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专业实习自我总结

金融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17 03:37:22

金融专业实习自我总结

金融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

1.《财政与金融》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财政与金融》课程分别在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会计、财务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开设,每学年开课班级数达18个左右,是一门开设覆盖面较广的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团队的多年建设,应该说我们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财政与金融》课程为2005年浙江省精品课程,课程组编写的教材《财政与金融》(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分别列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开展与《财政与金融》课程相关的科研、教改课题,并在各类期刊上。2015年《财政与金融》课程列入浙江省优势专业(会计)课程资源库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相关资源,为深化课程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财政与金融》课程特征分析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的一些特征包括:

对于学生而言,由于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都比较理论性,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语数英、数理化差异较大,普遍不能很快适应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此外,从各专业开始《财政与金融》情况分析,大部分专业将它安排在低年级开设,学生对大学课程学习还不是特别适应,学习比较被动,前修或相关课程几乎没有,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

对于教师而言,通常结合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特点,课堂的教学模式出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考虑,教学设计难以摆脱以案例导入、阐述理论内容、实训项目训练的固定教学思维模式。专业基础课程往往涉及的面很广,需要教师有广泛的专业知识面。

由于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内容界限很难明确划定。在对专业基础课进行应知、应会目标分解时,与专业课程中的某些项目类似。因此,专业基础课程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为以后学习有关专业课打下基础,比如《财政与金融》课程作为我校经管类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现象,训练学生用经济、金融的思维去分析和处理问题。

3.深化《财政与金融》课程改革的思路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政与金融》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及探索,为我校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们要进一步推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我们的改革思路包括:

3.1优化师资团队分工,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与课程改革相互促进

当前《财政与金融》课程师资团队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以及校外兼职教师1人。在今后建设中,要建立一个分工合作更加优化的课程师资,可以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分模块负责该模块的课程建设资源。根据每位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需要,鼓励教师开展与课程相关的科研、教改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专业,把教师专业研究领域与教学相结合,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实现教师职称晋升和教学工作相一致。

3.2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

2015年我校会计专业纳入浙江省优势专业建设,《财政与金融》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要求重点完成本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自主学习、在线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此,《财政与金融》课程组织课程组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具体资源包括:配套教材、教学课件、授课录像(包括微课视频)、应知测试题库、应会鉴定题库、辅助教学资料等方面。通过课程资源库建设整合了本课程多年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料,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各种教学资料,方便学生进在线学习、交流和下载。

3.3 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财政与金融》和很多专业基础课程类似,面临的问题是授课教师不足,开设课程的班级多,因此通常是两个班合班上课,往往是大教室上课,人数达到90多人。教师普遍反映课堂难管理、学习氛围差,在加上一周只上1-2次课,一个学期下来,教师对大班上课的学生都不是很熟,学生的感觉也很不好。因此,有必要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在一开始就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教师抓组长、组长负责小组的学习、作业任务与交流。这样可以大大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加强教师在大班上课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3.4 引入翻转课堂,开展专题讲解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以后,课时大大压缩,《财政与金融》教学内容如果全部要过课堂教学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课前通过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以观看视频、完成基础知识习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等活动;课中,教师开展专题讲解,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然后进行总结和反馈。翻转课堂教学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作主线,在课前完成知识学习,在课中完成知识内化和提升,颠覆了传统教学中课中完成知识学习、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和提升的顺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3.5 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市场营销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我们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来我院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及“报告”,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及管理学理论的动态变化。从知名企业或实习基地请来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成功人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与专家、学者面对面、近距离地交流,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另外,也便于教师与社会各界进行适时沟通,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授课积累大量的素材和信息。

3.6 结合专业技能训练及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财政与金融》课程的内容是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根据这一特点,在上半年,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校思研会活动相结合,开展“两会热点解读PPT比赛”。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师担任指导,根据两会热点,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做PPT、演讲比赛等活动。在金融部分教学中,主要结合一些相关比赛,比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投资理财大赛、大智慧全国金融精英挑战赛等,在比赛参与和辅导交流中让学生主动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

金融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2)

[关键词]金融专业 立体式 教学模式

一、立体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业得到快速发展, 金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金融创新迅猛发展,金融活动日趋国际化,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金融人才。

众所周知,教学模式林林总总,种类繁多,但大都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如何基于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体系,提高金融人才培养水平,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地探索,立体式教学模式逐渐浮出了水面,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所谓立体式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它是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学习、研究、实践为一体,关注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现代认知派的学习原理为指导,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者的心理结构,以实现教学结构与心理结构和谐统一[1]。

在新型金融人才需求驱动下,传统的“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工具”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展需要;以学生主动探索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外界环境产生广泛的信息联系,通过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敢于探索,掌握更多知识和方法的立体式教学模式必将成为金融专业教学的主流发展方向。

二、传统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思想受局限

传统的本科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灌输式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思想主导下,教学目标的设定往往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以课堂封闭式教学为主线,忽略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存在欠缺,教材内容与金融业发展相脱节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学科建设的需要, 各高校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初步改变了以往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设置。但是目前的课程体系仍缺乏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学习, 轻微观领域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学习;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忽视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识缺乏系统性;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教学内容缺乏超前性[2]。

(三)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缺乏特色

金融学实践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综合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过程。而目前各高校金融专业教学计划中往往理论学科学分所占的比重较大,实践教学学分比重较少,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如笔者所在学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在扣除军事技能训练和劳动技能训练学分后,剩下的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学分连总学分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同时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安排中,许多学校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特色规划。如果除去作为基础的暑假社会实践、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专业文献综述训练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环节,许多学校往往是简单的根据相关课程进行实践教学设计,开出了保险实务、证券投资实务和银行实务等金融实验课程,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也各自独立,没有体现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

