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0 16:50:26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1)

关键词: 标准阿拉伯语 挑战 应对策略

标准的阿拉伯语历史已有1500多年,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为光辉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纳忠教授指出:“伊斯兰教产生后,对阿拉伯人影响最远者莫过于阿拉伯语的普遍使用。”[1]语言是思维交流的工具,广泛使用标准的阿拉伯语,有助于阿拉伯民族的统一和团结。

一、标准阿拉伯语的形成与发展

公元7世纪以前,不存在统一的阿拉伯语。由于社会经济落后,阿拉伯人多由分散的游牧部落组成,各个部落有自己的方言,虽同属于阿拉伯语种,但差异很大,同一事物,同一概念,各部落有自己的语汇。马克思在谈到统一的民族语言形成道路的问题时说道:“方言经过经济集中和政治集中而集中为一个统一的语言。”[2]我们今天所说的标准阿拉伯语是北方阿拉伯方言历史发展的结果,它是在古莱氏方言的基础上,吸收众方言之特长于公元5世纪末开始形成的。麦加正处于当时半岛上的经济中心与宗教中心,因而其使用的古莱氏方言就成了其他方言的主导方言。麦加附近最大最著名的“欧卡兹”①集市不仅是商业集市,而且是阿拉伯人的文学聚会场所,半岛各地的文人们在这个场所里极尽所能展示自己的才华,行吟诗、诵文、演讲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麦加的古莱氏方言成为当时的共同文学语言。

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的产生与《古兰经》的降示,对阿拉伯语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古兰经》中有十处明确表明《古兰经》是用阿拉伯语―古莱氏族语言降示给世人的”[3],《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它的神圣性迅速统一了阿拉伯各部落的语言,消除各地方言的影响,使阿拉伯语成了各地方言的标准。随着阿拉伯人对外扩张时期的到来,逐渐征服了西亚北非广大地区,建立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大帝国,他们在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也将阿拉伯语带给被征服的民族,在被征服地区,阿拉伯帝国实行语言阿拉伯化的政策。同时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历时百年的翻译运动,将大量各国古籍译为阿拉伯文。这些都进一步促使了阿拉伯语的普及和发展,推动了阿拉伯语走向世界。随着伊斯兰教与《古兰经》的广为传播,阿拉伯语对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影响尤为深远,正如纳忠教授所说:“伊斯兰教要求每一个穆斯林朝夕诵读《古兰经》。于是《古兰经》的诵读声回荡于山巅天涯,传诵于广阔的沙漠。天长日久,阿拉伯语不仅成为维系阿拉伯人统一阿拉伯部落的纽带,并成为以后东西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通用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世界性的重要语言,对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社会、宗教、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4]如今阿拉伯语成为各个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它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被列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二、标准阿拉伯语面临的挑战

(一)外来语的威胁

“从19世纪30年代起到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初,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陆续沦为英、法、意等西方殖民者的殖民地或保护国(仅沙特、也门例外)”[5]。西方殖民者通过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新闻、教育等手段控制这些阿拉伯国家,向阿拉伯国家人民推销他们的文化和宗教。他们中有的阻止使用阿拉伯语,也有的提出终止使用标准阿拉伯语,而推行自己国家所使用的语言,并改用拉丁字母,还有不少殖民者通过建立学校、兴办报纸、传教等方法宣传西方文化。西方殖民统治对阿拉伯国家有深远影响,其表现之一是各个阿拉伯国家通用西方殖民者的语言,英、法等语言在高等教育部分学科及商业、金融等部门广泛使用,然而标准阿拉伯语的使用范围并不广泛,因此不可否认外来语的使用对标准阿拉伯语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二)方言的影响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诸多原因,说同种语言的民族分散在各地,语言差别逐渐扩大,在语音、词汇、甚至语法上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由此形成方言。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阿拉伯人大规模的对外扩张,阿拉伯语在被征服地区迅速传播开来。毫无疑问当地居民在学说阿拉伯语时,或多或少地受他们原先语言的发音习惯、语音、词汇的影响,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各地区的方言。阿拉伯各国在历史上受不同国家的殖民统治,方言词汇因此也产生变化。又由于阿拉伯世界幅员辽阔,各地交通不便,人们之间的往来不易,方言间的差别便越来越大。这些方言在语音语调、用词等方面与标准阿拉伯语有很大差别,标准阿拉伯语因其自身特性有复杂、繁琐的语法规则,而方言相对于它来说则更简单,因此日常生活中,方言的使用更普遍。一般阿拉伯人会用方言进行交流,许多电影、歌曲、电视节目是用方言演出的。由此可见,标准阿拉伯语虽仍处于阿拉伯各国的官方用语地位,但确实受到方言的严重影响。

(三)教育体制的缺陷

阿拉伯国家的教育有公立与私立之分,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相对于私立学校较差,公立学校的教师认为自己收入过低,社会福利与政府部门相比相差甚远,因而他们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教学质量上。例如在一些大学教育机构中,举办各类讲座的教师会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参考书籍和授课笔记的销售上。私立学校费用较高,它们能帮助学生掌握很多能力,但这些能力大多是关于对外语的掌握,而并非对阿拉伯语的掌握。对于外语的学习一直是私立学校教学大纲围绕的中心,也是它们吸引生源的“招牌”,这些均会导致阿拉伯语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下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会图一时之便采用方言上课,学生听到标准阿拉伯语的机会也就比较少,在交流过程中,他们会偏向于用外语与方言。又由于受到西方音乐和电影等的影响,学生不喜欢用阿拉伯语进行阅读,学习阿拉伯语缺乏新鲜感,缺乏动力,可见教育体制的缺陷局限了标准阿拉伯语的推广与使用。

