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总结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4 14:10:22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总结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总结篇(1)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综合行政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选择性很大,但实际上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与社会的匹配性不强,工商管理专毕业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如何加强学生的特定专业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如何增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的调研,期望探索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一些新思路。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内容

 

本次主要是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需求调研。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在某一职业上的胜任度。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三个部分,具体构成如表1。

 

表1 职业能力构成

 

职业素质包括责任心,职业道德,学习态度等,是对人内在的一种要求。不同的职业对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某一职业对计算机要求很高,但可能对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不高。但很多职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都很高,所以不同的职业在对职业素质要求上有一定的共性。笔者基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通过《天津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问卷》,从对本专业的需求、胜任度、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及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五个方面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做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按照被调查者所在企业的基本状况、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的胜任状况、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专业能力要求、职业素质要求、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议六个维度进行调查。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在本次调研中,被调查的人员为56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企业的部门主管。共发放56份问卷,回收56份,剔除7份无效问卷(答题不全),有效问卷49 份,其中国家机关6份,事业单位21份,企业22份,包括:国有企业6份,民营企业7份,外资企业4份,其他类型企业5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信任度分析

 

数据表明:在49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者所在企业对工商管理需求状况是:非常需求者有4个,占8%;较多需求者有2个,占4%;一般需求者有27个,占56%;较少需求者有11,占22%;无需求者5个,占10%。

 

调查者所在企业过去三年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趋势为:呈上升趋势的有16家,占33%;呈基本持平的有25家,占51%;呈下降趋势的8家,占16%。

 

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只有少数企业不需要,可以得出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就业面是很广的,市场的相容性很高。就需求变动来说,少数企业处于下降趋势,其余大多处于上升趋势或持平。

 

从每一种企业性质单独分析需求变动,在国家机关中:呈上升趋势的有67%;事业企业中呈上升趋势的有38%,呈基本持平趋势的有48%;其。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可在这类企业中有较大的需求。

 

总之,调查结果表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近几年的市场需求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从整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和就业总量都是比较乐观的。

 

2.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的胜任度分析

 

数据表明:49份有效问卷中,认为工商管理毕业生非常胜任的有4份,占8%;认为比较胜任的有32份,占66%;认为勉强胜任的有9份,占18;认为不太胜任的有2份,占4%;认为极不胜任的有2份,占4%。从整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胜任度还是不错的,基本得到企业的肯定。

 

实际工作中,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会由于专业特性,自身对知识的应用在工作中存在各种不足之处,在分析胜任度的同时我们还调查了工商管理毕业生在企业中的不足情况,统计数据如下:认为能够胜任高级工作,表现出专业水平的有3份,占6%;认为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19份,占39%;认为知识结构不合理的,没有反映出业界的发展现实的有9份,占18%;认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工作能力比本科的毕业生实际能力更强的有5份占10%;认为职业定位不清晰,能力知识宽而不精的有13份,占27%。从这些数据,可以直观的看出工商管理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主要不足之处表现在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和职业定位不清晰,能力知识宽而不精。这便涉及到该专业毕业生对知识的一种迁移能力,即一种转化知识的能力。针对较宽的知识面,表现出的不精通,也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一个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得出企业在用人中相对于知识储备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这些高等教育的现状多少有些出入。

 

3.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能力适应度要求

 

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一般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外语能力等。针对被调查企业对毕业生英语的要求,数据处理如下:要求英语四级的有 27份,占55%;要求英语六级的有14份,占29%;要求达到商务英语水平的有一份,占2%;要求到托福,雅思的有一份,占2%;对英语水平没有要求的有5份,占10%。由此可得,90%的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英语水平有了要求,主要要求集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水平。针对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统计数据如下:要求基本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的有6份,占12%;要求熟练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的有40份,占82%;要求有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水平的有2份,占4%;其他要求的有1份,占2%,从这组数据可以得出,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基本以熟练office为主。

 

对于文字表达能力,在49份问卷中,有23份显示应该具有,这个比例将近一半,同样显示了语言表达能力在企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4. 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适应度要求

 

通过对企业更希望工商管理专业学的二级学科,频数分布图如下:

 

图1 更希望工商管理人员所学专业

 

从上图可以看出企业对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一般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的频数比较大,目前市场的需求也会更大一下。其他专业会由于有些已经饱和或是国内发展不成熟等原因频数较低。

 

同时,我们也调查了解了企业对毕业生考取并获得相关证书的看法。调查结果为在49份有效问卷中有5份认为不需要考取相关证书,占10%;其余44份认为需要考取相关证书,占90%。由此看来考取相关的证书是有必要的,这是对自己有专业知识的一种说明。对于有必要考取证书的44份,如下图:

 

图2 有必要考取的证书

 

这里的证书是从事相关行业的一种资格证,是现代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要求的证明,图2表明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人力资源和会计类证书的需求。

 

针对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除去所必需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信息获取能力外,法律知识,贸易知识在现代企业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获取决定一个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企业抢夺市场的速度。法律知识是保证企业受到非法打击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期望是与社会背景,国际背景相吻合的,是在不断发展的。

 

5.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适应度要求

 

我们选取了职业道德、专业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工作效率、良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责任心强、学习新知识的态度进行选择排序,从中选则四项重要的职业素质,再按主次排序。处于首位的职业素质的频数、比率为:职业道德,27份,56%;专业素养6份。12%;身体素质0份;心理素质4份8%;工作效率 1份,2%;良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6份,12%;责任心强5份,10%;学习新知识的态度0份。这组数据可以分析出职业道德是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最为重要的职业素质要求。其次是专业素养、协调与沟通能力,责任心等。这些素质会与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个人的价值观有关,是人内心深处更深一层的体现,是不易被改变的一项,相比较而言,知识则更容易掌握,而好的道德情操却不是那么容易形成。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也是在校期间大家会忽略的一项,对于我们的就业却是必不可少的。从而需要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6.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议

 

