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精品课程论文

精品课程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06 00:03:35

精品课程论文

精品课程论文篇(1)

1.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教育部的“政绩工程”中央财政部拨款给教育部,以支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教育部为了落实国家和中央财政部的期望,便制定一系列的项目,而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质量工程”的项目之一。然而,在此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中,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逐渐走位,比如有的高校将精品课程建设当成完成上级布置的“指标工程”,有的高校把它当成提高学校影响力的“形象工程”,有些教师为博取大量经费和职称晋升而积极参与申报。高校和教师如此虚浮作秀,离不开教育部的指引,教育部实质并没有将它视为“质量工程”,而是当成应付中央财政部和政府的“政绩工程”,它以各种名誉引诱大部分高校参与申报,如将它视为高校排名指标之一,列为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通过这些诱饵引导高校间、专业间在审评中进行竞争,制造“此项目仿佛进行得红红火火、轰轰烈烈”的现象,而且中央财政部安排的资金在此也得以下拨,从而完成政府和中央财政部下达的任务。

2.精品课程建设成为高校争夺名利的手段我国教育部及中央财政部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不仅将之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还为之提供大量的经费,为此,很多高校趋之若鹜,力争评选成功,因为“高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希望评上越多越好。评上越多,获得精品教材立项越多,说明该校办学质量越好,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也会越多,可以说对学校建设本身有百利而无一害”,然而“这种‘学校本位’的观念很容易出现把关不严、课程质量不高的情况及对评审施加影响等,最终以牺牲精品课程的质量来换取自身的发展”。此外,有学者指出高校普遍存在“重申报轻质量”的现象:“申请前,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对申报项目有具体的规划和规定”;“但一旦申报成功,便一切又恢复常态:精心制作的课程因具体条件的限制不能使用,名家、大师的教材因学生接受能力有限而放弃使用,为申报而组建的‘高、大、全’的教学联盟不解自散等”。由此可见,高校的精力多集中于精品课程的申报,而申报成功后质量便不为其重视,高校在此过程带有较重的功利意识,把它定位为增加荣誉和金钱、树立形象的手段,此便背离了“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目的。

3.精品课程成为教师的行政任务部分教师为谋取自身名誉热衷于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乐意参加。在高校,教师被视为行政管理对象之一,他们迫于校方压力,不得不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存在“无人申报时就下达任务指标”的现象。除此,高校还存在名师挂名的虚假情况,有调查发现“精品课程负责人基本上都是各高校的名师”,然而,有的名师作为负责人,只是挂名,他们从课程的申请到申请后课程的维护从未参与过。此外,此调查还反映:有的教师对精品课程并不“热心”,年底检查时才“热心”。由此可见,在参与精品课程的教师中,有的为了博取名誉,有的只是为了应付校方要求,有的只是检查时“热心”,有的只是“挂名”,真正力图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师寥寥无几。教师是行政管理对象之一,精品课程被当作行政任务,便让教师疲于奔命。

4.精品课程鲜为人知精品课程本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共享教育资源,让师生或其他学习者通过浏览相关网站及视频,以分享该校的教学资源,有学者认为“推广、利用与共享机制的健全程度是衡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然而,现实情况是精品课程鲜为人知,连师生也知之甚少,在教师群体中,“除了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大部分知晓并访问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很大一部分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这些网站”。而在学生群体中,他们对精品课程了解较少、使用率极低,“大部分同学原来并不知道自己学的哪门课是精品课程”,“更没有去利用网上一些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而在此少数使用过的学生中,部分遇到“登录需要密码、网络常常打不开、网络链接与显示内容不符”等状况,而能顺利使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为极少数。由此可见,精品课程并没有实现使广大师生共享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理想,其利用率、使用率不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从中充分受益,更不必说其他学习者。

二、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变质的原因

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国外开放课程(OCW)为学习榜样,力图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以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而于现实中,它的建设、维护、使用等各方面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精品课程建设是政府加强对高校管理和控制的方式之一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的教学、科研及总务等方面由副校长管理,而副校长直接对校长负责;校长全面主持学校的行政工作,而直接向校党委负责。由此而知,高校的发展命运几乎全掌控在党委手中,在财力方面也是如此,政府的拨款是高校运转的重要泉源,高校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便力争尽可能多地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而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政府重要的投资项目,便吸引高校纷纷积极申报,由于高校关注的是从政府得到资金和荣誉,而不是在于教学质量,于是出现“为评而建”的“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其实,政府拨款是政府管理高校的手段之一,它本应是引入市场机制,应该根据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来决定资助额度,精品课程建设本也应当如此,它却由“质量工程”变成“评优工程”,但此现象并没有引起政府和高校充分关注和重视,因为它们已经达到各自的目的:政府加强了对高校的管理和控制,而高校能从政府得到资助和名誉,至于教育质量便无人问津了。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政府加强对高校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之一,政府以各种指标和名衔吸引高校参与,从而达到对其管理和控制的目的,而忽略教育质量。

