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绿色建筑管理论文

绿色建筑管理论文

时间:2022-12-07 16:18:14
绿色建筑管理论文

绿色建筑管理论文1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速率的提升,我国各个城市的建筑数量与建筑规模不断扩大。然而,部分城市的建筑规划极为粗放,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众所周知,城市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今时代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环境的优劣,也十分认可绿色城市设计理念。很显然,人们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遵循绿色城市设计理念非常重要,可以满足当今社会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也能够保护生态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在规划设计城市的过程中,应积极应用绿色城市设计理念,提高城市化建设水平。

1绿色城市设计理念

1.1循环利用设计理念绿色城市设计包含多个理念,人们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应遵循循环利用设计理念。城市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且这些内容并不存在独立性,往往具有一定的互动关系,应认识到其环环相扣的特点再进行设计。也就是说,相关部门在规划设计城市时,要想获得最终可行的设计方案,必须强化不同行业之间的关联,转换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要强调的是,相关部门应提高可应用资源的性价比,并对部分物品进行废物再利用。很显然,循环利用设计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力与物力的消耗程度,并调动起行业与企业参与城市规划的积极性。实际上,循环利用设计理念并不是要求参与城市规划的企业或组织改变自身的生产经营模式,而是要求参与城市规划的企业或组织在传统生产模式的基础上使用绿色环保技术,将留存下来的附属物品转化为可以进行再利用的能源。立足于宏观角度,相关部门在利用循环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现实条件,确保资源再利用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1.2多样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城市则由人与其他生物共同组成,这意味着相关部门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遵循多样性原则,才能实现绿色建设。既要顾及到自然生态发展规律,也要注意到不同生物之间的区别。除此之外,人们在城市中进行生活,必须关注到土壤环境、水环境与大气环境,应尽最大可能保护城市环境,保障生物多样性。

1.3互利共生设计理念相关部门在对城市进行绿色设计时,除了遵循最基础的循环利用理念之外,还应应用互利共生设计理念,目的是提升城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保障参与城市规划的企业与行业能够实现互利共生。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把原本额外支持的绿色生态规划工作转化为必须执行。只有实现生态管控与绿色生产,做到资源循环利用与经济循环发展,城市才能够真正实现良性发展,最终推动不同行业与领域的发展共荣,最大程度展现出整体规划设计的价值与作用。所以,相关人员应在考虑绿色规划的基础上,实现不同环节的互利共生,以长远的目光做好统筹规划工作。
1.4生态性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绿色生态规划设计能够最大程度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相关人员应始终秉持和谐发展的思想,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人们应始终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将生态性特点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内容,始终坚守绿色环保底线,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优化城市各类自然资源,延伸城市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规划中的问题

2.1生态环境问题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过去的很多年内,人们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常常会忽略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即使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也不加以改变。比如,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拥有了私家车,人们的生活愈加便利,也获得了极大的精神享受。然而,私家车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却不容忽视,无论是交通堵塞还是尾气排放,都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除此之外,很多工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排放废水、废气,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

2.2城市规划不科学城市规划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我国立足于当前城乡发展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实施了村村合并等一系列政策。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村村合并节约了很多土地,也改变了很多居民的居住环境,降低了管理居民的难度。然而,该项政策在具体实施时也是问题频发。比如说,政府无法科学利用节省下来的土地资源,也不能保质保量的提升土地利用率。

3绿色城市设计理念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以满足,更加关注自身的居住环境与生活环境。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城市环境设计由此获得了推动与发展。相关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绿色城市设计理念,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1创新规划理念我国众多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当前阶段,相关人员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物质条件可以得到基本满足,但其绿色低碳设计理念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冲突仍然存在,并不断加剧。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从新的理解层面认识社会,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城市环境的方方面面都有待完善。所以,相关人员在进行城市设计时应创新规划理念,提前规划好低碳绿色环境,并融合生态文明。绿色城市规划必须渗透低碳观念,才能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升城市建设与规划的水平。

3.2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离不开绿色建筑设计,建筑是城市的重要内容,其设计更是城市规划的关键环节,也是人们关注的第一层次。相关人员在开发城市空间的过程中,应凸显绿色建筑的地位。所谓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其生命周期内减少资源消耗与占用。比如,建筑原材料的使用量应尽可能减少,资源利用率则应尽可能增加。若需要使用能源,也一定要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始终保护环境安全,实现建筑物、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所以,相关人员在对城市进行绿色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注重绿色建筑设计,主要考虑到能源转化与废弃物排放两个方面,设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实现建筑环境的协调与舒适,做到节能环保,保证建筑物的空气质量与自然采光,确保内外环境能够协调。

