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时间:2022-04-24 02:56:48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传统元素 认知心理学 现代环境 艺术设计

论文摘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已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大量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设计界中暂露头角,加深了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如何有效地运用中国的传统元素来做设计,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之服务于现代人,成为现在设计研究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笔者持着学习和探讨的态度,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己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一、认知心理学与现代设计

1.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在这个系统模式中,记忆系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在记忆系统回忆和再认的过程中,存在对于先前的信息和经验重组和创新,因而,这个过程对在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设计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2.记忆系统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曾经提出过:“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在艺术设计一中,我们所得出的新的视觉形象都和我们记忆系统中的经验有关,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记忆系统中的经验和信息的视觉形式进行复制和重组。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这样认为,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不同记忆类别的元素信息进行提取、重建或者重组,通过创造性思维将信息编码输出,用产品的形式或者视觉形式反映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如何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元素重建或者重组?我们应该首先存储或者理解传统元素,才能更好地驾驭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正确应用。

二、中国元素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形态的应用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而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意识形态进行了物质化,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其视觉形态的运用。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进行设计,重点在于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来表达某种志趣、情感和思想;或是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具体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复制和仿制。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如色彩、造型以及纹样,遵循原有结构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采用“传统外观,现代结构”或者“现代外观,传统结构”等方式,与现代事物相结a e进行重组和重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视觉形态的一种借用,并非机械的照搬,而是要运用现代事物作为载体,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

由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卢昊悉心设计的中国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跑车就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中西合璧的最好例子。卢昊用现代创意的手法将中国古典元素—宋代哥窑开片瓷器式的纹理通过手工漆绘形式在车身上。方向盘点火按钮上“启动”和转速表上“零一十”的字样,均采用中国书法篆体。将中国元素和西方现代事物完美结合在一起。

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这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的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的精华,寻到东西方文化的接合点,再有效的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转化处理典型的例子:设计师将古典的“塔型”结构运用到一个现代的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中,没有将中国塔形生硬的放大,但整个建筑的比例是与中国塔形美学比例和力学是相吻合的。建筑师将中国传统的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原点,将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建筑的精神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构造手段表现出来。

3.透过文化元素表象寻求思想根源。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寻求构思源泉,推陈出新。吴良墉先生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它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

孔子研究院的园林设计采用的方式是古代的“书院”方式,构思精巧,布局严谨。设计中在建筑的北面堆土以象征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征案山,同时建筑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龙,前面的小沂河正对应风水中的“金带环抱”,整个布局体现了传统的文化观,也气和了传统的风水说要求建筑的选址负阴抱阳,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个设计还运用提炼的传统元素,充分使用隐喻的手法,将多种古代建筑元素作为设计的原型,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

三、结语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运用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样,观者欣赏设计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了解认知过程的发生,不管是对于创作还是审美欣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记忆系统中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经验,是促使我们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设计的原因。我们所处社会的文化语境充分的激活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思维,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进行重组和重建,使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不失现代感,还能符合国人的审美心理。

每一个设计师,既承载着历史也延续着历史。我们要善于将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运用到设计中来,方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渊源初探

[摘要] 本文从传统文化现状着眼,分析现代环境艺术创作中的传统文化要素,以及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回归,阐述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现代化,旨在剖析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本质特征。?

[关健词]环境艺术设计 传统文化 文化性 民族性 地域性

文化传统,是历史的投影和积淀,是支持一个民族心理活动的潜流。要科学地展现一个民族的历史过程,就必须展现其文化品格和独特的文化精神。世界文化从人类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洞窟到今天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无不体现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空间的艺术设计需求已经从早期的简单生活,发展到更高的要求。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逐渐形成了单独的学科,一门创造适合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性艺术的科学。环境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是通过为人提供适合的生存和生活的场所而实现的人文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的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学科更加广泛,其中主要有建筑学、城市设计学、景观设计学、城市规划学、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环境美学、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方面学科。

一、现代环境艺术中的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

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追求“现代”的渴望空前高涨,“赶超”的冲动弥漫于整个社会。一时间,传统的文化和规范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向往科学、丰裕、文明、工业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来设计和发展自己的经济,人们照搬照抄西方的生活方式,其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这已从9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危机得到证实。然而国际化和产业化又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在经过徘徊和失落之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社会的主体,考虑自身的发展,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重新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去寻找那久久被淡忘的传统文化,认识到任何国家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都不能够以淡漠历史、忘却传统为代价,“现代化”应该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现代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就总体而言,世界的“全球化”与“本

土化”的双向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走向。

二、设计必须现代化,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要发展,要创造

只有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才会有生命力,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国情、民情,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创造有文化价值的环境艺术空间,是设计师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尤其是当前的文化多元共存之中,如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出我们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如何营造体现地方特征及风俗习惯的环境艺术空间,是需要我们付出气力去研究的。而今,我们不仅有外国设计师的经验,而且还有很多实践的机会,这样,我们就会少走弯路,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创作方法,发展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事业。

三、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展望

环境艺术使用一种设计的艺术语言。中国人历来主张语贵含蓄,如苏东坡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环境艺术要以设计的语言之“境”感人,给人以整体的感觉,既忌标语口号化和过于直观的表达,亦忌艺术语言的泛滥与过分堆砌。这便是传统文化中的“贵不言”所给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

环境艺术所使用的艺术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又是一种非确定性的感性语言,此种语言的非确定性特质决定了环境艺术表现的含蓄性与多义性。含蓄的艺术是宽容的艺术,它不那么武断,不那么盛气凌人,仿佛是和观者一同讨论和探讨生活的真谛。引发观者联想和对生活的回味,同时也默默地允许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也导致了环境艺术欣赏的多义性。这正如听众对音乐之感受与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再创造过程。环境艺术的感受也是如此,对环境艺术的感受依欣赏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种族、经历、信仰、身体状况、社会经历等方面的不同而异。作为信号接受者的人各有其敏感的“频段”,或者说,有各自的“频谱响应特征”。多波段广谱型的人只是少数。环境提供的感官信息则如同电台所发射的某些节目,随不同的针对性而有不同的频段,人们取舍有不同,选取节目的志趣各异,或者感受而引人共鸣的频段各异况且环境艺术所使用的是比电台节目更具模糊性的感觉语言,观者有各自的感受和派生联想。环境艺术以其含蓄性使人产生遐思联想,给人再创造的余地,给每人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含蓄性使对环境艺术的体会达到意味无穷的境地,这是传统的力量所致,诗经有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者也”。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语言含蓄性大义盖与此通。

