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专升学历的途径

大专升学历的途径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0 10:45:26

大专升学历的途径

大专升学历的途径篇(1)

 

大专学历报考在职研究生主要由4种途径:同等学力申硕、专业硕士全国联考、高级研修班、中外合作办学。

 

途径1:大专学历报考同等学力申硕

 

报考条件:具有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

 

优点:考试难度低,报名时间、学习方式灵活;免试入学,80%学员选择读研的方式。

 

缺点:不能申请硕士学位,毕业后颁发招生院校结业证书。

 

适应人群:边学边考、积累职场人脉、充实业余时间、提升自己的学员。

 

途径2:大专学历报考中外合作办学

 

报考条件:大专学历可以报考,招生院校一般对学员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优点:无需参加国内考试,获得国家承认学位证!免试入学,师资雄厚,双语授课。

 

缺点:学费高,只可获得学位证书及结业证书。

 

适应人群:边学边考、积累职场人脉、提升学历的学员。

 

途径3:大专学历报考专业硕士全国联考

 

报考条件:大部分专业须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个别招生单位要求专科毕业生有英语四级证书、学术成果等

 

优点:可获取毕业证与学位证双证书,社会认可度高。

 

缺点:考试难度高,先考后学,严进宽出。

 

适应人群:为获得毕业证或学位证的学员,如: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职人员职称评定。

 

途径4:大专学历报考高级研修班

 

报考条件:高级研修班对学历方面要求不高,但很在意学员职位及工作经验。高级研修班是由各大院校自行决定,选择不同课程,报考条件不一样,详情查看:高级研修班报考条件。

 

优点:助在职人员提升能力、拓展人脉、名校名师、实战课程。

 

缺点:毕业后颁发招生院校结业证书,学费贵。

 

大专升学历的途径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一、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辨析

1.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之由来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3年3月下发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教人[2003)3号),决定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这是我国为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的一项学位工作改革,也是继1985年开展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以来,为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开辟的一条新途径,同时也为高等学校提高师资队伍的学位层次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由1999年我国开展的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演变而来的,其区别也就在于将招生范围由高校“两课”教师扩大到符合报考条件的所有高校教师。

2.高等学校教师攻读硕土学位的三条途径

高等学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有三条途径,第一条为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成为统招硕士生,最终获得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第二条是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土学位,并通过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最终获得硕士学位;第三条是通过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最终获得硕士学位。

在我国,通过全国硕土研究生统一招生人学考试方式入学进行全日制硕士学习的硕士生通常称为统招硕士生。我国于1985年开始为未能接受研究生学历教育、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开辟了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土学位的渠道,旨在鼓励公民多渠道自学成才,此为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我国开辟的又一条不同于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途径,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就属于这一类型。

比较高等学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三条途径,可以看出三者在入学方式、学习形式、授予学位类型等方面存在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对外语的要求不同。通过第一条途径获得硕士学位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人学考试,外语具有较大的难度。通过第二条途径获得硕士学位虽然无须参加入学考试就可以进入各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但是只有通过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才具有参加论文答辩,进而获取硕士学位的资格。这一类型的外语考试也具有相当的难度。而通过第三条途径获取硕士学位虽然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外语入学考试2003―2004年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日语、俄语)考试),2005年改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CandidateTest,简称“GCT”,除对外语能力进行考核外,增加了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但从外语联考和“GCT”往年的情况看,这两类外语考试难易程度一般,录取分数线又由各招生院校自定,录取分数线都不太高。这无疑给广大有求学需求,而外语水平一般的高校教师提供了一条较为容易的求学道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第三条途径获取硕士学位由于其外语压力不大,高校教师可以专心学习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无疑是高校教师获取硕士学位三条途径中较为方便和容易的一条途径,将受到更多高校教师的欢迎。

