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美声唱法论文

美声唱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23 13:36:12

美声唱法论文

美声唱法论文篇(1)

气息上,我国新疆民乐教学中,保存了传统新疆民乐的富有特色的技巧,运用西方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要求学生在歌唱呼吸过程中把气息深深地吸进肚子,保持在腰腹处,就是说在歌唱的时候要时刻保持吸气的感觉。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保持气息均匀、持续、平级、连贯的流动,遇见需要连声唱法时,在句子中间尽量不要就进行换气。传统的新疆民族声乐往往不能做到这点。因为美声唱法是一种以意大利民族语言为基础发展的声乐,在演唱新疆民歌时,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来达到咬字清晰并且歌唱流畅的目的,是不能轻易的做到的。所以在咬字方面,学习了美声唱法后,要求学生要降低喉头位置,靠后字的着力点,提起软腭立起后咽壁。保持咽腔的稳定。通过运用美声,在咬字清晰流畅地演唱新疆民族声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民歌教学上,有人曾说,字有宽窄尖团之分。但都要在一个通道内运行,通道并不因发窄母音而变窄,也不因发宽母音而变散,要始终保持乌通道,全身唱,只要保持在后通道,声音就容易统一。美声唱法对新疆民乐的影响也如是。在共鸣的方面,我国新疆传统民歌主要是口腔共鸣,要求的是对局部共鸣的运用。在新疆民乐教学过程中,借鉴美声唱法对混合共鸣的使用。要求学生打开喉咙,在稳定的通道内发声。将传统的新疆民乐中挤、卡、压的声音克服,保证歌唱出来的声音圆润并且音色被中国大众接受。并根据不同的民乐作品来借鉴美声唱法的的共鸣腔体的运用,表达出不同曲风的新疆民族声乐。将传统新疆民族声乐唱法的特殊性和美声唱法的科学性紧密地结合运用。

二、声乐教学科研的借鉴和影响

随着新疆民族声乐教学的开展,我国的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才开始慢慢发展。随着将美声唱法和新疆民族声乐的有机结合,新疆民乐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开始良性发展。不仅在研究的方向上越来越广,在课题上也越来越精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研究还是借鉴了西方美声学派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研究方向,影响意义深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步,中国的新疆民歌歌唱家通过掌握学习西方的美声唱法,借鉴其科学理论,与新疆的语言发音相结合,完成新疆民歌作品的的演唱,使美声唱法在新疆的本土化才得以顺利实现。

三、结语

美声唱法论文篇(2)

关键词:声乐艺术;民族唱法;美声唱法0引言

现代中国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交融,时时刻刻地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挑战与冲击。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历史传承的重任。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种唱法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美声唱法以音色统一、声部划分的独特性引发听众的整体共鸣,民族唱法以情带声,营造舞台效果,情景交融来满足社会人民对精神层次上音乐文化的强烈追求,两种唱法各自的独特优势值得相互借鉴。

1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审美层面上的异同

审美属性与审美标准的差异。审美属性是客体转化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从情感层面与形式层面对比、研究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审美属性上的差异。第一,探究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差异。(1)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两种唱法在音色上的差异。从形式层面上说,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审美属性最显著的差异应当是音色表现上的差异。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是两个不同风格的声乐艺术形式,演唱者的声音是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最基本的载体。从情感层面上说,民族唱法较为注重视觉上的美感,美声唱法较为注重听觉上的美感。民族唱法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唱法,同时吸收、借鉴了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整个音域范围内追求音色的协调和统一。(2)传统审美标准上,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歌唱艺术形式涵盖说唱乐、地方民歌以及戏曲等,民族唱法在此基础上追求的是声音优美,把声音优美作为民族唱法比较重要的审美标准。美声唱法中音色统一是审美原则的精髓。美声唱法注重从听觉艺术在审视演唱者演唱的水平,将音色的和谐统一作为声乐评价的重要条件。第二,探究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共性。(1)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对演唱者、演唱作品的基础要求。声音是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最基本的表现形式,透过演唱者的声音表现出作品展示的内在情感。(2)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通过不同方式、不同形式达到的整体共鸣效果。美声唱歌注重在听觉上实现声音的一种内在的穿透力,实现音色的和谐统一,人们在柔和、和谐的音节中体会音乐的美妙感觉;民族唱法注重在变现声音的同时,营造较好的舞台效果与环境氛围,通过以情带声,情景交融的一种特别的方式引发人民对音乐文化特殊的追求。

