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药代表年终总结

医药代表年终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1 03:48:05

医药代表年终总结

医药代表年终总结篇(1)

回学校三四天了,见了很多老师,朋友,同学。很多关心我的朋友都很想知道我这段时间的经历。对自己的实习总结一下下,也和你们分享下:

1. 我在**做什么?

------ **医学信息沟通专员实习生(从投简历到面试,到渠道**实习,我一直都认为这是我找到的工作,而非实习。也许是这种误打误撞的“错误观念”让我这段时间的实习心态很好,没有被**淘汰,自己也没有主动放弃。)

------ 【很多人认为医药代表就是卖药的,是谈成每一笔单子然后拿提成。】不是!至少这份工作在我这儿的理解不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我师父让我用两句话总结我对这份工作的理解。“建立人际关系,传递产品信息”,基于三个星期在**的培训,观察老专员工作,以及自己了解总结所得。(做事先做人,怎样让客户乐意听你所讲,按你所做,在适应症范围内尽可能的正确处方,以及处方你做的产品。)---这就是我的工作。

2.我在**做了哪些事情,学到了什么?

------ 培训:在**的第一周是在培训中度过,作为非医非药专业的我。除了对,像“CVD”,“CKD”,“LDL-C”这样的字母熟悉、敏感外,其他都很陌生。不想在培训完的第二天的考试中太差劲。只有不停的看,不停的记。记忆中有几天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在**的每个人都很勤奋,要想比别人做得更好,只有更加勤奋】---这是一位师姐告诫我的。除了培训产品知识,还有PIM演讲,ROLE-PLAY。最后的综合比武,排了名次,排在中间吧!(没有看清名次,也没有向老板跟进。)

3.收获

------ 跟着老专员跑医院:观察他们的工作内容,状态。两周的时间,我学到了很多:育哥的专业素质,霞姐的细心,群姐的效率,板栗哥的个人魅力,建国哥的脚踏实地为客户服务,文芷姐的热情……还有很多。

医药代表年终总结篇(2)

今年全国“两会”,医改再次引起诸多代表、委员的关注,尤其是在医改进入深水区的关键年头,核心利益的触动和体制弊端的变革无不以“药改”为中心。

“药改”迫在眉睫

国家药监局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该局共收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全国政协提案办转来的建议、提案298件,同比增长34.23%。

因此,今年的全国“两会”,医改成为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卫生部部长陈竺也因此成为媒体记者“围堵”的焦点人物之一。而他的回答,则给中国未来的医改指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必须彻底消除几十年来的“以药补医”制度。

“如果要问当前医疗卫生领域最需要革除的机制性弊病是什么?我想绝大多数同志的回答是‘以药补医”陈竺在全国“两会”上表示,“以药补医”,包括加成部分流通过程虚高部分,都必须革除,“否则再多的钱也堵不了黑洞”。

这不难理解,医院收取15%药品加成的做法显然助长了医院趋利倾向,养成医生开大处方、多用药、用贵药的做派。当然,这种制度的形成是有历史原因的,上世纪50年代时国家财力不足,因此对公立医院实施了“以药补医”政策,从而保障了公立医院的运行。

不过,一些医疗机构目前仍然依赖药品收入作为重要补偿渠道,推动了医药费用的不合理上涨。病人成为待宰的羔羊,而医生成为该制度的“替罪羊”。由是,“以药补医”既损害病人的利益,也带坏了医生队伍,还破坏了政府形象,没有一方是赢家。最终,官方和公众在认识上达成一致,“以药补医”是酿成看病贵的直接推手,“现在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陈竺透露,全面破除“以药补医”的时间表业已敲定:2012年在300个试点县先行推开,2013年在县级医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最终在“十二五”全面取消“以药补医”。

由此,沿用了60多年的“以药补医”正式进入终结倒计时。3年之后,这项饱受诟病的医疗弊政将成为历史。

国家的态度

尽管道理已是尽人皆知,但沉疴多年,治理起来并不容易。因此,在陈竺铿锵有力地对外界宣布废除“以药补医”的时间表前,国家已制定了详细的规划,以保证实施的效果。

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和总结了2011年的医改成果,并明确了2012年的医改任务。

观察家指出,这是总理第一次在政府王作报告中用专门的篇幅阐述医改问题,这进一步显示出政府对医改的重视,同时向外界表明了国家的态度。

而早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药品安全的独立规划,被认为是全面指导“十二五”时期药品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药品安全法律法规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例如,完善执业药师法、修订《药品管理法》等。同时,药品安全责任将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监管部门建立部门协调、责任评价和信息共享机制,地方政府建立完善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

再困难也要跨过去

当然,破除这项存在已久的弊端制度的难度肯定是很大的。“以药补医’是我们过去的政策和制度长期实施所致,不可能仅通过一种行政手段、一纸文件就能革除。”医改专家组成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刘国恩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吋表示,“以药补医”只是医疗体制下形成的一种结果、一种表现形式。“我们需要对现行机制和体制进行改革,从而实现不以药品收入来补偿其他医疗服务,要解决‘以药补医’问题,必须通过机制变革,促进医生行为和患者就医模式的合理改变。”

对此,启动支付手段改革至关重要。陈竺也强调,全面取消“以药补医”,理顺补偿机制是“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需要进一步突破的关键问题之一,即补偿公立医院因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政策之后的亏缺,以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转,

陈竺表示,解决“以药补医”难题,首先要对公立医院改革有个顶层设计,找到合适路径。公立医院的补偿渠道有三个:政府拨款服务收入以药补医。取消以药补医后,应该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而更重要的是,发挥好医保在支付制度改革中的关键作用。

陈竺进一步说,原来以药补医,医疗服务价格被扭曲。现在要把过低的护理费诊疗费手术费提上来,有降有升,总量控制,调整结构。

医药代表年终总结篇(3)

关键词 家庭病床 医疗保险 家庭病床医师 上门服务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8-0021-04

家庭病床作为医院床位的补充形式,社区医务人员走出中心大门,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诊疗、家庭护理、康复治疗、生活指导和预防保健等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益,降低了医疗费用成本,最大程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1]。通过对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6-2010年家庭病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家庭病床患者总体情况、医保费用支出情况及家床医师队伍情况,为家庭病床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以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6-2010年家庭病床统计报表和财务报表为原始资料,按月均建床人次、月均留床人数、建床诊断、撤床患者治疗结果、患者年龄、每月医保人均费用支出、药品辅检构成比、医师年龄、执业类别、学历职称等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家庭病床服务情况

