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30 20:10:55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篇(1)

关键词:科研选题;生命科学;热点;文献调研;设计方案

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延续了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迅猛发展势头。近年来,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化学、医药、医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许多新兴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我国为例,在本世纪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中,生命科学分别占总资助比例的27.1%和35.08%,远高于其它6个领域的资助比例[1]。高等学校生物类背景学生的考研率连年维持在60%以上,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对高层次生物研究类人才的需求。笔者在生命科学专业科研选题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专业特点、大三学生的知识掌握及能力具备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人的科研经历,探索了积极高效的教学策略:注重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热点的兴趣,引导学生把握专业热点的视角,训练学生筛选高质量文献的技能,培养学生理解高质量文献精髓的能力,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从关注的专业热点中确定科研选题,将他人的高水平的科研方法初步运用到自己的实验设计中。实践证明,此课程按此策略组织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1教学策略概述

本探索以16人的小班教学为例。教学对象为生物技术专业三年级本科生,有考研意向的13人,其中跨专业考研1人,保研1人。学生已学完生命科学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对科研有浓厚兴趣。课程前期积极引导学生讨论生命科学的热点问题。以关系到人类健康方面的生物医学为例,可给出下列关键词:癌症治疗、中枢神经疾病、免疫疗法等,每个关键词可引入相应研究方向的前沿热点。学生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4人分为一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中、英文文献,以小组讨论和课堂汇报的形式确定选题内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最后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组织学生进入课题实验室、动手实践,大致内容如图1所示。

2教学实践

2.1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科学前沿方向

“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思考”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本课堂的主要目标。根据生命学科的特点,结合笔者留学英国时参与的开放型课堂的经历,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传播媒体、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等不同渠道,介绍科技前沿工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2.1.1多种渠道关注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强调了生命学科不仅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联系,还与许多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如: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的加剧带来的健康问题,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类为主的疾病将在今后很长的时期内成为困扰各国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生命科学面临的一个难题[2],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有哪些具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类疾病,并结合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探讨其潜在的机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再如:癌症已经成了当今社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自1997年以来,癌症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一死因[3],而近几年兴起的免疫疗法被确认为一种针对癌症的高效疗法。介绍目前存在的诸多争议,包括高昂的治疗价格及潜在的排斥性,引导学生课余搜集更多的相关信息。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特定的课题并提高课堂的参与性,所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分成4个小组,选择本小组的热点问题:分别为癌症(Can-cer)、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NSDisease)、药物运输(DrugDelivery)和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让学生参与开放性讨论。比如,在问题为“癌症”的小组内,教师会提出以下问题:(1)癌症的成因及其社会危害性;(2)癌症现有的疗法及其局限性;(3)你所知道的关于抗癌疗法的前沿知识以及这些方法的局限性。显然,在不借助互联网和查阅文献的情况下,学生对问题了解的深度有限,具体表现为对分子和细胞机制的概念不清楚,对前沿知识了解偏少等。通过开放型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生命科学热点问题的理解肤浅、掌握的信息滞后等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对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以后的文献查阅打下主观基础。2.1.2参与科技讲座,激发对前沿科学的兴趣学术前沿讲座是高校教育中一项人才培养新途径,在帮助学生了解所在学科的前沿知识、掌握研究方法、树立跨学科意识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前沿讲座最重要的作用是促使学生了解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聘请国、内外专家,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与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虽然这种授课方式在本科教学中很少采用而多用于研究生教育,但是更容易激发本科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本课程,积极促使全班学生与我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一起参加瑞典林雪平大学KajsaUvdal教授题为“Multifunctionalnanoparticleswithtarget-ingandimagingcapabilities”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学生详细了解了KajsaUvdal教授的课题组如何利用多功能纳米颗粒进行肿瘤的核磁成像和荧光成像,对这些书本上接触不到的前沿知识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在报告会结束后,安排了该班学生与KajsaUvdal教授单独进行了30分钟的交流。Kajsa教授为本班学生准备了名为“Howtomanageyourresearchplanforundergraduate”(如何做好本科生的研究计划)。李自玉、耿前等同学用英语向Kajsa教授提问了一系列关于“功能性纳米颗粒性质”的问题;另外,还提出了“如何规划未来的学术生涯”、“如何处理科研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女性如何做好科研工作”等问题,Kajsa教授均一一耐心详细解答。在本次与世界知名大学教授的面对面交流中,学生表示收获颇丰,不仅开阔了视野,了解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理解了生命科学与其它学科交叉合作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该次交流激发了同学们对前沿学科的兴趣,更有本班数名同学主动与Kasja教授电子邮件联系,请教今后前往瑞典深造的可能性,可见此次交流对学生积极性和求知欲起到的推动作用。

2.2指导学生阅读前沿文献

2.2.1文献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认识文献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早已不同于达尔文时代,从零建立科学大厦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尤其对于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只能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如果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必须有文献阅读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文献阅读,可以充分了解研究热点方向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可根据现有的经费和仪器条件,制定出初步的研究方案。再者,科研选题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文献的调研。从科学基础研究的特点出发,每一项基础研究都应该是创新的。因此,只有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才能避免重复选题、重复研究。对于三年级本科生而言,文献阅读的最直接作用是模仿学习,在阅读中仔细体会高水平论文的行文思路,既包括语言文字、句式的组织,也包括论文逻辑结构的组织表达。此外,对于还未接触实质性科学研究的本科生来说,文献阅读可以体会如何提炼科学问题及如何解决科学问题等,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最直接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和深造做好预先训练,打好基础。2.2.2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本科生对(中、英文)文献认知和阅读能力与技巧的掌握非常有限。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从“读什么”和“怎么读”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对科技文献的认知和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科学引文索引(SCI)类论文以及SCI论文的自身属性,包括引用量、影响因子及归属数据库等。其中着重介绍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以此作为判定论文优劣的一个主要标准[4]。结合生命学科期刊的实例,讨论不同期刊影响因子的差异。在课堂详细介绍了英国的《自然》(Nature)期刊及其生命学科下的子刊,如《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生物技术》、《自然-医学》等等。并结合本校生命科学学院在以上期刊的发文量,说明在此类期刊的难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进一步介绍“读什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谷歌学术和百度学术)、高校图书馆数据库(ScienceDirect、Weily等)以及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高效地进行文献查阅和管理。学生对此类事物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较好的接受能力。据统计,课后有半数以上的同学在私人电脑上尝试使用了谷歌学术及ScienceDirect数据库,下载并安装了Endnote软件进行文献下载和管理。在教授“怎么读”的过程中,针对本科生的英语及专业基础较薄弱的特点,笔者总结了“四个结合”和“四个注意事项”。“四个结合”是指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文献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相结合、杂志论文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研究论文和专利论文相结合。“四个注意事项”是注意尽快完成从中文文献到英文文献的过渡,更多阅读国际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注意精读高影响因子的期刊论文,扩展视野的深度与广度;注意最新文献与实际实验有1-2年的滞后性,及时关注最新研究进展;注意重点文献的分类保存,做好总结和记录。

2.3选题及制定可行性方案

在上述熟悉专业热点及科研文献阅读之后,指导学生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从关注的专业热点中确定科研选题,然后将他人的高水平的科研方法初步运用到自己的实验设计中。在课程后半程,该班同学通过筛选和阅读文献,并组织课堂讨论和汇报后,初步确定了自己的选题。上述16名学生分成的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选择了“免疫疗法在巨噬细胞上的初步探索”、“癌细胞在顺铂类药物下的迁移情况”、“锌离子对星状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和“以衰老小鼠为老年痴呆模型观察大脑神经元的分布”课题,并设计了课题的可行性方案。其中,Zealot小组的课题为“以衰老小鼠为老年痴呆模型观察大脑神经元的分布”,其设计的课题可行性方案如图2所示。

2.4实验室实践

“以衰老小鼠为老年痴呆模型观察大脑神经元的分布”课题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顺利通过了教师的评估。该组同学随后进入教师课题组进行为期4周的实验室实践。期间,学生掌握了臼齿类小动物的麻醉及解剖、脊椎和脑组织的摘取、利用冷冻切片机进行脑组织切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神经元的分布。

