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专业学年论文

金融专业学年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14 16:58:39

金融专业学年论文

金融专业学年论文篇(1)

我国金融体系主要以银行为基础,但是管理层已经意识到证券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的建设也有必要与时俱进,适应金融体系发展的方向。事实上,内地教育体系引入的投资学课程,基本上是西方证券市场和公司金融的内容。正如张新(2003)所说的那样,西方对金融学的理解集中在以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公司金融和以资产定价为核心内容的投资学;而内地对金融学的理解则主要集中在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两大类代表性科目。在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不高而银行体系又独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这一背离影响并不明显。但在A股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越来越高,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已经达到相当大的比重,四大国有银行和相当部分央企都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原有的以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体系的金融类专业课程势必会转型为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而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本的本土化和专业化也逐渐提到日程上来。但是,在本土化和专业化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重点的同时,课程体系的其他问题往往被人忽视。既然是课程体系,势必有一个层次化或分层化教学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笔者在此所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一、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对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

这些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开创性到发展型,从公司金融类到投资类,再到金融工程类,有纯理论的推导,也有应用于实践的方法。把这些理论全盘照搬,直接应用于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之中,显然并不一定适用。因为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不相同,全盘的填鸭式教学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很难奏效。显然,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要求对各专业层次、年级层次和学术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化的教学体系的设计

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的知识水平、教学要求有比较大的差异。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三四年级的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学生其知识水平肯定不同,而且理论教学的深度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在知识层次方面,一二年级本科生专业还没有接触,部分基础课也只是刚刚入门;而三四年级的本科生才刚刚接触相关的专业课;硕士研究生虽然对专业课的要求有所提高,但是现在硕士研究生中不少学生来自本科其他专业,短短的二到三年时间需要补充不少的专业知识。而在教学要求方面,本科生目前主要是通才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本科生学习本专业知识内容,也要求本科生学习各专业模块的内容。相比之下,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时间也并不算多,其理论教学侧重于面而并不精深;硕士研究生理论教学的要求较高,同时也有升学进一步深造的可能。不过,目前硕士研究生教学也在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上部分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稍差,因此,在本科生教学基础的要求之上加以深化,由面及里侧重于线,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相结合;而博士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深度较高,而且研究视角一般较集中于某一点,不再像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那样发散于面或者线。因此,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程度最深,显然对教学的要求也与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并不一样

不仅如此,即使同样是本科生,因专业的不同对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也并不一致。比如,金融学专业学生、公司金融专业学生与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课教学要求势必不同,而金融学专业中银行管理专业方向、国际金融专业方向或者证券投资专业方向等,对课程的配置和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深度的配置可能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数理知识的教学,金融证券类专业的教学往往与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但仅就本科专业而言,金融工程等专业尤其需要相对层次较高的数理知识用于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对于一般的金融学等专业,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要求可能会低一些。因此,一般的金融学专业和专业性要求更高的金融工程专业,在证券类专业课的教学上也相对应存在着不同的层次。

二、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分层化分析

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如何针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加以分层化教学呢?笔者所在的金融学院,既在金融学专业下设置了公司金融专业方向,又主导了金融工程新专业的建设,现在又在金融工程新专业下并设证券投资的专业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金融学院既有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学专业,同时还有以投资学为主导的金融工程专业和证券投资专业方向,另外还有保险学专业,真正实现了大金融证券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同时,金融学院既有大金融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下设银行管理、资本市场运营和金融工程等方向),还新批了金融专业硕士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对于这些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相应的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当然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和变化。比如,金融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金融经济学,财务管理专业将其作为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投资学方向为主体,而金融工程专业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会更多地以数理经济学方向为主体;对于普通的本科学生金融经济学的教学以说明、分析为主,而对于硕士研究生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则以量化推导为主;对于一般的本科生可以以应用为主进行讲解,而对于高年级和硕士研究生可以适当地以数理分析的方法进行讲解;而在教材的选择上,本科生可以用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布莱恩·克特尔所著的《金融经济学》,该书主要以论述和图示为主,相对较为浅显,而对于不同专业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则可以用杨云红老师所著的《金融经济学》和王江老师所著的《金融经济学》

另一门金融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金融市场学,由于课程主要的目的在于介绍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基础知识,因此,其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内容设置。比如,对于本科生,它是金融学入门课程,可以以介绍各金融市场的划分、功能实现和相关金融产品的运作实现机制为主进行教学,以便本科生对金融市场有初步的认识;而对于已经了解了金融市场和各类金融产品运作模式的高年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可以进一步讲授金融合约理论、信息经济学、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的模型的结论,以使其了解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制度等运作,并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进一步了解金融市场运作机制的本因;而对于更高层次的学生,如博士研究生和个别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可以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合约理论、法与金融学等各方面理论,构建制度内生观点的金融制度分析理论框架,讲授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金融制度演化的内在规律,也可以涉及金融体系的选择和设计,充分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变迁因素

作为一门内容相当全面的资本市场专业课的投资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投资学Ⅰ、投资学Ⅱ和投资学Ⅲ进阶课程。对于本科学生,可以重点讲授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均衡理论,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现代金融学理论;对于高年级的本科学生或硕士研究生,可以专门设置相关基本面的证券分析内容和资产组合管理内容进行讲解;而对于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或者已经经历过前两个知识阶段投资学学习的学生,可以进一步讲授普通的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证券的基本定价知识

金融工程作为专业课程,也应该分层次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比如,对于普通的金融类专业本科学生,可以以介绍金融工程工具、手段和策略为主,同时恰当介绍部分较为浅显的衍生工具以利于讲授金融工程的手段和政策;而对于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以及其他硕士研究生,则可以进一步相对深入地介绍部分金融工具创新和产品开发,同时讲授更高层次的金融工程手段和策略。相应的期货、期权与衍生证券这一课程也可以进行分层教学。普通本科学生以介绍简单的衍生证券为主,以利于入门;对于相对专业的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则可以作为金融工程这类专业课程的进阶课程,进一步介绍较为复杂的期权定价和衍生证券定价的方法,以及介绍新型期权、指数期权、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种。

事实上,对于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还有一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那就是实训课程。证券类专业课程有必要加强具有时效性的内地金融市场的实际案例,联系相应的理论加以体会。其一,对于本科学生要加强证券分析类实训课程的培养,辅助以大量的A股证券分析方法应用的实例;其二,对于金融证券类专业学生,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尽量以实证为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三,对于更高级的学生,金融工程等证券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其未来的就业很可能就是证券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等纯粹的投资行业或投资岗位,因此,有必要在专业课内加强金融证券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尤其是诸如研究报告这样的应用文的写作

