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阿拉伯文化论文

阿拉伯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6:04

阿拉伯文化论文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1)

摘 要: 语言与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文化又通过语言进行传播发展。因此,当我们谈及阿拉伯语言的时候,应该将它置于语言产生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去研究,才能够比较全面的、深入的触及阿拉伯语的语言精髓。本文主要从阿拉伯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三个方面,浅谈阿拉伯语语言中所蕴含的鲜明文化特征。

关键词: 阿拉伯语 文化 特征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渗入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行为习惯中,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沉淀记载着历史的痕迹。可以说,文化涵盖了文学、艺术、建筑等人类创造活动和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内容是通过民族而表现出来,因此,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它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语言是一系列有含义的符号系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切文化知识都是将语言作为载体而发展传播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亦是如此,千百年来,阿拉伯语作为阿拉伯民族的语言,保护着阿拉伯民族的文化遗产,记录着阿拉伯民族的历史,反映着阿拉伯民族的特色,传播着阿拉伯民族的思想。当我们把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放在同一视域下,进行综合性的思考时,便是把语言置于其产生和演化的具体文化背景中,在文化语言学的框架内去进行研究。从这一视角出发,探寻阿拉伯语中的文化特征,这门语言便成为一种生动活跃、丰富饱满的语言。

首先,阿拉伯语因是阿拉伯民族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阿拉伯语是由28个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是闪含语系中最年轻且具有活力的语言分支。阿拉伯人在创造和发展阿拉伯语的过程中,注入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因此,阿拉伯文字反映着阿拉伯人的意识形态和逻辑思维,体现了阿拉伯民族独特的文化涵养。

例如,骆驼这一名词在阿拉伯语中就十分常见,且有30多个同义词,这是因为阿拉伯民族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大多是荒芜的沙漠,骆驼便成了人们起居必不可少的工具。“游牧人的营养、运输、贸易,无一不依靠骆驼。新娘的彩礼、罪犯的赎金、赌徒的赌注、酋长的财富,都以骆驼为计算单位”①由此可见骆驼在阿拉伯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骆驼又以其持久的耐力和坚忍的品性而著称,在生活条件艰苦的沙漠地带,骆驼的全身更都可取之为宝。因此,骆驼不仅被喻为“沙漠之舟”,还被视为造物主的恩赐。这样的民族情节反映在阿拉伯语中,不仅使得骆驼一词的词汇丰富,还使其具有特指吃苦耐劳品质的伴随语义。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个词因其所处的民族文化不同,也会具有截然相反的含义。例如:红色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喜庆和吉祥之意,多被人们用于婚嫁与节日的装点。中国的国旗是大红色的,过年时的红包、新娘的红旗袍,这些都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红色的情有独钟。而阿拉伯民族则钟情于绿色,他们以绿色为祥和之意,因为阿拉伯民族是沙漠民族,绿色代表赖以生存的绿洲,找到了绿色也就是找到了水,找到了生命,阿拉伯国家的国旗中也以绿色为常见,红色则为不详,具有杀戮和鲜血的含义。

其次,阿拉伯语因古兰经而保存至今,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用语,使得阿拉伯语中蕴含了丰富的宗教文化。蒙昧时期的阿拉伯民族均以部落为居,各部落都使用各自的方言,这些方言结构基本相同,同属于一种语言,只是在部分音节的发音和词汇的含义上存在差异。伊斯兰的来临为阿拉伯民族带来了《古兰经》,《古兰经》以古莱什部落的语言下降,统一了阿拉伯语在阿拉伯半岛的标准性。

为了保持阿拉伯语的纯正性,为了能够通彻的理解《古兰经》和《圣训》的真正含义,语言学家及语法学家们研究阿拉伯语的语法,规范阿拉伯语的读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圣训学、韵律学、语言学、经注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可以说,阿拉伯语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发展与传播而变得更加完善和规范。在阿拉伯语的词汇中,《古兰经》和《圣训》也赋予其一些新的含义,同时创造了很多新的词汇,如祈祷(〖XC杨秋杰1.tif;%50%50〗)、斋戒(〖XC杨秋杰2.tif;%50%50〗)、天课(〖XC杨秋杰3.tif;%50%50〗)、末日(〖XC杨秋杰4.tif;%50%50〗)、伊玛目(〖XC杨秋杰5.tif;%50%50〗)、苏菲(〖XC杨秋杰6.tif;%50%50〗)等。伊斯兰教的到来使阿拉伯民族在意识形态、行为准则、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宗教的影响投射到阿拉伯语中,使该语言具有宗教性。

最后,阿拉伯语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伴随着该文化的发展传播而逐渐丰富,具有鲜明的阿拉伯伊斯兰特征。文化与语言是紧密相连的,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会使语言变的强大而富有活力。没有语言作为载体的文化,将难以传播发展,而最终被世人遗忘,走向衰落灭亡。

由于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阿拉伯词语中的文化现象十分显著,很多词汇除了它本身所具有的词义外,还融入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情感和联想意义。比如数字七对阿拉伯人来说就具有独特的含义:《古兰经》被降在了七种方言读法上,造物主创造的天有七层。《古兰经》黄牛章第29节说:“他已为你们创造了大地上的一切事物,复经营诸天,完成了七层天。”鲁格曼章第27节说:“假若用大地上所有的树制成笔,用海水作墨汁,再加上七海的墨汁,终不能写尽真主的言语。”国权章第3节说:“他创造了七层天,你在至仁主的所造物中。”由此可见,数字七因其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有着浓厚的文化感彩。

此外,在阿拉伯语中,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阿拉伯人习用语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如当人们说:感谢你的光临,答语为:愿真主赐你荣耀;祝愿他人健康时说:愿真主使你康复;当穆斯林提到先知的名字时要说:愿真主赐福于他,并使他平安!可见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确是与阿拉伯语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文化投射出的影子。

