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02 04:45:47

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篇(1)

关键字:推进;发展;教育

的教育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和平解放前,的现代教育基本是空白,寺庙教育和针对贵族子弟的文官教育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但是与全国相比,的教育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师资力量较欠缺、教育质量和教育理念不高等方面。

在向藏族孩子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使青少年得到健康发展。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养成从小独立思考、追求新知、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习惯。重视加强科技教育。广泛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资源,加强中学生科技活动场所建设,拓宽中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校积极探索以藏族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过程规律,从藏族学生心理与社会背景出发,调整教学进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从学生认知心理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吧提高学习能力作为重点,注重发挥主体意识,引导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有显著的飞跃,为今后奠定了基础。

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合格人才的有效措施。音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在高雅艺术的熏陶下,藏族学生自然也就变得高雅起来。从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其自身修养,就可在日后步入社会时得到益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嘴、动手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作为非主课的音乐课,兴趣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浩瀚无边的音乐海洋中,只有拥有一条兴趣的小舟,才能其乐无穷地畅游和探索。使其在音乐课中愉快的学习,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的。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以下一些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一、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有利于兴趣的培养

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这种氛围包括课内与课外。课内,指课堂教学氛围。课堂内应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课外,泛指校园氛围。如,利用课余、课间、广播等途径,播放优秀的中外儿童歌曲、世界名曲。在橱窗、教室张贴音乐图片;定期开展歌咏比赛、集体文艺比赛、学校艺术节等活动开创设学校音乐氛围。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和潜移默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二、在实践中启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自主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一个人的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音乐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如:演奏乐器、唱歌、欣赏、舞蹈、创作等。在各种音乐艺术实践中也可进行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外,还可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乐队等兴趣小组,给他们排练节目,参加校、县演出、比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大庭广众中进行表演,不仅能是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而且提高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

三、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精心选材、合理安排音乐教学内容;课堂中尽量多的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提出新问题、提供新信息……。如:可经常将学生喜爱的歌曲、音乐、知识、故事等内容等纳入教学中,还可以把乐器引进课堂。如:口琴、竖笛等,这样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更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辟了广阔天地。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才能顺利的、很好的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在艺术的空间中尽情遨翔,驰骋,才能真正使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得以真正的落实。

除了音乐之外,还有藏族学生最为熟悉的藏族舞蹈。藏族舞蹈是融文娱与体育为一体,不仅花样多,技巧高,而且与藏民族艺术相结合,揉体育、音乐、舞蹈为一体,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既是娱乐又能强身健体。“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藏族民间舞蹈中,松胯、弓腰、曲背等是常见的基本形象,它和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心理、宗教礼仪及习俗有密切关系,他们跳舞时,这些动作会自然地体现在舞蹈中,使动态形象带有明显的宗教心理因素。然而,这些动作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从舞蹈角度来看,具有另外的一种劳动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带有艺术性的创造。如中甸锅庄舞者腰部多合着节奏,规律地起伏颤动,给人安详和谐的美感;膝部松弛和腰、胯动作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动律。藏族舞蹈具有广大的群众参与基础,男女老少共赏,夫妻同悦、母子同乐,而且不受时间、场地、器材、人数、气候等条件的限制,还可以因地制宜的即兴发挥。因此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在上音乐课的同时,还可以把自己的藏族舞蹈引进课堂,不仅使藏族学生能够很快的吸纳上课时所学到的知识,还可以以唱歌和舞蹈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边唱边跳,加深印象、巩固所学到的知识。高等教育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正在走向规范和成熟。同样,与中学教育发展成长相伴而行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在走向成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整个办学体制中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时期全国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困难。受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高校的一些特殊性。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历史回顾

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可以看作是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初步探索时期。

(2):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可以看作是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稳步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各中学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按标准配备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3):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乃至以后的一段时间,是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成熟时期和难度增大的时期,这个阶段,中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发展成熟。但是,由于各高校全面扩招,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包括师资力量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内的各种资源跟不上办学规模扩大的速度,而且现在学生受到外界各种信息的影响致使思想复杂多变,这些现象全国普遍存在,但是对于高等教育起步晚、起点低的高校就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新时期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及成因

(1)汉语言基础参差不齐,既是学生本身学习上的困难,也是中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其原因主要是基础教育薄弱。

(2)部分学生受浓厚宗教氛围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对宗教的本质认识不清,这是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难点。

(3)学生学习压力不大、动力不足也是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难点

中学教育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育人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基本形式,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必须以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教学之中,既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与祖国的建设远大目标统一起来,启发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以指引学生的学习方面,激励他们去努力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而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加以克服。从这点来说,体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德育教育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些问题,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及时纠正,这样就能有力地促进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就应及时抓紧德育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付诸行动。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一)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身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动作,就是教师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直接形象;二是在特定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感情、个性、道德、意志等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教师除了用语言教学外,行为教学更多、更直接。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认真的评价,对体育教师优美的动作,高尚的品德心领神会。

