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药物设计论文

药物设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8 01:07:06

药物设计论文

药物设计论文篇(1)

健康网讯: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北京,100083,刘 闯)

3 科研设计方案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3.1 尽量选择论证强度高的方案

科研设计方案由于设计的严谨性科学性不同,其科学论证度也会不同。常用的临床科研设计方案中,科学论证度最高的是随机对照试验,其次是前瞻性队列研究、前与后对照研究、交叉对照研究、病例与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最差的是叙述性研究。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科学论证度高的方案,这样得出的结果科学性较强。

3.2 真正做到随机

随机分配是临床科研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科研质量的基本保证。设计方案有条件达到随机的,一定严肃认真地做到,万万不可将随机分配做成“随意”分配,否则会严重影响结果的可靠性。采用随机法得出的结论比非随机法得出的论证强度要高得多,更能令人信服。常用的简单随机法有抛硬币法、抽签法、掷骰子法及随机数表法等。事先设定硬币的正面或反面为试验组或对照组,再抛硬币,决定入组,这种方法即为抛硬币法。抽签法、掷骰子法与抛硬币法大同小异,随机数表法是根据随机数表决定入组,该方法较为科学,随机数表在有关的统计学书后附有。其它较复杂的随机法如间隔抽样、区组随机法等可参考有关的统计学书籍。

3.3 影响盲法的一些因素

盲底应由不参与试验的专人封存,到试验结束的时候才能揭密,中途泄密可导致试验失败。试验药与对照药的外观、气味等方面都需注意做到一致,防止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猜测药品。试验药或对照药如果有特征性的治疗效果或不良反应,可能影响盲法的真实性。选择的阳性对照药必须是疗效肯定,能得到公认的。

3.4 对照组的样本量

一般来说,对照组的样本量应与试验组的样本量相同。如果试验的目的是为验证某一新药的疗效是否优于目前的标准疗法,选择的阳性对照药的疗效是确定的,而病员来源较困难,经费有限,又需要尽快得结果,可采用非等量对照方法,即对照组的样本量比试验组少。一般可采用试验组与对照组2:1或3:2的比例。

3.5 注意依从性

依从性是患者对规定执行的医疗或科研的试验措施所接受和执行的客观行为及其程度。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全部患者达到完全依从是很难做到的。对于前瞻性的研究课题,最终总结分析的病例数不应少于进入试验时总病例数的80%,最好达到90%以上。脱失率超过20%,就会对研究质量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失去研究的意义。对于能坚持完成试验的研究对象,也要保证能够完全遵守试验要求的各项措施。提高依从性首先是诊断正确,不正确的诊断,其治疗措施必然是不正确的,要求病人执行错误的治疗,本身就已经是错误的;用于治疗性研究的措施或药物要有科学依据,在这样的基础上鼓励病人依从才有价值;要在方案实施前仔细考虑可能影响依从性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6 症状的衡量标准

对于治疗效果是否有效应有明确的衡量标准,该标准必须是公认的,不能自己想当然地制定一个“独创”的有效或无效标准。但临床症状,尤其是药物依赖性研究中的症状,无法用客观的指标衡量。对这些症状,前人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制定出了症状评定量表,这些量表经实践考验,有些被淘汰,有些则留了下来,成为普遍采用的症状衡量工具。如果所研究的症状前人未做过深入的研究,缺乏测定工具,这种情况则可以自己编制相应的评定量表。但遇到这种情况要极其慎重,认真检索文献,很多时候不是别人没做过,而是自己查阅文献不够,不知道而已。

3.7 注意医学研究道德

临床医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增强病人的健康,不能为获取个人名利而把病人当作试验品。在试验中如果发现可能对病人造成伤害的情况,要及时处理,必要时停止试验。研究方法要符合医德要求,必须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不隐瞒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不能伪造,更不能为了而无中生有地编造出与某某“结果一致”的研究结果,况且,简单的重复本身就没有多少价值。

4 查阅文献完善设计

一项临床科研设计初步完成后,不要急于实施,还需要一个完善的阶段。除了邀请同行进行评议外,最主要的办法是查阅文献。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对所立项目的新颖性、所选择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进行自我评价。

