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5 02:55:26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1)

2014年—2014年中央国家公务员申论科目题材分析

时间考查主题归属领域

2014药品安全监管政治+社会

2014网络监管文化

2014安全生产经济+社会

2014城市交通拥堵经济

2014三农问题经济

2014突发公共事件政治+社会

2014耕地保护经济

2014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

2014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经济

一、命题趋势分析

从上表中我们分析出三点:

第一,近几年申论考试的命题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而且与中央基础性政策文件有密切的关系。或是对政策进行前瞻,或是考查对已文件的深入领会。

比如2014年的申论主题就是在2014年初中央宣布取消农业税和采取了一系列关注“三农”的政策的背景下提出的,以此来考查考生对“三农”问题的理解。2014年中央第一次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下发,足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就是保护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2014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将耕地保护作为主题,其实是一种前瞻。2014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内涵,2014年的国考申论中就以水电开发作为切入角度考查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而2014年8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在安徽的一些考察都释放了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再加上2014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这两者之间的结合进入命题范围也就不足为奇。

第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往往不会马上出现在申论命题范围内。

2014年的“非典”很多人一定还记忆犹新,这一事件成为了对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考验的重大标志,而06年这一问题才进入命题范围。因为一个新的热点事件升格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引起人们的关注需要一个过程,申论考试的材料组织不大可能以一个事件作为例子,可能需要很多同类型的事件进行比较,需要一段时间使问题的表现更为集中。另外,新的社会热点事件往往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处理,进行事件的定性,社会各界对问题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入。申论考试不是“抢新闻”,命题者不会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更不会拿一个连学术界都“悬而未决”的问题难为考生。

第三,经济与社会领域的主题居多。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9年以来,申论考试有4次考查了社会领域的热点问题,4次考查了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1次考查了文化领域的问题,没有考查政治生活的热点问题。

历年的申论主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关注“民生问题”,这和申论考试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试要求是密不可分的。从01到04年,以具体的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角度入手,考查的范围比较狭窄,从05到09年,开始偏向于宏观方向,这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工作特点是有密切关系的,要求考生具备大局观念和对全局的驾驭能力。

二、进入申论命题的热点问题一般特征

1.庙堂之事

历年申论考试的热点问题都与政府职能密切相关。社会问题很多,进入媒体和公众视野的问题层出不穷。但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职能存在必要的限制。有些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政府的公共管理得到合理解决,另一些问题只能通过社会或社会成员自发调节,不适宜进入政府管理的范围。公务员考试考查的是考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主题必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应该是与政府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

2.问题意识

热点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但是如果成为一个“问题”,那就表明它必须有一些负面的、需要解决的因素存在。申论考试不可能只列出一些积极的典型让考生“大唱赞歌”。因为申论考试需要“概括问题、分析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对策”,这些都需要“问题”的存在。但是问题可以存在,却不能过于敏感。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2)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就是指围绕某个理论知识、社会热点、考试题型、考试心理等进行专题教学。这种复习方法由于跨章节、跨教材,“以生为本”,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比较宽、广,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理论知识专题教学

    我们知道,划分考试类型的方法很多,一般把它分为三类,即水平性考试、诊断性考试、选拔性考试。由此可知,高考既不是水平性考试,也不是诊断性考试,而是选拔性考试,是处于最高类型的考试。高考试题是以问题为载体、以能力为立意,通过考试把有相应潜力的考生筛选出来,送入到高等学校去继续深造。

    高考对能力要求固然比较高,但各种能力都是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的。政治学科复习首先重视理论知识的复习,复习理论知识不应仅仅只是注重某个具体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而应该是以某个理论知识为中心带动其他理论知识的复习,以建立起理论知识网络。学生只有建立起了理论知识网络,才能为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否则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认识不高,说口水话,思维达不到一定的高度。

    《经济常识》这门课程,上、下册主要是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知识。根据《政治科考试大纲》要求,这门学科主干知识表现为以市场经济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商品经济理论知识(包括商品、商品基本属性、商品价值量、货币与纸币、货币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价值规律及作用)为基础,讲述我国的市场经济(包括市场配置资源与国家宏观调控)、我国的经济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国的三大产业及经济结构调整、我国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的财政和税收、我国的金融、我国的生产和消费,我国的市场经济与世界市场经济的关系。

    《哲学常识》这门课程,上、下册主要是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四大板块理论知识为构成。根据《政治科考试大纲》要求,唯物论主干知识表现为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辩证法主干知识表现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认识论主干知识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主干知识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集体主义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政治常识》这门课程,全一册主要是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以我国的国家制度、国家机构、政党、民族和宗教、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为核心知识。根据《政治科考试大纲》要求,国家制度主干知识表现为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机构主干知识表现为国家机关即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暴力机关;政党主干知识表现为政党和国家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我国政党制度;民族和宗教主干知识表现为我国民族政策和我国宗教政策;国际关系主干知识表现为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世界两大主题、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国际组织中的联合国,我国对外政策包括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基本立足点、基本国策。

    我们在复习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专题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学科主干知识形成知识树,建立起知识网络,让学生牢固树立“先死后活”、“不死不活”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死中求活”、“死去活来”的境地。学生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才会出现“会当岭绝顶,一揽众山小”局面,达到满意的解题效果。

    二、热点问题专题教学

    高考文综政治试题设计主要是以能力为立意,采用应用性题目,常常以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来实现高考政治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国家利益、国家理念)的。命题以应用为基点,综合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与社会、生产、生活有关的问题,来实现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题在书外、理在书内”,“以问题为载体,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的热点问题为素材”,“试题以‘发展’为灵魂,突出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和平发展观念”,“通过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与自然、关注国家现代化”,这是近些年来高考命题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在高三后期教学中,作为高三政治教师必须按照《政治学科高考考试大纲》所要求考查时间内,对国内外发生比较大的事件进行必要的筛选,找到影响力大、影响时间长的重大时政事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而且还要让学生关心热点问题的最新动态,甚至吸取最新的理论成果。

