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保健医生秋季学期

保健医生秋季学期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24 03:03:29

保健医生秋季学期

保健医生秋季学期篇(1)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因此,人若能顺应自然而摄养,各种生理活动的节律就会稳定而有序。反之,不循规律,肆意妄为,各种生理活动的节律长期紊乱无序,全身机能处于失调而不健康状态,那么,适应外界变化和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减弱,则易于内伤外感。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所以,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学说的重要原则。中医学倡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起居有常,动静和宜,衣着适当,调配饮食,以适应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内经》提出了一整套四时摄养方法。人们在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尝而勿罚……”为适应这种环境,保持心情舒畅,要顺应这种春阳生发之气而不可折逆。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人们在夏季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这是说为适应夏季炎热气候,要戒急戒躁,以保持精力充沛,以使体内阳气能向外宣通开发。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夏天养生规律。人们在秋季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这是说秋天要使志意保持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天肃杀气候对人体的影响。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不要让意志外驰,以使肺气得到清净。这是秋季养生规律。而冬季呢,则应该“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这就是告诉人们冬季要避寒就暖,不要开泄皮肤而使汗出气耗,并要使精神内蓄,保持于潜藏伏匿的状态。这就是适应冬天养生方法。

明白和掌握了四季气候变化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这还如《内经》所说:“智者之养生也,必则应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二、未病先防,强身健体

未病先防,《内经》称之为“治未病”。它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唐代孙思邈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类。这是中医学最早的三级预防概念,是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的起源。未病先防,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体现其预防思想:

1.调畅情志:做到“恬淡虚无”。恬,是安静;淡,是愉快;虚,是虚怀若谷,虚以待物;无,是没有贪欲妄想。恬淡虚无使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预防疾病发生和发展,促进病情好转。

2.饮食有节: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不过食肥甘厚味;食性的寒温适中;注意种类搭配和膳食的合理;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3.起居有常:生活起居有一定规律,顺应四时和昼夜的变化,安排适宜的作息时间,注意劳逸适度,弛张结合。

4.锻炼身体:经常锻炼身体,可使人体气机调畅,血脉流通,关节活利,筋骨肌肉壮实,体魄强健。具备这些,自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长寿。

5.药物预防:事先服用某些药物,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亦是防病于未然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运用中草药预防多种疾病,常获良效。如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腮腺炎,马齿苋预防菌痢等,都是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

保健医生秋季学期篇(2)

藏医将一年分春季、热季、夏季、秋季、冬季、严冬六季。藏医认为,人体是以气(隆)、胆汁(赤巴)、粘液(培根)以某种特定的联系而组成的,这三种体液以某种形式发生改变,人就会生病。

《四部医典》“时令之行”中讲到冬季人体处于“初冬严寒使得毛孔闭,少食必将导致体质减。”饮食应该做到:“是故当进辣涩苦三味,芝麻油擦肉汤油食添”。平时起居应注意“常着皮衣皮鞋避风寒,取暖烤火日晒亦酌量。”冬季人体代谢处于缓慢状态。体内阳气收敛、潜藏于体内时,养生要注意“收”和“藏”。做到精神安定、早睡早起,以利阳气潜藏、积蓄,为春来生机勃发作好准备。藏医养生学还注意冬天进补,认为冬天进补有营养的食品,具有补助阳气,防御严寒的作用。

春季人体肌肉表层逐渐舒展疏松,阴退阳藏,寒去热来,是百病丛生的季节。《四部医典》 “时令之行”中指出:“冬季易将培根积体内,春季日光渐暖体热衰。”在起居、饮食和精神上做到“陈年青稞旱地肉蜂蜜,开水姜汤饮而粗食餐”。要“勤竞行走搓身祛培根,常坐芳香园林荫凉中。”指出春季养生要注意防寒、防暖,抵御各种传染病对肌体的侵袭。多食姜、蒜、葱、辣椒等辛温发散的食品。心情要舒畅,少在室内闷坐,多到室外空气清亮的环境中活动。春季消化之火逐渐变弱,培根类病易发生,人们应食用陈青稞、干肉、蜂蜜和姜汤,多喝开水,要常擦身,多在树荫下歇息。热季大约在4-5月份,要食用牛肉、蜂蜜、大麦,注意遮阳,常洗冷水澡;要喝淡酒,穿薄衣,住阴凉房屋,在树下乘凉。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的生理机能是外趋,也就是说阴虚阳盛,相对内脏机能下降,许多人饮食不振。加之由于大量出汗可引起体内电解质平衡失调,导致纳离子大量丢失,会使人体四肢肌肉发生抽搐和痉挛,严重的还会有出现血压降低、脉搏细弱、昏迷等症状。因此,夏季养生十分重要。《四部医典》中明确指出“季夏娇阳之光渐炎热,只为耗力宜进甜凉食,忌食咸辣酸物忌暴光,凉水浴身酒水掺而尝,身着薄衣宜住清香房”的夏季养生法。夏季,人亦易患培根病,人们宜食用羊肉、清奶和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在阳光下久呆,不可过度,否则会影响五官健康。

