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03 07:51:43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分析;培养目标;应对策略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区心理辅导站的引领作用,也为了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课题组设置问卷着手调查本区各中小学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75份,收回73份,其中有效问卷71份。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发现本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不甚理想,与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并制订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培养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F状分析

1.凸显的优势

第一,兼职教师学科来源丰富,有利于多学科融合。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除了13位专职教师外,其他教师任教心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信息等学科。丰富的学科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学科融合及心理课程的多样化提供了保障。

第二,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高,有利于阶梯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其中35岁以下教师35人,占总人数的49%,专职教师均为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的最大特点就是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接收力强,工作热情,愿意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我区74中学的校园心理剧,82中的校园绘画心理辅导,建新街小学的绘画与心理故事辅导等,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且这批教师均已选定主要发展方向,为梯阶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固然存在优势,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失衡。全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71人,其中专职教师13人,占总人数的18%,兼职教师58人,占总人数的82%。专职教师中10人为心理学专业硕士或本科毕业,3人在职进修了心理学本科学位,专业知识与技能较为扎实。兼职教师则无一人为心理学专业毕业,且没有任何专业培训和进修经历。专兼职教师比例严重失衡,教师的专业素养差别较大,这也是二七区提出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梯级培训小组的原因。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男女比例不均。在71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仅有11人,占总人数的15%。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目前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外,还与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有关。我国每年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人数不在少数,但受社会就业观念的影响,男性毕业生只有极少数会进入教育领域;从当前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来看,对本学科的误解和偏差认识也造成很多在职男教师不愿意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中来。这也提醒我们,做好全体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培训工作非常重要。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教区域不均衡。我区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硕士学历6人,本科学历56人(部分为在职进修),本科以下9人,这就形成了枣核型教师结构。其中大学所学专业为心理学的有10人,全部为专职教师,8人在城区中学任教,1人在农村任教,1人在城区小学任教。这样的教师分布形态造成了区域内城乡心理学科教育的失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中小学大多无法开展系统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应对策略

根据现状分析,在继续发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优势的基础上,我们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制订应对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筑造坚实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个地区和学校都应高度重视,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1)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我区各中小学都已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功能定位、工作量认定等方面的管理还有欠缺。学校应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出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合理计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量,对表现优秀且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动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2)固定岗位设置

调查发现,虽然各校均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岗位不够固定,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校的其他工作,甚至将这些工作作为重点,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学校要稳定专兼职教师的岗位设置,尽量保证专人专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持续性发展和专业提升,避免兼职教师的频繁更换,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研组,专职教师作为核心成员,具备一定心理学基础知识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主要组成人员,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组织和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

2.加强培训力度,提升队伍内涵

加强专业培训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提升的关键。

(1)专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依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将心理学专业毕业以及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划分为专职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具备比较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并接受过心理咨询技能的专业培训。因此,为专职教师队伍制订的培养目标是:不仅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多种心理咨询技能,能够将这些专业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参与到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动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培训与督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设置系统培训课程,组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国培计划等,同时邀请专家定期进行案例督导,以帮助教师解决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进一步提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专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以科研促发展的思路,及时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疑惑和问题形成课题,进行研究、探索,提炼成果,总结工作经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组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志愿者团队,开展志愿者沙龙活动,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由不同的教师带来不同主题的沙龙成长体验课程,一方面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深化培训效果,另一方面锻炼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能力,通过组织活动和体验者的反馈,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志愿者团体内部开发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同课程,通过不断研磨和修改,形成精品课,在全区推广。

(2)兼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我们将非心理学专业毕业、未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并在学校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划分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教师包括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他们没有经过心理学的系统培训,专业知识欠缺,但他们深处教学一线,与学生接触较多,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制订的培养目标是:实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班会及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和品质,有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区域层面与专职教师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全区开展心理学系列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课程理论与技能操作培训、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等。鼓励和支持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在区域层面培训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校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力量,开展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相关培训。在培养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讲座、课堂观摩、体验式沙龙、主题研讨、读书会等,内容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课的设计与操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成长、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以及个体咨询会谈技术等。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调技能训练的示范练习,让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体验和感悟中得到成长。

为了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心理辅导站应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作用,以专职教师为核心成立多个研究小组,引领教师进行专项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如组建校园心理剧、沙盘游戏、心理健康课、家庭心育、个体心理咨询等多个研究团队,制订详细的学习目标和研究计划,固定时间集中开展研究和学习活动。兼职教师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自我能力分析,选择专项技能进行学习提升,这种提升既是专业知识上的,又是个人心灵成长上的,使教师在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心理辅导基本技能以及自身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是科学化、规范化的过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刻不容缓。我们要将其作为一个区域、一个学校的重点工作去做,积极为全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努力打造一支区域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马惠霞,吴捷.对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情况的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220-222.

