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时政新闻论文

时政新闻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15 00:02:52

时政新闻论文

时政新闻论文篇(1)

二十一世纪初期时事新闻多被列为高中政治考试中的必考内容,而当前高中政治必修课的基础知识中诸如认识论、辩证法、唯物论等均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时事新闻要素的有效融合。高中政治的日常学习相对而言更偏重于理论化,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思考能力以及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对此,在对日常时事新闻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适当地以课本的专业知识加以引导,尤其是在逐步积累深厚的时事新闻之后,在课堂上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在解读和讲解高中政治的知识点时,就更能有的放矢。同样,学生在接触了大量的时事新闻并将其与课本知识糅合起来进行理解之后,其新闻敏感性、政治敏感性以及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融合的能力等必然会迅速提升。为了保障学生对时事新闻的研究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新闻五分钟播报和讨论时间。将学生按照政治课值日生的方式进行分组,上课初期学生不但需要对当前国内外的新闻进行播报,还需要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课本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达,其他学生可以作为点评方和辩论方。这种方式对学生知识、眼界、视野等都能有效扩展和提升,以及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和对课堂气氛的有效调节等均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学生将理论和时事新闻之间进行融合之后,其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生进行辩论时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样可以得到系统地提升。

二、转变课堂学习观念,合理安排新闻运用时间

(一)逐步开展主题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学政治并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单纯学习理论知识,相对而言,政治应该是高于生活但同时与生活有极大的联系性的基础学科。在对政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将具体的学习与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从书本中脱离出来,逐渐将自身的视角从理论学习转移到社会生活中来。以近期比较火热的“青奥会”为例,“青奥会”本身与青少年的成长紧密相关,因此,与“青奥会”紧密相关的各类时事新闻均可以在课上以主题讨论会的形式来进行。但是在针对新闻话题展开分析之前,建议教师不要采用传统的教师挑选题,学生被动参与的方式,而应由学生根据时事的变化自行选择与课上内容讲解相关的话题作为材料。此种教学模式,将原本以如何应对答题的知识点固有化和模式化所带给学生的压力,从根本上进行了缓解,枯燥无味的教学开始因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变得更具有趣味性。

(二)巧妙设计课堂内容,融入时事新闻讨论

时事新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融入同样需要巧妙构思,一般来说教师习惯性地在上课伊始的5分钟到10分钟内,或者在下课之前的5分钟到10分钟内,将时事新闻融入进来与学生们进行探讨。但是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下课之前的5分钟到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还可能在教师所讲解的课程内容中,这时候带入时事新闻对于学生思维的迅速转变自然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建议教师将时事新闻作为课上讲解时重要的材料在课程中有选择性地进行融合。当学生带着疑问和新鲜感来面对课堂讲解的转变时,其对本课内容的总结、领悟和归纳等能力,自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时政新闻论文篇(2)

【关键词】 政治责任感 职业道德素养 深厚文化底蕴

1 政治责任感

新闻编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知识素质和新闻业务素质,这是新时期一名合格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政治素质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奋斗追求的目标。如果新闻编辑政治不强,思想觉悟不高,无法对新闻报道的政治性进行敏锐的分析和精确的判断,可能导致新闻偏离舆论导向;如果业务不经,则没办法监察处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把关不严,导致报道出现失实、不准确等问题;如果纪律不严、作风不正,报纸编辑的职业道德确实,则有损报社的形象和公信力。

政治责任感对新闻编辑来说是最重要的。作为新闻编辑,必须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因为新闻除了大众传媒都有的传播信息的功能外,其本质上就是和耳目,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作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负责编辑整组、整版节目的新闻编辑,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特别是近一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果政治素养欠缺,看问题就会片面,不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必须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其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

