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31 11:09:55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工程领导力麻省理工学院项目式课程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吴之洪(1955- ),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与管理;李明辉(1981- ),女,江苏苏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与艺术设计。(江苏南京21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建立‘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2011JSJG322)、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院级重大课题“以‘项目’教学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JSJM201001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11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变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作为向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高职教育,其社会吸引力、人才质量尚有待提高。麻省理工学院2007年开始实施一项工科本科生教学改革项目――工程领导力计划,在能力培养、学习模式、企业参与、专业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项目式课程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目前,这项计划已引起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本科院校的高度关注,但是我国高职教育尚未对此项计划给予充分重视。

一、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概况

近年来,许多国家非常重视科学和工程教育,作为提高国家制造业水平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工程教育,培养本国工程技术人才,这使得美国在工程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美国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远超过其他国家,但美国本地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具有领导能力的人才却相对短缺。这种现象引起美国政府与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美国政府于2006年公布了《美国竞争力计划》,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加强科研投资在“基础研究方面领先世界、在人才和创造力方面领先世界”①。这项计划得到美国工程院的积极响应,美国工程院在《2020工程师:新世纪工程学发展的远景》的报告中提出:“工程师必须理解领导力的原理,并且能够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不断地实践这些原理……高超的领导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坚持很高的道德标准,并且培养职业主义意识。”

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领域纷纷行动起来。其中,作为美国最顶尖的理工类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大胆进行教育改革,制定了多项以培养美国工程领导人才为核心目标的措施,工程领导力计划即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工程领导力计划是一项针对本科生的课程改革计划,其目标一是改革教学方法,包括课程设置、学分结构等;二是提高工程和科技教育的质量,主要是充分发挥企业在教学过程种的作用,延聘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三是培养学生的工程领导力,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和技术。这项计划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杰出校友伯纳德・戈登资助2000万美元,是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有史以来投入最大的本科教学改革计划。这个项目受到麻省理工学院的极大重视,制定了全面而详尽的实施流程和评价标准。由于这项计划取得的突出成绩和示范作用,从2010年开始,美国其他10所大学也陆续推出此项计划。

二、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特点

作为对美国工程技术人才急切需求的回应,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具有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工程领导”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是工程领导力计划的目标。首先,该计划对其核心理念“工程领导”做了界定:在工程概念、设计、实施等方面能够引领技术变革而且较有影响力的组织领导者,其中涉及多个领域比如产品制造、工业流程、项目管理、材料科学、分子科学、软件工程、系统工程等②。其次,该计划将“高效能工程领导”分解为六项能力:一是领导性格,即领导者在工程管理中具有果决、责任感、忠诚、自我意识、奉献的精神;二是理解认同,对下属和团队成员能够倾听不同意见,实现有效沟通和认同,凝聚优秀的企业文化;三是意义建构,即对工程具有深刻的理解能力,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准确把握工程前沿,具有系统性的思维,对工程方案进行合理评价和甄别;四是目标愿景,了解产品和工程的制造与设计过程,运用创新思维对产品进行规划,提供解决方案,对产品概念进行实物化;五是实现愿景,能够带领员工进行团队组建,进行有效的团队领导,整合有效资源,实施项目运作与监管;六是技术知识与批判性思维。最后,该计划明确了本科阶段的工程领导培养目标。由于该计划的实施周期仅为1~4年,仅从人才养成的全过程来看,如此短的本科学习时间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工程师,更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工程领导,但是该计划为工程领导人才的后续或接力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工程领导型人才培养的初始阶段,核心价值或工程领导的理念非常重要,这是整个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2.注重培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工程领导力计划注重培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特点,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对各种能力进行有效整合。该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提供不同的项目课程模块。具体而言,第一层次是普及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专业认同感和奉献精神,具体的做法是工程学院所有本科学生(约600人)学习完全相同的工程项目课程模块,培养团队合作。第二个层次是选择不同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工程创新和发明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具体的做法是为部分学生(100~200人)开设选修课程,包括一些学习模块和内容丰富的工程实践,通过考试就可以得到“戈登”工程师证书。第三个是层次最高的精英课程,对通过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模块化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学生(通常为20~30人)进行选拔。旨在通过更加个性化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真正的工程领袖,并颁发“Gordon ELP(工程领导)”证书。至此,三个层次的领导力培养计划课程全部完成。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领导力离不开实践,因为在高效能工程领导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中,很大程度上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无法通过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进行传授,必须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锤炼而成。因此,该计划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以项目为基础进行的。这些工程实践活动由教师和企业专家指导,让学生亲自领导和管理,自己动手设计和开发产品,而工程领导力实验室则提供与现实项目中相同的设备、资金等生产环境。学生围绕产品生产体验各个层次的领导实践。这些项目既有实验室精心设计,也有来自企业的现实需求。为此,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宽松的环境和设备,比如学生可以24小时进入实验室,使用仪器、设备和材料,遇到技术问题时会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不同院系的学生也可以组建研究团队,开展跨学科的大项目研究。③