    多年的高三毕业班教学实践表明,筛选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原则与方法是:以近期为主、远期为辅;以经济政治为主、科技教育体育文化卫生为辅;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以中国共产党活动为主、其他民主党派活动为辅;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为主、其他国家在国际关系影响为辅;以定性热点为主、争议热点为辅;以长效热点为主、短效热点为辅。

    根据上述筛选原则与方法,高2007级文科政治专题教学可以把近一年来国内、国际所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筛选为:(1)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提高国家宏观调控水平;(4)四川由旅游资源(工业)大省变旅游资源(工业)强省;(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构建节约型社会;(7)关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8)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换届选举;(9)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10)朝核问题与中国的影响力;(11)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2)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逐步形成及对中国的影响;(13)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这些是后期教学必须关注的热点问题。不仅政治学科要关注这些热点问题,而且历史学科、地理学科也应该从自己相关知识去认识这些问题。

    通过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教学,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体现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实用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生产,关注社会生活,实现政治学科固有育人功能。

    三、考试题型专题教学

    高考文综政治考试题,目前由单项选择题(又称客观题)和综合题(又称主观题)两大题型构成。通过这两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四种思维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去发现、收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通过描述事物表现的形态或状态来对事物加以说明和解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通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这四种能力中每后一种能力都是建立在上一种能力基础之上的。

    解答客观题的逻辑思路和步骤。对题干的审题是关键,题干往往由立意、情景、问题设置三部分构成,通常采取“一看、二抓、三领、四想”来指导读题干,“一看”就是要看设问,弄清题设问的指向,看看题目设问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或政治常识,以及哪个知识范围;“二抓”就是要抓关键词,采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号法;“三领”就是要领悟出题者的意图----考什么原理;“四想”就是要想政治术语即:书本术语和时政术语。弄清题干基础上,对题肢一般采用“三排一保留”办法即可以做对选择题,“三排”就是一排谬二排异三排重,在题干是正向选择前提下,那么题肢中的知识错误、观点错误、正误混杂、张冠李戴、模棱两可、与事实不相符就要被排除,在将剩下的题肢代入题干的指向性和逻辑性中去排异,同时还要注意题肢的观点不是回答题干的问题,而是对题干意思的变相重复,须排除掉。经过“三排”之后剩下的题肢就是正确选项了,最后还要将正确的选项再代入题干中的指向性和逻辑性中去验证。如果题目是要求选最佳答案的,那就用“最直接、最根本、最全面”去指导做题。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时事政策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孙悦(1983- ),女,天津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玉华(1972- ),女,河北乐亭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部部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天津 3003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项项目“关于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SZK2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21-03

当今时代信息爆炸,各种信息鱼龙混杂,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具有分析问题能力薄弱、易受外界影响、学习主动性差等特点,更容易受到无用甚至错误信息的影响。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时事政策毫不关心或受媒体影响对时政消息形成错误的评价与观点,片面偏激情绪严重。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需要适时更新,需要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寻找到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手段,将时事政策教育引入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通过研究成果转化成为丰富课堂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高职院校时事政策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调查问卷法

对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海运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职院校的500名大一、大二学生发放学生版调查问卷,对其关于时事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其任课教师在思政课堂上所讲授的时事政策教育情况进行调研,调查问卷使用专业软件统计,对高职院校时事政策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上述500名学生的16名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发放教师版调查问卷,对其在课堂上是否和如何讲授时事政策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高职院校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现状资料。其中学生问卷回收率为99.2%,有效率为100%,教师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自觉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在被访的教师中男教师4人,女教师12人。其中,30~49岁的12人,小于30岁和大于50岁的均为2人。选择关注和比较关注的分别有6人,仅有4人认为学生不关注时事政策。在教师眼中大学生时事热点关注度依次递减是体育(81.25%)、文化(68.75%)、娱乐八卦(62.5%)、经济(43.75%)、动漫游戏(37.5%)、政治(37.5%)、社会(6.25%),仅有1人选择“都不关心”选项。所有被访教师都有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的经历,其中12人选择“经常讲”,选择“每次上课都讲”和“偶尔讲过”的均为2人,没有教师从未在课堂上讲过。从调查结果可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关心时事政策热点,但是他们的关注点主要为体育和娱乐八卦等,而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政新闻漠不关心,因此思政课程任课教师自发地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进行时事政策教育。

(二)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的手段纷繁不一

由于每位被访教师都有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的经历,所以被访者全部回答了关于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手段的相关问题。对于多选题“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的时事热点消息内容”一题,15位教师选择了“时事热点问题综述”,12位教师选择“最新政治经济新闻”,9人选择体育娱乐消息,仅有4位教师选择了“政策理论”。在回答“讲解时事热点内容的时间段”时,10位教师选择“结合教材,穿插于课程中间”,6位教师选择“课程开始预留时间讲解”,没有被访者选择在课程结尾剩余时间讲解。在涉及“讲解时事热点内容的形式”这一多选题时,12位教师选择“教师自己讲解”,8位教师为“同学讲解,随后教师点评”,3位教师选择“请同学提前准备新闻内容”。而对于是否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这一问题时,11位教师的答案为“结合PPT、视频等材料”,仅有2位教师选择“单纯讲述”。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任课教师在实践中尝试了多种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方法,现行比较普遍的形式是利用PPT、视频等材料由教师自己进行时事热点问题综述讲解,但是这种方法是否能够起到预想的作用,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尚不得而知。

(三)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应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但现实困难较多