2 职业道德素养

2.1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概念

作为各行各业工作者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职业道德是至关重要的。就算是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再强再高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如果其自身不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不遵守行业规范,那么也称不上一个合格的新闻编辑。作为一项面向公众,具有较强政治性的工作,新闻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体现在对社会受众负责的态度上,做好群众的思想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实际工作时,新闻编辑必须严格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每一则新闻原始素材进行编排处理,对新闻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同时,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要时时刻刻记住自身应该坚持的原则和肩负的责任,做一名职业道德坚定的编辑工作者。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互相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2.2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体现

众所周知,职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社会分工是职业形成的必要条件,而职业的产生又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必要条件。

1919年,被誉为“新闻教育界第一位大师”和“新闻学界最初开山祖”的徐宝璜先生在出版的中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新闻学》中专门列出的“访员应守之金科玉律”,可以说是中国新闻道德规范的雏形。而美国在1908年,就出现了由威廉制定的《记者守则》。可见,新闻道德在职业教育中受重视程度及职业规范的出现之早,较之于一些古老的职业来,可谓是后来居上。这是新闻业值得自豪的事情。

3 深厚文化底蕴编

新闻能最广泛地反映科技、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基本状况和最新成果,所以,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不断加强自己在经济、法律、科技、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修养,以提高解决实际报道问题的能力。

当前,我国已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知识的增长相当迅速。所以,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相应对新闻编辑文化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时代呼唤学者型的新闻编辑,呼唤能给广大听众带去真理和知识的新闻编辑。 因此,新闻编辑应当时时刻刻钻研一些学问, 并将其运用到新闻报道的编辑中。 信息化时代,媒体竞争激烈,任何媒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3.1 专业理论知识

所谓专业理论知识,是指编辑人员分工范围里的专业理论知识,即编辑基础理论知识。新闻编辑除了要学习掌握《编辑学》、《编辑社会学》、《编辑的修养》等普通编辑学理论知识外,还要侧重学习掌握《新闻学概论》、《传播学》、《广播电视概论》、《网络新闻》等新闻出版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新闻知识的基石,又是能用以指导新闻实践的专业理论基础。这是编辑人员开展工作的基础,或先决条件。

3.2 专业技能知识

新闻编辑必须具备先进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文字功底和文化功底。新闻稿件必须依靠文字的手段来播报,对新闻题材进行编辑时需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连贯性和简洁性,这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对语法及修辞、逻辑知识有一定了解,如果一则新闻没有配套的表述语句,那么是无法体现出新闻的生动性和价值的。除此之外,新闻编辑必须要有一定的写作基础,这样才能对原始稿件进行更加深入的加工和布局,既能够保证新闻素材最大限度的符合事实,又能够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新闻编辑工作也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新闻编辑不仅要学习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作为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掌握编辑业务技能知识——编辑工作中的主要程序、主要知识,其基本功是“六艺”:选题、组稿、审稿、加工、发稿、校对。不同媒体的新闻编辑其专业技能知识又有不同。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的进步,电子计算机已在编辑领域大显身手。

未来的新闻编辑,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就必须迎头赶上,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特别是与多媒体有关的技术利用现代设备,实现编辑手段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新闻编辑应是“杂家”,是“通才”。新闻编辑的知识结构一言以蔽之:“杂”——知识博杂,杂中有专,以百家知识为基础,以政治理论知识为指导,以业务知识为核心,以专业知识为专长,以语言文字知识作为贯穿各类知识的主线。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6.

时政新闻论文篇(3)

关键词:网络新闻发言人 网络执政 网络时代

2009年,广东、贵州、江苏、安徽等地政府纷纷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出台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新生事物,网络新闻发言人一出现就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新时期各级政府新闻的一个亮点。网络新闻发言人及其制度作为政府执政的一种新的实践方式,从其诞生到现在,走过的路程并不长,迫切需要学界的反思。有鉴于此,本文对网络新闻发言人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指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产生是政府应对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产物;网络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模式,标志着中国政府网络执政时代的到来。

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应对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产物

