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读书交流会材料

读书交流会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0 10:51:33

读书交流会材料

读书交流会材料篇(1)

***党委书记   ***

(2019年9月22日)

根据县委常委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安排,我在积极参加集体学习,认真聆听专家教授讲课、观看警示教育片、参与实训活动的基础上,对《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篇目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自学,使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同时也对乡镇基层干部的初心和使命进行了深入的查巡和分析。下面,我结合所学所悟和自身工作实际,谈几点个人认识和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要在思想建设上守初心担使命。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加强党性修养,永远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务。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如何,不仅决定着党员个人形象,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党群关系的稳定与发展。我们党始终紧紧抓住思想教育这个根本,通过在全党组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不断增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对之前教育成果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当下党员干部党性意识淡薄问题的正面回应。我们务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主要讲话精神上来,把学习教育贯穿主题教育始终,以学习教育为载体,不断强化自身改造,始终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积极争做新时代合格党员表率。

二要在政治建设上守初心担使命。指出,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对党忠诚是每一个党员的基本要求,更是每一名干部的根本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乡镇干部更要始终坚持对党忠诚,把对党忠诚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不断强化党的思想政治学习,自觉学习党章党规,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要义,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把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彻落实到位,把总书记对扶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每一户群众的心坎坎。

    三要在作风建设上守初心担使命。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在工作中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和水平,以德感人,以行服人。要培养志存高远、清正廉洁、诚实守信、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勇于担当、宽容大度、关爱他人的崇高人格。要培养敏捷的思考力、正确的决断力、敏锐的洞察力、坚决的执行力和全面的协调力。在工作中坚持做到诚信为本、平等待人。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用知识和能力提高人格魅力。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塑造和完善人格魅力。要积极参加各种领导活动,主动接受挑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人格;要经常与人沟通思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他人,教育他人,鼓舞他人;要严格管好亲朋好友和身边工作人员,使他们成为展示自己人格的重要窗口;要从小事做起,探寻和创造建立良好人缘的切入点、结合处和连接部;要敢于同各种不法、不良行为作斗争,增强塑造人格魅力的勇气和力量。

读书交流会材料篇(2)

关键词:读书兴趣;读书氛围;阅读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知识面有限、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责任除了学生自身,老师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更占据到很大的比例。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凭借自己知道的给予学生很多讲解但不关注学生是否都能接受;只是让学生加大课外阅读但并不落实阅读效果;只注重学生的阅读数量但是不关心阅读质量。这种做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没有显著的效果,相反会让很多学生盲目,并且逐渐失去阅读兴趣。为此我进行了很深刻的自我反省,最终得出三方面原因:(1)学生的阅读时间。应试教育现象较为严重,大多时间用来做一些“应试”的题,久而久之,学生读书的兴趣就淡化了。(2)学生的阅读材料有限。农村学校图书存量有限,再加上农村学生自买书籍有限,造成了课外阅读的局限性客观因素。(3)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针对以上情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只要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用心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故事讲解的形式,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相关问题,当讲到精彩和激动人心的时候,我们可以吊足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课外阅读原文以便下次探讨。另外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偶像心理,向学生介绍一些明星,如体育明星、歌星、演员等,告诉他们这些名人取得的成就无不是靠自己的勤奋学习和刻苦努力得来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规划出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

应试教育条件下,很多学生包括老师都认为做题越多,熟能生巧从而使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其实不然,阅读教学中学习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靠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精读书“读”出来的。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书中,与作品进行心灵对话,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显著的提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即使从教于偏僻乡村,仍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文学是一条清甜溪流,是滋润学生心田,启迪学生心智,完善学生人生的一种媒介。所以,我们要规划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用来多读书、读好书,读对自己有用的书。

三、丰富阅读材料,扩展阅读范围

大多数学校中农村学生毕竟占据多数,由于入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而很多阅读书籍的价格相当昂贵,加上学生的购买能力有限,就导致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变得很少甚至没有。针对这种阅读材料欠缺的问题,我们可以让一些有优越条件的学生贡献出自己的阅读材料,班集体互相之间借阅,同时让学生对自己读过的材料或书籍,做好阅读笔记,摘选优良词句,写出阅读心得等方法来巩固自己的阅读知识。期间,老师可以传授更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积累一些作文素材,开展阅读交流,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自觉阅读习惯。

四、营造更好的读书氛围

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惬意的读书情境。“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平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大量课外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良好的读书氛围是教学阅读的必要条件。对于老师来说,我们可以对学生的阅读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阅读材料给出自己的建议,用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效;也可以让学生互相之间交换阅读书籍,开展阅读交流会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通过阅读共性问题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从而让班级的良好读书氛围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轻松、惬意的读书环境作铺垫。

读书交流会材料篇(3)

一、阅读活动前的准备:阅读能力的初步判断

我们都清楚的了解,真正面对这个问题时,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差异是存在的. 在我所教的六年级班中,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读懂霍金所著的《时间简史》,而能力欠缺的,却经常想读清楚一道填空题都很困难.