2.教师是高校行政管理对象之一无论教师是否情愿,高校都会要求他们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于是出现上述“挂名”、“应付要求”、“敷衍检查”等现象,其实质也离不开我国高校自上而下的领导体制,精品课程建设是由教育部策划,由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主导的国家项目,层层下放,最终落实于高等学校头上,而在高校内部也是如此,自上而下地分配,最终发落在教师手上。此是与国外开放课程(OCW)很大的区别之一,国外开放课程(OCW)是经过教师授权,由高校自发地将他们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案、视频等放在网络上,高校为所有课程提供统一的模板,学科教师的工作只是筛选、确定和共享内容,并对资源的知识产权和版权最终负责,而无需参与后台技术和网页制作,更无所谓的“申报”,而且此项目是由高校自身或其他团体资助的。总之,国外开放课程(OCW)无论是管理还是资金支持都由高校自行负责,并征得教师同意;而我国是自上而下地主导,并作为行政任务下达给教师。在国外高校,如美国,高校教师被公认为是具备一定专门知识的群体,他们除了学术活动,还参与其他行政工作的管理及许多政策的制定,拥有很大权力,存在“教授治校”现象;而在我国,高校教师被当成高校行政管理对象之一,要求服从高校安排和管理,连学术活动也不例外,于是出现“无人申报时就下达任务指标”的现象。总之,高校在自上而下的领导体制中不得不接受政府的管理与控制,而在高校内部,教师作为行政管理对象,也必须服从高校的安排,教师便难逃“被迫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命运。

3.学生只是“羊头”精品课程建设名义上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实际上却忽略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要素,而为“应付评审,以博得称号等荣誉”而建设,至于师生等使用者的需求如何,他们是否受益等问题便不在建设者关注范畴中,学生极少被引导去利用这些资源,对它了解较少、使用率极低。总之,造成学习者使用率低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相关部门及高校“重申报轻质量”、“重建设轻应用”。既然如此,精品课程建设的主管部门为何还强调此是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让学习者共享教育资源”呢?因为只有如此才符合教育的使命,才有合法性,才确保它得以推行,如精品课程相关文件反复提到要“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等,此乃呼应当下提倡的“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些口号有利于精品课程建设得以落实。然而,于现实中,学生在学校依然处于“被管理受监督”的处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还不高,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生的需求与利益并不受重视,它们只是“羊头”,以便建设者“卖狗肉”而已。

三、精品课程建设应当回归本位

国家如果真正要提高教育质量,那么不妨向国外开放课程(OCW)学习,鼓励高校或教师自觉地将课件放在网上分享,中央财政部为这些单位提供资助,尤其是好评度高、点击率高的单位;同时鼓励高校或教师将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流程或材料公开分享,以便让其他教师更深入地知晓整个教学流程,改善自身的不足,也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学习中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其实,我国某些高校已尝试于此方面作努力,如北大的“北京大学讲座网”,北大经主讲人同意自发地将其讲座录像免费公开于网络,并提供讲座信息查阅、讲座信息订阅等服务;又如台湾大学,它也自觉地设置“台大开放式课程”,“邀请各学系提供能彰显该系特色之优质课程”,并免费向社会人士、师生、研究人员等开放。这些才真正起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共享教育资源”的作用;而且是高校自发的而无需“申报”,所以也不存在“抢名声、拉关系”的后果;此外,此类学校尊重主讲人和教师的意见,并非强行要求参与。总之,政府若真想提高教育质量并为之提供资助,那么一定要围绕“教育质量”展开,资助费的高低要视教学质量和应用效果而定,而不该单单以申报的资料为依据,而且无须将高校的排名等荣誉与此挂钩。而课程质量和应用效果应该如何衡量?一方面参考专家学者的评价和意见,另一方面关注师生的评价,特别是学生的评价,有学者认为“听课学生普遍或绝大多数认为这一讲课讲得生动精彩、受益匪浅,是精品课的首要因素”。所以,精品课程建设应回归本位:一定要重视其教育质量,鼓励高校自觉地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尊重教师的权力,充分关注师生学习需求。

