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8 17:25:09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篇(1)

〔论文关健词〕农村 中医药人员 学历层次 对策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现状的分析,指出提高我省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的主要对策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充分利用全省中医药教育资源,努力扩大中医药成人教育招生规模;强化准入制度与执业资格制度,逐步分流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非专业技术人员;扩大高校的中医药专科招生规模,落实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人才进入农村中医药队伍。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决定》并指出:“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到2005年,全国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决定》还指出:“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为农村中医药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逐步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加强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农村中医骨干。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现就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的现状作一简要分析,并就如何提高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学历层次,推动我省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决定》中所提出的有关中医药发展目标,作一初步探讨。

1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现状分析

1. 1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人数不少,但整体素质较低从目前情况看,我省每个县(市)均有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开设了独立中医科室的占54%,村级医疗机构有中医药人员的占42.3%,个体医疗机构中,中医个体机构占52%。据我们截至1998年10底止的调查,全省农村中医药人员32870人。又以2002年8月底止对我省分层抽样调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及相关政策研究》课题组执行)表明,5个样本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2237名,其中中医药人员3769人,占30.8% ; 5个样本县中医院、25个样本乡(镇)卫生院、128个样本村卫生室,以及200个个体医疗机构中,中医药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34. 88% ,28.2% ,45.8%和56. 43%。这些数据表明,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人数不少,中医药卫生服务覆盖面广、服务量大,是农村医疗保健的重要保证。但是,我省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低、职称低、无执业资格人员比例较高。1988年的调查结果,大专以上学历者占15. 16%,中专学历占34. 50%,无专业学历的占50. 33 % ;而2002年的调查结果,大专以上学历16. 690k,中专39.14%,无专业学历44. 17%。职称结构方面,1998年调查结果,高级职称2. 1 %,中级14. 52%,师级27. 38%,士级30. 43 %,无职称25. 53 %。2002年的调查结果,高级1.88%,中级23. 37%.师级39. 29%,士级16. 48%,无职称18. 97%。执资格方面,2002年调查结果为:执业医(药)师20. 73%,执业助理医师12. 18%,乡村医生24. 36%,无任何执业资格42. 74%。

1.2农村卫生工作对中医药人员的需求与现有中医药院校的培养规模、层次及就业去向不符根据2002年分层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省5个样本县级中医院、25个样本乡(镇)卫生院及128个样本村卫生室提出近3年需要中医药人员按照三级样本医疗机构占样本县医疗机构总数的比例计算,每个样本县每年的中医药人员需求量约为165人,其中,县中医医院3人(0. 18% ),乡镇卫生院约28人(16. 97% ),村卫生室134人(81. 20% );需要本科生52人,专科生66人,中专生44人,研究生3人。说明农村对中医药人员的需求量较大,而且越往基层需求量越大,并以本科、专科及中专三个学历层次为主。但目前我省中医药教育专科层次规模过小,本科毕业学生又很难到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农村对中医药人员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得不到满足。

1.3农村在职中医药人员学历教育需求迫切,学历教育任务繁重据1998年的调查结果,全省32870名中医药人员要求短期进修或临床进修的占30. 53%,要求学历提高教育者只占15. 87%。而2002年调查结果显示,全省5个样本县抽样592名专科及以下学历的中医药人员中,有学历教育需求者占82. 77%。其中,选择本科教育的占29. 05%,专科教育的占45. 27%,中专教育的占8. 45%;选择中医的占19.1%,中西医结合的占32.6%,中药的占31. 75%;教育形式选择函授教育的占54.7%,自考的占12. 86%。说明农村中医药人员对学历提高教育需求与1998年比要迫切得多,且以本科和专科为主,专业以中西医结合和中药为主,而以函授学习形式最受欢迎。

    在村级和个体医疗机构的208人(中医药人员86人,西医药人员122人)中,有教育培训需求的占71. 15%,有学历教育需求的占65.9%。其中,选择专科教育的占36.5 %,中专教育的占19.7%;中医药人员与西医药人员要求学习中西医结合的分别占37.2%和61.5%。说明村级和个体医疗机构的人员主要需要专科和中专教育,迫切希望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表明农村基层最需要的是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生”。

    按2002年抽样调查结果的比例推算,全省88个县(市)约有4万名(如果按照1998年全省农村中医药人员总数与2002年调查的学历教育需求率(82. 77%)计算,全省约有2.3万名)中医药人员需要进行学历教育。因此,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提高教育的任务非常繁重。

1.4学历教育政策和形式与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提高教育需求不适应从现状看,国家对农村在职中医药人员的学历提高教育,主要有成人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但成人学历教育要求参加成人高等教育人学考试并经过录取,而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从2003年起各中医药高校成人教育只能办全脱产形式而不能办函授形式的学历教育。这对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又在职在岗的绝大多数农村中医药人员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在多数情况下,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多少年来,大多数农村中医药人员被人学考试关在学校门外,导致这支队伍的学历长期得不到提高,职称难以提高,执业资格难以取得。

2提高我省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的主要对策

2. 1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充分利用全省中医药教育资源,努力扩大中医药成人教育招生规模根据《决定》精神和卫生部、教育部等五部《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卫人发[2002]321号,以下简称“五部《意见》”)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医药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国中医药办发[2003 ] 4号,以下简称“两办《意见》”)的要求,结合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的现状,我省农村中医药人员的学历教育主要应放在专科与中专层次的学历教育方面,应充分利用全省中医药教育资源,努力扩大中医药成人教育招生规模。

