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评价管理论文

评价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21 00:15:35

评价管理论文

评价管理论文篇(1)

【摘要题】观点与流派

【关键词】电影评价系统/评价主体/评价导向/评价环节

【正文】

本文尝试探究我国电影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所涉及的范畴如影片审查、发行宣传、电影批评、媒体舆论、票房上座、电影评奖等等,此前都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然而,将所有这些因素纳入电影评价体系展开全方位、整合性的考察与研究,尚未成为普遍的共识。值得强调的是,引发笔者进行探究的初衷,很大程度上受到近年来我国影坛诸多现象的触动,仅举以下三个现象为例:

现象之一,张艺谋导演的两部大片《英雄》与《十面埋伏》,在海内外赢得巨额票房的同时,却遭致国内媒体舆论一片骂声与苛求,对其评价明显存在偏颇,不利于国产片在入世的严峻挑战下理直气壮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现象之二,全国性文艺评奖活动(包括电影)出现较大幅度的整改,中央主管部门最近颁布了《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着手纠正设奖、评奖过多过滥带来的负效应,借以提高评奖活动的公平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现象之三,面临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以及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新格局,曾经数度辉煌的中国影评界陷入“集体失语”的困境,现已引起有关人士的诘问:“在电影产业化链条上,电影批评这个重要环节为何失落?”

凡此种种,均表明中国电影评价体系亟待建构与完善。

一、评价因素分解

美国学者帕姆·库克指出,电影“不仅仅通过生产、发行和放映系统而存在,同样通过为它提供文化语境而使其从中汲取营养的评论圈而存在”;评论圈已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亚工业”。(注: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55页。)受此启发,笔者进一步将“评论圈”扩展为电影评价体系,结合我国电影评价的现状及发展态势,探究电影评价体系多元性制约与互动的深层关系。

电影是一种高成本高投入的大众化艺术,投资方、制片方追求功利性可谓天经地义。业内人士曾概括出“叫好又叫座”、“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不叫座不叫好”的说法,任何一部影片面世以后,必然会从上述四种结局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广义地说,“叫好”与“叫座”构成电影评价系统的两大基准。但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活动,实际上并不存在评价影片的划一的、静态的标准,而是非常庞杂的互动系统,包含了意识形态、艺术审美、市场运作、媒体导向、受众趣味、评奖激励等错综复杂的合力因素。

观赏电影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审美体验,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又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事实上,观众在观看某一部影片之前会受到外界各种讯息的干扰影响,难免先入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其个人的价值判断。正如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所指出的:“评价不创造价值,但是价值必定要通过评价才能被掌握。价值之所以在社会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是因为它能够引导人们的价值定向。同时,评价当然不是价值的消极的派生物。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评价活动的‘机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注: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页。)为此,笔者将我国电影评价机制分解为下述构成因素:

(一)基于评价主体,划分为领导部门、新闻媒体、影评人、普通观众四类。其中前三类主体手中掌握着话语权,能通过各种手段去影响受众。但受众不全然是被动的,最终以是否进电影院消费的实际行动,以及诉诸口碑或文字的褒贬意见反馈给电影业。

(二)基于评价导向,划分为舆论导向、观影消费导向、专业学术导向三类。它们构成不同意义的“叫好”或“不叫好”,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某部影片是否“叫座”。但此中存在着变数,取决于受众的逆反心理。

(三)基于评价载体,划分为印刷媒体、视听媒体、网络媒体等三种。当今值得关注的是迅速崛起的网络媒体,使网民观众拥有了畅所欲言的渠道。网上影评数量多,质量参差不齐,具有参与随意性、匿名性、褒贬极端性等特征。

(四)基于评价环节,划分为预评价、映期评价、后续评价三个阶段。预评价主要指电影审查、发行准入和媒体炒作,意味着一部新片在公映之前,即已获得某种价值评定,无形中能诱导受众的期待视野;映期评价包括媒体评价、票房上座率和影评舆论,贯穿整个上映时段,后续评价的时效性不强,而以学术深度取胜,还包括各种各样的评奖等等。

二、强势话语

根据笔者观察,将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有四个历史时期分别出现了某一种强势话语,在电影评价实践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一个时期为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影评最辉煌的时期,其特征是“影评人说了算”,在电影创作者及广大观众中形成令人信服的权威性。韦彧(夏衍)在《电影批评的机能》一文中提出左翼影评追求的目标:“电影批评不仅对观众以一个注释家、解剖者、警告者、启蒙人的姿态而完成帮助电影作家创造理解艺术的观众的任务;同时还要以一个进步的世界观的所有者和实际制作过程理解者的姿态,来成为一个电影作家的有益的诤友和向导。”郑正秋当年由衷地感叹:“靠着前进批评家的努力,便造成了新的环境的需要,它这种力量,好比是新思潮里伸出一只时代的大手掌,把向后转的中国电影抓回头,再推向前去。”张石川亦坦陈:“当我导演的影片出映后,第二天我就得细心的读一遍人家给予我的批评。在这些批评中,我可以得到不少的益处。”左翼影评的力量于此可见一斑,这一宝贵传统值得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发扬。

第二个时期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国家极度重视电影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功能,强势话语转到了政权机关,其特征演变为“领导人说了算”。建国初期,席卷全国的第一场政治运动是从批判电影《武训传》入手的,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社论《应当重视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出自主席手笔,由此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用钟惦棐的话来说:“在中国,能够真正对电影发表评论的不是电影评论家,而是政治家和行政长官。”(注:钟惦棐《论社会观念与电影观念的更新》,载《电影艺术》1985年第2期。)有心人曾翻阅1949—1976年的报刊杂志,结果发现当时95%以上的影评都是纯粹谈论政治问题的,评价结果通常只有两个:或作政治上的肯定,或作政治上的否定。到了“”后期,“”一伙蓄意围攻《创业》,在仗义之士富有政治智慧的策动下,《创业》编剧张天民斗胆给写申诉信。1975年7月25日,对《创业》作了亲笔批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十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调整党内的文艺政策。”最高领导人一锤定音,这一震动全国的政治事件方得以暂时平息。电影界老领导陈荒煤晚年反思道:“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不具体分析作品的主题、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简单片面地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地造成了创作人员的心态: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大家都怕犯政治错误,结果都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忽视或否定艺术的客观规律,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注:转引自马德波、戴光晰《导演创作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第三个时期是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电影抓住历史机遇重新起飞,老片复映、新片献映、外片开映,全国人民踊跃进电影院观赏,也迎来了电影评论又一个黄金时期。在普及层面,群众性影评生机勃勃,据统计全国约有两万多个影评学会或社团常年开展活动,在专业层面,专家学者压抑已久的学术激情空前焕发,加上吸收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精华,一批理论含量很高的电影评论应运而生,其特征是“学术说了算”。例如白景晟的《丢掉戏剧的拐杖》、张暖忻与李陀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钟惦棐的《谢晋电影十思》等文章,均对电影创作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80年代前期,在评论界推崇纪实美学及巴赞“长镜头”理论的促动下,韩小磊、丁荫楠、郭宝昌等几位中青年导演活学活用“打擂台”,结果郭宝昌导演的《雾界》(1984)后发制人,硬是超过《他在特区》和《见习律师》,以全片168个镜头数创出中国影坛长镜头新纪录。