那么阅读能力如何判定呢?这其实是无法量化的,但是我想在成熟的条件下,以问卷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大致的水平还是有可能的. 而本次的实践活动的探索,我仅仅是通过平时的悉心观察,学生平时数学阅读的感受,在教学中,学生读数学题后的主动分析来判定的,一般分为三段:初级、中级、高级. 这样的评定等级较平时的优、良、中、需努力,更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热衷于不断的“升级”,最主要的是分段直接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产生指导性意义.

二、阅读内容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小学生数学阅读材料除了些报刊杂志外相对还是较匮乏的,适合低年级入门的相对多一些,针对于中高年级的就更难寻找了.

因此,平时我着重从学生课外订阅的相关数学报刊如《小数报》《天天爱学习》《科学大众》等着手. 对于初级阅读水平的学生,我建议他们将以前订阅的杂志也找出来,去三、四、五年级收集来阅读. 这些杂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直接解决了无内容的难题. 同时要提醒学生的是数学书上也有相关的阅读材料“你知道吗”,对于书上提到的课外阅读的细节,我都要求同学们课后去收集,看看能不能找到比数学书上更全面的资料. 因此,我们的图书角就有了《九章算术》《中国国家地图》等书籍.

三、阅读的实时交流和汇报

鉴于阅读材料的原因,加之阅读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因此多数阅读还是需要外界引导与激励的. 那么在阅读过程中的交流与小结就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交流的形式应丰富多样.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以下几种形式的交流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和探索欲望,同时也能营造出适当的阅读氛围.

1.手抄报.手抄报适用于读整本书或者具连贯性材料的学生. 个体能直接完成,它有助于学生主动掌握所阅读书籍的中心思想和纲要,领悟书籍的精髓,更好吸收阅读材料的精华,是高效阅读效果的一种很好的体现. 此外,手抄报的内容通常是图文并茂,又因为其随意性较强,学生更愿意用这样的形式来小结自己的阅读成果,有内容可表达. 同时手抄报的展览,更能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培养积极的荣誉感.

2. 读书交流会. 读书交流会比较适用读相同书目的学生,有同等阅读水平的同学参与交流和讨论. 时间与参与人数都没有任何限制,视孩子们的阅读情况来定. 同时在决定好交流会的时间后,老师应提出适当要求:读书交流会必须要有相应的记录. 记录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列表格整理,录音录像整理,甚至是流水账式的整理……只要能记录所交流小组内成员的读书心得体会就可以了. 在实际的操作中,我发现这种方式比语文中常要求写的读后感更愿意接受,并总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 几次交流会后,我发现学生们对自己独到的见解特别兴奋,并愿意为之寻找佐证,侃侃而谈,而在完成汇报表时,却能用简短的语言,高度概括自己的想法,这是难能可贵的能力.

3. 读书交流卡.读书交流卡则是将读书笔记简单化. 我在班级上鼓励孩子自己制作读书卡,根据自己需要表达的观点可制作不同版式的读书卡. 当然也给孩子们点建议,比如颜色的选择可以考虑整体效果,卡片大小最好是相同的. 那么一学期、一学年下来,孩子们自制的读书交流卡,老师帮他们串联在一起,不仅好看,更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孩子们都愿意再去看看那些读书卡片,用孩子们的话说:“每次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总有说不出的激动,原来自己能写出这么多的东西.”“每多看一次自己的交流卡,总有要改进的,自己以前有的想法还蛮幼稚的.”

4. 黑板报. 黑板报的作用主要是激励孩子坚持读书. 以表扬为主,评出“读书之星”,评出“升级之星”,张贴读书明星的照片,孩子们的讨论成果也在黑板报上有所体现,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光荣榜上,总会露出自豪的笑容,仿佛坚定自己认真阅读是正确的.

5. 读书辩论会. 这样的活动适用于读相同的阅读材料出现意见分歧时. 经常在辩论会中看见部分学生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紧锁眉头沉思,时而侧耳倾听同学的见解,时而手舞足蹈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而翻开书本给同伴看依据. 空气中弥漫着知识的香气. 孩子们在辩论会中体味:或坚持己见,或赞同同伴,还有的找不到知音就将自己独到的体会与老师分享. 在和学生共享时,我也深深感受到教学相长的魅力,有的东西我都没能读出来,是孩子们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拓宽了我的视野.