    专科学历教育,应努力扩大湖南中医学院成人大专招生规模,并根据五部《意见》的规定,组织已经取得卫生、中医类执业资格的中医药人员,或者已经获得国家认可的中等专业学历的同专业人员,积极报考中医药成人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并予适当降分录取;中专学历教育,应继续保留省中医药学校的中医类中专专业,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和中等卫生学校开办中医类中专学历教育,以适应本地区农村对中医药人才的需要,并主要针对已经取得乡村医生资格人员开展中专学历教育。从现行的教育政策看,中专招生已无招生指标限制,有初中文化的即可以直接人学。因此,我们并应大力加强招生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已取得乡村医生资格的农村中医药人员参加中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农村中医药在职人员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难以远离家乡到学校参加全脱产学习。为了更好地鼓励农村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提高教育,按照五部《意见》的要求,我省应考虑制订和实施《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教育项目计划),拿出一套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由省卫生(中医)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各市州、县(市)卫生行政部门以及有关高中等医学院校参与,充分利用各地中医药教育资源,以具有一定办学条件的医疗卫生单位为依托,在市州、县(市)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下,把成人学历教育办到农村去,并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农村中医药人员分阶段完成学业;同时,也鼓励这些人员参加国家认可的中医药远程教育与自学考试,采用多种学习形式,并有计划地在经费上对参加学历提高教育的乡、村中医药人员给予适当补助与减免部分学费。为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提高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2强化准入制度与执业资格制度,逐步分流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非专业技术人员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学历层次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非专业技术人员占据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据我们2002年对全省5个县592人的抽样调查表明(包括5个县中医院和25个乡(镇)卫生院45岁以下、专科及专科学历以下的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以及128个村卫生室的全体卫生技术人员),无学历者zzl人,占37. 33% 。无学历人员取得了执业资格的占4. 43 %,有职称而无执业资格的占23. 98%;无学历、无职称、无执业资格的“三无人员”占19. 46%(中医临床13人,中药21人,西医临床9人;在县(市)中医院4人,乡(镇)卫生院15人,村卫生室14人,个体诊所10人〕,而且40岁以下的“三无人员”占“三无人员”总数的74. 42%,说明这些年来有大量的三无人员进人了专业技术队伍;只有乡村医生资格的占51. 13%,乡村医生中有职称的占65. 49%,无职称的占34. 51%(见附表)。

    因此,对于农村中医药队伍的建设,应从现在开始就要按国家有关政策,严格执行中医药队伍准人制度,坚决阻止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进人中医药技术队伍;要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非专业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地将他们从专业技术岗位上分流出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决定》提出的“到2005年,全国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的目标。才有可能促进对于农村中医药队伍整体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篇(2)

[关键词]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

高等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学生在学制内通过与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达到我国教育方针指导下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功能系统。它具有目的性、时间性、特色性、结构性、系统性等方面的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际医药模式的变化、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ISUME)的提出以及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监控力度的加大,传统的医药行业也正酝酿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步入,对医药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高等医药教育几十年来在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进展。但面对时代和医药产业发展对创新的要求,如何从源头培养面向产业的应用型医药人才,是高等医药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目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三段式”,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种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结构不合理;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等问题,而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异也是瞬息万变。因此,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医药人才的需求。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上来,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观念。

二、构建新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现代教育理念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的医药卫生人才

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医药人才。

1.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厚基础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一是要培育特色医药专业,突出医药学等优势学科;二是形成涵盖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医药专业体系,在重点建设医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利用基础学科优势,调整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融入医药信息、生物工程、医药管理等专业课程,以医药专业相关领域为重点,做到医药专业与相关专业协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批高新技术诊疗设备和信息技术应用医疗卫生服务的出现,同时制药工业、卫生公共服务等产业亦迅猛发展,给医药学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只有转变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学科交叉,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的医药专业体系,努力培养具备扎实的医药卫生专业知识及深厚的医药基础专业的厚基础人才。

2.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与区域经济相对接,在专业建设上贴近市场,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学校首先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良好的医药学科优势,通过不断地培育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使之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体系。高等医药院校要注重根据区域社会经济与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从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适应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等全方位进行探索。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品牌,从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出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从各方面提高对教学的支持力度。高等医药院校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加大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建设各级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强化产学研基地建设。同时,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推行多层次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3.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新理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综合教育的理念,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人文学科充分的保证,在教育体制上尽快实现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人文教育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构建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打破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教育的阻碍,建立起一种灵活的、具备生命力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专业设置按照扩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和重组,紧密联系社会人才需求,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专业体系,落实医药卫生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充分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随需而变,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特色(方向)课等5大平台的大平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现场教学、实验室开放和社会实践五个层次组成,这五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学校培养的学生始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医药院校要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实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段涛,杨国柱.浅议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创业月刊,2007,(8).

[2]王英文,王忠.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思考[J].理论界,2006,(2).