3结语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篇(2)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在我国长达2.2万公里的沿边开放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境城市,这些城市既是我国内陆边境地区国土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的据点,也是对周边国开放的窗口,当前崭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沿边开放地区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了带来了相应的新问题,积极探讨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新问题及相应对策,无疑对促进沿边开放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背景考察 长期以来,我国沿边地区作为边远地区,受国际关系,方针政策等条件因素的影响,远离国家经济建设中心,其经济发展未能与全国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受“打完再建”思想民影响,投资甚省,边远成为沿边地区发展的区位劣势。而且由于交通不便 、人才奇缺等使沿边地区大部分成为贫困落后地区,国家每年需提供大量的财政补帖。沿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下。 “十一界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特别是沿边各地区实施“南联北开、东进西出、全方位开放”战略方针的实施和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缓和和正常化,使沿边地区成为与我国南方广东等沿海地区开放门户相对应的发展对外贸易、经济交往、国际交流的地域和口岸。使边远这一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使沿边地区、城市同沿海地区、开放特区一样,成为我国大陆最具开放开发潜力、发展力的区域和城市。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分析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规划目的 计划的深化与继续合理布局项目,主要为生产服务――贯彻规划(贯彻规划原则与国标) 与计划相辅相成既为吸引外资、经济发展服务也为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服务――研究 型规划(研究预测疏导综合发展问题) 规划背景 影响因素 单一性、封闭型 复杂性、开放性 把握因素的程度 确定性 不确定性 对象主体 政府与官员 除政府官员外,新增房地产商、企业家等 城市建设投资渠首 国家投资(目光向上) 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还有外商投资(目光上下、内外结合) 土地利用制度 主要为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 有偿使用 规划核心内容 行政手段为主 注重综合性的超态规划 规划措施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社会手段并重 沿边地区城市发展的动力由比较单一的戍边、开发边境资源的据点向比较多元化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边境贸易为导向的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大通道的建设、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口岸的全方位开通、沿边开放城市的建设等方向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沿边地区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现仅就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由此可见,沿边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因沿边地区及城镇的超常规发展而面临着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系列问题,须适时提出新对策。 二、问题审视 问题之一:城市发展方向雷同化 长期以来,边境城市建设还未能统盘考虑,诸城市之间还未有合理明确的地域分工,边境城镇的直接腹 地,由市、县、国营农场、森工局林场等条块分割的体制构成,地方利益的倾向,各自为政的开发方式,使边境城镇各项事业规划和建设发展难以协同并发挥整 体效应;由于边境地区开放较晚,开发层次较低,加之多年处于边防前哨为国际重镇,致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差,第三产业及科技文化落后,边境城市实力较弱,一般均为小城镇。改革开放以来各城急功近利,忽视城市性质的深入研究,致使多数城镇发展方向雷同,诸如“口岸城市”、 “商贸城市”、 “农副产品加工”城市等。 问题之二:城市规划与发展单纯注重经济效益 当前许多边境城镇在规划与开发中单纯追求容积率和聚集效益,不是见缝插绿,而是见缝插针(房),眼前虽然利润可观,但人居环境差,城市交通对策等大城市问题提前在黑河、绥芬河等沿边开放城市(小城市)出现。 问题之三:重开发区轻老城区 尽管出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等良好的愿望,不少边境城镇纷纷脱离老城区避建边境经济合作区,致使老区规划建设脱节,开发区热问题不少。 问题之四:影响规划的不定性因素太多,规划人员进退维谷 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边境城市规划与发展在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数量与速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从多的不定性,作为计划的继续和深化的城市规划的适应性已不复存在,按传统规划模式规划人员难以搞出既令地方领导满意,双能通过专家评审的规划方案。 问题之五:缺乏城市特色 近年来边境城镇的建设一哄而上,在缺乏城市设计与风貌景观总体规划控制的情况下,千楼一面众城一面的现象大有一发展不可收之势,边境城市缺乏特色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创造陶冶居民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问题之六:技术落后,规划方法陈旧 由于,缺乏设备、资金、人才等因素,致使边境地区规划在理论、方法、技术仍沿用50年代以定性设计为主的状况,已远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急待解决。 问题之七:规划缺乏民众参与 当前边境地区城市规划基本上属于领导与专家规划,以人为主题的规划思想在边境地区刚刚传播,公众参与的意识薄弱,城市规划意识差。 问题之八:忽视对应国家对应城市的研究 知已知彼能战而不殆,但由于多种原因缺乏对对方城市的必要了解,因此不利于与对方城市取长补短的发展有机联系。 问题之九:缺乏对国外边境城市规划的系统研究和引以为戒 国外边境城市的发展模式应为我国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所借鉴,但目前掌握资料少,难以借鉴参考。 问题之十:土地基本无偿使用与土 地有偿使用的盲动性。 当前沿边开放地区城市土地基本上所处于无偿使用状态,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控详工作普遍尚未全面展开,但土地有偿出让“试点”工作却已纷纷开始,土地的有偿转让已出现很多问题。 三、对策思考 对策之一:我国边境长2万多公里,边境城镇建设发展的个性大于区性。地域性即是边境城镇得以存在、发展的个性。 如以黑龙江省边境城镇为例,强调宏观的区域分析,应着眼边境地区开放地区对内与全省、东北经济区、全国,对外与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亚太地区乃至世介经济地带之间的宏观地域关系,摸清边境城镇的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的特点与优势,如边境口岸城镇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有陆路、水路之别,陆路中双有铁路、公路之分,其历史基础与现状态势、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与口岸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对比等分析论证,才能明确口岸城镇的地域分工,邓其在不同层次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及应该承担的任务,明确其吸引与辐射的腹地,为合理确定或调整口岸城镇的发展性质、规模及其总体布局提供切实的区域依据,为口岸城镇开发、建设在南联北开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中能够有的放矢,因地因时制定,进而避免与诸多口岸城镇在发展项目 上雷同或一哄而上,避免造成盲动的损失。 对策之二: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妥善处理好边境城镇发展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为中心,创造市场发育的规划软环境,既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双要节约土地少占良田,还要积极控索土地及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有效途径,从而使边境城镇规划成为边境城镇成长发育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指南书和科学兰图。 其次,要为边境城镇居民和到边城从事经营活动的客商规划创造一个工作、生活、游息都方便 、舒适的空间环境,以不断满足边城人民随着边境城镇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确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点、线、条、块、面有机联系的绿化生态系统,从而使边境城镇成为能予防减少和克服环境污染、促进边境城镇和区域经济、技术、生态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健康城。 对策之三:强调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协同好老区和新区的关系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边境城镇在老区改造和开发区(实质是新区)建设上都存在着新问题,老城区挖潜改造的潜力和步伐与新区拓展应因地制宜按着《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准绳,切忌盲动,应以老城区改建为依托,适当开发新区,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也减少土良田的占用,提高老城区土地利用率。 对策之四: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 强调弹性规划与设计,处理好影响边境城镇发展的多情景问题,是边境城镇规划适应并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边境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着的不定情景,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再如双边国家价值观不同、将导致对合作与开发认识上的难以统一,开发问题单方难以确定,因此这些变化对规划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 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国境城镇规划在人口、用地规模的预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等方面,应充分贸有余地保持活性,尤其是在用地布局上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项目难以确定,需要滚动发展,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镇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另外,在边境规划期限与实施程序上,应灵活贯彻《城市规划法》及有关子法,规划不一定绝对按20年、5年、近期考虑,而是按目标体系的展开,因时制宜分期滚动实施。 对策之五:因地制宜,创造边境城市特色与风貌 着眼边境城镇所在的微观地域,处理好边境城镇的规划、发展、建设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条件等的具体关系,因地制宜,挖掘文脉,继承和发扬光大已有优势;进一步创造边境城镇的特色和景观风貌。 对策之六:强调科学性、加强技术进步 加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运用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和定性与定景相结合的方法,是边境城镇规划科学化、合理化的有效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手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在信息储存、统计分析和辅助设计等方面有了新开拓边境城镇规划一方面要适应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科演技榔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丰富我国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提供实证。为此边境城镇规划,首先要在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建立边境城镇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的信息反馈系统。 应在实践中控索和总结一套适应边境城镇发展规律的实际操作方法,丰富和完善边境城市规划工作系统,以满足边境城镇规划为市场经济发展超前服务的迫切需要,应及时的反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有关因素对边境城镇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相关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充实、完善、提高边境城镇规划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以过程规划和跟踪规划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应构造边境城镇规划的方案库,应强调多方案比较和综合平衡,以优中选优的原则适应多情景因素变化和有备无患观点。 对策之七:建立民众参与机制,创造参与环境 多创造民众参与机会并形成制度。强调民众参与强化社会民众的规划参与意识,对制定和实施边境城镇规划至关重要,世界许多城市的调查表明,若市民存在较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则规划实施在组织管理上将十分顺利,反之,则给规划及实施带来麻烦,甚至会拖延或阻碍规划目标的实现。 强调公共参与,发挥共众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体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普遍性的需要,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高到“公众主动参与规划,规划必须公众参与”是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人民规划、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迫切需要。因此为了适应和促进公众主动参与边境城镇规划的意识,应注重以下四个问题。首先规划决策和规划编制者应进一步扩大边境城镇社会先遣队是层及热心边城发展的海内外人士的公众参与面,采取协商对话等多种途径主动接纳公众的参与;其次,应贯彻《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提高整个社会的规划透明度,形成宽松和谐的规划环境,激发公众的主动参与精神;第三,应普及城市规划科学知训,使公众自学更新观念,树立全局观念,未来观念、深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参与的科学性。 对策之八:强调宏观与微观对接与对等,主动为开放服务 强化对接性,是适应边境城镇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要求,适应双方边境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长远需要。 首先应是宏观战略上的对接。沿海特区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圳与香港对接,珠海与澳门对接、厦门与台湾对接后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取得惹人瞩目的成绩。因此编制边境城镇规划,应首先考虑我方边境城镇和区域所面对的对方城镇和区域的发展态势和战略,如绥芬河等边境城镇所面对的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确定了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大海参崴规划”,因此在编制绥芬河市总体规划时,如不考虑与之对接的战略,则难以从地域综合协调的角度谋划绥芬河市的外向型经济建设与发展。 其次是微观建设上的对接。俄罗斯非常重视边境城镇的建设,黑龙江省黑河、抚远、饶河、虎林等市、镇结应的俄罗斯城镇在人口规模、城镇建设水平等方面均高于我方,这是涉及到国家形象的大问题。因此从国格心理角度出发,我方的边境规划建设水准起码与俄方边境城镇相对接、对等,可见加强边境城镇规划的微观对接研究,对提高我省边境城镇的景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策之九:强调借鉴性,以国外边境城镇规划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边境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经历,为我国边境城镇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避免走弯路,应在充分的比较和借鉴中探索一条具有沿边地区特色的城镇规划模式。 例如,美――墨边境地区已形成一个潜在的、爆发性的国际性城市化地区。美――墨边境成对的城市中心或“孪生城市”的增长,被称为“国际化共性现象”,是典型的沿边城市的增长到一定阶段后,边境地域逐渐一体现化且已加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在此过程中边境城镇既发挥着积极作,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便 超燧指导我方边境城镇与对方边境城镇“共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为科学预测边境城镇的未来提供研究背景。 对策之十:树立土地经济价值观念,加强控制性规划工作 应尽快转变产品经济观念,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要考虑城市土地的区位、使用性质、进行分等定级,在控制详细规划工作中加强经济测算为广辟城市建设资金渠道,增强城市发展“造血功能”奠定科学基础。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工作,是国家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经济部分,本文有关问题的探讨仅系浅议粗见,只期对增加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工作的有效性而有所启示,限于时间、水平,本文如有不妥之处恳请有关专家指正。

