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专业英语课程

专业英语课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8 21:02:55

专业英语课程

专业英语课程篇(1)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英语专业测试 课程设置

全国英语专业考试(Test for English Majors,简称TEM)是由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设计和实施的针对英语专业的全国性考试。[1]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和高年级阶段课程的学生是否达到了《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1]和《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2]的要求,用人单位也以此作为衡量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标准。因此,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全国英语专业测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独立学院的发展在我国只有短短十余年的历史,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历史则更短,因为某些独立学院根本不设立或者近些年才设立英语专业。从学生的英语水平来讲,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较弱。但是用人单位与社会对于TEM4与TEM8的认同度非常高,于是许多独立学院也都将之作为学院竞争实力的具体体现。

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一、TEM4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规定其考试目的是考查学生听、读、写技能及语法、词汇知识。对此,各大高校在一二年级阶段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围绕听力、精读、写作及泛读。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基础差,但通过专业四级的愿望强烈,独立学院应该更深入地剖析专业四级的要求并根据要求细化基础课程。例如由于听力题材中有新闻文献,“新闻听力”考的都是VOA及BBC等英语广播新闻,而这是考生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技能,其题材广泛,从国际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贸易、科学技术、能源交通、工业农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到法律宗教、社会问题乃至各种灾祸,几乎无所不有。语言通俗化、口语化,非常接近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场景。但学生对于这些了解甚少,以至于听不懂。为此可在泛读课程以外添加新闻阅读课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新闻词汇及新闻文体写作特点。对于独立学院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应该加大语法及词汇教学的力度。对于写作课程,笔者认为应该从大一开始开设,且可以分为基础写作和阅读写作。基础写作更偏重于词汇、句子及段落的运用。而阅读写作可以根据所阅读的文章进行仿写。

二、TEM8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规定其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考试范围包括《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所规定的听、读、写、译四个方面的能力及英语专业知识。与英语专业四级相比少了基础的语法词汇,增添了专业知识及翻译。那么在高年级教学中,一方面应当继续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另一方面体现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高级英语是基础英语的课程延续,但课程中所涉及的题材远远难于基础英语,其通过对于原版小说、诗歌及戏剧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文学欣赏水平。

与专业四级不同的是专业八级有人文知识题,其测试要求是基本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现状、文化传统等,同时初步具备英语文学知识及英语语言学知识。其目的是测试学生对主要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语文学与英语语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开设文学作品选读及语言学课程。文学选读课程包括英国、美国文学简史,英美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家,英美主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介绍,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更应该开设英美概况这类课程,因为此课程更能让学生详细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现状、文化传统。语言学概论的内容包括基础语言学理论、著名语言学著作简析、主要语言学派别、语言学分支介绍。

除了以上所说的人文题,专业八级还有翻译题测试要求学生能运用汉译英的理论和技巧,翻译我国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速度为每小时250至300个汉字,译文必须忠实原意,语言通顺、流畅。同时能运用英译汉的理论和技巧,翻译英美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和文学原著,速度为每小时250至300个英文单词,译文必须忠实原意,语言通顺、流畅。对于这种题型,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要开设翻译类型课程。翻译类型课程包括英汉互译及实用翻译课程,主要介绍翻译的历史概况、基本理论,以及词、句、段落及文章的基本翻译方法和技巧。

三、结语

独立学院要提高英语专业测试的水平必须更进一步详细分析专业四级及专业八级的测试要求,并根据其要求开设更适合本院学生特点的课程。

参考文献:

专业英语课程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 职业技能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39-02

当前,以普通高校为对象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轰轰烈烈,而高职高专由于其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环境的不同,在英语课程改革方面必然有其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特质。因此,作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和管理改革的重要方面,高职高专课程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已形成以体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特色。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处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属于一所地方性高校。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的实用英语人才既要能用英语进行交际,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职业技能。如何适应市场的需要,进行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调整,以适应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英语人才的办学需要,适应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实用为主”的教学思想,培养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性人才。在2006年12月起,外语系应用英语专业成为桂林师专首批重点建设专业。在相关领导及同行的努力下,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本专业改革和建设已见成效,专业特色也初步形成。

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弄清问题及目标,存在的问题是改革的出发点,而目标是改革的归宿点。

