保系统完全按照预设规范平稳运作的行为。“领导”是基于现状,致力于超越现状的行为,是前瞻性战略思维的决策反映。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轨迹,学校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形态都是通过课程呈现的。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创建品牌学校,创办优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一、校长课程文化的选择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美国学者费德勒为代表的学校管理学派,完成了传统领导理论向权变领导理论的转变。从校长和部属的关系、校长的任务结构和校长的权力三个方面论述了权变理论。八十年代,赫斯和巴兰查得对其改进,提出了建立学习型团队的观点。但无论哪一种理论流派,都是从哲学层面思考的,忽视学校教育层面的特征,容易把学校管理和领导等同企业管理。近期,教育界广泛关注课程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校长的课程领寻能力,成为大家研究的焦点。

1.课程文化的概述。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如何分类?什么才称得上“文化”?很多人弄不清楚。“文化”的定义有六百多种,普遍认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是在某个系统中,人创造的意义和意识,包含理念、信仰、知识、智慧、传统和学习方式等等,并由理念和信仰引发的思考、理解、交流和统一的行为。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系统的意义建构就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课程是教育的轨道,课程文化的理念、信仰、知识以及理念价值取向引发的言论和行为就是教育文化的子文化。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论,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离开课程文化就无法谈论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品牌学校的发展。当然,学校文化除了包含课程文化以外,还包括校园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管理文化等等许多从属学校文化的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亚文化系统,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形成网络结构的。

课程有许多种类。美国学者施瓦布1973年提出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要求、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计划、课程呈现方式和课程评价手段等五个部分。新课程改革就管理权限分类,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开设的国家课程,教育部有严格的规定,当国家课程标准变为每个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时,质量差异很大。例如:我们的科学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艺术课程,甚至于语数外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都没有达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利用,问题更大。

课程文化就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规范下,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形成一种素质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的统一言论、行动以及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大家都说素质教育离不开高考的改革。其实,教育离不开社会,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一定受社会民族文化制约,这再一次证明文化分类的层次性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是不是取消高考,素质教育就能推行了呢?的实践证明是不行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考试的教育。问题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要同时进行、相互促进。我们已经看到高考改革的曙光,大家要用战略眼光看待学校的课程文化管理。

2.课程文化要义的选择。1996年,布鲁纳把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归纳成五类:①承接圣典。②工作和生存训练。③建构理解。④适应社会秩序。⑤发展自我精神。学习语文和外语,为了什么?教师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学生为了考高分,家长为了孩子升重点学校,校长为了检查抽测。如果这样,课程标准的理念价值取向能落实吗?学校语文有承接圣典功能,有工作生存训练功能,有建构理解功能,有自我发展功能。一个连母语都学不好的人,就是送他到清华大学、哈佛大学也是没有前途的。学习外语是未来世界发展的社会秩序要求,比起母语来,工作和生存训练功能相对弱一点。有的家长把外语当作出国的价值唯一取向,孩子英语再好,母语不好,当不了翻译。数理化不好,进不了外国高校。孩子能有发展吗?

校长要铭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扎实完成国家规定的每一个课程目标。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基本要求,一定要达标。校长要严格要求每一位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教师是执行国家课程的主体,课程标准不能随意拔高降低,不要牺牲一种目标换取另一种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不是一句空话,教师的言论和行为是课程文化的直接呈现。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解读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教导是校长的助手相参谋。严格讲,校长的主要职责是课程的领导,教导的主要职责是课程管理。有的校长把课程领导视作教导工作,或把教学工作与课程领导等同起来,交给副校长做,自己脱离教育,这是一种失职。

1.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解读。前面讲过,“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领导”是基于现状和超越现状的行为。领导力就是校长超越现状的能力。许多学校十分重视改变现状,但是都停留在物质层面,经费一投入,物质层面是很容易改观的,这不是能力,更不是领导力。如果一所学校在文化层面有所超越,也就是在行为、言论、生活和工作方式、价值观取向等方面有所超越,那才体现校长的领导力。

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校长在课程文化层面超越现状、超越自我的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①自觉研究课程论学说,主动吸纳多元文化的能力。②用素质教育价值观鼓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能力。③指导学校课程管理的能力。④了解和调控课程文化的能力。⑤评价课程实施有效性的能力。常言道:“优秀校长管课堂,不合格校长管门房。”一个不会调控课程的校长,绝不是好校长。

美国学者休斯1987年写了一本《校长论》,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他把优秀校长描述为六个特征:组织起了一个高效的学习型团俸;系统规划学校发展;提高了每个学生学业成绩,促使他们成功;合理配置了学校资源;促进了全体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改善学校外部环境。以上特征有五个是跟课程有关的。也就是说,校长工作的核心是选择正确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组织和引导全体师生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目标,实现国家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总要求。学校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校长是学校法人,代表人民完成国家赋予的权力。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职责和行使权力的核心,也是一个优秀校长的最重要素质特征。

