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21 18:54:13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篇(1)

1.1社会多元化因素严重

作为高职学校而言,相对于本科学校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学生毕业求职的时候,在学历上相对处于劣势状态,而且,作为文秘专业来说,属于纯文科类专业,专业技能是写作,相对于技工类理科专业而言,专业既能优势也处于劣势状态。

1.2经济多元化背景深厚

在固态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文秘工作是整个政府部门或企业单位里重要的“理论喉舌”,承担的是承上启下的宣传作用,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但是随着非公有制体制在我国经济建设中逐步的发展,许多单位不再单独设置文宣岗位或者淡化文宣作用,这对于文秘专业学生而言,打击是相当大的。

2.文秘专业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

2.1正确定义文秘工作岗位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秘书”工作的影响,大多人对文秘岗位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写作固然是文秘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但是对于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文秘岗位而言,二者绝对不是划等号的。文秘岗位既要处理社会交际问题,又要处理文案工作,是整个单位负责上传下达的一个关键环节。至于社会上一些对于文秘工作认识上的偏见和歧视,老师不要一味的否定,要因势利导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在这个过程中,要牢牢地掌握好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对于出现心理波动的学生,要及时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或心理干预,力争把学生的不健康思想扼杀在萌芽状态。

2.2正确理解文秘工作的思政教育重要性

目前,企业单位对文秘工作的人才需求量已经远远大于政府部门,因为在对外交往,特别是涉外交往工作中文秘工作人员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这个时候,明确自身岗位性质,树立好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是文秘工作人员的优秀素质体现。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树立以单位核心利益为主的集体荣誉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2.3明确文秘工作中思政教育的政治导向

在任何一个工作环境下,文秘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对政治的高度敏感性,因为日常的社会交际和文案处理工作势必要紧跟政治环境的变化进行,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必须培养学生一切从大局观念出发,一切以政治走向为主导。在这其中,政府部门的文秘还稍好一些,企业中的文秘往往在工作中忽视政治因素的存在。对此,学校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就要重点强调和要求学生做好相关的思政教育学习工作。让学生把文秘知识的学习和政治大局挂钩,培养学生灵敏的政治敏感素质,从而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在处理日常工作的过程中积极的为上级领导在政策决策导向上起到辅助作用,真正的成为领导的左膀右臂。在这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并不是一味的要求学生按照政治需要提供相关的文案给领导作为参考意见,那样就又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元化背景下,文秘工作要在政府决策引导下完成对企业相关文案的组织和整理。学生在这其中最为欠缺的是实践能力,而这种实践能力在课堂环境中根本学习不到,这就需要校方实习指导部门尽可能的安排学生到企业,最好是国有企业相关岗位进行实习,在实际环境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态度。在实践学习完成后,老师还要认真的对学生的实践报告进行汇总和点评,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

3.文秘专业思政教育未来方向

思政教育作为文秘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人生阅历的同时对学生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自身道德修养都是有帮助的,现在的思政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未来拓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一是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给学生创造信息互通平台,不仅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相关教育,在学生实习和上岗试用期阶段也要进行跟踪式教育;二是邀请一些工作业绩突出的毕业生,返校给学生现身说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讲解在文秘工作中应该树立的正确的思政理念;三是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实时掌握学生课余时间的心理变化,做到防微杜渐事无巨细。

4.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高校;外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关于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学科研究体系,公开出版发表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著述。研究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问题研究和实践问题研究两方面体现。

第一,理论问题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和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基本范畴层面,主要包括对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理论价值、学术地位、主要作用、理论本质等理论研究。如“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理论基础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近伟大成果为指导。”(1)在教育过程构成要素层面,主要包括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教育环境等理论研究。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教育对象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使他们具有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较高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素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2)大多学者认为教育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主要理论内容。关于研究的途径方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宏观论证到微观证明,从规范研究到实证分析,从人文科学的描述法、元理论分析、经济分析到自然科学的数学方法、建模方法等都有所涉猎。