[3]平,牛晓静.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4).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篇(3)

关键词: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高等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包括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医药。55个少数民族医药为其本民族的发展以及整个华夏儿女的健康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十年来,国家民委协调教育部、卫计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管理部门,得到了各部门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对民族医药的大力扶持,民族医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55个少数民族医药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祖国边疆地区的广大民族医没有合法的行医资格和民族医学、民族药学正规的高等学历教育申请开办限制较多。党的“十七大”、“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2014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国际医疗服务中心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要发展民族传统医药”。201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办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加快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工作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服务于当地民众健康的民族医药的发展是前提和基础。近10年来,国家民委协调教育部、卫计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管理部门,得到了各部门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对民族医药的大力扶持,民族医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55个少数民族医药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祖国边疆地区的广大民族医没有合法的行医资格和民族医学、民族药学正规的高等学历教育申请开办限制较多。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民族医药团队基于对民族医药事业、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关心、热爱与情愫,对中国发展较好民族医的医疗机构、设置医学门类有代表性的部分大学开展实地调研与咨询,调查结果如下。

1教育部关于民族医、民族药学本科专业设置现状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高[2012]9号)文件精神,“一、基本专业”中医学门类包括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包括中医学、针灸推拿学、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壮医学、哈医学)、中西医结合类、药学类(包括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类(包括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共一级学科;“二、特色专业”中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药学类(临床药学、药事管理、药物分析、药物化学、海洋药学)、中药学类(藏药学、蒙药学、中药制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共一级学科。

1.1国内医学门类大学(部分)的学院和本科专业名称设置汇总

1.1.1综合性大学:①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部-卫计委):设基础医学院、药学院;②四川大学(教育部-卫计委):设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药学院、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③青海大学(教育部-青海省):设藏医学院(藏医学、藏药学)。

1.1.2医科大学(西医类):①中国医科大学(教育部-卫计委):设基础医学院、药学院。②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卫计委):设药学院、中医学院、蒙医药学院(蒙医学、蒙药学)、基础医学院。③新疆医科大学(新疆自治区-卫计委):设药学院、中医学院(维吾尔医学、维吾尔药学、哈萨克医学)、基础医学部。④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自治区-卫计委):设临床医学系、蒙中医系、药学检验系。

1.1.3药科大学(西药类):①中国药科大学(教育部-卫计委):设药学院、中药学院。②沈阳药科大学(辽宁省-卫计委):设药学院、中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

1.1.4中医药类大学(中医、中药类):①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部-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②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临床医学院、药学院。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④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民族医药学院(藏医学、藏药学)。⑤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⑥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自治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壮医药学院(壮医本科)、瑶医药学院。⑦云南中医学院(云南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中药学院、民族医药学院—中医学(傣医学方向)。⑧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中医临床学院、药学院、基础医学院、藏医学院(藏医学)。⑨藏医学院(自治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藏医系(藏医学)、藏药系(藏药学)。

1.1.5民族大学类:①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蒙医药学院(蒙医学、蒙药学)。②中南民族大学:设药学院(药学、药物制剂、化学生物学、药物分析)。③西南民族大学(国家民委):设藏学学院(藏药学)、彝学学院-中药学(彝药学方向)、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学、药学)。④西北民族大学:设医学院(医学检验、临床医学、护理学)。⑤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设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化学(民族药)、制药工程。

1.2与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相关的学院名称,下设本科专业名称设置总体情况

1.2.1以西医药教学为主的大学:二级学院一般设置为药学院(下设药学一级学科的本科专业)。

1.2.2在学科分类上分为中医学(包括100501K中医学、100502K针灸推拿学、100503K藏医学、100504K蒙医学、100505K维医学、100506K壮医学、100507K哈医学)、中药学(包括100801中药学、100802中药资源与开发、100803T藏药学、100804T蒙药学、100805T中药制药、100806T中草药栽培与鉴定)2个一级学科。

1.2.3以民族医药教学为主的大学:二级学院一般设置民族医药学院,例如内蒙古民族大学二级学院设置蒙医药学院(下设蒙医学、蒙药学本科专业);内蒙古医科大学二级学院设置“蒙医药学院”(下设“蒙医学”、“蒙药学”本科专业),青海大学二级学院设置“藏医学院”(下设“藏医学”、“藏药学”本科专业);新疆医科大学二级学院设置中医学院(下设维吾尔医学、维吾尔药学、哈萨克医学本科专业);成都中医药大学二级学院设置药学院(下设中药学本科专业)、民族医药学院(下设藏医学、藏药学本科专业);广西中医药大学二级学院设置药学院(下设中药学本科专业)、壮医药学院(下设壮医学本科专业)、瑶医药学院(无本科专业);云南中医学院二级学院设置药学院(下设制药工程、药物制剂、药学本科专业)、中药学院(下设中药学本科专业)、民族医药学院(下设中医学(傣医学方向));甘肃中医药大学二级学院设置藏医学院(下设藏医学本科专业);藏医学院设置藏医学、藏药学本科专业。

1.2.4西南民族大学二级学院设置藏学学院(下设藏药学本科专业)、彝学学院(下设中药学(彝药学方向)本科专业)、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下设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学、药学本科专业)。

2国内民族医、民族药学本科专业发展分析

根据目前国内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药和55个少数民族医药学)的发展状况分析,汉族医药为主的“中医药”明显比55个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成熟,在学科分类上分为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55个少数民族医药学内部同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理论体系完整的三大医药学,藏医药学分为藏医学、藏药学,蒙医药学分为蒙医学、蒙药学,维医药学分为维医学、维药学;壮医药学分壮医学,壮药学还没有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哈萨克医药学分为哈萨克医学,哈萨克药学还没有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复执业医师开考的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朝鲜医、壮医、哈萨克医7大民族医学中,傣医、朝鲜医仍然没有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而其他48个少数民族医药发展还不足以医、药分开进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所以很多兄弟院校的二级学院设置“医药学院”也是这个现状的体现;医药难以分家,药学教学与建设离不开医学的支撑。