药物设计论文篇(2)

药学专升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学生基础存在着较明显差异,对药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偏重补充、巩固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并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即以药学专业知识为主干,以化学和基础医学为基础,以外语、数学、计算机为基本手段,重点讲授药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就和前沿性内容。全日制专升本的学制为2年,其中还有一个学期为毕业实习,真正只有3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间,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安排十分重要。根据药学专业方向的需要,可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天然药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等设为专业必修课;并增设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基础性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学科,在专科期间已学过,也是入学考试的考察科目,不必重复开设,可适当增加化工原理、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制剂工艺设计学等学科课时;同时,为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技能,开设英语、文献检索、计算机、医药数理统计等应用型和综合性课程。另外,浙江中医药大学属于以中医学和中药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可将中医药学相关知识如中药学、中医学概论、中药炮制学、中药商品学等课程设为公选课,让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利于他们结合药学与中药学知识,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所长。教学模式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可借助录像、多媒体、幻灯片等多种教学技术,开展问题式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讲授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科的当前现状及发展动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例如,药剂学课程中讲授靶向制剂章节时,课堂讨论后老师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靶向制剂,围绕其辅料、制备、优点和不足等,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论文,并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通过小组答辩、教师点评的形式予以评价。此种方式不仅极大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组织能力。实验课的教学则可融合药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药学各专业课程的独立实验相结合,设计成综合性实验。例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制备,通过分组,分别完成药物化学部分合成阿司匹林原料药、药物制剂部分制备阿司匹林片剂;药物分析部分检测阿司匹林原料及片剂的质量、药理学部分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生物药剂学部分开展药代动力学和稳定性研究等。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衔接,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也对每一门课程的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为他们步入社会、更好地开展岗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药学专升本毕业论文导师制的开展

由于目前大多数药学高等院校往往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进行毕业论文的导师选报工作,而此时专升本学生刚刚入校,在校时间较短,不知道导师的专业方向,导师也不清楚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相互间缺乏了解,造成了专升本学生难以找到适宜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因此,学校在专升本学生进校后应给予学生与导师充分交流的机会,通过在网站上导师的相关信息、与导师的见面会等方式,使学生与导师间相互熟悉,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自愿选择导师,导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合格后开展论文指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或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开展、论文撰写等一系列工作。由于此时专升本学生也正在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结合毕业论文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课堂上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而导师也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依据毕业论文计划表,要求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等任务后进入实验室;同时指导学生在毕业环节合理安排好毕业课题、实习、考研等的时间,协助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地完成学业和就业。

作者:何昱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药物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中医药;药学;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药物化学实验是药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专业实践必修课程之一,药物化学为西药药物研究发展来的学科,实验教学中需要综合利用经典药物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化学合成技术等药学理论知识,开展化学药物的设计、合成,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结合中医药院校教育特色,更好地将药物化学知识及技能运用到中医药研究中,从培养中医药人才出发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而药物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综合环节[1]。当前,全国25所中医药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药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药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学校科研水平的高低[2]。如何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践教学,使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尽快适应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药物化学实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改革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化学课题组进行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医药理论渗入,扩展药学专业学生科研思路,增进药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将西药和中药在同一门实验教学中融合,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可以使药学专业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到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增强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避免自身陷入中医院校药学专业学生“不中不西”的定位陷阱,真正实现“西学中用”,增进学生人格和心智的健全完善,进而加强学生学习能力、控制能力、承受能力、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能力[3]。

1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多采用西医院校或是综合性大学的经典药物合成实验案例,其专业培养及实验课程内容上缺少与中医药基本理论的融合,未能体现中医药教育培养的特色,在使学生掌握药物化学知识和运用药物化学知识进行中药研究的教学目标上出现断层,不利于体现现代中药研究的新进展。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与理论学习及科学研究在实践性方面具有一致性。现阶段,本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定位在通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将药物化学知识及技能运用到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因此,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及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积极探索药学专业培养的新模式,以药物化学实验教程改革为切入点,选取经典药物化学实验,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药物化学实验知识及技能。同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将中医药配伍理论和药物设计方法相结合,将经典化学药物的全合成、中药活性成分全合成和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融于一课,兼具当代药物化学合成培养要求,又能够体现现代中医药特色。笔者论述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内容设置及指导思路,旨在通过药学和中药学的相互融合,满足本校药学专业培养的新要求,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培养的新思路,为其他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2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阶段