?四、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儒、释、道相补充的文化特征。三家均主张人与自然建立密切的关系.儒家重仕途经济,积极进取,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士人得志,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仕途失意,多归隐田园,浪迹江湖或遁迹山林,深入大化之中,以大自然为其归宿。释教则主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将自然实体与个人玄想世界相统一。道家则提倡“清静无为,回顾自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庄周梦蝶,分不清自然之蝶和自身所化之蝶,使本体与自然融合。中国人一直把自己视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息息相通,这种自然观构成了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及室内设计的基本思想,如中国园林就是一种把自然之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的环境空间,人工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与环境的关系处于不同的层面上,在前工业社会,由于受到自然条件与技术能力的制约,人们被动地、潜意识地改造了自然生存的环境,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存的物质财富,技术力量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增强了人们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的信心,在社会进步的同时,相应也带来了负面效应,自然资源迅速消耗,环境日益破坏,人类生存的基础受到了威胁。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预料到的问题:人口恶性膨胀、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性的淡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到了后工业杜会,这些日益严重的问题迫使人们反思人类的发展历史,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被人们普遍认同,人与环境开始逐步向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把自然还给人,把人还给自己”,这成为人们的理想和目标。在现代中国,亦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既然有了前车之鉴,我们能否避免西方国家那样因工业发展给生存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不应再盲目地追从西方,而应正确对待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悉心爱护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走我们自己的发展之路,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创造新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传统元素 认知心理学 现代环境 艺术设计

论文摘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已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大量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设计界中暂露头角,加深了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如何有效地运用中国的传统元素来做设计,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之服务于现代人,成为现在设计研究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笔者持着学习和探讨的态度,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己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一、认知心理学与现代设计

1.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在这个系统模式中,记忆系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在记忆系统回忆和再认的过程中,存在对于先前的信息和经验重组和创新,因而,这个过程对在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设计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2.记忆系统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曾经提出过:“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在艺术设计一中,我们所得出的新的视觉形象都和我们记忆系统中的经验有关,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记忆系统中的经验和信息的视觉形式进行复制和重组。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这样认为,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不同记忆类别的元素信息进行提取、重建或者重组,通过创造性思维将信息编码输出,用产品的形式或者视觉形式反映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如何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元素重建或者重组?我们应该首先存储或者理解传统元素,才能更好地驾驭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正确应用。

二、中国元素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形态的应用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而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意识形态进行了物质化,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其视觉形态的运用。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进行设计,重点在于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来表达某种志趣、情感和思想;或是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具体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复制和仿制。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如色彩、造型以及纹样,遵循原有结构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采用“传统外观,现代结构”或者“现代外观,传统结构”等方式,与现代事物相结a e进行重组和重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视觉形态的一种借用,并非机械的照搬,而是要运用现代事物作为载体,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

由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卢昊悉心设计的中国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跑车就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中西合璧的最好例子。卢昊用现代创意的手法将中国古典元素—宋代哥窑开片瓷器式的纹理通过手工漆绘形式在车身上。方向盘点火按钮上“启动”和转速表上“零一十”的字样,均采用中国书法篆体。将中国元素和西方现代事物完美结合在一起。

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这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的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的精华,寻到东西方文化的接合点,再有效的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转化处理典型的例子:设计师将古典的“塔型”结构运用到一个现代的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中,没有将中国塔形生硬的放大,但整个建筑的比例是与中国塔形美学比例和力学是相吻合的。建筑师将中国传统的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原点,将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建筑的精神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构造手段表现出来。

3.透过文化元素表象寻求思想根源。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寻求构思源泉,推陈出新。吴良墉先生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它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

孔子研究院的园林设计采用的方式是古代的“书院”方式,构思精巧,布局严谨。设计中在建筑的北面堆土以象征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征案山,同时建筑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龙,前面的小沂河正对应风水中的“金带环抱”,整个布局体现了传统的文化观,也气和了传统的风水说要求建筑的选址负阴抱阳,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个设计还运用提炼的传统元素,充分使用隐喻的手法,将多种古代建筑元素作为设计的原型,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

三、结语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运用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样,观者欣赏设计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了解认知过程的发生,不管是对于创作还是审美欣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记忆系统中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经验,是促使我们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设计的原因。我们所处社会的文化语境充分的激活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思维,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进行重组和重建,使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不失现代感,还能符合国人的审美心理。

每一个设计师,既承载着历史也延续着历史。我们要善于将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运用到设计中来,方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浅谈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论文关键词:传统;装饰艺术;现代艺术设计;统一

论文摘要:装饰艺术是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并不是一个格格不入的内容,而是一个促进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有效形式。我们在学习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需要把我们国家传统的装饰艺术精华融入其中,在设计中追求东西方文化的统一,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一、中国传统装饰艺术

装饰艺术是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在它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由于历代劳动人民和能工巧匠的创造实践和艺术大师的锤炼概括,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它不仅参与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也凭其独具特色的东方美对全世界的文化、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我国悠久文化历史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装饰艺术形式,从史前的陶彩、商周的青铜器、战国及秦汉的漆器、汉代的画像砖、魏晋隋唐的石窟、唐宋的陶瓷、元朝的寺观、明代的家具等,歌舞、器乐、漆画、泥塑,蜡染,皮影、绘画、剪纸、木雕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色及民族特征。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每个时代所呈现出的风格也是大不相同的。作为传统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全部是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生活当中,是艺术与生活结合的很好的体现。品类繁多的传统装饰艺术形式主要都是为了装点环境、美化生活空间。

二、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

现代主义设计在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崇尚简洁反对装饰,简洁的设计最初确实能够给人以震撼的力量,并且在设计上采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为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极简的现代主义设计也造成了历史文化发展的断裂,人文环境中未来拥有的历史感和时间性,被日趋统一化的倾向所冲淡。人们在世界各地到处可以看到相同的面孔,“少即多、少即无”的理念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环境虽然简洁时尚,但是缺少了更多的内涵,更多的时候是外在的形式取代了内在的涵义。至少80年代以前的现代主义环境艺术设计给人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环境艺术设计所起到的新作用消除了艺术方法的历史性,变革了艺术方法的内涵,使环境设计象工厂中的产品一样被到处“生产”,人类文化的激情被钢筋混凝土所遮蔽,当形式充分体现生活的需要时就不可能再承认价值的永恒标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压抑,现代主义设计一的普及化,使地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许多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在现代设计中被忽视,使世界环境日益趋同。

三、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20世纪以来,人类对空间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和理解,工业化的发展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随着变化在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逐渐形成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改变并重构着人类的活动方式以及思想模式。一般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活空间进行设计。其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空及心理方面的感受,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等多方面的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是一个促进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有效形式。随着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空间设计曾一味地追求和模仿现代主义时尚的风格的设计形式已发生的翻大覆地的变化,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极简的设计风格既失去了设计师及环境的个性,也丧失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所以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传统装饰艺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可见到传统装饰艺术的表现手法。如很多现代建筑的立柱都会采用建筑材料的原色或者漆绘上丹青彩画来进行装饰,在题材的选择上,则是大多数采自具有吉祥涵义的中国神话,历史故事及动植物纹样、人物或文字等。在自然中寻求秩序美,从规矩中取得自由化,通过实践摸索出许多的空间装饰方法,使装饰艺术形式从二维的形式转化为三维立体空间的表现形式,充分运用环境自身的每一个条件,对原始空间进行调整,以强化整体的装饰效果,使装饰艺术走向空间化、立体化、流动化,使人产生审美联想。