第四个时期即当今所处的媒体时代,特征是“媒体说了算”。信息社会媒体竞争异常激烈,中国报刊业近年一再扩版娱乐影视版面,迅速集结起一个“娱乐记者”职业群。众所周知,市场营销素来是中国电影的软肋,既缺营销意识也缺营销手段,可一旦明白“酒香只怕巷子深”的道理之后,也开始使劲吆喝。投资方计入营销成本的宣传费首先投向娱乐媒体,配合着新片首映式、观众见面会、新闻会等商业性活动,“炒作一把”的做法在业内盛行开来。然而,炒作的出发点毕竟是谋求商业利益和小团体名利、个人名利的最大化,在电影评价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乃是具有排他性的“观影消费导向”。有识之士指出,娱记们现在并不满足于传播信息,而热衷于“生产信息”,他们拥有进行炒作的版面优势,凭借自己掌握的话语权,“能吸引无数不明真相的观众轻易相信媒体所作出的结论”。(注:陆绍阳《媒体炒作时代的电影批评建设》,载《电视·电影·文学》2001年第3期。)我们注意到,这些年来媒体对国产电影的报道总量不能算少,竭力满足人们对影片拍摄幕后花絮、明星名导花边新闻的阅读需求。应该说,只要趣味不低俗不出格,娱乐新闻自有存在的价值。然而,有个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如果媒体停留于浅层次“热炒”,媒体持论不能受到公众的信赖,将导致公众仅仅从纸媒了解电影的“讯息”,可就是缺乏走进电影院观赏的欲望,那岂不成为“纸上看片”了吗?近年备受媒体“围剿”的张艺谋为此大声呼吁:“中国电影发展需要健康的电影评论,需要有一支有力量的、有权威性的影评队伍。到今天中国哪里有影评队伍?主要是媒体一些记者们自己的观点。”语虽偏激,不啻是一帖清醒剂,透出电影艺术家对健康舆论导向的热切期待。

三、评价环节

(一)预评价

“预评价”意指一部新片正式公映之前获得的相关评价,未必诉诸于公众,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影片的命运。

1.来自领导部门的评价

中国电影业目前纵向或横向的管理层涉及、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近十个中央部委。况且,国产片送审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出品单位习惯于将制作完成的样片按题材归属(尤其现实题材),对口送达有关领导部门审查,如体育题材送体委、教育题材送教育部、警匪片送公安部审查等等。电影人潜意识中有着浓重的“红头文件”情结,指望在新片发行放映时获得中央部委的认可与支持。因而,领导部门对具体影片作评价在所难免。其实这种做法利弊互见,有利之处在于某些影片(尤其主旋律影片)确实符合当下形势需要,能获得“红头文件”撑腰组织公费包场;弊处在于电影毕竟是艺术品而非宣传品,部门或行业痕迹太重反而不利于吸引更多的观众。再则,“婆婆”多了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有时让人无所适从。汤晓丹导演曾回忆当年执导《红日》犹如“走钢丝”,为的是在军委与文化部相左的审查意见中寻找平衡点。(注:参阅蓝为洁《〈红日〉拍摄内幕》,载《上海滩》2005年第6期。)有必要强调,总理是尊重艺术规律的典范,他的忠告是:“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只要人民爱好,就有价值;不是主义的,就许可存在,没有权力去禁演。艺术家要面对人民,而不是只面对领导。”(注:转引自《与电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88页。)

2.来自发行部门的评价

影片发行属于发行部门的一项常规业务,其决策者客观上处于市场“把门人”的特殊地位,这道“准入”门槛实质上也起到预评价的作用,因为发行公司的取舍标准直接影响到影片能否同观众见面。在“一夫当关”式的态势下,即便获得审查通过甚至已经在电影节捧奖的片子,照样会吃闭门羹或者仅开一丝门缝。例如,《三毛从军记》的导演张建亚就抱怨在发行上遭遇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发行公司经理们承认这片子老少咸宜,但只因片名听上去是‘儿童片’,就不敢多订拷贝!”又如,今年在戛纳电影节获奖而归的《青红》在本土备受冷遇,四川成都院线便对该片“婉言谢绝”,因顾忌艺术片没有票房。可见,这种一叶障目的草率判断,事实上已介入评价体系,其后果立竿见影。期待发行部门不单纯以票房预测作为评价准绳,因为电影毕竟是文化产品,过于单一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剥夺了偏爱欣赏艺术电影的那部分观众的权利。

(二)映期评价

顾名思义,映期评价是最直接的评价。“叫好叫座”,此时不叫,更待何时?

1.来自媒体的评价

媒体对影片的公开评价往往引人注目,其功利目标是引导“讯息受众”接受媒体记者做出的褒贬。目前,媒体评价多以新闻报道“本报讯”形式出现,娱记行文则采用“夹叙夹议”的文体,随意性较强,个人观点亦很鲜明,时常呈现“捧杀”或“封杀”某人某片的倾向。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去年众多媒体肆意“伏击”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惹得制片人张伟平怒斥:“给那些心态不健康的媒体记者提个醒!应该有职业道德,不能通过媒体去哗众取宠、误导观众!”后来还惊动国家电影局局长召集媒体见面会,“呼吁大家以宽容平和的心态看待国产电影,给国产电影提供一个好的舆论环境”。(注:参阅新华社2004年8月14日北京电讯《给国产电影好的舆论环境》。)这里不妨摘抄媒体记者两段文字体味一下,其一属主观武断型:“在《英雄》概念化主题遭到几乎众口一词的痛批之后,张艺谋看来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十面埋伏》里你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思想内涵。”其二貌似客观报道:“双休日看过影片的观众大多以‘恶俗’、‘老土’、‘弱智’、‘无厘头’等字眼,对影片给出了直感式的点评。”须知这些文字均见诸于首映当日的报纸,对《十面埋伏》显然起了负面宣传作用。不过,由于受众存在逆反心理,最终《十面埋伏》仍拔得票房头筹。

2.来自票房的评价

票房不足以全面承担对影片的价值做出公正的、终极的评价,但至少能从市场角度去验证一部影片是否受到观众的欢迎。票房营收及上座率可视作观众通过消费方式对影片的选择性评价,通过全国影院计算机售票终端系统每周公布的“票房排行榜”,能即时反馈给影片的投资方、制作方与发行方。叫座是硬指标,叫好有弹性。不同的观众群体常因不同民族文化、地域背景以及年龄、性别、学历等等形成审美趣味的差异,也可因上映档期是否“天时地利人和”而造成截然不同的反响,有不少必然或偶然因素制约观众进电影院。例如2004年引进的好莱坞大片《烈火雄心》在美国十分叫座,不料在中国票房表现不佳,令业内人士大跌眼镜。原因是美国观众基于“9·11”情结踊跃观看此片,而中国观众的感应度相对不那么强烈,仅视作一般的消防行业故事。再如山西电影制片厂近年推出的“暖”系列通俗煽情三部曲,在内地的票房表现远远高过沿海城市。

3.口碑

长期以来,我们对依靠人际传播的口碑评价缺乏跟踪研究。事实上,正如海外学者戴安娜·克兰所言:“一部影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一座城市公映之后马上出现的口耳相传的荐举。”观众的口碑好像看不见、摸不着,但最终结果是会体现出来的,而且力度大、底气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最新案例是2004年6月发行的好莱坞大片《后天》,上映之时恰逢举办第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档期并不理想,媒体也没留出多少版面给这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灾难片。岂料此匹黑马后劲十足,倚仗观众的口碑成为2004年度最卖座的好莱坞大片。在电视剧领域,由于电视深入千家万户的收视特点,观众的口碑效应比起电影更容易辐射放大。例如近期在央视8套创出上半年收视率第一的家庭伦理剧《错爱一生》,在首播前几乎没经过什么炒作,完全依靠观众自发的欣赏热情,收视率节节攀升,促使央视8套破例在新剧播出后仅一个月便安排重播,可见老百姓口碑的威力!