2.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行为表现。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行为表现可以从两个维度表述:一是不同课程类型,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严格执行国家课程,综合实施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另一个是,不同层面追求不同的行为效果:自我层面不断加强对课程文化的修炼,用学习专著替代功利主义;学校层面,引导师生教学和学习,建设学习型集体;社区层面,加强家长、上级部门和上级学校的沟通,使学校课程文化变为推动社会进步。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要从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着手,抓住核心课程目标要求,“深入课堂”、“深入学科”、“深入师生”。要改革当前的教学管理,从听课评课、质虽抽测中解放出来。听课评课能否改进为教师团队探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从实效性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积累,超越。质量抽测改为课程目标指引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和专业检测,用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落实教学目标,这方面可以采用北师大皮连里教授的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是当前校长谈论的热点。但是如何开发、如何利用?大家仍然处茫然状态。似乎抄录几篇文章,凑印一本教材,就是校本课程。其实,课程最主要的是课程目标的设置。只有在明确目标要求统领下,才会有内容选择、实施细则,冷静看待我们以前的课程领导行为,做了许多无用功,浪费了许多精力和财力。

当前,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应该致力于三个重点:一是学校的薄弱学科。前期强调强势学科、品牌建设是对的。但是素质教育、教育均衡化导向不能忽视短板效应,薄弱学科建设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二是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质量并不是光靠25%至40%的骨干教师支撑。教师是主要教学资源。不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全面质量管理是空话。三是致力于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不研究学生怎么“学”,新课程改革难以成功。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个案介绍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几个方面,许多工作大家都在做,但是没有从课程文化视角形成系统。从理念到实践必须有一个过程,先进理念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能使我们校长少走许多弯路,办学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下面就整合地方课程、激活校本课程作两个案例介绍:

1.东西部联合项目研究学习。“东西部联合项目研究学习”是国家教育部承担的联合教科文组织指令性课题研究项目,由教育信息技术部门负责实施。我校在市、区教学研究部门的指导下,以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为视野,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为视角,以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方案设计为抓手,开展教育活动。校长选配有教育能力和经验的教师,组织课程开发团队,亲自参与和制订活动方案,现场进行指导,致力于激活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内需。我校2010年“寻找淹没丝绸之路西域段古道的元凶”的研究、2011“回族清真寺拱形建筑结构的探秘”,两度获全国一等奖。校长在2010年赴南昌进行专题研究经验介绍,获得了专家和兄弟学校的好评。学校的品牌意识一下被激活了。

校本课程不是国家课程的对立系统,而是根据校情对国家课程的补充。目前,语、数、外核心学科的任务很重,质量抽测也很严格,学校教师都不敢脱离直接传授的教育模式去运作。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探索的方式,重过程和方式,轻结果和答案。两种学习方式是互补的。我们察觉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有很大空间,把校本课程和经验为中心的学科结合起来,获得了成功,也多次获得有关专家的表彰。

2.“大阅读”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大阅读”既是我们学校的品牌特色,又是我们学校的科研项目,也是我们学校的校本化课程。现从课程领导的角度,讲一讲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

首先,明确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大阅读追求每个学生通过视觉把文字、符号、图像、动作内化为自己心智,并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结构的能力。它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在视觉领域的实践探索。

其次,把总目标具体化:大阅读包含语文阅读,但不等同语文的阅读教学。我们把学科课程分为三个集合圈:核心是语文阅读,第二层是外语、数学的符号、图像阅读,第三层是科学、艺术、动作的阅读。每个集合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有关阅读能力的要求排列出来,选配课文相关的内容加以实施。目前,我们正从核心圈向第二层次推进,建立阅读能力检测分类要求。例如,语文阅读能力检测要求、各年段语文阅读考级标准等等,把阅读能力具体化,便于教师和学生操作。

当课程目标确定后,内容的选配和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语文阅读的内容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课外阅读书目加以选择,不再加重学生的负担;实施方式采用浸润式模式,学习忙时少读,学习闲时多读,利用寒暑假,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阅读是一种学习文化,我们追求阅读丰富人生、阅读改变生活,使师生达到“阅读而致博、笃行而达雅”的境界,用读书学习体验人生价值。

校长学校管理论文篇(7)

一、如何当好校长

校长是多角色的,既是管理者,又是领导者,同时又兼顾教育者。做校长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既是一种岗位,又是一项工作,更是担负着社会责任的光荣事业。

1、要当好班长。学校的领导班子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这一领导集体中,校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没有依赖和回避的余地。当好班长,一是统全局、议大事、善筹划,要有科学、合理、清晰的工作思路和方案。二是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善于让班子成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做到人人有担子、个个有分工,让每个人都有权组织、有权指挥、有权表态。多听取大家意见,尽量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2、要把学校的总目标和教师个人奋斗目标有机融合在一起。每一个新学年的到来,都是校长新构思的开始。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符合教师心理要求并且具有振奋人心、具有感染力的新的奋斗目标。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就是一级一级的阶梯。既要把学校工作逐年提高,还要把人心收起来,把大家劲头鼓起来。激发教师事业心,用事业凝聚教师,用真情感染教师,教师的积极性也才能持久。

3、要为教师创建良好工作环境。身为校长,必须把创建良好工作环境,善待教师作为管理的主导思想。有人把尊重、信任称为人际关系中的“黄金法则”。实际上,校长尊重、信任每一个教师,就能够带领他们努力工作。

4、要树立良好的校长个人形象。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校长的工作和形象至关重要。一所学校可因一位好校长而迅速崛起,也可因一位庸庸之辈而日落千丈,校长之于学校,的确犹如灵魂之于身体。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校长必须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勇气,积极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是时代和教育赋予校长的重任!

