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13 00:09:07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1)

长三角家庭教育的本次论坛是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基础教育面临转型和《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刚刚后举行的,论坛始终围绕着“家校合作与家庭教育”的主题进行。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教授出席了论坛活动。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常务副所长汤林春、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陈振华分别致辞并介绍了上海市和宝山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研究的情况。

论坛听取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谭虎教授有关“家长委员会”的专题报告。由于谭教授主持过“我国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发展现状”的调研并参与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的起草,他对文件制订过程的介绍和内容的解读,对与会代表准确地理解教育部文件的精神提供了可靠的、有力的依据。

论坛听取了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郁琴芳、杭州市富阳市富春二小胡群亚和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章佳三项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介绍。特殊人群家庭教育特点与指导对策的实证研究、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感性发言和学校与家庭互动方式的理性提炼,她们为大家展示了家庭教育研究中的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不同风格。

宝山区中小学向论坛代表展示了家庭教育指导的集体性指导活动。宝林三小、泗东小学和泗塘中学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围绕“让我把幸福告诉你”、“合理团队共同成长”和“家校携手凝聚育人合力”等主题,采用报告、讨论、辨析、亲子活动指导、小品表演、童话人物穿插和家长现场谈体会等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为代表们展示了宝山区家庭教育指导的一幅生动画面。活动还引导论坛代表自然地介入到指导活动之中,将指导活动的互动状态从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和亲师互动,进一步提升到展示单位与与会代表间互动的高度。

论坛分“家校合作中的组织管理”、“家校合作中的亲师关系”和“家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三个分论坛进行了成果交流和研讨,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了家校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疑惑和应对策略。

论坛颁布了本届论坛获奖研究成果100项的名单,表彰了长三角地区学校系统家庭教育指导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对长三角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研究将发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论坛认为,包括长三角在内的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1)优化资源配置、硬件设施建设和保障经费投入力度,不再是突出矛盾;(2)保持学生良好学业成绩,不再是教育发展的全部价值追求;(3)教育资源均等配置和教育质量标准化,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新诉求。

论坛认为,我们面临的新的形势是:(1)公共协商机制不断完善,公众直接参与的意识和可能明显增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普及和信息平台增多。(2)家长与学校互动的参与意识、互动渠道、互动手段和互动内容发生明显变化;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开始出现,互动的主动性、渠道、手段、内容和频率发生明显变化。(3)自然形成的家长沙龙、家庭互助小组、家长博客群、家长QQ群等成为家长互动的新形式。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2)

一学员论坛的作用

在学员论坛活动中,教师和学员之间的交往是完整的人与人主体间的交往,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我—你”关系,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灌输式传授教育过程中教师主体性单向发挥的现象。它强调了学员的主体地位,将学员真正视为有能力的、独立的个体,视为与“我”平等交流与对话的“你”,从而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干部培训的成效。

第一,开展学员论坛,有利于干部培训工作的科学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常常把学员仅仅当作客体看待,视为被改造的工具,视为物,认为物改造好了,干部培训教育的价值就会实现,所以,这是一种以物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显然是误入了歧途,是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干部培训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干部的全面发展,人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那么今天,我们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去认识这一问题,要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从人的精神需求的高度去审视干部培训工作的逻辑起点。即要特别注重人的精神需求,把调适人们的思想,不断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参与学员论坛的学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改造教育的物,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现有学员的人力资源,做到资源共享与开发。参与学员论坛的学员的学历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并且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其中有一些学员的理论功底较深厚、对某些热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开展学员论坛,既能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又能促进干部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开展学员论坛能把学员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让学员把所学的理论与本单位的具体工作相结合,从而使授课内容更贴近学员的生活世界。它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的干部培训模式,能发挥学员的主体性,能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锻炼学员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使学员认真分析和思考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能形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气氛;能让学员学以致用,开拓视野。