3关于中国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

3.1国家民委协调教育部、卫计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相关部门加大对民族医药学现代传承的力度和制定具体措施。

3.2尽快解决依然承担着民族地区各民族人民健康保障的民族医非法行医的困境。对于发展比较成熟的瑶医、彝医等批准执业医师开考,放宽民族医执业医师开考的门槛,采取多种形式的执业准许模式;对民族民间具有特色医疗技法但是没有办法通过考试的人员,采取特殊政策给予行医地域限制的合法行医资格。

3.3批准各民族高校、中医药类大学、综合性大学、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申请开设瑶医学、瑶药学、彝医学、彝药学等民族医学、民族药学的办学申请。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篇(4)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现状;策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

5.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从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上来看,中医与西医并重发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在有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并肯定了中医药专业在重大疾病防治、卫生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国家政策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光明的。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化对人才的培养,可关注如下几点措施:其一,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培养预防专业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9];其二,深化对中医药领域专科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与优势;其三,加强对专业交流型人才的培养,使中医药与西方医疗理念的进一步融合与协作[10]。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篇(5)

论文摘要: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50多年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简要介绍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和对其发展做一展望。

一、国内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自1997年《纲要》颁布以来,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在规模和内涵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办学主体多元化

由以往单一的中医药院校办学,发展为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农学院齐办学。全国现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包括7所中医药大学),民族医学院3所。58所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设置了中医药专业。

2.中医药教育规模扩大化

中医药院校在全国高教体制改革中走上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1999年扩招后,规模发展速度很快,1998年本专科招生1.1万,1999年本专科招生1.6万,2000年2.4万,2001年将近3万,2002年突破3万。在校本专科生9.9万人,研究生6000人。

中医药本科有2类5个专业,研究生有3类16个专业,并且为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向性的需求,各院校还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开办了若干个专业方向,增强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中医药院校在硬件建设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征地建设新校区,其它院校也有明显改善,改变了以前中医药院校袖珍院校的形象,成为高等医药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由于中医药院校多为单科院校,学科单一,人才培养多为近亲繁殖,不利于中医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近年中医药教育除了在硬件上加强建设外,同时加强内涵建设,走学科融合、交叉的路子,联合办学,采取多种人才培养模式:(1)与综合大学合作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2)与西医院校合作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国家教育部批准,成都、广州、南京等中医药大学分别与华西医大、第一军医大、南京医大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临床医师;(3)与工科院校合作培养制药工程人才,如安微中医学院与合肥工大等院校已经开始了这种理工结合的人才培养;(4)与财经院校合作培养管理和营销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培养中药学市场营销方向的跨学科复台型人才;(5)中医院校之间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贵阳中医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同时采取招收非医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中医类研究生的措施,扩大招生对象,给中医药教育注人新鲜血液,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4.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科学化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教育部组织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中中医药类15个,本着“坚持特色,探索改革,不断创新,提高水平”的原则进行中医药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在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又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医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闭。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模式”向学科与课程分离,开设综合课程,实行综合教学的“综合性医学课程模式”转变。淡化课程,强化学科,保留必要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大量增加选修课程,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5.对外教育扩大化

伴随着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的趋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来华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日益增多。目前,到我国学习自然学科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人数居第一位,在校留学生3500多人,其中本科学生1000多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Victory University ofTechnology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Middlesex U-nive}ity联合创办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的合作。合作项目得到所在国教育部门的正式批准,并由所在国政府下拨教育经费。这标志着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第一次向中医药学开放。

6.台、港、澳地区中医药教育长足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台、港、澳地区都非常重视发展中医药教育,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澳门,在2003年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中医药教育作为重点发展的方向。澳门大学更与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强强合作,联合培养中药学专业、医药管理专业研究生,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言,课程开设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为宗旨,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前瞻性。

二、国外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已经输出到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多个国家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但发展并不均衡。

1.中医药教育的地位

目前,国外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除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外,传统医学并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从而导致从事传统医学教育的单位并不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即使在日本,传统医药学教育也与中国不同,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中医药人才,而只是现代医学的补充教育。

因此国外中医药教育多是以民间办学的形式,工作条件艰苦,教育运行远不如国内规范。

2.办学模式

国外开展中医药教育的教育机构有两种:一是综合性大学成立中医系或开设中医专业,二是民办的中医药专业学院,采取学历教育、专科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开展中医药教育。但大多采取与国内教育机构联合办学或聘请国内师资来保持中医药的特色。

3.课程设置系统化

不论是正规学历教育还是进修、普及类教育,国外的大部分中医院校都有相应的较系统的课程安排,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注重理论和临床的结合,并围绕不同的培养方向,逐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有效地减少了以往教学过程的随意性。

三、中医药教育发展对策

中医药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国际性的复合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当重视以下几点:

1.办学观念的转变

随着教育的市场化、信息化、个性化、国际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中医药教育必然要树立全球观念、市场观念、人本观念、信息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发展优势,扩大留学生的招收

中医药教育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教育之一,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教育,特别是在回归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中医药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学习,所以应当强化留学生的教育。

3.走出去,在境外合作办学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经济本地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样中医药教育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需要本地化,这样才能很好的与所在国、地区的文化、经济、传统相结合,有利于对中医药的认同,同时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发展。

4.控制中医药本科招生比例,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篇(6)

关键词 新医改 药学 创新人才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Pharmacy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Research

under the New Medical Reform Environment

CHENG Jinsheng

(Medical College of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Guangxi 514031)

Abstract Object: To discover a novel route to the innovativ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new medical reform. Methods: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innovativ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new medical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recent research experiences of the authors. Results: The study take innovation idea, innovation though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core points of this study, five important parts including key under-graduate courses designing, teaching system reforming, practice teaching designing, multi-mode designing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management as the skeleton of the research. Meanwhile,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s were also induced to this research. Conclusion: we discover a novel route to the innovativ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new medical reform.