互联网全面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影响。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整个中国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过去一段时间,一系列网络舆论事件都对政府提出了重大挑战,从“周老虎”事件到“躲猫猫”事件,从“天价烟”事件到“艾滋女”事件,从“最牛钉子户”到“嫖宿”事件,再到“局长香艳日记”事件、“兽兽门”事件,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不再是通过传统媒体而是通过网络被迅速放大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成为公众舆论生成的重要平台。

网络的正面社会影响和负面社会效应如影随形,共存共生。网络给媒体发展带来新的空间,但也使传统媒体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网络有力地推动了信息公开,但也加大了新闻管理的难度;网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但也会成为人们情绪宣泄的场所;网络加快了民主政治的进程,但也容易成为滋生民粹主义的温床;网络加强了对官员的社会监督,但也容易产生网络暴力;网络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但也容易造成低俗落后文化的流行;网络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会出现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网络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但也会给境外敌对势力提供渗透的渠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应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成为加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①

在2009年11月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讲话中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网上舆论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切实引导好网上舆论,是维护网上信息安全的重大举措,事关事业兴衰、社会和谐。”②

正是在互联网对政府执政提出了重大挑战以及中国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双重时代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首先“触网”,推出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因此,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可以说是中国各级政府顺应网络发展,应对网络挑战的必然产物。

网络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模式

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无到有,并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目前,我国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体制已基本确立,即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的新闻和发言人制度。③2009年,云南、贵州、南京、安徽、天津等地顺应网络时代要求,纷纷试点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从传播模式来说,网络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模式,实现了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

从间接走向直接。传统的新闻模式中,新闻者通过大众媒体向受众信息,模式是间接(Mediated)。在这种模式中,者首先确定主题,然后召开新闻会向记者信息,最后通过记者的新闻稿件最终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同时,由于传统媒体发稿周期较长,一般为24小时,甚至更长,新闻者根本无法实现与受众的直接沟通。而网络新闻则是由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向发言人提出问题,新闻发言人直接回答,从而实现了者和受众的直接传播。

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沟通。从信息的流向来看,传统的新闻模式中,公众往往缺少或不能向发言人反馈信息,因此,信息流向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而在网络新闻模式中,公众由于直接面对发言人,因此他们可以随时进行沟通,正如两个人之间直接面对面的对话,从而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沟通。同时,Web2.0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强,借助Web2.0技术,通过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以及论坛、博客、微博等媒介,发言人与受众即时互动,网络新闻实现了真正的双向沟通。

从现实走向虚拟。传统的新闻都是在现实中的新闻,而网络新闻却实现了在虚拟中的对接。无论是者还是网民都是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进行沟通。现实中的舆论管理我们早已不再陌生,而且深谙其道。然而,面对虚拟的网络舆论,则需要者更高的舆论管理技巧。正如贵阳市市长袁周所说,网络舆情的变化促使政府必须进行角色转变,政府信息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延伸,从单向信息向多点、动态传递信息转变,从定时、定量传播向互联网上24小时随时更新转变。④

网络新闻会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参与者数量的限制。传统的新闻会如果没有突发事件往往都是定期召开,而网络新闻会基本没有时间限制,网民可以随时提问,新闻发言人可以随时发言。例如,南京市设立的网络新闻发言人明确规定网上意见24小时之内必须回复。更有专家指出,针对网络舆情迅速及时的特点,网络新闻应该力争在黄金4小时之内得到回复。

除此之外,传统的新闻还受到地域的限制,而网络新闻则彻底打破了国别、地域的限制。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新闻记者、网民只要对主题感兴趣,都可以参加。另外,网络新闻会还打破了参与人数的限制。传统的新闻会无论场地多大也只能由特定数量的记者参加,而网络新闻会则为无穷尽的网民提供了可能。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意义:开启政府网络执政的新时代

美国学者Timothy Cook最早在《新闻执政:新闻媒体作为一个政治部门》(《Governing with the news》)一书中曾提出“新闻执政”的理念,指出现代政府应当运用新闻来提高公共政策部门的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和执政的合法性。网络时代给政府执政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政府顺应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启了政府网络执政(Governing with internet)的新时代。

