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专医学论文

大专医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17 15:47:36

大专医学论文

大专医学论文篇(1)

医药行业是“健康所系,生命所托”的事业,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验积累,人文精神和优秀的个人品质。过去的教学模式形式分散,未能形成体系,效果不明显。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构建“四位一体”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通过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育途径,完善教学评价,将人文关怀融入到职业道德教育中,才能够增强医药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提高职业道德教育队伍水平

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是一种充满人文气息、体现生命意义的人性化教育关怀。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是人文关怀的最直接体现。教师的关怀将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端正他们的医药职业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职业态度与情感,以达到建构关怀能力的目标。因此,要实现人文关怀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高度职业道德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前提。只有教育者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人文关怀。

(二)丰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职业道德教育应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医药行业是以人的健康和生命为服务对象的特殊行业,因此,在教育内容上必须把人文关怀精神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相结合,强调在医药工作中服务他人和尊重患者的认知,通过换位思考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通过生命关怀的讨论提高奉献社会的责任感。丰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了解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职业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药工作者的使命。

(三)拓宽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高校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医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观念,使之形关怀理念。医药行业是关系生命健康的特殊行业,除了课堂教学,还应在专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环节中渗入职业道德教育。如在专业课中加入人文关怀教育;举行医学生宣誓仪式,强化医药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通过走访调查医药企业,了解医药事业发展前景;通过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通过在专业实习中强化人文关怀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敬业精神。将以人文关怀为主线的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实践和专业学习的始终,既有利于促进教育实践和专业学习的开展,又有利于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

(四)完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职业道德教育是面向医药专业大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认知和职业行为的手段。在职业道德评价上,应与多途径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相适应,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除了由职业道德课程任课教师对职业道德课进行考评外,还要积极尝试其他的实践性考核方式,如论文、实习单位的职业道德评价、社会实践总结评价等,赋予这些评价方式不同的分值比例,最后对不同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此外,医药职业道德教育应注重对人文关怀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增加对职业道德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结果更为客观,能够使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显著,培养出适应医药行业发展的大学生。

二、结语

大专医学论文篇(2)

宁夏医科大学立足于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的大背景,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丰富了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为宁夏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人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人文教育

作为宁夏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医科大学,学校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突出宁夏回族区域特色,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放办学、内涵发展,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培养适应区域医药卫生事业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近年来,学校形成了以医学为主、中西医并存,涵盖医学、管理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这样的培养目标和专业体系的改革,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体系,是适应这些要求的当务之急。

一、未来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及医学生素质体系指标

未来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及医学生素质体系指标,是一所医学院校多方面特点的综合反映。第一,在办学类型方面,学校致力于建设综合实力突出、学科特色显著、服务社会卓有成效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第二,在办学层次方面,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加强留学生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优化专科教育,稳定继续教育。第三,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以医学专业为主体,强化传统优势和地方特色专业,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第四,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努力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科研能力,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第五,在服务面向方面,学校立足宁夏,服务西部,面向行业发展。以上各个方面,支撑起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个目标可表述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医疗的基本技能,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医疗人才。具体到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可以表述为:①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②重视医疗活动中的人文关怀和伦理问题,能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充分考虑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③尊重患者的隐私、人格及个人信仰;④尊重同事和同行,具备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⑤谦虚好学,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⑥爱岗敬业,不断进取和学习,努力完善自我、追求卓越,将“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作为自己的终身职责。近年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通过学校对用人单位电话及纸质回访的反馈信息表明,学校毕业生综合评价良好。普遍的用人单位认为宁夏医科大学毕业生思想素质水平较高,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好,动手能力强;在人际交往、职业能力、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及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在科研能力和发展潜能方面能力较强,有继续深造培养的可能性。