保健医生秋季学期篇(3)

关键词:岁时节日民俗;中医药文化;天人合一;治未病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7-0081-04

所谓医俗同源,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医药学一样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人们在与自然界相互适应和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于是产生了和养生保健息息相关的民俗活动,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和防病治病的方法。可以说,中医药学的产生、发展与民俗的形成和传承密不可分。其中岁时节日民俗是在具有特殊社会文化意义的日子形成的风俗习惯,包括文体娱乐活动、药物防病活动、除虫除害活动等,这些民俗是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而生息的行为,与自然界的阴阳四时,生长收藏的变化相对应,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和“治未病”的思想。

1春季岁时节日民俗活动及其中医药文化内涵

春季包括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1]。”春季气温回升,人体阳气开始上升,万物开始萌生,养生应该助长这种“萌生”的气息,应该晚睡早起,多去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使肢体放松、心情畅达,从而增强身体活力,以适应春季生机勃勃的特点。

1.1春节春节是我国农历的年节。节期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云南各地春节的过年习俗不一,但燃放鞭炮却是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通常从除夕下午开始就要燃放鞭炮,寓意为辞旧迎新。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鞭炮声能振奋人的精神,激荡机体的阳气。而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的元宵灯会,猜灯谜等节庆活动,除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外,更能愉悦人们的心情,具有良好的调养身心的作用。云南大理地区在春节期间还有舞龙舞狮的娱乐表演,龙为四大灵兽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舞龙过程中要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以大幅度的舞动来表现龙翻腾之美。因此舞龙运动可以改善人的心肺功能,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狮子在中国古代是吉祥辟邪的神兽,舞狮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体育活动,糅合了传统武术、简易体操等运动项目的内容,舞狮的两个人需要默契配合来模仿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舞狮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舒展人的筋骨、锻炼人的身体,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1.2上巳节三月有上巳、寒食、清明三节,这三节在时间上相近,又都有踏青的习俗。农历三月初三叫“上巳节”,有的地方又叫“踏青节”,在宜良,男男女女在这一天要携酒煮豆,外出踏青。踏青有助于阳气的生发,可以调和气血、舒经活络,改善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防止关节老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三月三”也是普遍流行的节日。剑川白族在三月三举办梨花会。当地白族结伴到梨园进行野餐,弹起三弦,唱起山歌。壮族“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家家户户这一天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歌节一般持续两三天,对歌以未婚青年男女为主,但小孩、老人可来旁观助兴[2]。云南罗平一带布依族在三月三也有类似的娱乐活动,老人在家宴请宾客,年轻人比赛对歌、游泳,小孩则在河边划竹筏、打水枪等。

民间俗语说:“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上巳节是各种昆虫比较活跃的时候,所以驱虫也是很多地方要进行的民俗活动。通常人们会用荠菜、柳枝或者枫叶等驱避虫蚁。如在浪穹,人们就用荠菜遍插甑釜厨灶,用来制服黄蚁。从中医角度来说,荠菜性味甘、凉,无毒,入肝、脾、肺经,可以清热解毒、养肝明目、治疗腹痛,它的茎加热后可以驱虫,因此也叫“护生草”。在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人们意识到许多疾病的流行与某些害虫有关,如苍蝇、蚊子、虱子、跳蚤等,这些害虫会叮咬人体,还可以传播传染病,因此岁时驱虫的民俗活动是人们在除害灭害的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有效措施和宝贵经验。

