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09 23:47:23

初中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优化;教学效率

化学是初中学生的入门课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有计划地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方式,指导他们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学习的能力。然而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得当、教学评价单一等,都严重地妨碍了新教材实施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认真学习新大纲,严格把握教学要求

由教育部制订的于年颁布的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与年通过的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试用)相比,从化学知识到教育观念的要求上,做较大的调整,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是国家对学生学习化学学科必须达到的标准的统一要求,是编定教科书的重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新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化学教学大纲,对本学科的教学有一个总体把握。明确自己所教学段内化学课程的目的、要求。掌握化学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规划内容的序列安排、确定教学大致进度。对于原有大纲使朋有经验的教师,通过两种大纲内容比较找出异同,重新调整教育观念和教学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知识教学优化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纲,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卜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将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

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板书还能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好的板书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以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一堂课一般一个板面,并分主、副使用。如一个板面不够,可用投影片或小黑板。

三、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方法。

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下面我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绕道迂回,调节难度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做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制造氛围,创设情境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验设计更具有新颖性,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规范性;将思考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四、培养情感,增加学生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篇(2)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德国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说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不竭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知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进入初三刚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尤其是记元素符号时认为很难记忆,就认为《化学》这门学科很难学。甚至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望尘莫及。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机械记忆就行。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每接到新班就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门捷列夫创制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学好化学很有用处,化学学习很有意思。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们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1、规律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钾,钠,氢,汞一价银;二价镁,钙,氧,铜,锌;三价元素有铁铝;四碳,五氮,六硫清。”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2、动手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加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适当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利用各种教学挂图、表格,尽可能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完硬水及其软化的方法之后,提问学生热水瓶胆内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应怎样清洗?学生讨论热烈,最后发给每个学生10ml醋酸拿回家清洗有水垢的热水瓶,第二天回校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所看到的现象、结果及化学原理。又如在讲到环境污染及防护时,结合我市造纸、印染、日用化工等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又是污染大户的事实,教育学生可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或今后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发展生产,减少污染这对矛盾,造福人类。

3、社会实践促进学习兴趣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结合课本教学内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习CL2的性质后,学生知道CL2与H2O反应生成HCLO,HCLO有漂白、杀菌的作用,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我镇现代化自来水厂,学生每闻到自来水中的余氯的气味,就回想到CL2的性质,想到化学知识的应用在为人类服务,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进而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又如学习完硅酸盐工业的知识后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我县水泥厂,让学生看到化学知识在一道道工序中得到应用,化学知识在人类创造巨大的财富,坚定了学生一定要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又巩固了水泥生产的原料、原理、设备、流程等知识。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受益非浅。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是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教材,吃透教材,真正驾驭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一点带面,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亲自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各知识点,举一反三的目的。绝不可越俎代庖,或敷衍了事。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二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筛选、归纳、补充的能力。

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三、因材施教,强化学生投入情感

初中化学教学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优化教学;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化学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明确、具体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和任务要具体、明确,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

一堂课,一方面有主要的目的,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优化知识呈现方式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运用教材。要注意知识、技能及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的学习做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概念,熟练掌握重点的技能,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对学生形成好的影响,教学应字斟句酌,符合学科知识,不应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板书还能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好的板书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知道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需要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教师应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学习化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内容中描述性知识偏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

四、加强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篇(4)

德国一位学者有个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g盐全部摄入了。”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生活之于教学,犹如汤之于盐,教学融于生活中才具有生命力。构建“生活化”的化学课堂,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寻找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并以此开展教学,启迪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研究身边的化学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化学的核心概念,学会健康生活、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从而在强化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一、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化学的的乐趣,从而主动探索

目前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学生在九年级开始学习化学时兴趣都特别浓,激情也非常高,但到了第二学期,由于难度加深,中考分值少,学习时间紧,学生逐渐地就不重视化学了。所以初中化学教师想要摆脱教学的尴尬局面,首先自己要热爱化学教学,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处处以学生的发展着想,把化学知识及时体现在生活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资源,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主动参与,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思考、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从研究自己身边的化学现象、化学变化,将学生引入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中来,才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有效课堂。

在教学中,应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九年级化学第一节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问学生:“你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可能与化学有关的实例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他们谈到老百姓穿衣从以前单调的灰蓝色“的确良”到现在服饰的多彩多样;谈到“神舟七号”飞船、“奥运火炬”使用的神奇燃料;谈到健美猪;谈到奶粉里的三聚氰胺;还谈到能解除病人痛苦的新药物等。

