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时政热点论文

时政热点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6 23:49:13

时政热点论文

时政热点论文篇(1)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96-02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而作为新兴媒体的重要受众,大学生群体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未成熟阶段,缺乏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分析能力,由此,在一些媒体的误导之下,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对国情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了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接受程度,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科学含义及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关注、议论多且比较集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刚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备受关注的事件,既包括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包括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出现,大学生的思想空前地活跃,他们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革,关注着国内外的“社会热点”问题。具体来讲,社会热点问题有如下特点: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典型性

一般来讲,社会热点问题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它往往是当前发生的、激起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某一突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社会上大多数人对此类社会问题解决的普遍需要,诸如教育改革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医疗改革问题等。这些问题是每个社会成员都非常关注的,而且此类社会问题之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公众对此产生积怨和很强的情绪化,当然社会公众中也包括在校的大学生群体。故此,这类问题具有典型性。

(二)社会热点问题影响的广泛性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从众心理,意思是一个人受到外界人群的行为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也会选择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意愿的行为方式。因为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引起人们普遍地关注和积极地参与,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从而使人们产生大致相似的社会心理,这就会让人们表现出共同的感受和体会,从而形成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三)社会热点问题的复杂性

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的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有的社会热点问题可能是跨领域的,可分属不同领域,比如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问题。同时,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一个矛盾体,其中交织着各种问题形成的矛盾,涉及了多方面的利益关系,触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引发全局性影响。因此,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极大的复杂性。

二、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需要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并能以正确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填鸭式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条文。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随着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课本内有限的知识和理论,而是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但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发展和成熟之中,对现实社会缺乏理性、客观的认识,再加上生活中受到多方面信息的干扰和影响,特别是网络上信息泛滥、良莠混杂,就容易诱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分析。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培养大学生认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需要

传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枯燥、说教性强,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由于从中学就开始学习,感觉内容重复、质疑重复学习的必要性。但实际上中学与大学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如果能将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能改变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感,引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对政治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能够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连的,尤其体现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中。例如,每年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相关;每年召开的“两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关;每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反腐败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相关等等。通过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解决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困惑和质疑,这样就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三、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

(一)课前导入时事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兴趣度低,这是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时事政治不感兴趣、不关注,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此还是有着浓厚兴趣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能够以不同形式参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总结、指正点拨,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解决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和困惑,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例如,课堂教学中可以插入“课前时事播报”的环节。先要求学生自由结成学习小组,要求每次课上在固定时间内每个小组对最近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进行简要播报和评论,可以选择一件或两件时事。播报结束后鼓励主讲学生与台下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也可由台下学生补充或纠正播报过程中的疏漏或不当观点。最后由老师作总结评价,并要求其他组成员就此次时事播报的情况写一份评论上交,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能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很好地结合,从而体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时政性。但在具体组织过程中,需要教师有力地组织和把关,部分学生在选题时喧宾夺主、只顾热闹,选择的题目内容与课程内容无关,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把关和规范。

(二)学生分析时事案例,构建课堂教学新形态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进行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够增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上讲台自主分析,教师在台下做指导。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案例的主要来源。这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检测了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需要作好组织和动员工作。首先,组织学生选题,先由教师限定选题范围,让每组学生在范围内选择一个题目,组别之间选题的内容避免重复,对于重复题目,教师适当进行调整;其次,组织学生收集材料,提醒学生一定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整理和收集;再次,由学生撰写主题报告和制作PPT,教师进行指导修改;最后,学生上台演讲,教师做出点评。

(三)参与社会实践,延伸课堂教学

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范围很广泛,其主要形式包括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学习参观、勤工俭学等等,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和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中有“社会实践调查”这一环节,具体组织可以这样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考调查指南选题,在课外进行一次社会实践,并认真撰写调查报告。选题要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如节能环保、文化产业、公共安全、助学、民生问题等,调查内容要涉及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等。这样就将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延伸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是教会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客观看待社会现实问题,用战略思维去分析和看待国际国内大环境,树立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将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潜移默化地使马列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才能真正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2]黄振宣,唐爱琼.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12上).

时政热点论文篇(2)

高中生的情绪波动、行为方式都极易受当前社会热门话题的影响。将社会热门话题引入到高中政治教学中,有利于对高中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强化其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高中生对问题的认识及分析能力,提高政治教学时效性,充分发挥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高中政治教学引入社会热门话题的必要性

 

(一)丰富政治课程教学的内容

 

政治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很多高中生对政治课都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果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入当前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会降低学习内容带给学生的重复感,将政治基础知识的学习引入到对热门话题的思考、分析中,加大对政治时事的关注度,拓展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节中,可以结合我国每年召开的“两会”来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丰富政治课程的内容。

 

(二)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

 