2003年非典疫情初期,中国政府由于采取传统的媒体管控方式,导致非典疫情假消息、小道消息泛滥,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恐慌,不利于非典疫情的防控。汲取非典的教训,中国政府加强了新闻会的建设,权威新闻的,成功引导了社会舆论。

当前,网络已成为民意表达最为集中的场所之一,已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主流渠道。“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出现,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新渠道和新方式,也是政府改进作风、促进勤政廉政建设,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直面网络舆论,是中国政府顺应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网络新闻会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参与者数量的限制,实现了从过去的间接到现在的直接,从单向传播到双向沟通,从现实到虚拟的突破,开启了中国政府网络执政的新时代,是中国政府更加成熟和自信的表现,是中国政治更加透明和民主的表现。

网络新闻发言人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网络新闻发言人开启了中国政府网络执政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然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仍然处于蹒跚起步阶段。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实践和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网络新闻发言人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网络新闻模式的推广。目前,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虽然仅在我国几个省市试点,但它一出台就引起了舆论的关注。从当前来说,整体舆论导向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出台表达了肯定态度。然而,如何将网络新闻从试点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络新闻依托的是网络技术发展和网民的参与。不同地区网络技术的普及程度和网民的成熟程度各不相同,如何根据各地、各部门不同的情况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网络新闻制度,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网络新闻发言人形式、内涵的拓展及其制度保障。其实,网络新闻并非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不过最早的网络新闻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企业。早在2000年3月20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北京艺百网络就举办了“中国首次网上新闻会”⑤。网络新闻是把传统的新闻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通过网络形成虚拟会场,把新闻者和分散于不同地点的记者集中在一起,使信息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实现有效传播。

从目前我国几个省市的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实施来看,网络新闻发言人更侧重线上的网络新闻形式。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在互联网上信息,用发帖、跟帖等形式回复网络舆论,形式极其简单。其实网络新闻形式可以更加丰富多样,同时网络新闻的内容也急需拓展。网络新闻发言人不是网络发言,而更应当是网络服务的一种形式。

网络新闻的理论指导。网络新闻发言人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推广的过程是我国政府在网络执政时代的积极尝试。任何一项社会实践都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中国政府网络执政的新闻实践同样也需要网络新闻等相关理论的指导。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新闻来说,网络新闻实现了传统模式的多个突破。传统的新闻理论在指导新型的网络新闻的时候更显捉襟见肘。

因此,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对于提高网络新闻水平,加强政府网络执政水平大有裨益。伴随着中国网络新闻的蹒跚起步,网络新闻的研究和理论化同样也需要加强。

注 释:

①叶皓:《网络时代执政的机遇和挑战》,《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5)。

②王晨:《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的讲话》,

③汪兴明、李希光:《政府发言人15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中国“网络新闻发言人”亮相政府学会直面网上舆情》,news.省略/c/2009-09-07/160018598509.shtml

⑤宋双峰:《一种新的新闻模式――网络新闻会》,《新闻与写作》,2005(9)。

时政新闻论文篇(4)

【关键词】新闻伦理;中西方比较;新闻传播交流与冲突

新闻伦理道德涵盖的范围不仅仅包括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或者职业伦理,还包括新闻事业整体以及包括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新闻组织在内的新闻媒介实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品德规范的总和。

中国的新闻传播业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是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从产生之初。便打上了中西文化融合与冲突的烙印。这种融合与冲突始终贯穿在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脉络中。1815年,外国传教士在马六甲出版了第一份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开启了中国近代报纸的先河。之后,外国传教士办得报纸蜂拥而入。这种行为虽是一种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但客观上也将西方的新闻传播思想带到中国的土地上,使中国人眼界大开,认识到报纸可以言及国事、政事,可以传播知识、传播文明。正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开启了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崭新一页。

