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装备论文

教育装备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1 09:56:26

教育装备论文

篇(1)

1.1复杂演示简单化

大多数装备结构复杂,许多实验受器材、设备的限制,实验现象无法展现。多媒体技术可提供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等多种信息,使复杂演示大大简化,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某些设备原理、构造课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发动机燃油系统原理、构造时,部件结构与连接传动的关系相当复杂,教学难点很多,利用教学软件演示各部件内外部结构、各部件零件之间的连接和燃油供给情况,可使复杂结构便于观察,复杂演示简单明了,缩短了授课时间,较好地解决了复杂结构在课堂上讲解难、表述难和演示难等问题。

1.2昂贵实验模拟化

新设备价格昂贵,实装短缺,使新装备在实验教学中面临着很多困难。进行多媒体训练模拟化教学是一条低耗、高效的道路,学员在计算机上可进行各种设备使用维护技能的模拟训练、排故训练和应急情况处置训练。近年来,研制了一系列与装备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这些教学软件生动、形象,可进行空中操作模拟教学。应用这些教学软件缓解了新装备短缺的压力。在实验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学员掌握各种设备的维修能力、排除故障能力和各种应急状态下的紧急处置能力。

1.3抽象知识形象化

在装备实验教学中有许多概念、原理是在理想状态下推导出来的,用一般的实验设备无法验证或显示。对于这类知识,学员很难理解和掌握,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模拟装备教学中要求的理想状态,将高度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学员理解概念、原理,方便记忆,从而减轻学员的学习负担,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比如,在旋翼桨叶轨迹检查和调整的实验课上,分析直升机在垂直飞行状态下旋翼旋转过程中桨叶在挥舞平面上的受力情况和锥角变化时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各片桨叶旋转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锥角大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便于掌握。

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

2.1加速了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装备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知识面窄、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应积极研制实验教学软件。我们多次安排教员赴工厂、研究所,收集装备技术资料,拍摄装备结构、工作原理视频,并对不同型号的装备开发了大量的教学软件。这些与装备基础课、专业课相配套的教学软件,可形象地展示装备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大大地丰富了装备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促进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员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的环境,使学员形成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积极参与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作,正确运用了实验教学设计原理,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逐步实现了实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进程。在考查教员实验课的授课质量时,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促进了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深入。

2.3提高了学员学习的自主性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装备实验教学,可提供给学员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等多种信息,对学员的学习形成多感官刺激,并使教学活动打破了时空范围,实验教学不再局限于实验室,个别化教学也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决定学习的时间和内容,从而大大提高学员学习的自主性。比如,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发动机构造实验教学中,学员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3处理好“三个关系”

3.1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是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和协调发展的。在装备实验教学中,认为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可完全取代传统实验教学手段的思维是片面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装备实验教学可分为3步:①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实验教学手段起到了补充和辅助作用,即一些传统实验教学手段难以实现或表现效果不好的内容,可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表现;②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实验教学手段相结合,采取现代教育技术为主、传统实验教学手段为辅的方式;③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建立和完善,可逐步实现装备实验教学的开放化和远程化。

3.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要想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装备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使理论对教学实践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网络和多媒体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教育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探讨,比如网络多媒体实验教学的功能、实施方法和与此相关的实验教学思想和观念等。实践证明,同样的实验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在不同思想的指导下,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装备实验教学中,如果只重视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不重视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进步,则一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3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篇(2)

此次论坛的顺利举行,得到了各城市教育装备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广大企业的鼎力相助,也得到了各界朋友、各位嘉宾的关心和关注。在此,我谨代表论坛理事会,向所有支持、帮助、关注论坛的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本届论坛是教育装备行业内的一次“平等、合作、学习、交流”的顶级峰会,是一次引领中国城市教育装备事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高端论坛,也是一次促进教育装备部门、学校、教育企业密切合作的交流平台。无论是论坛的举办方、发起者,还是参会的嘉宾、代表,或是优秀的企业代表、观众,都分享到了论坛的成果。可以说,本届论坛达成了既定目标,获得圆满成功!

