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3 15:10:52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篇(1)

从68写到78一共要写11个数,数字分好几种,阿拉伯数字是最普遍的一种。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人发明的,实际应该列为印度语言,只是先传播到阿拉伯,然后传向世界的,所以称之为“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发源于古印度,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数字后来被阿拉伯人用于经商而掌握,并传到了西方。西方人由于首先接触到阿拉伯人使用过这些数据,便误以为是他们发明的,所以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造成了这一历史的误会。后来,随着在世界各地的普遍传播,大家都都认同了“阿拉伯数字”这个说法,使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都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数字,实际上是阿拉伯人最早开始广泛使用数字。传到欧洲后,欧洲人非常喜爱这套方便适用的记数符号,尽管后来人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由于习惯了,就一直没有改正过来。

(来源:文章屋网 )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篇(2)

【关键词】阿拉伯语 文化 特点 贡献

文化主要是社会上的一种现象,不仅包括生活习惯、风俗,同时还包括社会组织、行为准则等多种内容。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现象或者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物,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淋漓尽致的展现着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阿拉伯语文化是目前值得研究的最广泛的课题。

一、阿拉伯语的文化的分析

(1)阿拉伯语文化,也可以称为伊斯兰文化,主要是指阿拉伯各个国家以及各个民族间共同创造出带有伊斯兰精神且以阿拉伯文字撰写的一种文化。显而易见,伊斯兰是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核心,对阿拉伯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社会风俗等多种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还可以说成是伊斯兰教是阿拉伯语文化的孕育之母等。

此外,阿拉伯语文化也是人类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同时也是在社会经济、生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集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创造发明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体系。

(2)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的思想以及教育体系均是密切相连的,也可以说是阿拉伯文化不仅仅是局限于阿拉伯文化,同时也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全世界穆斯林文化的巨大成就,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外,阿拉伯文化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具有丰富的内容,同时高度展现出国家以及民族的开放胸怀等。

二、关于阿拉伯文化的形成

(1)阿拉伯文化主要形成于7世纪,并且随着伊斯兰教思想及文化传播,逐渐萌生出阿拉伯文化。另外,7世纪时兴起的伊斯兰教,其是在最短时间内与阿拉伯人进行融合,并给予其神奇的力量,帮助他们逐渐走出阿拉伯半岛,去到一个新的疆域建立属于自己的阿拉伯帝国等。另外,阿拉伯人在想新疆拓展的过程中,由原来的比较落后的游牧民族迅速的成长为整个世纪中高举文明的火炬人物。同时光荣的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除此之外,还涌现出大量的思想家、语言家以及科学家等人才,并为世人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古迹。

(2)阿拉伯国家为了保证国家的繁荣与基础文化巩固,逐步加强对先进文化的管理和摄取,并提出“人最美的装饰品其实就是知识”的人生格言。此外,巴格达、开罗以及西班牙等著名城市均成为著名的阿拉伯文化城市等。而且,在这里国家中很多地方均是文明的象征,继承属于各个城市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发展,综合多个民族综合性的创新精神,保存并广泛的传播着阿拉伯的文化。

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1)阿拉伯文化的多民族性。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集合体,不仅有阿拉伯人外、埃及人,同时还有印度人、西班牙人以及叙利亚人等。民族间通过互相接触和影响,逐渐进行融合与渗透,并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2)阿拉伯文化注意把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世界文化最早发达地区有埃及、叙利亚以及波斯等地,阿拉伯人征服这些地区之后,不仅接受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且积极吸收希腊与印度的优秀文化,创造出新的阿拉伯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

四、阿拉伯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

(1)保存并传播了西方古典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长期动乱过程中,很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被毁坏,其中一部分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认真研究它们,并将这些古代作品翻译成阿拉伯文。曾经在公元9世纪至11世纪期间,阿拉伯掀起一场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运动——“阿拉伯翻译运动”。

(2)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将古代印度与中国文化的成就积极介绍到西方国家,例如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四项重大发明带到了欧洲;同时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与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阿拉伯人还将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比如《物理学》、《工具论》等著作,此外,还翻译了柏拉图著作《理想国》等。

另外,阿拉伯人在数学方面也做出许多重要的贡献,并将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等地,不仅包括从0—9等十个数字,还将这些论文翻译成阿拉伯文传播到世界各国。也就是我们使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对数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篇(3)