第二,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学员论坛体现出的交互性、民主性、平等性、尊重双方的话语权等特征,有助于通过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干部培训的成效,同时能够避免干部培训工作的单向化和僵化倾向,这值得我们在干部培训中加以运用和推广。在学员论坛活动中,“师生双方在倾听和言说,即在语言的交流中,敞开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接纳对方,同时又把自己投向对方,获得理解和沟通。”[1]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的“人—人”的“我—你”关系,实现了师生共享话语权的回归,形成了对话话语系统。教师和学员在学员论坛活动中都意识到自己和他人都是平等的交往主体,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话语霸权”。主体之间尊重双方的话语权,改变了过去“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性灌输的授课形式。教师与学员敞开心扉进行真诚的交流,彻底改变了教师居于“权威者”位置,拥有权力的“说者”;从教师独享话语权回归到师生共同拥有话语权,体现了师生间是一种基于平等交往的“聆听和诉说”的对话和理解关系,对话中任何一方都不拥有“话语霸权”,但都有自己的话语权力,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同提高。

第三,有利于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创新。开展学员论坛有利于建立一个干部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的重要机制和平台。在学员专题论坛提出的政策建议,创新信息工作机制,能提高信息报送的质量与效率,从而能为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相关的决策。学员论坛十分注重应用研究,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调研和讨论,积极主动地为党委、政府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政策咨询成果,使党校真正成为党委、政府的智库。

二开展学员论坛的对策

学员论坛实现了从占有式教育到交互式教育,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它超越了灌输式的干部培训教育,把目光转向“我们”,倡导培训教育中师生的共同性、共存性、交互性、双向互动性,倡导教师与学员在平等的交流或交往中相互理解,实现师生之间的共生性,共同迈向“我—你”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的和谐交往。

第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员的主体地位的“合力”作用。举办论坛,确定主题是关键。论坛的主题选择必须具有学术性、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这就要求主题要同国家形势发展、世界局势变化、人民关切、学员个人成长需要等相结合,就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运用,着眼于对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提出解决的方法,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论坛的主题应由教师和学员共同探讨商定,这也是教师和学员双方在论坛筹备阶段的互动,双方达成共识。共识不是把教师和学员的认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双方话语权的前提下,对论坛主题的选定有一致的认同。同时还帮助交际双方对话语所指达成完全一致的理解,“任何理解都以共识为背景,理解所唤起的是共识的缺陷。理解所要批判、要超越的是共识的规范结构,理解所向往的是建立新的共识以取代旧的共识。”[2]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去选择当前形势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论坛主题进行研究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员的主体地位的“合力”作用。

第二,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论坛组织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教师加强引导、创设氛围。其一,营造和谐开放的研讨氛围和组织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在此基础上,为了能让学员有均等的发言机会,这就要求学员的发言时间应根据论坛的主题可设定,一般为十分钟以内(有条件的可要求学员准备PPT)。同时,教师要创设环境引导学员从不同角度对主题进行思考。其二,创设良好的环境。为了更好地提高学员论坛的效果,教师可根据论坛主题的内容和学员的个体性而灵活地选择桌椅摆放的方式(如圆形、弧形、方形、矩形、马蹄形、梯形、六边形和八边形等方式),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性,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心理氛围。其三,教师要有适度的点评。点评学员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学员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相反,它更是激励学员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不断学习、改进、提高的过程。这能够有效地评析学员论坛教学的状况和优缺点,这能够让学员正确了解个人在论坛教学中的优点、亮点、特点和弱点,能让学员找到个人今后努力发展的基点和方向。同时,课堂点评还能促使教师在相互之间的听课活动中增进了解,互相学习,扩大双方的视野,也促进了教学形式的更新。其四,要充分发挥论坛成果,搭建起党校声音传递的路径和思想库的平台。把学员的发言稿整理和修改后,向有关报刊和相关政府部门推荐较强对策性和可操作性的调研报告。这样,既可以较好发挥党校“智囊库”的作用,又可以调动学员参与学员论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了“学员论坛”的积极效果,逐步体现学员论坛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的方向。