四、阅读的检测与评估

读书交流会材料篇(4)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英语专业学生 课外阅读 调查分析 策略研究

1.引言

许多国内外语言学者都重视大量的语言阅读, Krashen在输入假说中认为,决定第二语言习得能力的关键是接触大量有意义的、有趣的相关的第二语言输入材料;国内语言学家吴古华认为,大量阅读易上口的、地道的英语阅读材料或书籍对提高英语水平很有裨益。可见大量的阅读是重要的。然而地方普通高校有其自身的地方性特点,那么受这种特点影响的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又如何?他们能否积极、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这些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

2.调查与分析

2.1调查对象及内容。

为了了解地方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基本情况和现状,我对江西省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和“英语翻译”两个专业4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70份问卷,收回169份,其中有效问卷163份。回收问卷后,我任意选取了10名被调查者分别用中文进行了面谈,请他们就问卷调查内容进行具体说明。

2.2调查结果及分析。

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课外英语阅读感兴趣,但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没有掌握好阅读方法,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是明确的,但是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也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和问题。

2.2.1地方高校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的阅读兴趣较强,但阅读水平低,阅读量较少。相关的问卷显示,71.8%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 93.8%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作用大,这些说明学生有较强的阅读兴趣和动机,并看重课外阅读的作用。尽管学生重视课外阅读,但调查显示阅读时间非常少,有72%的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我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有很大的盲目性;二是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调查中有5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这也是地方高校生源地一个特点。而他们英语阅读水平较低,信心不足,方法不够,这些抑制了他们阅读行为的养成。可见较好的英语基础、适当的自信心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等一系列因素都是良好的课外自主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

2.2.2地方高校阅读资料方面的问题

地方高校学生能获取阅读资料的途径单一狭小。地方高校所在城市较小,少有相关的英语阅读资料出售,因此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或院图书馆和校内书店摊点等途径获取英文阅读资料。但地方高校的图书馆的书籍类型也相对固定,且更新慢,故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另外,校内英文资料的销售点少,所售书籍类型少,且大部分都是应考资料。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阅读的资料类型很有限,很难获取适合自己水平和口味的材料。调查显示39.3%的学生平常阅读英语报纸杂志,39.9%的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及配套材料。面谈中,学生说杂志和报纸内容面宽、贴近现实、丰富有趣,他们更愿意阅读,但是却很难获取。而图书馆的书籍,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很多书老旧、无趣,语言和思想不好理解,阅读有一定难度。由上可知,由于所处地域等的局限,地方高校学生获取课外阅读资料的途径较为单一,且难于找到适合自身水平的阅读资料。

2.2.3地方院校阅读环境方面的问题

学生阅读交流的氛围并不浓厚,有95%的学生表明只会个人阅读,有2.5%的学生会双人阅读或集体阅读,可见学生之间没有什么交流,只是自顾自地阅读,遇到问题不会交流解决。而面谈中,学生表示教师在阅读交流方面亦未有相关要求,他们也不知道用怎样的方法去交流,可见教师对这方面缺乏重视,未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交流阅读。

2.2.4教师方面的问题

问卷显示,86%的学生认为需要老师进行阅读指导。他们反映教师有做过一些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但还是不够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可见教师在这方面并未有全面而系统的指导,加上学生本身是二语学习者,阅读困难本来就多,仅有一些指导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3.策略研究

调查分析表明,地方高校英语学生在课外英语阅读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有的来自学生自身,有的来自外部环境,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影响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我根据调查分析中总结出来的问题,试图找到一些更有效的途径来增强课外阅读效果。

3.1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英语是一门语言,和中文一样,我们能学好中文,就能学好英文,因此,就算后进生,也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各种课外读物,积累丰富的词汇、语言知识、背景知识,提高阅读水平。这样从心理上给予学生鼓励,树立信心。

3.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并要求学生按此计划进行课外阅读。在该计划中,教师列出阅读书目,并对阅读目的、要求、时间和评估方式做出要求。教师列出的阅读书目应涵盖书籍、杂志、报纸等各种类型的读物,做到既有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要求方面,规定每天有一定的阅读量,要求学生做笔记,摘录重要的词汇和句子;在阅读方法方面,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则起到对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和组织作用。学生按照此计划进行阅读,便能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课外阅读质量和水平。

