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

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31 21:48:40

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

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篇(1)

①经省(市)自治区批准,原教育部或国家教委备案的各类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汉语言文学本科段。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段考生可以同时报考本科段的课程,但在本科段毕业时,必须有专科段毕业证书。

②凡取得教育部认可、属国民教育序列的各类高等学校(含自学考试)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文凭的、参加本专业本科段的应考者,均须加考本专业基础科段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古代汉语三门课程。

③年龄在40岁以上的应考者,可以申请免考本科段的外语课程,但必须加考三门选考课,并且不授予学位。

2.法律专业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法律、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律师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本科段。监所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民事诉讼法学(5学分);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本科段,须加考法理学(7学分)、宪法学(4学分)、刑法学(7学分)、民法学(7学分)、民事诉讼法学(5学分);

③40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须加考3门选考课程,14学分。

3.行政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除政治学类的行政管理专业、市政管理专业、乡镇管理专业、人事管理专业、后勤管理专业、机关管理与办公自动化专业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需加考3门课程;政治学概论(6学分)、法学管理学(6学分)、法学概论(6学分)。

②非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需加考5门课程:政治学概论(6学分)、现代管理学(6学分)、行政管理学(6学分)、法学概论(6学分)、公文写作与处理(6学分)。

③凡经济管理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可免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学分)。

4.英语专业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凡取得教育部认可、属国民教育序列的各类高等学校(含自学考试)英语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须考本科段的全部课程。

②各类高等教育形式的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段,必须加考综合英语(二)、听力、口语三门课程。

5.会计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凡取得国家承认的各类高等学校的会计学、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均可直接报考会计学专业本科。

②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中级财务会计(8学分)、成本会计(5学分)、财务管理学(6学分)。

③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学分)、中级财务会计(8学分)、成本会计(5学分)、财务管理学(6学分)、管理会计(6学分)。

6.护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护理工作人员,已取得护理专科毕业证书或护理大专层次专业证书(需补足护理专科段所缺科目,不再发专科段毕业文凭),同时取得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资格证书,并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可以参加本专业的学习、考试。

7.护理学专业专科报考条件:

护理工作人员,已取得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资格证书,并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可以参加本专业的学习、考试。

8.中药学专业专科报考条件:

已取得国家人事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国家医药管理局)批准颁发的职业药师(中药)资格证书者,可以报考。

9.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经济管理类非本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已通过的课程可免考)生产与作业管理(6学分)、市场营销学(5学分)、企业会计学(6学分)。

③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已通过的课程可免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学分)、企业管理概论(5学分)、生产与作业管理(6学分)、市场营销学(5学分)、企业会计学(6学分)。

④已通过原经济类计划中财务管理学课程(4学分)的考生,报考本专业时可顶替财务管理学(6学分)。

⑤已通过原经济类计划中企业经营战略概论(7学分)的考生,报考本专业时,可顶替企业经营战略(6学分),但应加考专科段的一门专业课。

10.公安管理专业基础科段、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报考公安管理专业必须是公安民警,边防、消防、警卫部门的武警干部,公安院校在校生(含公安院校毕业待就业人员)。凡上述范围之外人员一律不准报考。

②具备上述条件者可直接报考公安管理专业基础科段。

③已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安管理专业和刑事侦察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可直接报考本专业本科段。

④已取得国家承认的法学类、公安学类有关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报考公安管理专业本科,须加考刑法学、公安学基础理论两门课程。

⑤根据全国考委“考委[1997]5号”通过规定:凡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等教育形式非公安、非法律专业专科毕业证书的公安系统在职人员,参加公安管理专业本科段考试,必须加考本专业基础科段中的宪法学、公安管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公安基础理论五门课程。

11.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工科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段);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该专业,可免考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英语(二)、物理(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五门课程。

②其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段),需要加考工程力学(一)、机械设计基础和电工技术基础等三门课程。

自考专业级科目

12.经济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报考本专业者,必须参加《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的考试,不论在各类高等教育形式中是否学过该课程。

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者,须加考专科段的经济法概论(财)、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财政与金融和基础会计学四门课程。

13.档案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档案管理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中文、汉语言文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秘书学、行政管理学、历史学、党政干部专修等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两门课程。

③其它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五门课程。

1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已获得本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可继续参加本专业独立本科段课程自学考试。

②已获得电工类非本专业专科(含以上)毕业证书者,须加考电力系统基础课程。

③已获得工科类非电工类专业专科(含以上)毕业证书者,须加考电工原理、电机学与电力系统基础三门课程。

15.计算机通信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电子类通信技术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电子类非通信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信号与系统(5学分)、通信技术基础(4学分)或数字通信原理(4学分);