3.3绿色景观设计相关人员在对城市进行绿色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认识到绿色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绿色景观能够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所以,相关人员应在设计过程中实现绿色生态思想的融合与渗透,延伸绿色景观的影响力,做好绿植景观服务。毕竟,绿色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展示其自身的服务性。例如,城市公园内常常会放置一些绿植垃圾桶,生活垃圾可以转化为植物可以应用的肥料,既美观又具有可行性。可回收垃圾则可以用塑料垃圾桶放置,并采用特殊标志或种植小树苗,督促扔垃圾的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3.4城区和社区设计相关人员在对城市进行绿色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绝不能忽略城区和社区设计。城区设计与社区设计也有着独一无二的建设目标与生态规划,属于城市空间的第二个层次与第三个层次。相关人员应把绿色设计理念应用到社区设计与城市规划中,最大程度保护好生态环境,让城市居民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在高质量的环境中呼吸。相关人员可以立足于区域内固有的自然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减轻资源浪费与污染,提高生态环保水平。当然,相关人员也应实现基础设施与建筑物的协调设计,扩大绿化面积,实现以人为本,确保城市居民可以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实现人文与生态的有机结合。按照区域特色,因地制宜的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始终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3.5交通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离不开交通设计。通常情况下,城市交通设计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指的是道路建设情况,另一方面指的是车辆出行情况。相关人员在规划城市交通的前期阶段,应全面了解当前时期内,城市每天的车流量与尾气排放量,在提升交通效率的基础上,设计限号出行政策,并考虑大排量车型的生产管控。工作人员也应调查与车辆道路相关联的生产厂家,了解不同车辆的生产技术能否最大程度的支持节能减排工作,鼓励生产厂家落实绿色技术,并对相关工作进行管控,设置可行性较强的计划方案。第一,相关人员应立足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公共汽车系统进行调整与优化,积极建设公共汽车专用通道,为公共汽车提速。并优化公车线路,减少交通拥堵。第二,相关人员应与时俱进,应用互联网技术,创建智能交通管理体系,借助大数据技术管控高峰时期的交通出行,尽可能缓解交通压力,减少碳排放量。第三,相关人员应对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进行优化,为城市居民打造人性化出行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度。第四,相关人员应在媒体上对绿色城市进行宣传,鼓励居民低碳的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健康的出行,减少环境污染,共同保护环境。

3.6建设海绵城市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雨水、洪涝是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易发雨水与洪涝的城市,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建设,创建海绵城市。相关人员应创新工作理念,提高城市灾害管理效率,科学防控雨水与洪灾。同时,海绵城市可以循环利用雨水与洪水,借助一系列技术操作实现资源再利用。并打造科学的管控系统,优化排水系统的功能。与传统城市建设相比海绵城市优势巨大,可以科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长远发展。作为全新的环境保护理念,海绵城市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地表径流损失,调节城市内部的各类环境。比如说,海绵城市可以储水、吸水,收集雨水、有效储存,一旦遇到旱季就可以再利用水资源,不让城市居民的用水受到影响。除此之外,海边城市可以将人工与自然融合起来,利用水资源的再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3.7优化产业环境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相关人员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绿色城市生态理念,优化产业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人员应仔细分析城市的实际发展状况,始终本着科学的态度规划城市方向,结合城市文明建设与生态建设,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相关人员在对城市进行绿色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始终保障城市不同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与健康化发展。人们应深入研究与分析城市当前实际状况,了解城市发展与规划不同层次,尽可能提升生态城市的建设水平。与此同时,相关人员应持续优化城市内的小规模生态产业,从多方面入手完善城市的生态工业体系。并调整城市的建筑产业、教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为之打造可行性较强的法规体系,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第二,相关人员在对城市进行绿色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立足于产业设计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使得人们可以生活在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相协调的环境中,确保人们工作与休闲能够达到平衡。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逐渐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关注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所以,相关人员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持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保障城市的良性发展。文章首先探讨了绿色城市设计理念,包括循环利用设计理念多样性理念、互利共生设计理念、生态性理念、组合构成理念、附属性原则等。并仔细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和城市规划不科学问题。最终采取不同措施实现绿色城市设计理念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创新规划理念、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景观设计、城区和社区设计、交通规划设计、海绵城市建设、优化产业环境等。目的是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者:贾崴 单位:晋中信息学院