第二,实践问题研究。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问题研究,其研究具体内容有所差别,基本都是围绕其实践的实效性进行研究的,研究思路大致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等。如梁金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问题现状》、冯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房晓梅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张秀荣和韦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张苗的《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邹楠的《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仲兆华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等文章,都是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层面进行探讨的。再如我国学者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艳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李伟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苏启敏的《价值反思与学生评价》、张秀荣和王瑞荪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文章,就是从解决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题维度来进行论述的。由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侧重单向灌输和说教,缺乏灵活多样的艺术方法,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者地位平等的双向交流模式、隐形教育模式,采取教育途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手段,从而有效提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发展与完善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本文将进行的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研究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还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大量的资料是重复的,新意不够。相关理论大多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性陈述、对面临问题的滞后性罗列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理想主义式期盼。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许多重要概念没有做出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现有许多含混不清的概念,如高校政治思想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教育、高校政治教育、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德育等等,这些概念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之前,无法建立统一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第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学术研究的应然程度较高,实证程度不够,仅仅依凭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来构建应然性的原理原则,应结合实践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多维度的实证分析。第三,理论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目前研究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是囿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常用研究方法。而且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经验问题研究多于理性分析研究、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宏观研究多于中微观研究。第四,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业课进行渗透的研究方面,学者基本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观层面研究较多,而在微观层面研究较少,具体措施或结合何种专业的研究大多不够全面或可操作性不强。

二、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已形成专业化研究体系,但从结合高等院校学生专业背景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数量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中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背景、航海专业背景、医学专业背景等专业领域背景当中,艺术专业背景研究如我国学者何勇和程辽撰写的《职场需求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尹振永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陶思璇的学位论文《综合大学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孙传辉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徐彩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敬芯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等;航海专业背景研究如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海峡、邱爱红、刘思、刘明明、田沙沙的学位论文《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我国航海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改进对策》、《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等;医学专业背景研究如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汉君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蔚的学位论文《“90”后医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春兰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我国学者李久东等撰写的《医学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等。可见,其著述形式主要是以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成果,偶尔散见于期刊等文献。这些结合中国高等院校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都缺乏理论性和专业性,仅简单罗列各个不同专业背景的特殊性,并加以简要分析,分别指出高等院校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试图阐述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对策。

从外语专业背景进行的系统化理论研究就更为鲜见,只有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代晓雅的学位论文《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婷的学位论文《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姬喻波的学位论文《外语专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等数篇文章。

另外还有二十余篇期刊论文形式发表的论文。首先,如以概括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为出发点,分析并论述相应问题对策的文章《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及其思路》(漳州师范学院学者项梅)、《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商应美等)、《外语类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刍议》(彭海)、《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引导对策探讨》(河北北方学院学者段汝和)、《试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集美大学学者肖振南)、《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分析》(苏惠芬等)、《新时期加强外语专业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高荟等)、《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黑龙江大学学者曲亮等)、《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心探析》(萧君虹)、《新时期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伍廉松)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学习背景、教育生活环境、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特殊性,并针对这些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原因分析和宏观对策研究,但这些研究重复率较高,大多是对特殊性和对策进行宏观层面的罗列和泛化研究,没有深入研究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深层原因,也没有从微观层面出发给出具体对策和方法路径。

其次,如从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进行论述的《入世后外语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曹文泽等)、《关于外语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大连外国语大学学者李宝章等)、《外语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四川外国语学院学者陈洪丽)、《新媒体时代外语类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策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者迟鸥)、《外语院校育人特点分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者刘伟)、《对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以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学者张钊等)、《加强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广东海洋大学学者谢睿萍)等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从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在中国外语类高等院校的管理层面论述了外语专业背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对策。

再次,如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放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分析外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强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途径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网络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刘练)、《互联网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x睿萍等),这些文章虽然及时关注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息化特征,并根据时代背景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进行了合理分析,但并未将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及解决困境的对策路径与时代背景直接联系起来,也没有做出系统化专业化的深入研究。

第四,如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方面的论述来研究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浅析外语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与对策》(四川外国语大学学者张庆虹)、《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研究》(闫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化哲学研究》(张家政)、《涉外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略》(笔者)、《浅析在外语专业学生中开展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田雨)、《思想政治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杜琳娜),这些文章大体分析了目前中国外语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从宏观层面提出一些相应对策路径。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外语专业课的两种课程教学角度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外语专业学生特点进行外语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互渗透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改进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但这些文章大多没有对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的对策和路径不够全面具体,同时实际操作性不强。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看,以上相关研究成果还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外语专业背景下中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依据,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部分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但在相关研究成果中还是缺乏权威性著作和系统性论述,经验问题研究多于学理性研究,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宏观理论研究多于中微观理论研究。现有研究成果大都是简单罗列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泛泛分析导致这些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而从宏观层面给出相应对策和路径。因此,结合时代特征、社会背景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对其内涵做出准确解读、对其理论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对其困境及其产生根源做出详尽论述、对其调适路径和对策方法进行合理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秀荣,韦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注释:

(1)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专业与学科体系中开始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的,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梳理建设历程、分析发展原因和总结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简要历程

1.思想政治教育(1984—1995)

设置本科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奇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

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指出“: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

教育部于1984年连续发出三个文件,布置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本科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的工作。1984年正式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全国首批办学点共13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几年本科层次的办学经历、经验积累以及社会需求,党中央、教育部、各高等学校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可以进入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示“有关院校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好第二学士学位班,并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军事学一级学科中增设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经过严格审批程序,1988年全国10所高等院校获准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年学科评议组正式通过相关学校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996—2005)

199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开始领衔挂靠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博士生。这是全国首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1995年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专家组到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进行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作综合评估。准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调研组建议: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博士点。

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新目录的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代码为030205。

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全国只有三家: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清华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合作)。1997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科层次的政治教育(师范)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并,名称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设置师范与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既可授法学学位、也可授教育学学位。从此,形成了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上的不一致。

3.思想政治教育(2006—)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12月23日的学位【2005】64号文件指出:“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

从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得到统一。2008年4月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共包括6个二级学科。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3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2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6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47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2个,思想政治教育66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二级学科硕士点842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4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00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89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96个,思想政治教育253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点大约300个。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什么能够在短短24年间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今后怎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党中央高度重视、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继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1.党中央高度重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一,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事特办、重点扶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以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为总书记党中央,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表了许多重要指示,颁布了中央16号文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贯彻特事特办原则。从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到2005年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06年批准2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都是中央文件决定的,无一不是特事特办,没有其他如何一个学科享有这样的规格;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其中,在设立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定和要求等,都是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具体举措。

第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重点扶持得以落实。教育部先后由政教司、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司等一个甚至两个司局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各省市自治区、各高等学校也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这一学科和专业。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幸运之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组织保障。

2.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客观基础

第一,设置、建设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事业需要确保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克服和清除各种消极落后现象和不良社会思潮,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与发展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和支撑。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宣传与传播,需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了这一重大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果为此提供了理论、原则、思路与方法。

3.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

专家学者是个广义的概念。教育部、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等学校的很多相关领导同志,他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家学者,有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专家学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离不开专家学者辛勤努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仁申请和完成了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出版了众多著作与教材,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包括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奖励;在学科理论创新、完善学科体系、学位点建设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等各个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第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及学术委员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以及沟通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团结队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研究会在、教育部领导下,1984年2月在上海成立。至今已拥有31个省区市、军队院校系统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体会员33个。研究会举办学术会议、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专著与论文的评奖、出版论文集、创办学术性刊物《思想教育研究》、成立学术委员会,加强与有关学科专家学者的联系,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2007年春开始,学术委员会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及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两大专题进行研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分别承担两个系列共22项专题研究,预定于2008—2010年分批出成果。

第三,报刊杂志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都定期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版面;《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求是》等都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刊物的办刊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最近,《北京教育》出版了《北京教育(德育)》版。报刊杂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发挥了媒介平台作用,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提升了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刊物品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与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改革开放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对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为改革发展稳定、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生命线”工程提供理论、学理和人才支持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结论提供学科依据。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的问题就引起了争论和讨论。如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1982年,、教育部联合召开政治理论教育座谈会,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一直存在疑问。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才从学理和学科层面解决了这一问题,结束了一些无谓的论争。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提供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提法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被党中央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所确认。但从理论与学科、历史与现实等角度科学论证和系统证明生命线结论,使之建立在理论和学科之上,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充分发展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创办以来,培养了数十万优秀人才,大量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奋战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更加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得以确立,不再存在其他概念和说法,避免产生歧义和造成混乱。16号文件也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上述6条重要原则的确立,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结晶。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明确和规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等,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与效果的有效结合。上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取得的共识,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成果,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比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学科基础。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观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六个二级学科支撑,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四门课程分别具有直接对应关系。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强有力支撑。

3.设置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第一,先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具有重要作用。1996年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两个大方向中的一个,而且是学科体系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科。在2005年底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独具特色、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也是中国大学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重要保障。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置,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12个学科门类中,虽然在哲学、经济学等门类中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学科,但始终缺少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等六个二级学科的设立,填补了从整体上系统研究、把握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空白,使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春天已经来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进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1983年7月1日)[DB/OL](2007-06-07)[2008-10-26]/xwzx/gnsz/szyw/200706/07/t20070607_11633643.shtml.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的通知》(1984年9月4日)[DB/OL](2005-06-20)[2008-10-23]/viewtitle.jsp?url=3964412.