三、应对策略

(一)提高民众对标准阿拉伯语危机的认识

标准阿拉伯语正面临严峻挑战,当代很多年轻人在排斥它,语言全球化也正慢慢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带有方言、外来语的醒目广告牌,人们的交流中也混合夹杂着方言、外来语,这些都深刻反映了标准阿拉伯语危机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凸显。因此面对这些挑战,首先要提高民众对标准阿拉伯语危机的认识,广泛宣传,提高各阶层人民使用阿拉伯语的自觉性。全民族从各国领导人、有关机构到各国人民都应该认识到:推广、使用阿拉伯语是关系到保持阿拉伯的民族性,维护民族统一、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性问题,是不容置疑和争论的问题。积极通过召开一些国际会议、学术论坛座谈等,关于捍卫阿拉伯语,重视标准阿拉伯语的使用和传播的决议、方案。在友好和谐的氛围下,动员全体有生力量一起探讨标准阿拉伯语的振兴问题,制定并实施各种保护标准阿拉伯语的政策。

(二)重视标准阿拉伯语的教育

制定相适宜的阿拉伯语教育大纲,选用适宜的阿拉伯语教材,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标准的阿拉伯语。政府增加资金投资建立阿拉伯语专业教学院校,并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使这些学校快速发展并获得成功。同时保证教学队伍质量,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投身阿拉伯语教学,并在传播阿拉伯文化中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鼓励阿拉伯青年文学发展,让他们感受到阿拉伯语是优美且与时俱进的;鼓励阿拉伯本土作家创作出更多阿拉伯语作品,扩大阿拉伯文学的传播,促进阿拉伯语大众化;鼓励阿拉伯语翻译业的发展和更新,为阿拉伯语的教育提供多种渠道,拓宽教育范围。

(三)发挥影视传媒的作用

21世纪是一个传媒的时代,电影、电视、网络、报纸、传媒会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阿拉伯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媒体,构建信息量大、受众广泛、影响力强的传播宣传体系,制作推广标准阿拉伯语的教育节目,把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采取娱乐性的方式实施标准阿拉伯语的教学。同时可以在电影、歌曲、电视节目、广播中用标准阿拉伯语演出,促使民众多听、多看标准阿拉伯语,从而达到多说标准阿拉伯语的目的。各阿拉伯国家的语言学会应该积极利用网络媒介做好标准阿拉伯语的推广工作。

注释:

①欧卡兹集市是伊斯兰史前时代古莱氏人举办的最大最著名的集市。古莱氏人每逢朝季节,便在麦加附近举办3次大型的集市贸易,出欧卡兹集市外还有麦贾纳集市与佐迈・加兹集市。

参考文献:

[1]纳忠.阿拉伯通史[M].商务印书馆,1997:17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卷,第500页.

[3]哈吉・卡米尔・穆哈伊丁,著.王玉栋,译.《古兰经》对阿拉伯语的影[J].阿拉伯世界,1985(01):109.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2)

关键词:大学阿拉伯语翻译 教学模式 翻译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60-01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推进,各国各方面的交流均越来越频繁,翻译在交流过程中起很大的作用,现在对翻译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就阿拉伯语翻译课程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没有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如何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阿拉伯语翻译教学的关键。

一、影响学生阿拉伯语翻译能力的因素

翻译最基本的三大要求,即信,达,雅。信,就是要忠于原文的意思;达,就是要使人能看明白,能看的懂,知道是要表达什么的;雅,就是在信,达都做到的基础上,确保译文通顺易懂。阿拉伯语翻译也要遵循这个要求。如何才能使学生在翻译中达到这三个要求呢?研究影响学生阿拉伯语翻译能力的因素就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阿拉伯语翻译教学方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影响学生翻译能力的因素分为:专业知识,知识面或者背景知识,文化差异,翻译技巧,实践机会。

1.专业知识

没有基础语言知识,任何人都不可能译出译文。对于任何译者来说(包括学生),无论是汉语翻译阿拉伯语还是阿拉伯语翻译汉语。首先出现在译者脑海里的不是整篇译文,而是简单的双语对应的词汇,然后是短语,紧接着是按照语法要求重组这些词汇,最后才是运用各种修辞保证译文的流畅程度。所以学生必须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这是保证翻译效果的前提。

2.知识面或者背景知识

译文往往是一些我们觉得比较冷门的领域,经常会涉及更广的更宽的领域,经常会涉及译出语和目的语的不同背景知识。学生知识面的宽窄以及译文背景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学生对译文的理解水平。

3.文化差异大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产物,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语言”。阿拉伯国家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准用,个人信仰以及对人生的追求,语言表达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与我国差距很大。如果不提前了解阿拉伯民族的文化,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翻译的不准确。

4.翻译技巧不足

翻译技巧是译者在不停的翻译过程中,总结起来的技巧。翻译过程中,同义词之间的翻译,委婉词的翻译等等,都有很多技巧。因为学生接触专业翻译比较少,所以经验和技巧不足,译文即使能够做到内容符实,也不符合翻译中的“雅”。