[2]叶小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研修范式的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教师版,2009(7):4-6.

[3]蔡海平.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四轮驱动”范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7):29-30.

[4]毛淑芳,李伟健.“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29-30.

[5]R晓晶.促进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18-20.

[6]康菁菁.在主题探究中引领小学兼职心理教师互动发展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7-10.

[7]王莉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

[8]罗世强,康钊.论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5(4):51-53.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篇(2)

伴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如何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规范有序的建设和实施,使其真正起到维护和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已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研究与实践的聚焦点。2009年以来,我们尝试通过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路径,努力挖掘区域内外的优势资源,力求方法科学,措施到位,全面建构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经过几年来不断的思考、研究与实践,现已显现出一定的实效。

一、明晰思路,建构体系,引领工作全面科学发展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中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因此,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独有的专业性、规律性、特殊性,在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现有师资条件和区域内不同学校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将“全面布局,高端定位,追求一流质量”确定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动目标,构建了以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我们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分解为学生、教师、家庭、社区四个维度,围绕这四个维度的目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制度确立、组织架构、资源挖掘、平台建设、评估实施为保障,紧紧抓住课程建设的主渠道,兼顾学科教学渗透多途径的校际联合、家校联合、社区和学校联合的教育活动,逐步优化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环境,提高教师和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确定了“以科学标准导向区域课程,以骨干团队促进群体提升,以基地校引领整体发展”的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重点关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工作室建设与功能的发挥”三个兴奋点,不断加强研究,凝炼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特色。

二、架构组织,建设平台,确保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1.着力完善组织机构

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管理和顺利推进,我们对区域内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进行了合理架构和完善。2009年9月,大连市各县区首个区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正式成立,主要负责制定专项工作规划,开展有关专项经费、工作室的建设与功能等多方面的调研,以教师培训、课程研发、督导评估等项目申请的方式向教育局提出专项工作的发展建议,通过培训、研究、指导统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架起了基层学校和区域行政机构之间的桥梁,促使全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顺利、有序开展。同时,区教育局指令各校建立了由校级领导牵头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德育工作主管领导、班主任、心理教师构成的工作小组,具体落实学校心育工作。全区建构了学校、家庭、社区联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机制,全力打造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区域特色。各级组织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保证了工作的正常运行。

2.科学搭建工作平台

为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开展,区政府、区教育局召开了全区中小学校长工作会议,向各中小学提出了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工作要求,并以此为载体,统筹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整体布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是以多个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室为载体,开展多途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机构和场所。工作室按照个体咨询、心理调节、团体训练等几大功能区精心设计,由校长直接领导,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整合全校师资力量,组织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不断创新工作模式

为了有效地集中全区优势人力资源,我们突破了常规性的区进修学校心育中心研训教师“一元管理”模式,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实施“二元管理”的工作模式:将基层学校的骨干心理教师聘任为区中心兼职教师,面向全区中小学承担培训、研究、指导的职责,其人事管理仍在本校,中心负责其考核评价。“二元”团队成员固定时间参与区域研修和指导工作,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培训、指导活动中,发挥骨干教师和基地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不仅自身得到了快速发展,也成为了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引领者。

4.严格实施规范管理

实施规范管理是保证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强有力手段。教育局先后下发了《中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暂行办法》《中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元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两个文件,明确了工作室和“二元”团队教师的职能,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督导评估体系。行政的干预,保证了课程建设的执行和落实。

三、依托课程,强化研究,促进工作多元有效落实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建构了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线,结合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心理训练、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的多元学校课程,并始终坚持围绕学生的课程需求和教师的实施能力,强调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从而促进工作多元有效落实。