2.1.1 家庭病床建床情况

2006年共新建家床488人次,月均建床40.7人次;2007年共新建家床450人次,月均建床37.5人次;2008年共新建家床483人次,月均建床40.3人次;2009年共新建家床682人次,月均建床56.8人次;2010年共新建家床697人次,月均建床58.0人次。经One-way_ANOVA分析,2006 -2008年3组间Sig值均>0.05,2009-2010年两组间Sig值均>0.05,而2009年、2010年分别与2006-2008年3组间Sig值均

2.1.2 家庭病床留床情况

2006年月均留床数152.3张;2007年月均留床数169.8张;2008年月均留床数153.8张;2009年月均留床数257.0张;2010年月均留床数275.5张。经One-way ANOVA分析,2006年与2007年、2007年与2008年、2008年与2009年、2007年与2009年组间Sig值均0.05;故认为2007年留床数较上年有增长,而2008年较上年有减少,至2009年再次较上年增长,2010年留床数则趋于平稳。

2.2 家庭病床诊疗情况

2.2.1 家庭病床建床诊断

2006年-2008年新建家庭病床患者中,以心、脑血管疾病为第一诊断的占大多数(表1)。

2.2.2 家庭病床治疗结果

将撤床患者转归按“治愈”、“好转”、“稳定”、“转院”、“病家要求撤床”、“死亡”分别计算构成比:结果显示在撤床患者的治疗结果中,稳定占多数(表2)。

2.3 家庭病床患者年龄

将家庭病床留床患者按年龄分为

2.4 家庭病床适宜技术上门服务情况

2006年上门服务9项,合计3 925人次,其中代配药2 457人次,静脉输液649人次,肌肉注射573人次;2007年上门服务13项,合计4 336人次,其中代配药2 984人次,健康保健指导685人次,静脉输液597人次;2008年上门服务15项,合计4 492人次,其中代配药2 594人次,健康保健指导728人次;2009年上门服务18项,合计次数8 155人次,其中代配药3 226人次,心理疏导796人次,静脉输液768人次;2010年上门服务18项,合计次数7 923人次,其中代配药2 775人次,营养膳食指导839人次,健康保健指导832人次。

2.5 家庭病床医保费用情况

2.5.1 医保费用

2006-2010年家庭病床人均医保费用分别为:5 407.63元、5 276.85元、5 013.81元、4 786.03元、4 816.39元;2006年-2010年家庭病床每人月均费用分别为:450.64元、439.74元、417.82元、398.84元、401.37元。将2006-2010年每月医保人均费用按年份分组,经One-way_ANOVA分析,各组间Sig值均>0.05,故认为2006-2010年每月医保人均费用支出无统计学差异。

2.5.2 药占比例

2006年医保总费用74.04万元,其中药品费用61.28万元,检查费12.76万元;2007年医保总费用79.29万元,其中药品费用65.64万元,检查费13.65万元;2008年医保总费用73.08万元,其中药品费用61.81万元,检查费11.27万元;2009年医保总费用123.04万元,其中药品费用102.62万元,检查费20.43万元;2010年医保总费用129.27万元,其中药品费用106.91万元,检查费22.36万元。2006-2010年家床医保药占比分别为:82.8%、82.8%、84.6%、83.4%、82.7%。

2.6 家庭病床医师队伍分布

家庭病床组共有医师10人,其中年龄≤35岁7人、36~50岁1人、51~60岁1人、60岁以上返聘1人;西医师8人,中医2人;主治医师8人(包括未聘人员);大专及以下3人,本科及以上7人,其中全科规范化培训2人。

3 讨论

3.1 本社区家庭病床发展趋势总体较好

家庭病床既是一种服务模式,也是一种服务理念。家庭病床把现代医疗技术、康复理念、管理意识与传统的出诊有机结合,为患者提供方便、温馨、省钱又省力的服务模式。鲍勇等[2]对上海市三类人群进行了家庭病床社会功能认知的综合评定,结果显示家庭病床社会功能阳性认知率达90.7%。

随着上海市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及疾病谱的演变,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社区常见病、多发病,需长期甚至终生治疗;而经适当治疗后,病情是可以长期控制在稳定状态的。此类患者适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和照护[3]。从本区家庭病床服务情况看,2006-2010年本社区家庭病床月均建床人次平稳增长,说明家床以其连续性、便利性、可及性在社区患者中收到了欢迎[4]。2008年留床数较上年减少,可能与2008年世博动迁致本社区居民外迁有关。从家床患者转归来看,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处于稳定状态,病情变化的患者则及时转到上级医院,待病情好转或稳定后重返社区建床,这正符合双向转诊制度,合理利用卫生资源[5]。按照上海市卫生局要求,本社区开展了不低于18项的适宜技术上门服务。

家庭病床患者的居家治疗,由亲属照顾,节约了床位费、护理费,总体费用低于住院患者[6]。家庭病床患者人均每月医保费用为400~450元,按上海市医疗保险费用个人自负标准,人均每月自负不足100元,居民基本是可以接受的。

3.2 家庭病床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收治病种看,家庭病床患者以心脑血管病为多,肿瘤患者的家庭病床较少。由于晚期肿瘤患者在选择就医机构时,首先考虑就医的连续性、交通便利及医院的技术服务[7],这导致大多数接受过手术、放疗、化疗等积极治疗的患者仍习惯继续在二、三级医院就诊,而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社区医护人员普遍缺乏在姑息服务方面的知识;第三,晚期肿瘤患者的家属中,不良情绪的发生率及发泄率普遍较高[8],故家属往往更希望患者住院接受治疗,制约了晚期肿瘤患者的建床需求。