(二)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个性

体育教学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学习机会,不允许教师长篇地进行解脱和说教,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在体育教学诸项目中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教材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但由于各项教材的练习形式不同,因而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也有所侧重,如在田径项目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等项目中进行美育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定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任务,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教学中高度的政治水平和科学水平。

第二,根据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气候、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最易见效。它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格组织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品质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

第三,是在教育方法上要有针对性,教育学生一定要有诚心、热心和耐心,主要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要多表扬、少批评,要真诚和恳切地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指出学生的缺点时,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主动、热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在运动场上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教育运动员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尊敬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裁判;公正、诚实、谦虚、有礼貌等,这些教育应渗透到底。

第四,在上室内课时,可以讲述中国体育的名人名事,运动员的爱国精神。使学生不仅爱好体育,还要有爱国的向上精神。

中学教育篇(3)

论文摘 要: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艰巨使命。体育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为便捷。从体育的本质来看,它不仅造就人的体质,使人具有健康的体魄,还造就人的心灵,使人具有健康向上、团结互助的品质。体育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应转变观念,提高自身修养,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推动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中学体育教学自身的性质和任务蕴涵着或表现出鲜明的德育功能,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有以下功能:积极引导中学生去追求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集体荣誉。体育教学通过培养学生情感、意志、毅力、信念、习惯达到育人的目的,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时时处处都有,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应自觉坚持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中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使学校体育教学更好地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内容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2.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3.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5.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

6.注重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竞争进取的精神

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做到以下方面

1.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以身立教”“身正是范”是学校体育工作者所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何教育好学生,作为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高尚文明的言行,以身作则的形象,对学生的思想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自身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让体育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改变教师光抓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旧观念,提倡德、智、体、美等诸育共同发展。 转贴于  3.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球类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游戏,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无疑是最好的捷径之一。

(3)结合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

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如在跳箱、跳山羊教学中,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障碍物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4)以点带面,带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校组织的各种代表队是由学校各类体育项目的精英组成。做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促进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为这些体育尖子生在各自的班级中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班级中其他同学对体育的态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为群体水平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把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利用体育教学鲜明动态性和群体性,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身体练习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长,就能保证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和任务的完成,就能为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鸥.面临考验的教育学边界:关于教育学三分科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2000(2).

中学教育篇(4)

一、体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

首先,体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知识贫乏谈不上教书,更谈不上什么育人。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体育学科的系统知识,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思想往往贯穿于学科的体系中,体现在知识结构的联系之中。我国现行的体育教材是根据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学校体育的功能、学生的身体特点、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情确定的,编教材时把各种有益的思想渗透在教材之中,只有系统的掌握才能领会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其次是掌握本学科史的知识。我国悠久的体育文化,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体育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种竞技项目都在向世界顶峰冲击,使得中国在各种国际大赛中日益显示出这一东方巨人的崛起。体育健儿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这都是中学生所需要的宝贵精神营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为体育课堂教学所用,各种思想的话多充实课堂教学,是德育在课堂上丰富多彩,富有魅力,开阔德育的天地,进行良好的渗透。

二、体育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才能在课堂上运用科学的原则,恰当的方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把知识技能较好的传授给学生,取得满意的结果。如果授课知识都讲不清楚,业务能力很差,得不到学生的敬佩,又怎么去育思想。讲清了知识才可谈得上结合教材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课堂之中。在学校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多样化,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教学水平越高,育人效果越好。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途径

1. 结合“教”渗透

介绍我国体育发展史、体育成就和为振兴我过体育事业奋斗的运动员、教练的优秀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和爱祖国的教育。

(1)用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大型比赛中那种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去感染激励学生。

(2)我国具有悠久的体育发展史,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体育文化,形成了中华名族辉煌灿烂的体育史,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结合教材渗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意志品质、纪律教育,挫折教育和审美情趣培养

(1)耐久跑,可以培养学生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障碍跑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跳马、双杠,培养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渗透意志品质教育 。每当学生完成任务,获得胜利时,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性质,更要让学生回味胜利取得不易,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拼搏的精神,继而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等都需要具备这些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感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会不断进步,取得可喜成绩。

(2)学习篮球、足球、排球、接力等项目,教师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时,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如果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队伍,很难体现出战术意图,没有凝聚力就很难在比赛中取胜,而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人即使个人技术再高,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由此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的荣誉联系,使学生在战术配合的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精髓和集体协作的力量。