③理工科类非电子类专业专科毕业生,须加考信号与系统(5学分)、通信技术基础(4学分)或数字通信原理(4学分)、非线性电子电路(4学分)。

16.邮电管理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管理类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非管理类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管理学原理(6学分)、经济法概论(财经类)(4学分)。

17.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或原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电子电工信息类非本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

③工科类非电子电工信息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342)(4学分)两门课程;

④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电子技术基础(三)(4730)(7学分)两门课程。

18.监所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正在读大专的监狱、劳教系统的人民警察、职工。

②非法学类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7学分)、刑法原理与实务(一)(7学分)、狱政管理学(5学分)、监狱学基础理论(5学分)四门课程。

19.市场营销专业(独立专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凡取得国家承认的各类高等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均可直接报考市场营销专业本科。

②经济管理类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市场调查与预测(6学分)、市场营销学(5学分)、谈判与推销技巧(4学分)。

③非经济管理类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学分)、基础会计学(5学分)、市场调查预测(6学分)、市场营销学(5学分)、谈判与推销技巧(4学分)。

20.旅游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旅游管理、饭店管理专业、导游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经济管理类非旅游管理、非饭店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旅行社经营与管理(5学分)、饭店管理概论(5学分)、旅游市场学(4学分);

③其他专业专科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学分)、旅游市场学(4学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5学分)、饭店管理概论(5学分)、旅游与饭店会计(6学分)。

21.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新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本科段。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本科段,须加考新闻学概论(6学分)、中国新闻事业史(6学分),新闻采访写作(10学分),报纸编辑(6学分)四门课程。

22.教育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师范教育类非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生须加试“教育学”,非师范教育类专科须加考“教育学”、“心理学”。

23.计算机网络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电子电工信息类各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

②理工科非电工电子信息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原计算机原理2384);

③非理工科专业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的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需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原计算机原理2384)和高级语言程序(一)(0342,4学分)。

24.电子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电工技术、通信技术、广播与电视技术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电子类非上述三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非线性电子电路(4);

③理工科类非电子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非线性电子电路(4),数字电路(4)。

25.农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植物生产类(农学、植保、土化、果树、蔬菜、园艺、农业推广、种子等)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农科类(除植物生产类)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植物学(4学分)、植物生理学(5学分)、土壤肥料学(5学分)。

③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植物学(4学分)、植物生理学(5学分)、土壤肥料学(5学分)、作物栽培学(7学分)。

④40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需加考农业推广技能(5学分)、农业生态基础(5学分)、农业政策与法规(4学分)。

自考专业级科目

26.畜牧兽医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畜牧、兽医、食品卫检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其它文科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兽医概论、畜牧概论、家畜病理学,理科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兽医概论、畜牧概论。40岁以上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需加考动物生理生化(5学分)、家畜病理学(5学分)、兽医药理学(5学分)。

27.社会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社会学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非社会学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已通过的课程可免考)社会学概论(6学分)、社会调查方法(6学分)、社会心理学(4学分);

③40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需加考社会工作概论(6学分)、科学社会学(4学分)、中国社会学史(4学分)。

28.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社会学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非社会学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社会学概论(6学分)、社会心理学(4学分)、社会调查方法(6学分);

③40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须加考劳动经济学(6学分)、劳动就业概论(6学分)、工资管理(4学分)。

29.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烹任类、经济管理类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

②其他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参加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考试,需加考餐饮管理与实务、现代厨房管理、食品卫生与安全三门课程。

30.教育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教育学、教育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师范教育类非教育学、非教育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时应加考教育学(8);

③非师范教育类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应加考心理学(4)、教育学(8);

31.化学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化学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时应加考教育学(4)、心理学(4)。

32.物理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物理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应加考教育学(4)、心理学(4);

3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师范教育类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科专业。

②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应加:教育学(4学分)、心理学(4学分)。

34.数学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数学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应加考教育学(4)、心理学(4);

35.体育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体育教育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非师范教育类体育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时应加考教育学(4)、心理学(4);

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 高校;舞蹈专业;毕业形式;多元化

毕业考核,是对高校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高校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门槛,但门槛的设定因以专业性质为依据制定。而目前对舞蹈专业而言,绝大多数高校依旧沿用着与非艺术专业一致的毕业形式――毕业论文。不但与舞蹈专业培养专业型舞蹈人才的目标相悖,更失去了其检验所学成果的目的。