至此,应该说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既是系统化的,又有针对性,有助于这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实行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的对策

1 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要求对各专业层次、年级层次和学术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化的教学体系的设计。现代金融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开创性到发展型,从公司金融类到投资类,再到金融工程类,有纯理论的推导也有应用于实践的方法。而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不相同,全盘的填鸭式教学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很难奏效

2 各层次学生知识体系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要求进行分层化教学体系的实践。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要求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三四年级的本科生还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学生其知识水平肯定不同,而且理论教学的深度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

金融专业学年论文篇(2)

[关键词]金融证券类专业 课程体系 金融学 证券投资 学科体系

[作者简介]刘建和(1973- ),男,浙江绍兴人,浙江财经大学投资系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证券市场和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42-02

随着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断努力使其金融市场全球化,10年后A股市值已经超过12万亿美元。自从中国去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股市市值第二大的国家,中国两大证交所――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市值总和为4万亿美元左右。而据美国高盛公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股市市值有可能超过美国。

一、提出问题

如此庞大的证券市场需要得到维持以及发展,必须依靠大量的证券人才才能得以实现。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证券市场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复合型、高端型、高素质、具有创新和竞争意识多方面要求并进的特点。培育具有这些特点的人才,有必要对内地的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专业化本土化改革。

林毅夫曾指出“被解释现象的重要性决定社会科学理论的贡献大小”。当前金融大学科的理论主要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历史长,制度设计比较完备,而内地金融市场发展时间短,制度建设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如何利用现代金融理论体系对内地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进行安全分析,这是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因此,本文认为进行专业化本土化改革研究,就是要把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结合内地金融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和本土化,使得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适应本地金融市场的要求。一方面,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是可以把金融证券理论与中国股市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可以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面向实务;另一方面,课程体系改革的结果是培养能够把金融证券理论与中国股市的实践结合起来的人才,这样才能面向金融类企业对于实务人员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合理化发展。

二、金融证券类的课程体系设计

内地学术界对于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立,虽然基本上沿袭海外金融体系的模式,但是受到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基础的特征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育主要以银行管理为主体,与金融学理论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为主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如此,随着内地证券市场的发展,内地学术界对金融证券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这些成果主要可以归类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

宏观上,对于整个学科体系的建设诸多学者提出了不多的意见和建议。如“内地金融学内涵界定模糊,理论和学科建设滞后”“美国专业课程设置上比较灵活丰富,培养目标侧重于实用性”“我国金融学的教学有必要跟上时代步伐,增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人才”。微观上,主要是对于学科体系中某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如“应发展实验金融学来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案例讨论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环节”。还有个别学者从“分层化教学的角度提出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改革”。

从这些前人的教学改革研究上,不难发现仍具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发展的方面。目前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海外相比差距并不大,也具备了从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经济学到投资学、金融工程、期权期货及衍生工具等一系列课程,也充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的方法。正是如此,笔者认为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症结在于专业化和本土化问题,并试图提出一种针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三、目前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

综上所述,金融证券类学科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来自于西方,如何利用西方的金融证券类理论体系对内地的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进行剖析,以使得内地的金融证券类人才的培养符合内地金融市场的需求,这是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面临的重点,但是现有高校的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更多地专注于理论体系的传授。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提出,能够有效地解决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实用性问题。总体来看,笔者发现现有的相关课程体系设计存在三个方面缺陷。

(一)论文教学走形式

虽然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会设立一些关于文献研读或是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安排时间一般都是偏向于最后的一个和若干个教学学期。但是对于相关涉及的学生来说可能要求的学分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所以这方面的课程可能会由于选课人数不够或是其他原因而开设不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只能依靠自己去自学论文的撰写而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教学。正如孙音在《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一文中所认为的那样,甚至连金融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论文的教学并不符合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内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金融学基础课程主要是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一方面,基础课程体系主要侧重于宏观研究,使得学生对内地金融业的运作机制理解不多;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计偏重理论性的文字描述,相关数理知识类课程相对较少。同时数理经济学方面课程设置虽然比较重要,但实际这方面许多课程有可能设置为选修课且被学生认为难度过高而选择性忽略。

(三)教学内容有偏差

同时内地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上缺乏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案例实践。内地相当大部分的投资者在投资分析中以技术分析为主,因此证券分析课程中教学内容也往往偏向技术分析,对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的内容涉及较少。学生也以为A股并不适合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对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足。这种思路的偏差使得固定收益证券和投资学等课程中大量的价值评估内容被学生认为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同时,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中大量使用海外的案例进行教学,最终导致理论的教学与内地金融市场尤其是A股的实践相脱节。

四、提高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对策

正是如此,针对目前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提高专业化和本土化方面来弥补。

(一)提高课程教学专业化

要提高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专业化特别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1.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以普通高校的金融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为例。许多高校并未设置有关应用文(特别是研究生论文)的培养,即使是设置了例如像文献选读这样的课程,但是这些课仅是面对各自的相关专业方向。有相当部分金融证券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为券商、投资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的投资管理部或投资银行部等相对专业的投资岗位。因此,本文建议在研究生期间第一学期或在本科生大三年级就开设一门应用文或毕业论文写作的必修课程,不仅系统地教授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可能会用到的一些文书格式,而且详细为学生撰写论一个全方位的引导与讲解。

2.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方向。内地的金融学科体系主要面向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两大专业为主,就业方向上以商业银行为主。随着内地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体系由以银行为基础将会逐步转变为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体系两条腿走路的模式。那么相关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有没有可能在内容上进一步向证券投资和公司金融为主体的微观金融学科靠拢?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对于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必要在方向上进行调整,逐步从货币银行学方向向公司金融和金融工程方向进行转化和完善。比如,通过在大金融专业方向下设置各个小专业的做法有效实现从原有的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转变化以银行、证券、保险、金融工程等多学科的大金融专业为主。