家庭病床医保费用支出中,药占比始终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一是家庭病床中慢性病患者较多,需长期不间断的用药;二是家庭病床患者行动不便,B超、摄片等检查需到医院进行,能够提供上门服务的辅助检查项目只有检验和心电图,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开展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也是有限的;第三,理疗、康复项目同样必须到医院才能进行,而针灸、推拿等项目需由门诊中医师出诊,所以很难满足家床患者的治疗需求;第四,出于医疗安全,仅部分药物可以提供上门肌肉、静脉注射服务;第五,服务次数较多的上门服务项目中,静脉输液、肌肉注射项目收费较低,而代配药、健康保健知识指导、营养膳食指导、心理疏导等项目不发生费用,对药占比影响较小。

从家庭病床医师队伍分布数据看,家床医师以西医为主,青年医师较多,主治医师居多,学历整体较高,但中医师少,经全科规范化培训的医师人数少。从上海乃至全国来看,中医受重视程度总体上不如西医,在大力推广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形势下,投入依然不足[7];一些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在社区也以西医为主。而全科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2004年上海市才开始进行第一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周期长达3~4年,故目前全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

3.3 建议和对策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卫生为主体、家属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晚期肿瘤居家临终关怀模式[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加强舒缓疗护软、硬件建设。与上级医院合作,请肿瘤姑息治疗、中医方面的专家来社区传授知识;加强对家庭病床医护人员舒缓疗护服务能力的培训;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建床、撤床、双向转诊制度,使患者在社区也能得到连续性的医疗照顾。社区医生为家属提供心理疏导及护理知识指导,以便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连续、方便、全方位的照护服务。

家庭病床医师应转变观念,提供全面医学照顾的理念,开展对患者的饮食调控、行为改变、心理疏导、家属培训等非药物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医药自然疗法对家庭病床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同时费用亦较低廉。定期进行必须的检查和化验,为康复和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在药物治疗方面,尽量选用质优价廉的国产药、仿制药,少用昂贵的进口药,以控制药品费用。综合评价治疗效果和用药的合理性是必要的。

加强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全科医师的培养;创造适当条件,鼓励社区医师参加学历教育和进修培养;激励社区医师尤其是中青年医师主动学习全科医学知识[10],提高医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健康保健知识指导、营养膳食指导、心理疏导、家属培训等适宜技术项目虽不发生费用,于降低药占比无益,但却是全科医学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为行动不便的患者代配药,亦体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便患者”的服务宗旨。建议适当调整考核方式,不应片面追求药占比的降低。

参考文献

[1] 张艺潆, 王嘉淇, 杜宁, 等. 我国家庭病床的发展状况及对策探讨[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9, 32(5): 69-70.

[2] 鲍勇, 陈雄熊. 上海市家庭病床社会功能认知意向分析[J]. 医学与社会, 1999, 12(13): 12-16.

[3] 陈启鸿, 姚岚, 陈迎春, 等. 上海市部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在不同等级医院就医情况的比较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2, 5(2): 128-129.

[4] 钟丽婵. 我院2002~2003年家庭病床数据分析[J].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4): 184-186.

[5] 梁卫萍. 开展家庭病床是实行双向转诊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殊方式[J]. 广州医药, 2006, 37(2): 68-70.

[6] 杨晓虹, 李宁秀. 家庭病床与住院病床医疗费用差异比较[J]. 现代预防医学, 2004, 31(5): 692-694.

[7] 欣, 沈洁, 孙菲, 等. 晚期肿瘤患者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 2009, 9(3): 11-12.

[8] 朱林, 王清馨, 裴毅. 重症及病情恶化肿瘤患者情绪恶化引发“踢猫效应”的研究报告[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3): 530-533.

[9] 王颖丽, 金其林, 陈风华, 等. 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10): 3198-3199.

医药代表年终总结篇(4)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1年新中国第一本中医药期刊——《江西中医药》创刊至今,公开出版的中医药学术期刊已有近150种。50多年来,中医药期刊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传播中医药信息、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繁荣中医药学术进步、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发展水平而言,中医药期刊存在影响力相对较低、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全面了解中医药期刊发展现状并进行分析对于促进我国中医药期刊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中医药期刊概况

有学者认为,我国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沉沦、复苏和发展4个阶段[1]。从1951年《江西中医药》创刊起,20世纪50年代相继创刊的中医药期刊共有12种,其中包括《中医杂志》(1955年)、《上海中医药杂志》(1955年)、《中药通报》(1955年)、《福建中医药杂志》(1956年)、《江苏中医》(1956年)、《浙江中医杂志》(1956年)、《黑龙江中医药》(1958年)、《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58年)、《辽宁中医杂志》(1958年)、《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59年)、《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59年)。到1979年为止,中医药期刊的总数为58种,至80年代已发展为81种[2],至2000年有133种[3]。2000-2008年,又新增15种,其中以中西医结合类期刊增长最快,共新创刊7种。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除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未创办中医药类期刊外,近150种中医药期刊覆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年来部分期刊刊名变更,以下段落及表格所用刊名均为变更后刊名。

2 中医药核心期刊基本情况

目前,科技期刊界普遍采用的“核心期刊”一词通常指以下两个概念,一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称为“中文核心期刊”;二是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的期刊,称为“科技核心期刊”。到2008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已5版,1~5版中收录的中医药核心期刊数量和期刊各不相同[4-8],其中被1~5版连续收录的中文核心期刊仅有《中医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和《新中医》3种。2004、2005、2006、2007、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收录的中医药期刊数量分别为28、29、34、38、42种,其中连续5年被收录的中医药期刊共有28种(见表1)。这些中医药期刊中包括了中医、中药、针灸、骨伤及中西医结合各科,覆盖范围较广,影响力较强,具有明显的权威性和导向性,能代表我国目前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动态,是中医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 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基本情况(略)

3 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依据文献[9-13],从《引证报告》中选出连续5年被收录的28种中医药期刊,对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地区和机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1 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是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从2004-2008年度《引证报告》可以看出,中医药学术期刊平均总被引频次与西医相应类别期刊相差不大,且呈现逐年增长。2004、2005、2006、2007、2008年度学科平均总被引频次分别为483、544、645、787、843次,增幅达到了175%。其中2004年有2种期刊总被引频次超过2 000次,1种超过1 000次;2005年有3种超过2 000次;2006年有1种超过3 000次,2种超过2 000次,3种超过1 000次;2007年有1种超过4 000次,2种超过3 000次,3种超过1 000次。详见表2。表2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总被引频次(略)