1.规范启动课程建设

在工作启动伊始,本着严谨、慎重的科学态度,我们作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带领全体研训人员学习、掌握《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国家、省、市相关纲领性文件的指示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实施的内容、途径、方法等相关要求;二是学习、了解目前国内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并加以有效借鉴;三是聘请行业专家进区讲学,借用外力,提高专业素养;四是开展大量调研活动,掌握本区学生、教师、家长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建议,为课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规范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课程将省属学生课本内容与校本研发内容有机结合,教师课程兼顾教师的自身能力和专业发展要求,而家长培训则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2.课题牵动课程研发

现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仍处于探索发展中。因此,我们依托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促进课程的完善与科学实施。区心育指导中心现拥有省级课题“学科心育渗透研究”、市级课题“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研究”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课模式研究”,另有基层学校的校长、心理教师、班主任共计23个个人课题在市“十二五”课题申报中立项成功并即将结题。区指导中心还组建了以中小学兼职骨干教师为组长的“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课”“家庭心育”“学生团队训练”“心理剧”“沙盘”“个体心理咨询”等多个区域心育教师研究团队。各课题研究团队均制定了研究计划和目标,固定研究成员,按照规范的研究思路开展了基于需求的行动研究。

3.典型引领课程实施

为全面推进区域中小学科学规范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采用了挖掘典型、提供经验、以点带面、高效引领的策略。一是突出了四所心理健康教育市级基地校的示范作用。在市教育学院中心的帮助指导下,我们承办了市级基地校工作会议和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优活动,组织全体心理教师和部分班主任观摩了青泥小学的“阳光学生使者团”活动,组织了学校德育干部和心理教师观摩解放小学、第十六中学的校园心理情景剧,分享实验学校的团体沙盘辅导活动经验等。二是为优势资源搭建了展示平台。我们先后举办了有五十余名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自主选课参加的区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优活动,遴选优秀者举办展示会,德育校长、德育主任、心育教师、班主任现场观摩了区域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课,聆听专家的课程点评,分享优秀做课经验,带动了区域课程的发展。三是依托于具体项目示范引路。区教育局下发了心理健康教育“五个十”活动工作通知,启动了“十个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十个心育亮点工作、十个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十个经典案例和十个心育优秀报道”的评比活动,以此挖掘典型事例和培养典型教师,推动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四、培训队伍,夯实基础,追求工作专业高质实施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取决于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因此,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从人员配备、师资培训上予以保障,以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

1.师资网络立体化

一是采用从高校招聘和基层竞聘选拔的方式,先后为进修学校心育中心配备了三名专职研训教师,加强对全区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力度。二是在现有的基层心理教师中遴选有一定经验和积极性的、拥有咨询师资质的教师,组建了12人的“二元管理”团队,面向基层学校负责开展研究、示范和培训工作。三是要求各中小学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专门负责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为依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培训对象全员化

区域师资培训,我们分别依赖于教育局、进修学校、“二元团队”、基层学校分层次开展,覆盖全员。教育局负责面向中小学校级干部、德育干部、班主任开展专题培训;进修学校心育中心负责“二元团队”、全体心理教师以及基层学校教师的常规教研培训、专题培训和校本个性化指导;“二元团队”负责全体心理教师的专题培训和常规教研培训、基层学校教师的专题培训;基层学校要开展校本研修专题培训。

3.培训方式多样化

坚持培训的常规化和专题化,兼顾时间和内容的灵活多样,使我们的培训效果事半功倍。一是开展专项培训。通过请进来,特邀国内心理教育专家来我区面向全体校级干部、中小学班主任、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操作技术等方面的培训。通过送出去,选送50名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去北师大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高端培训,力促教师的专项技能发展,提升了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驾驭能力。二是坚持开展心理教师的常规研训。学期初围绕学期工作计划解读与重点工作部署开展专题讲座,以会代训;每月进行一次集中培训,以建立QQ群、重点校展示、课题研究、校际观摩、课程拉练、专家讲座、网络研修、经验交流、知识测验等形式开展专项辅导技术、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心理知识、课程建设等专题的培训;间周一次围绕课题研究的推进内容举行各研究团队活动;学期末围绕学期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召开特色提炼和总结交流活动。

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建设为主线,提高区域心育工作的规范性;以队伍建设为主线,提高区域心育工作的专业性;以课程建设为主线,提高区域心育工作的内涵性。目前,我们借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建设、研究和示范指导作用的发挥,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一批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教师已成为市、区心育工作的先行者,基层学校在实施心育工作上既能完成区域统一的规定动作,也能够创造自选动作,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教师和学生们点击量最高的话题。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心理健康教育 调研 现状 对策 建议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existed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yunna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d gave some suggestions on ways to improve the job.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vestigation status quo strategies suggestions