二、新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在于要回答一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能否适应新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和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除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五门必修课。此外,增开学校特色医学人文课程,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卫生教育,立足于对医学双重性质的认识,帮助医学生深刻理解医学的社会人文内涵,认识医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高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心理素质、医学行为选择决策能力。这样的课程设置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又满足了医学生成长的特殊需求。将普遍的思想道德要求与专业的特殊道德要求结合起来,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形成了医学生培养的特有课程体系。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能否适应新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方式的变化?近年来,学校根据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实施了以机体的系统性和从健康到疾病的“整体性”为主线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双螺旋”见习、实习的临床教学实验模式改革,启动了“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人文医学与职业素养培养工程”,开展了PBL、翻转课堂、“三明治教学法”“微格教学法”、病例引导式临床理论课程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沉浸在丰富多彩的专业课教学方法中的学生,同样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课程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有很多因素在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方法方式革新,一类问题是方法创新的重要性。时代在变,学习要求在变,学习内容在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在变,在此复杂情形下,不创新就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达到好的教学目的。二类问题是这一创新的可操作性。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是各位教师应该做并且可以做的事情,也是可以操作、能够出成果的行为,所以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应当得到积极的推动。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如何适应新一代学生学习特点的变化?从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态度来看,学生上课的心理同上专业课是不同的,学生学习专业课是“我要学”,学生学习政治课是“要我学”,两种心理,两种态度,事实上把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置于不平等的地位。新一代的大学生,眼界宽阔、知识面宽、自我意识强、动手能力强,学习生活中好恶感鲜明,表达直率。这些都预示着那些糊糊涂涂、平平淡淡的教师将在教学中被淘汰。只有能深入学生心灵、与学生共情的教师,才能保留在讲台上。宁夏医科大学的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强化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并注重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实践教学,探索多种形式。比如,每门课程至少安排6~8学时的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演讲、知识通关、现场教学、视频制作、作业展示、家乡深情等教学活动,根据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制定具体的评分细则,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综合评定成绩。这些改革,对各专业课程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反映在课程中,在于如何选择课程课目、在于课时的变化、在于授课方式的变化、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于考核评价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新临床医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教学与改革,要紧密结合宁夏区域特点和回族民族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素质教育”全过程,把“医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和人文医学素质水平。

(一)课内课外相结合

学校党委研究通过了“人文医学素质模块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开展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其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医学人才为目标,将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以党、团、学生会活动为辐射,形成整体教育教学体系,动员全校力量,实现全面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提高教学水平和实效性。通过“模块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使具有人文医学素质的合格医学生,具备五种基本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素质、人文知识素质、身体心理健康素质和能力素质,这五大素质即五大模块。要培养具有上述五大素质的合格医学生,是一项需要集全校之力的教育教学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专业课教师、党组织、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五大模块队伍的力量来完成。

(二)开展卓越医师班教学

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学校每年从300名以内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中择优选拔学生(2012—2014级各36名,2015级72名)单独设置班级并组织开课,改革班级模式采取课程组负责制,通过教师、学生座谈会,听取任课教师、学生对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保障该项改革顺利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的改革也在这个试点班中开展。教学模式和效果都有很大变化。

(三)开展医师执业技能培训

为了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体系,宁夏医科大学向中国医师协会申请建立“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宁夏)基地”获得成功。通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医学生在了解医师职业精神的普遍原则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学医患沟通技能,掌握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方法,提高职业素养,增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提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能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体系,使得我们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有了新的平台和抓手。

(四)强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

医学学生培养是素质教育和职业教学相结合的工程。培养卓越医生这一目标,具有相当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宁夏医科大学根据国家的指导原则,明确卓越医生培养目标,依据“深化教改、适应医改、胜任岗位、注重能力”的原则,以夯实医学生人文底蕴和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确立“强人文,厚基础,重技能,高素质”卓越医生培养目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类课程教学的改革的研究,对进一步开展教育教学,开展综合改革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以上是针对宁夏医科大学开展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开展的。研究立足于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的大背景,前期已经有两年以上教学改革实践基础。现需要在此基础上,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四、结语

学校“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确定了“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指导思想,继续围绕“打造‘两个一流’(西部一流、有一流学科),建设西部地区有特色、现代化、高水平的医科大学”的办学目标,以“创新、内涵、质量、发展”为核心,加快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步伐,续写宁夏医科大学办学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汤波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涛,田淑卿,汤波.宁夏医科大学强化人文医学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2,33(5):63-65.