高中生具有个性鲜明、思维敏捷的特点,很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对于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也十分敏感。但由于高中生年龄不大,思维方式和行事作风仍不够成熟,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高中政治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教育意义极强的学科,在此基础上引入当前社会上的热门时事,针对高中生群体的成长规律对高中生进行生理及心理上的引导,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例如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节中,可以结合16年两会中的热门话题“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来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入社会热门话题,有助于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热门话题中存在的疑惑,使学生能够科学的、全面的认识社会。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从思想政治角度分析,学生对社会热点表现出来的态度正反映了其当前的思想意识以及政治觉悟。因此,将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社会热门话题能够有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说服力以及教育意义,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开展。

二、高中政治教学引入社会热门话题的方法

 

(一)课堂导入社会热门话题

 

尽管很多高中生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较低,但对社会上的一些热门时事却有着很高的热情。因此,将社会热门话题引入到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当前时事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在旁进行指导、点评,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政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导入热门话题。例如,在讲思想政治必修2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时,可以就以色列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展开教学,以社会热门话题带动政治课程的学习氛围。

 

(二)加强政治教师的导向作用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对自己的教师有一种儒幕之情,因此政治课教师可以利用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在正确掌握当前社会热门话题的基础上,将其与政治课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对这些热点话题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加深对政治课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首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准确分析实事热点的能力,例如如果将人教版思政1中的“征税和纳税”与当前的政治热点问题“将服务纳税人放在第一位”准确融合,就应了解该话题的提出时间、提出背景,之后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这些热门话题与政治课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保证社会热点话题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相互促进。

 

(三)充分利用校园网站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为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络交流平台,高中生可以就当前社会热门话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发表自己对当前热门话题的看法、意见,促进其与高中政治课程的内容进行充分融合。网络交流平台的建立,不仅为高中生针对社会热门话题的讨论提供了充分的交流空间,也能帮助教师准确的掌握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变化,使教师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就社会热门话题建立相关的教育网站,对高中生政治课程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时政热点论文篇(3)

关键词:社会热点;高校;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36-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过程的进行不仅仅是对知识和理论的传授,更应该是对社会和现实的解读,困惑和疑虑的消解,理想和信念的坚定。脱离社会和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会凭借其枯燥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也就更谈不上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了。因此,关注社会热点,并将其合理有效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社会热点解析

(一)社会热点的内涵及特征

社会热点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全面转型时期,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出现矛盾和冲突,导致社会热点层出不穷。这些热点一方面体现出当下社会的发展变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相关问题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的复杂影响。对于社会热点一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所说的社会热点,主要是指传播迅速且范围广泛、为社会大众所高度关注、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影响和渗透,并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和道德认知产生深刻影响的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其源自于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但是只有那些传播迅速且范围广泛、关注度高且深度足够、影响深刻且力度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才能成为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一是时间性,即社会热点总是发生在一定时间内, 其影响总是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退。二是广泛性,即社会热点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和变革中广泛存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三是复杂性,社会热点问题所涉及的领域较多,产生的原因较多,往往由很多矛盾交织而成。四是可导性,基于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人的不同人生阅历和社会认知,以及其利益和情感,社会热点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个人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即社会热点并不具有特定的影响力和作用,而是容易被引导,掺杂主观的情绪和判断。

(二)社会热点的类型

社会热点根据其产生和发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社会热点事件(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和学术热点问题。

1.社会热点事件(现象)。社会热点事件(现象)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引起众多社会成员密切关注、好奇、评论甚至争论的社会事件或者现象,如“两会”的召开、诺贝尔奖的揭晓、苏格兰公投、香港“占中”事件、“啃老”现象等,这种类型的社会热点在社会热点的三种类型中属于第一层次,即最浅显的层次,一般会定期或突然发生,最容易因为时间的变化而不同,具有很强的时间性,也会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2.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和较大范围内引起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并受到媒体舆论集中报道,产生强烈社会反响和共鸣的社会事件及行为,如收入差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社会道德滑坡问题、反腐倡廉问题、科技创新问题、就业问题、、中日关系等,其属于社会热点的第二层次,较为深刻,一般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比较典型的问题,比较广泛和复杂,会让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困惑。

3.学术热点。学术热点问题是指受到社会大众密切关注、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渗透、对其价值判断或道德认知有着深刻影响的学术争鸣及其因之形成的文化解析力量[1],如民族复兴与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与分配正义、网络时代与虚拟社会治理、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意涵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等,其属于社会热点的第三层次,最为深刻,是在社会发展中遇到或出现的新问题,非常广泛和复杂,同时学术色彩非常浓厚,容易让理论素养欠缺的大学生产生疑惑和不解。

二、高校思政课与社会热点融合的意义

社会热点是现实社会的写真,也是思政课教学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有着重大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社会热点是社会发展的写实,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因而成为认识社会的切入点。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本身就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实践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就要求思政课必须关注并科学解答社会热点。而且,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将枯燥的理论用鲜活的社会生活诠释出来,将抽象的问题用生动的社会实例揭示出来,对于充实和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大学生群体是刚刚步入成年、还不太成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其年龄和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一群体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高,兴趣强烈,再加上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得其愿意对社会热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思政课教学,能够激发大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真正投入到思政课学习中,主动地接受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摆脱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解惑能力