同时,该计划还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项目的真实性。比如,与企业签署协议,由学生定期完成企业交付的产品订单,从而为学生提供后续研发的资金支持,同时也是对学生管理和研究的项目提出高于实验的质量和工艺要求。由于企业面临市场销售的压力,对质量要求很高,学生需要领导自己的研发团队,经历完整的工艺流程,包括产品开发设计、原材料采购、工艺制造、组件供应、生产与质量管理、整机调配、营销与财务管理等。学生完成的作品可以直接提供给企业销售或者作为重要组件使用。

4.专业化的组织管理。工程领导力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对所有项目统一管理,从而确保计划顺利进行。负责管理团队的员工具有丰富的管理或研究经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也亲自参与管理。整个计划的管理团队由专家、教授负责项目设计和管理。这种公司化的、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整个计划得到顺利开展。

在三个层次的工程领导力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成绩与实践考核也有详细的要求与标准流程,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考核要求。项目实施前,学生制订详细的项目计划和项目预算,比如资金要求以及对成本、时间和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产品交付给企业以后,学生需要针对自己参与的工程实施进行答辩,从事先规定好的六个方面逐项陈述,最后由工业界领导和校方代表进行联合评判和鉴定,给予相应等级的成绩,并颁发证书。

三、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发展什么样的高等职业教育,怎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如何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等。④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是许多院校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计划过于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对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不重视,实践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时数严重不足。二是根据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实践教学过于形式化,操作流程简单,技术含量低。三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缺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动力。尽管中美两国在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等诸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作为一项人才培养计划,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先进的组织和实施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1.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增强使命感。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领导潜质的工程人才,目标非常明确。为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但目前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战略和职业教育的本质认识不清,对传统研究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有着某种程度的依赖。一是在教师管理与激励方面,重视理论教学与科研,轻实践技能与操作,在教师年终工作量考核时,除了完成规定教学工作量,还要求必须和承担科研任务;二是高职院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往往通过为期几天的短训拿到所谓的“双师”素质资格,而不愿意去企业深入学习生产技能;三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兼职队伍,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在招聘兼职教师时,要求必须有硕士文凭或高级工程师职称。

2.优化高职生能力的结构,突出岗位垂直迁移能力。目前,尽管国内不少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构建课程体系,包括“职业素质课程、岗位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个性拓展课程”等。这种课程划分方法极为笼统,职业、岗位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很模糊,更没有层次性和多样性,而且对学生的岗位垂直迁移能力关注不够,造成目前高职生“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的奇怪现象。笔者曾对某专业47名毕业生做过一次调查,超过60%的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以后会选择离开,其理由是“不甘心做一辈子操作工”。从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意见看,高职生在实习期间的能力表现与企业从人才市场招聘到的人员基本相同,专业素养乏善可陈。由此可见,我国高职教育在校期间即应制定一些像工程领导力计划那样的项目,不仅培养高职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也通过特别训练,提升他们在承担一定时期的操作工作以后往更高职务升迁的能力和机会。

3.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提升项目式课程的质量。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校企合作。企业与院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许多来自计算机、网络、建筑、医疗仪器、材料、能源等领域的资深工程师和企业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真实项目或产品设计与生产,为学生带来全真的学习经验。⑤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在大力推行项目式课程,但由于重视不够,项目式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教学模式更接近于理论教学或简单的技能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严重脱节。这也是目前一些职业院校项目教学流于形式的真正原因。因此,应借鉴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投入充裕的资金,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吸引企业参与,尤其是招聘企业工程师作为项目式教学的兼任教师,使学生获得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以项目管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注释]

①郭森,支希哲.中美高等工程教育比较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4.