传统装饰艺术在造型的运用上也很注重点、线、面等基本造型要素的关系处理,讲究形式美法则。在具体的表现上,传统的装饰艺术还会通过借物抒情来表达某种观念和寓意,色彩的使用与搭配也隐含着象征性和寓意性,它经历了从繁杂到单纯、由绚烂到淡雅的发展过程。

例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外观设计以及馆内的展示设计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和意义。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中国馆的外观采用了象征吉祥富贵“中国红”,设计师是从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的具有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此外,中国馆红板选用金属材料,采用灯芯绒状肌理方案,不仅为中国馆穿上了更具质感的“外衣”,也为原本张扬、跳跃的红色赋予了稳重、大气的印象。新九洲清晏之中,不但浓缩着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造景技术,更蕴藏着中华智慧和东方神韵。每一个小洲上都会有代表中华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观布置,就好比在微缩了的神州大地上漫步,它们所展现的悠久文化和丰富景观,也是中国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家馆最核心的是整面墙都将被放大了数百倍的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除国家馆的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在地区馆的外墙,设计者采用中国古老的文字一一篆书来作为装饰。“叠篆文字”装饰的地区馆建筑表面,传递着二十四节气的人文地理信息。濒临失传“三斩斧”平均每1厘米宽度要斩7刀,看似简洁的中国馆台阶蕴藏无数奥妙,其共有76级踏步,质量、工艺堪比人民人会堂的大台阶。同时重拾濒临失传的民间绝艺“三斩斧”,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上万刀,整个中国馆大台阶加起来达5400多万刀。中国馆大台阶全部采用花岗石“华夏灰”制作而成,呈现出黑自相间的视觉效果。

总之,在这次的中国馆的设计到展示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又不完全的反古,是4次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既让观者看到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也看到了中国的继续向前发展的前景,给世界一个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平台。

四、结论

我们在学习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需要把我们国家传统的装饰艺术精华融入其中,在设计中追求东西方文化的统一,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统一,而不是不盲目追求西化,能够在现代设计中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装饰的精髓,又让设计作品更具说服力,融会贯通才是我们现代设计师的长远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浅谈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论文关键词:传统;装饰艺术;现代艺术设计;统一

论文摘要:装饰艺术是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并不是一个格格不入的内容,而是一个促进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有效形式。我们在学习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需要把我们国家传统的装饰艺术精华融入其中,在设计中追求东西方文化的统一,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一、中国传统装饰艺术

装饰艺术是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在它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由于历代劳动人民和能工巧匠的创造实践和艺术大师的锤炼概括,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它不仅参与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也凭其独具特色的东方美对全世界的文化、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我国悠久文化历史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装饰艺术形式,从史前的陶彩、商周的青铜器、战国及秦汉的漆器、汉代的画像砖、魏晋隋唐的石窟、唐宋的陶瓷、元朝的寺观、明代的家具等,歌舞、器乐、漆画、泥塑,蜡染,皮影、绘画、剪纸、木雕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色及民族特征。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每个时代所呈现出的风格也是大不相同的。作为传统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全部是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生活当中,是艺术与生活结合的很好的体现。品类繁多的传统装饰艺术形式主要都是为了装点环境、美化生活空间。

二、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

现代主义设计在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崇尚简洁反对装饰,简洁的设计最初确实能够给人以震撼的力量,并且在设计上采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为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极简的现代主义设计也造成了历史文化发展的断裂,人文环境中未来拥有的历史感和时间性,被日趋统一化的倾向所冲淡。人们在世界各地到处可以看到相同的面孔,“少即多、少即无”的理念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环境虽然简洁时尚,但是缺少了更多的内涵,更多的时候是外在的形式取代了内在的涵义。至少80年代以前的现代主义环境艺术设计给人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环境艺术设计所起到的新作用消除了艺术方法的历史性,变革了艺术方法的内涵,使环境设计象工厂中的产品一样被到处“生产”,人类文化的激情被钢筋混凝土所遮蔽,当形式充分体现生活的需要时就不可能再承认价值的永恒标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压抑,现代主义设计一的普及化,使地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许多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在现代设计中被忽视,使世界环境日益趋同。

三、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20世纪以来,人类对空间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和理解,工业化的发展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随着变化在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逐渐形成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改变并重构着人类的活动方式以及思想模式。一般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活空间进行设计。其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空及心理方面的感受,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等多方面的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是一个促进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有效形式。随着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空间设计曾一味地追求和模仿现代主义时尚的风格的设计形式已发生的翻大覆地的变化,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极简的设计风格既失去了设计师及环境的个性,也丧失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所以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传统装饰艺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可见到传统装饰艺术的表现手法。如很多现代建筑的立柱都会采用建筑材料的原色或者漆绘上丹青彩画来进行装饰,在题材的选择上,则是大多数采自具有吉祥涵义的中国神话,历史故事及动植物纹样、人物或文字等。在自然中寻求秩序美,从规矩中取得自由化,通过实践摸索出许多的空间装饰方法,使装饰艺术形式从二维的形式转化为三维立体空间的表现形式,充分运用环境自身的每一个条件,对原始空间进行调整,以强化整体的装饰效果,使装饰艺术走向空间化、立体化、流动化,使人产生审美联想。

传统装饰艺术在造型的运用上也很注重点、线、面等基本造型要素的关系处理,讲究形式美法则。在具体的表现上,传统的装饰艺术还会通过借物抒情来表达某种观念和寓意,色彩的使用与搭配也隐含着象征性和寓意性,它经历了从繁杂到单纯、由绚烂到淡雅的发展过程。

例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外观设计以及馆内的展示设计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和意义。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中国馆的外观采用了象征吉祥富贵“中国红”,设计师是从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的具有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此外,中国馆红板选用金属材料,采用灯芯绒状肌理方案,不仅为中国馆穿上了更具质感的“外衣”,也为原本张扬、跳跃的红色赋予了稳重、大气的印象。新九洲清晏之中,不但浓缩着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造景技术,更蕴藏着中华智慧和东方神韵。每一个小洲上都会有代表中华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观布置,就好比在微缩了的神州大地上漫步,它们所展现的悠久文化和丰富景观,也是中国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家馆最核心的是整面墙都将被放大了数百倍的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除国家馆的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在地区馆的外墙,设计者采用中国古老的文字一一篆书来作为装饰。“叠篆文字”装饰的地区馆建筑表面,传递着二十四节气的人文地理信息。濒临失传“三斩斧”平均每1厘米宽度要斩7刀,看似简洁的中国馆台阶蕴藏无数奥妙,其共有76级踏步,质量、工艺堪比人民人会堂的大台阶。同时重拾濒临失传的民间绝艺“三斩斧”,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上万刀,整个中国馆大台阶加起来达5400多万刀。中国馆大台阶全部采用花岗石“华夏灰”制作而成,呈现出黑自相间的视觉效果。