通过问卷中的开放式问题,企业工作者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的建议有:(1)、加强口语;(2)、加强社交礼仪;(3)、加强商务英语;(4)、公共关系;(5)、心理教育课程;(6)、法律知识课程;(7 )、社会政策研究;(8)、实践课;(9)、人文类课程;(10)、艺术鉴赏类课程; (11)、文学课程;(12)、公司财务管理;(13)、演讲与沟通能力;(14)office高级操作培训;

 

三、调研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次关于天津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发现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生的需求也因企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胜任度在企事业单位达到基本满意。该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的不足之处也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在我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塑造自己。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时候也可以参照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来进行。具体的结论建议如下:

 

1.突出核心课程,完善教学环节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过了30 多年了,目前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经济业务的交易运行事项也变得愈加复杂难解。现阶段应该对这30 多年里所有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经验加以分类、整理和归纳,特别是当前中国大多数工商企业面临极其复杂、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环境,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战能力、应变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采用最符合、最适应我国国情的,贴近工商管理实际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中国的企业市场实情下接受专业知识教学。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如社交口才、商务英语、文艺类课程、中外公司企业文化、职场商务礼仪、职场心理学、办公软件高级课程、社会政策研究课、企业实践调研课等;

 

同时突出以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所需能力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管理和技术人员,增强学生对企业实践和相关工程技术的了解;同时改革评价方式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结合试卷或结课论文(期末)、模拟实习公司、章节案例演讲、项目策划书等全方位的对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素养进行考核。

 

2.学生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划

 

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应该关注近几年工商管理类下二级学科的人才需求与兴趣方向,选择一个细分的专业方向,改变宽而不精的知识结构,加强责任心、培养职业道德同时熟练的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并根据自身就业方向,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3.形成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培养方案

 

现代企业不仅考察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道什么,知道多少,更加看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会做什么会做多少。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在体现本校本学科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应该合理划分专业知识结构和职场能力结构,强化管理类基础理论和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工商管理的管理教育要使得将来的管理者形成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本理论基础。

 

4.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加强与企业合作

 

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趋于多元化,学校与企业间应加强合作,定期组织职业素养的综合评价,邀请企业家、专业人士进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让学生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工商管理类学生对现代企业的了解,从而培养企业所需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同时不定期的开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纪律教育,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培养专业素养高、沟通能力强、责任心强且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总结篇(2)

【关键词】高职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19-03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对于高职人才培养来说,未来五年如何培养适应性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人才,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高职连锁经营专业作为调研对象,通过社会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及专业毕业生调研,顺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专业发展及变化趋势,提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调研报告是在高职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背景下开展的,调研时间为2016年1月至6月,走访和收集相关数据材料,其中走访调研单位对象14个,专业毕业生64人。

一、连锁行业发展现状

(一)全国连锁行业发展现状。“十二五”时期末,我国的连锁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行业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同时广区域、多业态也成为我国连锁业发展的一大特点,连锁企业在我国的产业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随着技术的驱动、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和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发展,连锁企业从大力发展实体业务,转向O2O全渠道经营,并加速布局移动电商和跨境电商。购物中心和便利店具有较强的抵御电商的能力,同时又适应了消费需求的升级和转变,因而保持了良好的成长态势。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2015年连锁百强企业销售总规模达2.1万亿元,增长4.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连锁行业门店总数达到11.1万余家,年增长4.7%。同时,以百强企业为代表的连锁零售企业积极拥抱互联网,百强企业网络销售额达到710亿元,比2014年增长85%。此外,连锁企业在门店优化、商品采购、全渠道营销等方面积极探索。其中,特许连锁百强企业销售规模达4345亿元,尤其是美容健身、生活服务类等连锁企业营业额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连锁规模上,特许百强企业拥有连锁店铺12.8万个,其中加盟店10.6万个,每家企业平均拥有店铺1280个。2015年,特许百强企业加盟店营业额和门店总数同比增幅分别为14%和11%。

从全国来看,整个连锁零售业的发展出现几大特征:一是连锁业态多元化,连锁行业从零售业逐步向衣食住行民生需求大的各类行业渗透。二是区域分布逐步收缩,集聚化和分散化同时存在。一、二线城市连锁大型超市迅速趋于饱和,网点取消,三、四线城市则逐步发展开拓。三是线上与线下推广同步进行,连锁便利店线下经营和线上经营,同步开展,连锁网点基本上是O2O全渠道经营方式。

(二)广西连锁行业发展现状。“十二五”时期末,广西注重吸取国际先进流通经验,城乡零售市场零售业态呈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购物中心、百货店、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专业店、连锁店、网购、小商品市场等各种零售业态共同生存,互为补充。而连锁商店和专业(专卖)店销售额快速增长,在零售业的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连锁零售业已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广西法人零售企业达3.6万家(含限额以下),零售业态分布有超市、百货、便利店、专卖店和网络零售等各类连锁行业,全区拥有65家重点大中型百货和超市企业,实现商品零售额5747.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6%,是支撑消费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企业品牌进驻方面,国内知名的零售、餐饮品牌如沃尔玛、华联、联华、王府井、国美、苏宁、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相继入驻广西,其中部分大型连锁企业开始向钦州、贵港、崇左等中小城市逐步迈进。在行业扩展上,连锁企业覆盖的领域和范围拓展到食品、医药、书店、百货、成品油等多个领域,极大方便了居民购物,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的需求。在连锁就业人数上,广西连锁零售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和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为 32.6%和9.59%,全国比重分别达到81.7% 和 27.7%。

“十二五”期间,全区连锁商业网点总计超过6000个,批发零售门店数约5000个,鼓励在南宁、桂林等广西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根据城市发展特点建设高端商品市场、名品折扣店、时尚消费品零售连锁店,进一步促进流通现代化,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这昭示着连锁业在广西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及增长潜力。

(三)南宁市零售业现状。“十二五”时期末,南宁市连锁零售业发展引人瞩目,南宁市现有南宁百货、梦之岛、利客隆、北京华联、南城百货、沃尔玛、人人乐超市、百盛百货、巴黎春天等著名零售企业。其中,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主体的连锁企业达31家,连锁店铺达1000多家。