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产生的原因

1.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数量和高校教师数量猛增。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数量迅速上升,相应的高校教师数量也迅速增加。在高校层次的构成上以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居多,新增加的高校也多是高职高专院校。我国截止到2005年5月24日有普通高等学校1794所,其中本科院校701所,高职高专院校1093所,分别占普通高校总数的39%和61%,可以看出高职高专院校所占绝对数量较多、比例较大。另外我国目前还有成人高校484所,独立学院484所,军事院校百余所。高校教职工数量和专任教师数量迅速增加,尤其是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随着在校生总数的增加,高校教师数量猛增,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从1998年到2005年,普通高校数量从1022所增加到1794所,增加了772所,增幅达75.54%,并且在这期间我国还合并了许多院校,部分高校规模变得十分庞大,万人高校比比皆是。普通高校的教职工和专任教师数量2004年相对于1998年分别增加了58.11万人和45.12万人,增幅分别达56.44%和110.80%。虽然成人高校数量下降幅度较大,但其教职工及专任教师数量下降幅度不大,因此从总体上讲高校数量、教职工数量、专任教师数量都有较大增长。1994年至1998年,普通高校教师的年增长速度一直低于2.2%,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后,普通高校教师数量开始高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校升格合并导致高校教师规模扩大,例如2002年、2003年两年新增高校教师数达10.8万人;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高校扩招后教师紧张,新招聘了大批年轻教师。

2.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土及以上学位人员数量比例偏小,国家和高校迫切要求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学位层次,高校教师个人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及学位层次。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人C1999)10号)提出:到2005年,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是:提高学历层次,使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教学科研型高校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教学为主的本科高校达到60%以上;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达到30%以上。现在已经是2006年了,但能达到这一目标的院校恐怕还不多,几乎没有一所高职高专院校达到国家要求的30%的比例,即使教学型本科院校离60%的目标也有较大差距。表2中列出了我国1998年一2004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各学历层次的数量及所占比例。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普通高校中专任教师数量2004年相对于1998年增加45.12万人,增加了110.81%,其中硕士以上教师所占比例由1998年的27。78%上升到2004年的34.29%,增加了6.51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拥有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数量达53.27万人,占62,06%。这说明我国普通高校教师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伍规模明显扩大,学历结构有所改善,但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突出表现在普通高校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相对偏低,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过大。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的大量增加,导致高校教职工中低学历者人数有所反弹。总体来说,我国高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仍然偏低,距离目标相差较远并且进展较为缓慢。高校教师个人急需提升学位层次,高校也急于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学位水平,改变教师队伍结构。我们国家正是出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素质和学历学位层次为目的,才设立了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形式。

3、高校教师获取硕士学位的途径不多且较难,不适合高校教师实际情况,迫切需要开辟新途径

前面已经提到了高校教师获取硕土学位的三条途径。希望通过第一条途径即攻读统招硕士获取硕士学位的高校教师,一方面是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由于外语入学考试难度较大,很多教师都不能通过。一般情况下通过这一途径获取硕士学位的多为年轻教师,而相当一部分教师研究生毕业后不再回原单位工作,而是转投其他单位,对提高本单位教师队伍学位层次的作用不大。通过第二条途径即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获取硕士学位的高校教师,一方面由于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土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有相当的难度,硕士学位的获取率并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再迫于外语考试的压力,其学习时间多花费到外语上,对专业课程投入精力较少,所以其学位的含金量也较低。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由国家为广大高校教师开辟的一条相对来说较为容易的,质量有较好保证的,有利于快速提高高校教师学位层次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好途径。

三、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现状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我国在2003年“非典时期”过后推出的,第一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高校教师对其不是十分了解或者了解的不够透彻,多数人还以为和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土学位是一样的,入学后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到了2004年高校教师对其了解就比较透彻了,报考人数大幅增加,竞争也比2003年激烈了许多。可见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学位教育深受广大高校教师的欢迎。下面简单从其培养单位、招生对象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介绍一下其发展现状。

1.2003年―2005年培养单位数量、招生计划、入学考试科目,详见表3

2.招生对象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对象为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从事教学工作满2年的高等院校基础课、公共课(含“两课”、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国防教育)、专业课教师以及高职、高专、新升格院校的教师。虽然要求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但在实际的招生过程中,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即教职工也参加了这一学位教育,说明其报名条件放得比较宽,这就给更多的高校专任教师和教职工提供了更大的参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机会。

3.培养模式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参照培养单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制订培养方案,同时加强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可根据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校累计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其中至少应有半年全脱产学习。目前各培养单位对此项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此要求的范围内培养模式灵活多样,各不相同,入学时间有春季人学和秋季入学之分,学制2―4年不等,一般均要求修完应修课程,修满所需学分,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方可以获得相应专业的硕士学位。有的培养单位采取和“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相同的培养模式,有的则尽可能的按照全日制研究生的模式来进行培养。