1.1 纯粹的英语人才压力大

现在,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工具,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运用自如。教育部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实际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中指出:“当前我们应该清醒地面对一个事实: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字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步减少。我国每年仅需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复合的专业人才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它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对外语专业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求。”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一所地方性高校。首先,桂林是一个国际旅游名城,每年出入境游客达100多万人左右。在桂林的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也有近百家,以2006年1至7月为例,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4家,利用外资6300多万美元。外商投资者主要来自英国、荷兰、丹麦、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因此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学校能够输送具有坚实英语语言基础及具备旅游、经贸、文秘、外事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桂的这些企业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面积实训岗位,并吸纳部分毕业生就业,学校也可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订单,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后续人才。其次,广西南宁市是东盟博览会永久性会址,每年东盟博览会给广西带来很大的商机。

1.2 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不受欢迎

据有关人才交流中心的统计,90%的招聘单位都需要熟练工作者,至少也需要有从事三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外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毕业生之前,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因此,缺少工作经验也成为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的一大压力。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各方面形势对〈应用英语〉专业人才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学生要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语言技能,并在此基础上的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第二,在资格证书方面。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涉外文秘资格考试、旅游饭店职业英语等级考试、全国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书和技术等级证书。

通过调研,我们看到,应用英语专业方面的人才应该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既懂外语,特别是双外语又具有一定的商务、旅游、教育等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国内同行已就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秦秀白,吴古华:1999;刘润清,戴曼纯:2003),其结果显而易见:高校英语专业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是“近20年来,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持续最长影响最大的课题。”(胡文仲,孙有中:2000)

1.3 课程改革的内容与措施

1.3.1 建立科学合理的应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用英语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从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在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合并、重组,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

着眼于培养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目标,结合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应用英语专业学生需掌握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构成的调查分析,确定了“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线,对课程进行合理整合,优化整体结构”的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选修课、及综合技能训练必修课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语言应用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按照“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合理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理论教学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做到“必需、够用”;实践教学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基点,集中时间训练,并针对不同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

1.3.2 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社会对应用英语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应用英语专业调整实训课程,明确实践性课程的实训项目,力图使每一门实训课程都针对某种重要技能进行操练,实训课程成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巩固和延伸。同时,对实训课程进行目标定位,规范实训要求,实施实训课程改革。使本专业的实训课程实现从以前笼统、模糊到目前清晰、具体的转变,强化实训课程的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初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又有实效的实训方法,解决应用英语实训难的问题。

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学业取得学历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灵活选择“技能证”,针对几个相关的核心技能,安排相关的技能证书培训,结合教学和就业需求,设定了多个与应用英语相关的证书,供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合理选择。

1.3.3 完善教学计划,整合优化科目课程

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充分吸收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准确分析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或岗位群及其与之相关联的职业能力结构,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教学计划的调整坚持课程的优化整合,体现应用性、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其能够贴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使同类课程紧密配合,避免分割过细、脱节或不必要的重复。依据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部分课程从内容和体系上进行整合,删除比较虚泛的课程,代之以具体、实用的课程,构建知识技能贯通、紧密配合的有机整体。在课程时间序列安排上,围绕能力模块展开教学,实行逻辑性与灵活性的综合,初步形成全新的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实现课程内容结构与职业能力结构、综合素质结构的衔接对应。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课程的发展与建设。

1.3.4 以教学基本文件建设为基础,规范课程教学

应用英语专业严格按照新的课程体系,编制完整的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基本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强化技能训练,保证实训课程的实训效果,建立系列的技能测试题库,并针对各实训项目所规定的重要技能进行测试,有力地推动了实训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3.5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海默斯(DellHumes)认为:外语学习者仅仅获得“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获得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主要部分: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的应变能力。通俗一点讲就是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程度上运用准确、流利、得体的英语传达信息、沟通思想。(左焕琪:2002)因此,我们要改革语言类课程教学方法,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展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实践类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实现“会说、会写、能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从事商务、旅游、饭店等涉外活动等的人才。例如,在语言基础课中强化听说技能的训练,以迅速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为突破口,带动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1.3.6 注重产学研结合