数字用法阿拉伯数字汉字数字数值范围国家标准

曾红梅,人民教育出版社。

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 15835―1995,以下简称“原标准”)相比,2011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5―2011,以下简称“新标准”)有较大的完善和改进,不再强调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倾向,[1-3]对数字用法的要求放宽了,在数字形式的选用上给予作者、编辑更大的自主性。

2012年9月,《〈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解读》(以下简称《解读》)一书由语文出版社出版。该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新标准。下面,结合一些实例,把学习新标准、《解读》的体会以及自己的思考总结一二,以就教于方家。

一、在两种数字形式都可选用的情况下,要遵循同类别同形式原则

例1:我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黑人,西装革履,后面还跟着6个人,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摄像机。

例2:早晨8点半,“空中课堂”频道抗震救灾节目正式在四川灾区开播。

在阿拉伯数字、汉字数字都可选用的情况下,新标准提出“同类别同形式原则”,代替原标准的“局部体例统一原则”。措辞的这种变化揭示了数字形式的选用由数字的表达功能或所处的层级决定,且便于理解和操作。

对于例1,“一个黑人”“一个人”用的是汉字数字,“6个人”用的是阿拉伯数字,违反了同类别同形式原则。虽然表示人数既可以用阿拉伯数字,也可以用汉字数字,但例1出现在人们习惯用汉字数字的文史类图书中,所以,“6个人”建议改为“六个人”。

对于例2,“8点半”中整数部分用的是阿拉伯数字,余数部分用的是汉字数字,违反了同类别同形式原则。由于在该例中表示时、分既可以用阿拉伯数字,也可以用汉字数字,所以,“8点半”可改为“8点30分”或“八点半”。

二、阿拉伯数字不能和除“万”“亿”之外的其他汉字数字组合使用

例3:据有关部门统计,这次换届选举将产生县乡两级人大代表200多万人,涉及县级政权2千多个、乡级政权3万多个。

在数值很大的情况下,阿拉伯数字可以和汉字数字“万”“亿”组合使用,如“4万”“5亿”;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千”可以组合使用的情况只有一种,那就是图书版权记录页上对字数的记载,如“300千字”,这是特例。除了这种情况,两种数字形式不能同时用来表示一个数值。

对于例3,最简便的修改是把“2千”改为“2000”,当然,也可以从表达效果或习惯的角度,把句子中所有阿拉伯数字改成汉字数字。

需注意的是,新标准中“数值中的‘万’‘亿’单位”中的“单位”指的不是计量单位。虽然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常常用“单位”来指称“计量单位”,这不仅符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该词的第一个义项――计量事物的标准量的名称,而且符合我国的计量技术规范《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01―2011,2012年3月1日起实施),但新标准中的这个“单位”不是计量单位。“万”“亿”是汉字的数词,代表数位,也是汉字的数字形式。尽管有人把“万”“亿”看做数字的单位词,[4]也有人把它们当做计数单位,[5]但都与计量单位无关。

还需注意的是,“十”“百”“千”既是汉字数字,又是计量单位名称的词头。作为汉字数字,它们不能和阿拉伯数字连用;作为计量单位名称的词头,它们不可以独立使用,必须和计量单位连用。例如,“5千米”是规范的,“千”是计量单位“米”的词头,不是汉字数字;“5千元”是不规范的,“元”是量词,不是计量单位,“5千元”属于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连用不当。词头和计量单位的组合也不是随意的,《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 3100―93)的附录A给出了示例。

三、在公历年份中,阿拉伯数字“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

例4:也许,以后我们的历史课本上会用“黑色、不幸、灾难”这样的字眼形容和描述公元二零零八年五月和二零一零年四月发生的一切。

例5:我国内地在台湾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则以“五零后”和六十年代初期出生的“六零后”居多。

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新增了与阿拉伯数字“0”对应的两种汉字数字形式“零”和“”的使用规定:用于计量时,与“0”对应的是“零”;用于编号时,与“0”对应的是“”。表示公历年份的数字既可以是阿拉伯数字,也可以是汉字数字。公历年份中的数字是用于编号,如果要用汉字数字来表示,其中的“0”应写为“”。例4中“二零零八年”“二零一零年”应分别改为“二八年”“二一年”。