1.中西方不同的新闻理念导致了不同的新闻伦理道德

西方新闻传播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指导思想是“自由主义理论”及其修正后的“社会责任理论”(即“新自由主义理论”)。媒介被认为是在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记者必须有新闻采访、报道、评论的自由,自由、平等的观念深深地烙在新闻界的指导理念当中。但是随着自由主义实践的发展,早期的纯自由主义被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自由而负责的报业理论———“社会责任论”(或“新自由主义”)所取代。这种理念认为,言论自由是附有义务的道德权利,是以个人对于他的思想、良心的义务为基础的,它是一项道德的权利。这与“自由主义理论”相比较起来,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这种进步并不能改变资本对于媒介的占有和垄断,但是它更加强调了媒介的道德和伦理责任。

我国的新闻伦理道德规范是建立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道德观的基础之上的。这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开头表现得极为明显:“新闻工作者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努力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的严肃性和声誉。”这些明确表明了我们的新闻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根本区别于西方的新闻理念,所以我们的新闻伦理道德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

2.中西方不同的媒体政治经济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新闻伦理道德

当代资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属于私人所有的企业。随着竞争和垄断的加剧,他们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也必然要求新闻媒体体现出来,成为他们的盈利工具。新闻媒介之间的相互争论、攻讦、揭短,这种现象给人以极端民主和绝对自由的假象,并成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象征,其实这种象征正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的集团竞争在新闻领域的反映。西方传媒作为“第四种权力”立身,新闻从业人员只是对传媒业主负责,新闻传媒的道德失衡往往表现在媒介行为、组织行为,新闻伦理道德规范也主要是针对新闻业而言的。

与西方传媒不同,中国的新闻媒体长期以来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要对党负责,对政府负责,新闻传媒的伦理道德基本上与党和政府持同一取向,道德失衡的现象只是新闻从业人员的个人行为,所以我国新闻伦理道德就是在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指导下,从大量的实践工作中提炼出来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资本主义新闻伦理道德有本质的区别。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道德伦理,反映在新闻伦理道德上,也就是我国的新闻事业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是实事求是。

3.中西方相似的传媒发展情况使得传媒伦理道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民主政府建立以后,媒体进入了自由传媒时期,西方传媒主要被设计成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种权力,而中国传媒主要是承担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自由传媒时期主要有三个阶段:传媒政治化时期、传媒商业化时期、传媒垄断化时期。

在传媒政治化时期,政党为传媒提供资金,传媒成为政党的宣传工具,成为不同政治派别手中的武器。在西方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政党报刊时期,在中国以“十年”为代表,尽管中西方的控制手段不同,但是道德失衡表现极其相似,都是遵奉“事实为政治服务”,攻击政治对手,煽动民众闹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磨合,民主社会进入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时期,传媒也进入了商业化时期。西方国家是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商业化报刊逐渐成为主流,而中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传媒实行经营体制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商业化进程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一时期传媒的伦理道德问题主要在于媒体商业化运作带来的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冲突,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出现大量的“有偿新闻”现象,尽管产生的根源不同,但是表现极为相似,传媒和从业人员利用手中聚集的注意力资源作交易,捞取好处,谋得私利。

在一段自由的市场竞争之后,传媒业开始日趋集中并出现了垄断,在西方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一城一报(台)”现象,中国虽然直到目前仍然是自由化传媒时期,但是以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2001年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的成立为标志,中国的传媒开始了向第三阶段的过渡。西方的大财团控制了传媒业,形成了可以影响政治、经济、文化走向的超级力量,并且加强了对政府的控制,这种传媒的过分集中,一方面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在另一方面也会构成对言论自由的真正威胁,形成“文化帝国主义”或“电子殖民主义”。 [科]

【参考文献】

[1]顾潜.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6.

[2]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M].345.

[3]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

[4][6][10]陈力丹.论中国新闻学的启蒙和创立[OL].中华传媒网,http: mediachina.

[5]范长江.论人民的报纸(1946年).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M].358.

[7]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8.