1.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为全面了解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促进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研究课题组认真编制包括领导管理、队伍建设、配套设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等多方面内容的调查问卷,在云南各高职院校中开展了相关调研,2009年9月,课题组召开会议,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全面的了解到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wWW.133229.coM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重视,设置了专业机构、解决了必须的工作场地,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多数学校都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运用网络、组织各种活动等渠道积极开展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学校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办公设施的配置、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机构设置不规范,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调查中我们发现,机构设置不规范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机构设置不规范,有的是独立机构,有的归属学生处,有的隶属社科部,有的归属不明确,有工作任务临时抓差;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并未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没有设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没有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导致工作条件,硬件配置非常有限,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同时有适宜的心理品质——真诚、善良、热情、乐观、自信、坚忍、耐心、宽容、助人、责任感和探索人生的兴趣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调研中我们看到,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只有12.5%的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生比达到上级要求,41.7%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由兼职人员完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62.5%每年只能接受10学时以上的专业学习培训,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学习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2.3 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有限,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目前我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开课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教材使用和课时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情况见下表。

总体上看,目前各学校没有形成主体课程、兴趣课程、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影响了课堂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4 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

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开展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科研的氛围,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非常有限,科研工作现状与本课院校差距很大。调查显示,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专业人员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3.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势在必行,只有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年度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中,同时建立奖优罚劣的配套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才会落到实处,才有制度的保障,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会更加规范、更加稳步快速健康的发展。

3.2 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进程。

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与已有二十多年发展历程的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差距很大。目前云南一些高职高专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没有专业专职人员,没有专项经费,没有工作场地和必要的条件,工作流于形式,满足于完成上级检查,其工作水平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要促进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必然选择是走专业化之路,这是进一步规范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是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健康成才需要的现实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从业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实际需要。

3.3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5555”服务机制。

建立起“5555”工作模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具体为:五级塔形工作模式,依次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健康观察员。五级目标体系,依次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扰疏导、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依次为:寝室—班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五位一体工作方式,依次为:课堂教学、宣传教育、咨询辅导、治疗控制、危机干预。

3.4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素质优秀、数量足够、成员稳定的专业队伍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按照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但目前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专职专业人员数量与上级文件要求的师生比差距很大,从业人员专业学习提高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把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入口关、使用关、提高关,按照素质高、业务精、师德好的要求加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5 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渠道,它可以通过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调动自身的心理机能进行自我疏导、自我教育,从而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升心理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云省高职院校中只有37.5%的学校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在教材的使用,课时的安排上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包主干课程和兴趣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教学,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

3.6 加强科研工作,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渠道。

目前云南省高职院中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普遍存在科研学术氛围不浓的情况,各级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要把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列入科研计划中,加大支持力度,采取各种办法激励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申报各种级别的科研课题,探索日常教育与管理的新思路、总结好的经验,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把科研、教研和实际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研和教研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建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王建中、金宏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篇(4)

【关键词】 自我评价(心理学);对比研究;精神卫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03-03

Self-health Assessment Stat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ainan Province/YU Ai-li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Qiongzhou University, Sanya(572022), Hain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elf-health assessment statu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ainan provin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and health self-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ethods Totally five hundred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ain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SRHMS 1.0 and analyzed the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imes of exercise every week, daily sleep time, sex and grade. Results The scores of the self-rated heal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ainan province were from (57. 0±18.8) to (92. 6±15.5). The scores in subscale of physical health was highest(79.9±10.7), mental health was lowest(64.2±14.5).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imes of exercise every week, daily sleep time, sex and grade. Conclusi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ainan province are differ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imes of exercise every week, daily sleep time, sex and grade.