对于“讲解时事政策热点内容的效果”一题,被访者普遍认为很有帮助,其中9位教师认为“对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很有帮助”,7位教师选择“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了解时事热点新闻”,说明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是被教师所普遍认同的,取得的效果具有积极影响。虽然所有被访者都认为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但在回答“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开展时事政策教育面临何种困难”这一问题时,选择最多的答案为“课程安排不允许”(13人),其他依次为“教师自身水平有限”(8人)、“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3人)和“政策性问题把握不准确”(2人),还有的被访者给出“受授课内容限制”和“插入内容与课程相关性差”等答案。说明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程安排并没有为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提供有利条件,课堂教学内容较为紧凑,没有预留时间提供给时事政策教育。另一方面,在主观上,由于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加之教师本身对时事政策理解或多或少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也为将时事政策内容引入思政课堂教学带来了严重影响。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从而阻碍了时事政策教育有效融入思政教学过程。

(四)高职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信息内容和来源较为集中

在被访的学生当中,44.4%来自大一,55.6%来自大二,其中35.2%的被访者为男生,64.8%为女生。被访学生中平常最为关注的时事热点消息是娱乐八卦(71%),其他依次是文化(53.6%)、经济(46.2%)、政治(43.8%)、体育(37.8%)、游戏动漫(22.4%),还有1.6%的学生表示“都不关心”。被访学生中将“网络微博”作为获得“时事热点信息的主要来源”的占84.2%,其他来源依次为“电视电台”(65.4%)、“报纸杂志”(41.8%)、“口口相传”(23.2%),仅有20%的被访者的信息来源为课堂教学。对于调研问卷中发放时(2012年10月)最新的时事政策热点新闻被访学生知晓程度最高的是“中日就问题发生争端”(98.6%),将近百分之百,了解“中共十将于11月8日举行”的为57%,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为54.8%,知晓“中国经济2012年第三季度发展趋稳”的仅为5.8%。调查结果说明,高职院校学生日常关心的热点诚如教师所了解的那样,并不是经济政治社会类的内容,他们的关注焦点主要在娱乐八卦等方面,主要业余生活沉迷于网络,精神生活较为空虚。同时,由于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多为网络,加之对中日争端等热点敏感问题尤为关注,更容易被网络煽动言论所误导,形成偏激错误认识。因此,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堂这一重要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思政课程任课教师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五)高职院校学生较为接受目前的时事政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形式,但学生的参与度和融入感较差

从被访学生角度看,99%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过教师讲授的时事热点,其中11.4%的学生所在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每次上课都讲”时事政策热点新闻,53.4%的教师“经常讲”,32.2%的教师“偶尔讲过”。除了1%的学生选择由于选择教师从未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过时事热点,而没有参与“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讲授时事政策热点的形式”相关问题的调研,其余学生均回答了关于此项内容的调查问题。其中,关于教师讲授的时事政策热点内容,被访学生中72.32%选择“时事热点问题综述”,与被访教师对同样的问题选择相一致。59.79%的学生选择“政策理论”,49.19%的学生选择“最新政治经济新闻”,并有8.88%的学生选择“体育娱乐消息”,后面三个选择与教师的答案有些出入。在讲授时间的问题上,被访者中81.82%选择“结合教材,穿插于与课程中间”,12.73%选择“课程开始预留时间讲解”,与被访教师的答案基本一致,但有5.45%的学生选择“课程结尾剩余时间讲解”,这与被访教师选择相冲突,教师中没有任何人选择这个选项。对于授课形式,52.32%的被访学生选择“教师自己讲解”,选择“同学讲解,随后教师点评”和“请同学提前准备新闻内容”的分别占28.89%和20.4%。授课手段方面,选择“结合PPT和视频等材料”的学生占74.34%,选择“单纯讲述”的占4.65%。关于授课的形式和手段,学生与教师的选择完全一致。对于授课效果,64.85%的被访学生选择“能够帮助较好地了解时事热点”,29.09%选择“对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很有帮助”,与教师的选择顺序相颠倒,同时还分别有4.65%和1.41%的学生选择“帮助不大”和“毫无作用”。根据被访学生选择的授课内容、时间和效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不了解授课的内容、时间,不认可授课效果。也进一步可以反映出,目前教师所尝试的主要由教师自己讲解时政热点的方法遇到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和授课效果有限等问题。

(六)高职学生普遍希望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新闻

在被访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希望”(68.6%)或“比较希望”(29.4%)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事政策热点,两项合计占被访总数的98%,仅有2%的学生选择“无所谓”选项。在“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事政策热点新闻”方面,与学生日常关心的内容大为不同,位列学生关注的前三位分别是“政治”(83.6%)、“文化”(77.4%)和“经济”(73.2%),学生日常关注第一位的“娱乐八卦”仅排在第四位,所占比例为34.4%,随后依次为“体育”“游戏动漫”和“时尚”等其他类,分别占比24.8%、16.6%和0.8%。这说明,虽然学生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时事政策热点新闻了解程度不高,但是他们非常渴望了解这些内容,需要有人给他们传递正确的信息。在回答“希望教师以何种形式讲解时事政策热点”问题时,85%的被访者选择“结合PPT、视频等材料”,相对地仅有3.8%的被访者选择“单纯讲解”,可以看出学生更倾向于接受视听多方面接收信息的多媒体授课方式,不喜欢较为枯燥的单纯讲解模式。对于“由谁来讲解时事政策”这一问题,是选择“教师自己讲解”“预留时间让同学提前准备新闻内容”还是“同学讲解,随后教师点评”,被访者的想法分歧较大,三个选项分别有39.6%、42%和35.8%的支持率,基本不相上下,说明各种方法各有千秋,需要实践来检验哪种方式更适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将时事政策教育固定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无论是思想政治课程授课教师已经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还是高职学生表现出对时事政策教育的迫切需要,都要求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与此同时,只有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成果的不断出现,如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这些都应该在第一时间成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教材修订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再经过印刷、发行等过程,导致思想政治课程课本具有滞后性, 因此,这些最新的时事政策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一部分,需要固定成为教学内容。