四、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前景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土学位工作的开展,为高等教育战线的教师开辟了一条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渠道,也为高等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调整结构、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目前占高校专任教师60%以上的五六十万拥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教师将是其稳定的生源,该项工作将在短期内服务于我国的高校师资建设,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学位层次,将受到高校教师和高校的双重欢迎。但从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来看,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录取分数线由各招生院校自定,录取分数线过低势必影响生源质量。另外不同培养单位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土学位的重视程度及培养模式各不相同,学制2―4年不等,其培养质量也会参差不齐。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质量问题事关社会对我国硕土学位和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评价,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质量过低将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评价低下,最终会影响到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

尽管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因为它为高校教师提高素质和提升学位层次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确实能起到提高高校专任教师和教职工教学和管理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的作用,对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学位层次有很大帮助。只要各培养单位以严谨的态度给予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应有的重视,积极探索其培养模式,尽可能按照全日制相同专业的标准采培养,并保持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特色,确保其质量和含金量,就能使这一服务于我国高校师资建设,提高广大高校教师学位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健康、稳定地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校教师。

大专升学历的途径篇(3)

关键词:香港精英教育;教育竞争;二次升学机会;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3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89-04

作者简介:廖文伟(1979-),男,香港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文化和经济社会学研究。

注释:

①所有受访者名字均为化名,考试及入学年份等讯息删除。

②香港树仁大学于2006年正式升格为香港第一所私立大学,于2006年前获得的大专学历,可通过修读一年兼读制的衔接课程,获得本地学士学位。而珠海学院于2003年开始允许开办部分学士学位课程。

③以前俗称科技学院,社会中仍有不少人采用俗称,为尊重受访者的原话,后文仍采用科技学院的俗称。一、调查对象:香港教育竞争的失败者香港长期沿用英式精英教育体制,教育竞争非常激烈,学生须经过会考及高考两次淘汰,才能争取到读大学的资格。据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本年共有83 059名考生参与香港中学会考,争夺24 000个中六学位,平均升学率是289%。而这批成功升读中六的考生,还须再于两年后参加高级程度会考,争夺每年14 500个资助大学学位(资料来源:香港教育局)。换言之,在八万多的考生中,最后只有不足18%的学生能够升读大学,而高达82%学生则成为教育竞争的失败者。然而,考试竞争的一次失败并不代表他们从此与大学教育无缘。在这批教育竞争的失败者中,部分学生可通过不同的途径,最终成功获得学位,本调查报告旨在对此过程做全面分析。

二、调查报告架构本调查报告于2010年11月期间以深入访谈的方试通过访问13名不同途径获得学位的香港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调查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一,探讨他们获取学位的不同途径,包括副学士课程、私立大专课程、文凭及高级文凭课程、公开大学、自资学位课程、海外升学或在职进修等。第二,了解学生选择升学起点的原因。第三,分析学生在升读过程中不同的竞争情况。第四,描述学生对正规学位教育与另外途径升学间异同的意见。第五,讨论学生的学习历程及对其日后升学及职业轨迹的影响。

三、调查内容1.升读大学的另外途径

(1)副学士学位

副学士是参考美国社区学院开办的副学士学位而引入香港的。中七毕业的学生,可升读为期两年的副学士学位,根据修读成绩再报考本地资助学位课程。而中五毕业的学生,则须先修读为期一年的副学士先修班,再修读副学士课程。自2000年开始,不同大学纷纷开办副学士课程,令副学士毕业生逐年递增,其中不少成绩优异的学生通过此途径获得升读大学的机会,其中包括RSY①:

“我当年参加高考,成绩不理想,经过一番选择,最后报读城市大学的工商管理副学士课程。很幸运,两年后我根据副学士的成绩,获港大社会科学院取录,修读公共行政管理学位课程。”(RSY)

(2)私立大专课程

有数所学校于香港提供自负盈亏的私立大专课程,供中七毕业生报读,其中最著名的有香港树仁大学及珠海学院②。不少毕业生通过学分豁免制度,衔接修读本地认可的学位课程,最终获得学士学位。如:

“我参加高考,成绩一般,之后报读树仁大学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毕业后我工作数年后,报读公开大学的衔接课程,获豁免80学分,得以一年时间获取本地学士学位。之后再根据此学位报读中文大学的社会学兼读硕士课程,两年后获硕士学位。”(LGX)