【Key words】 Self assessment(psychology); Comparative study; Mental health; Students

健康自我评估,是指个体对其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和期望。它基于个体对自己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认识,把主客观的各种健康信息融合在一起,形成对自身总体健康状况的认识。它是获得全面健康状况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健康自我管理的出发点[1]。自测健康评定是开展自我健康评估的一个有效工具,便于了解个体健康状况在躯体性、心理性和社会适应性3种表现类型上的归属,有利于探讨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为改善人群或个体健康状况提供定量化的参考信息[2]。近年来,许军等[3]修订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在国内得到较广泛应用,该量表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4-5]。有关研究表明,自测健康在性别、年龄、种族、婚姻、职业、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方面存在差异[6]。据国外报道,个体自测健康状况与其自我报告的躯体和情感的体验高度相关[7],而健康自我评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上。笔者采用SRHMS和相关影响因素问卷,综合考察了海南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改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琼州学院、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3所高校的本科大学生500名为研究对象。为了使样本更符合研究的需要,提高可比性,在抽样时尽量控制男、女数量和院系年级之间的平衡。

1.2 方法 采用SRHMS 1. 0版本和相关影响因素问卷进行调查。该量表由10个维度48个条目组成,包括个体健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子量表。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城乡差异、每周健身次数、睡眠时间、性别、年级。从2009年4月下旬-6月下旬,在院系领导、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协助下,以班级为单位,发放调查表,采取匿名形式,按要求完成测试。调查后共获有效问卷417份,有效率为83.4%,平均年龄为(21.12±1.48)岁。本研究采用“重测法”,在1周后对60名大学生进行重测,得出相关系数r=0.97,P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 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单题错答或未答则单题不进行分析。SRHMS各维度,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子量表分及量表总分采用终得分。

终得分的计算公式:终得分=维度实际粗得分/组成某一维度的理论最高粗得分 100。

2 结果

2.1 自测健康测试结果 海南大学生自测生理、心理、社会健康3个子量表终得分和总分均在64.2~92.6分之间,其中生理健康子量表的终得分较高,为79.9分。终得分均分低于70分的维度分别为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社会支持4个维度,见表1。

2.2 自测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见表2。

2.2.1 城乡差异 城市、郊区和农村组大学生除了生理健康子量表得分外,其他各子量表和总得分为城市>农村>郊区,但仅生理健康子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2 每周健身次数因素分析 随着每周健身次数的增多,各子量表得分和总得分也相应提高。每周健身次数不同的学生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子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社会健康和健康总体自测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3 睡眠时间 睡眠时间在8 h左右的学生在各子量表和总分得分为最高,且除了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4 性别因素 除了在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男生低于女生外,其余子量表分、总分均是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且在生理健康子量表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5 年级因素 4个年级学生的生理健康子量表分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项指标均以大四年级学生得分为最高,大一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最低,大三学生生理健康、社会健康和总分得分最低。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海南男女大学生SRHMS总分均大于70,总体健康状况较好,但在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3个方面相对较弱,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这与国内很多研究结果[8-11]基本一致。提示要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城市、郊区和农村大学生自测健康比较,农村大学生生理健康方面比城市学生有显著性优势,但在其他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以及对健康的总体感觉则不如城市学生。其原因可能是农村组参与户外运动和体力活动的机会比城市学生多,体能较好。而城市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与强度可能要高于农村学生[12],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较多。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郊学生各项健康得分均处在劣势。提示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差异,大学生在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上也存在诸多差异,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尤其需要加强对城郊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每周健身次数增多,大学生健康状况各方面都得以改善。每周健身次数不同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改善社会健康和整体健康感觉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经常参加健身的大学生往往容易获得来自朋友、同学的理解和帮助,其主观体验到的社会支持较好,社会健康就好,整体健康自我评价也就高。提示大学体育要重视大学生健身习惯的养成。

从不同睡眠时间对比看,能保证8 h左右睡眠时间的大学生健康状况最好,但有15.6%的学生睡眠无规律,还有23.1%的学生睡眠不足6 h,也就是说还有1/3以上的学生存在睡眠不足和障碍问题,而睡眠无规律的学生各项健康得分最低。这一结果提示,对大学生卫生习惯的指导仍需进一步加强,要开展睡眠健康重要性的教育及加强宿舍作息制度管理。

性别对比结果显示男生在生理、心理健康子量表分和总分方面均高于女生,而在社会健康子量表分女生高于男生。这可能是男、女生性别角色不同特征的表现,女生在与人协调和沟通、获取社会支持方面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男生[13],而女生可能受“一白遮百丑”审美心理的影响,加上海南长年气温较高,紫外线较强,室内体育设施又明显不足,健身方式上,暴露出女生参与健身的依赖心理,而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14]。因此,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时,在性别上要有所侧重。海南省高校应为女生开设其喜爱的轻松愉快、陶冶性情的体育专项选修课,增强其健身动机,提高其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15]。

大一新生由于远离家乡父母,心理健康得分最低,提示应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环境。大三学生健康状况不佳,有可能是随着大二体育课程的结束,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大大减少,且大三阶段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学习强度与压力增大,所以他们的自测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提示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征来制定不同年级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计划,多方位多层次连续性地开展健康教育[16],努力提高学生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4 参考文献

[1] 王健,马军,王翔.健康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

[2] 谢娟,刘莉,苗汝娟,等.天津医科大学学生自测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43.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5-45.