例5出现在文艺类作品中,虽然数字用法不必遵循新标准,但可以以新标准为依据选择更恰当的数字形式。“五零后”“六零后”分别指1950年1月1日―195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1960年1月1日―196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其中的“五零”“六零”是年份的简称,所以,用汉字数字表达的话,“五后”“六后”的表达方式更合适。《解读》一书认为,根据现代社会突显编码效率的原则,这类词语中选用阿拉伯数字形式比较合理;同时还提出,这类词语属于尚未定型的新词语,其规范形式的确定还有待语言自身的发展和人们实践的选择。

对于非公历纪年,新标准和原标准都规定用汉字数字,但新标准没有像原标准一样要求括注公历。

四、含月和日的专名既可以用汉字数字,也可以用阿拉伯数字

例6:3.8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妇女的节日。

例7:“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给灾区的教育信息化带来沉重灾难。

原标准规定,含月和日的专名要用汉字数字。新标准根据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定这类专名既可用汉字数字,也可用阿拉伯数字。不过,涉及某个具体的专名,只能采用一种数字形式,而且应遵循“名从主人”、表义清晰、尊重传统等原则。对于例6,应根据尊重传统的原则把“3.8”改为“三八”。

需注意的是,在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这类专名时,应用间隔号把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在用汉字数字表示这类专名时,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把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根据《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间隔号“・”占半个字位置,居中。例7中“5.12”应改为“5・12”。

还需注意的是,如果专名中的月和日是阿拉伯数字,数字前后要加引号。如果专名中的月和日是汉字数字,数字前后是否加引号?新标准对此没有说明,但给出的示例有加引号的,也有不加引号的;《解读》对此的说明是“已经为大家所熟知的事件名词,表示日期的数字前后不需要用引号”。[6]这与《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是不一致的。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赞同杜永道老师的观点,汉字数字前后加引号。[7]

五、表示数值范围时宜用浪纹线“~”

例8:专科生的实习时间为4―6周。

例9:这些差别出现于刺激呈现后的300―400 ms。

例10:焦作市规定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达到7%―8%。

例11:17世纪20~50年代,芬兰建立了许多新学校。

例12:上午7:00~12:00,教室由其中一个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使用。

例13:问题102~106是有关课时和假期的安排。

在讨论表示数值范围该用哪种连接号之前,先明确几个术语的含义。量值是“量的值”的简称,是用数和参照对象一起表示量的大小,可表示为一个数和一个测量单位的乘积。数值是“量的数值”的简称,是量值表示中的数。[8]数字是表示数目的符号。例如,“12”是数字,“12克”是量值,“12克”中的“12”是数值。尽管量值、数值、数字的含义有区别,但在讨论两个相关的量值、数值、数字之间该用哪种连接号时,人们一般不区分这三个术语的不同含义,并且以“数值范围”的表述居多。

对于表示数值范围的连接号的形式,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规定。新标准规定可用浪纹线或一字线,《解读》进一步解释:连接汉字数字用汉字“至”或“到”,因为浪纹线、一字线容易和汉字数字“一”相混;连接阿拉伯数字用浪纹线或一字线。《标点符号用法》规定,表示数值范围用浪纹线(不区分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的情形),表示相关项目的起止用一字线。《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GB 3101.11―93)规定,表示数字范围用浪纹线。

对于上述三种国家标准的不同规定,编辑该如何做呢?笔者建议,表示数值范围,不论数字形式是阿拉伯数字还是汉字数字,用浪纹线。理由有四:其一,《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属于强制性标准,另外两种属于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是必须执行的;其二,连接号属于标点符号,而《标点符号用法》是关于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的专项标准,且其中相应的规定与《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中的规定没有矛盾;其三,汉字数字“一”容易和一字线相混,不容易和浪纹线相混,所以,在汉字数字之间用浪纹线不会造成辨识困难;其四,原标准规定用浪纹线,并且实施了15年,大多数编辑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需要提醒的是,同样用阿拉伯数字的形式,表示范围和表示起止是有区别的。表示范围,强调元素的界限,内涵是不确定的,元素之间有大小、多少或长短之分;表示起止,强调元素的连续性,内涵是确定的,元素之间没有大小、多少或长短之分,只有先后顺序之分。表示范围用浪纹线,表示起止用一字线,这在编辑界已有共识。[3][9-12]例8,时间在4周到6周之间,但不能确定具体的时间(可以是4周到6周之间的任何时间),“6周”“5周”“4周”代表时间长短不一样,所以,此处是表示范围,“4―6周”宜改为“4~6周”。同理,例9中的“300―400 ms”宜改为“300~400 ms”,例10中的“7%―8%”宜改为“7%~8%”。例11,时间是17世纪20至50年代,可以确定包括17世纪20年代、30年代、40年代、50年代,这4个年代是连续的,有先后顺序的区别,没有时间长短之分,所以,此处是表示起止,“20~50年代”宜改为“20―50年代”。同理,例12中“7:00~12:00”宜改为“7:00―12:00”,例13中“问题102~106”宜改为“问题102―106”。

参考文献:

[1] 曹敏. 新版《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标准解析[J]. 中国标准导报,2011(10):8-10.