第三,要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应该充分尊重学员的知情权、决定权、参与权和选择权,在教学和学员管理中,无视学员的权力的存在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学员应该在论坛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而不是游离于论坛活动之外,从而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自己,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其一,学员要深入调研。在论坛的主题确定后,学员要主动围绕论坛的主题,制定详细周密而又可行的调研计划,研究调研的形式、方式和内容。调研过程中要深入实际,查阅文献资料,或问卷调查,或走访座谈,或参观考察,最大限度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把学员的主体性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参与学员论坛的准备工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改变他们的学习观念,“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其二,学员认真讨论,并撰写好调研文章。各调研小组在深人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学员要对调研所获取的材料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理清思路,力争形成具有指导实践性强的、高质量的调研论文和发言提纲,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好小组讨论,进行初步的研讨交流。同时,学员要搜集图片、动画或视频,开始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要求科学美观,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调研论文和发言提纲。其三,在学员自愿和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学员推选出发言人和主持人。发言人应选出对论坛主题有兴趣、具有深入研究、善于总结和表达的学员作为论坛发言人。发言人的授课内容不是个人的研究,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主持人应具有引导,编辑,控制等多种能力,具备丰富的阅读积累,具备广泛的阅读经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善于把握局面、语言生动幽默的学员担任。主持的学员事先要精心准备,吃透有关材料,对整个论坛过程进行规划,对需要提出的许多具体问题和主要的串词进行巧妙的设计。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3)

【关键词】分布式虚拟现实;虚拟展览馆;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73―03

一 问题的提出

当前,人文教学的“工具性教育”弊端呈现突出。“工具性教育”是指把人培养成工具,把教育当作工具来使用的一种观念形态的教育思想。[1]学生对“工具性教育”往往采取消极与反抗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开始从潜在危机走向具体的社会精神缺陷。[2] [3]由于人文精神的匮乏,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逐渐消失,不利于民族的发展。针对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探讨如何利用成熟的条件和资源加以改进。学校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资源特别是诗歌、历史文化资源容易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发展,因而提出利用虚拟展览馆开展诗歌人文教育。本文在分析基于ABnet的分布式虚拟现实的基础上,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分布式中国古代诗歌文化虚拟展览馆系统,并与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结合,结合传统的现实展览馆和多媒体放映馆的特点,通过网络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以逼真的视、听、触觉为一体的虚拟学习环境和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机制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 虚拟展览馆系统设计的理论分析

1 分布式虚拟现实概述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指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技术。[4]虚拟现实分为桌面虚拟现实(desktop virtual reality)、沉浸式虚拟现实(immersive)、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型虚拟现实、分布式虚拟现实(distributed)等类型。分布式虚拟现实是指在多个地理上相互独立的用户,实时的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共同分享一个虚拟空间,一起体验虚拟经历,使虚拟用户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桌面型的的分布式虚拟现实的实现方法很多,如:借助于Java进行实时通讯的Vrml语言设计的分布式虚拟现实、利用VirTools Dev和Multi-user Sevre快速高效制作的多人连线应用程序、利用Atomsphere服务器建立的分布式虚拟现实等,它们在性能上各有其优缺点。本文采用ABnet与Vrml语言构建分布式虚拟现实,其中,ABnet[5]是由美国人Rick基于java开发三维多人在线聊天服务器。

2 虚拟展览馆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

虚拟展览馆系统的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一个主动的、自我调整的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经验和获取经验的环境中获得意义,从而建构个人意识。每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其特殊的方式在特定的环境下建构的。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自身经验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展览馆、虚拟博物馆、网络游戏等领域的应用,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意义和思想。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特殊的输入设备和一些能实现三维图形和三维音效的特殊输出设备来模拟人和环境间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图形、声音和图像再造逼真的情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能构造出最佳的课堂教学环境,将学生置身于其中,以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它能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它可以克服传统班级授课制限制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的缺点。用虚拟现实技术“构筑”的课堂,学习者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教学模式可以多样化,教学方法可以任意选择,教学进度可以多方控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同教师一起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和控制者,使师生的主体性都得以发挥。

三 虚拟展览馆系统的运行环境及其实现

1 虚拟展览馆系统的运行环境

以Web为运行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在Web上进行分布式展示和交互,系统接受来自客户端可视化输入和交互操作,并根据客户端的不同请求以逼真视觉、震撼的立体声、交互触觉向浏览者展示不同的虚拟效果。在服务器端配置IIS服务(支持论坛和个人空间)和AbnetServer服务(支持分布式虚拟展览馆)。在客户端安装相应的三维浏览插件,如:BS Contact VRML-X3D、Complayer、Cortona。客户端服务软件,如AbnetClient.exe。浏览者利用Web通过相关的插件对虚拟展览馆进行浏览和多人连线交互。