据资料统计显示,2015年,南宁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6.68亿元,同比增长10.5%,位居广西第一,占全区28.15%;对全区消费品市场增长的贡献率为29.5%,比上年提高2.04个百分点,拉动全区消费品市场增长2.9个百分点。其中,南宁市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4361.25亿元,增长11.1%,其中批发业商品销售额2622.65亿元,增长8.9%;零售业商品销售额1738.51亿元,增长14.7%。

根据《南宁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14-2020)》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优化零售商业资源,大型超市和便利店连锁化率达到80%,连锁门店统一配送率达到75%,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0%;大型批零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100%,广泛开展O2O交易模式,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40%;传统业态使用电子商务进行升级改造,60%以上的中小批零企业采用电子商务进行采购和销售。

综上所述,全国范围内的连锁经营行业发展趋势良好,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具备信息技术、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强的连锁经营专业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在“十三五”时期,如何提升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水平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点,结合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制订专业及课程培养计划,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成为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调研对象及数据分析

(一)企业调研情况及分析。本课题组分别到广西南城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悦颜千千色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广西和桂集团等10家企业开展调研,共发放50份专业问卷,回收50份问卷。

调查显示:企业对于专业人才需求反馈,1%显示人才储备充分,不存在紧缺人才;90%缺乏基层操作人员;100%缺乏以店长为代表的基层管理人才;70%缺乏总部中层管理人才;60%缺乏以采购、营销为代表的总部专门人才;20%反馈缺乏总部高层管理人才。企业表示,对于连锁专业人才需求100%的供不应求,缺口较大。管理岗位工作,70%反馈1年内换过1次工作岗位,50%反馈1年内换过2次工作岗位,20%反馈1年内换过3次工作岗位。企业满意度方面,50%以上对工资待遇满意,70%以上对文化和服务满意。对于企业员工来说,90%认为最重要是企业的服务和企业文化,比刚性工资更重要。企业管理模式上,100%反馈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手段。专业能力排序前三位的是连锁门店岗位现场操作能力、连锁终端基层业务管理能力、连锁业务开拓能力;非专业能力排序前三位的是沟通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组织工作能力。

根据企业调研结果,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大,在人才结构上更倾向于连锁企业基层及中层管理人才,基层员工需求最多。在工作过程中,企业对于人才的专业技能和非专业技能都需要融合到岗位上。为了更好地培养企业员工,连锁企业内部岗位流动成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一人多岗制情况增多,而企业的文化、服务、职业发展等更具备团队吸引力。

(二)学院调研情况及分析。本课题组到区内外的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学院开展调研,共发放20份专业问卷,回收20份问卷。

调查显示:学校连锁专业学生每届招生在50-80人之间,80%以上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在连锁企业的销售、促销及一线执行岗;学院专业教师在4-7人之间,90%以上专业教学压力大;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上,学院100%采用校企培养模式,60%以上调研老师认为校企合作模式有待改善;学生培养的课程满意度,80%以上的课程还有待完善;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均达到90%以上,就业对口率在70-80%。见图1。

图1 4所职业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就业率对比图

根据高职学院连锁专业调研结果显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专业培养上,学院普遍存在专业师资不足、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等问题,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还需要调整完善,提高专业就业率质量。

(三)毕业生调研情况及分析。课题组在2016届毕业生中开展调研,共发放64份专业问卷,回收59份问卷。

调查显示:83%以上的毕业生从事基层工作,岗位以销售、业务、收银等一线员工居多;75%以上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能力重要性前五位是连锁店面商品陈列、人力资源管理、采购能力、门店开发与设计及信息化应用能力;78%以上的毕业生认为课程重要性前五位是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连锁企业品类管理、店长技能综合实训、连锁门店商品陈列与推销、市场营销实务;80%以上毕业生认为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的前三位能力是文案写作、专业技能、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图2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数据图

表1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在单位所需人才类型情况表

所需连锁人才 基层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人员 其他 合计

人数 28 21 4 6 59

占比 47% 36% 7% 10% 100%

图3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在单位所需人才技能情况数据图

调研反馈显示,毕业生较多希望能通过实训增强一些技能,如商务谈判技能、文案写作、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平时上课时,应以学生为主角,通过分组学习、案例讨论、增强互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学习及顶岗实习过程中,从工作心态和团队合作要求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水平。

综上所述,面对未来的连锁业形态多元化和一人多岗制的组织形式,以及未来连锁企业对职场新人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应提高师资力量,改善提高课程教学水平,锻炼提高毕业生综合性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连锁业未来大发展的人才。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建议。从连锁行业发展多元化业态趋势来看,并结合连锁行业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才需求情况来分析,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从专业性技能向综合性技能发展,在专业培养上从单一定位连锁超市店长向连锁企业中基层管理人才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目标定位,在专业技能上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定位过于模糊会让学生产生误区,培养层次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对资源也造成浪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注重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商品管理,活动策划,外语能力、互联网技术等综合性技能,以此来应对市场多元化和时展的挑战。

(二)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对企业的调研结果,职业院校课程的培养与连锁企业的具体岗位需要相互对应。课程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培养模式,突出岗位与知识能力相匹配的原则,一是增加连锁经营管理实训环节的课时,提高学生的实践管理能力;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增加网络课程学习、办公技能训练等,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和运用,适应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三是理论与实践课程统筹安排,以连锁经营管理的理论为基础科学统筹课程,根据学生的特性培养,理论适度配合实践操作,合理分配学分比例。整个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课程设置和训练都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这是提高学生职业水平的重要培养方法。