2.1阶段一:经典化学药物的合成实验

通过经典化学药物的合成实验,巩固学生药物化学理论知识,锻炼药物合成基本技能,加深药学生对药物化学的理解。例如,缩合、还原、重氮化、偶合、成盐、重排等单元反应机理的认识,熟悉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条件的选择,掌握药物合成的设计思路及制备过程。在教学前要求学生发掘相关化学分子研究的文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献,了解涉及的反应原料、反应方法、反应中间体及溶剂性质等,熟悉反应及分离、纯化原理,并运用结构表征手段将实验得到的产物与文献数据进行比对,将药物化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随后进行中医药相关研究的专业素养,并为对此类领域具有兴趣及特长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为其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目前,药物化学实验教材涉及多的案例有苯妥英钠(抗癫痫药)、巴柳氮钠(抗溃疡)、硝苯地平(降压药)、盐酸普鲁卡因()、贝诺酯(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等化学药物的全合成;尤其是贝诺酯的合成(图1)不仅包括了酰氯结构的制备、分子缩合等常规单元反应,更体现了理论课程中所学的药物经典设计方法———拼合原理[4]。“拼合原理”主要指选取两种及两种以上生物活性化合物,利用化学合成技术将所选结构拼合在一个分子内,或选取药物的药效基团组合为新的分子,以达到联合二者药效,改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增强疗效,使拼合结构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贝诺酯是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以酯键结合的中性化合物,在降低了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毒副作用的同时,疗效上得到了提高。因此,药物“拼合原理”与中医药通过“配伍法则”使单味中药经联用达到减毒、增效的临床用药思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如何借鉴“拼合原理”和“配伍法则”开展中药创新药物研究,这是值得药物化学工作者引起注意的思路。基于此,笔者开展了阶段二和阶段三的教学实验设计。

2.2阶段二:中药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全合成实验

中药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其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等也已被现代科学解析,并且许多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全合成亦是现代药物化学研究的热点。因此阶段二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中药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全合成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药小分子相关知识。在中药创新药物的定义中,无论是有效部位新药,还是有效成分新药,最终落脚点都归结于中药的有效物质基础研究。但目前中药里发现的明星分子或活性成分一般含量较低,仅靠提取、分离不能解决其成药性问题,因此,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生,需要掌握一些代表性中药里活性成分的全合成工作,例如川芎中川芎嗪的合成、秦皮中秦皮乙素的合成、蜂胶中咖啡酸苯乙酯的合成(图2)等。通过中药小分子活性成分的合成实训,不仅让学生回顾了中药学基本知识,锻炼了药物合成基本技能,更能够加深药学生对中药有效成分结构特征、构效关系,回答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一科学问题;具备开展中药有效成分分析及探索性研究的科研素养。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发现正是在充分认识中药基础上,借助现代药学分离、合成技术,获得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发现,是我国现代药学发展的里程碑。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生有必要、有责任掌握中药活性成分的设计、合成技能,为中药创新药物的发现打下基础。2.3阶段三:西药结构拼合原理与中药配伍法则结合的原创性实验通过西药结构拼合原理与中药配伍法则结合的原创性实验,培养学生将所学药物化学知识运用到中药新药科研研究中的思维及科研素养。前两个阶段更注重对学生药物化学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的培养,而本阶段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将中医药理论思想与药物化学设计理论结合进行中药新药研发的思路培养。中医临床用药讲究配伍法则,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将单味中药有机组成一个整体,以期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通过贝诺酯的设计、合成理念,使学生充分领悟化学药物结构拼合原理和中药配伍法则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者均是将不同的药物单元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治疗疾病的最佳效应。因此,本节内容主要基于中药经典方药开展系列设计性实验。例如,基于蛇胆川贝散开展胆酸———浙贝乙素衍生物的合成[5]、基于丹参冰片药对开展丹参素———冰片酯的合成[6]、基于川芎丹参药对其中的活性成分开展川芎嗪———酚酸衍生物的合成[7]及其他中药复方中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发现等过程[8],力求药学专业学生能将传统中医配伍理念和现代药物化学拼合设计理论融会贯通。此外,利用“中医配伍法则”和“化药拼合原理”为指导,设计、合成、筛选得到的先导化合物,不仅成药性良好且具有一定靶向性,与21世纪精准医疗的理念不谋而合,能够获得国内和国际授权发明专利。据悉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北京中医药大学雷海民教授的“精准I类抗肿瘤药物”已成功完成市场转化,推进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发的进程,再次彰显了中医药源头创新的重要性。同时,这些案例能够激发药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专业认同感并树立更高的职业发展目标。