(3)文凭及高级文凭课程

香港所有大学、教育学院、专上教育学院③及职业训练局均有开办文凭课程及高级文凭课程,供中五及中七毕业生报读。它为两年全日制,完成课程后,学生可选择继续攻读高级文凭课程或就业;而高级文凭课程同样为两年制,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可继续升读本地资助的学位课程。如:

“我当年参加高考,中文科不合格所以未能升读大学,于是报读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的高级文凭课程。2000年毕业后我全职工作,之后报读理工大学兼读制的建筑工程学士学位课程,经过四年的努力毕业了。2007年我获取攻读港大兼读制的建筑项目管理硕士课程,之后获硕士学位。”(DWB)

(4)海外升学

海外升学历来都是香港学生获得学位的重要途径,与以往中五或中七毕业生直接考海外升学的路径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先于本地修读高级文凭或大专课程,再衔接海外大学学位课程,从而缩短修读时间及节省留学费用。如:

“我高考后入读树仁大学社会学系,读了两年后,感到应尽快获取学士学位对我将来会有莫大帮助,因此通过澳洲教育中心,报读澳洲麦哥利大学的社会科学学士课程。由于我曾于树仁学习两年,因此能获24个学分豁免,只须再修读68个学分便能毕业,最后我获学士学位。毕业后我再于澳洲获得翻译及公共传播两个硕士学位。”(OLH)

(5)自资学位(Top-Up Degree)课程

除了本地资助的学位课程外,不同大学均提供自资的衔接课程供学生报读。自资学位课程较本地资助学位课程学费高,部分学校的课程质量参差不起,认受性成疑。因此,报读获本地认可的自资课程是最为关键的。如:

“高考后我升读理工大学语言学的高级文凭课程,毕业后全职工作,之后有感个人知识与竞争力的不足,因此报读理工大学兼读制语言学自资衔接学位课程,虽然学费较高(每学分约$3000,共需修读21学分),但课程获本地承认,我最后顺利获学士学位。”(GAQ)

大专升学历的途径篇(4)

长期以来,教育部门只是单纯地把教师的学历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对体育学科的关注。因此,当高学历的体育教师较之以往明显增多时,体育学科却因缺乏教育部门重视而大大制约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发挥。比如说,体育教师的继续学习方面常常被忽略;因缺少良好的激励措施而致使体育教师止步不前,没有学习动力;因受大环境影响,而没有关注到体育教师自我的发展需求。因此,在体育教师中间,常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拥有高学历却没有高能力的教师大有人在。    

2缺乏反思与自我更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体育教师只是一味地听信课本知识,学会了“教什么”,而从来不追究“怎么教”。久而久之,体育教师就会缺少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意识。而一旦有了这样的意识,必将影响自身的专业发展。目前,体育教师日常的工作重点放在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上,却往往忽视了对本专业的深人思考和探究。然而,这种教学的思考和探究却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态度。通常所见的体育教师只是单一地向学生传授体育方面的课本知识,而缺少对本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教育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人思考。当然,针对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足以及对教师自身的教育的缺失等等方面的问题,其对应的目标内容一也被列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中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以上这些困扰我国教育领域的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3职业倦怠情绪普遍存在    

调查显示,在我国,体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一方面带着对教师职业的向往,想在教师岗位大展身手,另一方面,他们一也会自我贬低,认为教师行业比较穷苦,跟其他行业在收人等方面有差别。之所以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处于弱势地位,不被领导部门所重视,从而导致了在教学实践中,体育课程时常被其他课程取而代之。现实生活中,体育教师在工作岗位的工作量很繁重,但与其他课程相比,待遇却比较低。以上种种现象致使体育教师丧失职业理想,思想情绪不稳定,忽视了自我学习,从而阻碍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步伐。    

大专升学历的途径篇(5)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提升;学科素养;专业成长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落实有效课堂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专业素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着力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因此,教师要专业成长,必须加强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的专业研究和引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求变革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目标,必然带来对教师学科素养的新要求。那么,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具备的哪些学科素养?提升学科素养有哪些途径呢?