5.实践机会少

阿拉伯语翻译课一般是高年级才开设的课程,学生直到高年级才开始正式接触翻译课程,但是课堂上翻译内容毕竟有限,课后也没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所以学生们翻译水平有限。

二、阿拉伯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鉴于以上种种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更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阿拉伯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阿拉伯语翻译的兴趣;鼓励学生多参加阿拉伯翻译实践活动;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

1.培养学生对阿拉伯语翻译的兴趣

学生普遍反映阿拉伯语翻译过程是很枯燥的,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在教授阿拉伯语翻译课程中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消磨了学生对翻译的兴趣,也不能提高学生翻译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兴趣点找到更适合本班学生的上课方式以及翻译教材,比如可以找一些热门话题让学生演示,这样学生会发现学习中的快乐。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课下尝试着翻译不同类型的译文。除此以外,要经常鼓励学生在不断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各方面的知识。

2.鼓励学生多参加阿拉伯翻译实践活动

高年级的阿拉伯语翻译课程中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时间是很有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学者”,是获得知识的那一方,而获取到的知识能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就要求学生多多的练习。而上课时间很有限,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长时间的练习,所以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组织参加一些阿拉伯语翻译实践活动或者指导学生翻译一些企业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而且可以增加翻译经验。

3.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

阿拉伯语语言环境对于学习阿拉伯语的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不断的使用阿拉伯语,对于阿拉伯语词汇,语法,句式都可以进行巩固和练习。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更能培养学生中文和阿拉伯语双语思维和表达快速转换。阿拉伯国家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差距很大,所以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异。在进行中文阿拉伯语翻译的时候,常常需要这双语思维和表达的快速转换。所以,创造语言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的阿拉伯语翻译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总结与展望

目前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阿拉伯语翻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学生的阿拉伯语翻译水平,培养出优秀的阿拉伯语译者是各大高校迫在眉睫的事情。教师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们的学习能力,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阿拉伯翻译的能力已达到所期许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瑶,田志强.试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外语翻译教学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3)

【关键词】阿拉伯谚语 宗教 生活环境 历史文化

每个民族因其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传统民俗等因素的差异产生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特殊性,进而形成本民族独具的文化特殊性,这种文化特殊性对该民族的语言具有无法抗拒的渗透力,使之呈现出具有该民族风格的语言形式。

在阿拉伯语中,言语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阿拉伯民族日常生活中千锤百炼,汇历史文化,社会风情与一炉,折射出该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社会文化风貌,因而具有极强的历史文化探究价值。

阿拉伯谚语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思想性强,富有哲理。从阿拉伯谚语涉及的领域看,可以将它划分为以下几类:反映阿拉伯人生产活动的谚语,通常这类谚语给人以忠告和经验;反映阿拉伯民族提倡的优秀品质和道德观念的谚语,通常这类谚语指引人们塑造自身,完善人格;反映民族历史事件,典故寓言的谚语,通常这类谚语为人们讲述了历史,总结了经验;反映宗教和法度规定民众履行的义务的谚语,通常这类谚语明确人民承担的责任并鼓励他们实施善举。

“‘活时要一颗(椰枣),死后供一串’这句阿拉伯谚语的意思是一个过路人饿的快要死了,他向果园主人要一颗椰枣充饥,好心的主人跑到很远的地方拿来一大串椰枣,但回来后发现那人已经饿死了。”意即说明饿时给一口强似饱时给一斗。众所周知,阿拉伯半岛是沙漠型半岛,气候异常炎热干燥,所以植物以抗干旱性较强的居多,最典型的便是椰枣树。此外,古时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大多以游牧为生,长期跋涉于广袤的沙漠中,旅途中因食物短缺而向人求助的现象非常普遍,因而阿拉伯人在表达予人及时所需时借用的场景和事件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先哄驼,后挤奶’”是以贝都因人挤奶的经验为例,说明“’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阿拉伯人沙漠生活最离不开骆驼,“骆驼是贝都因人忠实的朋友。驼乳可以解渴,驼肉可以充饥,驼皮可以做衣服,驼毛可以织帐篷,驼尿可以生发油,还可以做药”。因此,贝都因人的生产经验来源于他们的游牧生活,由此体现了谚语来源于生活,同时对生活又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宁要土耳其人的暴政,不要游牧人的公正”许多阿拉伯国家曾经臣服于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数世纪之久。其统治者横征暴敛,各阿拉伯地区人民生活贫困,社会动荡。在阿拉伯语惯用语中,有用“蓝敌”(土耳其人的眼睛是蓝色)形容奥斯曼帝国的士兵,后借此比喻阿拉伯国家的所有敌人的,用“奥斯曼人的血衣”比喻战争的借口,这些足以说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给阿拉伯国家一度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沙漠中有些强悍的游牧人的所作所为并不逊色与奥斯曼帝国的暴政。谚语借用这一历史事件揭示两害相较取其轻的道理。由此体现了谚语是历史的缩影,文化的结晶,同时也是前人经验的总结。