3.3丰富阅读资料获取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合适的资料。

针对地方高校学生获取阅读材料 有限的情况,学校或院图书馆应加大图书扩充和更新力度,补充一些版面新颖、内容有趣的书籍,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书店作为图书馆的补充,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新鲜丰富的资料,因此,学校可鼓励校内书店和报刊摊点引进更多的英语阅读书籍和报纸杂志,并鼓励学生购买,从而使店主和学生都能受益。除了图书馆和书店等主要途径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如网上阅读、网上购买、相互借阅来丰富阅读资料、获取途径。

英语毕竟是第二外语,不少读物对中国学生来说难易度相差甚大。因此,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阅读资料,选择那些有趣的,且词汇、语言、文化适合自己的阅读资料。教师也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

3.4注重课外阅读交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有很强的自主性,也带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学生需要交流来取长补短、促进阅读。良好的阅读氛围更能促进阅读交流,增强阅读效果。学生应该积极阅读各种类型的资料,并定期开展总结和汇报,如开展阅读心得交流活动,分享收获、汇报阅读内容、总结思想体会等。

3.5教师应该系统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

教师应系统教授学生阅读方法,如构词法,从而积累词汇的方法;找观点句、关键词、信息词的技巧;找关键词,并分析句子、段落和文章结构的技巧;略读和寻读的技巧,等等。此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更多阅读技巧,以此提高阅读水平。教师还应监督学生,从学生阅读计划的制订、执行情况和作业检查中,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使阅读能够科学、持续地进行下去。

4.结语

英语课外阅读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地方高校专业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着阅读时间少、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和习惯,难以充分获取适合的阅读材料,缺少良好的交流氛围和监督机制等问题。教师应该针对这些问题,促使学生树立信心,培养阅读习惯,帮助选材,促进阅读交流,并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监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连娣.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M].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02).

读书交流会材料篇(5)

一、概念书籍的发展现状及材料运用趋势

概念书籍设计的出现标志着书籍设计的概念化与空间多维化趋势的形成。作者赋予书籍“灵魂”,而设计师则赋予了书籍不同的形体。概念书的设计不能局限于“白纸黑字”传统展示形式,设计师不仅需要关注书籍的装帧审美,更要重视书籍装帧与内容之间的精神交流与空间交流,现代新型材料的蓬勃发展必定能为概念书籍的设计创造无限可能性。当书籍内容的“灵魂”与整个书形融为一体时书籍就会产生情感,但是这种结合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各种限制,比如:造价高昂、造型奇特、体积庞大不易运输等。所以目前很多概念书的设计往往只是在概念上有所突破,市场推广及应用还不理想。目前国内概念书设计在材料运用上已有所突破,但是严格意义上很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念书籍,只是原有书籍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装饰的性而已。虽然在概念书籍设计中运用多种不同材料会大大增加了制作成本,但是受到国外先进思想的影响及整个宏观市场需求,有部分设计师还是挺身而出冲在设计创新道路的前沿。材料与概念书设计的每次结合都好比时装会,它预示着未来书籍设计的流行趋势和市场需求走向。材料在未来概念书籍设计中的运用也必将多样化,并呈现经济低成本化、制作工艺简单化、环保再生化的发展趋势。

二、材料在概念书中的艺术定位

(一)材料在概念书中的情感定位

概念书籍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选择什么类型的材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喜好但又不能完全脱离市场,同样需要考虑读者对书籍作品的现实需求,恰到好处的材料视觉张力与人的视觉感产生强烈的碰撞,才更有助于拉近书籍与读者间的情感距离。繁杂精细的造型给人精致奢华的视觉反应和心理作用,手工制品本身就是作者与材料之间情感交流的物质化表现。因此,手工制品相对于流水线产品更有亲切感。手工制作相对流水线产品在工艺制作难度上更强,《ALPHBET》的书籍设计镂空细微线条的工艺叹为观止。

(二)材料在概念书中的形态定位

形态在概念书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设计师在设计一本书的时候要考虑该以什么样的形态去面对消费者,什么样的形态更符合书籍本身的内容?不规则的物体给人个性的心理影响,与规则的物体相比自由的形态更加活泼,灵动,张弛有度可以放松人的情绪。当赋予了概念书形态之后就要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利用材料的可塑性,精心制作。这套概念书是由美国设计师BrianDettmer创作,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的理念,利用木质进行镂空制作,随意的层次,随意的造型,将自由的理念发挥到极致,精细的雕刻深深打动消费者,这时吸引消费者的不一定是文字信息而是不规则造型带来的饕餮视觉盛宴,这就是视觉美观对读者审美情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材料在概念书中的色彩定位