语言不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依靠文字来反映、传播与发展,人们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了解文化的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与发展,语言也从未停止过脚步。人们对新事物和概念的理解与命名,都会融入本民族的逻辑思维,在语言中凸显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语言与文化或文化语言学将是一个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要学习和掌握阿拉伯语,就必须了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将阿拉伯语置于它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中去学习。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烈、蒋传瑛.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年

[2] 国少华.阿拉伯语词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3] 朱威烈.知难而进,磨杵成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文化语言学视角》序,回族研究,2010年第2期

[4] 国少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语的保护和振兴,《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8年第6期

[5] 丁俊.伊斯兰文化散论(题记),《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第2期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2)

    中国是诗的国度,阿拉伯被誉为“人人都是诗人”的民族,在历史行进到七至九世纪时,勃发于二者不同文化土壤之上的抒情诗歌和诗歌理论都达到其发展的巅峰。

    唐朝是中国诗歌继《诗经》、楚辞、西汉诗赋之后集大成的发展期,也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其间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的创造、七言古体诗的完善、诗歌创作从文人抒怀、科举应试到民间吟咏的无比繁荣,为唐代诗歌理论的极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唐一代,讨论诗歌创作方法的诗格类作品大量出现,其对律诗诗格与诗法的探讨可谓繁富细致之极,同时唐诗论对抒情诗歌诗境、意境美的探寻开拓理出诗歌理论的新的方向和领域。

    自公元622年伊斯兰教确立之后的伊斯兰教时期、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发展初期是阿拉伯国家形成、发展和扩张的时期,也是阿拉伯诗歌发展、成熟并走向巅峰的时期。这一吐期的阿拉伯诗歌以其多样的题材、丰富的情感表达、优美的言辞为世界诗歌殿堂添上了一抹绮丽的色彩。同期发展的诗歌创作理论以诗歌语言修辞规律的探寻为其主要特色,诗选家选诗标准透显出其诗歌评论的科学态度。

    尽管发端与历史有较大差异,中古阿拉伯与中国却都以抒情诗歌作为其文学表达的最初的和最主要的形式。相应地,古代中国与阿拉伯诗学体系都是在抒情诗歌创作繁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诗歌理论是其诗学发展的肇源,也是其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同时,唐代诗论与中古阿拉伯诗论又都产生于两个民族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其古代文论的精华。

    考察世界不同文化的诗学体系,可以发现,除了西方诗学和较为复杂的印度文化外,其它文化体系中产生的诗学都是通过对抒情作品的分析而产生的。当代俨然居于世界文学理论霸主地位的西方诗学体系是从戏剧中产生出来的唯一例子。基于美国理论家厄尔·迈纳在其着作《比较诗学——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札记》中得出的这样的结论,我们可以从与西方诗学体系的比较中,来观照中古唐诗论与阿拉伯诗论的一些共性与差异。

    西方诗学体系的源头是古希腊诗学,代表着作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建立在戏剧文类的发展之上,其理论核心是摹仿论和再现说。西方以摹仿和再现自然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诗学体系潜藏着对语言措辞的轻视:亚里士多德在分析戏剧的六要素时把“情节”(mythos)誉为悲剧的灵魂,人物性格次之,第三才提到言词。英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人之一锡德尼将诗歌的措词比作“妓女的乔装打扮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批评家都曾加入到反对贺拉斯将措词提到过高的位置的讨论中。西方后现代戏剧家贝克特十分关注戏剧的语言表现,故而其戏剧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抒情性,并被认为是对西方诗学摹仿论传统的反叛:“贝克特通过把情节、人物和思想降级。代之以语言为中心的抒情性,并以此来反对摹仿论。”由此可见,西方以摹仿论为主流的文学理论中再现与措词这两种不相容因素间的冲突是其诗学体系内部固有的矛盾,而对语言形式技巧的分析在这种美学斗争中一直处于弱势。

    东方的情况大不相同,阿拉伯诗歌对华美诗藻的追求,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对作品辞藻、声韵的严格要求标示出是世界文学理论发展的另一重要的维度。就世界文学的整体发展来看,西方诗学确实只是作为特殊的一例,因为在人类文学发展史上,抒情诗才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艺术。现今发现的一些材料证明,人类初始阶段发出的乃是一些无意义的声音,这些声音不断地被重复,然后形成格律形式,继而诗歌诞生。早期古希腊抒情诗没有被古希腊文论家充分重视,亚里士多德《诗学》是在戏剧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而除印度外所有的东方国家,如古代中国,阿拉值的诗学都是在抒情诗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抒情诗因其强烈的情感抒发的需要,其创作对语言的要求就十分讲究,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对言词的修饰和声音搭配非常重视。《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表述就从言、声、律、音。即辞藻和韵律方面对诗乐舞一体的抒情艺术之形式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同样,行文注意措词和音韵美是阿拉伯语言的重要特征,阿拉伯宗教经典《古兰经》多次出现“真主创造了人并教人修辞”的句子。中古中国与阿拉伯诗论在诗歌语言形式美方面的追求是就在这种抒情文学之根上蓬勃发展的理论奇葩。两者对诗歌语言表现规律的探寻与总结中古文学理论中是独有的。