大专医学论文篇(3)

关键词: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158-02

日本是亚洲医学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医学英语教学,即EMP(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s)教学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尤其是日本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在日本乃至亚洲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军地位,该校JPatrickBarron教授在国际EMP教学领域享有盛誉。本文对该校EMP教学相关情况和特点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对我国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有所启迪。

一、日本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的主要特色

1课程设置内容全方位、各学年全覆盖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课程既包含词汇学和专业文献阅读等初级课程,也包括EMP综合课程。初级课程以《Building a Medical Vocabulary》和其自编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料,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医学英语术语;综合课程分为专业术语、临床概念、医学会话和阅读四大类,涵盖了临床医学20余个专业领域。“专业术语”课程包含日常英语释义和专业定义;“临床概念”课程包含人体器官系统日文、英文要点释义及问题解析;“医学会话”课程主要内容是医患对话练习;“阅读”课程安排学生研读英语为母语的专业人士撰写的医学论文。在新生入学时组织英语分级考试,结合考试成绩开展英语分级教学。一至四年级的EMP课程均为必修课。一年级每周开设常规英语课2课时和EMP课程l课时,主要开设英语视、听、说和高级读、写、译等通用课程和EMP词汇学。二年级全面进入EMP教学,不再开设通用英语课程,每周1课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专业常用医学英语词汇,熟悉医学英语词汇构词法知识,培养学生在医学专业共性特征领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三年级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医学发展前景和学术研究前沿,把英语国家有代表性的医学期刊论文摘要作为主要教材,分专业进行选读。四年级重点开设医学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开展分科教学,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翻译医学文献。五、六年级EMP为选修课。五年级学生主要在综合医院轮转实习,增设了医用口语和医学科普演讲等选修课,使学生不仅能听懂以英语为媒介的医学专业课程讲座,而且能够自如地使用英语参与医学专业学术会议讨论,发表学术演讲,掌握医学论文写作技巧和各类病历、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六年级主要针对志在从事科研工作、发表英文论文的学生开展教学。除正常教学外,每月针对研究生举办一次学术讲座。讲座主题包括生物医学杂志投稿统一要求、在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发文的技巧、如何做口头报告等。

2教学组织形式灵活新颖、突出互动性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以学生医学英语掌握程度为参照,采用“分水平小班教学法”,将学生分成A、B、C、D、E、F六组,每组18名学生,配备6名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综合交际能力的培养。再比如,借鉴和采用爱丁堡大学推出的“三人小组法”(“Triads”),将三名学生编为一组,要求学生阅读论文后认真做出笔记,然后学生A向学生B口头描述论文摘要,学生C聆听,学生B可提出问题,然后学生B再向学生C转述论文摘要,由学生C判断学生B的完成情况,依此类推。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体验和参与,既锻炼学生阅读、记录以及口头转述阅读所获信息的能力,又锻炼学生的听力、理解力和涉及第三方的提问能力,符合语言学习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还十分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定期播放英语原版系列情景剧,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对医药文化背景知识有更直接、更深刻的感观认识外,还模拟国际医学会议、专家访谈、演讲、诊断对话等方式设置情境,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鼓励其融入场景自然发挥,提高医学英语听说能力;还利用具体病例,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病例分析,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课堂教学之余,鼓励学生多参加各学科教研室的专题英语学术活动。学校请国外留学回来的教师进行学术讲座,或定期安排留学生与本校学生进行沟通联谊,还积极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戏剧表演、有学科特色的英语角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巩固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提高EMP实际应用能力。

3教材更新快、针对性强

东京医科大学医学国际交流中心负责研发EMP教学资源。他们不仅积极推广、使用传统EMP教材,而且还更新和推广最新教材。仅近几年就先后出版、引进、编译了大批与EMP教学相关的外文教学资料。比如,《医学英语沟通》、《医师英语》、《论文投稿统一标准》等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由匈牙利Pecs大学Maria Gyorffy教授撰写的《医师英语》,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模拟医患对话,对重要医学术语给予注释,同时,还重点向母语不是英语人士介绍英文论文写作技巧,内容涉及到论文撰写、投稿要求、处理同行评审意见及如何选刊等,应用性很强。此外,东京医科大学医学国际交流中心还在日本教育文化体育科学技术部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发了亚洲首个全英文EMP教学网站,即wwwemp-tmunet,该网站免费开放,随时可以在网上查找到最新的EMP教学资料。网络教学资源和传统纸质教材的有机结合,不断丰富着东京医科大学的EMP教学资源,也使学生的学习资料更加新颖、多样,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东京医科大学自编EMP教材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因人制宜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取舍,满足个性化学习和专业发展需要。比如,为三、四年级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只选取英美人士撰写论文的介绍部分,而这一阶段学生很难读懂的讨论部分,就将其弃之不用,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