材料的抽象视觉要素有其可视性和可触感构成,其中包括材料的形态、肌理、色彩等。因此,材料本身也是有性格的,或粗狂,或细腻,或明快,或温和。

1.材料在概念书中的传统色彩美

大自然的产物给人淳朴温和的感受,书籍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在书籍视觉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印制技术和工艺来完成,这样的结合可以加强读者与大自然之间的交流,再配上文字,最后读者不光光是和作者进行沟通,和大自然,和书籍设计师之间也有喃喃细语。一本《心情日记》记录了作者的心情,也记录了设计师纯真向往自然的心情。

2.材料在概念书中的现代色彩美

色彩强化了书籍外在造型的情感,绚烂的颜色给人愉悦的心情,质朴的颜色给人原生态的享受。一组名为《NYCFriends》的作品,运用清新的绿色与质地细腻的木片结合,淡雅的颜色小巧的造型如朋友般亲密的感觉。好的书籍将它与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五感相揉嵌,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与艺术交流的空间,从而让读者体味到书中的文化意蕴。

三、材料在概念书中的运用理念

(一)材料在概念书设计中的环保理念

1.材料的再利用

环保是个永恒的话题,目前市面上的书籍绝大多数都是纸质的,众所周知纸浆是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经不同加工方法制得的纤维状物质,现主要是以木浆为主,树的成长周期远远大于人类的使用速度,并且人类的生活各方各面的依赖树木,树木这个大家族在就被人类折腾得支离破碎了,因此为“纸”找个可循环利用的替代品迫在眉睫。一个名为《发现》的概念书,利用废旧的报纸做成,虽没有文字,但是每打开一个柜门就是一种发现,发现里面是空的,发现里面有一个奇怪的物体,发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发现,被称为行为上的概念书。这个设计新颖在书的内容有读者自己去填充,“发现”既是主题又是内容,在读者的阅读行为上做出突破。好的书籍设计不仅包含了书籍的本身的造型更注重书籍的趣味性翻阅的互动性,它不仅是盛放文字的载体还能与人之间产生和谐的发展空间,概念书存在于传统书卷与现代书籍相交融的三维空间里,创造力赋予概念书设计主观性,引导读者拂去书的嫁衣,寻找书籍内容的灵魂,萌发无限自由想象。

2.材料的使用周期

新材料的运用除了考虑到成本以及是否可再利用,还应考虑到书籍的使用周期。纸质的书往往使用周期短,易磨损,原料来源局限,污染大。用麻布为载体做成的概念书,这样的材料弥补了纸质材料易磨损污染大的不足,使用起来更有手感,使用寿命较纸质的书籍更长,并且麻布在制作过程中的污染轻与造纸,不足的是纯手工制作成本高。但是这种材料做成书之后并不是就失去了再利用的价值,可以将它做成各种包袋等等,不失为一个好的创意,也别有趣味。

3.材料的原生态

一组名为《察言观色》的概念书籍设计。意为“察江苏方言,观百姓脸色”,定义为“来自自然的书”。方言作为民族文化透着自然的日月精华,将它放入书中,书也被文字感染,这组作品选用质朴的“构皮纸”与“麻绳”色调协调,利用构皮纸的有的粗犷纹理表现淳朴,更重要的是它们和方言一样都来自民间,质朴的气息相互感染,恰到好处的工艺结合让人好像触到了语言,嗅到语言,看到语言,被每本书的独特气场所感染。作者还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将“一本本书”延生成“一个个书”,取名为《只言片语》意在:只言、片语汇聚成缤纷的千言万语,千言万语是我们与周边生活朝夕相处的亲近感。

(二)材料在概念书设计中的人本理念

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赋予作品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被称为理念定位,好的设计作品,理念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本书的灵魂在于书的内容,书籍设计的内容在于它的设计理念,两个灵魂的契合令作品达到令人瞠目的效果。

1.趣味性

在哲学上“人”与“神”“物”是相对,人本思想独立于物本思想,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人本就是说,人虽相对“神”“物”而存在,但是人主宰物,人是核心,本末倒置是不可取的,不能舍本求末。图8看似一本普通的书,但是经过分解重组之后可以组合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多了乐趣,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愉悦了心情,这个作品的精髓之处就在于它的可重组性,且相对于其它的概念书籍设计而言便于运输,置于屋内可自由变换造型,非常有装饰性。如果加以改造为儿童书籍定会备受家长的青睐。

2.阅读自由化

在《察言观色》中作者放眼去看世事,观察每个人的表情,不仅更加理解周遭世界,还有另一重收获:沉浸在方言这一独特的文化带来的独特趣味中,或捧腹大笑,或摸不清头脑,或意味声长……本书的装帧设计成无装订的自由版式,让阅读有了随意性,自由性。所有插画均为夸张的面部表情特写,这被作者称为“相由心生”的剪影,和《察言观色》的文字、装帧一样洋溢着大自然的味道。