(三)后续评价

电影是有生命力的。有些影片短命夭折,舆论来不及反应;有些影片昙花一现,舆论任其自生自灭;也有些影片生命力顽强,即便过了上映档期许久,依旧招来舆论说长道短,构成了后续评价。

1.总结式

这种类型的评价绝非急就章,一般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具备学术性和深度感,对电影文化的积累大有裨益。试举《主旋律与新时期广东的影视创作》为例,该文作者从宏观上着眼,评价广东影视作品弘扬主旋律持续达20余年的特色,归纳为“广东立场”的文化态度,即“广东影视文本是出于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衷心拥护和切身体验而讴歌主旋律的,是为自己所认同的生活方式进行价值辩护”;概括出“一个是宽容,一个是进取,构成了广东影视剧人物的普遍性格;对财富和都市时尚的表现,构成了广东影视剧的美学特色”;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主旋律创作在对人民选择的尊重下构建起对人民的引导。”(注:罗宏《主旋律与新时期广东的影视创作》,载2005年7月12日《文艺报》。)

这种总结式评价超越了就事论事、就片论片的局限性,给人以启迪。

2.秋后算账式

目前我国影坛流行此风。2004年岁末,有一家《艺术评论》杂志召开“张艺谋和中国电影艺术研讨会”,会议名称将张艺谋个人姓氏与整个国家的电影艺术尊列一起,会议传出的信息却似瞄准张艺谋的一次“集体开火”,替他开列了“六宗罪”。针对在美国赚得盆满钵满的《英雄》与《十面埋伏》,有位知名作家以不屑一顾的口气发难:“不要认为张艺谋在美国成功就怎么怎么样,美国那些观众是什么观众?一个大胖子坐在那里嚼着爆米花,你飞来飞去,打来打去,他觉得挺好看。我们不要为这些东西过分的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有自尊,应该有自己的人格。”光凭一句发挥形象思维的推论,就轻轻抹煞了国产片首次走向世界的成功之举。在中美两国电影交往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美国片大批量地在华倾销(解放前有两个年头分别达到350部左右,几乎每天有一部好莱坞新片登陆上海)。而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特别是通过市场渠道一举占领美国主流院线2000多块银幕,《英雄》堪称先锋,更难能可贵的是连续两周夺得北美地区票房周冠军。长久以来,国人期待中国影片早日走向世界,但当这一天不期而至时,部分人士却显出叶公好龙的模样,故作惊人之语,对《英雄》、《十面埋伏》这样成功运作的商业大片冷讽热嘲。

传播界认同这样的规律,即100%正面报道的宣传效果等于零,90%正面报道的宣传效果约为10%,而批判性写作(负面报道)的接受效果倒反强烈。曾几何时,坊间冒出黑色肃杀封面的《10导演批判书》,在著者笔下,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王家卫、吴宇森、李安等华语电影一线导演被刻薄地称作“一把辛酸泪,一堆烂拷贝,再丑的媳妇因其‘无辜’,终将能熬成婆。他们把无数的垃圾真诚地献给了我们,而自己却也终究逃不过两手空空。”另有一书取名《野调无腔:中国当代影视文化另类批评》,扉页内推介本书“更像是一块为专门打碎中国当代影视文化梦境而造的‘砖头’”;作者在《自序》中用的动词是“我决定开始‘抡’了”,摆开了“愤青”对“失宠的贵妇”(指中国电影)和“乱妆的娇娘”(指中国电视)大动干戈的架势。在当今以酷评为时髦的舆论生态环境下,看来导演们要练就经得起恶骂的心理承受力。

3.评奖式

电影评奖是具有权威性、荣誉性、商机性的评价方式,对获奖影片能带来“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的效应,对影人的激励亦非同小可。例如查理兹·塞隆荣获第76届奥斯卡影后,南非总统姆贝基特致电祝贺:“继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文学奖后,南非又诞生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塞隆的胜利证明了南非是一个可以培育出最佳人才的国家。”总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中国电影评奖历来喜欢“多多益善”,评出的最佳影片通常不是“唯一”而是多部并列,激励作用随之大打折扣。按理说,凡评奖必有一套游戏规则,但前些年曾发生过这样的怪事:某些获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的影片,实际上是观众很少、票房很低的片子,更有甚者系尚未公映的“样片”,完全背离了“百花奖”奖励广大观众最喜爱影片的初衷。难怪有人拍案而起,批评影坛上上下下一年四季都在忙评奖,结果“离评委近了,离观众远了;离奖杯近了,离市场远了”。

鉴于“入世”后中国影片参与国际电影节赛事的机会日渐增多,有必要辩证看待国际电影节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效果。不少第六代导演频繁接触海外电影节,他们的创作走向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西方评委的口味牵着走,忽视了本土观众的欣赏口味与评价反馈,结果造成“墙外开花墙里不香”的尴尬结局。

4.传承式

评价管理论文篇(2)

根据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结合企业的组织特性和知识管理的特点,从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知识保护能力、知识管理设施、企业效益五个方面设计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并选取多个子指标,建立了一套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知识管理绩效灰色多层评价模型实证研究

对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价,首先应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制定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依据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值的确定,然后采用灰色多层综合评价模型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对某公司的知识管理进行综合评定。A代表一级指标Ai的集合,记为A=(A1,A2,…,Am);Ai代表二级指标Bij的集合,记为Ai={Bi1,Bi2,…,Bin}。则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制定评价指标Bij的评分等级标准,通过制定评价指标评分等级标准,并赋予一定分值,将定性指标Bij转化成定量指标。本文制定如表2所示的二级评价指标Bij的评分等级标准。

步骤二,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为了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利用组合权重法,即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两两比较法等,设一级指标Bi的权数分配为ai(i=1,2,…,m),各指标权重向量:A=(a1,a2,…,am),(ai≥0,Σai=1,i=1,2,…,m)同理二级评价指标Bij的权数分配为:aij(i=1,2,…,m;j=1,2,…,n);各指标权重向量:Ai=(ai1,ai2,…,ain(i)),(ai≥0,Σaij=1,i=1,2,…,m)本文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

步骤三,组织专家评分并建立评价样本矩阵。组织5位专家对组织知识管理绩效按评分等级标准进行评分,求得评价样本矩阵D(因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值)。

步骤四,确定评价灰类,即确定评价灰类的等级数、灰类的灰数及灰数的白化权函数。设评价灰类序号为e,e=1,2,…,g,即有g个评价灰类,为了描述上述灰类,需要确定评价灰类的白化权函数fe(dijk)。本文按“优”、“良”、“中”、“差”设定4个评价灰类,其相应的灰数及白化权函数:第1灰类“优”(e=1),灰数1∈(4,∞),白化权函数f1;第2灰类“良”(e=2),灰数2∈[0,4.0,8.0],白化权函数f2;第3灰类“中”(e=3),灰数3∈[0,3.0,6.0],白化权函数f3;第4类“差”(e=4),灰数4∈[0,2.0,4.0],白化权函数f4。

步骤五,计算灰色评价系数。对指标Bij,被评对象属于第e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为xije,xije=Σfe(dijk),k=1,2,…,p)。对指标Bij被评者属于各个评价灰类的总灰色评价数为xij,xij=Σfe(dije),e=1,2,…,g)。对于指标B11,被评对象属于第e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x11e,当e=1时,x111=Σf1(d11k),k=1,2,…,s)=f1(5)+f1(5)+f1(4)+f1(3)+f1(5)=1+1+1+0.7500+1=4.7500同理有e=2,x112=4.000;e=3,x113=2.6665;e=4,x114=0.5000。则受评者就评价指标B11属于各评价灰类的总灰色评价数为e=1,2,…,g。x11=Σx11e(e=1,2,3,4)=11.9165。

步骤六,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及权矩阵。评价者就指标Bij对被评对象主张第e个灰类的灰色评价权为rije,rije=xije/xij,则被评对象的评价Bij指标对于各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rij=(rij1,rij2,…,rijg),将被评对象的Bi所属指标Bi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综合后,得被评对象的Bi所属指标Bi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矩阵Ri,Ri=(ri1,ri2,rin(i))。就评价指标B11,主张被评对象属各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为:r11=(r111,r112,r113,r114)=(4.7500/11.9165,4.000/11.9165,2.666/11.9165,0.5000/11.9165)=(0.3987,0.3357,0.2236,0.0420)同理可得其他权向量,将被评对象的B1所属指标B1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综合后,得被评对象B1所属指标B1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矩阵R1:按照上述的方法可以依次得到R2~R5。

步骤七,对Bi作综合评价。对被评对象的Bi作综合评价结果:Bi=Ai×Ri=(bi1,bi2,…,big),所以:B1=A1×R1=[0.3736,0.2535,0.0394,0.0826]按照此方法同样可得到B2~B5。步骤八,对A作综合评价。对被评对象A作综合评价的结果记为B,则有B=A×R=[0.3820,0.3568,0.2469,0.0543,0.0239]步骤九,计算综合评价值。设将各灰类等级按“灰水平”赋值,得各种评价灰类等级值化向量C,按前述方法得:C=(5.0,4.0,3.0,2.0,1.0)于是受评者的综合评价值W=B×CT=4.2104。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值为:该组织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属于“好”灰类。这与实际中专家所得的结论一致。

3结论

评价管理论文篇(3)