4考核评价侧重实用性、实际效果好

东京医科大学对学生EMP掌握程度和应用情况的考核评价更加侧重实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考核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方式与日本医学英语水平考试(EPEMP)基本一致,都注重综合考查听说读写及专业英语运用水平,全面考核学生应用英语获取医学专业信息和进行医学专业领域交流沟通的实践能力。

在具体操作上,东京医科大学EMP考核将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对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和水平分别进行测试。根据难易程度不同,EPEMP共分四级。四级主要测试医学术语及医学英文文献阅读;三级在四级基础上增加了听力测试;三、四级测试不涉及医学知识,但一、二级却要求考生具有相当的医学知识;二级拟就医学学术论文撰写、英语口头报告、和同事探讨医学问题以及EMP教学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测试;一级测试医学国际会议的主持以及医学杂志的编辑能力。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着力突出EMP分级考试在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比重的做法,既有利于形成正确的EMP教学导向,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日本医学发展的标准化和国际化。

5人才培养方式多、师资来源渠道宽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十分注重EMP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学术交流、积极引进、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努力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早在1993年,东京医科大学JPatrick Barron教授就积极发起成立了医学口笔译协会,成立该协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从中发现和培养EMP教学和科研专家。近年来,还先后发起成立了医学英语交流研究协会和国际医学交流协会等多个学术团体,通过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发现和培养了大批EMP教学专家。同时,东京医科大学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在EMP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向在职医学英语教师推荐爱丁堡大学的EMP暑期密集课程,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进修和培训机会;积极同非医科院校英语系开设医学交流课程,培养更多的EMP教师后备人才;采取教学和临床相结合的模式,安排EMP教师和临床医生开展医院、学校双向交流,使双方在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从实践看,近年来东京医科大学采取的一系列培养引进EMP人才的举措有效拓宽了师资渠道。目前,一、二年级的EMP教学工作除了由英语教学部和少数几位熟练掌握英语的医学专家承担外,主要由医学口笔译协会中的专业医学翻译人员承担;而三年级以上各学年的EMP课程则由英语教学部和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共同承担。

二、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对我国医学院校的启示

1在设置课程上,要体现“差异性”、强调“针对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仍然是通用英语,即“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一统天下,EGP与EMP课程学时比例严重失调,EMP教学内容差异性和针对性差,与学生医学专业知识严重脱节,因此,亟须参照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成熟经验和做法,按照不同年级和英语实际水平分别确定阶段性教学目标,建立针对性强、课时量足、实效性高、差异性明显的EMP课程体系。

2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参与性”、遵循“规律性”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所以,除了安排必要的理论学习内容之外,还要注重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

3在教材选用上,要坚持“丰富性”、确保“时效性”

不仅要选用和推广国内名牌医学院校相对成熟的EMP教材,还要积极引进英语国家有代表性的EMP教材,精选医学专业期刊中优秀的学术论文安排学生研读。还可以借鉴东京医科大学的做法,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系统编制EMP实用教材,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优化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和生动。

4在考核评价上,要突出“实用性”、发挥“导向性”

一直以来,各高校把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过级率作为英语教学的主攻方向和评价学校、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据,EGP课程设置比重过高,EMP教学处于不断萎缩的尴尬境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实际沟通交际能力十分薄弱。因此,亟需借鉴日本医学英语教育协会组织医学英语水平考试的做法,在我国医学院校中模拟开发医学英语水平考试,使其在医学院校逐步取代CET6,成为全面考核评价学生在医学领域应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手段。

5.在队伍建设上,要强化“专业性”、兼顾“多元性”

必须抓紧制定EMP教师培训长远规划,加大对现有EMP教师培养的力度,解决他们只懂语言、不懂专业的问题;积极组建EMP社团或协会,加强国际、国内EMP教学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发现和引进高素质EMP教学人才;积极聘请从事医学英语翻译工作的自由职业者从事兼职教学;在医学专业教师中选拔英语好、专业强的教师,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EMP运用能力和水平,与现有英语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承担EMP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吕桂,梁平聆听来自邻国同行的声音——东京大学医学英语教学评析[J].中国外语,2009(5).