(二)探索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科学融入手段

高职院校学生整体来说具有课堂活跃程度低、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较为欠缺和自卑等特点,思政课教师单纯讲解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虽然学生通常表现得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但其实只要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思政课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90后”学生表现欲望强烈、接触新鲜事物能力强等特点,尝试在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时,将班上学生分成小组,每堂课开始预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讲解其提前准备的新闻内容,并在学生讲解结束后进行点评和分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展示自我,锻炼其搜集信息、调查研究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选取的热点新闻,了解他们的关注点,通过教师点评,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面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新闻展现形式方面,鼓励以视频、PPT等多媒体手段为主,其中视频的教学效果最为显著。由于学生们日常较少关注时政新闻热点,了解渠道也非常单一,除了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生宿舍会装有电视机,并会定期播放《新闻联播》等新闻内容以外,学生们很少能通过正面渠道够接触到时事热点新闻。因此,能让他们直观看到新闻事件报道,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视频可以从优酷等视频播放网站上下载。

(三)打破阻碍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藩篱

虽然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新闻已经在思政课教师中形成一定习惯和传统,但是并没有引起理论研究人员和教育主管机构的足够重视,思政课程改革相关配套政策没有制定到位,影响了融入的进程和效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思政课程任课教师关于时事政策教育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同时,组织专家进行课程设计改革论证,为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方玉萍.论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J].滁州学院学报,2010(1).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项项目“关于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SZK2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21-03

当今时代信息爆炸,各种信息鱼龙混杂,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具有分析问题能力薄弱、易受外界影响、学习主动性差等特点,更容易受到无用甚至错误信息的影响。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时事政策毫不关心或受媒体影响对时政消息形成错误的评价与观点,片面偏激情绪严重。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需要适时更新,需要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寻找到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手段,将时事政策教育引入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通过研究成果转化成为丰富课堂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高职院校时事政策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调查问卷法

对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海运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职院校的500名大一、大二学生发放学生版调查问卷,对其关于时事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其任课教师在思政课堂上所讲授的时事政策教育情况进行调研,调查问卷使用专业软件统计,对高职院校时事政策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上述500名学生的16名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发放教师版调查问卷,对其在课堂上是否和如何讲授时事政策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高职院校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现状资料。其中学生问卷回收率为99.2%,有效率为100%,教师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自觉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在被访的教师中男教师4人,女教师12人。其中,30~49岁的12人,小于30岁和大于50岁的均为2人。选择关注和比较关注的分别有6人,仅有4人认为学生不关注时事政策。在教师眼中大学生时事热点关注度依次递减是体育(81.25%)、文化(68.75%)、娱乐八卦(62.5%)、经济(43.75%)、动漫游戏(37.5%)、政治(37.5%)、社会(6.25%),仅有1人选择“都不关心”选项。所有被访教师都有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的经历,其中12人选择“经常讲”,选择“每次上课都讲”和“偶尔讲过”的均为2人,没有教师从未在课堂上讲过。从调查结果可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关心时事政策热点,但是他们的关注点主要为体育和娱乐八卦等,而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政新闻漠不关心,因此思政课程任课教师自发地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进行时事政策教育。

(二)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的手段纷繁不一

由于每位被访教师都有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的经历,所以被访者全部回答了关于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手段的相关问题。对于多选题“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的时事热点消息内容”一题,15位教师选择了“时事热点问题综述”,12位教师选择“最新政治经济新闻”,9人选择体育娱乐消息,仅有4位教师选择了“政策理论”。在回答“讲解时事热点内容的时间段”时,10位教师选择“结合教材,穿插于课程中间”,6位教师选择“课程开始预留时间讲解”,没有被访者选择在课程结尾剩余时间讲解。在涉及“讲解时事热点内容的形式”这一多选题时,12位教师选择“教师自己讲解”,8位教师为“同学讲解,随后教师点评”,3位教师选择“请同学提前准备新闻内容”。而对于是否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这一问题时,11位教师的答案为“结合PPT、视频等材料”,仅有2位教师选择“单纯讲述”。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任课教师在实践中尝试了多种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方法,现行比较普遍的形式是利用PPT、视频等材料由教师自己进行时事热点问题综述讲解,但是这种方法是否能够起到预想的作用,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尚不得而知。

(三)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应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但现实困难较多

对于“讲解时事政策热点内容的效果”一题,被访者普遍认为很有帮助,其中9位教师认为“对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很有帮助”,7位教师选择“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了解时事热点新闻”,说明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是被教师所普遍认同的,取得的效果具有积极影响。虽然所有被访者都认为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但在回答“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开展时事政策教育面临何种困难”这一问题时,选择最多的答案为“课程安排不允许”(13人),其他依次为“教师自身水平有限”(8人)、“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3人)和“政策性问题把握不准确”(2人),还有的被访者给出“受授课内容限制”和“插入内容与课程相关性差”等答案。说明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程安排并没有为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提供有利条件,课堂教学内容较为紧凑,没有预留时间提供给时事政策教育。另一方面,在主观上,由于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加之教师本身对时事政策理解或多或少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也为将时事政策内容引入思政课堂教学带来了严重影响。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从而阻碍了时事政策教育有效融入思政教学过程。