1.1煤矿安全评价等级设置

本文数据来源于山西省煤矿工业管理局提供的典型煤矿安全监测数据。该煤矿现有职工4万多人,生产矿井7对,生产能力1000万吨/年;在建矿井2对,设计生产能力480万吨/年。根据实际情况,将评价煤矿安全等级的状态分为5级:绿色为安全,蓝色为相对安全,黄色为警告,橙色为危险,红色为极度危险。

2煤矿安全评价数据标准化

根据综合评价的目标取向不同,本文将指标按照其变化方向分为两类: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正向指标(如效益型的、产出型指标)是指那些能够随着指标值增大而对综合评价结果起积极作用的指标;逆向指标(如成本型的、投资型指标)是指那些随着指标值增大而对综合评价结果起消极作用的指标。在对对象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不同指标的量纲之间具有明显差异,需要对对象系统的各指标值做标准化处理,以消除不同指标之间的量纲差异。

3煤矿安全评价指标赋权

3.1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客观赋权

本文从监测数据中整理出20组初始实例样本数据,作为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的原始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结合MATLAB软件进行统计计算,得到影响煤矿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安全影响因素对于安全评价结果的影响力,可依据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危险作业场所比例,设备维修保养合格率,设备完好率,作业人员培训比例,顶板管理难易程度,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能力,风量供需比,采掘工作面富水系数,技术人员技术素质,平均瓦斯涌出量,作业人员工作能力。

3.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赋权

层次结构通常可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目标层为安全评价,准则层按照人—机—环境分为三层,方案层为因子分析法确定的11个主要影响因子。

4煤矿安全评价模型检验

将5组用于模型检验的样本数据分别带入煤矿安全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模型对煤矿安全等级分类基本准确,结合主成分分析法中的得分计算,不仅可以对煤矿进行安全评价,并且可以得到诱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

5结论

(1)提出基于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了矿井安全指标在安全评价体系中的影响能力。

(2)将专家经验存储在BP神经网络中,并通过大量现场数据进行学习,可以实时修正由于环境等现场条件变化带来的评估误差,使结果尽可能的符合实际情况,为安全评价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评价管理论文篇(4)

1我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的不足分析

当前情况,我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1管理评价方法落伍,缺少系统思想

对与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来说,它是一个非常复杂、需要考虑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如果要取得立项的管理结果,我们就需要对该系统包含的所有子系统、以及系统的每个环节进行细致而必要的协调。对成本管理者来说,要对如此复杂、因素众多的系统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和时代相符具有先进思想和理念的管理方法和切合实际的成本管理则成为非常必要却不能没有的工具。但就目前我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来说,很少有施工单位采用现代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更不用说采用系统的管理思想了。这种状况就造成了我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的落伍,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系统的成本管理思想。

1.2成本规划缺失,成本管理评价混乱

有些项目对于成本开支没有详细的计划,一开始认为项目资金充足,一点点小钱不足以节约,这就造成了在前期一些项目成本开支大手大脚,毫无顾忌。到最后造成资金情况紧张,损失浪费现象非常的严重。在项目的前期,公司不重视前期的成本规划,有些根本没有成本规划,就是有成本规划的项目,成本规划也形同虚设。对整个项目的资金使用和成本管理也起不到多大的指导作用。最后导致成本开支失控,最终造成公司的亏损、企业效益滑坡。

1.3经验积累忽视,绩效评价不足

我国对项目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的经验积累不够重视,造成了我国成本管理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现阶段,我国施工企业对成本管理经验的积累,仅仅限于项目成本管理者的自我总结和提高。很少有企业对所完成的工程项目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的数据库。这就使得完成的项目没有相应的数据作为支撑。所谓的经验只是一个感性的认识。另外我国现阶段,基本不存在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水平进行绩效评价的状况。这就使得项目完成后不能够及时准确地找出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问题的所在。让项目的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一直处在停滞不前的水平上。

2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耗散结构特性

研究发现,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性的基本的特性。

2.1开放性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通过与外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来保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完整和稳定。它需要根据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各阶段的管理需求,不断地搜集项目的各种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为有效进行项目的成本管理提供合理的判断依据。从而将项目的成本控制在既定的成本目标之内。

2.2远离平衡态

如何判断系统是不是远离平衡的状态,我们主要的根据是看这个系统是不是一个开放并且具有流动性的系统,非平衡则说明系统持续不断地对外进行着开放的交流,其对系统内部则进行着积极的相互之间的流动。既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活动是一个具有严密计划且其有组织性的还有它目标非常鲜明的开放的系统。

2.3非线性相互作用特性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说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每个元素都存在着相互影响,并彼此改变对方的特性。一个动作必然会引发另一个动作,而这些动作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前面的一些的行为必然要么直接要么间接地对后面的行为产生影响,这个影响的过程呈现出非线性。

2.4涨落性

一个系统要是包含了很多子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就肯定有涨落性。从这个认识角度来看的话,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内部和外部不同的两个方面因素的非线性复杂化的互相产生影响的条件下,放大的偏离自组织起来,让系统从没有秩序朝着有秩序发展,从比较低级有序程度到高级有序程度的变化过程。在拥有了上面所说的条件的情况下,应促使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逐渐变成耗散结构,也就是是通过积极的作用,使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发展到一个有序的基本态势。

3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

众所周知,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的熵是在成本管理过程用来表示无序程度。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的熵值是用来标度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无序程度的数值。熵是系统的绩效的标度,也就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绩效好坏,所以可以用系统的熵流的大小来对成本管理系统的绩效做出评价。

3.1评价模型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熵是按照下面公式来计算的:s=ni=1Σkisi在上面所显示的式子中,s代表总管理熵值;ki则所表示的是不同阶段每个因素造成管理熵变化所占的权重,第i个影响因素所产生的熵的大小则用si来表达。计算它的公式是:si=-kBnj=1Σpjlnpj-kB叫管理熵系数。j代表项目成本管理中包含的子因素,pj则是具体项目成本管理中j因素的评价结果。

3.2评价步骤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的具体评价步是下面几步:①进行绩效评系统的设计和评价指标的确立,指出每个指标的含义,并完成计算公式的选取。②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特质值。然后对评价的特质值进行纲的无量化。③专家打分来确立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通过层次分析来确定个指标的权重。④根据评价模型,分别计算不同指标的熵,然后得到总熵。⑤分别计算每个子系统它对应的熵值。⑥根据计算出的熵值对成本管理进行评价和分析。

3.3设计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指标

3.3.1评价指标的总结

指标的如何选取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需要多方面的全面考虑项目的每个阶段、每个因素,要包括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活动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步,能够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起到导向的作用。我们依据绩效指标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它所遵守的指导思想,再加上参考一些其它有关绩效效评价体系建立的方法,我们主要是从项目的的投标阶段、合同谈判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保修阶段来进行思索完成设计。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可以划分为投标、合同谈判、施工准备、具体施工、竣工、保修等六个阶段。按照系统思维的角度,本文将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绩效一级指标为成本规划绩效、成本管理实施过程绩效、成本管理结果绩效。这三个绩效作为子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的绩效最终来构成项目成本管理综合的总绩效。具项目所经历的几个生命阶段,根据项目总的绩效评价,我们将总绩效细分为以下投标机会研究、投标可行性研究、合同文本、甲方资信绩效指标、组织管理、施工现场准备管理、质量成本、进度成本、安全成本、经济效益、竣工状态、工程款结算、甲方满意度、保修金返还等14个子系统绩效。以及各个子系统熵值分别用投标机会研究熵、投标可行性研究熵、合同文本熵、甲方资信熵指标、组织管理熵、施工现场准备管理熵、质量成本熵、进度成本熵、安全成本熵、经济效益熵、竣工状态熵、工程款结算熵、甲方满意度熵、保修金返还熵。

评价管理论文篇(5)

摘要:本文在对管理会计实践运用和理论研究考察的基础上,得出两个基本评价:一是在实践运用中“用非所”,二是在理论研究上“书非所用”。基于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背离,使有必要对其进行重大变革,它必须回归到“成本管理”这条道上来,而不是其它。