目前,思政课教学主要依靠课堂的理论讲授来进行,即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也难以将其运用到社会现实中,造成学生“学习思政课无用”的错觉。而且在社会全面转型期也出现了一些现实与理论不太一致的情况,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对理论的认同和接受产生质疑。而社会热点往往是现实社会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通过有针对性地把社会热点引入思政课教学,并结合思政课的相关理论去分析,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培养用所学理论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新认识思政课的意义,而且通过这样的环节,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消解困惑,实现在理论传输基础上解惑的目的。

(四)有助于实现思政课育人的教学目的

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大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和自身成长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人生追求呈现出自我性和功利化的倾向,社会责任感缺失,甚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扭曲。而社会热点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平台。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研讨,可以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增强社会政治责任感[2],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实现思政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学目的。

三、高校思政课与社会热点融合的方式

在将社会热点融合到思政课教学中时,要考虑到社会热点的不同类型,从而寻求不同的融合途径和方式。

(一)导入式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一定要把导入的环节做好,这是一节课的“开局”,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最重要的一环。从效果来说,做好了这一点就能够引人入胜。采用导入式教学,的确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觉,比一开始上课就采用开门见山方式 的效果要好得多,能达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3]。基于大学生对社会热点较高的关注度,可以将其作为思政课特定内容的导入部分。尤其是社会热点事件(现象),由于其比较浅显,理论性不太强,在与思政课融合时,采取导入式是最合适的。思政课教师可以在社会热点事件(现象)刚发生时,就给予关注,将其以视频、PPT、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作为课程内容的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判断。在实际教学中,将社会热点事件(现象)作为思政课课程内容的导入既可以由教师来进行,也可以由学生来进行,教师给予分析和引导。另外,也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社会热点事件(现象),比如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国际上的一些重大节日和两会召开等,将其适时地作为导入内容融合进思政课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关注。

(二)内化式

社会热点问题在融入思政课教学时,可以采取内化的方式,即将其与相应的教材内容结合起来,把教材内容作为主体,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重点,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拓宽和延伸教学内容,并将其内化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比如收入分配差距是目前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也从理论上说明了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及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表述难免于乏味和枯燥的困扰,只有结合社会现实才能使该问题更加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由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最新且权威的有关贫富悬殊拉大的观点、原因和应对措施的分析,和教材上的内容相呼应,使大学生们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该问题的表象,而是发现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实现对该问题借助于社会热点形成的感性认识和借助于教材内容形成的理性认识的统一。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反腐倡廉问题,可以将其内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问题可以内化在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中日关系、南海争端可以内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中。

(三)延伸式

学术热点理论性强,涉及面广,将其融合进思政课教学中可以采取延伸的方式,即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通过学术热点对其进行延伸、拓展和深化,同时注意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动态、信息,不仅使学生对这一类社会热点形成深刻认识,而且能够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兴趣,尤其是对于文科学生来说。为此,在理论讲授中,可以尝试结合课程内容将某一学术热点以专题的方式来讲授,实现课程内容的延伸,也可以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设学术热点讲座的方式,将社会热点与思政课的融合延伸到课外,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和深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4]。因此,学术热点与思政课的融合也可以延伸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去,借助于社团活动、社会考察、社会调研以及社区服务等来进行。比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在讲授理论的基础上,组织大学生进行以“我身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加深对于理论的理解。

四、高校思政课与社会热点融合的原则

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社会热点,但是这种融合必须是在思政课正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之中,社会热点与思政课的融合应当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时政热点论文篇(4)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473054

[摘要]相较于其他群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非常高。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应当适当引入一些合适的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利用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的实效性与教学效率。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重要性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在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的具体措施,仅供参考与借鉴。

[

关键词 ]大学思想政治;社会热点;融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转型的重要阶段,因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社会中各类冲突与矛盾问题层出不穷。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通过网络,社会热点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到社会大众中,人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也就越来越高,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大学生群体对各种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要远远高于普通大众。通过针对社会热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可以认知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而对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而言,透过社会热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课堂中,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

一、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重要性

(一)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实效性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思想政治所追求的教学目标。要想顺利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具有多个方面的途径,然而其都必须要针对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将大学生群体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引入思想政治课堂中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通常来说,大学生群体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一般都是贴近实际、贴近现实以及贴近生活的内容,而这些社会热点所彰显的社会现象与引发学生的思考,都在无形中契合了大学生的关注焦点[2]。大学生群体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通常都会遇到各种社会热点,往往需要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只注重教材内容,忽略了学生群体所重视的思想问题,无法直面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思想,往往就会使得学生产生厌恶感,导致课堂流于表面形式。将社会热点引入到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针对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思想政治课堂才更具说服力、针对性以及吸引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更高,也才能够充分彰显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效性。