(四)高职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信息内容和来源较为集中

在被访的学生当中,44.4%来自大一,55.6%来自大二,其中35.2%的被访者为男生,64.8%为女生。被访学生中平常最为关注的时事热点消息是娱乐八卦(71%),其他依次是文化(53.6%)、经济(46.2%)、政治(43.8%)、体育(37.8%)、游戏动漫(22.4%),还有1.6%的学生表示“都不关心”。被访学生中将“网络微博”作为获得“时事热点信息的主要来源”的占84.2%,其他来源依次为“电视电台”(65.4%)、“报纸杂志”(41.8%)、“口口相传”(23.2%),仅有20%的被访者的信息来源为课堂教学。对于调研问卷中发放时(2012年10月)最新的时事政策热点新闻被访学生知晓程度最高的是“中日就钓鱼岛问题发生争端”(98.6%),将近百分之百,了解“中共十八大将于11月8日举行”的为57%,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为54.8%,知晓“中国经济2012年第三季度发展趋稳”的仅为5.8%。调查结果说明,高职院校学生日常关心的热点诚如教师所了解的那样,并不是经济政治社会类的内容,他们的关注焦点主要在娱乐八卦等方面,主要业余生活沉迷于网络,精神生活较为空虚。同时,由于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多为网络,加之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等热点敏感问题尤为关注,更容易被网络煽动言论所误导,形成偏激错误认识。因此,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堂这一重要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思政课程任课教师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五)高职院校学生较为接受目前的时事政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形式,但学生的参与度和融入感较差

从被访学生角度看,99%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过教师讲授的时事热点,其中11.4%的学生所在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每次上课都讲”时事政策热点新闻,53.4%的教师“经常讲”,32.2%的教师“偶尔讲过”。除了1%的学生选择由于选择教师从未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过时事热点,而没有参与“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讲授时事政策热点的形式”相关问题的调研,其余学生均回答了关于此项内容的调查问题。其中,关于教师讲授的时事政策热点内容,被访学生中72.32%选择“时事热点问题综述”,与被访教师对同样的问题选择相一致。59.79%的学生选择“政策理论”,49.19%的学生选择“最新政治经济新闻”,并有8.88%的学生选择“体育娱乐消息”,后面三个选择与教师的答案有些出入。在讲授时间的问题上,被访者中81.82%选择“结合教材,穿插于与课程中间”,12.73%选择“课程开始预留时间讲解”,与被访教师的答案基本一致,但有5.45%的学生选择“课程结尾剩余时间讲解”,这与被访教师选择相冲突,教师中没有任何人选择这个选项。对于授课形式,52.32%的被访学生选择“教师自己讲解”,选择“同学讲解,随后教师点评”和“请同学提前准备新闻内容”的分别占28.89%和20.4%。授课手段方面,选择“结合PPT和视频等材料”的学生占74.34%,选择“单纯讲述”的占4.65%。关于授课的形式和手段,学生与教师的选择完全一致。对于授课效果,64.85%的被访学生选择“能够帮助较好地了解时事热点”,29.09%选择“对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很有帮助”,与教师的选择顺序相颠倒,同时还分别有4.65%和1.41%的学生选择“帮助不大”和“毫无作用”。根据被访学生选择的授课内容、时间和效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不了解授课的内容、时间,不认可授课效果。也进一步可以反映出,目前教师所尝试的主要由教师自己讲解时政热点的方法遇到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和授课效果有限等问题。

(六)高职学生普遍希望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新闻

在被访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希望”(68.6%)或“比较希望”(29.4%)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事政策热点,两项合计占被访总数的98%,仅有2%的学生选择“无所谓”选项。在“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事政策热点新闻”方面,与学生日常关心的内容大为不同,位列学生关注的前三位分别是“政治”(83.6%)、“文化”(77.4%)和“经济”(73.2%),学生日常关注第一位的“娱乐八卦”仅排在第四位,所占比例为34.4%,随后依次为“体育”“游戏动漫”和“时尚”等其他类,分别占比24.8%、16.6%和0.8%。这说明,虽然学生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时事政策热点新闻了解程度不高,但是他们非常渴望了解这些内容,需要有人给他们传递正确的信息。在回答“希望教师以何种形式讲解时事政策热点”问题时,85%的被访者选择“结合PPT、视频等材料”,相对地仅有3.8%的被访者选择“单纯讲解”,可以看出学生更倾向于接受视听多方面接收信息的多媒体授课方式,不喜欢较为枯燥的单纯讲解模式。对于“由谁来讲解时事政策”这一问题,是选择“教师自己讲解”“预留时间让同学提前准备新闻内容”还是“同学讲解,随后教师点评”,被访者的想法分歧较大,三个选项分别有39.6%、42%和35.8%的支持率,基本不相上下,说明各种方法各有千秋,需要实践来检验哪种方式更适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将时事政策教育固定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无论是思想政治课程授课教师已经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还是高职学生表现出对时事政策教育的迫切需要,都要求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与此同时,只有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成果的不断出现,如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这些都应该在第一时间成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教材修订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再经过印刷、发行等过程,导致思想政治课程课本具有滞后性, 因此,这些最新的时事政策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一部分,需要固定成为教学内容。

(二)探索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科学融入手段

高职院校学生整体来说具有课堂活跃程度低、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较为欠缺和自卑等特点,思政课教师单纯讲解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虽然学生通常表现得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但其实只要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思政课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90后”学生表现欲望强烈、接触新鲜事物能力强等特点,尝试在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时,将班上学生分成小组,每堂课开始预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讲解其提前准备的新闻内容,并在学生讲解结束后进行点评和分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展示自我,锻炼其搜集信息、调查研究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选取的热点新闻,了解他们的关注点,通过教师点评,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面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新闻展现形式方面,鼓励以视频、PPT等多媒体手段为主,其中视频的教学效果最为显著。由于学生们日常较少关注时政新闻热点,了解渠道也非常单一,除了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生宿舍会装有电视机,并会定期播放《新闻联播》等新闻内容以外,学生们很少能通过正面渠道够接触到时事热点新闻。因此,能让他们直观看到新闻事件报道,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视频可以从优酷等视频播放网站上下载。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5)