1.3春季特殊节日民俗花朝节,俗称花神生日,是民间祭花神的日子,时间大概在农历二月份,但各个地方叫法不一,时间也不太固定。云南大姚县昙华山彝族的花朝节在农历二月初八,当地称为“插花节”。人们穿上民族的节日盛装,在村前、寨口、路边搭起花牌坊,把鲜艳的马缨花插满房屋,然后一起唱歌跳舞。大理白族的“花朝节”在农历二月十四,节日期间,人们在大理古城的入口,用鲜花扎好牌坊,里面用精美的花盆和名贵花卉垒成花山、花亭和花台,人们在各条花街上观赏和嬉戏。农历三月十五是怒族的“鲜花节”,人们聚集在贡山丙中洛附近的仙女洞,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焚香行礼,向仙女献鲜花。祭拜结束后,人们围坐在山坡上,将食物摆在铺有松针的地上,边吃边喝边唱。《素问・举痛论篇》提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中医认为一个人精神愉悦,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处于健康状态[3]。花朝节人们约上亲朋好友一起赏花、唱歌、跳舞,尽情欢笑,这种乐观的情绪对于预防疾病是有积极的作用的。

大理白族的“三月街”是云南最有特色的民俗节日,时间从农历三月十日开始为期一周,赛马、射弩、赛龙舟是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云南通海在清明节时还会举行荡秋千、放风筝、斗鸡、拔河、踢球、赛龙舟等娱乐活动。赛龙舟是我国传统的体育活动,比赛时,炮声响起,各水手要按锣鼓节拍划桨前进,不仅可以舒展筋骨,调和气血,而且还可以促进代谢,排除毒素。中医认为放风筝能“疏泄内热,舒经活络”[4],在春天放风筝能舒展四肢,疏通经络,增进食欲,改善消化功能,此外,还能开阔视野,使人心旷神怡。春季的这些体育活动习俗都是有益身心的运动,可以强身健体,起到祛病养生的作用。

2夏季岁时节日民俗活动及其中医药文化内涵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三月指的是农历的四、五、六月。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气候最为炎热,此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中医学认为“心主夏”,即人体五脏之一的心脏是与夏季相应的。夏季属于五行中的火,而人体五脏的“心、肝、脾、肺、肾”对应五行,心也属火,心脏与火的物性是一致的[5]。随着天气逐渐转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脾气暴躁,这就是因为心火过旺。因此,夏季要精神愉悦,情志平和,不要躁动,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向外宣泄。

2.1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至,此时毒虫易于滋生,是各种疫病易犯之时。为了抗拒毒气的侵袭,在云南昆明、景东等地方这一天会有驱虫的习俗活动,人们用灶灰围墙以避蛇虫。清代《浪穹县略志》记载,在大理浪穹(今云南洱源县)一带,人们还会在门上插白杨,用灶灰撒房屋周围,名曰“灰城”,以避虺毒[6]。

2.2端午节夏季的五月是仲夏之月,天气炎热,毒虫滋生,古人认为此时邪毒最盛,为了抗拒毒气的侵袭,古代在五月五日这天举行各种活动以祛除恶气,避免疫病的发生。民间在端午节这一天有采集艾蒿、菖蒲、淡竹叶、金银花、土茯苓、甘草等中草药熬水洗澡的习俗。如镇雄的“游百病”的习俗,人们在外出游玩的过程中采摘野草,回来以后用野草煎水沐浴。相传,五月五日是药王的生日,壮族在这一天会举行热闹非凡的药市,上市的生鲜药物有数百种,会有上万人聚集到此来赶药市,因此端午节在有的地方又被称为“药王节”或“沐浴兰汤节”。端午节前后,由于时令气温湿热,正适合各类病虫害滋生,是传染病多发的时候,而此时也正处于阴阳际会,人的免疫力相对降低。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悬蒲挂艾,其实这就是一种季节性预防疫病的行为。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艾是一种草本药物,味苦、辛,性偏温,入肝、脾、肾三经,本身带有香气,可以解毒气,中医常用来灸治百病。菖蒲是一种水草,与兰花、水仙、并称为“花草四雅”,其带有特殊的辛香味,可以解毒杀虫,有开窍醒神、化痰健胃的功效。