(四)忽视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

从历次危机,尤其是从次贷危机的教训当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全球金融业是否能够良性发展。在金融市场上,由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道德风险问题一直存在。而近年来,金融从业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更是日益增多,职业道德问题是当前我国金融业风险防范中的“重灾区”。对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种类,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方法进行一定的规避,而对于防范道德风险,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则是对金融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理论的正确运用,缺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金融业服务意识的培养。

三、实行立体式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发教学思想, 培养专业通才

在金融教学过程中,应开发教学思想,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坚持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对金融人才的需要和金融学微观化、数量化和交叉化等的发展趋势,创新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强调基础理论、实际工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 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社会评价为依据,基于学习者主体需要建立和完善的一种新型教学规范。

金融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3)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硕士;案例教学;教学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金融业越来越朝着全球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业要求金融人才能将金融学理论与现实金融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能够在瞬息万变的金融事件中迅速找出应对办法和解决措施的实践性人才。金融学专业硕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面对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传统的金融学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师在金融学专业硕士的培养上,更多的应该扮演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尊重、信任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而不单纯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也不应该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

1 案例教学法对金融学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专业教学的目的,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引入一个具体的事件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或集体合作,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案例教学法不仅适用于金融学硕士的培养,而且非常必要。

1.1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新型的金融专业人才 案例教学法则是启发式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和自主分析,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案例没有标准的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而这些正是新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条件。案例教学法为金融专硕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1.2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案例教学是基于案例推理,从个案中得出的规律性原则。案例教学法需要更为优秀的师资队伍,需要综合素质极高的教师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而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这样可以大大促进教师去积极寻找反映现实金融活动的各类有代表性的案例,编写和分析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并不断地进行案例的更新。这必然促进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1.3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处于较被动的地位。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前学生要认真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资料,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结论,并与他人进行辩论,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案例教学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金融学专业硕士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

2.1 启发式―实证型案例教学 启发式―实证型案例教学指在教学中为了说明某些观点或原理,而列举现实事例,通过对实证案例的介绍,启发学生思考案例中的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案例可能会产生的结果,及对产生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在这种案例教学中扮演启发激励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紧跟现实问题,更能生动灵活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金融理论和金融观点,让学生对金融知识更加直观掌握和记忆。

2.2 讨论式―分析型案例教学 讨论式―分析型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利用知识来讨论案例,最终以小组形式展示讨论结果。这种案例教学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也能相互取长补短,更加深入地了解金融知识。教师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扮演总管理和总指挥的角色,因“组”制宜,对每个小组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引导。

2.3 操作式―模拟型案例教学 操作式―模拟型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当中依据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实践活动,这适合金融学中的证券投资,公司理财等需要真实操作的课程讲解。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方投入,教师亲自实践,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操作,更好地掌握金融运作的实际情况。

2.4 报告式―信息型案例教学 报告式―信息型案例教学是为了配合理论知识,让学生自主地去搜索相关信息,并以报告的形式递交自己的研究结果。这种案例教学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收集能力和整理能力。教师布置好需要查找的知识信息后,指导学生如何分析信息,并将信息总结成报告形式。这种教学法能很好地展示每个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 金融学专业硕士案例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3.1 案例选取应与时俱进且真实可信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为了让所授知识能够更加生动和符合现实意义,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学会应用。由于现代金融对高层次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极高,对实际操作型人才的需要很大。所以,金融学专业硕士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取,应该与时俱进,贴近现实,真实可信。

3.2 案例分析应与理论学习并重 案例教学法并不是完全脱离理论的学习,而是在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加深入和清晰地理解理论知识,没有理论知识为基础,也不能很好地分析金融案例中的问题。所以,金融学专业硕士案例教学法中,应该注意将案例分析与理论学习并重。

3.3 案例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金融学专业硕士案例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再发展,摒弃了传统教育中的一些死板和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但是案例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全否定,它需要继承传统教学中的优秀因素,在需要教师指导的时候,充分发挥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是金融学专业硕士培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海英.财政金融教学改革中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

[2]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和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3]张建波,白锐锋.论案例教学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4]李银珠.高校金融学科教学方法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3).

[5]焦继军.金融学科案例教学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1).

金融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4)

关键词:苏州区域金融中心;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苏州市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金融带动战略,把金融作为支撑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区域经济、辐射延伸金融功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成败在于人才,这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一)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功能定位

1.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后台服务基地。上海被定位为建设功能型国际金融中心,这决定了在内地需要充分发挥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经济金融力量。作为距离上海最近,受益上海经济发展的苏州,应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加强与上海的金融合作,并在金融制度、金融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金融监管机制等方面与上海接轨,努力使苏州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苏州而言,不仅要在传统金融业务上创新创优,共同提升,做大区域金融产业的“蛋糕”,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苏州在金融产业发展上的比较优势,实行错位发展。错位发展并不意味着要与周边城市展开“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要充分利用苏州工业园区中央商务区和花桥国际商务城金融业务外包产业集聚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与上海金融后台产业“互补共赢”业务,积极把苏州打造成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功能互补、协调融合的区域性金融产业中心。