(二)课程设置的本土化需求

金融证券类专业课在教学上有必要在更高层次上提供本土化的理论内容。

1.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化。比如在金融学专业基础理论课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上,金融工程专业方向作为必修课可以以数理经济的理论教学为主体,其他专业可以作为选修课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基础理论教学为主体;本科学生可以以说明分析为主讲述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对于研究生则可以量化推导为主讲述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从应用和数理推导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再分层设置。而其他的专业课如投资学、金融工程学也是如此,都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I、II和III等层次的进阶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

2.提高课程教学的本土化。刘建和、吴纯鑫在《金融证券类专业课本土化改革方法浅析》一文中把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从不同层次递进分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金融工程等。笔者进一步认为可以在这三个层次之下分别进行本土化案例的培养和完善。比如,虽然贴现率的不确定使得贴现现金流模型(DCF法)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但是可以从特定行业出发应用DCF法,同时设定不同的贴现率进行敏感度分析。这样就可以从A股市场中选择相应的实例让学生利用DCF法的敏感度分析来对上市公司进行基于现金流的价值评估。

当然,笔者也不过从专业化和本土化等方面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也希望相关专业人士能够对金融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探讨,共同推进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为金融证券产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2]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3]焦继军.金融学科案例教学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1).

[4]刘建和,武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改革与金融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2(6).

[5]刘建和,吴纯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本土化改革方法浅析[J].商业经济,2009(12).

[6]刘建和,吴纯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四化”问题[J].商业经济,2009(2).

[7]宋逢明.发展实验金融学 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J].资本市场,2007(11).

[8]孙音.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

[9]肖鹞飞.现代金融学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7)

[10]叶立新.金融学案例讨论教学体会[J].时代教育,2008(2).

[11]于春红.中英《金融学》教学的比较及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金融专业学年论文篇(3)

关键词:金融;应用型;“三实”体系

作者简介:刘美玲(1978-),女,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金融系,讲师;陈健(1964-),男,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浙江 宁波 3151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49-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普通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如何应对金融行业日趋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冲击,满足经济发达地区金融行业快速发展对金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前金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实验实训实习”体系(以下简称“三实”体系)对于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改善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高金融人才的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改革传统的金融实践教学,构建与金融应用型人才定位相匹配的、系统的、科学的金融“三实”体系一直以来就作为专业改革的重点。本文结合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综合改造过程中“三实”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就金融应用型人才“三实”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具体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应用型为导向的金融专业“三实”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思路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表示认可并提出鼓励,在此思想指导下,各高校纷纷开展专业改革,尤其是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院校更是积极改善人才培养方案。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探索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而且较早地开展了金融实践教学。在国家教育部的文件指导下,金融专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以应用型为导向的金融专业“三实”教学体系思路,明确以“理论指导实践、实验带动实战、实战推动专业学习”作为“三实”体系建设的理念。并在此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三实”体系的建设思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充分利用金融保险基地资源,构建“专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实战训练”四个渐进式层次教学体系。根据金融专业的“三实”基础情况,在“三实”体系设计中增加了综合技能训练及实战训练部分的比例,相应减少了专业认知和基本技能训练比重,以此来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自我设计解决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三实”体系的构建实施,使金融学专业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二、以应用型为导向的金融专业“三实”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紧密衔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铸造“三位一体”的金融专业教学理念,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提出了“专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实战训练”四个渐进式层次设置的实践教学路径,搭建了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三实”教学体系。经过了2年的建设与努力,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的实验体系、综合实战训练为核心的多层次实训体系和校企结合的实习体系。

1.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的实验体系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支撑更有利于学生对金融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掌握、运用。实验教学的设计本着认知—基本操作—综合应用逐步推进的原则,因此实验教学基本贯穿金融专业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平台课中设计一些简单基础实验,逐步到专业课程的专项实验,再到高年级让学生做一些涉及多课程的综合实验。以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为例,在大一、大二开设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等平台课程时,配套会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会计实验、统计软件基本操作等实验内容;进入到大二、大三的专业课程学习后,例如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逐渐让学生进行一些专项实验,例如国际结算业务模拟操作、信贷业务模拟操作等;当完成了主干专业课程课程学习后,在有了一定专业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可以在大三或大四安排一些金融专业综合实验或跨专业综合实验。例如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及预测(需要有会计、财务、金融等多专业知识)、金融产品设计及推广(需要有金融、营销、财务等多专业知识)。

2.“实战驱动”的金融专业多层次实训教学体系

实训教学体系通常是指由实训教学活动中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它要求整个实训教学应满足符合性、系统性、全面有效性、预防性和动态性,从设计、建立到实施、检测和保持等各环节都应实现科学化和程序化,通过反复的优化和循环控制,最终发挥实训教学资源的最大功效。改善后的实训教学应根据实训的特点对部分课程开发设计实训项目,并整合现有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设计综合实训项目及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创业、创新项目(参见表1)。本着基本素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导,金融专业可建立四个逐步推进业务操作水平的层次,并与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训课程体系(详见表2)。这四个层次分别是:面向一门课程的单一性实训项目;根据企业实际运作,结合多门课程的专项技能训练项目;面向全局,涉及几个专项技能的拓展性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训项目;紧密联系创业、就业,培养职业能力的创新型实训项目。

通过递进式的教学引导和仿真的操作环境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相近的实战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干中学”,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的提升环节。例如,公司上市与运营是通过模拟公司上市及上市后的运营。在运营期间先后有几百位学生担任职务,并根据所学理论确定企业战略规划、指导市场、形成投融资方案,最终以每股累计收益来衡量公司运营的效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与应用实践能力。

3.基于校企合作的金融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

实习的特殊性在于学生能够接触实际工作。学生在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的带领下,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思考分析问题,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这是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一次拓展与拔高,也是对专业教学水平、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的一次验证。近年来,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积极探索以校企联合方式创新校内外实习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校内依托学生社团和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及学科竞赛中心等组织推进校内实习;校外依托金融保险基地所积累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开展校外实习的模式。尤其是近年来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面有了较好的实践,并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目前金融专业已先后与宁波市保险业协会、建设银行和期货业协会合作开办了“保险班”、“建行班”及“期货班”。这些金融特色班的学生能够在完成校内教学学习后,经过合作单位的岗前培训在第8学期直接由金融机构安排对应岗位进行专业实习。通过这种金融机构岗位的实战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实习期间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实习单位将直接录用。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水平的综合检验。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毕业实习的方向要求从应用方面进行探索与设计。金融专业可以结合校外实习要求学生基于当前金融机构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然后由学校及联合培养的合作单位共同进行选题和开题论证。这样可以使毕业论文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金融领域内某一基本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详见表1)