2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

第一,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美声唱法重视对音色统一的追求,技术标准十分讲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生命价值。(1)咬字与吐字的借鉴。美声唱法注重元音的统一与连贯,在演唱的过程中咬字有力而不生硬,追求的是一种连贯性与柔和性。美声唱法能够将咬字部分与演唱部分实现完美的结合,音色之间实现了良好的过渡,对音乐起到了较好的美化作用。(2)民族唱法对美声中混声唱法的借鉴。相对其他演唱方法,混合声唱法是美声唱法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唱法,真假音的结合是美声唱法中的重点。真假音的结合要求演唱者具备较好的气息训练基础,演唱的过程中能够保证气息的有力且通畅,声音做到圆润而宽广。第二,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民族唱法是在新世纪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积淀、审美内涵、时代特色的歌唱形式及独特表演艺术。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在演唱意境方面的借鉴。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演唱意境的借鉴中,民族唱法在演唱的过程中较为注重视觉上的效果,讲究的是舞台上的一种诗情画意。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主要是学习民族唱法在演唱中情景交融的舞台效果。美声唱法通过对民族唱法的学习,能够在音色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做到情景交融,强化美声唱法的审美情感,促使美声唱法中流露出民族声乐中的意境美。(2)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中韵味的借鉴。高雅与韵味是音乐审美中的重要原则,韵味意境是演唱过程中对作品的最好阐释。韵味是民族声乐唱法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优势。(3)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润腔美的借鉴。民族唱法具有润腔的独立风格特征,润腔过程需要以旋律中的音色与音高来实现演唱过程中的具体变化,实现对演唱作品情感与内涵的完美表达。

3结论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进展,声乐文化在国际潮流下逐步引进多元化、规范化等更多的时尚元素。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种唱法各自具备独特的演唱风格,但对演唱者都要进行演唱技巧的训练,同时结合对演唱者心理技术教学、专业知识的基本功训练、演唱者的风格对作品遴选技术训练、舞台艺术实践训练,通过多项高强度的训练促使演唱者掌握不同唱法的演唱技巧,锻炼演唱者的内在涵养、文化素质、内心环境、性格思维以及对外部的各种矛盾现象的敏感度。参考文献:

[1] 魁丽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发展趋势[D].西北民族大学,2011.

[2] 王丽娜,郝宝珠.高师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J].人民音乐,2010(09):5961.

[3] 胡晓杰.浅谈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特点及相互借鉴与融合[J].北方文学(下旬),2012(11):76.

美声唱法论文篇(3)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异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满足物质要求的基础上,以美声唱法为代表的西洋声乐文化,自传入我国来,尽管有所发展,却始终无法实现本土化的改造,难以与民族民间音乐相融合,使其有效融合在民族民间音乐当中,成为目前音乐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20世纪 80年代,我国在声乐教学中出现了声乐唱法的分类,依据其演唱内容、演唱方法和效果的不同,严格区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中各自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即传统西洋唱法,是西方科学地训练歌唱嗓音方法,表现歌唱艺术的统称,常以意大利美声唱法为代表。美声唱法以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均匀、花腔装饰乐句华丽灵巧为特点。

它是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声乐学派唱法基础上及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发展下逐渐形成的。美声唱法的诞生是在当时的西方音乐单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的基础上,唱法的本身脱离不了宗教音乐的影响,男女唱法一样,只是声部不一样,高低不一样。现在的美声唱法以不在是意大利人专有的唱法了,而是被全世界所接受的、属于全人类共同所有的文化艺术财富。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因为源自不同的国家,拥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唱法技巧上也是各不相同,所以,要实现美声唱法与民族民间音乐的融合,首先要在唱法技巧上实现互补与借鉴,美声唱法素以简明、轻快的发音,突出共鸣,假声为主、真声为辅为特点,拥有浑厚的高音,与民族唱法形成鲜明对比。

二、民族唱法

所谓的民族唱法,从广义上讲,是泛指我国各个社会文化历史发展时期中各地区、各民族间流传着的所有种类繁多的不同声乐歌唱艺术方法、歌唱艺术形式和流派唱法艺术体系的总和,包括中华民族所有的声乐艺术,如戏曲、曲艺、民族、艺术歌曲五四以来新创作歌曲、流行音乐等。声乐界一般所指的民族声乐则是狭义的理解,是特指除中国的戏曲、曲艺以外的民间歌曲、改编的民歌、艺术歌曲五四以来的创作歌曲、中国歌剧选段。本文所研究的民族声乐也是指狭义的理解。其中包括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戏曲和说唱艺术。