绿色建筑管理论文2

0引言

“表皮”源自生物学术语,原指生物体外侧覆盖的、与环境接触且具有感知环境变化,调节自身以适应外环境波动的组织。“建筑表皮”是指覆盖在建筑空间外且与室外环境接触的建筑围护结构系统。“建筑自适应表皮”(adaptivefaçade)是对建筑表皮的进一步限定,指能基于环境数据感知,可自主、动态地改变表皮形态或构造,响应环境变化的智慧化建筑表皮。建筑自适应表皮研究可追溯至1950±1960年代[1],涌现出自适应表皮(adaptivefaçade)[2-3]、动态表皮(kineticfaçade)[4]、响应式表皮(responsivebuildingenvelope)[5]和主动式建筑表皮(activebuildingenvelope)[6]等概念(图1),并在实践应用中揭示了建筑自适应表皮在提升建筑能效、降低运维成本和优化室内环境品质等方面的巨大潜力[7]。

1方法

计算性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是计算性设计的思维基础,其通过抽象(abstraction)和分解(decomposition)将复杂系统问题转换为多个并行的求解进程,实现对复杂系统问题的高效求解。而且,计算性思维能够发挥大数据优势来加速计算过程,从而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实现权衡提升[8]。计算性设计是基于计算性思维展开的创作活动,其在人居环境营造中,基于人居环境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展开多性能目标耦合考虑下的建筑设计元素自组织生成与自适应优化[9]。人工智能时代语境为计算性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加速了计算性设计的推广应用,为绿色建筑自适应表皮创作注入了新动能。研究发挥计算性设计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的求解优势,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流程与绿色建筑自适应表皮创作流程,综合应用图像识别、聚类分析、进化计算、深度学习建模等技术,展开了绿色建筑自适应表皮使用者行为感知、形态计算性设计和模块化智慧控制方法与技术研究(图2),旨在提升绿色建筑自适应表皮对局部地区环境波动和使用者光热舒适个性需求的响应精度,加强其对建筑绿色性能多目标的权衡改善能力,并构建了可感知使用者行为的绿色建筑自适应表皮系统。

2成果

2.1绿色建筑自适应表皮使用者行为感知方法与技术通过使用者行为感知来预测建筑使用者个人热需求,对于权衡改善绿色建筑热舒适需求与高能效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使用者行为具有显著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其与个人热需求的映射关系解析难度较高。计算性设计因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流程而善于对复杂系统行为进行解析,为建筑使用者行为感知与分析带来了新契机。团队应用计算性设计方法研发了建筑使用者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与技术[10],通过深度学习建模,可基于视频数据进行建筑使用者行为动作采集、特征提取和动作分类,并通过集成多对象跟踪算法,实现基于建筑使用者行为特征感知的个人热需求预测(图3)[11]。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建筑使用者是否进行热适应行为的预测精度达到92%,使用者热需求预测精度达到91%。

2.2绿色建筑自适应表皮形态计算性设计方法与技术团队应用计算性设计方法实现多性能目标耦合下的建筑自适应表皮设计元素自组织生成与自适应优化,耦合人工神经网络(ANN)和多目标进化算法(MOEA),提出了建筑自适应表皮计算性设计方法[12],同步开发了自适应表皮形态计算性设计工具,能够基于“镶嵌几何”原理,生成建筑自适应表皮形态;发挥计算性思维的并行计算优势,通过聚类分析将自适应表皮高维数据空间映射到二维空间,从而在建筑自适应表皮设计过程中实现对10项以上建筑绿色性能的权衡改善。

2.3绿色建筑自适应表皮模块化智慧控制方法与技术建筑自适应表皮控制计算量大、模块化精准控制难度高。团队应用计算性设计方法,提出了融合整数规划(integerprogramming)与建模(surrogatemodelling)算法的建筑自适应表皮模块化智慧控制方法,能够基于日照辐射分布信息,控制建筑自适应表皮进行多模块形变,回应开放办公空间光热环境差异化需求(图4),有效改善了建成环境自然采光性能,降低了眩光风险,相比传统静态表皮最高可实现15%的性能提升[13]。综合应用上述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团队构建了可感知使用者行为的绿色建筑自适应表皮系统,旨在契合使用者个性化光热舒适度要求,权衡改善建成环境光热舒适性能和建筑能效[14]。