    二、客观性诉求:诗歌语言形式技巧分析

    唐诗论主要包括史学家、诗选家、诗人的诗论和大量的诗格类作品。其中有诗技、诗法的讲求、诗艺诗境的探索,有儒家风雅论的复兴,也有佛道诗歌美学的深入探索。同期阿拉伯诗论主要诗选家和评论家的诗歌理论,贾希兹的《修辞与阐释》和伊本·穆阿泰兹的《贝蒂阿》主要从修辞方面探讨诗歌如何更好地表达意义;伊本·萨拉姆的《名诗人的品级》通过对着名诗人的品评定级来展示自己的诗歌理论;伊本·古泰白的《诗与诗人们》力图客观公正地分析诗歌,颇具科学精神。这两种在完全异质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诗歌历史中发展,面对迥然不同的民族语言的诗歌理论。都对抒情诗歌语言表现进行了大量客观的技术分析。

    诗格是指中国古代以“诗格”、“诗式”、“诗法”命名的文学批评类着作,其创作主旨在于明确诗的法度和规则,主要内容是讨论诗的声韵、病犯、对偶以及句法。这类理论着作是在初盛唐出现的,晚唐五代进一步繁荣。唐代诗格的规律相当可观,参与这类理论着作写作的有着名文人、学士、亦有大量僧人,其受众多为学诗之徒和应举之士。所以这类书大抵可相当于如今的作文指导与应试指南,当时创作之盛也是可想而见的。

    但唐代诗格在后世多散佚不见,或不为人重视,古人甚至“以之为‘俗书’、‘陋书’,尤其是清人,往往目之为‘三家村’俗陋之言而弃之不用。”今人在论及进行中国古代文论时也大多视其为低层次的教法之书,对其置之不理或一带而过。这其中有诗格类书籍内容较为琐屑的原因,更有中国古代儒家文论重内容轻形式、道家求超脱意境而蔑视创作技巧的美学意趣的影响。

    比照世界各国的文学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摹仿论诗学求再现自然之客观性和其批评理论对文学措词的轻视、当代俄苏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对文学形式及创作技巧的细致分析和东方阿拉伯诗论中对语言精确传达意义的追求,由此反观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就可以看到唐诗格的语言形式技巧探讨在古代中国和世界诗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作为一种追求诗性表达的艺术形式,其创作并非天马行空,完全不可捉摸,作为种语言的艺术,其在语言形式层面上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技巧性。但长期以来,相对于形而上的文学的美学特征,文学语言层面的创作技巧显得很不为人重视。世界各国文学理论中都存在内容与形式(文与质)、审美超越与文本分析两种不同倾向的斗争。

    唐人诗格对中繁复周密的诗法要求。诗歌评论中对语言辞藻和声律等形式技巧的推崇。反映了唐代文学批评中极强的形式主义倾向。中唐后盛行“苦吟”,这一文学风气,自杜甫发端,以贾岛、盂郊、姚合等为代表的苦吟诗派注重诗歌的苦心经营、推敲锻炼、磨炼字句。对诗歌语言普遍持有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客观上“推动了晚唐五代时期诗格的兴盛”。这一倾向上承汉魏六朝对文学形式美的肯定,在永明声律论的基础上蓬勃发展,以律诗的兴盛,诗格和诗论的成熟而达至高潮。唐代诗歌语言形式理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诗歌语言所做的极其细致的、技术层面的分析,其完备与繁富程度决不亚于当时俄苏形式主义的形式理论和英美新批评所做的文本分析,是世界文学界理论中文学语言形式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古阿拉伯诗歌理论的科学性诉求

    中古阿拉伯诗歌理论受其语言风格。伊斯兰教经典的指导、古希腊哲学和诗学的影响三个方面的原因而追求批评的客观性。这种在抒情诗歌传统基础上发展出的对诗歌语言理性的分析是其批评理论的主潮,反映出中古阿拉伯诗论的理性色彩。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3)

与对外货物贸易地理方向一致的是,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地理方向同样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为例,“十一五”时期,美国、德国和中国香港稳居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贸易伙伴前三名。该时期中国与三大伙伴实现的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额约占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六成。然而,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以及国际多元文化市场的不断开拓,未来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地理方向必将发生新的变化。其中最为值得关注的趋势就是,阿拉伯世界将是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指向;中阿文化贸易将为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一、中阿文化贸易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历史悠久的经贸文化往来是推进中阿文化贸易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中国和阿拉伯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著名的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很早就将中国和阿拉伯联系在一起。自公元7世纪中叶起,中阿政治关系日益密切,经济往来趋于频繁,文化交流更加活跃,这种状况对彼此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单从文化的角度看,对于同属东方文化圈范畴的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对人类文明均有杰出的贡献,且在外交、文学、书法等领域有着诸多相似的文化价值认同和共通之处,成为中阿交往以及文明对话延续的坚实基础和宝贵财富。从某种意义来说,中阿文化贸易雏形可以溯至彼此交往之初,因为通过外交、贸易以及军事接触的文化交流、交往,其文化与交易特征彼此交融,并有着极为强烈的外显性,这为中阿文化贸易注入了历史的基因,理应成为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典范。

(二)强劲的双边贸易增长为当前中阿文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对于活跃的古代中阿贸易,进入21世纪的中阿关系和经贸往来愈加深入,呈现出新的气象和特点。当前的中阿经贸合作正处于以能源合作为抓手,以商品贸易为基础,广泛涉及双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医药、纺织、旅游、文化等多领域的全方位发展时期。尽管目前中阿经贸合作受到西亚北非地区局势的影响,却依然逆势而上。统计显示,近年来,中阿双边贸易保持了年均近30%的增长。2012年,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了2224亿美元,同比增长14%,又一次创历史新高,中国已成为阿拉伯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但这还不是最终的目标。在突尼斯举办的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中阿各方达成共识,到2014年,中阿贸易额要达到3000亿美元。中阿双方,现在都已把对方作为自己的重要贸易伙伴。强劲的双边贸易增长为当前中阿文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阿博览会为中阿文化贸易注入了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为了促进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往来,从2010年到2012年,中阿已经举办了三届贸易论坛。统计显示,三届论坛,共签订合同项目201个,合同金额2547.56亿元;共设置展位7000多个,展览面积12.5万平方米;共举办阿拉伯国家投资推介对接会10场、国内省(市、自治区)专场推介会12场,涉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加工等各个领域。2012年9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将宁洽会暨中阿经贸论坛更名为中阿博览会,这既是对三届宁洽会暨中阿经贸论坛取得巨大成就的高度认可,也是基于搭建我国向西开放平台、构筑全方位开放格局的战略考虑。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搭建中阿博览会这一国际合作平台,以各种形式的经贸合作为先导,逐步推进中阿经贸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是中阿博览会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标志着中阿的交流进入深度合作期。