总之,在这次的中国馆的设计到展示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又不完全的反古,是4次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既让观者看到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也看到了中国的继续向前发展的前景,给世界一个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平台。

四、结论

我们在学习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需要把我们国家传统的装饰艺术精华融入其中,在设计中追求东西方文化的统一,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统一,而不是不盲目追求西化,能够在现代设计中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装饰的精髓,又让设计作品更具说服力,融会贯通才是我们现代设计师的长远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浅谈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起源、现状及前景的分析,总结出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各种绘图软件的应用,而忽略了作为视觉艺术的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更应呈现艺术化、人情化和多样化的特征。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 起源 现状及发展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进步,计算机辅助设计逐渐成为建筑效果图表现的主流。所谓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是指设计师通过计算机技术表现设计意图,最终以图像的方式告知客户,使客户清晰地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创意,它是一种更为直接、有效的表现方式,通常又被人们称为计算机建筑效果图。

一、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起源

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计算机辅助设计源于计算机图形技术的产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构想发端于1950年,但使用计算机绘图的最早记录是在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伊凡·苏泽?兰在美国计算机联合会会议上发表了名为《画板》的博士论文,从而开始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历程。他从1950年开始着手开发通过图形技术来处理人与电脑交互对话的操作系统。1963年,这套以电脑主机、显示屏、光电笔和键盘为工具的图形画线系统得到实现。这套图形画线系统开发和引进了许多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使用户可以运用电脑画出直线、复杂曲线以及简单的标准部件。

最初cad被解释为“计算机辅助绘图”,由于当时计算机在设计上的作用是替代传统手工绘图的一种新工具,但随着后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cad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扩展,随着20世纪70年代像素的产生、80年代三维曲面造型系统的开发等,使电脑绘图从只能用“线”这一基本绘制元素发展到可以用点、面、体进行绘制计算机图形,从而使cad的含义也发展成现在人们比较熟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个概念了。197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首次接纳了计算机绘画作品,这也标志着新的视觉艺术形式的诞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我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与国外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展的轨迹相似,国内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与应用基本上是从各高等院校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在环境艺术设计和创作领域,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

二、我国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的技术工具,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前,国内对环境艺术设计效果的表现是使用手工绘制的方法,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开始在我国建筑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建筑设计表现领域以不可逆转的潮流迅速发展。尤其是到了20世纪末,计算机辅助设计逐渐成为建筑效果表现的主流。起初,设计师主要运用auto cad软件进行施工图的绘制,在方案阶段还以手绘为主。但随着相关专业软硬件的更新和进步,它自身的强大优势得以显示,同时对传统手绘表现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随着近十几年来我国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计算机建筑效果表现的类型己经有了很细致的划分,可以分为:计算机建筑效果图、计算机建筑漫游动画和计算机建筑效果虚拟现实。计算机建筑效果图主要是通过3dsmax,lightscape,photoshop等计算机软件制作的静态的效果图。通过计算机三维软件从平面、立面数据中得到透视图,透视点位置及视点角度均可变换,然后再渲染出二维图像,这种方式是目前社会上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漫游动画是利用3dsmax软件的三维动画功能,在建筑物的室内或室外的设计阶段就能以可视的、动态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建筑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建筑物外貌和各种附属设施以及建筑物内部空间的效果,使人们能够在未来的建筑物中漫游,因而成为建筑设计方案及装修效果展示、建筑方案投标、论证、评审的有力工具。

三、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比如各种方案的汇报、投标以及招商广告中随处可见,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绘图软件的教程以及在教学上更加重视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教学课程。人们更多的关注计算机技术,想方设法掌握各种绘图软件,在模型、材质、灯光以及各种渲染技法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忽略了最终的效果图的艺术性。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科学与艺术以及计算机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视觉艺术创造规律、形式法则和审美方法与传统的艺术设计是相同的。所谓视觉艺术,是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一些美学研究者认为,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艺术离不开创造者和欣赏者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都要通过一定的感官和相应的感性物质媒介,前者创造出审美对象,后者达到审美愉悦。所以说,作为视觉艺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作品既要真实的描绘场景,又要使欣赏者达到审美偷悦。不可否认,人们的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求新、求异的视觉口味也越来越高。这源于技术的发展、审美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和艺术创造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初级阶段,设计师的目标是使效果图具有真实感,能够模拟未来场景的真实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目前的计算机建筑效果图的风格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不断提高的视觉口味。计算机建筑效果图既是表现的技术同时它又是视觉艺术。设计师创造出审美对象,筑物内部空间的效果,使人们能够在未来的建筑物中漫游,因而成为建筑设计方案及装修效果展示、建筑方案投标、论证、评审的有力工具。使用的软件有creator系列三维建模工具及vega场景管理软件。计算机建筑效果虚拟现实技术强调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采用的是人与人之间自然的交互方式。它可以实现逼真的、纯三维的场景,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完全由用户自由控制在场景中漫游。作为建筑师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建筑方案,所以说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使用于建筑表现,而且也是一种推敲方案的有利手段。vr技术在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将给环境艺术设计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设计师创造出审美对象,要使欣赏者达到审美愉悦而不是审美疲劳。为此,根据目前我国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的发展情况,未来计算机建筑效果图应呈现艺术化、人情化和多样化趋势。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出发点的环境艺术设计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常说和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更是为人类提供各种日常所需的主要手段和控制方法。在当前人们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成为制约人类发展,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在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条文中明确的将环境定位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更是对当前各个成分的总概括,其中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各种古代遗物和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城市乡村概念都输与环境体系中。在这些体系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当前城市体系和乡村体系,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因素和各种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总体。在环境概念中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各个概念和物质需求认识的不断加深,环境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心和重点逐步成为人们建设的前提基础,更是影响当前因素和自然保护的基础前提。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多次探究和研所,就当前社会环境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更是一项基本国策,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是将城市规划路线结合当前环境实际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论文联盟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群交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四、总结

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点,更是人们当前生活和发展的基础。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持续化发展和城市建设技术是当前人们研究的热潮,更是各个生产和施工单位的主要探索方向。随着人们对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认识的不断加深,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逐步的采用当前各种技术手段进行统一综合的设计,增加其美感和实用感,成为当前设计的基础前提。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析与对策