3结论

双碳战略导向下,建筑绿色性能水平将持续提升,其性能目标体系也将日益复合化,对绿色建筑自适应表皮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计算性思维的设计方法与技术发挥了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为绿色建筑自适应表皮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其能够高效感知环境波动与使用者舒适度需求,精准调控建筑能效与建成环境舒适性能。“新基建”战略为我国“新城建”持续注入新动能。计算性设计也将通过赋能绿色建筑自适应表皮创作,持续推动人居环境建设的信息化升级与工业化转型。

作者:韩昀松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

绿色建筑管理论文3

0前言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如果能从整体视角进行必要分析,可对建筑物的建筑结构维护实施比较好的优化。假如能够应用优质的绿色建材、启用必要的遮阳或温控系统,利用先进技术,能够实现绿色建筑的优化设计目的。

1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应用原则绿色建筑是减轻环境污染、保护人类身心健康的建筑建设方法,需通过优质的环保建材、科学的施工方法来实现,最大限度彰显出建筑的“绿色”价值。

1.1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场地的合理化开发、材料的集约化利用、生态环境的全方位防护、用户居住环境的有效改良均属于绿色建筑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1)站点开发,采取此方式减小建筑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太阳能、风能均属于极具利用价值的能源,通过此类能源的应用减少热量和冷却负荷。

2)注重对建筑材料的合理化选择,优先挑选节能环保、耐久性良好的建材,减轻由于建筑建设而导致的资源供应压力,缓解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3)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节能理念,以趋近于自然的方式提供舒适的建筑内部环境,降低对暖通空调的依赖性。例如,充分利用自然风改善内部环境,以便使用者获得良好的体验感。4)秉承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回收材料并经过修整、工艺加工等途径后“变废为宝”,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减小废弃资源堆置导致的占地面积,减轻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1.2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原则根据可持续、节约、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减少能源利用等原则妥善应用绿色建筑技术。技术的应用应具有灵活性,根据建筑项目开展状况的不同做出动态调整,提升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效果。

1)供水系统。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在水资源紧缺的环境中,绿色建筑设计需充分关注水资源的储存、过滤和再利用,尽可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量。在绿色建筑技术的视域下,可以考虑建筑节水型器具的应用,常见的是低流量淋浴喷头、超低压冲水马桶等具有较好节水效果的装置,在满足基本日常需求的同时达到减少水资源用量的效果。为提高水的质量以及利用率,在绿色建筑中采用前沿的水处理技术,全面收集非污水,在保证无污染的前提下用于现场灌溉[1]。

2)自然建筑。自然建筑的关键在于建筑系统和材料,其践行的是生态环保、可持续性的理念。在自然建筑的建设方式下,建筑结构必须稳定可靠、耐久性良好,可回收具有重复利用价值的材料,经过工艺优化后实现循环利用,以此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自然建筑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得到人力资源的支持,需要由政府、工程人员、居民多方共同携手,彰显出自然建筑的特色。

3)绿色建筑材料产品的选择。优先考虑可再生建筑材料,非必要时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以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在材料的选择中,还需考虑材料的生命周期,确保应用至建筑的材料在规定的使用寿命内均能维持稳定的状态。在妥善选择绿色建筑材料后,节能、耐久性等方面的优势均会得到有效的发挥,由此降低建筑物维护和修复的成本,增加建筑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材料的选取是一项复杂度较高的工作,需要考虑到材料的回收利用率、有害气体排放量、耐久性程度、对建筑所在建设区域的适应性等多项条件,以统筹兼顾的理念进行妥善的选择。绝大部分自然建筑均采用到沙子和黏土,按特定的比例与水混合后形成土砖或黏土块。除此之外,土、木材、稻草、石头等均是自然建筑中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材料,无论选取何种绿色建筑材料,均倾向于挑选无毒、低污染、耐久稳定、适应能力强、可回收的材料。

2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2.1在规划阶段的应用在规划构建绿色建筑中,比较重要的前提是做好前期规划。绿色建筑的前期规划中,需要对环境、资源、交通等现实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较,以确保规划具有针对性。此时,需要应用必要的计算机专业软件,实施建筑工程建模,科学地确定建筑工程的应用功能,解析建筑工程结构,体现建筑工程项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2]。

2.2考虑气候因素设计绿色建筑必须要考虑气候因素。想要体现环保设计理念,就必须紧密联系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状况,对建筑物结构或性能进行优化,以增强建筑结构的适应性。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考虑自然因素,既能合理选择建材,又能规避气候因素对建筑结构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便于促进绿色建筑整体性能的提升,强化绿色建筑的实用性。