这些期刊总被引频次的大幅增加说明其在中医药类期刊中处于重要的学术地位,对学术趋势的发展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其中《中草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中医杂志》、《中国针灸》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并且发现中药研究领域始终保持较高的引用频次,表明目前对中药的研究是中医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3.2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指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总数所得出的统计值,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的指标。对于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学术界存在不同见解。近年来,许多学者认识到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中的过度贡献问题。影响因子与多种因素有关,单纯使用单一指标对期刊或论文进行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般认为,在同类可比期刊中,影响因子较高者表明其受关注的程度高,学术影响力较强,但在不同学科及同一学科内不同类别的期刊中影响因子的差异无法体现刊物水平的差异。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见表3。表3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类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略)

由表3可见, 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总体水平偏低,虽然其平均值呈逐年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不大。到2008年,尚没有一种中医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达到1.0,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是《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在2007年版《引证报告》中影响因子达0.874。本文所统计的5年中影响因子有2年以上超过0.5的期刊有5种,分别是《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其中《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5年来分别位于第一、二位,表明中西医结合及中药研究领域较中医领域研究更为活跃,上述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而中医综合类和学报类期刊的影响因子相对较低,我们认为这与各期刊的办刊方向、所刊论文类型、读者定位等多种因素有关。

3.3 他引率

他引率是指该期刊全部被引用次数中被其他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对他引率的考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自引过多导致的影响因子上升因素。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他引率见表4。表4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他引率(略)

表4显示,28种期刊的他引率稍有上升趋势,但没有大的变化,基本保持在0.8左右,其中《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3种期刊的他引率在2004-2008年均在0.90以上(包括0.9),说明其学术影响力比较广泛,能够引起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3.4 地区和机构分布

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是衡量期刊论文覆盖面和影响力的指标。表5显示,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平均地区数均在20个以上,平均机构分布在120以上,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的地区数在2004年达到了31个,其他年份也在28或29个,并且近5年内在机构数上保持较高水平。另外,《中国中医急症》5年内机构分布数增长最快,从2004年的174个到2008年的524个,说明该刊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得到了有关学术界的重视。《中草药》、《中国骨伤》、《中国针灸》、《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中医杂志》等期刊在地区和机构分布上均处于较高水平,显示出我国中医药学科规模的壮大、覆盖面广和学术交流的广泛性。表5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地区和机构分布情况(略)

4 结语

目前,科技期刊文献计量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指标的统计数据可以从某个方面反映出期刊的水平,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对科技期刊进行综合评价,了解期刊在本学科中所处的地位。随着中医药学术发展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扶持,中医药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学术论文产出大幅度增加。我们对近5年来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进行了计量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其综合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方面。这28种期刊基本代表了中医药类期刊的较高水平,在中医药界也有较高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医专科期刊发展迅速,特别是中药、针灸和中西医结合方面,其文献量增加,影响因子增高,说明各界重视中药、针灸的临床应用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并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多的科研成果,这就使综合类期刊面临新的考验。

中医药期刊是具有鲜明中医药学术特征的科技期刊,受本学科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期刊都有其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特点,这就必然会导致文献计量指标的不同。例如某些期刊侧重于实验研究,众多科研工作者可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参考,因此其被引用的几率就大,影响因子就高;而某些期刊偏重于临床经验的总结,多被临床医生将其用于临床医疗中,因此引用几率很小。本文28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均低于1.0,和其他学科的期刊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作为该领域学术交流重要载体的中医类学术期刊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质量,找出符合本期刊的发展方向来提高其学科影响力。目前,中医类期刊的种类还在逐渐增加,特别是近年来新创刊的期刊发展速度很快,因此,要保证核心期刊的高水平和高影响力,就要在原有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努力适应新的传媒发展模式,才能满足学术交流对科技期刊发展的要求。过分强调文献计量指标也会给期刊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提高各项文献计量指标的同时,始终保持期刊的高学术质量才是发展根本。

参考文献

[1] 吕慰秋,黄亚博.中医药期刊发展初探[J].中医文献杂志,1998,(2):34-36.

[2] 黄苏萍.中医药期刊50年发展探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0, 10(3):40-41.

[3] 靳 琦,谢晓余,李致重,等.全国中医药期刊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刍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10-13.

[4] 庄守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 林被甸,张其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 戴龙基,张其苏,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 戴龙基,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朱 强,戴龙基,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 潘云涛,马 峥.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10] 潘云涛,马 峥.200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11] 潘云涛,马 峥.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医药代表年终总结篇(5)

1 药品销售与科技营销

1.1 我国药品销售的沿革与变迁

1.1.1三级医药供销网络与统购统销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鉴于计划经济的基本市场方式和对药品在商品中所具有的特殊位置的认识,也由于相当长时间内制药企业在低水平和数量有限的状态中,药品的供给相当有限,完全处于卖方市场状态下,全国形成的相当完善的省、地、县三级医药商品销售网络逐次分配、统一销售。其间虽有变化,但基本方式始终保持,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才出现了逐渐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

1.1.2改革开放与药品买方市场的形成

伴随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和成熟发展,医药产品市场渐趋活跃,尤其是生产企业的活跃。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群众对健康的要求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医疗卫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外医药科技的大量介入,医药商品在市场中所具有的持久性需求与物质条件改善后健康价值升值,都使医药商品处于一个重要的,且具有巨大利润空间的市场位置上,医药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渐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买方市场很快形成其速度高于其它许多行业,竞争态势逐渐形成。

1.1.3药品激烈竞争环境下的药品招标采购政策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医药买方市场的形成,药品购销政策放宽,伴随药品市场激烈的竞争状态形成,越来越显著的供过于求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及其持久的不断增长的稳定的需求保障,吸引着更多的商业投资,药企数量不断膨胀,促销日渐形成。

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传统药品流通方式仍占主流―利润的70%在流通环节,而占主流的40%为调拨批发利润,整个药品流通呈现“腰鼓型”的畸形结构。结果是药品价格虚高,而且进入医院的渠道混乱,安全性无法保证。从2000年开始,政府有关部门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作为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整顿药品市场秩序的突破口,并在全国强制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是指多家医疗机构采用招标采购方式以相同价格购买药品和伴随服务的行为.这要求药品需通过公开的招标程序,实现医院药品采购过程的“阳光化”,纠正药品采购中的不正之风。