Key words the new medical reform; medical; talents; research

1 现状及背景

2009年,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即“新医改”,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新医改”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我国医学、药学高等教育带来了重要发展契机。①②药学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较为普遍,很多综合院校或医科院校均开设有药学本、专科乃至硕、博专业。当前,我国医药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及专业技能要求均呈现动态变化。在“新医改”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形势下,药学高等教育模式如何适应形势的动态要求,建立与“新医改”政策、医药事业社会需求等相适应的药学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构建适合“新医改”及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这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③④

国务院“新医改”文件((中发〔2009〕6号))及相关细则(《“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指出,要创新卫生人才培养使用制度。要深化药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要重视医药职业素质教育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逐步完善药学继续教育制度,加大职业药师、临床药师、全科医生、卫生监督及医院管理人员等“新医改”急需专门人才的培养。允许具备职业药师资格的人员在多个地点执业,进一步深化完善职业药师的注册、备案、考核、评价以及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建立药师管理档案。这无疑对新时期药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培养适应新医改形势的医药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国家对高等医药教育提出的目标。⑤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粤发〔 2006〕3 号)》鼓励新型创新人才培养,这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从高校角度看,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医药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等医药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在当前形势下,各医药院校怎样利用各自优势和教育特色,逐步建立与当地医药事业发展阶段和“新医改”实施情况相适应的药学创新人才体系,对我国大多数医药院校来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⑥⑦

尤其是在“新医改”形势下,如何紧跟时代需求,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转变药学专业教育理念,确立“医药兼通、通识教育,药学服务”原则,将药学教育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及医学伦理教育相结合,结合“新医改”情势,合理设置药学人才的知识体系及框架,以培养与“新医改”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医改中推进医药事业发展,将为新时期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与研究基础。

我国早期的药学本科教育过去一直沿袭前苏联学术化的“专业对口”的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新医改”的深入实施,对药学人才的人文素养、职业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这使得原有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医药事业的发展,主要包括:

1.1 新医改形势下药学教育面临着专业结构的调整

“新医改”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除全科或专科医生外,同样需要一批既懂得药学知识和卫生属性,又具有临床医学、临床药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背景,还懂得卫生政策学、卫生管理学、医学社会学、医事法学等知识的药学复合型人才。这对药学从业人员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有必要调整原有药学培养方案,加强通识教育,重视医药互通,多学科交融,培养适应新医改形势的药学创新人才。

1.2 新医改使面向基层社区的医药卫生人才需求大增,但对药学从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方面要求也显著提高

新医改提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提高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在政策引导下,面向基层社区的医药卫生人才需求大增。新医改也首次提出增设“药事服务费”,号召“逐步取消药品加成”,这无疑对药学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新医改”形势下,药学从业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药品的研究开发、药品的配置和调剂,更需要学习掌握必要的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医学伦理学及心理学知识,以更好地提供各项技术服务。

1.3 医学院校(系)与新医改互动性明显加强

新医改形势下,医药院校(系)肩负着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神圣的使命。同时还要结合新医改政策,调整药学等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模式,更要发挥自身科研平台优势,为医药卫生技术进步提供根本动力,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政策研究参考;为社会培养一批实用的医药创新人才。

1.4 医药人才日益具有“医药兼通”的特点,通识教育亟待强化

自古以来,医药人才就注重将药学技能与临床医学技能相结合,如“药王”孙思邈、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皆是既擅长疾病诊断,又熟悉各种中药材功效的医药大家。近贤陈嘉谟、伍连德亦是精通医理、通晓药性的国医大师。在“新医改”形势下,药学人才培养也要按照“医药兼通”培养方向,着力培养既具有药学知识,又通晓临床基础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同时,药学人才也需探索具有普适性、人文性、医药兼通性的通识教育教育。

2 教改实践内容

本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突出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支撑作用,从实践中存在问题出发进行理论探讨和阐述。基于学科平台课程,遵循多层次教育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人才质量的总体品质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课堂创新创业理论辅导与社会创业引导相结合等原则,按照“医药兼通、通识教育,药学服务”理念和“新医改”精神,对新型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设计,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2.1 按照“新医改要求”整合相关学科,构建学科体系

确立“医药兼通、通识教育,药学服务”原则,构建以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人文通识教育为基础、药剂学、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理学等药学学科为核心、分子医学、分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学科为前沿的基于学科的平台课程。结合“新医改”形势,按照“医药兼通”原则,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各学科大类的课程的精细设计,重新规划调整各模块核心课程;构建以各模块单元为基础的的教学体系,并采取一定灵活弹性学习模式,打破课程教学的一些旧有模式,尤其注重与“新医改”形势相结合,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构建药学学专业学科教学体系。按照“医药兼通、通识教育,药学服务”新医改理念,在新教学体系内要设立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如一些前沿课程、艺术人文课程、临床专业课程等),还要允许学生跨专业甚至跨年级选课,深化学分制改革,鼓励学生学习双学位,逐步建立鼓励创新、适合“新医改”形势和社会需求的学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新方案。