整个虚拟展览馆系统由三维展览厅、二维论坛以及个人空间组成。展览厅在3DMax建模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语言Vrml对各种模型进行整合来实现,与以往Flash实现的二维虚拟现实环境相比,具有更强大的沉浸性和音效性,给浏览者提供了一个更加接近现实的逼真环境。论坛和个人空间通过ASP、PHP等技术来实现,这方面的技术在国内相当成熟,与三维空间相结合从而使系统更加的完善,功能更强大。

2 虚拟展览馆系统的实现

(1)展览厅的设计

以时间为分割线把展览厅分为东周春秋展览馆、汉朝展览馆、唐朝展览馆和宋朝展览馆四个部分。

按照朝代顺序把中国历史上众多优秀的诗歌文化都清晰的展现出来,符合人们的逻辑思维,更容易被学习者记忆和接受。展览厅在三维虚拟空间里,通过相关的诗词、雕塑、图片、声音、视频以及相应的发言平台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诗歌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从而使其在现代社会得到传承和发展。在展览厅里,学生可以自由的漫游,还可以看到其他同学,赋予展览厅情感色彩,如同在真实的展览厅里,逼真的虚拟场景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情境”构建。学生点击相关的图片、雕塑和诗歌,打开其详细的网页介绍,使知识的呈现更加的详实。点击图片、雕塑和诗歌附近的按钮,可以打开相应的声音介绍和视频介绍,使知识更直观化、形象化,容易为学生所获取。在展览厅下方设有“学生即时发言”板块,学生在展览厅里可以通过这个“即时发言”板块进行相互交流。

(2)论坛的设计

论坛主要用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学生可以在论坛里对不同的诗歌文化内容板块发表自己的观点,利用论坛的文字、语音视频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通过论坛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论坛具有记录功能,记录学生在展览厅点击内容的次数,根据次数在论坛的热点知识库中对内容进行排名,教师按照热点知识的排名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论坛提供了相关的学习资源,如电子书籍、教学课件等。论坛根据每个学生发表观点或评论的次数给每个学生积分,学生凭积分可兑换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此外,论坛系统具有一定的过滤功能,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检索,防止不文明语言的出现。论坛形成了一套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充分体现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的联结,学生在不断的“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对诗歌文化学习。

(3)个人空间的设计

学生注册后,系统会自动分配个人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平台,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发表学习心得体会。空间会跟踪记录进入个人空间的访客,有利于回访,由一个点向四面八方延伸,最大程度促进资源共享。学生可以修改个人空间,如空间布局、背景图案、空间形象、空间动画重新装饰、设计。空间系统提供相应的优秀学习资源供学生使用,但学生必须通过论坛积分才能获得,这势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此外,系统根据学生的论坛积分给学生一定的权限,部分或全部获得优秀资源,但是有一定的使用时间限制,如同玩家在网络游戏获得游戏装备,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

四 虚拟展览馆在人文教育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虚拟展览馆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然后组织学生由登录用户界面进入虚拟展览馆。(如图2所示)

教师在展览馆作为组织者、辅导者,扮演虚拟角色组织学生学习。学生进入展览馆后,扮演虚拟角色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发言系统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展览厅里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来获得知识,学生之间通过发言系统、论坛进行交流。在虚拟展览厅的自主学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系统论坛自动记录学生点击内容的次数并将内容按点击数由高到低自动排序。教师依据论坛信息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进行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发帖的数量和质量给学生加分,同时系统也会根据关键词和发帖的数量自动给学生加分,最后由教师来对各小组作出点评,学生通过积分兑换精美的课件和各种优秀的电子书籍。教师可以围绕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主题给学生安排相关的学习任务,学生在个人空间学习任务和个人的观点,鼓励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积分来设计自己的空间。教师定期对学生的空间从个性化风格设计到内容质量进行评比和检查,对优秀学生给与积分奖励。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的良好学习环境。

五 结束语

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曾经在网络游戏中发挥的淋漓尽致,逼真地三维虚拟环境,震撼的立体声音、强大的交互功能使玩家如痴如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学习环境的构建显得越来越重要。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构建上的独特优势及强大虚拟交互功能、跨越时空的特性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本文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三个方面研究了基于ABnet的分布式虚拟展览馆在中国古代诗歌文化展览中的多人在线技术、交互技术以及声音和视频的展示技术,与以往的基于HTML标记语言构建的网上展览馆相比,更加显示出它的沉浸性和环境的逼真性,其三维立体音响功效也是二维展览馆所无法比拟的,甚至可以与现实展览馆相媲美。这将对传统教育环境造成一定的冲击,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必将对远程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工具性教育及其反思[J].江苏高教,1999,(2):67.