四、结语

读书交流会材料篇(6)

现代阅读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的课程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学不好语文。为落实这一思想,我认为首先应从阅读的数量入手。这包括两方面要求:一是倡导学生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以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二是为学生规定课外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递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倡读整本书,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其次,还应明确向学生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终身的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呢?在我校承担的课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形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我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所谓的“三分钟热情”。因此,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组织形式会更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实践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一)、帮助孩子们选择适当的读物。“适当”是指读物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与人性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息息相通,读物的表述水平略高于学生,语言在现实交际中具有广泛实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并为学生所喜爱。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等;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因此喜欢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孩子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喜欢读一些具体形象的小故事,如寓言故事等;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的世界,表现了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天真的童趣,为孩子们所喜爱;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一来文字精美,学生爱读,二来所描写或反映的是世间常景常物,人之常情常理,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应指导学生多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时文在内容上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语言水平略高于学生,但为学生所理解所喜爱。这些读物都符合“适当”的原则,应该尽量向孩子们推荐。)(二)保证组织形式既丰富多彩又富有成效。1、自读自悟这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因其具有灵活方便、自主性强等特点,因此深受师生欢迎。但是若对这一方式把握不好,就容易流于形式,导致孩子们对所阅读的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读而不思则罔”;如果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当,还会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活动产生误导。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自由的同时,也要对阅读过程适时监控和正确引导。如为他们推荐适当的读物,随时随地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阅读情况,并及时组织相关的、有针对性的讨论、辩论活动等。2、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开展小组间的阅读比赛。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我还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并组建课外阅读小组,自己命名并列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每天的课外阅读课时间,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星;每背完十首古诗也加一颗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孩子们互相鼓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使“读好书、好读书”在校内蔚然成风。3、在扩散性阅读中拓展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三圈相结合”的原则,即:课文为一圈,引申、延伸为一圈,课外阅读为一圈,三圈呈同心圆,紧密结合,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题开展扩散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散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在实践过程中,针对低、中、高段的学生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对于低段的孩子,重在激趣。如:学习了生字“鲸”,便让学生交流自已对鲸的了解,孩子们便主动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甚至回忆起自已看过的电视片,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以学生愿读、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对于中段的孩子,则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读整篇的故事。同样对“鲸”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就会要求他们主动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了解鲸的体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知识,并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对高段的学生,除了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辨论、争论等形式,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审美性、批判性阅读。这种思维的交锋不一定非要产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提倡,以帮助孩子形成“不唯书、不唯师”的思维品质。4、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孩子多读书。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因此,我们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手抄小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朗诵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校园童话节”等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二、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精讲多读”,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2、所有年级均不准留书面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3、将每周二和周四的中午活动课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4、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向实验班级全面开放图书室、网络教室外,还倡导各班建立了“小图书箱“,号召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5、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专门印制了课外阅读资料汇集本――――《记忆的碎片》,指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不拘形式,张扬个性。三、收获与困惑我们欣喜地发现: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因为有些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又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材料作依托,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如《长征》、《赤壁之战》等;因为阅读是一种信息输入,说写是一种信息输出,没有输入,哪来输出?而适当的扩散性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心理空间,它为学生解读语言文字、领悟相关内容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撑。通过一年的尝试,实验班级孩子们的表现也令人惊喜:不仅顺利完成了阅读任务,而且在创新思维的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一年级的孩子们便出了一本日记小册子《小脚丫》;在阅读古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时,孩子们也敢于向古人发问:既然山水俱翠,又何来“白银盘”一说?…更令人高兴的是:我们发现孩子们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下课便三、五成群地阅读、讨论;自习课做完作业后,总是迫不及待地问:“老师,可以看课外书吗?”课外阅读的范围更是广泛:童话类、科普类、小说类……课外书,已成了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到周末,新华书店、图书馆成了最吸引孩子们的场所;家长们也纷纷反映,孩子更爱读书了、更懂事了!由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形成了一定冲击,因此,有部分教师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患得患失,担心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担心自己一旦放开将难于驾驭;担心学生难以考出高分;甚至有老师开玩笑说: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固然有益,但是应付考试还是需要点“急功近利”…老师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制度的改革非常重要。此外,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受益,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更加深入地思考。

读书交流会材料篇(7)