(二)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实践性一直以来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求。良好的实践体验通常包含两种途径:其一,走出校园,直接参与各种实践;其二,通过课堂情境设置,使得学生能够在对应的情境中模拟实践。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学思想政治课堂要想实现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通过课堂实践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而将社会热点引入到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将其转化成一种社会情绪或者某种社会心理后,学生就能够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参与进来,其通过各种平台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观点,能够表现出极高的参与意识[3]。然后,思想政治教师在将学生的这些积极性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针对其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深层次的讨论与体验,教师在进行适当的点拨,思想政治课堂的实践性必然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措施与建议

(一)精选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的选择是思想政治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热点的选择必须要严格遵循以下几个标准:首先,针对性,社会热点的选择必须要和大学生的思想以及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有效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其次,典型性,只有当社会热点问题具备普遍的意义,具有极为明显代表性,大学生针对社会热点进行剖析以后,才能够与思想政治的相关理论进行联系,也才能够从这些社会热点当中得出有关的结论。再者,及时性,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够让学生与社会大众同步参与到社会热点的分析、讨论,使得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热点中产生共鸣,如此才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所以社会热点的选择必须是近期的,具有及时性特点。最后,焦点性,社会热点的选择不仅要是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应当是与社会大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而这些问题同时也是政府与党需要解决的焦点。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的社会热点应当充分彰显焦点性,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为全面的接触社会、认知社会、了解社会。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大学思想政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通过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应当站在客观的层面来针对社会热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将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整合,以此来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社会热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尝试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关社会热点的讨论会与讲座,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热点背后的思想,切实延伸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其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个特点,为学生构建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及时更新一些社会热点内容,并构建对应的讨论板块,使得学生能够在这个板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如此,不但能够方便学生及时掌握社会热点,为思想政治课程做好准备,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讨论,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利用社会热点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正如上文所述,实践性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而将社会热点作为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这个特征,能够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比如,利用当前“空巢老人”这个社会热点事件,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慰问空巢老人的义务活动,使得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4]。

三、结语

社会热点不仅是社会形势在当前的彰显,同时也属于未来社会发展形势的昭示。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能够让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发展形式,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能够与社会进行有效的结合,为大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秀杰.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事政治教育的整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91-92.

[2]张亮.加强时事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2,11:112.

时政热点论文篇(5)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可视化知识图谱(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1994-2015年收录的365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相关论文数据进行转换、分析和制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呈现如下特点:从内容上看,逐渐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思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等聚类的研究热点;从时间上看,以2007、2013年为节点将研究划分为萌发期、爆发期和涌现期三个阶段;从类型上看,逐渐形成了以“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关键词命名的渐增型热点和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关键词命名的稳增型热点。深入分析研究内容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前沿将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内涵阐释、拓宽研究视域、丰富话语战略实现路径、优化元研究方式。

 

关键词:话语体系;话语权;热点;前沿趋势;知识图谱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61-06

 

 

 

 

 

 

 

话语问题的研究始于文学或语言学中的意识形态问题,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因此,客观、全面地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科学计量分析和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客观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与前沿,不仅为研究提供了客观、直观的研究成果,而且也为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前沿问题提供参考。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开发,它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PFNET)等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算,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1]这是“一款具有关键词分析、作者被引分析、文献被引分析等功能的应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现实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软件,适用于寻找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紧张和当前的研究热点、前沿及对应的知识基础。”[2]关键词不仅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论文的精华,是作者对文章主旨的凝练和概括,能够敏锐、客观、有效地反映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3]词频跳变算法为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分析提供了可能,“该算法主要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将那些频次变化率高、词频增长速度快的‘突显词’(burst term)从大量的题录的常用词中监测出来,用词频的变动趋势,而不仅仅是词频的高低,来分析科学的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4]。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题进行检索,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绘制出关键词贡献知识图谱,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为该研究提供可靠地数据支持,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条件:篇名(模糊)=思想政治话语/意识形态话语/核心价值话语/德育话语,时间=不限-2015年”为检索式,并且经过学科类别进行精炼和筛选,得到有效的文献365篇。其中,时间起始设置为不限,但检索后发现研究1994年为起始;有效数据的筛选首先通过二次检索的专业选项进行过滤,再通过查看文献的内容,去除编者按、新闻报道、会议通知、重复文献等而后得出有效文献。检索结果以Refworks格式导出、命名、保存。经由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初步进行数据拆分为逐个文献保存后,得到分析数据365个。在CiteSpace软件中建立新项目,设置阈值如下:时间跨度为1994-2015年,时间分区是2年,术语选择为突显术语,节点类型选择为关键词,选择标准设置为Top30,生成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得到了317个关键词网络节点、611条关键词间连线(图1)。

由图1可以看出,1994-2015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共形成了53个主要聚类,且形成了以“合法性”(《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2009)、“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改革叹息》,2010)、“鲁迅精神”(《三次鲁迅诞辰纪念活动与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型》,2005)等7个聚类,这7个聚类有形成了以“意识形态”为强热点的聚类集合(图1右侧)。通过关键词出现频次排序可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关键词以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话语霸权等为主,不仅出现频次高,且形成了较高的中心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分布