(1)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根据市场定位及产业特点,设置、调整专业和教学内容,成立应用英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轴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的机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将会参与教学计划的讨论和制定,对于应用英语专业发展和改革的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技能训练、校外实习、教学计划等问题献计献策,使应用英语专业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相关产业相结合,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应用英语专业将采用各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广泛接触企业,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力量,了解行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了解学生在就业和发展中的瓶颈、反过来改善应用英语专业以企业参与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建立实践实训基地

主动与市内行业企业联系,争取企业的支持,搞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实训课程的重要平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我们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快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产学合作增加了社会和企业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增强了社会对学院理念的认识以及办学质量的信任,为招生和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好的社会条件。至今为止,应用英语专业已建立校外正式实训基地5个及合作企业若干个。

(3)聘请校外专家

做好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方面的合作,我专业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本专业客座教授或承担部分课程教学。他们以丰富的社会阅历及工作经历给学生直接接触到生产的第一线,为专业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与企业人员互兼互聘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我们将继续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快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产学合作增加了社会和企业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增强了社会对学校及我系办学理念的认识以及办学质量的信任,将会为招生和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社会条件。

3 结束语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本专业改革和建设已初见成效,专业特色也初步形成。应用英语专业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最后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全体师生共同的努力。就大方向而言,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认清教育发展的方向,继续深入探讨。就细节方面而言,我们要着眼于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实现新环境下师生角色的转变,做好各种资源的整和。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孙有中.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知道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专业英语课程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精读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26-02

《英语精读》这一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其目的在于通过较高程度的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语篇阅读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使学生系统掌握涉及科学、文化、历史、地理、社会、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词汇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及熟练程度。教授高职学生的英语精读不同于教授普通高校的学生,侧重点有所不同。下面将从教学模式、方法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谈谈如何教授本门课程。

1 教学模式与方法

由于本专业强调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运用外语这一交际工具进行交际活动,因此本课程采用建构主义模式进行主体性教学。主体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括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根据以上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本专业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技能来教,注重让学生在外语的听、说、读、写、译等交际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并通过以上努力达到加强学生学习指导,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进行英语思维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1新课导入

主要为相关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介绍,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意识及对课文内容的更好理解和掌握。

1.2新课讲授

以篇章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综合教学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快速阅读然后就回答相关问题。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分析文章结构,使学生在语篇层次理解词汇、语法并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主要采用篇章教学法。

1.3巩固提高

为学生为主。采用讨论与课文主题的问题、阐述课文主要内容等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巩固和提升。此外,还可以通过这一形式对学生所学进行评估及检测。

1.4作业布置

作业主要分口头和笔头两种。口头作业主要是进行讨论、某一主题发表观点等口语训练练习。笔头作业有课后练习、段落翻译、写作等。

2 教学侧重点

2.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中各个成员的信仰、观念、风俗、行为、社会习惯等的总和。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现方式。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靠。所以学习英语语言不能抛离它所依赖的西方文化而单独研究,了解英语这门语言所依存的西方文化,对于理解掌握英语语言和恰当的运用英语语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总之,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并且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广泛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因此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首先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是相当重要的,这不但可以激发自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之所在。

在英语精读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做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由于高职类英语专业所开设的西方文化通识课程很少,因此,在每篇课文导入前,教师可以对与对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入的背景知识介绍以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感悟力。毕竟,英语精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多补充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讲解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文化差异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引导学生深人到知识内部,从深层次挖掘文章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生也不应该是被动地听,而应该参加到教学中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一、两个跨文化话题让他们回去好好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在下一次上课时就相关话题发表意见,做3-5分钟的集体讨论或个人阐述。这样,通过教师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国家知识及其在语言中的运用、理解能力。

2.2加强学生语言输出锻练

精读课程应该在原来侧重于教师在课堂上多讲、精讲词汇转到要求学生多思考、多发表看法、观点。不要像传统教师的做法一样将所有要讲的东西统统倒给学生,而应该用有效的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能事半而功倍。

对于教师来说,在备课时选择所授内容、教学方法和他们想营造的氛围。首先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事先要了解学生对本课程所需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其次是根据掌握的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适当对教材进行处理,适当删减和增添。在教学安排的细节处理上也根据实情适当调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师生互动,给学生提供信息输入量和练习机会,同时也在学生心中创造一种积极开放、乐于接受所授语言及文化的心态。由此可见,师生互动是架设在师生间的一座桥梁,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关键。