三、建立以能力评价为核心、多元化、导向明确的评价体系

“三实”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四个方面。从评价的客观性和管理角度出发,评价主体一般由教务处和实践教学管理部门承担,而评价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院(系)的管理工作。对于评价内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对相对独立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进行,也应分别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

1.实验类课程教学评价

这里所指的实验教学是指附属在理论教学中或短学期的实验课程教学。对于这些课程的教学评价,力求做到区分理论教学,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需设计不同的实验教学评价内容。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平时成绩要以实验操作、实验能力、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为主要依据。综合类,尤其是跨专业综合实验注重过程考核。金融综合实验教学是一个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综合实验成绩评定不能用单一考试方法,而应综合、全面地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评定,如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应用能力、基本技能、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

2.实训类课程教学评价

实训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型”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实施原则下确定的系列训练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修养和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评价体系也要围绕此目标进行设置。因此,综合训练项目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非常重要。评估体系的主要组成如下:训练项目设计方案评价,其中包括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先进性、科学性、可靠性、综合性、可行性及方案实施过程的难易程度、综合性指标系数的高低等;训练项目实施过程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训练项目实施结果评价。项目结果分析应保证科学性、正确性,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及生产过程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3.实习设计类课程教学评价

校外实践活动主要以增强学生对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管理及大型企业投融资活动的感性认识为目的。因此,对应这部分的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参与性、创新性为原则。对于这部分实习的评价应包括校内老师和实习单位两方面。校内部分主要有指导老师负责对学生实习是否符合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价,实习单位则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等进行评价。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主要针对学生选题、设计能力和作品质量进行评价。如选题质量方面的评价内容包括是否符合综合训练要求、选题的难易程度、选题与实际的结合程度。

参考文献:

[1]王玲.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江南论坛,2011,(8):56-57.

[2]王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金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视角,2011,(5):67-68.

[3]吕颖毅.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中的课堂教学改革[J].市场论坛,2011,(1):93-94.

金融专业学年论文篇(4)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高到新的高度,人民银行教育司在人行党组的领导下,历任的司领导和教材处领导更加重视教材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作为教育司的工作重点,教材处就普通高校金融类教材的建设做了全面规划。由于我有机会参与人行教育司在规划、组织编写、审定国际金融专业教材方面的工作都希望我能协助参加。这样,我就接触并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高校国际金融专业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工作。以下通过一些往事的片断回忆,从一个侧面反映国际金融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如何经风雨见彩虹的进程。

国际金融教材提纲讨论会

1979年人行教育司教材处加大了财经类高校金融教材的同时,也加大了国际金融教材的建设工作。那时重点组织编写了两本试用统编教材,即《国际金融概论》和《外汇概论》。

在此,我集中回忆有关《国际金融概论》一书的编写情况。此书从1980年 冬,由人行教育司教材处处长谭秉文亲自主抓,从挑选高校编写人员到拟定编写大纲,从讨论大纲到分工撰写,从讨论初稿到最后审定出版,为时将近两年。此书于1982年12月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受到全国财经院校师生的欢迎,后多次再版,并被评为全国金融学科的优秀教材。此后,许多高等院校也各自编著了《国际金融》的相关教材,

最令人难忘的是,1980年12月,编写组在距上海财经学院较近的一个内部招待所,召开了有关教材提纲的五天讨论会。该书编写组的成员为:朱元(组长)、谢树森、沈锦昶、张景文、吴开祺、王海北、赵尚质、黄有土、曹世儒。当时这九位老师中,黄有土、赵尚质不到50岁,其他几位都50多岁,个别已过60岁。上海12月份的天气阴冷,除了上海财院的编写及讨论人员每天来招待所讨论外,其他人员都住在一个里外间的套间里。我记得里间住有曹世儒、黄有土、赵尚质和我;外间住的是谭秉文、张景文、王海北和吴开祺。每人有一个床头柜,房间里只有一张很小的书桌,讨论时在外间,因椅子不够,大多数人都坐在床上。

谭秉文起得最早,他在楼道做自编的体操30~40分钟,据说已坚持了十几年。他身体修长,虽然年近六旬,但精神很好,动作灵活,弯腰双掌能触地。他是老一代革命家谭平山的儿子,解放前毕业于上海财院,是学校的高材生,在大学时就翻译出版过西方经济学名著,后在银行工作,上世纪50年代初大区行合并,他与夫人一起调到北京。他分配在《中国金融》杂志当编辑,爱人分配到中国银行总行工作。50年代末,他与爱人兰好仁支援新疆建设,一去就是几十年,在新疆,他自学了维吾尔语,能读懂书籍和报纸。70年代后期,他们返回北京,他分到人行教育司,兰好仁又回到中国银行,这时,他把全部心血投入到财经院校教材基础建设工作。上海是他父亲上世纪20年代从事革命的地方,又是他大学学习的地方,所以他对上海、对上海财院充满了感情。有一年,我正在上海探亲。他与女儿竟然找到我在上海弄堂深处的家,令我十分吃惊。老谭退休后,身体一直很好,从不上医院。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不少西方名著,如《美国货币政策与金融制度》(与戴乾定合译)、《美国中央银行的宏观管理》等。大概在1996年冬,他发高烧转成了肺炎,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其实,他是最有资格回忆,在改革开放头十年,人行教育司如何组织财经类高等院校金融教材建设的。今天,我们绝不会忘记在他组织下,编写出了的十几本金融专业教材,他的辛勤工作对我国高校金融学科和教材的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

朱元当时是上海财院世界经济系系主任,编写组织中唯一的教授。他40年代中期在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到大学任教,他与老谭一起主持讨论。此书绪论由他执笔。他提出学习并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迫切任务。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方法来研究分析国际金融领域发生的各种各样问题。

谢树森当时是上海财院世经系国际金融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他1948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任教,曾担任系主任,当时刚30岁出头。他直率、好辩,思维活跃,善于言谈,往往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英文水平出众,钟爱国际金融教学。他一直主张把国际金融学与金融学并列为相同地位的学科,以便更好地培养国际金融的人才。为此,谢教授2002年上书教育部,并向吴启迪副部长当面谈了上述意见,并建议提高高校国际金融专业入学的英语分数的门槛。