(3)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比赛、达标测验、单元技术考评是经常要做的事情,教师可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懂得取胜是人人向往的,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得与失,如何看待失败,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承受失败,此时教师的有道是必不可少的。在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他们清楚失败的是成绩,绝不是精神和人格。

(4)体育课上让学生的倒霉的享受,教学中教师把握住美得瞬间,让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在运动中领略豪迈、奔放、节律恰当的流畅之美,特别是在教授舞蹈、韵律操的内容时,更能表现出美,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懂得追求美食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审美情趣。

中学教育篇(5)

关键词:赏识教育;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36

一次读到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把这种爱的教育运用到教学中,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就真的像周老师说的那样,赏识的言语和行动,像温暖的阳光,能融解人心中的冰山。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可见,赏识教育就是充分肯定孩子,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注重纠正孩子的缺点和短处,容易使孩子自暴自弃,缺乏赏识、肯定、赞美的激励机制,很多时候孩子显得动力不足。下面,笔者就对在教学工作中如何运用赏识教育浅谈一些感受。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发现闪光点

教育家陶行知这样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渴望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宽容和教诲。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的热情,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促进他们的品德养成。

生命之花在赏识中开放,在抱怨中枯萎。教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健康特长都要给予肯定,帮助其发展,而不要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用辩证的观点全方位、多角度地欣赏自己的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要热忱地发现每个学生身上被缺点湮没了的闪光点,看到优点就表扬,有了进步就鼓励,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道期待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他们感到无限的温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平淡质朴、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有了心理依靠,产生学习的热情,进而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乐于让教师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同他们一起感受快乐与忧愁。并以此作为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秘密武器。通过心理暗示,使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反之,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生一无是处,便会使他们自暴自弃,失去上进的动力。这就是新课程“教即导”的思想理念所需要的赏识。

二、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潜能力

赏识教育家周弘曾说:“天赋差异有限,生命潜能无限。”心理学研究表明,受到鼓励和赞美是人的高级需要,一个经常受到肯定和鼓励的人,其自尊心会增强,其潜能会被充分发挥,就会积极、愉快、高效地学习和工作,不断取得成功。因而,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赏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错误和失败,让学生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要求十全十美,不允许学生犯错误,那么你会痛心疾首地发现留给学生的全是负面影响。因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行知语)。”这些科学家小时候在大家的眼里学习成绩都非常差,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某方面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正是教师尊重了他们的个性差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扬其长,避其短,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后来他们才会成为出色的科学家。比如,笔者带的文科班里的体艺考生,文化课成绩一般,但专业特长是文化课考生所不具备的。由此可见,赏识教育既能控制浮躁的情绪,又能呵护脆弱的心灵;既能激发内在的潜质,又能创造意外的奇迹,从而实现师生互动共进的双赢局面。这就是新课程“多元评价”的思想理念所需要的p识。

三、肯定学生的进步――树立自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张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卷,这张画卷并非缺少值得欣赏的东西,真正缺少的是欣赏的目光。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愿我们教师面对一张张生命的画卷,不是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责备,而是更多地去发现、去鼓励、去赞美,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不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不仅有积极进取的决心,而且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进一步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同时,在学生自尊心、进取心和自信心的养成过程中,还能够感召、影响和带动他人,形成团队精神,树立合作意识,营造出“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氛围。这就是新课程“人人可成才”的思想理念所需要的赏识。

中学教育篇(6)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学学科教学;渗透

中学学科教学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渗透只是手段,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目的。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溶于教材,教师除了有极大的热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较强的德育能力,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特点,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融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一、认真研究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自然性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教育,这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同时,教学中渗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容易做到扎实有效。但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抓住有机的联系,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做到水融,达到预期的综合效果。

二、精心设计教学,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

德育教育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进行、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把握住时机有利于创造最佳的教育氛围。要寓德育教育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由此可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德育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目的。

三、结合训练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树立“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坚持在教好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专业知识与进行德育渗透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对于一个专业课教师来说,专业知识教的越好就越容易在学生中建立较高的威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结合起来,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越有利于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品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做一个尽心尽责的人。作为中学专业课教师,要注意和防止W生出现单纯追求专业知识的思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况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辨是非,尤其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有的人说专业课中没有那么多的德育工作可做,其实只要你认真去想,去琢磨,是完全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施德育教育的目的

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教师通过诱导,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正确并合理使用奖励和惩罚,在教师期望的良好行为出现后,就要立即给予奖励,不要耽搁太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德育教育的目的才会充分得到实现。

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

中学教育篇(7)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德育教育 化学史 辩证唯物主义 科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使化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外,还应注意贯彻德育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的德育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史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态度教育和美育教育。