[2] 金铁成. 对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几点看法[J]. 科技与出版,2012(10):74-75.

[3] 刘瑜君,袁希娟. 新旧国标对出版物数字用法规定的对比思考――以科技期刊上数字用法为例[J].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0(4):45-46.

[4] 张振华. 阿拉伯数字和汉语约数的表述[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9(1):47-48.

[5] 黄炳羽. 论建立国际通用的计数制度――探讨计数单位和计数方法的国际标准化问题[J]. 世界科学,1990(7):43-47.

[6]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解读[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33.

[7] 杜永道. 谈谈新的《标点符号用法》[J]. 秘书工作,2012(6):58-59.

[8]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JJF 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S]. 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

[9] 丁丽. 学术期刊中连接号的辨析、规范和运用[J].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2,10(1):85-89.

[10] 闫玉玲,朱伟,史春薇.数值范围与数字范围规范表达的探讨[J].编辑之友,2011(1):81-82.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篇(4)

1、车牌号是由英语字母和数字组成,要选择到理想的车牌号,首先需要从《易》理的角度来认识字母和数字。

2、机动车号牌自编自选规则具体分为二类:

3、一类为自编自选号牌号码时第一位必须选择英文字母,后四位(除第四位之外)中任选且必须有一位为英文字母,其余三位为阿拉伯数字(即首位为英文字母的两个英文字母、三个阿拉伯数字组合);此外, 自编自选号牌号码时三个阿拉伯数字不得全选为0,自编自选号牌号码时英文字母不得选用I、O、Q。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篇(5)

两河流域:古代人类文明的摇篮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通常称做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平原,这个地方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由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三部分组成,其中巴比伦文明以其成就斐然而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典范,古巴比伦王国与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构成了人们所说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早在公元前50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繁衍生息。他们在交流中逐渐创造了象形文字。阿卡德人对它加以继承和改造后,成为据今所知的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楔形文字。这种文字用芦苇和动物骨头在泥版上所刻就,落笔时力度大速度缓,印痕宽而深;提笔时力量小速度快,印痕窄而浅,好像木楔子,所以称为“楔形文字”。古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都曾经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文字。苏美尔人还把他们的神话故事《吉尔伽美什》刻在泥版上,成为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最古老的史诗。史诗主要讲述了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一生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

大约在公元前2006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古巴比伦人在苏美尔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加绚丽的文明。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里,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和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全文共3 500行,内容涉及盗窃动产和奴隶,对不动产的占有、继承、转让、租赁、抵押,以及经商、借贷、婚姻、家庭等方面,对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历史及社会面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空中花园,阿拉伯语称其为“悬挂的天堂”。相传尼布甲尼撒国王为了解除爱妻的思乡之苦,特地建造了这座超豪华的“天堂”献给她作为礼物。果然爱妻在得到这份礼物后思念家乡的愁容一扫而光,白皙的脸上顿时露出了欢快的笑容。空中花园为立体结构,共七层,高25米。基层由石块铺成,每层用石柱支撑。层层都有奇花异草,蝴蝶在上面翩翩起舞。园中有小溪流淌,溪水缘自于幼发拉底河河水。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星移斗转,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公元637年,阿拉伯人战胜波斯人,两河流域并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两河流域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情。阿拉伯帝国的首都从大马士革迁到底格里斯河河畔的巴格达,巴格达遂成为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帝国首领哈里发的皇宫用大理石砌成,城门装饰着精雕细刻的花草、动物图案,窗户镶嵌着彩色玻璃,墙上挂着精美的壁毯;宫廷大院有喷水池,种植奇花异草;夜晚,来自帝国各地的达官显贵、皇亲国戚聚集宫中,鼓乐鸣奏,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宫廷则是另一番景象。那里水渠纵横,沃野千里,田禾茂盛。两河沿岸的码头上停泊着密密麻麻的商船,河畔城市的市场繁荣,贸易兴盛。在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麦门统治时期,巴格达建立了智慧馆,翻译了古希腊重要的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阿拉伯数学家引进印度的十进制和数字0,传入欧洲后这些数字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所有这些文明传入中世纪的欧洲,加快了欧洲走出神权黑暗统治的步伐,点燃了欧洲思想智慧之灯,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