本届论坛在首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规模之大:本届论坛由《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主办,知名企业蓝鸽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广州市教育装备中心等14个城市的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共同倡议发起,共有来自广州、深圳、上海、南京、北京、成都等17个全国重点城市,珠海、苏州、佛山、唐山等28个知名城市的教育装备部门及学校、知名企业代表200余人参加。

规格之高:本届论坛的轮值城市—广州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现代气息的城市,其教育装备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也为本届论坛增色不少。广东省教育装备中心薛彪主任到会致开幕词,并对论坛的学术性及对教育装备行业的沟通交流的平台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广州市教育局吴强副局长致开幕词并宣布开幕。本届论坛协办方—蓝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英语辅导电视运营公司董事长张新华先生也到会致词。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教育装备部门都在主论坛上作了报告。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网件(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等业内国际知名企业均受邀作技术报告。

内涵之丰富:本届论坛旨在进一步推动“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提升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十二五”期间,教育装备工作的重点是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均衡化开展工作,本届论坛充分领会“十二五”教育规划精神,与时俱进,无论是主论坛还是分论坛,都围绕“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书香校园建设”“装备标准化建设”等与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的重点议题进行;本届论坛还开展了征文评选活动,共收到论文299篇,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有5篇论文获得了优秀奖,为提高论坛学术水准、推动广泛参与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论坛安排了参观广州市特色学校及考察业内知名企业,使各位代表亲身感受到了广州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示了教育装备在创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强大推动力。今天下午,我们还将驱车前往中国第一个特区城市—深圳,相信我们将能更深的感受现代教育装备的强大感染力。

影响之深、之广:首先,本届论坛参会人员涉及教育装备阵线、教育教学阵线、教育企业阵线,能密切交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动教育装备事业科学协调发展。其次,本次论坛将极大提高主办城市广州在教育装备行业内的知名度,并将有效推动其教育装备事业的发展。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论坛主办方还邀请到了台北市教育局督学以及台北市、高雄市相关学校校长参会,介绍台湾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扩大了交流覆盖面和论坛影响力。

篇(3)

就我们观察的情况来看,教育技术在教学工作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无法否认,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教育技术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已经成为常态,存在就总有合理的成分。目前的教育技术主要以多媒体课堂教学技术的形式存在,对这一技术的使用是有问题的,如有的年轻教师拷贝别人现成的电子教案,自己不做;有的教师不备课,课堂上讲课的进程由电子教案自动往下提醒;特别是有的电子教案本身设计得不科学、不精细,没有利用信息呈现动态控制的策略,将屏幕上展示的内容与教师的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破坏了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节奏。上述现象有的是管理问题,有些是技术运用问题。但从技术上讲,完全可以把电子教案的呈现方式分解到与黑板板书相同的程度,只是教师是否愿意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和开发。总之,目前教学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不全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使用技术的人的问题,当然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完善是永无止境的。

如果作者单纯是想纠正教学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或者反对“过度”使用,无可厚非;如果因为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而把技术一并,那就值得讨论了。就像汽车会造成伤害,主要责任在驾驶汽车的人,如果因此把汽车都摧毁掉,那就值得商榷了。

全文使用的是“教育装备”这个称谓,而没有使用教育技术,这就使得文章的立意产生了些许移位,虽然这样减少了风险,但明显使得文章的论述出现了一个悖论:教学工作如果不应该依赖教学装备,那是否应该依赖教学技术呢?显然文章不想做明确的否定答复。但如果做肯定的答复,那么由于教学技术依附于教学装备,又如何让教学工作不依赖于教学装备呢?