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的氛围。教师应该以一种亲切、热情的人格魅力、感染力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能力更加放松从而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目标。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锻练以外,还可以在讲课的同时,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时常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自己的学 习英语的经验和自己认为好的英语学习方法来帮助他们学习英语。最终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充分地体会到他们想学习、会学习,能学会,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充分体会到想英 语、会学英语。这样在课堂内、外,学生都会积极进行学习,即使在毕业后,也会坚持进行学习,从而终身受益。总之,英语精读教学应多进行一些课堂改革,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弘扬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更多实用型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人才,来满足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李相崇.新英语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专业英语课程篇(4)

 

一、引言

 

专业英语又称科技英语,在许多国家已成为现代英语的一个专门的新领域,在语法结构和词汇方面均形成了特有的习惯用语、特点和规律。大量实践证明,不能用基础英语取代专业英语。在现代世界科技迅速发展和国际间频繁交往以及大量科技情报资料交流情况下,一个专业若想取得快速、稳定、保证质量地发展,并办出自己的特色,始终保持与发达国家同一领域研究同步进行,培养出高水平、有后劲的人才,必须重视专业英语教学。

 

1997年,教育部根据东北大学、云南大学的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列入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1999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目前,我国已有300多所院校设置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东北大学在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时就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由于国内一直没有针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英语教材,长期以来一直选用行政管理的专业英语教材,这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英文知识造成了一定困难。而且,国内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探讨也处于空白,全球化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改变这一局面。研究探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建设,构建科学系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研究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编写出版体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殊性与知识结构特点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公共事业管理”是中国特有的专业类型,国外一般以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s)或者非营利组织管理(non-profit organization)来命名,设置于公共事务院系或商学院内。如美国的公共健康、社会服务、教育、文化、社会公益事业等。目前,英、美、日、德等国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已建立起科技英语的教学和研究机构,出版了许多丛书、期刊和专著。

 

英语学习是新旧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应用的过程。随着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专业英语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院校开设了面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但是,目前我国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以教材为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材建设一直落后于其它课程教材的建设。笔者在多年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共收集到四本其它院校编写并公开出版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英语教材,其中有三本明确声明是面向MPA(公共管理硕士)的,另外一本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主要内容是选自国外相关教材、学术论文、国际研讨会资料,对学生来说,阅读学习这些文献,有利于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但笔者认为,作为教材稍有牵强,尤其是有些文章只是一家之言,并不可以作为理论的依据并最终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另外,通篇的原文选读,难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倦的情绪。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国内尚无公开发表的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研究的文献,也没有公开出版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材,系统性、全景性、规范性、实用性、时代性都较强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体系探讨也处于空白状态,这样的研究状态显然难以满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内容

 

第一,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点,结合时展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通过专业学习英语知识”和“通过英语深化专业知识”,并根据教学目标界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的核心知识、前沿知识等,分阶段、分层次地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第二,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应基于多年的专业英语教学经验积累,结合国内外公共事业发展的最新态势,探讨既体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又具备时代性与前沿性的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应该既包括西方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理论的发展过程、主要流派及其代表性观点,中国主要公共事业,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的管理内容等专业基础知识,也涵盖与公共事业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实用英语,如:党和国家主要机构的英文介绍、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英文词汇、专业英文文献的查阅与整理方法、毕业论文写作中英文翻译技巧以及就业过程中的面试英语、英文商务信函的写作等。此外,还应建立常态的更新修订机制,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前沿性相结合。

 

第三,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通过课堂教学加以验证。目前,东北大学已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双语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展示法、分组讨论法等,下一步将积极开发基于网络的模拟法等,并尝试借鉴国外课堂教学方法,丰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手段,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四,出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系列教材。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系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体系,编写出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专门面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英语系列教材,填补国内相关教材的空白。目前,由东北大学李丹编著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作为国内第一本面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已经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他开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阅读教材、听力教材、口语教材及视频音频等教辅资源等系列教材有待进一步开发建设。

 

