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分析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分析

时间:2022-10-17 21:56:21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分析

一、以学生为主体是新时代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集中体现为包容性和开放性程度的深化。这有利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巩固和完善,但也为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分化和消解带来了便利。特别是国际格局加速演进,国际竞争激烈,各种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事件突发。这就要求思政课作为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渠道、主战场,紧跟时代步伐,始终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

(一)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观照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引领学生、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基本要求,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在教会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形成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同时,及时引导他们确立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倡导努力奋斗精神,培育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站稳思政课主阵地、做好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

作为社会精神生产、价值传播和思想教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淡化,错误观念不断弥漫,不良思想时有抬头。这些问题和现象借着学校这片净土,打着学术研讨的幌子,披着教书育人的外衣,或明或暗地存在着。长期以来,各级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弱化、思政课边缘化问题比较突出,甚至有人在课堂上通过杜撰历史、炮制事件、丑化榜样等卑劣手段曲解历史,在原应科学、严谨的教学活动中消费花边新闻,跟风炒作热门话题,夸大和渲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误导他们放弃爱国意识、组织纪律和奉献精神,不断冲淡和消解对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形同虚设。这些都表明,新时代做好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任务艰巨,思政课是主阵地、青年学生是“关键少数”的地位更加凸显。只有站稳思政课主阵地,才能对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理性认知教育、情感认同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有效发挥学校在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用好思政课主渠道、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必然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但他们却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容易被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资讯和复杂社会思潮所侵蚀,很难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和抽丝剥茧的逻辑分析看清问题的本质,进而被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所诱导、所误导,以致思想困惑、价值观扭曲、个人追求迷茫,很难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期树立起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更谈不上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既有理论深度又有人情温度的思政课,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关怀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不仅能够增强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明辨是非、抵制错误的能力,还能有效给予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际功效。

二、思政课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需要正确处理的关系

谈到思政课建设,必然离不开教师和学生。新时代新的环境、新的社会矛盾、新的发展要求,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要教授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被颠覆,日益凸显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践、网络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主要引导者的课程、学科体系的建构模式。这种模式之下的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又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调控者,受教育者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实践作用的对象,他们参与教育活动、反馈教育感受、体现教育效果。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的是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施教方,具有天然的主体地位和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受教方,一般处于客体地位,两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有能动性的关键要素。因此,思政课建设要凸显以学生为主体,首先就要正确处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政课教学过程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地位相互转化的过程。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师在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目标指引下,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思想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远跟党走的政治要求及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以改造、再塑作为客体的青年学生,使客体主体化;另一方面,在改造、再塑作为客体的青年学生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师不断地向青年学生学习,从而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样态,以更好地适应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实际,从而使主体客体化。

(二)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在思政课建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推动教学相长,教学首要的就是发挥教师在课程中的主导性。难以想象,如果一门思政课缺少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素养的教师,会在这门课程中带给学生什么,更不要谈对学生发挥主导性作用了。不论是教师的主导性还是学生的主体性,它们都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只不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学生中心论”,也不是说以教师为主导的主导性就是“教师中心论”。这种“中心论”将会产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对立。如果承认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那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就会存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情况。在现实中,教师并不是万能的,因而要发挥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不能一味地讲授课程、灌输内容,而要实现教师教有所长,与学生共同思考、共同进步。这才是正确理解与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系的关键要领,即于平等中包容性发展。

(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

在思政课建设中,第一课堂是实现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和知识传授的重要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一个个能动的生命体和学习的中心,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碰撞中习得最基本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促进身心发展。而第二课堂的第一类活动即思想政治类活动,是以学习、研究、宣传和践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理论修养。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相应的教学活动,可以获得对对应的客观现实的把握。正如列宁所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两个课堂不同的含义表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站在同一水平高度的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下的教学活动。从现实层面看,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全天候学习,而到大学阶段转变为以自主性学习为主、以强制性学习为辅的状态。这时的第一课堂有可能因为学生自主择课、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形式的采用而形成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第一课堂进而趋向于第二课堂,变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化”。这一点尤其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思政课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路径

无论是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面临的环境形势看,还是从当前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际看,以学生为主体都至关重要。怎样将这一要求贯穿思政课建设的各个方面,真正让以学生为主体落地生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坚持“三全育人”理念,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相较于传统思政课教育观念,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更尊重教育主体、更扩展教育职能、更扩大教育范围。近年来,各学校把“三全育人”理念融入改革工作、教学课程当中,但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割裂问题,学生脱离校园就得不到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仅仅依靠专任教师无法实现全过程育人。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首先要求唤醒“全员”主体。就是说,思政课育人效能的实现不仅在于教师和学生,还和其他课程、专业辅导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有紧密关联,需要营造全员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氛围。此外,要推动教育过程不断线,学生寒暑假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为了避免五天的辛苦教学不抵周末两天不良思想的影响,可以举办各种校园活动,以增强全过程时间上的有效衔接性。总之,不管是从校内到校外,还是从个人到群体,都应充分利用多维空间场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三全育人”理念之于思政课建设的最优解,才能开创立体化育人新格局。

(二)坚持思政课建设本原,打造内容和形式、教与学有机统一的高效课堂

不管历史延伸多远,思政课建设始终不变的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传授途径,因而让学生留恋课堂、沉浸课堂是首要的。当一个课堂的各种教学情境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使学生认为这种课堂具有特别意义的时候,学生才能够调动自己的系统思维能力,将自己发展的社会性嵌入课堂知识学习,实现课程教学价值。坚持守正创新,实现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并能科学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把思想政治理论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个体活动结合起来,增强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对思政课建设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利用网络录制微课,用新媒体技术体验思政课虚拟仿真活动,使用慕课、学习通等软件开设在线答疑、分享课程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网生代”学习发展需要,让课堂理论从口头传授变为指尖上的翻阅与浏览,提升思政课程数字化水平。合理规划课堂,实现教与学有效互动。在课堂组织上,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理念,特别是注重第二课堂的方式方法,通过改革和创新第二课堂教育方法,真正开通和加强第二课堂的渠道辅助作用。在考核方式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考核理念,把考试和实践有效衔接,增强考核的灵活性和适切性。在教学组织上,尽量坚持小班教学。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比较短缺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但思政课小班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只有安排小班授课,思政课教师才有可能去认识每一位学生,与学生有更多的课堂交流,体现学生在思政课堂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和举手率,实现学生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有效转变,增强学习主动性、自觉性。

(三)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提升思政课教师基本素养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这样,才能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当前,思政课教师面对的大多是00后学生群体,只有把道理讲透彻、把事情讲清楚,才会真正得到他们对这门课的认同。而讲透、讲清的秘诀,就在于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养。对于思政课教师如何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养,实践也证明,要成为新时代优秀思政课教师,就需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强化自我修养,培养创新思维,特别是要注重社会实践,深入社会。近年来,思政课教师队伍补充进了大量新鲜血液,他们已经成为思政课建设的生力军。但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思政课教师来说,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更接地气、更有人气是一个关键问题。这就需要年轻思政课教师主动在课余时间走出书斋、踏出校门,进社区、访村户,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例子,自觉推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让教学案例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切实回应学生关切的社会问题,有效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在此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业务能力素质也会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沈壮海.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5]马纪岗.大学生入学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李后东 单位: 吴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