在教学装备配置和使用方面确实也存在问题,例如在学校机房、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的建设方面盲目追求高品质、高规格,很多设备还未物尽其用,就被升级换代掉了。但作者好像不是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另外,作者在文中论证“教育装备依赖”的论点时,似乎没有提供太多的证据,作者主要引用了两个国外的研究报告。但从年份上判断,这两部分研究工作不太可能研究“现代意义上的教育装备”。

关于学生成绩与学校水平无关的结论,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从国内的实际情况中很难得到有效的支持,否则社会上疯狂的“择校热”怎么解释,难道这么多人的判断都错了吗。当然这个问题与本文的主题无关。

结合自己的研究,我们的判断是,教育装备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必将再次引起教学工作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再度提升会显现出对教育装备和教学技术的高度依赖,教育装备和教学技术将成为学校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的“刚需”,进而引起学校(中小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重新洗牌。只是这种技术的能量和爆发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当然也还没有被大家所认识。例如最近两年各地启动了“电子书包”项目,由于大家对这项技术存在很多误判,导致这项技术的教学应用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其价值和意义没能充分展示出来,这也不全是技术本身的问题。就一般意义而言,高科技可以让其它行业发生巨变,那么对教育行业也不应该例外。

另外,作者认为不可能通过教育装备的均衡配置来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个结论下得也为时过早。就目前而言,两者的促进作用的确还没有显现出来,原因有三:其一,目前教育装备还没有均衡配置,其二,教育装备的教学价值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其

三,管理力度的不足,很多掌握优质资源的学校和教师在共享优质资源的问题上表现出了迟疑的心态。装备本身是死的,关键是基于装备和技术平台上的资源和应用,优质资源不共享,教学应用无法开展,那么通过教育装备的均衡配置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就无法发挥出来。

篇(4)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的前身为创刊于1998年的内资刊物《教育设备信息》。2003年,经科学技术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杂志更名为《中国现代教育装备》,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并依法成立了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2003年,成为《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元年。3月出版了《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创刊号,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同志题词“办好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促进教育事业发展”。10月,杂志召开第一届编委会,广纳贤言,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确立了“努力创办具有行业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的一流教育期刊”的发展目标,逐步扭转被动局面。杂志从编委队伍、编辑队伍建设入手,务实开展工作,致力于打造教育装备领域的综合咨询平台。

2003年3月出版的《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创刊号

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同志为杂志创刊号题词

阶段二:特色发展

2007年5月,杂志召开第二届编委会,并于12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编委会全体会议,众多教育装备领域专家为杂志提出了宝贵的发展建议,杂志在创新求变的思想引领下寻求特色发展。在理性分析了自身背景和特点后,得出建构服务大众、覆盖全方位教育领域的发展方针。杂志潜心研究栏目设置,将杂志的发展和服务重点从咨询平台转向交流平台,加强栏目互动性,吸引一线教育装备工作者主动投稿,以杂志为平台交流工作经验,在比较和学习中提高业务水平;扩大栏目覆盖面,结合教育装备热点由单一围绕技术物资工作扩展到全面辐射国有资产管理、招投标采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等不同层面。为扩大杂志影响,鼓励更多教育装备领域能人志士发表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促进行业整体发展,杂志于2008年举办了第一届高职征文活动。活动受到行业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的热烈关注与支持,并于2010年、2011年、2013年延续举办。随着征文活动的日渐成熟,更多教育领域和主题被涵盖进来。万讯杯、金商祺杯等征文活动已成功举办多次,且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本阶段的里程碑是,杂志于2009年7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变更为半月刊,实施高教版、基教版两轨运行,使杂志内容得到细化,服务对象也更加精准,成为国内唯一一本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全领域教育装备工作的国家级教育科技期刊。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合影

阶段三:全面发展

2010年6月《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迎来了出刊的第100期,杂志特设“十年历程 百期足迹”专题,收录了一些领导和单位发来的贺词、贺信以及对部分资深编委、老读者、老编辑的专访,简要勾勒发展历程,着力探寻新坐标,带领杂志踏上新征程。通过创刊以来的不断努力,杂志聚集了更多的人气,稿源逐渐充沛,稿件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为了使杂志能够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升影响因子和总引频次等学术指标,于2010年年底开通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一步完善稿件甄选程序,从稿件质量上严格把关。在保证杂志的平台效用的同时,开始追求品质发展,以方向和侧重不同的论坛为具体体现,打造更多适合教育装备行业整体发展的各类交流平台,强化自身服务功能。2010年4月,杂志社承办了首届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邀请国内近20所高校图书馆就图书馆设施装备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研讨,促进高校图书馆软件、硬件及应用环境的良性发展。