第五,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在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并公开发表。如关于教学内容创新、关于教学方法改革、关于教材建设及立体化课程建设体系等的相关研究内容。

 

第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构建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创新性、规范性与特殊性等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并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二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学生的现场反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结合教学实践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社会实践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七,打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品牌。1998年,教育部将公共事业管理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与云南大学率先在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多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体系、系列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的院校,应及时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经验通过系列研究成果及教材推广,有助于打造各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品牌与特色,并推进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四、结语

 

自1999年我国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以来,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其它课程的建设日益丰富,相对而言,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还较为匮乏,这既不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脱离了经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时展趋势。因此,加快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建设,提升公共管理事业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专业英语课程篇(5)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学习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49-02

一、改革总体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总体指导思想是关注专业英语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关注知识传授与岗位能力培养相结合,兼顾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课程内容设置。体现课内与课外、模拟和面向岗位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思路,在符合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达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地。专业英语课程内容包括基本技能、岗位技能、科技文献翻译三个主要方面。其中基本技能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专业词汇、阅读、翻译、写作等,旨在培养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生必备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技能。岗位技能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印染厂生产技术交流、产品销售及技术支持、国际展会产品技术交流、产品检测、产品说明书撰写等。从行业职场需求和应用角度,以职场工作的具体情景、工作过程,行业技术术语、文件和职场交流为背景素材,把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与职场工作情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英语科技文翻译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英语科技文献检索、科技文献翻译和科技论文撰写,旨在拓展学生视野,了解科技前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创新人才。通过这几个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很容易将学到的专业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纺织印染行业培养技能娴熟、善于交流合作、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2.课程教学方法。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优化组合精讲、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灵活运用教师讲授、辅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Seminar等多种教学模式。课堂外教学采用组建学习团队、自主学习、开放实验室、查阅文献学习等主动探索学习的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二、具体实施细案

1.单元1?摇Fibers。单元知识点:(1)Overview;(2)Natural fibers;(3)Manufacturing;(4)Chemical fibers。教学模式:教师精讲+任务式+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扩展阅读。创新点:精讲与任务式教学法相结合,通过实施任务,促进学生自身知识的重组与建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进行科技文献检索、阅读和信息收集的能力。

2.单元2?摇Textile。单元知识点:(1)Textiles;(2)Yarn and spinning;(3)Weaving;(4)Knitting;(5)Nonwovens。教学模式:教师精讲+学习团队+任务式+Seminar。创新点:通过组建学习团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深入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交流学习心得,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往沟通能力、个性和积极情感的全面发展。

3.单元3?摇Fabric preparation。单元知识点:(1)Desizing;(2)Scouring;(3)Bleaching;(4)Heat setting。教学模式:精讲+学习团队+交际式+任务式。创新点:交际式教学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兼顾了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将前处理工艺分解成任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焦点和目标,可以激活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组建学习团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报告讨论的主动探索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习的主动性。

4.单元4?摇Dyeing。单元知识点:(1)stock dyeing;(2)yarn dyeing;(3)piece dyeing。教学模式:精讲+启发式+案例法。创新点:采用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并能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5.单元5?摇Printing。单元知识点:(1)flat printing;(2)rotary-screen printing;(3)pigment printing;(4)digital printing。教学模式:精讲+团队学习+任务式。创新点:围绕课程教学任务,通过学习团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自由表达、获得知识和乐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和协调,强化学生团队意识。

三、课程学习团队实施方案

1.组建理念及方式。组建理念:组建学习团队,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以及与别人的交流构建新的知识,增强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探究自身思考和行为模式,使教师由主导变为指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研究性和拓展性学习。组建方式:将每个班分为6个团队,每个团队人数5~6人,采用随机自由组合方式,小组长通过小组成员讨论产生。

2.课程学习团队运作及管理方案。①教师作为学习团队的指导者,参与和指导团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学习团队的创建、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学习过程讨论的参与、团队活动效果的评价。②团队小组长负责负责定期组织讨论学习活动,负责团队的沟通、协调和考勤,组织团队成员就团队目标、计划方案、任务分配、合作方式等达成共识,参与团队成员考核评价,与其他团队沟通等。③制定团队学习活动记录表、团队成员个人成绩评价表、团队成绩评价表。

3.考核方式。期末总成绩=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40%)。平时成绩=个人平时成绩(10%)+团队成员个人成绩(30%)。其中:个人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报告、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构成。团队成员个人成绩=团队成绩(10%)+个人成绩(20%),团队成绩由老师评价、团队互评共同组成,权重分别为50%、50%;团队成员个人成绩由个人自评、团队成员互评、团队组长评价共同组成,权重分别为40%、40%、20%。

轻化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探索、改革和完善,课程教学应体现知识本位和素质本位相结合的原则,体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做到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使专业教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杰,迟宇风.任务教学法在IT行业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5):93-94.