[4] 许军,李博,胡敏燕,等.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修订版的信度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2,11(3):341-343.

[5] 许军,解亚宁,李博,等.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修订版(SRHMSV1.0)的效度研究.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82-2085.

[6] 董婷婷,卫平民.某高校大学生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测试分析.江苏预防医学,2005,16(4):12.

[7] BRISSETTE I, LEVENTHA lH, LEVENTHAL EA. Observer ratings of health and sickness: Can other people tell us anything about our health that we don't already know? Health Psychol, 2003,22(5):471-478.

[8] 董婷婷,卫平民.某高校大学生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测试分析.江苏预防医学,2004,16(4):10-12.

[9] 赵静波,许军解,解亚宁.大中专学生自测健康状况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6):546-548.

[10]吴晔.丽水学院学生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553-554.

[11]王小丹,高允锁,郭敏.海南大学生自测健康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341-1343.

[12]耿玉洁,王东华.382名大学生自感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校医,2007,21(6):631.

[13]董晓梅,王声,池桂波,等.广州市大学生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25-226.

[14]吴钟权.海南省大学生余暇健身调查与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140.

[15]符晓航,符晓峰,袁存柱,等.海南省大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4):100.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管理模式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各高等院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近10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如朝阳东升,辉煌灿烂,方兴未艾。

由于种种原因,各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顺利开展,要探索出一套特色鲜明、科学实用、效果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和领导方略,下文以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为例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管理四大方略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得到真正科学实施,最重要的是得到领导的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顺利开展与实施,必须依赖如下四个领导管理策略职能作用的发挥。

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领导机构。正式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院长直接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领导包括各系、各部门的有关领导和心理专职教师。领导小组负责全院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制定,各项心理工作的领导、监控、考核,协调各种大小工作事项。

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执行机构。正式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简称“心理咨询中心”)。由专家型成员和通过高级心理培训的兼职心理辅导成员组成“心理咨询中心”机构组织,领导和负责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的策划、预算与施行。“心理咨询中心”的所有工作的正常运作和积极开展的大型活动,必须依靠学院领导的关怀和全校各个部门的鼎立协助与支持。

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机构。正式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室”,(简称“心理教研室”)。心理教研室负责为大学生开设合理、实用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负责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科学研究等工作。

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资金和配备心理专用功能室与活动场所。经费和场地是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高校大学生年人均心理健康费是专项的心理咨询日常经费,除此以外,心理咨询中心的办公费用、心理各功能室的设备购置与维护费用、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费用、心理教研室的教学与科研费用都应该有专项经费保障。另外,为了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的正常开展,配备心理中心专用的各种心理健康功能场所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精彩八块,五级关爱”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模式探析

我院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归纳出了“心灵关爱,领导挂帅,五级管理,精彩八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模式,简称“精彩八块,五级关爱”模式。所谓“五级”指的是在学校设立五级管理,从上到下依次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一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一各系心灵关爱站一班级心理委员一宿舍心灵使者。“八块”即学校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八个基本心理工作机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心理咨询中心、系心灵关爱站、心理互助朋辈、学生心理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灵使者及心理与就业指导办公室。在这个模式体系下,我们科学有效地设置了八个职能部门,通过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和活动的开展,激活和发挥各个心理职能部门的本质功能,显示各自的魅力与精彩。各心理职能部门的设置与职能属性描述如图表。

其中,《心灵春草》编辑部原则上纳入心理朋辈的组织机构内,所以它不能单独作为块职能机构之一,另外校外心理顾问一般也不在学校编制体系内,其对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管理起建议、参考、指导的功能,所以,也不将其算作块之一。“五级八块”的心灵关爱模式,系统科学、一目了然,对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心理三青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略

有了行动的模式指引,还需要有具体实施和执行这个模式的行动方略,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归纳出了一套合理、实用而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方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健康三大常规工作: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教育与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我们把它称为“心理常规三青树”。