(四)双边聚居及经商人口的壮大是中阿文化贸易发展的可靠力量

中阿交往的重要成果不仅体现在促进双边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加速了人口的移动和聚居。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700多年前的元朝时期,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到泉州——即阿拉伯世界所熟知的“刺桐”从事经商贸易,其中相当数量的商人在那里定居、繁衍生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如今约有2万多穆斯林族裔居住在泉州湾畔的晋江市陈埭镇,那里也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回民聚居地,陈埭回族社区的很多年轻人都从事着与中阿贸易相关的工作,他们勤于学习,努力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做出了贡献。在广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10万多阿拉伯“广漂”。他们享受着广东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成果,同时也真诚地把广东看作自己的故乡,并为建设这个“故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两地贸易,在深圳的阿拉伯商人专门组织成立了深圳阿拉伯商人联合会。此外,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其他有着深厚伊斯兰文化的地区与阿拉伯世界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文化生根、人口聚居的状况无疑成为中阿文化贸易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可靠力量。

二、中阿文化贸易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一)阿拉伯世界动荡为双边文化贸易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近年来,受阿拉伯国家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大国竞相角逐中东、社会思潮复杂多变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阿拉伯国家的分化不断加剧,其发展呈现出变革与动荡并存的复杂局面。尤其是“阿拉伯之春”带来外资投资减少、旅游业发展受挫以及证券股票市场崩盘等不良后果,由此导致外汇储备减少并波及酒店、餐饮、航空等多个行业,使国内失业率、通胀率攀升,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加剧。而对于文化贸易来说,稳定的市场环境和消费预期以及不断繁荣发展的相关产业是推动中阿双边贸易的重要条件。然而政局的动荡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降低阿拉伯世界对进口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且制约着双边文化交往规模的扩大,深度的加强,为中阿文化贸易发展带来诸多困难。

(二)中阿文化领域的民间交往有待加强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稳步发展,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充分发掘合作潜力,建立新的双边合作机制,推动合作关系迈上新台阶,从2004年起到目前,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已经召开四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政治互信、互利合作以及人文交流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共识。然而相较于政府积极推动以及历史上中阿经贸文化交往的盛况,目前中国以及阿拉伯国家民间文化交流、交易往往更关注欧美市场,由此造成中阿文化贸易民间基础薄弱,市场潜力不足。因此中阿双边文化领域民间交往有待开拓加强。

(三)中阿双边贸易结构和贸易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开展双边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目前,在22个阿拉伯国家中大部分国家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许多生产和生活用品基本靠国外进口,例如机电产品、纺织品、鞋类、轮胎等,而在这方面中国产品有着价廉物美的优势。中阿经济的高度互补为双方在石化、能源、港务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然而,从贸易结构上来看,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石油化工产品比重较大,而出口商品又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给人一种低价低质量的恶劣印象,直接影响双边贸易的发展。因此中阿贸易的商品结构需要优化,需要从消费关系向投资关系转变,实现经济贸易的多样化,其中文化贸易和投资应该是重要的选择,由此推动出口贸易粗放型的数量扩张,转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的集约型增长,进一步转变贸易发展方式,这是中阿双边贸易发展的长久之计。

(四)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亟待提升

有学者研究指出,目前中国还没有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切实可用的软实力,中国对阿拉伯国家传播文化的平台和渠道还很匮乏,真正展现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核心文化产品数量还很有限。而文化产品出口的相关分析也显示,中国在对外文化传播缺乏针对性,难以在国际文化传播竞争中形成优势。以阿拉伯世界为例,目前在拥有1.5亿人口的22个阿拉伯国家,共有1个中国文化中心、9所孔子学院,但在阿拉伯的书店、图书馆中,很少能找到中国文化的书籍,中国出版的有针对性的阿拉伯文图书仅26种,而影视版权输出则为空白。2011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前十五位进出口市场均集中在欧美,而没有阿拉伯国家的身影。因此开发丰富的、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传播平台,将真正反映当代中国精神风貌的代表性作品推介给世界民众,才能有效拓展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空间。可见,中国在阿拉伯世界不应该只关注于货物贸易,在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方面亟待提升。

三、未来中阿文化贸易发展的趋势和空间

(一)中阿文化贸易的规模和增速有望大幅提升

按照一般的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井喷。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600美元。同时依据美国《金融杂志》2010年公布的数据,全球最富有的国家在阿拉伯的卡塔尔,人均GDP为9万多美元。从平均水平来看,根据阿拉伯经济理事会公布的统计报告,早在2007年,阿拉伯国家人均GDP的平均值已达4661美元。因此,对于两个发展中经济体,中阿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都面临着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双方有着庞大的人口和市场基础以及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加之快速增长的双边贸易,稳步发展和卓有成效的投资及基础设施合作,特别是服务领域良好合作的起步,均表明中阿文化贸易是未来双边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有力增长点。相关信息显示,目前中国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已在阿国设立分行或代表处,阿联酋、摩洛哥等国的6家银行也在华开设了分支机构;中阿间直航航线不断增加,目前每周航班数量已超过100班次;11个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2012年中国首站到访阿国人数达40万人次。而中阿博览会的举办以及中阿自由贸易区的申办无疑为中阿文化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希望。可以预计,随着中阿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和贸易便利条件及基础设施的改善,未来中阿文化贸易的规模和增速有望大幅提升。