[2].

[3]http://wwwemp-twu.jp/about/?id=1

大专医学论文篇(4)

关键词:医学教育研究;文献分析;合作度;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是医学教育专业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交流平台和信息来源[1]。在1994年,作者曾对该刊(当时为《医学教育》)1986~1992年83期发表的全部论文的论文作者合作度、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进行了统计与分析[2]。时隔25年(1986~2010),《医学教育》杂志已经更名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近年更是进入到中文核心期刊范畴[3]。为了反映期刊论文作者合作度在新形势下出现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10年3卷18期杂志的论文作者合作度再次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5年前资料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09,2010共3卷18期杂志全部论文。

1.2统计方法 对统计对象以篇为单位分别逐条统计,包括各期杂志论文篇数、每篇论文的作者数以及涉及的作者单位,最后求出论文作者合作度以及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再与既往资料对比分析。

2结果

参见表1、表2、表3。另统计了《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涉猎的学科以及分类,按照来源期刊可分为7个类别:医学教育、医学专业期刊、普通教育学、医学院校学报、普通大专院校学报、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科学经济文学类等。

3讨论

3.1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以及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均较25年前发生了明显变化:2008~2010年度《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署名人数主要集中在2~5位,单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由61.46%改变为11.29%;而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也由单一单位占94.94%降低为61.09%,而由2~3个单位间合作的论文数量由4.83%大幅增加到34.16%。

3.2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明显提高,论文作者合作度由1.69改变为3.81;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也由1.06增加到1.61。

3.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增加的意义 根据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的变化(单一作者数量比例的大幅下降),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发生的变化(多单位合作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结合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均较25年前明显提高的结果,反映了近年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广度在明显增加。医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广度的增加,必然会有深度的体现。医学教育是教育学与医学两大体系的综合体,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与教育学的普遍性如何结合,是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去体会与努力地。

3.4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涉猎面要广 在提供参考文献的773种中文杂志中,共提供中文参考文献3596条,其中19种医学教育专业期刊共提供引文条数1476条,即2.46 9%(19/773)的医学教育专业期刊提供了41.05%(1476/3596)的中文参考文献。其次为医学专业期刊与普通教育学期刊,分别提供26.06%与16.18^%的中文参考文献,但两者涉及到的期刊种类分别达到270种与132种。由此可见,医学教育工作者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尚需掌握医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需要熟悉普通教育学知识,了解社会科学知识、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等.《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2年至2006年载文被引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4):126-128.

[2]张东海,田华.医学教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亟待增强--《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30-432.

[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6):853.

[4]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不同时期状况的比较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5):59-62.

大专医学论文篇(5)

1.基础较差

在中学阶段学习中,学生虽经历了无数次写作训练,但部分学生“重理轻文”,始终对写作不感兴趣,不爱写、不会写,甚至厌恶写。所以,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没有过关,读书不成句,写作体裁不分,缺乏语言组织能力,条理不清,文义颠倒,词不达意,错字连篇,标点乱用。

2.心态浮躁

随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影响,人心浮躁,阅读日益市场化、快餐化、平面化,社会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提升汉语表达水平的不利因素越来越多。很多学生缺乏语言规范意识,误将一些不伦不类的垃圾语言视为时尚,乐此不疲,形成阅读、写作、文化鉴赏水准下降的恶性循环。

3.缺乏引导

个别专业虽然开设大学语文课,在教学方法方面只以讲授为主,教法呆板,学生大多无兴趣可言,缺乏写作引导,学生无须写,教师无须改,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外在动力。

4.认识缺失

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缺失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全面认识,致使高职院校语文和写作教学形成大面积空白,尤其是医学院校,学生面临繁重的专业课程,无暇顾及其他课程,医学应用写作教学就更无法开展。