[1]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篇(3)

 

一、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的意义

 

1.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目前的市场经济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产业为特征的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应用与转化。知识经济的知识与信息的应用和转化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并以经济发展的高创新性为特征。这种经济需要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必须具有坚强的创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具备完备的市场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这种人才是适合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也是能在经济、科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

 

同时,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这种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的学习能力,他们要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和组织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二是人才的研究能力,他们要能思考和研究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三是人才的创新能力,他们要能将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企业实践,并使创新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前提,即学习的应该是学科前沿的知识,研究的应该是学科前沿的问题,而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的也应该是学科前沿理论。

 

2.实施企业管理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部署,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涉及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而人才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具体到企业管理二级学科,这一重要环节便是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要求我们在如下三个方面切实做好工作:一是转变研究生教育观念,要坚持市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二是要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如加大企业管理外文教材的引进,实施双语教学等;三是要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其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工作无疑都是以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为核心开展的。

 

二、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立足学科前沿的教育思想

 

石家庄经济学院在企业管理硕士生培养上已有多年实践,并从2004年开始独立培养(之前多为合作培养)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一直以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为教育目标,坚持立足学科前沿的培养理念,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做法,创立了一种企业管理硕士生的培养模式。几年来,我校企业管理已有四届毕业生共65人,其中8人考上了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其他毕业生也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总结几年的经验,我们认为,实施企业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立足学科前沿,因为只有立足学科前沿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同时,只有立足学科前沿才能建立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在这一前提下,使研究生学习的是学科前沿的知识,研究的是学科前沿的问题,而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的也是学科前沿理论,这样有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育。

 

1.要鼓励、指导研究生了解、熟悉学科前沿理论知识。要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就要让研究生掌握一定的学科前沿知识,要阅读一定量的企业管理经典名著。我们鼓励、指导研究生阅读《哈佛商业评论》、《中外管理》、《管理世界》等反映学科前沿的高质量杂志,同时要求研究生阅读诸如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菲力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新千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等经典著作。通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前沿学科知识,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参与导师的学科前沿课题。在鼓励、指导研究生了解、熟悉学科前沿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导师要有一定量的立足学科前沿的课题,并让研究生参与其中。只有参与到学科前沿的课题,才能促使研究生深刻思考学科前沿问题,才能使研究生有机会提出一些有关学科前沿的见解。如果研究生导师不能立足学科前沿,做一些学科前沿的课题,研究生一般也就没有机会思索学科前沿问题,这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3.积极实施新儒商人才培养工程。只有能力和品质相符的人才才是我们要的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新经济时代“管理”重心的变化要求“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工业经济时代,其管理重点是生产管理,是扩大规模增加产量,生产环节成为管理中心。管理的重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在新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研究与开发、切实提高经营管理人员及职工的道德、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管理的重心由单纯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向知识(包括技术)的生产与开发转移。提高知识的生产与开发率成为衡量企业的重要指标。管理重心的变化对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管理人才必须重视道德素养的培育和个人诚信的树立,这是非常关键的;二是重视学习多元化的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必备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信息学、生态学、技术创新学等;三是新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依托信息手段,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四是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要体现“韧性”和“柔性”,具有自组织、自适应的能力。对此,我们建议实施新儒商工程,把企业管理研究生培育成新时代的儒商。概括地说,我们培育的“新儒商”内涵包括以下三点:①具有仁爱之心,能够满足市场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科技创新的变化,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秀文化,吸纳国外先进文化,融合提炼,形成特色;②具有渊博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具有经营、管理、营销、交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③诚实守信,博学创新,爱岗敬业;发展实业,服务人群,报效祖国。“新儒商”既包括以新儒家文化为底蕴的现代商业,也包含继承弘扬儒家文化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商人、经营者和管理者。我们认为,新儒商工程则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为底蕴,吸纳西方先进的科技、管理与文化,通过教化与经营实践,培养、造就适应当代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新型经营者、管理者的过程。儒商工程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包括:目标系统、价值系统、知识系统、能力与行为系统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环节上努力。

 

4.将实践贯穿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实践。企业管理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所以,我们提出,在整个模式中,应始终贯彻以实践,把研究生了解、熟悉的学科前沿知识通过与课题的结合产生一些理论上可行的做法,再把这些做法应用于实践,用实践检验其正确与否。这样往复循环的过程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三、关于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1.研究生坚实的学科基础是培养的前提条件。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研究生有坚实的学科基础,这是培养的前提条件。这其实是传统知识继承和创新性学习和研究的关系处理问题。我们认为,创新性学习和研究应建立在对传统知识的继承上。所以,我们培育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应强调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本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要注意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如不仅要掌握管理学的知识、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也应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加强知识的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要求,为后继的创造性研究和创新性的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2.研究生在科研上追求学科至高点是有力保证。研究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是主动的,这体现在是否在科研上寻求学科至高点。如果研究生在立足学科前沿上是主动的,他们将具有了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是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也是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够成功的有力保证。为保证研究生在科研上寻求至高点,就应引导、培养他们对学科前沿问题的兴趣,在学科前沿问题中寻找自己有优势的领域,积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并积极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同时,积极了解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某一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并了解某一研究方向名家的学术观、理论与研究方法。

 

3.研究生导师具有创新意识,立足学术前沿,承担学科前沿课题是关键环节。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其研究是否立足学科前沿,并承担有一定的学科前沿课题关系到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成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其对研究生的学术甚至生活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上,应首先掌握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熟悉某一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熟知某一研究方向名家的学术观、理论与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一定数量的立足学科前沿的课题。这是实施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

 

4.将学科前沿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是重要保障。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学科前沿理论。由于学科前沿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一般偏少,而要消化、掌握一门新技术、新方法,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工作中,需要付出艰辛的、不懈的努力,而这个过程就是企业管理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育的重要保障。我们很重视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联系与研究生导师课题有关的或与研究生学术兴趣有关的企业,安排研究生实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5.组织参加高质量的学术活动是有益补充。作为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培养的有益补充,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校(甚至高一层组织)组织的学术活动,也要积极参加研究生培养部门(如商学院)组织的学术活动。作为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研究生群众组织(如研究生会)也应积极组织一些学术活动。参加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可以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探讨学科前沿问题,这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篇(4)

[关键词] 媒介融合;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市场营销课堂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营销理论知识和营销实践技能的重要平台。通过系统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书本上的主要营销理论和知识。但是,营销知识固有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其实践性――源于实践,由于技术、媒介和市场环境的日新月异,使得营销的理念、方式、方法、手段和策略层出不穷、丰富多样、更替频繁。这也直接导致大学的营销课程内容固有的滞后性弊端越发凸显,教材修订的节奏永远无法赶上营销理论和知识更新的步伐。此外,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媒介融合已成趋势,多种媒介能在同一平台上达成优势互补,使得人们即时即刻获取信息变得异常便利,这也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即时搜索信息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提供了便捷渠道。因此,围绕营销专业的课程教材对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科学合理地改革显得尤为必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媒介融合条件下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内容

(一)更新教学内容――时刻关注营销理论和实践动态,及时添补前沿内容

由于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营销理论和营销手段的更新变得极其迅速。及时吸收最新的营销理论和方法,添补到课程教学中去,是完善教学内容和传授新知识的最佳路径。在现有教材中的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途径丰富和完善营销新知识:(1)关注前沿理论进展。与课程内容教学进度一致,根据相关主题,定期阅读美国SSCI索引排名TOP10的营销理论研究期刊,了解最新理论进展,深化课堂中的营销理论教学;(2)关注市场研究和营销实践研究的各种期刊和杂志;(3)关注几个重要的从事营销实践研究的公司或咨询集团的研究动态;(4)关注营销类的几大门户网站,了解最新营销方法、工具和手段,同时学习行业内部人士的营销实践经验;(5)关注各行业中的市场领导者企业的营销实践及其采用的营销工具和手段;(6)关注各行业著名企业家的营销行为和动向。以上这些渠道是获取最新营销理论、观点、思想、方法和策略的重要途径,是增添营销新知识的不竭源泉。以上这些内容须在授课教师的指引下,由师生共同完成。

(二)变革教学方式方法――讲授为辅,开放式讨论为主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即教师讲授为主,辅之简单的“师问生答”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不足之处日渐显露。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课堂的绝对占有,学生接受知识过于被动,学生参与程度过低。它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因此,必须变革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分享和互动的氛围中开展课堂教学。

本文提出“讲授为辅,开放式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它由教师讲授、前沿问题与答疑、主题式营销实践案例分享三个环节构成。“教师讲授”是该方法中的基础环节,主要由教师讲解课程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并介绍相关知识的前沿动态,同时提出一些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前沿问题与答疑”是该方法中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讨论和解答相关知识的疑问和前沿问题。“专题式实践案例分享”是该方法中的核心环节,通过焦点小组的形式,由学生按照与教学内容同步的主题查找和撰写最新的实践前沿案例,先分享案例,再引出或提出值得讨论的重要问题,通过辩论式、开放的互动方式,共同探讨和学习。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具有更强的参与性、主动性、互动性、分享性及创造性等优势。这种方法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活跃课堂氛围,最大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分享、激辩、探究式的学习