环境 艺术 设计作为同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起构成国家建设设计人才格局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 社会 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这一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成为许多高校办学的热点,如何办好专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 教育 工作者,同时也是业内人士关注和思考的 内容 。本文就哈尔滨 工业 大学建筑学院(原哈尔滨建筑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和 发展 , 分析 阐述进一步办好专业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观点。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再认识 社会需求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 目前 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 中国 近些年来的发展,以 经济 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 历史 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 现代 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 计算 ,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 研究 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哈尔滨市就有近千家注册的专业装饰公司。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在动态发展中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 总结 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涉及建筑和美术两大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如何把握好两者在教学体系中的结合和比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它们不是简单的拼凑,而需要寻找两者内在的结合点,这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新课题。从哈工大建筑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建筑学专业和美术专业两类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作为围绕建筑展开的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即涉及逻辑思维又涉及形象思维,它具有工程性,又具有艺术性,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键。几年来,哈工大建筑学院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筑学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 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作为大建筑学概念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 科学 和艺术,同建筑学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艺术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原则。

哈工大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建筑学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应充分认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和 现代 化建设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 教育 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 时代 发展 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体系、教学 内容 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环境 艺术 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改变有些院校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课程体系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在建筑院校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优越条件。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 学习 阶段强调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以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为辅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本 科学 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 方法 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追寻的重要目标。"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地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要以人的创造力培养为主线,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了理解能力, 研究 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认真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 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 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作为以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展开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多 学科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多样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环境和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和设计实践,这一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 应用 性学科,工程实践对促进教学及专 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将会更有效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

3、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稳步、健康地发展 办好一个专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制定出不同阶段的建设 规划,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使专业建设具有努力的方向和工作动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正处在成长阶段,它的发展需要一批热衷 于环境艺术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去努力工作,同时更需要学校及相关专业的支持和理解。我们已经认识到在国家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艺术专业逐渐成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满足国家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将是我们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建设设计人才的重要任务。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专业设计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摘要:根据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要求,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对其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了系统的设置,建构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形成了适合地域性较强的独立学院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对该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各门课程的知识,并能够实现具备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国家和地区对不同层次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

一、背景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发展到今天,本科、高职、高专、电大等院校中都没置有该专业,20多年的时间里,学生人数激增。然而,这种过快的增长趋势背后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教育体制改革跟不上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大批学生设计能力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大不如前。在扩招的大背景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应在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课程设置上突显自己的特色,并就自身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制定出适合培养学生向地域性和区域性发展和服务的专业培养计划。根据教育部(2003)8号文件规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我院也正是按照文件中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要求,突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特色,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采用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教学环节,使我院的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特色并具有较强的地方和区域就业实力。

二、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建构

对于国内大部分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是为了设计入门做引导;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是把学生带进专业设计领域;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则是加强和拓展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四年级的课程主要训练综合设计、表达和应用能力,为职业设计师奠定扎实的基础。

通过二年级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初步进入专业学习领域,但是他们对于各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相对零散,不能够有机地将各门课程进行联系和交融。我们通过三年级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使学生尽快了解到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形成自身的理论和应用体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并在轻松的学习状态中融会贯通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让学生懂得怎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于实际工作。

1.课程体系的建构

针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要求,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我院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三年级课程进行了体系的建构,见表1。这个体系把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等有机联系在一起,并将各门课程进行有序的交叉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主要以景观设计ⅱ、景观设计ⅲ以及园林设计、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为重点教学内容,同时把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建筑装饰构造、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概预算及施工管理等课程融入到专业主干课程里面去,加强学生在专业主干设计课程中的的工程技术分析和应用能力。此外,还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制图基础课程中的auto cad、3d max、photoshop和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构成设计、表现技法、模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继续作为三年级专业主干课程的支撑,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加强专业知识的掌握,并逐步了解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实践与应用

以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上学期的课程来说明体系建构的过程和内容。三年级上学期的专业主干课核心课程是景观设计ⅱ,以这门课程为重点教学内容,贯穿整个学期。景观设计ⅱ的主要设计内容是针对我院的一块空地做规划和景观设计,学习成果以图纸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建构的体系中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内容和以往该课程设计内容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第一,以往的设计课程总是模拟课题,教师给出原图纸,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而课程体系中经过几番教学改革,我们选用的是真实场地进行景观设计,并且场地基地图需要学生运用低年级学过的建筑测量学来进行场地测量,然后绘制出场地基地图,再在图纸上进行设计。第二,在景观设计ⅱ进行课程教学的同时,我们设置了建筑装饰构造和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两门课程进行交叉教学。对于学生在景观设计ⅱ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地面铺装材料和构造,景观设施和小品材料和构造等实际问题时,都要求他们运用建筑装饰构造和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两门课程中所学内容,对上述问题进行市场调查和实地实例分析,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内容将成为解决景观设计中涉及到的材料和构造等方面的问题的支撑材料,并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材料和构造,确定设计图纸中各种景观要素的材料和构造的选择。

此外,在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考察和实地实例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后,把对材料和构造的认识应用到景观设计ⅱ的模型设计和制作中去,并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时,对学生再次强调各类材料的特性、各种胶结材料的选择、细部连接构造、模型制作工艺等,让他们在做模型时体验材料和工艺的知识应用过程。学生从市场考察、材料采购到按照景观设计ⅱ成果图纸进行模型设计与制作的整个过程中,能够较整体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通过建构环境艺术专业三年级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使三年级各门专业主干课程能够有机的联系,并让学生能够具备掌握各门课程的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这样的教学体系能够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我院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实践,不仅加强了学生在各门专业课程间的知识融汇和贯通,并且使他们具备了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三年级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加强了团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服务能力,促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较快较好地达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教育现状 教学改革措施 实践教学 教学训练框架

【论文摘 要】本文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其基础课程的本质特点入手,分析了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上的不足。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课堂改革措施,如在专业基础课上实施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种学科知识汇集的一个综合性学科。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其专业内容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部分。从发展来看室内设计相对成熟,所以我国各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时,通常都偏向室内设计教学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自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二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环艺设计的专业基础课通常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部分学校在学生进校后将一年级的课程都设置为素描、色彩,用以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这是加强本身专业素质不高的学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缺少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研讨,忽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意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而单纯地强调完成作业,忽视在完成作业时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尤其不能自主地进行设计创作。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应付作业的消极态度,而不去对设计本身做太多的研究。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合理安排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能沿袭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要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筑形体、比例、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应设立一些相应的关于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使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拉开距离。

2.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在外实习的课题项目带到学校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增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

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单个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强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像在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写生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塑造形体的能力。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的特色来寻找适当的训练方式。可以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多做些配色训练,注意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性和支撑性。根据环艺设计专业的方向决定基础课的内容,与环艺专业设计课程衔接起来,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利于提高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

4.建立课堂教学新形式

针对环艺专业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基础课和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要以设计思维的形成和对设计方法的掌握为引领,构建环艺设计基础课程新体系。为进一步明确课程的目的,需要重新结构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1)教学方略上突出大的课程方向,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弱化单一性: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合二为一,成为设计基础。主要解决二维空间的问题;强调素描与色彩的共性和统一性,分而不离,区别在于表现因素上的多少。目的主要在于解决画面的结构问题,注意表现的丰富性和学生的特点。