2.3夏季特殊节日民俗云南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历法,也有地方性和族群性的年节仪式。在云南德宏州傈僳族的传统火把节中,除杀猪宰羊、唱歌跳舞等活动外,傍晚时分便要点起火把,从屋内到屋外、从院内到院外熏烧灾虫。老年人边舞动火把边喃喃自语:“烧死跳蚤,烧死老鼠,烧死一切害人虫!”熏灭毒气,是为了驱避蛇蝎之毒,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彝族在火把节时还会举行篝火晚会,有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跳舞等社交游艺活动。从中医学角度看,这些活动可以舒展筋骨、畅通血脉、促进代谢、排除毒素,达到振奋阳气的作用。由于人体疾病的形成与季节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在预防疾病发生时会考虑到不同节气的致病特点,顺时、顺人而治。傣族最重大的传统年节时间在傣历六月,大约在农历清明节后的第七天,俗称泼水节。泼水节的寓意是表示洗去一年的污垢,消除灾病。中医讲究未病养生、防病于先,这些防病消灾的习俗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是相通的。

3秋季岁时节日民俗活动及其中医药文化内涵

《内经》有“秋冬养阴”之说,人体经过春生夏长之后,进入秋收之时,随着天气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阳盛转为阴盛的关键时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道:“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人们应该早睡早起,精神必须安静,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清和均匀[7]。

秋季最重要的节日是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云南很多地方少数民族都有中秋节,如壮族的“拜请月神节”、拉祜族的“月亮节”等,其中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拉祜族的“月亮节”和中秋节相似,全家人会聚在室外一边吃菠萝、芭蕉等果品,一边赏月、祭拜月亮,老人们还会到亲友或者熟人家里火塘边唱古歌。布依族在中秋节这一天,有一项娱乐活动“偷南瓜”,晚上月圆之时,村子里的小孩相约去偷地里的南瓜、葵花、花生等,无论偷到谁家的,主人都不会责怪,孩子们把偷到的南瓜等拿回去炒熟食用。在九月九重阳节时,民间还有登高的习俗,人们会利用秋高气爽的日子,进行爬山或攀登高峰的活动。中医认为秋应于肺,在志为忧,再加上秋天草木凋零,这种萧条的景象容易使人产生抑郁、凄凉、悲愁等伤感的情绪,这时候应该多和朋友、家人结伴去户外游玩、畅谈,使情绪安逸、宁静,神气收敛。对少数民族而言,秋季举行的节日活动大多数以收获和感恩为主,其中新米节是最流行的节日,佤族、拉祜族、布朗族新米节是为了庆贺稻谷丰收的节日,除了割新谷、煮新米、吃新米外,还会举行一系列游艺活动,如拉祜族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共度佳节,新米节全用新鲜的食品,席间,老人咏祝词。宾主围坐在火塘边咏唱古诗歌,青年男女在外吹笙、弹弦、跳笙舞。这些节日活动能愉悦心情,陶冶情操,让人肝气舒畅,心平气和,为进入冬季而保养节气,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秋冬养阴”的意思。

4冬季岁时节日民俗活动及其中医药文化内涵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平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所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三月指的是农历十、十一、十二月,中医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冬季自然界都潜藏阳气,要注意多晒太阳保暖,以补充阳气。

冬至俗称“冬节”、“亚岁”等,表示严冬就要到来,此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云南的富源、宣威等很多地区在这一天会宰猪腌肉,以备过年时享用,据说这天腌制的肉不流油、不腐坏,可长期保存,又特别香嫩,具有很好的补养精血的功效,是很好的冬令滋补品。

农历十二月又叫腊月,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主要活动是为过年做准备,家家户户要择日打扫卫生,一般选在祭灶日,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进行年终大扫除,拆洗被褥窗帘,清洗家居用具,将家里上上下下每一个角落的灰尘污垢彻底打扫干净,俗称“除尘”或“掸尘”。由于“尘”与“陈”谐音,所以除尘有除旧迎新的意思,把一年积累下来的灰尘污垢清除干净,是为了干干净净过新年,这种卫生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洱源凤羽白族除了把房屋内外打扫干净外,还要把大街小巷都要打扫干净。在腊月进行扫尘,既可以消灭害虫,又可以预防春季传染病的传播,这种习俗对于环境卫生的改善,保持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

5小结

中医认为自然界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一天昼夜晨昏的变化及地理环境的差异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岁时节日民俗活动就是按照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而形成的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而健身防病的风俗习惯。按季节气候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顺应四时节气讲究卫生、除害防害可以保持环境卫生,预防疾病,减少传染病的发生。这些岁时节日民俗渗透着中医药文化的气息,经过不断发展、补充、完善,至今仍然被沿袭和推崇,并成为引导当地健康文化的有利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黄帝内经・素问注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0.