关键词:管理会计;实践运用;理论研究;变革

审视管理会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二十年来的进展,不难发现,其应用效果远远落后于其理论预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这种现象已引起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的极大困惑。究竟是理论上的扭曲?抑或是实践上的失灵?还是认识上的模糊?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本文在对管理会计现状的考察基础上,着重阐述以下两个评价:(1)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用非所书”(“书”指现有教科书构成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应用局限于个别行业和企业,缺少拓展空间;(2)管理会计在理论研究上“书非所用”,热衷于纸上谈兵,缺少实用价值,难以创新发展。

一、对管理会计在实践运用的基本评价

1.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运用状况

单就管理会计所囊括的各种方法看,其中一些方法可追溯至“泰勒”式管理时代。如果从我国算起来,也可追溯至五十年代初“鞍钢初轧厂的班组核算之前。”(杨继良语)。可以认为我们今天讲的管理会计,就是过去“生产+核算”模式,这种模式与“成本管理”有着基本一致的含义,如果仅就这个层面上说,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实践上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也有普遍的推广价值。但它与我们今天所指的管理会计所言及的盈亏平衡点、经济订货批量、回归预测法、贡献毛益法等等方法已经大相径庭了,而这些新方法在实践中究竟有多大用处呢?杨继良同志曾就“经济订货批量方法不能确定每增加一个定单金额增加多少成本”和“回归方法在实务上不能用于成本分离”这样两个问题询向美国三位会计教授,他们“其中一位教授在办公室里坦承上述两个方法,实际上几乎无法应用,只是让学生有一个理论概念。其它两位教授,则‘王顾左右’了”。①这的确是对管理会计的一种嘲弄。笔者多年来指导自学考试本科毕业,曾向来自实践第一线而又有理论基础,勤奋好学而又善于思考的考生作过调查,他们几乎众口一词认为管理会计派不上“大用场”,笔者也曾向多位企业家作过调查,他们一致认为“成本管理”很重要,只是苦于方法难寻,这说明管理会计的方法实际“很不上路”。杨雄胜同志一针见血指出,“正视我国管理会计现实,人们要么探讨一些所谓的基本理论,给人们隔靴抓痒的感觉;要么介绍一些所谓前沿,使人感到‘可望不可及’;要么罗列一些具体问题,找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再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改进建议,只能供人‘一次性’消费;要么沉溺于数量分析技术,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下,构造几个‘貌似天仙’,但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①现状就是如此。我们承认在我们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确有能创造出富有经济效益的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在冶金行业中,已形成群众路线为特色的企业管理和成本管理方法。诸如五十年代鞍钢“班组核算制度”,六七十年代冶钢的“五好小指标竞赛”,同期鞍钢、本钢、马钢推行的“内部利润制度”,八十年代首钢“包、保、核”为基础的层层承包做法,九十年代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上述各种卓有成效的方法如果勉强纳入管理会计方法(“群众路线”方法就难能说是管理会计方法),那么这些方法也只限于冶金行业,而其他制造业和化工业,还鲜有类似的系列方法。同时我们还看到即使在冶金行业,各个企业在加强“成本管理”中也有自己的成本管理特色,邯钢就提出“炼铁学马钢,炼钢学鞍钢,中板学济钢,轧钢学唐钢;主要指标学安钢,利用系数学济钢,矩形坯学首钢,炉龄学莱钢”,这就表明成本管理不能形成模式。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冶金行业的企业能够推行丰富多样且具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也有其产品的特殊性,因其产2.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失灵的成因

管理会计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广泛应用,既使有所运用,其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在会计组织机构设置中,由于管理会计的职能部门和专职人员缺位难以组织运作,同时它自身既定的作用,形成有它无它无所谓这样恶性循环;二是在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法中,其抽象的数量模型反映不了客观实际的需要,方法抽象,基本资料难以筹集,这是由于其理论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

首先从第一个原因看,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统计工作一样,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作,其业务的开展,必须有专门的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员承担,才能卓有成效的开展业务活动,财务会计工作就是如此。目前在企业中,财会、统计、审计都有实实在在的职能机构和专职人员。但是纵观管理会计的机构设置和专职人员的情况,从现有掌握的资料来看,全国几乎还没有一家企业能这样做。在全国500家大企业里,也没有把管理会计工作看得很重要,这表明我国对管理会计业务活动的开展在企业中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即使在个别企业对管理会计进行一次性运用,也是把各项任务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去承担,把预测职能分配给统计部门,把计划职能分配结业务部门,把预算职能分配给财务部门,把决策职能分配给决策当局,把控制职能分配给生产或施工部门,这就把原本连续系统完整的一项活动割裂得七零八碎,降低了各项职能应有的效果。各部门把承担管理会计所分配的相应任务,也看作“苛捐杂税”和额外负担,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很容易想象其最终的效果。

其次,管理会计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发挥,不被人们所重视,还由于其抽象数量模型方法所造成的。抽象数量模型方法适于做一般性的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具体的运用,特别是解决经济活动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单纯用数量模型的方法去解决是注定要失败的,需要结合经验方法,更需要善于观察思考的方法,但是现实中的人们经常采取“机械主义”和“拿来思想”,照套公式,照填数据,歪曲了数量经济模型的本来用意。之所以在管理会计肯定抽象的数量模型,是提倡由数量模型所倡导的理论和思路,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要否定的是不少数量模型往往把事物本质属性扭曲了,为模型而模型,而不是为解决问题而模型。举一简单事例,管理会计介绍一种直线回归预测方法,它需要大量的数据,通过复杂的计算才能求出未知参数b。而b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是其一阶导数等于零时有极小值,并建立标准方程,这需要高等数学知识,经过如此两弯三绕最终人们就不知道b的基本内涵了。实际上它的本来意义就是一个平均增加量,如果用小学三年级的平均数方法求解b,含义既明确,计算也简单,运用意义也直观,而两者计算结果可以说相差无几,而管理会计取难而弃易来建立数学模型值得吗?所以说象回归方法这些“貌若天仙”而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充斥在管理会计中真是有害无益。可以认为,数量模型,它对纯经济学这样抽象的理论学科来说,使抽象的内容直观了,确实是一种进步;而对管理会计这样具体的应用学科来说,使明确的事物变抽象了,确实是一种退步。可以设想,我们能用几个模型去解决财务会计的核算吗?它只会造成会计工作的混乱。

二、对管理会计理论价值的基本评价

1.管理会计从其会计学科地位上看,它是不能与财务会计相提并论,而去占有现代会计两大领域其中之一的。从某些层面看,管理会计的失败,其中一点就是过度拔高了其学科地位,从而失去了人们的信任而导致运用的失败。无论从管理会计的形成的渊源和现存的内容构成来看,它就是研究成本的制订和成本控制,也即成本的管理。而成本的管理,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做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的,其理论研究也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可以说成本管理工作既有着深厚的传统,也有着广泛的基础。但是由于后来“食洋不化”,在没有弄清“管理会计”的“根”和“本”是什么的情况下,一举将其提高到与其不相称地位,从而使“管理会计”的边界越拓越宽,最后使理论工作者和实务操作人员对它感到莫衷一是,搞不清它“是什么”,也搞不清它如何成为“两大领域之一的”,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它“迄今使人感到内容上变幻莫测,方法上复杂多变,应用上曲折艰难,均盖源于其理论体系上的匮乏”①和混乱。说得严重一点,正是管理会计的引进,削弱了人们对成本管理研究的重视和注意力集中,使得成本管理研究停滞不前。《会计研究》杂志于1995年组织的珠海“远方杯”和1999年组织的“金蝶杯”管理会计有奖征文,从所发表的全部论文中看,单纯讨论成本管理题目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说明了人们对管理会计已有了理性回归,集中讨论其“成本”这一根本问题,这肯定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管理会计专题的征文中,还有不少涉及财务管理(如1999年第9期《成熟期企业并购战略》),生产管理等习作,这也说明人们对管理会计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大混乱,同时也分散了对“成本”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入讨论。至今为止,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基本问题还说不清楚,造成了思想、认识、学术上的混乱,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例如人们津津乐道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十大不同点,它既不能反映会计研究问题的主流,也不是会计理论所阐述的基本问题,匆忙就得出两者并列为会计二大领域的结论,事实是至今人们也没有看到它怎样与财务会计并列的。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运作没有也不应该占有现代会计两大领域之一的地位。