(2)各课程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进一步明确:①增强课题意识。将课题始终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增强师生双方面在课程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②设计基础。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重内容上的延承与变化,避免片面的解决问题没进一步加强点、线、面在语言形式方面的表现力度,突出画面的结构意味;③设计素描。基础中的基础,在设计基础为能迅速进入这种状态提供了先决的形式,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画面的经营之中,点线面、黑白灰、节奏、韵律成为画面主导的形式因素,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素描的本质含义,避免为形式而形式;④设计色彩。注重色彩因素在画面结构中的意义,要让学生保持设计素描的中心方略,同时将色彩因素贯穿进来,通过在对色彩在色相、明度、饱和度以及色调等方面的训练与运用,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把所学全面而恰当地运用到课程中;设计色彩还可以通过风景写生的练习,进一步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注重色彩归纳和主观调整,一切从画面结构出发。

课程顺序的调整和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变化,这是在理论推究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实践,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学习面貌和学习效果。

四 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两个部分构成,专业基础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顺利从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并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浅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突出问题

【论文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本文从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装饰行业突飞猛进,面对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新形势下就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核心问题。目前,我国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改革不到位、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联合办学等方面。分析来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的高职特色不够突出

我国在现行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多是照搬或脱胎于本科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而高职教育应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材为主要目标,只有确立了与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大多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模式化,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在实践课程中,学生大多是以模拟项目的训练为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缺乏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减少模拟性亟待解决。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从结合实际出发,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来完成设计方案,教师再不能照本宣科。此外,除了校内的实践课程外,要积极参与社会上的艺术设计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丰富实践经验。

摒弃学科型的本科“压缩饼干”式教学模式,构建出符合我国高职艺术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围绕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形成合理的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缺乏科学的多样化教学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由于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条件的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依然延用传统教学模式,依然采取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设计任务的布置上,脱离实际、过于虚拟化,设计案例也过于陈旧,完全与社会需求脱节;在环节测试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通过对用人单位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反馈意见的调查,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专业知识过于松散与陈旧,动手能力偏弱、与人沟通能力不强,往往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完全不清楚自己的专长,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缺乏作为一个环境艺术设计师最重要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所以,必须明确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前提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适应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课程也显然不能以学科为本位,而应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因此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的核心内容。转变学科本位的思想,实现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向能力本位的转换,在与时俱进和有机整合的观念指导下实现课程开发,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套科学的符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是设计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

三实践性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设置了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它们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但大部分实践教学课流于表面形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布置一套模拟的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实践教学。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非常密切,社会实践包含很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内容,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这就导致了“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更侧重于艺术的表现,而不太重视实务性、应用性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毕竟不只是表现图的绘制,它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材料及施工方式以及与其他技术工种的衔接与配合,还要有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等。在这样的实际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仅凭感性思维对待设计任务,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所以设计出来的作品经常犯常识性错误并漏洞百出,在实际操作当中难于实施,到工作岗位后,需要几年时间的实际锻炼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尽可能让学生明确本课程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明确该课程的设置目的,少走弯路与偏差。课堂作业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每一次作业都有一次新的目的要求,让学生尽量探索不同的设计方法,培养其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安排实际工程项目的考察实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材料与施工工艺。加强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与工程甲方的谈判技巧。培养学生团队实践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理念。建立完善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可以突出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突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在具体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深入分析各实践课程间的内涵及内在联系,不能把每个阶段具体的实践教学看做是简单的各门课程的累加。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加强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有取舍有重点地以能力需要进行整合,以实现实践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四师资队伍结构过于单一,结构有待改善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以及能否办出特色,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教师岗位上,虽然在理论水平上有一定的造诣,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也难以培养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与专业基础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作为学校,结合我们的设计专业,聘请一定比例的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改善师资的结构,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灵活的适应设计专业变化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机会和学习资源锻炼自己,不断更新我们的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多方面的提高自身素质。

综上所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积极改革目前滞后的教育模式,思想要开放,立足本土文化,选择性的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加大学生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寻求企业参与,改善教学条件,丰富教学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环境艺术设计手绘技能课程教学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带动,设计行业也不例外,设计工作表达方式也因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电脑软件技术运用到设计行业以来,减轻了繁复的工作量,但也有不少设计师急功近利,减少了设计前期的推敲,大量复制模型,使得设计行业也投入了流水线作业当中,这会减缓设计行业的发展。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主要力量,应遵循教学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手绘表现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做到促进设计行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式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手绘技能概述

手绘技能是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具体做法是将设计内容通过手绘的方式将所描绘事物真实、形象地描述出来,通过手绘方式,设计师能够将其设计意图以及设计理念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在实际的绘画过程当中,手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草图式手绘,这种手绘方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以及表达意图,并将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快速地进行展现;第二种是效果式手绘,通过这样的手绘形式,设计师能够将其作品的最终设计效果展现出来,并可以加入设计师的设计主题与个性。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中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掌握手绘技能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能够提高其设计素养,还能够培养艺术设计表现技术,因此,手绘技能是将设计技能与艺术表现、工程技术结合为一体的具有综合性的设计手段。

二、手绘技能对高职学生的意义和作用

手绘技能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对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个促进的作用,不仅能够培养其专业素养,还能够加强对艺术的认知能力。长期以来,手绘技能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一直都受到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从素描绘画开始学起,手绘技能则有助于表达其思想意识与思维能力,每一个设计师能够将其设计想法与表达意图清楚地传递出来,良好的手绘技能是功不可没的,与此同时,手绘技能也是判断每一个设计师设计能力强弱的主要依据。对于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手绘技能是培养其艺术设计爱好的一个良好的工具,与此同时,在学习掌握手绘技能之时,还能够确立起未来艺术设计发展的大方向。

三、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手绘技能课程教学现状

在多个高职院校实地调查之后发现,许多学生对于多媒体的依赖性十分强,完成设计作业之时,大部分都选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从而手绘技能受到了忽视。手绘能力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在设计专业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数学生在提交艺术作业之时,往往都是选择用电脑设计来诠释自己的艺术思想,却无法用手绘草图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设计思路,结构不清晰,导致了艺术设计创意失去了其本身意义。而电脑设计的方案所花费的时间又远远超过手绘图的设计时间,这就使得设计方案更改周期变长,事倍功半。

四、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手绘技能课程教学新模式

1.重视学生个性。

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到,视觉形象并不是对感性材料的复制,而是对现实感受的再次创作,所创作的作品具有想象性与创新性。在手绘方面,这个理论也是通用的,进行手绘的过程当中,要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描绘作品,只有对作品赋予生命力才能够使得作品能够表达出作者真正的意图。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当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这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其独特的设计风格,除此之外,教师应督促学生在艺术主观感受表达上多加努力,因为每一幅艺术作品都需要展示作者最真实的内心思想。