[2]毛艳,洪颖,黄静华.西南少数民族民俗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115.

[3]王蕊芳,于恒,曹瑛.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20-21.

[4]陈仁寿.民俗中的保健方法与治未病思想[J].中医药文化,2008,(4):50-52.

[5]郭军华,何清湖.谈四时养生之夏季养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9):2731-2733.

保健医生秋季学期篇(4)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发病高峰期;调查;卫生宣教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810-01

现代的社区老年人是一个重要的群体,研究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1],由于这类群体对于健康的意识相对薄弱, 生活自理能力差,平时缺乏锻炼致体质较弱,各种不适相继而生,而且我国很多老年人群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经过长时间的累积逐渐形成了难以治疗病根, 初春深秋季由于昼夜温差变大,冷暖多变,许多老人很难适应气候的变化,极易发生疾病或引起旧病复发,社区老年人中98%都患有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疾病,50%老年人患有两种以上的疾病。为了避免这种非流行性的患病上升趋势,减少发病率,对好发季节易患疾病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及指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每年的初春深秋季是老年人易发病的时令,就医人数明显超出平时几倍或数倍,在此期间,随机收集患者400例,其中男性184例,占46%,女性216例,占54%;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1岁;春秋季患病居前三位:出现不同程度头晕眼花、头痛、神疲、全身酸痛乏力、发热、咽喉肿痛等上感症状病人占38%,出现腹痛或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病人占29%,出现呼吸困难、头晕、胸闷、乏力、占18%。

1.2 方法

对就医高峰期的病人采用面对面访谈法或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春秋季患病起因、患病的种类以及患病老年人一般情况,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2份,回收率98%。被调查者意识清楚,可用语言表达,有阅读能力或者能与调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并知情同意配合调查。

1.3 调查工具 参考文献自行设计社区老年人春秋季患病的调查问卷,对老年人高峰期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本调查问卷由二部分组成:老年人的一般资料、老年人高峰期患病情况,将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 结果

在一年四季老年人患病中,如感冒:春和秋季约占78%、夏和冬季约22%,如胃肠道疾病:春和秋季占88%,老慢支:春和秋季约占84%,哮喘:春和秋季约占71%,肺炎:春和秋季约占82%,中风:占78%,心梗:占55%。见下表:

2 对策

通过对社区老年人患病高峰期病人的调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侧重对易患疾病者进行及时地、全面地开展面对面的卫生宣教,,设立橱窗栏指导老年人做好自我调护,提高保健意识,重视良好的生活习惯、稳定而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在春秋易患病季节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2.1 警惕易发疾病 春、秋季是多种疾病的好发季节,老年人因脏器“老化”,功能减退,适应性差,抵抗力弱,更易发病。特别是多病之人更应适时增衣, 以防寒邪外侵、着凉感冒或腹泻。心血管疾病患者, 在突然降温后往往会诱发中风或心肌梗塞; 风湿病人、慢性支气管炎、喘或胃、十二指肠溃疡等患者都要倍加注意, 谨防春季气温变化无常、秋季气温骤降时旧病复发以免给身体带来麻烦。

2.2 提高耐寒防感冒,春、秋季, 温差变化较大, 气温偏低, 风寒邪气极易伤人, 加上老年人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降低, 尤易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肺心病, 甚至发生心衰而危及生命。因此应注意防寒保暖, 有条件的可坚持用冷水洗脸、擦鼻, 甚至冷浴, 以提高耐寒防感冒能力。

2.3 注意调节饮食 老年人消化功能逐渐变弱,肠胃薄弱,如果饮食生冷无节,饥饱无常,势必伤胃犯病。因此,春、秋季老年人应少吃多餐,多食熟软开胃易消化之物。另外,先吃主食: 主食是种“天然消化药”。粗粮是主食首选,它富含纤维,能够促进胃肠蠕动,还能让多余的脂肪排出体外。由于秋季气候干燥,易犯津伤秋燥症,因此,在食物选择上应以甘平润燥、养肺生津之品为主。如:梨、百合、麦冬、荸荠、山药、猪肺、莲子、藕等可多食[2]。

2.4 加强锻炼, 适应“ 秋冻春悟”: 春秋季的气候变化较大, 早晚温差悬殊, 老年人抵抗力较弱为避免旧病复发或增患新病, 宜逐渐增衣, 切不可顿增顿减, 以防寒气侵袭,诱发新病。另外, 老年人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 如:散步,边散步边揉肚子: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每天饭后散步20~30分钟,能促进胃肠血液循环和胃液分泌,增强胃肠消化功能。 如自觉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指导病人遵医嘱、定时合理服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注意配合饮食、情志的调理,是防止病变的关,键健康教育是促进健康恢复、预防疾病和改善护患关系,提高社区护理工作满意率的有效法[3]。

参考文献:

[1] 郑夏 .健康宣教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作用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1012,(4):186.