2.管理会计从其内容体系上看,部分内容脱离了“成本”这一主导线,从而使其内容体系显得很不系统。如上所述,管理会计的根是“成本”,几乎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雏形”。(朱海芳《管理会计学》),无非管理会计侧重成本管理,包括成本分析、成本计划(预测)、成本决策(制订)、成本控制,而成本会计侧重成本事后核算,这一点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如果现有的管理会计体系沿着“成本”这一主导线沿伸下来,无论在系统性,还是在逻辑性,以及深入性方面都会有更合理的安排。但是目前在大家认可的体系中,硬要把属于财务管理内容的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等内容穿插于进去,从而在内容体系上显得很杂乱,并且模糊了管理会计的本质属性,造成了思想上一定程度的混乱。

3.管理会计从其方法论体系上看,它并没有形成独特的方法论。在方法论体系中基本按照预测、决策、控制三大板块安排的,实际上这些方法论是管理学的主体内容,另外管理会计还吸纳了统计学方法、经济学方法(杠杆即弹性系数)、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方法,但它没有像统计学那样由统计调查、整理、分析组成系统方法论体系,也没有象管理学那样对预测、计划、控制等方法论做出科学解释,更没有像会计学所形成的划分科目、填制凭证、登记入帐、试算平衡、编制报表这样严密紧凑的方法体系,更不用说会计学独特的复式记帐(特别是“借贷”)方法所组成的平衡关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管理会计的方法论体系不能纳入“会计”体系,它与“会计”核算的基本特点是格格不入的。撇开会计理论不谈,人们对“会计”所形成的心理定势,凡是应用学科的“会计”,包括工业会计、银行会计、预算会计、税务会计,都必须含有复式记帐方法,如果缺少复式记帐方法,一律不宜称为会计。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虽有五大帐户,虽有资产负债表,虽有现金流量表,但由于其数据不是从借贷帐户中取得的,只能把它划入“统计”范畴。管理会计中由于没有“会计”特有的方法,而在已有的方法中又显得杂乱无章(特别是短期经营决策一章),没有普遍推广的价值,所以说它在方法论上也是不成功的。

4.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也处于几度“夕阳”状态。目前对管理会计有所研究的人员主要是来自高校教师(个别来自企事业),而这一部分教师也大多数不愿从事专职的管理会计讲授,他们仅把管理会计的研究也作为一种业余爱好,难得有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在过去八年间,每年约有25名经国家统考入学会计专业研究生毕业,而以管理会计领域作为毕业选题的每年只有1到2名,并且有几年甚至无一人以管理会计为题做为毕业论文”①,这一数据基本体现我国各高校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总体情况,也比较集中体现在较高层次上目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状况,即使我国管理会计最初热心介绍和引进的学者,也开始转移自己的研究方向,这都说明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由热转冷发展趋向。现状如此,其理论研究出路,也是值得深思的。

三、管理会计路在何方

管理会计的现状已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极大忧虑,它将如何发展也引起了理论工作者和业务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因此在基于以上两个评价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方面问题,探索比较可行的出路。

1.清理思想,强化管理会计的“管理”理念,淡化管理会计的“会计”地位。本文从来不想否认在企业中,加强企业的内部核算和成本控制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在制造业和重工业加工业中,非常需要强化“成本管理”这一环节。实践也证明,凡是坚持强化“管理”理念的企业,凡是把“管理”提高到非常重要地位的企业,无论市场有多少困难,也无论企业面临多糟糕的环境,企业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和较好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强化“管理”这一理念。“在我国解决管理会计应用的问题,既不能停留在一般理论研究上,也不能满足于成功案例的推广上,更不是通过知识普及就能奏效的,而应从基本理念上提高管理会计应用实效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②在这里杨雄胜也特别强调“基本理念”,实际上也就是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就是强调要加强“成本管理”,例如像邯钢所推出的“市场模拟,成本否决”所贯穿的基本理念就是强化成本的全员“管理”和全面“管理”,可见“管理”二字非常重要。

品功能、规格、样式比较一致,产成品便于比较,成本也便于比较。而在制造业,特别是产品功能差异大,质量规格多样性情况下,就难以总结有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家电业和生化业等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以及电子网络行业运用管理会计方法就更是寥若晨星了。可见管理会计在二十年来,虽有管理层大力的鼓与呼,理论界的捧与吹,但在实务界鲜有进展,是因为管理会计的方法论只能区限于个别行业和个别企业。象邯钢的“市场模拟,成本否决”之类生产管理方法能否牵强附会到管理会计方法范围去,是很值得商权的。我们不能把成功的管理方法都纳入到管理会计的范围内来,把明显失败的方法都推到非管理会计的区域去,这样做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结合我国冶金行业成本管理的实践,我们不难看出,在成本管理的各种方法中,内核就是“计划”方法。包括标准(目标)成本的预测、制订以及控制,实际就是对成本计划的安排、执行和监督。像邯钢的成本管理方法就是把成本用计划指标方式分解到每个责任人头上。所以说在成本管理理念下,就是要用计划的方法组织企业活动,包括成本制订计划和执行计划。改革以来,人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予以深恶痛绝,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决不能否定“计划”这种科学管理方法。计划经济属于经济体制范畴,计划方法属于管理科学范畴,但是在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对“计划”两字讳莫如深。王斌同志最近在《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会计研究1999年第11期)一文重提计划管理方法的重要性无疑是正确的。所以在企业中要强化“管理”理念,也要重视“计划”方法,这样做肯定是一种正确抉择,肯定要比空谈“管理会计”是现代两大会计领域之一要有效果的多,肯定要比空谈提高管理会计的地位口号而缺少落实措施要有明显的效果。这也就是说要淡化管理会计的“会计”地位。

2.端正名分,管理会计就是成本管理。

现有的管理会计只所以给人们莫衷一是的感觉,主要在于它的名不正,言不顺,理不足。因此需要加大整合力度,对其内容体系彻底改造,使它回归到成本管理这个范畴内。把管理会计原有的内容体系,分解到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两个学科中去,把其有关职能落实到财务管理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去执行,从而解决管理会计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两个误区。分解的结果是让管理会计“名亡实存”,在学科上使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的内容体系更加系统化,在实践上解决管理会计有职能无机构、有任务无人员的虚置状态。

因此让成本会计去汲收成本管理相关内容,定名为“成本管理会计”或“成本会计与管理”,其研究对象就是“成本”,其研究内容就是成本核算、成本规划、成本控制,也就是在原有成本会计的基础上,汲收管理会计中所有与成本相关的内容,如成本习性、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标准成本、责任成本、成本控制。调整后的成本管理会计涵盖了成本事后核算、事中控制、事前规划这样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由企业中的成本会计核算人员承担以上全部工作。

评价管理论文篇(6)

一、评价的形式: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这些做法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如教《五彩池》中“站在山上,向下望去,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下闪耀着红、黄、绿、白、紫、蓝等各种光彩,像一幅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这句话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法:要求学生根据句中“闪耀”一词评价课文插图。有的说:“插图画得好,已经画出了红、黄、绿等各种光彩。”有的说:“画得不好,因为图中没有光彩在闪耀的感觉。”也有的说:“画得不够好,因为五颜六色是画出来了,但闪耀的感觉没有。”经过评价,既深刻理解了“闪耀”一词的意思,也培养了敢于评价教材的勇敢品质。在学生评价的过程,教师则采取了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此外,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好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如一个学生读课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声音太轻了。”“那能不能改进一下?”他又读了一遍,既响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祝贺。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评价的手段:注意有效的激励

教学中如何避免“廉价的表扬”,进而激发起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这不仅需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去不断发现探究,也需要研究评价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所谓激励,指的是通过刺激,激发个体心理动力,使这一心理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教师运用激励的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内在的推动力量。笔者认为,有效的激励应体现以下特点:

1、注重情感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注意情感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褒奖。如“确实有头脑”、“很有自己的见解”、“鲁迅是大文豪,你是小文豪”等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2、注意内容翔实

能激发内驱力的评价,不仅要注重情感因素,而且应注重内容翔实,有根有据,防止激励性语言苍白无力。也就是说,激励要以事实说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可比性材料:学生过去的有关情况(纵向可比)和学生在班级或更广范围内所处位置情况(横向可比),并艺术性地加以运用,进行有效的激励。具体做法:(1)挖掘特定环境中的可比因素。如:“你的表现比船夫还厉害!?(《威尼斯小艇》(2)与同学对比。如:“你的想法最有独创性!”“这样的分析确实高人一筹!”(3)与教师对比。如:“你读得比老师还好!”(4)与自身对比。如:“我真的不认得这是你的字,进步太大了!”