2.打造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性金融服务中心和服务外包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区域金融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十二五”是苏州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全面建设“三区三城”的关键时期,推动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加快金融聚集区的形成,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经济辐射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伴随金融中心的建设,要通过不断强化金融的投融资功能,拓宽金融的服务领域和范围,增强金融的中介服务功能等,进而促进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不仅为苏州经济发展服务,更重要是满足区域内城市发展的金融需求,这里的区域内城市应包括无锡、常州、南通等重要城市。同时苏州要迎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需要,全力将自己打造成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外包中心,尤其要发展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后台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研发、金融软件开发、金融BPO及金融IT等产业,大大提高金融服务业在地方经济的占比。

3.打造提升城市功能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十二五”时期,苏州将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在此背景下,“创新引领”战略成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战略。同时围绕创新引领战略,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实施科技与金融结合工程,重点建立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科技信贷、上市融资、股权交易、风险投资为手段,科技保险、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为保障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鉴于此,苏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应重点突出科技金融创新功能,加快建设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适应科技产业发展和投融资特点的金融工具和服务创新,致力于把苏州打造成区域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二)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带来的人才需求趋势

1.从银行信贷业务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基本稳定,但一般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较高,而且数量不会太大;在苏的中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只设少数几个甚至是一个支行或分行,随着业务的发展,这些银行未来会增设一些分支机构,从而会增加对柜员和精通理财、信贷等业务客户经理人才的需求,但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也是较高的;其他银行如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随着业务的发展,对于柜员的需求量也会增加,而且这些银行对于毕业生的学历不会做太高要求,主要要求熟练和精通业务;小贷公司和信用担保公司业务主要与信贷有关,这两类公司需要一定数量的熟练和精通信贷业务的金融人才。以上分析说明其他银行、信贷公司和担保公司为高职金融专业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

2.从证券投资业来看。苏州市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创司、基金公司对于证券经纪人、客户经理等有相当数量的需求,这些公司对证券经纪人、客户经理等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但是要求从业人员获取从业资格证书。通过对东吴证券、长城证券、中信证券、国联证券等证券公司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证券公司最近三年新招的员工中,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所占比例约为20%,有几家证券公司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至少要在本科及本科以上。

3.从保险业来看。随着业务的多元化和专业化,保险公司对于中高端人才的需求迫切;随着业务网络的扩展,对基层一线岗位人员如保险人、保险经纪人的需求增多,对毕业生学历的要求也比较低,而且人才需求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随着保险公司业务开展的逐步完善,人们对于保险公司及保险观念的转变,保险市场人才需求潜力很大,因此,保险业为高职金融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功能定位,将会给当地的金融业态和金融格局带来诸多变化,例如:金融总部会增加;新型金融机构会大量涌现;金融专业中介机构会迅速发展等。这些变化意味着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在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非银行类新型金融机构、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建设方面将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需求的岗位主要为应用型金融人才为主,例如: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金融营销人员、后台操作人员。高职金融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以服务其他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新型金融机构、第三方金融中介机构的金融营销人员和后台操作人员为主。

二、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一)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

对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良好的职业操守是从业的前提条件和必备条件,是降低金融行业风险的重要因素。一个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人文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水平和能力。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主要包括:诚实守信;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集体精神、开拓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文明礼貌,言行优雅等。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首位要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而且肯做、能做,并能做好,要能善于从顾客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产品出发来为顾客提供金融服务,善于把专业的金融知识、复杂的金融产品转化为普通群众能够理解的东西。

(二)具备综合的金融知识结构

目前,中国财富市场总值为16.5万亿美元,已位居全球第三,并以2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根据福布斯私人财富分布模型测算,中国11个省份(直辖市)的高净值人群大致覆盖了全国高净值人口总数的75%,成为财富管理机构竞逐的主战场,它们依次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福建、辽宁、河北、四川、山东、湖南,江苏省排在第五位。财富安全、财富增值、养老保障、子女教育等财富管理目标越来越受到中高收入人群的关注。财富管理的专业化与多元化将成为中国财富管理的主流。中国财富管理业者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机构,其中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是财富人群选择的主要财富管理机构,分别占到60%、20%的份额,资产管理业务已成为证券公司财富管理重要的突破口。因此,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要适应财富管理这一潮流,必须具备综合的金融知识,能够综合运用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行业的金融知识满足客户的综合金融需求。同时,金融业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金融机构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基层前台员工具有基本的业务操作技能,还需要了解金融行业相关产品的特点,并且能够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相应的产品分析和推荐。

(三)具备较强的营销能力

随着竞争的加剧,金融业不仅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新型的金融产品,而且需要将产品成功地销售出去,保持并且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客户群,可以说金融业兼具产品管理和客户管理的双重职能。在建设苏州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除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大型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外,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特色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等中介机构,需求量最大的是客户经理等业务岗位。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毕业后在金融业主要从事基层的基础工作。作为金融机构的“业务终端”,应用型金融人才必须熟悉各种金融产品的主要特性,具有一定的金融服务技巧和营销手段,掌握金融产品营销的基本规律和运作模式,能够根据产品特点制定营销策略,将产品销售给合适的客户,并能够拓展和维护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