    一、在台湾岛内陈水扁正加速推动“渐进台独”,尽管其与李登辉个人存在争议,但 与李所推动的“急进台独”(亦称“激进台独”)则有合流趋势,使两岸关系蒙上新的阴 影

    陈水扁上台后,原鉴于李登辉“两国论”和“急进台独”的教训,曾于2000年“5·20 ”就职演说时向岛内外提出“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即不宣布“台独”,不更改“国号 ”,不搞“两国论入宪”,不进行“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和“国统会” 。从而改采“渐进台独”的做法,即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内到外、由量到质、化整 为零、蚕食渐进、一点一滴地推动“台独”。一年多来,在李登辉为“精神领袖”的台 联党的配合下,集中在8个“国”字上作文章,即将新台币定位为“国币”,把闽南话 视同“国语”,把地方歌仔戏视为“国剧”,把从祖国大陆搬去的原故宫博物院拟改为 福尔摩萨“国馆”。还有什么“国号”、“国旗”、“国歌”、“国父”等,认为都是 从大陆来的,孙中山也是“外省人”,不能作“国父”。凡此,统统要实现“台湾化” 或“本土化”,其基本程序和公式是:“民主化—本土化—去中国化—台独化”。其中 关键是“去中国化”。一切与祖国大陆有联系的标语口号、地图画册、徽章标记、机构 名称、街道名称、公司名称等等,都在“去”之列。

    在“渐进台独”和“急进台独”之间,并没有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一脉相 承,形式不同,本质一致。陈水扁等一帮人出于自身政治需要的考虑,又认为形势对己 有利,乃迫不及待地抛出“一边一国论”。他认为,在台湾岛内,民进党已成政坛第一 大党,自己集党政军警大权于一身,民进党及其本人的地位和权力已经巩固,加上年底 北高两市“市长选举”的时间迫近,亦需制造对民进党有利的选举形势。认为,在中国 大陆,中共正忙于“党的十六大”,忙于筹备奥运会,忙于各项经济建设,无暇顾及台 湾,加上岛内的“大陆热”和“三通热”,亦需要借机压一下;认为,在国际社会,由 于美国自小布什上台以后,频频对台湾“示好”,尤其是不久前的两件事:一个是所谓 中国“军事力量评估报告”,强调“中国威胁论”和妖魔化中国;一个是所谓“国会财 政拨款案”,把中国的台湾与北约国家、非北约国家相提并论,从而给了台湾当局以极 大“鼓励”和“误导”。还有,台湾当局也希望借机试探一下美国的“底线”等。总之 ,由于私欲的膨胀,适宜的气温,主观的误判,就像1997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一样 ,陈水扁终于在去年8月3日也抛出了比“两国论”还“两国论”的“一边一国论”。说 明主张“渐进台独”的陈水扁也终于向李登辉的“急进台独”靠拢。一个时期以来,扁 、李不仅在目标上而且在做法上实际已经“合流”了。

    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出笼后,完全走向他所期望的反面,不仅美国未策应,岛内 很震恐,中国大陆更是反应强烈,国际舆论也是一片谴责和责怪,使他成了继李登辉之 后一个“新的麻烦制造者”。由于他四面楚歌,处境尴尬,内外都很被动,不得已而动 员其身边大将们四处“降温”和“灭火”。然从近期种种迹象看,他不过是迫于形势而 有所收敛,或改变策略,不可能有本质上的改变。完全可以肯定,陈水扁“一边一国论 ”的命运不会好于李登辉的“两国论”。

    二、在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冲击下,两岸关系一时很难缓解。一段时间内,“政 治冷”和“经济热”的形势还会有所继续。然从总体上看,两岸政治关系也还是不断前 进的

    台湾许多朋友私下告诉我们,两岸风水轮流转,过去是大陆搞政治挂帅,经济一路下 滑;如今是台湾搞政治挂帅,经济也一路下滑。

    早在李登辉主政后期,台湾即愈来愈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挂帅,使台湾经济出现不祥 兆头。陈水扁主政后,由于推动“渐进台独”的需要,更加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挂帅, 曾持续出现“四降”(经济增长率、股票、进出口贸易、内外投资)、“四升”(失业率 、自杀率、破产率、痛苦指数)现象,至今仍无根本好转迹象。

    根据香港《亚洲周刊》等媒体报道,陈水扁上台以来的两年多,岛内经济持续不振, 社会问题丛生;而相反,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却十分热络,经久不衰。

    过去是“5555”。即在中国大陆有5万家台商,50万台胞,500亿美元,中国大陆是台 湾的第5大贸易伙伴。现在是“1111”。即在中国大陆有10万家台商,100万台胞,1,0 00亿美元,祖国大陆是台湾的第1大贸易伙伴。

    过去是“9个热”。即探亲热、访问热、寻根热、交流热、旅游热、投资热、服务业热 、农畜业热、求婚热。现在是“16个热”。即新增加金融热、寿险热、文化热、求学热 、求职热、购房热、高科技热等。

    尽管陈水扁当局千方阻拦,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资金总是要流向有利润的 地方”,“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是不以任何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的作用,是不可抗拒的。台湾当局被迫将原来的“戒急用忍”政策修改为“积极开放、 有效管理”,然其重点仍在“有效管理”,并重提“南向政策”。虽如此,但仍无法阻 遏台商积极投资祖国大陆的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岸关系出现“经济热”的同时,却又出现了“政治冷”。台湾当 局至今仍拒不接受“九二共识”,不接受“一中”原则,不接受直接“三通”,不接受 “一国两制”。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几乎已完全没有往来。台“两蒋 ”时代有所谓“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如今却变成上述“四不” 了;蒋氏的“三不”,并未否定一个中国,而如今的台当局却连“中国人”都不承认了 。