一、我国高校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形式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考核仍以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为主,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而近年来,我国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从整体上呈现下滑趋势,抄袭的现象屡有发生,毕业论文流于形式,出现选题和研究路径固化,缺乏个性化指导关注等问题。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毕业形式有待于创新和完善。

(一)选题和完成路径固化

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学院教务管理部门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并逐渐形成操作标准,如组织专家组审核选题,在答辩环节引入专家组集体评议等。然而指导教师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需求转而迎合专家组,基本不会提出具有突破性的选题,更不会放手让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另辟蹊径。容易形成选题和实践完成路径的固化,导致许多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业界真正的需求。

(二)缺乏个性化指导关注

对应届毕业生而言,一名教师在有授课任务的同时指导多名学生的论文写作,而学生会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离校参加就业招聘会,考研复习或各类社会实践,这些因素导致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们往往会从互联网上复制粘贴大部分固有选题的解决方案应付了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现象的一再发生。

【作者简介】

杨蕾(1995-),女,汉族,本科,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学生,专业:舞蹈表演。

*本文为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A类(项目编号:W2015249)课题论文。

(三)无法实现教学相长

对大多数指导教师而言,选题和完成路径的重复让指导流于形式,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起不到促进作用,很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针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毕业形式的必要性

高校舞蹈专业旨在培养拥有教学,表演,创作等能力的高精尖舞蹈人才。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不仅反映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校管理水平,更涉及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毕业形式则是对舞蹈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多元,合理的毕业形式应该是从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配合相应的教学模式,向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行进的。因此,针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毕业形式重要且必要。

(一)学生职业发展多元化的需要

多元化的毕业形式有利于培养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及独立完成学习成果展示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得到极大发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自信程度。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毕业形式,诸如教学成果展示,毕业晚会等,增强了学生学习,创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以及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

多元化的毕业形式可使舞蹈专业学生消除对毕业论文的应付心理,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形式,真正达到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学生所选择的毕业形式与毕业后的工作意向息息相关,多元化的毕业形式亦对工作经验积累有着积极作用。

(二)经济社会需求多元化的需要

所谓“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理论研究人才,也包括实践型人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具有针对性,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毕业形式正是很好的契合了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向,是经济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体现。

【结语】

对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的毕业形式,既有效贯彻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又增加了学生的舞蹈实践机会;既符合专业特点,也满足了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是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助推力,是文化建设内容中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 何志坚.本科毕业论文不写也罢.载《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17日。

[2] 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黄萍.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8):23-25

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日语;毕业论文;多元化;改革

毕业论文作为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之一,无论对于学生、老师,还是学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近年来,抄袭拼凑、、答辩走过场等问题导致毕业论文日益质量低下。再加上,由于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大多本科生的论文粗制滥造,毕业论文屡屡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议题,对其存废也充满争议。日语专业因为是从零起点起步,所学课程多为专业基础及商务实用类型的课程,而以往毕业论文常常容易出现既与职场需求脱钩,也与平时所学课程乖离的现象。笔者利用问卷调查了长江大学日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状况,发现引用率过高、语法错误、口语化表达、结构松散和缺乏独立见解等是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学术素质上的因素,也有教学和管理上的因素,更缘于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

针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对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改革。改革本科毕业论文单一和流于形式的现状,尝试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方式成为必然。

根据当前经济形式发展、社会市场需求以及日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可以从毕业论文形式上进行改革,实现多元化的形式。具体来说,可以将毕业论文形式定为学术论文和非学术论文形式两种。学术论文主要针对毕业后考研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资料整合能力、知识构架能力,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非学术论文主要针对毕业后就业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与多样性,从而实现教学改革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满足社会对各层次、多种类型人才的需求。

具体来说,非学术论文形式又可采取社会实践报告、翻译实践报告、跨文化案例分析等形式。社会实践报告通过对希望从事行业或感兴趣行业的社会调查,提交实践报告,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译实践报告,可参考其他院校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经验,借鉴专业翻译公司的全程管理模式,使学生在大学校园内就能够熟悉、掌握职业翻译所应遵循的操作流程,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创造了条件,使毕业论文成为毕业生连接职场与校园的一座桥梁。跨文化案例分析主要是指用跨文化的视角,结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以具体实例为解读线索,归纳总结中外文化差异现象。研究视角可选取中日国情、文化、历史、艺术、民间交流、贸易往来等各多个层面。要求毕业生必须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纲,以案例分析为线索,解读所选主题。案例分析须涵盖背景介绍、研究角度、研究路径、案例分析、主题解读、结论等方面。