②雷庆,巩翔.本科阶段工程领导型人才培养方案特点分析――以戈登-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计划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9.

③雷环,(美)爱德华・克劳利.培养工程领导力引领世界发展――麻省理工学院Gordon工程领导力计划概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82.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人才

我国加入WTO以后,各行各业逐步与国际接轨,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参与到国民经济建设中。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1],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办学基础,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强校之路,而社会服务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和落脚点。要使高校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就必须打破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走出象牙塔,积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2]。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从2001年开始,对于在教学环节运行过程中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尝试。

一、合理选择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模式

根据产、学、研三方合作的紧密程度,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模式主要有紧密合作型、松散合作型和混合合作型。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选择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松散合作型模式,即理论教学环节在校内完成,而到了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带到企业(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毕业设计。通过几年的实践,我院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的主要动力是互惠互利,学生通过走出校门,可以享用企业的教育资源,能够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可以获得一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办学,可以吸引一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也可以共享高校的教育资源(例如一些精密的仪器设备)。

二、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

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对于如何在高校的教学环节运行过程中有效地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总结出了以下一些经验。

(一)通过产学研协商,制订、完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本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水利与建筑学院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让企业、科研、设计院所的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学院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出谋划策。通过产学研有机的合作与协商,教学计划得到逐步完善,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

1.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

通过积极协商,经过几次修改后,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更新。例如,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农业生产性建筑、设施农业工程、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我们在新教学计划中增添了《精准农业》和《农业废弃物处理》两门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学习这两门课程,学生可以对如何利用“3S”(GPS、GIS、RS)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和装备,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通过产学研积极合作,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了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2.在教学安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了实现“学以致用”,学院接受企业的建议,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例如,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新教学计划中,设置了126学时的专业实验、5周专业实习、7周课程设计以及14周毕业设计。通过产学研积极合作,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利与建筑学院在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充分考虑企业的建议,将专业课由第七学期提前到第六学期,第七学期仅设置一定学分的选修课,这样从第七学期开始,指导教师就可以将毕业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就由半年延长为一年,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同时也为学生考研和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机动时间。

3.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特点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

当代大学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许多企业都提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所需的基本知识,还需要具备将来从事本行业所必需的社交、组织、管理及经济知识。为此,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了《建筑企业经营与管理》、《建筑工程经济学》和《会计学原理》等课程。通过产学研的积极合作,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专业特点与企业实际需要的有机结合。

(二)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本科生迅速扩招,大学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而转变为大众教育,因此各高校相继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注重培养具有较高就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目前,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在招聘人才时,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与企业进行了积极的合作。

1.依托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为了实现与企业、科研设计院所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水利与建筑学院相继与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寒地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建工集团以及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设计所签订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协议。我院教师依托实践教学基地或个人创造条件进行沟通,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例如,翟国勋老师在讲授《砌体结构》的过程中,将学生带到农大体育馆、游泳馆、研究生楼、食品楼、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学生宿舍楼等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在讲授《农业建筑设计》的课程中,将学生带到黑龙江省畜牧业创新园区和黑龙江省种植业创新园区进行现场教学。通过产学研积极合作,我院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有机结合。

2.依托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对于任何一个专业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够将本专业课程体系内所有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近几年,水利与建筑学院对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每年都选派一批优秀毕业班学生到企业、科研设计院所进行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直接参与到实际的课题或工程项目中。例如,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1级的田广同学在佳木斯水利勘测设计院和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设计所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了毕业设计。通过实际工程的锻炼,学生找到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程的结合点,了解了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一些专业软件(例如PKPM结构计算软件、土坡稳定计算软件、土地整理绘图软件、工程效益分析软件等)的使用方法,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一定的工程素质。