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应用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分析、推理和有效沟通的能力,以及在不同的情境中解决和解释问题的能力。历史与社会教师“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关键所在。我认为,提升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途径:

1、加强历史文化积淀

在新课程的条件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个人知识储备很是重要。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关键就在于教师自身的素养、自身的文化积淀。《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人文性综合学科,又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具有历史知识多样性的特点,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融入社会生活。因此,用生活来打造精彩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与社会,在学习历史与社会中联系社会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单靠教师个人的知识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引入课堂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离不开生活,教师首先要了解外面的世界,走进外面的世界,用生活来打造课堂上的教学智慧,为有效课堂“锦上添花”。

因此,作为一名历史与社会老师,要应该博览群书,积累丰富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不做“井底之蛙”,要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同时,历史与社会教学包罗万象,涉及面极广,历史与社会老师除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广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学中才能“运筹帷幄、游刃有余”。

2、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在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开展有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我认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加对教材以及课程标准解读的深度。(2)实践课改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改变旧的历史教育观点,要把重点放在“积能”和育人上。历史教育不仅要客观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理清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法国著名教育家弗雷内说过:“提供知识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获得探索方针,培养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技能素质。历史与社会教师要了解哲学、科学、历史、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知识,以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分析评价指导学生的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因此,教师在“教中学、学中教”,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水平,从而造就教师大气、从容的教育气质。

3、增强教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要使教师不感觉无味,就需引导他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学作为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特点、差异等因素进行深入的钻研,掌握教育科研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同时,教师也要结合理论反思实践,结合实践研究理论,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增强对教学工作的解读能力和变革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教科研能力水平。

4、注重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中出现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历史与社会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精选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能深切地体验到“现实即社会,历史就在我身边”,这样可以加深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开放、创新思维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社会中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即社会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综合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生活背景经验,强调学生的生活和发展需要,通过对学生生活、时政热点、社会焦点、乡土资源的有效挖掘发现教学问题,学会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参与和改造社会生活的能力。例如乡土史教学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历史与社会新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潜移默化——结合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穿插渗透——结合课堂教学,增进学生的课堂理解;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历史理解;综合运用——结合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乡土史是我们身边鲜活的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总之,新课程处处体现着新课标、新理念、新创意、新内涵,对教师的学科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的学科素养是丰富多彩的,素养需要深厚功底,素养需要博学多才,素养需要机智幽默,素养需要真知灼见。提升学科素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也是我们教师成长道路的重要旅程,而教师就是这个旅程上的行者,路在我们的脚下,更在远方,我们要不断地向前行。

参考文献:

[1] 张中原,徐林祥 《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8。

大专升学历的途径篇(6)

关键词:历史教师;执教技能;专业培训;发展途径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教师面对的是重新整合的教学内容,毫无疑问这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了。如果说传统教学中教师重在对知识线索的梳理和基本历史事实的掌握,那么,新课程则更注重教师对课堂内容的整合和迁移,以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不仅如此,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考试模式,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角色和教学风格,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课堂品质,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那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呢?

一、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加强业务学习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其重要职责在于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初步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入探究认识问题的方法,确保将可靠而确凿的历史信息教给学生。在加强业务知识方面,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教育部门和学校每年都要组织老师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如:2012年7月至9月,由省教育厅举行的部分老师新课程培训。参与这种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执教技能,重要的是通过与专家、老师们之间的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外部信息,增长知识,借鉴其他老师的上课经验,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二、积极参与公开课

公开课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另外一种途径,积极参与公开课可以取长补短,促进自己成长。如:我校有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各年级组织的优质课、外出老师学习回来的成果展示课、校级公开课等等,通过参与这些公开课使我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执教能力得到了提高,我在与同行参与的一次优质课评选中感触颇深。这次优质课评选的课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当听评了其他老师的课,我才知道自己和他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是依照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内容、影响方面展开教学,虽然内容编排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在讲解工业革命影响的时候不够深入,个别问题是直接以结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根本没有理解问题或对知识一知半解,这说明我的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在教学技巧上明显不够成熟,在讲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我是直接将结论陈述给学生,上课效果不明显。其他老师在讲解这个问题时引出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材料,学生通过读材料就能自己总结出相关问题,课堂效果比较显著。