“心理三青树”的第一青枝就是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这是学校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我们在心理中心设置了八块心理健康职能部门,其目的和宗旨也在于做好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特别是建立五级关爱,目的就是在于全方位了解、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信息。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和在宿舍楼设立心灵使者,在心理咨询中心要安排心理专职教师值日、值班,在学生心理协会安排咨询部的同学值日,在心理互助朋辈里轮流安排阳光辈、雨露辈和彩虹辈的心理小助手在晚上值班,他们一是接待来访大学生,二是提供简单咨询,三是安排特殊个案和重点个案的专家咨询接待,四是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放松与情绪宣泄,五是做好值日记录与感悟体验日记。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篇(6)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作者简介:向凯(1975-),男,广西南宁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党喜灵(1981-),女,河南商丘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实践”(编号:2010C250);2011广西高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新职教园区学生心理安全问题预防与应对机制研究”(编号:2011B32)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18(2012)05-0060-02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势头迅猛无比,各级各类学校及广大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由于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随着这项工作日渐深入的发展,理论与实践方面出现的失误越来越多,所面临的困难、困惑也越来越突出[1]。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追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实状况如何?其实效性又如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特性认识不清

随着“刘海洋案件”和“马加爵案件”留给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家庭许多启示,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强。但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认识不清,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特别是在一些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不少老师、同学偏执的认为,走进心理咨询室就是有心理疾病,忽视大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发展性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诊治、轻预防的倾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人手严重不足,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笔者了解到广西高校以及区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老师一般是2-3名。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以上的大学生希望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课程建设滞后,不能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上的独特性

笔者参加2011年广西教育厅组织的全区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培训班座谈会得知,目前,广西以及陕西高校在大一或大二一般开设一门心理学选修课,也有很多高校开成心理学必修课。必修课是在大一分学期开设,18个学时左右,以大班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目前我院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只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每学期100人左右,存在学时明显不足、普及率低、针对性差、教学效果不理想(班型大)等问题。

总之,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教学形式单调,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往往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甚至部分高校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种“点缀”或“额外”的东西,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去,在发挥课程载体作用方面存在漏洞。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思路

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下发的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2],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工作理念,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构建“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兼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一)更新观念,立足教育发展模式[3][4]

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其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教育发展型和医学型,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定位于教育发展型而不应是医学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要首先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当前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比较明确,将目标定位为发展性、预防性,概括而言即为,以发展咨询为主,障碍咨询为辅,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开发个人潜能。从而在服务对象确定上,要面向全体大学生,而不是个别有心理障碍和有心理疾病的人。这就要求学校将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共同课题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2.建立“三位一体双面向”立体工作体系。过去,心理咨询中心一般是咨询或科研、咨询,形式单一,理论深度不够,应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尽快建立集咨询、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双面工作体系,即“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职工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三位一体双面向”立体工作体系。

3.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坚持通过课堂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心理剧表演、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有计划的实施主动性教育;同时,利用学生社团的作用,举办“5.25”教育月系列活动,通过心理知识长廊、心理漫画展、心理专题片展播、现场咨询、心理讲座、沙龙等呵护自己心灵的主题活动,积极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目的。

(二)引入团体辅导,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才能凝聚队伍,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突破原有课程设置,引入团体辅导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在学生心理体验基础上的发展性生活课程。学者们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应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达成了共识,但在课程的教学当中如何贯彻、实现这个基本目标,却成为当前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困惑的问题。

笔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借鉴各校的成功案例发现,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实践表明,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平台,将团体训练活动引入课堂,引起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加大了学生对课堂的投入程度。同时,在参加团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知识,不仅能确确实实地帮助学生,也可以使学生离开团体后能更好地自助。

2.今后课程设置的思考及实践方向。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但是,目前由于师资紧缺以及其它原因,相当一部分高校还不能实现。结合高校的现实和特点,考虑如下:

先从辅导员中培养一批师资,储备力量,这时候再顺应教育部的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一新生的基础必修课,覆盖全体学生,内容约包括10个模块、即“健康新观念、环境适应(自我成长)、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学习管理、情绪调控、爱情认知、职业心理、人格塑造、坚强意志”训练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每个模块可根据课时自主选择2个经典的心理游戏进行训练。教务处根据情况可给30个课时,或与安全教育或就业指导课分配课时,分别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即16-18个课时,1-2个学分。以小班的形式,在大一分两个学期授课。若有条件,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的科研教学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积极主动,培养学生骨干