[2]王晓燕.论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人文精神教育[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3]戚永祥.人文教育例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4):111.

[4]汤跃明.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5-26.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4)

暨第五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召开

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中国大学教学》杂志共同主办,河南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大会暨第五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在开封隆重举行。来自全国近300所高校及部分省(区市)教育厅(委)的6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古都,围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出席开幕式的有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顾秉林、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等。开幕式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主持。

徐济超副省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河南省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进步和发展,指出河南省不仅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型的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而且更加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建设好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他希望河南大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实现办好高水平一流大学的目标。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代表承办单位对与会代表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

张大良司长对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创设的“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以及“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在高等教育进入提高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阶段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综合改革作为重要动力,把协同育人作为重要机制,把质量保障作为重要手段,把优化结构作为战略举措,把协调发展作为战略重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结合此次论坛的主题,张大良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作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了注重质量、坚持公益性原则、强化过程监管、重视知识产权四点要求,希望此次论坛能够围绕专题进行深入探究。

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大会通过了杨祥副理事长所作的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研究会章程修改方案。修改后的章程有两处变化,一是研究会团体会员单位均可推荐一名理事,二是研究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理事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研究会常务理事和正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院士连任理事长。瞿振元为研究会正副理事长颁发了聘书。顾秉林理事长和张大良、杨祥副理事长为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代表及《中国大学教学》杂志审稿专家颁发了聘书。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在研究会理事大会上发表讲话。他充分肯定了教学研究会成立以来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核心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希望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创新工作,服务好会员单位,在新的平台上取得新的成绩。

顾秉林理事长在讲话中指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自2007年召开第二届理事大会以来,在继续探索、推进“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及《中国大学教学》杂志“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模式,从2008年起将“研究会”工作与“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及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工作相结合,取得了切实的成效和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广大高教战线老师们的认可和支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提高质量,办好本科教育,最主要的工作是提高课程质量,要下工夫建设“名师”、“名课程”、“名教材”工程,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研究会将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提高质量这一核心,继续发挥群众性学术组织的优势,一方面,组织开展高等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包括组织立项课题攻坚克难,为教育部高教司、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另一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教育部高教司近期工作重点,围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将提高质量落实到提高课程质量上来,积极开展工作,提供服务。顾秉林理事长还提出本届研究会开展四项重点工作的初步设想:一是继续办好“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和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二是组织立项,探索组建开放课程教学资源联盟;三是开展教师培训;四是办好《中国大学教学》杂志及《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和《国外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两份动态。

第五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随后安排了九场大会报告。先后进行大会报告的专家为:浙江大学副校长来茂德、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北京大学教授汪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胡金焱、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葛文杰、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有关专家大会报告的PPT及本届论坛的其他资料将尽快上传至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网站()。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5)

五大议题

本届论坛由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亚经济共同体秘书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博鳌亚洲论坛协办,西安市人民政府、北京当代世界发展研究院承办。

论坛共设能源、金融、旅游、地方政府合作和教育五个平行分会,各分会对这些当今国际热点课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和倡议。

能源分会上,主要议题有:加强欧亚区域能源的多元化合作,设立欧亚各国能源信息交流渠道,促进各国经济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开展可再生能源与替代能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合作;中国水利水电技术的发展与中亚区域合作的前景分析;可再生能源与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与区域合作的发展前景;推动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CDM项目),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推动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太阳能产业发展,为减少全球碳排放做贡献。

代表们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倡议成立地区“能源俱乐部”,以促进区域各国能源的多元化合作。

金融论坛上,美国富兰克林坦伯顿基金、香港新世界集团、德意志银行、美国丘博保险、韩国SK集团、中海外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和金融精英,围绕欧亚地区信用和担保体系建设、推进金融合作与推动区域民生领域发展、开发性金融与欧亚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建立多渠道的欧亚金融合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旅游论坛的主要议题是:本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及消除措施;如何创建一个本地区的旅游品牌和形象;加强对丝绸之路沿线潜在文化遗产的认识、规划和保护工作;成立共同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联合小组;政府鼓励旅游发展的政策;区域旅游签证问题;并提出“丝绸之路旅游发展中心”的设想。