以网络为支撑的媒介融合,使得各种数据资源能同台开放,学生能够便捷地获取想要的各种信息,因此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适应营销课程学习的特点,本文提出更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称之为“分享、激辩、探究式学习”。“分享”包括案例分享和观点分享两个方面。案例是指与课程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营销前沿案例,它通过焦点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它要求学生课前充分准备,多渠道多角度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完备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撰写。观点分享,既包括焦点小组在案例中提出的观点,也包括在课堂上和案例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发起的开放式提问,并经过学生激辩归纳出的观点。“激辩”发生在讨论环节,主要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和学生自由提出的问题及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得出令人信服的见解。“探究”应用在前沿理论的搜索、前沿案例的写作和观点辩论过程中,它是一种问题式学习方法,通过问题来激发思考,集思广益,从多渠道搜集证据和观点来阐释疑问。这种方法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一)资料准备与向同行学习阶段

资料准备既包括收集与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又包括教学改革内容中需要的文献资料。首先,要广泛搜集与课程改革内容关联紧密的各种教学方法类的教改研究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刻剖析,认真归纳、总结出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有指导和启示意义的观点、论据,为课程改革的研究积累和奠定扎实而有力的理论基础。其次,营销的最新理论和知识资料是本项目要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它们可以从前述教改内容中的六种来源中获取。这些信息来源是保证课堂教学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最佳途径。这些资料的收集和积累贯穿整个教改实施环节。

与同行交流,向同行学习成功经验,能为课程教改的成功开展和实施提供重要启示和借鉴。课程改革的负责人要与国内多数著名高校的营销同行长期保持密切联系,这些名校同行无论是营销理论研究、营销实践,还是营销教学研究都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因此,通过观摩优秀同行的课堂教学和座谈等方式学习同行经验,能为顺利实施教学改革发挥示范和参考作用。

(二)教改执行实施阶段

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环节是本项目的核心。在该环节中,教师的新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新学习方式将得到最好的检验,二者在本质上高度统一。为了保证新方法新方式达到预期目标,实施方案的设计显得尤其重要,包括教师讲授、案例分享、开放讨论三部分内容。在时间安排上,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占总时间的50%、20%、30%。具体的实施方案的设计主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课堂讲授内容包括课程教材内容和新添内容两方面。教材内容是基础,但在讲授的时候要突出重点,力求精炼,重在解析,目的是为学生的专业知识打好基础。新添的内容是前沿,在教授的时候重在强调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和区别,理清知识的演变和发展脉络,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和分析问题的视角。两方面内容在教学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从课堂的主导者转换为课堂的引导者,从主角转变为配角,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2.督导学生编写和分享优秀案例。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大学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它主要通过教师选编案例给学生分享,但这种传统的案例方法中的学生参与程度低,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有必要将传统的案例法做适当的修改,让学生直接成为案例编写的主角,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后,可以将案例法分解为两个阶段,先后由学生编写案例和课堂分享案例组成。“案例编写过程”首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组根据课程进程内容的相关主题进行编写。这要求学生在预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材料,再经过小组的认真研究,最后编写成案例做成PPT形式,其中要有小组的观点和建议,还要引出值得讨论的问题。案例编写在课堂学习之前完成(在报告的过程中也可以及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补充信息),由教师每次课后布置下一次的主题。“分享过程”是一个开放式的聆听与反馈过程,要求其他学生对报告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思考,及时提出疑问(要求学习小组做好记录,之后要求回答),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参与后续环节的讨论。

3.主持好开放式讨论。开放式讨论既是新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关键部分。这种讨论方式主要由“问题”引起。问题来源于三个方面,包括“学习小组”总结的问题、案例分享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及讨论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对于每一个问题,我们要求学生作最深入的探讨,通过激辩过程,形成共识性的观点,最后由教师作总体的评述。

(三)教改的评估、检测和改进阶段

课程教学改革重在“改什么”和“如何改”,但对改革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检测和改进更是关键。教改总的建设周期至少为一年,分上、下学期。整体评估发生在上学期,下学期进行改进,但在执行过程中,每次课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不断积累经验。

四、总结

本文旨在探讨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营销课程的教师该“如何教”和营销专业学生该“如何学”的问题,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主要得到以下三个结论:(1)以课程教学知识为基础,及时关注和查阅营销前沿理论和实践,添补营销领域的最新知识。(2)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革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大胆探索和实践“讲授为辅,开放式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重在凭借适当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群情激昂的互动氛围中擦出思维火花,创造知识。(3)指导学生转换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践行“分享、激辩、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听讲”式的学习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只有通过“分享、激辩、探究式的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提升理论素养和技能。

[参 考 文 献]

[1]陈英,邵春梅.“参与型”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综合),2008(4):90-91

[2]马建华.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和法律等专业中的应用[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5(1):36-38

[3]邹启明.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型学习模式――交际课堂小组活动的组织与监控[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14(2):66-69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篇(5)

关键词:知识共享;科学知识图谱;研究前沿;知识基础;团队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在《后资本社会主义》中指出,在这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是知识。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是当代正在经历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以知识为对象的知识管理就产生于这一环境中。知识管理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而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是核心,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组织绩效的重要途径,对于组织提升竞争力、提高绩效水平至关重要。“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灵魂,“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共享是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高水平的创新和提高组织绩效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支柱。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通用方法是知识图谱和可视化技术。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是揭示科学知识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计量学从数学表达转向图形表达的产物。因其能够客观、直接、形象地展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避免因个人经验造成的误差而成为把握学科发展动态、选择研究方向、辅助科技决策的重要工具。词频分析是一种透过词频现象看内容本质的科学方法,也是目前内容分析法中最重要也是使用最多的工具。国外学者Small等认为文献共被引的频次代表了文献的价值,并引入文献共被引分析网络来研究科学领域的结构,是最早从词频的角度研究学科领域问题的学者;Garfield等通过HistCite分析文献中的高频词来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及演变趋势。国内已有学者利用词频分析研究了科技创新与科技政策研究机构、SCI论文的选题、科学学研究、专利研究、科学计量学、生物科技、国内产业共生等问题的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

鉴于这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以及近年来取得的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肯定将词频分析法应用于团队知识共享研究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关于团队知识共享的总结研究,多集中在利用文献梳理、内容分析、比较研究等方面,这些方法都存在由于文献资料的限制而影响结论的科学性等不足。本文运用知识图谱方法,分析团队知识共享前沿领域的研究内容及其知识基础,通过一系列分析与解读,展现团队知识共享重点研究方向,可帮助该领域的研究人员选择科研课题,推动学科领域的发展。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SCI数据库收录了当今国际上的重要期刊,主要包括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XPANDED)、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科学技术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社科与人文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SH)等数据,其引文索引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利用在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下载的文献数据,以“team*”为检索词检索主题,检索到1991-2011年的数据72443条数据,再分别以“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transfer*”为检索词精炼,最后得到1156条数据。每一条数据记录主要包括文献的题目(Title)、作者(Authors)、摘要(Abstract)、作者单位(Institufion)、期刊(Paper)、文献发表时间(Term)和参考文献(Descriptors and Identifiers)等信息。检索时间为2011年8月23日。本文的分析对象,团队知识共享前沿与知识基础的分析基于1156条文献以及其中41713条参考文献数据进行。

本文使用的引文分析可视化工具是基于Java平台的Cite Space应用软件。该软件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可视化应用软件,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具有监测科学文献中出现的研究前沿和研究演化的功能,成为近年来在全美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目前已更新到版本CiteSpace II。CiteSpace软件的功能主要包括关键词共现分析、作者合作分析、机构合作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等。可视化网络基于两个基本的概念,一是“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s),定义为基于研究问题的突现的概念群组,是由某一科学领域中最近最多被引文献形成的过渡性聚类组成,代表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另一个是“知识基础”(Intellective Base),定义为学科研究前沿的引文形成的共被引网络。CiteSpace绘制的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是由不同颜色的节点和连线组成的共引网络。由连续的等距离时间段序列得出一系列单独的共引网络,再将这些以时间为标记的共引网络组合成一幅整合图谱,重要的知识文献可以基于其在图谱上的突出特征而得以辨识。

2.结果与讨论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篇(6)

【关键词】西方教育经济学 前沿 关键词

依据西方教育经济学基本范畴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 中下载4350篇文献,并从结果中剔除会议、征稿等消息类文献,将文献数据输入Citespace II 软件中,将Node type设为Term,选用突变检测法来运行数据,一共检测到5个膨胀词,节点共76个,连线共93条,产生聚类关系的文献之间会有不同颜色的填充,形成圆圈化的聚类面积,另外,启动CitespaceII中文献标题词与其出现频次功能,则图谱的各文献聚类中会进一步显示各共被引聚类文献的施引文献标题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及其频次,如图1-1所示。

结合图1-1可以看出,“经济模型”“工会”“成人教育”词频较高,在1981-1990这一时间段内显得较为突出,这与当时的年代实际情况也密切相关,自80年代初卢卡斯将人力资本概念简单定义为一般的技术水平,并且提出人力资本的获得与积聚有两个途径,一是正规教育二是在工作中训练,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变量代表后一途径形成的人力资本,自然而然也没有可用数据。通过研究发现,1981-1990年间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前沿偏向于通过构造经济模型来解决生产中所产生的与教育经济相关的问题,完整的数据和模型的成功构建对于促进劳动生产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在1991-2000年间,“人力资本”“培训”“教育技术”“学校财政”这几个词的词频较高,较受人们关注,处在学科前沿。结合当时背景来看,西方教育经济学自90年代开始从变化着的外部环境来研究其对教学内容、理论以及生产方式的影响,为了在将来的工作中更有成效,人们必须获得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交流的技能和社会交往的技能。先进的教育技术正日益增加对非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的要求,经常性的学习或者说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必须,学校外学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1991-2000年间,国外教育经济学受到世界经济格局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影响,研究前沿与当时的大环境紧密相关,研究从单纯研究经济模型转变为更多的考虑人力资本人文因素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升人力资本以适应当前大环境的挑战。

2001-2011年间,“新制度”“改革”“高等教育需求”“教育产权”“教师工资”等词汇频次和中心度较高,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社会调查数据的丰富,对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起到重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此外占据经济学前沿地位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使得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更加拓展,尤其是将产权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对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问题进行制度分析,十分有助于对学校微观经营和管理的研究。学校如何在经营中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是当今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前沿问题。通过研究可以发现,21世纪的国外教育经济学大多将教育经济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出台相关联,并且引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于教育经济学的问题研究更加微观、明确。

总之,西方教育经济学由于发展比较早,学科制度结构比较完善,与经济的互动研究比较深化,相关基础研究比较充足,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实际以及全球情况,与政府公共政策也比较贴合,相比之中国教育经济学来说,发展相对较为成熟。但是国外过分的依赖经济模型和大量的实证定量研究来解决教育经济学领域的一些问题,这点还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教育研究,1994(12).