2010年6月出版的《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第一百期

篇(5)

关键词:任职教育 装备教学 军事人文

近些年,随着部队对各类专业人员的需求加大和军校教育面向毕业任职需求为牵引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军队院校逐渐由承担培养干部学历教育为主,向承担各类岗位任职教育为主转变。这种发展是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军事教育经验,全面提高军事人才能力素质的必然选择。从当前这个时期的情况和部队实际看,提高任职教育的质量,学员军事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可或缺。良好的军事人文素养,使得学员能够坚定政治理念,在学习过程中科学地思考解决各种问题,在工作任职中艺术地处理矛盾困难,生活中正确地协调人际关系。将军事人文精神融入到装备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潜移默化提高学员个人文化道德素养,提高军人的人格魄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学员对所学知识理解认识的层次和境界,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将会对部队的管理、训练、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1 军事人文的基本理念

军事人文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发生在军事领域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继承和发展并付诸实施的理论和实践"。军事人文借鉴传统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新出现的边缘科学研究成果,为军事科学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服务。人文精神是军事人文的内在本质,本身的军事性是这个学科的方向和导引,军事人文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人文精神与军事活动的特点结合起来,除了具有一般人文科学的教化意义,而且对军事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同时更突出了阶级性的要求。在未来的战场上,战争的态势瞬息万变,一线的军事指挥者不仅要具有很高的科技和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好的人文和身心素质,即包括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内在人格品质,越是战争危急的关头,科技和专业素质的作用就越弱,而内在人格品质的作用就越强,往往一场殊死搏斗战争的最后,拼的就是指挥者的人格魅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在军人的素质体系中是一个既基础又顶层的重要内容,因此,重视和提高军人的人文素质是每个军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新阶段关系军队建设的重大课题。

2 任职教育中装备教学的特点

军校任职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中装备教学自身具有许多明显的特点。

2.1 军队院校装备教学是任职能力的知识核心之一,具有鲜明的军事职业特色。

任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员能够通过学习生成和提高任职能力。任职能力包括指挥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任职教育的终极目标。对于首次参加岗位任职教育培训的合训分流和国防生学员,装备教学的意义在于使学员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其军兵种相关的一种或多种主战装备的原理知识和专门的战斗操作、维修保养技能,以胜任毕业后的具体工作岗位;对于轮训性质的部队在职学员,装备学习的意义在于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解决日常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掌握部队配发新型装备的操作、维护知识,通过装备的学习,融理论、工作、创新研究于一体,最终目的亦为提升岗位服务能力。

2.2 装备教学不仅使学员掌握军事专业的基础理论,更加强调实践应用,突出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装备的使用效率和战斗力。

任职教育下的装备教学,摆脱了以往学历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增大专业操作比重,针对部队所需,实例化教学内容,特别是在装备的日常维护中,培养学员解决一般问题、修复简单故障的能力,以此打破基层部队装备使用中普遍存在的因不懂装备原理只能简单按手册操作和怕故障不敢使用的境况,提高装备使用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最大限度发挥出装备的作战效能,所以装备教学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环节。

2.3 提升培训学员的综合素质,包括装备讲授、操作示范、组织训练、装备管理保障等内容。

装备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学员"学得懂"还要"讲的明"、"管得清"。经过学习的学员回到部队后,需要他们将所学到的装备知识传授给其他未经学习的干部和战士,普及科学使用、科学管理的理念。同时,现代武器装备的系统化复杂度不断提升,这种军事装备系统化的特点,决定了对其管理也必须使用系统的观点,并且在装备的全寿命期内,如何使每个阶段顺畅运行,需要有大局观、统调观、根据装备的全系统、全寿命管理要求,装备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装备资源才能得到有效利用。

3 军事人文理念对装备教学的促进作用

军事人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军事领域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作用。在任职教育装备教学中融入军事人文理念,如同在化学反应中加入了催化剂,使装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3.1 军事人文理念丰富装备教学的内涵,把持教育本质属性