[3]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5年8月1日)[DB/OL](2008-04-19)[2008-10-29].

[4]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29日)[DB/OL](2001-09/06)[2008-10-18]/20010906/3000447.shtml.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篇(4)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996—2005)

199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开始领衔挂靠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博士生。这是全国首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1995年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专家组到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进行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作综合评估。准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调研组建议: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博士点。

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新目录的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代码为030205。

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全国只有三家: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清华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合作)。1997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科层次的政治教育(师范)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并,名称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设置师范与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既可授法学学位、也可授教育学学位。从此,形成了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上的不一致。

2.思想政治教育(1984—1995)

设置本科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奇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

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指出“: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

教育部于1984年连续发出三个文件,布置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本科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的工作。1984年正式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全国首批办学点共13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几年本科层次的办学经历、经验积累以及社会需求,党中央、教育部、各高等学校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可以进入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示“有关院校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好第二学士学位班,并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军事学一级学科中增设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经过严格审批程序,1988年全国10所高等院校获准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年学科评议组正式通过相关学校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3.思想政治教育(2006—)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12月23日的学位【2005】64号文件指出:“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

从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得到统一。2008年4月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共包括6个二级学科。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3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2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6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47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2个,思想政治教育66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二级学科硕士点842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4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00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89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96个,思想政治教育253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点大约300个。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什么能够在短短24年间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今后怎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党中央高度重视、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继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1.党中央高度重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一,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事特办、重点扶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以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为总书记党中央,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表了许多重要指示,颁布了中央16号文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贯彻特事特办原则。从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到2005年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06年批准2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都是中央文件决定的,无一不是特事特办,没有其他如何一个学科享有这样的规格;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其中,在设立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定和要求等,都是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具体举措。

第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重点扶持得以落实。教育部先后由政教司、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司等一个甚至两个司局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各省市自治区、各高等学校也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这一学科和专业。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幸运之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组织保障。

2.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客观基础

第一,设置、建设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事业需要确保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克服和清除各种消极落后现象和不良社会思潮,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与发展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和支撑。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宣传与传播,需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了这一重大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果为此提供了理论、原则、思路与方法。

3.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

专家学者是个广义的概念。教育部、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等学校的很多相关领导同志,他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家学者,有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专家学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离不开专家学者辛勤努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仁申请和完成了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出版了众多著作与教材,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包括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奖励;在学科理论创新、完善学科体系、学位点建设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等各个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第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及学术委员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以及沟通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团结队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研究会在、教育部领导下,1984年2月在上海成立。至今已拥有31个省区市、军队院校系统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体会员33个。研究会举办学术会议、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专著与论文的评奖、出版论文集、创办学术性刊物《思想教育研究》、成立学术委员会,加强与有关学科专家学者的联系,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2007年春开始,学术委员会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及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两大专题进行研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分别承担两个系列共22项专题研究,预定于2008—2010年分批出成果。

第三,报刊杂志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都定期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版面;《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求是》等都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刊物的办刊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最近,《北京教育》出版了《北京教育(德育)》版。报刊杂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发挥了媒介平台作用,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提升了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刊物品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与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改革开放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对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为改革发展稳定、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生命线”工程提供理论、学理和人才支持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结论提供学科依据。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的问题就引起了争论和讨论。如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1982年,、教育部联合召开政治理论教育座谈会,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一直存在疑问。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才从学理和学科层面解决了这一问题,结束了一些无谓的论争。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提供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提法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被党中央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所确认。但从理论与学科、历史与现实等角度科学论证和系统证明生命线结论,使之建立在理论和学科之上,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充分发展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创办以来,培养了数十万优秀人才,大量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奋战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更加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得以确立,不再存在其他概念和说法,避免产生歧义和造成混乱。16号文件也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上述6条重要原则的确立,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结晶。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明确和规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等,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与效果的有效结合。上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取得的共识,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成果,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比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学科基础。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观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六个二级学科支撑,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四门课程分别具有直接对应关系。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强有力支撑。

3.设置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第一,先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具有重要作用。1996年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两个大方向中的一个,而且是学科体系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科。在2005年底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独具特色、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也是中国大学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重要保障。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置,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12个学科门类中,虽然在哲学、经济学等门类中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学科,但始终缺少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等六个二级学科的设立,填补了从整体上系统研究、把握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空白,使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春天已经来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进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自1984年至今,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简要历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必将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德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建国以来,基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高校曾经设立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等本科专业。其中前六者的学科基础是单一性的,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行分类的研究和教学,后三者的学科基础是综合性的,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有鲜明的教育性。随着学术的发展,前六者逐步从高校本科招生目录中淡出,后三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把后三者整合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符合学科发展的逻辑,也是高等教育经济原则的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就要体现这种整合精神,既要培养社会各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又要培养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者,并在此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输送合格生源。