四、小结

精品课程论文篇(2)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精品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不仅可以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更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动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更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特色专业,树品牌教育,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已成为衡量其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精品课程建设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载体,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内涵,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体现“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虽然精品课程是多层次、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的核心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精品课程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整体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示范性高水平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二)科学确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素,全面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确立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标准是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可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五类要素,即基本建设要素、主体建设要素、过程建设要素、教学评价要素和成果特色要素,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1.基本建设要素

课程的基本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如: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大纲,精品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等。

2.主体建设要素

课程主体建设要素是保证和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体因素,如:课程负责人、教师、学生、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等。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学缘范围广泛,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养成积极和创新学习的态度等。

3.过程建设要素

过程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教学组织过程的基本要素,如:教学组织运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师的配备等。作为精品课程,其教学过程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组织科学严谨,各教学环节制度化,教学安排合理;教学内容适应培养目标,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服务于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手段先进且恰当应用。

4.教学评价要素

教学评价要素是保证课程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严格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讲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教师教学技巧的艺术性进行评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应当注重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达到较高的学生总体满意率。要接受专家和同行教师评价,得到同行和校内外的广泛认可。摘要:本文围绕精品课程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几个建设环节的建议。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引领,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今后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信息。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示范作用

5.特色与标志性成果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但衡量课程的精品性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其主要体现的内容包括教师群体的影响和声望、重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并且在教学改革方面应具有鲜明特色,在课程建设中具有长久的发展和积淀。作为精品课程,首先应具有一、二名国际或国内知名的优秀教师,发挥该学科课程的学术带头人作用;建立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并具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和学术骨干;有多人次获国家和省级的集体和个人荣誉。其次,取得重大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第三,人才素质高,学生在与该课程有关的单项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毕业生对该课程给予较高评价。第四,特色鲜明,成为某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性课程,得到广泛认可和认同。

(三)研究和探索精品课程目标的实现途径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和目标,必须研究和探索科学可行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建设规划、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建设过程的动态监管。

1.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建设目标应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与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由于不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科发展水平以及对精品课程的认识角度的差异,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也不尽相同。但应明确: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切实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2.科学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个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学科和专业特点。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并在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符合社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并反映学校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立体化教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增强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活动,开阔视野,为建立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创造条件。

(1)教育思想规划:教育思想是指导教师在课程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中的纲领,教学规律的掌握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校应要求精品课程负责人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认真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牢牢把握科教兴国、素质教育这一总体指导思想,树立主体教育思想,科学、人文教育思想、创新,实践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力求教育思想的创新,把课程建设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程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2)建设目标规划:按照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精品课程建设层次,最终将集中建设好反映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体现“五个一流”,能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的精品课程,并使这些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居领先或先进水平。

3.围绕“五个一流”,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一流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教育原则,对理论课程实施以知识点为模块,联系基础、拓展应用的构建模式;实验课程应科学合理地设置自主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注重实践课程环节的设计,应该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一流的教材”,就要以科技创新为源泉,以新的教材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修订教学大纲,开发建设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的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一流立体化教材。“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核心在于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把教材内容多角度地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要用生动、丰富的教材,有价值有说服力的理论,接触实际的实验课,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用“启发式”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积极使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课程全部开发建设为网络课程,依托精品课程网站,创建现代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一流的教学管理”。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在科学制度的框架下,得以有序进行。

4.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动态监管

对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十分重要。学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重点把握如下几个环节: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定期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严把验收关;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明确精品课程质量的时代特征,确保课程的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结束语

精品课程论文篇(3)

1.重视前期申报,忽视后期实际应用和推广。目前全国各个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各高校之所以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申报期各高校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使得前期的申报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但是当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相当多的精品课程被束之高阁,只有参加申报的教师能够运用,没有及时进行推广;有的虽然进行了推广,但是由于教师水平和个人认知和接受程度的问题,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没有全部推广出去。虽然精品课程得到了建设,但是没有落地、生根、发芽,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一门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内容丰富,可以运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明显感觉,教师对网络等新的教学资源运用不够,通达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较少。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高校推广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问题。有的教师单纯的接受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理解不够,难以掌握精品课程的精髓。有的教师对先进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掌握不了,或不屑于掌握,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推广。