军事人文的理论内涵丰富,既包括了平时的教学制度、训练科目、教法、训法、课堂氛围、学院学风、教员教风等等内容。以教风为例,教员在课堂上风采的表现,不仅是其个人的展示,而且对学员有着重要的榜样作用,教风不但影响授课效率,更主要的是其作为软环境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影响到学员对军队、对学院、对任职学习的看法,影响学员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军事人文理念融入到装备教学中,可以化解其过于实用主义的不良发展。装备教学的主要原则是面向岗位、注重实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过分强调对学员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而淡忘了情感、人格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如果过分突出装备教学的外在功能,过分凸现对需求的满足,便会淡化教育本身提升人性的神圣使命。而一旦教育丧失了起应有的塑造学员人生意义的职能,陷入功利化的泥潭,学员的短期行为也就会相应而生,装备教育的本身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3.2 军事人文理念在柔化教学内容,令学员更易接受,教学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任职教育装备的主要内容是装备的原理知识、一般性的维修方法和战斗操作,其中简单故障的维修和装备战斗操作是学员需要重点掌握的。和以往学历教育中的装备学习相比较,任职教育的装备教学更加注重操作实践和学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机时间也相对增多,但是在讲解的环节,仍然是比较枯燥的,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操作原理学员没有理解,实践环节干涩卡壳,不容易推进,教员反复强调而学员记不住,影响教学效果和进程。如果将这些操作原理的讲解也融入人文理念,从学员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以问题入手,启发学员的思考;以问题为牵引,传言授课内容;以问题为关节点,构建知识框架。同时增加教员的部队调研,采集积累实际案例,融入到装备授课中,以学员的思路和情感发展为知识的脉络,结合学员实际布置任务,重视人文关怀,这样装备教学的效果会有很大的提升。

3.3 以军事人文理念和谐教学氛围,协调教员与学员的关系,更加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管理

军事院校的特殊性使军校的课堂和地方院校全然不同,军事化的管理和令行禁止的作风同样在军校的课堂上时刻展现。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这样的氛围不利于学员思维发展,激发学员创造力,并且影响教学效果。教员驾驭课堂,学员也容易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散"的情况。对于军队院校,严肃的课堂氛围是必须的,这是部队的特点和本质,不能放弃。但是如何在严肃的环境中构建和谐课堂,保证教学效果,做到"严肃活泼",这需要军事人文理念的介入。在课堂上,教员要善于使用人文主义的思想来和学员交流沟通,热爱、尊重学员,公平对待每一个学员,发现每个学员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积极的肯定,与学员形成一种理解和信任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保持乐观的态度,增强求知的欲望,树立和谐的价值观。在和谐氛围中促使学员的学习热情和教员的教育热情高涨,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员军事装备素质和人文素质同步提高。

3.4 军事人文精神的融入,启发学员在装备的使用、管理中能够以更加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装备教学和军事人文结合,能够给学员带来潜移默化的改变,通过装备知识的学习,学员掌握这种装备的工作特性和正确使用方法,完成学业到部队任职或返岗工作后,如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员以耐心和充满人文理念的方式讲解过,这名学员就能够记忆深刻,解决起来也很顺畅,如需向其他同志讲解,亦会效仿当时教员授课的方式,这就提高知识传播的效果与效率,点滴中促进部队装备使用工作的进步。在装备管理的过程中,也能够遵循相应装备的技术特点和保养要求,科学管理,科学维护,减少装备的损耗,保证装备的正常运行。

4 结语

军事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任职教育装备教学必须要把科学教育与军事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从职业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装备教学的特点入手,融入军事人文精神;从教学内涵、教学内容、教学氛围等方面,用人文精神来塑造军魂。从而培养出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发展、创新型的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蔡 耘 《军事人文概论》[M] 北京:出版社,2006

[2]王月红 方 顺 围绕军队院校教育转型创新任职教育教学方法[J] 继续教育研究2009(5)

[3]白 涛 人文素质在军事职业中的重要意义[J] 语文教学通讯2011(10)

篇(6)