3、讲究语言机智

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上《林海》一课,当研究大兴安岭为什么美得不空洞时,有位模样英俊的男孩讲得头头是道,最后他说:“所以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教师马上接口道:“你也美得并不空洞呀,不光人帅,也肯动脑筋,你的名字是不是叫小兴安岭?”顿时课堂里一片笑声,这个学生也高兴地笑了。这样的评价是根据特定的教学进程随机引发的,不仅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巧妙地把“空洞”一词的含义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使评价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

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即寓“贬”于“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如上《五彩池》,我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漫山遍野的水池”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这么响,我却只看到十几个池呢。”第二个读得有进步了,我就说:“哦,你让我看到几百个了。”第三个情感到位了,我评道:“呀,这下真看到了三千多个池啦!”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原因就在于指出学生不足时,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4、重视归因心理

心理学研究中把行为原因归之于个人内在倾向等非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意向归因”,如学习成绩好则归因于自己努力、肯下功夫,成绩不好则归因于自己粗心大意、马虎懒散,于是吸取教训迎头赶上。与之相对的叫“情境归因”,即把个人行为原因归之于情境或环境因素的过程。有此倾向的学生往往怨天忧人,寻找种种外界的理由推诿责任,或在取得成绩时,也归因于“运气好”或“聪明”,一旦受挫马上又垂头丧气。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归因心理。首先,不要一味赞赏学生的智能,如“你真聪明”、“你在这方面很有天赋”等等,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便觉得自己很笨,而丧失自信。其次,应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赞赏他们良好的学习方式。如“你肯动脑筋”、“你读书真仔细”这样的评价能引导学生在受挫时归因于自己未尽全力,从而尝试以加倍的努力去战胜困难,这有利于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进取心,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

三、评价的内容:思维与人格并举

“创新意识已不单是一种智能特征,还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思想境界,一种人文氛围,一种宽松环境。”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如何让学生的心情放松,这是第一要点。只有让平时上课中的军事管理式教学完全解冻,才能营造宽松的氛围。创新教育中的课堂评价内容,首先要注意谨慎地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听后友好地评价:“好,这是你自己的见解!”“说得很有道理!”

其次,要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对于小学生来说,发现、怀疑、猜测、想象、独特的见解等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如:有个学生提出“心肠”一词不懂,另一个学生:“老师,我可不可以说句话让他懂这个词?”我喜出望外:“太好了!你试试。”他说:“老奶奶总是做好事,心肠很好!”谁知提问的学生遗憾地摇头。我说:“别泄气,再想想!”另一个学生受到启发马上说:“老奶奶收养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儿,心肠真好!”提问的学生高兴地说:“懂了!”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能敏锐地捕捉创新的火花,正确地进行评价,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评价管理论文篇(7)

准确认识、恰当评价具体条件下的煤炭资源,搞好资源管理,是争取煤炭资源开发开采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效益整体最优的关键,也是实现煤矿企业决策与管理信息化、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基础。本论文以辅助开采与管理决策,提高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平为目标,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以矿井煤炭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作者主持承担的多个纵横向科研项目,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及煤炭资源与开发开采特点,利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技术经济结合,宏观微观结合,点面结合,定性定量结合,实际计算与计算机模拟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学科交叉综合等方法,运用采矿工程、技术经济、矿井地质、矿山测量多学科知识及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稳健数据处理、神经元网络、分形几何、层次分析、灰色系统、地质统计学等多种定量分析手段,从资源开发者、所有者,采矿权的出让方、受让方等不同角度,对矿井煤炭资源评价及管理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模型及政策建议,并已在平顶山、徐州、皖北等矿区多个煤矿得到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论文的主要成果有:

(1)在全面系统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论文以煤炭资源地质条件准确描述拟合、规律探索与预测为基础,以资源条件与开采指标关系模型构建为桥梁,以煤炭资源评价与管理为主体,结合技术经济分析、资源利用管理的调控政策研究,初步构建起了以煤炭资源评价预测、技术经济分析、开发开采决策连成一体为特色的煤炭资源评价与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实现了评价与管理的一体化、计算机化、实时化,实用化。论文关于煤炭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几乎覆盖了煤矿企业这方面的主要工作与存在问题。

(2)针对煤炭资源条件与开采指标数据多源、多相、精度不等、分布复杂、异值不可避免等特点,论文推导了有关稳健数据处理公式,开发了计算机程序,并大规模应用到资源评价与关系模型构建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论文实例研究表明,用稳健方法建立关系或预测模型,可大幅度提高精度,同时可以较好地析离出以往决策不合理部分、虚假数据或异值,具有去伪存真的效果,能避免有悖于采矿规律的模型出现,使预测值更加符合实际。

(3)论文总结归纳了煤炭资源条件单因素评价的基本内容、资源条件数据变化程度的常用估计方法,分析探讨了影响开发开采的主要煤炭资源条件因素、影响方式及其量化方法。根据平顶山矿区实际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向统计、分形几何等方法,揭示了该矿区主要井田内断层的若干统计规律,筛选出了断层对开采影响的基因素,得到了断层破坏指数的最优形式,建立了这一指数与开采指标的关系模型,提出了未采区或工作面内断层破坏程度及开采指标的预测方法及模型。实例分析表明,作者建立的工作面断层破坏程度预测模型与俄罗斯学者提出的模型相比,可提高精度一倍以上。

(4)论文收集了平顶山八个矿二千多个煤厚数据,进行了煤厚分布的正态性检验,分析讨论了煤层稳定性几种评价方法的理论与统计关系,从理论上解释了现场煤层稳定性分类出现矛盾的原因,说明了用多个指标评价同一资源条件因素时应注意的问题。

(5)通过基于不同目的的煤炭资源条件综合评价研究实例,深入探讨了综合评价中关系模型构建、隶属函数与权重确定、算子选取方法及其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了煤炭资源条件综合评价的六个特点,四个原则,五种方法,正是这些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总结、提炼,构成了矿井煤炭资源评价理论方法框架体系的重要内容。本论文中的煤炭资源条件评价方面的部分成果已在平顶山大庄矿、徐州三河尖矿、淮北岱河矿等煤矿得到实际应用。

(6)讨论总结了煤炭资源条件与开采指标关系模型构建的方法、步骤及注意问题,分析了采前采后评价值的误差特性,归纳提出了未采区评价值确定的采前评价结果校正法与预测模型法,并进行了实例研究;通过实例分析讨论了描述工作面资源条件与单产工效关系的稳健多元回归模型、灰色GM(0,h)模型、模糊综合评价——稳健回归模型、模糊综合评价——稳健趋势面模型、模糊控制预测模型、人工神经元网络模型的特点与效果。

(7)有些开采指标关系模型,如成本、售价等,要求全面考虑资源条件、开采指标随空间、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特征。但现有研究大都是针对特定年份或特定时间而拟合的,建模中一个煤层乃至整个矿井往往采用一个评价值,由此建立的模型过于粗糙,难以满足规律分析、指标预测等方面的要求。论文以资源条件与吨煤开采成本为例,提出了兼顾资源条件、开采指标空间——时间动态特征的关系模型构建方法,以曲线描述成本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以回归模型、神经元网络等模型反映资源条件与开采成本的关系,用专家评议或层次分析法、神经元网络法确定权重,以工作面作为资源条件评价单元,利用平顶山矿区十一对生产矿井最近6~8年的几百个采面、近百个年成本数据进行迭代构建了具有前述特征的关系模型,同时提出了基于基础数据增删的模型调整或重构方法,特殊情况(某些开采指标数据出现突变、逆变等)的判断及模型修正方法,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拟合及预测精度较为理想,比较符合实际。这些工作使实时、动态评价、预测成为可能。