3小结

药物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 组分中药;药性组合模式

[收稿日期] 2013-11-2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73985,8117356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NECT-11-060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I51B01);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支持项目(2011-CXTD-11)

[通信作者] 王耘,教授,博士生导师,Tel:(010)84738620,E-mail:;乔延江,教授,博士生导师,Tel:(010)84738620,E-mail:

组分配伍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复杂性科学思想为指导,以临床有效的名优中药二次开发为切入点,遵循传统方剂的配伍理论与原则,在基本搞清方剂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以组效关系为基础,优化设计,针对临床适应病证,筛选有效的中药处方[1]?针对特定的病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组分配伍中药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作为组分中药,应具有按中医理论配伍组方?临床适应病证明确且有较强针对性?新方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相对清楚等特征;组分中药是一种继承并发扬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中药研究模式?

组分中药的研制大致分成以下3个步骤:发现具有潜力的配伍方案?对方案的优化和设计?对效应的评价?针对每一步骤,目前已有很多设计方法?第一步骤常用的方法有:聚类分析法[2]?组分剔除法[3]等;第二步骤常用统计实验设计方法,比如正交设计法[4]?均匀设计法[5]等;第三步骤常用的方法包括:整体动物实验?离体器官实验?离体细胞实验?分子药理学及当前研究比较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其共同的特点是缺乏与中医药理论的有效衔接?组分中药是根据经典方的药?味组成和各药味对应的药性组合得到经典方的药性组合模式?以此经典方的药性组合模式为模版,利用所对应的药性对组分中药进行配伍,得到组分配伍方案?本文通过基于药性组合模式探讨组分中药的设计方法?

1 方法

1.1 方剂的选取 根据临床有效的高血压类方,总结类方中的药性组合模式?以“阴虚阳亢"?“高血压"?“方剂"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知网)中搜索文献?共得139篇文献,分别发表于1959年6月至2011年12月?选择其中没有重复且均为有文献佐证在临床试验中确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有显著疗效的方剂,并排除应用方剂同时使用西药进行治疗的情况,得到符合要求的方剂共计13首,以这13首方剂的药性组合模式为模板进行后期的中药有效成分配伍?

1.2 组分配伍设计方法 二分图是由2类节点和2类节点之间的边组成,针对方剂而言,一类节点对应方剂中的各药味,另一类节点对应个药性组合,2类节点之间的边说明相应的药物具有对应的药性组合,从而构成一个方剂配伍的二分图?针对组分配伍而言,一类节点对应用于配伍的各个组分,另一类节点对应于各药性组合?2类节点之间的边说明相应的组分具有对应的药性组合?基于这一对应关系,可以将一个组分配伍方案表达为一个组分配伍二分图?设计的目标是组分配伍二分图中的药性组合节点与方剂配伍二分图中的药性组合节点尽量重合,同时尽量少地引入其他药性组合?由此所设计的组分配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与原方剂的药性配伍特征一致,从而保证了在功效上与原方剂的一致性?为了快速得到最优方案,采用贪婪算法对方案进行优选?