时政新闻论文篇(5)

关键词:新闻舆论视角;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39-02

高校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主阵地,新闻舆论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正确的新闻舆论对人们的思想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新闻舆论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很大的影响,高校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新闻舆论对教学有利的方面,从新闻舆论视角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新闻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依赖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另一方面,新闻舆论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直接的影响。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新闻舆论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1]。

1.迅速地传递党的思想政治路线及方针政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向标。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发表的新闻舆论,可以及时地反映出党和国家发展的思想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新闻媒介可以更加迅速地使更多的相关信息传播和传递。高校通过新闻舆论可以明确,在现阶段国家及党的整体思想路线和发展方针政策。对这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的政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时俱进进,取得实效。

2.正确的新闻舆论可以有效地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新闻舆论之所以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积极的影响,主要是因为通过媒体传播的正确舆论,使人们能够在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引导下,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一般的新闻舆论中,会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优秀的精神融合在其中,将一切有利于人们的思想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内容都集合到一起,并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将弘扬时代精神和优秀传统结合起来,进而形成更加稳固的民族凝聚力[2]。高校是国家人才储备的主阵地,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接班人,大学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网络等多种媒体,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媒体舆论中正确的舆论,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就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来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舆论的传播媒介更加丰富,人们在通过多种媒体和手段了解新闻信息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充分认识到新闻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从新闻舆论视角出发,不断探索与创新,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做出积极的改进与完善,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大学生塑造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仅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观目标是否实现和其实现程度,更包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哪些客观性的效果,即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那些实际性的效果。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1)虽然我国在近年来在持续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校也加大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但是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学的实践性相对较差。从另一方面来说,高校实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高校试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学向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方式单一、创新不够,不但没有发挥作用实现其实效性,还使得学生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实践分离。因此,高校应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作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3]。(2)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一方面,我国经济出现飞速增长;另一方面,一些敌对势力利用人权、民族、宗教、国家统一等问题大做文章,并刁难我国政府,不利于我国的和平统一。因此针对这种社会现实,就有必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新形势、新问题的实际和理论分析,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出发,找到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观念等有机结合起来的途径,尽快走出困境。因此,可以说在新时期复杂的社会发展环境中,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三、新闻舆论视角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闻媒体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新闻舆论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更大。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将理论教育同实践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时代性,是否具有实效性,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影响较大[4]。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将学生的实际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现在的社会电子信息技术发达,通过不同渠道的新闻媒体可以传播出多样的新闻舆论信息,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通过网络等获得多种信息。教师要善于利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先进的媒体来获得信息与知识。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客观地分析当今的新闻舆论中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树立起和谐发展的观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树立起将理论教育同新闻舆论中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的教学理念。

2.善于利用和触及新闻舆论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新闻舆论中的热点问题,敢于触及新闻舆论中的难点问题。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还尚未得到解决的情况,教师不应该回避,而应该结合该新闻舆论进行客观的分析[5]。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面临很大的挑战,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存在较多的难点。如果可以合理地将新闻舆论中的热点问题,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与辨证,对新闻舆论中的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其原因,教育和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应对。例如,书记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反腐举措,从而在新闻舆论中接连出现各地高官落马的现象,教师要同学生分析和讨论,为什么频频出现高官落马的现象等问题。就可以明白当今政府对各级领导干部廉洁执政的要求,严格要求他们能够“在其职,谋其事”,严厉打击贪污犯罪是为了切实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加信任党和政府,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发展的作用,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关注新闻舆论,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责任感。