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采取其他毕业论文替代形式,对于在本科学习阶段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高级别、高水平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省部级奖项奖项者,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与本专业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者等等,可以尝试以此来替代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从而达到鼓励学生向着多元化创新性人才方向发展的目的。

对日语专业本科论文的写作形式进行多元化改革,有利于饱受质疑的毕业论文抄袭、选题单一、狭窄、缺乏实效、与社会脱节、没有创新意识等弊端得到有效缓解,学术考核更为务实创新。有效地促进高校日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提高,对有针对性地修订教学大纲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激发学生个性潜能与专长展示,促进全面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对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伴随着毕业论文写作形式多元化改革,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即评价体系的制定与完善。无论是学术论文写作形式还是其他非学术论文形式,都必须严格过程监控,精简务实,加强质量管理。学术论文的写作可以参照多年来的评价标准和体系。非学术论文写作必须符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即能够考查学生综合能力,长度不少于5000个单词(翻译除外),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除翻译作品外,一般使用日语撰写。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

聚焦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环CCCC毕业论文,将其作为突破口,用论文改革倒逼教学改革,使学生不但能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提高外语写作能力和学术素养,而且要努力将毕业论文打造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时,针对论文指导工作也应进行改革,可以尝试让日本外教也参加论文指导,对部分学生实行中、日双教师指导制,努力使这部分论文首先成为能够代表日语专业教学水平的“精品”论文,为其他学生做出表率。随着毕业论文的改革,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信息采集与处理;层次分析法

作者简介:王宪杰(1959-),男,黑龙江牡丹江人,烟台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山东 烟台 26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烟台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090)的研究成果。

中途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205-03

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问题是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共性问题。[1,2]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是否科学,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人才培养过程是否规范等问题。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烟台大学,通过招生环节,把住了“产品”入口的质量关,但是经过四年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只能说作为一个“半成品出厂”了,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能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能否将在学校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中,这些问题一并反映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由于目前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状况研究还没有统一的、通过检验成熟的量化办法,因此,本文以烟台大学法学院毕业生适应性状况为例,通过采集烟台大学法学院往届毕业生“工作轨迹”的信息,利用运筹学理论、统计学原理、数学建模方法和计算机软件编程等技术,定性和定量地给出影响烟台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的主要因素,并反馈到学校。另外,还发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学校今后修订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通过采集毕业生信息,研究毕业生工作轨迹,分析毕业生成长过程,进一步给出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状况。采集信息包括:一是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学习成绩、政治面貌;二是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会、班委会和党团职务;三是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专利发明、和考研;四是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有过违纪或处分;五是毕业生的毕业时间、初次就业时间、就业单位(几个单位)、各个就业单位工作年限、所从事技术岗位、是否与本科专业相关;六是工作中遇到的与所学专业课有关的技术问题、与学校开设的通选课有关的综合素质问题、与政治课学习有关的水平问题、与育人有关的觉悟问题、适应社会能力等;七是工作以来所创造的业绩、目前级别、工资水平等。

将采集到的毕业生信息进行量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3]确定不同因素对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影响的权重。再将量化后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各种因素加权平均后所得的分值与其所对应的适应社会能力状况进行比较,进一步找出影响大学往届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各种因素定性与定量分析,反馈高校在专业学科设置、人才培养上的不足,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应建议。具体过程见图1。

1.数据量化的方法

根据采集到的147名法学专业毕业生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得知:是否为学生干部、是否参加过学科竞赛、所从事的岗位和专业的相关性、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情况、学习成绩、政治面貌6项指标对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状况有较大影响。因此,只考虑将上述6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其中是否为学生干部、是否是党员和是否参加过学科竞赛量化值分别为1和0;岗位和专业的相关性中,相关密切取2,一般密切取1,不相关密切取0;参加研究生考试情况中,未参加取0,参加取1,参加并成功取2;学习成绩中,一般取1,良好取2,优秀取3。

2.数据处理的标准化方法

3.指标影响力排序的方法

根据上节所建模型,利用MATLAB软件求解,[4]得到采集到的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状况与在校表现综合得分对应表。为了进一步研究影响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几个主要因素,选取得分较高的毕业生进行数据分析,并规定得分高低的标准如下:

设xi为第i名毕业生的综合的得分,为所有综合得分的均值,如果,则判定第i名毕业生综合得分为较高,否则为较低。

通过上述标准,计算所给出的各个综合得分的均值为0.496,高于均值的综合得分的毕业生人数共有73名,给每个毕业生一个编号,如表2所示。

其中:毕业生编号-Number of graduates;得分-A goal;毕业生认为自己适应社会能力状况-Graduates perceived themselves to adapt to social status。