1.3 动物实验验证 选用能表现出典型的阴虚阳亢症状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24 只作为模型组,8周龄正常SD大鼠8只作为对照组?将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受试药组(黄豆苷元25 mg・kg-1・d-1?二甲双胍100 mg・kg-1・d-1?托吡酯50 mg・kg-1・d-1)和阳性药组(依那普利7 mg・kg-1・d-1),使用生理盐水溶解药物,按照不同组别使用不同药物灌胃,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 次,连续用药8周?每周固定时间,使用大鼠尾动脉血压测量装置采用尾套脉搏描记法记录各组大鼠尾动脉舒张压?收缩压?

2 结果与讨论

药物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药物设计 复合型人才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3-0032-02

互联网又称为因特网(Internet),是通过公用语言交互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网络,伴随着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等技术手段构成的现代通信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从采集的数量、传播的速度和规模方面都迅猛增加。正如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指出的:“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此外,在生物医学领域,2000年6月26日,号称“生命登月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美、英、日、法、德、中6个国家16个研究中心联合绘制的人类基因组草图画好了,这注定是生命科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人类从基因组时代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将采用一系列前沿技术,主要研究功能基因组,从而使生物工程技术在医药和农业等相关领域广泛运用,造福全人类。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 medicine)”,精准医学计划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伴随着基因组测序计划迅猛发展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和医疗模式。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社会更加迫切需要熟练掌握生物医药、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药物设计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与药物化学紧密相关的新兴学科,它将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融入到创新药物的研制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盲目的药物研究历史。这门交叉学科是以化学生物学为主线,内容涵盖了生命科学、化学、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重点从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上对药物设计课程进行改革,力争进一步提升新药研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

经典的药物设计内容是基于“一个基因、一种药物、一种疾病”的传统药物发现模式,它是以追求高活性和高选择性配体为目标,主要由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两个部分组成。合理药物设计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的发展,因此在以前的讲学过程中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从先导化合物发现中单独出来进行了专门讲述,获得了较好的讲课效果。

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是采用分子生物学,尤其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药物研究提供新的靶标,虽然目前基因组及蛋白质组的研究提供药物靶标的数目不多,但伴随着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发展,药物靶标的数目将会显著增加,合理药物靶标的选取直接决定了药物开发的成败。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包括基于靶点结构的药物设计、基于配体结构的药物设计和结构与活性构效关系研究,它是合理药物设计的主要内容。药物研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长周期、高投入的系统工程,伴随着多种新方法的出现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已经广泛应用到药物研发的多个阶段中,它可以有效缩短药物开发的周期,提高药物开发的效率。系统药物设计,是通过整合药物化学、生物信息学和计

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技术,利用实验数据建立计算机模型,识别药物分子在有机体中的复杂行为和作用网络,力争发现高效、低毒的药物分子。统计数据显示候选药物中有1/3到1/2因为药代动力学特性或安全因素被淘汰,这是由生物系统和药物体内行为及作用模式的复杂性决定的,药物在体内行为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清除和毒性等,称为ADMET性质和药物―靶标相互作用谱,需要基于系统的方法论,建立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网络,推动系统药物设计的发展和应用。

药物研究已经进入了自主创新的时代,因此在药物设计课程内容的学习中,一方面要将新药研究的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及成功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通过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着重培养从事药物研发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将传统药物设计理论与当代药物研究最新进展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药物设计的整体流程,深入理解药物靶点发现、先到化合物优化和改造策略,为以后从事医药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教学模式的改革

药物设计课程基于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化学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计算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针对与疾病相关的药物靶点,参考其他类源性配体或天然产物底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并充分考虑生物系统和药物体内行为及作用模式的复杂性,设计出合理的药物分子。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对药物设计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国际制药业巨头最新的药物设计案例并且制订了计算机药物设计的实验课程,力争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药物设计课程,是教师基于教材内容在课堂上单纯地进行讲述,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记忆存储,而没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由于课本内容多不具有时效性,使得学生感觉课本内容不能很好地与当今医药发展前沿相一致,从而降低了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在讲述教材的同时,通过对外文文献的广泛阅读,追踪当今国际医药行业巨头,如辉瑞、礼来、默克、拜耳等最新的药物研发进程,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深入理解所学教材与现代医药发展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当今医药的最新进展,为日后投入到医药相关行业打下基础。此外,根据药物设计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强化学生基本操作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实验课程,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但缺乏激励学生创新的能力,因此在实验课中除了介绍基本的药物设计操作,还通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有关实验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将过去的验证实验改为创新实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解决实验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强化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努力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进行有机结合。