1.1.4药品销售与商业贿赂

我国的药品销售中可以说回扣之风盛行,而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恶性竞争的后果,是专利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保证的后果,是医药信息流通不畅的后果,是民族医药产业不够发达的后果,是制度不完善的后果。从制度来说,国内医药管理混乱,特别是大量的私人,导致了相当多的“药贩子”的出现,个人销售是为了节约成本,获取高额回报,根本不可能进行学术推广。就像诺贝尔获奖者、对博弈论作出巨大贡献的纳什曾经说过,当市场上其他竞争者的行为都已经确定下来时,我们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

另一方面,我国医疗费用增长过快,且增长主要由个人承担。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的143.2亿元急速上涨到2003年的6 623.3亿元,但政府卫生支出却从36.2%降至17.2%,个人卫生支出却从21.2%剧增至55.5%,甚至在2001年一度达到60.0%。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教授王绍光研究发现,2000年,发达国家的政府负担了卫生总费用的73%,转型国家的政府负担了70%,最不发达国家的政府负担了59.3%,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负担了57.2%,中国的政府只负担了39.4%。

在这样的前提下,打击药品购销中的商业贿赂,降低老百姓的医疗费用支出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从去年年底《刑法》修订开始就可以看出,政府已下了决心,要严厉打击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集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的专项工作,医药购销是六大“重灾区”之一。

1.2 科技营销的沿革与发展

1.2.1科技营销的诞生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进步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世界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在1997年有近50%的自主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医药产业便是其中之一。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模式的性质,即“人类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主要因素的经济时代”。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机制的核心是企业的独立自主的法人地位,其核心机制必然受知识经济的影响发生深刻的变化:①知识经济的市场将不再是相对稳定的传统市场,而是变化迅速、动态的市场,研究市场变化规律将比占领市场份额更为重要。②利用掌握知识的人才去建设和培育市场,使市场结构有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更密切的关系比传统的推销更为有效。③由此而导致的是质量市场将超过数量市场,可见知识经济带来知识营销的巨大变化。

1.2.2 学术营销与药品销售市场

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是市场变化的核心。早期,价格往往是消费者选择条件下的关键判断因素,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状况逐渐改善;消费者对市场经济中因激励竞争所出现的劣质受害现象的认识日渐深刻,消费意识日趋成熟,消费者将更依靠智力―知识消费,而不依赖也不相信推销去消费,尤其是耐用消费品和生命健康消费品过程中,即从高层消费者到中层消费者中日渐成熟的一种消费方式:理性消费―知识型消费将成为主流。广告只能为消费者提供知晓信息,而真正的消费判断将取决于专家咨询―知识将为理性消费提供最终的消费判断。

医药消费在温饱消费阶段是第二层次的需要,但当温饱生存得到保证之后,体验到生活改善幸福的消费者,将对健康产生前所未有的强烈需要,医药消费将成为理智消费中的最重要消费目标,这也是医药产业被列为当前我国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根本原因。

从医药行业的整体环境来说,随着国家药品降价方案的出台,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招标采购制度促使药价继续下调,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行,医保药品目录的实施,医药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企业的精力、人力、物力都集中在市场与终端的情况。医药的营销竞争异常激烈尖锐。“险象丛生”冲击着医药企业的生存点,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医务工作者反腐倡廉等对抗性矛盾集中到了营销终端,国家最终下定决心要整顿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问题。

随着上述医药销售市场的深刻变化,医药生产企业、终端消费者、公司领导层都逐渐清醒地认识到,医药营销方式必须向知识营销即学术营销的方式改变,学术营销必将逐渐在现代医药营销中占据有主导地位。

学术营销就是针对目标顾客以及潜在的需求,主动提供医药保健知识,在知识的传播中实现与销售终端目标医生及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从而让销售终端目标医生及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功能以及临床适应范围。学术营销是对销售终端目标医生及消费者的教育,同时也是对品牌及企业文化的积极宣传和传播。在国外,学术营销是众多医药保健品新品牌、新产品推广,尤其建立品牌营销战略的主要方式。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各医药公司、企业开始聘请专职的医药代表在医院进行处方药品的推广活动,主要是通过与用药量挂钩的利益来吸引医生开出其药品。由于国家政策和医院管理上的漏洞,这种商业推广形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医药商业推广时代。在此期间,学术推广只能作为配角,被医药企业所轻视,而且用于介绍产品知识的资料十分简单,有明显的倾向性,不能全面、准确地向医生展示产品的本质,属于较低水平的广告性质的信息传播,理所当然地不能引起医生的重视。其低效的推广作用也使众多企业的医药代表感到头痛和无奈,并错误地低估了学术推广的商业潜力。

特别是近期以来,随着国家对医药市场管理的规范,药品在医院的商业推广越来越受制约,医药代表的工作方式也开始由以前的人际关系和利益驱动转向规范的推广手段。在这个转折时期,各医药企业也在寻找新的推广方法,学术营销也得到正规的回位。

2 学术营销在药品销售中的理论价值

2.1 药品内涵准确认知与在临床推广中的重要意义

一种处方药能否获得好的销售业绩,主要取决于医生在处方该产品时获得的满意程度,医生对该产品的认可程度,以及医生对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及推销该产品的医药代表的接受程度等。换句话说,医生的态度是处方药销售成功的关键,而医药代表正是通过学术推广等工作不断影响着医生的态度。

因此,药品的准确认知是对临床医生的用药及医药代表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进行学术推广的企业为什么要大力开展业务人员培训及召开学术会议的原因。许多药品在疗效上差异很小,甚至就是同类竞争产品,只是剂型及规格的不同。当医药代表要求医生处方某种特殊的药品时,常会遇到一系列的异议和困难,医生可能会问一系列的关于产品及如何评价、看待争议的问题,只有依靠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知识来表述产品和清晰地回答各种问题,才能提高医药代表的可信度。

临床医生也需要准确认知产品的作用机理、适应症及其它相关如联合用药、禁忌等药品相关信息,才能正确地使用产品,这要求医药代表在日常拜访进行产品知识的准确传达或召开学术推广会进行介绍。特别是在当前医患纠纷急剧升温的情况下,临床医生在选择用药时显得更加谨慎,如果能让临床医生对药品有了准确的认识,那产品被处方的机会也就增加。