一、为社会各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

1983年6月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提出,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同年7月中共中央下发了批转该Ⅸ纲要》的通知,认为纲要》是现代化建设时期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个很好的文件,其基本精神、原则和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为了贯彻落实该文件,1984年4月,((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提出,为了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该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这是我国第~次采取正规化的办法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1993年l0月《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规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级专门人才”。从这个文件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扩展到“党政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随着该专业的发展,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把培养目标扩展开来,主要为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

1.高等学校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第一个服务对象。1984年设置该专业的当年主要为高校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同年6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的意见规定其培养目标是使高等专科文化程度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毕业后继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招生对象为“在高等学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三年以上的现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试办思想政治专业在职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规定,为了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从1987年起试办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学士学位班。1987年9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仍然强调其培养目标主要为高等学校及党政机关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

2.党政军机关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我党的一大特色。但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加上有些地方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建设重视不够,许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薄、价值观念扭曲。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努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服务于党建,为党务部门输送专门的政工人才是本专业设置的重要使命。行政机关以及立法、司法机关是国家的权力机关。立法机关是民意表达机关,行政机关是法律执行机关,司法机关是法律监督和裁判机关。在这个系统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实现领导的基本手段党组织和政工部门就是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使国家权力系统得以有效运转。

军队政治工作是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是为军队建设和完成作战任务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其他服务的工作。政工人员主要由军事院校的军队政治工作专业来培养,但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还要地方院校的思想政治专业培养的人才来补充。因此,有不少地方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把为军队培养政工人才包括在内。

3.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企业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核算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机构,它履行一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企事业单位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工人运动首先发生在企业领域。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强和改进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而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求专业化的政工人员来充实队伍,使思想政治工作摆脱经验形态,向科学形态迈进。社会团体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全国性社会团体近2000个,其中有行政编制或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近200个,其中,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全国妇联的地位特殊,中国文联、科协、侨联、作协、残联、红十字会等也有重要影响。这些社会团体是党团结和联系社会诸行业的群众性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这些组织的基本手段。正是通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社会各行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为中小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中小学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1998年3月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规定,学校党组织的负责人、主管德育工作的行政人员、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团委书记和少先队辅导员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为中小学培育德育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职责。

1.为中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为中等学校培养政治理论师资是政治教育专业设置的初衷,1952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提出,“各大行政区应选择具备适当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政治教育系或政治教育专修科,培养中等学校的政治理论师资。”按照这个指示,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开政治教育专业,逐渐铺开,全国设立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很多,这一模式延续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针对专业设置存在过细过窄的现象,拟将“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6月正式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针对该专业只培养政治理论课教师,而不培养德育工作者的状况,明确规定其培养目标为“中等学校合格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这是一次重要改革,培养目标拓展到全部中学德育工作者(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是德育工作者)。1993年7月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师范类)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非师范类)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保留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生)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非师范生)两个培养目标。1998年公布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仍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

从以上梳理看出,初始的师范类“政治教育”专业中间经“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最终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其培养目标一直有中学政治课教师,现在演化为中学德育工作者,这是一个逐步走向全面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者的骨干力量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第一,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中等学校一般设一名副校长分管德育工作,主要职责是组织德育队伍,审定德育工作计划,督促检查班主任工作,检查政教处工作,协调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部门的工作。第二,政教处工作人员。政教处(有的称教导处、德育处或教育处)是在校长领导下实施德育的职能部门,具体组织安排学校的德育工作。第三,班主任是班级实施德育大纲的具体组织者,班主任工作做好了,学生德育工作就落到了实处。第四、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专业人员,是学校德育队伍的重要骨干。他们扮演双重角色,既要做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者,又要做思想品德的示范者。第五,团队干部。共青团、少先队作为青少年的群众性组织,是青少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和政府进行德育工作的有力助手。