关键词 书籍设计 交互时代 设计原则 设计要素

肖蕾,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摄影学院

新媒体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书本阅读方式已不适应种类繁多的各类交互信息的冲击,互动式的点击阅读方式应运而生。互动理念和传统阅读方式相结合,形成了新型的交互性书籍形态,而书籍设计随之脱离了传统意义上只满足阅读功能的层面,在图与文共同成为主导信息传播的语言之时,更倾向对书籍多功能、全方位的开发。这种新的书籍形态使读者与书籍之间相互影响,让读者参与到书籍的阅读过程中,更深层地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一、传统书籍装帧艺术步入交互新时代

交互即相互作用。现今,信息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新兴的信息行业也在数字化技术沃土中蓬勃壮大,迈入了交互新时代。数字交互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与理念,使文字、语音、图像和视频实现了融合,且利用互动形式让大众与各类信息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不同的媒介提供了不同的交互形式。拿到一本书时,读者会利用视、触、嗅、听和味觉等功能,综合判断书的好坏。现在的书籍设计越来越强调读者的体验和感受,要求把人和书的交流作为书籍的核心部分来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不仅表达设计师的情感,更在反映书籍内在思想的同时,体现着书籍良好合理的阅读功能。因此,书籍装帧设计是以人为本、以书籍为载体、引发共鸣的互动艺术。[1]

二、交互时代下的书籍装帧设计新原则

书籍装帧设计是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综合体现,观念的更新,促使书籍装帧设计的审美价值不断向更高层面发展,其设计原则也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全面发展。

1. 易视易读性。翻阅轻松舒畅,排列节奏有序,文字传递信息迅速,图形与文字的有效结合,让书籍信息得以快速传播。在设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书籍的易视易读性原则,所呈现的书籍中的文字与图像须清晰准确,一目了然。

书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阅读,而书籍装帧的出现则是为了更加舒适地阅读。许多书籍设计为了版式美观、字体优雅,而改变了书籍本身的阅读连贯性,破坏了图书本身所需表达的内在精神。书籍设计中最先应保证图文传达的准确性,任何形式的设计,如果图文混淆不清,便传递不了任何内容信息,也无美感可言。

2. 形式多重性。从古到今,书籍装帧设计的形式表现众多:古代书籍形态包括简牍装、旋风装、卷轴装、经折装、线装等,现代书籍形态包括平装、精装、多媒体光盘等。

现今在书籍形态设计时,需考虑书籍装帧的多重变化,根据书的不同主题来构思,确定想法独特、形式新颖的书籍装帧。如佛经的封面设计借用古时的图案和碑文,以金色的文字,配以浓重的墨绿色调,烘托出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理念,整书采用类似书简的形式,可及古朴效果。

3. 功能便利性。为有效便捷地传播阅读,书籍装帧设计,须从读者的生活习性以及生理和心理的适应能力等因素来考虑之。此外,在版式编排方面也需合理安排横竖排版文字,特别是较大的开本,正文排成多栏比一栏或两栏阅读起来更为舒适。

书籍装帧设计中,不只要考虑书的阅读和展示功能,还须考虑其运送存储,以及适时阅读和携带方便等因素。打破书籍设计的常规标准,以特殊材料和别致造型,使之在市场脱颖而出,但这样的设计可能增加成本,并给运送和存储带来诸多不便。[2]

4. 整体时代性。书籍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典型的文化产品。相异的文化背景下,书籍装帧设计各自具有独特的审美标准。书籍装帧设计的时代性,指在满足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适当提高书籍设计审美的需求,体现出现今文化对于书籍设计的影响。[3]

三、交互时代下的书籍装帧的设计新特色

一本书能带给读者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和味觉等功能上的综合感受,因此,设计应围绕读者需求展开,把人和书的沟通作为书籍设计的核心。

1. 情感交互。优秀的书籍设计应优先表达图书的内涵,从而达到设计形式与文字内容的统一。一本好书的设计应能准确反映该书的种类、年代等基本信息,使读者在最初翻阅时,便会根据书籍的装帧设计,对其形成初步的印象。这种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读者是否继续阅读及购买的行为。

交互时代下的书籍装帧设计,受时代影响,注重人书互动的原则,创造出具有新意的设计。特别是对传统题材书籍的装帧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一些传统元素的直接、单独的应用上,更要学会运用其元素的精华部分作为设计的最终元素。只有做到对书的历史、文化、政治、艺术等的全面理解,才能给读者准确的信息,与读者产生情感互动。

2. 视、触、听觉交互。书的视、触、听觉给书籍设计带来了有趣而全新的形式。以手指触摸不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感受,通过这些感受增进对物品的了解和记忆。这些由触觉所带来的直观感受,是无法简单用文字来表述的。因此,在书籍设计中不应只注重视觉效果,更需通过全方位的感受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4]所以一些加入特殊材质,如入毛皮、水,甚至加入互动触摸屏装置的书籍,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直观地与书籍作者和设计者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更能深刻感受和理解书中的内容。特别是幼儿读物的设计,很多都采用了互动手法与小读者交流,交互的新奇感受也可使孩童对书本产生浓厚兴趣。