[2]王坤庆.论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及其方法论启示.教育研究,1994 (7).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篇(7)

关键词:学术地位 跳高理论 塔尖理论 云端式工作室 网络力量办大事 创本位 选择性承认 保护性否认 公共云服务平台 学术推荐系统 看图解题 看图识才 九度人才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26-09

Abstract: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academic statusesof the scholars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their highest achievements rather than comprehensive academic contributions, further, with the five-step visualization approach, the paper preciselyvisualizes the academic statuses of the scholars in the “frontier knowledge map”, so to form a new way to shape and identify the academic reputation and academic status of the scholars in the Internet Age. This method will provid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tting-edge scholar certification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fixed-term academic honor systemand carrying out the cutting-edge scholars responsibility system.

Key Words:Academic Statuses;High Jump Theory; Spire Theory;Cloud Type Labs;Network Power Canto Get Big Jobs Done;CreativityCOriented;Selective Recognition;Protective Deny; Public Cloud Services Platform;Academic Recommender System;Problem Solution by Way of Picture;Identify Talent by way of Picture; 9 Dimensions Talent

对专家学者(以下合称学者)的学术地位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与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不仅事关学者获得晋升、资助、荣衔、名望,更事关学术资源的合理分配,事关科研活动与学术合作是否富有成效,尤其是直接决定了学术带头人的甄选,因此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头等大事。笔者提出的学术带头人决定论对此有简明有力的说明,即:(1)只要科技体制机制不是特别糟糕,经费有一定保障,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就是决定性的;(2)研究团队、课题组的水平取决于学术带头人的水平,而不取决于团队或课题组中水平最高的学者的水平;(3)只有学术带头人是名符其实的前沿学者,即当下的一流学者或潜一流学者,才可能取得前沿突破,团队或课题组中的其他成员才可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带头人的绝对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在企业界也有一种说法,即使项目再好,如果没有合适的带头人也不会上马。[1]

可以把学者分成顶尖、拔尖、优秀、普通四个等级,顶尖学者是获得或达到诺贝尔科学奖、菲尔兹数学奖得主水平的学者,当然这些科学大奖得主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例如:爱因斯坦是大师中的大师、顶尖中的顶尖,但是为方便起见我们就用这四个等级而不再细分。迄今为止,有两类方式来确定学者学术地位,一类以单项成果决定,另一类以综合成果决定。前者仅对于顶尖学者实现了准确的学术地位的评价与定位,就是用一项具体的标志性科学成果来确立其学术地位,往往这个标志性成果正是该学者的最高成就(当然也有例外,爱因斯坦的最高成就相对论并没有获奖),这与科学技术史的评价是一致的。当然,这些大奖往往还不够及时;后者是利用综合成果决定,包括院士等终身荣誉等。笔者把第一类用学者最高成就确立学者地位的做法扩展到拔尖学者和优秀学者层次,包括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高层次人才计划学者(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等,之所以需要对这些高层次学者的学术地位进行准确定位,是因为他们往往就是学术带头人,是要为他们配置大量资源的。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说的学者地位是学者的学术地位,而非学者的社会地位,因为后者是综合学者对社会的各种贡献来确定的,例如: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主要是社会地位(因为其中不少研究工作并非原创,难以用学术标准衡量,但是对国家安全的贡献巨大)。该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及时准确地认定高层次学者的学术地位,让他们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共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讨论及时准确认定高层次学者的学术地位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二是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求解;三是集成这些解答形成认定学者地位的程序并举例说明。

1 及时准确认定学者学术地位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如上所述,及时准确认定高层次学者的学术地位是一个世界难题,即使诺贝尔科学奖、菲尔兹数学奖可以比较准确认定学者地位,但是往往还不够及时,而且能够获这种大奖的学者毕竟凤毛麟角,许多拔尖人才、优秀人才的学术地位都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认定。笔者认为只有解决三个问题才能够破解这一难题。一是确定学者地位的标准是什么?及时和准确可能难以兼顾。在确定学者地位的标准上人们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显然应以学术贡献定学术地位,但是学术贡献的内容多、范围广,包括学术成果、学术组织工作、教学工作等,至今也没有明确究竟是以那项内容为主还是以综合贡献为主作为标准;二是如何利用合理的标准及时准确地评价、确定和展示学者的学术地位;三是学者获得认定的学术地位在现实当中有什么用处?

2 跳高理论、塔尖理论与金牌优先法则:最高学术成就决定学者的地位

笔者认为应该以学者的最高成就而不是综合贡献来确定学者的学术地位,而且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优秀学者、杰出学者、顶尖学者等高端学者,因为普通学者的最高成就无足轻重,也无所谓学术地位。理由有8项:(1)科学是追求卓越的事业,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科尔兄弟(J.R.Cole和G.Cole)经过大量统计研究得出结论:在科学上,是由于论文的质量而非数量导致研究人员取得成功;[2](2)科学技术史充分证明学者名垂青史是因为其做出里程碑式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写入教科书的也是里程碑或重大突破、重要突破式的成果,达不到这种高等级水平的成果再多,也不能出现在科技史册和教科书中,而且在科技史上的地位是由科学家最高的成就决定的,例如:爱因斯坦的地位是由他提出的相对论(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决定的,即使没有其他成果,他仍然是与牛顿比肩的科学巨擎,而如果没有提出相对论,则依靠他在光电效应、量子理论、布朗运动等领域的贡献,爱因斯坦只是一流的物理学家。也就是说,学者的成就再多,如果没有一项特别突出的成就,也是不能青史留名的;(3)从诺贝尔科学奖、菲尔兹数学奖等科学大奖的实践来看,获奖者都是因为一项具体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而获奖,获奖者的学术地位也因此确立,多年来这种确立学术地位的方式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4)“跳高理论”与“金牌优先法则”。“跳高理论”或称“跳高效应”是笔者提出的,它能够体现创新领域的卓越效应,是一种反木桶理论,能简要地说明最高成就决定学者地位,它有三层含义:其一,是运动员跳多高取决于跳得最高的一次。跳过10次2米20,不如跳过1次2米30;其二,是对于团队而言,则如硅谷之父、弗雷德里克・特曼所说“对于一个运动队而言,一个人能够跳过7英尺,比人人都能跳过6英尺有意义”,这种反木桶理论强调长板效应,适合解释拔尖人才的作用,即在创新领域、科学技术领域“十个二流人才抵不上一个一流人才”(哈佛大学前校长康南特语);其三,是公开透明、公平竞争、高标准严要求对优秀选手有利,如果入选标准是2 m,则入选的人很多,跳得高的运动员不一定有优势,可能与教练关系好的才有优势。实际上在竞技领域,许多情况都是如此,比如,运动员跑多快取决于跑得最快的一次,投掷多远取决于投得最远的一次等。[3]在学术界如果以做出突破性成果论英雄,并在网上公开透明地展示突破点四要素,则做出突破性成果的学者就会受到善待和重视(获得公认者自不待言,但是绝大多数已经被发达国家争聘,对我国最有实际意义的是已经做出突破而尚未得到公认的潜一流学者),否则,不少人都达标,做出突破者并没有优势,结果功夫在学外,学官们自然如鱼得水,学术界的官本位就能够一统天下。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提出学术评价的“金牌优先法则”,借鉴奥运会各国成绩金牌榜,即尽量以最高水平的成果来代表被评价对象的水平;[4](5)“塔尖理论”或“塔尖效应”,这是笔者提出的另一个反木桶理论,通过质量与数量的关系来说明卓越效应的重要性。“塔尖理论”说明塔尖的高度决定了塔的高度,塔尖越高,塔尖下面的塔身也越高。众所周知,高创造力与高产是正相关的,笔者认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高创造力与高产的创造性成果正相关,而不是与普通成果的数量正相关,所以用最高成就决定学者地位也同样能够体现其整体创造性成果的水平,科技史上许多学术大师,都是有一项最突出的成果,同时还有若干突出成果,例如: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斯・韦伯、丘成桐都是如此。厚度、深度、高度、速度、力度、锐度、热度、亮度、气度是人才的九个要素,高度是其视野与情怀,其最高成就则是高度的具体体现。对于不同行业、领域,同一领域的不同阶段,这九个要素的结构、功能、侧重都会有所不同,九个要素构成优秀人才发展才能、施展才能的九度空间,拥有这九要素的人才称之为九度人才,其人格称之为九度人格。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提出针尖战略,就是在一个细分的小领域在世界上做得最好,在学术研究中,用塔尖战略应该更准确,因为作为自由探索的精神活动,不可能自我限制思考的范围,学者通常会在几个细分领域和交叉领域进行自由探索,塔尖理论既强调了针尖战略要求的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得最好,也更符合学者自由探索,多头并进的实际情况。塔尖理论也说明由学者的最高成就来确定学者的地位,并不是说其综合贡献不重要,而是综合贡献已经水涨船高地体现在最高成就的高度之中了;(6)核心特征识别法,学者的地位取决于其核心能力,学者的核心能力只有一个,就是创造力,而前沿突破能力是创造力最有效的体现,它实际上是学者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核心能力所反映的特征就是学者的核心特征。当然,最高成就就是最重要的前沿突破性成果,因此,最高成就决定学者的学术地位,也是学者核心特征识别法的应用。综合贡献可以靠勤奋积累而成,不能准确反映学者创造力的程度;(7)学者的地位不仅仅是荣誉,通常还与能否承担学术带头人有关,最高成就可以准确反映学者的核心能力的水平(即创造力的水平),而学术带头人的核心职能就是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分解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流程,进行总体设计,亲自突破问题的核心难点,分配任务,整体集成,把握研究进程,管控研究质量,而这完全依靠学者的核心能力――创造力,目前国内强调学术带头人要有组织管理能力,指的多是行政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这并非学术带头人的核心能力,实际上学术带头人的核心能力就是学者的核心能力。某些工程领域的工程带头人也许更多需要行政管理与人际协调能力,但是学术带头人与工程带头人是不同的,学术带头人的核心能力就是学者的核心能力――创造力;(8)确定学者的学术地位是很复杂的事情,上述理由说明是学者的最高成就而不是综合贡献决定了学者的地位,而且越是高端学者越是如此,对于普通学者无所谓学术地位,所以,用综合贡献倒是可以衡量其工作态度。确定高端学者学术地位的复杂性导致可能没有一种原则是绝对正确的,无论哪种原则都会存在分歧和争议,如果用综合贡献来决定学者地位,出现的争议会更大,例如:不同贡献之间的关系如何,权重指标如何确定,如何加权、加总?所以从可操作、可实施的角度看,用学者的最高成就而不是综合贡献来决定学者的学术地位也是更合理、更可行的。也就是说,以最高水平的单项成果确定地位既合情合理,又简单易行。