“你们求学,从摇篮到坟墓”、“谁教我一个字母,我就是他的奴隶”、“信仰之首便是学识”。从这些阿拉伯谚语中我们不难看出阿拉伯人非常重视求知,并且把学者放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上。“高尚莫过于知识”、“真正的荣誉属于有知识的人”、“学者的墨水比烈士的鲜血更珍贵”。尊师崇知在阿拉伯蒙昧时代并不广泛推行,因其处于还未确立信奉真主判决的时代,也就是尚未有《古兰经》作为准绳来衡量是非曲直的时代。公元610年,圣人接到的启示,向世人宣传伊斯兰教。之后,伊斯兰教便对阿拉伯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渗透作用。它打破了阿拉伯人在蒙昧时期多神的人生追求,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其中,求知是伊斯兰教极力倡导的教义之一。《古兰经》首次降世的那一章《血块章》的第一节至第六节主要就是关于劝学的内容“你应当奉你的造物主的名义而诵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应当诵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4)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推进,各国各方面的交流均越来越频繁,翻译在交流过程中起很大的作用,现在对翻译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就阿拉伯语翻译课程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没有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如何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阿拉伯语翻译教学的关键。

一、影响学生阿拉伯语翻译能力的因素

翻译最基本的三大要求,即信,达,雅。信,就是要忠于原文的意思;达,就是要使人能看明白,能看的懂,知道是要表达什么的;雅,就是在信,达都做到的基础上,确保译文通顺易懂。阿拉伯语翻译也要遵循这个要求。如何才能使学生在翻译中达到这三个要求呢?研究影响学生阿拉伯语翻译能力的因素就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阿拉伯语翻译教学方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影响学生翻译能力的因素分为:专业知识,知识面或者背景知识,文化差异,翻译技巧,实践机会。

1.专业知识

没有基础语言知识,任何人都不可能译出译文。对于任何译者来说(包括学生),无论是汉语翻译阿拉伯语还是阿拉伯语翻译汉语。首先出现在译者脑海里的不是整篇译文,而是简单的双语对应的词汇,然后是短语,紧接着是按照语法要求重组这些词汇,最后才是运用各种修辞保证译文的流畅程度。所以学生必须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这是保证翻译效果的前提。

2.知识面或者背景知识

译文往往是一些我们觉得比较冷门的领域,经常会涉及更广的更宽的领域,经常会涉及译出语和目的语的不同背景知识。学生知识面的宽窄以及译文背景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学生对译文的理解水平。

3.文化差异大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产物,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语言”。阿拉伯国家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准用,个人信仰以及对人生的追求,语言表达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与我国差距很大。如果不提前了解阿拉伯民族的文化,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翻译的不准确。

4.翻译技巧不足

翻译技巧是译者在不停的翻译过程中,总结起来的技巧。翻译过程中,同义词之间的翻译,委婉词的翻译等等,都有很多技巧。因为学生接触专业翻译比较少,所以经验和技巧不足,译文即使能够做到内容符实,也不符合翻译中的“雅”。

5.实践机会少

阿拉伯语翻译课一般是高年级才开设的课程,学生直到高年级才开始正式接触翻译课程,但是课堂上翻译内容毕竟有限,课后也没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所以学生们翻译水平有限。

二、阿拉伯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鉴于以上种种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更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阿拉伯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阿拉伯语翻译的兴趣;鼓励学生多参加阿拉伯翻译实践活动;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

1.培养学生对阿拉伯语翻译的兴趣

学生普遍反映阿拉伯语翻译过程是很枯燥的,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在教授阿拉伯语翻译课程中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消磨了学生对翻译的兴趣,也不能提高学生翻译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兴趣点找到更适合本班学生的上课方式以及翻译教材,比如可以找一些热门话题让学生演示,这样学生会发现学习中的快乐。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课下尝试着翻译不同类型的译文。除此以外,要经常鼓励学生在不断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各方面的知识。

2.鼓励学生多参加阿拉伯翻译实践活动

高年级的阿拉伯语翻译课程中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时间是很有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学者”,是获得知识的那一方,而获取到的知识能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就要求学生多多的练习。而上课时间很有限,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长时间的练习,所以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组织参加一些阿拉伯语翻译实践活动或者指导学生翻译一些企业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而且可以增加翻译经验。

3.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

阿拉伯语语言环境对于学习阿拉伯语的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不断的使用阿拉伯语,对于阿拉伯语词汇,语法,句式都可以进行巩固和练习。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更能培养学生中文和阿拉伯语双语思维和表达快速转换。阿拉伯国家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差距很大,所以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异。在进行中文阿拉伯语翻译的时候,常常需要这双语思维和表达的快速转换。所以,创造语言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的阿拉伯语翻译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5)

【关键词】商务口译;跨文化意识;中阿经济合作论坛;口译实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商务活动日趋频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由于语言的不同,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活动买卖双方为了促成交易,会通过译员采用商务口译的方式进行商务谈判。商务口译涵盖了金融、贸易、医药、生物科技、新能源开放利用等广大领域,商务交流双方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圈,对译员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与会者,其国籍、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及风俗习惯千差万别,这些因素时刻影响着商务活动的进展,甚至决定商务谈判的成败。

2004年1月“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正式宣告成立。这是在现代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关系史上,阿中双方所迈出的最重要一步。中阿合作论坛成立10年多以来,推动了中阿之间政治、经贸、人文交流与发展,深化了中阿传统友谊,加强了双方互利合作。笔者参加2012年在成都召开的“第五届中阿经济合作论坛”,通过对中阿双方企业进行商务口译践,发现译员跨文化意识尤为重要。中阿在商业来往时要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双方以诚相见、以礼相待,才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共赢。