3. 趣味互。虽然书籍装帧设计的美观和书籍本身的内容同等重要,但美并不是书籍设计的首条。设计中,不管是点还是线,都应表达出一种精神力量,与书籍的灵魂相结合,带读者走进书中,感受书中的情感,享受阅读的乐趣。图一、图二中,四合院书籍的整体设计利用纸质折叠堆积,将“四合院”搬入小小的书籍空间,让读者主动参与进来,把书籍设计变成“玩具”设计,通过翻动、撕开、旋转、折叠等方法,实现与读者的趣味性互动。

四、交互时代下书籍装帧的设计新要素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书籍设计的审美功能更受关注。书籍装帧艺术的风格和制作的工艺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同时,交互时代下的信息科技发展,也给装帧设计师们带来各种机遇和挑战。设计观念、手段、方向同时也有相应变化,且具备了新的要素特点。

1. 开本材料。在交互性的设计中,对于开本的要求要从封面和内页两个方面去考虑。定好开本才能选择纸张,纸张大小直接影响成本的高低。所以只有充分了解了书籍内容定位,才能指定出适合的开本,这样在成本和书籍设计的准确程度上,才能把握得更精准。[5]

现今,封面设计已倾向将平面转向立体层面,如纸品类多采用剪切、切折、模压、粘贴等方式,制造出三维空间,突出立体感。而内页设计中以纸张为主,混合其他材料为辅;同时内页设计要方便读者阅读,图文表达要清晰准确,并以主题为主,突出特点。当然,封面设计与内页设计须保持整体性,为同一内容服务。

装帧设计可使用的材料种类繁多,但无论使用哪种都须体现在书籍的主题之下,都要为表达书籍的内容服务。只有适合主题,材料才可发挥其最大的表现力。艺术类书籍通常采用偏厚一些的纸张,因其多图文本,开本幅面大,自然要求图片印刷出来有高质量的效果,就需以克数高的纸张来制作之。交互性设计中的材料不应拘泥于纸张,任何材质都可成为原材料,只要适合主题。需注意的是,必须把握好材料的各类感受,使书籍的主题通过多种材料表现出来。[6]

2. 文字版式。文字设计包括字体、大小、间距、方向等。文字设计时要大胆、有创意,打破固有观念,把新的排版形式融入其中,通过不同的版式设计,表达不同的思想理念。当然,段落部分的文字,首先要保证易识易读。正如标题的文字是为了契合主题,可将文字重新排列组合或放大某个词字来突出主题,营造出具有体现书籍特色的设计方式,甚至可采用倾斜等方式排列,营造出不平衡感或动态感,充分体现书籍内涵。

好的书籍版式可引导视觉动线,营造出信息气场,如图三、图四D|R书籍设计中,将原始的图文视觉元素分解重构,重新整合来设计版面,读者可随着设计师拟定的设计思路来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兴趣,引起认同感。

3. 图像色彩。交互读图时代,读者更希望通过快速的翻读了解书籍的内容主题。而图像就是能直接传递信息的语言。图像的首要宗旨是对文字内容作清晰的解释,同时对书籍起到美化作用。设计师借助写实插画、卡通造型、几何抽象图形、摄影图片等各种图形直接把信息展示给读者,读者接受并通过组合,理解感受书中丰富的内涵。

色彩在书籍设计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好的书籍装帧设计,从里到外、从形式到风格都需保持一致。如儿童书籍设计主要是利用整体明艳的色彩,来吸引孩童视线,鲜艳的色彩被大量运用于图书的内页,同时结合抽象的几何图形,对版式设计进行规划和填色。

结 语

在交互新时代,读者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一本好书不仅要从形式上吸引读者,同时还需在内涵上打动读者,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书籍的装帧设计从形式到内容达成完美的整体效果,且掌握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新要素与新原则,抓住设计要点,使书籍装帧艺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创作出更加耐人寻味的书籍设计作品。交互时代下书籍装帧设计发展的新方向,就是要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多元需求,把被动的给予变为主动的体验和参与。

参考文献:

[1] [英] 安德鲁・哈斯拉姆. 书籍设计[M]. 钟晓楠,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 [英] 罗杰・福赛特-唐. 装帧设计――书籍/宣传册/目录[M]. 黄蔚,译.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3] [日] 杉浦康平. 亚洲的书籍、文学与设计[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 [美] 艾伦・迪克斯,等. 人机交互[M]. 蔡利栋,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