二、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

1.切实提高认识

高校写作教学正面临许多困境,只重视学生专业课教学,对大学语文或写作课程能不开设的就不开设,不得不开设的只列入考查课或选修课。而高职高专院校全面强调学制短、专业课程重、教学的实用性强等,更把写作能力的培养抛在一边,不仅不安排课堂教学,甚至连选修也无缘进入,这不能不说是大学生写作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2.建立大写作理念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不管哪个学科,在社会运用中都涉及写作问题。如果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规范、书写规范,层次清晰,内在逻辑性强,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批阅学生作业、笔记、论文、考卷、调查报告时,都能从规范的写作意识方面去要求,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局面,那么学生整体的写作素质会有极大的提高。

3.多渠道搭建写作平台

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高校要积极构建多样化的校内外写作实践平台,将写作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校内外各种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锻炼写作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写作兴趣,培养其写作能力。

4.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现代医学模式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显现,医学是“仁学”也是“人学”,医学中的艺术性、道德性日益增强,这必然要求未来杰出的医务人才,不仅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具备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

5.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应用写作能力

大专医学论文篇(6)

作者所在学校从2011年起就开设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经过4年的教学实践和课程建设,已完成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医学检验导论校本教材(第二版)以及课件、习题集、病例资料等教辅资料的编写。在教学同时,积极开展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开发研究工作,已发表《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一文,对该课程的开发过程及必要性进行了论述。本文主要就该课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论述,进一步明确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奠定基础,也为同类院校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建设提供经验。

1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1.1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各大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医院检验科、血站和疾控中心等单位人员需求越来越少,人才培养过剩与人才需求变小的矛盾日益尖锐,而由于国内外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飞速发展,医学独立实验室、检验试剂及仪器生产营销企业及生物制品企业等医学检验相关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以医学独立实验室为主的医学检验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医学检验行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升,也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就业面向发生重大转变。因企业人员需求量巨大,且发展空间广阔,成为未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为满足行业的需求和专业的长远发展,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培养医院临床检验岗位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既适应医院临床检验岗位需求又适应医学检验相关企业岗位需求的“双岗位”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是“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体现口该课程明确指出传统的以医院临床检验岗位为主的“单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要想紧跟行业步伐,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培养医院临床检验岗位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必须围绕“双岗位”人才培养而进行。诙课程也明确指出要实现“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取得相关资格证书,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规划自身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1.2是实现“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置医学检验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医院临床检验岗位相关课程、企业相关岗位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就业面向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从宏观层面了解到医学检验市场变化和人才需求情况,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增长能力,具备“双岗位”人才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3是改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传统的就业观念的矛盾,已迫使大学生不得不拋弃传统就业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就业观。作者所在学校学生主要来自长江三峡库区城乡基层,学生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90%以上的学生仍把医院检验科作为自己首选就业方向,选择企业的不足10%。基于以上情况,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满足国内就业环境势在必行。这就需要设置相关课程,传输全新就业理念,改变传统就业观,使更多的学生认同企业并选择企业就业,以适应企业巨大的需求,而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

2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2.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设置课程,依据学生认知及知识递进规律优化课程,结合大学生基本素质及人文修养,并参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资格标准,形成由人文素质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拓展课程群组成的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2.2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校内学习时间为两年,第一年是基础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年是专业课程(职业技术和职业拓展)的学习。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是由绪论、医生职业道德规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医学检验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医学检验工作任务、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知识、检验工作者素质和能力要求、检验与临床沟通等八个部分组成。在内容选取上既是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的延续,又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是联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桥梁和纽带。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往往安排在第二学期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该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是必要的。

3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实施成效

为了解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成效,有的放矢做好课程改革,课题组对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55名学生开展医 学检验导论课程问卷调査,主要围绕课程学习后专业认知度、人才培养目标、就业面向、专业学习兴趣等方面展开。调研结果表明,所有学生均赞同开设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面向和岗位需求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专业课的学习有信心。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学生对专业认识程度更加深刻,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调研结果表明,学习前,只有27%的学生对专业非常了解,52%的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21%的学生对专业完全不了解;43%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属于学习主动型学生,46%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属于随波逐流型学生,11%的学生无学习需求,属于混日子型学生。学习后,对专业非常了解的学生从27%提高到78%,对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从52%下降到22%,对专业完全不了解学生为零;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从43%上升到78%,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从46%下降到17%,混日子学生从11%下降到5%。可见学习该课程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更加深刻,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3.2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学习前,因多数同学对专业不了解,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一般;学习后,学生们的出勤率、课堂互动和学习认真程度明显好转,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由第一学期的75.5分提高到第二学期的80.2分,提高了近5%,这些均表明该课程对于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显著的。