上海财院的沈锦昶带着金丝边眼镜,清瘦,显得很斯文,他上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获硕士学位,进入上海中国银行工作。因肺病离职,后又应聘为圣约翰大学的教师,院系调整后并入上海财院,成为教授国际金融专业的骨干教师。他英文根底好,无论英翻中,还是中翻英都有较深的造诣。至今在我手边还保存着由谢树森、沈锦昶主译的美国林德特与金德尔伯格所著的《国际经济学》,打开封页就看到他们赠与我的签名。这本书近50万字,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贸、金融领域一本重要的理论与实务参考书。

中央财经学院的张景文,上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分派到上海中国银行总处,大区行合并调整,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从上海迁至北京,他也调到北京。1958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安排到东北工作。1976年落实政策回到北京。这时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回中行总行,另一个是去中财,因为当时中财刚刚恢复招生,急需教师,而他在中国银行工作多年,搞过外汇管理、外汇信贷,英文水平也高,他是金融学科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中财领导的盛邀下,他决定去中财,并组建金融系国际金融教研室并担任该教研室的主任。他对此书编写浸注了很大心血。他与虞关涛教授共同指导的人行研究生部学生张礼卿,如今早已是中财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国际金融学科学术带头人。

陕财的王海北副教授,身材矮胖,看上去年事已高,我印象中,他曾留学海外。他讨论时发言不多,主要承担国际金融机构的撰写。1980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恢复了我国合法席位后,1983年,基金组织在陕财举办了一个有关基金组织的知识与业务培训班,据说,王海北承担了主要资料翻译工作,从中反映出他不仅英文功底深厚,而且具有扎实的西方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

吉林财院的赵尚质,当时显得较为年轻,个子比较高,看上去精神而且挺拔。他日文很好,曾于日本商专毕业。那时有关国际金融的资料有很大部分由日文翻译过来,因此从信息来看,吉林财院一点也不落后。他是吉财世界经济系国际金融专业的创始人,编著了教材,带出不少优秀学生。

厦大的黄有土年龄与赵尚质相仿,福建人,身材较矮,是世经系国际金融教研室的负责人,在讨论时,他喜欢辩论,有时与谢老师争得面红耳赤。我是1979年参加社科院世界经济学会在厦门鼓浪屿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上认识他的。此后,他也多次参加国际金融学会组织的活动。1992年他与学生朱孟楠编著了《国际金融新论》,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如今,朱孟楠教授已是厦大金融学院院长、博导。

辽财的曹世儒是个大胖子,有东北人的豪爽劲,开朗和蔼,他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人民大学经济系的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辽财从事世界经济的教学工作。他称得上是该校国际金融学科的创建人,80年代被评为副教授后又晋升教授,带出一批优秀的学生。他也多次参加国际金融学会的活动,我们都有机会相见。

天财的吴开祺中等身材,戴黑边眼镜,操苏北口音。他原是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的职工,50年代后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离开银行,后在天财金融系国际金融专业任教。90年代退休后,仍笔耕不辍,立信会计出版社为他出版了《新编国际金融》、《现资学》、《现代国际结算》三本专著。当时,天财的国际金融专业力量很强,与吴开祺一样,有好几位教师都在天津中国银行工作过,他们是徐国勋、马作舟、苏宗祥、石岷、蒋辑等教授。现在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专业的实力仍然很强,有一批年轻新秀。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爱俭教授就是天财培养的接班人,她的教学和科研方向也是国际金融。

在提纲讨论中,我们对国际金融这门教材是从国际收支讲起,还是从外汇与汇率讲起,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既然国际金融说的是国际间资本周转与流动,那么应该先谈外汇与汇率,也就是从微观说起。但有人认为,应该从宏观说起,因为国际收支能全面反应国际间资本流动的存量与流量,它是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商品、劳务、资金交易等形成的债权、债务的综合反映,而这些变化将对汇率乃至经济金融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如何表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性质作用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该组织维护国际货币体系正常运转,促进世界商品、劳务、资本流动的作用以及缓解国际货币体系危机仍给予了充分肯定。谭秉文和我还强调,在国际资本流动这一章,要把利用外资的内容放进去。大家十分赞同,决定用一节专门谈此问题,即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可能性、理论与实践、指导原则、渠道方式、注意问题。最后,在充分讨论了各章节应撰写大纲后,由老谭和朱元确定各章节的执笔人选。以上所涉及此书编写的人和事,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这次讨论会情景还历历在目,提到的人绝大多数是我的学长和朋友。如今,我国高校国际金融专业正在蓬勃前进,已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才;所提及的老师大多都已故去,但是新一代的教师和学者正在不断崛起,他们以崭新的、与时俱进的学识必将把我国的国际金融学科建设推向更新、更高的水平。

国际金融教学大纲审定会

1987年,国家教委高教司通过组织中外教授讨论,确定高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共11门,它们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性、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发展经济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并先着手组织编写和审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

在国家教委启动组织编写和审定高校财经类专业11门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后,人行教育司于1991年12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高校金融类专业“国际金融教学大纲审定会”。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主任王学青教授牵头组织承办。这是一次全国国际金融教学、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大聚会。人行教育司副司长孙荣欣出席会议,会议由教材处处长赵蒂英负责。

当时人行教育司将国际金融专业确定为八门主课程,这八门课程是:国际金融概论、外汇管理概论、金融市场概论、外国银行业务与经营、国际信贷、外汇会计、国际结算、外汇英语选读。我手中还保留这次会议的代表名册,名册不仅列入参加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还列出参加哪一门教学大纲的讨论。此名单帮助我回忆这次在国际金融教材和学科建设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会议。

参加《国际金融概论》讨论的有华东师大的陈彪如、黄银柱教授,辽宁大学的刘亚副教授(五道口博士),河北大学的康书生讲师,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周祥生研究员,中国银行研究所吴念鲁研究员、陶礼明助研。由于陈彪如所著的《国际金融概论》出版不久,获得好评,但该教材定性为高校文科教材,适合综合性大学使用,于是大家建议,由我和周祥生牵头,由中行研究所和上海分行研究所以及辽宁财大的刘亚参加编写国际金融概论新教材。在确定主编和编写人员后,由我、周祥生、刘亚、陶礼明就教材的框架也即各章的顺序作了较深入的讨论。我们一致认为,目前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已不少,但都是从国际收支谈起,即从宏观抽象谈起,而人们实际接触的是外汇、汇率,而对国际收支比较陌生。我们一定要把这本金融类的统编教材编好,写出特色来。我们确定绪言由刘亚撰写。他深入浅出的阐述了本教材为什么先从外汇、汇率谈起,以及国际金融核心内容的特点。接下来是外汇、汇率、国际货币制度、外汇管理、国际储备、国际收支、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结算与支付、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的发展变化及前景。我执笔写了5章,在规定的半年完成了初稿工作,但其他撰稿人迟迟未交稿,而这时,我被派驻卢森堡中国银行分行工作。我把未了事项交给陶礼明,由于人行教育司和西南财大出版社催稿,即交付出版社。