地方政府领导圆桌会议上,中外22个城市的市长,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中亚各国发展战略的互动;城市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设立欧亚地区地方政府合作的有效机制等5方面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希望通过推动本地区城市间的对话,实现各国地方政府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目标。

教育是本届论坛新增加的议题。人才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但各成员国之间的教育合作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为此,在“2007亚洲教育论坛暨欧亚教育合作会议”上,专家学者们主要讨论了如何创建“欧亚教育合作与磋商机制”,并发起设立“欧亚教育基金”;借鉴“孔子学院”的经验,探讨跨国语言培训、亚洲教育市场开放中的区域合作;探讨企业在教育产业合作中的作用,以及学历互认与人力资源合作等问题。

西安共识

在论坛闭幕式上,上合组织秘书长努尔加利耶夫,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袁纯清和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政要共同签署了《西安共识》文件。蒙古副总理门德赛汗・恩赫赛汗、菲律宾前总统菲德尔・拉莫斯、哈萨克斯坦前总理谢捷列先科、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等嘉宾见证了签字仪式。签字原件将永久保存在西安。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6)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中职建筑装饰;教学实践

互联网技术是现今发展最快、渗透力最广的科学技术,成为加速经济发展和实现创新发展的支柱产业。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要求,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事关全局,要求迫切,必须抓好。

一、互联网技术介入日常教学,拓宽学生思路

教育部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会议中要求:对教育改革不断提出信息化建设需求,要求技术应用不断创新,促进信息化持续发展,这种“需求”“应用”“发展”“新需求”“新应用”“新发展”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每一次循环都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内涵的扩展,形式的变化,机制的创新,并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针对艺术系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缺少“货”“只会临摹,缺少创新想法”的问题,我们选择一个高年级班级作为实验班,在班级开通了无线网络,允许学生带笔记本电脑进教室(没有笔记本的同学,通过智能手机上网),座位不再是一人一座,而是分成若干小组,将课桌围坐在一起进行分组项目教学。

二、运用互联网开放平台搜集资料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如何筛选资料尤为重要。如,室内设计和效果表现技法这两门课,是相辅相成的两门课,室内设计需要通过效果图来清晰地表达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给甲方,但是表达方式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创新性,通过网络,学生能找到全球最新的设计资讯,学生的思路逐步拓宽。

学生通过“百度”“谷歌”“ABBS建筑论坛”等网站,寻找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筛选整理,建立图片素材库,为自主设计奠定了基础。建立素材库之后,学生临摹适合自己素材,并把作业上传至互联网论坛,得到大家的指导。

三、共享、协作,丰富教学内容

建筑装饰专业需要掌握的技术知识较全面,需要学生的实践操作专业性强,要求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于各方面条件有限,传统教学根本无法满足该专业的要求,为了满足教学要求,我们与嘉兴本地某网站协作,在论坛板块单独建立了一个“建筑装饰”讨论小组,通过在线学习讨论和课堂学习结合的形式,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网站论坛24小时开放,集合了各类网友,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作业、专业问题放在论坛上,不仅有任课老师、同学参与,还有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加入,也会有客户和非专业人士参与讨论和点评。

通过互联网、论坛,学生走出校园,直接面向社会,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使学生能够真正零距离接触社会。

如,陈嘉睿设计小组,将小空间设计方案用图片、文字记录的形式上传至论坛,其他小组的学生在论坛上对他们的设计点评,并跟帖提出修改意见。经验丰富的室内设计师也通过论坛帖子对设计进行了“严厉”的点评,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提出各类意见和建议,任课老师也不失时机地跟帖发表修改意见,通过跟帖讨论,小组综合各类意见,设计方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通过论坛,共享了各类资源,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想法上传论坛,无形中也推荐了自己,也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在筛选整理信息时,还发现有很多“客户”在关注他们的作业,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比如,那么小的房间放那么大的床?为什么不装个电热水器呢?这个桌子完全可以折叠起来呀?你设计的这个东西我们平时生活中都用不到……甚至有设计公司的设计师、总监也参与讨论,并向学生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们继续努力,今后公司可以提供实习的机会。

通过学习,学生的“货”会越来越多,功底越来越扎实,学习动力越来越强,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

四、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如何对互联网上的资料搜索、筛选、整合需要更深入的实践研究。