研究热点是某一时期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文献共同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5]“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可以代表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6]CiteSpace软件把研究领域概念化成研究热点和知识基础间的映射函数,在这个映射函数中包括三个核心概念:突变性探测、中间中心性和异质网络,可用于识别研究热点的本质,标注研究领域,及时识别新趋势和突变。基于此,我们从内容、时间、类型三个维度上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分布。

 

1.内容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

通过CiteSpace软件自动抽取产生的聚类标识可以选择具体化、具有实义的名词性短语,经由对数似然率运行,形成了的图谱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领域的热点,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以“关键词(Keyword)”为网络节点,运行生成了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每个圆形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的大小是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叠加而表现的,表明其为研究的热点程度。据表1可知,结合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中介中心性和初始年份,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领域影响力较高的关键词,结合软件自动生成的报告,我们发现每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前30位的成果共形成了311个节点,53个主要聚类,其中有7个聚类较为突出,并直接指明了该领域内影响力较高的关键词依次是: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识形态话语、话语霸权、主流意识形态。这些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就反应了学者们所关注的重心和研究倾向,亦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问题。

综合考察图谱中的关键词节点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以国家意识形态和话语权问题为主,表明话语权问题是话语研究的核心;而研究趋向仍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社会功能为主流,却也出现了一些转向——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转变,即李宪伦等人尝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的思路,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为关注话语问题。此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成为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

2.时间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

根据CiteSpace软件进行突变性探测,进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突发起始时间和突发强度,进而判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发展脉络。首先将数据的阀值c(最低被引次数)、cc(共被引次数)、ccv(共引系数)分别设置为(1,1,30)、(2,2,30)、(2,2,30)进行运算,得到135个关键词节点,254条关键词连线,网络密度(density)为0.0281。为了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时间分布,对突发性参数进行调整,发现了该研究的前30个关键词中出现了一个最强烈的引文脉冲(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聚类#1“思想政治教育”,该聚类初始文献产生与1994年,引文最强烈期在2007-2013年,引文强度为6.7453。

通过图2,我们可以发现2007年和2013年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年发文量的拐点,据此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分为1994-2006年、2007-2013年、2014年至今三个时间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4-2006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成果初始阶段。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着“意识形态话语”、“政治意识形态”、“话语霸权”、“话语权”等标签词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数似然率算法(LLR)标签词检验发现话语策略、话语权、话语霸权、(国家)意识形态(变革)、话语、话语体系等中介中心性较高的节点名称。可见,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主要和意识形态变革、国家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与话语权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但是从突现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仍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研究领域多于文学与意识形态话语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较少、相关性不强、研究范围不广泛,且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程度不高,话语问题仍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准备阶段。而意识形态话语问题的研究仍在文学领域研究较多。

第二阶段是2007-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德育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国家话语权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常规属性的研究。从可视化图中的数据显示,在这7年期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形成了39个聚类,较为突出的聚类有4个,且中心性较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中心线强度分别为0.55和0.35,形成的主要聚类相互关联和交织,形成了较为集中的趋势,同时周边有众多小聚类,为主要聚类的补充和丰富。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研究已经逐渐形成了主要方向,已成为初具学科特色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不断拓展。从突发性检测结果(表3)发现,话语研究虽然较为分散,但经过2007-2011年的凝练,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四个突显主题,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进入蛰伏期。而从作者信息聚类分析,这一阶段形成了以李宪伦为主、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构建探研”产出研究成果23篇,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成果,夯实了研究基础。理性反思和分析研究成果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视角从不明确逐渐走向清晰,研究方向从较为分散走向多样,研究主题从多样走向统一。这一阶段的研究初具规模,虽未能形成较为稳定的范式,却对核心概念、研究方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第三个阶段是2014年至今,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热点较为突出,“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中介中心性较高,并且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建设”为主的9个聚类。从中介中心性、聚类数量聚类间的交互程度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通过表4,我们检验这一结论,“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等关键词在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上较为突出,超过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权)、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权)已成为研究热点。同时,这一平稳发展预示着“涌现期”的到来。

3.研究类型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趋向

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中介中心性、突现率以及时间分布等综合考察,可以列出四类具有代表性的热点,分别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而根据高频次关键词的引文历史(Citation history)分析功能生成的热点的被引历史路线图(图4)的比较来看,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渐增型热点,包括话语权(图4-1)和意识形态(图4-2)。从节点“话语权”的共现文献来看,共出现了68篇文献,内容主要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等内容。“话语权”具有话语权利或话语权力两种意蕴。作为政治权利来说,话语权是指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即个人与社会组织争取话语权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的言语能够被认可和听从,更多地是为了争取自身的地位与权益。作为一种观点和理论的影响力来讲,话语权则是指这种观点和理论所能影响和左右他人思想、被他人所认可并遵行的能力。[8]而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西方在话语权争夺的核心问题。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策划者们通过显性、隐性的方式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主张、生活方式,形成了强大的话语攻势,运用话语权来影响彼此的意识形态。现代意义的“话语权”不仅仅是说话和发言的资格,而主要是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因此,话语权的研究也就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主要趋势,更说明了“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趋势。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革本质上,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效能,即有效掌控社会意识形态的话语权。[9]