2.为小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长期以来,为了满足普及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我国建立了三级师范体制,即中师、师专和师范大学,分别培养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其中,中师培养的是全科教师,这种培养模式在当时的情况下满足了普及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弱点是不利于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社会上并不太认同小学教师职业是专业性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学历低是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近年来设置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1997年4月教育部“培养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专业建设研究”立项,1998年秋,原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率先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专业,随后,首都师大、上海师大、东北师大相继开设此专业。该专业的设立解决了我国小学教师高学历化的要求问题,又为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师范过渡提供了新思路,但仍然不能解决小学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培养的仍然是全科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学校设置文理两个方向,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为文理分工不是真正的学科划分。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正在发生的教师教育改革为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出路。教育部2003年工作要点》提出提高办学层次,推进师范院校改革,鼓励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新世纪以来,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基本上是循着综合性大学的思路进行的,在综合性大学开设教育学院,在师范院校开设非师范专业,一些师范院校改制成综合性大学。这种改革符合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便于同国际接轨。从1998年始,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进行了教师教育模式的探索。有的学校在前3年中开设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综合课程融为一体,不分专业。第4年,除开设少量的专业选修课外,综合性大学着重对学生进行教师教育理论和技能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师范性素养。此乃“3+1”模式。有学者主张探索“4+1”模式(本科四年加一年教育专业课程)和“4+2”模式(本科加两年教育硕士)等。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改革是国际潮流,也符合我国的实际,既解决了小学教师的高学历化的要求问题,也解决了小学教师的专业问题。

小学德育工作者培养可以采取教师教育的模式,“3+1”模式、“4+1”模式和“4+2”模式均可探索。前几年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通过几年的培养,能够胜任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然后让那些愿意从事小学德育的学生继续修教师教育课程,取得小学教师资格,成为高学历、专业化的小学德育工作者。

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输送生源

高校本科不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还要为研究生输送生源。一个专业为哪个学科输送生源决定于这个专业主要接受的是哪一个学科的规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调整充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输送合格生源。

1.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孵化器职能

1984年Ⅸ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规定的“专业必修课程参考目录”提供了3类理论课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主要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等,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课程,专业课主要包括马列原著、思想政治教育概论、党团工作等。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构成一个体系,该专业主要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规训,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中共党史等学科输送生源。而这些学科又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门类,不但跨一级学科,而且跨门类。这说明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不成熟,没有自己稳定的学科基础,接受的规训来自多学科,也为多个学科门类输送生源。正是由于它的不成熟,使它成为改革开放之初学科恢复时期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孵化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衍生了哲学学科门类,有些学校在此基础上申报哲学本科专业;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经济学本科专业;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以及中共党史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政治学相关学科,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政治学本科专业;许多学校的法律专业本科也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法学概论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孵化器职能发挥得很充分,很多高校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有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群以及文科专业的专业群。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调整充实

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终结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孵化器职能,为本专业提供了属于自己的一级学科,该专业从此有了自己的学科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2008年,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就有了六个二级学科,形成了学科体系。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l2月64号文件的一段话:“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教学体系。在本科教育中,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较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大学生。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梅荣政教授主张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之外另起炉灶,设置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生提供本科生源。对此学界有不同看法,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讨论不多。此问题关涉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是另起炉灶好,还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调整、充实其培养方案好呢?笔者认为,后者更好。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这是规范和改造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需要。该本科专业学科基础混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中共党史等学科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门类,学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学术共同体。这些围绕一个本科专业来转,给人的印象是该本科是个大杂烩,学生是“万金油”式非专业学生。报考研究生时,学生流向不同的学科门类,有的从哲学进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领域,有的从政治经济学进入西方经济学领域,有的从科学社会主义进入政治学理论领域,有的从国际共运进入国际关系领域,有的从党史进入史学领域,这种现象在其他本科专业中绝无仅有。第二,这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提供本科生源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很多,但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有本科生源。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素质不高,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学位论文选题不规范,遵循本科路径进入马哲、政治、科社、党史领域,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空壳化。如果用该一级学科所属六个二级学科作为主干课程改造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问题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困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困境就能同时解决。第三,这种调整符合教育经济原则。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之外另起炉灶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本科专业,两专业同时并存,两班人马互不交又地从事本科教学,这是学术资源的浪费。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实现方式,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贯通。两个专业同时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都将是十分尴尬的事,一所大学如果搞两套这样的建设,资源有限,无能为力,搞一套建设则与两个专业的名称不符。只有合二为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调整、充实、改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才能名实相副,有利于建设和管理。

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明确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双方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高校明确学科定位,整合学术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与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多数学校都是分属两个部门,一个归属于政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等),一个归属于社科部(或马列部),两支队伍分别进行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如果按照上面的论述,修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优势明显。原因如下,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一个培养目标是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高校党政部门、各院系党务工作者、辅导员都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二者具有一致性。这样,高校的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可以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教师资源将是十分丰富的,根本不存在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这些从事实际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给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上课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党的书记讲党建课,团的书记讲团的工作课程,太恰当不过。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二个培养目标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公共课教学部门进行大学生德育教学,根据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要求,中小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是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一致性关系,故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课程与大学生公共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要求具有一致性,这样,两支教学队伍可以整合。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三个培养目标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输送生源,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教师、公共政治课教师、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学科归属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这三支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专业成长的引路人。