综上所述,学者的地位是由其最高的学术成就决定的,实际上,在科学技术史和现实当中也都是这样认为的。通过上述分析,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是成果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决定了学者的成功,是最高成就而不是综合成就决定了学者的学术地位。”进一步,笔者更周到的表述是:“在细分领域的最高成就决定了学者在该细分领域的地位,学者的学术地位由其在相对最重要的细分领域取得的学术地位所决定。”这种以最高成就决定学者学术地位的原则可视为一种定义,它最为简洁有效(如此复杂的问题也没有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因此这样定义是合理的),适合各个层次的学者,尤其适用于高端学者(顶尖学者、拔尖学者、优秀学者)的学术地位的确定。当然,成果的数量可以反映其勤奋的程度和研究范围,对于没有做出过突破性成果的普通学者来说还是有意义的。实际上,不仅是在学术界,在许多其他领域同样是以最高成就决定人的地位,例如:音乐界,李云迪的音乐家地位是由他获得过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决定的。李安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决定了他在影视导演界的国际地位。

3 学者学术地位的可视化:突破性成果在知识前沿地图上的标识

3.1 用突破性成果实现学术地位的可视化

顶尖学者的地位是显而易见(可视化)的,例如: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其获奖成果在科技史上的地位一目了然,该学者本人的学术地位也一目了然。但是绝大多数学者的地位模糊不清(往往用并不能反映真实地位的各种头衔来表示),学者学术地位可视化难题至今没有破解。学者地位得到及时准确的可视化展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者地位由什么决定;二是如何使学者地位可视化。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即如上所述,学者的最高成就决定学者地位。笔者为第二个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学者的最高成就标注在知识前沿地图上,以成果论英雄,学者地位也就是其最高成就在知识前沿地图上的位置,从而实现学者地位的可视化。这里对最高成就需要是突破性成果的情况加以重点说明,达不到突破性成果水平的最高成就(最高是指针对个人而言,所以尽管普通学者也有自己的最高成就,但只是普通的科研成果而已)暂不详述。尖子人才(顶尖人才与拔尖人才统称尖子人才)的特征就是做出突破性成果,以突破论英雄、以突破论尖子人才,用突破性成果实现学术地位可视化有四点好处:(1)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重要、重大;(2)成果特征鲜明,可以用突破点四要素予以体现;(3)做出突破性成果的学者往往都愿意展示和宣传,至少也乐见其他人给予介绍,因此适合SOS(不展示就靠边站)法则,利用开放式评价使得外行也可以给予评价;(4)做出突破性成果就是前沿学者,就是学术带头人,所以给予确认和地位可视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突破点定位与可视化五步法

具体方法是“突破点定位与可视化五步法”:第一步是确定突破性成果所属的细分研究领域,有些比较明确,容易确定,有些可能涉及交叉学科、跨学科,不容易确定,无论如何,要认真为突破性成果找到所属的细分领域,有现成领域归属、有先例可循当然最好,如果没有也要结合相临、相关领域,确定这个新的细分领域;第二步是文献回顾,当然不必面面俱到,主要从确定当前的主流成果(可以不止一个)开始,将该领域公认的系列主流成果(主要知识节点)按出现的时间与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标注出来形成知识前沿地图;第三步是把突破性成果用突破点四要素表达出来,并且找到“突破什么”所指的突破对象,作为突破点的标注起点,根据突破的方向和幅度,综合确定突破点位置,这就是该学者在此细分领域的最高成就在知识前沿地图中的位置。这里的突破点四要素是得到学术界公认或者通过了开放式评价的规范确认[5]。普通研究当然也是在已有成果、已有的主流成果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但是如果没有实现突破,就不足以登上知识前沿地图,因为所有规范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推进、有所补充或完善,知识地图上不可能容下这么多琐碎的小知识点(当然知识点的大小与研究目的有关,确定前沿学者就要求较大的知识点);第四步是投放挑错。成果三要素(新颖、重要、规范)中的重要性已经一目了然,查新有专业机构实施并提供查新报告(因展示规范,即使不提供查新报告,同行和学界也可以大致做出是否新颖的判断),这样就只有挑颠覆性错误需要同行完成,投放挑错就是把成果的突破点四要素的规范展示投放推送到有关学术网站、网络社区等,可以利用网络推送技术,推送给同行及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挑颠覆性错误,由于规范展示突出重点,且存在对于研究而言只有想到、做到、才能说的清楚周到,高难动作容易露出破绽,所以,突破性成果更是难以假冒;存在好问题与巧思路难得易懂、人们眼高手低、破易立难、兼听则明、同类比较降低判断难度等特点[6],通过呈现不同意见和争论,就像通过法庭辩护法官和陪审团比较容易得到正确判断一样,通过公开实现公平公正,通过公开实现高效合理。至此完成突破点的规范确认,前沿知识地图上的突破点位置真实有效,也就是学者在该细分领域的学术地位;第五步是把细分研究领域的知识前沿地图放在更大范围的知识地图当中,这样更容易判断最高成就的学术地位。因为任何一项成就的学术地位取决于它在细分研究领域的地位和该细分领域在学术领域的地位,也就是说,如果该细分领域是某一主流领域中的细分领域,则在该细分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就会取得重要的学术地位。例如:清华大学教授颜宁研究的细分领域是膜蛋白结构解析,她取得突破性成果,著名科学家罗纳德・魁百克(Ronald Kaback)指出“颜宁科研小组`跑'赢了过去50年从事葡萄糖转运蛋白研究的所有结构生物学家。”[7]而膜蛋白研究属于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所以,颜宁的突破性成果使她获得重要的学术地位。可见,只要把突破性成果标识在知识前沿地图上,该学者的学术地位也就一目了然了,即实现了学者地位可视化。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学者有不止一项突破性成果,最高成就就是同行认为或是他/她自认为最重要的一项突破性成果,而且任何一项突破性成果都可以使该学者成为该细分领域的前沿学者,成为该细分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这样就实现了利用合理的标准及时准确地评价、确定和展示学者的学术地位。这个五步法是对突破性成果的前沿定位与可视化的方法,它依据学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特点及对突破点要素的准确概括(概括为突破点四要素)实现了突破点的定位与可视化。当然,最高成就应该是突破性成果,所以利用此法可以解决最高成就前沿定位问题,而且更可以广泛地用于前沿学者的认证,这套程序具有程序公信力。

3.3 得到公认、规范确认或通过查新可规范展示的成果均可标识在知识前沿地图上

当然,以上是基于笔者提出的开放式评价方法[8]来实施的,实现了从以往的主观承认到客观确认再将客观确认可视化,即凡是突破性成果――得到公认的、得到规范确认的、或通过查新确认并可以规范展示的成果――均可以标注在知识前沿地图上,分别用实心圈、半实心圈、空心圈来表示,因为做出突破性成果绝非易事,即使不完全正确也有较大的启发性,还由于如上所述的突破性成果难以假冒,所以即使是还没有得到公认或规范确认,只要通过了查新确认并按照突破点四要素规范展示的成果也可以标注在前沿知识地图上。这与目前的靠主观承认、主观引用完全不同,只要是突破性成果,在问世初期就不再依赖同行承认,避免了创新性成果因非共识导致的胜出滞后。当然,比突破性成果的创新力度略小一些的创新成果也同样可以标注在知识前沿地图上,只是因为其创新幅度和特征没有突破性成果鲜明,也没有突破性成果重要,所以,这种在知识地图上进行标识的方式首先适用于突破性成果。一旦标注在前沿知识地图上,其他研究者就无法忽视,即使不引用,也不可能不参考,因此成为基本参考文献[9],这非常有利于突破性成果的及时胜出,是鼓励做出重大创新的极为有效的措施。它是在以往的同行承认、同行引用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更为有效的获得价值的方式。虚拟现实等科技的发展使裸眼全息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越来越实用,知识前沿地图也越来越栩栩如生,看图解题会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如同将军面对军事地图、棋手面对棋盘一样利用大局观和精细局部来思考科技前沿问题和科技发展趋势。限于篇幅,图示举例略。