第二类是稳增型热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图4-3)和“马克思主义”(图4-4)。话语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较为新颖的方向,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7]的提出而日渐发展的,从时空分布来看,仍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向。作为学科建设方向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关键词核心节点,引文历史路线是按照一定的水平上下波动,且出现了上涨的趋势。其中,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节点的引文文献突破了81次。一方面,作为现代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国际性日渐突显,不得不构建与世界交流的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实现,依赖于话语信息传递过程中,遵从话语主体的实际需要,与特定语境相契合,谋求话语双方“共识域”的扩大和融合。[10]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余年的发展,需要拓展学科发展的理论槽,需要在国际比较中突显中国话语的影响力,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2008年首次出现,凸显率(Burst)为0.05。虽然突现率较低,却是颇具潜力的研究方向,在2014-2015年中就出现了40次,而通过引文历史路径看,其研究稳健型增长,而且近两年的被引情况看,同比其他研究方向则表现出了迅猛地发展趋势。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话语研究在话语研究中将是前沿问题,这也印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纵深发展和拓深学术槽的迫切需要。

三、结论与反思

运用科学计量分析方法和可视化图谱的分析表明: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霸权、话语权、话语体系等主题展开,但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和意识形态话语问题两个方向展开。从时间上看,以2007、2013年为时间节点,将话语研究分为“萌生期”、“蛰伏期”和“涌现期”三个阶段,尤其是2011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一个波峰。从类型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热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渐增型热点,如以“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关键词命名的成果增速较快;另一类是稳增型热点,如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关键词命名的成果增速稳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稳定的研究热点,揭示了话语研究的前沿和方向。

深度审查和理性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图谱、数据和内容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中亟待突破的问题包括: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视野局限,视角内容单一、不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聚类分布和边缘文献的小聚类较少,话语研究的边缘方向发展较少,说明其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党和国家意志及政策导向特征较为明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题,尚未形成多学科交叉探索话语问题的局面。由于话语研究视野的限制,话语的权威性较强,故而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具有影响力、吸引力将是研究的努力方向。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战略的实现路径研究不够开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就是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了教育、心理、传播、哲学、伦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话语本身的内涵也不仅仅是指语言符合,更多地强调解决实践中的传播载体,学科交流、国际交流中的特定表达方式。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多是基于主观判断进行的,缺乏对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内容、话语路径的探索,更缺乏对话语研究的研究和评价。因此,话语战略实现路径研究应该具有国际视野、时代眼光和中国情怀,更应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碰撞,使话语研究既保持高势位,又要有亲和力。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系统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要素结构和生成过程的探索,不仅需要探索话语意图的生成与传播的规律,而且应充分了解话语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现实状况和真实需求,还要掌握话语传播的技术和渠道,运用教育对象乐于接受、易于认同的传播方式进行话语传播。此外,加强对话语体系的测评,客观全面地评价话语体系,及时掌握话语研究、传播和环境的的状况,提升理论支撑传播、传播深化理论的内生动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3]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9.

 

[2]丁长康,钟勇为. 我国近十年课程研究热点与反思——基于CiteSpace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5(3):89-93.

 

[4]侯剑华,胡志刚.CiteSpace软件应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情报,2013(4):99-103.

 

[5]肖国芳,彭术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趋势与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15(9):78-82.

 

[6]陈仕吉.科学研究前沿探测方法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9):28-33.

 

[7]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与文本话语体系构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8]白立新.略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内涵与本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107.

 

[9]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45-51.

 

[10]向绪伟,谭琪红.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实现[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40.

 

 

[责任编辑:张俊华]

时政热点论文篇(6)

关键词: 社会热点 高校 思政教育 应用价值

社会热点问题是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十分关注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问题,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可以是政治经济等问题,也可以是经过传播后产生社会影响的问题。简单来说,不管任何领域,只要是大众关注的,能够引起大众讨论的,产生社会影响的都可以称为热点问题。现如今,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社会问题,而有些社会问题能够引起大众的关注和热议。群众在热议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不利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大学生还处在成长阶段,思想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再加上辨识和判断能力不够,很容易受到社会热点中负面情绪的影响,误入歧途。所以运用好社会热点问题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重要任务。

一、高校思政教育基本情况

国家十分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定学校必须增设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而各大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水平和成绩,还十分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很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为了不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到无聊,需要对该课程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但是,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只有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正,才能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二、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

社会热点问题是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十分关注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问题。基于这一点,说明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性,可以这么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再者,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往往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影响力巨大,说明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广泛性。其次,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在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矛盾也在不断改变,社会热点问题随之变化,说明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动态性。最后,一个社会热点的产生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说明社会热点问题有复杂性这一特点。