1993年底,我才看到已出版的教材,全书都未看见刘亚所写的绪言,因为作为开篇的绪言就强调本书不同于其他教材,我还发现细微之处错误很多。后责问出版社时,责编答复为绪言与第一章内容有重复,他们就撤下了。对此事我很不满意。总之我们按时完成了人行教育司组织的高校金融类《国际金融学概论》教材的写作,此书共印12000册。该书的结构顺序、内容观点体现了国际金融的理论性、实务性和创新性。但我作为统编教材的主编是有责任的,虽然我在海外忙碌,但是没有盯紧此书出版的关键环节,此事一直深感遗憾。

参与《外汇管理概论》讨论的有人大王传伦教授、他的学生王军博士生,东北财大刘善讲师。人行教育司邀请了对外经贸大学刘舒年教授和天津财大马作舟教授,但他们都未到会。刘舒年教授曾牵头参与1983年人行教育司组织编写的高等财经学院试用教材《外汇概论》一书。马作舟教授按照人行“七五”金融科研规划(院校部分),承担了《现代外汇学》的科研项目,他与王令芬博士于1989年10月以《现代外汇学》作为高等财院教材,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由于他们没有到会,此教材的讨论没有深入展开。

在此,我要特别强调,人大财政金融学院的王传伦教授对国际金融学科建设作出的特殊贡献。王传伦教授是学贯中西、横跨财政金融两大学科的学术泰斗。在戴相龙、黄达主编的《中华金融辞库》中,他担任国际金融卷的分主编。他用了二万多字的篇幅写下了“国际金融”这个分卷词条。我认为,这是我国学界迄今为止,全面阐述解析“国际金融”最清晰的词条。他从国际金融发展历史和所涵盖的基本内容,以及理论的演变发展进行阐述。不仅十分到位,而且具有理论高度,阐述清晰透彻,每一个观点都经得起推敲,从字里行间也都看出他做学问的严谨态度。他所撰写词条的观点和具体内容,见后面第四部分。我十分赞同他对国际金融所涵盖的内容以及内容顺序的排列,这一思想也贯穿在我主编的《国际金融学概论》教材中。

每当在国际金融领域发生重大事件时,或对某些问题有所困惑不解时,我也随时查阅《中华金融辞库》,阅读王传伦教授主编的国际金融卷的相关词条予以解惑。王老师也是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的常务理事,他曾帮助我的第一本书《欧洲美元与欧洲货币市场》一书修改、出版。我与王传伦教授有着30多年的深厚忘年之交。

《金融市场概论》由上海财经大学世经系朱元教授、沈锦昶教授牵头,参与的还有该系霍文文副教授,厦门大学财金系赵磊讲师也参加该组讨论。

《外国银行业务与经营》有复旦大学世经系陈观烈教授,陈伟恕副教授,厦门大学财金系黄宝奎教授,辽宁大学郝国胜副教授,上海财大金融系许谨良副教授,戴国强讲师,刘波讲师,中南财大刘慧好讲师,武汉大学叶永刚讲师与会。该书由黄宝奎教授主编,复旦著名教授陈观烈执笔写了第一章“银行在西方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该书题目改为《西方银行业务与经营》,是八门课程中编写力量最强的一组。该书于1995年7月由西南财大出版社出版。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我几乎每年去一次上海,参加上海国际金融学会的活动,开展人民币汇价改革的调查,为《国际金融研究》杂志组稿。在上海期间,我通过上海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周祥生研究员在上海中行招待所座谈。邀请了华东师大陈彪如教授、复旦大学的陈观烈教授、马之L教授,上海财大的谢树森教授、沈锦昶教授,上海银校的姚念慈教授等人。这样的活动举办过多次,他们对编写国际金融学科教材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办好《国际金融研究》所提出的宝贵意见,使我受益非浅终身难忘。

《国际信贷》有北京财贸学院萧朝庆教授,对外经贸大学费修梅副教授,人民大学财金系李春副教授与会。此书确定在1986年刘舒年主编、吴永福副主编《国际信贷》教材的基础上增补修订,最后由刘舒年主编,萧朝庆、李春为副主编。该书在1993年5月由西南财大出版社出版。此教材后经多次修改。2009年3月,在一次会议上,我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萧朝庆教授,他赠给我由刘舒年与他主编的《国际信贷》第四版,该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在扉页上萧老师写道,“请吴念鲁教授指正,1991.12.5,上海教材会议的成果延续至今。萧朝庆赠,2009.1.16。”萧老师为人谦厚,我退休后参加过一段北京国际金融学会组织的活动,还见到过萧老师和刘舒年教授。刘舒年长期在对外经贸大从事国际金融教学科研的工作,还编著了《国际金融》、《国际融资与外汇》等教材。

《外汇会计》参与讨论的有天津财院金融系石珉副教授,西南财大会计系的吴艳鹏副教授,曾晓玲讲师,广州金融专科学校外汇保险系郑师有副教授。还有几位实务工作者,他们是广东发展银行高级会计师陈懋嵩,他原是广州中行会计专家,为支援而去了广发行,辽宁省建设银行财会处的杜宇。此教材后由石珉牵头。石珉原在天津中行外汇会计工作,由他主编的教材受到学生们的广泛好评。这次会议中国银行总行教育部教材处处长朱一鸣也到会,在这次会上她约请石珉为中国银行职工编写了《外汇会计实务》一书。

《国际结算》参加会议的有天津财经学院金融系的苏宗祥副教授,乔捷讲师,上海财大世经系的徐秀琼副教授,陆美琦讲师,西南财大国经系吴富林讲师。此教材确定由苏宗祥主编,他原是在天津中国银行从事多年国际结算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主编是最合适的人选。同样朱一鸣也约请他为中国银行在职干部编写《国际结算》一书,作为干部培训教材。