2.手绘表现与电脑表现相结合。

手绘表现与电脑表现都是设计者向外界传达思维信息的一种方式,电脑表现方式能够表现出事物的真实的样貌,还原度较高,而手绘效果图的运用方式则较为简便,且生成迅速,作品的概括程度也较高。在设计理念角度来看,电脑表现能够将作者的设计作品通过多媒体的技术展示真实的材质的运用与最终的效果,但是耗费的时间较长;而手绘能够快速地体现设计者对于艺术的想法,并能够及时更改,展示设计者的设计才华以及个人艺术素养,所以,将手绘表现与电脑表现进行有效地结合后,能够取长补短,将作品材质的部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呈现,作者的设计理念则由手绘的方式呈现,这样能够使设计者真实的想法完全地展示出来。

3.培养创新思维与提升个人素质。

对于各行各业来说,创造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应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在艺术设计专业,这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手绘设计图对于立意的要求是十分高的,需要学生对事物的描述有着很强的捕捉能力,能够看到普通人所看不到的事物的特质,因此,良好的创新能力与个人专业素养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大自然中的事物千姿百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从广泛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件事物所蕴含的美,从而才能够发现事物的另一面与新奇趣,并将所见所感通过手绘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一项具有新意的设计作品。

4.适应社会竞争。

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最终都是要呈现到实际应用中的,因此,免不了与客户进行沟通以起到改善设计方案的作用。在对设计方案进行讨论的过程当中,设计者与客户可能会出现意见分歧,当与客户进行沟通时,设置者应为客户找到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客户也会有不断地提出修改意见的可能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这样就会适应与客户不断的沟通协调的过程,从而适应社会竞争。

总结

高职院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之外,还要对学生的手绘技能加以重视,以起到塑造艺术综合性人才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艺术设计表达的不同能力,这样对提升设计思维以及快速捕捉灵感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邱玉磊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当下环境艺术设计思考

摘要:

本文以“千里之行”中的作品为例,讲述设计与当下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很大程度上设计能够改善自然、人类生活,设计应致力于保护自然生态,探索新能源、新材料、新结构为社会带来的新的可能,关注弱势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再创造。

关键词:

环艺设计;当下;“千里之行”;生态;新能源、新材料、新结构;弱势群体;传统

“千里之行”中优秀毕业设计作品中不乏围绕社会话题而展开设计的作品,这些作品紧扣当下热点,进行设计表达或提出解决方案。表达了艺术设计毕业生作为新时代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设计服务生活的宗旨。让生活更便利是设计不断努力的方向[1]。环境艺术设计者应该关注社会当下存在的问题,从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中寻找设计的窗口。

1、自然生态

“以自然为本”是设计界提倡的新价值观,但这种观念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难免会遭到误解[2]。工业文明中人们渴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保持,人类开始怀恋经济发展前原始田园牧歌的生活。国内大中小城市为提高本地区环境质量及居民对绿色生态的渴望,修建了综合公园、中央公园、植物园等各种类型公园。而该类公园相互模仿,元素互借并无太大新意,难以达到还原绿地本身的效果。当下环境设计需要摆脱传统公园、广场惯用模式,转而采用针对性的植物群落以切实改善本地土壤、净化水质,从根源上解决环境矛盾,而非大量建造矫揉造作的人工景观,强硬地增加景观的“可看性”,实则却是以工业化的手段去掩盖工业化的弊端,相当于为了掩盖谎言而去编造另一个谎言。在此次“千里之行”的展览中,就有这样关注当下生态环境的设计作品,其中对土地、植被的深入研究值得学习。当下的环境设计师应有这样生态的眼光与觉悟,了解当下社会生态的主要矛盾、根本矛盾,以此为出发点,探索解决方案方法。

2、探索新能源、新材料、新结构

随着人口增加、城市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之俱来的是资源枯竭、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如何开发新能源、新技术、新结构,防止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毁灭性打击,降低危险系数。这是当下环境设计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日本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板茂对纸建筑的研究便是极为成功的范例。任何一个名族地域的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设计师应不断探索新能源、新材料、新结构在环境设计领域新的可能性。“千里之行”中“#模块化设计探索#”就是对新的空间资源的一次探索。此外,巧用工业废材、生活废材,变废为宝是一个好的设计思维方向,也是当下社会需要探讨的问题。

3、关注弱势群体

当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改善了绝大多数人生活条件,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任然是当下社会的大矛盾。现代设计已经渐渐跳出了造物的束缚,把重点放在对人的需求的满足上,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在设计当中,设计的作品是要存在于普通用户的生活当中的[3]。例如农民工的居住环境、新农村建设、老年公寓、农民工子弟校园景观等项目,给环境设计师提供了非常大的发挥空间。设计师应该深入诸如此类的社会弱势群体中间,设计符合其生活、行为特征的人居环境。从环境设计的角度,为不同群体而设计,为大众而设计,实现社会公平。“千里之行”的作品展中就有关于农村小学的校园设计方案“#趣落—恩施三元小学建筑景观设计#”该方案立足当地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建筑、场地的合理规划,为农村儿童提供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体现了新一代环境艺术设计者对农村少年儿童的关怀,以及其对设计促进社会公平的切身投入。

4、传统文化的吸收再创造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文化呈现出世界趋同或融合的趋势,又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国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子,必然要注重传统,发展传统。因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历史文脉,显现地方性和民族性的问题,实际上是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创新的课题。个性化、传统的、民族的艺术语言是艺术设计作品保持永久魅力的重要因素。然而个性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风格。设计师应该用现代的眼光去解读传统建筑、园林文化,取其精髓,并结合西方现代的设计理念,创作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现代环境艺术作品。在“千里之行”的作品展中就有学生关注中国古建保护领域,以“#北京古民居改建#”为例,对城墙及周边情况进行调查,提出其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关系围合等问题,继而以再利用为设计目标,并以游人观看方式为线索,采用空间叙事的手法,结合藏于露、隐喻、模块化等方式唤醒人们对于城墙的记忆,从而完成承载物质与精神的改造方案。还有“#空间植入—丽江古城民居改造设计#”希望将丽江古城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结合,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设计探索,最终得出了新的设计思维方向,形成一个既尊重传统文化又满足活动中心功能要求的新建筑,值得借鉴和学习。经过再设计使传统建筑符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有更多新材料的运用,新的空间格局。总之,环境设计不能也不可能照搬传统,中国环境艺术要探索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提炼成精,并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先是要让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基因融入国民日常生活,然后传播到世界。

除此之外,当下我们的人居环境、社会生活、精神文化……还有诸多热点、难点问题值得设计师深入研究。设计早已不再只是狭隘的造型与结构,设计者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设计,思考当下设计思想所面临的转变,来探求什么才是未来设计的价值核心。

作者:邱悦 邱钦灿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荣昌治安中心校治安中心校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环境艺术设计精神生态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现代国民的基本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大,其在物质生活欲求与精神生态建设结构之间的矛盾特征呈现了不断凸显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在改善城市国民精神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本文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问题展开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精神生态