一、商务口译中阿文化异同的表现

我国和阿拉伯国家友好交往历史悠久,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商务谈判深受各自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制约,中阿文明之间有共性也有差异。在口译过程中,笔者提前对阿拉伯文化了解学习,做到心中有数,使中阿双方都能愉悦地进行交谈。

1.中阿文化差异的表现

(1)价值思维的差异

伊斯兰教为阿拉伯国家的国教,古兰经是阿拉伯人精神的保障。在商务谈判过程中,阿拉伯人表示感谢会说“愿真主喜欢你”或者“愿真主使你长寿”。如果谈判结果是积极的,他们会讲“赞美真主”。如果译员缺乏这一方面的文化意识,就会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不知道他们要表达的是感谢和肯定的意思。

阿拉伯人喜欢形象思维,对于抽象介绍并不欣赏。口译译员在讲解中方企业提供的材料时需要按照阿拉伯人的思维习惯进行详尽的解释说明,如果只是一概抽象的进行交流可能会令阿拉伯人感到困惑和不理解。另外,翻译在说明图表时应从右向左顺序排列,和中国人喜欢从左向右排序是完全相反的。

(2)文明习俗的差异

在谈判时,中方企业送出由中国特色的礼物表示友好。送礼时,翻译要注意提醒中方企业,不可赠送有关人体的礼物,因为这是伊斯兰教所禁止的。如果阿拉伯国家送与中方和外方企业礼物,企业最好收礼,否则会被认为是在羞辱阿拉伯人。谈判结束后,在预约下次会谈时间时要提醒中方及外方企业恰当合理安排时间。部分阿拉伯国家实行六天工作制,从星期六到星期四工作;有的阿拉伯国家规定每周四和周五双休。在任何情况下,要保持与身着传统服饰的阿拉伯女性的身体距离,不可触碰。

阿拉伯人做生意比较讲究,规矩繁多,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与追求。阿拉伯人做生意最讲求诚实守信,对客户大多热情友好。阿拉伯人认为一开始就直截了当谈交易是失礼的行为,他们大多需要先认识寒暄,甚至是吃些糕点。阿拉伯人认为首次商务谈判时,先花些时间聊聊社会问题更有礼貌。一般情况下,把开始谈生意的主动权交给阿拉伯一方是能让对方感到愉悦,在谈判结束时,翻译也要有礼貌感谢阿拉伯人的慷慨好客,并及时发出再次洽谈的邀请。在交谈时,不要涉及中东政治、石油政策以及等敏感问题,否则阿拉伯人会认为对方不可信并拒绝与其合作。气氛友好且融洽的会谈能加大生意谈判成功的可能性。

2.中阿文化共同之处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指出:“一部世界文明史告诉我们,各种文明在其基本内涵中有许多共同之处。”首先,中阿同属东方文化圈范畴。两者都讲求诚信。与阿拉伯人做生意最重要的信誉,他们普遍认为个人关系非常重要。译员在商务口译的过程中要注意首先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这是和阿拉伯人谈生意良好的开端。并且,中国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都热爱和平。中华民族以“和”为贵,而伊斯兰教也追求和平。穆斯林以爱好和平自居,他们的问候语“赛俩目”就是和平的意思,“伊斯兰”一词本身也是“顺从真主、追求和平”的意思。

二、自主构建跨文化意识的方法

随着大商务、大经贸格局的形成,跨国界的商务活动开展日趋频繁,国际经贸往来日渐活跃,其涵盖领域也越发广泛。商务口译译员对商贸谈判双方的沟通起着桥梁的作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商务活动的成败。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能够使谈判顺利进行,避免由于不同语言背景带来的误解和尴尬。

约翰・迪尼在《熟悉两种文化和翻译》中认为:“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感情方面的习惯。”译员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也应重视其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口译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郭建中,2000)”译员既要学习翻译的理论和技能,也要研究源语言与目的语所在文化的差异和相同之处,知己知彼,不仅要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也要努力克服由自身文化带来的偏见。跨文化意识的建立要树立在对多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熟悉了解对方的文明习俗,避免自身文化带来的偏见,做到公正公平地去审视不同文明.

三、结语

商务口译是跨文化的商务交际活动。口译译员不仅要有良好的双语甚至是多语应用能力,而且应该熟悉谈判各方的文化。译员在平时进行口译训练时,不仅要加强技能学习,还要主动通过大量地阅读报刊杂志书籍等构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译员在进行翻译时,要学会真正对方的文化背景观察和思考问题,及时化解由于文化习俗不一造成的尴尬。译员良好的跨文化意识不仅能推动商务谈判的成功,还能将中国文明传播到阿拉伯国家,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吸引外企来华合作,真正意义上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

【参考文献】

[1]吴思科.文明对话与交流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J].公共外交季刊,2011.

[2]劳凌玲.从日常词汇看中阿文化特色[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8).

[3]常华.“中阿合作论坛”的成长之路[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6).

[4]蔡德贵.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宗教哲学[J].济南大学学报,2002(1).