2.为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基本思路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条件,也是反映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特色专业因其所具有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它必然是高校品牌创建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由教育部统一确定,全国趋同性较强。

如何在不违背专业性质的基础上办出特色是个普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首先要求是思想政治专业,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精神实质,其次是如何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和本校资源状况提炼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三个培养目标为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思路,不同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在某一培养目标上下功夫。第一,综合性本科院校可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上下功夫。1984年设置该本科专业的高校,开设此专业之初培养目标就定位在思想政治工作者上。这类高校应利用其历史资源进一步凝炼特色,课程设置要向思想政治工作者方向倾斜,比如党的建设、团的工作、社会调查等课程应得到重视。不同的学校还可在部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体现特色,如党内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等等。第二,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发挥其师范教育优势,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培养上着力。原来的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学德育工作者为主,且几乎所有高校雷同。而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之一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小学德育工作者是一个亚目标。有些学校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培养上定位,开设小学德育、少先队工作等方面的课程。第三,全国重点大学可以把特色定位在为研究生输送生源上。重点大学学术资源丰富,本硕博学位点齐全,本科生素质较高。这类高校的课程应向理论性倾斜,如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专业英语等。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56-02

医生是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职业。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其思想道德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今后我国卫生行业整体的医德医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医学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主体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契合程度,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医学生思想品德养成规律,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尤其是医德规范有意识地灌输给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医学职业精神、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等得到显著提高,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提供强大而有力的思想保证。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只有达到了预期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称得上具有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与方式的有效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所应涉及的重要方面。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应该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广大医学生的职业追求和现实需求、与现实社会医学发展相契合,能够帮助医学生理解和回答自身成长以及医疗卫生领域的现实问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性是指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安排教育内容和调动医学生学习积极性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要合乎医学生的需要,受到医学生欢迎。作为专业特色鲜明的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必须具备与专业领域相符合的特殊内涵。首先应该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念,以此作为自己从事医学学习和工作的第一使命和责任。其次,要领会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自己的从事医学工作的道德规范。最后是使医学生树立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理念,掌握医学相关的法律知识,以此作为约束自己医务工作言行的基本准则。

二、当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医学院校历来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过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出大量合格的医学人才,但由于受到社会因素、学校教育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影响,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缺乏鲜明的医学特色,脱离医学教育的实际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本科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另外每学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这些课程侧重于政治理论的灌输,就适用于全国本科院校的统编教材而言,它不可能照顾到专业特色。加之绝大部分专职政治理论教师是文科院校毕业,本身缺乏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教材和教师两方面的因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缺乏针对性,在政治、道德知识与医学知识之间没能找到结合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计过于理想化、整齐化、单一化。

(二)课程体系重医学技能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

受到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与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相比,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明显缺失。美国、德国的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在20%—25%之间,英国、日本也达到10%—15%,而我国人文课程占总课时比仅为8%,且大部分为政治理论课程,这些课程只重视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的课程体系,使得目前我国医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不高,直接表现为部分医生的人文素养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三)教育主体重视发挥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忽视医学专业课教师作用的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整个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完成政治引导、道德培养的基本功用外,还应通过文化熏陶、能力培养,完成对医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而实际情况是,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政治理论,授课内容与医学专业精神和专业内容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社会科学与医学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互补强化;而医学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教学和技术传授,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从而造成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脱节,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青年教师 专业素养

[作者简介]戴小江(1965- ),女,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庆 40007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重庆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调研及培育策略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GX-13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78-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为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任务而组建的,政治性、学术性和师范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既要按照教师专业化的一般标准来建设,又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制约,尤其要重视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了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德、精良的业务水平,才能正确教导学生,做学生成人成才的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以一种整体结构形态存在的,由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专业精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高校其他教师的不同之处,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精神包括坚定的政治信仰、较高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专业知识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精通的相关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育知识和实践知识等。专业技能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教学和学术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包括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能力、解惑释疑的能力等。这三个方面集政治性、学术性和师范性为一体,较好地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特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加强专业制度建设,提升专业的社会吸引力,巩固青年教师的专业意识