【关键词】教育装备;采购管理;政府采购

一、教育装备与采购管理

1.教育装备

近几年教育装备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04年开始至今对其各方面研究开始广泛。艾伦(2006)教授认为教育装备学是教育学与装备学的交叉学科,来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1]。吕波(2006)从辞海、发展历史、军事等角度对教育装备进行定义。他对于教育装备的定义为:是指在教育领域中,为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而配备的各种资源总和以及对其进行相应配置、配备的行为与过程。并且认为该定义包括两部分内涵,名次形式与动词形式[2]。殷常泓(2006)并提出“教育装备管理”定义: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装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3]。

本人基于XX政府长期采购实际情况,将学校一般采购的教育信息化装备分成以下类别:

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交互电子白板、触摸电视、相关微机室设备等;

网络设备:服务器、交换机、综合布线等;

其他辅助设备:监控系统、音响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等;

由于不同地域、不同的学校组织会对不同的设备有着不同的分类,而以上分类及应用具有一定的普及实用性。

本文主要采取以上研究者观点,这也是目前教育装备比较权威的观点。

2.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众多的文献认为有效地采购能够对公司起到促进作用。如,Cousins,P.D.,Spekman,R.,(2003)论述采购管理中的关系,认为有效的采购能够促进企业发展[4]。沈小静(2003)等在采购管理一书中定义采购管理为:保障企业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任务进行的管理活动。为保质、保量、经济、及时地供应所需的物料对购买、储蓄、供应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等活动[5]。董刚(2010)中论述采购时,广义的含义为泛指企业在一定条件对所需资源的购买。采购是连接供应商与外部企业重要的节点,它不仅满足了企业的资源需求,更加强了整个供应链的完整与流通[6]。

由此可见,由于行业、企业的特殊性,不同的企业会采取相适应的采购管理。其特点、采购环节、采购管理系统都不尽相同。本文所指为教育装备在采购过程中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二、教育装备的采购管理

目前对教育装备的采购管理还没有较为广泛的研究,对于教育装备的研究基本上局限在教育装备的范畴、教育装备的管理体制、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寿命周期费用等方面。

本文以XX市对教育装备的采购管理为例进行流程论述与理论研究。

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定自身所需要的相关仪器设备,并生成申请报告交付政府管委会,然后管委会根据财务预计等相关政策决策后通过政府采购进行公开招标,具体招标由招标办负责。招标后根据各个供应商的条件选取,最后签订合同,进行交付即可。

将具体流程分为以下几步主体活动:

1.学校

学校是需求的发起人也是整个采购过程的最终用户。首先,学校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列举出需要购买的设备,此项包括基本设施,如视听设备、pc机、显示设备、主机等基础设施、人员培训、软件平台、软件系统开发等。

然后学校根据所需情况填写教育装备采购申请报告,并在学校内公示,得到学校方面领导决策然后提交。

再次环节,学校作为需求的发起方,需要注意需求的正确性。学校应当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在财务预算的合理情况下设立需要采购目标,切不可盲目追随其他高校,而更多地是根据同类学校的教育条件、教育需求设立相关采购计划。学校应当在采购计划设定的同时注意自身的教育装备的管理,如教育设备使用规章制度,教育装备管理制度,维护、更新负责制度等。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促进教育装备对教学的发展、教育效率的提高起到作用。

2.管委会

政府管委会的任务是根据各个学校提交的采购申请计划表格进行统一分类,并根据政府财政预算对各个学校教育装备采购计划进行初步把关。在这一环节中,管委会应当提出不切实际采购行为,对过高要求的采购进行否决。在对各个学校采购计划申请详细信息考核完毕后,得出初步的采购决策方案,提交到上层得到有关部门的决策同意后便可以进行采购行为。这一环节中,管委会作为采购整个过程中的控制者,需要及时明确各个学校采购情况,对不同学校提出的采购行为进行预判,控制采购金额、规范采购数目,做到合理审批、规范采购等行为。

3.政府招标办

目前本地对于教育装备的采购采取的是政府招标形式,政府招标办便是执行主体。招标办根据管委会提交采购具体情况,拟定采购招标,经过核实便可在政府网站或者相关采购平台,如中国教育装备网、慧聪教育装备等进行招标。然后,根据供应商提供的招标信息进行分析评比,得到最终的供应商方案。