三 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是师生相互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主要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试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手段。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融为一体,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例如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将蛋白与蛋白之间及蛋白与药物分子之间三维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制作成动画,参考最新药物研发的进展;将FDA新批准药物实体的立体化学结构及其与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制作成三维图像;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及药物―靶标之间作用网络制作成图像。通过这些图像的介绍,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单纯地讲授内容,还引入讨论法,根据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此外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指导学生阅读药物设计、药物化学相关的教科书、参考书,这样有助于学生自己去领会、消化所学知识并且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指定课本中一部分内容,分给学生讲述,这样能够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巩固所学习的内容。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频繁,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积极性的发挥。药物设计课程作为药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从新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入手,系统介绍近年来药物发现的新技术和新领域,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力争培养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新药研发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周涛等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仇缀百.药物设计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药物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物理化学 制药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10-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2016年6月2日,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卓越计划”实施迎来新的契机。武汉工程大学制药工程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拥有制药工程部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1],同时也于2012年2月入选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为适应笔者所在学校制药工程“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三实一创”(实验、实习、实训和创新)实践教学新体系[2]和高质量制药工程类技术人才的需求,我们对物理化学这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一些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1 优化物理化学理论与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卓越工程师培养与传统的理工科学生培养不同,重点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而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且是制药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为后续的制药反应工程、制工艺学、制药工艺设计、制药分离工程及药代动力学等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因此,针对制药工程“卓越计划”的物理化学教学,应加强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实验教学不仅要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也要与制药工程实践相关联。

1.1 结合“卓越计划”优化物理化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该校制定的针对工科学生的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包括十章内容,具体为:气体的PVT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界面现象,化学动力学,胶体化学。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重点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但是如果结合制药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我们认为除了这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外,以往被我们弱化了的某些知识也应引起重视,应该提到教学重点中来。比如多组分系统热力学,这一章的内容其实是实用性非常强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溶液体系中的热力学问题。这些知识与制药工艺学、制药反应工程等课程密切相关。另外,针对制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优化物理化学理论课程的内容,除了上述对课本中重难点的重新划分这一方面外,还包括引入课本外与制药工程相关联的物理化学知识。

1.2 优化、扩充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一般仅仅只是结合物理化学理论课程的内容,且大部分是验证性的实验,实验教学的目的集中在验证原理和掌握操作方法,缺乏综合性和创新性。而“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很显然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因此,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扩充势在必行。

结合制药工程的专业背景,在动力学方面,除了传统的蔗糖水解及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之外,还可以增设一个Belousov-Zhahotinskii化学振荡反应活化能的测定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动力学的理解,更能让学生初步认识体系在远离平衡态下的复杂行为,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药物合成反应的理解。除了增设综合性的实验之外,还可以开设设计性的实验,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根据所学的可逆电池理论设计原电池、测定氯化银的溶度积。

以上所提出的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挑战,让传统的被动实验变为主动实验,使实验课程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顺应“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2 教学与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针对“卓越计划”,在物理化学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上也必须做相应的改革。传统的物理化学教学模式是PPT和板书相结合,缺乏小组讨论的环节。但学生普遍反映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概念抽象,公式繁杂,学习起来比较枯燥,这些问题其实是可以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而得到改善的。针对“卓越计划”的学生来说,小组讨论环节应该在整个理论教学中占据一定的课时。可以将3~5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已学的物理化学理论知识讨论制药工程领域的相关问题。这种沙龙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对“卓越计划”学生的物理化学考核,我们将理论和实验的考核结合为一体,最终的成绩由理论考试的卷面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和实验成绩组成,三者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50%,20%,30%。这种考核方式较传统的理论与实验单独考核的方式更能提高学生对实践和主动学习的重视,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更符合“卓越计划”的教学目标。

3 结语

物理化学是化学领域的核心课程[3],针对制药工程“卓越计划”的学生,我们通过优化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以及调整教学和考核方式,拟探索出一条适应“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物理化学教学新途径,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主动性,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为制药工程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药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珩,杨艺虹,万春杰,等.创建国家精品课程制药工艺设计的体会[J].药学教育,2008(2):7-9.