(四)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

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会带来大量的后台服务岗位,这些应用型岗位要求毕业生一上岗就能胜任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培养出具备一定业务素质、较强动手能力、较好上岗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熟练业务操作、熟知金融产品、熟悉金融市场,有一定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对微观金融活动的洞察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三、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苏州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积极实施金融带动战略,把金融作为支撑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区域经济、辐射延伸金融功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规划。围绕苏州建设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等政策背景,深入“政、行、校、企、毕业生”等五方进行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等方面的调研,将我院金融专业特设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两个专业方向。将我院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基于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以服务其他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新型金融机构、第三方金融中介机构的金融营销人员和后台操作人员为主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二)建设“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人才培养需要打造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所以催生了在校园和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工学交替、校企融合,这也是现在不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打牌。工学交替、校企融合是疏通校园和职场的渠道,人才在这个渠道中打造磨砺,使其符合企业需求和市场要求。而对于这类学习和体验最能将其运用于课堂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型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能够将整个企业情景模拟应用于课堂,将企业面临的问题或者要解决的事项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查找解决问题需要的资料,搜寻“我”拥有的类似经验,再综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整个过程遵循:“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与企业工作中:“任务为主线、上级为引导、职员为行动主体”非常类似。

在对苏州市金融行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的前提下,对于我院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的筛选就有了基本的框架和方向,另外把握高职金融专业的共性和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校企合作企业要求便能够较准确地确定开设的课程。我院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以下四个模块(见图1、2)。

图1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设置图

图2 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设置图

(三)落实“滚动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

为推行“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院金融专业实行灵活学制。该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利用二年级下半学期8周时间实行在金融企业工作岗位学习的时间,分别在交通银行苏州分行、太平洋保险公司苏州分公司、长城证券苏州分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工学交替。目前金融专业每个年级在校生为三个班级,今后应该延长工学交替的时间,将全年工学交替教学实习的学生分为3个批次,每批学生实习周期延长为16周,争取实现每批实习学生之间的无缝对接,以免影响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

1.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课堂实践性教学活动。高职教育强调理论课程实践化,对于专业课程内的实践环节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课堂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强化模拟训练、情景模拟练习、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眼,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主动性。

2.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室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仿真的模拟实习场所。金融行业对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要求较高,因此,金融专业开展校外实训的难度较大,实践性教学一般以校内实训室为主。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模拟仿真的职场氛围,学院金融专业建设了投资理财实训室、金融业务综合实训室,并引进了“银行模拟实训教学软件”、“证券模拟实训教学软件”、“保险模拟实训教学软件”、“理财产品设计模拟实训教学软件”等软件,为在校生校内实习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校内实训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二到第五学期进行,培养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分析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实训项目可以分为单项实训项目和综合性实训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会计基础实训;银行技能强化实训;投资分析与风险控制实训;金融业务综合实训;商务礼仪实训;证券从业资格考证强化实训;保险从业资格考证强化实训;银行从业资格考证强化。

3.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练兵的机会。校外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我院金融专业已与苏州市十几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服务外包公司等金融机构签订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通过在实训基地实习,学生能够接触社会,融入真实的金融业务活动中,对所学的金融知识进行实际运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校外实训如果能和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学生在金融机构可以实实在在的顶岗操作,另一方面,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也是发现人才和选择人才的过程,金融企业可以直接将表现优秀的实习生接纳为正式员工。同时,我院已经与江泰保险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将保险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数量、专业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据此签订定向就业协议。通过这种“订单式”的企业岗位实习,可以较好地完成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岗位就业的有机融合。

4.开展“双证书”教学,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实行毕业证加职业资格证并行的双证制度是促进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之一。金融业一般都要求工作人员持证上岗,证券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保险人资格、银行从业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是进入金融行业的门槛,再加上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结合密切,能更直接、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的能力,所以是一座连接“专业”与“职业”之间的桥梁。在实行金融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教学方法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使用考试用书作为教学使用教材,既可以保证日常教学的质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又能提高高职金融教育的社会认同度,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在学生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双证书。

5.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我院金融专业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期限定为半个学期。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校内指导老师要与单位指导老师及时保持沟通。在顶岗实习开始之前,校内外指导老师要共同制定学生的顶岗实习计划,合理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在实习过程中,随时随地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顶岗实习结束以后,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作出一个总评价,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毕业论文的设计应该围绕顶岗实习岗位来完成。主要针对实习岗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实习工作的投入,让学生获得了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真正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用人单位就对其进行考核,学生不仅可得到相应报酬,而且增加了就业机会。

(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实践教学型师资队伍

就金融专业而言,我们可以按照“专兼结合、双向培养”的方式进行实践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专兼结合是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应该有数量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和固定的兼职教师。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针对难度较大的实践性教学部分,学校可聘请在相关金融机构工作的兼职教师来讲,这样可以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同时专职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观摩学习,提高实践水平。双向培养是指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可以在学校和企业两个环境中进行。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学习与提高技能的机会,例如利用校内实训中心资源对教师进行校内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行业举办的技能大赛,派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培训等方式,让教师获得与专家和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理财规划师、资产评估师、会计师、证券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保险人资格等专业资格考试,这也是自身专业能力提高的过程。金融专业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另一个途径是主动参与到证券市场中,通过市场交易,提高自己对股票、基金、期货、外汇的市场分析能力和技术分析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晓宇.高职金融证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

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4).

[2] 石曦.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3,(4).

[3] 邓华丽.高职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职成教育研究,2011,(3).

[4] 吴楠,叶伟.工作任务驱动型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

系构建初探[J].时代金融,2013,(9).