[5]周烈,蒋传瑛.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丁俊.在中国文化战略指导下开拓中东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1).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6)

【关键词】 阿拉伯语 词汇输出 影响

一、引言

闪含语系是世界上古老的语系中,而阿拉伯语是这一语系中生命力最强、传播范围最广的语言之一。阿语不仅保留了许多古闪语中的语言现象,如派生构词法、格位、双数等,还将它们日益发展并且完善为一个成熟的语言系统。阿语还具有三大突出特点:构词规范、词式富有乐感和词汇丰富。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伊斯兰扩张运动中,阿语与被征服地区的语言发生了广泛的接触与融合。阿语不仅从其他语言中借入了大量的词汇,同时也向其他语言输出了不少词汇,对世界多种语言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阿语词汇向欧洲诸语言的输出

在11 世纪,许多阿文的书籍文献经西班牙和意大利西西里岛传入中欧和西欧,在它们被译成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的翻译过程中,许多阿语词汇被这些欧洲语言借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它们的词汇系统。其中,有约105 个词汇被许多欧洲语言共同吸收,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希腊语等。( 艾布• 拉法伊,1986:127 - 128)这些词汇有的完全沿袭了阿语的读音,有的略有变动。从语义的角度看,可以将这105 个词汇划分为以下9 类:

(1) 与伊斯兰教有关的词汇:伊斯兰、禁地、哈里发、苏菲派、古兰经、宣礼员、、清真寺、穆斯林、穆夫提(法律顾问)、灯塔、先知的迁移;

(2) 与阿拉伯人有关的词汇:王子、贝杜因、东方人、阿拉伯化的;

(3) 与国家机器有关的词汇:海军上将、军火库、海关、权力、大臣;

(4) 与数学有关的词汇:代数学、花剌子密、零;

(5) 与天文学有关的词汇:天方、天顶、天底、角度仪;

(6) 与化学有关的词汇:点金石、曲颈蒸馏器、碱、酒精、炼金术、汞、滑石;

(7) 与动物或动物学有关的词汇:八哥、骆驼、灵猫科、长颈鹿、鹰、羚羊、胭脂虫、麝香、跳鼠;

(8) 与植物或植物学有关的词汇:枸杞子、咖啡、柠檬、檀香、棉花、芝麻粒、干草、芦苇、龙涎香、杏子、苔藓、莪术、燕麦、糖、药蜀葵、番红花等;

(9) 其他类词汇:水罐、精灵、烟草商、糖浆、玻璃、围巾、杯子、水烟筒、扬水车、税率、绿洲、仓库、热风、琵琶等。

以英语为例,阿语词汇输出在数量、类别、方式、途径和时间等几方面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数量可观。英国东方学家瓦勒特•泰勒在对《牛津英语大词典》收录的阿语借入词做了大量细致的考证之后,在其专著《英语中的阿拉伯语词汇》中得出结论,认为英语中的阿语外来词约有1000 个,由此又派生出数千个词汇,其中最常用的有260 个左右。第二, 类别丰富。除上述9 类外,输出词汇还涉及大量与东方服饰、地理、旅游、航海、船舶等有关的词汇。第三,完全音译与同化改造两种方式并用,即借词的发音和拼写形式,或者与原型非常接近,保留了明显的阿语特征,或者按其自身的语音系统对原型进行了改造,使其英语化。第四,阿语输出主要以拉丁语和法语作为媒介。第五,从时间上看,古英语时期(从古代- 1150 年)借入较少,中古英语时期(1150 -1500 年)其次。公元16 世纪末以后,伴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和贸易输出,英阿商人频繁接触,阿语词汇借用比率迅速增长,到伊丽莎白一世时代(1558 - 1603)达到了顶峰。

三、阿语对亚洲、非洲诸语言词汇的影响

1.亚、非众多语言中阿语词汇的广泛借入

在亚洲的土耳其语、波斯语、库尔德语、阿富汗语、克什米尔语、普什图语、乌尔都语、印地语、泰米尔语、印尼语、马来语、爪哇语、维吾尔语、库梅克语,还有非洲的斯瓦希里语、豪萨语、奴巴语、咯奴里语、普拉尔语等30 多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阿语借词,其中借用阿语词汇最多的语言是波斯语和土耳其语,在这两种语言的词典里有成千上万个阿语词汇。(艾布•拉法伊,1986:125)以非洲的斯瓦希里语为例,由于历史原因,斯瓦希里语在发展过程中深受阿语影响,从阿语中借入了许多词汇,如“斯瓦希里语”sawahiliyy 这个词本身,就是由阿语表示“ 海岸的”[sawa hil] 一词借入。其他的借入词还有:baridi(冷的)、fitina ( 骚乱)等。因为伊斯兰教经典著作《古兰经》是用阿拉伯语写成的,因此阿语成为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语言。随着伊斯兰教在世界各地传播,阿语对各伊斯兰教国家的语言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印尼语、马来语、波斯语等语言。印尼语中有大量源于阿语的词汇,它们不仅与相应的阿语词意义相同,发音也基本一致。例如许多与宗教有关的词汇:akhirat( 末世,来世)、fiil( 品行)、fitrat( 本性)等。还有一些普通词汇, 如: daur( 作用)、kahar( 残暴,权力)、kamus(字典)、kulub( 心脏)等。