[2] 黄治琼.老年人秋季如何养生[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7,(11):68.

[3] 张晓妮等 .对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调查[J]. 东南国防医药, 2006,(5):29.

保健医生秋季学期篇(5)

“上火”是人体各器官不协调造成的,医学上称之为应激性疾病。通常,人们在“上火”之前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发病后则表现为心跳加快、全身燥热、口唇干裂、心绪不宁,而严重的口疮、咽喉肿痛等症状会影响人体的正常饮食,一些爱美的女士脸上也会因“火气”比较大,长出红且发痛的痘痘,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

专家建议,要避免“上火”,首先要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按时作息、避免熬夜,定时定量进餐,不为赶时间放弃一顿,也不为一席佳肴而暴饮暴食。其次,多吃“清火”食物,新鲜绿叶蔬菜、黄瓜、橙子、绿茶等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而胡萝卜对补充人体的维生素B,避免口唇干裂也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可以口服各类清凉冲剂,如夏桑菊冲剂、金菊冲剂等对“清火”也很有效。还有,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受到刺激而“上火”。"

在“上火”期间,不宜吃辛辣食物、喝酒、抽烟和熬夜,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经常漱口,多喝水,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清火”药物。如果“上火”症状比较明显,一周以上还没有好转,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孟亚楠)

勤洗头可减少秋季脱发

转入秋季,许多人称自己脱发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男士,很担心变成“地中海”,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疗或缓解?

在一年四季中,3、4月份以及7、8、9月都容易受到季节的影响,脱发会比较多,如果每天脱发量在50-100根,并不用过度担心,这属于正常的新陈代谢。如果超过了这个量,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心理压力大、营养摄入不均衡、作息不规律、不注意运动、无节制地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会让男士的头皮健康状况恶化,影响毛发的生长。

“洗得越多,脱得越多”的想法也是错误的,脱发是因为发根的脆弱,和洗发并没有直接关系,脱发量不会因为洗发的次数而增加。反而,如果不经常洗发头,头皮上以油脂为食物的马拉瑟菌(引发发根“脆弱”、提早进入脱离期以及影响毛发浓密度的重要原因)就有了更好的繁殖环境,脱发问题反而会更严重。专家表示,要抑制马拉瑟菌的生长,除了每天洗头一次、保持头部清洁以外,还可以使用有针对性的洗发水加以抑制。

对于一些脱发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又希望补救的人,千万不能被“毛囊再生”这类的广告和宣传所忽悠,人头皮上的毛囊在出生时就已经确定,且只会减少不会增加,目前的技术还不可能再生和克隆毛囊。(张和平)

秋季保健防四病

(1)要预防呼吸道感染。多事之秋,呼吸道黏膜受到暖和寒的变化刺激,会造成黏膜上皮纤毛功能失调,防御能力下降。此时,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等病人,应注意防止病情加重;健康人也应防止伤风感冒、气管炎和肺炎等病的发生。

(2)要预防胃肠道疾病。秋季天气凉爽,人体食欲增加,多食暴食会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因此,秋季患胃肠炎的病人往往比夏季还多。此外,秋季昼夜温差较大,腹部容易着凉,也易引起胃肠道疾病。所以,秋季应谨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保健医生秋季学期篇(6)