从沉沦走向民族独立和自强

1639年,伊拉克地区被土耳其人征服。一方面,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哈里发腐败无能,各地争权夺利,导致帝国四分五裂;另一方面,外族的入侵,长期的战火使伊拉克地区从苏美尔历史开始的文明积淀伴随着城池的熊熊大火而逐步陨落了。在奥斯曼帝国的刺刀下,其版图上又添加了巴格达省和巴士拉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埋葬了衰弱不堪的奥斯曼帝国,催生了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到来。1921年8月伊拉克独立,但英国对伊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享有种种特权。1932年伊拉克加入国际联盟,成为“正常国家”。

获得民族独立后,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道路才能走上繁荣富强,甚至恢复古巴比伦文明时期的繁华呢?纵观伊拉克的这段历史,伊政府更迭频仍,反映了伊政策的摇摆不定和对发展道路的模糊不清。有几例大事就可以说明这种情况。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泛阿拉伯主义者认为,所有讲阿拉伯语的人都属于阿拉伯民族,这个民族应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伊拉克首相赛义德是阿拉伯统一运动的倡导者之一。1945年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成立,是阿拉伯统一运动取得的最高成就。阿拉伯“用一个声音说话”的努力提高了阿拉伯国家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地位,有利于阿拉伯各国联合自强。1955年11月,伊拉克参加巴格达条约组织却是危险的一步棋子。巴格达条约组织成立的动机是美国为了对付中东地区各族人民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运动和苏联对中东的影响。伊加入该组织不仅使西方国家与中东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更重要的是破坏了伊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危及了阿拉伯安全和破坏了阿拉伯的统一运动,把自己引向美苏在中东的对抗和冷战轨道。1958年伊拉克爆发革命,亲西方的政府被,共和国成立后退出了巴格达条约组织,并实行了部分石油国有化政策。

萨达姆时代:走向民族自强努力的失败

现代伊拉克,国土面积44.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 400万(2000年的统计数字)。它北邻土耳其,南与科威特、沙特阿拉伯接壤,西接叙利亚和约旦,东与伊朗毗邻,东南濒临波斯湾,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伊拉克自然资源在中东也名列前茅,沙漠仅占国土面积的40%,耕地占全国总面积的20%;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纵贯全境,淡水资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储备1 120亿桶(1998年的数字),仅次于沙特阿拉伯而位居世界第二。

萨达姆是1979年7月16日接替“因病告退”的贝克尔担任伊总统的。此前,他一直是副总统,因贝克尔长期多病,他常常替总统行使权力。可以说,当时的伊拉克政局已进入建国以来运行最稳定最正常时期。阿拉伯复兴党的中央集权国家政体,有利于政令决策的迅速贯彻执行。历史给萨达姆绝好的机遇表现自己,他也确实抓住了这些机遇。萨达姆,成为中东政治舞台的一代风云人物。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篇(6)

伊拉克之名称虽与阿拉伯语相关,但在阿拉伯人征服之前这里的民众并不信奉伊斯兰教。此前,两河平原是波斯人的帕提亚王国(中国史书称安息,前249~226)和萨珊王朝(226~651)的政治中心,居民大多信仰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即祆教)。伊斯兰教的传入乃是公元7世纪中叶以后的事了,此后的伊拉克便进入一个宗教文化和民族构成大转折时期。