2.2 树立药品品牌及企业名牌形象是药企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与政府积极倡导自我医疗保健的新观念,“大病上医院,小病进药房”已成为药品销售的主要模式,而药品品牌成为消费者购买药品时重要的考量指标。特别是近两年,临床推广模式遇到了诸多障碍与难题,不少医药企业纷纷谋求新的发展空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医药市场格局。由于一些患者只是被动接受医生处方,不少在业内享有盛名的医药企业,在大众化市场却默默无闻,甚至可以说毫无知名度。这些企业在拥有市场占有率与利润的同时,为了提升患者对自身产品的指名购买率,开始谋划品牌出路,希望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品牌知名度,以应对自主消费型市场。处方药企业呼唤结束有销量没品牌的时代,多数企业表示只有塑造强势品牌,企业才能长盛不衰。而通过学术营销,利用企业的研发、生产、质量保障等优势及产品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学术的形式比较全面而又客观地传播给销售终端目标医生,是一种当前行之有效,能被医生接受,易于长期操作的一种方式,尤其在制销售网络的终端工作中是保持终端与企业之间最主要的形式,是最直接的、最可靠的方式。

2.3 学术营销是消除药品销售中商业贿赂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国家对商业贿赂的整治及药品的降价,处方药销售面临着新的考验,并不是指全国医院市场对于处方药的需求下降,而是处方药销售模式将经历一次大的调整,逐渐从带金销售转向耗时费力的学术推广销售,并将围绕这一销售模式的调整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变化。

与一些搞“带金销售”的药品居间人的做法不同的是,专业的处方药学术营销在进行学术推广活动时,并不是去满足医生物质上的需求,而是尽量去满足医生对于用药知识的需求。能够满足企业和医生需求的专业的处方药学术营销,是顺应市场需求的产物,是符合专业分工紧密合作的现代工业发展趋势的。当然,通过学术营销一方面作为一种合理、有效的推广手段,另一方面也符合企业控制成本、压缩推广费用的要求,以期丰富的专业医药信息资源满足医生的需要,代替物质条件的投入,使企业能在不影响推广效果的前提下控制成本、节约费用,成为当前处方药营销中消除商业贿赂的重要手段之一。

3 圣火学术营销实践与理洫王品牌的形成

(1)学术质量是多层次、专题性学术营销成功的核心。现在,所有的学术营销的企业都在召开不同层次的学术会议,有国际级别会议、部级会议、省级会议、区域性会议及院科室会议,或采用专题性的学术会议。大家都希望通过学术会议及研讨会的形式,把产品的研究成果、产品的临床药理药效向临床医生进行介绍,以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认知和接受产品,以期能提高产品的处方机会。而这一过程中如何提高学术会议的质量,将是学术营销的核心,有很多的企业学到了形式但没有掌握其关键要领。首先,要对产品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拥有丰富的产品科研资料,这是学术质量的基础;其次,要拥有一批知名的专家作为你的学术代言人,产品才能得到行业内人士的认同;再次,再把学术会议做成真正的学术研讨会,这需要对产品的相关问题上升到学术的高度,而不只是简单的一个产品介绍会。

昆明圣火药业从2001年以来,在国际、国内召开了上千次的学术研讨会,会议除了进行《三七的近现代研究与近展》的报告外,都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学术讨论。每次会议完成后,都有专家反映,圣火药业召开的学术会议算得上是真正的学术研讨会。正是通过这样的长期、持续、有效的学术会议,使全国的专家对理洫王牌血塞通软胶囊的科研、生产、质量保障、临床作用机理及疗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洫王也得到了广大专家的认同。

(2)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多中心、立体层次的临床验证工作是学术营销过程中树立产品品牌的基础。一个好的产品是需要用临床数据来说话的,因此,就需要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上千列、甚至上万例的观察,圣火药业非常重视产品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我们深信,一个好的产品必须要有能够让人信服的科研资料。为此,圣火公司按照多中心、立体层次的临床验证,从科室结构上,对产品应用的重点科室,如神内科、心内科、骨科、眼科等重点科室的适应症进行持续的临床验证;从层次,有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国内区域合作项目、省级科研项目及医院小型临床观察等,通过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来论证理洫王的临床疗效,到目前为止,理洫王的临床观察病例已有上万例。通过与国内部级专业刊物的合作,每年发表理洫王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论文上百篇,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及理洫王的品牌宣传基础。

(3)科学、系统的适合不同层次对象的学术培训资料及继续医学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是拓展学术营销的保证。从圣火公司开展学术营销以来,公司医学市场部编著一系列的血塞通软胶囊的临床资料,从内容上有指导临床用药的专业推广资料;供临床专家参考的《临床文献检索汇编》及《临床运用论文汇编》;还有供目标医生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教材》;以及业务员用的《产品知识手册》和供患者用的《健康科普手册》。总体形成科学的、系统的、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立体专业推广资料体系。

同时,圣火药业非常重视对目标医生的继续教育服务,从公司开展学术营销工作以来,已开展目标医生的继续教育上万人次。为此,公司与中华医学会合作,编写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广泛开展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工作,满足临床医生对产品用药知识的需求。

4理洫王品牌在三七产业中脱颖而出

医药代表年终总结篇(6)

“五型”医院 强质量 保品质

作为军队医院,如何在保持军队特色的同时谋求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总医院院长侯明晓给出的答案是建设“五型”医院。“当前首要的工作任务就是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设现代化后勤为目标,围绕建设‘打仗型、研究型、智慧型、示范型、服务型’医院谋篇布局,着眼建设新常态,树立工作新状态。这是推进强军目标在医院落地生根最直接的抓手、最有效的载体。”

侯明晓表示,要建设“五型”医院,首先要振奋精神状态,将思想聚焦到发展上。“有3种模糊认识必须要澄清。”侯明晓认为不能将军队改革、床位缩减和现实困难作为阻碍医院发展的借口。“改与不改,医院都要发展,只有发展好了,才能积极应对改革,把握机遇适应改革。

其次,不可否认床位规模影响收治、收入,但医院发展靠规模效益的时代已经过去,最终要靠内涵质量和技术水平。”还有要提升服务品质。军队医院存在的价值在于官兵,发展为兵、强院为战是永恒主题。”为此侯明晓提出要树立服务形象、提高服务质量、端正服务作风。