这样看来民族唱法是一门独树一帜的歌唱艺术,它继承了戏曲、曲艺传统声乐艺术中的精华,又吸取了西欧科学的发声方法。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科学发声为原理,并代表着民族气质、民族个性,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标准的中国式歌唱艺术。民族唱法在传承我国各民族的不同特点与风格时也注重演唱技巧,演唱风格;成为一种真正具有中国式的演唱风格。民族唱法在唱法上也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更要求声音连贯、声情并茂。在气息运用上也强调叹到哪就在哪儿唱,与美声唱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二者在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复杂因素的影响下,逐步演变成当今人类社会颇具特色的歌唱表演艺术风格体系和演唱方法体系,中国的民族声乐与欧洲的传统声乐在发声方法上具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同时二者也存在着许多不同,如语言、风格、地域、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审美习惯及音乐中的调式调性、风格特点等等。

在嗓音发声基本原理方面,中国传统声乐理论对歌唱呼吸和歌唱语言基本原理有所侧重,但相对缺乏对嗓音歌唱发声机制原理、歌唱共鸣原理以及整个嗓音歌唱科学理论的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其理论不足的一面。而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美声学派的声乐理论较早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嗓音歌唱科学理论体系。

相比较而言,两种唱法中,中国民族声乐的方式较为合理并且符合歌唱科学的基本原则,它是借助了歌唱者嗓音歌唱发声机能的技术调节和演唱技巧的技术控制来实现嗓音歌唱的性别转换的,这种唱法没有违背自然的歌唱方法,因此具有相对的合理性。

美声唱法有唱法之分,民族唱法没有区分美声唱法将人的声音分为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一般又分为戏剧男高音、英雄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有特殊的花腔歌唱家。女高音一般又分为戏剧女高音、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

美声唱法论文篇(4)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借鉴;融合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31-01

多元化的21世纪,全球各领域都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征。我国当代歌坛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这两大声乐流派,也同样出现了动态的双向交流、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整合的特点。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一特点,对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均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对这重要艺术命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就教于专家与同行。

具体而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可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解读。

一、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首先表现在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上。

众所周知,美声唱法是典型的西洋声乐艺术,它源于意大利,又名“欧洲唱法”。所以中国的美声唱法,对于中国广大观众而言,是典型的“舶来品”,这就必须面对一个民族化的重要课题。因为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任何艺术,都以民族化为生命与灵魂,不仅本土艺术如此,引进来的外来艺术亦如此。以中国的外来艺术为例,如芭蕾舞剧的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钢琴曲中的《黄河》协奏曲,小提琴曲中的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洋为中用”的精品,所以同志才明确地指出:“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同志也明确地指出:“少数洋化的东西可以保持,但是,多数是要能在中国土壤里植根成长的。”

事实上的确如此,中国的美声唱法,始终坚持走民族化的艺术道路,坚持对民族唱法的借鉴,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成效。从“五四”运动以后美声唱法流传到中国的第一代归国的歌唱家应尚能、周淑安等开始,就向民族唱法借鉴演唱中国民歌与艺术歌曲。后来萧友梅创办的国立音专培养出来的歌唱家喻宜萱、李献敏等,也把美声唱法与民族语言、民族审美情趣结合起来,演唱了大量艺术歌曲与抗日救亡歌曲。建国以后,歌唱家胡晓平、刘维维、廖昌永、戴玉强等,也多方面向民族唱法借鉴,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杨鸿基、殷秀梅、王霞、关牧村精髓,形成了美声唱法的“中国学派”或“民族美声”。

由此可见,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是有目共睹的。

二、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美声唱法与民旅唱法的融合,也表现在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上。

建国以后,我国的民族唱法从原始的民歌唱法转变到科学化、专业化的训练时期,“在继承传统的民族唱法的同时,开始借鉴欧洲美声唱法的某些基本原则,以弥补自己在发声方法上的某些不足,迅速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唱法更大胆地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注重科学的发声方法,尤其是在高声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突破。在沈湘、金铁霖等声乐教育家的带领下,使民族唱法在充分继承民族语言、民族风格、民族气概的原则上,对美声唱法的全面借鉴、取得了长足的进行,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族唱法歌唱家,如宋祖英、、阎维文等等,使中国的民族唱法自立于世界声乐艺术之林。

由此可见,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也是有口皆碑的。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结合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更表现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结合上。

这种有机结合,又具体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方面是美声唱法歌唱家与民族唱法歌唱家同台演唱同一首歌曲,例如多明戈与宋祖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就如此;另一个方面是一位歌唱家同时可以演唱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不同歌曲,例如万山红、吴碧霞(还能演唱通俗唱法的歌曲),就如此。

由此可见,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结合,也是普遍存在的。

参考文献:

[1].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J].北京:人民日报1979.9.9.