3.合理利用新闻舆论中先进人物、事件以及单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合理地利用新闻舆论中先进人物、事件以及单位作为教学的素材,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使学生更加信服教师所讲,并在实践中积极践行。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有很多先进的个人与集体,他们的事迹就是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一方面这些素材使比较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生动,另一方面这些素材源于生活,更加具有感染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说服力。纵向来看,在上个世纪中期就有关于“最可爱的人”这一新闻舆论报道,是对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赞颂;我们每年的“雷锋日”就是在纪念这位舍己为公、默默奉献的战士。虽然这些先进的事例都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由于距离现在的时间较远,且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很难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就需要积极地应用在近年来涌现出的先进个人或先进事迹作为教学的素材。例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就出现了一大批的先进个人和单位,尤其是奋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抛下了家庭,牺牲自己的生命健康,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事业中,他们就是新世纪最可爱的人。这样有针对性地在新闻舆论视角下,运用新闻舆论中报道的先进个人、事件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将理论教育和实际结合起来,就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新闻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转变理念,积极地整合与优化教学资源,并不断地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合理运用新闻舆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铂,海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探索与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2]马智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5).

[3]李铁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时政新闻论文篇(6)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西方与境外媒体千方百计地进入我国媒体竞争市场,与我们争夺舆论阵地。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时刻准备粉碎他们的政治图谋。实践证明,要颠覆一个政权、分裂一个国家、搞垮一个政党,其主攻方向首先是进行文化思想渗透,使其失去精神支柱,政治信仰丧失,思想大堤崩溃,就随之而至。苏联和西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政权丧失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的那场,就是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分化瓦解我国人民的思想,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的反革命。有些新闻媒体在这场中失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教训是深刻的,值得我们永远汲取。

目前,我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时期,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使多种社会矛盾交织,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和社会不稳定。应当指出,重经济效益、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导致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等社会消极和腐败现象有所滋长和蔓延。新闻传媒要用正确的导向引导人们,弘扬社会正气,扼杀不正之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更好地凝聚人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正确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

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要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社会主义的新闻传媒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的新闻事业,宣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部署,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新闻宣传的主体,宣传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经验、成绩和先进人物。要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宣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教育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以高昂的爱国热情、以主人翁的精神,奋发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

其次,媒体要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新闻的原则。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工具,必须接受党的绝对领导,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新闻宣传工作要自觉地服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党和政府提倡的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反对的要坚决进行舆论监督,要严格党的新闻宣传纪律,把握正确的宣传基调,把握宣传报道时机和程度,严守国家的机密,严格节目逐级审查制度,对涉及社会热点、难点和政策性强的报道要请示上级领导,决不允许违背党的宣传纪律,自行其是。要正确地运用新闻工具进行舆论监督,要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不文明行为、、形式主义、等腐败现象进行舆论监督,弘扬社会正气,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真正好转,给人民信心和力量。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要抓住党、政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而又着力解决的问题实施正确的舆论监督,真正达到促进工作、化解矛盾、促进稳定、密切党群关系的目的。舆论监督要把握适时、适度、适量的原则,适时就是把握一个时期、一个阶段总的宣传基调和政策;适度就是要把握尺度,不能说过头话,要讲事实,说道理,以理服人;适量就是严格控制数量,不能搞“轮番轰炸”,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干扰政治宣传,尤其是那些通过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靠法律法规解决的问题就不能搞舆论监督。

再次,要实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必须提高宣传艺术水平和引导水平,自觉在“三贴近”上下工夫。任何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违背规律就会适得其反。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和武装群众,真正使新闻宣传入脑入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新闻的规律尤其是现代传播规律,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中央领导同志提出:“新闻传媒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其实质就是强调新闻宣传要遵循新闻规律,“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喜欢不喜欢作为衡量新闻成效的根本标准”。创新新闻宣传内容,要把握广大受众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信息的需求,拓宽报道领域,丰富报道内容,切实解决新闻面窄、篇幅长,尤其是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过多、过长”的问题,把新闻办活,增强新闻的针对性、时效性,最大限度提高新闻的受众率。要增强新闻宣传的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要多宣传人民群众,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反映他们的呼声和需求,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要多报道那些节奏快、形式活、参与性强的新闻,激发群众收视收看新闻的兴趣。要在形式上进行创新,克服传统的灌输式的报道方式,把新闻报道搞精、搞深、搞活,增强新闻的冲击力和渗透力。