3.3学生的就业观念改变明显,选择企业就业人数逐年递增  课题组对2013—2015届毕业生开展了就业统计,2013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80.1%,企业就业比例为12.1%,其他就业比例为7.8%;2014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72.3%,企业就业比例为20.6%,其他就业比例为7.1%;2015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71%,企业就业比例为25.4%,其他就业比例为3.6%。毕业生选择企业就业比例连续三年上升,从12.1%上升到25.4%,而选择医院就业人数连续三年下降,反映出学生就业观念改变明显,这也是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实施后的另一显著效果。但总体上选择医院就业人数仍在70%以上,选择企业就业人数不足30%,与医院和企业各占50%的就业目标相距甚远,故改变学生就业理念仍需大量的工作。

3.4对课程建设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在肯定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价值的同时也对课程内容、学时安排及教学方法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如建议课时从32学时调整到16学时、增加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增加临床见习以及经常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人员到校开展讲座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4关于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4.1进一步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调研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形式针对性开展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必要性调研,结果表明,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对于学生早期了解专业,提髙专业学习兴趣很重要,大家一致建议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该课程。但因调研范围较窄,调研数量不够,说服力不强,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置必要性到底有多大,是否一定要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仍需要有强大的数据支持,建议有关组织和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必要性调研,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以指导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建设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4.2尽早明确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虽然已经制订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课程标准,也选取了课程内容,但由于调研局限、能力有限,选取的内容能否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仍是未知数,该课程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设置的教学内容,还需通过调研来确定。建议有关组织和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调研,以尽早建立完善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大专医学论文篇(7)

当前,“办什么样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中医药人才”已成为各中医药院校迫切回答和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反思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以院校教育为主的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学术争鸣、中医理论没有突破、中医药传统特色优势衰减等弊端。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

(1)在招生取向上,中医专业应招理科考生,还是文科考生?现在主要是招理科考生。中医学特点是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哲学思辨能力。目前中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文史哲和“四大经典”著作教学并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中医学习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大多数学生中医基础文化严重缺乏,文化底蕴不足,往往难以深入学习和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和真谛。

(2)在课程设置上,应多设中医课程还是多设西医课程,两者各应占多大的比例?现在高等院校教学中医特色不够突出,西医课程比重偏大,中医课程课时不足,两者约为1:1,且中医课程仅总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约1200学时。中医教育西医化,甚至有的以西代中,中医院校实际上已成为中西医结合院校。中西医各有其宏大的理论体系,本科5年学好中医已经很难,何况两者都要学,结果是顾此失彼,严重影响学生对中医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中医不精,西医不通”,成为中医院校毕业生的特征。

(3)在教学流程上,入学后应先开中医基础课,还是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现在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课,违背了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思维方式相互抵触,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甚至有些西医授课老师对初学者灌输中医不科学的思想,严重影响学习中医的信心和效率。如此,加之就业压力的增大,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有很多不相信中医,甚至出现了学历层次越高,越不相信中医的反常现象。

2.中医药学科的特点与教育的特殊性

中医药学植根并孕育于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吸取古代哲学、天文、地理、气象、植物等科学的优秀成果,形成了人文与科学相统一并体现东方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的知识体系。其学科内涵是以医学知识为主体,以调整生命状态为目的,具有多学科交叉,复杂性的学科特点。但中国传统文化素有重人文轻自然的显著特色,面对人体生理和疾病规律等生命现象,中国历代医学家采用中国特有的人文形式进行描述和阐释。如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成为构建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范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则成为贯穿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正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和思想理论的指导和渗透,才形成了中医学以‘气’为核心概括和描述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阴阳五行作为构建人体生理病理、诊疗治疗体系的基本模型,以“天人合一”思想指导,确立了宏观整体和功能态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传统医学结束非系统的自发发展阶段,完成了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3.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