2.如何对学生的上网进行规范管理,需要建立规章制度。

中职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其本质还是教育,支撑是技术,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更不能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7)

一、大学讲座概述与其主要问题

(一)大学讲座概述

在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中,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的中心;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的补充;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的抓手;科学研究是大学生学习的载体;而大学讲座则是大学学习的精神熏陶。大学讲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特有的学术传统、价值观念、校园氛围,对大学生观念、气质、举止的影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大学讲座伴随着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而产生,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基层学术组织,大学讲座进行科学研究,并组织知识向本科生、研究生传授。经过数百年时间的流逝,大学讲座无论在形式、内容、指导方针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讲座主要指大学中各个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精英到某个大学将知识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演讲。由于形式简便、易于操作,大学讲座已成为高等学校师生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形态。目前大学讲座以各种形式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中,许多学校还根据自身的文化底蕴,运用契合、响亮的名称来树立本校讲座的标志,使之成为校园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由于高等教育的资源有限,大学讲座有效补充了正常课程学习的不足,越来越成为学术交流的平台和社会知识的集散地。通过大学讲座,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在这里交换信息、传播先进理念,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学讲座也在营造校园品味、培育校园文化以及建设优良校风学风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来看,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大学讲座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大学讲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大学讲座的发展十分迅速,如今的内容极为丰富,涵盖历史、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各方各面,在大学生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在整个社会教育大环境追求要出效果、快出效果等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下,部分高校对大学讲座的价值认知不足,直接导致投入不够。从而影响到场地建设、设备购买、宣传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削弱大学讲座的整体功能。同时还存在大学讲座举办的计划性不强,随意性较多、功能性发挥考虑不够等现象。讲座往往存在“雁过拔毛”或一拍即合的随意性。此外,高校利用其校际资源,邀请学术专家、客座教授举办的讲座相对较多,而商界、政界等社会其他方面资源的讲座相对缺乏。

二、行知论坛开设的背景

面对大学讲座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在理念、形式、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成为许多高校不断反思的动力,构建新型讲座模式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以下简称行知学院)开设的“行知论坛”为例,就数年的实践活动进行理论总结和思考,力求为建设更具魅力的大学讲座提供多元化的素材。

行知学院是1999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并于2004年11月被教育部确认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为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地方区域经济要求,行知学院坚持“行以求知,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专业知识跨学科复合,理论教学与行业应用相融合,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具有高度适应性、灵活性、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浙江省是中国民营企业最为活跃和发达的省份,行知学院创造性地将之与具有独立学院优势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特色班的模式。行知学院不断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培养人才,从2007年开始,在浙江省各地聘请了200余名知名企业家、专业人士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让企业直接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同年起,学院与企业合作先后开办了“华鸿班"、"红五环班"等二十多个人才合作培养特色班,为学生实践、实习、就业和全面成长成才打造平台。2009年浙江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指导全省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在先期良好的合作条件基础下,行知论坛作为学院人才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逐步得到强化。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的良好平台,逐步确立了就业、创业导向的建设目标,特色讲座模式不断得以实现与完善。

三、行知论坛品牌打造的做法

行知论坛以关注大学生成长、推进学校和社会互动为宗旨,邀请各界精英领袖开展对话,就社会热点和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惑进行广泛、多维的交流互动,为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视点和思考。基于这样的认识,行知论坛侧重邀请国内知名企业家、事业单位负责人,通过现场演讲和互动等方式与行知学子分享成功体验,探索人生哲理,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如今,论坛已经成为学院产学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之一。

(一)紧紧围绕“行以求知,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行知论坛紧紧围绕学院“行以求知,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为广大学生构建一个知识、能力、素养学习于一体的学习平台。一方面强调“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行知精神;另一方面依托学院着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条件,实基础、厚素养、精技能,为学生进行人生导航、专业导学、职业引导和创业引路。行知论坛逐步形成了较富特色的三个性能,即精神性、导向性、功能性。

(二)论坛进行模块设计,分类指导

行知论坛分为人生导航、专业导学、职业引导和创业引路四个模块。论坛通过四个模块的四对接,提升学生的四力――即鉴赏力、学习力、就业力、创造力。通过与文学、艺术、音乐等名家的文化修养对接,提升大学生的鉴赏力,实现智慧导航人生;通过与专家教授、优秀博士硕士的学术前沿对接,分享研究方法,探索研究路径,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力,实现知识导学专业;通过与校企合作兼职教授、就业相关部门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高管、知名校友,就业典型的职场经验对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实现职场引导就业;通过与企业家、创业者、创业典型的创业经历对接,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实战引路创业。