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自觉坚持党性原则,遵循新闻宣传规律,就能保证正确的舆论方向,真正达到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目的,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时政新闻论文篇(7)

关键词 新常态;新闻从业者;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9-0112-02 

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适应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的新常态,增强自信心,迎接发展新机遇。对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新闻媒体行业是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方针的主要传播者和推动者,对社会舆论起到关键的导向作用。因此,新闻从业人员的整体政治素养对整个社会的思想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在新常态下,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如何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了新课题。 

1 新闻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1.1 从宏观角度来看,新闻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挑战 

1.1.1 道德价值观冲突明显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道德价值观的矛盾冲突。与传统的道德价值观相比,现阶段道德价值观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比如激励方式由言语上的精神激励变为纯粹的物质奖励。这种道德价值观的冲突体现在新闻从业人员身上就产生了低俗新闻、虚假新闻甚至有偿新闻等,长此以往必然导致社会整体的道德堕落[1]。 

1.1.2 新闻媒体行业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遍覆盖和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涌现,对各类报纸、广播电台等传统的新闻机构造成冲击,使我国的新闻媒体行业竞争加剧。一些新闻自媒体盲目追求突破,而不惜违反新闻职业道德,使用各种非正常手段来寻求关注从而攫取经济利益。部分体制内的党台党报为了生存发展,一方面,申请财政拨款或者银行贷款,受到权力制约,不能充分行使新闻自由;另一方面,寻求企业投资或赞助,这样在进行与企业相关的新闻报道时其公正性必然受到影响和质疑。 

1.1.3 法律约束不足 

我国关于新闻工作的法律法规众多,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都有对新闻工作的相关规定,各级政府及主管单位也出台了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规定、条例等。但在具体的新闻工作中,这些条文规范大部分成为一纸空文,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约束力度明显不足。 

1.2 从微观角度来看,新闻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不足 

1.2.1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部分新闻从业人员都更倾向于新闻业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能正确认识[2]。如果新闻从业人员不能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正确性和坚定性,那么一旦遇到困难与挑战便容易退缩和放弃;如果新闻从业人员不能保证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先进性和明确性,那么在推动和执行一些新政策时就会出现偏差。 

1.2.2 管理措施不到位 

目前新闻媒体行业对其从业人员进行的思想政治管理主要就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写思想政治工作汇报以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会议。但这些管理措施都流于形式,既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也没有分配专门的人员负责,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1.2.3 工作方式和方法严重滞后 

长期以来,新闻媒体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现出抽象单一、形式化的特点,缺乏活力不能深入人心[3]。如何对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观念和素养进行有效的规范、评估和强化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不能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2 新常态下加强新闻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2.1 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影响力 

新常态下,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手段。通过系统、深入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闻从业人员对经济、政治及社会建设的新常态、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的新常态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在新常态下,新闻媒体行业面临严峻的形势,需要对行业发展的目的和方向进行调适,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行动必须高度统一,从而积极进行新闻改革、发展和创新。具体来说,新闻从业人员要及时领会和学习党的新政策新精神,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新闻宣传工作,树立依法办事的意识形成恪守职业道德的习惯[4]。 

2.2 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创新,增强吸引力 

当今时代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新闻媒体行业要发挥带头作用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同样,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注重方式方法上的创新,这样对于年轻化、知识化的新闻团队才具有吸引力,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进展奠定基础。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设备终端等平台,结合宣传工作,以图片、声音和影像等多种形式手段传达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 

2.3 发挥模范力量,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 

俗语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常态下,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针对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的态度和表现,精心挑选出在爱岗敬业、改革创新和遵纪守法等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人员,并以他们为模范,带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维护新闻宣传的公正廉洁,传播正能量,形成强大的感染力[5]。 

综上所述,新闻从业人员肩负着宣传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对于社会风气和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网进行和服务,欢迎光DYlw.NET联系方式QQ 712086967]公众舆论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新常态下,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养亟需强化和提高,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笑雪.新常态下新闻出版与政治思想工作[J].前进,2015(1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