笔者认为,关于学者地位主要看两点:一是其最高成就,这决定其学术地位;二是看其当前活跃在所研究的细分领域的最高成就,这两个最高成就可能是同一个,也可能是不同的两个。前者说明是学者能够赢得的最高学术地位,后者是学者当前的处境和地位。例如: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其最高学术地位是由其最高成就――获诺奖的成果――所决定,而他当前所从事的研究无论是否还在获诺奖成果所在领域,都要靠他当前的最高成就来决定他当前的处境和地位,如果这个当前的最高成就是前沿突破性成果,则他就是这个领域的前沿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否则无论以前如何辉煌,也不应成为学术带头人。这是由学术研究的后来居上、挑战权威等特点所决定的。

3.4 学术推荐系统:超越同行选择性承认和普朗克定理让创新成果与创新人才及时胜出

在学术界有一种奇怪却司空见惯的事情,就是同行的“选择性承认、选择性接受、保护性忽视、保护性否认”。按理说,一个成果问世,如果确实是新颖的、而且没有颠覆性错误(错误和不足当然在所难免),同行就应该接受和承认,但事实并非如此,而且越是创新性强的成果越不容易被接受,也就是所谓非共识,普朗克定理(新的科学观点和理论得到科学界公认,往往并非由于说服了反对者,而是因为反对者逐渐死去,而接受它的一代新人成长起来)说的情况就是如此,严格地讲这与科学规范和科学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观念上不接受、范式冲突、利益冲突等,笔者用“选择性承认、选择性接受、保护性否认、保护性忽视、认知保护”来解释,就是人们(包括学者和各界人士)在接受和承认新观点时,不仅要考虑其学术上的合理性、正确性(新颖独特、研究规范、无颠覆性错误)还要考虑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因为人没有积极性承认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即使它在学术上合理、正确,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利益也不会承认(或是视而不见或曰“不感兴趣”)。因为一旦接受新观点,特别是一旦接受重要的新创见、新观念、新思想(新观念、新思想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可能要接受就得整体接受),则会导致自己头脑中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的重新调整、更新,自己以往的观点、立场、成果及学术伙伴、观念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学术市场等可能要因此受到冲击、流失、作废,过去的种种努力要付之东流,比计算机重装系统(重新安装操作系统)还要麻烦,所以轻易不会接受、承认。何况,刚问世的新观点、新观念、新思想还没有得到公认、没有形成气候,所以否认它、无视它很容易,承认却可能带来很多麻烦。所以人们面对新观点、新思想,往往采取选择性承认、选择性接受、保护性否认,这种“认知保护”是可以理解的。这与心理学所说的选择性遗忘有些类似。为了避免人们以新成果不严谨、不成熟、不完善为由拒绝承认(这种情况有时是因为判断上不分主次造成的,有时就是吹毛求疵的同行相轻),笔者特意强调用“有无颠覆性错误”来划分是否应该接受和承认的界限,认为如果没有发现新成果存在颠覆性错误(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不足),就应该承认或暂时承认它。但是在现实当中并非如此,即使没有发现新成果存在颠覆性错误,许多同行也拒绝接受和承认它。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布莱恩・阿瑟发现经济生活中的收益递增现象,提出收益递增经济学,但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遭到冷落和反对,当时斯坦福大学经济系的两位核心人物明确表示世界上没有收益递增这回事,其中一位说的更明确:“即使有收益递增这回事,我们也不能承认它”。[10]显然,对于靠传统经济学起家的经济学家来说,如果承认新的经济学,自己辛苦积累的知识可能被覆盖,可能会前功尽弃,所以即使你正确,也不能予以承认。可以说这种选择性承认、保护性否认是一种学术非理,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智慧、生存理性。此外,“承认”不一定对承认者直接有用,“引用”虽然对引用者直接有用,但是有多大用处并不能体现出来,这也是一个空缺。

“选择性承认、选择性接受、保护性否认、保护性忽视”对于没有颠覆性错误的创新成果很不公平,有违科学精神,压制创新人才,也是资源的浪费,但是这一痼疾很难化解,普朗克定理依然盛行。笔者提出开放式评价、学术推荐系统、建立学术市场,实现从同行承认到学术推荐再到获得话语权,从根本上解决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胜出滞后问题。学术推荐系包括“优先权确认+广泛推送”,原则是“严进宽播”“严进”就是要确认新颖性和优先权,确认无颠覆性错误,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成果才有资格进入学术推荐系统;“宽播”就是把确认过的成果作为参考文献进行既有针对性又范围广泛的推送,对于重要、重大(突破性)的成果则优先和重点推送,让突破点进入知识前沿地图的方式就是其中措施之一,笔者称之为“参考节点”,它既对承认者直接有用,又能在知识地图的位置上体现出用处的大小,一举两得。学术推荐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字的推送、置顶和知识地图标识。以此实现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及时胜出。笔者认为,同行承认和同行引用、乃至获奖实际上都是为了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通过学术推荐系统同样可以实现这一功能,而且实现得更加高效合理,这就是学术推荐系统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学术推荐系统可以在不经权威认定的情况下确立学者的学术地位,它不仅解决研究成果获得正确性认证问题,还有助于解决获得话语权问题,因为仅发现真理是不够的,还要获得话语权才能产生影响力。当然传统的同行承认仍然有效,两者相加,双管齐下地营造更有利于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及时胜出的胜出机制和制度环境。

4 学者学术地位的确定及其可视化的功能和意义

综上所述,对学者的学术地位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定位与可视化展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实现网络时代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形成与认定的新方式。把顶尖学者(如诺贝尔科学奖、菲尔兹数学奖得主)用最高成就来体现其学术地位的方式推广到其他学者,并且能够及时准确、公开可视、一目了然,实现网络时代、信息公开时代的学者学术地位与名望形成的新方式,用“学者-标志点”这种学者标识、学者LOGO来简洁直观地反映学者的最高成就,人们就像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一样,可以用搜索引擎查找任何高端学者的最高学术成就及其在知识地图上的位置来判断其学术地位;查找学者当下突破性成果在知识前沿地图的位置来判断其目前在学术前沿的学术地位,而不像现在这样只知头衔(院士、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校长、院长、系主任等)、只知道其在个人主页上或个人介绍上罗列的论文、论著、课题等成果清单,而不知其在世界上细分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不知其在当下国际学术前沿的处境与学术地位。这种通过了解学者的代表作、特别是了解其作为标志性工作的突破性成果在知识前沿图谱中的位置来认定学者当前学术地位的方式非常有效,立竿见影,它解决了长期以来学者学术地位难以及时认定的世界难题。当然,这种及时可视化方式并不是要替代院士等终身荣誉称号,而是弥补了目前缺乏学者任期制荣誉称号的不足,前沿学者有效期五年,可连选连任,前沿学者可成为院士的后备军,而名至实归的院士应该是或曾经是前沿学者。前沿学者更适合成为当下的学术带头人,公开规范地展示、互动、确认,能够更好地实现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监督科学,开放式评价及可行的外行评价使建立健全学术市场成为可能,以往因只有同行才有资格评价、而许多用户和消费者不懂行致使学术市场始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2)甄选前沿学者,实施前沿学者负责制。使学者获得晋升、资助、荣衔、名望和学术资源分配都更加高效合理,尤其是直接决定了学术带头人的甄选,具体讲就是利用学者在某一细分领域的最高成就决定学者在该细分领域的地位,如果地位处于前沿,则就是前沿学者,就是该细分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当然一个细分领域可以不止一个学术带头人),这可以通过前沿学者认证来予以确定。认证可以由权威机构实施(机构公信力),也可以用程序公信力来实现,学术地位可视化就是程序公信力的体现。学者的学术地位通常是指其在所涉及的各个研究领域中获得学术地位中最高的一个,例如:牛顿在物理、数学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而在物理学取得的学术地位最高,因此,他最高学术地位来自物理学,所以提到牛顿通常都说他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学者研究的细分领域往往不止一个,因为学术研究是自由探索的精神活动,所以强迫自己只钻研一个细分领域的针尖战略并不适合学者,笔者提出的一超多能的塔尖战略更适合学者。凡是能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学者,都可以成为该细分领域的前沿学者。高水平学者可以在若干个细分领域做出突破性成果,成为若干个细分领域的前沿学者,当然,学者往往会选择自己当下最感兴趣的领域担任学术带头人。[11]甄选学术带头人就是甄选前沿学者,就是前沿学者认证,这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人机对话等手段公开操作,达到通过公开实现公平公正、通过公开实现高效合理。例如:在明确“以突破论英雄、以突破定前沿学者、前沿学者就是学术带头人”的前提下,可以用突破性成果及突破点四要素等规范展示的方式甄选前沿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因为突破性成果特征鲜明、意义重要,所以要么学者自己愿意提交并规范展示,要么也会乐见他人代为提交和规范展示。突破性成果数量上少、质量高,必然公开发表(国防项目也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查到),很容易被检索到。这样无论是自荐、他荐还是文献检索,突破性成果都会摆在台面,用突破点四要素规范展示,利用人工智能查新、比较,其中包括利用由科学技术史、学术史上的里程碑成果、重大成果、重要成果(如诺贝尔科学奖、社会科学大奖、菲尔兹数学奖等学术大奖)及其产生过程构成的数据库,以实现人工智能参与的前沿学者甄别工作,人工智能甄别的规则公开,可真正实现程序公正,这样只要填一张表,输入计算机和数据库,通过比较就能够大致准确地把突破性成果标注在前沿知识地图上,经过必要的人工调整,并利用难得易懂、有比较就有鉴别、看图解题、看图识才等,就能够让因做出前沿突破的学者及时胜出,成为前沿学者和学术带头人,这一过程及结论一目了然,公平公正。这将会产生很大冲击,使学术带头人队伍重新洗牌,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基于开放式评价的突破点四要素及其可视化方法将作为一种破坏性创新而影响深远并广为人知。前沿学者的认证不是依靠权威机构,而是依靠程序、规则、流程,并且在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学术市场中接受考验与考核。在科学技术领域、在学术领域,不是站得高看得远,而是站在前沿看得远。顶层设计的实质是顶尖设计、顶级设计,是顶尖设计师、顶级设计师(杰出的专家学者和政治家)的设计。