[2]汪静.基于德国“行动导向”理念的案例教学法模式研究[J].世界技术职业教育,2013,(3):11-14.

专业英语课程篇(6)

 

一、“英语双导师制”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我国中小学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需要重新设置并进行调整。2004年10月,教育部启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第一稿。2005年10月,教育部组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专家工作组,2010年12日递交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送审稿)》及系列专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2011年10月,教育部正式颁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只规范了教育类课程目标和设置。对学科专业课程没有进行设置。为了适应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并有效地执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河南省“校-地协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创新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英语双导师制”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法教师和中小学的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学和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和实习工作,形成中小学大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发展体系。

 

二、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内涵

 

“双导师制”主要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也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中小学学生和幼儿的机制,蕴含了3种“双导师”制度: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授课教师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对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既有来自高校的跟踪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双导师制”的实行,将有力推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

 

英语“双导师制”是指,让中小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并指导实习工作,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中小学听课指导,英语专业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高校英语教学法教师与中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三、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我们在设置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要突出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外语去获取外国课下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能用外语宣传祖国,介绍我们的科学文化。”鉴于以上观点。

 

我们在大学阶段英语教育专业开设英文课程: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小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语言与文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语言学;文体学;英语教学评价;语言测试;旅游英语;商务外语。还需要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英译课程,例如:学习《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等经典的英译本。让学生以自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为根本,借鉴学习外国的文化,同时积极使用英语向世界传播和推广我国的传统文化,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和世界梦。

 

英语教育实习采用河南师范大学的分流实习模式。学生自愿选择学术、应用和英语教育三个方向。选择学术方向的学生主要以考取研究生为目的,只要参加校内见习就可以,其余时间复习考研;选择应用方向的学生可以到外企和翻译公司等地方实习。选择英语教育的学生参加校内见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三类学生的实习时间都是一个学期。

 

实施“双导师制”: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既有来自高校的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的指导;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小学、中学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三个方面。本文主要谈论前两个方面,主要探讨学习领域和相关模块。

 

(一)小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设置

 

小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习适合小学生性格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使用英语向国外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我的国际影响力。

 

师范院校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让小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小学听课指导,英语专业师范生到小学实习一个学期。高校英语教学法教师与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学习领域 建议模块

 

1.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2.英语专业基本技能

 

3.小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技能

 

4.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 英语语音;精读;泛读;英语语法;英汉翻译;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小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语言与文化;英文经典名著选读;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经典名著选读;汉语古诗词英译;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第二外语等

 

6.英语教育实践 实施双导师制,分流见习、实习。(18周)

 

(二)中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设置

 

中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习适合中学生性格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使用英语向国外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师范院校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让中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中学听课指导,师范生到中学实习一个学期。

 

学习领域 建议模块

 

1.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2.英语专业基本技能

 

3.中学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技能

 

4.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 英语语音;精读;泛读;英语语法;英汉翻译;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中学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语言与文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语言学;文体学;英语教学评价;语言测试;旅游英语;商务外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经典名著选读;汉语古诗词英译;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第二外语等

 

6.英语教育实践 实施双“导师制”,分流见习、实习。(18周)

 

综上所述,我们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国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当代时展的需要,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实施“英语双导师”制,探究切合我国实际的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模式,提倡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型,努力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

 

作者:李伟杰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专业英语课程篇(7)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中国外语教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已走过60余载。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建设发展的进程,中国外语教学的发展也走过了一条曲折探索和发展的道路,英语专业亦是如此。