金融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5)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金融证券;实验教学;教学系统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金融证券模拟软件,这对于高校构建金融证券实验室而言是个很好的契机。然而由于金融行业具有保密性以及特殊性,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无法直接进入证券机构进行实习的,为了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现实的金融证券市场有所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各大高校根据各专业的教学需求,开始着手构建金融证券实验教学系统。

二、传统金融证券实验中的不足之处

金融证券实验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传统的金融证券实验室由于建设时间短、资金不足、技术欠缺等原因,导致高校的金融证券实验教学内容落后,与当代信息化背景下金融证券实验的教学需求相脱节。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金融证券模拟软件系统大多只能够进行基本的行情模拟操作,缺乏基础数据以及必要的分析功能,尤其是在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金融证券实验教学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利用的要求都非常高,传统的只具有单一功能的模拟软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教学需求了,无形间也增加了金融证券实验教学的压力。

三、构建金融证券实验教学系统是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这个科技决定经济的社会,信息化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世界各国对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工作都给予相当的重视。所谓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而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则具体意味着将多媒体技术、通信远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在高等教育中,使其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我国自入世之后,与国际上的商业贸易活动往来频繁,国内金融市场受到一定的冲击,金融证券业面临着更大的国际竞争,我们唯有加快推进金融证券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网络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对金融信息化的影响深远,金融信息化主要突出表现在金融商务这方面,大致上可以概括为金融市场的虚拟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证券化和一体化。相关学者指出,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应当是多媒体化、教育虚拟化、学习自主化、资源全球化的开放性教育。其中教育的虚拟化是指,教学活动并不一定要依附于实体事物而存在,可以适当脱离空间、时间等的限制,例如虚拟教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等等。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发达的环境背景下,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利用其虚拟教育的功能,实现实体课堂教育与虚拟教育的完美结合。为了顺应当今金融证券与信息化技术两者互为关联、密切相关的市场发展潮流,高校有必要加强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金融证券实验教学,根据信息化背景下金融证券市场的要求构建与其相适应的实验环境,使学生充分掌握信息化技术并能够熟练地应用于金融业领域,培养他们的实验综合能力。

四、金融证券实验教学的建设方案

高校建设金融证券实验教学的必要前提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多媒体以及计算机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完成金融学科的教学任务,满足科研活动的需求。通过金融证券实验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金融专业的学生对银行的基础业务、财务会计、期货、外汇交易及证券交易等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使其学习金融证券中各种技术指标并尝试着应用于实例分析,还应当帮助他们学会、总结金融证券市场中的各种投资技巧,为今后真正步入金融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专业性与实用性金融证券实验系统最为显著的特点,该软件系统主要是针对高校金融学科的专业教学、实验以及培训而设计的。在建设金融证券实验教学时,我们既要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相接轨,也有具体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道路,建立模拟仿真实验室环境,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金融证券业务的信息化氛围,切忌盲目搬运其他国家的实验教学模式。此外,高校还应以专业金融数据库为中心,将基本分析与高级分析系统、教学软件系统以及证券模拟交易系统等进行有机整合,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数据的即时更新以及传送,形成覆盖整个金融工程实验室的集成系统,最终搭建成大型的教学科研活动平台。

五、金融证券实验室的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金融证券实验室已基本实现对金融、会计以及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开放。通过实验室,学生们能够轻松了解到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进行交易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步骤,熟悉常用的金融证券软件的使用,学习金融市场中的各种应用指标、技术以及投资技巧等等,为今后在真正的金融市场上进行实战投资积累应对经验,做好充足的准备。此外,金融证券实验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金融证券实验室的高度专业化也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合适的平台,专攻金融市场的教师、硕士以及博士在研究相关教学课题或撰写论文时,借助金融证券实验室强大的分析、模拟等功能,大大缩短他们的研究时间,因而金融证券实验室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普遍青睐。由上可见,高校构建金融证券专业实验室有效地提高了相关专业的教学效果,不但满足了满足了本科教学实验的需求,还能够配合学校的一些高级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具有极大的教学价值。

六、关于金融证券实验教学建设的总结思考

总的来说,在信息化背景下,我们应以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标准来培养金融证券人才,除了需要掌握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沉着应对,冷静分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我国未来高素质复合型金融证券人才的重任,为了让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充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加强金融证券实验教学是关键。金融证券实验室的建设不仅能够解决本科教学实验的需求,还能够满足各种教学科研活动的需求。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经费、人员不足等,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8).

[2]李琼.金融实验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学习月刊,2008(04).

金融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6)

【关键词】金融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升温。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大学或学院设立了金融学专业,除了部分重点院校、财经院校,各省属院校、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金融学专业。各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在总量上加快培养以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人才的需要,还需要在结构上满足多种类、多层次的金融人才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金融学应用型人才成为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从当前我国省属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入手,分析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最后以新设金融学专业不久的长江大学为例,分析在金融学人才供给总量相对充足而供给结构不尽合理的社会背景下,该如何凸显培养特色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省属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巨大变革,客观上对金融学科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调整要求。从国外情况看,目前存在“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并行发展的格局。当金融专业设置在经济学院时,其关注的重点在于金融理论和宏观金融问题,货币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国际货币、金融经济学、金融市场学等是重要的必修课;而当金融专业设置在商学院时,则特别强调金融市场实践问题或微观金融问题,与企业管理密切联系的投资学、公司财务管理、金融中介学、金融工程、国际金融市场等成为重要课程,表明国外金融学科在各高校的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根据各自的培养层次与目标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虽然国内关于金融学专业定位问题也展开过多次谈论,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省属高校对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长期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希冀以四年的本科教育就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定位显然是不现实的。专业定位不清晰,势必对专业设置、课程和教材建设、教改实践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从而阻碍了学科整体的建设与发展。从就业情况来看,省属高校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仍不甚理想,与就读热门专业的高分学子的高期望有一定差距。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金融学专业本科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为89%,仅比2009届本科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高1个百分点。造成就业不理想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项是学生在校所修课程、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于是,一边有相当数量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而另一边众多的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总是感慨优秀的金融人才太难得,应届金融专业毕业生中“平淡无奇者多,出类拔萃者少”。对此,未能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承担主要责任。