(二)部分文化行业双向贸易可先行突破

阿拉伯人对中国精神文化的了解长期停留在器物层面上,有着生疏感和模糊感,但却拥有挥着不去的亲近和好感。就目前情况看,在阿拉伯国家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以及文化产品、服务的规模和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阿拉伯民众的需求。前叙利亚驻华大使穆罕默德·海依尔·瓦迪指出:“目前,在阿拉伯的书店、图书馆中,很少能找到中国文化的书籍。在阿拉伯国家和中国的电视台,反映阿中文化的节目也不多。”而前约旦哈希姆王国文化大臣阿迪勒·图维斯博士则认为:“通过电影、旅游以及对文学、诗歌和哲学作品的翻译,可以推动文化交流。希望能看到更多介绍有关中国文化、文明、工业发展及中国在当代世界贸易活动中独特地位的电视节目。”未来中阿文化贸易的突破和拓展不能希冀面面俱到,而实际可行的是首先推进条件具备、易于进行传播和提升影响力的文化行业,如当前中阿在金融、旅游、演出、出版、会展等方面,起步良好,前景广阔。金融方面,2013年中阿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金融合作进一步加强,对于双边文化贸易融资、发展文化金融必将带来积极影响。旅游和演出方面,近年来,中阿旅游服务贸易蓬勃发展,同时国内的一些演出团体开始在阿拉伯国家进行商业演出,如四川德阳杂技团赴阿联酋商演,江西杂技团参加利比亚商演,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阿曼、科威特商演等。出版方面,阿拉伯世界多家出版社推出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出版项目,如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主持的“国家翻译计划”,已出版20多部直接译自中文的古今文化、文学著作。黎巴嫩的阿拉伯科学出版社与中国的五洲传播、华语教学等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多种普及型中国文化读物。阿联酋的文字翻译工程,也已资助出版了多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这些活动不仅对中阿文化贸易发展提供了积极的金融、渠道和平台支持,而且也是极有发展潜力和空间的文化贸易行业领域。

(三)区域文化贸易合作潜力强劲

一方面,阿拉伯世界政局动荡,双边文化贸易存在困难;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分化进一步加剧。近年来,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4-5%左右,但不平衡性依然十分严重。埃及、苏丹等阿拉伯大国的经济增长在6-7%左右,沙特等海湾国家的经济增长在4%左右;毛里塔尼亚、科摩罗等基础薄弱的国家经济发展依然缓慢;而饱受战乱折磨的伊拉克和索马里等国的经济发展则无从谈起。可见,未来中阿文化贸易的发展要从稳定和优势突出的区域和国家着眼,中阿区域文化贸易合作潜力强劲。以沙特为例,近年来,中沙两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日趋活跃,但目前双方文化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多,尚有很大发展潜力。2013年,沙特阿拉伯王国担任本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主宾国,中沙业界以此为契机,将开展更多经典作品互译及文化产品贸易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而宁夏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大开放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继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工业园、灵武羊绒产业园升格为部级园区之后,国务院又批准在宁夏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中国穆斯林国际商贸城、世界穆斯林城、希诺健康城等大项目也纷纷落户宁夏。目前,宁夏已在阿联酋、埃及等国家设立了6个境外销售中心,成为发展区域文化贸易的重要平台和渠道。未来中阿文化贸易必将率先在地区合作方面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四、中阿文化贸易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一)从战略层面拟定中阿文化贸易发展规划,重视和加强政府推动及民间文化贸易发展

实现中阿文化贸易的良好起步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从战略层面对其做好长远规划。要制定专门针对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并协调“市场多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形成面向阿拉伯世界的三足鼎立的战略格局。就“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充分利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传媒秩序重构的机遇,加强与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对话和相互理解,深化中阿合作论坛的主题和内容,将文化交流、文化合作,特别是文化贸易置于更高的层次,不断拓展商业性文化交流;其二,加强中华文化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和辐射,特别是利用出版物、电视频道、新媒体、电影节、博览会等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和双边沟通;其三,加强与阿拉伯世界的公共外交,尤其注意发挥民间力量,支持与中阿文化促进相关的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设立更广泛的文化、教育交流基金,形成中阿官方与民间全面合作共促双边文化贸易的多通道格局。

(二)谋划中阿文化贸易行业及区域突破策略,大力推进中阿地区、城市文化贸易合作

阿拉伯世界的动荡与分化虽然给中阿经贸往来带来困难,但从全球来看,却是市场转向和开拓的重要机遇。因为政治动荡使阿拉伯世界原对外贸易,包括文化贸易地理方向可能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中阿双方应适时推进文化贸易的繁荣发展,谋划中阿文化贸易行业及区域突破策略,无疑是一件共赢互利、面向未来的战略举措。具体而言,一则要深入调研和分析目前阿拉伯国家文化市场状况,高度重视市场开发潜力大、前景好的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同时选取国内发展基础和条件良好的地区,如宁夏、广东、福建等地,推动建设中阿双方文化贸易合作示范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贸易姊妹城市等,探索中阿文化贸易地区合作,创新合作机制。二则要突破中阿文化贸易行业或区域的瓶颈问题,可以选择金融、旅游、演艺、广播影视及会展等作为先行突破的行业,与中阿文化交流一道,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在阿拉伯地区的影响力;同时要鼓励和支持阿拉伯地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口,让国内民众给更多了解阿拉伯文化,扩大双向交流、贸易的文化消费基础。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4)