美声唱法论文篇(5)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化 演唱技巧 方法

在演唱风格上,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二者在唱法上却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样就便于演唱者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演绎出兼容两者优点的新唱法。随着音乐多元化趋势的到来,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界限已经不像之前那样青白分明。

一、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优点

美声唱法民族化是音乐融合产生的结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国家文化的核心与载体。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或多个有代表性的民族特点。我国是包含多种少数民族的国家,我国民歌的种类更是五花八门、品类繁多。这些不同音乐风格民歌反映出的音乐多元和变化往往能够使歌曲创作者获取很多谱写灵感,进而创作出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经由歌唱家的深情演绎,许多民间曲目也能登大雅之堂,成为人人传唱的经典。

二、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意义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科学的使用演唱技巧、掌握声带发生的要点是教师教学重中之重的内容。随着人民物质水平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与追求也越发重视。很多观众已经自觉欣赏西方歌剧并热衷于听外国歌曲。纵观近年来各种音乐比赛和选秀节目,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选手可以同时演唱民族和美声两种唱法并且表现十分出色。这类歌手无论从唱功上还是舞台表现力上都是可圈可点的,我们应对这种现象持乐观态度。因为只有不断融合创新,我国的歌唱事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歌曲种类才会更加多元丰富。

三、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指导思想

首先,应在实践基础上对我国各民族演唱艺术进行深入探索。从我国建国初期对演唱形式做的长期探讨和争论焦点来看,在我国民族音乐道路走向和对民族音乐发展前景预期的问题上,诸多歌唱家各执己见。概而论之,我们应该更善于对外国文化进行合理吸收,去其糟粕、用之精华。

其次,将民族与美声唱法融合时要注意,不要生硬照搬民族唱法中不能为观众完全理解的音乐形式。对两种唱法进行互相渗透的同时应该避免创作出的作品曲高和寡、不为普通大众理解。虽然大众对于外国文化的接受程度比起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高。然而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美声演唱依旧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只有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或是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才能欣赏。

最后,要注重乐理知识和实际演唱技巧间的相容并济。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看,一些擅于研习声乐理论方面知识的学者,更乐于研究乐评与乐史。而这两个研究方向恰恰是高等院校音乐系设置教学内容的重点,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对我国乐坛的全面发展会起很大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当代歌坛各类多元化、多风格音乐的出现,音乐理论也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音乐教学者也要在教学中添加新的内容以完善音乐教学体系、促进音乐人才的全面发展。

四、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具体方法

(一)将美声唱法民族化使其富于中国特色

随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紧密融合,越来越多被中国歌唱家改编演绎的外国歌曲已经具备一些中国乐曲的特质。比如,一些创作人将中国古诗词填入西方经典乐曲的歌词或者使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外国乐曲,这样一来,就产生大量让人耳目一新、脍炙人口的中西合璧式乐曲。

(二)将美声唱法民族化要注重歌唱技巧的运用

首先,美声唱法源于西方,这种歌曲艺术对演唱者的声音洪亮度、音高低范围跨度、音质优劣度三个方面有严苛的要求。美声唱法是一种需要歌者注意灵活转换真音假音的唱法。歌者要调动起发声共鸣腔部位的活跃性和灵活度。其次,歌者在演唱美声民族化曲目时应注重字正腔圆、谈吐明晰。要满含民族情愫,将中国民族化特色声乐作品演绎的准确到位。

(三)注重美声唱法民族化歌曲的创作

目前,体现美声唱法民族化风格的曲目很有限,通俗唱法歌曲数目占据了歌曲总量的半壁江山。中国的美声唱法不比西方美声唱法的底蕴足、历史悠久。一般的词作家与曲作家也不擅于将两类唱法有机结合起来,而一首歌曲能为大众热衷传唱并不仅仅取决于曲目的唱法,而取决于歌曲的思想内涵和旋律的辨识度。