3.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的持续改进不足。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一些申报成功的课程,过了三年五年还是申报成功时的状态,教学内容方法,没有丝毫改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频繁更新,各种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走进了高校的课堂。有些地方精品课程更新不及时已经失去了“精品课程”的意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学术交流探讨不足。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百人有百样,更何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内容比较多,单单依靠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达到百分百的掌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现实工作中,精品课程学习培训少,交流沟通少,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掌握,自己学习消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点建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特色,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于一身的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重大。我认为要建设好,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有效规划,严格全程监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在建立之初就要从学科、学校的实际出发做好长期规划,注重实际效果、实际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标。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也要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推广规划,使精品课程成为真正的精品,使更多高校大学生收益。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只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始,而不是终结。精品课程建设政府部门要有规划、有目标,适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要有计划、有步骤、有主管部门、有责任人,能够合理有效持续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学校自查,学生评定的有效动态管理机制。政府、高校要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监管和服务体系。

2.加强学习沟通,建设好教师队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涉及思想道德、心灵深处问题的课程,内容涵盖广、意义深,不单纯是知识性的教学。教师要想将精品课程传授好、表达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汲取好的教学方法、思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政府要提供一个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政府组织精品课程院校特别是国家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团队到各高校开展培训,组织各高校到精品课程院校学习。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训。学习是提高知识和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习培训可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师要努力掌握新的学术信息,自觉的将学术研究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深度和广度,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学术交流、培训学习,最终达到提高精品课程的含金量,使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鲜活,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3.有奖有罚,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各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实施中,明确申报成功不是目的,充分有效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质才是目的。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每年对课程进行课程评定和检查评估。检查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学到位与否,即在师资质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是否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符,学生是否喜欢该课程,学生是否能从中获益,是否提高了理论素养,改善了行为习惯。在课程建设上要从师资准备、教材整合、教法创新、教学管理、成绩考核五个方面进行考评。对于考评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奖惩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改进,保持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

三、小结

精品课程论文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 精品课程 优化 建设

中图分类: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56—03

众所周知,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课程建设的水平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时代特征对高校的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于培养我国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的高等教育而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然要求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抓好高等教育中的课程建设这项基本功,不断打造适应时展的精品课程。

一、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评估

自2001年开始,面对社会上因为高校扩招对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的担忧,国家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相关文件,提出教授上讲台、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等要求。这可以说是精品课程的前奏。2003年,国家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启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随后,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国各教育单位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这一工作受到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相关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也随即展开。从我国提出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来看,毫无疑问,有关部门是希望精品课程的建设成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前进步伐。

1.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五六年的建设,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和成效。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方面,出现了一批精品课程。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教育部计划在2003--2007选拔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实际上,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仅2008年就评选国家级精品课程650门,其中本科课程400门,高职高专课程200门,网络教育课程50门。2007年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2006--2010年再遴选3000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这些精品课程的出现起到了示范作用,都—定程度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促使大家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参与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中来。

2.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在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方面,涌现了一些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检索,其中,已有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文章多达1269篇,其中2008年就有467篇。这些研究从多角度,在多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作出了研究。一是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主要对精品课程建设内涵、意义、问题和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根据某一具体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做出了个案研究,这是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者主要的方式是结合自己承担的课程建设的实际,分析了课程建设的思路、经验和具体做法。三是针对高职高专的特殊需求开展了关于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这些研究者结合高职学校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论述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必要性和具体的做法。

精品课程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之后,在学科发展起步阶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涉及诸多内容和因素。其中,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

课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学科、专业和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素,学科是专业和课程的基础,要提高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水平,必须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前提。因此,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一起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示范性于一身,教学具有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课程彰显引力效应、愉悦效应、优质效应和主导效应的优秀课程。其课程之本、精品之基、魅力之源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水平。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