2. 阿语对汉语词汇和姓氏的影响

阿语对汉语的影响也同样历史渊远,在阿汉两民族的接融过程中,双方的语言也互相融合。从阿语对汉语的影响来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汉语中有相当数量的阿语借词,有科学技术方面的,也有宗教和其他方面的,如 “ 祖母绿”[zumrred]、“ 蒜”[sum]、“ 古兰经”[kuran]、 “穆斯林”[muslim] 等;另一方面表现在汉语的姓氏上,汉语里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姓,与阿语词汇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纳” 源自阿拉伯男人名“纳赛尔”[naisuir]“ 穆” 源自“”[muhanmod]一词。除汉语外,阿语对我国以回族、维吾尔族为代表的10 个主要伊斯兰少数民族的语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语言有的用阿语字母书写文字,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和乌兹别克语等,有的则引进了大量的阿语词汇,如回族语。在借入过程中,一些词汇完全从阿语照搬过来,如“色兰” 意为“ 祝你平安”,源自阿语“平安”[salam];“冒提”意为“死亡”,源自阿语“死亡”[mawt]。还有一些词汇在语音、词义或语法结构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哈里发” 一词_原义为“的继承人”,但在回语中却指称清真寺的学员或辅导员,转义为伊斯兰教事业的继承人或阿訇的接班人。词汇在借入时,词义发生了转移。

四、结语

以上本文从语言输出方面考察了阿语对世界其他语言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阿语词汇的输出现象及其特点,目的是要了解阿拉伯文化同世界诸文化的关系,从一个侧面说明阿拉伯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所做出的贡献。与英语相比,阿语对世界其他语言的影响已经十分有限。但是,中东地区局势历来复杂多变,一些与国际时事政治密切相关的阿语词汇借助媒体的传播迅速渗透到包括英语在内的世界各语言中,从而对这些语言造成更深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开古. 阿拉伯语发展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106 -133.

[2]刘开古. 现代阿拉伯埃及口语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1986.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7)

中图分类号:H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181-02

摘要:语音学习是二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这种影响就是迁移,语音也不例外。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地运用迁移理论提高教学效率。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辅音时存在难点较多,本文试图通过对比阿拉伯语和汉语的辅音,找出他们的异同来解决这一问题,以便帮助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和母语为阿拉伯语的学生学习汉语。

关键词:汉语;阿拉伯语;辅音;对比分析

世界上任何两种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些异同,语音、词汇、语法都不例外,如果能够对他们做系统分析找出异同就可以提高二语学习的效率,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对比分析应运而生。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提出并建立对比分析假说理论体系的是美国语言学家拉多,他在《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到,当二语学习者学习与母语相似的项目时就比较简单,相反,学习相异的项目时就比较困难。由此,拉多倡导教师应该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发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以便于预测和解决目的语学习者可能出现的错误,辅音学习也是如此。

对比分析的研究者们还通过对比分析制订了语言难度等级,方便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运用。普拉克特提出了“难度等级模式”,他把难度分为六个等级,从零级到五级,等级越高难度越大。本文对阿拉伯语和汉语辅音的对比分析涉及到了普拉克特“难度等级模式”中的零级、三级和四级。

零级是两种语言中相同的部分,在学习中不存在困难,产生正迁移,本文对比分析的第一部分是阿拉伯语和汉语中相同的辅音。第二部分是阿拉伯语和汉语中相似但不同的辅音,也就是难度等级的三级,它是指在第一语言中存在的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语言项目,但是他们在分布、形式、使用方面又存在差异,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新的项目来学习。第四等级是在目的语中存在而母语中完全没有的项目,学习者学习这些新的项目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针对辅音来讲就是汉语中存在而阿拉伯语中不存在的辅音。

下面我们按照难度等级进行阿拉伯语和汉语辅音的对比分析,并说明如何解决因为差异造成的迁移。在对比之前需要对阿拉伯语和汉语辅音的整体状况做简要说明。阿拉伯语普通话共有二十八个字母,分别表示二十八个辅音,一个字母只表示一个辅音,一个辅音只有一个字母表示。汉语普通话有二十一个辅音字母,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对比都是在国际音标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国际音标为准。

第一部分:阿拉伯语和和汉语中完全相同的辅音。

这一部分我们对比分析阿拉伯语和汉语完全相同的辅音。这些相同的辅音分别是:m/م国际音标为[m],f/ف国际音标[f],s/س[s],d/ت[t],n/ن[n],l/ل[l],g/ئ[k],h/خ[x],以上八个辅音从国际音标来讲阿拉伯语和汉语完全对应,属于我们前面说过的难度等级中的零级,学生很容易掌握。

不过,尽管这些辅音的国际音标相同,可是它们在各自语言中的实际读音却是有差异的,这是由于在各自的语音系统中它们的呼读音是有差别的。例如,m在汉语中读作me, e本来是没有的,只是为了更清楚地读出m的读音才加了e,m就是本音而me就是呼读音;在阿拉伯语中م 的读音为mu,这就是它们呼读音的差异。以上八个辅音在汉语中除s以外都是在本音后加e,s是在其后加i[-i]。由此可见,在教这八个辅音时只需要告诉学生阿拉伯语中相对应的读音然后改变他们的呼读音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阿拉伯语和汉语中相似却不同的辅音。

这部分我们讨论阿拉伯语和汉语中相似但不同的辅音。以国际音标为基础,从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来说明这些有差异的辅音。