总之,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想把学校管理好校长是关键,作为校长,应该心中始终系着学校,为学校的发展去谋篇布局,竭尽全力把学校管好、办好。

二、如何管理好学校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对教学方向的引领,对教学管理指挥权的把握,走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研、分析的能力和由此表现出来的热情、态度,是促进教学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

1、定目标、建机制。确定学校的目标是校长管理工作中的头一件大事。学校发展目标制定直接影响到目标实现的结果。一个科学有效的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要与国家与地方教育目标相一致;②要符合学校实际情况;③适中,既有挑战性,又有实现的可能;④能够分解到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中去,形成学校一致的发展目标体系。此外,校长还要善于听取班子及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发展目标出台后,就需要建章立制促落实,古人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就是规矩。科学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因此作为校长,应该高瞻远瞩、统筹全局,集思广益,不断更改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同时执行制度时要公平、公正、公开,使全体教职工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心服口服。

2、抓班子、带队伍。学校的管理,说到底是人的管理。好的教育理念,好的规章制度,都要靠每一个教职工去理解,去执行,因此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首先校长要抓领导班子建设。校长做为一班之长,就要把班子建设成为一支“团结、民主、高效、创新、廉政”的领导班子。其次,校长要抓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抓教师的师德,要求教师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到关爱学生,廉洁从教;接着抓教师业务素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个人研讨,网络培训等活动,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3、抓教学、促提高。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质量的好坏,教育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绩效的根本标准。

校长抓教学关键在于:

①制订好教育质量指标;②抓好教学常规管理;③抓教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④抓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4、抓安全,促稳定。安全重于泰山,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学校要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师生进行完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做到时时抓安全,事事抓安全,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工作的开展。

5、抓德育、促成长。学校应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制定德育工作计划,经常组织开德育活动,如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演讲,有关的教育影片,法制教育等活动,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培养德育兼备的学生。

6、抓后勤,促保障。抓好后勤管理工作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增强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育人的质量;二是做好财务预算,经费合理使用;第三,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开源节流,即培养学习劳动观众和劳动技能,又为学校创造利润,使学校经费足够开支;第四,使后勤工作尽快“社会化”。

三、学校的党风谦政建设要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尤其重要。加强学校党风廉正建设应做到:

1、坚定政治信念,严明党的纪律。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和各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校园内发表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见,决不允许散布同中央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决不允许传播政治谣言。

2、加强作风建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这是我党一贯强调的作风。这些作风坚持得好,工作就会见成效,否则工作就会被耽误。加强作风建设首先要抓机关作风建设,以“慵、懒、散”作为突破口,整顿教师的作风。其次是要提高执行力,加强作风建设关键要提高执行力,执行力是效率的保证,执行力能保障工作顺利完成。加强作风建设还要厉行节约,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杜绝铺张浪费、讲排场的腐败现象,所有教师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重视这一点。

3、加强监督检查,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机制。只有注重制度建设,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行为。

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它的建设,有利于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党的xx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其中特别指出要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又承担着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促进学校教育管理,激发教职工工作热情,营造学校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有着重要意义。

1、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学校要定期举办各种演讲会、征文、辨论会等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推进高雅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活动的层次和品位,对学生进行各种主题教育,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2、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

3、充分信任教师是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教师的职业习惯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绝大多数决定了教师能够自觉和自愿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教师具备自律和自强的精神,具备道德情怀和职业道德的教师就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何支持。给予教师自由和信任可以让教师产生更大的激情和安全感。学校尽量少干预教师的行为,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

4、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并注重教师沟通。学校是一个文化聚集地,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五、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1、认真学习:社会的发展寄托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关键看学校,学校看校长。校长要善于学习,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才有生机和活力。要当好一名校长,首先必须勤于学习,学习是进步的先导,不学习是落后的象征。作为一名合格的校长要认真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和相关的教育法规,做刻苦学习的典范,才能做到工作有思路、有创新。

2、为学校服务:一名好的校长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当好师生的公仆,站起来能当伞,俯下去能做牛,耐得住清贫,忍得住寂寞,镇守住自己的学校,正确处理好班子间的工作、生活关系。当好主管而不主观,处事果断而不武断,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互相支持不拆台,做到思想同心,事业同干,做到层层分工,层层把关,层层负责。从各方面关心好每一位同志,建立好友谊。

3、狠抓教育质量:校长工作的核心是务必狠抓教育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是师生的荣誉。一所学校质量的高低,是否有竞争力,关键看这所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