一、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历史与现状

一个专业的开设,需要考虑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专业学科定位,包括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二是教学内容,主要是指课内外教学活动计划等,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三是教学实践,包含教学方法、师资建设、教学评价等。专业课程的设置集中体现着一个专业的核心内涵,它规定了不同专业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发展方向,是实现该专业培养目标的最根本保障。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实现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发展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才能得到有效的施行。因此,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决定了英语专业的方向和教学质量。

50年代初,学习俄语以十分迅猛的姿态发展开来,教育部在课程设置上也开始转而向苏联学习,强调外语技能训练以及外语能力分项训练。这时的中学毕业生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写等外语技能的训练。这一举措帮助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亟须的外语人才,这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之后,这一状况断断续续地持续了近30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类型一直是技能占绝对的主导地位,降低了英语专业的学术水平,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2000年,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在国家教指委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出台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第一次以文件形式确定了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英语专业学生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以此为指导思想,《大纲》将四年的英语专业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即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专业技能课是指英语技能的综合训练课和分项训练课,这主要包括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运用的能力。专业知识课程指的是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是扩宽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素养。相关专业知识课是指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技能,开设各种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十几年来,在《大纲》的指导下,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数院校除最基本的专业技能课之外,也都开设了语言学导论、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学术论文写作等专业知识课程,有的院校甚至将它们定位为专业必修课。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院校仍依照着《大纲》所提供的框架,结合本院校特色及地区特色建立起了不同模式的培养模式,不断丰富着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当然,就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大纲》提纲挈领作用的局限性以及各院校不同实际,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的建设还很不平衡。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全国的英语专业的不断壮大,国内高校内部的学科分化与组合以及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现行的英语课程体系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1.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不够突出。大学教育中的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学科内涵,它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比较系统的学科训练。这种训练应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该学科发展历史上所积累的知识,而且更应该帮助他们形成该学科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孙有中、金利民,2010)。反观英语专业,其本身的特点的确比较模糊,许多学生和教师都搞不清英语专业的发展方向何在。有的英语专业由于相关课程的开设不仅使得英语专业本身的学术水平受到影响,还使英语的“工具性”倾向进一步加深。

2.有的英语专业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英语基础技能的训练,过分强调语言技能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外语专业人文教育的本质。蓝仁哲(2009)曾提出:“外语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是既掌握熟练外语技能,同时又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善于创新思辨的通识型人才。”

3.忽视了研究方法类课程的设置。《大纲》中虽然规定了把介绍一般研究规范的“学术写作”课程确立为专业知识必修课,但却没有安排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类课程。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研究方法类课程,介绍一些一般性的研究方法,以及与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相关的常用研究方法。

4.培养规格严重趋于同质化。过去,外语院校,综合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主力军,在培养目标上分工也相对明确。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几乎所有高校的英语专业甚至是非英语专业都可全部或部分的担当此任,同时也取消了英语人才培养的分工和定位。英语人才的主体不断扩大而目标却日益趋同,导致一般水平的英语毕业生严重过剩,而高水平高质量的英语毕业生却十分匮乏。

可喜的是,有些院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在课程设置上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例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院校增开了人文通识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高校对学分制的引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有助于实现校内各专业,各院系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以共享的平台。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针对《大纲》指导下课程体系中潜在的问题,国内高校均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目前,学界关于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形成了几种主要的观点:

1.逐步压缩单纯语言技能类课程,按照“内容依托式”,对原有语言技能类课程进行整合。国内多所高校英语专业对读写结合课程的探索,既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量单纯外语技能训练类课程的设置,又通过对原本分别设立的“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写作”等课程进行整合,加强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南京师范大学的英语读写课程教学团队、香港大学英语专业Critical Reading,Analysis and Writing课程与澳门大学英语专业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课程。在课程具体设置方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eading and Composition”课程具有借鉴意义。该课程注重对文学、哲学、历史的挖掘,同时涉及研究方法,将阅读与写作两项技能的训练相结合,以不同主题为单位设计课程内容,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以小型讲座的形式开展教学。尽管国内高校英语专业因办学背景、师资力量、资源条件等原因无法完全按照上述方式进行改革,但“内容依托式”的英语技能课程整合已经逐渐成为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2.通过对课程设置的改革,加强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这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所追求的共同使命。国内学者通过大规模的实证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不如其他文科生”的说法,但对于如何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英语专业课程相结合,却没有达成一致。按照学界(孙有中、金利民,2010)的观点,英语专业课程可以通过三种改革方式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1)在学生入学时起,即开设专门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课程,加强对思辨能力的培养,并贯穿学生学习始终。(2)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现有具体课程进行融合,如将原有英语口语课程进行系统整合,从语音学习、一般口语交际开始,逐渐培养学生进行公共演讲、辩论等涉及较高层次思维活动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对原有读写课程进行阶段划分,从初级阶段的阅读与写作开始,逐渐训练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最终向学术写作进行过渡。(3)对于研究型大学英语专业而言,可以更多地开设“研究方法”“文论选读”“学科导论”等理论性强的课程,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国外学术界在对批判性思维的界定方面,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在多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共同努力之下,制订了分层次、分阶段的模型。我国外语专业在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或许可以借鉴。