2.2 按照“新医改”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按照“新医改”形势下药学创新教育的要求,倾力打造药学精品课程,加强特色课程的构建与创新;因人而异,积极实施个性化教育,根据各学生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结合各医药院校自身特点实施教学改革,创新教师指点方式,改变原有填鸭式和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鼓励引导式、互动式、问题式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药增加药学及临床实践教学的内容在所有教学中的比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鼓励综合性实验,尤其是学生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要积极把学生带出校园,鼓励与制药企业、科研机构、疗养院、社区卫生院、大型医院等联合构建教育实践基地,尤其让学生尽早适应“新医改政策”,适当采取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拓展学生视野。

按照“新医改”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积极采用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加强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也称问题式学习 )教学新模式引入力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文献检索、独立设计实验、团队协作等完成相关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师则转变角色,主要起着引导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可获得极大的提高,并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素质。

2.3 按照“新医改”理念,鼓励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分阶段构建多模式的药学教育体系

“新医改”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技能,能多学科融汇贯通,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体系设计中予以考虑,并日益重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如药品开发、药品营销、卫生管理、临床技能等)技能相结合。各医药院校学生新生入学后,可按学科大类别进行招生,第二、第三年鼓励学生按照兴趣自主选择专业,从制度上允许学生辅修双学位。在高年级阶段,积极实施开放式教学,鼓励教师将优秀的科研课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尽早接触到实践内容;同时,要加大各实验室,尤其是各医药院校最好的实验室开放水平和开放范围,学生可以利用平时甚至是晚上、周末空余实践在实验室自主开展各项实验,培养自主思考及自主创新能力。

2.4 按照“新医改”理念,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为新型药学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

要通过为新型创新人才在学籍管理中开设特殊通道、在选课上提供最大的自由度、从制度上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新教师导师制,逐步建立严肃严格的教师培育机制,倡导创新教育,适当允许一定比例的教师淘汰或增补,明确“教授”、临床主治大夫、临床药师、高级实验师及校外资深专家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让学生接受最优质教学资源,要全面铺开“学生评教”模式,让学生资助评价各授课教师的授课质量,对各学期排名最后的若干名教师给予调岗或暂停教学安排,努力创建适应“新医改”形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3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率先在地方医科院校(系)中提出创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的构想和实施,突破了产学研结合的空间瓶颈,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深入生产实践现场,有助于学习的深化和转化,给创新提供了更充分的空间;(2)提出分阶段设计多模式的专业教育体系,在“新医改”形势下新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糅合不同层次人才,建立了多学科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3)率先在地方医科院校(系)中提出“PBL”教学方法,引领了药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总之,本文结合长期教学实践,以新医改形势下新型药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着眼点,探讨医科院校(系)中适应新医改形势的药学创新人才培养及未来发展之路,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将改革思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改革当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期走出一条新的人才培养之路。

注释

① 黄敏,龙泉.新医改下公立医院人才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经济师,2010.10:226-227.

② 张旺凡,汪友容.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0):6-8.

③ 陶秋贤. 新医改环境下对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探讨.现代医药卫生,2011.27:617-618.

④ Phillip WR.Education reform and equitable excellence: The Kentucky Experiment,a publication of the kentuckylone-team policy research center,2000.7(2):1-12.

⑤ 赵云,吴琪俊.新医改政策推动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变动分析.卫生软科学,2009.5:526-528.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篇(7)

关键词: 民族医药;民族医药教育;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2-0190-05

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其中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彝医药、侗医药、土家族医药、回族医药、朝鲜族医药等等。医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与医学积累,各个民族医药都不是中医药的某个分支,而是中医药的姐妹。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强调指出:“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要努力发掘、整理、总结、提高,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民族人民健康的作用”。研究与开发少数民族医药,是发展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领域;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提高我们民族自尊心、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增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促进传统医药现代化,实现富民兴国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要加速民族医药发展,高素质的民族医药人才队伍是关键,而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又依赖于民族医药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民族医药教育成为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重中之重。过去民族医药教育主要沿袭寺院及师传式的教学模式,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实行正规的学校教育、创办民族医学院校,培养了一批“科班型”的民族医药人才,但总体来看仍不能填补名老民间民族医相继辞世留下来的人才缺口,远远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的临床需要。就如我们贵州,尽管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医药资源丰富,但到目前为止贵州省尚无一所真正以民族医药诊疗方法为主要诊疗手段的民族医药教育机构,其他民族地区的情况也大都如此。目前我国民族医药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民族医药人才青黄不接,高素质人才匮乏的情况较为严重,进入新世纪后,民族医药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如何进一步深化民族医药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大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促进民族医药事业的加速发展,已成为民族医药事业的当务之急。