在现代国人面对较为严重精神生态畛域失衡现象的背景之下,当代生态学领域基本理论的研究触角已经逐步延伸到精神生态的学理层面。精神生态学是以人类个体的精神性存在属性为研究基点,重点关注作为独立生产社会实践主体的人与现实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将这一门全新学科中涉及的具体理论研究内容引入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发展版图中,给我国艺术设计工作者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鉴于此,本文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问题展开了简要论述。

一、环境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分析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

1.环境艺术的基本概念界定

环境艺术概念本身具备着极为宽广的内涵指涉,包含“偶发艺术”、“地景艺术”以及“景观艺术”等建筑装饰工程领域的艺术设计工作实务形态。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环境存在和分布的形态各异的建筑物、城市市政建设工程装饰设施、城市路灯或者是商业网点外部分布的内容各异的动态或者是静态广告版,以及人类在基本日常化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接触和展现的服饰搭配、和购物、休闲、运动等基本活动行为,都纳入到环境艺术构成效果的表意元素体系之中。从这种界定研究模式之下,可以真切感知到环境艺术概念在内涵界定以及指涉层次方面的宽广性特征,以及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实际承载的工作任务所具备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2.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基本任务

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目的在于为城市国民基本日常生活,工作任务达成,以及基本社会交际实践活动的顺畅有序开展,构筑和提供具备合情性、合理性、舒适性、美观性以及有效性属性特征的空间性活动场地,从学科门类划分以及学科知识体系构成状态的视角分析,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工作实现了对多个具体学科涉及内容的综合性整合与应用。要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重点关注自身设计创作方案。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对实际自然社会环境的生态性考量特征所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以做好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基点的,具备充分的可持续性,以及延续性发展特征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观念。

3.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基本实践特征

缘于“环境”概念本身具备着多个方面的学理解析内涵,并且在基于“宏观”学理解析视角,以及“微观”学理解析视角对其展开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会获取彼此截然不同的解析认知结论,直接引致了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在内容对象构成体系层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可以是城市市政建设装饰工程的综合性设计规划,也可能是建筑物室内局部使用结构的指向性功能装饰规划。

(二)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

1.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界定

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就是要在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开展背景之下,实现人类个体生存实践发展,与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客观物质存在对象之间的整体化发展和谐状态,尽可能地减少相互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竞争,以及斗争精神,最大限度地引导和诱发独立化的人类个体之间形成和发挥合作化的实践行为品质。生态性环境艺术的产生以及普及发展,使得传统发展背景之下,自然化人类本性实现稳定顺畅的相互结合,有效改善了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形态,以及城市商业文明演进形态给人类所造成的精神扭曲以及桎梏,提升了人类在基本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的幸福感强度。

2.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实践原则

第一,人本性原则。人是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基本主体,所以在开展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原则,通过不断满足人类在物质性和精神性层面的基本需求,助力人类基本生存实践环境优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人类在应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度”的把握,在有效维护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促进人类生存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第二,整体性原则。从“环境”概念基本内涵指涉的丰富性角度出发,客观上要求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在实际开展设计实践工作的过程中,扎实秉持整体性的设计认知理念以及设计工作开展原则,要将实际设计的对象区域内已经存在的一切形式的自然性,以及社会性物品对象表意关照元素,都纳入到实际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形成方案的表意构成元素体系之中,确保实际形成的设计方案,能够切实做好针对对象设计区位的,在自然性、生物性以及社会文化性表意要素之间的和谐稳定,以及整体一致的建设发展目标。

二、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事业的基本支持技术

要切实减缓现代环境工程项目施工作业过程给开放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冲击强度,有效减缓人类社会化生产生活实践行为所引致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因此,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节约淡水资源消耗规模,以及做好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版图中重点关注的技术目标,围绕这一技术目标,世界范围内致力于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目标实现的技术工作者,接连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支持技术形态的探索应用活动,以下选取其中部分具备代表性的技术形态展开具体的介绍分析。

(一)能量活性建筑基础技术系统

能量活性建筑基础技术,其基本的技术构成原理就是要在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施工作业过程中,完成对上程塑料管技术构件的地下埋入技术处理目标,并通过这一技术操作实施手段,完成对闭式循环系统结构系统的建设工作目标,在循环结构系统中以淡水资源作为热量交换目标的实现介质。能量活性建筑基础技术最早于1980年年初诞生于欧洲,在其产生和发展演化的初始阶断,多被应用于居住性使用功能建筑之中,而经过长达三十余年的技术发展演进过程之后,这一技术在今天多被应用于商业性或者是工业性建筑实体之中。从技术实现难度角度分析,这一技术的最鲜明优点在于能够在不使用专门钻井技术设备的基础上,实现对地下热量交换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切实依照建筑物主体结构施工建设地点所具备的基本土质结构特征,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处理环节,诸如能量活性基础桩、基础墙,以及基础板等建筑工程技术结构的建设处理工作等,这里展现了这一技术形态在具体应用范围层次的灵活性特征,给这一技术在现代生态建筑施工过程中广泛应用创造了充分的实践可能性。

(二)置换式空调设备新风技术系统

建筑物内部安装使用的空调设备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功能:第一,调节建筑物室内使用空间的温度状态,在冬季完成供暖任务,在夏季完成制冷任务。第二,为建筑物的内部使用空间提供完成过滤除尘环节的新鲜富氧空气。第三,针对建筑物内部使用空间的空气温度以及流通速率实施调节,避免建筑内外可能出现的噪声现象给使用者正常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现阶段,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的新一代空调新风技术系统,其基本的技术特点体现在实现了空调设备内部的供暖(或者是制冷)系统与新风系统之间的相互分离。在空调设备实施制冷过程时,需要使用低温水(16℃-20℃),而在实施供暖过程时,需要使用高温水(25℃-40℃)。源于标准办公室本身具备较低水平的设计荷载参数,直接保证了商业写字楼可以引入并运用置换式空调设备新风技术系统,在持续全面开展新风输送技术指标的背景之下,舍弃交叉混合回风系统导致的空调设备分散布置的空间结构特点,扎实满足办公室空间使用者对温度、湿度等环境状态参数的动态需求特征。

(三)双层架空地面建筑系统

双层架空地面建筑技术系统是现代办公建筑的标准化配置要素,它是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形态,以及TIA空调技术良好发展条件下衍生的一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体系。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资料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当代建筑物中建设应用的双层架空地面结构,通常都会将其高度参数的取值范围控制在80mm-300mm,并且在这一建筑结构的内部空间之内,实际可以进行几乎所有类型的现代化办公设备,以及通信技术电缆线路的布置和敷设工作。其地面结构通常由模数600mm×600mm的建筑结构板块构成,并且在初步性的敷设工作完成后,可以随时开展通信电缆线路的检修和增补处理工作。

结语

围绕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问题,本文从环境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界定,以及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事业的基本支持技术两个角度展开了具体分析,做好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对于我国城市环保建筑建设事业质量水平的提升,以及城市居民精神生态状态的改善,具备重要的现实促进意义。

作者:王静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