第一组,b和ب 。b[p]双唇不送气轻塞音;ب [b]双唇浊塞音。阿拉伯语中没有送气不送气的概念,都是不送气音,这一组音的差别在于前者是轻音后者是浊音。轻与浊的区别在于轻音声带不震动,浊音震动。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拇指和食指放在咽喉的两侧感受这两个音的区别,以此说明b的正确读音。

第二组,r和 ر 。r[ʐ]舌尖后浊擦音;ر [r]舌尖颤音。两者的主要区别是r[ʐ]舌尖接近硬腭前部,气流从硬腭和舌尖的窄缝中摩擦而出。ر [r]舌尖接近上齿龈,气流的冲力使舌尖在短时间内反复颤动。首先是发音部位不同,r[ʐ]是硬腭前部,ر [r]是上齿龈;发音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气流从舌尖和硬腭的窄缝中摩擦而出,后者是舌尖在气流的冲击下反复颤动,把这两点解释清楚就准确地把握了他们的区别。

第三组,d[t]和د [d]。d[t]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د [d]舌尖齿龈浊塞音。前者是舌尖抵住上齿龈,后者是舌尖紧贴上齿龈。前者声带不震动,后者振动。所以,学习d[t]时舌尖要轻轻抵住上齿龈而不是紧贴,声带不能振动以区别于د [d]。

第四组,sh[ʂ]和ش[ʃ]。sh[ʂ]舌尖后清擦音,ش[ʃ]舌叶清擦音。二者区别是前者是舌尖抵住硬腭前部,气流由此窄缝中摩擦而出;后者是舌面前部靠近齿龈后部及硬腭前部,舌面向硬腭抬起形成窄缝,气流摩擦而出。他们的主要差别就是发音部位不同,要向学生说明前者用的是舌尖而不是舌面,同时舌面不用抬起。

第五组,s[s]和ز[z]. s[s]舌尖前清擦音;ز[z]舌尖前浊擦音。这两个音的区别只是清浊而已,只要学生读s[s]时声带不振动即可。

这些阿拉伯语和汉语中相似而不同的辅音在一定程度上对阿拉伯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汉语存在负迁移,我们需要告诉学生它们的差异,避免学生在使用母语帮助记忆时偏离目的语发音

第三部分,汉语中存在而阿拉伯语中不存在的辅音。

这些辅音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是完全陌生的,属于难度等级的第四级。语音学习单纯的模仿有时候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专业语音学的说明,可是目前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有很多并不是汉语专业的毕业生所以在解释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困难。下面本人尝试用简明的方法说明阿拉伯语中完全不存在的汉语辅音的教学过程,这些都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尽管不是针对所有母语非汉语学生的,但是相信也会有一些借鉴作用。同样,这些方法是具有普遍性的,不是只局限于某一个辅音的,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夸张法,以p[p’]为例。p的发音很多教材从送气的角度出发,通过把一张纸放在嘴前发音来说明b和p的区别。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可是本人发现也可以用夸张的动作来表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具体做法是双唇紧闭,使气流完全堵塞在口腔内,两腮鼓起聚集足够大的气流然后突然吐出,这样更能体现送气的特征。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送气音。

气息差异法,以c[tsʻ]为例。任何两个相似而不同的语音都是因为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造成的,这些发音部位和方法我们很难用肉眼看到,我们可以通过发音时从口腔吐出的可感气息的不同来辨音。在读c的时候如果把两手放在嘴的两边可以感到明显的气流摩擦而出,如果气流是从嘴的正前方擦出就是错误的。在读sh[ʂʻ]的时候把手放在下巴处会感到轻微的气流,这样我们可以通过体会气息的不同来发现不同辅音之间的差异,更具体更简明。

手势法,以zh[tʂ]为例。本法是通过用双手模拟口腔来说明发音部位和方法的。双手五指并拢,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心对右手背。左手适当弯曲模拟口腔,三个指关节从前向后依次为齿背,上齿龈,硬腭,手掌部分为软腭。右手模拟舌头,第一关节即为舌尖,第二关节及以后为舌面,通过手指的曲折来展示舌头的伸缩。在发zh时可以将右手指尖放在左手手指第三关节的前端,即对应硬腭的部位。

对于j/q/x的教学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把右手第二关节以后的位置贴近左手第三关节前部,相对于zh/ch位置要稍微高一些,这就是正确的读法。

兴趣膨胀法。这种方法不是针对于学习某一个辅音的,而是说明学习者的一种学习心理,以及如何驾驭这种心理。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对于新的语言往往有着强大的好奇心,迫切想知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事物的发音。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心理提高语音学习的效果,每学习一个新的语音后最好都给出一个与这个音有关的词汇,这个词汇要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的,以满足学习者兴趣膨胀的心理需求。例如,在学习完ch[tʂʻ]的发音后我们可以给出chī fàn吃饭,既可以满足学习汉语的兴趣有可以在生活中不断自我强化记忆。

在第三部分中没有对阿拉伯语中不存在的汉语辅音一一列举,方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同时这三个部分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一些没有说明的辅音可以通过三种方法的组合得倒解决。本文是在个人的教学经验和自学阿拉伯语的基础上写成的,可能存在一些瑕疵,望方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册,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张和生,商务印书馆.

[3]《简明阿拉伯语教程》,李生俊,陈嘉厚,北京大学出版社.

[4]《对外汉语教育学引》刘,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