(三)形成以兼职教授为主体的特邀讲师团

为了更好的建构大学生的时代常识,享受精英人士的智慧人生,满足不同专业同学的需求,行知论坛最大程度选择大学生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将讲座变成同学们自己的就业创业沙龙。主讲人的选择决定了论坛的内涵和质量。行知论坛除了按常规方式邀请专家教授讲学,鼓励追求学术创新,思想个性外,还与18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兼职教授200余人,形成了以兼职教授为主体的特邀讲师团。同时学院还邀请机关、农村、社区的负责人进行知识讲座,主讲人的选择面极为宽泛。行知论坛努力建构一个不再仅仅是名誉教授、客座教授、专家学者专属的学术传播平台,而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体系,成为大学生收获成功的知识源泉。

(四)进行讲座形式的变革

行知学院根据学生的需求,在讲座的形式上也进行了变革,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运作机制。一般的大学讲座模式比较单一,主讲人一人在偌大的报告厅,在较短的时间里将自己的所学尽可能多的传授给同学。由于这种方式过于强调讲授,互动性不强,对主讲者的要求极高,讲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但现在大学生的特点是坐不住、听不牢,特别对长篇累牍的报告往往厌烦。因此在设计大学讲座的方式时,有必要进行综合考虑,充分利用主讲人的个性特点。

如果主讲人个人魅力突出、幽默风趣,能将专业知识融入到讲座中,以传统报告的形式即可。如果主讲人并不擅长将所学的知识传授出来。这就需进行特别的环节设计,以利于主讲人的发挥和学生的接受。例如行知学院将青年企业家抱团一起开展读书、就业、理想的讲座。通过主持人访谈、提问、互动等方式,进行故事化讲述,激发思想火花的碰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企业家、教授同台作为嘉宾,对优秀学子从不同角度进行“你准备好了吗”的提问和竞赛问答,既让同学们有更好的参与感,调动积极性,又增加了讲座的可看性。

(五)论坛宣传和传播的多样化

行知论坛坚持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在办好主讲坛现场讲座的基础上,同时推出网络版、广播版,报纸版,体现论坛的开放性和时效性。行知学院专门设立行知论坛网站,及时整理讲座的文字内容,并将讲座视频在网站醒目位置,实现影像化的呈现,最大程度发挥讲座的效果。网站还开通了互动平台,同学们可以就讲座内容进行评论。如今行知论坛网站在学院的学生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讲座影像资料形象直观,让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选择方式,也使得行知论坛得到了更大效度的开发和利用。

四、行知论坛的意义与成效

伴随着行知学院办学特色的不断深化。行知论坛在探索中得以成长与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模式和特点。截至目前,行知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十四讲,在构建学院精神文化、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构建行知学子的精神家园,成为德育文化的一部分

在多元的价值观冲击以及当前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压力下,通过行知论坛精神层面高雅文化的洗礼,社会层面的经验介绍,让大学生更好完成学业,从容面对社会的召唤。主讲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情怀所具有的良好示范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学会更好的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二)提升大学讲座的功能性

行知论坛摒弃随意性,提前构思谋划、合理安排,产生特色效应,形成品牌,更好的发挥其功能。行知论坛有效推动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化。学生收获知识,了解社会;企业家了解学生需求,探寻人才战略;而学院则在做好人才和社会衔接的过程中探索人才培养之道。行知论坛为学生、学校、社会三个主体之间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相得益彰。

(三)提升大学讲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行知论坛从主讲人、内容、形式、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新颖的设计,一定程度上提升讲座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吸引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论坛。从前期主讲人的题目设计、邀请、内容论证、形式商定,到中期海报宣传设计、铺垫,以及后期的会场布置、场景设计等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心准备,环环相扣,最大程度发挥论坛的价值。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行知论坛已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行知论坛的成功举办增强了学生对学院的认同感,发挥了人才培养中的助推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治中.创新大学讲座建设 提升大学讲座功能――以福建医科大学品牌讲坛建设为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

[2]刘光华,王敬群.当前大学讲坛文化构建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