对73名毕业生在校表现的各项指标进行结果分析(见表3)。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政治面貌、学习成绩、参加学科竞赛情况等信息进行采集,量化所得数据,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大学毕业生在校表现情况与适应社会能力的层次结构模型和评价学生综合能力指标的目标模型,结合运筹学理论、综合评价方法、计算机软件编程等技术,给出了相应的结果。研究表明:毕业生从事岗位的相关性、学习成绩、是否是学生干部、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情况、学生在校政治面貌、参加学科竞赛情况这六项因素对大学本科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于烟台大学法学院毕业生来说,前五项因素对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起着主要作用。同时这五项因素也反映出学院及学校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建议其在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引起重视。

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适应于烟台大学法学专业,只要采集到任何一所大学毕业生相应的信息,均可以利用本论文中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因此可后续研究其他学校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与在校表现的关系,修订更适合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库夭梅,陈羽白.高校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A].改革开放与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集[C].2008:333-338.

[2]张建功,黄治斌,刘兴华.基于社会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2):117-121.

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岩土工程 毕业设计 质量

我校对毕业设计质量十分重视,但近年来出现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现象,为保证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在对有关院校毕业设计指导经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一、影响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

1.就业与考研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大四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还面临着找工作、考公务员、研究生复试等诸多问题。所以说学生本身主观上非常想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全部的精力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力求呈现高质量的设计成果。但现实情况迫使学生不得不压缩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质量。

2.指导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影响。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毕业生,这部分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均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质量下降。

3.毕业设计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存在为设计而设计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脱离实际,通常只是为了方便学生进行设计,从而对工程条件进行不恰当的简化。这样即便学生在某一方面进行详细的设计, 但设计方法单一,考虑实际问题不全面,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毕业设计成果缺乏展示平台,没有进行社会转化的机会,更产生不了行业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二、提高岩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

1.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监管机制。学院作为毕业设计质量(论文)监管的二级单位,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统一管理。资环学院按照我校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认真制定本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细则,将监管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严把质量关。主要监管的过程包括:⑴毕业设计(论文)准备工作、选题监督;⑵学生开题、实习调研落实情况检查;⑶平时学生、指导教师出勤情况检查;⑷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⑸学生进行预答辩情况检查;⑹答辩、成绩评定;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导效果总结。在建立健全了毕业设计(论文)监管机制基础上,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每个过程都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

2.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企业长期进行合作,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在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业务实践或挂职锻炼,直接接触实际工程,边实践,边学习,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设计方法,把行业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之中,这对于那些毫无实践经验,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来说,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所以说,对于新引进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前,学校应先派他们到实习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技能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

3.毕业设计(论文)应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让学生参加实际题目的设计,使他们处于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真实社会活动中,为其提供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锻炼机会。毕业设计(论文)的设计方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将毕业设计成果进行社会转化,能够产生一定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热情,从而能够主动学习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能够掌握更多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规范,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工程间的差距,提高了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实践的过程,健全的管理机制、高素质的指导教师的培养等都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今后需进一步加大重视程度,不断进行实践、总结,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更多的方法、措施。 (王忠福,1976―,男,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章广成.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11(1):163-164

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68-03

有研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等现象,根本上源于专业教育中错位的教育理念,即倾向于将专业教育理解为以学科知识分类为基础的“学科(术)性”教育,而不是以社会职业分类体系为依据的“专门职业人”教育[1]。这一预设性理念是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市场人才需求严重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专业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阶段,应该建立以职业本位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就社会学专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来说,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学科重建,不仅是学科知识体系重建的过程,也是专业人才社会认可重建的过程。在专业人才培养高度市场化的今天,各个专业都希望在就业市场和职业体系中争得一席之地,面向职业生涯已成为很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宗旨。随着开设社会学专业高校越来越多,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逐渐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培养体系,但决定社会学专业教育成败的关键,还在于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和职业体系中的竞争力。对这一点,已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社会学毕业生比专业教师更有发言权。为此,我们开展了一项针对社会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评价问卷调查,以此为基础探讨应用型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关教改思路。

一、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本研究的以某大学社会学专业2005―2012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班级QQ群发出电子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11份,有效回收率为79.3%。调查对象中,男生占41.4%,女生占58.6%;2005―2008届毕业生占46.8%,2009―2012届毕业生占53.2%;大学毕业后未读研者占88.3%,读研者占11.7%,样本结构基本与毕业生总体构成相一致。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对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前者主要了解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经历和职业认知,后者主要考察毕业生结合工作经验对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看法和建议。