三、养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的老师往往忽视教学反思环节,认为无足轻重,殊不知,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学反思到底反思什么?我认为教学反思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反思教学内容;二是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学内容就是回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否完成,是通过什么方式完成的,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突破重难点内容的,通过这种方式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通过教学内容的反思可以及时弥补课堂的不足,为下一节课顺利进行做准备。同时,但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还易于发现教师在备课中的知识疏漏,弥补某个知识点的空白,利于专业知识发展。反思教学方法就是反思这节课是以哪种形式授课,课堂中有没有互动环节,实施效果如何?按照这样的教学方法讲解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如何等问题进行反思。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身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时常会苦于备课资料欠缺或查找资料不便,而手头又没有可查阅的书籍,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网络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有的老师出现知识盲点时疏于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回避这个问题,课后又不知弥补,这样不利于自己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自身的成长。其实,网络中有很多资料我们都可以利用,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历史风云网、国学网、中学历史教与学、学科网等网络资源。这些网站内容充实,定时更新内容,能够帮助教师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也为查阅相关教学资料提供了便利。同时,这些网站还定期一些教学论文、教学心得,教师查阅这些资料可以了解最新的史学研究状况,拓展知识空间,丰富知识结构,充实自己。

大专升学历的途径篇(7)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专业发展意识与需求 途径 研究

一、引言

当前民办高职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期,每年有大量未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青年教师加入到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行列,并经逐渐成为民办高职教师队伍的主体。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是一个亟须进行专业化发展和提升的群体,但因“民办”环境的特殊性,使其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和需求一直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满足。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对民办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上,忽略了教师自身内在的专业化发展。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占主体的青年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意识和需要,其现状如何,应如何提供其专业发展途径,尚缺乏专门研究。提高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主动性,为其努力探索一条适应高职教育的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是目前民办高职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现状分析

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愿望首先体现为提高教学能力。从已有的研究看出,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科研及统计方法的缺乏,总体上对心理学知识及科研统计能力、知识的认同度较低,只有少数教师比较清楚地了解如何进行专业发展。所以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需求主要指向先进的教学方法、科研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心理学知识、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育学理论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等。

三、民办高职院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办高职院校急需优秀教师,但招生压力大、经费来源没有保障,往往无暇顾及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青年教师肩负沉重的教学负担,生存压力大,外部环境缺乏有关专业发展的激励措施。以上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难以得到专业发展的机会,专业发展的动机不够强烈,不足以产生追求专业发展的行为。同时,有一些民办高职青年教师并非缺乏专业发展的意愿,而是不知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常常处于探索和迷茫之中。

因为“民办”的特殊性和“高职”的层次,一些常用的专业发展的方法在民办高职院校的使用效果受到限制。如教师间的专业合作和交流,在民办高职院校运用的范围非常有限,仅仅局限于集体备课、集体准备教案方面,学术性不强。民办高职院校能真正建立其学术合作氛围的不多,在这个方面还不能满足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教学反思是一个低成本而行之有效的专业发展办法。但民办高职青年教师在总体上缺乏教学反思的意识,能对日常的教学实践和周围教育现象能经常反思者甚少。大多数青年教师只是偶尔反思,少量老师甚至不反思。大多数青年教师对如何进行反思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从不写教学日记和有关教学的体会。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缺乏足够的了解。

四、设想:如何强化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提供满足其专业发展需求的途径

根据以上情况,可考虑通过以下途径来强化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满足其专业发展需求。

(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青年师专业发展意识和主动性

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相关联,将师资培训纳入学校发展的长期规划中。建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实施、考核和奖惩等激励和制约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性的青年教师绩效评价体系,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及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评估,将其专业发展的状况和晋升及薪酬及其他待遇挂钩,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行为。

(二)丰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内容

针对各专业学科特点,民办高职院校可结合各种方式,拓宽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如学历与非学历、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国内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努力创造机会选派优秀教师出省甚或出国,或在国内进行访学,组织教师到其他院校进行跟踪听课学习等。此外,强化校本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建立教学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建立导师制,鼓励教师互相听课、研讨,提高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劳动关系管理,保证民办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回报

在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涉及费用较高的专项培训时,民办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事先和教师协商签订培训协议,约定服务期和违约金。教师离职时,学校可依法追索违约金,减少损失,从而打消民办高职院校在对其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经费投入的顾虑,保持其对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持续性关注。

(四)鼓励青年教师开展自我反思和改进

鼓励青年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过程成为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改进的过程,使教师对教育理论的体验和理解进一步深化。

总之,民办高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制度、学校、社会和个人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在民办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具体问题,尚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