虽然自“05方案”实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有了依据和目标,但与数学、土木、历史、中文等专业的教师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时间不长,专业制度成熟度不高;加上有些高校领导并不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占用课时多,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谈不上专业化建设;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青年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有待提高。这些因素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社会吸引力减弱,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对自己专业的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收入偏低,在学校的地位不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教师专业制度建设和教师专业社会吸引力提升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既要依靠教师积极进取,实现专业自主,又要依靠专业制度的建设和专业社会吸引力的提升来保障。特别是在教师专业意识薄弱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际行动来推进专业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专业的社会吸引力,巩固教师的专业意识。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骨干教师参观考察、研究生课程设置、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标准、教师队伍培养规划等相关的文件,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上了专业制度建设的轨道,教师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与高校其他专业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制度的成熟度和专业的社会吸引力仍有待提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根据文件精神形成的各项制度能否得到长期有效的执行,直接影响青年教师形成稳定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有关部门必须督导各项制度的执行,使专业制度建设走上常态化发展的轨道。要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在教师培训、项目资助、宣传推广等方面形成制度化安排,为激励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搭建更多平台,使教师成为受人尊敬的群体。

二、加强专业精神培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专业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坚定的政治信念又是专业精神的首要因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区别于一般高校教师的重要标志。随着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教师的思想理论素质和道德修养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一部分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未能达到应有的要求,特别是在理想信念方面,有的青年教师虽然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还有些犹疑;有的青年教师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冲击下,已经放弃信仰马克思主义,转而信仰其他主义;有些青年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看成单纯的技术工作,认为只要提高教学水平就能上好课,与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没有关系。甚至有一些青年教师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课堂上散布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业精神培育,要通过教育培训、制度约束、奖励惩罚等措施来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特别要注重解决青年教师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不能理性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也不能进一步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谈不上很好地解释和论证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才能下功夫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因此,切实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是强化专业精神培育的关键。一方面要强调政治纪律监督,对于个别在课堂上宣传错误价值观的青年教师一定要将其调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另一方面要有目的地引导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文献,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教师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当然,“各级领导带头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并带动整个社会形成尊重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氛围,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树立正确信仰不可缺少的条件。”①

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这里的“知识”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教学实效而应具备的知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但现在有些青年教师虽然拥有文史哲、经政法等学科背景,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甚少;一些青年教师虽然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背景,但仍然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较肤浅的问题;大多数青年教师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接受过系统的学术教育,但从师范学院毕业的教师较少,师范技能较弱。这些因素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有的政治性、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综合知识大打折扣。一些青年教师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弱,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解读有限;一些青年教师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这些都是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差、教学教育知识弱的体现。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决定了教学说服力,但现在很多担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青年教师连《选集》《邓小平文选》都未通读过,根本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深刻理解。不少青年教师缺少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其知识储备难以应对当今独立意识强、质疑精神强的大学生。

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学科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通过绩效考核机制使青年教师学习理论知识,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迫切,完善的激励机制能激发青年教师不断学习的潜能。另一方面应从组织管理的角度,适当减轻课程负担,使其有一定的自学时间。同时还要强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学历提升、课程进修、教材培训、思想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对于拥有文史哲、经政法等学科背景的青年教师,要将所学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教师必须围绕自己讲授的课程重新整合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这种知识体系转变为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的专业知识体系。

四、加强专业能力提升,提高教学水平

这里的“能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教学实效而应具备的技能,是教师对“怎么做”的知晓。大多数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课程教学的能力,但教学效果就要另当别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启迪大学生思想、塑造大学生信念的课程,除了传授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知识外,还要对大学生解惑释疑,使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就不能停留在顺利组织教学的层次上,还必须具备提高教学实效的技能,如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将晦涩的理论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等。另外,虽然大批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力军,科研逐渐成为高学历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但他们往往存在重视科学研究,轻视教学,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研究远远少于对学科内容的研究,导致他们的教学手段单一,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深入实践,了解学生,提高教学能力是当好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能够恰当地运用教学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既生动活泼、有吸引力,同时又有透彻的理论分析,有说服力,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是要有真学问,要透彻掌握所教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论;二是要读懂学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困难、思想问题;三是要有好方法,要运用教学艺术手段,使学生欣然接受教学内容。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好的教学方法尤其重要,一方面要不断总结长期教学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努力进行教学研究,以获取好的教学方法。青年教师大多刚参加工作不久,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的教龄更短,而且很少进行教学研究,所以高校要调动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在教学中的投入、教学研究成果与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及表彰奖励挂钩,通过制度引导,推动青年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注释]

①葛仁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8(3):6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