(一)调查结果

1.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据调查发现,只有6.3%的毕业生认为现在的工作与社会学专业对口,而认为与社会学有一点关系或完全无关的比例分别为33.3%和41.4%,不好判断的为18%。结合社会学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在被视为专业对口的领域,如各类学校、政府机构、城乡社区、市场调查或咨询机构、传媒或策划机构、NGO组织等单位工作的累加比例为40.5%,在其他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就职的比例为51.4%,自雇或待业比例为8.1%。此外,65.8%的毕业生至少换过一次工作,而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职位或待遇不达预期(38.7%)、工作环境或前景不好(27.9%)、个人因素(25.2%),因专业不对口而换工作的比例仅为5.4%。

调查发现,社会学专业毕业生求职时遭遇的困难中前三项分别是:专业岗位需求太少(71.2%)、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低(55%)和技术性不强(50.5%),后三项则是缺乏就业信息(4.5%)、毕业学校知名度不高(4.5%)、缺乏自信(6.3%);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主要优势体现在观察分析能力(66.7%)、实证调查分析能力(53.2%)、独特的观察视角(44.1%)等方面,但在实践动手能力(3.6%)、应变能力(5.4%)、写作能力(8.1%)等方面则优势不明显。

2.毕业生对专业知识和培养模式的评价。从专业培养过程来看,社会学专业毕业生专业学习中受益较多的课程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69.6%)、社会心理学(44.6%)、SPSS社会统计软件(34.8%)、社会统计学(30.4%)、应用写作(25%)、社会学概论(21.7%)、经济社会学(20.7%)等;毕业生工作能力受益较多的培养环节分别为:专业课程实践(50.5%)、课外专业阅读(44.1%)、课堂教学(36%)、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35.1%)等,而课程作业或考试(6.3%)、考研备考(9.9%)、毕业论文写作(15.3%)等环节则是获益较少的环节;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按照其重要性降序排列依次为:个人涵养和道德素质、人际沟通技巧、心理素质、专业知识、创新探索能力、专业实践、计算机办公应用知识、外语知识、其他学科知识。调查发现,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本位意识较为淡薄,而更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相对于社交能力,更重视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表1 社会学毕业生对于大学期间学习成长的部分观点的态度(%)(N=111)

关于专业学习与工作能力的关系,多数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主要是通过毕业后工作磨炼(83.8%)、毕业前后的求职经历(47.7%)和自己钻研体悟(40.5%)等途径得到锻炼的,而就业指导课(0.9%)、参加挑战杯等创新活动(4.5%)和大学期间创业(5.4%)等方面对学生工作能力提升的贡献较小。

关于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课程结构方面存在课程与社会现实联系不够(75.7%)、专业实践不足(73.9%)、未能凸显专业特色和优势(60.4%)等问题;改进的方法主要有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操作(71.2%)和调查统计方法训练(59.5%)等措施。同时,85.6%的毕业生赞同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观点,66.7%的毕业生认为应当将专业教学与科研活动结合起来。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比较分散,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较为普遍,且寻找专业对口工作的意识较为淡薄,选择创业的毕业生也非常少。在针对部分毕业生的访谈中也发现,很少有学生会想到利用专业优势去创业。

2.社会学专业的社会知晓度、认可度较低,这成为毕业生寻找专业对口工作的主要障碍。大多数毕业生认识到社会调查分析能力是社会学专业的一大优势,但却不知道如何在求职和工作中发挥这一优势。结合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社会调查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也缺乏独立完成调查项目的实践锻炼机会,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3.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专业课程实践等课堂教学之外的培养环节对毕业生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最为重要;从职业生涯的角度来看,大学期间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比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发展更为重要。结合目前的培养计划来看,课程体系中一般以课堂教学为主,对各门课的教学实践也没有明确要求,而专业实习多被安排在第7、8学期,与学生的求职实习等相冲突,专业教师也难以进行有效的督导。

4.社会学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中存在一定的

学科知识与职业能力脱节的现象,重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实践性。结合历届社会学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除了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课程之外,其他的分支社会学多达20―25门,部分课程存在内容重叠、知识陈旧、“概论化”等突出问题,各门课各自为政,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课堂上,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5.以强化社会调查分析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