二、省属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专业发展缺少特色

大部分省属高校具体实施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学科特色更无从谈起。目前金融学本科层次专业主干课程基本统一,包括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中介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保险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工程、证券投资等课程,主干课程基础上本应由各省属高校依据自身优势、特色、培养目标和模式设置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但现实来看还做的不够,未能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学科群体。此外,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新开课程基础薄弱;引进国外金融理论或实务课程时,缺少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接受专业教育时有脱节感。此外,受到公共课学分比重高的影响,且部分专业课程因其为选修课而未能得到学生的足够重视,省属高校开设特色专业课、发展有自身特点的金融学专业,的确也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难。

(二)师资队伍结构有待完善

培育人才,教师是关键。近年来,省属高校金融学科的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都大大提高,但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层次结构等均有待完善。比如,目前能够胜任现代金融理论和实务,尤其是能够胜任微观金融理论和实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极为短缺。除专业知识外,教师良好的文化修养及综合性的知识积累也很重要,但现实中对金融学专业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只是偏重于专业领域,对其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不足,也不利于人才的全面教育培养。因此,师资建设最重要的是保证师资的高素质。优秀的金融学科队伍必须是由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各专业领域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及其他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分层次的学术梯队。

(三)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内容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大多省属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简单,实践较短,基本没有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缺乏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管理、评价机制。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由理论课教师根据需要安排实验课时和实验内容,实验室和实验教师相对来说处于被动位置。实验室建设有待提高,实践教学设备陈旧落后、数量不足,尤其实在实验室建成后相关模拟软件等更新过慢,无法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的要求。在社会实践这一块,尚未建立起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长期稳定机制。

三、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对策建议――以长江大学为例

以长江大学为例,我校金融学本科教育于2010年获批,在开办金融学本科教育之前曾有7届金融学专科人才培养经历。一方面,金融学专科人才培养工作为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作为新设专业的本科教育,在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工作上将更加任重而道远。作为湖北省省属院校之一,长江大学和全国各省属院校一样,在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上依然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但作为新设本科专业,不论是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定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教师的结构优化及人才引进方面都有其特殊之处。以下主要针对新设金融学本科专业不久的长江大学提出相应建议:

(一)适当增加微观金融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国际上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通常分为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商学院模式以微观金融为主,特别关注金融市场,关注实践或微观金融问题,测重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投资决策能力和实际业务的操作技能,该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切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竞争能力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上看,商学院模式更适合我校实际,即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合地方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此,整个课程体系可相应增加微观金融的比重,如公司财务、个人理财、投资学、沟通技巧、风险投资、金融产品营销等。通过微观金融课程的充实,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投资操作能力、具体金融业务的工作能力,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应贯彻“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一是鼓励现有青年教师跨校进修、出国研修,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与金融发展同步前进;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关注金融产业发展动态、积极参与金融产业实践活动,最好能到金融机构从事开展研究合作工作,在具体的金融实践活动中积累实践经验。二是依据现有条件邀请金融企业高职务精英或政府金融部门相关负责人来校讲座,帮助师生与国际、国内金融形式保持联系,就学习中的疑问进行咨询。

(三)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参与到专业实习中去,在实践中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及业务水平。要培养被社会广泛接受并认可的应用型人才,我校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与本地各金融机构或相关部门的长效合作机制,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也为相关单位输送所需要的人才。此外,还可探索进行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与企业相互吸收彼此专长,形成一种互利双赢的机制。当然,金融机构由于所属行业的特殊性,出于对工作秩序及金融安全的考虑,可能暂时未能给广大学生提供真正接触业务的机会,除了邀请专家来校讲学外,我校还可积极创造实践学习机会,比如利用假期或周末等课余时间为学生开办第二课堂,并以此作为实习考核内容之一。第二课堂的内容不应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应采取实事新闻讨论、读书活动、看电影、社会调查、学习社交礼仪与市场营销等多种方式。

参 考 文 献

[1]马赞军.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3)

金融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7)

Abstract: Fostering the applied financial specialist in the form of separation and connection is one of the experimental outfits for universities in Taiwan corporating with universities in Fujian. Taking the fostering model of 3+1, introducing and absorbing one third courses in finance from Taiwan universities, will improve studen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capacity of operating financial business, and broaden students' international vision to meet the scocial demands on the applied financial specialist.