要树立服务形象,不仅要从态度上强调要求,医院还从理念、制度入手,坚持从服务方式、服务投入和服务奖惩改起,兑现“为兵服务十项承诺”,量化医德医风考核。

为提高服务质量,医院围绕建设服务型医院、服务型科室的目标,确立了4条标准,包括实现全流程服务;实现全方位服务,在抓好院内服务的基础上,注重关口前移;实现人性化服务以及“一站式”服务。

再次,“医院三分靠建,七分靠管。”侯明晓表示,建设“五型”医院,还要强化管理效益,这不仅是建设现代化医院的要求,更是当前医院最现实的需求。为此医院着重在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是医疗质量管理。目前医院构建完成了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形成重症管理、感控、合理用药、“五师”(医、药、护、心理和营养)共管临床、优化制度流程5个环节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使医疗纠纷发生率连续3年不断降低。第二是医疗环境的优化。近几年医院持续加强“四个形象整治”,使医院环境形象得到一定改观。第三要做好医疗支持体系,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主要方式和打造智慧型医院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医院的信息化投入水平连年保持在医院纯收入的3%~5%,并与辽宁省卫生计生委联合,作为试点单位推进“互联网+医疗”的相关计划。

此外,“医院竞争归根结底是学科的竞争,学科的比拼最终要靠内涵质量。”侯明晓强调要创新学科技术。近年来,围绕“五型”医院的建设,医院坚持医教研一体化发展,使学科实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医院首次跨入全国了百强医院行列。而基于当前医院的发展现状及需求,侯明晓提出了抓“五型”学科的理念,细化完善了“医教研一体化”思路,力求尽快形成学科技术的特点特色。

最后,侯明晓表示要推动制度的落实,这是医院政治安全、行管安全、医疗安全的保证。具体来说,医院在三个方面从严从紧,严抓组织制度、行管制度和财经制度的落实。目前在钱、物的管理使用上,医院已经出台了各项制度,规定凡属医院招标采购范畴的,都要坚持集中招标采购,科室全程参与管理,机关全程掌控把关,纪委全程介入监督,尽最大努力堵塞管理漏洞。

“‘五型医院’建设是指导全院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即将启动,谋求在转型中快速发展是我们这一代总医院人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医院政委杨光辉不无感慨地说。

学科建设 凸显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总医院拥有2个全军研究所、1个省级研究所、1个全军重点专科实验室、6个全军专科、专病中心和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以及被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华医学会确定的17个培训基地。此外,高学历人才群英荟萃。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3级以上专家15人,高职专家240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47人次。

对于学科技术发展,医院管理团队一致认为要从四个方面考虑问题。首先是思考学科目标怎么定位。要把目标规划定准、定实,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好“妄自菲薄”。重点学科要坚持全面发展,按照“五型学科”建设要求,拿出可行措施;一般学科要突出特色发展,单项突破、重点建设。

其次要思考人才梯队怎么培养。人才是未来,育才是责任。没有人才,学科建设就没有了支柱。“目前医院已经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出国研修问题制定了暂行规定,对上争取政策,对下加大激励,总的想法就是给优秀人才的成长搭梯子、铺路子。”杨光辉介绍说。

此外,要思考怎么提升专业技术。技术是医院安家立命的看家本领,没有技术优势就没有竞争优势。“要保住传统技术、发展特色技术,引进创新前沿技术,就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整合科研资源、人才资源,集智聚力抓一批拳头产品。”主管这项工作的副院长王佳说。

最后要思考学科品牌怎么打造。打造学科品牌,有医院规划投入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自我发展、自主创新。“医院有很多学科都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起来的,从他们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小学科可以创造出大品牌,小专业也可以发展成大品牌。在学科建设中,要树立品牌意识,拿出品牌战略,制定品牌路径,立起品牌标准,逐步建成能够引领专业发展的品牌学科。”这是副院长王可的深切体会。

坐落于沈阳市中心城区,与辽宁省人民医院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都相距不远,身处这一医疗圈内,总医院副院长仲怀春认为要在综合发展中体现特色。“我们可以有长处,但不能有短板。应该更好地发挥和巩固传统优势学科的优势,要让过去不是很突出的科室突出发展。”仲怀春说。

但当前医院面临着床位控制等一些限制条件,作为医院管理者,需要考虑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优势学科。王佳表示,医院目前实行床位的浮动式管理,尽可能给优势学科一个宽松的平台。

“再有就是要突出我们的特色。”仲怀春以医院的胸痛中心为例表示,心血管病研究所是医院的2个全军研究所之一,是传统的优势学科,胸痛中心是东北地区第一家国家认证的,二者的结合突出了优势学科的优势特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未来,医院还将结合另一个全军研究所――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的优势,建立脑卒中的绿色通道,这正是医院对优势学科给予的优势平台。“每一个学科的发展都要具体到专业,结合专业特色考虑学科发展,才能真正把学科做起来。”

“学科建设其实本质上是一个队伍建设,也就是人才的建设。”医院政治部主任王强表示,医院多年来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领军人物的培养。“大家都知道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作用,关键是如何发现、培养,让他脱颖而出,并且让他有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

因此,总医院多年来一直重视对科主任、副主任、护士长的选拔任命,坚持从业务素质、同行评价、基本学历、管理能力、学术任职等方面对有潜质的人才,实施公开竞聘选拔,再通过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带动整个学科发展。“目前总院的科主任都是比较年轻的,能够让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是学科建设取得成绩的重要标志和手段。”医院副政委田敬革表示。

合理用药 服务为民

在今年5月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的目标。而在总医院,2007-2014年,住院患者药费占比从43%降至26.6%,2015年上半年又降至24.6%;抗菌药占比从33%降至11.1%;抗菌药使用强度从70DDD(限定日剂量)降至35.2DDD;单床单日药费从960元降至600元以下。

“药占比不是绝对值,要科学、客观地看待,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基础上,让新的治疗手段有用武之地。”侯明晓表示,因此降低药占比的核心是合理用药,而不是一味减少用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真正将药占比控制下来。