防燥润肺 养阴敛神

燥,是秋令的主气。由于这种干燥的气候,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湿润,人体的津液也容易缺乏,因此可使人感到咽喉干痒、鼻腔干燥、皮肤干涩等不适。肺与皮毛相连,而且非常娇嫩,不耐干燥,若有外邪侵犯,肺脏的清润、宣发、肃降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而出现咳嗽,甚至痰中带血。古人把肺比喻成悬挂着的金钟,若有秋燥犯肺,就会使肺的金钟鸣响而出现咳嗽。这个比喻也可以使我们牢记秋季养肺的重要性。为了防燥,就要补充水分,保护人体的津液。室内过于干燥时,可以适当洒水、拖地,保持一定的湿度,有条件的话,可以用加湿器来保证夜晚睡眠时室内达到一定的湿度。人体补充水分,可以通过多饮水,不要等到口干舌燥再去饮水,要时时记得补充水分。还可以通过多吃如梨、苹果、荸荠、甘蔗之类含汁液丰富的水果,来补充水分。秋凉后,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恢复,脾胃功能逐渐好起来,可以适当选用莲子、山药、扁豆、人参、银耳、燕窝、琼玉膏、二冬膏等补品。此外,中医养生还相当重视内补,就是用口中的唾液来补充水分。唾液又称为“玉液”,是人体宝贵的津液,晨起或空闲静坐时用舌头在口腔中搅动,待口中充满唾液时,慢慢分三口吞下,同时用意念想唾液下输至丹田,并随气血敷布全身。这种方法中医叫做“赤龙搅海”。“赤龙”喻舌头,可谓形象生动。此法简单实用,长期坚持,相信您能收到满意效果。

进入秋季,白昼变短,夜晚提前,晚间凉爽,可以早些就寝,消除夏季暑热难寐遗留的疲倦。但仍要早起,即《黄帝内经》中说的“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起身后可进行一些动作不大、强度较小的活动,一方面顺应秋季“养收”的气候趋势,另一方面防汗出过度,防晨间凉风侵犯人体致病。秋季昼夜温差较大,要注意适时增减衣服。人体从夏天过渡过来,不宜马上添加厚衣服,要给机体一个适应的过程。晚间早睡,可以使意志安宁清静,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不使意志外驰,保持肺气宣降有度。夏季因高温而缩短的工作时间,入秋后也要恢复正常了。秋天,衣着厚薄适宜,人的头脑清醒,活动能力强,与春季一样,也是工作和学习的大好时光。莫让年华付流水,要把握好效率最高的春秋二季。

登高畅情 菊萸相伴

秋天虽然是丰收的季节。但许多人在秋天会对凄风愁雨、草木凋零触景生情,回忆往昔,多愁善感,悲观抑郁,这样容易使人心绪波动不定,寝寐不安,严重者可影响正常的生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指导我们秋季养生要“使志安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其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很好的方法。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古人以奇数为阳,九为阳之极数,两阳相重,故曰“重阳”,又名“重九”。相传古人在这一天全家人做香囊盛茱萸,闭门锁户,老老少少一齐登山,饮酒,以避灾难。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重阳节的生动写照。诗中的“登高”、“插茱萸”,还有赏菊、饮酒等都是重阳节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欢快气氛,而且对于秋季的养生保健也有积极的作用。

重阳之时,秋高气爽,登高望远,绚丽风光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对缓解悲观情绪、放松心情是极有益处的。我国古代文人因此抒情的作品很多。比如诗仙李白的“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邵大震的“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刘长卿的“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悬楼西”等,都是吟咏登高活动的名句。登高望远,既锻炼了腿脚,对形体健康有利;又开阔了眼界,对精神健康有益。有现代研究表明,登山有益于增强心肺功能,同时还起到减肥和预防冠心病的作用。这也可能是重阳节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现在把重阳节又定为老人节,组织老人们集体登山和秋季旅游,的确是很有意义的活动。需要说明的是,登山是一种强度较大的运动形式,也只能是锻炼形式的一种,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健康状况进行选择。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的人,或者是手术后正在康复的人和体质较差的老年人等,都不是这一运动的理想对象,因此不能盲目追求。

保健医生秋季学期篇(7)

秋季易发三种疾病

“立秋”节气虽过,但夏日阳气尚未消退,秋日阴气也尚未透达,燥,就成为秋季主气。防燥、防伤阴就成为秋季的主要养生措施。

秋燥伤人中医上称为伤阴。中医认为,水为万化之源,是阴中至阴。秋燥伤阴,伤津液,继而伤血分,耗气分,主要表现为体表发热、口干、舌燥、皮肤瘙痒、口渴、尿少、尿黄、疲惫、乏力、心慌、头晕、目眩、便秘等。所以秋季应特别注意三种情况的侵扰,以免旧病复发。