在此环节中,招标办需要尽可能的扩大招标范围,尤其在达到采购需求的同时选取性价比高的供应商。供应商的选择一直以来是采购环节中的重要问题,也是采购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招标办需要考核供应商的资质、品牌效应、服务、产品质量、环境等一系列指标。

三、采购管理建议

在采购环节中往往涉及的主体较多,会产生复杂的管理关系,因此应当注意处理跟踪、控制等环节。以下是本文对采购管理中的相关建议:

1.控制与跟踪管理要做好

整个环节中学校基本不需要进行对采购流程的监控等,其他如管委会、招标办及政府相关部门都会对采购进行必要的控制欲跟踪管理。由于采购所牵扯的财力、人力较多,为达到采购目标政府应当采取监控措施。定时汇报制度、采购管理制度、采购环节负责制、监督平台设立、评议小组成立这些措施都能有效的对采购流程进行监控。

2.做好合同档案管理工作

由于学校、政府、供应商在采购过程中涉及教育装备信息较为繁杂,因此做好合同档案的管理需要引起重视。对于政府与供应商签订的购买合同、学校向政府提交的采购申请档案、政府采购决策、政府控制评定档案等一系列涉及合同档案管理的工作需要专人、专部对此进行整理,并进行存档。这样可约束供应商、政府相关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依。合同档案的管理工作同时还能促进政府通过教育装备的采购情况了解学校教育水平,对促进教育教学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四、结论

本文以XX市本地教育装备的采购管理为例,论述了教育装备采购的一般管理流程,并对其环节中所涉及的步骤进行说明,对参与主体进行了描述性建议。教育装备的采购作为政府采购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学校、政府相关部门、供应商等通力合作。根绝各地实际情况,恰当的学校教育装备采购需求、控制严密合理的政府采购、服务到位质量保证的供应商选择都是保证教育装备采购行为实施的成功保障。

参考文献:

[1]艾伦,许成果.教育装备学的发展与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06(1):5-7.

[2]吕波.提高高校教育装备采购效益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殷常鸿.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4]Cousins,P.D.,Spekman,R.,2003.Strategic supply and the management of inter-and intra-organisational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9,19-29.

篇(7)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以下简称《装备史》)是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原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持和策划的专题研究性重大项目。2010年10月,该课题正式上报申请国家教育部研究课题;2011年7月22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批复《装备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DCA110188)。

《装备史》立项是我国教育装备战线的一件大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装备史》的编撰可以全面总结回顾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程、地位、规律、作用,填补教育装备理论建设上的一个空白,所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次开题会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编撰《装备史》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涉及许多重要理论问题,是不断完善教育装备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项目内容与组织

核心概念界定

《装备史》研究是教育装备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发挥历史及关键作用的实证性研究。教育装备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支持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的配备物,是教育资源(自然资源、人力物力资源、人工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或者可更加具体地表述为: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教具、学具、设施以及相关软件的总称。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家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按照目前中国GDP的平均增长速率(年增长率为8%)计算,到2012年教育经费中央投入就会达到1.6万亿人民币,加上地方财政和社会力量办学投入,教育投入必将大大增加。

表1列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年的相关数据。2000~2010年,全国高校教育装备投入2 000亿元以上,平均每年200亿元以上;中小学教育装备投入1 200亿元,平均每年100亿元以上;职业技术教育装备投入每年100亿元以上,且呈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随着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基础薄弱、条件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体系健全、规模宏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新局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障作用。教育装备的高速发展,对教育技术装备的开发、使用、管理、评价等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将记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技术装备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的发展历程,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和总结。该研究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重视,可以展现出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成果,全面反映教育技术装备与近现代教育教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与科学发展规律,同时可为决策者提供对中国教育发展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

作为学科,教育装备学已经形成和发展近10年,并于2010年正式列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由认识论、方法论和历史观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它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应该是统一的。所以对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也是教育装备学科建设的必要内容。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教学工作联系紧密又有区别,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和门类,专业性、技术性特点比较突出的大的范畴和体系。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教育改革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已形成一个建设、配置、管理、应用比较完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行业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完整格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既彰显出党和国家对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反映出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教育机构包括学校领导同志不断转变观念,把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纳入教育事业的整体格局,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理念的工作过程和结果,同时也折射出整个教育技术装备领域各级领导同志、专业技术人士、众多企业勇于开拓进取,不懈努力,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科学发展理念。