3.通过对原有专业知识课程的调整与细化,强调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本位(蔡基刚,2012)。以英美文学类课程为例,学界对《大纲》所规定的“必修+选修”课程模式基本认可,但在课程具体内容与开设时间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例如,综合性大学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在保持“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两类课程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应致力于开设专门的文学研究型课程,如北京大学英文系开设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英国女性文学研究》等课程(孙有中、金利民,2010)。这种探索既保持了英美文学教学传统中的系统性,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具体深入研习某一专门领域的机会。此外,学者对传统的英美文学文化类课程“高年级垄断”现象(李莉莉、常俊跃,2012)也提出了质疑,转而倡导将《文学导论》《文学史》《英语国家概况》等文学基础类课程提前至低年级学期开设,使文学专业类课程实现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自然过渡。通过对港台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设置的实证考查,研究者得到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类课程提前开设的积极反馈。从英美文学专业课程的改革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出,细化课程设置、调整开课时间等措施或许有助于突出英语专业的人文性,强调本专业的人文学科本位。

4.探索尝试以培养研究性人才为导向的英语专业课程。以语言学专业知识课程为例,有学者(王雪梅、覃锋,2013)曾对中国、加拿大两国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核心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发现加拿大部分高校在本科阶段就已将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纳入到专业学位课中,研究生阶段则以培养学生深入研究某语言学领域为目标,更多地开设理论专题型课程。相比之下,我国内地高校在本科语言学课程中一般只开设《普通语言学》《修辞学》等基础入门类语言学课程,仅有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少数综合性大学在本科阶段较为系统地开设了语言学各分支的专业课程。此外,十年以前的调查研究就已经显示,国内普遍在三年级才开设语言学导论类课程得到了学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反馈(潘之欣,2002)。相比之下,港台部分高校在本科阶段语言学课程开设数量与其他类别相当,且开课时间也多从入学之初开始,与内地高校同类课程存在较大差别。正如此前讨论中所讲,开设理论性较强的语言学类课程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而完备的课程体系也为语言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课程改革中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

在学界关于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上述几种观点以外,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更多的应是根据自身历史传统、办学特色与实际师资、学生情况进行具体探索。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自2004年起启动了新的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外语教学的长期传统,对外语专业知识类课程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则充分挖掘外语教育优势,配合国家在2000年后实施的公费教育师范生培养政策,对外语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则以培养“复合型、研究性和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为理念,在中外联合培养模式中对原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整合。

英语专业该走向何方?英语专业的内涵和特色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不断地困扰着英语专业的所有师生。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建议,与其在外语专业外部寻求方法,不如挖掘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恢复英语专业人文教育的本质。在外语技能的培养之外,注重构建更加宽广的知识面,培养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外语专业隶属于人文学科,外语教育的本质也是人文教育,注重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的价值。外语专业技能是基本功,掌握技能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语言去理解它所承载的文学、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孙有中,金利民.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 [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0,42(04):303-305.

[2]蓝仁哲.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关于外语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09(6):4-16.

[3]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时期的我国英语专业课程改革设置[J].中国外语,2012(01):10-15.

[4]李莉莉,常俊跃.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文学课程建构探索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9):11-13.

[5]王雪梅,覃锋.中加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核心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05):30-33.

[6]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01):47-5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