关键词:分段对接;应用型金融人才; 培养模式

Key words: separation and connection;applied financial specialist;foster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36-03

0引言

为了贯彻和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战略部署,根据省政府办公厅《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改革与建设工程》(闽政办[2008]59号)、《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实施计划》(闽政办[2008]50号)及《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闽政办[2008]176号)等有关文件精神,闽江学院选择了三个专业、四个方向,分别与台湾实践大学和台湾文化大学于2009年4月22日签署了“分段对接”联合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协议,以求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海峡两岸高校合作之路。

作为首批合作专业之一的金融学专业,是以闽江学院公共经济学与金融学系和台湾实践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学系为建设依托的。双方将采取“3+1”模式实现“分段对接”联合培养,即学生3年在国内上,1年在台湾实践大学上;在台湾主要进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金融专业技能的训练。这种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闽台高校合作的首例。双方在办学思路上是否有契合点?能否实现优势互补?如何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对接?预期实现的目标是否可行?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成功与否。

1“分段对接”联合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基础

1.1 办学思路的契合闽江学院是一所福州市属的新建本科院校。把学院建设成应用性的教学型大学,为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1],是闽江学院给予自己的切合实际的办学定位。在此办学定位下,金融学专业旨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需要,为企业和金融机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基础,能够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经济金融活动进行综合判断,并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台湾实践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学系将顺应社会与产业发展的当前趋势,培育社会与产业发展所需之实用人才作为其建系宗旨。金融学专业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培育具备专业化、 信息化、?国际化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奠定专业基础,厚植基本技能;落实实务教学,培育专业人才;提升国际语文,扩展国际视野;加强信息技术,顺应 e 化趋势;注重伦理法规,涵养金融纪律[2]。

显然,厚实理论基础,注重实务和应用能力的训练,是双方在办学思路上的契合点。有了这种契合,“分段对接”联合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才有了合作基础。

1.2 师资队伍的优势互补闽江学院公共经济学与金融学系现有博士8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14人,硕博士占教师总数的85%;教授1人,副教授6人,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6%。教师大多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有4名教师有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留学和访学的经历;有3名教师是双师型教师,拥有“证券分析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和从业经历。近几年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课题共26项,其中部级课题3项、省社科规划项目6项、省邓小平理论基地项目1项、教育厅项目6项、校级项目5项,海峡西岸经济区研究项目5项。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但是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仍然感到金融实务教学落实难以到位。主要原因是缺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熟悉国内金融又了解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的教师。

台湾实践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学系现有博士10人,硕士4人,博硕士占教师总数的100%,其中7人从美国、德国、英国的大学获得博硕士学位,7人获得台湾国立大学的学位,国际与本土并重;教授2人,副教授及助理教授9人,讲师3人;12位教师具有实务经历,6位教师曾任经理或专员以上职位,4位教师更曾任总经理以上职位,学术与实务经验并重;除专任教师外,还有31位金融机构及企业经理做兼职教师,专任教师与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共同构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

选择与台湾实践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学系联合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将使我们借助对方的师资弥补我们在金融实务教学方面的欠缺,也使我们的学生更具国际化视野。正所谓以对方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才有合作的必要。

1.3 教学资源的共享闽江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资源丰富,除了可以利用的学校教室资源、图书馆资源和其它公共活动场地外,还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系办公室、资料室和实验室。每位教师都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便于教师备课和搞科研,也便于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师生之间的沟通。学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金融专业书籍和期刊,也与中国期刊网和部分国际学术期刊网建立了连接,国内外有关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大都可以获取。此外,系资料室每年都订有《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等国内重要的专业期刊,便于教师和学生查阅。金融保险综合实验室于2005年10月建成,硬件与软件第一次投资额50万余元,总面积达230平方米。已经安装了含股票、债券、外汇、期货等一系列实验软件系统,可一次性提供60位学生进行金融市场相关业务的实验。目前,又投入170万元增添软硬件设备,完善实验室建设。在校内实验室的基础上,金融学专业努力推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开辟了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使校外与校内技能训练场所形成互补优势。目前已在中信银行福州华林支行、兴业银行福州大名城支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福建省分公司、福州华泰证券公司、大地财产保险公司福建分公司、安邦财产保险公司福建分公司等处建立了闽江学院教学实习基地。

台湾实践大学金融学专业的教学资源也非常丰富,拥有的教学硬件设施包括70台个人电脑、2台网络伺服器和1套广播教学系统;教学软件包括智能型投资决策系统、债券交易管理系统、实时信息接收主机系统、选择权投资分析系统、投资稽核下单系统、资产管理账务整合系统、投资稽核控管系统、模拟考试系统、财务工程分析软件、预测分析计量软件、时间序列统计计量软件、金融资产定价分析与预测软件、风险评估管理软件;教学资料库包括路透社全球金融资讯、台湾经济新报、信息工业策进会、中华征信所、AREMOS数据库、台湾财经商品风险控管加值数据库等等。

“分段对接”联合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既享受国内的教学资源,又能分享台湾发达的金融资讯系统和各种金融分析软件,练就金融实务操作能力和金融信息分析能力。 正所谓强强联合,亦有合作的优势。

2“分段对接”联合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总体思路

2.1 培养目标闽江学院与台湾实践大学联合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项目,尚属国内首例,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所以,给予自己准确的目标定位将直接关系到以后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

目前,国内的高校有本一、本二和本三三个层次。作为本一层次的重点高校,多数向研究型大学发展。作为本二层次的高校,虽然定位是教学型大学,但在各个高校盲目追求学术排名的氛围下而转向重研究,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在理论研究上,比不过重点高校;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远远比不过高职院校。作为本三层次的独立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师资缺乏。它们或者聘请本一和本二的教师兼课,或者聘用少量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作专职教师。且不说它们的定位准确与否,即使定位准确了,在这样的师资结构下,其培养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虽然动手能力较强,但是专业理论功底普遍较差,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金融学专业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专业,它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综合分析各种经济金融资讯的能力、面对复杂多变情况时的随机应变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环境下的创新能力。这一点,就需要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学生理论基础的打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我们选择与台湾实践大学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分段对接”联合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恰好是弥补了国内高校目前存在的空挡。