(三)通过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在近几年的毕业设计中,我院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被企业或地方采用。例如,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2级的胡小花、韩晶京同学在侯为军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新农村别墅设计,设计成果已经被双城兴山镇顺利村和拜泉县三道镇富业村采用。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加速了我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满足了企业或地方的实际需要,也提高了东北农业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结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产业(企业)的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学院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对于如何建立并有效运作产学研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如何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宏岩.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22(1):1-2.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 卓越计划;培养模式;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20-02

一 引言

“卓越计划”是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教育改革的新尝试[1]。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强调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在1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培养“为人朴实、工作踏实、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教育办学特色。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3年被批准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二 “卓越计划”的特点及实施方式

人才培养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人才培养方面所独有的、优于其他院校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优良特性,是该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准[2]。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本科院校,地处山东省蓬莱市,位置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学院秉承高校服务社会的宗旨,通过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服务于地方。政策、地理的优势都为我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我院“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是由企业深度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理论及实践教学、共同进行教材建设、共同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学生的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学院为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制定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提出以下措施。

1 校企联合培养,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全程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实施,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实行“3+X”人才培养机制,“3”为三年校内专业学习,“X”可以为A企业、B企业或者C企业,指的是某个企业针对行业发展需要,制定的折合一年的以项目驱动方式进行的企业学习阶段。

2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创新实践能力

依托行业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特色,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加深与校企合作单位的产学研结合,建立“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中心”,以此为平台,组织安排学生进行折合不低于1年的企业学习。

3 完善师资配备

积极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 机械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培养,坚持“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形成素质为目的,构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将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素质均衡全面发展,优化知识体系,以此来全面完善“卓越计划”培养质量。

工程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建立系统扎实的知识体系。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建立专业分支结构,加大相近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学习。基于“工业4.0”,实现智能制造,将知识结构分为机械制造方向、机械电子方向、机器人使用及维护方向。

工程能力: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工程实践训练及第二课堂教育,工程训练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三部分,工程实践训练的开展要由教师主导为主,学生参与为辅,向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过渡,注重设计性、综合性工程实践训练的开展,重点加强先进制造和现代工程的综合训练;第二课堂教育充分利用创新平台,开展以竞赛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以赛促学、以赛代考,重点加强面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各类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及职业发展能力。

工程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在工程实践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专业人员的身心素质、责任心、道德感等密切相关。

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体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3+1”培养模式。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整个培养阶段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3”为3年的在校理论学习阶段培养,“1”为企业深度参与的不低于1年的实践学习。“3+1”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授课顺序,实行“2.5+0.5+0.5+0.5”的教学方式,即:第1~5学期(2.5)在学校学习公共理论知识;第6学期(0.5)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第7学期(0.5)再回学校进行专业知识拓展;第8学期(0.5)在企业进行以项目驱动方式为主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2 “双证书”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实行“双证书”培养,即学生毕业时,不仅取得相应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而且可进行面向行业培训的职业资格认证,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3 创新教育。基于竞赛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赛促学、以赛代考,充分利用各类型创新科技大赛,根据大赛成绩获得相应学分。

4 “双导师”培养。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巩固,能力需要在实践中锻炼,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3]。我院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建导师团队,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原则上要求,“企业导师”职称为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

5 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作为基本出发点,整合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最终达到“卓越计划”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4]。

四 机械专业“卓越计划”培养计划

整个培养计划由理论学习(校内)和实践学习(企业)两部分组成。

1 理论学习培养计划。理论学习课程除通识教育之外,主要开设工程知识基础课程、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工程技术方向课程、工程技术任选课程。具体的学时、学分分配情况如表1所示。

2 实践学习培养计划。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工程背景,采用“双导师”共同指导,以企业生产案例为典型实例,真正实现“做中学”。实践环节具体的学时、学分分配情r如表2所示。

总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基本实现“卓越计划”实施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李爱玲,甲少华,胡忠于,黄念东,曾坚贤.“卓越工程师

教育培养计划”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广

东化工,2014(10).

[2]韩建海,周志立,杜辉,苏冰,张丰收.突出行业背景与

办学特色构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新模式[J].河南教

育,2013(2).

[3]刘元林,张增凤,李洪涛.基于“卓越计划”的“3+1”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2013(1).