任何非洲国家独立后,一般都会颁布宪法,北非阿拉伯国家也是这样。但是,有宪法并不意味着有。有学者认为,宪法的生命过程包括宪法的制定与宪法的实施两个阶段,呈现出三种形态。在法理上,宪法有三重属性:政治属性、法律属性、社会/公民属性。换句话说,宪法可分为三个层次:政治的宪法②、法律的宪法③、社会/公民的宪法④。宪法属性从政治到法律再到社会/公民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到高的演变过程。⑤北非阿拉伯国家独立后,在相当长时间里经常发生挫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真正实现政治宪法意义上的制度。目前,北非六国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宪法资源,有效维持并持续增长政治能力。而且,在政治宪法的基础上,北非国家还必须实现真正法律属性的宪法,从而使宪法问题转化为日常政治问题,还能为宪法体制找到惯例化与合法性的有效渠道。但是,要想真正实现,这还不够。北非阿拉伯国家还必须拥有社会/公民属性的宪法。这是最高层次和最有生命力的宪法形态。只有使宪法真正溶入到公民的生活当中,促进公民意识的增长,使宪法成为公民穿在身上用来保护自己的外套,北非阿拉伯国家才能真正实现之梦。复合宪法模式,即集政治属性、法律属性以及社会/公民属性于一体的宪法模式,是现代法治国家力行的有益经验。它可以使北非阿拉伯国家培育出强劲的、根基非常扎实的政治能力,可以使北非阿拉伯国家摆脱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是一种实现制度性政治稳定和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效方式。当然,这只是北非六国宪法变迁的总体前景,在一些具体的宪法制度及其实施等问题上各国会有不同的特点。

二、北非阿拉伯国家政治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尽管每个北非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从其发展历程来看,还是有一定的共同发展规律和趋势的。

(一)北非阿拉伯国家政治发展的规律

自从独立以来,半个多世纪里,非洲国家的政治体制纷繁复杂。按照政体划分,既有总统共和制和议会民主制,亦有君主立宪和帝制;按照权力主体性质划分,既有文官统治,也有军人政权;按照政党体制划分,主要包括一党制、多党制以及无党制;如果以意识形态划线,主要包括阿拉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按照统治方式划分,既有动员型和调和型,又有强制型或参与型,等等。⑥北非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发展情况,也是如此。从总体上来看,北非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发展还是有一些规律的,大都经历了由民主政体向集权政体,再由集权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变。就一种政治体制存续的时间跨度而言,集权政体是北非阿拉伯国家普遍实行并且是持续时间最长的。独立初期,由于受到西方国家非殖民化政治安排惯性的影响,北非阿拉伯国家大多实行以殖民宗主国政体模式为蓝本的、以多党制为主要特征的民主政体。变革时期,即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北非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发展主要是受社会主义思潮、伊斯兰复兴运动以及军人政权的影响。这个时期,北非阿拉伯国家政治发展的共同之处在于,无论其实行何种政体,无论其信奉何种意识形态,也无论其选择何种发展道路,无论其设置何种政党制度,无论是文官掌权还是军人统治,北非阿拉伯国家几乎都是实行中央集权。转型时期,即冷战结束以来,北非阿拉伯国家的主要是朝着“多党民主制”方向发展,但日益注重与本土资源结合。

(二)北非阿拉伯国家政治发展的趋势

北非阿拉伯国家政治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走向北非伊斯兰特色的自由民主。具体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由民主、北非伊斯兰特色。这两个方面在未来北非阿拉伯国家政治发展中是有机统一的。正如路易斯·亨金教授的得意门生纳伊姆教授⑦所言:美国与伊斯兰立宪主义拥有积极互动的前景。⑧1.自由民主在西方宪法发展史上,有两种典型的主义,即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欧陆宪法和英美宪法各执一端。前者建立在民主主义的基础上,以人民为价值支柱。后者建立在自由主义的基础上,以基本人权为价值支柱。北非阿拉伯国家政治发展主要是受这两种主义的影响。建立在人民理论基础之上,诞生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的欧陆民主主义将宪法视为人民意志的体现,把民主视为的基本前提,其制宪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民主制度。它对于巩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曾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显然已落后于时展的脚步。事实证明,民主显然不是宪法的终极价值或者唯一价值。孕育于英国传统政治的英美自由主义承认民主与之间的确存在着深刻的张力,其基本价值追求主要是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认为个人权利和自由是对多数决定的民力的先定约束。这种主义也曾经适应过当时的时代背景,对西方资产阶级个人权利与自由的保护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现在看来也已滞后。当代以来各国实践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不再一味强调政府是消极的,其政治理论所关注的也不仅仅是怎样保护“个体权利”,而是还要充分考虑有关“整体权利”;就像限制政府权力那样,宪法在确认公民权利的同时也对其作了限制的必要规定;其目的就在于“保护公民权利与维护国家权力良性运行的统一”。由此可见,当代各国实践决不仅仅只是限制权力,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必须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权力,制定合适的政策,有效提高公民的福利。⑨对于北非六国来说,由于历史上遭受殖民统治的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受西方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影响。因此,综合借鉴上述两种主义的优点,建构自由民主,这应该是未来北非阿拉伯国家政治发展的总体趋势。2.北非伊斯兰特色所谓“北非伊斯兰特色”,是指北非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发展都带有非常明显的既不同于非洲其他地区也有别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特点。因此,在借鉴西方自由民主的基础上,强调北非伊斯兰主义的政治诉求,建立北非特色的自由民主将是北非阿拉伯国家政治发展的前进方向。既具有普遍价值,也具有特殊价值,任何一种建设都是在特定社会与制度环境中进行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因此在政治发展的历程中,北非阿拉伯国家都可以并且应当有各自的模式与特色。尽管主义缘起于基督教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主义只能存活在具有基督教传统的社会。只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意识与精神,主义一定也可以在阿拉伯国家中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在北非伊斯兰文化传统中,也能建立有效运行的制度。即便是强调宗教和“文明冲突论”的美国学者亨廷顿也认为,在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中也包含有民主的要素,因而它与民主的精神还是有一定的相容性的。⑩诚然,在北非阿拉伯国家的宪法变迁和政治发展历程中曾经在不同的时期借鉴过许多外域宪法与,冷战后尤其是受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影响。但是如果认为伊斯兰各国正在推动它们的法律向着全盘“西方化”方向发展,这种看法无疑是错误的。瑏瑡综上所述,对于北非阿拉伯国家来说,政治发展的理性选择应该是,根据本国的国情建构符合时展需要的模式———北非伊斯兰特色的自由民主。既要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更要重视本土资源的充分利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之梦。