    在两岸之间,政冷经热,一个是愈来愈冷,一个是愈来愈热,南辕北辙,“二律背反 ”。于是有人怀疑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是否经济上的“热”支持了政治上的“冷”, 对祖国统一大业不利。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两岸 政治关系绝不是愈来愈远,而是愈来愈近。政治关系绝不能只看台高层的少数人,也不 能只看局部而不看整体,只看眼前而不看长远。近几十年来,两岸从“热战”走向“冷 战”,从“隔海对骂”到“高空喊话”,从“互不往来”到“热烈交流”,从“5555” 到“1111”,从“9个热”到“16个热”,这绝不是政治上愈来愈远,而是越来越近。

    在北京市举行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一位台籍学者提出了三个“越来越多”。即近几 年来,台胞对祖国大陆有好感者越来越多,岛内要求两岸实现直接“三通”者越来越多 ,认为“一国两制”同样适用于台湾的人也越来越多。这能说是政治已“愈来愈冷”、 “统一无望”了吗?

    政治与经济是不能完全分开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千利益,万利益,经 济利益是最重要的利益;千关系,万关系,经济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从短期看,也许 是政治决定经济;但从长远看,一定是经济决定政治。决定两岸关系未来的是两岸的广 大民众,是关系到两岸人民切身福祉的经济利益,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经济规律,而绝不是台湾岛内少数顽固不化的“台独”分子,更不是他们所高唱的那 些远远脱离人民需要的空洞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口号。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充满信心。

    三、美国是阻挡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 题的矛盾和斗争仍会持续下去。然中国的最终统一乃大势所趋,绝不是美国少数反华势 力所能阻挡的

    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结底是美国问题。二战以后,美国出于自身 的利益和所谓“全球战略”的考虑,执行的是一条“以台制中”的路线。台湾是中国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是中国人,所以美国实际上沿袭了日本军国主义“以华制华” 的策略,所不同的只是“急进”和“渐进”的形式不同而已。台湾成了美国战后手中用 以对付和牵制中国大陆发展的一个“棋子”。

    在中国、美国与台湾地区这个“三角关系”中,基本上有两条规律:

    一条是:“大两岸关系”(太平洋两岸的中美关系)决定“小两岸关系”(大陆和台湾的 关系)。大两岸关系紧张,小两岸关系必然紧张;大两岸关系缓和,小两岸关系也必然 缓和。

    一条是:美国历届总统在对华政策上,前期与后期往往存在明显差别。其前期,都是 反华,骂中国,对华政策向台湾倾斜;其中、后期,通过摸索实践逐步趋于务实。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6)

关键词: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资源 开发 应用

依据隐性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隐性课程资源分为三大类即物质类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传媒类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活动类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

隐性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应用具有明显的教育目的,其载体和环境可以设计和操作。这就意味着高中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是可以被开发的,在这里笔者以在盘锦市盘山县高级中学顶岗实习阶段开展的针对隐性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尝试,经过实践和总结提出几种开发和利用方法,以期对其他学者和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开发应用物质类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

高中生几乎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和学习在校园当中,优美的校园能够使学生赏心悦目心情愉快。学生心态好了,学习的效率也会自然而然的提高。通过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其中的建筑物、街道、雕像等都包含着设计者想要传达的教育理念,因此可以说校园环境也是一部教科书,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发挥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在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需要,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校物质环境之中。

笔者在盘山县高级中学高二年级九班讲授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一课的“文化与经济、政治”这一内容时,对于如何开发和应用物资类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学校文化长廊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我将全班学生带到学校的文化长廊,借助学校文化长廊中“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图片展”,让学生在参观成就展的同时,一边向学生解释:“经济、政治和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在讲解教材上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关系时配合成就展的图片,向学生讲述:“改革开放是在我们伟大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带领下开展的,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结果,而邓小平理论就是文化,改革开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巨大成就,体现了文化对于经济发展巨大的推进作用。继邓小平之后,党的总书记同志又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决策,全面改革对外开放,进一步巩固改革开放发展成就,并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以同志为核心,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经济的全面转型优化,政治更加民主,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全面小康。而正是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才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才会有今天文化发展的大繁荣。向学生展现了众多的感性材料,也就完成了认识的第一步,而最为重要的第二步则是把感性材料转变为理性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即政治上的改革为经济的发展清除障碍,经济的发展又为文化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先进的理论的提出又反过来促进政治民主改革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得更加昌盛。”学生漫步于学校的文化长廊之中,身心放松的欣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成就图片展”。教师借助生动的图片,加上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以区别于教师站在讲台讲,学生坐在课桌听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漫步于文化长廊之中,平等的交谈,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易于学生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同时也会使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印象更加深刻,便于学生记忆。

二、开发应用传媒类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

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时效性要求,但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往往具有滞后性。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开发和利用传媒类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特别是新闻材料,以弥补教材时效性不足,优化教材内容。教师可以用时事热点去解读教材内容,使时政热点和教材知识点融为一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为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增加活力。思想政治教师开发利用新闻报道和新闻视频、音频和图表资料,将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与教材章节相结合,有选择的向学生传授。另外在选择新闻时要着重选择本地区的新闻事件、热点话题,运用这些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来解释教材知识点。因为本地的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就发生学生的身边,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就可以增强教学语言的说服力,同时也能强化教材内容的真实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盘山县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四班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节课时,针对班级内学生大多居住在市里,吃蔬菜多需要从市场上购买的情况,利用报纸上登载的社会热点问题“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即蔬菜收购价格过低,如大白菜直接从菜地收购的成本价才几分钱。农民辛苦一年种植白菜收获时卖不上价钱,这将大大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农民来年不再种植白菜,白菜产量下降(这是价格对于生产的影响)。与此同时因为运输成本的增加,收购商从农民几分钱收购的白菜经过长途运输,高速路多个收费站收费,最后竟以高出收购成本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钱卖到老百姓手中,老百姓因为蔬菜价格太贵就会尽量减少购买蔬菜,从而导致市场需求下降(这是价格对于生活的影响)。利用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来解释教材中的知识点“价格变动对于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要远远好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牛蒡”、“狐皮”案例,因为“牛蒡”、“狐皮”学生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而大白菜是家常餐桌的必备,所以了解相对也会多一些。通过这种教学案例的替换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增强教学实效性。