《外汇英语选读》参与会议讨论的有中央财院英语教研室郝国华副教授、陈抗风副教授、西南财大国经系倪克勤讲师、北京财贸学院金融系李书强讲师。陈抗风、郝国华是夫妻,原都在中国银行国外局工作,与我是同事。他们50年代初毕业于上海财大,进入中行后,专门到外贸学院脱产学习三年的英语,改革开放后,郝国华先去了中央财金学院,后来陈抗风也去了。他们原来就有较扎实的英语基础,通过进修后英语水平有很大提高,加之他们又有外汇业务的实际经验,因此由他们担任此教材编写特别合适,这时陈抗风刚退休不久,我主编的《国际金融研究》正缺少编辑,同时也缺少既懂理论又懂实务并具有较好英语水平的人员。因此,我请他担任兼职编辑并请他翻译一些西方大银行有关研究报告,在杂志上刊用。回京后,我专门到他家拜访。同样,朱一鸣也与他们夫妇约定,为中行干部培训,编写《外汇英语选读》教材。

金融专业学年论文篇(5)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073-03

金融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是建立在深化金融学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育理念创新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学专业创新人才。因此,有必要对金融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

1 影响金融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主观因素分析

教学队伍 教学队伍是体现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金融学专业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实践教育以及创新教育这一教学模式过渡中,对教学队伍必然有着更高的要求。下面介绍影响教学队伍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

1)教师的配置情况。教学团队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是否合理,师资力量是否雄厚,是体现师资队伍建设效果的重要指标。是否建立创新导师制度,也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创新导师制度,可以引进在金融领域有所造诣的人才,如熟悉金融业务的专业能手、具有丰富金融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对金融知识理论与实践教学颇有研究的知名教授,利用他们对金融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和对金融学专业教育的丰富经验,引导学生培养和形成创新思维,探究金融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与专家学者的深切交流和与同学团队合作中熟悉金融业务,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升华学生的专业素质。

2)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否加强对金融学科前沿问题进行研究,是否具备与金融发展同步的素养,决定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高校可实行对教师创新能力的考核制度,不仅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行考核,还要对教师的创新课题深入程度以及创新成果进行考核。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尽可能多地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和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争取和承担高级别的教研项目和科研项目;通过教学研讨会或讲座的形式,对学科发展的前沿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吸纳一些学术造诣较深、科研背景强、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加入教学队伍,形成“专家―教师―学生”的知识传递链。

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创造能力,影响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效果的有以下因素。

1)教学方法的引入方式。在借鉴国外经典论著的基础上引入中国案例,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突显中国特色。在课堂教学设置“聚焦热点”环节,结合当前热点引导学生关注、思考微观金融现象,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体现金融学课程的时代特点,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使课堂教学走出照本宣科的误区,向实践的理性高度靠近。

2)教学方法的主体转换。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选好研讨课题选题,这些选题应该是综合性的,具有多个可能答案,能代表本学科重点和难点的选题;二是做好研讨准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要求学生写好研讨提纲;三是进行研讨时,由学生主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四是教师做好总结,既注意从知识内容方面进行总结,更应注意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总结。

3)教学方法的组织方式。在课堂讲授方法上,使用归纳法、探索法、变换视角法,开展课堂实训的教学实践,通过结构化讨论、辩论会、自主创作案例、演讲等方式,实现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教学目的,采取多种提问方式,如难点提问、扩延提问、归纳提问、摸底提问、存疑提问等。通过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知识点,而且对其所学的知识也予以充分的重视。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方式的先进与否,成为金融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下面介绍影响教学管理效果的因素。

1)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环境。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实现金融学课程与国内外金融专业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对接,大量引用国内外优秀课程资料进行课堂教学。并且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创造性实践活动。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参与教师课题等调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大力支持学生以课题主持人身份申报学校的社会实践项目和科研课题。

2)教学资源建设。通过理论教学、实训拓展教学、实践教学三个环节的教学安排,使金融学专业的教学达到知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打造教材、教学参考书、习题库、案例集、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最新文献资料、学科前沿报告等相互补充的金融学资料库。引进国外金融经典英文文献,并定期以Seminar的形式组织深入学习和讨论。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和校园网平台建设,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3)考核方式。考核方式要与创新人才培养相辅相成,推行“教学全程考核法”。在考核知识点的基础上,重能力考核,重平时考核,应用多样化考核手段,包括平时课堂实训考核及小论文考核,特别是开展课堂实训的教学实践。一改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把训练和平时考核全部计入期末考试成绩中,使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期末突击复习的学习状况有明显的改变。

2 影响金融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客观因素分析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作为影响金融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调整和优化,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必然能够更高效地提高人才质量。下面介绍影响课程体系设置效果的因素。

1)课程体系的国际化。高校应开始注重课程体系国际化设置,将当今国际经济形势下最迫切需要研究的金融问题引入课堂,体现高校金融教育与国际接轨的特点。寻求国际金融发展与金融学教学的结合点,将思维方式上升到国际层次,引导学生关注和分析国际金融问题。关注世界新形势下国际金融教育的改革,时刻与国际教育步伐一致。

2)学科的交叉。多元化经济造就了多元化金融。所谓多元化金融,就是既在金融领域内,又高于金融研究层次的另一种金融研究行为。需要利用与金融相关专业和行业的知识来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因此,应丰富课程体系,将金融学课程与数学、统计学等专业相结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实现交叉学科的原始创新,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做到金融学专业人才全方位适用于社会的教学目标。构建学科群,形成一个各学科资源共享的学科结合体系。

3)创新学分的设立。在成绩评定体系中设立创新学分,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上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自行选择项目进行研究,通过探究及论证,发现金融分支中有突破潜力和价值的研究方向,进而通过案例分析找到与之相关且非偶然的解决方法,做到让学生自主进行专业研究的深化,挖掘学生的理论潜力和实践能力。

支撑体系

1)创新人才资金支持机制。地方财政设立创新人才资助专项基金,实施引进海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扶持政策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倾斜,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加强对产学研和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群体的支持,促进科研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采取政府主导、财政支持、多方融资的方式建设地方性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三个层次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创造条件和环境鼓励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加大对地方亟待解决的金融问题和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金融问题的科研投入力度,建立科研创新绩效评价制度。健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的分配激励机制,注重向有突出成就的创新人才倾斜。完善创新成果奖励制度,采取会议评审与专家匿名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对创新成果进行奖励。