三、北非阿拉伯国家宪法变迁与政治发展的启示

北非六国都是阿拉伯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五个国家曾经宣布奉行社会主义,进行了社会主义尝试,有四个国家甚至还颁布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尽管其社会主义尝试既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非洲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苏联模式,更有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其宪法变迁与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阿拉伯国家都有重要的启示。

(一)北非阿拉伯国家宪法变迁的启示

北非阿拉伯国家宪法变迁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选择合适的宪法变迁路径,采用综合性宪法变迁模式。1.要选择合适的宪法变迁路径在西方宪法史上,西方国家宪法变迁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路径:激进式的建构理性主义;渐进式的进化理性主义。英国和美国的宪法变迁主要是选择了渐进式的进化理性主义。而法国和德国的宪法变迁则主要是选择了激进式的建构理性主义。受西方宪法变迁的影响,北非阿拉伯国家宪法变迁中,上述两种宪法变迁路径都被实践过。但北非阿拉伯国家宪法变迁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未来宪法变迁路径的理性选择是:以进化理性主义为理论支撑,稳中求变,稳中求进,积累经验,并通过宪法修正案、宪法判例、宪法解释、宪法条文的法律化、具体化以及宪法教育等方式得以实施和实现。2.要建构综合性宪法变迁模式笔者赞同秦前红先生有关宪法变迁的观点,认为宪法变迁有六种方式:立法、宪法修正案、宪法解释、宪法惯例、全面革新宪法以及宪法文字的自然变更。在北非阿拉伯国家宪法变迁的实践中,最重要的方式只有“宪法修改”和“全面革新宪法”两种。其实,上述宪法变迁的六种方式都各有利弊。单靠任何一种或两种变迁方式,都很难处理好宪法的权威性、适应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良好秩序的塑造不能仅仅依靠一种变迁方式,而需要六种方式相互补足。因此,有必要综合考虑宪法变迁的六种方式,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建构“综合性宪法变迁模式”。

(二)北非阿拉伯国家政治发展的启示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5)

>> 石油美元视野下的沙特阿拉伯与全球经济治理 沙特阿拉伯: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 沙特阿拉伯的结婚相亲 保守至极的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沙漠部落的奇迹外交 神秘的沙特阿拉伯政治制度 沙特阿拉伯的美食文化 沙特阿拉伯更换王储 沙特阿拉伯和中国项目合作的风险研究与管理 沙特阿拉伯政治现代化的探索与选择 沙特阿拉伯法赫德国王国家图书馆 又一个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民众的政治参与中社交媒体的作用 中国农产品对沙特阿拉伯的出口及发展空间探析 沙特阿拉伯的港口 沙特阿拉伯的针灸现状和拔罐放血疗法 中国企业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经营环境的比较研究 沙特阿拉伯巨额防务开支的缘由分析 沙特阿拉伯政治体制的变迁及其特点 探索沙特阿拉伯恶劣自然环境下的钻修井设备管理方法及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张宇燕,田丰.新兴经济体的界定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4]赵韧.风雨后的彩虹――乘风破浪的沙特金融业[J].银行家,2003.

[5]王京烈.论沙特影响力:从《非斯宣言》到《贝鲁特宣言》[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

[6]吴志成,王天韵.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治理面临的新挑战[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12).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阿拉伯语;阿拉伯语教学;前景;问题

阿拉伯语源自一种古老语言闪米特语,公元5世纪前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语文学语言。此外,阿拉伯语还是一种古老的语言,标准阿拉伯语是阿拉伯各国的通用语言,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在伊斯兰教产生后,阿拉伯语成了《古兰经》和《圣训》的语言,从而成为全世界穆斯林同的宗教用语。千百年来,阿拉伯语体现着阿拉伯民族的存在,记录着阿拉伯民族的历史,反映着阿拉伯民族的个性,展示着阿拉伯民族的特点。它包容着阿拉伯民族的文明,伴随着阿拉伯民族在科学、文化、艺术、立法、哲学等领域的发展,保证了这些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因此,阿拉伯语教学不仅被阿拉伯国家高度重视,且被广大穆斯林所重视,还为各国政府和世界上许多教学研究机构所重视。中国的阿拉伯语教学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值得学界作更多更深入的总结与研究。

一、国内高校阿拉伯语概况

继1946年北京大学创建阿语专业之后,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洛阳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先后开设了阿语专业。至今己经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目前,这些高校中共有6名博士生导师,19名正教授,41名副教授,18名讲师,13名助教,在校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5人,本科生400多人。