(三)专业师资与实训条件配置建议。高职院校承担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一线人员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任务,师资条件和实训配置是建立有效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基础。在师资条件上,提高专业师资教学水平,尤其是引用和培养“双师型”人才,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企业专业技术和专业教学技能,达到新时代教学的需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训条件上,学院要加大投入,增加连锁专业的实训实体店、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等,向学生提供高度仿真资源,提高实践能力;注重企业与职业院校双方的利益,校内校外互相配合,通过建立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培训系统联合培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有利于提高实训效果。学生在学院接受专业师资教育与企业培养,需具备过硬的技能和良好的素质,毕业时除了毕业证外,还需要考取相关资格证,例如注册品类管理师、商品管理师、连锁经营管理师、零售职业经理人(全国职业店长)等资格证,具备多职业、多技能的职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徐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初探[J].商业经济,2011(5)

[2]黄卞悦,周晓茜,沈金玲,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S1)

[3]黄蕾.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1)

[4]韦林华.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5(16)

[5]杨伟宁.浅议“互联网+”时代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建设[J].商场现代化,2015(26)

[6]魏继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3)

[7]郝强.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

[8]白晓玉.广西零售业高离职率问题分析[J].对外经贸,2015(3)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总结篇(3)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只要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由于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因此,我们可以把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基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运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外语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着重点考查学生的责任心、忠诚度、吃苦耐劳、团队协作、承压能力等方面加以考察。

但是这些能力要求并不是所有职业岗位都必须具备的,不同的职业往往在某些能力上要求很高,而对另外一些能力要求很低,因此笼统的人才规格描述使得对毕业生的评价缺乏区分度,也打击了学生主动提升各项能力的积极性。为了进一步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对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笔者选取50个中小企业,通过自编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满意度的调查问卷》,从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状况做了调查。

1. 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主要按照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对毕业生工作状况的总体满意度调查、毕业生基本职业能力调查、毕业生专业能力调查、毕业生综合能力调查、毕业生职业素养调差五个维度设计问卷,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

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在本次调研中,被调查的人员为50家中小企业的部门主管或高层,选取的毕业生(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进入企业工作三年以内的员工,包含曾经雇佣后离职的员工),年龄是23岁〜26岁之间的。共发放问卷40份其中物流业10份、制造业10份、中介服务业12份、流通业11份,IT业7份,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回收40份,剔除5份无效问问卷卷(答题不全),有效问卷为35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总体工作满意度状况分析

数据表明:在35份有效问卷中对毕业生能力评价中很不满意者有5人,占15%;基本不满意者有9人,占26%;认为各项能力尚可的有10人,占28%,是最高比例人群;另有8人(占21%)表示目前工作基本满意,仅有3人(占8%)对毕业生评价为很满意。通过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来看,从整体来看,这些企业普遍认为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质量上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对其所拥有的职业能力不是很满意,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宽,反应在工作上主要表现为大学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从职业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三方面来看,71.4%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最重视职业素养,其次是基本能力,再考察岗位能力,最后才看你所具备的知识结构。这与我们平时认为的专业对口的就业思维方式差异很大。

2. 职业基本能力现状与需求分析

其中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按重要性程度排序有:职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其中职业适应能力被认为最重要,而创新能力却仅仅在重要性排序中排在第六位,这说明大部分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更强调其实践能力,对创新的要求并不明显。

在所有基本能力中77.1%的企业认为大学生最为欠缺的就是:二..…、....... 市场调研知识应用能力,其次是职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总体上对其他能力的满意度也不高。这说明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校的课程设置没有能突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特点。

3. 专业能力现状与需求分析

在专业能力调查中,67%的企业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与社交公关能力其次应具有较强的文字能力,能拟定企业基本管理文件、撰写市场调研报告等;第三,要熟悉企业市场运作过程,掌握市场营销基本技會能这三项业务能力是被调查企业普遍的反映,还有11.4%的企业对预算的编制能力、财务报表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要求,相反对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这些管理的技能要求并不高,说明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初期大都从事具体性工作,需要几年的积累才可能被提升为管理者,因此初期大都要求毕业生的基础工作能力。在专业能力的重视程度上,则因为从事岗位的差异,结果较为分散,在物流和销售岗位为主的岗位中,重视程度都比较低,而对于会计和市场推广岗位,重视程度相对较高。

4. 职业素养评价

职业素养对学生未来的竞争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评价,我们可以看出,75%的企业普遍对毕业生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太满意,88%的企业认为现在毕业生吃苦精神较差,85.7%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承压能力较差。从这三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都十分看重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尤其是以上的三个方面,因为很多企业认为责任心、敬业精神、承压能力这些基本素养实在企业中很难通过短期培训获得的,而这些又恰恰是影响个人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企业的管理者普遍认为,业务技能是从大学开始习得的,而且在工作中才开始熟练,因此短训的方式再加上实际工作的积累可以是新员工的业务水平迅速得到提升,但是基本职业能力如英语水平、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则需要较长时间的习得,企业培训难以迅速取得成效,所以企业较为看重;而职业素养更是与一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特征反映,因此也必然成为企业最看重的方面。而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仅仅看重考试分数,忽略实际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习成,大大阻碍了毕业生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述调查,我们发现,现在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都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很多企业在选拔和招聘人才时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高校应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基本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设计,重视实践性能力的培养,突出人才能力的适应性。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突出以能力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改革评价方式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考核方式,推行职业化能力的评估体系。

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大胆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因为这与应用型人才观质量观不相适应,仅仅是对知识掌握环节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的导向作用表现为仅仅看重书本内容的死记硬背,与实际的职业实践及需要相去甚远。高职院校应大胆改革这种轻能力的考核方式,通过多种方式,结合试卷、人才测评以及针对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设计的项目策划等全方位的对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素养进行考核。本项目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考核框架: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总结篇(4)

近十几年来,我国地方省市通过对原有的大中专院校的合并重组建立了一批地方本科院校,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将会越来越紧张,就业形势短期内不会得到纾解,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意识到在未来省部级重点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双重夹击下,地方新建本科院的生存和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因此一些地方院校将商业竞争策略移植到学校的发展战略中来,通过STP理论的应用,将高校的发展战略通过市场细分(S),选择目标市场(T)目标市场定位(P)这样一个过程确定下来。目前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确定了服务地方经济,打造特色学科和专业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构思。战略管理理论告诉我们:学校战略构思的实现需要二级院校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跟进和配合,需要对战略的制定、执行、评价进行全过程管理,需要一批应用性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和打造。工商管理作为社会热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地方需求和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特点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相关问题做了初步研究。