3)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财税政策的支持与否关系到能否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在税收减免、财政补助、补贴和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下,支持创新人才创业和吸引创新人才在本地就业,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和创业便利。通过建立研发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打造全社会创新创业服务网络,促进创新人才创业的成功。完善支持创新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制定相关法规和措施,保障创新成果等知识产权。

3 增强金融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到金融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受到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支撑体系等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教师队伍创新 在教师配置上,构建在学历结构上合理、均衡,在年龄结构上中青年教师相结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金融学教学团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参加进修培训,提高教学团队的影响力和教学水平。主讲教师将金融学教学与各自的学科专业强项相结合,形成金融学创新人才培养多学科融合的特色和优势。通过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讲座的方式,与国内外专家在教学上进行交流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金融学科的层次。

课程体系创新 课程设置结合国内外金融实践活动,在讲授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学科发展动态和追踪前沿,设置聚焦热点、学科前沿报告、情境模拟训练、结构化讨论等板块,使课程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建立一套能适应21世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公司金融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依托金融实验室推广实验教学,依托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大纲,及时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增加学术讨论专题、调查研究专题、课题研究专题、案例研究专题、拓展训练专题等模块课程。同时,根据行业对金融创新人才的需求,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课程,建立起包括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第二专业课程、金融学实验班专业基础课程、研究生专业选修课程、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程等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创新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确定培养目标,针对教学内容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大纲,因材施教。积极探索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创造能力的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主要采取课堂实训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结构化讨论、辩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突出个性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丰富的案例教学与结构化讨论拓展学生实践能力;情境模拟教学帮助学生转换角色,深切体会金融理论的精髓;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在争辩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把握。

教学管理创新 增加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学分设置,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比赛和参与课题等实践活动的成果反映在总学分中。改变闭卷考试的唯一方式,把期末考试与教学过程考核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过程的创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翻转”。凭借学校主办和承办国际大型研讨会的契机和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座的形式,把先进的金融理念和具体实践引入课堂,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实习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分组完成调研实习任务,把实习成果计入总评成绩。

支撑体系创新 保证金融学教学和学习所需的硬件设施,加强金融实验室系统开发和建设,同时配套金融资料室建设,保持金融学专业教学运行流畅。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开放的金融电子课堂。从学校层面多方位规范和扶持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支持。不断修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关金融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办法,建立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绩效考核机制。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经费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创新人才创业提供保障。设立专项基金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进行奖励、补助以及划拨部分经费作为支持优秀创新人才创业的启动资金。提高教师的影响力和金融学科竞争力,逐步实现金融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月梅,等.北京林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1).

[2]赵惠娥.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方向[J].职业教育,2014(9).

金融专业学年论文篇(6)

英文名称:The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5742

国内刊号:44-1622/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金融类专业学术刊物。1986年创刊,刊名为《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1月更名为《华南金融研究》 (副刊名: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院学报),1998年10月获得正式刊号CN44-1449/F,2004年7月由于升本更名为《广东金融学院学报》出版至今.广东金融学院学报注重金融基础理论研究,并结合中国金融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映金融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内容包含

金融专业学年论文篇(7)

1.很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极其相近,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尚不够清晰准确。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两所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相差不大,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并没有体现出更强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亟待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国内一些综合性院校和财经院校开始将金融学培养重点放在财务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领域,开始与国际接轨。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金融学专业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仍然放在传统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领域,而对公司金融、金融营销、金融风险管理等较前沿的课程仅仅安排在选修课程中。很多选修课程往往因为选课人数的限制等等原因,实际无法开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金融技能方面比较缺乏,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不强。以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在的大学为例,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政治类、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学时数930学时,占必修课程1834总学时的51%,所占比重很大;专业基础课836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46%,但设置过于宽泛,基本为与经济、管理有关的课程,比如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政治经济学等,而实际上针对银行、保险、证券等相关知识开设的基础课程比重不大;专业主干课程只有6门,学时数304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13.8%,但相对于毕业额定学分而言,所占学分仅为16.6%,比重过低。可见,从目前的独立学院金融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情况看,尽管近几年有一定程度的更新和变化,但真正从理论体系上全面更新,适合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适应金融发展趋势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实习实训环节薄弱。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26学分,占总学分的16%,所占的比重较低。并且所开展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课程论文,教学实习,以及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等,除了教学实习环节,能够利用学院的实验室资源,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业务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外,其他的实践环节仍停留在传统的论文形式上。这主要是因为受到独立学院教学经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诸多限制,金融学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以建立,与外界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沟通也较少,使得独立学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目标的实现还相距较远。另外,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也不尽理想,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课程论文原本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结合现实热点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但学生普遍从网上查找资料组合甚至抄袭文章,缺乏独立思考。由于学院不具备集中安排实地调研的条件,一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各自分散进行社会调查,而实际上真正开展调研的很少。这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发挥检验、整合、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换的效果。

4.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在金融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情况下,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因此,现阶段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成分呈现多元化。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其师资队伍构成主要为:外聘母体高校的教师、一定数量的本学院培养的青年教师。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在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上与母体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母校的授课教师往往以在独立学院授课以赚取报酬为主要目的,并没有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而独立学院招聘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缺乏教学经验,更谈不上实践经验,难以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加强独立学院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与对策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独立学院金融学人才培养既要符合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更要塑造独立学院的特色,尤其是随着当前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不断凸显,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更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才能在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独立学院培养的金融学应用型人才需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具备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包括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2.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设置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可以针对目前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改革。第一,目前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时和学分比重均较大,而很多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缺乏兴趣,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应付学习。实际上厚基础应体现在更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因此,建议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减少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将减少的公共基础课程放到专业基础课部分,以保证学生专业基础的厚实。第二,独立学院不同于综合性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应用型的特色,建议首先突出专业方向,比如商业银行、金融理财、保险精算等,然后根据方向设计课程,如果是金融理财方向,可以将一些重要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进行更改。第三,增强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商业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主干课程的学习,应配合安排一定的实践学时,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技能。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喊口号、走过场,必须要落到实处。第一,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课程设置的优化改革,必须配合校内实验室建设,引进一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金融软件,这些软件模拟环境与现实情况基本相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独立学院通过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产学合作等途径,加强对学生业务技能的培养。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和业务人员作为学院的校外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