养模式应成为应用型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社会学理论方法范式复杂,分支社会学也很多,但从专业应用的角度而言,以实证分析为基础的定量方法(问卷调查为主)和定性方法(深度访谈为主)是社会学专学生业应牢牢掌握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能,作为专业应用能力的基础。

二、构建应用型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一)应用型社会学专业人才的特征

2004年发表的《21世纪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社会学专业的应用前景广阔,理论基础扎实、调查统计分析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社会学人才将会大受欢迎,并指出毕业生的主要流向为各类教学科研单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信息调查和咨询、决策工作以及传媒策划机构的综合分析岗位等[2]。这实际上已为应用型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应用型社会学专业人才首先应是面向职业,这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

1.在知识结构方面,熟练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技术,突出社会学专业在提高职业能力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这种“专才型”人才侧重于运用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成果,而非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2.在能力体系方面,强调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共同发展,学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探索社会学理论知识的意义,并将这种体悟转化为实践操作的动力和能力。这一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应成为职业能力成长的基础,具体表现为观察分析、业务操作、人际沟通、判断决策、领导协调、计划执行等能力的整体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面向职业的专业教育并非要淡化专业意识,而是要以提高专业应用能力为契机提振学生的专业自信,以开拓者的心态面对就业市场,主动展示专业优势并最终征服就业市场,为社会学专业争取最大的社会认可度,“创造”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

(二)应用型社会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美国学者舍恩认为,专业工作中比书本知识更具挑战性的是“行动中的知识”。所谓“行动中的知识”,是指专业工作中那些书本知识无法发挥效用,而只能凭借实践者通过体悟、反思而形成的知识[3]。通常这种知识需要通过长期的专业实践慢慢积累,但也可以从大量模拟性实践训练中获得。专业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这种“行动中反映”的能力,通过“做中学”发展持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言之,社会学专业要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目标,建立面向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应用型社会学专业的课程平台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原则为“实践主导、学用结合、必修选修结合”。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灵活、多元的课程平台,一方面着力强化核心专业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充分满足学生自由选择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按照这一思路,应用型社会学专业课程平台应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1.学校、学院公共课。本模块主要是学校或学院必修的公共课,如外语、公共体育、“两课”、通识课程等。对社会学专业来说,这也是综合素养培养所必需的,但应适当减少课时,并安排在低年级修读。

2.专业基础课。本模块主要由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社会统计软件等理论和方法课程构成,作为必修课在第1―3学期开设。为了强化专业知识基础,可以把一门课程分到2―3个学期开设;成绩评定则分为结课考察和专业实践考察,前者采用书面考试方式,后者则以学生自选科研项目的实践成果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拉长课程教学周期和改变成绩评定方式,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突击”应考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脱节的弊病。

3.专业实践课。本模块是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核心,可以统称为“大应用社会学”。所谓“大应用社会学”是将各分支社会学专题化,依据专业特色、师资条件以及学生意愿设置若干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兴趣和偏好自由选择3―5个主题课程,并在第4―8学期之间完成。在教学方法上则采用教师主题讲座、学生选择研究课题的方式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并完成相应的研究课题,并以研究成果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大应用社会学”课程平台的设计应遵循“面向职业、应用为主”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设置。结合前文的调查结果和相关研究,应用型社会学课程可以分为社会问题分析(如青少年越轨、老龄化、收入与财富不均、族群矛盾、社会流动等)、实用市场调研(如产品市场调查、民意调查、消费行为调查等)、政策与项目评估等大类。学生自选主题,从研究设计到撰写调查报告,独立完成。此外,还可以将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与实践课程结合起来。通过这一设计,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4.专业拓展课。这一模块是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或研究课题,自由选修其他专业的相关课程。比如,研究电子商务信任问题的学生,可以选修电子商务专业的相关课程;研究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学生,可以选修心理学专业的相关课程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应用型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式

新的课程体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首先,需要将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行动式教学、探索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专业学习的主体,打破课堂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界限。其次,也需要改变一学期―一门课―一教师的课程安排方式,上课时间、地点、教学过程应更为自由和多元化。再次,应参照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专业导师制,保证学生的专业学习、实践过程直至毕业设计,始终在导师的指导和督促之下。

通过以上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实际上增加了学生专业学习的难度与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宽口径、严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有助于提升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应用型导向的课程设置也有助于增强学生求职的自信心,为提升社会学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晓梅.美国高校专业教育模式对我国应用型本科的启

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8).

[2]郑杭生.二十一世纪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报告[R].

2004.