咳嗽 五行学说里秋季和肺均属“金”,中医常说“肺金”。秋燥首先犯肺,引起咳嗽。肺为娇脏,为上焦,水之上源,上火征象未得清理就会引起咳嗽,多表现为无痰、少痰、干咳,兼有音哑、咽痛或轻微发热等,中医辨证为肺燥咳嗽。

对症状较轻的肺燥咳嗽,可多喝些水,或吃些梨、白萝卜、鲜百合等清肺热养肺阴食物,如做一道百合萝卜汤或百合秋梨汤可减轻症状。

上火 上火是对人体耳、鼻、眼、口、舌、齿、咽喉等部位所表现的一系列“火”、“热”症状的概括,例如,烂眼边、目赤、眼屎、耳鸣、耳堵、鼻塞、烂嘴角、口干、舌燥、舌红、苔黄、口黏、口腻、口疮、口腔黏膜溃疡、咽喉肿痛、咳嗽痰黄等。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气”、“血”4个方面代表了人的体质和体能,由于不良的外环境和身体内部失健,致使这4方面功能失调,便可能出现上火或其他病症。但是其持续时间一般不会长。避免上火很简单:加强自身保健意识,戒烟,少饮酒,多喝水,室内常开窗换气,常到户外活动。熬夜加班工作次日或周末要多休息一会儿,作为补偿。

胃肠系统疾病 秋季由于冷热交替、日均温差变化较大,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秋季胃肠病主要是饮食不节,吃出来的病。立秋后仍然炎热,不少人因为直接食用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和食物,频频引发胃肠炎等急性病。中医认为贪吃生冷易伤脾胃,从而会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兼有轻度发热等症状,这种病又名“冰箱病”。主要原因是经过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有所减弱,稍有不慎,就可发生腹泻。预防秋季腹泻主要是少吃生冷食物,给胃“保暖”。

四面出击防秋燥

那么对于这怡人季节里的恼人秋燥,我们应如何应对呢?

饮食调养:“贴秋膘”应浅尝辄止

所谓“贴秋膘”,就是在立秋那一天,或直到立冬这一段时间里,吃些性质温热并带有“肥膘”的畜肉类食物,如肥牛、羊、鹿、狗或驴肉等。如此才能增加脂肪,贮存能量,防寒抗冻,以达到平安过冬的目的。倘若只在立秋那一天吃些肥厚的肉食品,随俗为变,浅尝辄止,问题还不大。如果从立秋到立冬期间经常“贴秋膘”对身体反而不利,尤其是对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人群有害。因为如今大多数人,每天吃的肉已经足够,立秋“贴秋膘”,只不过是应民俗活动,天天过分增加肉类食物的摄入对身体反而有害。

根据秋季气候多燥和人体易于伤阴,中医主张适量选用一些清热养阴类食物。如粮食类可选用粳米、小米、薏苡米、芡实米、绿豆、豆腐、绿豆粉丝、藕粉、葛根淀粉等;饮料类可选绿茶、生普洱茶、茶、莲芯茶、苦丁茶等;水果类可选西瓜、梨、苹果、猕猴桃、香蕉等;蔬菜可选大白菜、油菜、冬瓜、黄瓜、丝瓜、苦瓜、西葫芦、番茄、茄子、芹菜、菠菜、苋菜、鲜百合、笋、茭白、莲藕、荸荠、菱角、海带、紫菜、香菇、口蘑、金针菇等;肉蛋奶可选猪肉、猪肉皮、牛肉、鸭肉、鹌鹑肉、乳鸽肉以及酸奶、鸭蛋;水产类食物可选鲫鱼、鲢鱼、青虾等。

情绪调养:远离悲秋

古代医者在生活中观察到,秋季万物开始萧条,人们在瑟瑟秋风、阵阵秋雨中见景生情,又加上昼短夜长,情感容易悲伤,所谓“悲秋”。依据中医“天人合一”的观点,古人认为秋季内应于肺,悲易伤于肺,肺气不宣畅也会影响情绪,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悲秋情怀。临床中曾有报道,在秋季,神经衰弱、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等患者容易发病或加重病情。所以在秋季要保持心情平和,少生闲气,遇事多宽容。

运动调养:适宜郊游登山

入秋后是开展各项运动锻炼的好时机。秋季老人也要坚持锻炼,但是由于气候干燥,故要多呼吸新鲜空气,最好进行户外运动。中老年人不妨学习年轻人,走出户外,参加郊游、登山等活动,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