公元7世纪,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莫过于阿拉伯人的征服行动。穆斯林战士(阿拉伯语“穆斯林”意为信仰、服从先知的人)在所创伊斯兰教“吉哈德”――“圣战”旗帜下,冲出阿拉伯半岛不毛之地,踏上通往世界的门户,即他们心目中的人间天堂――“新月沃地”(从波斯湾口向西北弯曲,然后顺地中海东岸下至地中海东南角的一片弧形地带)。此时,相互厮杀了几个世纪的萨珊波斯和拜占庭两大帝国已精疲力竭、元气大伤,“新月沃地”自然成为伊斯兰勇士的第一批战利品。不到20年功夫,阿拉伯人不但夺取了拜占庭在地中海东岸和北非最富饶的几个行省――动摇了这个东罗马古国的基础,而且最终灭亡了历时四个多世纪的萨珊波斯王朝――取代了它在西亚的地位。又历经百年,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东自葱岭以西,西至大西洋岸边,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除东方的大唐盛世可与之媲美外,阿拉伯人可算是影响中世纪世界潮流最伟大的民族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地当“新月沃地”半壁河山的伊拉克,其战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早在阿拉伯帝国形成之前,也就是在去世后的第二任“哈里发”(阿语意为先知的“继承人”)欧麦尔在位时,即遣大将赛耳德为伊位克前线司令官,率军驰援当地早已开始的歼灭萨珊波斯的战争。638~650年,阿拉伯人先后荡平了伊拉克南部、中部以及北部的毛缓勒地区(即今摩苏尔),并以破竹之势长驱东进。642年,伊波两军决战于今哈马丹以南68公里处的尼哈温德,波斯主力被全歼,萨珊王朝寿终正寝。

在征服伊拉克的过程中,欧麦尔首先在伊拉克南部建立了安置穆斯林的两座城市:库法和巴士拉。库法后来以阿里时期的首都和什叶派革命的摇篮而享誉盛名;巴士拉则是最具影响的伊斯兰学术中心之一。而在两河相距最近的中部谷地,历史上曾先后兴起过一系列王者之都,如以巴伦城(它是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的古巴比伦王国、前7~6世纪之交的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新巴比伦王国和公元前4世纪末亚历山大帝国的都城)、塞琉西亚、泰西封城(它是安息、萨珊波斯的首都)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然条件甚佳,可谓天赐福地。后来,哈里发曼苏尔(754~775)从叙利亚、拜占庭和美索不达米亚招来10万工匠,从被摧毁的波斯故都泰西封运来大量石料,费时四年,花去约488万第尔汗金币,才在一个名为巴格达的小村落上(巴格达即波斯语“天赐之礼物”)建起新都,并取名“和平城”。 762年他正式迁都至此时,巴格达已初具规模:城为圆形,故又称“团城”,市中心高耸着哈里发的“金门绿圆顶宫”,以它为圆心,像车轮辐条一样射出数条大街,出城后与驿道连通直达帝国的各个角落。20年后,巴格达不仅是穆斯林世界的政治、宗教中心,而且成为与东亚的长安、欧洲的君士坦丁堡齐名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伊斯兰教随着穆斯林战士征服的步伐得到广泛的传播。早在初期哈里发时期(632~661间的前四任哈里发),在征服和重建伊拉克的过程中,这里的居民就逐步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了。伊斯兰教只信奉真主,听从使者――先知的教诲,冀求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开始,传教者只是把先知从真主那里得到的“启示”口传身教;在征服伊拉克的时期,他们又把这些启示和先知的圣行,加以追忆和记录,形成无人不晓的《古兰经》。今天我们读起来,仍能感到它哲理的深邃和文字的优美;以富有韵律、高亢悠扬的阿语诵读出来,会更加娓娓动听。伊斯兰教是十分宽容、祥和的宗教,其膜拜仪式简捷朴素,不像其他宗教那样繁冗,与信徒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作为教义信条的五大纲领,在家中即可办到:念(信仰的表白)、拜(每日黎明、正午、午后、傍晚、夜间西拜五次)、斋(赖麦丹月白天禁食)、课(施舍)、朝(身体健康、有经济能力的人一生到麦加朝觐一次,无条件的个人可随时随地举行)。因此,在伊拉克出现了“率士秉化,从之如流”(杜环《经行记》)的归教局面,伊斯兰教很快就成为伊拉克大众的宗教。加之,两河流域的居民与阿拉伯半岛人同属闪语系民族,大批半岛人搬迁定居此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乃至语言的统一,后来的伊拉克人都称自己是阿拉伯人。