2.3科学应用再生清洁资源体现建筑的绿色设计必须要对可再生清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或地表浅层地热等资源,通过对其进行应用,既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如果能够应用有太阳能电池的空调或热水器等,可以减少能源消耗。若建筑物附近具有浅表地层地热资源,可用于调节空调系统,实现供暖利用。因此,进行绿色建筑物设计时必须要尽可能应用可再生的清洁资源。

2.4优化设计建筑物形体设计建筑物形体是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基础内容。因为设计建筑物形体既需要考虑美观性,又应该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的文化或习俗等因素。应先确立几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再根据绿色建筑物构建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实施模拟,以此做好建筑资金投入预算,减少建筑综合资源消耗,从中选择最为适合的建筑设计方案,然后对其进行必要的优化设计。

2.5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绿色技术设计绿色建筑时需要更多地应用绿色建材。所以,在进行建筑物结构设计时,需要进行分析,尤其是针对建筑物朝向设计,要综合考虑光照、温度以及湿度等自然因素,从而合理设计建筑物的朝向[3]。同时,也要关注节能,分析建筑物的高度参数,正确、合理地确定各楼之间的距离,科学设计户型结构。还要关注室内环境的舒适度,按照季节风的不同,保持室内通风状况的良好。此外,要应用外墙保温技术,运用隔热原理,维护室内冬季合理室温,以节约热能。

3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的优化措施

3.1科学合理地应用环保建材建材是构建建筑物最关键的一个要素,能否充分体现建材的环保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能否真正体现绿色建筑特色。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多地应用环保建材,提高环保建材的应用率[1]。比如,在建筑物构建过程中,可以应用更多的塑料金属复合管等绿色环保型建材,并结合绿色环保建筑技术的充分应用,提高建筑物质量。

3.2设计应用被动型太阳能通风技术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需要利用被动节能工艺或技术。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自然采光、自然通风或建筑维护蓄热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室内环境质量。如果被动节能技术难以达到效果,再辅以主动节能技术进行配合,用以延长室内热舒适时间。可以应用太阳能通风技术,在拔风井外安装平面玻璃,内部设计应用虚热型建材,以实现内外部热量的有效交换,保持室内通风状况的良好。

3.3构建可再生能源应用体系目前,现代建筑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需要绿色建筑应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针对可再生能源,当前能够被人们利用的主要有太阳能能源、风能能源、地层浅表地热能源等。在建筑物的光电功能系统的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物的具体用电需求,紧密结合建筑物具有的特征,通过必要的设计,增强光电功能系统的时效性和适应性[4]。这样,可以在建筑结构表面进行太阳能板设计,合理利用光照时间,在保证光照放电时间的基础上,实现太阳能板放电功能。如果是较小的空间,还可以应用聚光太阳能构件,依靠必要的光伏发电系统或太阳能系统,提高对太阳能的充分利用效率,从而达到节能目的[2]。3.4运用先进技术,充分应用智能系统目前,建筑技术在不断发展,尤其是一些智能系统也同样应用到了现代建筑中。不论是供电、供气,还是供暖或供水,都在逐渐引入智能系统。目前,互联网中的通信智能系统技术为实现绿色建筑,体现现代建筑的节能环保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需要不断创新绿色建筑,运用先进技术,充分应用智能化系统,打造一个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体现节能环保的理念。

4工程实例

某工程处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施工场域总面积约12984m2,建筑施工高度是101m,建筑总面积约为115000m2,该建筑地表部分共有22层,地底部分为2层。鉴于建筑施工场域呈现为不规则形态,展示出南北长、东西短的形状,同时,因施工场域处于城市中心商业区域,在施工时,将绿色节能工艺加入施工环节,在施工过程中贯穿安全节能、绿色环保的工程理念,以此减少建筑施工的损耗,降低对周围城市环境的影响。

4.1墙体保温的绿色节能技术运用该建筑工程因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建筑整体结构展现出不规则状态,将建筑外形设定为弧形,窗户和墙体比例约为0.3~0.4。墙体为该建筑结构的关键部位之一,也是该建筑施工过程中减少能耗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开展墙体施工作业时,应将以下绿色节能工艺引入施工环节。1)针对窗间墙,该工程使用最新研究的火山灰混凝土材质,此材质的导热系数为0.45,可较好地发挥保温作用。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建筑物外层墙体的保温作用,该工程在操作时,还使用了密度和导热系数都较小的充气混凝土板,以及沥青混合高分子聚合物开展建筑表层保温作业,以减少建筑施工过程中所需能耗,整体提升建筑内部的保温功效。2)针对墙外层,引入了玻璃幕墙的施工方式,该方式在提高整体建筑的外形观赏性的同时,还拥有高强度和高安全性的玻璃材质,在施工中更好地实现了绿色节能。