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学科支撑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也是我国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动因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下,“05方案”中的各门课程具有自己的二级学科依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了学科归属的“家园感”,更重要的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旨在“向精品,要质量”,“向课程,要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并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这对于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现实表现和具体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在于,通过建设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其目标依然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确立信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根本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与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具有一致性。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即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基本的理论原则、核心的思想观点、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教学符合学科要求,呈现出学科特色,凸显独特个性。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层面上来,整体提供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体系、范畴、原理、规律,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品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学理基础更加坚实宽厚。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人才基地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在这“五个一流”中,一流教师队伍起决定性作用,是一门课程能否成为精品课程的关键之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未上升为一级学科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自己的学科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科归属感普遍缺乏,学术意识薄弱,学术氛围不浓,教学名师稀少,学术带头人匮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主持人及主讲教师素质不高。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全面统筹,整体规划,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队伍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人才支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使师资队伍建设能够建立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凝练二级学科方向,认真做好了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工作,迅速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平台。“目前,全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72个,共有二级学科博士点210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9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842个。”2007年7月,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组织专家又评审出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这些为数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将不断地培养大批专门人才,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对于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具有“优质”和“一流”的特性,课程教学彰显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精品效应”。这一课程定位无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精品效应”不足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陷于发展困境,更加迫切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1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吸引力。使学生“真学”。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研究“吸引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一外在表现,其教学能够像磁铁石一样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坚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较之于一般课程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第一关键点,唯有具有“吸引力”的课程,学生才会愿意走进课堂真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思想才可能人脑、人心。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很难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除了教学模式、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外,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与书斋性。如“物质”、“意识”、“质、量、度”等范畴以及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过程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研究外,更需要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师能够采取大学生愿意接受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话语形式来进行精品课程教学,而非大众难以接受的学术的、书本的、抽象的话语形式,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书斋,变得可亲、可爱、人脑、人心,真正成为大学生所掌握的思想武器和精神食粮。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说服力。使学生“真懂”。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研究“说服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二外在表现,其教学阐述的原理原则、思想理论、观点内容要令学生信服,能够澄清学生头脑中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使学生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当今世界是一个疑难众生、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社会的剧烈变革和转型所产生各种问题在大学生头脑中不时浮现,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以及当代大学生极强的自我选择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说服力”危机,甚至出现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对教材教学内容也动摇不定。真理的力量是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服力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力量,亦即灵魂。没有科学地、与时俱进地把握学习真理,研究真理,运用真理无疑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服力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境况上讲,新的时代条件提出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结论,哪些是借助于不全面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适当附加,哪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性理解,等等,都需要给予澄清和梳理。”这些理论问题不是靠教材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所能圆满解决的,它需要上升到学科的高度,聚合学科整体力量,以学术攻关的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研究,通过彻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化来解决。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感染力。使学生“真信”,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感染力”原是文艺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或形象所具有的感动人、打动人、令人印象深刻的品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三外在表现,“感染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能够深深打动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得到鼓舞,从而真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感染力的充分发挥,有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更有赖于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处理的方法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研究。即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际,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来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由于这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往往是改革开放前沿中的实践问题表现出较强的前沿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并非所有实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都有现成的答案。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这些实践问题就不仅是教学疑难问题,更是属于学术研究问题。问题的解决单靠教材教法的研究已经无法圆满完成,而是需要上升到学科的高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系统性,而不是按照以往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式的研究来加以解决。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影晌力,使学生“真用”,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对大学生的终极影响在于影响大学生的实践,使其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应用、针对问题应用,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指导实践,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宏观的理论叙事方式和强烈的社会本位的特性,在张扬个性与注重自我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似乎与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特别是面临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剧烈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认为“我要主义,但我更要生存”,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被看成“贵族学问”而被束之高阁。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同思想政治理论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严格的教学纪律要求,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解决已经无济于事,必然要求上升到学术高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研究,使其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中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新的平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失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有效途径。

1.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学内容的研究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精品效应”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中心。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上升到学科建设高度,探究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的一流教学内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一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的研究,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如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明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般原理以及针对某时某地某事提出的个别结论,弄清这些原理的适用范围。二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入学科,依托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如采取精品课程建设经费资助,以课题项目的方式,加强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既可以解决精品课程教学问题,也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要加强富于地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际问题研究。如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所在单位、所在区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研究,探讨其现状、分析其问题,提出建设对策,其研究成果既可以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可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2.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学团队的培养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目前,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队伍必须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人员为主体,必须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内在统一,使得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带头人和主讲教师,成为培养马克思主义学科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主持人的培养,增强其科研能力,丰富其科研成果,促使其由课程负责人向学科带头人转化。二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培养,结合精品课程教学,增强其科研意识,提升其研究水平,促使其由课程教学骨干向学术骨干转化。三是通过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采取传、帮、带的方式,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单一教学型教师向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方向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建设的合理梯队。四是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搭建的各种平台,如学术会议、师资培训等,加强学术交流,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建设。