为改变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学院心理咨询的主体,应积极加强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建设,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在新生班级设立助理辅导员。坚持对心理委员和助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初步心理辅导能力,他们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指导、跟踪、管理、督导下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朋辈辅导推动了学院心理教育的纵深发展,有利于克服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不能满足需要的现状,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覆盖范围。

(四)有的放矢,实施针对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共性又有阶段性以及不同群体的特殊问题,主要由适应不良、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等一些实际问题引起,需要我们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当然,也不能回避敏感的情感问题,性取向问题等,应将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1.重点抓好每年的新生和毕业生教育。在新生入学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推出涵盖以适应、自我成长、团体凝聚力、学习管理为一体的“我的班级,我的班”团体辅导方案,约6-8单元,有辅导员或预约咨询中心老师同时进行团辅。到第二学期,这时大一学生已基本适应,有一定的归属感,这时候人际困惑、恋爱误区,特别是宿舍矛盾开始凸显,这时推出“人际你我他”团体训练、“爱情认知团体训练”,同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与择业指导以及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职业心理团体训练”等,整个课程安排和以及考核受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管理。

总之,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并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实际,积极服务于帮助学生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学习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健全人格的塑造、人际交往的指导、生活与职业指导、青春期性心理健康辅导等。

2.解决特殊群体的特殊心理问题。主要是贫困生和人格偏常的学生。结合“特殊学生群体”的引导转化工作开展心理健康关怀活动―“今天你快乐吗?”,针对各自不快乐的原因,开展团体辅导和心理咨询。如针对贫困生群体,结合“扶贫助学”的励志教育开展自信心提升团体训练等。制定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成立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副院长为组长,学院各部门参与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对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处理。

(五)反思得失,重点攻坚

1.建设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还比较简陋,功能还不是很齐全,这些都给我们的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应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环境,努力建成一个集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测试、图书阅览、情绪调节等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为全体大学生提供主动、便捷、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切实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这也是各项检查最直观的印象所在。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引入团体辅导,力争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目前,我院已经研究决定,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组织进行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努力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活动、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课堂、课外、理论、实践的有机融合,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团体辅导与心理咨询相结合;课程实践与心理训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造成为富有特色、高品质的课程。

3.以教代培,课题攻坚,优化师资。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人手严重不足,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以上的大学生希望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唯有走以辅导员为主体,结合本职工作,采取边培养、边进修、边工作的形式,以教代培,小课题攻坚,开展教学,才能“做对做新,形成特色,实现跨跃式发展”。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4.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品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形式。根据不同系部和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应动态生成以体验、互动、分享为主式的专题团体辅导。尤其要抓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月、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比赛和校园心理情景剧创作演出等,特别是在新生教育中形成一定声势,组织筹划一些有针对性的品牌活动项目,通过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56-60.

[2]袁贵仁.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4-9-14.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篇(7)

关键词:县级医院;患者;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晓率

0引言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健康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影响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知识[1]。随着国内临床整体护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2]。本研究旨在县级医院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干预后,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客观公正地统计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并进行评价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为科室考核、医院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可行的依据。

1研究方法

1.1问卷调查表的建立。借鉴国内外研究者对健康评估能力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测评表的初始量表。2015年10-11月份,在进贤县血吸虫病防治站随机选择了30名患者进行初始量表的调查,所有收集的问卷用Excel进行录入,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条目分析来选择保留的方法最终确立问卷调查表。1.2确定评分标准。问卷调查表设计为满分为100分,题目采用单项选择,得分80分以上为健康知识知晓。1.3问卷调查表的发放与回收。1.3.1调查对象: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选择三所县级医院住院3天以上的患者,年龄在16岁以上,其中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87岁,男性293人,女性280人。1.3.2调查方法:随机发放不少于住院患者30%的问卷,选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表573份。1.3.3质量控制:问卷填写完毕由调查者收回,对回收的问卷当场检查有无漏项,如有漏项,要求调查对象及时填补,问卷实行为不记名法,共回收573份,有效回收率100%。1.4统计方法。算出总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层次的患者,统计其健康知识知晓率,运用χ2检验计算。

2结果

三所县级医院住院病人健康知识知晓率达78%,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层次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