药物设计论文篇(7)

医药学示意图的展示形式 触发读者探其究竟

期刊的封面可以展示很多信息,因此期刊封面上文字、图案、色彩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与内容的协调,而且各期的图案、色彩既要相似又要有区别。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等100多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封面,一直以端庄的设计风格和沉稳的底色呈现给读者。大多以清一色的刊名、年份和卷期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等要素及会标展示于封面。这固然可以突出这一系列期刊的科学严谨风格,但我们从创新的角度思考,认为设计风格尚有足够的创意拓展空间。因为,封面的美术设计,无论是采用写实或写意的表现手法,还是色彩基调的确定与调谐,都应在视觉艺术效果中凸现期刊的性质和主题内涵,体现独特风格,给人以强烈的“第一审美印象”的视觉冲击。

例如,2011年第33卷第10期《遗传》封面,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其独特的创意值得借鉴。除封面基本要素外,用一幅圈图——菌株YBT-020其中一个内生质粒pBMB28的示意图为封面图片,其上标明“‘微生物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专刊”,这一极富吸引力的示意图激发读者迫切希望去探个究竟。其次,封面示意图连同目次页及内文的设计可谓一气呵成,目次页“综合信息”栏目标有“2011年第10期《遗传》封面说明”的标题和页码,封面说明中有与封面示意图相关联论著的导引内文“质粒克隆策略详见本期1141页戚军良、孙明等人的论文‘苏云金芽胞杆菌大质粒pBMB28的克隆”。读者被封面示意图一路导引到封面示意图说明页面直至相关论著页面,让读者享受到一种畅快淋漓的阅读快乐和收获,并由此掌握了本门学科的现状和动态,便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开展新的研究。

封面人物整体构思设计 达到“一语中的”效果

优秀医药卫生期刊在传播和交流学术思想,沟通情报信息方面,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

医药类权威期刊《首都医药》和部级医药卫生专业期刊《中国当代医药》等刊物,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优秀医学媒体。这类期刊的封面大多以单个封面人物头像或单位建筑物的外观展示为主,文字标注除封面基本要素和社标以外,基本上是在头像周围标注“封面人物:某某单位某某某”,所刊登的封面人物简介需在内文里方可查阅到;或有的在单位建筑物图片的左侧靠近订口处标注单位名称,或有的仅有建筑物图片,而无任何文字标注。若尝试设计时考虑封面人物简介和单位简介加上页码标注或相关人物之论著标题及相应的页码标注等文字,便具有了“一语中的”的效果,从而形成良好的整体效应。

例如,2011年3月刊《糖尿病新世界》的封面创意设计突破大部分医药卫生期刊封面人物展示设计的套路,从封面设计到内文排版都比较到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除在订口中部标注封面人物单位、姓名外,北京同仁医院首席专家、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杨金奎教授头像下依次标注两行并列的醒目的文字:“封面人物”“尽心尽力——为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进步!”。其次在封二的目次页:右上角上为杨教授生活照加页码标注,紧随其下的第一个“时讯热点”栏目的第一个标题便是本期封面人物专访标题和页码。这一系列编排设计,很显然打破常规的封面人物创新设计达到点题造势的良好阅读效果。

目次的展示形式 突出本期重点论著

期刊目次页需列出栏目名称、文章篇名、作者姓名及文章所在页码。期刊的版本记录也通常设在目次页上。这时,一般用目次页的2/3版面排目次,1/3版面排版本记录。也可以在目次页的上部分排目次,下部分排版本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