水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了解水的净化、水的污染和水资源的保护。就这样,教师的引导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体会到生活因为化学而变得绚丽多彩,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所以说,要想学生学得轻松,就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和主动钻研,而最好的兴趣来自于生活这一大舞台。化学教师要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化学现象,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容易,用起来方便。教师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去探索生活的奥秘,在生活中不断发现有利于化学教学的事例,丰富初中化学课堂,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尽量就地取材,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炼知识,养成善思的好习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化学已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化学就在学生身边,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明白只要勤于动手、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多想多问,就会提出各种各样关于化学方面的问题。许多生活中的事情都非常有趣,等待学生去揭晓其中的奥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意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归纳、迁移、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因为最近天气很冷,我感冒了。每当我吃药的时候,妈妈总是叮嘱我不要用茶水服药。我有些疑惑,为什么不能用茶水服药呢?妈妈说:‘用茶水服药会降低疗效,具体情况我也说不太清楚。’你们能不能帮老师解开这个谜团?”这样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渴求探究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强烈的参与欲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的高效状态。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多想、多思,多讨论、多交流,不断提出疑问并不断的解决疑问。对学生的回答加以欣赏和肯定,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兴奋和快乐感。这样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养成遇到问题时能多钻研、善思的良好习惯。

三、引入生活情境,促进知识迁移、拓展,深化知识应用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最终也是为将来的生活服务。因此,在化学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学生活化运用要广泛化。教师要注意对生活素材进行挖掘和提炼,注意素材的典型化,并要与所学内容紧密联系。

初中化学教学篇(5)

一、初中化学课堂建设的现状调查

1.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

我们很多初中化学教师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之下,只是一股脑地把所有的知识和重点全部讲出来,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一切的原理.但是化学作为一门探究性学科,它要求学生自己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观察实验结果,自己总结其中的道理.但是很多化学教师直接把结果告诉了学生,使得学生不能真正掌握知识,还有可能让学生认为化学和那些政治、历史一样只用背就可以了,这样学生的化学成绩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了.

2.教师上课想到什么就讲什么

备课没有一定的逻辑可言.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十分重视规律以及逻辑的学科.前后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紧密地联系起来.而我们很多的化学教师上课时,想到什么说什么,上课过程很乱,内容模糊不清,导致学生听不懂化学课,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很好地挖掘出来.

3.教师上课提出的问题太少了

化学是一门探究性的学科.每一个实验的发现都不开问题的提出,只有提出问题,才会去解决问题.才有了这么多年来的飞速进步.上课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做实验,学生才会觉得实验是让他们探索的,不是看着玩的.但我们很多的化学教师在上课时直接做实验,然后就告诉学生实验原理.在做实验时,学生也只是看着玩玩,没有动脑.这样一来,化学的课堂也就不能很好地建设了.

4.在化学中,有些实验的操作时间是很长的,化学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的目标,直接取消了实验演示环节我们大家都知道,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没有实验作为依托的化学就是一张白纸.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找到化学物质的性质,找到事物之间存在的规律,还能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说,没有化学实验就不能从根本上建设好化学课堂.

5.化学课堂只把重点放在了课本上面,忽视了和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化学实验是对生活现象的一种演示和解读.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如果我们化学教师能把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的和看到的联系起来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觉得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是很近的,让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化学,还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到这个现象恰好是自己发现的,上课的时候也就听得更认真了.

二、融合教学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

1.将现实中的事物与化学融合在一起

化学课要懂得理论联系实际,一切学习都不能脱离实际.知识是从实际中提炼出来的.老师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化学,让学生呢个知道其实化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然后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些生活中的化学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发现生活中的化学.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在书上,这样还可以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更愿意去学习化学.

2.教师学会创造情景去将教学融合

老师要在上课讲课的时候创造情景.一个老师讲课好不好,会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效率和认真听讲的态度.化学这一门学科,不像其它学科那么枯燥无聊,这是一门很有趣的课.老师在上课讲课的时候要尽量多营造一下上课的情景,把自己的课讲得跟说故事一样的吸引人,那么学生肯定会特别愿意听老师讲课,而且学生还会越来越喜欢上这一门课,对化学也就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会变得更加主动,成绩慢慢地就会上来.

3.将化学实验融合到课堂之中,增加学生对于化学原理的理解

教师要摆脱教学目标的束缚,多做实验.实验是一切化学现象的基础.什么东西只是靠书本说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亲眼看见他们才会更加相信这其中的道理,而如何让他们看见,这就需要学生去做实验,自己去得出结果.对于那些时间很长的实验,教师可以给学生放幻灯片;时间短的实验,教师一定要将实验带进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魅力.

4.将新型的技术手段与化学课堂融合

初中化学教学篇(6)

[关键词]环节 精心 问题 创新

生本教育,就是在教育中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备课以学生为本,课堂组织教学以学生为本,设计练习题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以学生为本。每做一样和教学有关的事情,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学、问、讲、练、创”五环节教学法。具体的情况如下:

一、“学、问、讲、练、创”五环节之间的操作流程及时间分配

“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下学习;“问”是指教师的问题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讲”就是讲解,讲解上一环节中出现的学生不会回答的问题;“练”是学生做一些精心选择的具有典型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创”是在所学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开放性习题的训练上、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上,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这五环节“学”、“问”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是“创”、“练”的基础。这五环节的辩证关系是:问是学的开始;学是再问的基础;练是学和问的巩固;创是学和问的升华。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到化学,必须以基础知识为主,适当兼顾创新教育,所以在前两个环节上用了大量的时间。以一节课45分钟计算,时间大致分配如下:学和问占20分钟左右、讲占10分钟左右、练占10分钟左右,创占5分钟左右(时间的分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视教学内容而定)。