为促进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可持续科学发展,全面展现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成就、基本经验和发展规律,重温改革开放30年党中央深谋远虑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教育决策的深刻背景,回顾改革开放30年并由此上溯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包括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发展教育技术装备的具体工作实践,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视角,全面深入具体地记录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过程。期望通过这一项目,进一步明晰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发展规律和重要地位,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已成为教育大国,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正在向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就有目共睹。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表现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模式,从简单教具到高科技装备,机构经过多次调整,到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从业人员数十万、年投入数百亿规模的专业化体系,表明中国教育事业成就与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发展有着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技术进步,投入增加,行业规模扩大和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有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在教育部网站上尚未有完整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信息公开,仅公布了年度资金投入情况的信息。在著名的搜索引擎百度网站上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数千条搜索结果中,没有发现真正意义上符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条目,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空白。目前,有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类似研究工作,仅有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于2006年组织编写的一部《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成立20周年》。但是这仅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部分历史资料,而且仅限于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本身的工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有关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史的全部情况尚需填补空白。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史的研究,探索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与教育发展关系的规律,发现教育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的科学投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内容:教育装备实践发展变化史;教育装备理论研究史;教育装备体系的构成、沿革和发展史;教育装备管理制度建设史;教育装备与教育均衡发展史;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信息化装备史;实践教学体系教育装备建设与配置史;各类功能实验室及各学科教学装备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育装备研发、生产的转变史;教育装备标准化史;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民族地区教育装备建设史;教育装备国际交流与合作史等。

研究方法

以时间为主线,在全国各省按时间、地点、事件、关键人物、可靠数据调研和记录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备和使用情况,并根据数据对教育技术装备与教育教学成果进行相关分析;在国家和地方图书馆、政府档案馆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信息与数据;对退休和在职的教育技术装备人员进行访谈,记录相关事件;确定变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遵循史学研究客观、系统、联系的基本要求,时间大体划分为建国前、建国后至“”结束和改革开放33年3个历史阶段,以改革开放以来为重点。

组织形式

采取三级课题组的形式(核心课题组、分课题中心组、子课题项目组)开展研究工作。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将建立专家委员会和专家数据库,将教育装备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人员吸收进来,发挥各自优势,为研究工作做理论和技术支撑。共15个分课题,在开题会议期间进行分工,由分课题中心组认领任务,组织实施。

项目组构成

核心课题组(一级课题)

课题负责人:李兴植

课题主要参加人:夏国明、王长毅、王兴乔、艾伦、钟元生、张杰、施建国、何智

总顾问:主管过装备工作的部领导

顾问:王富、刘济昌

15个分课题中心组及负责人

分课题一:中国教育装备发展综述(王兴乔)

分课题二:现代教育装备的理论与实践(艾伦)

分课题三:教育装备管理及实践研究(罗一华)

分课题四: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装备事业的跨越性发展成就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哈达)

分课题五:教育装备管理制度建设与发展(张永昌)

分课题六: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施建国)

分课题七: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管理发展研究(陈峥嵘)

分课题八: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装备建设(陈建平)

分课题九:新时期教育装备研发、生产、配置体系的转变(郭金宝)

分课题十: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信息化装备(张杰)

分课题十一: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与重点工程/高教部分(李万德)

分课题十二: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与重点工程/职教部分(李瀛)

分课题十三:图书馆建设与应用沿革(张晓凌)

分课题十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持续加强各类功能实验室/教室建设(杨立湖、何智)

分课题十五:世界教育装备发展的一般情况(王长毅、薛鹏)

分课题与子课题项目组详见课题分工。

课题进度

2011年7月前做各项准备工作,制定详细研究计划;

2011年10月召开开题报告会,进行各分课题分工,贯彻研究计划;

2012年3月底完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各卷的三级目录;

2012年12月完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的30%;

2013年10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统稿;

2013年12月完成研究报告,出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