(8)讨论了煤炭资源经济可采性评价的意义与评价原则,研究了费用效益法、采与不采对比法进行经济可采性评价的基本方法、模型及评价实例,根据平顶山矿区实际资料,揭示了开采工效、成本、灰分、售价增减对煤层经济可采厚度的影响,工作面单产与含矸煤层经济可采厚度的关系,矿井地质条件与经济可采厚度的关系,煤量类别与经济可采厚度的关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这方面研究成果已在平顶山、皖北等矿区得到应用。

(9)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回收状况,讨论了与采出率有关的现行可采储量与矿井设计可采储量、全矿井永久煤柱摊销、回采煤量与工作面采出率等概念及计算公式上的欠缺及改进方法,提出了储量发生增减时摊销方法、简便公式,给出了性质及适用条件,研究了合理采出率的确定、实际采出率测算等问题,提出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评价的内容、目标、方法及方案对比评 价、开发效益评价模型,给出了研究实例。

(10)基于现行放顶煤开采采出量及采出率确定方法,推导出了这种工艺采出量及采出率的误差估计模型,根据兖州南屯矿实际数据,计算出了误差估计模型中相应参数(即由统计产量改算实测产量所需的参数)的相似维、实验及理论变异函数,基于地质统计学理论,得到了三种采样方式、不同采样间距与上述参数估计误差、采出量相对误差的关系。该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放顶煤开采采出量及采出率的测算、标准制定等问题提供了依据及途径。

(11)采用公式推导与模拟方法,分析了有偿使用或资源资产化管理对资源浪费的抑制能力与不足,探讨了我国资源管理改革的取向,对资源税与资源补偿费、资源资产评估参数的获取、储量级别对评估价值的影响、矿产资源资产与矿业权的关系、激励机制与调控模式的构建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基于资源价值理论及非“三下”开采资源补偿费费率标准,推导出了“三下”开采资源补偿费的计算公式,提出了考虑储量误差的资源价值评估模型及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技术路线。

(12)论文讨论了煤炭资源资产价值及级差收益的概念、构成,提出了地质勘探成果价值、劣等资源的勘探费、劣等资源开采成本与售价、标准勘探费、标准投资、标准采出率、标准开采成本、标准售价、理论开采成本、理论售价等一系列概念、确定方法与模型;针对研究目的、要求、测算对象的特点,建立了煤炭资源资产价值与级差收益确定的理论模型和实际测算模型;收集了平顶山矿区十一对生产矿井600多个工作面数十万个资源条件与开采经营数据及有关图纸资源,构建了一系列具有空间、时间动态特征的资源条件与开采指标关系模型、评价参数确定模型,开发了软件系统,对平顶山矿区十一对生产矿井进行了实际测算,得到了各矿各煤层从1990年到20__年以矿区为基准的期内煤炭资源资产价值与级差收益、剩余煤炭资源资产价值与级差收益,分析得到了标准开采成本、标准售价、劣等资源条件、平均资金利润率、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对资源价值与级差收益的影响,提出了成果应用的领域与途径,测算达到了动态实时、可靠实用。

关键词:煤炭资源评价煤炭资源管理开采指标动态预测

开采采出率资源资产价值级差收益

StudyonTheTheoryandMethodofCoalResourcesEvaluationandManagementinUndergroundMine

Atract

Inordertoconductthemakingdecisionanddesignofcoalexploitationandproductivemanagementinundergroundmines,increaseexploitationdegreeandminingbenefit,andenhancerecoverycoefficientofcoalresources,meanwhiletocoiderthecurrentsituationinchinaandthefeaturesandexploitingconditionofcoalresources,inthisthesisthetheoriesandmethodsforevaluationandmanagementofcoalresourceshavebeenstudied.Thetheoriesandmethodsincludetousethecombinatioofseveralaroaches,suchastheoryanalysiswithpracticalexperience,techniquewitheconomy,macrocosmwithmicrocosm,partwithwhole,qualitativeanalysiswithquantitativeanalysis,numericalcomputationwithcomputersimulation,andinheritancewithiovation,andtoalysomeprinciplesandtechnology,suchasminingengineering,technical-economics,minegeology,minesurveying,andmathematicalanalysis,includingmathematicalstatistics,analytichierarchyproce,fuzzylogic,robustdataproceing,artificialneuralnetwork,graysystem,fractalgeometryandgeostatistics.Asaresult,thethesisputsforwardsomenewtheoriesandmethodsfortheevaluationandmanagementofcoalresourcesinundergroundmines,deducesandintegratestherelatedresearchachievementsathomeandabroad,andprimarilyformsanaliedsystem.Thesystemcanbeusedfortheconditionalevaluationandforecastofcoalresources,technical-economicanalysisandexploitingdecision,makingtheintegrationofevaluationandmanagement,doingnumericalcomputation,andguidingtheproductiveactivities.Themainachievementscanbeincludedasfollows:

1)Todiscuandsummarizetheprimarycontentsofsinglefactorevaluationofcoalresourcescondition,thecommonly-usingmethodofevaluatingindexchangedegree,andresearchtheindieability,principleandeffectsofrobustproceingtobeuseddata.Inaddition,onthebasisoftheconcentratedinvestigationofthestatisticforecastoffaultanditseffectonmining,thestatisticaltestaboutcoalthickneandcoalseamstabilityevaluation,andthequantitativeanalysismethodofsinglefactoranditseffectonmininghavebeenaccomplished.

2)Toanalyzethecharactersandprinciplesofsyntheticallyevaluatingcoalresourcescondition,presenttheeentialprinciple,characterofthelistingclaificationmethod,integratedindexmethod,systemscientificmethods,graphicalrepresentationandvisualization,andthetechniqueof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Andtwoevaluatingitancesaregiven.

3)Todiscutheestablishingmethodsandsteofrelatedmodelsbetweencoalresourcesconditionandminingtarget,andstudytheforecastmethodsandaroachesbasedonthevirginfieldevaluationvalues.Bymeaofsomeitances,toexpoundtheeentialityandeffectwhileusingrobustproceingtosetupthecomputingmodels.Takingthemodelresearchonthedailyoutputandworkefficiencyoftheworking faceofcoalminingasexample,alsotoanalyzethemodelestablishingmethodsandnoticeableproblems.Forestablishingrelatiohipmodelsbetweencoalresourceconditioandminingcost,thethesispresentsthemodel-establishingmethodscoideringthetemporal-atiallydynamicalcharactersofresourcesconditionandofminingtargets.

4)Todiscutheprinciples,methodsandmodelsforthedeterminationofcoalminingfeasibilityineconomy,workablethickneandreserves,andtoputforwardtherelatiobetweeneconomicallyworkablethickneandotherfactorssuchascost,price,ecificproductivity,workefficiency,andgeologicalconditioninsometypicalmines.

5)Tosetforththerecoverystatusofcoalmininginchinabymeaofindividualdataofrecoverycoefficient,alsodiscuthedeficiencyandimprovingmethodsofsuchconceptsandcalculatingformulaasworkablereservesanddesignworkablereserves,mine-widepermanentpillaramortize,extractionreserves,facerecoverycoefficientetc.Toputforwardamortizeways,simpleformulas,propertiesandalyingconditiowhencoalreserveschange.Onthebasisoferrortheory,geostatisticsandfractalgeometry,thethesiscompletestheerrorestimation,samplingandcalculationmethodsofrecoveryreservesandrecoverycoefficientwhentop-coalcavingminingmethodisperformed.Inaddition,thethesisdiscueshowtodeterminerationalrecoverycoefficientandevaluaterational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coalresources.

6)Inteivelyandsystematicallytoanalyzethecontrolabilityofresourcespropertymanagementonresourceswasting,thetheoreticalfoundationofresourcestaxandresourcescompeatingcharge,andtodiscuthedeterminationofresourcescompeatingchargeusing“threebelow”coalmining,theobtainmentofresourcespropertyevaluatingparameters,theeffectsofreserveclaesonresourcesvalue,therelatiobetweenresourcespropertyandminingrights,theencouragingmechanismofrationalexploitingandutilizingresources,themethodsofcompeationexploitation,andtheresourcesmanagementpattern.Alsotoputforwardasetofpoliciesandproposalsorientatedtoimprovingrational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