一、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如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醋、染料等。

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要引导学生将炽热的爱国热情化为关心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强大动力。

在讲到燃料和燃烧内容时,可以适当讲一些关于我国是如何甩掉“贫油”“缺煤”帽子的。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必须正确处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既要防止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爱国主义教育的倾向,又要防止抛开教材,以思想教育代替教学内容的倾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忽视知识的教学,而恰恰是激起青少年学生爱国报国的巨大热情,了解祖国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更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当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防止形式主义,要密切结合教材内容,防止介绍一些与教材内容无关的化学史材料,使两者脱节而影响基础知识的学习。

二、在化学教学里适当地穿插、结合化学史事例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化学史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本身的发展及前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化学史教育,以打开学生的眼界,活跃思想,从前人的科学研究的贡献中,逐步培养严谨、踏实、细致、不畏困难、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教师只讲授教科书中的现成的知识结论是不够的,还需要适当运用化学的历史,进行辩证的分析。

例如,原子内部结构问题,这首先要涉及原子是否有结构,古代原子论和近代原子论者都持否定态度,认为原子没有结构,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再分的“最后微粒”。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在研究阴极射线中发现了构成原子的一个微粒——电子,它是各种原子的一个共同组成部分,这就证明了原子也是同样是可分的,而且是有结构的,从而宣告了认为原子不可再分的形而上学观点的破产。它打开了原子的大门。

在教学中密切配合教材内容有重点的结合一些化学史进行教学,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是孤立的、死板的和干巴巴的,而是有来龙去脉、变化发展的知识。这样,就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记忆,即使一时遗忘,也便于联想,同时还会从中受到思想认识方面的教育。

三、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主观性、片面性,避免思想僵化,引导他们运用正确方法,较好地记住学过的化学现象和事实,熟练地背诵出某些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定义,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所要了解的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以及构成物质的电子、质子和中子。教学中无法让学生直接看到物质的分子、离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过程,但是,如果能注意采用实验观察的方法,以实验观察到的化学事实和现象为基础,然后运用逻辑的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对所观察到的宏观现象做出微观的、科学的理解,就不仅能达到对观察到的对象做到本质、规律性认识的目的,而且能确信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性和客观存在性。

如:通常条件下,氨和硫化氢等化合物是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气体。人们可以根据它们的气味确认它们的存在。人们之所以能知道它们的存在,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刺激人的鼻黏膜上的嗅细胞所致。因此,可以较容易地使学生相信氨、硫化氢这些化合物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分别是由氨分子、硫化氢分子聚集成的实在物质,没有氨分子、硫化氢分子,氨和硫化氢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分子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其他气体也可以做出相似的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以典型教材为重点,通过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集中地授以某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学中,能较好地渗透唯物辩证法的量变引起质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以及物质的相互联系的教育。

四、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态度教育。

科学态度是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保证。科学态度能促进稳定的学习兴趣的形成,转化成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内在动机,即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意向。追求新知的态度,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探索和获取化学知识的兴趣。坚韧不拔、奋发进取的态度,是克服学习中困难的重要保证。

在中学化学中,有一些地方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

例如初中化学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就是一个关卡,许多学生在这里掉队,以至成为化学学习的“后进生”。虽然原因很多,但从学生的主观因素分析,缺乏坚强的意志是成为“后进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加以改进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知难而进的态度。这不仅对于突破初中化学用语教学关卡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是突破其他教学关卡的重要保证。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些实验难度较大,条件要求严格、不易控制,很难成功,还有些化学内容抽象难懂,有些化学计算题对能力要求比较高,不少学生感到困难。在这个时候,要教育学生迎难而上,不断思考,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探究,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找出原因,继续努力,坚持到课题的解决和实验的最后成功。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的最好时机。

五、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

在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时,要将美育教育贯彻其中。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物质的颜色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如氯化银、硫酸钡白色,氧化铜、木炭黑色,红磷、氧化汞红色,硫黄黄色,硫酸亚铁晶体绿色,氢氧化铁是红褐色,氢氧化铜是蓝色絮状,这是化学中的颜色美。

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黑色的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红色的固体,管口出现水珠,使人产生变化莫测、奥妙无穷的美感。

化学中的很多物质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如金刚石具有正八面体结构,食盐具有立方体结构,“铜树”、钟乳石、石笋、石柱等,鬼斧神工,令人叫绝,更感到大自然的神奇。

在做碘升华实验时,烧杯中的碘在常温下受热不经液态变化直接变成紫色的蒸汽,紫色的蒸汽在上面的烧杯底部遇冷重新变成紫色的固体碘,呈现针状,整个烧杯都变成了紫色,令人心旷神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