三、开发应用活动类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师和学生的现实活动出发,把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转变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或在现实活动中具体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教授思想政治课时必须要

坚持教学活动为中心的原则,开展探究教学活动、小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或是让学生亲身实践教材中的理论,以实践来检验真理。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时政热点大家谈、思想政治常识知识竞赛、课前学习科学发展观、唱红歌和讲革命历史故事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组织策划活动、参与活动、做活动总结,教师对活动的方向、活动的种类做大体把握,给学生以引导。为了更好地说明如何开发应用活动类隐性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笔者以在盘山县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一班讲授的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股票、债券和保险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理解股票、债券和保险这三种金融投资方式的异同,识记购买股票、债券和保险的回报和风险,了解股息的产生。理解股票、债券、保险等各种投资方式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个人生活的意义。能够根据股票、债券、保险各自的特点,安排一项综合家庭投资理财计划。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学生理解知识点,培养学生投资理财的能力。本节课设计开展活动课,以盘锦市盘山县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四班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该班共有学生60人,全班共分四个学习小组,每组15人。为了能更好地开展小组讨论教学和情景探究教学,教师课前给四个小组按照教学内容分别设置为——第一组证券交易所股票经纪人、第二小组证券交易所债券经纪人、第三小组太平洋保险公司保险经纪人和第四组投资者。要求前三个小组组内探讨,根据本组所代表金融产品的特性制定营销方案,并向第四组和教师等投资者推销。而第四组作为投资方组内15名成员每个人手中有代表十万元的代金券,教师手中有五十万元的代金券,其他三组以竞赛的方式,哪组能得到最多金额的投资,即为获胜方。将得到课前由教师事先做好的“优秀金融产品经纪人”的证书小组内每人一份。首先,三个小组的经纪人分别到讲台上向投资者介绍自己小组所代表的金融产品,并向第四小组投资人推销自己的产品。之后第四小组成员,要根据前三组经纪人所提供的金融产品核算标准计算收益并制定投资计划,以获得最大投资回报为投资目的。最后,由教师和第四小组成员将自己手中代表资金的支票分别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投资计划,分别投给前三个小组。最后以获得最多投资的小组为获胜方。经过课上竞赛,要求全班同学,每人制作一份符合自己家庭收入现状的投资计划书,这份计划书要尽可能详细的分析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和回报率,分析在家庭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投资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将做好的金融产品计划书带回家给家长审阅修改,下次上课前上交。

参考文献: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7)

其实,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先弄清楚,宏观调控政策同时动用加息和减征利息税,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经过热,宏观调控发出了强力紧缩信号?

首先,从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运行仍处于正常范围。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看,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6月份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应该说,无论是GDP增长速度,还是物价上涨幅度,都是在可接受的正常范围之内的。考虑到前几年我国已经通过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和结构性调整,补齐和打通了一些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短板”和“瓶颈”。例如,电力短缺和运力不足等问题,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并没有把各种要素和资源的供应“绷”得很紧。因此,11.5%的GDP增长速度,应该是安全的和可接受的。这就好比木桶没有了短板,装的水自然就可以多一点;道路修得好一点,宽一点,车自然就可以跑得快一点。另外,目前引起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猪肉等食品短时期的供给问题,并没有出现商品价格普遍、持续、快速的上涨。因此,目前断言我国已经出现通货膨胀甚至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为时尚早,在宏观调控方面还没必要采取强力的紧缩措施。

其次,从这次宏观调控所使用的政策手段看,其也不是一种强力紧缩的政策搭配。依据经济学理论分析,加息无疑是一种紧缩政策手段,但是,减征利息税则不完全是一种紧缩政策手段。因为从财政政策理论上看,减税实际上是一种扩张性政策手段,会刺激投资和消费。但因为减的是利息税,又会有相当于加息的政策效果。因此,这次虽是“二率齐动”,但实际的紧缩效果是打了折扣的,不能因同时使用了财政、货币政策,就将其理解成一种强力紧缩信号。

综上所述,这次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并不意味着因我国经济过热而采取强力紧缩政策,而更多的是一种偏向紧缩而不是强力紧缩的信号,是在经济运行基本正常但有点偏热时,所采取的一种未雨绸缪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止经济从目前的偏快逐步走向过热,防止物价全面走高而引发通货膨胀。其针对的是宏观经济有偏热的趋势和潜在的通货膨胀危险,而不是专门针对股市或某一特定领域的调控措施。

当然,股票市场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或多或少会对其产生影响,包括资金的流向、资产的结构和对未来的预期,等等。但是,宏观调控不是简单地针对某一领域或局部的问题,而是要从总体上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创造出一个长期有利的经济环境和态势。也应看到,一个国家经济能够保持健康、持续、快速的成长,是股票市场最大的利好。所以,无论是什么宏观调控措施,只要有利于维护经济健康、持续、快速成长,短期即使对股市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从长远来看,也是有利的。

目前以加息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措施,主要针对的是总量问题,特别是针对总需求的管理。这一政策组合,确实可以起到抑制总需求过快增长的作用,从而防止经济过热,预防通货膨胀。目前我国经济出现偏快的趋势,突出表现为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但这些现象或问题的根源,是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问题。因此,从长期看,要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使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可持续的增长,仅仅依靠加息等需求面的调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