(3)有利于确立“创本位”,创本位就是创造本位、创新本位、创意本位,在这个平台上除了创造力其他都不重要。几乎所有竞争领域,真正的高手都需要、都喜欢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学者地位可视化营造有利于学者施展才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真正打破唯学历、唯头衔、唯供职机构等违背学术进步要求的陈规陋习,实现唯能力、唯贡献的人才制度,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让真正有创造力的学者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其中,克服选择性承认、选择性接受和保护性否认的有效方法就是依规承认,即只要突破性成果经过规范确认,在前沿知识地图上予以标注,就应得到承认,至少是得到暂时承认。

(4)创造新型科研方式。通过认定“学术研究是全世界研究者在同一规范和流程的约束下的知识生产和优先权竞争”“规范的研究就是约束条件下的竞争性创意或竞争性创新”“提出新创见要跨越优先权壁垒因此绝非易事”“有条理地提出新创见就是战胜或局部战胜或暂时战胜了全世界的同题研究者。”[12,13],同时考虑互联网时代的科研与创新平台的提升(例如E-Science),笔者把迄今为止的研究流程(问题的提出及意义―文献回顾与批评―研究思路与方法或分析框架―新解决方案、论证和结论―遗留问题及展望等五个步骤)进行充实、改进和扩展,增加“尝试进入学术推荐系统”这一环节作为第六步,以提高研究与传播的效率与品质。说“尝试进入”就是因为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成果才有资格进入学术推荐系统,可以是自推荐也可以是他荐,条件有二:一是新颖性,要通过查新来确认;二是要通过同行挑颠覆性错误,确认没有颠覆性错误,符合两个条件就可以进入学术推荐系统,当然对于符合两个条件且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突破性成果应优先进入学术推荐系统。学术推荐系统只认成果不认人,所以头衔是没用的,可以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此外还可以实现“看图解题、看图识才”,在文献回顾与评析环节中增加“节点回顾”这一项新内容,把知识增长视为知识网络扩展,知识网络的节点是重要的知识点,突破点是重要的知识节点,节点回顾就包括突破点回顾,让研究进展的关键环节一目了然,前沿的突破点可作为开展研究的起点之一和“参考节点”,这个新增的节点与其它节点的关联分析等,会对研究提供启发,可谓看图解题。这样就把文献回顾与学术研究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知识地图上的节点成为其他研究绕不过去的参考文献,因为该节点不仅标注在知识地图上,而且进入了学术推荐系统进行既有针对性的推荐又广而告之,使之得到快速传播,这比得到引用和同行承认传播的更有效,也更能体现出该成果的价值,更能够实现及时胜出。用此方式识别人才,实现选才如选美,一目了然,可谓“看图识才”,同时也让其他研究者能够及时找到研究起点,实现及时跟进。文献回顾不再仅仅是说明新研究的背景和与众不同,而且还是研究的助推器。此外,前沿分析(包括突破分析、置顶分析、历史分析、延展分析、关联分析、赶超分析)[14]也对学术研究有启发作用。学术推荐系统是继同行承认、同行引用之后的使新成果更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新的胜出机制,因为承认、引用、获奖主要就是为了促进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学术推荐系统则因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使创新性成果、特别是使突破性成果更为有效地传播、应用,再也不会因为同行相轻、代沟、同行的选择性承认、选择性接受、保护性否认等而被忽视和埋没。也就是说,你可以不承认,但是你无法无视创新性成果的存在,因为学术推荐系统能够快速覆盖同行及相关领域,通过同类比较而使优秀成果直接胜出,普朗克定理则不再成立,不再是阻止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及时胜出的埋没人才原理。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胜出机制的变革,让有创造力的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

(5)云科学革命的启动方案。学术带头人的甄选是关键中的关键,对学者地位的及时确定解决了这个问题,成为笔者首倡的云科学革命的启动方案之一。近年来,国内屡屡提及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似乎来临科技革命对我国就是有利条件,殊不知,科技革命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巨大挑战,是威胁和挑战大于机遇,在常规科学期间与世界科学中心缩短的距离,会立刻拉开,被甩得更远。纵观历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真正的受益者,就两类,一是革命的率先发动者;二是作为革命的一部分的共同发动者,一般所谓的参与者是得不到什么好处的。因此,抓住科技革命来临的机遇,必须至少是成为新科技革命的一部分的共同发动者才算是抓住了机遇,否则就不是机遇而是噩梦。

5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该文的主要结论有六项:一是用八个理由论证了应以学者的最高成就而不是综合贡献来确定学者的学术地位,而且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优秀学者、杰出学者、顶尖学者等高端学者,可实现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精准识别;二是提出用突破性成果的可视化五步法实现学者学术地位在知识前沿地图上的可视化;三是提出强调创新卓越效应的跳高理论和塔尖理论,突破了管理学界长期以来只有恰当的木桶理论而没有比喻恰当的反木桶理论的尴尬局面,结束了牵强附会的长版效应(什么如果把木桶斜放,一块木板越长则盛的水越多)之说。一超多能的塔尖理论、塔尖战略比任正非提出的“针尖战略”更适合专家学者;四是提出“选择性承认、选择性接受、保护性忽略、保护性否认”概念,用以说明即使创新成果没有颠覆性错误也不一定被接受、被承认的情况,提出用学术推荐系统解决创新成果及时胜出问题,因为同行承认、引用、获奖的结果都是有利于成果的传播、传授和应用,学术推荐系统则是更高效的传播,而且学术推荐系统不仅解决研究成果获得正确性认证问题,还有助于解决获得话语权问题,因为仅发现真理是不够的,还要获得话语权才能产生影响力。因此,完全可以使用学术推荐系统把问世不久的符合条件的新成果快速推广,“严进宽播”的原则可以使之及时发挥应有的作用;五是增加“进入学术推荐系统”一项,把现行的研究流程扩增为六步:问题的提出及意义―文献回顾与批评―研究思路与方法或分析框架―新解决方案、论证和结论―遗留问题及展望―进入学术推荐系统;六是探讨了学者学术地位的确定及其可视化的功能和意义,包括:(1)实现网络时代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形成与认定的新方式,可用“学者-标志点”这种学者标识、学者LOGO来集中直观地反映学者的最高成就;(2)实施前沿学者认证、建立任期制学术荣誉制度、实施前沿学者负责制;(3)有利于确立“创本位”;(4)提出看图解题、看图识才、前沿分析等网络时代的新型科研方式;(5)云科学革命的启动方案等。

主要政策建议有三项:一是创设前沿学者这一任期制荣誉称号,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由于明确了以学者的最高成就而不是综合贡献来确定学者的学术地位,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用突破性成果的可视化五步法实现学者学术地位在知识前沿地图上的可视化,因此,可以立刻实施网络时代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形成与认定的新方式,实施前沿学者的认证,填补学术界缺乏即时(任期制)荣誉称号的空白,解决学术带头人的甄选与考核,实现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云端式工作室、网络/平台型科技体制,实现网络时代、“创本位”时代的“网络力量办大事”,以替代与之相比组织成本、官僚成本都很大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明确确立“创本位”是我国创新创业战略成功的关键;二是这一举措会导致学术带头人队伍的重新洗牌,因触犯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而会受到阻挠,因此,借鉴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来创建学术与创新特区,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这一建议具有可行性,哪座具有一定条件的城市率先创建学术与创新特区,势必立竿见影地吸引和汇聚一批真正有创造力而又怀才不遇或不满科研体制机制现状的前沿学者,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最有希望诞生在学术与创新特区;三是立竿见影的建议,就是这种以最高成就来确定学者学术地位的原则也可以借鉴到大学、科研院所、智库等有关机构,尽管组织机构的地位不是简单地由一两项最高成就来决定,但是最高成就作为标志性成果,对于形成组织标识(LOGO),确立和提升组织机构的品牌,作用举足轻重。如对于思想库的排名,应该看最重要的思想成果,看著书立说,而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只见智库排名,不见智库思想”。以思想论智库,可以就以思想成果这一单项来给智库排名和年度排名,对高端智库、对决策者、对媒体和公众都十分有益。[15]

参考文献

[1]刘益东.云科学革命:从科学3.0到科学4.0的跃升[J].科技资讯,2015(20):54.

[2]李晓轩,牛珩,冯俊新.科研拔尖人才的成才规律与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4(3):273-277.

[3]刘益东.虚拟科学:科学研究的第五范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5(29):7-13.

[4]邱均平,朱少强,刘永.金牌优先法则应用于科研人才评价的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06(4):101-104.

[5]刘益东.试论科商学院、科商智库、科技与商业研究和科商思想家[J].未来与发展,2015(8):2-9.

[6]刘益东.“高门槛&宽门框”的杰才标准与开放式评价:实施新型的学术带头人负责制是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J],未来与发展,2014(9):2-10.

[7]张斯絮.跑赢全球结构生物学家50年――访清华颜宁科研组[J].中国青年,2014(9):27.

[8]刘益东.开放式评价与前沿学者负责制:胜出机制变革引发的云科学革命[J].未来与发展,2013(12):2-11.

[9]刘益东.试论超越同行评议的复合型学术评估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98-102.

[10]〕布莱恩・阿瑟,著,技术的本质[M].曹东溟,王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12]刘益东.伽利略式的革命:创新点展示评估法与查新识人才引发的人才革命和科学革命[J].时代教育,2008(5):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