因此,“分段对接”联合培养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项目的建设目标是:依据双方办学思路上的契合,以“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以“校企协作,产学结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为基本思路,优化课程设置,在奠定学生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为海西经济发展培养“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经过几年的努力,将本项目建设成为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基地和名牌专业,为闽企、台商和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输送实用人才,并逐渐辐射全国。

2.2 “3+1”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具体操作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学生在闽江学院完成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也为第三年到台湾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三学年的两个学期全部在台湾实践大学完成金融专业骨干课程的学习,以接受专业应用水平的培养与训练为重点,采取学分制的管理办法。第四学年再回到闽江学院完成剩余课程的学习,并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设计。学生完成学业后颁发闽江院的学历及学位证书,取得台湾院校的课程证书,台湾政策放宽后也可获得台湾院校的学历及学位证书。

要达到“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须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

因为学生毕业后拿的是闽江学院的文凭,所以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全部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保证符合教育部有关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定。公共基础必修课称和选修课程总计60个学分,占总学分的34%。学科基础课程33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全部在闽江学院于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完成。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台湾实践大学的金融专业课程多数是用美国的原版教材,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专业主要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研究的,对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要求很高。或者说财务管理是其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一点与国内高校金融专业极为不同。为了做好学生赴台前的知识准备,我们选择了《宏观经济学》、《财务管理》和《财务报表分析》三门基础课程,分别在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由台湾实践大学财务金融学系的教师来闽江学院给学生授课。一方面让学生适应台湾教师的双语教学,另一方面为金融专业课的学习打好财务基础。

第三学年学生将赴台湾实践大学学习。金融专业必修课程包括《金融资讯系统》、《财产与人寿保险概论》、《投资学》、《金融机构管理》、《国际金融与汇兑》、《衍生性金融商品》、《金融英文》共7门课,21个学分。金融专业选修课程包括《证券暨期货市场实务》、《基金管理学》、《财金计量》、《理财规划专题》、《大中华区经济金融现况》(一)、《大中华区经济金融现况》(二)、《财富管理职前基础》、《投资信托实务》、《金融与证券法规》、《银行实务》、《资产证券化专题》、《投资银行》、《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经英文时事导读》、《金融机构实务操作》共15门课程。不过学生只需从中选修8门课称、24个学分即可。其中的《金融机构实务操作》为实习课,是学生必须选的选修课。加起来,学生在台湾共修4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9%。如果再加上前两学年3门基础课程,由台湾教师授课的共有18门课程、54个学分,占总学分的31%。我们可以看出,台湾实践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非常强调信息化、国际化和专业化,这与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相适应的。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我们引入了近1/3的台湾高校先进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加以吸收整合,不仅打造了学生的金融专业理论功底,强化了金融实务的操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拓展了国际化视野。

第四学年,学生回到闽江学院继续完成应该修的剩余学分,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修满学分,成绩合格,就可以获得教育部认可的闽江学院发的本科学历证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证书。

为了保证联合培养人才计划的顺利实施,对于来闽江学院授课的台湾实践大学的教师,我们将每学期派一名教师与其联系,实行一对一的沟通。一方面给予台湾教师生活上的一定关照,另一方面起到台湾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双语教学。学生在台湾学习期间,我们也会每学期派一位教师到台湾实践大学作访问学者,一方面加强在台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扩展教师的视野,加强闽台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合作,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3“分段对接”联合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预期成效

3.1 着力先行先试,探索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段对接”联合培养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是适应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以加强教学科研的双向合作、师生的双向交流为主要内容,以学分互认推动学历互认为重点,在对台教育交流合作规模、内容、层次上探索新的实质性突破,将成为具有示范辐射和推广价值的闽台合作项目,为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合作提供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为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形成一批闽台“分段对接”联合培养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科学研究成果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成功经验和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从而在如何科学分段、课程对接、学生对接、教师对接、管理对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成果,为闽台高校合作奠定基础。此外,台湾实践大学的教师中有10人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受过良好的学术研究训练。由于每学期都派一位教师到台湾实践大学做访问学者,所以教师之间的交流将会增多,这将促成两校教师合作进行学术研究,探讨国际金融问题以及两岸金融合作问题,从而形成一批两岸学者共论金融合作的学术成果。

3.3 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台湾教师来闽江学院授课时,组织相关的专业课教师听课,学习好的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并逐渐应用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英语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加强双语教学变得刻不容缓。台湾实践大学有多位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这将有力地推动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的进程。另外,通过闽台两校的教学资源互补,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使用以多媒体、数字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信息资讯,引发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3.4 为海西经济发展输送大批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并逐渐辐射全国“分段对接”联合培养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改革了现有的国内金融专业重宏观金融、轻微观金融的课程体系结构,补充财务报表分析、国际财务管理、证券期货市场实务、基金管理学、衍生性金融商品、资产证券化专题,财富管理职前基础等课程,借助于台湾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顺应了世界金融市场发生的变化,更多地从企业和市场的角度来诠释金融。这种对金融理解角度的转变,将会使我们的学生有更宽广的就业空间,既可以在金融机构工作,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又可以在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为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融资和投资、并购和重组进行运作;还可以为个人作理财顾问。海西经济建设中需要大批量的实用金融专业人才,本项目培养的“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的,既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又通晓大陆和台湾企业运行规则的金融专业人才,将主要服务于海西企业、台商和金融机构,为海西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这有利于将台商留在福建,参与海西经济区的建设。透过在闽的台商和金融机构,逐渐扩大到全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