二、“学、问、讲、练、创”每个环节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

1.“学”是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两个方面

教师的导学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个学案,针对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导学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达到掌握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思过程应充分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分子性质时,为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隙,可为学生安排如下学习步骤和实验:①取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请预测结果;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请将观察到的现象、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③请根据实验现象小组内讨论;④根据讨论,得出结果与你的预测对比。学生就进入了自主学习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形式,可以实验、讨论、调查等多种形式。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提问。

2.“问”是教师在导学,导思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和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问

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在第三教学环节中讲授的重点。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最好方法。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经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中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习回答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这段话发人深思。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有创新意识的高质量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把课堂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大胆想象,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并从方法、内容、手段等多方面加以引导。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就得到较大地提高。

3.“讲”是讲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回答不了的问题和提出的疑问

对于大多数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在教学中可以不讲,而重点讲解按学生现有知识和水平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

4.“练”是对前面“学”的检验,是后面“创”的基础

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做练习时精心设计一些开放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现有两个没有标签、外观相同的试剂瓶,内盛500mL无色澄清的液体,一瓶是饱和食盐水,一瓶是蒸馏水。请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把他们鉴别开来。写出至少五种鉴别方法。学生一开始认为很简单加硝酸银溶液就可以了,没想到后面还有这么多的要求,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通过大胆自由的想象,发现真是有很多不同的鉴别方法。如:测导电性、取相同的体积称质量、浸泡新鲜的蔬菜、滴加硝酸银溶液、加热蒸发等。通过开放性、多元化习题的训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就会有大力的帮助。

5.“创”是前面四环节教学的升华

初中化学教学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93-02

一、前言

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但数学通常都具有高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是一门对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数学通常表现为抽象、枯燥和不易理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索然无味的感觉,进而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新课标要求初中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的生活化,帮助学生从所处的生活实践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数学的生活化能够让初中生对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产生直接的感受,并且当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无法解决生活中感兴趣或熟悉的问题时,这种“认知缺口”会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动力。除此之外,数学的生活化还能够帮助初中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非仅仅只是一门考试科目,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才能帮助其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魅力。因此,对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学生活化的背景和原则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已经成为了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虽然新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地实行了多年,全国各地的初中都在谈素质教育,但真正效果却不一定是这样的。我国家长期望孩子进入名门大学的心愿、学校之间互相比拼升学率的现象等无不说明了现阶段应试教育还有很大的市场,我们离真正实现中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而不仅仅只是为了考试而教还任重道远。

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除了坚持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传统教学原则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应针对生活化教学的特点坚持如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初中的数学教学要改变以往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初中数学教师要尊重初中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并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来解决问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生活化教学不代表对传统理论知识学习的荒废,生活化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所以在具体实践中,绝不能搞出两套教学标准。

2、实效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对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进行设定外,还要顾及到初中生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特点。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初中生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的目标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调控,要注重教学实效,杜绝那些形式和花架子。

3、开放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止步于课堂讲解,需要具备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要加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结合,积极地引导学生多参与那些可以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亲自感受到问题结构,对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应用过程能有个清晰的了解,从而既实现了对知识获取,又同步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践性原则

再好的思想也必须通过实践实现,所以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必须加强实践。通过设计教学实践活动,真正地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实现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

5、创新性原则

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和发展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的创新不是指知识领域的创新,而是要培养初中生在生活实践中的创新精神,例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生活经验,认识和归纳了一个对他们而言的新知或新规律(对别人而言是早已知晓的)。

三、实践策略

1、创设情境,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初中生的逻辑抽象能力有限,思考问题时习惯于依赖看得见、能感受到的直观事物支撑,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把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由书面上的抽象解读还原到生活原型和生活情境中去,即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为背景,把学生不易理解的数学教材还原为熟知乐见的生活原型。这种通过预设情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生动的、有趣的探索与交流过程中,获得了对数学的体验与感受,既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挖掘教材,组织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可以说到处都存在着数学思想。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看教师是否能够结合教材的内容去挖掘学生们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相联系,锻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的能力,从而使教材内容与生活紧密贴近。以函数最值类问题为例,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最佳投资、最小成本等最优化问题,具体教学可根据发生在学生周边的实际生活问题建立相应的目标函数,并确定变量的限制条件,最终可通过运用函数知识进行解决。

3、用多媒体课件来拓展学生视野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师不仅要实现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要根据教材内容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学生通过网络环境和多媒体环境中的学习,在自身探索的过程中易于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并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总之,利用多媒体创设与生活实际相接近的情境,有助于焕发出课堂的蓬勃生机。

四、结束语

初中数学的教学生活化可以增加初中生获得知识的时间和空间,给初中生以亲和的感觉,这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生活经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而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 朱瑞龙.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生活化尝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20) :122.

[2] 李成瑜.谈谈如何构建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4) :111.

[3] 朱富根.让生活之水浇灌学生数学思维之花——浅谈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16) :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