4.2照明系统的绿色节能技术运用在整体建筑施工时,将墙体和窗户的比例增大,以及将墙体形状设定为弧形,该设计可有效结合周边的天然光线,极大地提升了施工后室内采光的效果,降低了照明所需时长和耗电量,相较于以往耗电量降低了约1/5。全部的照明设备均以最新研发的节能材料制作而成,特别是设置在过道、车库等使用频率高的照明区域,项目中大多数的照明设备均以可再生能源推动使用,如以太阳能驱动的照明设备。在所有的施工环节中加入了自动照明操作控制系统,以分时、红外线和声音控制照明设备,降低设备运行时所消耗的能量,有效提升照明设备的使用时长和效果[5]。

4.3水循环系统的绿色节能技术运用该工程在施工作业时,摒弃了传统所用的一次性排水体系,采用高效循环节水体系开展排水作业,该体系可有效回收利用废水,将生活废水和污水有效区分后,高效循环使用水资源,如图1所示。同时,针对该建筑排水体系所设立的配件、水泵、排水设备、管道材质、管线等,均使用国家规定的节能设备,提升水资源使用效能,以免造成水资源的额外浪费。此外,针对建筑场域内的降水,在体系中设置降水回收体系,将降水集中在降水汇集池内开展过滤和净化作业,合理地对降水开展二次利用,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以喷灌种植物、清洁车辆等,在高效利用降水资源的同时节约用水。

4.4室内环境的绿色节能技术运用1)建构恒温系统:所谓恒温系统,即在该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的供暖技术,在楼层内铺置毛细管网,在夏季高温时刻,将冷水灌注到毛细管网中,冬季则灌注热水,借此有效控制建筑内部的温度。使用热辐射的理念,在极大地提升住房环境舒适度的同时,有效减少对空调等大型能耗设备的运用,极大减少室内的所需能耗。2)全置换新风系统:该工程引入全置换新风系统,为室内生活供给24h的清新空气。该系统的特征主要为湿度适宜、运行效果佳、能耗小等,可达到高效板式全热回收的优势,热回收率高达60%,将空调的能耗降低了30%。鉴于CO2的质量较高,为提升地表的含氧量,该工程在地表建构新风体系,该措施不仅保持了室内空气稳定,以免生成乱流和涡流,而且可以将室内温度控制在适宜温度,通过屋顶通风口排出混浊空气。

4.5智能控制系统的运用在该工程施工环节中将自动化控制系统引入建筑项目,有效控制了建筑内部所设置的机电配件。自动化控制应参照建筑室内的实际施工状况,有效优化调整通风器械、采暖器械、空调器械等,保障所有的室内配件均处于最优运行状态,在减小所有机电配件能源消耗的同时,有效提升建筑的生活居住条件,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4.6对施工垃圾进行优化处置在项目施工时会生成大量的施工垃圾,施工垃圾又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因此,施工单位需开展垃圾分类作业,将可回收垃圾进行二次利用,不可回收垃圾则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处理。为确保绿色环保施工,需要分辨施工所用材质的属性和分类,优先使用环保、节能、绿色的施工材质,通过材质选购、储存、使用和管理等方式,有效减小施工垃圾的产生[6]。建筑垃圾处理再生产品如图2所示。

5结语

绿色建筑是新时代社会环境下建筑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向。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性与环保性。从国家提倡环保的大趋势上看,需要减少现代建筑对自然环境形成的破坏。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要体现环保设计,进行必要的绿色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构建节能系统,应用环保建材,体现环保绿色建筑理念,促进室内居住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增强人们的居住舒适度。[ID:014114]

参考文献:

[1]刘海.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优化与对策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70(3):49-51.

[2]梁雪莹.超低能耗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69(6):53-54.

[3]李瑶.被动式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建材,2022,48(10):1-2.

[4]彭启昕.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建设,2022,29(10):103-104.

[5]吴卓洋.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节能技术应用[J].内江科技,2022,43(9):42-44.

[6]曹杰,黄艳雁.绿色建筑设计中BIM技术应用的实践分析[J].城市建筑,2022,19(12):196-198.

作者:林润斌 单位:揭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