[4]李东锋,高为国,黄曦,张利君,彭庚新.“卓越计划”实

施背景下材料成型专业的培养模式探讨[J].湖南工程学

院学报,2015(12).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扬州技师学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形势、了解自我,制定切合实际和可以操作的目标,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和管理。

一、扬州技师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

(一)数据来源。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中,主要以2010级和2011级在校生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老师和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为调查对象,涉及专业有汽修、公路、护理、财会、电子商务等。针对2010级、2011级学生,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学生对自己兴趣、性格和特长的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识等。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主要通过实物方式收回。共向学生生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6份,有效回收率88.67%。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院领导高度重视

从新生入学开始,学院就组织专业介绍讲座,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需要学习的专业课,以及今后的就业方向。班主任也会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但目前我校主要缺少职业兴趣测量软件。通过调查统计得出,中职生对于自己的认知度并不高,69.07%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都不甚了解,只有18.75%的学生清楚自己在当前及以后职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因此在中职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他们提高对自己的认知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但仅仅停留在简单认识和了解上,深刻了解本专业和喜爱本专业的学生占9.43%,没有认识和了解的占3.77%。所以在职业规划教育中要加强职业引导,让他们喜欢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并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这是职业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将就业指导理论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必修课

近几年,学院特别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是一所技工类学院,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职业指向性,技工类学校学生在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如果不同时具备适应社会和职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则很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求职市场中胜出,更难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向成功。因此,能否成功就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一般来说,学生报到后,学院首先开展入学教育,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同时,还会在二年级的下学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据统计,学生对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满意度达53.03%,对这门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满意度达56.95%,但也存在一部分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且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只有16.07%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困惑,这说明我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有待探索和提高。

3.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职业

因为技工学校培养的中职生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所以学院不仅仅要灌输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今后从事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教育部文件规定:技工院校学生必须参加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所以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成为技工院校职业教育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过程中,中职生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今后的职业就业方向。通过调查,对于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52.77%的学生不太了解和不了解,6.48%的学生没有考虑自己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发展,40.74%的学生表示了解,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今后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问及对自己今后的求职影响较大的因素时,80.63%的学生认为专业技术重要,52.35%的学生认为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但是大多数中职院校对于专业技术的教育往往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若要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还要多让学生操作实践。

4.校企合作让学生了解就业方向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亲密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工作技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企业,让他们了解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从而为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了解今后的就业方向,对今后就业有一定的作用。31.34%的学生有信心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38.8%的学生认为虽然找到的工作不一定很喜欢,但是就业应该没问题;23.88%的学生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做些临时性工作勉强维持生活;5.97%的学生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认为一毕业就要失业。这说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大部分学生对自己今后就业有一定信心。但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我们在平时还要重点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对于今后的就业,认为发展空间比较重要的占34.3%,认为工作的稳定性比较重要的占27.87%,认为薪水高比较重要的占24.6%,认为兴趣爱好比较重要的占13.11%,同学们的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社会上人们在择业时的倾向,真正在工作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还是少数,这说明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还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从事的职业都不是自己喜欢的,只不过是为了薪水、发展和稳定而在工作,这就会在工作中缺乏创新,得过且过,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完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一)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机构。

首先,要建立职业咨询部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指导主要起到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具体到个人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选择的时候,由于中职生缺乏社会经验,对职业世界只有模糊的感性认识,因此只有加强面向个体、个性化的职业咨询辅导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次,要加强人才测评建设。在国外,人才测评是作为就业指导中心必备的指导手段使用的,而在我国目前只有较少的学校使用了这一手段。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测评,才能有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估。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测量结果,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消除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

(二)发挥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渠道作用。

教师通过课程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中职生不愿意学习枯燥的理论课程,所以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有效开展。

(三)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

学校在平时可以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首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专业教师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佳人选,他们对专业知识比较精通,往往是学生崇拜的偶像,他们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贯穿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灌输。通过专业知识的传输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两者的结合,让学生理论付诸实践,再通过实践验证理论,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从而对自己今后从事的工作有更好的规划。