伊拉克的穆斯林又有正统“逊尼派”和“什叶派”之分,这与早期伊斯兰教的分裂有直接关系。644年,在欧麦尔之后的第三任哈里发是伍麦叶系的鄂斯曼(644~656)。伍麦叶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征战中涌现出来的一批颇具影响、颇有才干的人物,已稳居教坛政界的主导地位。的堂弟阿里(他娶先知之女法蒂玛为妻,故又是的女婿)是先知最早的少数信徒之一,又属“圣室”成员,便利用当时弥漫伊位克的不满情绪,与信徒共创旨在反对伍麦叶统治的“什叶派”(阿语“什叶”意为“追随者”、“宗派”、“党徒”,实为阿里派)。他们认为真主早已选定阿里,只有出身于哈希姆“圣族”的阿里及其后裔才是合法继承人,并称其为“伊玛目”。而与“什叶派”相对的正统派则自称为“逊尼派”(阿语意为“遵守逊奈者”,逊奈即的“圣行”)。阿里的大本营在伊拉克,这里也就成了什叶派穆斯林早期的聚居地(什叶派后来才传播于伊朗,并于1502年被定为国教至今)。所以,时至今日60%以上的伊位克人属什叶派,他们与伊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被美英联军的萨达姆政权及其阿拉伯社会复兴党则属逊尼派。

656年鄂斯曼被什叶派人刺死于麦地那,阿里就顺理成章地被推举为第四任哈里发(656~661),并迁都什叶派的大本营伊拉克的库法。阿里的上台,引发了各派的内战。阿里在位仅仅五年就被“哈瓦立及派”(意为“出走”、“反抗”,是从什叶派分离出来的新教派)刺杀于库法。什叶派信徒们将他安葬在库法以南的纳杰夫村,后来,围绕他的陵墓建起清真寺、民居及其他建筑,城市规模超过库法。这里至今仍然是什叶派穆斯林的朝觐圣地(埋葬阿里之子第三代伊玛姆“殉教者”侯赛因的卡尔巴也是什叶派穆斯林的圣地)。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篇(7)

阿拉伯帝国俘虏中国造纸匠,欧洲画师偷走中国造纸术

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是最早传播到其他国家的。公元751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军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将军沙利会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怛逻斯之战后,唐军中的部分造纸工匠被阿拉伯帝国军队俘虏。沙利将这些工匠带到中亚重镇撒马尔罕,让他们传授造纸技术,并建立了阿拉伯帝国第一个生产麻纸的造纸作坊。从此,撒马尔罕成为阿拉伯人的造纸中心。

随后,源自中国的造纸术随着阿拉伯帝国大军迅速传到叙利亚、埃及、摩洛哥、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

清朝乾隆年间,供职于清廷的法国画师、耶稣会教士蒋友仁,将中国的造纸技术画成图寄回巴黎。从此,中国先进的造纸技术在欧洲广泛传播开来。

直到1797年,法国人罗伯特成功地发明了用机器造纸的方法,从东汉蔡伦时代起中国人持续领先近2 000年的造纸术,终于被欧洲人超越。

蒙古纸钞、欧洲纸牌成印刷术传播的重要工具

由于蒙古人在其征服地区广泛使用纸钞,作为纸钞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也顺着古代“丝绸之路”西传至西亚、北非一带,随后又进入了欧洲。

除纸钞外,宗教画和纸牌也促成了欧洲人接受印刷技术。纸牌虽小,却综合了手绘、木版印刷等各种方法,因此成了欧洲人学习、掌握雕版印刷术最直接的途径。

蒙元时期,欧洲人沿古代“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学会了使用木活字。欧洲人使用的拉丁字母只有26个,比汉字更适合活字印刷。1450年,德意志人古腾堡发明了哥特体拉丁文金属活字印刷术,解决了长期困扰欧洲人的字形问题。

波兰学者冒死偷画火器图

中国古代在战争中使用火器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朝末年。南宋初年,军事学家陈规发明了一种管形火器――火枪。这在人类使用火药的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后,将虏获的工匠和火器全部掠走,还把金军中的火药工匠和火器手编入军队。次年,蒙古大军发动第二次西征,新编入蒙古大军的火器部队随军远征。在随后的几年中,装备火器的蒙古大军横扫东欧平原。

1241年4月9日,蒙古大军与3万波兰和日尔曼组成的联军在东欧展开激战。根据波兰历史学家德鲁果斯在《波兰史》一书中的记述,蒙古大军在这场会战中使用了威力强大的火器。波兰火药史学家盖斯・勒躲在战场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内,偷偷描绘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样式。配备火药武器的蒙古军队在欧洲长期驻扎,也给欧洲人偷窥火药技术提供了机会。

阿拉伯商人频繁搭乘中国商船,学会了使用指南针

大约在公元3世纪前后,中国人发现了磁石的指向特性,并依此特性制造了“司南”。

大约在10世纪的北宋时期,中国人已将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公元1119年成书的《萍洲可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甲令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