[3][美]唐纳德・A.舍恩;郝彩虹等译.培养反映的实践者

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篇(7)

一、存在问题

根据笔者近5年来对新闻专业毕业论文的管理情况来看,随着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加强,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撰写的毕业论文质量逐步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毕业论文选题忽略了新闻专业的特性一社会性,没有紧扣社会热点问题,理论分析过多,实证研究较少;在理论分析的论文中引用他人材料和解释过多,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不足,深度不够,论文模式依然是“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办”的步骤,尤其在“怎么办”阶段,对策拍脑瓜,方案想当然的问题相对突出。学生的毕业论文以“伪命题”的理论分析为主,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偏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量的理论性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掌握的只有理论性知识,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的缺失,使学生游离于实证研究之外,也不懂得运用何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二是师资队伍的不健全也是实证研究类毕业论文缺少的原因之一。目前,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坛的教师,没有在媒体工作和一线实践的经历,师资队伍的单一性和实践型教师的缺失直接影响实证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即使学生选了实证研究类的题目,老师也指导不了。三是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对毕业论文的选题也会产生影响,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段时间学校基本没有集中授课的课程,大部份学生忙于就业、考研,精力难以放在论文写作上。且有的学生在外地,与指导老师基本上见不着面,论文指导仅限于网络指导和电话指导,理论性的论文选题更利于毕文的完成。

二、对策思考

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根本,它规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预期了学生的发展方向。应用型新闻人才与传统学术型新闻人才的侧重点不同,它强调了学生的应用和动手能力。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用型这个特性应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应用型不仅是对新闻专业外在的层次规定,也是新闻专业本身内在的要求。新闻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培养的人才大部分工作在社会第一线,接触社会基层的方方面面,相关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对于新闻专业来说必不可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必要的理论课程和专业素养外,还要增加提高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课程和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这样,学生才能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这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二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般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筹建时间不长,师资以年轻的教学型教师为主,他们大都是来自高校的毕业生,不仅在理论教学上有所欠缺,而且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者,其专业素养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所培养人才质量的优劣。因此,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采用做访问学者或提升学历、学位的方式,通过进修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教师的研究领域,这对于毕业论文的指导是很有益处的。同时,由于新闻专业本身的特性和应用型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经验在毕业论文创作,特别是实证研究类的论文创作中起了很大作用。这就要求论文指导老师本身要具有一线的工作经历,因此,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时,除了注重理论素养的提高外,更要重视专业技能的获得,要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原则。“引进来”,指聘请媒介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新闻从业者开设专题讲座,为教师讲授现实中媒介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操作,掌握媒介的最新知识;“走出去”,指将青年教师送到媒介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各类工作技能和实践经验,使得自己更加符合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是加强论文指导过程的管理。论文撰写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从论文选题到开题报告到中期检查到论文答辩,环节众多,有效的管理是保证论文进度和质量的关键。第要加强选题指导。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个环节,学生感兴趣的选题是论文良好的开端。论文的选题要提前规划,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结合自己的课程学习和各类实践进行思考,而不是要做论文时才开始找论文题目。其次,新闻专业是一门社会科学,规划选题时要从新闻专业的实际应用性出发,寻找有研究意义的课题,避开似是而非的“伪命题”。因此在选题时,建议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选取实际问题。最后,选择课题要遵循“小切口,深挖掘”的理念,避免大而空的论题,如果论文的题目“假”、“大”、“空”,那么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因没有切实研究,只能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来完成论文。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论文题目选好选准了,后面的写作才能扎实有效的开展。第二,要加强过程管理。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大部分学生已经外出实习,在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学生与导师面对面地交流的次数不多,毕业论文的进程和质量难以管理和监控,如何有效地对毕业论文进行管理是值得思考的。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流程中,要抓好论文的开题和中期检查这两关。撰写论文开题报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题,学生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创新点和自己研究的方向。在开题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构建论文框构,明确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对策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定下论文的基调;在中期检查过程中,老师对论文写过程中的研究方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明确下一步的写作进程。这两个环节,指导老师要与学生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落实每一个环节,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深入地研究和撰写论文,而且还避免理论研究论文中的抄袭现象,改变以前的“剪、贴、拼”的论文写作模式,最终写出有新意的论文。第三,要重视基地建设。实证研究类论文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因此,指导学生撰写实证研究类的毕业论文时,需要相应的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对应用型新闻专业来说,对口的实习基地就是报社和电台、电视台、各类网站等媒介单位,要建立相适应的媒介实习基地,特别是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实习基地,保证新闻专业的学生有大量的、长期的机会在新闻一线接受锻炼。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做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

三、改革设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