(四)优化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

学校必须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为完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员保障。专职教师主要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策划工作,他们是整个队伍的核心与骨干,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专职教师应保证一定数量,并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和一定的工作兴趣。兼职人员主要由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和班主任共同承担,主要通过对中职生进行日常管理来培养中职生行为素养并指导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他们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另外,学院还可以聘请校外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事业有成的历届校友作为兼职人员,以案例分析为主给学生提供多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首先,学校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分阶段、实施重点教育的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有系统地进行阶段性的教育引导活动。其次,要依托教育部开展的“文明风采”活动,利用校本《择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指导学生如何写一份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利用校园网、黑板报、广播电台宣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和作用;在全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开展以“我的职业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从而把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吴文娟.关于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讨[J].改革探索,2009(4).

[2]赵兰英.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以南宁工程机电学校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孟万金.职业规划—自我实现的教育生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2004.

[4]黄天中.生涯规划[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5]赵云猛.职业生涯设计与职业指导[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6]张建娣.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综述[J].职业,2012(12).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篇(5)

做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增强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将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做为创业教育的根本。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创业教育,可以很好将本课程相关的知识,通过科学运用,对学生未来创业起到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

创业教育;营销策划;课程;教学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立足省情校情,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不断完善了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相关工作。做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增强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将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做为创业教育的根本。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创业教育,可以很好将本课程相关的知识,通过科学运用,对学生未来创业起到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营销策划》课程还多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理论上更多的是重复《市场营销》课程知识点,有的虽然引入了项目教学方法,但多采取的是仿真项目,先定一个策划项目,然后学生根据项目提供的相关信息来完成策划任务。这样虽然对学生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在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仍显得欠缺很多,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上还存在不足。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存在不够丰富,从而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严重的制约。针对此问题,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围绕学生营销策划能力提升,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重视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能力不断提高做为教学的突破点,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技能保障。

二、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的相互关系

(一)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要求相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营销策划》课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相比其他课程而言,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在教学中,通过以学生训练为主导,以营销能力的提升为最终学习目标,这些也与创业教育的要求也十分接近。在对创业项目分析时,也需要学生对项目有很强的风险评估能力和可操作性。在创业教育的实施中,是以学生为自已动手实践为主,教师通过指导来降低创业项目的风险。

(二)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互为补充。我们都知道创业的成功与否,与创业的策划能力关系密切。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内容在这方面,为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而通过创业教育,也可以为《营销策划》课程的实践活动提供很好的载体,通过对项目的评估,策划实施,也为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实战平台,进一步对学生学习此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三)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要求相一致。《营销策划》课程要求策划人要具有良好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使得策划方案更具有创意,也能打动更多的受众。创业教育也要求学生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二者的要求有很大的共性和一致性。

三、创业教育融入《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对《营销策划》课程认识,对创业中营销策划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在市场意识得到提升,对市场机遇的洞察力敏感性进一步增加。在本课程有限的教学时间,通过在丰富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将营销策划思维的系统性更好的体现出,使学生对市场的认识也更加深刻,进而有利于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二)为了使创业教育更好实施,需要提升《营销策划》课程在专业教学中所占比重。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在进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时,应有所区别。针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增加本课程学时数,有创业计划和兴趣同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营销策划知识进一步拓展,从而更为学生创业就业意识和能力提升提供服务。

(三)以创业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以创业项目来设立教学情景,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策划方案和创意,对比不同方案对创业项目是否成功的影响进行分析。有条件的情况,可以让学生进行市场调研,来进一步加深对于不同方案和创意的优劣评估。同一创业项目,在课程教学进度的不同时期,分别由学生为主导来开展方案的策划工作,体会各种不同策划理论知识的运用。

(四)以创业计划步骤为环节来设计教学任务。一个好的创业项目载体是不够,还需要将此项目进一步分解也一个个策划活动或方案。而《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也在需要设计一个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策划活动,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就目前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来看,营销策划活动内容包含很多,但仍以市场营销的内容为结构主线。在对创业教育的引入后,可以通过对创业计划书的完成为主线来创立课程教学内容。

(五)以学生为行动主体来组织教学。创业教育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有很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是以实战性、可操作性、创新性、学生为主体来开展的。因此,《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应通过任务驱动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通过对教学过程细化,可以分解成六个步骤:提出任务;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和归纳;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搜集;按分析或方案思路来完成任务;提交任务结果;任务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处于指引和考核评价的角色,学生则是行动和主导的角色。为了使任务更好的得到完成,可以通过运用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游戏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领会任务要求,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所需要达成的目标。

四、结束语

做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不仅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和覆盖面,还通过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来推动优质学校建设。另一方面,在创业教育中,通过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教学,增强院校办学活力。

作者:胡敏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卫红.营销策划教学创新技能与策略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1).