二、相关文献

杜沔等指出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目标定位过高、忽视全人教育和通识教育等问题。应当重新确立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所以,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应该实行改革措施,全面改革课程体系,改编教学模式,加强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企业家精神。李永强认为作为一种应用型教育,工商管理教育任务是培养职业经理人。我国从美国引入工商管理教育的同时,没有把握住其内在价值,从而使得工商管理教育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存在着许多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照搬西方管理教育理论和模式;二是课程设计方面忽视教育内容的实用性;三是教学方法仍然是填鸭式,忽视启发式教学;四是教学方式单一;五是工商管理教育缺乏合格的教师,教师实践能力十分缺乏。阎军印等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从知识型转向了能力型和素质型,尤其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更是如此。要把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蔡月祥指出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应当将职业经理人作为其目标。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当满足社会需要、学术需要和个人需要三个方面。而社会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决定性作用。社会需要是高等学校存在的基础,学术需要和个人需要均受到社会需要的限制。从社会需要来看,社会上大量需要中小企业职业经理人。目前县级国有企业几乎己不存在。中小国有企业己改制为非国有企业,这些新改制企业迫切需要选拔一批市场型经理人才充实管理岗位。赵艳丽等从中外工商管理类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总量、课程设置结构、课程设置的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了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设想。在课程总量上,文章认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时总量和课程总量均偏高。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也多;我国传统上重视课堂教育,课堂教学学时多。课程设置总量偏高势必使学校重视第一课堂而忽视第二课堂,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赵红梅讲到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建设应首先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也是高校生存的首要条件。通过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研究,结合笔者的实际调查研究和多年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

三、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用能力的欠缺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

从朱镕基总理要求在大学开设工商管理专业以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曾经获得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和认可,只是在最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遇冷,笔者针对这种情况调研了多家企业,一些企业指出了多数地方院校培养的工商管理毕业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一)难以胜任企业工作且职业发展无后劲。面临企业的具体工作,一些学生感到一片茫然,无从下手,能够发现企业问题并提出管理方案毕业生更是寥寥无几。招聘进来的学生要么由企业重新培训改造,要么被企业束之高阁。

(二)就业困难受冷落。近些年来,用人单位反映地方院校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就业竞争力弱,牌子不及重点大学硬,动手能力不及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生,在目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呈逐年下滑趋势,企业更愿意招聘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期望值适中的学生。

(三)缺乏工作信心。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感觉自己专业性不强,人力资源、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会计、策划方面的知识泛泛掌握而不深入,似乎哪个部门的工作都能做,但都缺乏深入的专业能力,于是面试时表现出了极大的不自信,工作中出现畏惧情绪。

(四)企业更喜欢从内部提拔管理人员,能够提供给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管理岗位特别有限。原因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相比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这些本科毕业生与企业磨合期会很长,处于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在管理人才选择上,往往倾向将管理岗位留给从具体工作岗位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的一线人员。由以上四点,我们能够看出,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出口不畅,进口不旺”的现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挑战,而欧美、日本人才市场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的需求呈现总体规模逐年扩大的趋势,以此观之,改变培养模式,加强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这也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激烈的院校竞争中实现“惊人一跳”提供了历史性的重大机遇。

四、新建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存在的制约因素

新建地方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有效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知难而进,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金投入问题。新建地方院校,尤其是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同时地方政府对地区文化发展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认识不清,导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新建地方院校的教学经费捉肘见襟,因此,必要的教学设施尤其是实验室实训室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了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的不完整。

(二)师资队伍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存在问题。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课程实施达不到课程预期目标。大多数工商管理教师比较年轻,缺乏实际管理经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缺乏高学历和双师型人才,由于资金和学院声誉的因素,优质合格的人才不愿意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作任教,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专业教学要求。

(三)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在欧洲国家,比如德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企业对大学生实习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这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制度性保障,中国的企业对大学生的实习多采取应付的态度,或者是将学生看做廉价的劳动力,仅提供一个具体操作岗位,学生很难对企业管理获得深入全面的了解。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和美国相比,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和课时总量过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和课时总量更是过多,给学生留下的自由学习发展时间过少。日本工商管理专业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比例大,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和资源的限制,选修课过少,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从课程内容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对课程内容整体上缺乏规划,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复现象,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

(五)培养目标定位过高。新建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大众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培养目标上定位模糊或者依然沿袭过去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未来的岗位发生错位现象,比如现在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仍然是企事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但是学生毕业能够问津的工作岗位绝大多数是基层具体工作岗位。

(六)实习流于形势、走过场。实习、实训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且不可逾越的一环,如果这一环节缺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变成缘木求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多采取学生自主寻找单位实习,实习效果收效甚微。对于多数校企联建的实习基地也是有名无实,从全国范围来看,成功实习基地建设的案例寥寥无几。

(七)、专业缺乏特色。中国部属和省级重点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照搬欧美90年代的做法,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又模仿重点大学的做法,这样培养的人才呈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难以实现错位经营、打造特色专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八)对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缺乏深入研究。新建地方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并且依托几个地方重点行业,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地区经济和行业研究不够,缺乏对重点行业管理岗位需求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是与市场需求脱节,表现为上手不快,专业不精的现象。

五、在三位一体模式下打造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以上问题有些是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独有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无法解决上述所有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以围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在实用原则、量力而行原则、资源有效整合原则下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泰勒在《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从微观层面上看,课程编制要考虑三个因素:学科特点、学生和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一原理,需要在统筹规划,互相兼顾,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本科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践实训教学方面进行细致安排,以下为依据泰勒的框架所设想的问题解决之道。