一、民族医药教育发展的现状

民族医药的现代教育起步很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指出,对民族医药认知不足,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重大缺陷之一。1984年由卫生部和国家民委召开的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提出了民族医药的教育问题。在此之前有些地方已经有民族医药的中专教育,此次会议之后,相继在藏医、蒙医和维吾尔医中开始建立藏医学院、青海藏医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新疆维吾尔医专科学校4所高等院校高等教育。90年代以后还在一些中医药大学中开设了民族医药专业,如在中央民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内蒙古医学院和贵阳中医学院等,14所教育机构开展了藏、蒙、维、傣、朝鲜、壮、苗等民族医药专业教育(贵州在贵阳中医学院开办苗(医)药方向本科教育,在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开办苗医(药)方向大专教育)。目前在校生约1.7万人,比1995年增长了7倍多。且中央民族大学在筹建民族医学院,藏、蒙、维3个民族医药相关学科被列为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建设学科,藏、蒙、维医高等教育都编著了本民族文字的教材,我国第一套藏医药本科规划教材已出版了25门,蒙、维、傣医药本科规划教材正在编写中。这些虽然是民族医药教育的一个很大突破,但是从数量上来看,还远远不能满足民族医药发展的需求,而且民族医药的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藏医上,其他少数民族医药涉及较少,发展较慢。

不仅民族医药的高等教育发展缓慢滞后,而且中、低等层次的教育也日渐式微。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尤其是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医学资源很丰富,队伍也不小,但是基本上没有现代教育,任其自由发展,任其自生自灭。以前曾有一些学习班,现在也不坚持办了,而且由于办学体制的问题,民间办的中专层次的民族医药学校也取消了。民族医药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也存在空白,我们看到,民族医药在教育普及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众多的民族医药教育缺乏足够的发展条件,即便现有的民族医学院校,数量不多、分布也极其局限,完全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且创办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办学规模小,师资队伍结构欠完善,教学条件及自筹资金能力都相对薄弱,同时在民族医药人员中还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民族医药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同大自然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是融合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临床经验为一体的一门经验科学,它不仅包括医学成份,而且蕴含着天文、地理、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在内,尤其对于一些有的民族,医学和宗教之间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藏族、蒙古族,医学教育曾以寺院方式进行、不少宝贵的医疗经验也散见于一些宗教记载中。而对于那些缺乏文字的民族,其医药经验的继承、发展更是需要渊博的经验知识。此外,还存在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重专业教材而忽视其他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知识面狭窄、学术思维局限、临床和科研能力不容乐观以及适应社会能力较差等等问题。

二、加强民族医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要性

1.是保证民族医人才的需要

近年来,民族医药有了长足的发展。至2003年底,全国有民族医医院157所,共计床位6492张,其中藏医医院55所、蒙医医院41所、维医医院35所、傣医医院1所、瑶医医院2所、哈萨克医医院1所、壮医医院1所,其他民族医医院2l所,另有民族医门诊部359个。此外,、广西、新疆、内蒙古、青海、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辽宁(阜新)等省、自治区、自治州都建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开展了社会调查、文献整理、临床观察和药物研究等工作,贵州省现有国家举办的民族中医医院9所,民族医药特色专科10个。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西部与东部人才严重失衡,有资料显示,东部平均每100人中拥有科技人员18名,而西部只有2名;东部每人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0年零9个月,而西部仅有3年零6个月。在这一背景下。民族医药人才更紧缺,据1997年统计结果,在编的全国民族医药人员仅有10442人,而且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总体来说,由于民族医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民间习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活跃于少数民族地区,因而起点低,从业人员层次低,许多民族医很难达到《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要求。湖南省中医管理局2002年进行的《农村中医药人员现状与教育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医药人员中,低学历、低职称及无执业医师资格人员的比例仍然较高(中专学历及无专业学历者占83.22%,初级及无职称人员占74.27%,无执业医师资格人员占42.74%),特别是乡、村两级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严重偏低,乡镇卫生院中专学历者占58.02%,无专业学历者占26.62%,无职称者占8.8%,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仅41.3%;村卫生室中专学历者占37.93%,无专业学历者占55.17%,无职称者占64.37%,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仅13.8%”。又如贵州省现有民族医药从业人员4280人,省级30人,地(市、州)50人,县(市、区)200人,乡村民间医生40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50人,中级职称100人,初级职称200人。正因为不符合现代医药的医政、药政管理规范,近20年来,不少地方的民族医生、民间草医已经越来越少,民族医药目前有药强医弱的特点。

2. 是促进民族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民族药研发方兴未艾“十五”期间,民族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民族药生产已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亮点。目前,我国已有民族药成药600多种,全国有民族药生产企业130余家,主要生产藏、蒙、维、苗、傣、彝6类民族药,2003年销售约50亿元。目前允许生产的民族药国家标准865个,其中,藏成药318种,蒙成药177种,维成药96种,傣成药37种,苗成药154种,彝成药81种,壮成药1种,景颇族成药1种;非处方药200多个。47个民族药品种已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目录。贵州苗药是苗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长期使用、研究和总结的祖传秘方、单方、验方能够治疗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贵州有苗药及其他民族药企业70余家,生产品种154个,产值占全省医药总产值的40%,2004年达25亿元,以苗药为代表的贵州地道药材生产的中成药市场前景广阔、开发潜力巨大。民族药开发了很多现代制剂,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在客观上对民族医药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民族药的产业化与民族医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多不相适应的问题,民族药的人才匮乏,缺乏药理研究人员,同时也缺乏生产和经营人才。比如,一些民族药的营销员很外行,常常用西医或者中医的术语和概念去宣传这个药,民族药的营销专业性很差,流动性很大,需要培训。繁荣我国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医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是我国发展民族医药教育的现实要求。