三、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性、复杂性的特点,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将会产生很大影响。很多时候,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会上升到国家意识层面,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不仅体现了大众对其的关注度,还反映出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素质。所以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将社会热点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荣辱感和责任感,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高校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性,通过讨论社会热点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辨别意识,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随之社会热点问题越来越多,同时带来社会矛盾。而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时,首先要有正确判断,这样才能维护社会和平,促进社会和谐。在新型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和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社会热点问题解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增强自身辨别意识和判断能力。所以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四、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1.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只需接收教师传达的信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味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更谈不上和教师交流和沟通。而高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价值体系,所以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从而给予正确引导。

2.政治离不开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实践生活的概括和升华。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加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知识,学习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大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不仅为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知识素养,同时为了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该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中,并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想政治知识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从根本上了解问题解决方法。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加社会热点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4.现如今很多高校教学内容过于空洞,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分析。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无聊至极,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热情减少。教师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只有将社会热点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教学,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5.由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可知,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复杂性。同时社会热点问题会对社会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一个社会热点能表现多方面问题,那么将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更容易让大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教学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颜亮,马金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93-94.

[2]陈红英,俞艳华.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2:168.

时政热点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热点 参与倾向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网民职业中,学生所占的比例高达28.6%。其中,大学生凭借其便利的上网条件、充足的上网时间成为网民中极有影响的群体。研究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热点话题上的参与倾向,可以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情感倾向,为更好地预判大学生在社会热点问题上的舆论立场提供依据,科学引导和鼓励他们成为社会理性声音的发出者和支持者,促进社会问题的良性解决。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燕山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联合大学等六所高校共发出网络问卷300份,纸质问卷30份,共回收252份,有效问卷252份,其中一年级24份,占9.52%;二年级56份,占22.22%;三年级152份,占60.32%;四年级20份,占7.49%;男生的140份,占55.56%,女生112份,占44.44%;文史经法专业90份,理工专业83份,农学专业2份,医学专业33份,军事类14份,其他专业31份。

2、调查途径

(1)问卷。本次调查涵盖大学生网络热点话题参与方式、参与类型、参与动机、参与态度、与群体影响之间的关系等五个方面,共18道问题。

(2)BBS论坛。通过网络访问六所高校的BBS网络论坛,统计分析2012年与“”有关的帖子数量、内容及影响力。

(3)网络访谈。通过人人、空间、微博等社交网络,对20位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访谈,进一步了解其对待网络热点话题的态度。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参与方式

(1)大学生普遍通过网络渠道了解热点。每天浏览新闻的时间在30到60分钟的大学生最多,占到34.52%;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人数最少,占到6.75%。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升级以及微博等新媒体的开发,极大的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带来了新闻时效性的变革;在大学生群体里,相比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网络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热点话题的最主要的渠道,占到了85.71%的比例。

(2)网络热点借力人际传播的现象凸显。在被调查的252名大学生中,有9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和同学讨论网络热点话题,其中33%选择经常会主动和同学讨论。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其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①大学生参与网络热点话题的方式不仅止于线上评论、转发等,还会主动和同学线下讨论。由此,一方面,社会热点借助网络得到彰显;另一方面,网络热点又借助人际传播进一步影响现实的社会生活。这种相互借力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

2、关注热点话题类型

(1)话题的类型丰富,但存在个性化差异。经过调查统计,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三大网络话题分别为:官员腐败、国际关系和娱乐明星,其次为食品安全、军事体育、科技教育以及环境与自然灾害。

经相关性分析,发现性别、专业等因素在大学生网络热点话题关注类型方面产生的差异较大。在河北大学国防生中随机选取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其列举出的2012年关注过的热点关键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航母、朝鲜卫星发射、武直十等。

(2)大学生网络政治话题参与倾向明显。在所有被调查者列举的近半年关注过的三个网络热点话题的关键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十、官员腐败。关键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人名有奥巴马、、表哥杨达才等。

调查结果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大学生比较关注政治话题,究其原因:一是与新媒体的发展有关。新媒体的发展使网络政治参与基本不受时间、地域、交通等因素制约,并同时具备低成本、高速度的优势,通过网络,大学生政治参与活动更加方便快捷;网络信息的自由性、交互性、网络参与的可匿名性等增加了大学生发表言论的自由度和安全感。②二是与现实社会背景有关。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多样性和复杂性日益增加,热点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范围不断扩大,风险持续涌现。③随着网络舆论监督功能的凸显,围绕“官政治”的话题层出不穷。三是由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一般而言,公民受教育的程度与政治参与的热情和参政议政的能力成正相关关系④。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综合素质上优越于其他网民,他们对新观念和新事物接受得比较快,政治敏锐性强,关心国内外大事。

3、参与动机

(1)关心社会发展成大学生网络热点话题参与的主要原因。关心社会发展(48.98%)是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话题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依次为:无聊打发时间(24.49%)、学习需要(14.29%)、增加与他人聊天的话题(12.24%)。