3.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材的建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根本内容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课程表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这二者之间,就其根本的理论内容而言,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精品课程教材体系的研究,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发展。一是结合精品课程教学实际,加强新教材内容的研究,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细致化,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的内涵。二是在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生活、走进大众。三是在教学辅助材料的编写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的发展。四是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精品课程论文篇(6)

关键词:电磁理论;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90-02

电磁理论类课程是为微波与天线技术、电子科学技术、光电信息、光学工程等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的一类较为专业的基础课程,对锻炼学生利用各种理论方法求解电磁场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如何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电磁理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若课程学习考核方式单一,只看学生考试的分数,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课堂理论教学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同时,针对电磁理论类课程的“计算方法抽象、公式推导烦琐、电磁场时空分布复杂”等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难题,充分利用Matlab、Mathematica等专业数学软件所具备的强大的科学计算、数据分析以及图形可视化功能,深入分析电磁理论类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全面、系统地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开发对应的配套辅助教学讲义和程序包,并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于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丰富了电磁理论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有力推进了课程精品教材的建设,有利于建立客观的考核评估体系,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丰富了电磁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对创新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目前出现学生生源数量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课程教学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些困难,需要大力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需要我们编写更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色教材,进一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2.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提升电磁理论领域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电磁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设,可促进教师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推进任课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侧面帮助了教师能力的提高,推动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的综合发展,进而造就教学名师的涌现。

3.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实现高水平高素质学生培养目标的保证。此类精品课程的建设应努力创造优秀的电磁理论教学资源,采用更为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掌握先进的现代化科学工具,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体现电磁理论教学现代化和职业化特点。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1.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研究,重点关注自编特色教材的建设。根据电磁理论类课程的建设目标,依据专业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和内容整合的改革,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并按照由上而下的能力要素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编写高质量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教材,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电磁场计算方法资源系统。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中,力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做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

2.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课程特点实施灵活的教学方法。以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为核心,充分合理运用现代数学软件工具,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大力引进专业数学软件开展科学计算和图形可视化辅助教学研究,加深学生对电磁场的直观形象化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复杂科学计算、公式推导和图形可视化仿真开发能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3.改革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改革学生表现评价制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融电磁理论类课程的核心思想于教学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开设上机实验课,开展算法设计竞赛,加大课程学习覆盖面。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研究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特色。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步骤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建设质量,根据循序渐进、逐项建设的工作思路,具体步骤建议如下。

1.在考察调研和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制定面向专业化发展的电磁理论类特色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案、实施步骤和进度计划,依据专业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改革,完成课程体系整合和顶层设计。

2.根据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搜集课程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自编具有专业学科特色的课程配套教材,基于专业数学软件平台开展科学计算和图形可视化教学。完善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多媒体电子课件、习题、上机实践教学、授课录像等网上资源的建设,使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3.整合优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完善和提高课程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建立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高教学水平、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的课程师资队伍,探索精品课程的创新型授课模式。

4.建立全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开设上机实验课,开展算法设计竞赛,加大课程学习覆盖面。

5.在n程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讲义、电子课件教学资料,对课程建设的成果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不断完善和改进。

四、总结

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提高该类课程整体的课程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电磁理论类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该类课程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指出了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给出了建设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步骤提出了建议。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于丰富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学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晓芳.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5):87-91.

[2]李兴洲,王丽.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6,(24):33-36.

[3]张爱锋,苏琳芳.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旬刊,2015,(3):45-46.

[4]王龙,周效凰.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31-37.

[5]林志立,基于Mathematica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辅助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6-87.

精品课程论文篇(7)

>> 普通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职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与研究 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 浅谈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微机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研究①② 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改进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与对策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研究与探索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与研究 我国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高等院校应用写作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交互式模式及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DB/OL].

[3]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课程评价与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5,(3):19-22.

[4]魏锁成.浅谈学分制基础上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管理论文集,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PP:175-181

[5]李静,栾开政,张会杰.精品课程建设是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践行[J].理工高教研究,2008,(1):61-63

[6]魏锁成.学分制条件下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4:27-29

[7]宋烈侠,杨承运.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漫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2):13-15

[8]吴敏.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3):48-51

[9]李一媛,李芳.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开发需求和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45-49

[10]张玉红,白继海,李建英,石秋香,王丽影,陈爽.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研究[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2,2:40-41

[11]郝红军,荆锦鹏.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及其设计制作[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11(2):110-1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