(一)学科特点方面。管理学是个综合、交叉性学科,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文、工程类学科的支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学科齐全,有一定的相关学科基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来支持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比如可以鼓励学生选择数学、物理、计算机、中文、法律等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同时请其他专业的教师做一些学术报告等,另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与其它专业的教师经常做一些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并同他们做一些横向、纵向课题;学校在制度上可以允许文、理、工等专业的学生在大三时选择转入到工商管理专业学习,以密切学科和专业之间的交融,这样管理理论才会有具体的目标和指向,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管理理论的空洞化和模糊化倾向;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优化内容,精简课程之间大量重复内容,在专业上设置几个方向,增加选修课的比例。

(二)学生方面。第一,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和生源特点,应该对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培养的人才应该面向企业事业单位的基层管理岗位,应该更多关注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第二,本科在校生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经验,这样会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对管理理论感觉抽象难懂或者简单化,误以为记住了就是理解了。其二就是即使有一定理解也很难应用到实践中去,这需要工商管理教学要从传统范式向现代建构主义范式转变,不但注重学生学习机制的同化作用,更要求注重学习的顺应作用,在学生低年级的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应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从中国历史和文学素材中提炼案例,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在高年级阶段,应该从国内外优秀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提炼案例,使学生站在管理学科的前沿并培养国际化的视野;第三,由于企业缺乏配合高校学生实践实习的动力机制,同时中国目前的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实践实习过程企业应该承担的义务,因此,多数企业在对待学生实习上的表现也差强人意,学生的实习效果一直不尽理想,为此,求人不如反求诸己,新建本科院校为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培养,应该大力支持经济管理学院建立几个校内企业,由专业老师指导,学生经营管理,比如可以几个品牌,由几个年级段的学生分工合作,在真刀实枪中学习管理;第四,合格工商管理人才专业的学生需要一定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多数高校往往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成为工商管理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缺陷和短板。根据笔者调查,学生在求职、工作中遇到的障碍往往是这方面的问题。新建地方院校在学生心理素质历练上应该大做文章,落实错位经营培养的战略意图,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学校建立拓展训练基地,通过各种拓展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情商和心理承受能力,拓展训练可以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培养模式之一,地方企事业单位拓展训练的需求近几年很旺盛,在寒暑假期间为他们提供人力资源拓展训练服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总结篇(5)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方人员,系指经中方投资单位委派、推荐或从社会公开招聘到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

第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依法享有用人自,可以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自行确定企业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第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人员按以下分类实行管理:

(一)在市属企业参与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二)在县(区)属企业参与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企业主管部门不具备管理条件的,由县(区)人事部门负责管理;

(三)在部、省属企业以及外省市企业在宁投资举办的外商投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由中方投资单位主管部门管理,市或县人事部门协助管理;

(四)在外资企业的,按该企业所在地,由市或县人事部门管理。

第六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人员的人事主管部门,应负责董事会中方成员及中方高级管理人员任免材料的备案、人事档案的保管及其他服务工作。

第七条 市人事局是本市外商投资企业中方人员人事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对全市外商投资企业中方人员的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市、县(区)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人才交流中心)具体负责有关业务管理工作。

第八条 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董事会(或联合管理机构,下同)担任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的中方人员,由中方投资单位委派;合同规定由中方人员担任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审计师的,经中方投资单位推荐,由董事会聘任;其他人员由总经理聘任。

第九条 外商投资企业可根据需要在本市范围内公开招聘中方人员,也可从中方投资单位推荐的人员或应届毕业生研究生、大中专毕业生及当年军队转业干部中选聘。

第十条 外商投资企业在本市公开招聘中方人员,应事先将招聘简章报市人才交流中心审核。

第十一条 外商投资企业招聘下列人员,须经被聘人所在单位主管部门批准。

(一)国家和省、市正在进行的重点工程、重点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者;

(二)中、小学教师;

(三)从事国家机密工作和国家规定的特殊行业的人员。

第十二条 外商投资企业不得聘用下列人员:

(一)正在接受司法或行政机关审查尚未结案的;

(二)在校学生;

(三)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其他人员。

第十三条 外商投资企业招聘中方人员,除第十一、十二条规定的情况外,被聘人员所在单位应予支持,允许流动,无正当理由阻拦的,被聘人员可提出辞职。辞职的具体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所需中方人员一般应在本市城镇招聘。确需从外地招聘的,应经人事部门同意。

第十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聘用应届毕业研究生、大中专毕业生和当年军队转业干部,应提出用人计划,经企业主管部门或市(县)人才交流中心审核后,符合条件的,由市人事部门统一协调解决。

第十六条 外商投资企业公开招聘的在职 人员,应由原单位主管部门和市、县(区)人才交流中心办理有关流动手续。

第十七条 外商投资企业聘用工人身份的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应报市人事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外商投资企业借聘在职人员,应与被借聘人所在单位签订借聘合同。

第十九条 外商投资企业聘用经原单位出资培训的人员,应偿付被聘人单位一定的培训费。被聘人与单位订有合同的,培训费的偿付按合同规定办理;没有签订合同的,原单位可根据被聘人培训后回单位服务的年限,按每年20%的比例递减培训费后收取。

第二十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人员的人事关系、人事档案,按本办法第五条所确定的分类进行管理。其中从社会招聘的中方人员的人事关系、人事档案,由市、县(区)人才交流中心管理。

第二十一条 中方人员在外商企业工作期间,保留原所有制性质、身份,工龄连续计算。其档案工资的调整、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毕业生见习期满的转正定级以及干部年报统计等,由保存人事关系、人事档案的部门或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 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人员出国、出境时,由保存其人事档案的部门、单位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三条 到外商投资企业工作的中方人员应经过培训。市人事部门应加强对中方人员培训工作的指导。

第二十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董事会中方成员和中方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其隶属的人事主管部门定期进行。

第二十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按合同解聘、辞退中方人员,应报企业主管部门和市、县(区)人才交流中心备案。

第二十六条 外商投资企业解聘、辞退的中方人员,按下列办法安置:

(一)外地人员仍回原居住地;

(二)中方投资单位委派聘用的人员和借聘人员由原单位安置;

(三)中方投资单位推荐聘用的人员,可由原单位或主管部门安置;

(四)从应届毕业研究生、大中专毕业生和当年军队转业干部中聘用以及从社会招聘的人员,由市、县(区)人才交流中心协助推荐就业。

上述被解聘、辞退的中方人员均可自谋职业。

第二十七条 外商投资企业在招聘中方人员时发生人事争议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或人才交流中心协调解决;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双方可依法向市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第二十八条 在外商投资企业非专业技术和非管理岗位工作的,原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人员,其人事关系、人事档案的保存,流动手续的办理等,适用本办法。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总结篇(6)

 

而在农科类高校中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农科类院校的非农专业的就业率一直不高。据最新的江苏省高招办公布的就业信息,非特色专业的就业率与特色专业的就业率相差甚远,例如:某高校的林业工程的就业率为82.9%,而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率仅为54.92%.工商管理类,今年毕业生总数为59174人,就业率73.51%;2007年为47452人,同期就业率为79.40%。这对于农科类院校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一方面与农业院校的专注农学特色教育有关,另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农科类管理类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没有特色,即农科类院校培养的管理类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不相符合,其中一大部分就是实贱能力的缺失。

 

首先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实贱能力方面的缺少针对性的培养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性不明显,复合性强

 

与高校所设置的各专业相比,相当部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觉得大学四年好像学了很多,但好像又什么都没学到。而在校的学生,则对于自己将来能从事什么工作,心里没底。这既说明学生对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完整了解,又说明了学生也不知道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哪些技能,可以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相比金融投资、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相近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方向性确实不够鲜明,但作为一个高度综合的专业,具有很强的复合性,该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作为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素养,强调各经济管理知识的融合应用和实际操作。

 

(二)能力结构上既强调掌握理论,更强调在实贱中的应用能力

 

在能力结构上,本专业要求掌握现代企业管理、营销管理和市场经济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该专业更强调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动手、动嘴、动笔等实际操作能力。而理论能力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但是实贱能力,单单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奏效,而这类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所学内容“见效慢”

 

正是因为以上的两个特点,使得学生学习的效果难以马上体现,往往要在较长的工作中逐渐体会到专业知识的用处,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也需要在较长的时间中体现出来。同时,管理理论方法不是一对一的解决方式,而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解决思路,而且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因此学生是在学习各种先进的思维方式,培养现代的企业经营理念。

 

上述工商管理学科的特点导致了目前国内高校在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贱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无相对独立的实贱教学计划。长期以来,实贱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实贱教学安排也只是作为理论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是验证理论教学内容;二是实贱教学内容之间缺乏系统性。由于受实践教学地位的制约,实践教学学时被平均分配在四个学年中,导致实贱教学内容零碎,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每项教学内容分配学时较少,实贱教学存在着过场现象,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用不明显。传统型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过于刻板、僵化,教学内容缺乏综合性,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考核形式单一。学生进行社会实贱的机会和创新训练严重不足,系统研宄的训练也不到位,导致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脱节,学生毕业后,要经过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承担实质性的工商管理工作。

 

其次,现行的工商管理本科阶段培养模式中存在很多的弊端

 

现行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共性趋同。不少高校制订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致相同,甚至有些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对培养目标本身不进行考察与评价。②培养目标定位偏高。现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本质性内涵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缓解,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很难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③针对性不强。

 

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即中专、专科、本科及研宄生的培养目标没有多大区别,层次性不明显,从而使毕业生特色不鲜明。④适应能力差。短短几年的理论培养不足以使学生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各种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满意度也偏低,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普及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挑战,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因此,急需我们加快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统改造,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提高工商管理本科生的就业情况。

 

上述的这些问题在各个农科类院校中又得到不同程度的放大,一味地与其他综合性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趋同,而放弃了农科类院校自身的一些优势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时出现不伦不类的尴尬局面。

 

农科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有其独特性或者很强的针对性,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各种管理中却是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农业正在缓慢地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农业转变:一、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缺少和工业或者服务业一样有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统筹规划;二、或者虽然有这些管理人员的存在,但是其所学所运用的知识都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对象得出的经验,没有很好地结合农业的特点,明显脱离工作实际。而现今农科类院校开始设置工商管理等相关的管理专业正是这一转变的契机,如何让工商管理和农林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培养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贱能力,这是我们农科类高校将要面对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虽然农林院校与其他类型的院校相比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是相比之下,农林院校也有很多别的类型的院校不具有的特点:

 

(D高等农业院校一般都是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起来的。

 

(2)他们往往是这个区域唯一的高等农业院校。

 

(3)高等农业院校非农专业的学科与专业设置往往更倾向于适应地方。

 

另一方面,虽然农科类院校在非农专业的办学经验与其他院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也存在很多将农学与其他专业的特殊结合起来:像农林经济管理,就是将农业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学科。但是由于工商管理专业从事的特殊领域---第二产业,使得工商管理在农科类院校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进而影响农科类院校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农科类院校的工商管理的课程设计基本都是和我国大部分院校一样重视理论而忽视了管理学科的核心一---实贱能力,这就导致了:在外部工商管理招聘需求不理想的状态下,使得农科类院校工商管理就业的更加不利。

 

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一第二产业工业,和农业基本上是没有直接相关因素。唯一的连接点就是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提供物质保障,这是农科类院校工商管理实贱能力探索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我国的农业发展一直处于较落后的状态,这很大的原因是农业产业化与工业的步伐不一致,导致农业企业发展现状不如预期。而农业产业化与工业的纽带就是半工业的企业也就是农产品加工成工业产品这个产业链。而农业产业的初级联结学科就是农林经济管理。作为农科类院校,拥有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学术研宄成果,农业企业现在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步,那么下一个联结点就可以由农科类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来完成。其特色为:通过将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领域中的企业管理知识与半成品农业企业结合起来,相当于做农业企业与工业企业的整合纽带,使得农业企业与工业企业真正的结合起来。而这个纽带所需的知识大部分还是与工商管理专业有关,其主要的能力体现也就是实贱能力的体现。

 

那么如何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特别是文中强调的农科类院校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贱能力?