3. 是新世纪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求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环境污染却愈来愈严重,疾病谱亦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心理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亚健康状态人群日益增多,医学模式也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科技时代的保健要求等等,对新世纪的医学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民族医药所具备的整体医学特征、重视大生态的“天人合一”思想、养生保健思想、个体优化诊疗和应用天然药物、自然疗法等优势,不仅符合当今社会医疗保健的要求,更显示着自身的科学价值,蕴涵着强大的生命力,受到了世人的关注,社会对其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民族医药的发展现状却远远不能与这种社会需求相适应,其中民族医药教育滞后是主要原因。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型人才,而是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专业素质及人文科学素质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它既要求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又要求重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因此,要加速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深化民族医药教育改革。

三、加快民族医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思路

1. 对民族医药学教育的问题需要特殊的政策和特殊的优惠

由于民族医药主要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历史传统和诊疗方法,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应制定一些特殊的规定来发展民族医药,例如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应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人才需求出发,从民族医药学的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地把民族医药发展起来,丰满起来。现在,各类政策对现有民族医药教育的支持还不够,民族医药学有自身的特点,有与现代教育的共性和自身的特殊性,所以民族医药学教育的问题需要特殊的政策和特殊的优惠。当前的医政管理和民族地区政府是否重视民族医药,这是关系民族医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是否允许现有的民族医行医决定了资源是否会流失;另一方面是否允许培养出来的民族医开业决定了未来的教育前途。民族自治法规定,当中央的政策不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时,民族地区可以变通,很多法规的附则里也规定,民族地区可以参照执行,而目前很多地区民族医药以及民族医药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充分利用民族自治法规存在的合理空间。湖南怀化地区的一个侗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一个地方自治法规,其中一条是鼓励民间医生开业。如果没有这样的法规,很多民族医的民间医生由于学历等问题不具备行医的资格,有了这样特殊的政策,民族医的经验和资源就可以得到一定的保护和发展。另外,从事民族医药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人员也很艰辛,比如编一部民族医药学教材,发行量很有限,经济效益很差,甚至是赔钱,这也需要有特殊的政策支持。

2. 改革民族医药教育机构的建设,提倡办学规模效益

现有的民族医学院存在办学规模小、档次低、资金不足、师资力量短缺等问题。要在现有条件下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将各民族医学院校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创办一所集各家所长的中国民族医药大学,根据不同的民族医药设立不同的院系,如可设蒙医药系、维医药系、藏医药系、苗医药系等,同时开设一些民族语言、计算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公共课程,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学校师资力量及教学设备,节省校园建设及购买设备重复的资金,使学校的软、硬件设备都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那些缺乏发展民族医药教育条件的民族开展民族医药教育。在招生时可面向全国招生,根据不同的民族医药专业对不同民族实行特殊优惠政策,还可允许民间办学,加强校际间的竞争力度,促使学校参与市场竞争,加快改革步伐,从而提高办学规模的社会效益。

3. 进一步加强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途径

人才是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在民族医药工作中,要注重人才培养。一是注重壮大人才队伍,利用学校教育,加大在医学院开设民族医药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和本科教育的力度,联合开办民族医药博士研究生教育,在中等医药教育中增加民族医药内容,开设与周边地区相关的民族医药专业,以满足当地需求,加大对青年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二是继续教育,发展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鼓励民办教育,在民族自治州举办民族医药培训班。像傣族,人口很少,只有几十万人,但是有文字,也有民族医药资源,开设培训班就可以满足当地的民族医药需求,同时提倡民族医家传和师承形式,扩大民族医药人员队伍。三是通过专题研究培养。组织民族医药专科项目建设,组织开展民族医药调查、搜集、整理专项工作,培养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专家和专业队伍;培养民族医药临床专家和医生队伍,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4. 加强专业教育,稳固学生专业思想

学生专业思想是否稳固,关系到民族医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要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首先要稳定教师的职业思想,提高教师待遇,防止师资流失,同时应多开展一些有关民族医药学史教育的活动,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讲座、知识竞赛等,并请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民族医介绍其成长经历、临床经验及从医心得体会等,使学生充分了解民族医药的特色与优势,认识民族医药的重要作用及其不可替代性,从而增强学生对民族医药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5. 改革课程设置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总结、分析、扬弃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一部分,其继承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体现出民族医药的特色,不同民族的医药,应体现出不同民族的特色,不应彼此雷同,照抄照搬。对于如藏医、蒙医、维医等民族医药,其医疗经验主要以医学典籍作为载体传承下来,如藏医的《四部医典》、蒙医的《蒙医正典》、维医的《金钥匙》等,因此应重视对古代医籍的学习,重视医古文、训诂学、古医籍等方面的课程设置,还有一些民族在历史上某个时期曾创造过一些特殊的文字,其中包含有宝贵的内容,但这些文字现在不用了,以致于现在一些青壮年民族医,纵有医籍,由于不认识这些古文字,亦难师承。对这些民族医药,除应重视古代医籍的学习外,还应加强对民族史尤其是文学史的教育,并体现在课程安排上;也有一些民族,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其独特的医疗经验仅以口传心授世代相传、或散见于地方志及其他民族(如汉族)的医籍中,这些民族医药学继承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整理总结上,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以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尽可能多的涉猎多方面书籍为指导思想,同时应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写作技能的培训,使一些宝贵的医疗经验能得到及时的总结、整理,并进而提高学术水平。

同时,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在保证专业知识继承的基础上,增加哲学、艺术、科学技术发展史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内容,加强预防医学的教育。

6. 改革教学方法