这些学校在注重阿语基础教学的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改

革。它们除开设有关经贸方面的课程之外,还积极推行阿语、英语双语制教学,为满足国家

政府机关、对外经贸部门、科研单位的需要,提供了大批的实用型人才。

二、国内高校阿拉伯语教学概况

各高校都实行四年制的学制。与此同时,各高校一方面科学地调整原有的语言、文学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拓宽专业方向,相继增设了经贸、外交、新闻、国际政治、对象国研究等方向的课程,同时还强化了第二外语教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对外交往的需要。各个高校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出版的《阿拉伯语》10册、《基础阿拉伯语》4册、《阿拉伯语实用口语》、《阿拉伯语基础语法》4册、《实用阿拉伯语语法》2册、《阿拉伯语阅读》2册、《阿拉伯语听说教程》2册、《经贸阿拉伯语》2册、《阿拉伯政治外交与中阿关系》2册、《新编阿拉伯语》6册(已出版6册);北京大学出版的《阿拉伯语教程》5册、《阿拉伯语三百句》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的《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程》、《当代阿拉伯文学选读》、《阿拉伯语应用文》、《阿拉伯语汉语口译教程》、《新编阿拉伯语教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出版的《阿拉伯语报刊阅读》、《阿拉伯语常用句型》等。

此外,各个高校为提高阿拉伯语在读本科生的整体素质,相继开设了诸多课程,比如,阿拉伯语写作课,阿拉伯语阅读课,阿拉伯语精读课,基础阿拉伯语,中阿文化交流,阿拉伯语翻译实践,阿拉伯语语法,阿拉伯语修辞,当代阿拉伯语文学选读,经贸阿拉伯语,阿拉伯语经贸翻译,阿拉伯语翻译理论教学,阿拉伯语工具书,阿拉伯语语言学,中阿经贸往来,阿拉伯语伊斯兰文化,阿拉伯艺术等课程,通过对以上这些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对阿拉伯语的掌握和运用更加熟练,同时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也有了深刻的了解,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学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尤其阿拉伯语作为一门古老的语言,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国内高校选择开设的这些课程,不仅从听说读写译上锻炼了学生,而且还对他们的文化认识有所提高。

三、国内高校阿拉伯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然,凡事不可能完美,除了具有以上诸多优势之外,国内阿拉伯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克服和解决。首先,师资不足,出现断层。由于历史的原因,本应作为教学一线主力,年龄在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教师人数严重不足,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即将退休,刚跨出校门的年轻教师又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很难承担更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高校中的阿语师资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另外,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相对较低,也是造成师资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挫伤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一部分优秀人才的流失。其次,资金短缺,设备落后。目前,一些高校仍在使用着五六十年代的教学设备。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教师很难开展更为广泛的教学活动,使高校的阿语学生很难找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限制了水平的提高。另外,各高校目前的教学重点仍以基础教学为主,培养的博士生、研究生还太少,从未来对人才需要的角度讲,显得力度不够。因此,努力提高阿语教学层次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阿拉伯语作为22个阿拉伯国家及4个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以阿拉伯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超过2亿人。而阿拉伯语又为伊斯兰教的宗教语言,在全球范围使用者总计目前已经突破4亿人。由此可见,阿拉伯语使用范围之广之大。在中国,阿拉伯语作为一门外语,它的学习和研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对中阿交往更有着功不可没的影响。因此,阿拉伯语教学作为学习阿拉伯语的重要支柱,国内高校应不断改善并且完善阿拉伯语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希提(美).《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7)

约旦哈希姆王国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本・侯赛因陛下,巴林王国国王哈马德・本・伊萨・阿勒哈利法陛下,瓦努阿图共和国总理莫阿纳・卡凯塞斯阁下,巴林王国副首相・本・穆巴拉克・阿勒哈利法殿下等中外元首、政府首脑以及来自约旦、阿联酋、巴林、苏丹、阿曼、科威特等14个国家的41位部长级官员、阿盟成员国以及其他穆斯林地区共67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投资机构的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在贺信中说,本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以“传承友谊、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为宗旨,以“中阿携手、面向全球”为主题,展望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及世界其他地区国家合作的美好蓝图,对推进双方全方位交流合作很有意义。中国愿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同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各领域的友好合作,为更好地造福中阿人民、更好地促进世界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俞正声在演讲中说,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通过“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阿拉伯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到达阿拉伯国家,带去了和平和友谊。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10年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确立以来,双方从历史和长远的角度继续秉承真诚相待、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推动中阿友好合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典范。

俞正声指出,3年来,中阿贸易额从2010年的1454亿美元跃升为2012年的2224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20%,中国已经成为阿拉伯国家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阿相互直接投资存量从66亿美元增加至93亿美元,合作项目包括石化、轻工向金融、机械制造、家电和汽车组装等领域。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阿经贸合作逆势而上,为各自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俞正声表示,3年来,中阿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中阿文明对话会、中阿友好大会、中阿新闻合作论坛等亮点纷呈,中国中央电视台与阿拉伯语频道的观众数量持续增加,中国“孔子学院”在阿拉伯国家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来华参加培训的阿拉伯国家官员和技术人员累计达到1.8万人。2012年,中国赴阿拉伯国家旅游人数已经超过40万人,每周往来于中阿之间的直航数量超过100班次。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和阿拉伯人相知相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俞正声强调,宁夏处在连接中国与中东、中亚、非洲、欧洲的主要国际航线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文化交流方面承担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应当为推动中阿经贸合作作出更大的贡献。正在创建的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有望成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务实合作的新增长点。中国政府支持宁夏与阿拉伯国家进一步加强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构筑起中阿交流合作的“宁夏通道”,为中阿合作注入新的正能量。

自2010年起,宁夏成功举办了3届中阿经贸论坛,先后有7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机构,5000多家国内外企业,3万多名客商参会参展。2012年,中国政府将中阿经贸论坛更名为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