 

1、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或者学习中需要达到的目标,正如会计或者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知道要掌握如何做财务报表和做出投资分析一样,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必须落实到各个小目标上,而不是笼统地掌握一个范围的大致内容,具体到农科类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设定掌握农林方面的知识,农林企业的特色,农林产品的特征等等,结合管理学的原理总结出一套农科类企业管理的理论。

 

2、注重知行结合,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实贱,进而进行对比反馈。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贱能力是重中之重,由于我们学习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宽泛,如果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与实贱结合起来那这些知识会随着时间而慢慢地淡忘,最后在就业时会发现我们所学的知识都“不见”了。虽然学校会安排一些暑期的实习,但是这些实习的机会相对来说还是较少,时间有限,而且在实习期间的实贱能力培养很有限。所以高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贱时间来反思所学习的知识,不间断的实习机会或者长期的在企业中进行实战实习都是很好的选择。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总结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于福(1955-),男,吉林长岭人,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领域:教学管理、ERP。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4-0078-03

21世纪初,我国特有的独立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数量的快速扩张,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加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倡导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实验条件的改善就成为关键性问题。

一、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独立学院应根据这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自身的特点,进行独特定位。由于独立学院是三类本科,所以应找到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相对弱势,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从目前来看,普通本科高校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高职高专院校则恰恰相反。这样,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就在于: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独立学院要在深入研究自身的服务对象、层次定位的基础上,区别于母体高校的培养目标,避免“趋同化”,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办学定位。在这种定位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文件精神,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因此,在培养方案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制定与理论教学计划相符的实践教学总体建设方案,明确实践教学建设目标,从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职业资格培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实践教学相对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具有特殊意义。实践教学体系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实践环节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以实现其总体效能。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构建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一个基本目标下,由实践能力体系、实践内容体系、实践保障体系、实践评价体系4个体系,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实践层、创新实践层、就业实践层5个层次,16项内容构成的实践教学闭环系统。

(一)基础实践层

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在基础实践层安排计算机类课程实验、专业基础的大型作业和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认识实习3个环节。通过计算机类课程的上机实践,管理学、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的案例分析实践,初级财务会计学大型作业、统计学综合训练等实践形式,以及到企业实地参观认识实习,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基础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专业实践层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专业实践层主要完成各专业不同岗位的基本训练,提高专业基本技能。在这个层面上包括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3个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作业、技术经济学、客户关系管理、电算化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理论与技巧、营销策划等课程设计,通过不同的专业课程对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三)综合实践层

在这个层次要通过手工模拟、计算机模拟、沙盘模拟、毕业实习等4个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各专业综合模拟训练、在校内仿真企业工作实际操作和在校外深入企业一线顶岗操作。其中经营决策沙盘模拟可以全面模拟企业经营决策实际,使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一体化,涉及企业战略、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沙盘模拟中学生可以担任CEO、研发总监、营销总监、采购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等职务,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定战略方案、市场开发决策、产品研发决策、产品组合和市场定位决策、生产决策、营销决策、财务决策,体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全过程,培养学生经营决策思想理念、程序方法、分析判断、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机模拟中,ERP软件系统是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等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软件。学习ERP软件可以使学生掌握企业是怎样计划和控制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企业流程是怎样优化和重组的,资源应怎样有效利用和整合的。通过“分岗作业式”手工和计算机综合模拟训练,在校内营造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做到实践内容仿真、操作流程仿真、实际训练仿真,达到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之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目的。针对学生所学的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要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5-8周的综合毕业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顶岗实习,锻炼学生独立实际工作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创新实践层

这个层次包括毕业论文、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3个环节。毕业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学生的文字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将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涉及毕业论文的选题。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要与其兴趣相结合或与其实践经历相关,并充分考虑其未来就业目标。据统计,学校有50%以上毕业论文都是在实习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通过填写《毕业论文题目申请表》,指导教师协助学生将自选题目控制在符合学科学术规范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之内。其次,是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宏观的指导规范是学校统一制定的《毕业论文指导书》,而每个学生具体的论文指导则由指导老师和学生配合协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指导老师将充分了解学生的愿望和想法,帮助其梳理要表达的思路,对其创造性的思维和观点要大力支持和引导,以帮助其发现和提升自身的创新潜力。如果学生的选题方向和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有相近之处,师生间的不断研讨和思维碰撞将迸发出对双方都有益的创新灵感,这也会促进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最后,还要对优秀论文进行评定和表彰,以此来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通过学科竞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业大赛即创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是近几年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赛事。它是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高层次、高要求的综合培养。由于创业计划包括企业概述、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多方面内容,因而可以极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所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些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就业实践层

这个层次包括社会实践、职业化培训、岗位证书培训3个环节。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可以使独立学院与社会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与条件。与企业合作办学,学校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实训模式,采取的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训方式,共同培养学生。从而真正做到学院教学与企业、社会接轨,达到学院和企业合作“双赢”的目的。实验教学的教师是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的教师,学生毕业应获得双证书(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通过建立这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模拟实际,仿真实训,可以有效地实现零距离就业。此外,职业化教育和岗位证书培训也是就业实践的重要方面。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教育、创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职业化教育的培训,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晰的努力方向。学生在职业化教育方面获得一定学分才能毕业,强化了其对职业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岗位证书培训方面,要根据各专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要求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的学习,在毕业前至少获得1个部级岗位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的通用技能和专用技能。

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保障体系的完善在于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和建设,此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组织运行的管理也是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保证。评价体系起到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作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必须对实践教学中5个层次的各项内容制定一系列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以便对实践教学运行结果进行评价,最后需将实践教学评价结果反馈给实践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对下一次循环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 杜龙政、熊妮.高校管理学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02).

[2] 杨丽萍.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