[2]朱华锋.建立营销策划课程独立内容体系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204-02

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各种考试的重压下,高等学校教育存在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实践能力差是我国高校工科毕业生的普遍缺点,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界和用人单位非常关注的问题。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提交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指出,2002年,我国研发总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但合格工程师这一指标却排名第49位(最末位)[3]。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迅速增加,许多应届本科毕业生由于实践能力差而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为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各高校必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高等学校打破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走出象牙塔,积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4]。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于2001年开始,从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入手,对于在教学环节运行过程中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尝试。

一、通过产学研协商,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分为整体性和专业性两个层次[5]。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将整体性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为:“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学习,和一定的生产劳动、实际工作的锻炼,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进展;具有健全的体魄。”而专业性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各专业所要达到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因此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首要任务就是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准确定位。

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在产学研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将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备农业生产性建筑、设施农业工程、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农业建筑与环境、工厂化设施农业系统、农村新能源开发与科学利用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装备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通过产学研协商,修订、完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本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让企业、科研、设计院所的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出谋划策。通过产学研有机的合作与协商,我院的教学计划得到逐步完善,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

1.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我们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3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通才与专才”培养的结合,将校级公共必修课、校级基础必修课、校级人文系列选修课、院级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搭建成宽口径的知识平台,构建了具有灵活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新构建的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3级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比例达到18.2%,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课的机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

2.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是大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课程组合与设置构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知识载体,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知识框架体系。大学课程设置既要体现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又要体现出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同时,更要符合市场需求。因此,我们在充分听取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建议的基础上,首先强化了通识教育课,夯实了专业基础课,通识教育课比例达到29.6%,专业基础课比例达到18.5%;其次,我们在新教学计划中增添了《精准农业》和《农业废弃物处理》两门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学习这两门课程,学生可以对如何利用“3S”(GPS、GIS、RS)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的产量和效益,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和装备,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另外,许多企业都提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所需的基本知识,还需要具备将来从事本行业所必需的社交、组织、管理及经济知识。为此,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我们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了《建筑企业经营与管理》、《建筑工程经济学》和《会计学原理》等课程。

3.合理安排年度教学内容

我们在充分考虑各门课程前后衔接关系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每一学年具体应安排哪些课程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论证。例如,考虑北方气候特点,我们将测量实习和建筑施工实习安排在暑假进行。另外,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我们充分考虑企业的建议,将专业课由第七学期提前到第六学期,第七学期仅设置一定学分的选修课,这样从第七学期开始,指导教师就可以将毕业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就由半年延长为一年,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也为学生考研和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机动时间。

4.合理设置专业方向

考虑到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没有明确的行业对口部门,该专业毕业生除了少数继续攻读高一级学位,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外,大部分毕业生都要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等技术服务工作,因此,我们在考虑企业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在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3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增设了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方向,从而提高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5.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人的认识的升华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大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而且是他们培养能力、展示才华和增强自身潜在价值的广阔舞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发展,社会上的用人观念也在转变,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要看求职者的文凭和学历,更要看其能力,看其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在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3级教学计划中,接受企业、科研、设计院所的建议,我们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其中,课程实验490学时,占理论课总学时的20.1%,实习7周,课程设计7周,毕业设计14周,实践教学比例达到17.5%。另外,为了实现与企业、科研设计院所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相继与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寒地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建工集团以及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设计所签订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协议。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科研设计院所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三、结语

教学计划的修订、完善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课题。产学研合作制订教学计划可以紧密结合市场和学科领域发展的需要,可以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在产学研合作制定教学计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对于如何充分发挥企业、科研、设计院所的积极性,建立高校专业教学计划实时信息反馈机制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金田.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优势与模式[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4):97-100.