(四)将美声唱法民族化应注重情感的表达

首先,词曲创作者和歌曲演唱者应该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背景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将我国古典乐器、戏剧曲艺的形式、民俗歌谣的类别有一定研究。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创作才能凸显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其次,歌者应在控制气息方面多下功夫,多从发声技巧和演唱技巧方面追求完美。唯有这样我们的音乐界才能涌现大量具有民族特色、艺术气息、时代风貌的民族音乐艺术作品。

最后,歌唱者在进行演唱时应注意自身音色的圆润度和音量大小,不要让配乐喧宾夺主。演唱者要时刻把握住自己作为音乐情感表述的主体地位。

总之,我们应致力于将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唱法相融合,把西方的优秀艺术成果变成具有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使得美声唱法在中国也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歌唱者要学会把握两种唱法在演唱技巧上可以共通的地方,让自己的演唱风格丰富多变,更擅于轻松驾驭两种演唱法的转换。

参考文献:

[1]胡天虹.再谈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认识与实践[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版),2011,(03).

[2]孙消.浅析新时期美声民族两种唱法的相互交融[J].大众文艺,2011,(18).

美声唱法论文篇(6)

    ,13世纪前的欧洲音乐均为单声部音乐,《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它们是由作者荷马创作,这是初期的声乐表现形式。到了公元590年,圣咏的出现预示了欧洲声乐艺术萌芽的开始。随着圣咏的发展,一些演唱者将它作了一些华丽、流畅的的创造与升华,形成了新的、更好的演唱方法。所以说圣咏音乐是美声唱法的萌芽。后来阉人歌手促使美声唱法的发展。随着歌剧的产生,美声唱法开始完善。意大利歌剧《达芙妮》是作曲家佩里根最早的作品,歌剧通过作曲家们的创作,突破了以往的唱法。随后歌剧《犹丽狄茜》的问世,将歌剧艺术推向高潮,美声唱法更加完善。本文从民族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审美、形体表演、适于演唱的曲目体裁上进行分析与比较。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审美比较

    从中、西声乐艺术发展史和声乐文化艺术特点等方面,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即中国的民族唱法艺术包括了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各种不同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歌唱艺术风格,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主线是汉族民间歌舞,题材内容主要来自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体裁形式分别为民歌、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从演唱形式上看,民族声乐以独唱、对唱、表演唱等基本形式为主,较少重唱、合唱等形式。音调旋律以五声民族调式为主,在声乐教学效果上,追求自靠前、明亮、清纯、高亢甜美的声学特点。这些都赋予我国民族声乐唱法的深刻的特征。

    意大利美声唱法则是特指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一种独特的流派唱法体系,美声唱法的形成与发展与世俗音乐的发展有密切联系。意大利美声唱法得益于歌剧艺术,其题裁形式多为宗教题材,宫廷和市民的世俗题材,体裁形式有合唱、重唱、独唱等多种类型,美声唱法更为强调圆润、柔和、丰满、浑厚和带有掩盖色彩的嗓音音响特点等等。所以这些都赋予了美声唱法浓厚的西方音乐色彩。

    从中西声乐艺术理论体系看,中国传统唱论中包含了有关歌唱技术、发声原理和歌唱艺术表现方面的各种论述,民族声乐理论偏重于语音发声技巧、声腔技术和情感情绪表达方法的理论研究,它强调的是字与腔、情与腔和字与情,简而言之,就是字—声—情,以字带声、以韵补声的表现规律。民族唱法中大多是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并以演唱者的本嗓表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因此得到中国观众的普遍赞同,符合其真、善、美的审美情趣。相反美声唱法以假声为主,真声为辅,追求一种真假混合,获得更宽的音乐。美声唱法的审美追求是建立在科学的歌唱训练体系的基础之上的,其声音——曲调——抒情,是以美传声、以声传情,它是歌唱艺术与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形体表演的比较

    在中国民族唱法中,声音,表情,肢体的表演是密不可分的,在演唱中,情绪会随着音乐不断变化,演唱者的表情与身体会不自觉的随着心中的感情伴着音乐而舞动,中国民族唱法是从戏曲、曲艺发展而来的,因此它多带有戏曲表演的程式化和多样性,舞台动作应与音乐韵律和谐统一,用真实自然的体态来表现音乐,带动表演者与观众共同进入音乐。在西方,一般来说,好像外国的声乐作品不主张有过多的外在动作来参与,表达都比较自然。他们似乎比中国人更主张用纯粹的声音来表现打动观众,由于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时期,在声乐唱法表演上具有既要表现真实情感又要节制的特点,所以西洋美声唱法中即使是感情及其激烈的,其表现也是比较节制的。两种演唱风格在这点上是有区别的。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适于演唱的曲目体裁