“你得先弄明白,在药占比高的情况下,哪些部分是不合理的,将不合理的部分去掉,剩下的就是合理的。”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杨光辉表示,一靠教育,二靠管理。通过对不合理用药剖析,可以发现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主要包括利益因素、技术因素、差错因素和组织运行上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些原因,医院也采取了多种对策,从文化上、制度上“砍”掉不合理用药。

为强化合理用药意识、端正用药目的,医院面向全员发动、培育合理用药的文化,包括开展“医德医风”教育、“价值观”教育、“双廉六制”活动,并举办“合理用药”专题医疗质量分析会,加强医德医风考核考评,最终在全院形成了合理用药的文化。

其次,医院对药事管理实行“去行政化”,落实《医院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控制药品品规,控制基本药品的采购价格,加强重点药品监管,实行《医院常用药品目录》分级管理。

为从源头上控制高价药、促销药,医院与药品供应商签订协议,规定药品供应商不得向医院提供各类回扣或提成,一旦违规,医院将扣罚药商信用金(最高可达药品销售额的10%),视情况采取诫勉谈话、再次议价、延迟回款等措施,情节严重的供应商则会直接出局。同时,医院还会将相关情况通报给地方监察部门和工商部门。

医院还严格规定新药的引进流程和引进标准,每种药品进医院必须有临床科室的书面申请和药品采购供应小组的调查报告,再经过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专家的论证、审核。

此外,医院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手段,力求让全员用药情况“可视化”,从而让用药情况阳光、透明。为此医院采用了多个软件,从事前预防、事中干预和事后监管三个方面提供合理用药的信息支持。在事前干预系统中,通过刚性拦截与柔性拦截以及提示有效地减少了禁忌、错误,对特殊用法和人群发出警示。在临床药师工作站中,建立了药师、医师的沟通平台,让临床药师工作记录一目了然,并方便药学服务绩效考核。在住院患者合理用药评价系统中,设置住院患者药疗医嘱评价以及抗菌药物医嘱的专项点评,同时在合理用药动态监测系统中,展现药品使用趋势,实现了有效监管。

用药知识与技能的欠缺,也是造成不合理用药的一个因素,为了给合理用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医院致力于提高全员的合理用药技术素质,将知识培训考核经常化、制度化;并创造性提出“五师服务临床”理念,组建了一支专业临床药师队伍,定期参与院级疑难病例讨论,参与日常会诊、查房、病例讨论;同时建立“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合理用药点评”。

医药代表年终总结篇(7)

    论文摘要: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搞好中医药教育工作的指针,中医药教育工作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关键就是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转变观念.不断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教学模式,培养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对我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的概括.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世纪的田史责任和奋斗目标,是指导全党在新世纪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是全面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纲领。我们要充分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中医药教育工作,开创中医药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1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来,就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适时地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把科学技术摆到了第一生产力位置,强调发展经济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基础、是根本。江泽民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庆典上指出:在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离开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大学应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中医药教育部门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承担起历史责任,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为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鲜明的特色、独具的优势,已为得到了全球的认可。发展中医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需要,而且也是发展我国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医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一大批思想政治思想素质好,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崇高科学道德,对中医药学科发展有高度责任感,既具有深厚的中药医药基础理论与精湛的临床诊疗技术,能坚持中医的特色.把握中医药学科发展方向,又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点,能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这就必须做好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转变以“单学科的知识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目前中医药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对中医传统理论、传统诊疗技术的继承为核心的,教材内容大多是经典理论、以往知识为主体,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现代生命科学、现代医学的内容较少,更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从而导致学生知识视野狭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业务水平的提高。面对新世纪高新技术革命和医学科学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大调整,在系统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技术,掌握中医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应增加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内容,扩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

    二是要转变“书本一课堂一教师中心”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人只有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活动中才能确证自己、表现自己、改造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发展。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发展人的创造性和潜能的同时,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创新能力是对人的潜能的发挥,要发挥人的潜能就必须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然而,目前的中医药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书本一课堂一教师,中心为模式的,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书本知识,评价学生学业水平是以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试考核成绩为标准,实际上是对学生记忆力的评价,而不是对学生智力、素质的考评,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必须对“书本一课堂一教师中心’,模式进行变革,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变教师输灌式讲授为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应重在解惑;内容选择应由刚性化(书本)向弹性化转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具有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要由教师占领全部学习时间向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转变,并增加实验、实践内容,开辟第二课堂,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记忆向主动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是改善办学条件。办学条件、教学手段、教师水平影响着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必须改善办学条件。要根据中医药教育的自身特点和现代化的要求及新技术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加大对中医药教育的人、财、物的投人,加强基础教学设施、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积极引进先进教学手段;要优化教师结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加强科学管理,建立适合时代要求,以素质为中心的教学评估体系,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和评估教学工作,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2调整结构层次体系.多层次培养人才.全面服务杜会

    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全部活动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是忠实地为人民的利益的奋斗历史。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医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我们一定要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深化中医药教学改革,调整结构层次体系,努力培养一大批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首先,要变革“一次教育”体制,建立终身教育制度。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竞争是人才竟争、知识竞争、技术竞争,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程度直接影响着竞争实力,决定着竞争的胜负。知识更新、新技术发展总是以各种方式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结合在一起的。但目前中医药教育基本上是侧重于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的教育,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历教育,学校对学生毕业后基本上不再负有知识更新之责。而继续教育基本上由接收学生的单位负责,用人单位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重视继续教育,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因此,目前的中医药教育实际上是“一次性教育”,学生经过在校若于年的学习,一次性”地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由于学校教育时间有限、学习范围有限,无法也根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掌握中医理论、技能及医学发展的趋势,势必缺乏应变力。这就要求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终身教育制度。中医院校要象企业出售产品那样,加强“售后’.服务,承担起学生就业后的继续教育,利用自身优势和现代网络技术.创造条件,适时地向毕业生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的机会。

    二是发挥优势,拓宽培养层次。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学医科而言,既有临床医学,又有养生保健预防医学;就药科而言,既包括加工制剂,又包括药品种植,内涵极为丰富。但目前中医药教育主要是面向医疗卫生单位、医药企业培养应用型中医药人才,和面向科研机构培养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这对解决医疗单位、医药企业、科研机构人才缺乏的间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中医药的内涵及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来看,这种培养人才的定位影响了中医药教育服务功能的全面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