[2]王万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9-40.

[3]张彤,莫建文,欧阳宁.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06,(4):85-86.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07 — 02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它是职业教育的层次上移到高等教育阶段后,形成的一种较为独特的高等教育类型。由于培养的人才规格类型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学术型或者理论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具有很多自身的特殊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应认真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思路、方法和举措,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笔者认为,如欲提升高职院校培育应用型、实用型职业人才的能力,打造高职院校特色办学、质量兴校的良好品牌,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应宏观考虑、统筹安排、协调推进,逐步形成各环节要素优势互补、相互支撑、良性循环的生动局面。

一、科学合理地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

专业是高等学校组织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和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遵循以下要求〔1〕。

(一)专业设置的规格应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的特征,应该以一定学科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来设置专业;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则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规格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规格不同,同时体现着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教育的专业规格必须要体现出对高级实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基本素质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知识结构方面,所学理论知识在于“够”而不在于“多”,也不在于“广与深”,就是要坚持“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应该以够用为度,不刻意追求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学术性;在能力方面的要求,是高职专业规格特殊性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二)专业设置应适合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种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决定着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地方性和行业性,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合格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应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

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也称人才培养计划或者培养方案)是学校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方案,是组织和管理教学、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指导性文件。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编制,是在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内容应体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一)高职院校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

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原则。

2.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3.突出应用性与针对性的原则。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更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原则。

5.坚持产学结合的原则。

(二)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

1.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根据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努力体现学校办学和专业发展的特色。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是对专业培养目标细化、具体化的描述。一般包括对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结构。

3.修业年限。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修业年限为两至三年,管理、财会类专业一般为两年,理工科专业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的修业年限可适当延长,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培养对象的高等职业教育修业年限为五至六年。

4.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高职学生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课和实践实训课三大部分。公共基础课板块包括思想道德、外语、人文、计算机、体育和专业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课程。理论知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两部分。实践实训课按照有关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工作能力的需要来设置的实践性课程。

5.教学进度表。教学进度表是各门课程具体的实施规划,表中一般包括各门课程的学分、学时要求以及各学期周学时的规定要求。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基本途径。”传统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在课堂或者实验室内进行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是主要方式。虽然也有一定的实习课时,但无法完成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为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光靠课堂、实验室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应有所创新,才有出路。实践证明,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就是一个较好地选择。

(一)“产学研相结合”的要求

“产学研相结合”是指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本质是校企互动、互惠互利。“产学研相结合”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专业设置、培养计划的制定、教师的聘任培养、教育资源的互相利用、科技开发攻关到学生的就业,学校和企业相互配合,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高职院校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建立“专业设置咨询委员会”的方式,集思广益,广泛听取企业家的建议和意见,邀请他们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修订。在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科技开发攻关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将具有较强教学能力、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派送到企业生产前沿,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管理,在具体的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二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进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不仅在教学中为学生带来大量的生产案例与实践经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的专业理论优势和科研优势,与学校合作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攻关。

(二)“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也是高职院校组织教学的一种具体形式。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中比较典型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2〕:“订单式”教育,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1”式教育,如,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工交替”式,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全方位合作”式,如上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合作式,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双定生”式,如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双证书”式,如天津职工大学等等。以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虽然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但由此不难看出,只要高职院校敢于探索、善于探索,有效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科学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社会对高职院校办学的认可度就会大大增强,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的满意率也会有所提升。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关键。高职教育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及高职教育重视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实践背景或者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即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具备理论方面与实践方面的双重素质,成为“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原国家教委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2003年教育部《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价的意见》(讨论稿)又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并且对“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的认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a.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且具有讲师(或者以上)的教师职称;b.既有讲师及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中级及以上职称;c.主持(或者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或者社会效益。

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的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老师,担任兼职教师。”建设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节约办学成本,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综上,统筹兼顾不仅是总揽全局的科学发展理念,更应该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高职院校的发展引用这一宝贵思路,是现实的抉择,也是谋求更好前景的必然。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则寄托着千万学生家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机遇失不可得,只有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善于创新,高职院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一定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