    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的民族唱法在演唱的曲目体裁上是具有共性的。演唱体裁一般分为(1)民歌:民族唱法的民歌有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美声唱法中的“谣唱曲”,实际上是西洋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歌。(2)艺术歌曲: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以艺术歌曲为重要的演唱曲目。所谓“艺术歌曲”又包含两大内容:一个是新创作的抒情歌曲(西方以着名诗人的抒情短诗为主要歌词而谱曲);另一个是歌剧的选曲或选段。(3)歌剧: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分别是西洋歌剧与中国民族歌剧的主要声乐形式。

    综上所述,在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语言、历史、风俗的客观现实生活的推动下,尽管在歌唱声音特点、演唱风格、演唱方法、声音色彩和效果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深呼吸的支持,字正腔圆的审美,以情带声的观念始终是不同民族歌唱艺术的共同特征。这两种唱法的声乐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歌唱发声原理等方面也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是可以完全借鉴、学习和沟通的。

    参考文献:

    [1] 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 张淑芳.歌唱艺术与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美声唱法论文篇(7)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借鉴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40-01

美声唱法在以后传入我国,并逐步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无疑是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如何把美声唱法的优点不断的与我国声乐艺术、语言特点相结合而发展我们的民族唱法,使中国民族声乐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宝贵财富,这还需要我们对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进行认真的研究。概括起来,二者的异同大致有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语言规律的差别

由于两种唱法产生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语言环境,所以在咬字吐字发音方面各具特点。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咬字吐字和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有直接的联系,意大利语是由拉丁语演变而来,每个音发出来都很平正、流畅、清晰。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的连贯(legato),而意大利语的确是一种相当连贯的语言,绝对不会有声门闭锁或者喉音的出现。它特别强调重音,对比鲜明,富于节奏感,单词多以元音结尾特别便于歌唱发声。对美声发声方式起了决定作用。而我国民族唱法则根植于中华民族民族语言特点,吐字咬字讲究五音(喉、舌、齿、牙、唇)四呼(开、齐、合、撮),所以用母语方言演唱本民族声乐作品可以更好地表现风格特色。在我国民族声乐界有一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具个性的歌唱家,他们的演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如胡松华,才旦卓玛,克里木,何继光,郭颂,德德玛等等。他们的演唱丰富了民族声乐的内涵,使中国民族歌坛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局面,而这所以能形成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则是因为他们尊重了民族语言发音特点和习惯。

二、演唱风格的差别

早期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是随着正歌剧的兴起而产生的。美声唱法在十九世纪以前,在正歌剧创作中,单纯追求声音的效果,有很大的炫技成分,不重视词义和思想情感的表达。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声唱法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时期,而单纯追求声音美的现象了很大的改观,当时的歌唱家们的演唱把作品的情感,明亮的音色、辉煌的声音视为同等的重要。在美声唱法经历了漫长的300年来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通用的一种系统的科学的歌唱方法。我国的民族唱法,也有人称之为民族民间唱法或中国民歌唱法等等。它的主要特征是明亮、圆润、宽广,呼吸上注重“丹田”之气的运用,演唱上讲究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民族唱法极富风格性,擅长演唱创作民歌与传统民歌,颇受群众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几十年来,我国民族声乐工作者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演唱特色的同时,一直在不断地摸索新的路子。尤其是在借鉴美声唱法使用真假声混合为技巧的训练方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使民族声乐的演唱理论与方法逐步科学化,系统化,为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学派奠定了基础。我国的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比,在作品演唱上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真诚流露,表现的更为突出,尤其讲究声、情、字、味、表、意等几个因素的有机结合。而美声唱法在反映人物内心情感世界,作品思想内容方面与我国的民族唱法比较起来则显得更加含蓄些,没有民族唱法那么直接、直白。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他们共同追求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各自都以自己鲜明的特色来打动观众,感染观众,都通过悦耳动听的歌唱声音,以自身所独有的艺术魅力诠释声乐作品的内涵,引起观众内心情感的强烈震动,从而充分显示自身的艺术感染力。

三、声音特点的差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