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往往借助网络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热点,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的同化现象越来越凸显,逐渐趋于融合。大学生关心关注网络热点话题从本质上来讲是关心关注社会的发展,其出发点是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2)有话要说是大学生参与事件讨论或转帖的主要原因。“有话要说”(41.63%)是大学生参与事件讨论或转帖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依次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27.35%)、“凑热闹”(26.12%)、“赚网络积分”(4.9%)。

网络是一个多元意见共存的平台,网民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对热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大学生有关心社会的发展、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的意识,因此会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期促进问题的解决。

4、参与态度

大学生对于网络热点话题所持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话题参与中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什么形式的信息。本文主要从参与积极性、关注热点层面、媒介选择偏向和行动力等四方面对大学生热点话题的参与态度进行分析。

(1)参与积极性。40.96%的大学生表示会参与敏感事件的讨论,9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和同学讨论网络热点话题。

调查表明大学生参与热点话题讨论热情较高,并非单纯的冷眼旁观,做一名“潜水党”。与此同时,40.96%的“观望党”也体现出部分学生在面对敏感事件时,能够秉持理性的态度。

(2)关注热点层面。对于热点话题,有38.15%的大学生更关注当前发生了什么事件,34.94%的学生更关注事件的后续发展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大学生面对热点事件,主要关心发生了什么以及会怎样,只有20.48%的大学生会主动了解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说明大学生对于网络热点话题的认知程度,目前还停留在较浅显的层面,对热点缺乏深刻的了解。

(3)媒介选择偏向。①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在人人网、腾讯空间等使用率高、圈子味浓、舆论控制小的社交网络中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而在BBS高校论坛上发出的声音较少。②面对热点事件,在微博和“新闻联播”之间,大学生信任偏向不明显。在接受访谈的大学生中,面对热点事件,选择相信微博和“新闻联播”的学生都占到了38.46%,剩下的23.07%表示不知道该信任哪一个。

选择更相信“新闻联播”的学生认为,新闻联播是国家媒体更权威,不会报道假消息;但微博鱼龙混杂,各种监管制度还不完善,信息真假难辨。选择更相信微博的学生认为,微博更接地气,能保证多元意见的表达。

(4)行动力。大学生虽然比较活跃,但很多时候并无法成为重大事件事实层面上的决定力量。此外,高校管理者会采取各种手段限止大学生参与敏感事件,如针对九月全国范围的保钓游行活动,多数高校都采取思想教育等手段,禁止学生参加游行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的现实行动参与度,但却在心理层面使他们积累下了与高校管理者的心理芥蒂。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表示愿意为解决网络热点话题付诸行动的占到了高达78.97%的比例,只有21.03%觉得与自身的关系不大,没有实际行动,有40.08%的学生表示很想参加,但现实条件不允许。高校对舆情及的管理需要在透明和引导上多下功夫,避免矛盾的积累和大学生与管理者之间心理芥蒂的扩大。

对于是否会因中日关系而抵制日本文化和产品这一问题的看法,有39.2%表示会,35.2%表示不会,25.6%表示不一定。

5、大学生网络热点话题参与与群体影响之间的关系

关于大学生对热点话题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这一调查,有78.4%的人表示会有自己的主见。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对自己的话语和行为负责,并且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被他人左右,总体上能够客观地对待热点话题,独立地形成自己的见解。

对于主要会关注哪类人对热点话题的态度,大多人选择关注社会公众人物,其次是朋友或熟悉的人。这既反映了大学生对社会公众人物的观点的依赖,也反映社会公众人物有义务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以保证能为公众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

结论

1、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将网络上的热点作为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流的话题,高校中的人际传播与网络热点话题的传播相互影响。

2、大学生政治话题参与倾向明显,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大学生利用微博等方式,积极参与舆论监督,促进政府提升自身执政能力与公信力,促进政务的公开透明化进程。

3、大学生敏感事件参与热情很高,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无法自由表达看法。高校要进一步改变工作思路,将工作做在平时,注意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困难的解决,避免心理芥蒂的形成和累积,积极主动地化“压、堵”为“疏、导”。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热点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通过班委会等形式倾听学生的声音,与学生互相尊重,达成共识。

4、大学生网络言论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徘徊。一方面要求大学生时刻保持清醒理性的态度对待网络上鱼龙混杂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看待问题,更好地利用网络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逐渐影响别人。另一方面也要求网络意见领袖注意自身舆论影响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同时也要求高校建立完善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预判大学生网络舆情走向,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⑤,开展隐形网络思政教育,避免不良影响,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热点话题。

5、在热点事件报道上,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节目在大学生心目中还是比较权威的,由此传统媒体应积极变革报道方式,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从而争取更多的大学生受众,进一步提升其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

③王秋菊,《网络舆论生成机制与引导规律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

④叶虹,《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

⑤李敏玉,《网络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探索》[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